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理学科知识点

地理学科知识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学科知识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理学科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内在联系综合能力学科渗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国家教育部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中、高考进行了深入的改革。由于地理学科自身具有的特殊性,其所研究的地理环境知识是由自然、社会等众多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综合体,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在地理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地理教师不知道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融合到一起。针对存在的这一问题,我进行了粗浅的研究,本文对这一问题浅谈几点自己的心得。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各学科的综合能力

1、立足初中地理课教学,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不同的学科知识应用的程度不一样,以“数学”为例,我们学的很多,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能够用到的很少,小学的数学知识就足够了。而“地理”却不一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到。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对我们非常重要。地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基础知识,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整体上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初中地理课,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以教材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建立章、节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理解吃透,该拓展的知识要拓展,该加深的要加深。从而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网络,让学生在各学科间应用地理知识,并做到运用自如。

2、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有些知识的学习不能一味的强调理解和应用,要根据学科的不同有所区别。地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地理知识的不断深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逐渐整理出知识结构系统,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将地理知识条理化、网络化、有序化形成体系,真正做到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在各学科中灵活运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就要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加工,切记把知识直接读给学生,我在讲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时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大陆板K运动的动画,课堂上展示,把我的课件与学生的进行比较,看谁的更生动一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地理知识的传授要分析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理清知识的脉络层次,使之系统化;总结地理事物的运动、分布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表、地图、图像,做到图文结合并茂,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五化”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综合分析、概括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地理授课中,应当把政、史、地三学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各科之间相互交流、渗透,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时空观的教学模式。

二、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考试题源于各科的单科知识,又有各科间的融合,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各学科间共同知识的整合与渗透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各科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本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由社会、历史和自然多因素共同形成的综合体,这就导致了地理与其它学科之间有许多相互交叉和渗透。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在讲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中“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我就把上述各种因素都融合在一起来解释最近我国发生的大面雾霾天气产生原因及历史背景和政治因素。地理教师在掌握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同时,还要掌握以地理知识为中心,将其它学科知识联系和沟通融合在一起的能力,以具体的地理事实为材料,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传授地理知识的主要载体。地理考试离不开“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点。所以,学生的读图能力直接关系到地理知识学的好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地图知识教学,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通过读图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地理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各种地图的运用,如区域图、柱状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理模式图等,应用各种地图分析地理现象、讲解地理知识。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能够读出数值的大小看出递变方向,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以区域图为例,最重要的是看出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等去加以识别。经常引导学生养成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及新闻事件与地图联系在一起,通过读图让学生获取各种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与已学过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去分析、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能力全面提高。

四、立足地理学科,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考试的知识范围,做好本学科的教学。教师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能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点,以固定的教材知识应对中考试题的诸多变化。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不适应从一个学科转变到另一学科跳跃式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对跳跃性的试题转不过弯,学科知识鉴别时间长,综合思维能力差。说明学生不习惯跨学科综合思维,习惯传统的单科一维纵深思维,横向联系渗透的思维能力较差,跨学科知识干扰较明显。因此,地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好本学科综合内容的基础上,淡化学科间的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综合,重视将政、史、地三科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具有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利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提高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学科间综合渗透互为利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组编著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 2012.5

[2]伍光和、田连恕、胡双熙、王乃昂 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7

第2篇

1培养学生提高初中阶段地理识图能力的重要性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自然地理的开端就是对地球进行学习与了解,学生在学习认识地球的过程中,通过对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掌握到地球中自然系统的运作模式,学习到地理环境诸多要素之间的运动规律以及变化规律等。对于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来说,地理图册是重要的使用工具。地图承担着记录地理信息以及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功能,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方面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掌握与使用。学生只有了解这些内容才能明白地理学习中为什么要进行地图的学习,从而提升自身对于识图能力的重视,进一步保证地图知识的学习与更好的应用。要达成自己对于地理识图能力的提升学生要紧跟教师的引导与指导,在日常学习中学习并善于运用地理识图技能,逐渐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地图三要素开始深入了解地理识图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地理识图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对我们日常生活也会有一定的帮助,例如,通过识图能力的提升学会自己看地图,可以进行方向辨别、认识地形地貌、估算距离、识别风向、读懂导航软件等,在日常出行中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通过对历年来各地区地理科目的中考试题考察以及地理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可以发现,地理学科中许多知识点的呈现形式都会配有图标,地理科目呈现出来的图像数量巨大,而且地理科目图标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地理科目试题中通过结合图像对学生进行读图、图像分析的能力考察,例如,学生从题目中给到的图片中获得并提取相关重点信息,结合文字材料给出的信息进行试题的解答,这就充分表现出识图能力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培养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识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巩固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地理符号知识以及地理图像资料的了解与掌握后可以深入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与地理现象,这对于构建属于学生自身的地理认知结构有很大的帮助,这也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开发与提升,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空间感,促进学生立体空间思维能力的开发。同时,初中阶段教师在进行地理学科教学中会根据学科知识以及地图资料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这种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巩固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初中地理学科中通过对学生的识图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对于自然地理知识的记忆会更加生动具体,促进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知识认知能力的提升,易于学生在自身头脑建立相关的自然地理模型,有助于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掌握程度更深,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知识的储备量。

2初中地理学生识图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拦路虎”

2.1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主要以综合科目学习为主,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重点在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而抽象思维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而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知识又是建立在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之上,因此部分学生在尚未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情况下就开始初中阶段的学习,使相关知识学习的困难程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之前也尚未对地理知识有过正式的了解,面对学科数量的增多,新科目的出现,部分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无法适应新知识的呈现,从而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不知所措的局面,导致地理学科识图能力的提升有很大阻碍。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空间想象能力尚不健全,而地理学科的特点又是会大量涉及到关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应用,这就导致学生在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方面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学生无法做到通过简单的文字描写深入了解知识的深层含义,因此,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识图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影响。

2.2教师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教师在进行地理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对侧重点把握不到,只在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达标,却忽略学生是否得到一定能力的发展,是否促进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学科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建立是提升学生学科学习综合能力的基础,对于学生学科的深入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现阶段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识图能力发展的忽略,导致学生地理学科整体思维模式的建立与形成受到影响,使学生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受到阻碍,对学生地理学科整体能力的发展形成不可忽视的阻力。

3提升学生识图能力的方法策略

3.1立足教材,正确认识识图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地图识图等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同时初中地理教材也配备相关的地理图册作为教材的辅助,由此可见,初中地理的识图能力是被国家所重视的一个方面。教师教学过程中也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地图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也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进行的设计安排,地理图册以及地理教材中对于地理图标以及相应的图像资料均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发展识图能力,养成良好的识图习惯,培养正确的识图意识同样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地理识图能力是为地理学科的深入学习做基础,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识图能力对于地理学科知识中涉及到的地形特点、中高低纬度的划分、大洋大洲的分布,气候变化的分布以及进行相关空间位置的推算与学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分析,使自身的地理学科分析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教科书《地理》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一文学习中,教材的编排与设计先是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气温以及降水分布,进而借助气温与降水分布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气候分布,以及各个气候类型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在第一章学到的地球相关知识,根据地理图标先是进行全球各大洲与大洋分布情况的了解,进而进行各种气候类型的学习,通过对地球地理概况的了解猜测气候分布的特点以及成因,大胆猜测各种气候类型条件下,各地区会有怎样不同的特点,以及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环境都有哪些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进行地理图册的观察,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以及各种气候类型的产生成因。教师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地图中的经纬度分布情况,以及各大洲的地势地形分布情况,来进行气候类型的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气候形成与地球纬度的关系及各种特殊气候产生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地球气温分布规律是从赤道最高,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递减。但是同一纬度内,海拔高的地方气温相对较低,海拔低的地方气温就相对来说高一些,这也就导致同一纬度内海拔高度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气候类型,而相同的气候类型也会分布在不同的纬度范围内。因此,学生对于地理图册中地理图像的海拔高度以及纬度的判断就要具备一定的辨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识图能力的培养。

3.2立足学生,加强识图能力的重视程度

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被重视,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学生学会正确辨别图标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识图能力,从而获得相应的地理相关知识。同时,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抱有浓厚的兴趣以及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同样重要的。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学习中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共有七大洲和四大洋,同时还会学到许多重要的半岛、岛屿海湾以及海峡,在这部分的内容学习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图表以及图像资料进行教学,采用将地球以平面图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并对学生进行分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七大洲、四大洋以及重点岛屿、海峡、海湾的标注比赛,学生通过对图像的了解以及位置的确定来进行对图像进行标注,选出标注的又快又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这样游戏的方式既使学生的识图能力得到锻炼,又引起学生地理识图的学习兴趣。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其地理学科知识掌握的基础,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于地理图标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可以通过地理图标获取相关地理信息,得到一定地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识图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加深,同时还会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地理》课本的学习中,为更好的巩固学生本册书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进行每一章节讲解过程中均可采取多媒体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各个不同半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地形的不同、地势的不同以及气候的不同等,通过直观展示的手段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各地的差异。同样,在学期末进行课本复习的时候,教师通过应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考察,教师可以展示某地区图标,要学生进行知识抢答,首先进行位置判断,进而通过对其纬度以及海陆空间位置的判断来分析气候类型,这样既使学生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又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进一步使学生的识图能力得到提升。

3.3立足方法,深化提升识图能力

通过教师一定的教学引导以及学生一定的知识掌握,学生对于地理识图能力会有一定的提升,后续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不断深化学生原有的地理识图能力,使学生识图能力达到更高标准。例如,学生在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会学习到我国不同的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气候特征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对学生进行各地区的知识讲解之外,也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相邻地区之间气候或地貌的异同等,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识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识图技巧得到进一步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对学生进行识图能力的培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有扎实的识图能力,具备一定的识图方法。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到两个位于美洲的国家“美国”和“巴西”,在进行这两个国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向学生展示二者在地球的位置,让学生根据位置来分析二者在地理概况以及气候类型等方面的异同,美国位于北美洲,其地形主要是东山地中平原西高原,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它的主要气候类型,也有一部分地区位于寒带、亚寒带以及热带。而巴西位于南美洲,地形结构是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气候类型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二者同位于美洲大陆,但是所处半球不同,所处纬度高度也不相同,国家内的地貌也不尽相同,因此气候类型等基本地理概况也是不同的。教师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并了解到两个国家不同的地理概况,认识到不同的地图图标标识方式,能够使学生识图辨别能力的准确性得到一定的巩固和提高。

4结束语

第3篇

【关键字词】初中地理学科;实验教学;策略方案

根据新课改大纲的教学要求,初中地理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在此前提背景下,各地初中学校开展了针对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改革。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应当首先从课堂知识点出发,结合课堂教学材料,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教学手段,给予学生更加充分的时间、机会去自主观察、自行实践,最终掌握本节课堂的知识要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掌握,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地理科目的学习乐趣所在,养成主动思考、自主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中,笔者将以《大洲和大洋》一课为试验课堂教学案例。第一,为同学介绍国内外著名航天员的故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结合世界的海陆地图,引导学生去观察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比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到陆地总面积约30%,海洋总面积约70%的结论。同时,观察海洋、陆地的分布规律,得出——南半球的陆地面积较少,海洋面积较大,南极洲由陆地构成;北半球海洋面积较少,陆地面积较大,北冰洋由海洋构成的结论。第三,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一:将学生们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获得一个地球仪,随意将地球分成体积均等的两半,观察其中陆地、海洋面积的所占比重大小。学生们发现,海洋面积总是要大于陆地的面积。第四,在学习了课本上关于“海峡”、“海洋”、“岛屿”的定义后,从地球仪上依次找出:马六甲海峡、黄海、太平洋、亚洲、印度半岛和台湾岛。第五,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地球仪上准确标记出四大洋和七大洲。仔细观察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然后请同学们首先写出各大洲的名称,然后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好!通过拼图游戏得出结论: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亚非南北美,南极欧大洋。第六,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三:用简单几何图形一笔画出七大洲,注意赤道和180度经线。世界上除了七大洲还分布着四大洋。学生和老师一起在地球仪上找下四大洋的位置。被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包围的是太平洋,它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非洲包围的是大西洋,它是世界第二大洋,轮廓象“S”形。被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包围的是印度洋,它是世界第三大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纬度最高的是北冰洋,它位于北极周围,终年被冰覆盖。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太大印北、四洋贯通。最后归纳小结,理清思路。亚非南北美,南极欧大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课后探究,引发思考。请查阅世界地图,观察哪些大洲是相连的?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

二、初中地理课堂试验教学的要点策略

第一,初中地理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地理试验课程。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联合学校,加强地理试验课堂教学。一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当为地理实验课堂配置必要的教学场所、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必要的教学工具,例如绘图仪器、测量仪器、地球仪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修养,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实验课堂的根本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分析、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生动的学习体验,是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想办法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建快乐、和谐、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地关心与支持,鼓励学生勇敢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提出疑问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多多利用个人的课余时间,去查找、收集关于地理知识的材料,拓展阅读面,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第三,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大胆验证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在实验证明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通过提出问题、给予提示、创建情境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继续完成学习活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至完成地理实验学习活动。综上所述,初中地理科目学习过程中,实验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创建活跃、自由、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各地初中地理教师应当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优化实验课堂教学方案,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实验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生平,古新.浅析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甘南地区为例[J].学周刊,2017,(07):77-78.

[2]唐祥蓉.地理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方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9):97-98.

[3]张雅琪.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初探——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为例[J].才智,2016,(12):50.

[4]张术良.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5,(27):122.

第4篇

一、引导阅读――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石

学会阅读教材,这是一种基本技能。作为初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初中地理教材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材,一般采用文字与图像来加以表述的。文字的叙述要求是很高的,力求准确、生动、概括、易懂。而图像则要求清晰,鲜明,突出重点。其中,有地图、景观素描插图、照片、统计表等,均是教材插图的主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使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一些地理老师往往担心学生不会或不愿去阅读教材和理解教材内容,就一味地灌输,一味地讲解,一味地照本宣科,越俎代庖,大讲特讲,全盘托出,而学生却一味地听呀,记呀,抄呀。这样一来,老师显得很“崇高”,很“渊博”,却教得挺“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效果怎么样呢?不用多言,可想而知。那么,作为我们老师,要怎样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做:一是阅读教材之前,提出阅读要求与问题。二是阅读之时,要有阅读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阅读边思考。三是要教会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特点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比如说,地点名称,地理方位,产地特色等等,在阅读时应该加以注意并做好圈点,以增加记忆。

二、激发兴趣――初中地理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学习的车轮就不能前行。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好初中地理学科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兴趣。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是很多的,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手段和方法,但其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在此,笔者仅谈两点。

(1)借用游戏,激发兴趣。说起游戏,很多人似乎认为这是“小儿科”,是小学生、幼儿所钟爱的活动,与初中学生沾不上边。其实,初中学生对于游戏依然是有兴趣的,依然是喜欢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有时就能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如游戏的操作。比如说,“中国政区图”,我们可以根据多媒体设备技术,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激活了地理课堂教学。那么,要怎样做呢?笔者不妨在此描述一下:首先,简介拼图游戏的操作方法及竞赛规则。活动是分两轮进行的,每轮活动都是在电脑上完成拼图的,不同的只是第一轮可以看课本,即《地理》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页“1.7中国政区图”),并按照地理方位排列。而第二轮则不能看课本,也是同样按照地理方位排列。其次,引导学生按照上述规则动手操作。这样一来,无形中就把静止的图激活了,引起学生注意力和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味道”,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2)教师能力“炫耀”,引起好感。大家都知道“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只要学生对老师喜欢了,就会对老师所担任的学科喜欢,正如人们所说的“爱屋及乌”那样。而老师要让学生喜欢,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是必须具备的,而且要善于表现,使学生知晓,从而引起学生对老师才学的倾慕,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担任学科的兴趣与热爱,进而增强学习动力。比如初中地理有些知识是要记忆的,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作基础,便谈不上学习的优秀。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地理知识巧记的一些方法,在方法公诸于众之前,老师有时候可以“炫耀”一下,以引起关注,激发兴趣。例如,笔者把一些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事先记住,如“陆地表面最高点――珠穆朗玛峰 8844.43米,陆地表面最低点――吐鲁番盆地 -155米,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1 500多万人。”这些知识内容,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在课堂上“卖弄”一下以博取学生的“好感”。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喜欢,进而喜欢初中地理课程。

三、点拨探究――初中地理学习的深入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优化。初中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同样也要注意优化。优化教学过程,教师要吃透教材与学生,根据实际,通盘考虑,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抓好地理学科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的讲解与渗透。再者,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这就是对学科知识进行探究活动,这种探究活动,很多时候需要老师的点拨与指导。比如说,“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图)教学中,老师是这样点拨学生探究活动的:

首先,分析、出示下面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变化过程。①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就越小,表示的内容也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就越大,表示的内容也越简略。②若需要一张内容详细武夷山市地图,则需要用大比例尺;反之,则需要用小比例尺。其次,测量。要求学生带着皮尺、笔、笔记本,并组织他们到学校的篮球场上进行实地测量,测量篮球场的长与宽,并一一作了记录。第三,画画。组织学生回教室按照老师提供的“1:200、1:100或1:50”的比例尺计算并将篮球场画在练习本上(部分学生画在黑板上)。这时,老师适时地引导。第四,讨论。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同一篮球场为什么有的同学画得比较大,而有的同学却画得比较小呢?从中能否得出一些规律?问题一抛出来,学生就纷纷举手,争相发言,有的说:“比例尺越大,画的图上距离就越长,反之就越短。”还有的说:“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从而画出所需要的地图。”……

一个地理知识点,在老师设计的“分析――测量――画画――讨论”这个教学流程中得以探究而逐渐明朗并得以掌握,无疑是知识学习的一种深入。

第5篇

一、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的编写要在把握课程核心理念,研究透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体现以能力立意为核心精心设计,体现导学性、生活化、趣味性、分层设计、能力立意。下面以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来谈。

(一)确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导学案编写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点,在导学案的编写中处于核心地位。学习目标制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二)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如何合理布局。

(三)做好知识链接

教师精心设计题目,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这在导学案编写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有效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通过精讲点拨,让学生掌握方法,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如请同学认真阅读课本第58至61页,找出并归纳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工业的不同导向型、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环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五)固化学习内容

导学案中学习内容的设置,要求教师将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情境化、层次化设计和加工,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能解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从而达成对教材的理解。

(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引领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与老师共同探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假设你是某工厂的厂长,要选一个地方建厂,要考虑哪些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是什么?

(七)完善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是导学案中的基本要素,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既承载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又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对提高课堂效率、拓展学生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八)提升学习小结

学习小结有助于学生深化认识,梳理并掌握当堂学习的知识或技能,进而形成知识点或获得一般的学习方法,并在自我评价中促进学习的进步和人格的完善。同时,有助于教师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二、使用导学案的课堂成效

第一,使用导学案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的科学素养。第二,有力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切实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真正落实“高效的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对导学案教学的反思导学案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导学案设计要做到认知过程化、知识问题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二)导学案设计应重视分层评价

编写导学案应有明确清晰的学习主线,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内容整理成有序的、由浅入深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教材,思维活动不断深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分层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既有信心,又能看到不足,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三)导学案设计要注重反馈检验

第6篇

【关键词】专题 复习 框架 构建

从目前的高考来看,地理学科知识是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且大部分试题都是跨章节、以区域为中心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查,即考查知识的整合能力。高考命题时,仍然在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高考地理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的方式出现。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重视梳理基础知识,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主干知识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专题复习时,要查漏补缺、多层次、多角度、全方面疏通每一个考点,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还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有知识盲点,也不能漫天撒网,应以干带支,重在贯通。寻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之间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相互包容,也可能是并列,或者是从属。通过整理。可以将这些看似孤立的“点”串接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清楚这些主干知识在地理知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主干知识进行认真的思维加工,做到融会贯通,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既会用地理语言进行阐述,也会应用主干知识解决地理总问题。复习内容的拓展,学生经过一轮的复习对基础知识已有初步的掌握,而专题复习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复习,整合学科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以点带线,以线串面,充分把握高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明确专题的目的

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之间实现知识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选择适合自己学生发展的专题

地理复习专题有很多,主要的专题有:时间计算和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天气和气候、陆地和陆地水、海洋和洋流、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区位专题、区域专题、环境问题等专题。在复习的过程中,注意收集有关地理素材整理专题,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在进行专题复习阶段时再将整理好的专题分发给学生,在整理专题的过程中,一般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1. 整理本专题的主干知识。2. 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知识要点3. 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整理。包括专题所应用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等,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4. 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分析能力。5. 列出本专题的几个易考点。6. 高考链接。整理出以往高考考过的地理试题,分析考查的知识点,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本题应用了哪些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它们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起什么作用。

三、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答题框架

专题复习要打破现有的教材的编排,形成相对独立的、跨单元的、跨年级的知识模块,将分散在不同课本的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系统地进行复习。地理主干知识主要集中在地理事物的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和商业等知识点上。其中每一个考点都可能与其他考点产生联系,比如人口的密度大小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农业、工业、交通等关系密切。如对气候小专题可以构建知识体系如下:

以河流为专题复习时,首先要构建知识网络,通过网络尽可能将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其次形成分析问题的模式或程序,如水能分析模式、航运分析模式等;再次要注意联想与拓展,做到触类旁通。

四、专题复习注意的问题

注意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专题复习,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复习,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秩序或学生认知结构的逻辑要求,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知识以及恰当的方法和技能,为达到这一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形成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有用”知识和技能,最终加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解答试题。

教师在复习策略的把握上,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要精心设计,打破知识和技能固有结构的壁垒,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是这一阶段复习的目标。

第7篇

一、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地图的兴趣的策略

(一)向学生清晰解释地图功能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地图的类型比较多。地理教师要结合课程背景,重点向高中生介绍各类地图的特点和功能,引导他们进行地图分类,从而全面深入掌握各类地图的功能、内容等。通常,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地图包含如下几类:概念图。借助地图将地理概念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原理图。该类地图的设置基础为地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诸如,降水原理及产生原因便能够通过原理图进行具体展示。分布图。其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比较常见,可被细化为气候、河流、矿山资源等分布地图,旨在对地理要素的特点和分布情况进行反映。景象图。具体指能够表示某类景观的图。让学生了解每一类地图的功能,无形中便培养了其地图学习及探索兴趣。

(二)鼓励学生综合分析地图

将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第二语言”目的在于使高中生完成基础地图知识学习之后,借助地图,获取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继而使其熟练掌握地图的使用技巧和方法等,并能采用正确的方式,对地图中的隐性地理信息和知识等进行深层次挖掘。地图分析比单一的地理知识讲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基于上述情况考量,具体课堂实践过程中,地理教师要注重对高中生空间能力及图表感知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看到地图之后,能够准确判定该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和信息等,并对其进行准确预读,从而加深地理课堂学习深度,激发高中生的地图探索及学习兴趣。以某一区域地图为例,高中生需要根据地图上显示的地形特征,对该区域的自然风貌、资源分布情况、气候特征等进行准确判定,从而对教材上的相关地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让学生挖掘地图信息,对培养高中生地理问题分析能力非常有帮助,而且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注重课堂实践

将绘图教学应用到高中地理课堂中,能够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吸引高中生积极参与到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地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倘若学生具备较强的读图能力,那么他们的地理学科成绩将有可能得到提高。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高中生相关地理知识点,引导他们进行读图之外,还要教授高中生地图绘制技巧。完成某一章节教学之后,教师要结合所学地理知识点,带领学生手绘简洁的轮廓图或示意图等,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其将所学知识以地图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涉及到拉丁美洲气候图、西亚北非地形图等相对比较复杂的地图,学习初期,可让学生临摹,继而依据文本内容,尝试在地图中绘制河流、气候分布情况等重点指标,以此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学科实践能力。地理教师要分门别类教授学生绘制分布图、原理图等技巧,增强地理课程学习的灵活性,以免学生死记硬背,影响课程效果。例如,让学生绘制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有助于高中生了解我国地形情况和山脉分布,便于他们熟练掌握相关地形知识。

(四)灵活使用地图,拓展学科知识

地图是以图像的形式将局部或全部区域内系统性的地理信息展示出来。学习地图,熟练掌握地图使用方法,对学生进行地理概念及知识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教师要始终将地图作为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增加地图教学比重,使高中生在体验地图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学习地图的兴趣。教师可给出一幅地图,引导高中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实现地理知识的扩充和延伸。例如,学习旅游景观欣赏章节相关内容时,可给出某一地区的旅游地图,将地图与课堂知识相融合,采用情境教学法,询问学生最想去的地方,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标记出来。或者,与学生一起借助地图自主设计旅游活动。通过该种方式,培养高中生的地图学习兴趣,使其通过地图了解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明确旅游规则及旅游开发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

(五)提升空间定位能力,提高准确率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关键资料,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概念图、分布图等各类地图占比很大。地图与地理知识之间关系密切。在地理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和价值,使其为课堂教学提供辅助,鼓励高中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点,科学读图、用图及分析地图等,借助地图这一载体,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内化。除了常规文本内容教学之外,地理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高考试题的形式,给出一个区域地图,引导学生对该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分布情况及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该过程中,区域地图的定位非常关键。倘若学生在首要环节定位错误,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其后续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很容易在日常考试或高考中失分。基于该情况考量,地理教师要认识到地图定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相关章节教学过程中,重点向学生讲解经纬度地图的定位技巧和方法,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寻求兴趣点,加深学生对地图的认识,并借助微课的形式,对教材中的各类型地图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地理学习素材。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高中生的习题准确率,使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继而发现学习地理学科的乐趣。

二、地理教学中地图学习注意事项

学习地图的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地理教师要将地图教学融入日常课堂,在引导学生进行读图和分析的过程中,应用图文结合的思维方式,让高中生发现地图学习的乐趣,使其能够借助地图,灵活掌握地理分布、成因、规律等相关知识点,而非死记硬背。以地图的形式将单一死板的教材知识点灵活呈现出来,使二者相互补充,确保地理知识的讲解形象、生动、具体。地理教师要善于选图及用图,重点分析高中生读图及用图分析地理问题的兴趣,向他们传授读图技巧和艺术。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优势,将抽象的地理符号、图表、知识点等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激发高中生的地理思维及想象力,降低地图理解难度。

第8篇

一、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中考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章节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二、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上文所言,考试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中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复习中,必须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中考考试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