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音乐片段教学

小学音乐片段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9 17:24: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音乐片段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音乐片段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初探;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中学 学生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寓教于乐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所以要提供给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是苏联理论家、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我认为这就是针对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的。一个人的兴趣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也是参与学习活动是最有效的方法。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的任务是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用我们的歌声、琴声、语言和舞姿动作,将音乐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教学中我总结如下几点:

一、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1)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及音乐文化底蕴不同,在我的竖笛课上进度不能够统一,我就选用了学校的好办法,“音乐课上一帮一小组”,让学的快的学生教学得慢的学生,我把规矩定好,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尊重,并且举行比赛,看看谁教的方法好,谁的学生学得快。因此学生非常有积极性,也解决了班级的纪律和吸收程度不同的问题。当然这个办法并不是百分之百对学生好用。

(2)当学生对本学科没有一点点的学习兴趣,或者学习和操作演练的内容有比较高难度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无精打采、漫不经心、态度消沉,即使参与,大多数被老师牵制参与的,因此,我决定优化教学活动设计,首先,我把手影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了,每节课开始之前,我带领学生们进行手影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多得积极性,学生能够运用手影组织一段小故事,运用手影进行对话,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在这个活动不断进行中,我发现孩子们能够运用音乐进行创造,让班级一些不喜欢音乐的男孩子们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有的男孩子在课下上网查视频,运用身体去做一些小动物的形象,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意识,让音乐课活跃起来,在下面进行上课的时候,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进行。

二、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为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我通过在网上收集图片,视频等方式制作电子相册,或者通过同样风格的音乐来导入是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来体验本课音乐的美,只有学生能够真正体验音乐的美,才能真正受益。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并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来促进音乐学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我们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学生体验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活动体验之中,亲自去感受,去品位,去接触音乐作品。所以在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我们为学生配备了教学音响资料、各种音效资料以及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乐器,以及能发音的物体等。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必要的物质以及材料、设备的准备,激活学生的研究参与欲望。例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的声效,给学生播放音乐片段或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乐器、声效资料、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铲子、塑料碗、酒瓶、易拉罐等探索声音,为音乐片段、电影片段加配声音效果。有些学生尝试用塑料碗有节奏的拍打,模仿马蹄奔跑,有的在酒瓶中加水探究音乐的不同音高为音乐片段配乐等。学生还利用日常用品的“打击乐”及乐器进行小乐队演奏练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演奏着他们的“锅碗瓢盆儿”交响乐。例:在《雷鸣闪电波尔卡》一课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部分音效,雨中雷鸣的声源,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去研究创作雷鸣电闪的声音,也有的用日常生活用品去研究,也有的学生运用身体敲击节奏或口技模仿等方式去模仿自然声。学生们用音乐语言来表现电闪雷鸣的景象,从而激发了极大的兴趣。在体验中,学生们通过敲击、吹打、弹奏等音乐技巧的尝试,既感受了音乐,也掌握了技能,也了解了理论,使学生较有兴趣。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多为学生提供感受体验的机会,努力使学生在体验中享受音乐的乐趣,体会音乐的魅力。因此我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上总结了五个优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教学情境

二、利用信息技术 更加真切的了解乐曲时代背景

三、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了的音乐文化视野

通过我在音乐课上的大胆尝试,我的学生们能够愉快的在音乐课上学习音乐技能,体会音乐的美,能够洗涤心灵,做一位正直的中学生。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在音乐教学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发现、挖掘并加以引导,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第2篇

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者都在试图拉近校外音乐学习和课堂音乐学习之间的距离。然而,当各种流行音乐成为课堂的主要内容时,那些创作出这些音乐的作曲家们的业余学习训练以及相关的经验却并没有在课堂上作为教学和学习资源得到足够的认识或采用。从某种意义讲,这两种音乐风格之间不同的学习方式依然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本篇文章讨论的是当前美国的一个研究项目,即调查流行音乐的学习进入中学课堂的可行性和可能获得的益处。

一、流行音乐的学习方法

流行音乐的学习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进行。一种是独立练习,通常发生在家里。它包括训练音乐听觉,从对乐器的练习到拷贝唱片音乐、自由模仿、即兴表演和作曲。另一种练习主要发生在群体中,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指引,以及通过观察、模仿同龄人、与同龄人交谈等方式进行的无意识学习。

无论是独立学习还是群体学习,学习者在听力、表演、即兴演奏、乐曲创作等方面均浑然一体。所有上述相关的音乐学习活动都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其取得的良好效果也已经得到证实。通过这些训练,学生们能相对提高听力、即兴表演、创作乐曲以及对音乐理论的理解力,并表现出了合作、责任、承诺等良好的个人品质。他们较多地重视音乐感觉而不是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尊重各种类型的音乐(包括古典音乐),并在创作动机和音乐欣赏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

这种音乐学习方式不同于普通的课堂教学,其区别主要包括以下的方面:

根据个人的选择和爱好学习熟悉的音乐,以区别于被动地学习新的、不熟悉的音乐。

以模仿音乐作为音乐传播和获得技巧的主要听力方式,区别于靠乐谱记录,以及文字或口头的教学与练习。

自学和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以区别于在家长的监督、指导下对书本课程的学习。

在没有计划的方式下,因为爱好音乐而学习技巧和知识,而不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综合提高听力、演奏、即兴表演和作曲的能力,而不是让彼此之间的差距增大。

二、当前的研究项目

这项研究最初选择了伦敦市区中心的一所学校,为时六周。之后,在伦敦西区的三个学校也进行了实验,大约持续一个学期。在写作论文这段时间,我还收集和分析了在哈福德郡进行的第三项研究数据。在每所学校重点观察十三四岁的学生,四个有经验的音乐学校的校长和两名年轻的音乐教师参与了这次实验。这项工作主要研究学生们的学习行为,并从他们的实习笔记、声音和影音记录、对老师和学生的采访以及老师们在课堂上的观察中寻找需要的数据。

(一)课题的第一阶段

首先,让学生们选择他们喜欢的音乐带到课堂上。一点不吃惊,学生满怀热情地带来了大量的CD,均曾经或现在是美国每周流行音乐排行榜前40首的歌曲。课题是由简短讨论音乐家们如何学习音乐开始的。非常有趣,结果表明四个学校的学生在过去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听唱片和模仿唱片这种非正式的方式学习音乐。

把学生分成组,每组2―7人。能和朋友们在一起交流是学习流行音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他们被给予最大程度上的自由练习。共有四个学校的22组学生参与了这次实验,每一组都带了CD和CD机,在没有任何老师指导下花一节课的时间(有一个学校是50分钟一节课,有一个学校是90分钟一节课)去学唱、模仿他们自选的歌曲。通过观察,我和老师们都认为所有组都完成了任务,他们花时间去听,讨论歌曲的特点和歌曲的类型、解决遇到的困难、商量谁去弹奏哪种乐器。

选择完歌曲后,每一组成员又去选择各种乐器,如:电吉他、键盘、钟琴等,然后开始“扒带子”。音乐教师和我都非常清楚,除非他们提出让我们指导,否则我们不会教他们,这个阶段持续了3到6次课。

这些十三四岁的学生带着CD、CD机、一套乐器,以他们认为可行的办法去学习歌曲的结果会是怎样。但是,结果让我们很满意。几乎所有的小组似乎比原来更有学习热情。而且,尽管没有老师的指导,他们也基本上完成了学习任务。

最有兴趣的数据是声音记录和学生的交谈,其中的一个例子是由5个男孩组成的小组上第3次课时的记录。因为上课的时候,老师不在现场,该小组的同学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学习的过程被作了记录(他们后来同意了在研究中使用这次记录)。

在记录的早期,男孩们制作的音乐像是杂乱的噪音。最后,他们通过共同努力,完成了任务。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他们给班级的其他同学表演,鼓的敲击类似爵士风格,乐曲前奏结束时加入了钹的声音。接着,吉他弹奏主旋律音符。当乐曲再次出现钹的声音时,钢琴和吉他齐奏主旋律。除了偶尔在段落的连接处作适当的休止外,打击乐始终贯穿整个乐曲。

在弹奏时学生们充满了活力,但他们表情非常严肃。演奏结束后,同学们自发地鼓起掌来,这是对他们极大的表扬。音乐校长低声说:“非常令人难忘、确实非常令人难忘。”下课后,班级的音乐老师说:“当小组表演时,全班同学确实比原来上音乐课时更仔细,更聚精会神。”我不能肯定每节课都那么成功,但是4个班级的学生表演结束之时,真是值得庆祝的时刻。

从表面的混乱到组织乐队,一直到最后的庆祝,学生们的学习是如,何进展的呢?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出现了,现在我选择其中两个予以介绍:

一是关心拍子、结构和音符。在模仿音乐的时候,几组的学生都使用打击乐器合着节拍为乐曲伴奏。举个例子,如五个女孩试图弹奏詹尼弗・洛佩兹的歌曲《爱情非卖品》歌唱旋律的节奏。这其中有一点值得讨论,就是鼓是否应该敲击拍子。第二乐段,明显的节奏出现后又消失了,接下来类似摇滚的节奏出现了。在第三乐段的结尾,鼓手弹奏的摇滚拍子里偶尔伴有哈巴捏拉的节奏。她们极富感情地弹奏整首歌曲,在划分段落的地方弱奏,在部分则使用了钹。

鼓的运用自然地成了结构划分的方法,这种处理顺理成章,不用专门教,他们就可以运用。这里提出了几个问题,包括学生在类似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更倾向辨识演奏法、旋律、拍子和乐曲结构的关系。

二是关注整体技巧和过程的理解。在若干组中,开始阶段学生们可以共同很好地在规定时间内弹奏、唱歌,但是后来他们的演奏就不合拍了,甚至整首歌的演奏或演唱都不合拍。他们却好像没注意到任何错误,并继续演奏。

在那种情况下,老师会感觉到他们的演奏越

来越糟糕,一点也没有进步,因此就想帮助他们改正过来。然而,在提供建议之前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观察,而不是仅仅教授他们正确的方法。事实确实如此,我和校长曾在此状况下,忍不住去帮助他们,却没有成功。相反,该小组同学经过我们的帮助后反而更加不合拍了。这清楚地表明,我们的干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到了下一节课,他们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完美地完成了演奏。我有其他几组的声音记录,都是类似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又遇到了问题:是否学生的进步会比较顺利地进行下去?是否我们的帮助是有意义的?

(二)学生的观点

在伦敦东部的三所学校活动结束后,我采访了一个小组,以了解他们在活动中怎样互相合作。在此,我谈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遇到困难时,他们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总的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认为学习是很快乐的事情。不过,也有的学生说如果得到老师的帮助,感觉会更好。然而,至少有一半的人认为,没有老师教是有益处的。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你自己可以学得更多;你能实验;没有人告诉你是错的;我们在测试和错误中学习知识……,从你所犯的错误中学习。”

同学们建议,可以在其他课程中做类似的尝试。有些学生说,理想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当他们需要帮助时老师才给予他们帮助。研究参与者阿蒂姆波拉喜欢这种尝试,他说:“我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尽量自己解决困难,如果我们解决不了,老师再帮助我们。”

其二,我问那些学生:“自从你们开始参加这个课题,你们听音乐的方式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比如现在怎么看待美国每周流行音乐排行榜?”有的学生看起来茫然,并摇头表示无区别。有的同学很肯定地表示经过训练后,欣赏音乐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以下是他们表述的观点:

纳塔利说:“我认为自己变了,最近我听音乐的时候,更喜欢关注节奏。”

沙伦说:“说实话,我现在更多地是注意乐器的演奏。”

埃利:“我原来比较注意歌词,现在更关注节拍、节奏……我现在很少注意歌词。”

(三)课题的第二阶段

课题第二阶段仅在伦敦东部的三个学校持续了3到4次课时。学生们主要的学习任务是从CD上拷贝音乐。不过,学生们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更多的帮助。把他们选择的歌曲分为长度1分20秒的音乐片段,每个片段都截取歌曲中一个简单的乐句进行重复。

乐曲是早期爵士乐中的一段(乐器版本),伴随着一段高水准的四个和弦的反复循环,所以它很适合学生模仿。第一个音乐片段只有三个音符的运动,非常容易模仿和演奏。曲子到后来,则难度逐渐增加。例如,有些音乐片段非常容易,但是结尾处却很复杂;有些音乐片段速度很快,而且包括持续的八分音符;有些音乐片段包括连续的八度跳跃;有些音乐片段则从弱拍进入等等。乐曲前面的乐段,可以由两个演奏者密切配合,他们每人演奏一个重复的乐段,其中一个演奏者用两只手,另一个用两个或三个手指。

我希望学生可以从第一阶段的自己选择歌曲、以自己的方式聆听和模仿状态,改变为可以接受更为复杂的由老师指定的歌曲。过去的时候,有些学生看到表格上所列歌曲均由老师决定,他们明显没有热情并开始抱怨。然而,当学生们自己组织乐队,把歌曲分成很多乐段,还能转换乐段使乐曲听起来更为流畅,并且也意识到可以更和谐地演奏乐曲时,这些抱怨的学生很快又有了热情。

有一位音乐学校的校长说:“这样的课程能把学生留在教室里,是很有意义的。”此外,在采访中,我问学生:“如果没有老师指导,你回到第一阶段,像原来那样模仿音乐,你认为你现在做得会更好点吗?”几乎所有学生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问他们是否喜欢重复相同的经历,答案也是肯定的。

三、一些“总体”想法

我把“总体”二字加了引号,是因为这个研究还要继续深入,现在还不能完全作出结论。以下,我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以待将来研究: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老师作为旁观者观察他们所犯的错误,有何益处、有何弊端?学生在错误的行为中可以学习知识吗?他们需要多少帮助?他们想要多少帮助?

(二)聆听和模仿音乐是学生们自主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吗?如果是,我们应该加强哪些方面?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怎么指导他们?

(三)个人选择音乐有多重要?其选择是否有所限制?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自由程度上?

(四)重复听音乐并且模仿音乐的练习,是提高还是降低了学生的能力?

(五)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们如何组织、如何协调?这使他们在个人和集体发展中获得了什么?

(六)这种学习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增强了学生们参与社会音乐活动的能力,还是乐队的编排远离了教室?

第3篇

教学大纲概况

俄罗斯小学音乐课总共135课时,其中一年级33课时,二至四年级分别是34课时。以下对《俄罗斯普通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的单元、主题及课时情况进行概述。

1.一年级音乐教学大纲(33课时)

第一单元:音乐围绕在我们身边(16课时)。包括:“缪斯永远跟我在一起”、“缪斯的环舞”、“乐声四处飘荡”、“旋律是音乐之魂”、“秋天的音乐”、“音乐基础知识”、“俄罗斯民间壮士歌选曲”、“音乐可以表达思想和情感”、“圣诞节音乐”、“音乐剧”、“芭蕾舞剧”等内容。

第二单元:音乐与你(17课时)。包括:“生你养你的故乡”、“诗人、画家和作曲家”、“清晨之歌”、“傍晚之歌”、“作曲家人物谱”、“表演俄罗斯民间童话‘凶恶的老妖婆’”、“缪斯不曾沉默”、“各种不同的乐器”、“母亲的节日”、“根据阿尔及利亚童话改编的音画‘神奇的诗琴’”、“马戏团里的音乐”、“音乐童话:歌声荡漾的房屋”、“世上最美好的事物”、“期末音乐会”等内容。

2.二年级音乐教学大纲(34课时)

第一单元:我的祖国俄罗斯(3课时)。包括:“旋律”、“我的祖国,我的俄罗斯,你好!”、“俄罗斯国歌”等。

第二单元:充满事件的一天(6课时)。包括:“乐器知识:钢琴”、“漫步观光:大自然与音乐”、“舞蹈:跳起来吧,跳起来……”、“音画练习:几首不同的进行曲”、“童话故事;摇篮曲;妈妈”。

第三单元:“歌唱俄罗斯犹如在圣殿祈祷”(5课时)。包括:“音画练习:洪亮悦耳的教堂钟声”、“神圣的古罗斯”、“祈祷”、“圣诞节快乐!新年之歌”。

第四单元:“燃烧吧,尽情地燃烧,不灭的火焰!”(4课时)。包括:“俄罗斯民间乐器、舞蹈、民歌”、“民间音乐,编写歌谣”、“告别冬天”、“迎接新春”。

第五单元:在音乐剧院(5课时)。包括:“童话故事”、“儿童音乐剧、歌剧、芭蕾舞剧”、“歌剧舞剧院、神奇的指挥棒”、“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场景音乐”。

第六单元:在音乐厅(5课时)。包括:“交响童话故事《彼得与狼》”、“图画展览会,音乐印象”、“永不衰竭的莫扎特音乐”、“《第40交响曲》序曲”。

第七单元:“为了成为音乐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6课时)。包括:“神奇的七色小花;巴赫的管风琴音乐”、“大家都在运动之中,同路之歌”、“音乐教人们相互理解”、“神话故事,自然与音乐”、“我因忧伤而快乐”、“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旋律最终会枯竭吗?”

3.三年级音乐教学大纲(34课时)

第一单元:我的祖国俄罗斯(5课时)。包括:“旋律是音乐之魂”、“音画练习,自然与音乐(浪漫曲)”、“贺茨坎特《俄罗斯万岁!》”、“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歌剧《伊万·苏萨宁》选段”。

第二单元:充满事件的一天(4课时)。包括:“清晨之歌”、“音乐形象,每种声调里都有一个人物形象”、“‘儿童音乐’,游戏和玩具”。

第三单元:“歌唱俄罗斯犹如在圣殿祈祷”(4课时)。包括:“欢乐吧,玛利亚!欢乐吧,贞洁圣母玛利亚!”、“最古老的母爱之歌”、“柳花之歌,神圣的古罗斯”。

第四单元:“燃烧吧,尽情地燃烧,不灭的火焰!”(4课时)。包括:“古罗斯壮士歌”、“古罗斯歌手(博扬、萨德阔)”、“歌剧《雪姑娘》选曲”、“音画练习:辞冬迎春——欢乐的谢肉节”。

第五单元:在音乐剧院(歌剧、芭蕾舞剧音乐)(6课时)。包括:“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歌剧《俄尔甫斯与欧律狄克》”、“歌剧《雪姑娘》”、“大自然造就的好孩子;大自然蕴含着无数奇迹……林中漫步”、“芭蕾舞剧《睡美人》选段”、“现代音乐剧”。

第六单元:在音乐厅(6课时)。包括:“音乐比赛(音乐会)”、“乐器知识:长笛、小提琴”、“组曲《培尔·金特》选曲”、“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等。

第七单元:“为了成为音乐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5课时)。包括:“音乐是个奇迹;强烈的节奏——爵士乐”、“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大自然的颂扬者——格里格、柴科夫斯基”、“赞美欢乐”等。

4.四年级音乐教学大纲(34课时)

第一单元:我的祖国俄罗斯(3课时)。包括:“旋律练习”、“音画练习,歌曲是怎样创作的?”、“我踏上茫茫雪原……欢乐的节日气氛充满俄罗斯!”

第二单元:“歌唱俄罗斯犹如在圣殿祈祷”(1课时)。包括:“神圣的古罗斯”、“勇士伊利亚·穆罗梅茨之歌”。

第三单元:充满事件的一天(5课时)。包括:“安宁、劳动和灵感之港湾”、“歌剧《苏丹王》片段”等。

第四单元:“燃烧吧,尽情地燃烧,不灭的火焰!”(2课时)。包括:“俄罗斯民族乐器知识”、“俄罗斯民乐团演奏的《充满魅力的音乐家》”等。

第五单元:在音乐厅(5课时)。包括:“乐器知识:小提琴、大提琴”、“大提琴与乐队《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图画展览会》选段”、“贝多芬《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片段”等。

第六单元:充满事件的一天(1课时)。包括:“冬天的早晨;冬天的傍晚”。

第七单元:在音乐剧院(6课时)。包括:“歌剧《伊万·苏萨宁》选段”、“歌剧《伊万·苏萨宁》林中场景音乐”、“歌剧《霍万斯基之乱》玛尔法唱段”、“芭蕾舞剧《天方夜谭》音乐片段”、“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音乐片段”、“音乐喜剧”等。

第八单元:专门为小学最后一个学期设置,目的是为了复习和总结(11课时)。包括“为了成为音乐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歌唱俄罗斯犹如在圣殿祈祷”、“燃烧吧,尽情地燃烧,不灭的火焰!”、“为了成为音乐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等几个与前面重复的主题。(具体内容略)

三、音乐教学大纲对各

年级的要求

1.一年级

启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

唤起学生对各种体裁音乐的反应,培养他们对各种音乐的评价能力。

使学生接受内容丰富、表现力强的音乐作品,并判断此类作品的情绪和风格特点。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他们能够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动作、姿势和面部表情说明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看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唱歌技巧和技艺(听觉与声带的配合,掌握齐唱、歌唱时的呼吸方法)以及富有表现力的唱歌技能。

培养学生以最简单的动作、优美的发声、改编等方法评价标题音乐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简单乐器演奏乐曲的技能。

使学生掌握领悟音乐语言的工具——音乐基础知识。

2.二年级

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类体裁的民间口传音乐(民谣、歌谣)、宗教音乐、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通过旋律和音乐形象,理解内容较为简单的音乐作品(歌曲、舞曲、进行曲)和内容较复杂的作品(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交响曲)。

帮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对比和改编等形式积累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音乐语言、音乐的自然属性、音乐展开的方法和音乐曲式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合唱(齐唱、无伴奏合唱、合唱、重唱)技巧和技能。

提升学生的演唱技能,以及利用简单的乐器演奏音乐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即兴音乐创作能力(独白、歌唱、节奏、乐器、舞蹈和文艺表演等)。

积累音乐基础知识,关于音乐作品、音乐家和演奏家方面的知识。

3.三年级

丰富学生对世界各民族、各种风格、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的认识;对俄罗斯作曲家与外国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和音乐特点进行对比。

通过了解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结构简单的作品与结构复杂的作品),加深和丰富音乐印象。

培养学生对形象特点较为复杂(与前两年学过的作品相比)的音乐作品的反应和评价能力。

完善学生对音乐活动三统一(作曲家、演唱者或演奏者、听众)的理解。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唱、重唱和独唱技能,使他们能够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即兴声乐表演、扩充歌唱曲目,使他们具有举办音乐会和公开演唱的能力。

完善学生对风格特点不同的音乐作品做出反应的技能,通过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达这种特点(演唱优美的练习曲)的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如指挥”的技能。

通过各种形式的儿童音乐活动,掌握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手段。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作才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各种音乐艺术现象做出评价的能力。

4.四年级

通过聆听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民族和不同作曲学派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加深音乐印象。

通过对世界各民族音乐进行对比,挖掘俄罗斯音乐(民间音乐与艺术歌曲)的区别性特征。

培养学生在音乐形象基础上理解并接受音乐的能力,对音乐内容、曲式和音乐语言进行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课堂上和课外听到的音乐作品做出独到的评价,发表个人对不同音乐作品的观点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经常在校外和家庭聆听音乐的习惯和欣赏艺术的需求。

培养学生在各种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充满激情地演唱或演奏音乐作品的技能。

培养学生进行艺术、音乐和美育方面的自修(唱盘收藏、书籍收藏、音像资料收藏)的习惯和能力,引导他们独立工作、独立完成作业并随时记录个人对某些音乐作品产生的印象。

增强学生对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美术、电影、戏剧)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并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

完善学生从事音乐和美育创作活动的素养和技能。

第4篇

【关键词】舞蹈;民族音乐;小学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49-01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接触与了解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了解其不同的风格,并且,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民族音乐、喜爱民族音乐、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呢?教学中,笔者试着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舞蹈带进音乐课堂,借助舞蹈的肢体语言来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优美内涵的感悟,效果很好。

在几年的音乐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因为对民族音乐不太了解。因此,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学习民族音乐非常有必要,运用舞蹈来感受民族音乐,能有效地让学生体验音乐,在教学中应广泛运用。

一、了解民族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舞蹈的热爱

少数民族的歌、舞、服饰、器乐、文化等都是结合在一起的,要让学生爱上民族歌舞,首先要了解民族文化。例如,在教授《我是少年阿凡提》一课时,给学生讲解新疆的服饰、手鼓等与歌舞有关的文化,待学生的兴趣提升之后,再引入歌舞的教学。

二、了解课本里民族歌曲的种类,掌握舞蹈动作的要领

把课本里常出现的民族歌曲进行分类。例如,教学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雪莲花》,欣赏歌曲《新疆好》时,首先告诉学生,维吾尔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新疆一带,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能随着优美的乐曲或清脆的手鼓节奏翩翩起舞。维吾尔族舞蹈热情奔放、开朗幽默、轻快抒情、动作优美,擅长头部和手腕的运用,通过移颈、翻腕、绕腕,加上眼神的巧妙配合,使民族色彩浓郁,别具一格。“微颤”是维吾尔族舞蹈中富有特色的动律;“旋转”在维吾尔族舞蹈中运用很多,它讲究快速、多姿;“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然后,教学生手型、叉腰、托帽位、敬礼位、跺地转腕、移颈动作,及“赛乃姆”的基本步法。最后,让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从中感受到维吾尔族音乐和舞蹈的艺术风格。

蒙古族歌曲是小学音乐课本中出现最多的。蒙古族舞蹈动作的特点体现在肩、臂和腕上,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摆身、推身和靠身。做各种步伐时,双膝的屈伸要沉稳柔韧,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

还有藏族歌曲也是小学音乐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教学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欣赏乐曲《雪莲献北京》时,首先告诉学生,高原幅员辽阔,富饶美丽,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具有悠久的歌舞传统。藏族舞蹈具有纯朴、健壮、豪放的特点。膝部的颤动和屈伸是舞蹈的动律,舞与歌密切配合,常常是边歌边舞。舞蹈的形式有“堆谐(踢踏舞)”“弦子”等,格调各有不同。“踢踏舞”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轻快,情绪欢快,动作热情、奔放。舞蹈时,脚的动作较多,变化丰富,发出脚击地的节奏声响,上身动律松弛。“弦子”是优美、抒情的歌舞。动律松弛、柔美,长袖轻拂,多用撩袖、甩袖,动作圆润、流畅,舞姿舒展、细腻。然后,教学生“踢踏舞”的基本步法和“弦子舞”的基本步法。最后,让学生边歌边舞,从中感受藏族音乐和舞蹈节奏鲜明、纯朴、豪放的民族韵味。

维吾尔族、蒙古族和藏族的音乐应作为民族音乐的重点被教师熟知,而这些民族的基本舞蹈动作,教师也应该熟悉和掌握。

教材中还有傣族、朝鲜族歌曲,因为不是所有音乐教师都懂得这些民族的音乐及舞蹈,所以教师首先是把维吾尔族、蒙古族和藏族的舞蹈要领掌握好。

三、创设氛围,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民族舞蹈

第5篇

感受与欣赏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节教学,感受与欣赏作为学习音乐的最基础的一环节,甚至比其它的演唱与演奏等音乐课程内容更为重要,没有感受就谈不上欣赏、表现和创造等。美国著名音乐心理学家詹姆斯・默塞尔曾强调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在这里,欣赏就是为了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感受与欣赏作为音乐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感受与欣赏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和音乐风格与流派,下面就这四方面一一展开来论述。

一、音乐表现要素

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三个阶段的音乐表现要素进行了描述。1―2年级一要求能够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模仿喜欢的音响。小学生的年龄摆在那,刚开始对学生的感受与欣赏只做浅显的认识就够了。其次,能够听辨歌唱中的童声、女声和男声音色,能够感受乐器的声音。再次,能分辨常见打击乐器的音色,并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最后,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并对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这些都是最初的、最基本的描述,感受与欣赏音乐从小学一开始就有了具体的要求,只不过这些是最简单的感性认识,也是欣赏的萌芽状态。

在3―6年级这一学段上,则要求能发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模仿喜欢的音响,能哼唱熟悉的歌曲或乐曲,用自己的声音模仿喜欢的音响,实际已经提升了欣赏的难度,亲自实践更能感受出音乐所表达的意义所在。其次能够听辨歌唱中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音色,说出人声的分类。能够认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这两点都是对音色做出的要求包括人声和乐器音色。最后在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体验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律动感。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的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一学段又做出了稍高的要求,也是随着识谱、乐理 、演唱等的学习不断累积才加深认识的。

7―9年级则要求探索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能够用不同方式模仿不同的声音。随着学生年龄增长,音乐的欣赏也提升了难度。其次对人声、乐器声的了解和体验。能够说出各类人声和常见乐器的音色特点。三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最后能够感知音乐的结构,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这一学段对初中欣赏作了最高的学习要求。学生的一些音乐学习包括演唱、演奏、识谱等已经得到一些满足了,学生的感受与欣赏能力便会逐步提高,这时的音乐感受与欣赏已经达到一定的理性层次,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辨别能力,因而,学生的欣赏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二、音乐情绪与情感

初学年级要能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能体验并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于不同。而大一点的年级要求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并能够对所听音乐做简要描述,能够体验并简要描述音乐情绪的变化。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能够有意识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能运用音乐术语进行描述。能够体验音乐情感的变化,并能简要描述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三、音乐体裁与形式

最初年级的孩子能够聆听儿童歌曲,聆听音乐形象鲜明、结构较为简短的进行曲、舞曲及其他体裁的音乐段落。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让学生欣赏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会增加学生们的音乐知识面,扩大学生的欣赏视野,通过这些体裁作品的学习,学生们的综合音乐能力会逐步提高。聆听不同题材和类别的小型器乐曲,能够随着乐声哼唱短小的音乐主题或主题片段,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欣赏不同题材的乐器作品,并且能哼上一些音乐片段出来,这样才是真正融入到了音乐中来。高年级的学生聆听大合唱、组歌、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歌剧、、音乐剧、舞剧音乐及其他体裁的歌曲和乐曲,能够随着乐声哼唱音乐主题,并能运用适当的形式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通过欣赏音乐分辨不同的体裁与形式。聆听音乐主题并说出曲名和作者。结合所听音乐,了解音乐体裁与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等等都是对高年级学生的欣赏做出了更高要求。

四、音乐风格与流派

第6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新教学模式;激活课堂

众所周知,音乐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对生活的审美意识,进而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音乐课堂和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仍保存着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容易造成教学质量低下,大大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那么,怎样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课堂上创新教学模式,激活小学音乐课堂呢?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就要创新教学模式,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对应音乐情景,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田野》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或者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进行跟唱,体验模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首先,在教学开始之前让学生们静静欣赏《我们的田野》这首动人的歌曲,让学生跟随着美妙的音乐走进歌词的世界。其次,教师可以下载诸如唱吧之类的软件,让学生进行模仿跟唱。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上的即兴表演,编舞配歌,这样的小学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们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善于用语言营造相关的音乐情境,让学生真实体会音乐的美

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领唱之外,还可以在语言方面加强,做到言之有境、境之有美。教师可以根据所播放的音乐片段的旋律起伏,进而用富含感情的言语向学生们介绍歌曲的内容,让学生们犹如身临其境,以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感。例如,在欣赏《彼得与狼》这首歌曲之时,随着整首歌音乐的不断深入,教师就要善于用自己的言语和感情向学生们描述歌曲内容中小猫的贪心与心机,小鸟的聪明与机智,鸭子的老实与呆笨,狼的凶残与恶毒,老爷爷的和蔼可亲等等这些主角的性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

三、创新音乐课堂,把音乐与舞蹈结合到一起

音乐本身就是与舞蹈相辅相成的,舞蹈的加盟可以让音乐更加形象化、具体化。音乐是一种听觉感受的美,而舞蹈正是一种视觉上的美,如果教师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上可以将二者高效结合,必定可以让学生对音乐更有兴趣。例如,在教学《快乐的一天》时,教师要善于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听《快乐的一天》,这时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在音乐旋律的带动下上台表演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这样的小学音乐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摆脱了只是一味听音乐、欣赏音乐的枯燥课堂形式,可以从这样的音乐课堂中感受到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生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这首歌的印象,从中学到更多关于音乐的知识。

四、让音乐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在音乐中感受生活

生活就是音乐的基础与核心,也是音乐创作的根本来源。人音版的音乐教材中也指出,好的音乐不仅仅来源于课堂,更是来源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以及生活。音乐的教学不能限定在狭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将音乐拓展到课外的各种生活中去,使学生的生活无处不有音乐。我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需要通过现实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能成为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进各地的民谣和一些有趣的乡土教材,例如,黄梅戏、花鼓戏等等这些朗朗上口歌曲,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与音乐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除此之外,还有《淑女传》《天下财主》等这些著名的闽剧。福建地方剧种非常多,较著名的有:闽剧、梨园戏、高甲戏、芗剧(歌仔戏)、莆仙戏(这五个是福建五大剧种)、南音、皮影戏、汉剧、北路戏、梅林戏、采茶戏、四平戏等。如果可以在课堂上加入更多这样的元素,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各种美以及对音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新教学模式,以激活小学音乐课堂,使小学的音乐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潘金标.邢台市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冯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若干问题浅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王薇.小学音乐综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 音乐教学 演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20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如何搞好小学音乐教学?利用多媒体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多媒体教学是利用教育工具在教学、教育上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多媒体教学就其特点而言,与音乐课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教学中颇占优势。若能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而多媒体教学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多媒体教学能给音乐课创造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合体,塑造一种美的情景和氛围,使音乐形象在儿童的心灵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课本第第一册的启始课《快乐的一天》,是为了培养刚入学的儿童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而特意编排的一个专题性音乐欣赏内容。它是由《早早起》《上学去》《来学习》《做游戏》《放学了》《静静睡》等六首不同形象、不同情绪的中外声乐和器乐作品片段构成的小组曲,描绘了孩子们入学后的愉快生活。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抓住低年级儿童具有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求知欲,却又缺少知识和生活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本课教材的内容编成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然后录制磁带,作为本课欣赏的导言,以引导孩子们进入本欣赏课的特殊情境;同时根据这六首不同情绪的音乐作品内容,制出六幅投影片。教师在教学中一边按顺序演示投影片,一边播放相应的音乐作品,并加以讲解,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萌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的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情趣,而且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入校后的“行为规范”教育,达到既教学又育人的教学目的。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光靠教师一张嘴、一架琴、一台录音机来开展教学的话,课堂必然缺少生活化的气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室环境的布置、制作小头饰等方式,给学生营造出生活化的情境。这样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如在第三册《过新年》这一课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而生动地感受过新年的气氛,我预先在音乐教室挂上红灯笼、贴上对联和窗花。当学生一进教室时,看到这样的情景兴奋极了。在这种热闹喜庆的情境中,学生用唱起歌、跳起舞、敲起锣、打起鼓这些形式来表现了过新年的喜悦之情,一下子融入到过新年的氛围之中。我又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外国孩子过新年的情景及他们在过新年时演唱的歌曲,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生活的情境,获得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开展生活化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小学生朴实、纯洁、天真、活泼,充满好奇与幻想,喜欢在快乐的气氛中求知。多媒体教学所表现出来的新颖、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知识形象,正好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极大。它能激发孩子们在学习中的各种心理因素,纪起他们的好奇与联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法语知欲,从而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课第二册中的欣赏课《可爱的动物》,通过描绘的手法,表现了各种动物的形态、声音、动作和习性,来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孩子们喜欢各类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事先将教材中出现的小兔、乌龟、狮子、大象、蜜蜂、马、猫等动物以及分别用来“模拟”表现这些动物的钢琴、低音提琴、单簧管、大管、串铃等乐器,精心细作出“森林动物园”投影片。具体教学过程可分三步进行:

首先,介绍以上乐器的音色特点,同时放映狮子演奏钢琴、小兔吹奏单簧管、乌龟吹奏大管等的投影片。这样,既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可通过声像使孩子们欣赏的基本能力,增强了他们听懂音乐的信心。

接着,听辩用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断,同时打出幻灯提示,让学生配合进行如下活动:一听,每段音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二想,音乐是快还是慢、是高还是低,塑造的是什么音乐形象。通过以上分段欣赏,用不同方式诱导、启发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解决难点,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再次播放录音,欣赏全曲,要求孩子们边听音乐边进行即兴表演,加深对以上动物的形象感知。通过这一自由、形象的律动过程,培养孩子们的节奏感,体会到了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声音的色彩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拓宽了孩子们的音乐联想能力。最后打出投影――《森林动物园》,引导孩子们看投影,并提问:它们是一个怎样的集体?经过充分讨论得出:它们是一个团结、和睦、活泼、可爱的集体。这时,教师在孩子们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加以引深,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8篇

一、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音乐是形象性的艺术,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艺术形象,故要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激起学生聆听音乐的期待心理。由于导入的方法很多,只要生动、形象,使学生感到有趣愉快,各种方法都能用。但是要“导”得精彩,必须对音乐曲目深入地分析研究,对学生实际水平正确地了解估量,这样才会通过筛选,设计出最有效的方法、最简练的形象。可以用儿歌、童谣、故事、画图等语言或画面,形象地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自然地进入聆听意境。

二、在乐曲鉴赏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转瞬即逝。其中的内容和形式、情绪和意境往往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捕捉到。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注意力不易持久,兴趣容易转移,所以每次聆听都要有所侧重。聆听音乐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在听音乐的环节上尤其如此。有目的的听,等于有的放矢。每次听音乐学生都必须带着问题去听,有了多层次的问题学生就有了学习任务,有了学习任务大部分学生就会集中精神听,去思考、找出答案。例如,初听音乐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如乐曲是什么情绪?乐曲有哪些情节?音乐表现了什么形象?教师可采用选择问答方法进行初步聆听时的指导。复听音乐,可以分段听或有重点地听,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细听,如乐曲采用了什么演奏形式?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你能模仿这种乐器的音色吗?每一首乐曲都有一个音乐主题,乐曲主题往往是乐曲的精华,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重点聆听时带动学生哼唱或通过反复听来熟悉旋律,还可以结合节奏、旋律帮助聆听。我们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能听出乐曲哪里是重复的,哪里是有变化的;哪里是强的,哪里是弱的;哪里是快的,哪里是慢的等,边听边采用图形、色彩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最后再完整地感受乐曲。

教师要画龙点睛,有效地讲解,切忌把主观的想象强加给学生,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感受是教师无法用语言来代替的,教师要做的是用音乐的语言(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力度、调式、曲式等)帮助学生感受理解音乐。指导聆听时,教师要顺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三、在器乐演奏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音乐不是直观可见的实体形象。音乐由声音运动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人的联想,从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到的形象,可以超越学生本身的技能范围,学生在聆听中逐步积累音乐的感性认识,扩大了音乐视野,提高了各种能力。

如听雄壮的进行曲,让学生联想到雄赳赳的队伍、少先队的队伍。通过这些具有一定特点又有具体形象的音乐片段,启发学生想象或联想,去感受、理解音乐内容。这也是一种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启发学生想象的方法。

学生除了学会用自己的心智去聆听音乐外,还要学会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并通过想象、联想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感受。使思维更活跃、更丰富,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四、在音乐表现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在聆听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等联系在一起,发挥“联觉”作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验音乐,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去表现音乐,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深入感受。不同的乐曲,可以用不同方式的“动”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