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提升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水平,是促进这些传承者们形成深厚中医情感、积极专业态度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职业表现的关键一环。当前,影响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的积淀不够
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是以《周易》《河图洛书》等形成的哲学观、宇宙观、整体观、变异观为哲学基础,并汲取了当时中华文化的先进理念,有机地结合了对人的整体把握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形成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因此,中华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入大学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较少,对传统文化也没有很深的感情积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
2职业前景的认识不清
2.1诊疗的科学性问题
借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西医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被人们广泛接受;中医学由于未能融合近、现代科技,致使发展较为缓慢。近、现代史上出现了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的言论和做法,这直接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尚未接触临床实践,看到临床疗效的大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2.2就业压力的问题
在全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另外,根据我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中医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在国内中医医疗机构数量明显低于西医医疗机构的前提下,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医疗机构中的就业数量颇为有限,这就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
3教育内容的部分缺位
3.1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问题
现代教育的内容使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方式与学习中医学所需的相去甚远。各种量化指标和现代科学的逻辑,都容易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医理论时出现思维逻辑上的困扰。而在当前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所采用的中、西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几乎对半的设置比例,不仅无助于大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更加重了这种困扰的存在。
3.2环境文化的表面化问题
良好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专业认知的影响是专业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当前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大多流于简单化、表面化,以被动接受的宣传为主,能启发主动探求和互动交流的专业文化影响较少见;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个人基本文明行为和才艺发展等的引导为主,能承载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独特文化的引导较少见。
建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良好的专业认知不仅可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将来长远的发展。所以,如何提升学生对中医学的专业认知,是中医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针对上述影响,提出几点对策和思考。
4专业认知教育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除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外,还应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同时,鉴于经过临床实习的学生对中医学临床疗效和社会价值认识的明显提高,可以组织优秀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与低年级学生的互动交流,以起到提髙学生专业认知,巩固专业思想,增强专业信心的作用。
5认清当前接受中医高等教育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是:具备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欠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及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文化形态完全不同干现代科学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不脱离客观事物形象的思维模式实现对事物本质、规律和联系的把握,所以决不能运用现代科学文化的认知规律去学习中医学。只有我们认清了大学生的这个基本特点,才能把握好中医教育、教学的特点和侧重点。
6营造良好的中医学文化氛围
应当广泛开设中国古代哲学等有利干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医思维的讲座及课程。通过邀请名老中医做特色报告,加强课外辅导及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成立各类专业研讨组并由资深教师做好指导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7课程设置应符合专业认知规律
应当首先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建立中医思维后,开设对比中、西文化的相关课程,循序渐进地开设西医基础和专业课程,使中医专业学生在了解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正确运用中西医不同的诊疗思维模式。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专业认知,因此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好资深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强化青年教师的中医思维,提升青年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选聘临床的名中医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发挥他们的优势。同时,要做好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学习及提髙,定期研讨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开展好集体备课,保证每次授课的质量。
9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
在高中教育教学中语文作为重要的学科科目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相应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此,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教学中广大教师的重视。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品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本身内涵比较丰富,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渗透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学生价值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了解民族文化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学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质,还能够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学生在学习高中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到我国文化发展的伟大成就,并能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取得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一)忽略情感方面的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一些古文、古诗词。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以便能够在思想上得到和古人产生一些共鸣,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其精髓[1]。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学生渗透学习古文的一些方法,给学生讲解古诗文中的一些知识,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领悟古诗文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过分依赖工具书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古典文学的学习途径,但是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不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是借助工具书进行学习,《高中文言文翻译》这些工具得到了学生的青睐,学生通过这些工具来学习古诗文,但是就缺少了自身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文的价值也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文化素养
在我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次政治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冲击,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已经成为在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在人们的生活中要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定的人文环境,以便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强化汉语的社会地位
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汉语一直是我国的母语,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对母语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人民的素质。但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母语教学并没有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为此,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意识到母语教学的重要性,以便更好的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三)提升教师素质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不仅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引导者,更是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实践者。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素质,以此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以便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挖掘教材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材内容的学习都是经过选择编排成的,在教材中的每个学习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学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此,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深入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因素,在讲解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对文章的分析从思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的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韩愈的《师说》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总结出在学习内容传统文化中从师求学的内容,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我国尊重教师的优良传统。又如在学习《鸿门宴》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要能够从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以此了解其中人物和相关历史,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以及相应的民族精神。
(二)了解作者情况
要想更好的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要能够了解作者,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了解,作者的作品一般都与生活的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作者会在作品中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在高中语文知识学习中学清照的诗词时,需要先对其的生活情况以及感情进行了解,以便更好的体会创作作品的内容[2]。李清照的作品一般包括前期和后期,在前期的作品中主要是反应李清照闺中的生活,主要是表现一些自然风景以及表达离别的思绪,后期的作品更多的表达自身对故乡的思乡之情,反应出自身生活的孤独。在高中语文知识学习中要能够从这个层面进行思考作品,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注重思维方式的应用
汉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授的主要手段,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要能够意识到汉语思维的应用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六国论》的相关知识时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部分都体现了“弊在赂秦”这一核心思想,在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在写作时是按照传统的写作思维进行写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种思维方式以便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传统文化古典诗词的学习中有很多的对偶句式,这是在传统文化中表达技术平衡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前赤壁赋》、《滕王阁序》等。教师在讲解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思维方式,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教学
在高中语文学过程中会学习到很多的古典诗词,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会接触到很少的一部分,学生本身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接触也不多,所以学生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3]。为此,在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能够结合课文中的古典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利用课堂内外更好的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相应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此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此,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结合教学内容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此外,可以通过课外诵读的方式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诵读,不断的积累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结合道德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以便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引言
近年来,高考语文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整体上呈现的倾向是弱化处理,知识动态性、能力上的考查逐渐形成。根据笔者对几届高考学生语文分数的比较分析,凡是超过120分的同学,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项上丢分较少至多丢6分,凡基础知识项丢分超过50%的同学,其总分很难到达110分。目前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安排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多结合教学内容拓展知识,学生对这种繁琐的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化的认识,往往是学一点记一点、在整体分类和系统化总结归纳上很难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且,许多基层高中把高考基础知识的积累放到高三上学期中,利用一个月就复习完了,这就是蜻蜓点水,学生理解不透、积累不足,考试中学生多数是碰运气,分数自然高不了。当下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在题型、内容、形式上不断改革,稳中求变,是对学生发展的时代变化的调整,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基础知识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基础知识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之一。
二、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
语文基础知识从内涵上来说,具有工具性、传承性、个体性、稳定性特征,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帮助学习者在思维、交流、工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相关活动内容,这也是语文作为工具性载体的重要因素。语文基础知识中多是从传统文化中积累下来的,在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中,基础知识是主要的内容基础,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也将成为未来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目前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多是围绕高考考纲考点要求展开,基础知识的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是当前教学中以高考命题标准为参考的重要因素。语文教材知识零散,在基础知识总结上多是通过单元导语和小结串联较为全面的知识点,这种形式在系统化知识构建上还有很大差距。在教材的练习思考中存在一些比较内隐化的知识点,通过问题思考呈现,这种知识往往需要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积累总结,对这种知识很容易忽略。课程改革在教材编写上也出现很多变化,这种内隐的知识增多,直观展现出来的知识点逐渐减少,对学生探究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师知识系统化高效教学的难度。教师在语文基础知识素养上的不足也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积累中,偏重知识的针对性,在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泛度上没有较全面的系统的积累,对学生知识运用引导也会有所局限。
三、基于高考基础知识考查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对策
1.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实际运用
语文基础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相对隐性的特点,传统教学中的内容逐渐积累成越来越多的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也会不断增加。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集中在成语、古诗文名篇名句、文化常识性考查、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等内容上,相对稳定。针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进行专题教学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进行的一项内容,这种教学主要是在题型、内容范围、解题技巧上进行,对基础知识的文化价值教学没有深刻的体现。改进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下的遗留影响,在认识上明确基础知识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将语文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真正落实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构建更为先进的教学体系。例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第19小题,考点是表达得体,该题的出现就要求一线教师把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加强积累方法的引导
在教与学的问题上,要改变过度依赖高考基础知识考查要求的教学指导,切实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辩证看待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教师在教学引导上给予重视,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善于观察、归纳总结收获,比如引导学生们在看新闻、读报刊和新媒体时,要注意其中语言基础知识运用是否得当。语文教学本身是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是应是学生根据学习兴趣指引积极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认识上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及时更新,不能一味针对高考灌输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方法和要求,努力构建师生价值观的共同导向。如在文化常识性知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的教学方法上,一般结合具体文本阅读进行,古诗文的学习首先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翻译文本,其后再做题,在这一形式上应给予重视,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一定的积累,很难实现综合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对文化常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在文本中的应用,应进行适当结合实际教学安排进行专题教学,提高基础知识的系统化。
3.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注入课堂教学新元素
除了利用传统的早晚读、课前读等积累方式外,还要探索新的方式,比如翻转课堂,网络微课、智能手机积累等。语文基础知识在经典文本阅读中的运用较多,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进,融入新的元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基础知识学习现状。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当下热点文学时政话题,高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实践。教育立足长远,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体系庞杂,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不断更新,为基础知识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地理环境方面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自两河流域产生和发展了古代文明,虽然东部临海,我国古代时期仍属于封闭的大陆社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活往往依赖于土地,习惯于长久的定居,而不愿忍受颠沛流离的迁移式生活。同时,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又加剧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性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稳定的生活也导致了稳定群体的产生;农耕为主的生产劳动也造成了封闭的群体和部落,群体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来往与交流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渐渐丧失了创造性和自主性,也逐渐造就了封闭内向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国家的古代文明起源于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不单单依赖于农耕劳动,更多地依赖于海洋,繁荣和兴盛的海上自由贸易使得人们更加开放与包容,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契约式的社会文化。同时,海上贸易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生活状态的不稳定性,适应了具有开放性与探索性的生活后,人们往往不再依赖群体的支持和帮助,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目的。因此,西方民众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个人权益不可侵犯,但是会互相尊重对方的权益。这种思想意识慢慢造就了西方社会开放外向型的传统文化。
(二)生产方式方面
我国古代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稳定,也相应地促进了人们对群体的依赖性,人们以稳定的生活为最大追求。另外,安稳的生活使人们聚集在一起,群体性生活造就了群体性的文化心理,即个人必须服从集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内部有统一的言行标准和方法原则。“求同”心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们的个性在集体中往往得不到体现,集体也不太注重个体的权利与利益[2]。西方社会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开放型的海洋文明,自由贸易的发展使得人们喜欢探索和冒险,勇于尝试新鲜的事物。因此,西方国家的工商业和航海业起步较早,人们更加关注自然和客体,群体观念与家庭观念没有中国社会深厚。另外,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很早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在社会经济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造就了人们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西方社会普遍认为公民的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尊重每一个人的看法、思想及观念。可见,西方社会提倡个性与自由。
(三)道德观念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代表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主张“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是人们强调的重点,等级制度的色彩非常明显。权利与威望往往属于地位较高的人,地位较低的人只有听命与服从,在教育中表现为教师往往是权威、正确的,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西方社会在古代时期就比较重视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每个人都可以行使权力;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更加重视平等自由的生活。现代西方社会最重要的特点便是“人人平等”的民主观念,任何人都不会拥有绝对的权威。不仅如此,古代时期思想家、哲学家的教育观念也存在十分明显的东西方差异。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苏格拉底则认为,一个人想要成为治国的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政治、伦理、雄辩术、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都成为必修的科目;亚里士多德更是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提倡应用和实践,以及对生活有帮助的知识。
二、东西方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一)统一与多元的差异
中国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由稳定的生产劳动产生了稳定的生活方式,群体式生活造就了群体式心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事物都有约定俗成的标准,每个人都需要遵守这个标准;为了群体的延续,集体利益必须高于个人利益,群体内部必须具有统一的思想和习惯,否则就会产生混乱,不利于群体的稳定和发展。与之不同,西方文化是一种个体文化,由开放的贸易和生活造成了开放型社会,多元性是西方社会一个明显的特点,每个人的尊严与价值都得到体现,人们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统一与多元的差异也存在于教育思想中,中国的教育活动需要统一的教科书、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往往希望学生的言行举止都在要求的范围之内,优秀学生的标准在于是否听从老师的教诲,这样一来,无疑束缚了学生的天性和自由的发展。曾经有西方考察团参观了我国优秀的幼儿园,当他们看到孩子们手背身后整整齐齐地坐在教室时深感疑惑和不解,他们难以想象中国教师采取了什么方法使儿童变得如此呆板,儿童本应处于天真活泼、自由灵动的状态。西方国家的教育强调个体主义,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天性和自由发展,学生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拥有的尊严与权利。因此,西方社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往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师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此,西方社会的教育模式自然且灵活,学生在这种氛围之下能感受到轻松与自由,也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
(二)稳定与创新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虽然等级制度有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稳定的社会文化也在社会的早期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伴随着近代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一味追求安定与和谐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西方传统文化中处处体现着探索和冒险的精神,极大地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国家的崛起就以此为基础。我国传统文化中“稳定”特征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尤其体现在教育内容方面,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教材只是在汉朝的董仲舒时期和宋朝的朱熹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也仅仅体现在经典内容中增加了学者的个人理解。此外,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至清朝末期,政府迫于无奈才将实业教育充实于传统教育内容之中。西方教育理念鼓励个体的创造性,支持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看法;教育重点不是基础知识,而是培养创新意识,因为,基础知识的缺陷可以弥补,一旦缺失创造力则难以弥补。因此,西方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遥遥领先于中国,从诺贝尔奖的获得数量上可见一斑。但是,基础知识薄弱也使西方国家的教育问题凸显,如青少年的辍学率和犯罪率上升,因此,西方社会也着力于研究如何在培养创造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力度。
(三)权威与平等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因此,每个人的地位和角色都有明确的限定,下级必须听从上级、晚辈必须服从长辈;秩序与权威有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人平等,“人权”观念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西方人坚信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这一观念也渗透进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等级观念也充分体现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中,“尊师重道”观点中教师被塑造成不容置疑的权威形象,学生即使有不理解、不赞成的想法和观点也必须服从教师,学生的自主性和判断力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会变得越来越盲从、缺乏探索和创新意识。西方教育追求平等的文化心理,教育理念为师生平等,强调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发挥导向和指引的作用;教育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才,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三、结语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40-01
一、把文化背景知识寓于语言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之中
语言教学的实质为语言条件与文化条件一起形成的。文化中有表面的物质文化与内在的精神文化。表面的物质文化教学相对简单,内在的精神文化教学就不太容易了,由于精神文化为整个民族文化的内在素养,各种各样文化基础的人很难弄明白。对于处在各种层次的学习者来说,同时需要各种的教学重点。在最初时期的教学方面,需要每时每刻地传授表面的物质文化。也就是在教学的所有阶段,在全部课程方面,主动、持续以及整体地进行教学,将文化基础知识教学添加到语言课教学与操作课教学里面,如此就可以让留学生十分正确地了解汉语,掌握汉语。发展到中高级时期,再传授内在的精神文化。但是思维方法、审美文化及其他精神内容的学习,较物质文化的学习难度更大,不但需要讲解词汇与成语的表层意思,而且应该教授更加深入的延展含义。总而言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即为在语言教学之时加入我国文化基础简介,文化背景知识教学需要将物质文化教学作为关键,精神文化教学作为辅助。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目的在于增强,并非坚守语言课教学与操作课教学。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对比方法
因为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方面时常受到社会文化条件的困扰,他们经常将本国的民族文化实质运用到汉语里面,这种情况下本国文化就会给中文学习带来“负迁移”影响,如此便阻碍到掌握与使用的正确率。一旦不具备社会文化基础知识,留学生学习中国语言时,就算所有的话均可以理解,然而仅仅是字面意义方面的掌握,无法明白内在的真实意义,无法获得交往的实质。讲解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便可以真正的避免此类“负迁移”的困扰,在文化基础知识的比较教学方面,应该将两类文化基础不同之处解释明白。尤其体现于词汇教学方面,一旦其为“背景意义的词”,不但应该弄明白它的意义,并且应该弄明白其涉及的文化基础知识,避免学习与使用方面的不清晰。采取比较的手段弄明白两种文化基础的不同之处,就可以让学生十分顺利准确地凭借汉语交流。
今年以来,联社把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员工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农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学习,干部职工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后世炎黄子孙的重要影响。在这种强大的精神能量驱使下,大家工作热情高涨,无论是服务满意率,防控风险能力,还是联社的经济效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是古代先贤历经几千年总结出来的文化经典。今天,我们已进入二十一世纪,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如何才能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我们实实在在的贡献呢?应该说,传统文化中有着很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我们在学习中,绝不能不加选择地全盘照搬,要依据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规范出更适应农信职业特点和现代精神的企业文化,使干部与员工,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凝聚下,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事业传奇。
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具体到金融部门,就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对金融文化中形成的“利、法、信、义、道”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联社机关、基层网点晨会、周例会坚持集中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国学经典,让“仁、义、礼、智、信”时刻规范员工的言谈举止,时刻熏陶员工的心灵,努力把员工培养成德高而睿智、上进而热情、友善而包容的人。针对金融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特点,在实现以“利”为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以“法”来约束自己,以“信”和“义”作为必备的前提条件,以“道”作为金融工作的基础。只有这样,金融企业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推力。
联社在全辖区网点全面打造样板网点,聘请暗访公司进行每月两次的暗访检查,并不定时调阅远程监控;每月召开优质服务剖析大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通过通报、检查、评比,联社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员工先后进行网络故障排除、信贷业务知识、银行卡业务知识、市场营销、财务分析、法律知识等一系列培训,提高员工业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改善经营现状,完善管理职能,逐步提升联社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转变了员工的思想观念,改变了员工的精神面貌,增强了员工的工作执行力,推动了联社各项业务稳健运营,联社上下呈现出“对人公正、对己清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良好精神面貌。
党的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主义事业得到全方位、高速发展,这其中当然少不了金融企业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得主动,取得更好的业绩,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优化企业精神,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我们要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仁、义、礼、智、信”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德高而睿智、上进而热情、友善而包容的人。作为农信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主动地接受金融文化中“利、法、信、义、道”思想的熏陶,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始终保持清廉自律,始终坚持以法律为大、以国家为先、以客户为重,处处体现先进的农信企业文化,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作风严谨、态度和蔼、服务到位、工作高效的农信人。
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将之与金融文化相融合,可以优化和塑造企业精神,提升企业形象,使开发区联社的团队力量更加强大。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临床思维;培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75-01
中医基础理论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对于这些新生来说,中医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而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带领学生迈入培养学生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基础学科,是其他中医学科的基础[1]。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的学科,其与各学科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是否能学好全部中医课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临床思维是医生在医疗过程中运用思维工具对患者和病证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形成判断决策,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与治疗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2]。目前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中医辨证能力较差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课程的学习当中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没有跟上,要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应该从中医基础理论这门基础课程开始[3]。
1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使达到了这个目标,学生也无法很好的为后几年的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因为中医学临床思维的方法这个必须要重视的环节被忽视了。这门课是面对刚入学的新生的,而这些新生还习惯于逻辑性思维,感性认识事物,通过记忆和背诵来积累知识。中医学的思维是思辨性思维,理性认知事物,通过思考来积累知识[4]。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会让新生无所适从,造成学习时困惑较多,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2中医学临床思维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思维体系的一部分,核心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5]。整体观念就是看待世界时用一种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思维方式,不仅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还把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看作一个整体,而且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不仅自身是一个整体,而且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6]。这跟西方医学,把人体视为各个不同系统的组合来看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辨证思维就是在面对病人时,不光着眼于病人的“病”和“症”,更重要的是分析清楚当时病人的“证”。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之下,把病人各种症状有机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分类,根据中医辨证模式,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做出综合性的概括,并给出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7]。
3临床思维的培养方式
31强化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想在浩瀚的中医知识海洋中前进,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熟练的掌握,只有教师自身业务熟练,知识丰富,才能更好的给学生进行讲授[8]。在教学时,除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更要运用原有知识迁移,形象生动的比喻,还要寻找到其和临床思维的契合点并加以强调。这样就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培养起临床思维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医临床思维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临证学习,边观察,边思考。
32多采用案例和讨论医案是最能直接反映医生临床思维的实录。通过学习案例能够贴近实际情况,有效模拟直观场景,能够克服课堂教学中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学习比较抽象的弊端,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思考和讨论能把学生代入到临床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兴趣[9]。在对案例学习的同时,让学生结合已学的中医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分析案例,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并得出中医初步诊断、给出治法、方药、针刺、推拿,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负责对学生点评与总结。通过实践能够证明,虽然其中很多内容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但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学习及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可以对整个辨证论治过程进行学习和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中医、深入思考中医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
33多临床见习中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单纯理论学习并不能让学生对学科有一个全面充分的理解。应该让学生早一点临床见习机会,多一些临床经验。在见习之前,教师应对病例有所选择,虽然多接触不同病例有利于学生开阔见识,增加知识面,但是选择病情简单但又能突出体现某一中医理论的病例更加能够符合大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并能够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0]。让学生实地感受医院的诊疗氛围,自己动手收集病人的四诊信息,亲身参与辨证施治过程的讨论与决策能够让其对中医诊疗全过程留下深刻印象,建立并巩固中医临床思维。
新生入学后,就要培养,不断建立中医思维的方式,掌握辨证思维、整体思维等中医独特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平日的授课和实际训练当中经常加以引导。另外,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密切相关,要想学好中医,需要广博的人文哲学知识,这是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基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提高中医感悟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对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聂娅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思维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4(72):134
[2]周立美,刘艳娇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之现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11):1291-1294
[3]刘玉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兴趣和信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9(03):19-20
[4]韩善夯,朱蓓蓓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8,12(04):25-26
[5]朱玲玲中医内科学实习带教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6,09(03):33-34
[6]魏凤琴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思维方法教学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7,04(04):112-113
[7]段安中医外科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2(02):132-133
[8]张新霞,詹华奎以病案为基础的学习(CBS)教学法在中医专业本科生临床思维训练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5(05):85
升,成为了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G633.3
我国的古诗文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学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古诗词教学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所以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就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提出一些自身的看法。
一、 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可以简单理解为民族发展中传承下来的文化,且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优秀的文化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合理性和先进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1]。
二、初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体现
(一)政治文化
我国一直以来注重“仁义道德”,即儒家文化的场同时向。而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这些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例如《曹刿论战》反映的是纳谏的内容;《岳阳楼记》中反映的是为官之道;《出师表》中描写的是治理之道等。
(二)民俗文化
例如《核舟记》中所描写的是古代的艺术;《扁鹊见蔡桓公》描写的是医药文化等,这些都是实用性非常突出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经过流传之后出现在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中,也可以让学生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2]。
(三) 心理文化
心理文化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处世态度,或是情怀等。而这些文章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爱莲说》表达的是一种淡泊名利的高雅;《过故人庄》表达的是一种隐士的生活态度等。
(四) 艺术文化
艺术文化指的是古代的观赏性质的文化,包含古代的文学、诗歌、民间艺术等。例如《木兰诗》具有显著的民歌气息;《口技》描写的是一种民间艺术;《三峡》描写的是自然美景等。
而教材中的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并不限于此,作为教师要以一种全面的视角去认识到文化中的内涵,并采用合适的方式教育给学生。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一) 从历史中了解文化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很多其他国家无法拥有的。但是这些文化都产生于封建时期,难免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有失偏颇,或是存在着局限性。因而就需要我们用正确的眼光去进行分析。例如隐士文化在当时的时代下被很多不得志的人才所崇尚,原因也在于奸臣当政,社会风气腐败等。而历史中所能体现的正是传统文化的痕迹。因而作为现代的教育者们,要在接纳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文化能最大化地被学生所利用[3]。例如在学习到三国时期的文章时,可以引申到“桃园三结义”这一部分的内容。刘关张三人的义气和情怀历来被人们所称道,但是这种文化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放在现代并不一定适用。例如现代交际中要严格遵照法律法规,不能意气用事等。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历史中了解文化,并掌握如何接纳文化,从而将文化的优势加以利用,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
(二)从基础中了解文化
基础知识中往往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一点在初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4]。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了解一些关键词的含义是非常必要的。而字词学习是这一切的基础,而往往一个字中就能体现出传统文化。例如“仁”字,意为仁x,由一个单人旁和二字组成,表达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人家关系。因此,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知识讲解给学生,学生不仅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含义,更能对文字中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比如《口技》这篇文章,除了一些字词以外,描写的就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间接说明了口技表演者的技术水平高超,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
(三)从生活中了解文化
文化是离不开生活的,而前文也提到过,有很多古诗文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而教师也应该将古代与现代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书本和生活紧密结合,从而了解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到《岳阳楼记》时,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文化教育。现在的学生大部分生活条件都相对良好,在父母的疼爱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文章中突出的思想是“忧患意识”,也就是要时刻对生活具备警惕意识。通过将文章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被文化所感染和熏陶。
四、 结语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这也给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并将这些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并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樊怡平.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0(12):16-17.
[2]马丽丽. 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 学周刊,2016,10(2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