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简单

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化,其实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替代。通常情况下,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的一种,既然有了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不用单独进行,或者既然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可有可无。在这样错误思想的引导下,要么心理健康教育代替了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广泛;要么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了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困惑或者疾病被简单处理,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严重者会产生厌世、痛苦、焦躁、抑郁等心理疾病,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用性不足,教学质量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现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强的课程,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项针对北京市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最需要的课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与此同时,学生最不满意的课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许多学生抱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枯燥无味,内容陈旧,严重脱离实际。为什么教育部要求大力推广而且也是大学生们最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却最终遭到学生们的反对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导致的后果。有些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于是纷纷把它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给予一定课时和学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正规课程来对待。教学方法上采取的是专业学科教学模式,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一节一节地学,学完后考试。教学内容大多是按照课本进行传统的备课,上课过程中表现为过多地给学生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心理学知识,注重其系统性,而较少或只简单介绍应用性知识和方法,忽略其实用性。教学效果是学生们考完后万事大古,一切又还给了书本,并没有真正内化为有效提高学生们心理健康水平的力量。这种课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可能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为基础,增强其实用性。

(三)队伍不齐且缺乏专业化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大学生心理会收到更多的挑战和影响,尤其是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方面产生的因素影响,会让大学生心理日渐复杂,这就需要高校应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和教师,还应该让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学习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心理沟通方法,如此可以有效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也能够配合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

眼下,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或者咨询者都是由非专业人员任职的。他们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并不十分丰富,而且缺乏专业化的训练,大多数心理教育都是流于形式,没法产生很有效的教育效果,甚至有的能够对学生产生误导和心理负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有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利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利用心理健康只是讲解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品质进行优化、引导、咨询和纠正的一种教育过程。只有教育工作者有效的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才可以使得学生学会调节心理适应能力,能够勇敢正确的面对社会生活。从而有效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质量,让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开设专题讲座

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注重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为学生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及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异常现象。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与体系。当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院校还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了教学计划,大部分是选修课的形式,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教材版本也是多种多样,内容比较陈旧,远远跟不上时展的需要,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和师资队伍的缺乏,教学往往偏离目标,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有课程化倾向,至使原本学生最欢迎的课变成了学生感到仄倦的课,并没有实现使学生心理压力得到有效释放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加大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力度,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

(三)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我们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少源于心理问题。加强心灵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出问题的根源,再从思想上加以引导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总结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系统而又长远的教育工程,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它不仅仅是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是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对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鉴于此,我们就应该正确的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解决问题,促使心理健康教育顺应时代的要求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的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走系那个,只有如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一步步迈向成熟,走向科学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丽荣. “心理-道德教育”的理论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11(22)

[2] 王丽荣.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略论[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11)

[3] 王丽荣. 心理―道德教育的文化智慧[J]. 教育科学研究. 2010(06)

[4] 周围.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家. 2006(06)

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态 压力

一、现阶段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

近几年,我国教育界基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提倡降低学生学习要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其实,学生负担过重,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教师负担过重。社会、家长和学校对教师过高的要求:片面追求升学率,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向学生加压,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实现整体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重视“为教师减负”。这是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呼声, 一定程度上,中小学教师已不堪忍受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身心压力。这些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具体体现在:1.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过长;2.教师的周授课时数过多;3 .教师的工作项目繁多。

(二)难圆的职称梦

教师具有强烈的精神需要,他们热爱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追求事业的成功,渴望得到同事同行的尊重和学生的尊敬,在工作上做出较大成绩,学术上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晋升高一级职称能够满足教师丰富强烈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认定。再说,因为职称与教师工资收系在一起,同时关系到教师的评优评先等许多切身的利益,因此,晋升高一级职称就成了教师一定时期内的第一需要,成为教师职业过程中的第一追求。

但目前我国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如职称评定的标准和条件不客观甚至不科学,有些方面缺乏具体明确的指标,老学校职称评定压力大,僧多粥少等问题严重;职称名额指标经过层层分解,最后到具体单位时常常是与实际需要升职的差距太大,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往往指标严重不足。

教师面临的压力是很沉重的。沉重的压力不仅不利于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进行,而且于教师的心身健康也不利。不少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职业差,心理健康问题多,这与他们长期超负荷工作、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社会对教师过高的要求以及教师工资福利偏低等因素而引起教师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直接关系,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有哪些减轻教师压力的对策呢?

二、减轻教师的压力,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共同的努力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教师减压

1.改变评价机制,科学评价教师

以往对于教师的评价,依据更多的是学生成绩、发表获奖的论文、参加教学比武的情况等等,其实我们更应该重视过程评价,减少终结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减少量化评价。

2.实行人性化管理,体现组织关怀

教育行政干部应当更多关注教师的生活状况,当教师出现天灾人祸等意外情况的时候,教育行政干部的及时慰问,会让教师感激涕零。

3.组织工会活动,为教师提供放松的机会

教育行政干部应当利用有限的经费组织趣味运动会、卡位OK赛等工会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时间及场所,因为正当的娱乐是调剂教师身心最有效的途径。

4.组织各种竞赛,为教师提供展现才华的平台

教育行政干部应当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比武、说课、说教材比赛等竞赛活动,不管是派往省、市、区参加教学比教学比武或说课、说教材比赛等活动,还是一个办事处级的优秀教师,都会给教师本人带来无限的荣耀与无穷的工作动力。

(二)教师应当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

压力的大小,关键是个人的心态。“感时花溅泪”就是很好的写照,教师应当努力做到:

1.要有崇高的职业荣誉感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说:“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教育,人类还可能是愚昧的,社会生活还可能是原始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育职业是多么伟大的职业、多么崇高的职业。在我国,把教育职业称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把教育列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把“科教兴国”作为治国兴邦,振兴民族,复兴中华的方略。作为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的教师,应当感到无尚光荣,无比自信,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工作。

2.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产生压力的主要症状是感到时间不够,解决办法是:a、在工作的过程中注意统筹方法,合理安排工作的先后顺序;b、尽量减少“疲劳战”,“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3.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能帮助教师有效地减轻压力,一方面,体育锻炼能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体育锻炼减少了沉溺于压力情况的时间,如散步、慢跑等体育活动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休闲”机会。体育锻炼要有规律和持之以恒,并以适量的娱乐性为原则。

第3篇

关键词:体育 选项课 问题 对策

一、体育选项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选项课涉及范围小,学生选课受限制

目前,高中体育选项课开设数量少,课程知识涉及范围小,学生选择余地有限。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一方面,是近年来各个高中学校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教学队伍没有随之壮大,师资力量比较紧张,选项课的师生比例不协调,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挤破门槛,有些传统项目却无人问津。另一方面,选项课设项少,许多教师长期从事公共体育课教学,专业化程度逐步降低,又缺乏学习和引进新兴项目与专业,导致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不多,使学生选课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和质量。

2.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学生选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由于选课前学校与体育教师给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导致学生选择课程往往取决于项目的名称、项目的难易程度或自身对运动项目的了解,有的学生仅凭一时兴趣盲从选课后方知选课的课程与自己的具体情况不符,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因而产生消极怠课情绪;有些学生凭着自己对某一位任课教师的好感与爱戴而放弃自身的兴趣而追随。同时,对有些作用较大又实用的传统运动项目,学生缺乏兴趣又没有正确的引导,都不愿选,最后虽说设为选课项目,却因学生人数不足而停开。学生盲目和随意选课不仅给体育选项课的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也使自身运动技能得以限制。

3.体育选项课的教学和考核过程缺乏监控

影响体育选项课教学质量,除了学生方面的问题以外,还有学校的教学及管理方面的问题。相当部分的高中对体育选项课教学管理不够严格。对体育选项课的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的制订、教材的选用等要求没能严格审查;有的体育选项课没有选用适合教学的教材,没能以选项课的课时与学生的知识性,趣味性,适用性和时代性加以选择,导致教材太专业化而不适合教学实际,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有些选项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没能做到融合、更新学科的知识,传授更多更新的技能,而学生选课有很大的目的性,期望值也很高,但选课收效却不理想;还有选项课课程考核不够严格规范,对于学生选课考勤的情况,对于学生选课的效果,对于教学的评价等等,都没进行有效的、有力的监督管理。这种没有严格的监督措施的作法导致学校设置体育选项课的目的、意义不能很好地完成和体现。

二、加强体育选项课教学管理的方法与对策

1.规范体育选项课程开设,扩大选项课教师群体

要真正发挥体育选项课的作用,学校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现状,加强调研与引导,统一制定选项课的课程内容,建立适合学生发展,运动项目较为齐全的选项课科目,把好体育选项课的审批关,规范课程开设。严格考试考核制度,确保开设体育选项课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应鼓励体育教师加强业务学习,使选项课内容丰富,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多开设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及时调整选项课教学班规模,即保证教学的效果,又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充分挖掘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潜力的同时,还可以聘请校外的专家和行业的优秀人才开设有特色的体育选项课程,积极扩大体育选项课教师群体,补充和完善赋有时代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完善体育选项课内容。

2.加强对学生体育选项课的指导

学校要加强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选项课的正确引导,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运动项目。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负责组织体育专业教师制定体育选项课的有关信息,帮助学生全面、细致地了解体育选项课的课程内容、课程类别、课程特点等,并对开设的运动项目加以介绍,对体育选项课任课教师向学生进行推介,帮助学生在选课前对体育专项学习就有一个大致地了解,结合自己的身体条件与兴趣需求选择项目,这样有的放矢,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提高学生选课的成功率。

3.采取有效措施,改进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

加强体育选项课教学过程管理,改进教学模式,是提高选项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选课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按班级、性别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了按不同班级、不同性别的学生重新组合上课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造成进入高中后学生的体育基础迥异,根据“最新发展区”理论和“因材施教原则”,可采用分阶段进行教学。即在高中3年的时间里,对学生在不同的时段提供不同的项目选择。在高一阶段强制性的开设提高身体素质的体适能课程,如田径运动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高二阶段引导性地开设“限定选项课”和以体育文化、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欣赏、终身体育等为主的技术、理论课程,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感性认识;在高三阶段则开设时下较时髦、流行的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的品位与乐趣,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基础。

4.加强体育选项课的管理,科学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校鼓励体育教师不断开发体育选项课的数量,并不意味着忽视选项课的教学质量,对选项课的教学质量要求也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健全考试机制。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体育选项课应加强对平时教学环节的考察,强调过程学习的重要性,改革考试考查方式,加强学生对选课项目基本理论的认识和对基本技术的运用,增强学生对自身运动能力的培养,以便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提高其综合素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还应该对体育选项课的考试进行抽查审核,一是可以考察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效果,二是可以抑制任课老师随意和印象打分现象,促使师生对体育选项课教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甘亦农.常州市高中体育新课程实验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反思[J].体育教学,2010,(5).

[2]杜振巍.对普通高校开设体育选项课的调查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第4篇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用的重视是当下许多高中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存在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在学生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德育的教育地位,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效地丰富了传统德育的手段,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但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理解,给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目前,很多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完全用思想政治工作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导致高中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出现恶性突发事件。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对处于全面发展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认识不深,定位不准确。这是国家虽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实际工作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想要化解这个问题,首先应当从社会层面提升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政府应当加大相关宣传力度,让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为深入的在各个高中得以落实。其次,每一所高中都应当意识到心理教育教育的重要性,可以针对高中生定期开设相关的辅导课程,不要让心理健康教育沦为形式,要将教育的功效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首先提升全民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借助合理的模式让教育过程更好的展开,这样才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发挥效用,让青少年能够健康积极的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更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明确

想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这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正确的理解与定位。实际工作中,很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救火”,而不是“防火”,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个别问题学生,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很多短视行为,缺乏前瞻性。作为升学压力特别重的普通高中学校,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们都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本应重在预防,重在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但由于人员不足、精力投入不足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者往往只能把精力放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扮演“消防员”的角色,忙于“救火”。想要化解这个问题,这很有必要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更为准确的定位。各个高中应当深刻意识到心理问题的预防意义大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等问题已经产生甚至恶化后再来集中治疗,到了那个程度后所谓的治疗往往效用并不大。针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功效在于对于学生的引导,要通过课程的讲授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观念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要让大家具备较好的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当问题发生后一味的钻牛角尖或者不知所措。只有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与展开模式有更为清晰的定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展开针对高中生的教育课程,进而给予他们更多积极的引导与开导,让这个时期的学生们能够以更为积极与健康的心态面对繁重的学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应当发挥的作用。

三、对于学生的引导方式有待完善

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时对于学生的引导方式非常重要,这是保障教育过程能够很好的发挥成效的基础,然而,这一点在许多高中的落实情况并不好。有些老师在和学生交流时往往抱着居高临下的态度,当学生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后通常不敢和教师平等交流。有的教育工作者甚至会预设学生有错,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就是让学生认错。这种教育方法是极不可取的,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对于学生也丝毫起不到任何开导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们是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群体。首先,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和高考压力,学生们本身就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心理上本来就较为脆弱。另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慢慢开始萌发性意识,对于异性会开始越来越关注,早恋现象在这个时期的学生中也会较为常见。教师在和学生们展开心理辅导时一定不能给学生压力,也不是要让学生认错。合适的方法是站在朋友的立场与角度和学生间展开平等交流,要聆听学生内心的想法,要让学生们有倾诉的机会。只有清楚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后教师才能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方法,才能够让学生们慢慢打开心扉,意识到什么是这个时期该做的事情,什么是不该做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方式非常关键,好的引导方法才能够帮学生们化解内心的障碍,进而让学生更为健康的成长。

四、结语

第5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认识不全面,存在误区

近年来虽然应政策需求,各个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这个部门,但是大多都只是个摆设。在我国大多把健康问题只停留在躯体上,对于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界定不清心存疑虑,观点不一难成共识,是心理健康教育处于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尴尬境地。很多人将“心理健康问题”等同于“不正常”、“精神有问题”,基于这样的认知基础,同学在遇到思想瓶颈时为了面子问题对心理咨询部门敬而远之,自己却陷入思想的死胡同,最终将情绪集成疾病,甚至酿成大祸走上不归路。

(2)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应试化

近来来,随着专家呼吁和国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走入了大学生课堂,然而该教育也仅仅存在于心理课堂。一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教师或者辅导员的工作,忽略了心理健康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身单力薄难以开展。因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填鸭式”教学被带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更有甚者会通过考试来测评学生成绩,学生接受的内容无外乎一些枯燥的理论规律或者心理学名词,对于可操作的自我调整或个人认知却一无所知。因此课程化的教学标准,似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甚微。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指导,而且硬件设施不完善

由于在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纷杂多样,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从事这项工作的大多是辅导员或者后勤工会人员,他们大多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就只限于形式化,没有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对于不专业的指导有些甚至扭曲方向增加学生心理负担,偏失了其应有的指导意义。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老套,途径单一

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的片面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大学时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课堂,缺乏其应有的可操作性、互动性,教学形式单一。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由于资金的限定,心理咨询室配备不完善,学生不能在宽松状态下达到心与心的交流,而且心理咨询还需要专业的测量量表和一些沙盘、压力释放室等硬件设施,这些在大多学校都是不完善的。而且在实际咨询中,很多教师将咨询等同于谈心劝解,却不能运用心理咨询实操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而且仅仅是就事论事谈问题,不对引起这些情问题的根源如学业情况、情感发展、就业问题和人际关系等实际真实问题的关注,很难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起到防范作用。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处理而轻于防范

由于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全面,不少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混为一谈,他们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道德认知的偏差,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道德的束缚,其方式大多采用说教形式,不但激起引起学生反感情绪而且使教育沦为空谈。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只认为是个别显现极端化,却不认为是普遍心理教育出了问题,而且问题处理重视最终救治结果,很难提升到问题防范的层面上,这或许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行这么多年,大学生犯罪率和自杀率却依旧上升的一大原因之一。

二、学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开展培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师资力量

教师作为心理健康的知道这,首先自身要尽可能多地拥有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的实操技能,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前提;而且教师自身首先是一个健康阳光、积极热情的人,以其自身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态。另外对于辅导员和寝室的宿管人员,他们是工作在一线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定期对他们以进修、集中学习等方式进行培训,让其掌握关于大学生学业、情感、就业等引发心理情绪的基本应急措施,提高他们关于心理认知的知识储备,及时帮助学生疏导心里不良情绪。

(2)多渠道开通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对于心理知识的推广渠道,我们可以独辟蹊径投其所好。除了传统情况下的心理咨询师个别辅导,我们可采用班级制的团体咨询或问卷调查让学生自查,还有书信留言咨询和热线电话咨询,另外可通过心理知识社团宣传或者心理健康月等形式让学生对一些常见心理负面情绪的管理技巧等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健康规律生活,遇到问题挫折可通过合适运动排遣、听舒缓音乐放松、或找人倾诉等形式化解,尽量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健康心态。

(3)合理利用网络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率

大学生这个不成熟的群体,缺乏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临学业、情感、就业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压力,他们无处释放无人倾诉,极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每个人都在陌生人的角色里畅所欲言释放自己,同时也为心理健康打造一个宽松氛围的平台。网站上可以一些调节自我心态和情绪等心理方面的知识或者增设大学生倾诉心声的专栏,可打破传统心理咨询学生的心理顾虑和交流障碍,快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把一切防患于未然。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过去,人们把“没有查出身体疾病”称作健康,许多人持有“无病即健康”的观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同生物学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问题相伴,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一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少问题存在,在对此认知方面,多数高校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目标,高校职工缺乏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在专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研究内容数据化、单一化,研究重点与现实情况脱节;在操作领域方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其数量与质量都没有达到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要求且组成不合理),学校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调整人员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关于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使高校教师,无论在何岗位,都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划分清楚,是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事务,技术人员全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和治疗工作;设置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抓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矛盾――交友、恋爱、求职等问题,触及大学生心理问题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等。

二、健康的心理能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并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是否健康,首先要看一人是否能与自己的心灵和谐相处,是否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能够在与人接触时感受积极的情感交流。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内心会有较大冲突,因认知层面上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与自己,即由于认知上的偏差不能对自己与他人正确评价,从而在情感层面也得不到积极的回应。因而使个人情感体验受挫,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自卑。另一方面来讲,由于无法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在与人交流沟通中,个体本身就会在消极情感下与他人相处。

任何一个大学生都非常希望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内心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和肯定。所以,大学生应注重保持良好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2.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学家研究曾发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个性越健康,与他人的交往就越积极主动,人际关系就会越融洽。而一个人如果在认知、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某些障碍,必然会给人际关系带来一些影响。

当今社会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与他人顺畅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的融入社会。

以下结合心理健康方面,就如何构建和谐人际提出几点建议。1.掌握互利原则。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古句有“来而不往非礼也”,即与人交往中,有一方只获取而不给予,双方的交往关系就不能建立。在当今社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甚至成功都很重要,若一个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便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多人的支持。所以说,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个性越健康,人际关系越融洽,他获取成功的几率就越大。因此在与人交往中,应遵循诚实、宽容的交往态度,树立良好形象,与他人形成融洽的关系,走向成功。2.尊重原则。人与人的交往中,尊重他人是应当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它是人心理上最基本的需要。尊重与被尊重是双方交往的前提,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因尊重他人而获得尊重,从而才能开始良好的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拥有健康心理,拥抱完美人生

1.心理健康有利于构建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理是人们进行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健康条件。拥有健康的心理,才可以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使自己言行一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积极投身于生活之中,享受人生乐趣,进行积极的人生体验。

2.心力健康有利于生理健康

人的生理和心理之间是相互依赖、互相联系的,生理健康为心理健康打下基础,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长期笼罩在焦虑、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中,就会降低大脑皮层的机能,使较低的神经中枢机能亢进,导致疾病的爆发。很多疾病与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如冠心病、溃疡病和皮肤过敏等。因此,现在养生强调精神的愉悦,防止情绪大起大落。

3.心理健康有助于防治心理疾病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从某方面来讲,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所以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对于人生有更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多贮备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注重心理调节,经常排解心理上的“垃圾”,时常自我反省,矫正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5).

[2]李洪华,张朝晖.论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构建之意义与实现途径[J].煤炭高等教育,2005(04).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能想象。”这说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为其他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凸显为教育的主导理念。这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教育改革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与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相比,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广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们都在探索具有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途径和手段。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支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教学理论,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相互转换,学习者对于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角色扮演的成功将会增加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并可以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计算机多媒体、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为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创造了条件。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习者提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现象、观点、数据和资料,不直接或轻易的呈现结论,并留出空间让学习者参与进来活动,向学习者留下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空间。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参与,“迫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人本主义正深刻影响着中国教育改革的诸多领域,以这一领域为背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里,如何借鉴人本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亟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迅速发展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因其自身的优势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使人本主义思想实践于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一)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通过学科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变成信息流在师生中传播,信息技术变成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手段,从而使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学相互融合。例如,在讲授“中学生异往”这一课程的时候,准备一段《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的flas,很自然的将学生带入讨论主题,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二)与教学方式的整合

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支持,使教师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书匠”变成手持鼠标的设计师。网络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获得、掌握和运用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体现了传统教学很少具有的平等性、协作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经验。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部分。现代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实质是在网络环境下建构学习环境,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更大的优势。

(一)优化教学内容

中学心理健康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相关的教学打开一扇新门。除了学校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数字化,使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变成信息流在师生中传播,信息技术就这样成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先进手段。

(二)优化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的支持,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网络教学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讨论获得知识,增强了双向互动,网络提供的丰富信息可以对学生的差异实施较大面积的覆盖,实现对个别差异较全面的关照;通过递进具有较大预设空间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兴趣,潜移默化之中将心理健康知识注入学生的脑海里。

(三)优化教学环境

学科教学资源、多媒体计算机系统、Internet共同构成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发展赏识教育

自信心不仅关乎个人成败,更关系到个体心理健康。真诚、适当的赏识和激励,能使学生树立自信。

现代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有助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网络技术运用过程中,也要注意,必须克服其负面影响(如垃圾信息、黄色信息、伪科学信息等)。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提高教师选择、使用媒介和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努力提升学生鉴别能力、分析能力和抗诱惑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与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

许多学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认为,这种提法的确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尚不全面,因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多层面的。首先从宏观上来看,即从社会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有人说过,“我们民族的新一代,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从中观上来看,即从教育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即应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最后从微观上来看,即从学生角度来看,它的目标才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着眼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不是矫正或治疗。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问题有:

(一)在宏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显或不明确

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宏观方面的目标,他们一般只认识到了其中观目标与微观目标。正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宏观的社会方面的目标,所以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纯粹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能广泛地看到它对一个民族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在中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被应试教育所扭曲

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认为学校中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促进升学率的提高,一切都应该围绕学习成绩,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只强调学习心理辅导,多进行学习心理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前心理调适等。其实中观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促使实现教育目的,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只有认清了这一点,在中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才不至于陷入应试教育的囹圄,才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在微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似乎成了心理治疗

有人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局限于只是对一部分心理有障碍或疾病的学生进行矫正或治疗,而无其他。其实对学生来说,治疗、预防、发展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但是究竟谁更重要呢?许多心理学家都呼吁“预防胜于治疗”。这并不是说治疗不重要,而是指要在中小学生心理还未出现障碍之前来教育他,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即使之得到有效的预防,而不是等其发生障碍之后再来治疗。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关于上述问题的解决,笔者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活动,更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它甚至被誉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为此,必须树立这种新观念、新思想,并努力将之贯彻到整个学校教育实践中去。

第二,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中观与微观目标,而且还具有社会层面的宏观目标。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认识到其目标的层次性,高度重视社会层面的宏观目标及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般都认为应从各个方面、多种渠道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究竟开展得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形式化

虽然学者们在理论上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实际的教育工作者们却不都这样认为。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示范学校、重点学校所推卸不掉的。因此,他们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摆设,根本不开展活动,或者只在教育检查时应付几下,完全是一种形式,而无任何实质内容,更谈不上什么实施途径。

(二)简单化

当前大家已经公认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应该是多层次的,但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却并非如此,因而显得简单呆板。首先,有些实际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无非是开几个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搞几次心理咨询活动而已,就像素质教育曾被人误认为就是多开展一些活动一样。从而在观念上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在实践上自然也将其简单化。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全面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当前这种单一化途径的主要表现就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因为这种方式既简单又容易操作。教师只需像平时上课一样讲讲就可以,而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途径就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他们认为,这种活动只需要有一个人坐在心理咨询室里,陪学生聊聊天就可以了,也很容易操作。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化还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只通过学校这一个渠道来进行,而缺乏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

关于对策,笔者认为:

第一,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渠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渠道很多。其中,全面渗透、开设课程,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网络等是众多途径中最基本的。必须同时发挥这些途径的综合作用,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第二,要积极探索、勇于实施

每所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都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充分发挥本校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和选择最适合本校情况和体现本校特色的主渠道,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和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可以这样说,足够的、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当前,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数量不够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而当前师范院校又有许多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专门的师资,所以,当它刚开始在中小学进行时,专业教师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是从别的岗位上抽调的或其他人员兼职的,如校医、团队干部、班主任、生物教师等。美国咨询心理学专家认为,一般250~400名学生配备1名咨询人员最

为合适。而在当前我国,一所学校能够配备1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都不多见。

(二)质量不高

从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调查得知,现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团队干部兼任,有的是从班主任中抽调的,有的根本不懂心理学知识。另外有一部分心理教师是非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虽然他们的心理学知识很丰富,但是他们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应用的技能却很缺乏,缺少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因此也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策如下:

第一,要培养专业队伍

在师范院校有关院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最根本的一个方法。此举既可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数量问题,又可以解决其质量问题。

第二,要加强师资培训

在师范院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只能是一个长远的计划,而不能满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因此,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也就成了应急之需。具体培训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养一批骨干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普遍轮训班主任,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培训中关键的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评估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评估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许多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一直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甚至没有评估。这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无评估或“空白”的评估

这个问题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普遍存在。虽然教育理论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呼唤素质教育,但真正到了实践中,应试教育还是比比皆是。由于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因此学校的领导所抓的也只是升学率。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作为辅助升学的一种手段。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任何评估,所评估的仍然是升学率。

(二)错位的评估

在实践中,虽然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评估,但也有少数学校有评估。可是究竟评估的目的是什么呢?许多学校领导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仍然不十分清楚。有的学校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就是评比。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好,就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作为特色吸引学生及家长。这样,学校的生源才会源源不断,学校才能够生存下去。

(三)评估中的具体操作

怎样评估也是一个问题,有的教育行政部门不管学校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不同,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条件的差别等等,一律“公平”对待,一样要求。还有就是评估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即评估究竟有哪些主要指标。当前的一些评估基本上太简单化,只对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等很少的几方面,这是不全面的。解决以上问题的策略是:

第一,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重要性

教育评估作为教育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非常重要。当今教育理论界已把它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发展并列为当代教育科研的三大主要领域,可见教育评估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将无从获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无从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层目标将难以实现。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才会健康发展,它的目标才会实现。

第二,要认清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目的应是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强调学校之间的评比,即重在指导,淡化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