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计算机教学设计

计算机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计算机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高职 计算机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69-01

一 工学结合

计算机行业是当前重要的行业之一,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计其数,但许多用人单位缺少计算机人才,大多数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倡学以致用,但计算机技术更新很快,根据社会所需,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才不至于被淘汰。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中采用行动导向法,是一种工学结合的模式,将工作环境融入到学习中来,通过对行业的分析,再对不同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细化,布置一些典型的任务供学生分析,然后对学习领域进行描述,创造相应的学习情境。

行动导向指教师通过一些关键任务的布置组织引导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完成任务。行动并非简单的操作,它具有目的性,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该方法有两大特点:(1)完整性。纵观整个过程,信息的搜集、任务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最终的评价反馈,每一点都有涉及,使得计算机教学更加完整。(2)实用性。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手脑并用,符合高职院校教育要求。该方法强调“在做中学”,学生占主体地位,可以组合小组,也可以独立完成整个过程,使学生从中获益,提升其综合职业能力。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工作任务则是课堂知识的一个载体。

行动教学法不是具体的方法,只是一种教学策略,在采用时,可以引进其他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等。

二 任务驱动原则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包括两大环节:课堂教学和机房实训。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准备、课堂示范、学生模拟、练结四个步骤,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其成为了被动接受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其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扮演着对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起辅助作用。任务驱动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即将课堂内容总结为几个任务,通过任务引领知识,将知识和技能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足够的技能,提高综合能力。任务驱动是行动导向法常遵循的原则,要求为学生提供自主协作的真实环境,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进行自主探究。教师是任务的设计者和提出者,是情境的创设者和氛围的营造者,也是资源的提供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三 任务驱动的具体实施程序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制定学习任务,带有工作性质的学习内容,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分层设计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具体安排。设计的任务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能够突出教学价值,符合当前需要,和实际工作情境相似。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性,保证其简单实用,成本又不会过高。此外,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设计的任务必须有趣味性,要能够吸引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打破传统,进行创新。学习情境是为任务开展提供一定的环境,学习任务是其载体及物化表现,学习情境是对实践的一种模拟,是连接学习和工作的一座桥梁。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教育有了很大进步,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内容都进行了优化,引进行动向导法,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设计合理的任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综合能力。

如过去在讲授软件和硬件等基础知识时,多是理论学习,十分枯燥,某高职院校对此提出了一个任务,组装个人计算机,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模拟实际中消费者去购买电脑的情境,接待客户、电脑组装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学生亲自完成。具体步骤分为任务的确定、计划、作出决策以及实施控制和评估反馈。经过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理论知识,还培养了许多实践技能,效果良好。

四 结束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行动向导法则是一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学习主动性,提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旭、张莹.“行动导向”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10(35):136~137

第2篇

关键词:微课;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6)04-0026-01

中职计算机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中职计算机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微课教学的兴起与应用是信息时代下教育发展的趋势,将微课应用到传统计算机教学中是未来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微课的概念和特征

1.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指围绕某一特定的知识或技能,在遵循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媒介而展开的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2.微课的特征微课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与发展,与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短小精悍”、资源构成情景化、反馈及时等特点。(1)“短”,即时间较短。学习者的一般视觉集中时间为10分钟左右,最佳时间为6分钟,因此,微课教学视频通常时长为5~8分钟,便于学习者利用移动终端进行自我需要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2)“小”,即资源容量小,目标明确。微课作为一种“泛在学习”方式,格式容量非常小,便于师生在网络环境下存储、交流、随时随地的学习,教学主题突出,师生容易把握重点内容,实现教学目标。(3)“精”,即内容精选。微课的内容选取针对某个具体的知识点,主题突出,对重难点进行精细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精炼而完整。(4)“悍”,即使用方面。微课教学视频交互性强、覆盖面广、便于灵活的应用与课堂内外,教学效果显著。(5)资源情境化,半结构化。微课以教学视频为核心,统筹微教学设计、微课件、微反馈评价、微反思等多样化的媒体资源,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教学情境,师生在这种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更容易提升教学水平,学业水准。微课的开发过程不拘泥于一格,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便于教师修改、补充,也能根据教学需要动态更新。(6)反馈及时、针对性强。微课教学参与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二、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设计与应用

计算机基础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必修的一门课程,实践操作性强,课堂教学中有利的网络环境为微课的应用提供便利,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探索学习。现将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的“拆装计算机”作为一个知识点,围绕选题、教学过程设计、课件制作、视频制作和教学反馈与评价进行微课制作。1.选题。微课选题需要参考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选取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在计算机拆装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不了解计算机的各部件,不熟练组装顺序等。为了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教师选取计算机的安装顺序这一知识点作为微课内容。2.制作课件。课件设计力求简约,将主要关键知识点及图片清晰地展现在页面上,文字、图形等多媒体要素要求搭配和谐。在讲解计算机部件时,课件能够清楚地展示内外各部件,便于学生掌握。3.视频拍摄与后期处理。计算机拆装的操作实践性强,因此视频直接采取摄像机拍摄的方法,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利用Premiere对拍摄好的视频进行剪辑、添加字幕、突出重难点等后期处理,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4.微课教学过程设计。微课教学过程设计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①展示课件,学生观察计算机机箱外接部件和内部主要部件。②播放微视频,示范计算机的安装,学生观看视频并记录具体。③学生参照记录,积极参与动手实践。④教师总结示范操作过程,学生查漏补缺。⑤再次观看微视频,巩固加深印象。5.微反馈与评价。微课教学完成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解决疑惑。教师可以通过考核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发现不足,利用微课进行二次或多次学习,实践证明,利用微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易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微课”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应用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效果是显著的,对于老师而言,制作微课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2]肖安庆.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青年教师,2013,(02).

[3]万国军.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中小学电教(下),2013,(05).

第3篇

关键字:《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学习兴趣;培养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社会需要大量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那么,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但是目前《计算机基础》课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临时抱佛脚”,不能真切地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知识。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关乎着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以及积极性,也是《计算机基础》课成效达到与否的关键因素。只有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科学地设计教学才能培养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从而实现增强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技能的目的。

一、课前积极准备

(一)摸清教材思路

教材是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计算机基础》课的教材更是教学的纲领、课程引导的本体,关乎着教师如何进行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设置,更关乎着教学目的能否达到以及学生学习态度的构建。

教师务必在进行教学之前就要摸清教材思路,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社会联系、操作运用、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进行科学地分析和整合。摸透整本教材的思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增加。科学地、有目的地准备与教材相关的图片、文字以及用具方便课堂上的展示。

(二)揣摩学生心理

教师制定的教学设计能否符合学生的胃口,教学设计最终能否培养起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还需要教师积极揣摩学生心理。首先,教师要明白当下流行什么,学生喜欢什么,学生在网络上的喜好是什么,是否能够通过网络兴趣与《计算机基础》课进行联系,能否通过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设计入手。其次,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对学生的基础进行审视,通过学生对计算机基础了解程度、喜好程度、知识构架进行了解,以便通过揣摩学生心理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揣摩学生的心理,能够减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出现导致学生厌学的程序、环节和内容。

(三)构建教学环境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是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教师要制定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以便学生能够将学以致用发挥到实际生活中。通过构建课堂内外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路径。

二、教学过程的兴趣培养

(一)新颖开讲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在课程开讲中的精心设计使课程新颖生动是每个计算机教师所要重视的首要问题。在短短的开讲过程中做到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乎着后期教学的效果。因此,寻找一种独特的、新颖的、有创意的开讲方式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此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

(二)课堂实践的教学设计

实践的重要性之于《计算机基础》无需多说,在教学设计的执行过程中,给学生创造适合的实践内容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其设计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课堂教学活动中强调实践教学,在讲述理论知识之后给学生创造足够多的实践以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动手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操作来了解《计算机基础》。2.在教学机房进行实践,教师一边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理论知识的讲授,一边让学生根据实际课程的学习进而实践。同时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软件远程操控学生的计算机,让学生通过直观面对自己的计算机,通过教师操纵计算机而进完成教学。3.实践与课堂练习相结合,教师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考查不再限于普通试卷,而是通过计算机程序的设定,学生在计算机题库中抽取试题考试,及时反馈考查结果,让学生实时了解自己的知识弊端,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更加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积极评价 及时反思

(一)积极评价

积极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进行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建立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评价的时机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指出《计算机基础》中的重难点,同时评价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地将自身的亲生经历添加进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以及兴趣。

(二)及时反思

教学完成过后的及时反思是教师进行下一阶段教学设计的基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够发现在教学设计中的漏洞和不足,以便于下一阶段教学设计过程规避这些问题。养成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的习惯,教师便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也能在反思中发现促进学生兴趣培养的更好的闪光点。

结束语: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培养是学好计算机技术的关键点,不断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一环一扣衔接,才能建立学生与《计算机基础》课的持久性兴趣。

参考文献:

[1] 徐其达.谈谈利用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希望报刊,2007(5).

第4篇

【关键词】教学导入 高校计算机课程 教学设计

一、引言

教学导入是教师在进入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的导言,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行为方式。教学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导入技能是一项基本的教学技能,也是一项特殊的语言技能。一个好的导入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超、新颖、别致的导入必然会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随着教育教改的推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需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设计,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导入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导入的成功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很多缺点,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正。

二、高校计算机教学导入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操作练习,教学设计时将重心放在任务设计上,而忽视了教学导入。

(一)无导入设计

无导入设计是指由于教师忽略了教学导入的引导激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选择省去这一环节,以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讲重点、做练习。有的教师认为,一堂课的关键任务就是把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把相应的教学内容讲明白,而对于短短几分钟的导入设计,则认为可有可无。

(二)导入设计枯燥乏味

部分教师在讲课时,常常平铺直叙,照本宣科,不重视导语设计,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自然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一方面,在导入设计的过程中只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没有在导入上花心思,只是开课前的几句简单的铺垫语言引出教学内容,然后滔滔不绝地讲正课,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另一种情况,导入设计方式单一化,习惯使用单一的讲解进行新课的导入,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抵触学习,从而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三)导入设计喧宾夺主

“导入”,顾名思义是一种方法,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因此这部分设计内容过多就会造成喧宾夺主。一节课只注重华丽的导入,反而失去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本末倒置。古诗说得好“浓妆淡抹总相宜”,导入的内容不在多少,而在于精练,恰到好处,达到点睛的作用即可。导入过美,学生容易只关注导入开场,忽略了正课的重点内容。如果导入语言过长,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就会使整节课的内容失衡。

三、教学导入设计原则

导入应具有针对性,需明确学习目的。课堂教学导入 , 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入语, 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 不要使导入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教学伊始的导入语,一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与知识结构。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导入,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导入要掌握好r间,导入设计要简短精练,不能冗长拖沓。教学导入语要简洁明了,不超过5分钟就要进入教学主题。

导入应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犹如一场戏剧的序幕,有扣人心弦的作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导入设计旨在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让他们有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导入的方式应灵活多样。教学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不能一种方法用到底,否则会使学生出现审美疲劳,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同时,不同类型的课要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新授课、过渡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类型的课由于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不同,所需要的导入也会有所区别。

四、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室导入设计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指上课时开门见山地提出学习的目的和要求,教师简明地讲述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程序,直接点题进入新课的教学。这是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导入方法,常用于理工科中,或是讲授理论概念的课程中。

(二)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法也是最常见的导入方法。它是指教师围绕教学主题,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回忆、联想、思考,从而刺激学生产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究欲望,是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常在章节教学之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提出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三)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是以复习已经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种方法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这不但巩固了已学的知识,还突出了知识的内部联系,方便学生自主构建基于理解基础上的内化的知识体系。

(四)比较导入

比较导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同一教学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两种材料,或引导学生观察两种事物,,从而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校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强,因而比较导入法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学生梳理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知识的重难点。例如,在讲授Excel工作表的基本操作与格式化时,笔者则将word的界面与excel的界面放在同一屏幕中,让学生对比菜单栏的异同,对比进行字符格式(字体、字形、字号、颜色等)设置时弹出的对话框窗口的异同。由于以前的word学习与练习,学生对此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实例导入

实例导入法是指教师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的,把从生活中采集到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研究与学习。一般采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也可介绍新颖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例如,笔者在讲授Excel函数时,通过某班期末成绩统计的实例来导入引出要讲授的函数,用总分引出sum()函数,用平均分引出average()函数,用最高分引出max()函数等。

(六)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学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情境导入法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觉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情境设计时要注意能否准确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能否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七)作品导入

作品导入是以已有作品的学习、创作等为内容展开教学活动。教师上课时首先将本节课所要实现的目标告诉给学生,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在演示过程中,⒆髌返闹啬训阒识有效地提示给学生,再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讨论,加深记忆。例如在笔者讲授PowerPoint的外观设计与动画设置时,课堂导入用的是第三届锐普PPT大赛一等奖作品《惊变》。PPT作品放映时,学生被它独特的创意、精美的画面和比FLASH更强悍的动画效果所吸引,放映完后学生们都意犹未尽,于是笔者顺势剖析作品,列明本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幻灯片模板设计、幻灯片主题颜色与背景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幻灯片的动画效果等。出于对优秀作品的崇拜与向往,学生马上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

【参考文献】

[1]郭芬云.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陈柏华.教师教学行为探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 .

第5篇

 

引言

 

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竞争中的关键因素,培养优秀的人才在社会上已经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技术在人才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所发挥的作用也与日俱增,在技工学校中要掌握的技能正是科学技术的一种有效转化,高级技工学校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在社会上的需求也越加强烈,学校在制定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计划时应该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差异性,阐述课程设计中的多层次实验教学方案,做到针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我们知道,基础型实验设计强调的是学生对基本技术的感性认识,综合型实验设计则注重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专题型实验设计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实践证明,不同层次的实验设计可以体现全方位、差异化的培养目标。无论是何种实验设计都说明计算机网络教育在高级技工学校教育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学科,必须加强其中的投入力度,强化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及应用能力,达到计算机教育普及的状态,实现科技发展在技工教育中的完美体现。

 

一、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基本现状分析

 

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书育人的手段,利用网络教育能够更加快捷的使学生增加知识储备已经提升知识吸纳能力,高级技工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研究是针对现阶段高级技工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的基本现状,针对不同的群体应该有不同的设计方案的一种网络教育模式,但是在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却表现出了各种网络教育的弊端,在教学实验设计上同样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应该积极加以改进,对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的基本现状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相差较大

 

我们知道,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实践的教学设计中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不协调,在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设计往往超出学校的预算能力,在教学设备上就存在重大的缺口,现在的设备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并且硬件设备更新较快,对于这一需求是一大挑战。在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中,往往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同时进行课程设计,但是在现在大多数的高级技工学校里,学校的硬件设备达不到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往往出现理论与实践脱钩的现象,也就是说在理论设计成熟的基础上缺乏硬件设备的支撑,使得教学实验无法进行,导致实验设计项目的搁浅,导致学生不能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在教师的教学设计积极性方面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不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一种巨大的阻碍。

 

第二、设计上的课时需要与学校安排相冲突。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往往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为45分钟,大多数学校采取连排课的上课方式,也就是两节课连接着进行,也就是有90分钟的实践,但是我们知道,现阶段很多实验教学往往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学生还没有做完实验,两节课就已经结束了,实验继续进行则阻碍其他班次的正常教学,放弃实验则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学生能在有效的时间里进行一定的实验,但是却不能将正常的实验进行下去,对于常规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能力的提升、对科技的掌握有巨大的障碍,要在实践中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使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就必须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使之正常化,同时协调学校课时与实验教学设计的矛盾,做到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达到技工教育的目的。

 

第三、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中的特殊问题亟待解决。在现实的教学规划中,计算机网络教学往往属于一种虚拟空间的模拟,在这种模拟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能力的改变、变通,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但是从现阶段的教学实践看来,网络的常态化供应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就是说计算机网络教育需要的是更大的虚拟网络,而在高级技工学校中往往只有一定容量的虚拟空间,并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使得实验无法正常进行,学生接触到的只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并不能达到扩展知识能力的目的,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验设计上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第四、实验教学设计的统筹性与学生个体的特殊性的矛盾。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中,往往设计出的教学设计项目是针对在校所有的学生群体的,但是我们不能对学生进行“同等对待”,就是说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及需求是不同的,对于这类需求较为旺盛,并且能快速完成实验项目的同学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当然,这对于实验教学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是对于提升学生的能力,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具有较大的优势的,应该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

 

第五、高级技工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应该立足实践。技工学校的基本教学任务就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但是我们进行各种技工学校的教学调查可以了解到,很多技工学校在教学实验的设计中往往将理论课时安排的过多,而留给学生的自主操作的时间却少之又少,这种教学体制完全背离了技工学校的办学宗旨,不能实现计算机操作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达不到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学目的。

 

综上我们知道,高级技工学校在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问题上存在着现实的问题,对于整个教学技术的实施以及专业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是一种阻碍,作为新世纪的技工教育机构,应该坚持适当的办学理念,对实验环节进行完善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积极完善高级技工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体系

 

针对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上的种种弊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必须对高级技工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体系的建立进行科学的定位,并逐步加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实现科技发展推动力强化的目的。

 

(一)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制定严格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体系,必须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坚持教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分析可知,要遵循的一下几方面基本原则:

 

首先。新颖性原则。计算机网络教学本来就是一种集现代科技于一身的学科体系,在这门学科中集中着现阶段各种高科技信息的功能,要掌握这一门高端科技,必然要对最先进的科技体系进行甄别、选择,其中要进行一定的技术性鉴别,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科的发展跟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补充社会需要的各种知识和动力,使得实验教学拥有一定的生命力,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培养高科技水平的学生,更好的服务社会。

 

其次,实用性原则。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起始阶段的开发以及以后的应用中,更多的体现出其实用性,在设计教学实验的过程中,要时刻秉承这一基本原则,保证所设计的基本项目能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我们知道,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更多的是实践,即使实践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理论必经不能代替实践的发展,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是没有实效性的,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我们都能够在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出,实践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现实教学,缺乏实践的社会将是发展不全面的社会。因此,在设计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的过程中要时刻穿插各种生活实例,增强实用性。

 

再次,拓展性原则。上文中我们提到,针对各种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应该具有较为针对性的实验设计。通常我们讨论实验设计,往往以基础实验为标本,在基础实验开展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掌握该内容,但是在基础实验之外,应该考虑到各种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进行拓展性训练,只有在这种基础到拓展的往返训练中,才能对积极上进的学生形成一种优越感,同时也对只完成基础教学的学生形成一种压力,使其积极争取各种机会进行拓展实验训练,这些在教学实验设计中都应该有所体现,不能一概而论。

 

第四,综合性原则。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各种社会状况,考虑各种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不能在设计教学项目的过程中盲目的只从一方面人手,进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基本素质的训练,综合性原则提出的基础就是计算机应用涉猎的广泛性,也就是应该让计算机教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后,操作性原则。这里所谓的可操作性原则不仅仅是实验项目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而是应该考虑到这种操作性的强弱,现在很多实验教学的设计往往只是“纸上谈兵”,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因此,可操作性的具备以及其强弱应该作为其中的一个选择基本。

 

根据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的基本需求,严格按照上述五大基本原则进行项目的制定,才能在理论知识的概括以及基础项目的完善方面进行努力探索。

 

(二)积极完善计算机网络平台

 

计算机网络教学需要若干平台进行操作,并且这些操作平台所需要的环境是较为完备的,应该具备计算机应用所需的特殊要求。为了使得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项目能够顺利的开展,应该对网络环境平台进行分析和应用,通过总结可知,网络实验室应该具备的实验平台有一下几种:首先,需要完备的网络介质平台。在网络介质平台应用中,主要应该包括交换机、网线测通仪,配线系统、网线制作设备、信息模块设备以及光纤跳线设备,在平台的设计中我们发现,各种网络介质的具备是网络实验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网络实验教学设计的必须考虑的要素。其次,网络操作实验平台,这一平台主要是为了网络教学得以进行提供测试操作的设备,并在每次操作过程中进行网络测试,保证网络测试每次都能够顺利进行,操作实验平台是在网络计算机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第三,网络设备实验平台。所谓的网络设备实验平台是指在网络实验的过程中或者操作过程之前,需要对网络设备进行一系列的测试,保证设备能够顺利的为实验所用,其中包括交换机、三层交换器、多路复用器、路由器、光纤收发器等等,这些设备的完备是网络实验的前提。最后,需要完备的网络互连技术实验平台。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对网络实验进行各种实验前的检验,其中的网络互连技术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平台,这种平台是整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核心,由于很多实验室的条件有限,对网络互连技术的处理知识停留在理论上,不能完备的进行创新以及实践落实,但是随着路由器设备的完善,很多计算机设备都能够在网络试验中得以应用,使实验能够高效、顺利进行。

 

(三)改进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的具体措施

 

首先、更新配备实验专用设备。

 

网络接入和互联设备是构建网络的核心,也是传统机房中被屏蔽掉的部分。对网络专用实验室,网络设备是演示、实验和网络构建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现代的实验室里一定要对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完备的考量,使实验教学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其次,演示与模拟的管理模式。

 

网络实验室用来提供学生实验,也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演示、讲评。所以实验室应该与多媒体教室有机结合起来,配备相关的投影、幻灯机等教学演示设备,便于在各种特殊的实验情况下进行教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操作中都要对演示与模拟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实效性功能。要适当延长教学时间,增强教学的拓展性。

 

最后,仿真平台和仿真配置软件是重要实验方法。

 

对于新出现的技术构建的特殊网络,需要通过引进、自行设计或自行开发集成性的专业仿真实验平台,模拟实际情况来进行实验。如网络安全实验台、VOIP实验台、无线实验台、万兆IPV6实验台等在内的可实现不同实验内容的实验台。实验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实际教学需要,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种类的实验台进行相关的实验。实验平台和仿真软件可以及大的提高教学内容和职业技能的关联。

 

结束语

 

在计算机广泛普及的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高级技工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其中的教学实验设计过程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过程中如何实现网络化运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是现阶段高级技工学校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在宏观角度对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计算机网络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级人才。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C程序设计;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52-02

一、背景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是否合格、是否有竞争力,主要是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具有较强的计算思维能力及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计算思维的培养是今后大学计算机课程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合理定位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使之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成为大学重要的通识类课程之一。

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于普适计算、金融工程、商业智能计算等非常广泛的领域,与多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综合越来越深入。因此培养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应能够解决某一领域具体的计算问题,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快速应用该领域。

二、计算思维

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理解人类行为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1]。2008年,ACM(美国计算机协会)提出应将计算思维作为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董荣胜教授论述了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的关系[2]。中央民族大学林旺阐明了软件应用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原则[3]。

以往,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在进行项目开发时,如果涉及其他学科,则被视为一个“编程者”,他们仅局限于计算机上编程,包括数据结构的设计、查询结果等具体程序代码的实现。但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发展,计算机编程难度不断降低。计算机专业人员只有具有扎实的编程能力,同时擅长抽象和分解问题的计算思维,才能从单纯的“编程者”脱离出来。因此解决未来工作中来自交叉学科的问题,需要在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中融入这种计算思维,使计算思维成为学生职业技能的一部分。

进行计算思维训练对计算机人才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实现机制和约束,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明和创新,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计算机问题时应有的思维方法。通过对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进行研究与实践,可以为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并总结实践经验与教训。

三、C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必修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后m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开设C程序设计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改善知识结构,培养计算思维与综合素质的平台。

C程序设计课程具有大量的语法规则,传统的教学方法所选的实验大多基于语法规则的说明和验证。这类实验方法往往使得学生在学过C语言后,不能活学活用所学语言知识,学生厌烦语法规则,使得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在C语言实验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开发出适合的案例,使计算思维与现实问题相联系,增加C语言课程的趣味性,从而降低课程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四、具体案例分析:谁家孩子跑最慢

问题描述:张家、王家、李家各有三个孩子在一起比赛短跑,规定跑第一名得9分,跑第2名得8分,依此类推跑第9名得1分。比赛结果没有同时到达终点的,张王李家的总分相同,并且也没有任何一家的两个或三个孩子获得相连的名次。已知第一是李家的孩子,第二是王家的孩子。问获得最后一名的是谁家的孩子?

思路:按题目的条件,共有1+2+…+9=45分,每家的孩子的总得分为15分。根据题意可知:获第一名的是李家的孩子,获第二名的是王家的孩子,则可推出:获第三名的一定是张家的孩子。由“这些孩子没有同时到达终点的”可知:名次不能并列,由“没有一家的两个或三个孩子获得相连的名次”可知:第四名不能是张家的孩子。

算法描述,程序流程如图1:

①按已知条件进行初始化,张家第一个孩子得7分,王家第一个孩子得8分,李家第一个孩子得9分。②遍历张家孩子在4到6分段可能的分数。③遍历王家孩子在4到6分段可能的分数。④遍历李家孩子在4到6分段可能的分数。⑤输出各家孩子的得分情况。⑥记录得分最后一名的家庭序号。⑦结束。

运行结果获得最后一名的是王家的孩子,如图2。

五、结语

目前,对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的计算思维研究成果还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唯有自身努力,积极探索,制定既具有本校特色又可借鉴推广的、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计算思维融入到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特别是知识抽象和分解问题的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备高水平的思维、高水平的知识建构与知识迁移能力,高水平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3):77-79.

[2]董荣胜.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J].计算机科学,2009,(36):50-52.

[3]林旺.孙洪涛[J].基于软件应用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22-127.

第7篇

计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 艺术设计 问题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现状

今天,计算机作为一种艺术设计的辅助手段已经普及在艺术的各个行业,多媒体艺术设计及数码动画艺术设计等数字艺术以令人惊叹的速度飞速发展,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也因其实践的需要亦越来越完善。几乎所有艺术设计领域都应用到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功能,在这类人才的招聘广告中,都要求设计人员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设计。

二、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

许多院校在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盲目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类的课程,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与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例如:早期过分夸大计算机的功能,以为计算机技术无所不能,只要学会设计软件的操作,就可以动手做设计,学生上完专业基础课: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后就进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导致的结果是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连基本的透视原理都没弄清楚就去用计算机进行空间设计,最基本的人机工程原理没弄清楚就去设计产品等。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尚未接受设计理论及思想的培养,设计意识尚未成熟,又怎能借助计算机表达自己的创意设计理念。另一方面教学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对软件的认知、学习仅仅停留在软件的操作之上,无法有效结合自身的专业设计需要发挥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对计算机的应用过分依赖,必然忽视了对自身艺术素养的修炼。

2.教学师资选择的随意性

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师的缺乏,不少院校安排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老师担任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任课教师有其特殊性,在校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师资,主要来自两个专业出身, 一种是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人员,他们能熟练掌握各类设计软件的各项命令和操作功能甚至计算机编程语言,对软件的操作技巧掌握的很透彻;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美术理论修养和设计实践, 设计审美能力及创作性较弱,在教学中偏重于软件工具的操作技能,最终培养出来的可能是一些依葫芦画瓢的操作能手。另一种是来源于艺术院校,出自艺术本家,有着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设计审美能力,同时也擅长于利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设计创作,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不侧重软件的操作功能,通过从设计需要出发,针对不同的设计创作需要进行案例讲解,从把握设计软件的核心功能出发进行讲授,达到掌握软件菜单、命令、工具等功能的应用,为艺术专业的设计创作服务。高校艺术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课程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于艺术创作设计的实现和表现手段,它既不是纯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也不是纯艺术理论和观念的培养。如何在技术与艺术、软件功能与设计需要之间把握平衡,教师的选择不能忽视。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教学中的改革措施

今天,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艺术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必将长期开展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理应得到重视和发展。针对上述情况结合笔者多年担任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注重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学生应该在修完基础设计理论课程,掌握一定的设计原理及方法,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的前提下能够动手设计表达自己的创意,才能开始软件课程的教学。不能因为会打字就不用笔写字,不能因有计算机所有的设计都需要它来完成。

不同设计专业有不同辅助软件,在不同软件课程开设的过程中,应该兼顾不同软件开设的先后及主次问题,他们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室内或动画专业的制作需要平面设计软件做大量的后期处理,当学生尚未接触任何设计软件的情况下,应该先接触平面软件,学会图像、文字、材质等的处理,再进行三维建模或动画影像合成阶段的学习。有的高职院校在不同专业对软件的设置过于片面,认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会建模会画图纸就行了,却不知道一套室内或室外的场景效果图不仅仅是建模那么简单,后期场景的设计,包括虚与实、亦真亦假的处理,甚至一些在三维软件处理过程中的瑕疵都可以通过平面软件修复,从而节省设计出图时间。

2.注重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设备的完善和适时更新

“工欲善其气、必先利其器”,完善的教学设备是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学校课程的开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在课程安排上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避免闲置率,提高其使用率。除了必要的教学硬件配置外,在教学环境上也有其特殊要求,例如:在机房几十台甚至上百台计算机同时使用相当于同样数量的散热气散热,夏天的机房应开设散热系统,冬天应保正良好的保暖通风环境。今天的计算机更新、软件的发展迅速,对于学习,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软件发展太快,版本更新周期短,一个软件还没掌握,更高版本或者更优越的软件又出现了,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课程虽不强调版本的最高化,但应了解课程的适时需要与及时更新。

参考文献:

[1]谢宝荣.计算机教学设计艺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前言:中等职业院校所开展的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培养一些具有计算机相应技术的人才。因此在专业课方面,非常注重实际的计算机操练能力。所以学生上课的主要场所是计算机教室,这样的场所更加适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具有辅助作用的网站教学。而且中等职业院校的一些学生存在对学习缺乏兴趣,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缺少自律等情况。而且除了在课堂上,基本不会碰书本。因此,就造成了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学生的专业水平差距很大。所以当前的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尤为重要,而作为辅助作用的教学网站的使用打破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当全面的了解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积极利用教学网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事实证明,作为辅助作用的教学网站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真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课堂辅助教学网站的含义

中等职业院校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辅助教学网站软件的含义是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的手段,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有的资源就像一个图书馆一样分门别类的放置着所需的教育资源,而有的资源更加的生动有趣,可以是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方式给予的呈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原本枯燥乏味的东西生动形象的进行表达,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的积累[1]。同时又因为其生动有趣,增进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而教学功能是这个网站建设的根基,也是建设此网站的目标,而之后的所有此网站的更新与维护工作都是以教学为中心来展开的。

1)教学内容设置难度适中

因为主要使用辅助教学网站的用户大多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在网站设置的内容上要难易适中,并且对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要进行标注,帮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掌握了本门课的重难点[2]。其次在要保证学习资源的完整度以及与教材的契合度,辅助网站在编制上传相关的学习资料时,要注意以学生所学习的实际课程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丰富与延伸,切忌脱离实际的课程要求。积极的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以及集成性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方法与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调动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资源进行外延

之所以被称为计算机专业的辅助教学网站,那就需要教学网站对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与执行进行外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对于辅助教学网站而言,它既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力助手,也是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的空间[3]。因此管理后台的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进行专业性、针对性、外延性的管理,同时还要注意对相关资源进行及时的更新,所以整体看来,辅助的教学软件可以减轻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负担,具有可行性,因此辅助教学网站会不断地发展,生命力旺盛。

2 辅助教学网站建设需坚持的原则

1)网站的界面清晰简明的原则

对于辅助教学网站的开发者,在网站的开发过程中,不只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完备与优质,还要努力使自己的所建立的教学网站与众不同,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用户,而且在功能方面,还要给教师与学生提供更为方便的检索方式,清晰简明。在网站的界面设置上要注意美观,给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带来愉悦。因此在设计者在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过程中,要有新颖的创意,在界面的设置上还要注意色彩的协调,在搜索与页面设置上要清晰、层次分明,方便教师与学生搜索相关的学习与教学资源。而且因为计算机专业的课堂时间有限,在页面设置上不可以复杂,内容上要简练,保证页面的每个必要的功能,剔除不必要的功能设置[4]。

2)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的原则

教学网站的课程内容在设置上要注重专业化与模块化,而且在每一个模块的设置上要层次分明,注重每一单元的核心思想。学生在计算机教学的课堂中,当输入学生与教师的账户,进行登录之后,所有所学的以及将要学习的课程在会一目了然地显示出来,学生只需要轻触鼠标,点击所显示的相应模块,就可以进入并且进行学习。所有的内容都被分为若干个模块,而且每一模块有不同的单元,在每个单元的列表中,预习、课堂教学以及课堂后的巩固练习全部有条理地呈现在显示器上,以此来体现教学的科学性,以及教学理念的层次性。

3)学生的参与性原则

近年来,不管是教学的理论分析还是教学的实践活动,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的重点都来时从“老师”转移到了“学生”,从“教”转移到了“学,而且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更加的注意学生的体会,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辅助的教学网站在设计上面采用的理论指导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网站的设计过程中,开发者更多的考虑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是否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更加的注重学生的体验价值。所以,辅助的教学网站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要调查并且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到学生知识储备的差别性以及掌握知识的能力的高低区别,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实时的监控,学生在使用教学网站时都是用学号进行登录,所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是否进行预习和完成作业,网站都会进行记录,并且阶段性的将这些记录反馈给老师[5]。

3 课堂辅助教学网站进行的设计

1)对教学网站页面的设计

计算机专业的辅助教学网站软件在页面的设置上应当是整洁明了,条理清晰。在色彩的设置上,应当以浅色系列为主。而且网站软件的整体页面设置上,应当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面是可以收回的下拉菜单,学生可以通过菜单对所学的模块进行选择,除此之外,还有检索框,学生可以通过检索框来查找要检索的学习资源,对于常访问的内容还可以进行记忆[6]。而下面就是学生检索出来的学习内容,每一模块都对应着相应的内容,学生可以对于所学的内容对模块进行自定义的记录,通过这照片那个方式,在下一次上课时,学生登录自己的账户,就直接可以看到自己所要学的内容,不再不要重新检索寻找。

2)教学网站具有记录以及展示的功能

辅助的教学网站可以记录学生的日常的学习情况,如在课前是否进行预习,在上课期间的测验以及回答问题的记录,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于阶段性的测验成绩进行记录,并且对多次曾经进行排列比较。学生们也可以看到对自己情况的相关记录,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反思,比较自己的成绩与记录,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努力改正[7]。

3)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设计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辅助教学网站,在设置上以教材为依据,按照模块进行教学设计,并且在模块之下又分为多个单元,具体的单元内容则为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则是由课前预习,课堂讲解以及课后巩固与作业组成,教学的内容与课堂讲解相联系,而所呈现的文件除了单一的 ppt 文件、doc 文件等,还有视频、音乐以及动画等,这些文件的多样化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这些文件大多上传方便,给予基本的思路与脉络,学生可以据此来做笔记,对自己上课过程中所学的内容进行补充。而对于课后老师留下来的作用和任务,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下载相应的软件,完成作业,也可以在下载专区将任务下载,完成作业[9]。这样教师就实现了线上线下双向教学,而学生达到了双向学习的目的。但是在当前的辅助教学软件上,应当增加交流学习的板块,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对于相关问题进行平等的讨论与交流。

4)教学网站的考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