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危机的特点

经济危机的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9 17:24: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危机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危机的特点

第1篇

    1使用胃肠镜影像库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消化道疾病

    传统的内科学教学中我们对消化道疾病镜下的表现以文字来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出病变的形态。例如:讲解克罗恩氏病时,典型的结肠镜下表现为“小桥流水”改变,这样的病变形态究竟是什么样的,是怎样形成的,哪一部分是病变,哪些是正常组织,仅凭文字叙述,学生很难理解。这不能满足医学生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渴望。胃肠镜影像库使原本枯燥、难懂的医学内容变得形象而生动,并可以表现出疾病的动态演变过程,使学生可以多个感官同时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识记,也使临床实习更具吸引力[2]。例如:讲解“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时,电子胃镜附带的摄像功能可以“动态”记录下医务人员从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部位,准确了解出血量,到应用胶圈套扎有效止血的全过程,并通过临床教师直观、清晰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对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危重程度、镜下治疗记忆深刻。胃肠镜影像库具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优势,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帮助学生圆满的实现了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的整个过程,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2使用胃肠镜影像库使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地丰富

    在消化内科的课堂教学中,因时间有限,教师只能每个病变选择最典型的一幅或几幅图片进行讲解,病变图像往往过于单一、明显,学生容易形成固定、机械的认识,当遇到不典型病例时常感到无从下手。对于消化科疾病,同一疾病可有多种的表现形式;同一镜下表现,结合不同的临床特点,可能为不同的疾病,即使为正常的胃肠镜下表现也是很多样的。因此,将胃肠道影像库应用在学生临床实习中,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同时可以兼顾到大量的背景知识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诊疗方面最新研究进展的介绍,使进展迅猛的消化影像学最新相关知识可以走进医学生的课堂,为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医疗提供帮助。胃肠镜影像库可以很好的容纳来源于各种渠道的各类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典型病例,更好理解消化系统疾病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经过临床教师精心的设计及在教学中的有序实施,可以更加多角度、全面和直接的讲授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知识,将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基本理论知识融为一体,增加了有限的授课时间内的信息量。

    3胃肠镜影像库的建立对临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胃肠镜影像库的应用,要求教师准确掌握各种疾病的镜下表现及形成原因,同时还要求临床教师拥有计算机操作和课件制作的技术。教师要主动地搜集素材,结合消化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根据消化内科各疾病的特点和授课对象加以整理和编排。讲课时要突出重点,不能完全依赖影像库内容,泛泛的讲解。因此胃肠镜影像库的建立,对授课教师的理论、实践知识、工作热情,甚至审美情趣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在这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因为我院有丰富的、疾病类型全面的、图像清晰的消化内镜图像资料库,特别是消化道出血镜下治疗、食管狭窄扩张术、粘膜下肿物镜下切除等镜下高难操作的病例图像,很多图像都是临床教师本人在临床内镜诊疗过程中亲自记录下来的,讲解时更生动、更真实,因而更有说服力。

第2篇

监狱警察作为一个特殊职业,扮演着多种角色。执行刑罚,是

执法者;教育罪犯,是教育工作者;矫治罪犯,是心理医生;组织劳动,创收赢利,是生产经营者。监狱警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其工作具有高危险、高压力、高应激的特点,是最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群体之一。

一、心理危机的特点

心理危机的发生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在全面认识这些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监狱警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危机的特点。

1、危险与机遇并存

心理危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吗?大多数人的观点是肯定的,认为心理危机是消极的,给人带来痛苦及精神上的打击。的确,心理危机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或者过激的行为,这是心理危机危险的一面。那么心理危机有没有积极的一面呢?及时正确地处理好心理危机,可能打破个体原有的定势或习惯,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带给个体成长的机遇。在监狱工作的警察更多的时候是跟犯罪人员打交道,产生的心理危机与犯人联系密切。狱警在工作上遇到的心理危机,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及时解决,那么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提高解决问题、管理犯人的能力。

2、复杂性

心理危机具有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心理危机形成原因及其解决方式上。心理危机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其解决的困难性及危害性,因此要构建多种渠道有效应对心理危机的冲击,及时将其解决。监狱工作环境封闭,气氛压抑,那么狱警遇到的事件也比较特殊复杂,因此导致的心理危机更是具有复杂性。

3、解决的困难性

遭遇心理危机使得个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要用更多的心理能量去面对事实。这就使得可供利用解决心理危机的心理能量降到最低点,导致很多人无力应对心理危机的冲击。很多人在面对心理危机的时候无法面对痛苦,选择了退缩,还有很对人深陷危机中,拒绝解决危机获得成长,这也会增加解决心理危机的困难性。监狱警察的工作环境封闭,加之职业要求工作等方面的保密,这也会造成解决心理危机的困难性。

4、普遍性与特殊性

当共同面对重大生活事件冲击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产生心理危机,即心理危机具有普遍性,在特定的情况下,无人幸免。然而心理危机也具有特殊性,就是在同样的情况下,有些人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及其他帮助解决心理危机,但是有些人则不能。当监狱警察面对共同重大事件的时候,那些自我调节能力强、主动需求帮助的人,能够尽快的走出心理危机的影响。有些人则不能,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不能一味认为别人能走出来,“他(她)”也可以的,不需要关注。

心理危机除了上述一些特点外,还有突发性、紧急性、痛苦性、无、危险性等特征,在这里我们要重点关注危机的危害性。国内已经有关于监狱警察遭受心理危机没有及时解决,最后自杀的相关报道。可见,心理危机最严重的后果是自杀,这就需要监狱及相关领导加以重视心理危机的危害性。

二、心理危机的成因分析

监狱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有学者将其生存状态概括为:封闭的生活环境;繁重的工作压力;紧张的人际关系。

个人认知评价。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人们在评价客观事物的时候,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特征不一样所得出的看法也不一样。当生活工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以往形成的认知模式对当前事件的评价有着重大影响。面对重大生活工作事件的时候,以往的认知评价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当前事件,造成认知偏差,放大事件的危害程度,导致心理危机。监狱警察长时间在监区环境里工作,较少地参与到社会这个交往的大圈子里,因此,认知模式较为单一,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一旦发生重大生活工作事件,认知模式跟不上,容易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外在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危机是对个人的冲击,一旦发生心理危机,寻求帮助是必不可少的。父母、妻儿、朋友、同事、领导等都是外在社会支持系统中的成员,他们能够提供很多支持,帮助个体尽快走出危机事件的影响。监狱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其交往圈显得比普通人小的多,因此,心理危机发生后要积极寻求有限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应对方法的有效性。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通过解决问题逐渐建立起来自己的应对策略。但是,在面临危机事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以往惯常运用的应对方法在解决危机事件时是无效的,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自己的应对方法形成有效的应对危机事件的方法,如果方法有效,危机事件得到处理,可以获得成长契机,否则,危机事件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出现严重的心理、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监狱警察在遇到危机事件的时候,要改变以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积极从多角度思考危机事件,寻求他们的指导帮助,准确地将问题与方法匹配起来。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

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主要是运用贝尔金等人提出的以下几种干预模式。

平衡模式认为,危机事件中的当事人往往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的应付机制或应对策略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而平衡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当事人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该模式最适合危机早期干预,该阶段的当事人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且不能做出恰当的选择。

认知模式认为,危机来源于个体对生活事件的错误思维或者信念,而通过改变当事人的非理性观念,建立理性观念,进而使当事人获得对生活中危机事件的控制。该模式最适合运用在中后期,适合于危机事件稳定下来且恢复到接近危机前平衡状态的求助者。

第3篇

【关键词】 危重病人 镇静 镇痛

1 危重病人镇痛镇静的必要性

1.1 危重病人对镇静的需求

近来,围术期危重病人应激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危重病人在诊治过程中常见的焦虑、恐惧和躁动等应激反应的发生过程及其临床调控程度直接关系到病Bion和Ledingham对ICU病人的调查表明:焦虑和疼痛是其所经历的最常见的不愉快的记忆。对此类病人给予必要的镇静治疗可以:①提高病人的舒适程度;②减少病人的应激反应;③便于进行特殊治疗操作。镇静的指征包括:①机械通气;②昏迷病人;③ICU躁动综合征;④诱导睡眠等。

1.2危重病人对镇痛的需求

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工作环境的条件所限,在危重病人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往往强调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对病人的舒适性重视不够。然而,此类病人在诊治期间的疼痛不适往往引起机体明显的病理生理改变,如疼痛可引起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因此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②疼痛使胃肠道动力减弱,甚至引起胃肠道并发症;③疼痛尚可限制咳嗽和深呼吸并加重机体的应激反应,临床上在胸部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时常遇有不同程度肺不张和缺氧的情况。

在危重病人倡导和进行镇痛治疗,除了人道和伦理方面的考虑之外,其临床意义尚在于:①调节减轻应激反应,降低儿茶酚胺和神经肽水平,尽早使组织、心肌氧耗和高交感活性引起的生命重要器官的高负荷状态(这些对危重病人往往难以耐受)恢复正常;②改善损伤后的继发性分解代谢亢进,促进机体有氧合成代谢及创伤愈合,维持免疫功能;⑧减少腹部和胸部手术后的肺部并发症;④促进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减少深部血栓和有关肺并发症和肺梗塞的发生率。

2 危重病人镇静镇痛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危重病人病理生理变化复杂,常常是同时采用5~10种药物,由于机体组织血供下降及生命重要器官功能不同程度受损,药物的体内清除过程可能发生改变。此外,此类病人CNS对镇静镇痛药的敏感性可能增高。许多因素可能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镇静药尤其是异丙酚、苯二氮革类以及镇痛药(通常是阿片类药)是主要用于危重病人镇静、镇痛的药物。

2.1 异丙酚

近年来在危重病人采用异丙酚镇静日益普及,但在这类病人长时间连续输注异丙酚的药代动力学资料尚不充分。Bailie等在12例ICU病人以2.6mg·kg-1·h-1的速率连续输注平均达86h,并对其清除参数进行了观察研究。停止输注后,血浆异丙酚浓度在初始的10min平均下降50%。其他报道表明24d连续用药后无快速耐药或蓄积。然而,异丙酚在危重病人药代动力学变化特点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苯二氮革类

其中咪唑安定是半衰期较短的苯二氮革类药,最常用于危重病人的镇静。然而,有报道在高龄病人反复应用咪唑安定可引起清除过程的延迟和蓄积作用。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危重病人药代动力学特征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表现在①病人对输注速率需求方面;②一定水平镇静程度的稳态血药浓度;③有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等。在一些危重病人长时间镇静后咪唑安定的蓄积作用的观察包括感染性休克、低心排、低蛋白血症、肾脏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腹部大手术后病人。这种蓄积现象可能的解释为:由于咪唑安定具有非常高的肝脏排泄指数,而肝血流的下降造成该药一定程度的蓄积。

2.3阿片类镇痛药

静脉吗啡是ICU病人常用的药物,但在危重病人吗啡的体内清除过程可能发生明显的改变。Macnab等对休克病人的观察表明吗啡的清除半衰期明显延迟(为13h),而非休克病人仅为6h。在危重病人常见的因素(如肝血流减少、感染性休克、高龄、近期手术、低蛋白血症、肝外代谢途径即胃肠道排泄减慢)均可能影响吗啡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在危重病人硬膜外吗啡或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3 镇静镇痛药物选择原则和特点

用药原则应根据不同疾患的危重病人镇静镇痛的特点选择用药(如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病人、心脏手术后病人、肝肾功能不全病人、中枢神经损害病人、创伤病人等)。此外,应考虑药物作用的维持时间,根据单次静脉注射后药物作用维持时间的不同,可将镇静镇痛药物分为超短效(作用时间

可在采用长效药物后根据临床需要酌情采用拮抗药,然而,在危重病人采用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可因疼痛、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导致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甚至致命的心律失常。采用苯二氮革类受体拮抗药氟吗泽尼(flumazenil)较为安全,其适应证包括:①机械通气需脱机的病人;②单纯苯二氮革类药物过量;③脑亡测试;④昏迷的临床诊断;⑤肝性脑病等。

总之,在危重病人、创伤和手术诱发的机体应激反应,特征性地表现为复杂的神经内分泌改变,对机体造成不利的影响。恐惧、焦虑和疼痛可加重机体的应激反应。研究表明适当的镇静和镇痛治疗有利于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降低危重病人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应当强调在危重病人镇静药和镇痛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有所改变,因此,必须注意给药剂量个体化,对镇静、镇痛强度进行经常性的监测。

参 考 文 献

[1] Woodhouse A et al.Anaesthesia,1997;52(10):949.

[2] Thorpe SJ et al.Anaesthesia,1997;52(12):1144.

第4篇

[关键词]精神病人心理行为护理1.心理行为护理的概念:

 

心理行为护理是通过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相互交往、心理沟通,护理人员用语言、表情、态度、行为等影响进而改变病人的认识、情绪、态度和病态行为的变化。从而减轻和消除异常精神活动,达到康复的目的。

 

2.精神病人的心理行为特点:

 

2.1 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拒绝治疗。这是精神病人的主要心理特点。病人住院多由家属或单位强迫或哄骗来院,进院后往往大吵大闹,对工作人员不信任,敌视医护人员,拒绝接受治疗。

 

2.2 拒食及服药。有的病人受幻觉支配,认为食物里或输液瓶中有毒,拒绝饮食及服药。

 

2.3 兴奋及冲动行为。精神病人在急性期多受幻觉及妄想的影响,认为周围有人骂他、害他而激奋或把对方当仇人等。

 

2.4 逃跑与自杀的病态行为。逃跑多因不承认有病,拒绝住院。也有想家心切或对医院环境不适应,感到受约束和恐惧等。窥测时机逃离医院。自杀病人多抑郁,受罪恶妄想支配,以自杀来解脱及赎罪。

 

2.5 恢复期病人的自卑心理行为。怕被人瞧不起,担心工作、学习、婚姻问题得不到解决等。

 

3.精神病人的心理行为护理:

 

3.1 心理行为护理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要有护士长组织,责任护士执行。按照护理原则,除作好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外,针对每个病人不同的病情进行不同的心理行为护理。

 

3.2 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

 

3.2.1 不管精神病人的年龄大小,病情轻重,衣着脏净,医护人员都要把他们当作人和一个病人来接待,使患者感到医院是个安全和温暖的地方。

 

3.2.2 针对精神病人失去理智,作出异常幼稚、愚蠢、可笑等怪异动作。护理人员决不能嘲笑、讽刺和愚弄病人而要像对待其他各科病人一样爱护尊重病人的人格。对新病人入院要主动打招呼,亲切接待,及时介绍病房环境、生活制度等,对病人态度诚恳,认真严肃,说话和气,语言肯定。使病人减轻疑虑,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

 

   3.3 树立格守慎独的信念

 

    由于患者精神活动异常,大多不能正确反应真实病情及客观事物,这就要求护士要牢牢树立格守慎独的信念,按精神科护理原则,自觉、主动、定时、准确地完成治护任务,在任何情况下不得马虎从事。对特殊病人要给予特殊的心理行为护理。

 

3.3.1 兴奋躁动、毁物冲动的心理行为护理 对这些病人要多巡视、勤观察,让病人时刻都在护士视野内活动。经常与病人交谈,劝病人多克制和放松情绪,引导病人做有益而安全的娱乐活动,转移病人注意力,积极配合治疗。

 

3.3.2 抑郁、木僵、拒食病人的心理行为护理 在病态作用下,抑郁病人无食欲,护士要鼓励病人按时按量进餐。木僵拒食病人的心理活动,常在非常安静、身无旁人的情况下进餐,因此当班护士可以把备好的食物放在病人的身旁,让其自行进食。

 

3.3.3 有幻觉、妄想、怀疑食物中有毒的病人心理行为护理这类患者常对周围人不信任,开饭时要先由其他患者先吃,再让他吃,以消除病人的疑虑。对否认有病拒服药的病人要耐心劝解,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他有病,服药时护士要看服到口,咽下观察后再走。以防藏药影响治疗。

 

3.3.4 逃跑和自杀病人的心理行为护理要分析产生的心理原因,及时与家属沟通,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个体心理护理,探讨病人的心理症结。讲解逃跑的危害性和自杀给亲人带来的痛苦。在重点观察下组织集体娱乐活动,缓解病态情绪。

 

3.4 恢复期病人的心理行为护理

 

    随着病情好转,自知力开始恢复,患者能认识到自己的疾病,对病愈后的生活常出现新的想法。如:常考虑自己的工作、学习、婚姻、家庭等,往往产生悲观、恐惧、苦恼、忧虑问题,护士要根据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给予不同的心理行为护理。

 

3.4.1 责任护士要及时对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耐心说服、解释、启发、开导,不断讲解精神疾病常识,让病人掌握治病和防复发要点及出院后学会如何处理各种矛盾,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适应社会环境的决心。

 

3.4.2 对病人家属进行康复宣教,让家属正确认识防复发的重要性,学会病人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掌握病情及出现心理变化及时与医院联系,为病人的康复共同努力。

第5篇

关键词:晕轮效益 网络团购 冲动型购物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255-01

1 “晕轮效应”内涵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从局部出发,常常以偏概全。当将“晕轮效应”放到对团购网站的认知上,即当人们对某团购网站的某件商品满意时,自然而然会觉得该网站其他商品的质量也不会差,进而引起持续购买行为并成为永久的忠诚顾客;反之,当人们对某团购网站的某件商品不满意时,已在主观判断上将该网站的其他商品排除在考虑购买的选择范围外。

2“晕轮效应”对网络团购行为特点的影响

2.1 团购网站的现状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3年(上)中国网络团购市场数据检查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团购市场形成聚划算、京东团购、58团购三大团购平台三足鼎立,占据团购市场大半江山,垂直细分领域中小团购网赢得自己生存空间的格局。近几年,关于团购网站的各类投诉层出不穷,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3年(上)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数据显示,退款问题、账户被盗、售后服务、发货迟缓、团购欺诈、霸王条款、质量问题、团购售假、虚假促销成为“十大网络团购热点投诉问题”,应引起广大团购企业的高度重视。

2.2 “晕轮”环境下影响消费者网络团购行为的障碍因素

(1)消费者因素。面团购网站上各类商品及各团购商家针对性的促销活动,消费者往往希望能用最低的价格享受到最高品质的商品和最优质的服务,在实际交易中,消费者的期望值往往被迫打折扣,要么是高折扣的商品或服务让人不满意,要么是让人满意的商品或服务折扣并不低,使消费者高兴而来失望而归。(2)团购网站因素。团购网站往往良莠不齐,多数网站存在以下问题:1)规模小、管理经验缺乏、没有完善的售后保障制度;2)对商家资质、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信息审核不严,导致出现假冒伪劣商品、附加隐形消费或退换困难等情况;3)与商家之间职责划分不清,发生交易纠纷后相互推卸责任;4)为了达到盈利目的,虚假宣传,虚高原价,虚报参团人数,造成热抢假象。现阶段,团购网站的注册管理较为薄弱,行业准入门槛低,一些没有正规登记过的“三无”网站,也来浑水摸鱼。一旦发生交易纠纷,交易金额较低的消费者多数会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这样就更加助长了行业的不正之风。(3)商家因素。团购对于商家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短时间内聚集人气、增加成交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的商家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盲目追求参团数量,导致参团人数呈井喷、爆发式上升,大大超过其接待能力,直接导致商品或服务质量的下降,引起消费者不满。

3 网络团购中“晕轮效应”的对策分析

3.1 消费者

(1)理性消费。团购交易中,超实惠的价格会蒙蔽消费者的双眼,使其忽略商品的品质,应选择口碑较好的团购网站进行消费,而不是片面追求低价。在参团商品的低价刺激下,消费者很容易产生冲动型购物行为,应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对待。(2)做足准备工作。下单前,消费者应搜索同质商品进行比价,避免因贪图便宜而忽略商品质量带来的纠纷问题,仔细了解商品的细节、规则及售后服务,及时与客服沟通,咨询清楚后再下单。(3)加强维权意识。团购交易时应将交易过程中的证据收集起来,网络交易平台大都制定了投诉、调解等处理办法,作为消费者,如果在交易中遇到纠纷要寻求交易平台的帮助,时刻维护自己的权益,协助相关部门解决团购交易中的弊端。

3.2 团购网站

(1)依法经营。团购网站应依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12年3月12日下发的《关于加强网络团购经营活动管理的意见》合法经营,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制度、消费纠纷处理制度及专业的客服团队,保证投诉渠道的畅通,及时为消费者提供疑难解答与反馈。(2)加强商户管理。团购网站应当对报名参加团购活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进行严格的事前审核备案,保证产品来源的公开透明,保障团购商品或服务的质量,考查确认商品库存、发货速度、物流体系、服务细则等关键因素,并防止出现虚高报价。(3)行业自律。2010年底开始,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与国内近300多家团购网站建立了“中国诚信网络团购联盟”,开始着手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引导团购企业树立诚信标杆,推动行业信用建设。各团购网站应尽快加入进去,提高诚信度,使自身能在行业“”中涅重生。

3.3 商家

消费者对参团的商品或服务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交易中的任何失误都会使商家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大打折扣。在网络交易中,即使是最优秀的商家也不可避免出现失误,但是不同于一般商家的是,他们会尽快、尽最大努力对犯下的错误进行补救:

(1)跟踪服务,定期回访。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并及时从客户评价中寻找对商品或服务有意见的客户,并主动与其取得联系,认真了解客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对于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遇到过问题的客户定期回访,提高客户满意度。(2)授予客服相应的权力。在售后服务纠纷中,常有消费者向客服提出某种补救要求时,被“无权决定”的理由搪塞,从而导致客户对该商家不满。在网络团购中,一线客服人员应该被授予一定范围内的权利,以解决客户的各种意外情况。(3)及时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消费者所提意见除了要及时处理,主动查找潜在失误外,还应定时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对整个过程的跟踪,商家可以发现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及时修正不合理的环节,使服务质量和水平新上一个台阶。

4 结语

“晕轮效应”在网络团购中的影响不可忽视,把握得当,可以带来良好的效果,否则将带来极坏的后果。在团购网站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运用“晕轮效益”的某些策略,但绝对不能将其作为团购网站的经营核心,拥有核心竞争力和物美价廉的商品或服务,才是团购网站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 李振粉.晕轮效益对品牌拓展的意义[J].东南传播,2012(6):129-130.

第6篇

关键词:区位特征;地面经济;零售业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145-03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地面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并且快速便捷的地铁的充分建设使得地铁经济的发展成为可能。围绕着地铁沿线逐步构筑起一个定向运输,集中释放的人口经济圈,在特定时间内扩大了人口的流动范围,并且能将商业圈的范围由地表发展至地下交通线沿线,从而或得比以地面为基础的平面经济效益更大的立体经济效益。在古城南京,由于城市长期的发展,其经济增长点正在逐渐减少。地铁经济将成为南京的新型商业形态。

一、国内外地铁经济的定位和发展

地铁经济主要指由于地铁的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其本身创造的收益和周边的商业结合而形成的市场,城市依靠地铁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地铁地铁能够有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调整,为城市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是城市现代化发展中不可缺的一环。

(一)地铁经济的定位

地铁作为地下交通的最典型的模式,能够实现轨道交通和商业的结合。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地面。向空中,再向地面的发展,由地下交通引起的地下商业在城市高速化发展中是必经的一个环节。而地铁经济的扩张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横向扩张和纵向扩张。横向扩张过程使得城市地铁经济点由“点”到“线”再到“片”,使得地铁商业圈和原有城市商业圈联系在一起,促进城市经济继续保持活力。而纵向发展则联通“空中”地面“地下”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创造了新的商业价值,对原本单一的地面提升优化。

(二)地铁经济的发展

日本的地铁,将地铁周边的房地产、汽车租赁、商铺、公共交通系统串联在一起,形成多元化产业;在国土面积狭小的新加坡,其地铁经济的发展为地铁周边土地分阶段开发的模式。中国地铁经济没有国外发展的充分,目前中国的地铁多数处于成本回收期,而像北京地铁由于政府的补贴力度大,票价低,所以北京地铁长久来看盈利的可能性比较低。上海市则围绕着地铁站形成了徐家汇、静安寺等地铁商业圈,极大促进了零售业的发展,在地铁站周边新建了集百货、餐饮、娱乐和其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体,将地铁外部经济效益发挥最大化。

相比起江宁区,鼓楼、秦淮等南京最先发展的城区,其公共交通种类较多,公交线路完善,并且区域面积不大,无需太多的地铁站点即可以构建起完善的区内交通网。除浦口高淳溧水六合这四个偏远的区县,南京其余7个区都有较多的地铁站点分布。这说明南京地铁的覆盖面积大,根据南京地铁2015年规划方案,到2015年时,南京所有共11个区都会建设起完善的地铁网络,总长达300千米,由原本的集中于市区向郊区延伸,呈现出以“新街口、元通和安德门”三个换乘中心站点为中心,向郊区辐射的地铁线路网。地铁延伸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出入城区都有准时、安全快速的交通工具选择,使得郊区和城区的联系更加密切,到南京地铁16条线路全部建设完成时,地铁覆盖面积会进一步加大,地铁由中心城区向郊区延伸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三)地铁中转站分布合理

位于中心城区建邺区的元通地铁站是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的中转站;位于中心城区秦淮区的新街口地铁站拥有26个出入口,是地铁1号线和2号线的中转站;位于江宁区的安德门地铁站是地铁1号线以及1号线南延线的中转站。南京地铁3的中转站不仅仅位于中心城市,占地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江宁区也拥有安德门中转站。从布局上来看,四个中心城区和人口最多的非中心城区江宁区的三个换乘站将南京地铁主要分布区域以三角形构架联系在一起,最大程度方便了换乘,提高地铁作为准时快速的公共交通工具的作用。

三、地铁经经济对南京零售业布局的影响

(一)横向上来看,地铁经济发展使南京零售业布局由“带状”向“片状”发展

南京传统商业圈以湖南路商业圈和新街口商业圈为代表,都是由交通发达的街道发展形成,此特点决定了南京传统商业圈是呈现带状分布,而地铁线路的建设使得商业圈能够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形状,由南京地铁建设规划来看,全部地铁线路建成后南京将会形成个6大规模商业圈,预计总面积可以达到30万平方米左右。商业圈形态的变化,还伴随着南京商业圈由单一的以零售业为主的商业圈向集零售、娱乐、休闲、文化等多功能集一体的综合商业圈,依托轨道交通的,快速准时的带来爆发式的人流,对商业圈客流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江宁等偏远区域的消费者可依托地铁在短时间内到达其他区域的商业圈。

地铁经济的发展会扩大南京传统商业圈,使得原有商业圈向片状发展,并相互连通。地铁一号线,将南京的新街口和湖南路连成一线,使得中心城区繁华的商业圈扩大了。

(二)纵向上来看,地铁经济发展促进内部经济和周边地面经济同步发展

在南京地铁经过的主要区域地面经济都发生了较大的发展,尤其以拥有26个出入口,日均客流量达60万人次的新街口地铁站为例,仅其在白下区(现划分至秦淮区)一侧的新街口在地铁建成前一年的零售业总额为126亿,地铁建成后的当年(2005年)已达到158亿,2006年突破了180亿,销售额增长了25% 以上。

南京地铁地下经济的盈利模式重点在于广告和商铺两部分收入。南京地铁经济广告目前有南京地铁德高广告公司负责,数据显示在平均每个地铁站点内部的边墙和地铁轨道内侧布有广告展板29块,包括南京地铁一号线共27站,有22站有冠名,共有47个报站广告,南京地铁2号线共有14站,有11站有冠名,共有32个报站广告,其他电视信号承包在内,由2008年的960万,上升到2013年的约1亿2千万。南京地铁内物业由南京地铁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据其资料显示,南京总共57个站点有商铺约1 300家,其中集中在新街口的地铁商铺就有200家,南京南站地铁商铺约170家。据苏宁的不完全统计,2012年地铁内商铺总收入在700万至1.1亿,集中在如肯德基等规模商铺,而其他中小商铺的收入则非常少,所占比重不足15%,南京地铁内商铺租金较高,约每平方米400左右,使得地铁内部商铺成本居高不下。发展速度不及地面经济。

(三)地铁经济的发展使得南京商业圈由单个低密度向多个高密度发展,合理整合分配商业资源

商业圈的形成依托足够的人流和物流,是商业企业聚集形成的、对周围其辐射作用的区域范围。商业圈的地点不固定,只要是满足其形成条件的都有可能产生商业圈。其形成促进了商品流动,大大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的核心。

优越的交通是形成商业圈的必备条件,南京传统商业圈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新街口和湖南路商业圈范围,其他区域包括郊区都没有较大规模的商业圈,随着地铁一号线以及一号线南延线的建设,江宁等远离中心城区的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江宁比较大的如生态路商业圈,早在2007年,江宁区政府规划指导意见书中就指出,随着地铁在江宁区的规划建设,以双龙大道等地铁沿线将会在原有商业圈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围绕同曦假日百货形成辐射范围更大,服务项目更加健全的商业圈。

四、结语

经过对南京地铁的实践调研,我们对地铁经济对城市经济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解了南京各个地铁站周边的商业分布,以及地铁经济的发展对南京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对未来地铁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魏光艳.地铁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4).

[2] 洪增林,樊森.“聚合化、立体式”地铁商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10,(2).

[3] 秦春宝.南京地铁公司盈利模式分析及相关政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

[4] 8864南京地铁,http:///.

第7篇

一、对监管者缺乏监管的证券监管博弈分析

证券监管博弈模型的博弈双方是证券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从证券监管的实践来看,证券监管者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证券业协会或者证券交易商协会,还可以是证券交易所或者别的什么机构。不过几乎各国的证券监管都是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共同完成。我国采取的也是这种模式: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代表政府进行强制性监管,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进行自主监管。至于被监管者,笼统的说就是整个证券市场,即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以及他们在证券市场上的活动和行为。不过绝大多数国家都把证券监管的直接对象定位于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具体包括发行各种证券的筹资者(政府、企业)、投资各种证券的投资者(政府、企业、个人)、为证券发行和证券投资提供各种服务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托管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证券律师、会计师和评估师),以及为证券发行和证券投资提供各种融资、融券业务的机构和个人。

实施证券监管对于监管者是有成本的,即监管者的行政成本。为了实施监管,监管者需要设立监管部门来专门负责制定和实施有关条例和细则(如证券发行审核、证券稽查等),这一过程中自然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以及监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监管越严格行政成本越高,为了分析方便,假设监管者只有两种纯策略选择,分别为低成本(low cost)的普通监管(监管成本为cl)和高成本(high cost)的严格监管(监管成本为ch.chcl) 。

实施证券监管对于被监管者也是有成本的,即被监管者的奉行成本。被监管者为了遵守或者符合有关监管规定不得不承担额外成本,如为按照规定保留记录而雇佣专人的费用、提供办公设施和材料的费用、聘请专门中介机构的费用等,只不过这种奉行成本以抵减收益的形式存在。在利益的驱使下,被监管者有可能为了增加收益(包括一非法收人)、降低成本(包括奉行成本)而进行违规操作。所以假设被监管者的纯策略选择是遵纪守法或违规操作。若遵纪守法则可稳定获得收益凡(已扣除了证券监管的奉行成本);若违规操作且未被查处,则可获得超额收益(违法所得或降低的奉行成本)r ( reward ),但若被查处则不但要没收非法所得,而且还会被处以罚款,此时的罚没总成本为p( punishment )。进一步假定,在被监管者出现违规行为的情况下,低成本的普通监管是查不出来的,而一旦监管部门采用高成本的严格监管,就一定能予以查处并处以罚款。

基于前述假设,考虑到证券市场上博弈双方得益信息的可获得性,建立证券市场上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并用矩阵形式示如表1。

利用划线法可以很容易地找出该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监管者实施普通监管,被监管者进行违规操作。最终结果是:监管者虽然付出了一定的监管成本却毫无作用;一部分被监管者违规操作获得了超额收益但却使其它的证券参与者遭受损失。显然,这是一个低效率的组合,只会加重证券市场的不规范性,违背了实施证券监管的初衷。

二、对监管者实施监管的证券监管博弈

若我们对证券监管部门实施监管,那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这里让我们进一步假设,如果监管者通过严格监管查处了被监管者的违规行为,就会得到一定的鼓励b(bonus),这种鼓励既可以表现为物质奖励(比如来自违规者的罚款,用以增加办公经费),也可以表现为社会公众对其褒扬带来的精神鼓励,或者兼而有之;但是如果监管者为了节省成本(或偷懒)只进行了普通监管而导致被监管者的违规操作得以成功,则要对其施以一定的惩罚f(fine),这种惩罚可以是行政上的、法律上的或是经济上的。如此一来,上述博弈模型就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博弈模型的得益矩阵如表2。

仍然利用划线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对监管者的监管力度较大、使得对其的鼓励与惩罚的量化绝对值之和大于监管者实施普通监管和严格监管的成本差时(即f+b>c-c}),该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从而避免了(普通监管,违规操作)这种低效率策略组合的出现。这种情形下,博弈双方都将在博弈中采取混合策略,即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各自以一定的概率随机选择严格监管或是违规操作。让我们定义: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遨纤二几登三寻多笼罐熟:弓多雀诺态咬乏导铸泉录名室圣聆多石杀涟返络题透汉蛋定召砖罗亨恶璧三兮概率为r,进行普通监管的概率为(1-r);被监管者选择违规操作的概率为e,遵纪守法的概率为(1-e)。

给定e,监管者选择普通监管r=0和严格监管二1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即,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小于(c‑-c,)/(f+b),监管者会选择普通监管;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大于(c‑-c洲(f+b),则监管者选择严格监管;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等于(c‑-c,)/(f+b),监管者就随机地选择普通监管或者是严格监管。

给定r被监管者选择遵纪守法e=o和违规操作e=i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即,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小于r/(r+p),被监管者的最优选择为违规;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大于r/(r+p),被监管者的最优选择为遵纪守法;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等于r/(r十p),被监管者则可能违规也可能遵纪守法。

因此,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r=r/ (r+p).e=(c,}c,)/(f+b)即,监管者以r/(r+p)的概率进行严格监管,被监管者以(c‑c,)/(f+b)的概率选择违规也可以解释为,市场上大量的被监管者中(c,}-c}/(f十b)比例的被监管者选择违规,(f+b-c‑+c,)/(f+b)比例的被监管者选择遵纪守法;监管者随机地对r/(r+p)比例的被监管者进行高成本的严格监管,而对剩余的被监管者则仅采取普通监管。

三、结论

第8篇

关键词:经济波动;经济规则波;经济危机;汇聚效应;色散效应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3-04-28

作者简介:朱其忠(1969-),男,安徽淮南人,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管理科学理论与应用。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JA630202;云南财经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C2011D33。

英国1825年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各种经济危机大致呈现周期性特点。苏绍智把经济危机的历史大致分为五个阶段:19世纪20至40年代,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迄今[1]。从这五个阶段的发展来看,经济危机源头从一国发展为多国,波及范围从少数国家蔓延到世界范围,从一国中的外贸部门扩展到整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提高的今天,经济危机发生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对世界经济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各国需要应对汇率、贸易政策及政治环境等日益复杂而带来的种种问题。

一、文献综述

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周期的诱因和传导机制。从时间上看,经济周期的诱因研究出现较早,古典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者、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外部因素观和内部因素观。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研究出现较迟,构建了若干经济计量模型,如国际经济周期理论、“多源化”经济周期理论、信息周期理论、突变周期理论、混沌周期理论等。

国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一国发生的事件很可能对其他国家经济造成影响,从而引起经济的波动。Uribe和Yue(2003)利用7个发展中国家数据,阐述了国际利率、国际传播和产出波动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实际利率与整个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Neumeyer和Perri(2005)发现:虽然产出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波动大小不同,但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与产出在周期中的协动性方面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经济波动性更大;Lei Wu等(2012)认为美国股市在次贷危机中不仅与亚洲股市之间有着依存关系,而且还具有传染效应,使得亚洲新兴股市对日本和香港的冲击反应过度。

“多源化”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的波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某一单一因素的效应。Carlstrom和Fuerst(2001)构建了一个包括内生成本的RBC模型,该模型在交易子集的现金先期约束中引入货币,演示了内生成本是怎样改变货币传导机制的,并讨论了内生成本对货币冲击的放大和传播。信息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Zeira的研究(1999),表明由于经济信息的动态变化,在寻找投资机会的过程中将产生产出和投资周期。突变周期理论主要分析了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突变现象,混沌周期理论将确定性和随机性结合起来,认为经济体内部即使没有外部冲击也会产生不规则的周期性波动。本文引入孤立波理论,通过对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分析,旨在揭示经济波动的类型、特征以及经济危机的产生和传播规律。

二、经济体的特征

由于经济体是由大量要素组成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小于要素内部的关系。所以,经济体的微观结构具有离散的性质,这种结构带来了经济体变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1.无形性。一是经济体各个组成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些影响和作用将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二是要素本身也不稳定,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经济体的无形性使得经济波动有时候具有偶然性,有时候具有必然性。有人发问:“为什么从向上趋势变为向下趋势时转变得非常骤然、剧烈,但从向下趋势变为向上趋势时却一般说来并无尖锐转捩点”[2]。

4.周期波动性。经济体的发展是在波动中前进的,且呈现周期性特点。一个完整的经济波动周期包括四个阶段:萧条、复苏、繁荣和衰退,因其运行像波浪一样,所以简称为经济波。周期性经济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横波是指任何与该波有关的矢量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波;纵波是指任何与该波有关的矢量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一致的波。由于所有经济体都是有边界的,这两种波经常耦合在一起,比较常见的经济波动周期有康德拉耶夫周期、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由于繁荣阶段和衰退阶段分别位于波峰和波谷,具有一定的能量,不断推动经济的周期性和非均衡性发展,如“曾为周期的危机,给予一个物质基础”[3],即促进了固定资产更新、工艺的改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为下一次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线性经济规则波与非线性经济危机的特征

从表面上看,经济体内要素的变化是非正常波动,但实际上其变化具有确定的属性。从微观结构及运动来看,经济体内的各个要素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宏观结构及运动来看,每个要素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分布是均匀的,两者的相互矛盾决定了经济体的运行过程既具有线性波动又具有非线性波动的特征。

(一)线性经济规则波的特征

线性经济规则波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经济发展初期,一是经济体较为封闭,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二是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三是要素相互独立,横向联系少,且层次分明,如行业条块分割等。

1.线性叠加性。由于每一个要素的运动或变化都会引起经济体的波动,而波长可能各不相同。所以,经济体波动可以被看成是由许多不同要素的分经济波叠加而成的,称为合成波。较为稳定的合成波是一种线性叠加,即线性规则波,这种叠加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被叠加的,经济波参数(波长、波幅、周期等)均相同,在其传播过程中波形将保持不变;另一种情况是被叠加的,经济波参数各不相同,在其传播过程中波形将发生改变。

2.分层性。各要素之间联系在线性经济规则波中不太紧密,且发展速度也较慢,所以该经济体表现为分层波动,称为层流。经济体分层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纵向分层分为高层经济体、中层经济体和低层经济体等,横向分层分为农业经济体、工业经济体、服务业经济体等,每一层次都是有规则地按一定方向(专业化)、一定发展速度做相对运动的,彼此不相混杂。

3.有序性。线性经济规则波的有序性既包含低级有序性,又包含高级有序性。低级有序性缘于经济体所含要素少、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所以整体性较弱,导致经济体发展速度缓慢。高级有序性不仅经济体所含要素多、结构复杂、功能多样,而且各经济分量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和谐发展,所以整体性较强,导致经济体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无论何种有序性都表现为经济体平稳运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非线性经济危机的特征

当线性经济规则波遭受较大冲击,且经济体发展处于加速状态时,其层流将会被破坏,出现了切向的速度分量,使各经济流层互相混合,该经济体逐渐从有序性转变为混沌、无序性,形成紊乱的运行状态,甚至可能出现经济“漩涡”,这种情况称为经济危机。所以,非线性经济危机所导致的能量、资源损耗要比线性经济合成波大得多。

1.非线性叠加。经济危机的产生并非是各分经济波的简单叠加,而是各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蝴蝶效应,放大了该叠加。一个微小的冲击,“甚至只是一个负面的新闻,也可能会通过放大作用对某一市场产生毁灭性的打击”[4],进而冲击整个经济体。这种非线性放大效应具有突然性,难以预测,人们常常用“爆发”这个词来描述经济危机的产生。

2.混合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一方面是某些要素发展速度较快、脱离实际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各要素相互“缠绕”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产生经济危机的经济体没有层次之分,而且各经济分量的发展速度和方向也都是极不规则的,有许多不规则的“漩涡”产生,使经济体各层相互混杂起来。它们不是有规则地做相对运动,而是以相互超越的速度发展,如“信用过度膨胀,是造成随即出现的1929年大灾难的首要原因”[5]。

3.无序性。经济危机的无序性是指经济分量的不规则波动,不仅表现为供给无序,而且需求也无序。“消费市场已经表现出奢侈过度的特征,这不是因为所有的美国人都对世间商品充满贪婪物欲,而是因为人们的购买力已经彻底无序”[5]。所以,经济危机也可理解为经济体的速度、各种属性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涨落现象。当经济体出现经济危机时,其要素除了作宏观运动之外,还要作不规则的危机涨落运动。

4.传播性。经济危机会传播,并以震荡的方式进行,这是因为经济体在受到扰动时所激发出的内应力,趋向于把该经济体恢复到原来的未扰动状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果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可以更容易通过某种方式,例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其他国际金融联系等将该危机传输出去,使自己国内的经济危机程度降低,但却会在短期内、在世界更大范围内引起经济震荡”[6]。

四、从线性经济规则波到非线性经济危机

经济周期表现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常现象。所以,“产出绝对水平的上下波动(即古典周期)和产出增长速度快慢的交替变化(即增长周期)现象古已有之”[7],“历史经验似乎已经证明即使没有那些表面上被认为是起因的显著的外在力量,周期运动也仍然有继续存在的强烈倾向”[8]。以19世纪20年代为分界线,在此之前由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爆发过全面的经济危机,所以被称为线性经济周期阶段,其主要运行特点是经济规则波;在此之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危机均频繁爆发,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它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该阶段被称为非线性经济周期阶段,其主要运行特点是经济危机。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产品供不应求,“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9]。从长期来看,作为工业资产阶级代表的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以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都认为“没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失业”[10]。所以,“无危机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起着理论基础作用,“使资产阶级彻底摆脱封建残留势力和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11]。但是, “无危机”并不是说经济没有波动,而是指经济波动幅度在合理范围内,是一种线性经济规则波。线性经济规则波不仅是非线性经济危机的前提,而且还是其基础。正常运行的经济体如果受到某种(内部或外部)因素的扰动,打破了原有的线性经济平衡,不平衡的部分就以一定的速度向经济体的其余部分传播,振幅一旦超过临界值,该经济体可能会变得很不稳定,导致整个经济体的震荡,演变为经济危机。内部因素包括技术的创新效应、固定资产的集中更新、金融领域的乘数-加速效应和货币的超量供应等;外部因素包括国际贸易、热钱效应、跨国公司等。例如2007年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房地产市场遭受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暴跌,在2007年的最后一个季度里,全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5%,美国某些地区的房产销售商忧心忡忡地注意到自己的房地产价格猛挫50%”[12]。因此,经济危机在一定时期内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伴侣。

五、经济危机的“孤立波”效应

(一)孤立波理论概述

“孤立波”一词译于英文solitary waves,是由英国科学家罗素(J.S.Rusell)于1844年首先发现的奇特现象。1895年考特威格(Korteweg)和德伏瑞斯(De Vries)建立了有名的浅水波动方程,即KdV方程,并求出了该孤立波解。孤立波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既有非线性会聚效应又有色散效应的复杂波动系统,其借助能量守恒定律阐释隐藏于波动现象中的形状不弥散问题,从而提供了观察自然的新途径,并成为描述和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方法和数量模型。它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它的波峰越高,速度就越快,若有一低一高两个孤立波,低的在前,高的在后,沿同一方向前进,则经过一段时间后,高的孤立波必然会追上低的一个而发生“碰撞”(赵芳灿,1983)。碰撞会产生两种可能,一是弹性碰撞,即碰撞后保持原有的速度和波形,采布斯基(Zabusky)和克鲁思卡尔(Kruskal)(1965)把这种具有类似于粒子碰撞后不变性质的波,称为孤立子;二是非弹性碰撞,即碰撞后原有的速度和波形发生了改变,这种波仍被称为孤立波。孤立波理论最主要的特征是波的会聚效应和色散效应的综合作用,其原因是波的能量有限性,且分布在有限的空间或时间范围内。会聚效应将把不同行进速度的波集中在一起,形成“浪”;色散效应将把不同行进速度的波分散,使其消失。所以,两者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如果大小也相等则会形成孤立子。

(二)孤立波理论在经济危机中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经济波动不可避免,但只要把该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经济危机则不会发生。即使经济危机发生了也并不意味着经济体就一定会崩溃,通过适当的政府干预,经济危机可以改变波动形状,使其慢慢地消失或传播出去。所以,政府干预主要针对的是经济危机传播过程中的汇聚效应和色散效应。

1.经济危机的会聚效应。经济危机的会聚效应源于经济繁荣阶段,是经济体里企业不平衡发展的结果。一方面,由于人员构成、文化、技术、规模等的不同,在“经济人”行为的推动下,企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也必然会产生差异;另一方面,企业发展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也在所难免。或因为消费者需求偏好发生变化,或因为领导者决策失误,或因为其他企业原因,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某种阻滞力。企业不同,阻滞力的大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经济越繁荣,阻滞力对企业的影响也就越大。当某一经济体或经济分量中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行进速度时便会产生会聚效应。特别是当一些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另一些企业发展速度较慢时,两者的速度差异使得经济波在运行的过程中将会越来越向前倾,且这种差异越大,经济波的前倾度也就越大。因此,在某一时刻,一些“排头兵”企业开始出现“崩塌”,从而产生经济危机。例如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次级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的基础上,由占次级贷款市场7成份额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破产引发的。

2.经济危机的色散效应。经济危机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的,要经历一个风险积累的过程。一方面,在此期间自动稳定器不断起作用,如比例所得税、转移支付、储蓄等,它能够减少各种干扰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即在经济繁荣的时候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从而使经济发展趋于平稳;另一方面,政府也会根据“凯恩斯原理”对经济波动进行一些宏观调控,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它包括“双紧”模式、“双松”模式、“松财政、紧银行”模式、“紧财政、松银行”模式等,以化解风险。由于这些机制和政策实施的范围、对象、条件、目的等各不相同,如与货币手段相比,财政手段偏重于解决分配的公平问题,具有更强的控制性和时滞性,对调整产业结构更为有利。与财政手段相比,货币手段侧重于解决分配的效率问题,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对调节企业行为更为有效。由于它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和方向各不相同,使得不同行业中的各个企业以不同的速度发展,导致经济波在运动时改变它的形状,并弥散开来。所以,初始时刻出现的经济危机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弥散,以至在某个时刻完全消失。

3.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经济危机的会聚效应和色散效应并非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经济体,使其呈波浪式前进。根据会聚效应与色散效应之间关系的不同,可以把经济危机孤立波分为收敛型孤立波、平衡型孤立波、发散型孤立波。收敛型孤立波是指由经济波的会聚效应大于其色散效应所引发的危机。这种危机是短期的,波形是不稳定,它传播距离短,震荡性大,对本国经济有重大的影响。例如1990年前苏联发生的经济危机,其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轻视了轻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协同作用,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平衡型孤立波即孤立子,是指由经济波的会聚效应等于其色散效应所引发的危机。这种危机是长期的,波形是稳定的,它传播距离长,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较大。例如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历史上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首先就是因为它席卷了所有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使一些国家很难靠牺牲另一些国家来摆脱危机[1]。发散型孤立波是指由经济波的会聚效应小于其色散效应所引发的危机,这种危机是短期的,波形小并逐渐消失,它对本国经济的影响较小。例如1993-1994年发生在我国的通胀危机(24.8%),通过政府的一系列宏观调控,1996年下降到5%,同时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滑坡,保持了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1997年仍达到9.7%)[13],并且使得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实现就业和经济的软着陆。在会聚效应和色散效应中,会聚效应更多地受市场行为的影响,较难控制,而色散效应更多地受计划行为的影响,较容易把握,如某些国家采取诸如货币贬值、出口补贴等政策,产生孤立子,转嫁经济危机,从而危及其他国家。

六、结语

经济波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它是由许多影响因素形成的单一频率的、单色的经济波叠加而成的。如果是线性叠加则称为线性经济规则波,如果是非线性叠加则称为非线性经济危机。不管是线性经济规则波,还是非线性经济危机,都具有周期性特点。非线性经济危机来源于线性经济规则波的非正常波动,它能够在不同企业、行业、地区、国家之间传播,有时候很弱,有时候很强,可以连续地传播,直到色散效应而消失为止。在当今社会,经济危机的传播具有了新的特点:策源地多元化和小国化、策源点金融化和虚拟化等。通过把孤立波理论引入经济危机的研究,发现经济危机在产生、传播过程中具有孤立波特征。经济危机的孤立波分析有利于认知其内在的结构和形态演化,有利于决策者了解经济体里企业的不均衡发展以及对制订和实施情况,为化解危机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但是,对于经济危机采用的孤立波理论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缺少前人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探索经验。本文对经济危机的孤立波分析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在以后的研究中作出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苏绍智.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试论(上)[J].经济研究,1963(4):49-61.

[2]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72.

[3]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12.

[4]刘崇仪.经济周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

[5]狄克逊・威克特.经济危机与大国崛起[M].王水,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6]刘崇仪.经济周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丁纪岗.经济周期理论发展脉络与经典学说回顾[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105-106.

[8]哈伯勒.繁荣与萧条[M].朱应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5.

[9]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42.

[10]宋玉华.世界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1]林洁莹.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脉络――以理论解释功能分析为视角[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09(22):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