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健身的功能

体育健身的功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健身的功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健身的功能

第1篇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2012〕58号),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保护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合法权益,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建设种业强国,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林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根本性保障。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鼓励种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股份制研发机构;鼓励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并购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确定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2015年底前实现与其所办的种子企业脱钩;其他科研院所逐步实行企业化改革。改革后,育种科研人员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工作年限视同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新布局的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种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要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倾斜。按规定开展种业领域相关研发活动后补助,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发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投入,支持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

三、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确定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利用国家拨款发明的育种材料、新品种和技术成果,可以申请品种权、专利等知识产权,可以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也可以上市公开交易。要研究确定种业科研成果机构与科研人员权益比例,由农业部、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组织在部分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试点。建立种业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平台和托管中心,制定交易管理办法,禁止私下交易。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通过兼职、挂职、签订合同等方式,与企业开展人才合作。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工作。鼓励育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改变论文导向机制,加强种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商业化育种成果及推广面积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支持高等院校开展企业育种研发人员培训。完善种业人才出国培养机制。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四、加强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

编制水稻、玉米、油菜、大豆、蔬菜等主要农作物良种重大科研攻关五年规划,制定主要造林树种、珍贵树种等林木中长期育种计划,突破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加工流通等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各科研计划和专项加大对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要建立育种科研平台,公开招聘国际领军人才,打破院所和企业界限,联合国内研发力量,建立科企紧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模式。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确立企业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

五、提高基础性公益能力

加强种业相关学科建设,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开展育种理论、共性技术、种质资源挖掘、育种材料创新等基础性研究和常规作物、林木育种等公益性研究,构建现代分子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创制突破性的抗逆、优质、高产的育种新材料。国家财政科研经费加大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逐步减少用于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杂交油菜、杂交棉花和蔬菜商业化育种的投入。加快编制并组织实施国家农作物、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全国农作物、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建立健全国家农作物、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利用和管理服务体系,启动国家农作物、重点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家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要按规定向社会开放。

六、加快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加大对国家级制种基地和制种大县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林木良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建设。落实制种保险、林木良种补贴政策,研究制定粮食作物制种大县奖励、林木种子贮备等政策,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种子收储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推动土地向制种大户、农民合作社流转,支持种子企业与制种大户、农民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在海南三亚、陵水、乐东等区域划定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实行用途管制,纳入基本农田范围予以永久保护。研究建立中央、地方、社会资本多元化投资机制,建设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省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程序报批,国家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助。科技部在安排有关科研项目时给予倾斜;国土资源部门要强化对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用地的支持、保护和管理;海南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要加强对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使用管理。

七、加强种子市场监管

继续严厉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犯罪行为,涉嫌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检察机关移交。各级农业、林业部门查处的制售假劣种子案件,要按规定的时限及时向社会公开。要打破地方封锁,废除任何可能阻碍外地种子进入本地市场的行政规定。建立种子市场秩序行业评价机制,督促企业建立种子可追溯信息系统,完善全程可追溯管理。推行种子企业委托经营制度,规范种子营销网络。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种业发展的领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种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现代种业健康发展。

第2篇

1.1从本质上讲,是休闲文化的具体

质的休闲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潮流,而“农家乐”旅游的蓬勃发展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其内在使命与功能特色就是为城乡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休闲文化服务。例如,品农家美食、赏田园风光、阅民族文化等都是休闲文化的真实写照。对于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其是对传统“农家乐”旅游的升级优化,是指在“农家乐”载体中融入体育健身元素,以此为城乡游客打造一个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有效平台,并通过积极的参与体验达到舒缓筋骨、释放情怀、修身养性的多元效果。故从本质上讲,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是对社会休闲文化的具体呈现。

1.2从需求上讲,是功能供给的实践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大众在物质层面丰盈的同时,其思维观念、意志水平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休闲、健康文化等精神层面的憧憬与向往。因此,如何满足城乡群众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物质追求也成为当前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社会各行业聚集的焦点。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大胆设想与尝试性构建为这一社会矛盾的解决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其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泛化定位,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通过社会空间的实施建设,发挥出实实在在的体育健身功能使命,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精神文化需求。

1.3从发展上讲,是功能建设的必然

众所周知,“定位不准、特色不明、脸孔相似、单调乏味”等问题当前困扰“农家乐”旅游发展不争的事实。究其缘由,那就是“农家乐”自身服务功能缺乏拓展延伸,对未来缺乏高瞻远瞩的认识。对于本研究所提及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它为当前“农家乐”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其旨在通过“农家乐”载体融入体育健身元素,为城乡游客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能够实现娱乐身心、强健健体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农家乐”载体所突出打造的体育健身功能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农家乐”的功能需求,实现了“农家乐”服务功能的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2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意义

2.1农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价值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方针。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党和政府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航标”,特别是对于原本就薄弱和落后的农村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谈及的体育健身功能依托“农家乐”载体平台,以此打造体育健身服务特色,其某种意义上是对农村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有效补充与拓展,创新和延伸了传统农村产业经营模式,实现农村产业经济链条的重新整合,这对农村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2.2乡村休闲体育发展价值

“三农”问题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农村体育也不例外。特别是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政策方针,为我国乡村休闲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本研究所尝试性构建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新型产业模式,能够有效挖掘闲置在乡村地域的休闲体育元素,进一步盘活了乡村休闲体育文化资源,使蕴藏在乡村的休闲体育文化事业迸发出更大的能量。这不仅是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战略方针的有效践行,更为乡村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丰富了实践发展的理论体系。

2.3体育健康意识促进价值

要想提升人民大众的体质健康水平,强化体育健身意识首当其冲。当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发展积极转变后,认识到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时,就会将认知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力量,积极主动的投身于体育健身锻炼之中。本研究所提出的在“农家乐”载体中赋予体育健身的功能能够拓宽城乡群众体育健身的渠道,使更多的都市人们积极主动的来到这里进行休闲健身,享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快乐体验,进而无形之中强化与提升了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观念,这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创新建设的内在使命,也是终极目标。

2.4城乡体育互动发展价值

当前眼下,城乡体育事业发展失衡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核心问题,而由其衍射出的资源供给不足和配置不均衡是其重要表现内容。体育健身性“农家乐”的创新建设,能够吸引更多的城乡游客参与其中,潜意识中实现了彼此间体育文化、常识、技术的沟通交流。同时,也调动了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政策、民族文化等社会公共资源在不同区域的横向流动(主要指城乡之间),这不仅是城乡体育资源的互补互给,更是体育事业的互融互动,是对“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部署的社会践行。

3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结构特征

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不仅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理论概念,更是一项具有满足城乡居民体育文化需求,强化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盘活乡村休闲体育资源以及实现城乡体育事业互动发展等社会价值的民生工程。因此,它是由诸多不同属性、不同内涵、不同特质的单元要素按照一定的组织排列形式构成的,并尝试性的勾勒出了理想化的整体结构脉络图。

3.1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理论结构

3.1.1定位

定位是指提前划定目标、界定范围,要体现出超前性和预见性。研究认为,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典型代表,即生产、生活服务行业,决定了其自身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也确立了相关政府部门在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和引领地位;体育健身功能依托“农家乐”载体而存在,因此其经济支撑更多的是来自“农家乐”业主的自主出资,即使有少量的外部援助,其更多的是以政府或社会的优惠、导向、扶持、赞助等形式出现。

3.1.2政策

政策是任何社会行动和实践操作的“指南针”,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事物未来发展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同样,科学、规范、赋有针对性的政策方针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必不可少的。需要强调的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政策的制定与采纳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充分结合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地貌、乡土人文资源以及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针,使其能够在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实施构建中发挥出应有指导和引领功能,真正的为其所服务。

3.1.3模式

对于模式的理解,其一是指将某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总结概括为高度的方法论;其二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化形式,以使人可参照模仿[5]。本研究对于模式的理解更倾向于后者,即依据社会的现实需求和事物的客观情况,将传统“农家乐”打造为能够为城乡游客提供体育健身服务的经营实体,并使这种模式与理念得到区域化的推广发展。本研究对于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等硬性资源的供给渠道来进行探讨分析。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硬件模式不同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因为本研究的体育健身元素以依托“农家乐”载体而出现,并非孤立存在的。因此,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供给主体是包括“农家乐”业主自给、政府购买在内的多元供给模式。

3.1.4管理

管理是指在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正如“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所言:“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根据管理主体所属层次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管理主体划分为总体管理层(相关国家政府总署机构)、各级下属部门管理层(省、市(直辖市)、区、县、镇的相关管理部门)、具体管理层(主要指“农家乐”业主)等三个层面。

3.2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实践结构

经田野调查得知,当前我国尚无成熟完善或初具规模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经营实体。因此,在对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对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实践结构作进一步的探讨分析,为该民生工程的实施构建理清具体操作的环节脉络。经分析梳理,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实践结构划分为规划系统、融资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系统、监督系统、绩效评估系统等七个层面。

3.2.1规划系统

规划是指为实现某项事物的长远全面发展,对该项事务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考量以及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研究认为,一个完善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应囊括五个部分:第一,对建设目标、理念的规划。即对未来发展的目标做出明确的指向,使实施建设的各环节都服务于未来的理想目标;第二,主体规划。在目标、理念规划的基础上,要确认由谁来承担建设活动的任务,其中包括资金的投入与输出、建设的监管与评价等责任;第三,具体操作方案的规划。即指建设主体如何具体实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任务活动;第四,监督管理规划。是指对建设过程中每一阶段服务质量、建设效果的督察和审核,保障各项事务的顺利推进;第五,效果反馈规划。即对建设与服务过程问题的及时反馈与评测。

3.2.2融资系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财力支撑与供给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顺利实施构建的前提和保障。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中的营利性单位和非营利性组织逐渐成为体育财力资源供给的重要补充,并呈现出占有份额逐渐扩大的趋势,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政府体育职能转变的有力佐证。因此,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融资系统是由政府部门、社会企事业单位、乡村组织、体育彩票、社会公益金以及“农家乐”业主等多渠道构成的,并通过直接的资金输入或间接的体育器材、设施投放,实现该经营实体的资金供给。

3.2.3操作系统

在本研究中,操作系统是指管理和调控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各项实施内容的程序。构成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任何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都必须融入操作系统,并在该系统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推进和掌控下,实现该载体建设各项事务的顺利建设实施。根据不同阶段所建设内容和完成目标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操作系统尝试性的划分为场地器材建设阶段、活动项目设计阶段、新闻广告宣传阶段、休闲健身体验阶段、健身技术指导阶段、功能效果评价阶段等七个阶段。

3.2.4管理系统

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来组织安排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使其能够沿着预期目标顺利前进。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要想实现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管理,就要将管理的文化精髓贯穿与整个实践活动中。对于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为使其不再出现类似于传统“农家乐”旅游的困境问题,应当不断创新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其管理服务体系,在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内容的全面化、管理质量的高效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对象的针对化等方面做文章。

3.2.5监督系统

就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其监督的内容与形式不仅包括行政监督,也包含舆论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质量监督、权利监督等在内,并通过法制化与道德化、政府化与自律化相结合的渠道来实现。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监督系统划分为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农家乐”业主监督。政府监督是指相关政府部门对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整个实施建设过程进行依法督视、依法监察;社会监督是指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对“农家乐”体育健身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的随时监视和督察;“农家乐”业主监督是指承担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建设的第一当事人———“农家乐”业主,对整体项目流程的全程督察和审视,使其能够按照规划目标顺利推进。

3.2.6绩效考评系统

绩效考评系统不仅是对工作效果与质量的评价审核,更是对前期规划理念的再次检验,对于不断完善和细化理论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遵循一致性、客观性、公平性及公平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评价主体划分为自我评估(即“农家乐”业主自评)、消费者评估(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政府评估(旅游局、体育局等)等三级评级体系。不同评估主体所承担的职责与考察的范围不尽相同,其主要内容包括:目标、理念、思路、原则的科学性,体育器材、设施投放的合理性,活动内容选择的可行性,休闲健身过程的有效性,体育健身指导的专业性以及监督管理的全面性等内容。

4小结

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不仅是理论机制的创新,更是社会实践的探索。它融合了“体育”与“农家乐”两个不同的社会要素,促成二者的互动融合、共生共荣。通过该新型产业模式的实践探索、社会推广,使处于社会不同层面的组织单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保留和发挥原有价值功能的同时,也通过良好的“化学反应”产生了额外、积极的社会效应。经分析研究得知:

(1)体育健身功能融入“农家乐”载体建设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此举,在创新“农家乐”经营模式,实现体育健身文化元素传播的同时,也在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盘活乡村休闲体育发展、强化城乡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实现城乡体育互动融合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影响作用。

(2)就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理论结构而言,研究认为应当充分立足科学发展、实事求是的发展理念,在其定位准确化、政策针对化、模式可行化、管理严格化等方面下功夫,并在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优化与升级理论体系,使理论构念更好的服务社会实践。

第3篇

一、新形势下我国体育健身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新形势下健身服务产业在发展方向上面临的机遇

(1)自改革开放、面向世界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都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根据对2000年至2012年的平均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的整理推算,我国的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7.3%左右,估计至2020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都将保持在这一发展水平,这就为我国的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经济基础。

(2)随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也促进了城镇、城乡群众的思想越来越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城乡、城镇居民迁居到城市中来,希望提高生活环境水平,这就为体育健身产业带来了众多的消费人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调动群众体育健身消费观念、开拓体育健身市场方面,而且就体育健身产业来说也说一种推助力,体育健身服务产业的发展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3)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身体上的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富贵病”就是较为明显的弊端。所谓的富贵病又称“现代文明病”,是人们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生活富裕后,吃得好、吃得精,营养过剩,活动量减少,从而产生的一些非传染性的流行病。如便秘、肥胖、糖尿等,人们为此就要花费昂贵的医药费用。富贵病的出现让人们改变了对以往健康问题的认识,人们更希望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人们希望通过健身的方式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随着健身的意识逐渐增强,健身热潮的来袭,人们对与健身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就给体育健身产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4)体育健身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

健身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内陆地区,这也使得接受体育健身的思想产生了较大差异,也就产生了东南沿海地区的体育健身的发展水平和速度高于内陆。二是体育健身产业的主副业的经营收入水平不平衡,即副业高于主业的收入。三是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在大中城市中健身设施较为完备,而在一些中小城市中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经营单位所提供的健身设施和提供的健身服务都较为落后,甚至在一些小区住宅中根本就没有体育健身设备,这也使得健身产业的布局不平衡。

2.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1)虽然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但是对于体育健身行业的关注度一直都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对于体育产业的理论化研究严重落后、对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性研究力度严重足,也就导致缺乏引导体育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和辅助提高体育产业水平进步的经济政策。

(2)我国对体育健身产业才处于萌生发展阶段,对于健身产业的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规章制度,对于健身事业的发展没有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如适当降低体育健身娱乐经营单位上缴的营业税税率等,这有利于健身单位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购买健身器材、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等。除此之外,体育健身娱乐单位在运行当中还要为在体育赞助、体育广告中的创收收入赋高额的所得税,这就造成国内、国外的各种投资企业对我国的体育健身产业的市场前景抱以观望的态度或对投资降低了信心。

(3)体育健身服务部门的经营者文化素质不高,这就使得他们的经营管理理念过于陈旧。首先大多数的经营者还是以牟取金钱利益为目的的,这就严重损害了健身者的群体利益和体育事业的声誉。其次是经营者的文化素质过低,那么对健身服务的经营管理形式就较为陈旧,没有创新理念,对于服务部门建立的健身内容较为单一,那对于健身人群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4)经济水平的提高相对也带动了人们想要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人们渴望在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可以有更丰富又可以提高身体素质的休闲娱乐项目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这就为体育健身产业的发提供了大量的消费人群,但这同时也为体育健身单位提出了更为艰巨的挑战:在可以获取最多利益的同时通过建立什么样的健身娱乐项目才能吸引健身人群的眼光,才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在体育健身产业日益发展壮大,健身娱乐场所淋漓满目的今天通过建立什么样的体制、什么样的健身娱乐项目来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挑战。

(5)体育健身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

健身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内陆地区,这也使得接受体育健身的思想产生了较大差异,也就产生了东南沿海地区的体育健身的发展水平和速度高于内陆。二是体育健身产业的主副业的经营收入水平不平衡,即副业高于主业的收入。三是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在大中城市中健身设施较为完备,而在一些中小城市中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经营单位所提供的健身设施和提供的健身服务都较为落后,甚至在一些小区住宅中根本就没有体育健身设备,这也使得健身产业的布局不平衡。

二、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的有效实施

1.转变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才的培养

体育健身场所的经营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文化素质的提升转变经营理念,开拓新理念、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健身项目,使体育产业在创新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

一直以来,我国对于体育健身人才的培养都是以计划经济的模式来进行的,在体育健身经营管理方面一直都是比较欠缺的。这对此方面,我国各大院校应适应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改变教育方针,除了要培养体育健身产业的经营人才,也要运用其各自的优势,对从事体育健身产业的人员进行实践性的培养,提高体育健身产业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使体育健身产业在有序的经营管理中运行。

2.加大对体育健身产业的政府扶持力度和相关政策

体育健身的主体是群众,有了群众的参与体育产业才能在竞争中求得发展,逐渐形成体育产业的社会化、产业化。但是体育健身产业在运行当中也会产生各种费用,如体育活动营业用地、较高的营业税率等等,这都严重限制了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对体育健身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减少税率、对于群众性体育活动用地少收或免收土地的使用税等根据地区性、地方性等建立税率或减免税率的相关政策额。政府也要通过宣传健身知识等手段鼓励外资企业、社会企业对体育健身产业的投资,既解决了健身产业的资金、客源问题,也解决了其他人群的身体健康问题,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加大对健身行业人员的培训制度,充分了解体育建身器材的功能,以此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设施的健身功能,真正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

3.建立体育健身服务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体育健身服务业的质量标准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体育健身的消费群体的价值观念、对生活水平消费行业的法制观念也在不断的增强,这就对体育健身服务业的服务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服务标准。国外对于体育健身的认识较我国比较早,他们更注重对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对于体育健身行业的结构布局、资源的合理分配都较为成熟了。我国就是要通过与国际体育健身行业的有效交流,建立属于自己的、有自己特色的体育健身服务业的质量管理体系。

4.加强对社区体育的建设与管理

在居民区建设体育设施,形成体育健身场所,让居民出门就感受到健身房的所在,让居民感到无处不运动、无处不健康。社区要建立协调管理部门和健身俱乐部,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体育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协调体育设施的使用等方面,俱乐部主要是居民健身活动的场所,社区管理部门要根据人们的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身体素质建立体育健身活动项目,而且也可以定期举行友谊竞争比赛,增加人们体育健身的乐趣。

5.常规健身项目与新兴健身消费项目的结合

体育健身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体育产业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其主要是通过将体育健身、休闲娱乐融为一体,达到让人们在锻炼中愉悦情操,在娱乐中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这就要求将常规的体育健身娱乐将新兴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有机的结合起来。

6.建立合理的结构布局

体育健身娱乐产业不仅是体育产业中的基础性行业,也是开拓、拓展体育消费领域、带动人们消费水平、满足健身人群健身需求的重要行业。经营管理者要不断借鉴国内、国外成功开办体育健身娱乐场所的案例,并根据自身的情况与其结合起来,将现有的资金、设备、技术整合起来,把健身场所进行合理布局,建立不同档次的健身娱乐服务体系,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健身人群的需要,逐步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

三、结束语

加大对体育健身产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对体育健身产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积极培养、建立起规范的体育健身产业体系,在建立起固定的健身人群外,再通过建立多样的健身项目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通过这些来带动我国体育健身产业乃至整个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使我国的国民身体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明.体育产业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

[2]廖培.我国体育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J].体育学刊,2005(4)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社区体育健身体育健身消费积极影响发展途径

论文摘要:探讨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现状,不仅能够了解居民的健康发展理念,而且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试对社区的体育健身消费现状作了探析,旨在阐述该种消费现象对促进居民身体健康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影响。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等方式法对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群众体育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以社会积极投资兴办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构成的体育健身业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迅速发展,围绕群众健身消费的热点,健身房、武术馆、保龄球馆、台球房、轮滑场、水上乐园、垂钓园等各种健身娱乐设施呈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一方面有助于居民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1.社区体育健身发展现状分析

1.1体育健身呈规范化的特征。

体育健身业作为一种产业,近20年来在发达国家发展迅猛,逐步进入一些国家支柱产业的行列,其生产总值一般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在我国该项事业刚刚起步,但随着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不断输入,该项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规范有序的特点。

1.2体育健身项目呈丰富多彩的特点。

近年以来,体育健身所包罗的经营项目繁多,从保龄球、网球等较高档的项目到各类舞蹈、游泳、器械健身、健美运动、台球等较普及的项目等。这样的发展趋势,既丰富了群众的业务文化生活,又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需要。

1.3体育健身促进了群众消费观念的转变。

健身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型的消费,一方面能够满足群众减肥健康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服务产业的发展。这样的体育健身必然会推动消费业的持续发展。据国家体育总局的一份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到2008年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消费基本上是逐年上升的。

2.社区体育健身消费的特点

2.1体育健身实物消费“不可忽视”。

体育健身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设备辅佐,笔者分析收回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消费问卷调查”,发现以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实物消费的比重占体育消费支出的50%,体育书刊、磁带占7%,其他消费品占6%,健身门票费用占37%。

实物消费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消费心理没有改变,因为大部分人的经济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消费结构还没有脱离传统,运动服装鞋帽兼具运动和日常穿着,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在进行体育消费的同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对生活的改变,所以这种比例分成表明了现在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结构层次。停留在外表上的消费并不能真正体现体育健身消费的本质意义。

2.2体育健身精神消费“自得其乐”。

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中,居民追求身体舒适、缓解心理压力的约占到75%。由此可见,居民的精神消费是其中的主要渠道之一。精神消费一方面能够为群众在工作、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提供一种宣泄的方式,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沟通居民与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之间的友好关系。

随着我国工作制度的不断改变,人们的闲暇时间相对增加,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为了追求更佳的生活质量,必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运动的实践中来,因此精神消费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3.影响社区体育健身消费的因素分析

3.1居民家庭收入。

当较低层的需要初步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体育需求处于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阶段,它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求。所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扩大体育消费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2场所设备等硬件。

居民健身消费离不开一定的场所设备支持,而这些场所往往是单位或国家所有,运行的成本费用较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些单位出租场地经营非健身项目以达到收支平衡,实际上用于健身的场地缩小了。

3.3传统体育消费。

以往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对于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考虑过多。这种体制带来的是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始终局限在锻炼身体、培养意志、为国争光,而体育运动和赛事中的娱乐性没有体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迫切,在体育消费过程所带来的快乐、成功与协作的感受会对人们传统的消费结构造成一定的冲击。

4.破解社区体育健身消费问题的方法

4.1提供必要的健身消费器材,让居民可消费。

社区的健身消费应该具有公益性,政府部门应加大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投资渠道,以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笔者以为,应该扩大群众的消费场所。加快社区建设发展必然有助于生活方式的社会化进程,使人们有更多的精力与空闲时间,人们精力充沛,空闲时间越多,全面发展的机会也越多,城镇居民参加体育健身的机会也越多,进而促进体育消费市场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2强化健身意识,引导居民体育消费。

随着大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投资,越来越钟情于体育活动,这种新的健康理念既是社会进步、时代变迁的反映,又是推动体育消费发展的社会条件。城镇体育工作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健康观、生活质量观和生活方式观,进一步强化健身意识,从而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健身队伍中,为引导体育消费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4.3建立居民体育服务体系,拓宽居民的体育消费渠道。

第5篇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访谈及数理统计法,对常州市10所普通高校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真正参加体育锻炼的却只是少部分人,建议对大学生的运动健身给与适当的技术指导,促进和加强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健身及健康教育的认识。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身体素质

大学时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掌握科学的运动健身方法的最佳阶段。虽然很多大学生都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调节身心,但真正参加体育锻炼的却只是少部分人。本文对常州市10所普通高校部分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力求对大学生体育健身的实际状况进行量化描述,科学、客观、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参与体育健身的现状。这对于制定相应的措施具有实际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常州市10所普通高校部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和收集文献资料,依据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常州大学生对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程度

通过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了解程度的调查:没听说过的有84人,占总人数的70%;听说过的有36人,占总人数的30%,其中里面包括熟悉了解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12.5%。这说明常州大学生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和普及上还有较大的差距,还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二)常州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情况

1.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内容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是建立在自觉自愿基础上的,所以学生参加的体育顶目对高校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健身活动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对课外体育健身活动项目的选择大多是根据个人的需要及兴趣爱好等来进行的,由于男女生在身体素质及心理变化方面的不同特点,使得他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调查发现:男生多以强度较大、对抗性较强的篮球、足球、羽毛球为主;女生则以羽毛球、慢跑、散步等简单、易开展的项目为主,还有少数女生则以跳绳、转呼啦圈健身。但从总体上看,学生对项目的选择基本上体现了竞争性、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等特点。

2.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形式

调查发现常州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形式,其中“与同学、朋友一起锻炼”的占学生总人数的66.67%,说明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小群体,一般是与同班或同宿舍的同学结伴一起去锻炼;选择“个人锻炼”的大学生占了40.53%,说明这部分群体可能与自身的性格或锻炼的形式有关,不想让别人打扰,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好的锻炼;而选择“在俱乐部锻炼”和“参加学校、班级活动”的占不到30%,说明了常州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构建良好的体育氛围土做得不够好;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喜欢“单独活动”和“不固定”的形式。

3.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强身健体是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动机,其次是休闲娱乐,身处当前信息时代,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压力增加,大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健身活动能够起到缓解精神压力、调节情绪、交流感情的作用非常重视,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课外体育健身活动有明确认识,动机是健康、积极的。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如有的学生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而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这影响了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这部分学生往往在被动的情况下参与体育活动,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师加强关于体育锻炼的价值和认识的教育,并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动机,养成锻炼的习惯。

4.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

不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依次为:没有时间锻炼、没有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学习紧张、没有兴趣、身心已很疲惫等,这些反映出常州对大学生健身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宣传不到位,使得学生缺乏对体育功能的正确认识。这也说明了常州课外体育健身活动体系还不够完善,对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投人还不够。

三、结论与建议

(一)大学生的健身意识较强,但实际行动却很差。所以要通过各种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来宣传体育,形成人人参与的体育氛围。增设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如街舞、羽毛球、网球、游泳等,这与大学生的身心性格特点相符,学校应尽可能提供场地器材来满足学生的健身要求。

(二)对于目前体育教学内容、方法与组织形式的改进,仍是高校体育所面临的重任。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仍不能减少,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个人体育兴趣,并要有一定的发挥空间,有自,定期对学生进行调查,这样能够及时地反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与学生的良好的沟通。

(三)学生活动场所缺乏,活动项目单一,课余时间少且没有保障。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投人,学校可以尝试性地与商家联合,解决部分场地建设资金和器材更换费用,投资回收,可在不影响教学情况下,部分时间出租场地、器材来收回成本。

(四)通过课外体育健身活动,营造校园体育健身氛围。建议采用小型多样课余竞赛的办法来弥补课中不足,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各项运动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不同层次的训练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项训练,以推动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高校体育健身内容,达到满足大学生对体育健身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模式;参与机制

Research on Participatory Operating mode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s

SUN Yun-yan

(Nanya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Nanyang 473004, China)

【Abstract】Urban community sport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social sports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framework, which not only relates to the citizens' (including all urban construction participants) physical quality improvement, but also to a great extent, enriches the city culture, and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the city. Therefore, studying the problem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selects some city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hose "participatory" operating mod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irst of all,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ity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s operation are analyzed. Then it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inally constructs city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 "participatory" operating mode from a number of different levels.

【Key words】urban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 operating mode; participating mechanism

作为由城市居民自愿建立起来的组织,体育健身俱乐部以辖区为范围,以特定的体育场所为依托,以成员拥有相同的目的和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此来自发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1〕。这一在城市社区(或者当地的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群众性组织具有明显的社会动机,其根本任务表现在以下方面:最大限度地将社区居民吸纳到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之中,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建设并充分利用社区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器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通过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通过倡导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2〕。可见,城市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和建设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关系到市民(包括所有城市建设参与者)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着城市的文化、促进着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它不但能够对城市社区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统筹和优化,还能通过对社区体育活动的有效组织,营造良好的社区体育锻炼氛围和社区文化氛围,将社区体育的发展引向深入,使社区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因此,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本文选取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为研究对象,对其“参与式”运营模式进行分析和讨论。首先,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讨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多个不同的层面构建了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参与式”运营模式。

1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运营现状解读

1?郾1发展基础薄弱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营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当前情况下,大部分政府都能够向社区居民免费提供相应的绿地和场馆,用以支撑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行,也能够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对驻区单位或者其他场所的体育场地进行租用,但是事实上,资金短缺的问题是难以由政府完全解决的〔4〕。而由于无法购买或建造属于社区居民自己的体育用地,加之俱乐部被推向社会滞后,国家的资助资金和社区的辅助资金都在减少,致使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基础更加薄弱。此外,城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大都处于开放的状态,无专人管理和指导,体育设施的更换和维修工作也是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的一大障碍。当然也有部分体育健身场馆、设施采取封闭管理的模式,只对内部人员开放,而这也引发了一定的问题,比如,无法将小区外部的体育爱好者吸引进来,提高了俱乐部的门槛〔5〕。

1?郾2运营模式模糊

从性质上讲,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多为民办的非营利组织,但是在运营模式上,却表现出了民间、国家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特征〔6〕,这种模糊的模式严重制约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俱乐部的管理灵活性较差,这是因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一般由政府的在职人员担任,这就难免在运营当中充斥着作风;(2)俱乐部的运营理念不清,这是因为俱乐部的管理者“善于行政,疏于市场”,对俱乐部的管理多以行政奖罚为主,而对利润等市场概念则并不十分关心;(3)俱乐部管理者由于大多来自街道、文化馆或者区县的体育局等部门,因此他们往往具有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不但让社区居民无法适应,他们自身有时也无所适从。

2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的影响因素分析

2?郾1市场因素

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讲,对体育市场的关注是任何体育组织的核心问题之一〔7〕。因此,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而言,需要对其所处的市场类别、市场竞争情况、市场环境和市场制度进行深入分析,体育市场的分析工作一般由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两部分组成,通过这样的工作来制定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战略和运营策略,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2?郾2舆论因素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舆论的力量已经被诸多现代传播媒介无形放大了,这种强大的信息影响力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角落〔8,9〕。如果能够对这种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加以合理的利用,无论哪种类型的组织都会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而言,也应打破以往封闭式的运营模式,尝试全面开放式的运营模式,这样不但能够实现对体育健身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宣传,还能在参与体育健身的作用、参与体育健身的效果,以及体育健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方面,进行舆论宣传,以此来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使更多的市民能够参与其中,提高城市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丰富城市文化生活。

2?郾3管理因素

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而言,自身的经营管理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即使进行了大量的外部环境分析、市场调查和预测,即使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舆论对俱乐部进行了宣传,如果在俱乐部的经营管理方面缺位,其他的工作做得再好也难以使其获得健康的长期的发展〔10〕。因此,城市社区体育健身要想获得良好的运营态势,除了需要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外,还应从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结果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订出合理的、具体的、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案,以此来促进俱乐部的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2?郾4立法因素

在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但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环境条件难以达到要求,就连市场规则也不很健全,甚至存在许多疏漏,这种体育健身产业的诸多不完整和负面现象的出现,需要立法工作的介入,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市场相应的管理和监督制度,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体育健身市场的秩序,并对各种违法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必要的处罚〔11〕。这样一来,既能够促进体育健身产业的良性发展,还能使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得到法制的保障。

3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式”运营模式的思考

3?郾1志愿者参与

作为一个中介型的非营利组织,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往往以街道办事处或者居民委员会为依托,向社区居民提供一定的体育健身服务〔12〕。从这个角度讲,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道路应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为主,而按照现有的社会组织运营模式,社区俱乐部此时的运营管理和各项服务工作就需要志愿者的介入,由他们向社区居民提供无偿的或者低偿的服务,以此来增强俱乐部的运营效率。另外,在资金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对志愿者队伍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效地降低俱乐部的运营成本,志愿者们也能够在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体育健身的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甚至可以通过他们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为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营寻求到更多的社会资源。

3?郾2政府参与

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长期健康发展,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其中的关键要素之一。政府的参与能够优化俱乐部的人员配备和资源的配置,能够促进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好地动员社区居民和其他社会资源参与其中;同时,政府的参与还有助于对社区居民进行正规的体育专业技能培训,并且在社会舆论宣传方面也能显示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3〕。因此,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应当处理好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做好定位,即与政府之间应以合作的关系存在,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依附,这是因为,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最终的发展道路都是独立运营的、非营利性的民间机构,政府只能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现;其次,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应当与政府进行必要的责、权、利的划分,并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和固定下来;再次,要进一步协调好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以此为基础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

3?郾3社会参与

从运营管理的角度讲,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需要负责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以保证社区居民能够安全、便利、有序地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包括社区居民在内的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获得他们的支持,只有如此,才能促进俱乐部的长久运营〔14〕。比如,需要通过专业的规范化管理和正规的培训,使社区体育指导员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将俱乐部需要的社会力量吸引过来,使社会上的体育教师(教练)对社区体育健身活动进行指导,社会医务工作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社会健身团队协助排练俱乐部的集体健身项目等;因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活动多以公益性为主,因此可以邀请社会上的专家学者们为社区居民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指导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等。

3?郾4会员参与

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来说,其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发展会员和留住会员,会员的参与行为和状况直接影响到俱乐部的后续运营〔15〕。因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必要的努力:(1)对会员的收费要实现合理化和透明化;(2)对俱乐部的环境设施进行人性化调整,使其既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还能满足特殊居民(老年人及行动不便者)的特殊需求;(3)对俱乐部的经营项目进行优化,使其具有吸引力,使社区居民能够自愿参与其中;(4)强化对体育健身指导的管理力度,深化和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服务质量,以此来维持会员数量和参与的时间。

4结束语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全面展开,城市社区体育的作用被逐渐放大,而以俱乐部的形式来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模式。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群参与到俱乐部,不但能够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还能够进一步丰富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能够贡献一分力量。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并尝试着给出了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式”的运营模式,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为时下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杨长明,杨金有?郾长春市朝阳区健身俱乐部走进社区体育的可行性分析〔J〕?郾吉林省教育学院学

报,2010(3):129-131?郾

〔2〕陈家强,闫威名?郾我国城镇大众体育发展的因子分析〔J〕?郾四川体育科学,2007(9):111-113?郾

〔3〕陈D,陈文胜,罗智波,蒋琳,谭曙辉?郾社区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J〕?郾武汉体育学院学

报,2006(2):66-68?郾

〔4〕马冠楠,曾朝恭,刘桂海?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社会功能与运行机制的例证研究〔J〕?郾体育科技,2010(2):11-13?郾

〔5〕彭圣堂?郾我国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资金管理研究〔J〕?郾浙江体育科学,2008(1):47-49?郾

〔6〕李仕丰?郾体育行为和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因

素――中国26~55岁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调查报告〔J〕?郾体育与科学,2009(7):83-87?郾

〔7〕李明?郾体育产业学导论〔M〕?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郾

〔8〕欧光强?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及其志愿者队伍建设〔J〕?郾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141-142?郾

〔9〕邱冠寰?郾厦门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调查研究〔J〕?郾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6):13-18?郾

〔10〕曾庆华?郾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立与发展

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郾科技信息,2008(20):212?郾

〔11〕宁伟,程花?郾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郾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5):45-46?郾

〔12〕刘小俊?郾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管理策

略〔J〕?郾湖北体育科技,2011(1):8-9?郾

〔13〕张军?郾国外大众体育管理体制类型及其组织特

征分析〔J〕?郾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2):8-11?郾

〔14〕房游光,等?郾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体制选择和机制创新〔J〕?郾体育与科学,2004(5):45-46?郾

第7篇

关键词:河北保定市;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对策

众所周知,老年人体育是人生终端体育,是一项较为新兴事务。这种老年人健身体育随着我国离退休制度全面推行,随着人类老龄化的发展而发展。老年人体育在人类生活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年人体育已经成为群众体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家庭和青少年以及中年人的影响力较大,而且老年人体育日渐成为全民体育健身计划的突破口。老年人延续着社会文明,他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开展好老年人健身体活动将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选取保定市城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保定市城市社区老年健身现状,并且就如何提升保定市城市社区老年健身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旨在推行保定市城市老年人健身事业发展,促进保定市城市老年人身体综合素质的提升,给广大同仁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1 保定市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分析

1.1 保定市城市老年人体育意识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从保定市老年人体育态度、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情况、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念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这四个维度出发,对保定市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意识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定市城市老年人的体育健身兴趣逐渐提升,具备了良好的体育价值观,体育绩效正在积极发展,但是对于体育知识和体育方法的运用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1.2 保定市城市老年人体育行为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从保定市老年人体育健身的时间特征、体育健身项目种类、体育消费情况、体育健身参与形式、体育健身的空间特征、体育健身的运动速度以及体育绩效这七个方面对保定市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行为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早晨并不是老年人健身的最佳时间段,同时要加强保定市城市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对老年人健身进行科学指导和引导;保定市城市老年人健身项目趋于多元化,内容越来越丰富;保定市城市老年人更倾向于实体消费,实体具有实效性和有效性,符合老年人的消费心理;老年人不喜欢独立一人锻炼,喜欢成群和朋友一起锻炼身体;老年人喜欢在公园广场以及社区的空地上进行健身锻炼;老年人身体较弱,采取的都是小强度健身锻炼。再者,通过参加健身锻炼,可以结识新的朋友,抵御疾病,增强体魄,促进家庭和睦。

1.3 保定市城市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现状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从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体育管理指导人员,体育活动组织经费来源进行分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定市城市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很多流于形式,有些社区甚至没有建立相应的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相关部门领导对此不重视;对于保定市城市老年人体育指导人员普遍专业素质不高,人员配备不足,都是以兼职为主;保定市城市老年人健身经费主要来源于自己出资和单位出资,可见政府对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方面投入不够。

2 保定市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对策

2.1 推广科学健身的理念

在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方面,我们要注重推广科学健身理念,注重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机体免疫能力,提高他们的身体免疫能力,改善他们的神经均衡性和过程的灵活性,增强心肺功能,推迟和延缓他们的衰老速度。尤其是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年轻人相比,需要给他们传授较为科学合理的健身计划,采用较为科学的健身手段,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对于老年人而言,坚持科学适宜的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的最佳方式,社区和老年人体育协会在加强体育健身的宣传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老年人健身科学知识的普及,帮助老年人根据自身的身体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比较合理科学的健身方式,避免进入健身误区,提高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和激情。

2.2 加强老年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水平

尽管保定市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但是,社区和住宅小区内体育设施不足仍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些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器材更是少之又少。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可以在社区建立老年人体育协会分会,联合周边小区建立老年人体育健身俱乐部,由老年人体育协会来进行组织管理,加大小区老年人体育设施的配备,包括老年人体育健身室和健身器材等;其次,还要发挥小区的协调能力,可以对辖区内的学校和单位体育馆,要求在早晨和周末对老年人免费开放,满足老年人的健身需要,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建立和谐的社区生活。

2.3 研发和推广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健身项目

我们都知道,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就是体育活动,这个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内容,针对这个现象,老年人体育协会要不断探索创新,不断积极研发出新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一定要适合老年人的特点,一定要具备娱乐性和趣味性,给保定市城市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选择,给他们的业余生活增添光彩。同时,还要积极对体育项目推广员进行业务培训,让推广员深入到社区,积极推广老年人体育项目,让更多的老年人关注体育健身,加入到体育健身的行列中来,进而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城市老年健身俱乐部可行性分析及实证研究课题号12457203D-43河北省科技厅项目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体育健身;运动性疲劳;恢复;营养补充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94-01

体育健身可以有效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然而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积累新陈代谢产物,使得人体的机体运动能力下降,进而产生运动性疲劳。因此,在体育健身的同时,还要注意营养的及时补充,根据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对体内代谢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依据不同状态下对营养的不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补充方案,从而使身体机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机产生的原因

在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而如果按照现代的竞技运动的严格要求,不管是日常训练还是参加比赛,都要求运动员的机体功能保持在临界状态下,但是如果保持长时间的过大运动量的训练又违反了训练的基本原则,长期的过量运动使机体产生疲劳,轻则影响训练效果,重则为机体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运动性疲劳恢复与营养补充已经成为当今竞技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在持续一定时间的运动或工作后所出现的运动能力或工作能力暂时下降的一种状态。而造成运动性疲劳的原因较为复杂,且说法各异,本世纪以来,相关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运动性疲劳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并提出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运动应激性代谢加强的负效应产生的,如果代谢产物的堆积、代谢环境的酸化、代谢基质的耗竭。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应激性代谢会通过多种渠道引起肌纤维结构的完整性、能量的供应以及神经体液调节的变化等,进而导致运动肌肉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产生运动性疲劳现象。此外,能源衰竭也是引起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在长时间的运动项目训练过程中,要以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供能为主,而由于肝合成糖元以补充血糖并通过血液运输到组织器官,而组织则利用糖和氧的能力,以及机体供氧、用氧能力的限制,从而造成运动时供能的滞后,进而产生疲劳。

2 体育健身的疲劳恢复手段

2.1 生物学恢复手段 生物学恢复手段主要是指理疗、按摩以及充足的睡眠等。强烈的运动后,通过热敷或者温水浴等理疗方式,可以有效加快人体血液循环,加快代谢废物的排泄,充分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状况,从而缓解运动性疲劳带来的不适感。另外,体育健身后,进行适当的按摩可有有效消除肌肉僵硬,达到缓解局部疲劳的效果。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还可以促进人体器官机能快速恢复,为机体能源物质的储备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条件,是运动性疲劳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2.2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调整运动负荷 保持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运动员在健身过程中要保持健康合理的生活协管,保持良好的睡眠条件和饮食卫生。在出现运动性疲劳现象时,要及时调整运动负荷,适当减少运动训练轻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方法,从而加速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2.3 恢复疲劳的营养补充 体育运动与营养补充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营养补充是机体水平快速恢复的重要手段,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关键在于机体能量储备的恢复,因此,利用营养因素可以充分补充因运动造成的物质消耗,修复受损伤的体内机构,帮助消除身体疲劳,促进运动员体育健身的疲劳恢复,进而提高运动成绩。

2.3.1 补充充足的水分,保证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 对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水分是最重要的营养补充元素。如果人体失去5%的机体水就会产生疲劳乏力的现象,如果失去15%的机体水则有可能导致死亡。而体育健身过程中,身体内的水分会随着汗液大量排出体外,如果此时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就会使机体生理机能不能正常运转,使运动能力迅速下降。因此,在体育锻炼时以及锻炼后都要补充充足的水分,以确保身体机能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进而促进运动疲劳的恢复。

2.3.2 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合理搭配,促进机体快速恢复 糖、脂肪和蛋白质作为人体的三大营养物质,对人体机体代谢状况和运动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糖是进行体育锻炼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供给肌肉收缩的主要能源。而脂肪则是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蛋白质则是构成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物质,三大营养物质都对人体机体代谢状况和运动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体育健身过程中,要合理搭配和补充三大营养物质,以促进运动员更好的发挥运动能力,促进运动性疲劳的快速恢复。

2.3.3 补充维生素 维生素C作为重要的还原剂,可以激发大脑对氧的利用,增加大脑中氧的含量,从而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这点对运动者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维生素的补充并不是越多越好,在补充维生素时,应根据运动员身体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专项特点,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宜补充。

3 结束语

体育健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但是运动性疲劳也是健身活动进行时的必然现象和产物。因此,在体育健身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营养补充,采取积极的疲劳恢复手段,不断提高机体运动能力,才能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兰荣.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手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8:412.

[2]付明,张国钢.运动疲劳后的营养补充[J].科教文汇,2010,02(下旬刊):136.

[3]卢昌哲,邓树勋,徐晓阳.运动性疲劳的生化基础[J].浙江体育科学,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