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培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创新思维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创新思维培养

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数学教学是一个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利用数学教学与思维的特殊关系,可以使课堂教学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具体认识。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把教学工作的重点完全落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上,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缺少关注。在新课程下,教师不应只是强调学生的“学会”,而应强调学生的“会学”,“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也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只顾及当前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就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设难置疑,变换方法、纠差防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即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导演”。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探索、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原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消化吸收,把新知识纳入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认知结构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注意学生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思维方法,提高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适宜教学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必须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学的氛围。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需要依靠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精神去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堂情景的创新,而兴趣教学则是数学课堂情景创新中最常见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节课有强烈的兴趣,参与的意识才会提高。兴趣教学方法可以化抽象的数学概念为具体形象的表达,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学生的“意识参与程度”很高。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尽量多采取举例子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强化基础知识积累

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知识积累并升华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丰富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储蓄,并把这些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双基”教学。重视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不能盲目抬高教学起点,一味做偏题、怪题、难题。要使学生彻底领会要领的含义,掌握公式、定理的条件及应用范围,理解推理过程的来龙去脉,弄清各部分知识的联系;要让学生把知识吃透、记牢、用活;要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堂教学针对一些跨学科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内容,要充分展开讲解;学生的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及课堂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刊、杂志等课外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充分而系统的知识储备,足够的能力素养,进而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新的时代需要的人才决非只会背诵条文的书呆子,而是具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及探究精神势在必行。作为数学学科,最常见的创新精神培养方式,就是拓展解题思路,开导思维变通。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应该有一个开放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考察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方面进行联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求异思维,鼓励一题多解,改变习题的条件或结论,增删例题条件,组合条件相似或结论相似的系列习题,创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要调动学生深钻细研,标新立异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思维活动直观化、生动化,调动所有感官激发想象力;在解题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目的地发现新结论,通过知识的细小迁移,联想深化、开阔学生的思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第2篇

【关键词】创新 参与 思维 探究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高素质、科学和人文素质等,这是新世纪对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创新是新时期的“通行证”。中国教育在新时期教育中,必须把创新培养作为终极目标凸显出来。所以,我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活动几年以来,始终坚持以下几个方面多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凸显学生主体,培养创新能力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是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指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继承和创新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创新激情,参与才能见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把学生真正看成课堂的主体,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评价等均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选择与学生活动经验密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探究,能满足学生不同要求的内容,对基础知识要低起点,让全体同学,特别是基础知识较差的同学都能学数学,也要让数学基础好的同学的好学兴趣得到满足并能不断地激发新的求知欲望,对成绩好的学生要设计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数学得到创新发展。

2.注重知识创新,突出新课程理念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拥有了创新能力的学生,就拥有了美好的未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内容给学生,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发表意见,特别是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虽然学生所学知识是人类前人的智慧结晶,但学生通过有效探究,可以把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探究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再发现的过程。如果学生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形成创新的习惯,教师每堂课均应设立问题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探究、创新的机会。创新意识还可以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思,逆向思维,变式练习,自编题目或有条件自补结论,或有结论自补条件的题目练习,互相交流;也可设置有递进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推理和反思;还可以设置有探索开放型的题目,使学生亲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解决问题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方法体系、思维体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设立独特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习惯上教师只注重难题,其实较独特问题的训练,包含了丰富思维创新点,也可以达到培养思维的目的。例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我给出如下题目让学生讨论:①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平分线能够围成一个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是〖CD#4〗。②上述问题中的“如果…能够围成…”是否意味着不能围成四边形的情况?请说明理由。此题属于探索思维填空,属于发散思维与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像这样既简明,有包含了挑战性的问题,是训练新思维极好的途径。

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8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作为高层次科研素质的培养教育,研究生教育需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才能使研究生在广阔的视野下,凭借自身坚毅的科学研究品质,创造出一定的科研成果。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如何促进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研究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

1 当前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现状

当今世界国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研究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只有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求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与精神的重视程度不够,关于创新思维方面的研究课程体系也不够完善。从总体来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理论探讨多于具体实践

目前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过于重视理论探讨、缺少具体实践内容等都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应该积极加强研究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探索举措,使研究生在应对现实中的客观情境合理发挥自身的创新性思维,促进自身的积极向上发展。

1.2 重外部环境,轻内部品质

从本质上来讲,研究生接受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后发手段。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显示,科学家在30岁左右属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出现了较多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因此,需要较早进行评价与选拔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当前关于大学生、研究生方面的创新能力选拔与评价的研究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关于中小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研究上。另外,少部分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中,混淆了研究生基本素质与创新素质,从而使人们对创新素质的认识更加模糊,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现象思考多于实证研究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属于一项系统工程,而且在当今教育背景下,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以及有限的教育资源,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前在培养方向上存在着重现象、缺少实证探究的现实操作意义,从而造成研究培养方式上的困境,不利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科学实践与发展。

2 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举措

2.1 确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首先,应积极促使研究生在头脑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研究生要想在某一研究领域取得一番作为,需要以坚定的专业思想为动力,通过自身的勤恳专研、努力奋斗,才能获得积极地进步、乐观向上的态度,树立持之以恒的精神,将读研看作是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良好的平台。其次,还要有效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尽管当前一些研究生读研的目的并不是想要术业有专攻,而是为了避开就业的风浪。这就需要导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专业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以此激发自身的研究兴趣。因此,研究生应积极树立明确的专业思想,在提升自己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基础上,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从而积极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就是导师队伍的素质建设。研究生导师在对学生学术方面的引导、知识的传承以及人格的榜样作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导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因此,首先,应促进导师素质水平的提升,加强对导师的选拔与评价机制的完善,评选晋升制度应破除权威、论文与近亲的限制,使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进入导师行列中来;其次,还要加强导师制度建设,当前单一导师制方面的诸多问题已经显露出来,因此可以采取导师队伍制度,针对研究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导师,或为学生安排理论导师与技术型导师等,促进研究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导师应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大胆提出新问题、积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2.3 积极搭建合理的创新平台

教育部已对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拟订了计划方案,而且也提出了要合理搭建教育资源的共享体系。创新平台搭建的具体形式有校内共享平台、校际联合平台以及校企联合平台等。在校内共享平台方面看,将一些校内的重点跨专业、学科的科研成果进行资源共享,从而使研究生在平台中得到知识的充实与能力的训练。而校际联合平台主要是在一些国家性重大项目发挥研究生的积极作用,使研究生能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进行合作,能够在合作交流中发散自己的思维,促进研究生得到更快地成长,并且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 结 语

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极采取科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从而使研究生在科研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为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篇

一、激励志趣,唤起想象,活跃创新思维

儿童天真好奇,凡事爱问为什么,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去解释、质疑、探索。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的志趣,唤起其丰富的想象。

1.丰富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辅以实物、课件展示,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他们的想象能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如学习《黄山奇石》一文,一开始,教师就通过课件展现出黄山各种各样、变换多端的石头及奇幻的美景。学生如临其境,陶醉在黄山美妙的意境中。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的翅膀张开:“你看,这块石头像一匹奔腾的骏马。”“那块石头好像是一位少女在梳头。”学生们兴趣盎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语言,开拓了思维。

2.熏陶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想象起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这就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例如,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课件,引发学生的想象:诗人的船停靠在枫桥附近的岸边,这时,诗人正斜躺在船上,他看到了什么?在清幽的音乐声中,教师缓缓描述:“在这寒意浓浓的秋夜里,诗人往高处看,看到了残月、寒霜,往低处看,看到了江枫、渔火。乌鸦的叫声和寒山寺的钟声划破了夜空,江面显得更宁静了。面对这样清冷、幽静的环境,诗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课件画面补充了学生的视觉表象,教师的配乐描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诗的意境再现于学生的脑海中。

二、大胆质疑,发散想象,训练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耐心细致地教会学生质疑,这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1.激趣设疑,启发思维。在导入新课时,激趣设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则会诱发他们展开思维。如《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导入中,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问:“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提什么问题?”“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学生的思维被诱发,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效果很好。

2.层层设疑,训练思维。课文中的关键词往往是文章的“文眼”,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相互串联,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如教《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教师可抓住文中的“平静”这个词来设计问题:文中几次出现“平静”?从“平静”中你读懂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老人的“平静”带给“我”的是什么?教师把疑问按一定的主线理清,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并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以一个词语牵动全文,促使着学生不断地研读课文,并进行推理判断,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3.想象设疑,发散思维。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言尽而意未尽,教师可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学生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诸葛亮用计谋骗了曹操的箭,为什么说是借呢?曹操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周瑜看到这一结局,内心又有何感想呢?诸葛亮妙计成功后,他会怎么做,怎么想呢?……此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第二天, 。通过质疑、想象,学生的思路扩展了,就会按着自己的理解去续写课文。

三、异想天开,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假如没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没有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二万里》,现今的登月计划、潜水艇如何能问世?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语文课本中编入了许多具有创新思维的好文章。如《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用渊博的知识出奇制胜,《找骆驼》《蜜蜂引路》中凭观察、判断、推理等思维解决问题,《半截蜡烛》中的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冷静从容、急中生智的创造性思维,还有《草船借箭》和《称象》中的求异思维,《田忌赛马》中的变异思维,《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的辩证思维等等,这些都是创新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文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领略文中主人公的各种创新思维的风范,激发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语文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具有综合性。它包含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两大基本功能,还包含了再现知识、认识世界的功能以及形成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操和美育的功能。语文的综合功能发挥得好,必然对人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往往成为创造发明的强大动力,语文课文中的一些科学小品文也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如学习了《蝙蝠与雷达》一文后,教师可以出示如下的填空,进行训练。

(1)科学家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可以用来 。

(2) 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应用于 。

(3)我从 身上得到了启示,想发明 ,可应用于 。

练习题从课文《蝙蝠与雷达》中的仿生发明,联想扩展到生活中的多种仿生发明,激起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既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

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妙想,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外,还要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学生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编一编童话故事,写一写科幻作文,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幻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重新加工、组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

四、培养创新思维应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尊重学生,课堂上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要让学生身心愉悦,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动脑思考,乐于积极参与,体验创造性学习的快乐。

2.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上营造了美的情境,就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这既可以使学生在视听享受中燃起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5篇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层次(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角色对换的同时“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等,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图形、表格、模型、实例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的创新想象力;通过梳理知识、联想等方法去鼓励其发散性思维;利用逆向思维的独特性找出解决问题的另一思路;通过“针锋相对”的、“面红耳赤”的争论使问题的发展“出乎意料”,甚至“柳暗花明”。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现行教材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作为物理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要学会整合教材内容。把身边的物理学材料引进课堂,给传统的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但也要大胆地删改教材中不切实际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孩子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这是上好创新课的根本保证。

二、习题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物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物理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提出分析题目所提供的情境的物理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的具体要求,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地训练和发展

单纯的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没有一定情境设置新颖的联系实际的问题深化所学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是很难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欲望。大部分物理题目也不是靠简单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套用物理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创新的角度,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

例如:在圆周运动一章的教学中,当讲到竖起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临界条件的应用时,很多学生对单独的杆、线约束下的物体的临界速度的掌握是到位的,但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却不令人满意。有一道关于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童非要完成“单臂大回旋”的问题,要求解决其单臂受力大小,结果学生的出错率相当高,原因是学生不能很好地从中找到简化的物理模型,如果认真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其实这是有关“轻杆”类型的问题。

第6篇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毫无疑义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指挥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质疑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心灵的活力,如果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愿望,那么学校里将不会有一个平庸的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破教学上的旧框子,鼓励学生多发问。站在创造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重新确定认知策略,不拘泥于通常的认知方法,用新思路、新方法调控和整合已有的材料和即成的现实。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提倡、鼓励学生从不敢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并逐步做到善于提问题,从而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成为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

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时首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标新立异。在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质疑,不要计较问题的质量。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教材,多方面思考问题。其次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对同龄伙伴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讨论中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旁征博引,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表达出多种想法。可以看出只要坚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学生的智慧火花必然迸发出来,潜在的学习能力也必然会得到充分的表现,会提出这样那样新颖的问题,同时又可以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使学生知识更加完整、充实。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就是要求教师从想象和思维方法等,方面指导学生,教会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自学讨论和总结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是实施英语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1.创造和谐师生环境,提供良好创新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真挚而深厚。博大、无私、科学、理智、严格、仁慈,才能激起师生间的共鸣,产生共同语言,融洽师生关系,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从而达到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它有助于学生消化知识,增加理解,使学习生活充满情趣,学生在快乐的精神享受中获得成就感,形成了英语教学的,既激活了课堂,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能力。

2.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活跃他们的思维领域

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分类方法也有多种,如单一思维与多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聚敛思维与扩散思维等。现在是信息社会,单一的思维方法不适应时代需要,如果只使用单一的思维方式,思想容易僵化,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才有可能创造出奇迹。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多种思维方法。具体做法有:

(1)求异思维、鼓励质疑、发表异议。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动脑筋,敢于质疑,勇于质疑,尤其是敢于对名人或权威的观点提出质疑。学生在质疑中,提出异议,一些创造思维的火花就会迸发出来。

(2)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得出多种答案。一个问题往往不止一种答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考虑,答案就很可能不相同,如果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进行多方思考,找出不同答案,就有可能使学生思维细密、灵活,从而产生创造性的独到见解。

3.实施探究性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大自然及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学习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学习。学生从小就具有自己动手、独立研究的需要,只要教师乐于为他们提供“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指导,教会他们如何寻求所需知识,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综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定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学法指导,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并开展充实的课外活动以训练创新技能

第7篇

其实不管是创新,还是以上诸多现状,都与思维紧紧相连。简单地说,思维就是思想、思考,动脑筋,想办法,让人的大脑细胞处于活动状态。学生出现的诸多状况,究其因是思维活动状态出现了毛病:思维浅显,深度不够;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思维单一,片面僵化等。思维状态有问题,何来创新之说。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思维广度、深度、高度,跟上时代的步伐,开启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呢?

一.铺设情景,唤醒沉睡思维

思维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思维必须有原始刺激才产生。任何思维的产生都是来自于外界的一种原始的刺激。要想在受时空限制的语文课堂内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需精心铺设情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的思维在最短的时间内处于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氛围里,即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以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为主,借助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或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给学生的听觉、视觉、内心一个强有力的冲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或在瞬间全身心地投入。

如:教学《观舞记》,我一边轻轻播放音乐,一边让学生找出有关印度舞特点的语句。之后,我把音乐稍开大些,并和着音乐做了几个与文本语句吻合的舞蹈动作,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于是我鼓励跃跃欲试的同学跟着扬眉、扭腰、送臀……有些孩子在课后还意犹未尽的模仿。我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还原成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把两者有机结合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场景,提供了可感可知的表象,在视觉、听觉上给他们原始、强烈而新鲜的刺激,触发他们对异国舞蹈的喜爱,对身体美、神态美、音乐美的赞叹,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孩子们潜在的活力被调动了,沉睡的思维被唤醒了,整个身心开始活跃起来。从教学实际出发,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场景氛围,铺设新颖、直观的情景代替枯燥乏味的教学环节,以刺激、触动、引起或唤醒学生的某一种或一些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激起学生思维的运转。

二.训练思维,闪现灵动话语

“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贝斯特《教育的荒地》) 思维训练是20世纪中期诞生的,其核心理念是相信“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思维要训练,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思维的规则就是必须有大量记忆模块的参与。思考问题时,调动大量的记忆模块参与,并对记忆的模块进行一种定向组合,最后形成一种完整的思维。

如:教学《三峡》后,让学生筛选自己脑中存储的风景,找出印象最深的一幅进行描写。徐勤凯说“冬天只要一下雪,一座山就成了白色的银山,一望无际,走在山路上,留下一串串各种各样的糖葫芦。”王群说“树儿像喝了月光酒,……醉了一般。”把雪地里的脚印比成“糖葫芦”,把月光说成“酒”,把摇曳的树说成“醉了一般”,这是学生的大脑调取了与风景有关的记忆模块,并进行了定向组合。这些非常规的表达就是学生调取记忆模块的结果,这样的表达是多么的有新意,多么的令人惊叹!

思维与知识和思维的能力是分不开的。知识可以用语言、符号表示出来,相对稳定;思维能力是活的东西,隐性一些。也就是说,知识为思维能力提供材料,思维能力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知识丰富了,相关的记忆模块越多,思维的东西越多,就能更好地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反之亦是。可以说,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不受课堂时空限制的语言文字表达,为学生留出了自由书写和尽情抒发的天地。学生的思维因此而得以拓展,得以更加细腻、美丽。

当零星的、点滴的、碎片的记忆模块像浪潮般澎湃时,学生的思维速度加快了,很多时候的“情不自禁 、不可克制”便是话语灵动的体现。当然,孩子们也有凌乱的片言只语,没有关系,给他们时间,清新的话语自然会出现。

不断地进行思维训练,不断地调取记忆模块,把记忆模块加以精心的梳理、整合,大胆构建开放、鲜活的思维形态,赋予话语生命的特征。

三.发散思维,飞扬创意妙想

发散是创造的基础,它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具有大胆独创,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束缚的特征,它会在大脑思维时呈现出多维发散状态。它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将思路扩展开,从而获得新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发散思维的技巧,让学生飞扬创意妙想。

突破思维定势

一般来说,影响发散思维的主要因素是思维定势。这就要求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要积极探索,尝试用不寻常的方式理解事物,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而开展丰富的联想,从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并获得最佳方案。尤其是处于冥思苦想、一筹莫展的境地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加上反复推敲,常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如:把潘阆的《酒泉子》改写成记叙文,在描写潮水的壮观时,许多孩子都是常规思维:“玉砌的城墙”“雪盖的山岭”“如千军万马”“如万点鼓声”等。其中一个孩子却这样说“那声音如同一个钢琴家正饱含深情地演奏如同雷电一般的旋律”。他用不寻常的方式去理解潮水,借助了丰富的想象,于是佳句信口而出。

发散思维可以丰富人们的联想,而联想又是创造力的源泉。突破旧的思维框架会让人的大脑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语文学习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而不只局限于一个方向,一个答案。只有不断地突破思维定势,才能创意无限。

老调新弹

创新也可俯首即拾。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当然叫创新。但是,“老瓶装新酒”,给旧的东西赋予新的内涵,也是创新。

如:写自己生病,不再是父母如何背着去医院,如何忙前忙后服侍。而是详写父亲的一双手怎样抚摸着到天明,从中感受父爱。旧题材新内容,让人眼前一亮

实践中原始创新的东西并不多,很多都是改造性创新。一句同样的话,在不同的环境、语境、情境、心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意思,不同的意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创新”却在灯火阑珊处。

逆向思维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在教学《喂――出来》,课后题的设计就是教会学生逆向思维,从结果开始探讨,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从而更深入准确地多层面地把握了小说的主题。

循规蹈矩的思维和按传统方式解决问题虽然简单,但容易使思路僵化,摆脱不掉习惯的束缚,得到一些司空见惯的答案。逆向思维能克服这一障碍,妙想连连,让人耳目一新。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多种,无论运用何种方法,都要注重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积极主动地搜索大脑存储,激发出一个个全新的创意妙想,扩大语文课堂的效益,更好的学好语文。

第8篇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培养

【Abstract】Child's art is the child's level, consciousness ability, emotion attitude, intelligence degree of the mind and body development and the nature outcome of life experience.With artificial center, according to child growth of objective actual organization the teaching be a modern education of an importance characteristic.Modern art education same have to take the child's corpus present cond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s basis, exertive the child's corpus.Concrete to say, child art education of integrity express to take education as means, to student induction certain of art knowledge and the art culture of the technical ability,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Take art as medium, pass art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student's moral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ppreciate beauty ability, development intelligence and innovation thinking.A, leading the primary school living to use a way of dissipate of the thinking to the imagination.Two, in the sketch lesson development primary school living of innovation thinking ability.Three, in hand work lesson the development primary school in the teaching living of innovation thinking.

【Key words】Dissipate of thinking;Innovation thinking;Development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世纪进程中,社会对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要求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强烈。儿童美术是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以人为中心,按照儿童生长的客观实际组织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美术教育同样必须以儿童的主体性现状和特点为依据,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具体来说,儿童美术教育的完整表述是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新思维。

美术创造力的完整内涵应包括艺术技巧和艺术灵感两个方面,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关系,单独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六七十年代,苏联在许多科技方面领先于美国,出于战略目的,当时美国总统曾下令调查、反省美国的教育机制,上千名教育家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美国与苏联的美术教育差别。苏联幼儿从小学到大学都必须开设美术课,而美国只有小学到初中才开设美术课。为此,美国教育部门重新修改美术课程。)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在硬件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一则这样的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画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说明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艺术技巧方面不错。但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一、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专业素养和资料或图省事,重视教学生临摹作品,而轻创作训练,局限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引导小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并非易事,比如:当命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临摹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而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和家长就一事无成的人。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每一节课都应该注意,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讲述书中的内容、甚至不讲,就急于让学生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创新,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引导。

如上四年级《画瓶花》一课,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花和瓶的资料,然后安排几分钟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并画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和瓶的草图,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种,有的画出三、四个,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的想象力已经得到了发挥,毫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感的过程,学生逐步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如给花上色,同学们通常会用生活中常见花色红、黄、蓝等来画,那么还可不可以画紫色、黑色、甚至绿色的花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学和人工培育等角度去看,学生明白了,只要符合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用多种手法去表现事物,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很有帮助。

2.在写生课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必要保障,学生新奇的想法往往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实践,创新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学六年级《画风景》一课,作业是让学生来写生校园附近的景物,那么乱七八糟的修建工地、或垃圾堆,如果不加取舍的完全照搬,画面不一定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应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和分析自然物的结构、形状和色彩等,并要求学生用减法的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用加法的方式补充一部分或对景物进行位移和夸张表现,使构图更完美,意境更充实。根据主观感受,审美情趣,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艺术灵感,加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这样的结果是全班同学的作业,一人一个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眼前景物仅给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作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加生动,更为鲜明的风景画。因为艺术的可贵在于生动而不是真实。

3.在手工课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