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展良好,广大学生思想积极乐观,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尤其是党的十以来,各地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由于多元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及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知识体系构建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诚信,见到老人摔倒不敢扶甚至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校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增强其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坚持以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理论,抓好理论教育,不断弘扬和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道德自信;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平稳推进。一是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其实就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理论自信。二是继承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社会中不良思想的传播、不良社会舆论的诱导,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展。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起到暗示、约束人的作用,不断提高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的引导力,引导大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思想文化。三是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如在校园中张贴标语或是举办活动,潜移默化中让优秀的思想文化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成为的坚定信仰者和传播者。
二、加强人文关怀,关爱学生
道德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关怀,“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过程,教师不仅应具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具备道德素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需要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应该在哪儿用力,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学校应在思政工作方面重视辅导员工作,切实提高师德师风的建设。二是平等对待,互相交流。不再以分数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和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及时沟通,关心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如奖学金、创业基金、项目活动经费的设立等,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到丰富的学校生活,让学生从中体验快乐和美好的生活,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态度。
三、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培养高校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当前高校课堂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僵化,管理方式不当。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方法传授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所以更重要的是建设一个创新型课堂,改善管理方式。首先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开展课堂讨论的过程中,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参与课堂互动,发表不同的见解。其次创新教学方式。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使学生对知识充满乐趣,提升课程内容的时代感,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再者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衡量学生智力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督促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对于日常积极参加活动给予加分,采取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整体素质等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建立在遵循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学校应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身应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向上的态度。三者协同发展才能够不断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深入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黑龙江日报,2016-12-13:1.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群文天地,201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体的关联。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也是作为一种传播活动而存在的。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学的互通性下,采用新的教学观点和教育态度,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通过各种以媒介为载体的教学平台,并以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传播社会理念和价值观,这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的良好实施,以及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都是非常有效的。在此基础之上,有效的利用新媒体这一背景环境,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实施
2.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这一理念的提出为各地区、各部门工作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战略机遇。在这一环境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的实施中,必须要树立良好的科学理念,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管理理念,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出发,并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环节之中,这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与此同时,因地制宜的将科学发展观贯穿到各个环节之中,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因素相联系,这样才能顺利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既定目标。2.2积极营造“对话式”的交互情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所强调的是参与度、渗透性的高度和强度,是在为教师和学生切实意义上交流平台搭建的基础上,以此来使学生和教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无限新媒体的表达空间,还需要将教育的内容向生活靠拢。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向对话交流式方法的转变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新媒体的真情互动,受教育者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倾诉欲望就会得到发挥,此时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民主化教学平台,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就会得到转变,进而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沟通。同时,从教育意义层面分析,积极情感的融入和便捷、有用、休闲教育情感的共同呈现,能够给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强烈的亲和力和吸引力。2.3大力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在面对各种媒体信息和解读和批判能力上,所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能力[2]。从教育学的意义上分析,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以批判网络为主的价值观教育、以运用网络为主的技术教育、以认识网络为主的知识教育三个层面。当前,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教育内容老化、狭窄、向政治方向集中的问题非常严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理论和传播技巧上,传播方式单一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同时,作为心理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在新媒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下,媒介观念、媒介法制、媒介道德和自我管控能力的缺失和不足,严重的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在这一背景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课程设置、专题培训、校园思想政治主体活动等方面大力的推进,并以媒介素养教育为主导,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结语
视觉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文化环境,两者具有同一性,但视觉文化的个性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视觉文化的产生与后现代主义文化、解构主义等文化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中,事物总是以二元对立项的形式出现,如男人/女人、白人/黑人、好/坏、真理/谬误等,而在这二元项中第一元总是高于第二元,两者并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解构主义者认为这种划分是不正确的。事物间的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也并不是某一元高于另一元。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也同样存在着对传统教育的解构:对严肃话语的解构、对命令式话语的解构、对单一式对话方式的解构、对语言式教育方式的解构、对教育者中心权力的解构。伴随着这种解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将需要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图景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以政治教育为主,思想教育为辅。特别是在某些政治年代,这种不平衡状态更为明显。在政治教育中往往是上传下达、命令式的语言。在教育语言中文字和口头语言是主要的形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教育统治者的文件或教育传达者的口头语言,内容不仅单一、集中、书面化,而且政治色彩浓厚,说教色彩浓厚。这种教育方式在当今时代已逐渐显出其弊端。大学生群体已不再是原先的精英化群体,他们不仅数量较之扩招前大幅增加,而且思想动态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别是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他们的信息输入渠道更为丰富也更为便捷。国内较早研究视觉文化的研究者周宪曾指出:“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1]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影像、感性是重要的词汇。事实上视觉文化的这种转变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原先的以语言为中心的、偏向理性思维和理性判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开始不易被大学生接受;另一方面视觉文化带来的大量形象和影像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信息输送渠道和理解方式。前者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变挑战为机遇;后者则要求我们利用视觉文化的优势,把环境变为工具,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视觉文化以图像为基点,不仅将文字变成图像,还将文字意义变成图像意义。
在图像的背后不是能指与所指的断裂,而应仍是能指与所指的融合。比如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观点的阐释往往是教育工作的口头解释或文字解释,仅仅需要层层信息传输的递进,将原本就比较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加单一和无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观点不能认真领悟,而只是迫于对教育者的畏惧,效果自然不佳。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语言图景化即利用视觉文化的图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现则能将枯燥、深奥的观点传输变成直观、形象、易于接受的双向交流。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量引入电教化教学方法就是一个最为简单和有效的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单向式、填鸭式的教学,不仅学生听起来厌倦,教育者本身也会失去兴趣,而在教学课堂上广泛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投影仪、幻灯片等,在理论中加入案例、图片等则可以大大提高教学兴趣。2005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在“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意见实施的几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媒体建设取得了诸多成果。“精彩案例”、“精彩教案”得到了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并取得了资源共享。虽然我们说“多媒体无用论”、“多媒体万能论”等观点都是将问题简单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多媒体的利用和开发是视觉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技术化视觉文化的背后是技术力量的支撑。无论是认为视觉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图像、媒体,还是数字化,其实质都是技术力量与文化的融合。在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技术始终是逃脱不了的伴随者。这种技术化力量以无所不在的势力范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娱乐,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合理利用这种技术化力量会大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感染力。技术力量贯穿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网络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一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和接受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壮大,网络文化已成为视觉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资源共享的信息文化,网络文化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动态性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及时、通畅地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不仅节省了信息传送的环节和时间,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信息传送空间狭窄的局限,更是以更为公正、客观的方式向大学生展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现状。正是有了这些丰富信息的来源,大学生们才有可能将传统的被动思考转向了主动思考。在上文周宪学者对视觉文化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视觉文化更注重感性。这种转向不仅是在形式上由传统的语言转向图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的确大量、感性、直观的图像让大学生们在接受信息时会出现不假思索、不加甄别的吸收、接纳,也会弱化语言时代对信息进行的判断、归纳等思维方式,但只要教育者能有效、合理的引导,对信息进行及时的过滤,并进行选择性利用,不仅会大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会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兴趣。比如利用网络资源上的微博、论坛、QQ群、博客、各类媒体的新闻等等,针对热点话题和事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育者可利用与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传输给学生。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摆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出现的枯燥、单一的桎梏,而且因为有了网络这个交流平台而不是面对面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学生更能畅所欲言,想法更真实。
各种信息媒体不仅是以影像符号表征的视觉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平等化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其方式是直接的、强迫的、单向的。受教育者往往没有话语自,处于地位不平等状态。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这种地位的高低划分显然有些不妥。如何处理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间的关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视觉文化中由于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量图像与信息同时出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视线中,文化从精英走向大众。只要受众者愿意,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文化,受众者与文化创造者的地位不再是绝对的接受和创造了。这种地位的转换同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方法。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仅在信息的获取、选择、判断和讨论上有着同样的主动权,而且在两者之间的交流中也完全平等,交往机会均等。如在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上,传统教育方式中教育者说的对或错已不再被接受,相反,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流、讨论甚至争论中最终得出的结果要更容易让学生信服,比如大学生遇到溺水者要不要救、如何看待刘翔事件、如何正确认识高校扩招等等。这样的平等化教育方式无疑是更有效、更鲜活、更有说服力。当然这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对社会问题和热点事件有着正确、及时的了解,更要有思辨能力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只要这样才能在辩与不辩中固守阵地,引导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它不仅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更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文化的发展。面对在视觉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活动的开展也必须尊重主体生活经验。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过程中充分运用视觉手段展开教育和交流,更为符合现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习惯[2]。扬长避短,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 “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3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1.019
[本刊网址] http://
“触屏”时代背景下手机、互联网以及数字电视等等地广泛应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发生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舆论环境更加错综复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这种大环境下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如何更加积极地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以及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科学的三观与思想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任务。高校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明确“触屏”时代的特性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下面来具体分析了解下。
一、“触屏”时代的特性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触屏”时代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新媒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改变,现在的新媒体指的是移动互联网、微博、手机以及各种信息交流平台等等,新媒体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它具有更好的交互性、时效性以及广泛存在的网络性等等。这个优势特点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的丰富多元化、资源共享程度高以及互动性更强等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较大的教育功能与价值。
(一)多样化先进媒体形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新媒体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出现,现在的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融合,形成了互联网、手机以及电视等多种媒介的交融互动,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方便、超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关注并热衷社会新事物与新思想,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起来,构建高校自己的教育物质载体,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进行建设,例如高校可以构建主题网站、高校微信平台、高校微博以及手机报等多种数字化校园平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载体将思想政治内容传递给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为立体与动态,形成一个更为广阔的教育平台。
(二)“触屏”时代的时效性与便捷性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因此教育内容可以凭借多种新媒体媒介进行资源的共享与传递,将电脑网络、手机网络及各种信息传播渠道联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动态立体的信息传播流,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高校大学生能够通过手机、微博以及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形式跨越时间、地域等因素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知识。新媒体还是学生了解社会现实与新闻的媒介,学生在这些媒体上阅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思想观念等信息,从而了解熟悉国家的方针路线等。新媒体的优势特点时效性、便捷性给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随之提升、教育的覆盖面随之扩大,信息传播的效率也有了很大提升。
二、“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触屏”时代不仅出现了新媒体,也出现了大数据,大数据是一种新产物,也是一种更为先进更为科学化的事物,大数据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得高校的思政工作更为科学与人性化。人们使用大数据进行决策,更多根据的是数据与分析,改变了以经验与直觉为依据的分析,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的这一特点,在高校内部构建一个大数据平台,将高校师生在公共网络平台上以及一些调查问卷上的数据资料汇集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一种实证性量化问题呈现出来。大数据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学生的思想行为采用动态数据库方式获取,分析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采用新媒体形式展现出学生的价值导向以及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等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克服以往根据经验与直觉判断、推理问题的缺点,采用数据样本进行分析,用实际数据资料来说话,这样的教育将会更加精准更加科学;大数据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加的个性化与人性化,教师根据数据反映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者是某个群体学生展开针对性教育,采用多种形式活动例如个别谈话辅导、专题讲座等等,教师也可以采用主题微电影、师生在线互动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触屏”时代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传播具有“无屏障性”,也就是说各种新媒体如微博、电子邮件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等没有国界,信息跨越了地域、文化进行传播,信息内容繁多并且杂乱。新媒体是一种传播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构建与重塑的有力工具,因此一些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势力都会采用这种媒介传播有利于自己的言论思想,争取吸引更多的受众。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新媒体传播落后腐朽思想与价值观,这对还没有完全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大学生如果长期处在一种不良信息环境中,会很容易导致其价值观错位、思想信念缺失等,增加了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难度。新媒体还具有虚拟性,给学生的行为与言论提供极大的自由性,有效地发挥了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但是对于一些心智还不是很成熟、辨别能力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这种空间环境下很容易会随意发挥主动性,在你现实与虚拟网络中进行频繁地人格转换,容易引发人格障碍。还有些大学生沉溺在新媒体中,沉溺在虚幻的世界中,现实人际关系冷漠疏远,很容易在心理上与人格上出现问题。
三、“触屏”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增强新媒体的引导力与渗透力
“触屏”时代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有所延伸,不仅要在教室与课堂上进行,还要将其延伸到课外,以高校校园生活为基本出发点,与传统优势相结合,构建高校立体化创新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增强新媒体的引导力与渗透力,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新媒体。高校应该将学校的新闻、宣传以及各级党团组织请进网络新媒体中,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将个部门的多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本着趣味性、服务性以及人文性的目标建设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将大数据知识技术应用到其中,网站议题以及话题建设重视舆论引导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新媒体进行有机结合,发挥新媒体的引导力。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得高校有关工作人员可以采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与交流,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多种新媒体形式如微博、微信以及QQ等平台,针对大学生关注热衷的问题展开互动与交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与思想理念,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素质
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与多种新鲜事物,高校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的素质,跟上“触屏”时代的发展步伐,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主要包含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接受媒介信息并给予评价;采用媒介进行生活于工作,高校教师应该朝着这个三个环节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出混杂、泛滥的现象,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高其信息传播、识别能力,还要提升自己的评价、引导能力。
(三)建立健全信息监管机制,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要想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将高校的各种新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新媒体环境,完善各种信息监管机制,监督高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与途径,构成一个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障工作。移动互联网下的信息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与管控,高校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网络管理员以及建设虚拟网络组织等形式增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对高校网络突发事件也要做好应急预案与反应机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旋律进行弘扬,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辅导员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有部分高校辅导员的价值观念、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还不适应高校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些辅导员的教育方式还很陈旧,教育内容还很落后,教育方法还很僵化,并不适应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些辅导员不安心工作,敬业精神不够,对本职工作得过且过,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力不从心了。很多辅导员并不去思考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更不会去研究具体的教育工作方法和效果,没有时间学习新的知识,这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辅导员的工作定位不是很清晰
辅导员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工作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保证全面快速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还有很多领导、辅导员、甚至大学生都对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是很清晰。通常大家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包罗万象,无所不包,涉及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辅导员不自觉的成为了各项工作者。这样,繁杂的工作就使得辅导员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繁重的工作压力使辅导员缺少与大学生心对心的交流,加上自身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不断退化,久久得不到提升,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中威信扫地,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形象。
2、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很多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机制不是很完善。有的高校辅导员作为入职者进入任课教师的捷径,有的高校引进辅导员只看学历,忽视了辅导员的组织、宣传和实践的能力,有的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更多放在避免发生事故上,有的高校缺乏对辅导员的培训,使高校辅导员缺乏交流与学习的机会。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发挥。
3、辅导员个人素质不够
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社会责任心,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有时辅导员还有失公平,生活作风散漫,不能严于律己。有的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单一,没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的相关知识背景,不能很好地胜任教师的职位。最后,还有部分辅导员的政治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增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几个举措
1、不断充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
高校辅导员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增强教育工作内容的时效性,与时俱进,充实教育内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保障。要巩固其在大学生思想上的主导地位。其次,要加强诚信教育。通过营造诚信文化、建立诚信档案、树立诚信典型、完善诚信制度、加强诚信宣传等措施来不断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最后,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在网上的不健康消息会逐步腐蚀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从而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出现偏差,甚至进行网络犯罪。这就使得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更具重要意义。
2、改进创新辅导员工作的方法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要真正发挥实效,就不能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此外,要发挥工作的实效性,就要以热点问题入手,唤起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渴望。再次,要打开大学生心扉,就必须以大学生利益问题为支撑点,不断增强思想工作的说服力。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摘要: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社会和高校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合理开拓助学渠道,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结合完善的资助政策,探索培养贫困生成长成才的路径,从而推进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地区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高校学生的贫富差距日益增大,成为高校和社会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而且,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张,贫困生问题日益复杂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每一位贫困生成长成才,是高校在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与构建和谐校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
国家针对高校贫困生施行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支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财政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下发相应的配套实施办法,在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资助政策体系。2010 年9 月,国家助学金发放标准提高为2000 元、3000 元、4000 元。资助形式多样化,既帮困又奖优,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并存的资助体系,贫困生助学贷款程序简单方便,确保寒门学子能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存在困难。由于地区经济生活情况的差异,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不够明确,难以实现公平、公正。划分贫困生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按教育部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费用很困难的学生,这些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住宿费、书费等基本费用。由于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有隐蔽性,且缺乏明确合理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导致部分学生放弃诚信意识,为获助学金而弄虚作假。学校资助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学生是否真正贫困,更难以准确掌握学生贫困的真实程度。
2.受助贫困生自身存在的诚信问题突出。受助贫困生在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定取得相关资助后,有的学生能够合理安排所得资金,努力成长成才,而有些贫困生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他们不是将金钱用在生存消费及学习上,而是进行攀比消费,虽然此类学生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已经在校园里产生了极其不好的影响。
3.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有待提高。受助贫困生获得相关资助后,部分大学贫困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甚至缺失的现象,在接受过资助后会表现出一定的“冷漠”,觉得自己因为贫困接受帮助也是迫于无奈。还有部分贫困生认为接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回报,缺乏感恩意识;有的自认为“学习成绩好,拿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有的抱怨社会不公,将资助的善意也视为自己不得不接受的屈辱。
三、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合理的资助体系
高校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目前的资助政策,科学整合各项资助资源,最大化地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效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合理的资助体系,如何让应该受助的人得到应有的救助,让已经受助的人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学业成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
第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措资助经费的运行机制。高校贫困生问题已不仅仅是高校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关系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对贫困生的资助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第二,建立与诚信教育相配套的感恩教育体系。部分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时,没有配套的感恩教育。致使部分学生在接受困难补助时,只是纯粹地接受经济上的资助,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扶政策的实质。
第三,加强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大多贫困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常导致其对外界事物极其敏感。这种自尊心与因生活压力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容易引发虚荣心,极易将受助资金挪作他用。积极开展贫困生的心理研究,以多种手段和方式,如通过讲座、报告、个别咨询、网上咨询、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和心理治疗等方式,主动为贫困生提供咨询和学习指导、就业指导等,充分尊重贫困大学生的尊严与人格,全面培养贫困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四,广泛开展以诚信、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要着力培育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为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帮助贫困生从榜样的身上得到启迪。
总之,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高等教育质量,同时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关注。
参考文献:
[1]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
对于艺术高校来说,培养艺术人才是一项系统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也是如此。艺术专业学生有着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他们既有着艺术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也有着各自的个体特征。正确把握他们的特点,是做好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一)政治理论修养欠缺,思想倾复杂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专业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政治热情,政治理论素质十分欠缺,“为艺术而艺术”的职业观,“艺术超越政治”的超然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他们大多在思想认识上不太完善,对社会的认识及鉴别力不够,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认识上似是而非。这影响到思想道德认识空间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往往走向片面化,只局限在自我及周围的有限范围内,对社会关注不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往往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违背法律的规范即可,忽视了自己对于社会道德建设所承担的义务。有的学生在处理学习和其他活动,包括与人交往时,实惠化、功利化、势利化、庸俗化倾向明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充斥着校园不小的市场。
(二)思维上具有求异性,心理上带有逆反性
艺校类高校的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善于用直观的、鲜明生动的抽象思维去理解和表现客观世界,而回避严谨、精确的抽象逻辑思维。受专业教学和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艺术生在对形象、情节、情感、行为的把握和运用,善于求新、求异、求变,善于敏锐捕捉社会和人的内在变化和特征,根据社会的审美标准、受众的审美心理和需求,创作受人欢迎的艺术品。可以说,是艺术实践铸就了艺术高校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的前卫意识和行为习惯,他们遇事想到就做、不拖泥带水、通常不受世俗观念的拘束。但是这种思维上的求异性容易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刻意摹仿所谓艺术大师不修边幅的形象,籍以吸引他人关注或以高傲自居。
(三)思想上具有进取性,认识上带有片面性
艺术类高校学生大多在中小学时代就接受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和创作能力。其中不少学生参加过艺术比赛,获得名次。故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之心很强烈。然而其往往陷入追求名利的实用主义,对人生的理想目标十分困惑。目标上具有时代性,需求上带有享乐性。艺术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对社会现实认识较为深刻。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甚至所学技能已经能打工挣钱,这并非坏事,但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容易侵蚀一些学生,使他们表现为情绪化突出,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
(四)学习上态度端正,生活上自由浪漫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上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加务实,讲求实际。他们思想中充满危机感与忧患意识,重视竞争,努力在大学里、社会中完善和发展自己。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实际,重视现实。看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趋向务实,树立了讲求实效的品格。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开拓交际范围,重视社会实践,渴望成才,所以希望自身能够在专业上有所成就,并端正学习态度,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生活上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开放、自由、自立、浪漫、“随遇而安”的生活。他们把满足多种自我需要,作为高质量生活的标志之一,在生活方式方面、在表现和满足人的各种欲望方面,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思想顾虑,“敢为天下先”、不畏人言、敢于离经叛道。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确实特别想得开、很开放,衣着注重性感、生活无拘无束、乐于模仿影视中的浪漫情调等。
二、加强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做好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当前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水平实际,既要肯定他们特点中的长处,又要针对不足,抑制短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正面引导,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不能单纯的采取严加管理的办法约束学生的行为。管理上应以疏导的方式,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在工作中应该努力作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注意把握学生心态,注重因人而异,切忌“一刀切”,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及创作的时间和空间。
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艺术类高校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把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指向发展专业技能和成就事业方面,同时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报告会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大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积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诱导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
第二,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艺术类大学生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要靠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但更需要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艺术类高校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加强其自觉性的培养,而自觉性的养成,又有赖于对学生的自律和自省教育。所谓自律,就是自觉约束、控制自己;自省,即指自觉回忆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提高艺术高校教师德育水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艺术类具有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能,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正确的,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教育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方面,教师要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行为风貌等作为劳动手段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楷模,从而达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目的,即所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不渝地把育人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感召和感化学生。防止课堂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教育脱节,甚至出现在思想上给学生误导的现象发生。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艺术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
(三)放大艺术生的“明星效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艺术类的大学生们总体上看是具有开拓性和积极上进的,他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也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公德意识,思维活跃,渴望成功,善于表现,容易成为一个集体中的“明星”。如此,我们便可放大这一效应,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教育手段,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艺术类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空间,一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明星效应”适度的放大,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加强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
(四)加强艺术类学生心理辅导,完善学生心理咨询体系
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老师宠爱,同学羡慕,往往使他们自我感觉极好。可是他们进入大学后,以往的那种核心地位和优越感都荡然无存,从而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如心里失衡、经济焦虑、学习焦虑、对艺术的理解偏颇等等,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自我封闭等等。艺术类大学生由于更为昂贵的学费和更为激烈残酷的竞争使他们的反应更为强烈,更容易产生严重的思想偏差。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专业学习、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三个方面。加大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做好宣传和研究工作,使学生的咨询工作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强艺术类学生心理辅导,完善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协调,作好宣传和研究,使工作规范、细致、深入。
(五)搭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德育工作有机协调的平台
个人品德的形成,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在网络信息时代,艺术院校更应实行开放式教育,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营造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的德育环境。这就必须强化德育实践教育环节。德育实践活动是克服学生言行不一,形成良好品德的最好途径。艺术院校的德育实践活动要重点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主动走进社会、走入社区,为地方和社区服务,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和各种技能大赛,搞好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支持学生参与民主管理。
参考文献:
[1]邱光伟,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韩延明.塑造大学精神与强化做人教育[J].求实,2001(4).
[3]赵国英.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J].教资料,2006,(3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备受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它在塑造大学生优良思想品质,提高道德修养水平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校园中浮出水面,心理教育也开始为人们所探讨与研究。大学生是一特殊群体,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中的任何一项都无法有效地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使二者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大学生全面地发展与健康地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异同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不同之处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心理教育是培养人的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通过特定的方式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心理过程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从上面的定义上看,心理教育倾向于对人所有一般心理活动的教育与引导,而思想政治教育则要研究人们特殊的实践活动与思想品德形成之间的关系,更注重心理构成的社会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意味更浓厚一些,它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心理教育的目标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美健康的人格,力图使学生自知、自信、自控、自律、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具有较高的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教育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以政治为中心,注重意识形态层次上的深化教育;而心理教育主要是从个人的心理状况出发,注重解决心理上的实际问题;二者的原则也不同,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明确的价值倾向,往往要求旗帜鲜明,而心理教育者则不代当事人作价值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教导,而心理教育注重讨论和沟通。心理教育的作用通过理解、接纳、共情来得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则必须通过说教、劝告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具体的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有个别谈心、大型报告、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党团活动等形式;心理教育主要是心理咨询和一些医疗手段。还有很多学者从意识层面、理论基础以及对象观念等方面对二者之问的不同做出了探索。总而言之,由于二者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不同,还是有着较为明显差别。
2、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教育的相通之处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都属于精神范畴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的内容上有众多的交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德、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动机、乐观的情绪等既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较高的思想境界。更为重要的是。二者的内在机制也有较大的通融性。心理教育遵循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使人们的心理矛盾达到内化。心理是客观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想,是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一切心理活动的总称。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教育。思想政治观念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整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人脑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后形成理性认识的结果。不难看出两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产生的源泉都是客观外界,二者都同属于个体的精神范畴,都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客观外界的能动反映。二者从形成的过程来看也是统一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和高尚思想的养成,都是人的知、情、意、需要、动机、性格等诸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思想的形成就是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等多次的反复最终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心理过程。“思想观念属于心理范畴,它的形成和发展也必然服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思想观念和心理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思想支配着心理活动的方向,心理对思想也起着反作用。因此,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但两者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一致性,可以相互融通和借鉴,相互补充和完善。”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都要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就需要好好利用二者的相通之处,齐抓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以节省时间、顺应形势,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相通性从理论上证明了两种教育完全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因为心理是思想的基础;同时,思想一旦形成,可以统摄人的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心理优化的功能。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个体心理的发展方向要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思想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都受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两者的结合有着充足的理论可能性。
从现实中来看,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法分开。心理教育不仅可以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心理基础,还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灌输与说教,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程早已经不为大学生们所接受。随着心理教育在高校中的兴起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多地以心理教育为媒介,于无形中给大学生们以教育。心理教育自身教育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保密性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单一性与被迫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更为广阔的生存环境。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亦可推动心理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们如果时刻保持着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状态,就不会被各种压力所打倒,始终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为自己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得到彻底的展现,自身的价值也会得到自己的肯定,心里自然不会出现太多因现实所引起的困惑。
无论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够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其实,新时期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也要求二者的有效结合。
2、二者的有效结合是时代的要求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人们的意识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规范的价值观念和旧的价值体系处于激烈碰撞之中,在这种情况下,青年大学生怎样把握自己,确定自己的人生
坐标,怎样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是我们都关心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处在心理发展变化的阶段,他们的心理活动正逐渐走向成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社会经济的巨变,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形成的反差,会使他们产生了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要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排除各种消极因素,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但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数量、精力有限,一味地加大教育投入很不现实;另外,仅仅进行单一的教育也很容易造成各行其是的教育状况,忽视二者间的互补、互动的效用,从而事倍功半,既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又造成了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因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科学计划,合理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完成教育任务,达到培育“四有新人”的长远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代替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心理调节和引导。将心理教育的诸多原则与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能够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的,同时心理教育的内涵也得到了扩展与加深。当下心理教育在我国已经具有了很强的价值导向意味,它已经包含了很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道德健康的内容,成为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懂得和钻研的一门学科。社会现实与理论现状共同促使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效结合。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保障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理想效果的前提。心理教育引导人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健康发展,积极向上。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成果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得人心又稳固持续。很难想象一个精神萎靡、心胸狭窄、情趣低下的人怎会接受高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心理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石。只有营造了大学生良好的心境,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的为大学生们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