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步骤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教学步骤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教学步骤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探讨:

一、提问一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也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同样也不提倡“满堂问”。课堂提问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课堂提问的数量并不等于质量,提出来的问题低质且数量多反而教学效果越不理想。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要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否让学生学到了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即便是好的提问,也不能过多,太多必然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挫伤学生们的兴致,进而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做到课堂提问少而精,就需要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和本质,找准设问点,在关键和该设疑之处设计问题,并且能用一个问题的就坚决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题的就不要绕弯子,言简意赅,坚决克服一堂皆问的低效提问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讲究新颖巧妙

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设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完《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教师不要按照常规提问“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可先巧妙举例“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哪?”。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小结的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水果,橘子归一类,香蕉归一类,苹果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哪?”。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启动了思维,学生会牢固掌握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三、设计问题要有助于双基训练

初中数学的某些知识,是整个中学数学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点,都是在初中阶段产生和形成的。中差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常常表现为盲目的机械的效仿,因此问题设计应注意,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可能运用自如,触类旁通。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设计问题:

第一,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第二,等式有哪些性质?

第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有哪些?设计这三个问题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依据旧知识找出本节学习内容的方法,从中获得一定技能。

四、由浅入深,展开发散性提问

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有“下猛药”的提问习惯,这多数是源于对学生整体水平认知的缺乏.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步到位的问题会过度提高问题的难度,使得部分学生逐渐失去能够独自解决问题的信心,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更是如此,学生基础尚且薄弱,过高的台阶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利用由浅入深的发散性提问方式,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和理解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还助力于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内容时,可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分析“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这时,学生就要分别就“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各自的特点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可以提问:请分析“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区别,从二者的异同中探析两者的关联。可见,一个问题可连带出很多知识点,不仅能助力于学生加深记忆,还能助力于学生探索精神的激发。

五、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益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粗效提问、随意提问,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不推敲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作为教师就必须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能面向全体学生,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才能激发学生思维。也要控制提问次数。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决定, 初中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此外,也要控制提问的节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例如,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大约三秒钟的思考时间,就会得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课堂组织形式,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变得更加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纯数学问题一旦移到实际生活环境中去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空前高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定会超乎预期的想象。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情境,探究,交流,实践,评价。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我在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总结。

一、创设情境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如教学“分一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理文具与学具入手提出问题:“那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这样设计比较符合低年级刚入学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愿意动手摆弄进行分类。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马上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连看也没有看到我的这个三角形,怎么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心中充满好奇和疑问,都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法宝”,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去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如教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这时的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这名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如果你们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断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你们分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铅笔的长度?”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这把断了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样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的解决,相信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如学习了乘法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7+4 ,学生思考后列出了三种不同算式:①7×4+4 ②7×5-3 ③8×4 , 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交流,使学生明白前两种算式含有加减运算,不能算为一个乘法算式,只能算为一个简便算式,只有第三种算式才符合要求。这一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实践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探究性学习也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里的实践运用不是练习题的技能操练,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探究过程。教师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掌握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在自主探索圆面积S=πr 这一公式后,教师让学生计算学校的圆形花坛,圆形钟表面的面积……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没有圆心标示,直径、半径又不能现成地获得,怎么办?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想出“用线绕钟面一周量出周长,再计算出直径或半径……等好多办法。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练习时间

随着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也出现了许多值得计算机教师去思考、去探索的问题,其中,如何提高计算机操作课堂教学效果就值得众多计算机教师去努力探索。虽然“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直都是我们教师努力探索的目标,但是,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操作熟练,需要教师花费一翻心血,寻找使每节课达到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说这一课题,值得计算机教师努力探索。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提高计算机操作课的教学效果。

一、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

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到新知识,新技术,能学以致用,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操作课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并根据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实际情况而确定。另外,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各任务间要紧凑协调,过渡自然,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眼、耳、口、手、脑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高质量地完成该节课的任务。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教法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即教师通过认真编制操作任务、演示、重点辅导。最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地练习,能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并享受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心情,这样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

第二,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操作课是有趣、好玩的,但是要做到使自己的操作技能技巧达到熟练程度,能够运用自如,那就不是一件有趣、好玩、容易的事情了,学生常常因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欠缺,操作不够熟练,无法上升到更高层次或者无法进行创新,从而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现象。因此,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应注意激发兴趣。常言道: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旺,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

第三,教法选择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将会导致时间浪费,学生学不到知识的结果。因此,教学步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而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步骤的设计不够重视,导致上课时松散不紧凑,浪费时间,学生练习也没有连贯性,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步骤,设计好供学生练习的样板。

四、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

计算机操作课就是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像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练习时间,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总之,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课教学效果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定会寻找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第1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

一、充分认识Warming-up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根据每个单元中Warming-up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情感需要,找准切入点,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语言当作交际工具来运用,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验的过程学习语言,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相关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Warming-up既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既是语言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激活课堂氛围;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激发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再之,Warming-up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对于不容易口头表达的话题或图片,教师不妨主张学生课前互相讨论,把想表达的意思笔头写下来,这样课堂上师生交流就容易得多。例如,Unit10 The World Around Us中的Warming-up部分,目的是通过三幅图片了解哪些动物正濒临灭绝和导致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探讨保护濒临灭绝动物的措施和建议。做这部分之前,教师可事先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世界濒临灭绝动物的一些情况,如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生存现状及造成这些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然后,讨论应怎样保护濒临灭绝动物,最后让他们把讨论结果写在练习本上。这样做,不仅拓宽了他们学习英语的渠道,而且培养了书面表达能力。

二、采用多种活动途径,面向全体学生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所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然后根据每个单元Warming-up话题的不同,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话动练习,如师生讨论、小组讨论、个人活动、辩论等,使课堂气氛更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例如,在处理Unit3 Going Places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展示有关hiking和rafting的图片导入主题,引导学生讨论与旅游有关的话题,如means of transportation, safety manners等。在讨论四幅图片时,教师可以拓展有关背景知识,鼓励学生说出更多有关旅游安全、社会公德等注意事项。

2、启发学生探讨旅游方式,教师可以使用brainstorming形式,激发学生尽可能多地考虑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性地选择出游方式。

3、制作一份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学生对旅游方式的选择。调查表可以这样设计:

此份调查表可以是个人活动,要求每个学生作出自己的合理选择;可以是小组活动,每人负责调查邻组的五位同学,要求学生运用教材中的问句,并使用I'd like to…because…这个句型;也可以大组活动,全班按不同任务分成四大组,统计调查结果,并归纳有关信息。

4举行辩论会。针对“Do you like traveling﹖”这一话题,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正方的观点是“Traveling is good for us.”;反方的观点是“Traveling is bad for us.”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阐述各自的理由。最后,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观点是否合理、论据是否充分、表达是否清晰、思维是否活跃评出胜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

部分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如果教师不加指导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说起。因此,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教师还应根据话题的不同,合理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课堂氛围,一定要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真正地让Warming-up这一教学环节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每一节课堂。

四、注意的问题

最近听过几节英语阅读课,学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方法。但是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老师们在阅读前都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做warming-up(及课前热身),其中内容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有的用视频,有的用图片,有的用故事,有的用提问,还有的用练习,精彩纷呈。不可谓不热闹。

首先,有的课堂warming-up部分目的不明确。为什么有“热身”这个步骤?它是为了谁服务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如果用“Do you like watching movies?”来引入一堂学习写正式的建议信的文章(高中教材人教版选修7,unit 1,语言运用A Letter to An Architect)就不是很好。虽然课文内容涉及到解决残疾人去电影院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学生是否喜欢看电影”就和“教会学生写正式的建议信”这个教学目标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假设一个情景,让学生给一个亲近的人写问候信,从学生熟悉的“非正式信件的写法”过渡到课堂教学的新知识“正式信件的写法”,相比而言,就会好得多。既复习了非正式信件的写法和用语特点,又引入了新的教学内容。同时还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两种不同写法适用不同的情况,形式和措辞均不相同,使学生免于混淆。可谓“一箭三雕”。再如果上面提到的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残疾人会在电影院中遇到哪些困难,从而帮助解决问题的话,用“Do you like watching movies?”还是非常可取的。

由此可见,不同的问题设计取决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我们各个环节为之服务的对象。

其次,注意“warming-up”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的地位和时间的分配。我们不能武断地说运用视频等手段的warming-up是效率低下的或者是无效的教学行为。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但是为了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新内容的呈现和巩固,热身部分的效率也显得尤为重要。

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近期笔者就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下我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谈几点意见看法:

1 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应用性强、更新快等特点,我们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大纲和教材的目标要求,应根据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实际情况而确定。此外,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立足于教材又突破教材。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做到教学内容的背景化和新颖化,教学知识现实,实用性强,内容丰富多彩,新颖神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我们学校的绝大部分人都来自农村,初中的时候从未曾接触过计算机,而我们这两年的《中职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口和桌面介绍等等。

2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既有趣味又苦涩难学的学科,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选择教法时,我们应注意选择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的教法。选择能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教法,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高,知识迁移最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1 设置情境引导探究。情景的创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概念、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探究情景,就必须在备课中狠下功夫。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前概念、生活经验及能力水平,还应了解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情景创设中,要让学生能用已学的知识读懂提供的信息;信息能激活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已有经验。在这个前提下,明确探究任务,学生才有信心进行探究。学生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和信息材料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尝试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2.2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中,教师给出素材,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多元化的任务,主题不受限制,内容必须健康,并要求学生按2-3人邻近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完成自己设计的任务,通过这种利用伙伴的力量,共同探索,同时在完成任务中学会与他人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目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在教学步骤上,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将会影响上课效率。教学步骤的安排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为一体,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步骤,设计好供学生练习的样板资料,珍惜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通常一位教师上课,要辅导30―50位学生,由于学生上机目的不明确,准备的也不很充分,只是充满新鲜好玩的心理,或随心所欲乱做一气,或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上完机后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前,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通过广播教学把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一遍,并在上机操作以前及上机完毕后让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报告》,包括:A、上机目的(学生通过这次上机操作想要学会哪些东西及达到什么要求);B、上机内容(根据所讲内容及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C、上机步骤(这次上机操作的简要步骤及提纲); D、疑难问题及遗留问题(学生这次上机操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E、自我评价(对本次上机操作效果的简要评价)。其中A、B、C在上机操作以前必须填好,D、E在上机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经过以上改革,学生上机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出错率较少,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可集体讲解,充分发挥了上机操作的优势。

第6篇

关键词:现代教学理论;清晰;简练;改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教师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各级培训机构和教师面临的课题。而备课又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同时,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要做到“备好课,上好课”,会涉及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艺术等各类综合因素。这里,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依据现有学生特点,执行教学大纲

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理解“教学目的”;针对“基本条件”;体现“基本要求”;参照“学时安排”;完成“教学内容”。

1.备教材

分析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研究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内容,理解教材对知识和技能把握的程度。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编写出适合技校学生特点的教案。

2.备学生

依据现有学生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3.备教具

依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具。

二、根据教学要求,按照现代教学理论组织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综合设计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

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等。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的灌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我们的老师应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技校学生的特点,创新培训教学方法。

(1)综合教学法

把“讲授法、演示法、操作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教师在讲授中进行演示,在演示中进行讲授;充分利用电工实验室,在讲授过程中指导进行操作。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能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2)讲授讨论法

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就是教师在正常讲授之后,针对教学内容或重点,给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指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按其发展顺序把它分为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如,实物演示操作、板书、图片、图表、多媒体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通过现代仪器作用于人类的感

官、听觉、视觉系统,使学生的感知器官伸至更远、更广的范围去认识事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要灵活运用,视需要运用,不可生搬硬套,画蛇添足。

2.课堂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堂优质课,要求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语言清晰、简练,板书工整、规范,演示正确而清楚,教态亲切而自然,课堂教学步骤严谨、科学,时间分配合理等。如果说方法、语言、板书等教学基本功需要长期锻炼和养成的话,新教师需要首先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步骤,提高课堂教学的逻辑性。每一步骤要做哪些事,所需时间,都要标明在教案上,避免“跑题”。一般讲授教学有以下步骤和内容:

(1)组织教学

清点人数,复习提问。

(2)导入新课

导入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导入的方法很多,有直接导入、趣味式导入、温故式导入、激疑性导入、情境式导入、演示实验导入等。依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导入法。

(3)讲授内容

讲授内容是讲解新课、传授知识的过程,备课的重点。讲授要依据教材和经实践证明正确的生产实际经验,不允许犯科学性、知识性、常识性错误;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要流畅、简练、生动、准确。

(4)总结巩固

总结巩固是指教师在授课结束时,将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重点、难点知识加以巩固。

(5)思考题

引导学生对讲课内容的思考、联想;通过留作业、思考题等指导学生复习。

(6)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后对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包括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中自己出现的问题和欠缺,思考下一步解决和改进办法,并记录在案,为以后提高教学质量参考。

三、教师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不仅是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表现,而且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这种课堂气氛中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学生也在这种课

堂气氛中体会到了探求新知的乐趣,就会自主地参与教师组织的课

堂教学活动,从而降低教师管理课堂教学的难度。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把理论知识切实地贯彻到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把教学工作提高到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7篇

课前准备包括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教师备课时,应该有单元备课体系,制定总的目标和计划,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对子、建立学习小组,互相帮助,共同操练,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达意见和感情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了他们的合作。在备课时,我们还要注重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尽量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际问题,而不是通过教师空洞的说教表现出来。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场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以便让学生对各种角色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在进行教学步骤的设计时,我们应该在适当的环节加入合适的情景,使学生能在身临其境的场景里激起最大程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初中英语七年级教材《I''''dlikesomenoodles.》一课,虽然教学内容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要想用英语表达整个过程非常不容易,如何让学生学起来既感到非常有趣,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非学生亲自运作实际角色莫属。于是,除了让学生熟悉本课的词汇和语法以外,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制作任务:每个学生制作大、中、小三个饭碗的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三部曲郭春霞河北省武邑县武邑镇第二中学河北衡水05340016K图片,然后根据教材中涉及到的食材,将自己喜欢的用小图片制作出来,用作课上使用。学生们在完成这个任务之前,必须要了解所讲内容的大概意思才能找到相应的材料,所以这个预习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特点,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参与讨论、对话的积极性,又能起到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与人友善的思想教育。在进行教学步骤设计时,我们还要顾及到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承接和过渡的自然性,使学生在完成上一个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能够做好进入下一个学习任务的准备。学生预习的设计要根据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完成适当的预习任务,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比如采用导学案的形式,通过预习任务和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教学的有效性,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上课前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组织学习。效益永远是课堂的至高追求,精心的课前准备是求得课堂效益的有力保障。所以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和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是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2课堂操作的有效性

课堂操作的有效性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性的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创设适宜学生操作的教学情境,教师还应该通过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互动与训练来提高单词、句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该注重精心设计每个教学步骤的所需时间、先后、相互联系等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还应该采用多元性的课堂教学评价等,以上各项课堂操作环节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实现课堂操作的有效性。下面是初中英语七年级教材《I''''dlikesomenoodles.》课堂教学中学生制作面条并展示的场景。在这个任务操作之前,我详细的交代了任务的具体步骤和达到的预期效果。同桌之间一个人扮演侍者,另一个人扮演顾客,完成从选择所吃面条的种类和碗型,并当场制作完毕后,两人互换角色再次进行上述过程,最后看那个组最先完成。这个任务也是学生所熟悉并愿意积极亲身实践的,但是要求学生动作和表情上必须采用餐馆里的场景——一个站着,一个坐着,并且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以及动作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符,还得必须用英语进行交流,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使用部分汉语。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得出,学生积极性特别高涨,并且交流特别积极。这种经过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会给学生留下特别深刻和牢固的记忆,就好比是理、化、生三科目的实验课一样,想让他们忘掉都难。尤其是学生给听课老师制作面条的片段最精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临场发挥,和听课教师配合的特别好,任务完成得也非常出色。我着实把学生们表扬了一番。学生们通过这个实践活动,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语言的综合运用,一举多得。本环节的课堂操作,兼顾到了教学资源的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生活实际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注重了教学情境的创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同时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还创造性的使用多元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视野——现场与听课教师对话,临场发挥与听课教师互动制作面条。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操作,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3课后反思的有效性

课后反思是课改的基本研究方式之一。教师不但自己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笔的教学反思的习惯,还要加强教师之间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教学反思中得到启迪与升华,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坚持课后反思能够让教师对课改中的“三为主”原则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感悟。我们应该在每节课结束之后必须有课后反思,内容可多可少,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失写到教案的后边,一则可以通过反思这面镜子清楚的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二则能够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负效应。课后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重新认识和思考,是总结课堂教学得失的必须环节,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后反思可以感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探究教学中的困惑等。课后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第8篇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学习质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认知上,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教师如何构建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一、教学结构

合理安排顺序,科学分配时间。一堂课既要有变化又要有顺序。一般来说,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性原则

每节课都应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或核心任务,确保在教学过程中不走板、不跑调。

2.完整性原则

整个课堂结构的基本成分要完整,起始步骤、展开步骤和结束步骤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

3.系统性原则

各个教学步骤之间要有明确的联系,不得隔离或中断。这就需要过渡和照应。起始步骤提出几个问题,展开步骤就展开几个问题,结束步骤就总结几个问题。

4.详略性原则

在起始步骤和结束步骤中,点题的话语应详,铺垫的话语应略;在展开步骤中,重点难点应详,一般知识应略。在施教时,必须对于那些重点难点加以分解、补充或拓展,否则无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行。

5.巩固性原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较大的教学步骤结束以后,都需要及时巩固。

二、教学方法

依内容定方法,以学定教。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教师对人施教,主要是启发诱导。要引导学生主动学,而不是强迫他学习;要发现和强化学生的优点,而不是一味批评指责学生;要启发学生自己动脑筋,而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注重引导而不强制,师生关系就会和谐;注重强化而不是责备,学生就会觉得容易学;注重启发而不直接给答案,学生就会勤于思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得容易,再加上学生独立思考,这就会教学了。教无定法,不可能找到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所谓万能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见仁见智;法有道循,只要我们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是要围绕新课标的规定来进行。

“知识与能力”层面,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整体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的同时也要突出个性。教学目标中知识点的组织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融合学生思维的逻辑,要有重点和难点,切忌不可无重难点、无中心地制定教学目标,使学生盲目而不知所措。

“过程与方法”层面,着重是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在制定这个层面的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习惯的问题,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学生课堂能否“活”的起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要着力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信息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学生难以抉择。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作为一个心灵的工程师,应肩负起为学生引路的职责,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无意地去引导学生学在社会中趋利避害,拥有自己美好的人生。

总而言之,制定教学目标要做到四“有”:脑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眼中有学生。

四、教学手段

现代社会条件下,教学手段呈现出多样性,但我们应恰当运用不滥用,讲究实效不搞表演式。教师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学校教学设备(特别是多媒体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但是要始终坚持一条原则:教学手段是为高效的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为了教师机械性的省力或是教师表演个人技能提供便利的。

五、教学艺术

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必须讲求科学性,必须遵循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及其表达方式的规律性和原则性,但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要求教师发挥独创性,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只有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图像等手段,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原则,创设教学情境,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和技巧。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导入艺术

富有艺术性的导课,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2.语言艺术

优秀的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情感、思维、兴趣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是赢得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3.生成艺术

一位优秀教师不但要善于答疑,还应善于激疑,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促使他们动脑筋、想问题。

4.板书艺术

独具匠心的板书和板图,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产生美感陶冶情操,又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

5.教师动姿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