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气工程的课程

电气工程的课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气工程的课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电气工程的课程

第1篇

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气工程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和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文主要是想通过对目前该院工科课程电气工程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研究探索,建立一套对工科学生具有实际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套对于我院工科学生最具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方式。培养技术力量雄厚、专业技能突出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搭建信息覆盖面广、服务对象范围宽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建设设备先进、技术一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及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努力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成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质量高的特色专业。

1 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构建

该文主要针对创造、创新和创业型的人才培养需求,让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真学习,建立对电力行业及其相关知识的基本认识,能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扎实掌握电力系统的稳态分析、暂态分析以及常见的故障分析和相关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制作毕业设计和实践实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培养目标的确定。该院重点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使学生通过在校的努力学习4年的专业知识,不但掌握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同时拥有专业的就业技能,毕业之时能够获得毕业证和多张技术证书。

(2)课程体系的重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以社会需求的职业岗位为核心,建立适应相应的岗位需求的技术性人才,故而重点突破整个课程框架中该课程的主线地位,有效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课程培训学习,构建具有我院特色专业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3)整体课程的设置。针对当前社会的需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从社会岗位需求考虑,把握以工作任务为要领,经过对学生在校期间对课程的专业学习,培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目标,让专业课程的内容能满足社会中对该行业岗位或相关多岗位之间工作上的专业知识技能需求。

(4)以项目为主体建设专业核心课程。重点打破传统的以课堂讲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学生适应社会中企业或公司的工作岗位任务为中心,集中精力组织相关专业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项目中,同时又能在执行项目过程中熟悉所学理论知识。

2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通过校企合作是本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共同开发、开发的具体方法如以下几点。

(1)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采取案例教学方法试行研究。为了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电气工程基础专业理论课程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采取通过具体事例教学方式和课题理论相结合方式。如在讲授电力系统无功功率与电压调整这部分内容时,可设计案例:某工厂由于功率因数过低,导致每月均有大量罚款,而该工厂认为这项罚款不可避免,可以改善吗?在讲授电力系统潮流分布中环路电势的概念前,将某电厂在先后购置的两台变压器并联运行时出现的环网损耗的计算作为实际案例。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2)采用启发式和基于仿真的教学方式,落实我院该课程的技术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改革。“启发式”教学法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积极的采取科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开动脑筋、思维和实践,进而能够掌握实际性的知识和技能。基于仿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输电线路稳态和暂态模型、各种基于计算机编程的潮流计算方法、同步发电机电磁暂态数学模型、同步电机三相短路分析、不对称短路故障分析、机电暂态分析、电压稳定性分析等难教难学内容,采取建立大量的仿真案例进行实际分析方式,使学生真正能够观察到各种短路后的波形,而且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能够验证潮流计算结果等。这样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够很自然的让学生抓住该课程的重点所在。

(3)研究制作一套完整的适用于电气工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改革手段所需的PPT电子演示文稿幻灯片。主要是通过围绕专业领域核心技术能力的培养,解决公共课程实数较多,专业课程实数较少与日益增多的教学内容矛盾,能够在有限的专业课程教学时数内,采取对专业课程实习优化教学设计、简化教学过程和精选重点教学内容,使教学应更具备企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该着重考虑企业人才及市场需求,着力于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和创新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

第2篇

关键词:邮电高校;电气工程;通信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58-03

近二十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基本形成了一个世界级水平的信息通信网络。进入21世纪,信息通信业仍迅猛发展,技术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正在引发信息通信领域的产业重组,三网(计算机通讯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具体到西安邮电大学就是“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西安邮电大学是陕西省两化融合中心承办单位)。“两化融合”宏伟目标的实现,不是单靠一个通信技术就可以实现的,需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尤其是通信技术和电气技术的融合。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现实,使我们意识到在邮电类高校培养21世纪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中,对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应有清醒的认识,必须结合当前形势,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以便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电气专业开设《通信原理》课程的必要性

电气工程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学科门类,而作为一个邮电类高校培养的电气工程师除了应具备电气工程专业的基本素质外,还应有邮电类高校的特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一个宽口径专业,一定要更好地与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融合。在邮电类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通信原理》课程,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通信原理》课程在电气专业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通信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号和噪声分析,信号设计理论,幅度调制系统,角度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信道复用和多址方式,差错控制编码和同步原理等。作者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我校(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通信原理》教材进行了比较,其基本内容均大同小异。根据《西安邮电大学本科培养计划》的要求,我校“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授课64学时和实验8学时。但是,将《通信原理》课程引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显然不能照搬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必须在教学计划的安排、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和环节等方面作出合适的配置,以适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方向。近几年来,我们对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手段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1.精心安排讲课内容。一般来讲,所选教材章节的编排顺序就是教师授课内容的顺序,而《通信原理》课程的教材在“调制”方面的内容编排上一般采用的顺序为:“模拟信号模拟调制”―“数字信号数字编码”―“数字信号模拟调制”―“模拟信号数字编码”。对电气专业的学生讲授这些内容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结合电气专业的相关特点,把电气专业所涉及到的有关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的内容穿去,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如果把“模拟信号数字编码”提前到“数字信号数字编码”的前面,授课效果会更好一些。但在讲解数字系统之前,我们应向学生解释两个问题:①如何把模拟信息转变成数字信号。②转换精度如何控制。最后再来讲解数字信号是如何传输的。作者认为这样的改变使教学更有连贯性,更接近于实际的通信系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更加清楚明了,对知识的掌握将更加牢固。

2.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手段也由过去的语言、黑板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多媒体的方式教学。多媒体方式教学的优点是课堂的有效时间增加,信息含量高;缺点是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接受不了那么大的信息量。《通信原理》是一门公式和推导过程相对较多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固然节省了板书时间,但是学生对公式和推导过程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很深。但板书的教学方式就不一样了。教师在书写公式及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生就对公式及整个推导过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听课效果提高了很多。所以,作者建议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要灵活多变,应以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更深刻理解为标准,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和板书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3.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验水平。实践性教学对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发他们的创造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的需求而培养人才,调整人才的培养结构,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增强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作为邮电类高校,具体执行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落实到教学上,就是增加实践环节教学课时,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水平。作者在进行《通信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时,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作了必要的改革。《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一直存在着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手段落后等问题。结合“卓越计划”,作者在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学生自制相关实验设备、装置的内容。在具体执行前,首先增加了实践环节课时,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比如:老师自主出题,以开放实验的形势,分别从大一、大二、大三招收学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基础和情况,题目从简单到复杂,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教师授课时间比较灵活,晚上、周末或者实验室有空的时间都可以,只要老师和学生提前沟通好就行了。其次积极把课内实验、开放实验的内容与全国大学生竞赛结合起来,通过课内实验、开放实验的训练,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学生集中强化训练,从而在大学生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实践后,收获颇丰。作者带领学生自制了广播铁搭通信演示仪、通信原理教学实验装置综合实验台等相关设备。有的也应用到了大学生竞赛当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虽然自制设备参考了一些现有设备,但自制过程对参与的学生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整个设备的自制过程,自始至终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自己动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间呈现出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交叉发展的趋势,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邮电高校的电气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学好电气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要体现邮电高校的特点。教学改革内容应当着眼于如何能够把电气专业和邮电特色紧密结合,培养出具有特色的电气专业的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通过在邮电类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的手段,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而且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全面适应新世纪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尤其是通信行业对高级应用型电气专门人才的需要,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建明.21世纪初中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与展望[J].电信科学.2000,(1):4-6.

[2]邱捷,夏成铨.澳大利亚大学电气工程教育概况及简评[J].电气电子教育学报.2000,22(1):3-5.

[3]夏东伟.伯克利加州大学电气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系本科教育及其启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23(4):22-25.

[4]丁道齐.应对加入WTO中国电力通信要创新机制加速改革与发展[J].电力系统通信.2000,(5):1-12.

[5]张士兵,章国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11-13.

[6]赵发勇.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0):71-73.

[7]樊昌信,徐炳祥等.通信原理(第五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1-12.

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发电厂电气主系统;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肖青(1971-),女,湖南嘉禾人,上海电力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助理工程师;张美霞(1979-),女,江台人,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电力学院三年重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40-02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2009年推出的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2]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计划。

2010年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开展该计划的专业之一。“发电厂电气主系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学习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其性质介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本文首先介绍了“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的课程现状,然后针对卓越计划中的该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现状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是我校特色专业基础课,我校根据办学定位的要求,在保证这些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在实践性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有所加强。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引入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参与本课程教学,通过讲座、座谈讨论等形式为学生举办了许多形式多样的创新教学活动,并且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现场实践活动。本专业已经与30多家电力企业共建有实践基地,每年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深入电厂、变电站以及电力设备制造、试验等企业单位进行现场参观,并由企业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开拓了视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实际工程设计等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以课堂板书、多媒体与录像演示为基础,通过实际工程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整体规划设计水平,并辅之以计算机仿真培训及现场技能培训来提升学生的现场工程实践能力。此外,将与本课程相关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安排部分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使本课程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近年来本专业相关的一些新技术发展很快,特别是美国提出进行新能源革命从而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发展战略后,全球掀起了新能源开发及应用和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建设的热潮。本课程从2004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2008年通过校级精品课程验收,2010年通过上海市级精品课程验收,但一些建设内容以及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仍需要紧跟新技术发展与时俱进,有所创新。

二、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出的教学要求

卓越计划的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3]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试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校企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对接电力行业,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协同发展,培养“专业理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电力技术人才。“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的具体建设,按照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及学校要求,将充分发挥我校“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理念,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平台下,本门课程通过多方(现场工程人员,历届学生,任课教师等)调研对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及仿真实习进行了研讨,另外对目前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调研,决定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创新,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充分体现现代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德国被广泛应用并且成效显著。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将多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术通过一个明确的“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制订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等5个阶段,采用团队学习的方法,动脑、动手、交流和合作,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4]本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学平台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建设将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融入项目教学法的理念。

1.理论教学环节的改革

理论教学的改革涉及到每一个模块,其中很多教学需要现场的支持。我校是一所电力院校,长期和系统保持紧密联系和良好关系,尤其上海电力公司给予我校大力帮助。另外我院在近五年的发展中大力发展实验室,紧跟电力行业新技术,在硬件建设方面国内名列前茅。理论教学环节的改革将细化到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将电力系统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新技术及时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的创新。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能源和发电,电气主接线及设计,厂用电接线及设计,常用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导体与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配电装置,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控制和信号,共七个模块。下面将针对七个知识模块进行介绍。

第一个知识模块——能源与发电模块:在原有介绍传统能源与发电厂的基础上,将引入新的绿色能源,对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进行介绍,通过现场的工程示范进行说明;另外还将课程设计环节的任务进行布置,让学生在第一次上课时了解到实践环节的要求,使得学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同步完成大型作业的相应部分的任务。

第二、三两个知识模块作为一个整体——电气主接线及设计、厂用电接线及设计这一部分,在介绍典型有汇流母线和无汇流母线的主接线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发电厂外高桥电厂,闸电燃气厂和变电站(奉贤换流站、南桥换流站、500千伏杨高变电站、220千伏森林变电站等)进行讲解。其中对于目前系统的大机组主接线的讲解,例如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发电机,采用单元接线时发电机出口处是否装设断路器的优缺点这一例子进行分析,可结合山东邹县发电厂和新建的舟山发电厂进行说明,让学生紧跟电力系统的发展。

第四个知识模块——常用计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发热和电动力的理论推导可以简化,但对于提高导体载流量的措施需要详细介绍。除了介绍传统导体的发热情况,还将对一些新型导体比如特种导线进行介绍,会以中天科技的导体为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五~七这三个知识模块(导体和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配电装置及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控制与信号)的讲解结合课程设计进行,另外采取企业教学和实验室仿真教学。

在上述七个模块理论环节的教学中也会同时穿行实践环节的教学,上课除了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外,还会采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资料除了静态的,还会有一些动画、三维以及动态资料,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实现项目教学法的理念。

2.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室仿真教学、企业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

(1)实验室仿真教学。在这门课上课之前将借助我院的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平台,通过教师的操作,让学生对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知识有些了解。比如一些典型发电厂和变电站的主接线情况、主要设备介绍,以及开关状态转换信号等,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系统的感性认识加深。

对于理论环节的第七个知识模块——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控制和信号教学,在理论知识的讲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学院的实验室仿真平台,进行操作,对于断路器的正常情况下的分合闸、故障下的自动分闸及自动重合闸,在计算机上通过一次接线图的变化和三维图形变化模拟现场的实际变化,通过灯光、音响等信号让学生体会到现场的操作。

(2)企业教学。本次课程建设将在电气主接线及设计、导体与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以及配电装置三个知识模块引入企业教学。邀请上海电力公司经验比较丰富的工程师、上海大型电厂的总工对现场的主接线以及一些新型设备比如特种导线、新型开关、互感器等进行教学,教学场地可以选择现场或校内教学。对于配电装置模块的学习,组织学生到现场的发电厂或变电站进行小班教学,学完之后立即看,加深学生的印象,改变之前的看完现场再学习,没办法把书本知识和现场结合在一起的情况。在理论课程结束时,会就学生所学知识在课外实习基地进行技能培训。

(3)课程设计环节。在教学计划中改变传统的学期末课程设计的方式,根据教师教学进度分阶段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在第一次上课时就把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和学生进行说明,本次采取小班教学,可以将30人的班级分成6小组,每组布置一个关于发电厂或变电站设计的课题,本次的课题来源于华东电力设计院和上海电力设计院的一些实际工程。采取小班完成项目的形式,每一小组设定一组长,答辩时以小组形式进行答辩,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的过程每完成相关部分的讲解时,要求课程设计同时跟进,比如讲完电气主接线及设计这一模块时要求学生完成主接线方案及主变容量的选择;讲解完电气设备原理与选择这一部分时,学生应该进行课程设计的第二个重点。讲完所有理论部分时,学生的课程设计应进入制图阶段,以往的制图选择的是手工画图,对于卓越班的学生要求其实行CAD制图,这也是考虑到现场对工程师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三、小结

本文首先对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进行了介绍,然后在“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现状的基础上,贯穿项目教学法的理念,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度改革,充分体现了卓越计划的三个特点。由于卓越计划实施还不到一年,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还需探索、总结、完善、实施,不断进行调整、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

[2]高为国,董丽君,吴安如.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

第4篇

关键词: 工程案例 教学法 课堂教学 实践能力

引言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哈佛大学,最早被运用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律教学中,以后,被运用于医学、管理学、军事学等学科的教学之中,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管理案例教学法。目前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已在教育界形成共识,并被逐步引入到工科类课程的教学当中。工程案例是将发生于工程实践中的客观事实,经过文字、数据、图表、动画等方式进行概括、整理,形成可用于课堂交流或探讨的案例材料。笔者结合多年的工程设计实践和专业教学经验,就案例教学在建筑电气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建筑电气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系统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建筑电气专业是工程性非常强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系统运行管理及建筑相关的智能化产品研发的电气工程师。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以讲授各学科的知识为中心,学生以学习理论为主,对工业、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属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式片段教育行为,学生难以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实践”的指导思想,毕业生中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工程案例呈现的是工程现场所遇见的实际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会关心在现场是如何处理的?这样处理的合理性和不足是什么?处理后的效果如何?如果是他本人会采取何种措施来处理,有什么理论依据,会不会比现场实际处理措施要好?这一系列疑问的探讨和解决,针对性强,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突破了“空中楼阁”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2. 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学生即将面临就业的压力,经常感到困惑的是“我学习这些课程有用吗?”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思想问题会导致学风下降。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对身边熟悉的建筑电气工程关注的心理,开展工程案例教学,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在课堂上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讨论甚至辩论的过程中,会极力回忆所学知识和理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得到教师的点评,并与现场实际比较,这样,使学生提高对专业工作的认知度,从而较早思考自身职业定位。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在大学的几年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同时应该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包括解决技术难题时思维方式的培养,这要靠在教学过程中一点一点的积累。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机会去试着想问题、找问题、提“假设”、找证据检验假设,于是逐渐学会了如何找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如何与教师同学交流、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比较解决办法等等。久而久之,他们就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因此通过教学中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讨论分析,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程案例教学方法正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

二、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建筑电气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在讲授建筑电气专业多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均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下面以《电气照明技术》课程为例,简要介绍进行工程案例教学三个环节的有关实施情况。

1. 选题与准备

所选的工程案例应当真实、有针对性、有系统性、有时效性、难易程度恰当,能揭示和应用所学知识,并能引入、消化和吸收新知识,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

笔者在讲到“照明器的平面布置”问题时,以我院新建的教学综合楼的平面为例,要求根据提供的建筑平面布置图,选择光源及照明器的类型和数量,设计该层的平面布置图。在上课前一周布置预习任务,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设计一层平面,要求学生去现场查看,总结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收集光源、照明器的设备资料,收集相关最新的工程规范的资料,并写出设计提纲,为课堂上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2. 案例实施

工程案例中应构建理论知识体系,课堂上概要讲解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同时引入工程图片加以说明。案例讨论过程要提倡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争论的关键,及时予以引导,步步深化。采用提问、主动发言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上述案例中,课堂上首先听取各组的简短方案发言,接着教师开始分析设计过程,理清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国家工程规范、标准下,有步骤地进行照度计算、设备选型。工程设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范中关于“照明节能”的强制性条文。启发学生对比照度计算方法,对光源、照明器的选型展开讨论。由于讨论内容超越了课本,将复杂的工程数据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并看到了所学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兴趣十足,发言踊跃,甚至能提出工程实际中某个方面的不足之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3. 概括总结

工程案例课堂教学的概括总结,是整个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经过教师的进一步点评、总结和深化,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境界,也才能实施由点带面,起到抛砖引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知道如何将这些平常分散学习的东西综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及应用效果。同时逐步接触到现行的工程规范,了解当前照明节能的新技术。最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用AutoCAD设计的工程图纸及施工完成后的图片。这样的工程案例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对专业学习充满兴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了使工程案例教学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要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作业,可选择典型案例,如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中的案例分析,加深工程的设计过程、参数选取,从而避免过去照搬公式、不明白参数的含义、会做练习不会设计的局面。

三、工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逐步完善的措施

工程案例应用于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突破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课堂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促进未来工程人员的素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将工程案例教学法引入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工程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工程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授课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工程经验,能对工程问题信手拈来,引用恰到好处。一个没有较多工程经历的教师,本身就是与实际脱节的,很难培养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在工程案例教学中也很难有底气地引入好的工程实例。一个没有扎实专业功底的教师,就不能很好地驾驭诸多的专业理论,不能将理论系统化,不能举重若轻地从多个角度来剖析案例。因此要求专业课教师为“双师型”,即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的任职资格。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必须明确的方向。一方面,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法,提供青年教师实践的机会,积累工程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了解本专业理论水平的最新动态,将其应用于案例的操作过程中。这一切对于教师本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教学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 工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建筑电气专业是交叉学科专业,涉及土木工程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程覆盖了现代建筑内所有的强电、弱电系统。因此在工程案例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如上述案例中,要求学生有建筑、结构、电气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其次是对学生素养方面的要求。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工程案例教学时,充分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学生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情况,选题要难度适中,并在课堂上采用启发、互动的方式,教师起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和交流,获得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四、结束语

工程案例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从而为全面提高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开创了一个好的教学形式,经过两届的教学和研究,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当然,这一方法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我们日后不断地完善。中国的教学体制正面临着理论联系实际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挑战,研究和推动工程案例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这在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的今天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谢秀颖.电气照明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苗张木.试论工科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J].交通高教研究,2002.(1):36-38.

[3]冯静.基于准案例教学法的工科教学新模式[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69-72.

[4]许朝阳,朱卫东.工程专业教学案例设置的几点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4(3):52-54.

第5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33-02

广东省《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于2006年立项建设,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教学改革,创导教育创新,以改革促发展,将课程建设主动融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不断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成果,依托学科建设、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网络资源的优质建设、课程体系的科学建设、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改进、教学团队的素质提升建设,及利用网站与实验室共同构建开放的电子系统设计创新平台,支撑各类科技竞赛,推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人才等措施,实现了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自麻省理工学院2001年率先推行课件开放运动以来,实现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强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1]。因此,教育部于2011年10月、2012年5月,先后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在“十二五”期间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

学习和探讨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等深层次问题,分析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倡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有以下四项措施:①分析对教育改革的期望;②学习新型教育教学的理念;③明确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作用;④结合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对数电精品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课程资源建设。资源建设方面建设有省级级精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网站(http:///xieyun/sd/)。网络资源在原有队伍简介、课程介绍、教学资源(大纲、课件和视频)的基础上,为主讲教师设立专门个人网页;结合各位教师的教改实践,及时更新网上资源内容。教学课件每学年都有更新。

2.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上,强调“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强化实践”的主旨。基本概念、原理、分析和设计方法是课程重点。如何合理、灵活地应用数字集成器件设计实际数字电路是课程的难点。2008年起将一半的实验(8学时)放在FPGA上完成。使实际动手操作、物理性实验和仿真实验,及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3.课程团队建设。课程团队承担我校自动化、电气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物联网等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团队成员注重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研究。研究课程内容组织、专业课程设置如何更合理地体现专业特点,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为此,分别形成了不同专业的不同课程体系。先后完成省级校级教改项目12项(省级4项),发表教改论文23篇,出版教材4部,获得省级校级相关教学成果奖11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团队于2010年获“广东工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

4.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方法研究。利用建设的网络资源拓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团队还建设了“ESDA专题学习网站(http:///xieyun/eda/)”,探索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数字电子技术》自主—协作学习模式[2]。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的统一,依据“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建立起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

5.结合学科竞赛,推进《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课程团队人员十余年来成功组织与指导多种学生课外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命题强调了基础教学知识与综合能力的结合,设计计算与制作测试的结合,电子技术基本内容与多专业内容的结合,传统器件与新型器件应用的结合。为此,深刻认识电子竞赛对人才培养的深层意义,不但积极组织竞赛,更加重视将竞赛贯穿于平时教学中,将竞赛中遇到的问题放到课程教学中,使课程经历了一个竞赛与教学互促的发展历程。先后有500余名学生完成与学科竞赛相关的课外科研项目100余项,在省级以上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有四十余项100余人获奖。

二、《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

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将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

通过分析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3],探讨资源充分开放、服务学习型社会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需求,了解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必须完成的任务。并且结合此前在建设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而言,最需要在原有资源基础上,建设拓展资源以增强网络互动性,解决“如何学”、“如何有效学习”的问题。因此,《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策略如下。

1.建设拓展资源,构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互动学习平台。结合学校和学院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将“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ESDA)专题学习网站”、“实验教学网络管理系统”作为拓展资源,与精品课程网站有机链接。在原有主机教师个人网页和论坛基础上,增加贴吧模块(包括小问题、大作业等)和Q群模块等交流工具;丰富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等辅助资源;增设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虚拟与仿真实验系统、在线自测与考试系统等;构建一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互动学习平台。

2.探索精品资源共享条件下的网络学习模式。研究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能力的培养过程和素质的养成过程的规律,充分利用精品资源共享条件下有关知识具备系统性和完备性优势,结合“广工大—Microchip MCU联合实验室”、“广工大—TI DSP联合实验室”、“广工大—Freescale 嵌入式技术联合实验室”、“广工大—Altera EDA/SOPC联合实验室”、“广工大—Xilinx集成电路验证联合实验室”等五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共同构建从MCU到ARM,FPGA,再到芯片设计的完整的开放的电子系统设计创新平台。在电子系统设计创新平台上,探索以竞赛作品、实用电子产品和科研工程等为工程项目的基于项目学习方法PBL(或工程教育学习方法CDIO)的网络学习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学习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广东省《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还需要加强拓展资源建设、互动性建设,并且探索新形势下的网络学习模式等。

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还涉及许多问题,比如学校办学自、办学理念、知识产权、教师教育自等,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4]。借用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公正课》的结束语: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了哪些知识,而在于触发了你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石道元,韩英锋.崭新的使命: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J].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15):13-17.

[2]刘冰茹,夏益民,谢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试验改革.2006全国教育技术会议论文集,2006,(11).

[3]陶明华,万茓,张玲玲.精品课程建设和应用现状调研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2,(10):234-236.

第6篇

关键词:科学课;课堂导入;导入原则;导入策略;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26-0076-03

课堂导入是科学课程的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环节,是科学课程教师在新授课之前引导学生进入新授内容学习的行为方式,是师生间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架设得好,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还具有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做铺垫作用。

一、科学课导入遵循的原则

精彩的导入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与教学的内容紧密联系,要在求变、求精、求新、求思上下功夫,才能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

(一)求变,有灵活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也是如此。导入的设计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的学生情况而定。由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课堂教学的多变性和学生状态的复杂性,就决定了课堂导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即便是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的方式也应因时、因地、因对象而异,只有采用灵活多变的导入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优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达到导入的预期效果。

(二)求精,有针对性

新课导入的目的就是要用最少的时间将学生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设计要精致、有效,语言要简明易懂;活动安排应必要、精巧;用来作为导入的教具要科学、有趣、好用。导入既要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又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

(三)求新,有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鲜的事物对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习兴趣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课堂导入要依据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的方式要不断创新,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愿望,从而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切不可采用“一招鲜,吃遍天”的陈旧方式去导入新课,即使这种方式导入的效果非常好,也不要经常、反复地运用,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导入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求思,有启迪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要想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首先教师要善于设疑。在学生思维还没有启动时,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或情境引起学生质疑,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从而能对学生诱发思维,启迪智慧。

二、科学课导入策略的建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只有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教学的内容,对导入的方式进行精心设计,才能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愤悱状态。

策略一: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入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创设的各种具有趣味性、探究性、延伸性的情境。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科学教师应把握好教学和生活的结合点,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其在愉悦的情境中,思维更加活跃,意识更加主动。

1.设置场景,让学生“帮忙”。能帮老师做事是每位小学生最自豪、最乐意做的事情。在新课的导入环节设置情景,向学生“求助”,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如: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我们知道的磁铁》导入时,我把装有回形针和小垫圈的托盘带进教室,到了讲桌旁,故作匆忙,不小心把回形针和小垫圈撒了一地,看着地上的回形针和小垫圈,我对同学们说:“哪位同学能帮老师快速地把地上的回形针和小垫圈捡起来?”话音刚落,小手举起了一片,我让手举得最高,平时做事比较麻利的谢金儒同学帮我捡,只见他蹲下身子很卖力地捡着,我说:“还有谁能想出办法比他捡得更快?”几个同学犹豫了一下,朱国栋同学最先举起了手,“老师,我要有一块磁铁就能捡得更快。”“好的,老师给你一块磁铁。”只见他让磁铁在地上滚了两下就把所有的回形针、小垫圈捡得干干净净。在一片掌声中朱国栋同学回到了座位上。我用洪亮的声音说:“磁铁不仅能帮我们捡东西,其实它还能帮我们做很多事情,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然后,我出示了课题:“我们知道的磁铁”。

2.媒体再现,启迪学生思维。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能逼真地再现生活中的场景。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启迪学生思维。如:在教学《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导入时,我运用多媒体再现因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的现象你见过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许多泥沙被水冲走了”;“雨下得太大了”;“土壤太松软了”“土地上绿色植物太少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策略二:挑起认知冲突,以疑入境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思维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的。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结构“失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才能投入积极思考。

1.挑起认知矛盾,引发学生思维。在课堂导入过程中,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设置认知矛盾,让学生产生企盼、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杠杆的科学》一课我设计了一场竞赛式教学导入。我出示了教具和竞赛规则:一根木棒和一块木头,把木棒担在木头上,由两位同学在木棒的两端用力向下压,谁把木棒的一端压下去谁获胜。之后,我让同学们推荐一位大家认为力气比较大的男同学,我又请了一位女同学,让他们较力。所有的同学都认为男同学必赢,比赛的男同学也充满了信心,在一片欢呼声中,女同学表现得犹豫不决,我看出了女同学没有信心,故作神秘的对女同学耳边小声说:“你尽力就行,老师帮你,你肯定赢。”较力准备开始了,我悄悄地把木块向男同学那边移动一些,在一片“加油”声中,最终女同学获胜。这节课就在男同学们不服,参赛的女同学也不解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课题“杠杆的科学”。

2.利用认知差异,激发学生思维。在生活中,由于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待事物的认识存在许多不同看法。在新课导入时利用学生的认知差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导入时,我让学生进行“比眼力”的小游戏,我拿出粗细、高度都不同的三个透明的饮料瓶,里面装了同样多的水,让学生观察,三个瓶中的水量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学生猜出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说粗瓶中水多;有的说细瓶中水多;还有的说不粗不细的瓶中水最多……他们各说各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让着谁。这时我出示课题,“比较水的多少”,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办法,围绕比较水多少的方法,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奇思妙想不断呈现,为新课开了一个好头。

策略三:依据认知规律,以趣入境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科学教师要依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科学课的导入环节中,通过组织各种融知识、趣味于一体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参与到学习中。

1.故事引路,激发学习兴趣。把蕴含着科学道理的小故事引入科学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时,我把寓言故事“运盐的驴子”改编后讲给学生听:“有只驴子驮着盐过河,它的脚一滑,跌倒在河水中,它猛烈地挣扎,最后终于站起来了,顿时感到一身轻松,它很高兴,觉得学到了本领。后来,有一天,主人又让它去驮面粉,到了河边,它心想,再跌倒下去,站起来时一定会轻松许多。于是,它故意摔了下去,结果不管它怎么挣扎,却在河水中再也没有站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故事中驴子的死因。学生听说研究寓言故事中驴子的死因,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2.猜谜导入,开拓学生思维。猜谜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对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科学课的导入环节,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如:教学教科版三年级《蜗牛》一课导入时我让学生猜谜语,谜面是“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便争先恐后地竞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同学们的意见达成一致,都认为是“蜗牛”。我顺势发问,蜗牛没有手和脚却能到处走,它怎么走?靠什么走?只要碰它一下就能缩进房里头,它是靠什么感受到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蜗牛”。

三、科学课导入的注意事项

课堂导入是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它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课堂导入最终必须为整个教学过程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注重课堂导入而忽视其他环节,这种导入再精彩也注定是失败的。

(一)导入要简炼,忌冗长拖沓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前奏,在一节课中应占较少课时,一般三分钟左右。因此导入环节的设计必须短小精悍,简洁明快,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用简短的语言、少量的演示或精妙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尽快地入情入境,投入学习。否则冗长拖沓,就会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导入要有趣,忌刻板乏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新课导入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幽默风趣,教态要热情开朗,引入方式要新颖多样,手段要形象直观,通过各种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刻板乏味,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必然影响学习的效果。

(三)导入要引思,忌机械灌输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 设置启发性的导入,既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通过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成的心境,使学生处于一种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状态,从而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则,教师机械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四)导入要尝试,忌演示失误

第7篇

供电企业由于其具有垄断优势,还没有迫切的竞争危机,而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用电量持续上升,也就是说,供电企业营业收入只增不减,因此,提高效率和效益还没有成为自觉的需求。但随着居民阶梯电价的实施、电力部门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完善以及电力客户服务要求的提高等,供电企业客户服务部门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营业厅人手不足,客户满意度降低,企业与客户间沟通不到位等。供电客户服务,应该是以电力客户需求为导向,包括与电力客户达成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工作。人因工程充分考虑人在组织和系统中的作用及人与系统的相互影响,可以应用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达到改善工作效率与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本文以人为核心,研究人因工程在供电企业客户服务中的作用,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供电企业客户服务的演变及发展动向

供电企业客户服务方面的新动向及其带来的问题可以概括为:

1.虚拟营业厅的推广

全国各大电力公司开始大力推广虚拟营业厅,用户可以在手机或互联网上完成缴费、查询账单甚至是故障报修等业务。目前虚拟营业厅的应用成效不佳,甚至给供电服务带来负面效果,例如根据用户网上申请内容进行上门服务抽离了实体营业厅的工作人数,对本来就人手不足的前台营业厅造成极大的人员压力。但是可以预见,虚拟营业厅未来将会是缓解实体营业厅工作压力及工作量的有效补充,而不是与实体营业厅处在对立的关系上,各省电网公司正在所辖范围内逐步推广网上营业厅、掌上营业厅和流动营业厅等虚拟营业厅的应用。虚拟营业厅方便快捷,为客户免去了出门排队等麻烦,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使用虚拟营业厅办理业务将是未来的大趋势。

2.自助服务设备的广泛应用

目前,南方电网公司范围内大部分营业厅配备2台自助服务终端(POS机),设在营业厅隔壁,POS机外观设计类似于ATM机,支持客户进行业务介绍、电子账单、业务预办理、电费查询、缴费和售卡六项服务。然而,自助服务终端的使用效率高低不平。市区经济相对发达、用户较集中,POS使用效率相对较高,使用群体多为经常接触电子信息、电子网络的中青年知识分子,POS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前台营业厅的工作压力,但是在偏远地区,大部分POS机只起到了摆设作用,由于农村居民用户较多,他们习惯于面对面的收费方式,对于冷冰冰的机器既不会操作也不会信任,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此外,自助服务终端机易坏难修。在实际的操作中,POS机经常失灵或者系统死机,而等待销售方指派维修人员大约需要一周,那么在这一周的时间内POS机只能闲置而不能投入使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3.营销系统和财务系统电子信息化

“十一五”以来,电网公司为实现企业资源信息和数据共享,建立了一体化企业信息收集平台。借助计算机类通信工具,客户办理的每一笔业务都被详细的记录在电脑上,包括收费方式(银行代收、银行托收、走收、坐收),业务类别(业务变更、新装增减容)及数量等。在财务系统方面,以南方电网公司为例,可以为客户提供的电子支付、企业账户管理、资金归集、资金监控、网上信贷等服务功能,让成员单位足不出户便完成各类资金的管理调拨,结算效率大大提高。

三、供电企业客户服务设计中的人因工程问题

1.窗口服务与后台保障不统一

近几年供电服务窗口建设力度较大,从硬件上看,自助服务终端、自动排号机等设备大量投入,同时推出24小时营业厅、电话通缴费、电子账单等,应该说有形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堪称一流。软件上讲,窗口一线服务大多选用年轻的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员,并经过培训上岗,窗口服务使客户充分感受热情、规范、周到,但是前台窗口之外的相当一部分员工客户服务的理念十分淡薄,认为电力客户服务是营销人员的职责,与自己关系不大[1]。供电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前台(窗口)服务员工的表现要依赖后台(非营销部门和人员)员工的努力支持和紧密配合。如果后台保障不到位,前台人员常常不能完成对客户的承诺,因而客户可能对整个电力企业的印象大打折扣。

2.客服人手不足的问题

在用电检查方面,目前很多市级供电公司没有专门的线损管理人员,而且无法根据岗位决定工作内容且工作间有交叉。用电检查需要进行上门服务,需要与客户直接接触,现有的用电检查组没有对客户进行分类,例如按年龄分类,30岁以下、30-50岁、50以上等分别指派不同的检查人员上门。对客户分类有益于加强沟通效果,减少与客户可能出现的摩擦,能够防患于未然。同时,为保证用电检查人员的安全与供电企业形象,用电检查人员至少为2人,进一步加剧了人员紧张的局面。

3.95598热线服务中人的因素问题

95598热线服务是供电企业客户服务的重要板块,也是人占主导的服务措施之一。在实际中,由于95598热线人员服务质量问题造成客户满意度下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95598接线员缺乏实体考察基础。95598接线员由于缺乏对所辖范围内地理位置的了解,业务技术不熟练,有时会将问题复杂化。曾经有95598热线人员在客户咨询时将客户指派到更远的营业厅,不仅增加了客户由于打车等造成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非客户所在地管辖范围内的营业厅可能会以业务繁忙等理由拒绝办理建议客户回居住地更近的营业厅办理,引发客户满意度下降和投诉等后果。

第二,95598热线人员与客户的沟通问题。客户拨打95598咨询业务办理的情况,常常存在沟通不当的现象。例如,客户咨询的问题是更改账号需要带齐哪些资料,95598接线员按“更改账号”业务需要的手续材料给予回答,但是当客户到达实体营业厅时发现资料不足,原因是客户近期购置了房产实际要办理的业务是“更名过户”。非电力行业客户大多数缺乏对专有名词的认知,不能够清楚的区分这些业务项的不同,给供电企业客户服务增加了难度、给客户自身增加了麻烦。同时,客户咨询或反映问题时,由于存在对95598坐席人员接线时间的考核导致坐席人员不会花足够的时间给客户解释清楚,更很少向客户主动过问,理解偏差导致客户多次往返营业厅的现象时有发生。

4.前台营业厅结构和布局的人因工程学研究

供电营业厅是供电企业重要的服务窗口之一,直接反映公司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对它的结构和布局进行研究对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和提高公司知名度、忠诚度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容主要针对营业期客户的特性和要求,对营业厅内的物体摆放的尺寸、大小、种类,业务办理通道的顺序等进行设计,从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或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1)营业厅配置业务引导员

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营业厅欠缺业务引导员,只有少数营业厅入口处设置有引导员办公桌,其中个别营业厅的引导员还是由保安兼任,不能够充分达到引导员的工作要求、及时解决客户反映的问题,且常常不在岗位范围内活动。在前台营业厅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各营业厅很难单独配备一个引导员岗位,但是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应当充分认识到“引导员”这个岗位存在的必要性。

业务引导员可以兼任多个岗位,起到灵活调用、中间协调的作用。业务引导员需要经过专业的服务、业务知识培训后上岗。营业厅是供电企业为客户提供服务,与客户沟通交流的“一线”场所,引导员职责是流动在营业厅窗口附近范围内,仔细地了解客户的业务类型与需求,根据客户的业务类型进行合理分流;同时耐心地指导客户填写业务单据与指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详细、准确地解答客户咨询的问题等。如果引导员和窗口人员配合较好,不仅可以维持营业厅业务办理的秩序,还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相对而言,女性引导员亲切、和蔼的态度在解决客户纠纷、客户抱怨方面效果更佳。

(2)营业厅排队等候时间问题

业务办理时间过长与营业厅排队不超过规定时间出现矛盾。前台营业厅只按业务办理窗口和收费窗口划分,如果在排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营业员在审核某个专变客户时花费时间较多会导致后面的客户排队时间超过珠海供电局的服务承诺,若营业员为缩短后面排队人员的等候时间导致审核不仔细,出现反单情况,不利于供电企业的社会形象,同时加大了业务员的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和工作量)。供电营业厅可以每周指定固定的工作时间,专门办理专变客户业务或简化专变客户业务办理流程,从而缩短办理时间。

5.员工缺乏认同感

由于“一人多岗”的现象普遍存在,员工的工作量多、工作时间有限,很少有人有精力去管其他人的事情。工作完成的好,别人认为这是你应该干的;工作中出现纰漏,别人认为这是你工作态度有问题。员工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的场合与主动性,每个人只负责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或问题时很难找到别人帮忙,员工缺乏认同感,没有热情服务客户的主动性;此外,现有的“同工同酬”薪酬制度,对努力付出、认真工作的员工没有采取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措施,员工努力工作的这种行为无形中弱化了。因此,当客户将供电企业客服人员服务状况与其他行业如银行、通信(移动、联通及电信)相比,认为电力员工精神面貌相对较差,没有“被服务”的切身感受。

四、结束语

国外在客户服务中对人因工程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人-机-环境系统研究中已采用多种新技术,优化服务空间布局,提高服务效率。国内电力企业对人因工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客户服务的改善多体现在增加缴费方式、简化业务办理流程(低压无纸化)、加强服务意识建设、出台服务标准等有限层面上,没有从服务的核心――“人”出发,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结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对客服人员的服务行为给予双重激励。国内科研机构可以采用系统工程思想,同时借助仿真模拟软件,尽快形成适合我国服务行业特点的人因工程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于实践中检验。

第8篇

【摘 要】当前职业教育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动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引领着职业教育的改革。本文以高职院校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为例,浅谈“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

关键词 工学结合;机床电气控制;教学

目前,“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国家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已经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工学结合是我们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专业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现状

在传统的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在实训课中简单实践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种授课方式弊端较多,主要表现为: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在课堂上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长期下去学生对教师有强烈的依赖性,学生的学习独立自主性被削弱,教学过程也变成了填鸭式教学,在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感觉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2.教师讲解的内容较为抽象,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中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以及控制系统、电器元件等,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往往只是对概念和理论进行简单的语言描述,对电器元件也只是用图片或多媒体等辅助工具进行介绍,与实物讲解差距很大。3.传统教学中,在理论学习后学生才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学时在整体学时中占有的比例很小,学生的实践机会偏少,而实验也大多是针对某一章节的,内容较为固定,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

二、“工学结合”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

1.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工学结合”模式教学是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本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需的技能。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是以学生从事电气运行与控制工作为就业导向,该课程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为:数控机床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运用电磁兼容采取抗干扰措施;熟练掌握伺服系统特性,估算扭矩;了解电机与驱动器的选用、电路连接;了解国内、外典型数控装置特性、功能;了解选用方法、系统连接、调试;掌握PLC控制电路特点;了解在数控机床上的典型应用,梯形图设计与调试;了解系统参数的作用、形式、功能,调试方法;掌握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的控制特点、电路设计、电路配线、连接、联调;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的仪器和仪表、调节设备;掌握电气系统的基本测试技术。

2.重构课程模块

明确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培养目标后,结合“工学结合”模式特征,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营造“职业岗位”情境,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此,我们要打破“机床电气控制”原有的知识体系,通过几个典型的项目将各个知识点融入进去,以项目内容为载体,以项目内容为实施途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做三者有机统一、共同进行,让学生在完成项目内容同时完成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共分为常用典型低压电器的拆装、检修及调试,异步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及故障处理,双速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及故障处理,绕线式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及故障处理,典型机床线路的调试及故障处理等几个模块。

3.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中就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教学的内容应以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入相关知识点,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电路分析、故障分析贯穿于整个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夯实《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理论基础,为以后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打好基础。

4.改革教学形式

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专题讲座和增加大量的实践环节等非正式课程,经常让学生参加实习和企业参观学习,培养学生基础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开展相关领域的新知识专题讲座能够促使本学科的建设更具系统性与先进性。

5.改革评价方式

学生的考核成绩可采用实习绩效考核与学校学分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知识测评与实践能力(包括工作业绩、态度等)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这种多元的评价方式既能够保证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权益平等,又能够使得人才的培养活动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得以保证。

三、“工学结合”模式中注意事项

1.要合理选择“工学结合”的企业。企业既要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还要能兼顾课程学习的需要,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有良好的职业环境作为保障,学生将来要能胜任岗位,要具备专业技能、方法和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2.精心制定教学大纲。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要与“工学结合”的企业有关技术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整合,共同制定好课程教学大纲。同时对考核方法也作相应调整,侧重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核。

3.校企联手共同教学。学校应聘请“工学结合”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实践导师,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企业、产品和设备有更深刻的了解。另外学生也可在完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请教导师完成调研和实践报告等工作,从而进一步拓展视野,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2]叶智美.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新模式[J].江西教育,2005(17).

[3]许春树,侯洁.走工学结合道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