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海绵城市问题

海绵城市问题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海绵城市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海绵城市问题

第1篇

一、引言

城市作为一个巨系统,与生态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由于城市化过多关注经济功能、忽视城市的生态功能,造成下垫面硬化,湿地、湖泊被部分填埋,绿地减少。此外,现有的管网设计多偏重末端集中控制,造成城市地表径流增大,既浪费了雨水资源又使城市埋下了内涝多发的隐患。实践表明,采取单一的工程措施很难全面解决城市旱涝、水体污染、绿地减少等问题,城市建设与管理亟需树立系统整合的理念,以此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建设理念,开始在我国推广。那么,如何建设海绵城市、避免一哄而上导致决策失误,首先要认知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主旨。

二、海绵城市内涵及核心主旨

海绵城市的内涵可概括为通过保护河流、湖泊、湿地等“海绵体”,修复已被破坏的城市水生态系统,通过采取“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的排水方式,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保障城市水安全,解决水污染及生态退化等问题。海绵城市的本质在于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构建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最终目的是使城市具备能够“弹性”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正如有关专家所言:诸多水问题的本质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失调,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出发,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因此,从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建设的核心主旨出发不难发现,海绵城市项目具有不同于一般项目的自身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推进相比普通项目的推进,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和隐性。

三、海绵城市PPP项目特点

第一,多层次特征。从城市雨洪管理绿色海绵技术到城镇海绵系统,再到综合水安全系统与水生态基础设施,每一项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都要为实现微观实效-中观实效-宏观实效服务。第二,集成性特征。海绵城市PPP项目是海绵城市系统的各微观组成要素,面对的是动态的生态系统,与轨道交通、管线建设等不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固定性特征,其内部运行机制更为复杂,集成性和隐性程度也更高。第三,动态性特征。海绵城市PPP项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运行上的灵活性,为不断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及项目间的协调配合留有一定的动态发展余量。第四,公用性特征。海绵城市承载的雨水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改善生态环境等职能使海绵城市PPP项目大多带有公用事业性质。第五,成本相对性特征。短期上,由于很多城市在生态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欠账过多,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投入比较高;长期上,从理论上讲,综合经济收益高于运营成本,如果能在最初的规划阶段将这一理念融入建设过程中,其成本可大大降低,甚至比传统的以灰色基础为主体的城市建设设施更加节省成本,相对旧城区的改造成本也会更低。第六,不确定性特征。海绵城市项目生命周期较长,参与各方多且相互关系复杂,在立项、融资、建设、运营等环节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因素出现。由于当事各方很难约定各种情形下的责权利,因此会呈现出资产专用性强、信息不对称等特征,导致不完全契约状态下风险和效率的不确定性且呈现动态化发展。

四、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

由于我国在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加之海绵城市项目自身的特点,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将面临项目选择、规划、设计、融资、运营、监管等方面的潜在问题。这些潜在的问题将会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浮出水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速度和实际成效。为了有效应对、妥善解决这些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应充分分析并探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项目选择

海绵城市PPP项目前期评价机制的不完善。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物有所值”审查结果将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世界上很多国家运用资金价值(Value for Money,VFM)评价方法,对PPP项目进行评价,而我国PPP项目前期评价中VFM的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对PPP项目本身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和外部性考虑不足,缺乏大量影子r格与行业数据等基础数据。由于缺乏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积累支撑,定量VFM不仅成本高而且缺乏准确性。

(二)规划层面

第一,规划过程中控制参数的选择问题。虽然美国低影响开发、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管理、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等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经验,但是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从我国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到具体实践,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本土化案例可供研究。因此在规划的过程中,调控参数标准的选择成为瓶颈,亟需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进行全面论证。

第二,两类系统的有机衔接问题。从系统衔接角度讲,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建成了大量灰色基础设施,如何在实际管理和操作层面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与现有灰色基础设施的衔接,如何将绿色建筑(海绵建筑)有机纳入海绵城市的发展战略中亟需进行深入论证。

(三)设计层面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在我国的具体实施需要大量详细的海量数据支持。但是,我国很多部门和企业尚不具备低影响开发的设计能力。

(四)融资层面

社会资本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普遍持谨慎态度。2014年7月,财政部第43号文件,提供了新一届政府对城市融资和地方债务治理的框架,其中明确提出将逐步剥离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创新型项目投融资模式,但是社会资本对此却普遍持谨慎态度,其中的原因之一即海绵城市PPP项目的融资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融资主体的地位和权责不清晰,无法律层面界定。特别是随着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逐步剥离,需要与PPP模式下的特殊项目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实现市场机制下的分工合作,要求必须针对海绵城市各类项目的特点以及不同企业的自身条件和优势,探索不同阶段、面对不同主体下的运行模式,否则将很难形成持续的市场化推进力。

五、海绵城市项目在我国实行存量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操作层面缺乏可行性论证和实证研究

(一)建设运营模式

1.政府购买服务型,项目公司进行设计、建设、资金筹措和运营。这一类型的项目有可能出现项目资产所有权所属对运营服务价格管理的有效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加大财政支出以及公私部门之间风险分配的纠纷,有悖于海绵城市PPP模式实现政府建设与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关于所有权的配置问题,即使是PPP模式做得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对所有权配置的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但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还很欠缺。

2.消费者付费型。政府部门仅参与项目计划和许可,项目公司独立进行设计,资金筹措和运营通过收费收回投资和实现利润。需要注意的是,海绵城市涉及的生态水基础设施服务如何与消费者的间接付费合理联系是难点之一。宏观上讲,这是一个在分税制基础上跨区域的水生态系统治理问题,决定了社会资本进入海绵城市建设的方式、数量和质量。而方式、数量和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进度和成效。

(二)监管层面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水生态质量信息问题需要智慧城市系统大数据支撑和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监测与信息传导,以提高政府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的质量和效率。从我国目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看,很多城市还不具备提供大数据支撑和物联网技术的能力,由此必将为海绵城市项目的整体启动和运行带来影响。此外,从项目后评价层面的角度讲,PPP项目绩效指标多以问卷调查、模型计算归纳得出,很难动态纠正项目过程中的错漏,并且PPP的绩效指标体系也不尽完善。

六、对策

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诸多潜在问题是多方参与的一个系统方案,涉及法律体系、公共政策、技术体系、管理机制、公众参与等多个层面,最终这些层面的问题都将归结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因此明确分类管理是重要前提。

第一,推进PPP项目VFM评价体系建设,建立适用于我国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计算条件和指标参数,为VFM执行制定统一的量化范围和标准,科学计算以往管理体制下政府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支出总量和采取PPP模式政府的支出总量。第二,每个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要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具体项目立项的可行性,以分区目标、用地分类目标、用地控制指标为基础,综合考虑现有的灰色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与拟建的绿色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海绵城市所涵盖的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有机融合的问题。因此要设立协调机构,协调住建、水利、财政、环保、交通、农林、气象、规划等部门,建立区域协调管理机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第三,加快开展LID技术应用研究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本土化的设计能力。第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分类管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城市组建了投资建设公司,对基础设施企业的资产进行重组上市,但是这些举措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有效管理的问题,对社会资本进入公共项目的作用很有限。海绵城市建设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其所涉及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系统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项目属于非盈利性质,有些又属于盈利性质,因此必须区分海绵城市的项目组成并实行分类管理。比如,以非盈利性质项目为主的政府投资建设管理与以盈利性质项目为主的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必须分离管理,即以城司为代表的地方融资平台和SPV共生的局面,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主体权责,保障海绵城市PPP模式的政府一方、项目一方和社会资本一方等各主体的利益。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和经营权有偿转让机制,促使政府投资从经营性水生态基础设施领域稳妥、有序地部分退出。此外还应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要与发展银行、保险、信托、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开展海绵城市项目在我国实行存量资产证券化的实证研究工作。第五,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征收雨水排放费的法律法规。我国对于海绵城市项目的服务定价研究需要与监管环节相联系,结合实际数据研究并制定雨水排放标准,并对现有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加以改进和完善,确保政府对海绵城市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合理。第六,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变的进度,特别是要加快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的信息应达到实时网上公开化,让公众能够分享海绵城市项目的规划、设计、融资、建设及运营信息,这对于推进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混合制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第七,加强对海绵城市PPP项目的后评价实证研究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海绵城市PPP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积累理论与实践经验。

综上,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规划部门、项目公司、业界和社会资本必须针对本地实际,在建设模式、技术体系、城市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这是推M海绵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

[2]叶晓东.海绵城市实施途径及规划应对策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6(2):51-57.

[3]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6):26-36.

[4]胡振.公私合作项目范式选择研究――以日本案例为研究对象[J].公共管理学报,2010(3):13-121.

[5]何常清.以控制指标的分区分类落实引导海绵城市建设[J].江苏城市规划,2016(2):38-39.

第2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 洪水管理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海绵城市,一个新颖又形象的词语,将一个城市建设得如同海绵一般。这是我国节约能源的一大方法之一。海绵城市一旦建设成功,必然是我国的一大进步,各级政府也都在大力投入。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现实原因

(一)降水量加大

近几年,我国降水量逐渐加大,很多地方因为雨水原因遭遇了洪灾。大片的房屋、庄稼葬身于大水之中。严重的情况下,人员疏散不及时,很多人都因此失去了性命。水很重要,但是水也是摧毁生活的一大元凶,所以治水也是势在必行的一大重点项目。还有一些地区的洪涝虽然没有达到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地步,但是大部分的庄稼皆因降水而变得没有收成,很多地区因为水量过大而没有粮食吃,百姓过得水深火热,生命安全受到了侵犯。

(二)排水设施缺少

可以看到,城市中为了美观,建造的都是水泥板路,有着各种花纹的步道板、瓷砖等美观的设施,但是用来排水的设施却是少之又少。地铁的兴建,地下管道的数量也逐渐下降,排水不及时,降水就容易堆积,长此以往,对生活质量、人们生活安全也产生了一定隐患。

(三)部分地区水资源稀缺

有的地区降水量加大,就会有很多地区水资源稀缺,那里的人们就连喝水都很困难,就算下雨、降水,还是无法解决没有足够水资源的问题。而且河流、湖畔等资源的源头被污染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对水资源进行处理,又一令人心痛的大型事故将会到来,人们最终会缺失干净的水资源。

二、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

(一)中国

我国现在海绵城市正在试行过程中,试行的城市也仅是一部分。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各城市的积极回应。由于预算有限,政府能够给予的支持也无法让全部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于是决定采取竞争的方法,让各个城市进行比赛,最终排名靠前的将会获得试行建设海绵城市的资格。现阶段,我国有将近二十个城市步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行列。

(二)德国

德国的排水系统是十分先进的,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们的排水系统主要是地下管道,而且管道为混合管道,在地下分布。这样的管道可以排水,同时也可以将水资源回收利用。污水在污水管道里能够得到妥善的管理,雨水又会在另一个管道里进行回收,二者互不影响。在有了先进的排水系统后,德国政府对建设海绵城市又进行了大力的支持。减少各方面税收,让百姓建设可以节能的房子,雨水能够再利用,不再浪费水资源。

(三)新加坡

新加坡的排水系统也较为先进。新加坡的排水系统比较整齐有序,分布较为合理,在雨水较多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将雨水进行回收,最后达到再利用的效果。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常用方法

(一)物理方法

1.“海绵体”的应用

所谓的“海绵体”并不是海绵,而是可以让水渗透的、类似海绵的物质,例如草坪、沙滩等。如果可以将水渗透到地下,那么我国水资源的管理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升。同时,这样的路面还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例如在下雨的时候,改造为可以渗水的路面,路面上不会积留过多的雨水,这样的环境首先不会反光,在路面上走不会因为光的影响而看不清道路,从而减少安全隐患。第二,当路面积水时,这就说明仅有的几处排水下水道已经堵塞,而当雨水过多时,排水道的井盖极其容易被水流冲开,然后继续被水覆盖,人们看不到已经没有盖子的排水井,安全隐患又多了一分。而如果有了可以排水的路面,这样的隐患又会得以避免。

2.在必要的地方建立局部排水区

有一句古话叫作“水往低处流”,那么如果降水量加大时,在可以排水的地方建立隔离带,将水滞留在隔离带里,再通过过滤等排水设施将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可以补充地下水,最终作为完整的水资源得以利用。

3.建立截取水资源的设施

所谓的截取也仅仅是截取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在屋顶上建设小菜园,在排水时,屋顶上的生态环境可以将一部分水留在菜园中,这样可以减少一部分水资源的流失,还让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同时可以建立景观,用生态植物来建立景观,既可以达到美观的效果,还可以让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技术方面

1.整体建设

在建设海绵体城市时,首先要做一个整体规划,要计划好在什么地方建设有效的“海绵”机制。要考虑城市中各部分的分配情况,让“海绵体”的应用率达到最大。要探讨城市的地形方面,要在低处进行规划,在旧城区进行绿化改革,在低洼处设置储水、滤水机制。要知道各城市中的降水分布,依照自然条件进行设计、建设,让水资源得到更好的回收利用。

2.各方面合理分配

当考虑好城市的特点后,我们要建立相应的排水设施。这时我们要考虑好各个层面的分布。排水系统中最基本的是排水装置,将城市中表面上滞留的水排入装置。接下来就要有滤水装置,为了将水资源更好地再利用,滤水装置必不可少。但是滤水装置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将雨水与污水进行有效分离。然后是储水装置,在水资源得以解决后要将完善的水资源进行存储,以用来再次利用。现在我们还要增加渗水装置,让更多的水资源进行下排,再进行过滤等等。

四、建设海绵城市面临的相关问题

(一)管理层面――资金匮乏

现如今虽有政府大力支持,但由于资金需求过高,试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脚步便会放慢。同时,由于仅仅是刚开始建设的阶段,还没有一个非常稳定的资金来源,并不能带来利益上的回报,由于资金的不够,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便显现了出来。

(二)技术居面――技术不过关,同时海绵体缺失

进行科技探讨,最重要的是资金与经验,而经验是在一步一步中累积出来的。由于我国刚刚开始试行海绵城市的建设,经验不足,资金过高又导致不够,因此我们的技术不够革新,在科技研发上较为落后。同时,在现在的城市范围内,混凝土、柏油马路占据了大部分的地区,能够成为海绵体的路面及材料少之又少,而建设海绵城市最重要的便是可以用来渗水的海绵体,绿化过少不仅仅使建设海绵城市出现了问题,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三)意识层面――对于海绵城市的理解不够

很多人并不知道水资源的重要性,因为在一些人的眼里,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他们没有将节水意识放在重要的层面上,对海绵城市的建设便也觉得可有可无了。然而降水量加大的危害实在是过于严重,减少水造成的危害迫在眉睫。

(四)发展层面――建设举措发展过快

建设海绵城市的突然举措,让人们有些措手不及,同时对容易发生的问题也没有完整的预计。而有些已经试行绿植化覆盖的地区,由于绿植的吸水率有限,而又恰恰赶上阴雨连绵,很多海绵体屋顶都被破坏。而安全隐患又随之而来,我们的基本“海绵体”都无法承担庞大的水量,基础的设施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还需继续改进、加强。

五、建设海绵城市的改进措施

(一)增加“海绵体”的数量

“海绵体”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首先是因为“海绵体”的数量过少。庞大的水量仅由一小部分“海绵体”承担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的“海绵体”来进行分担。我们可以将草坪等泥土化设施进行改进,安装良好的排水系统,确保“海绵体”能够有效将水渗入地底,而不会在草坪等绿色设施下面滞留,从而导致水囤积的过多,绿植因此死亡。其次,我们可以把屋顶化设施扩展至全市可以实施的范围,不会影响城市美观,绿植还会为城市带来清新的空气,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再次,我们可以将大面积的园林景观换成“海绵体”景观,既美观又实用。

(二)完善排水系统

远观国内外水资源得到很好利用的城市,他们本身的排水系统就很优异。例如德国的排水系统,在城市内部地下,污水与雨水混合排放,但通过分布设施来将污水与雨水分别处理,最后汇总在一处储水区。在郊外,污水与雨水分布不同的管道,又得到了不同的处理,这样的排水系统省地又有效。那么我国所实行的几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又有些差强人意。想要让海绵城市更好的建设,良好的排水系统是根本。

(三)加大宣传,让更多百姓了解海绵城市

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刚刚开始启动,有一部分群众不了解海绵城市的意义,因此不会响应政府的号召,没有从自我做起进行良好的排水。这就需要我们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大力宣传,将建设理念与设计感想积极与群众进行沟通,号召群众排水依照规定,从自我做起,为城市的水资源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六、结束语

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呈现两极化,部分地区的水资源过剩,而多余的水又为当地的百姓带来了不可估计的危害。还有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缺乏,很多人又无法喝上水,更不用说用水了。建设海绵城市是将水资源良好应用的一大举措,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响应号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海绵城市的建设会更加完善,水资源也会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方正,张磊,刘非.海绵城市建设及相关技术问题分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6(03):31- 37.

[2] 刘飞,王岩.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J].园林科技,2015(04):1- 5.

第3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的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发展模式打破了城市与自然生态进程的均衡态势[1],使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水资源匮乏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2]。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就是针对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2]。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矛盾日益加重,作为集游憩、休闲和娱乐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来建设发展公园逐渐成为发展趋势[3]。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以生态途径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本文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将场地打造为一个以雨水收集为景观特色的生态城市公园。

2.海绵城市概念与原理

《指南》对“海绵城市”进行明确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4]。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5];在此基础上,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县和西北地区的西雅图、波特兰市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共同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理念;1999年美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理念[6]。上述三种理念都为“海绵城市”的构建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持[4]。

3.海绵城市的应用———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3.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台山市北新区的东南角,地块呈三角形,座落于在石花山北麓。规划范围东起陈宜禧路,西至顺安路,北面以石花北路为界,南面与石花山旅游风景区自然景观连成一体。场地位于石花山北麓,现状植被类型较为丰富,主要以林地、灌木丛和草地为主。西部有水塘分布,北部和西部靠近城市道路处有部分裸地,局部零散分布有少量废弃建筑。

3.2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3.2.1整体思路

提取蜿蜒曲水作为主题元素,以“水舞石花•融汇葱华”为设计主题。“水舞石花”展现多水汇聚湿地生态场地特色,以连续湿地水带为核心设计布局,结合公园地貌特征,提取湿地梯田结合山体布局;“融汇葱华”体现绿色生态、和谐自然的生机活力。

3.2.2设计重点

水体是核心部分,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尽量控制水体面积和水量,并通过技术手段,按功能的不同将水体类型细分成原生态湿地区、湿地体验区、湿地展示区,增加趣味性。我们依据原地形设计跌水景观,在得到良好景观效果同时,使丰枯水期时景观水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减少补水压力。除此外我们还采用“湿地泡”,“雨水花园”,“草沟”对雨水进行收集及净化处理,进一步优化水面效果。

3.3海绵城市规划理念应用

该项目主要采用海绵城市生态设计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通过对场地自然条件、自然过程以及当地气候特点的分析,对场地进行设计。通过采用“LID”技术措施恢复场地吸收和滞纳雨水功能,构建具有自然生命力“雨水花园”系统,保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状况基本不变。通过集中式场地布局方式,达到对场地资源的最小干预。构建“绿化隔离带+功能区+生态涵养区”功能结构模式,在保护场地自然环境资源基础上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活动需求。山体自然雨水经过路边的生态植草沟,缓解暴雨径流,排入山体各级阶梯式跌水湿地泡池内,在湿地泡池内种植种类丰富的水生植物进行自然净化水体,最终排到最大湖中,部分雨水在此过程中自然渗透至土壤,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充。建筑周边的“雨水花园”设置溢流口,排至湖内,湖体最低点处设置溢流口,确保在雨水量大的时期,能够把多余的雨水经过市政管道泄流,不产生内涝。最大湖水作为雨水处理系统蓄水池,经过雨水回用系统对雨水和湖水处理后对绿化灌溉循环利用,实现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和回补地下水。

4.小结

该项目案例使用了海绵城市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的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采用最小人工干预的手法在场地现状水塘和低洼地的基础上构建“雨水花园”,通过地形梳理,在现状地形基础上,形成大量下洼式绿地,蓄存雨水径流,将雨水资源滞留在场地上,让场地雨时吸水,旱时贮水,成为一个兼顾旱涝问题的弹性系统,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城市景观,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水生态系统。这种方式是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公园中的一次成功应用,对于我们探索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06:21-25.

[2]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3]刘鸿琳,王跃.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宜昌市六泉湖公园景观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11:92-95.

[4]车生泉,谢长坤,陈丹,于冰沁.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11-15.

第4篇

关键词:城市闲置空地;弹性方式;边界线;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16403

1城市闲置空地概念

城市闲置空地是指已经获得批准使用,但无正当理由造成逾期并未开发,或者中途闲置未被得到很好利用的土地。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土地开发、城市扩建的飞速进行,城市闲置空地不断出现,甚至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城市闲置空地的存在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重新有效利用。

城市闲置空地现象在城市迅速扩张的情况下普遍存在着。研究表明城市扩张是造成城市闲置空地增加的重要因素\[1,2\]。另一方面,城市扩张与城市郊野公园边界线之间的模糊关系也是引发城市闲置空地产生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穿插在城市中的郊野公园其边界线越来越不清晰,城市与公园之间的边界产生交错与位移,随之出现明显断裂及多处缝隙,这也促使城市闲置空地逐渐增加。那么,城市闲置空地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将这些闲置空地通过灵活弹性的规划方法转变为有效持久的土地利用形式,避免城市闲置空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当今关注的热点问题[3]。

2城市闲置空地形成原因

根据来自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的Galen Newman教授从2000年到2010年对美国40多个城市纵向分析研究表明,城市扩张造成城市闲置空地的形成,它给城市复兴带来了障碍,此现象在世界范围都是存在的[2]。基于此,笔者对北京从1991年城镇用地到2005年扩建用地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 (图1),明显看到城市扩张现象严重,原先清晰的郊野公园环边界线被打破 (图2),城市与公园之间的边界产生了交错与位移,随之出现明显断裂及多处缝隙 (图3)。这让大多数当地居民很难分清什么是郊野公园、也很难分清产生出来的空地其用途是什么,大多地块未被得到有效利用且未得到相应的管理,造成了很多闲置空地的出现,利用率低,无人维护,长久下去破坏了周边的环境,影响周边社区活力和福祉。

3城市闲置空地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闲置空地的出现会对城市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首先,就北京而言, 随着城市扩张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更多空地的出现,损坏城市完整的景观形象。空地的存在,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最后导致杂草丛生,加上大量废弃物的堆积,严重破坏了城市良好的景观形象。其次,城市闲置空地的出现很容易造成城市内涝。北京五环范围内处于较多雨水区,雨水淤积、地表径流污染严重,造成房屋、交通等经济损失,长期的淹水条件会对动植物造成危害。再次,针对北京当地严重的雾霾灾害,城市闲置空地的增加对此也有着难以推脱的责任。根据调查显示,2012年全世界约有700万人死于与空气污染相关的疾病,空气污染每年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最后,北京从地理位置上处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下风口,高峰期时总降沙尘量可高达3万t,影响交通安全、农作物减产,严重危害人类呼吸道健康,这也是大量城市闲置空地增加所带来的必然后果。

4城市闲置空地弹性规划方法

中国传统城市空地规划方法更多关注“风水”,在布局、方位、朝向等方面考虑较多,但这无法确保闲置空地能够得到长期有效合理灵活的利用,可能造成一部分“风水”不好的闲置空地仍然闲置。那么,应从三方面进行考虑,并结合弹性规划方式因地制宜地规划城市闲置空地,从而进行长期有效合理利用,尽量避免更多闲置空地的出现。

(1) 从规划层面角度看,“城市闲置空地”本身是一种“动态”的概念,并不存在永远不变的“闲置空地”,应强调一种“控制”和“弹性”的思维。首先,对城市闲置空地规划实质上是一种计划。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规划对未来的预测存在先天的不确定性。闲置空地规划如果固守不变、缺乏可调整的灵活性,有可能造成一部分闲置空地未得到有效治理且一直闲置[5]。其次,城市闲置空地是个具有活力的生命体,它是一个不断生长变化的系统,这就必须正视城市闲置空地的自发性,并给予其适度的生长空间[4]。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其自身发展逻辑来进行相应的弹性重组设置,使城市在面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变化时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再次,现阶段由于区域断裂缺口缝隙明显,因此选址应紧密结合这些缺口缝隙明显的地区。最后,从空间位置上分析,北京成东南西北片状分布,应灵活弹性采取不同片区不同主题打造,这也很好考虑到人的因素,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城市闲置空地的不同需求。

(2) 弹性景观设计方法的应用。当今城市生活是一种复杂的、多样的、非一成不变的状态,所以处理空间设计时应该留有弹性和充足的余地。在空间功能的设定上也需要注意融入弹性思维,提倡空间的混合利用[8]。涉及到具体方法:第一,界线处理。城市扩张与城市郊野公园边界线之间的模糊关系,让大多数当地居民无法分清什么是郊野公园、也很难发现周边郊野公园的存在,因此需要在缝隙明显以及边界模糊的区域进行针对性的弥补,但同时还需对边界进行加厚,这种加厚其目的不在于分隔和排他,而是连接与包容,突破自身带来的线性与僵化 (图4)。这里的边界厚度并不是传统上的物理维度,而是由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出现,而我们看待界线的方式也因此改变,由“线”变为“带”,使从属于不同区域的人群聚集到一起,更好地利用城市闲置空地[7]。第二,虽然城市闲置空地大面积存在,但很多被闲置的空地资源可以再生利用,即就地取材,再生循环。第三,对有些未被得到有效管理杂草丛生的地块,可以运用生态策略方法,即雨水花园、海绵城市、敏水性设计、雨水梯级净化、太阳能装置以及考虑生物多样性设计。以上这些弹性景观设计方式,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情况弹性地去解决存在的问题。

(3)运营模式的考虑。城市闲置空地得到有效治理后,如何运作也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运作不好照样可

能会造成闲置空地的再次出现。可以采用PPP模式,即融资、运营与出租以及商业运作等方式方法。同时还应树立城市品牌,采取弹性激励机制,开发几套适合不同闲置地块的最低管理标准,让城市闲置空地保持长期持久的有效性。

5结语

城市闲置空地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北京城市规划格局变化的分析,以及分析由于城市扩张导致城市与郊野公园之间的边界线不断产生交错与位移,随之出现大面积的城市闲置空地,根据分析提出如何运用弹性景观规划方法有效抑制城市闲置空地的增加,并应将未被利用或被废弃的土地转变成更加有效的土地利用形式。目前,相关部门对这些实质性方面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仅是停留在表面,因此,希望通过对这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问题的研究,因地制宜地寻找到切合实际情况的弹性规划方法,有效抑制城市闲置空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有助于城市与郊野公园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城市问题的解决和改善,减少社会排斥,形成真正的共生共荣关系[6]。

参考文献:

[1]石平华. 对解决城市闲置土地问题的思考[J].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9(9).

[2]Galen Newman, Donghwan Gu, Jun-Hyun Kim, et al. Elasticity and urban vacancy: A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of U.S. cities[J]. Cities, 2016(58):143~151.

[3]李超X. 城市空地:新的城市绿地?[J].城市规划建设,2014(5).

[4]程开明. 城市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与模型探析[J]. 现代城市研究,2007(12):54~60.

[5]杨琳. 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2008:38~45.

[6]邹千江. 城市建筑空地遗留与区位建设――以北京市为例[J]. 城市问题, 2007(10): 96~100.

[7]何志森,查里士.安德森. 加厚的界线:复兴边缘空间的策略与战术[J].景观设计学,2012(4):36~47.

[8]王刚. 街道的句法――武汉汉正街街道历史性考察[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9]钟震.城市零星空地的绿化景观建设探讨[J].绿色科技,2011(6).

[10]曾杰瑞.浅析城市闲置地绿化[J]. 现代园艺, 2012(10).

[11]张琨,刘春晖.关于城市闲置土地景观化处置的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6).

[12]邓键剑,范俊芳,周湛曦.关于城市闲置土地景观化处置的思考[J]. 山西建筑, 2010(7).

[13]邓理,郭松青,解清生,高丹,梁应仙. 城市拆迁空地对城市绿化率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3).

[14]石平华.对解决城市闲置土地问题的思考[J].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0(3).

[15]刘琳.3S技术在城市绿地管理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6(6).

[16]武彬.浅谈城市绿地管理的对策[J].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第5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进行的是追求物质效益为主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要转向人口的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同时,这30多年,走的是一种“灰色”城镇化的道路,大部分工业企业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累积的结果使中国城市常受雾霾袭击。中国要从“灰色城镇化”转向“绿色城镇化”,就必须从速度、广度的城镇化转向深度城镇化,由此提出深度城镇化的命题。深度城镇化,属于城镇化策略创新,即从地方政府的视角来提政策建议。

新常态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与挑战

1.城镇化速度将明显放缓。人们常用若塞姆曲线来表达大国城镇化的历程。曲线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城镇化率为30%的时候,城镇化开始加速;第二个转折点是70%的时候,城镇化开始减速。实际上此曲线是美国地理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描绘的,是以新大陆体系国家(移民为主体的国家)为样本的城市化基本规律形象化。而旧大陆国家(原住民为主的国家)并不是这样,它们的城镇化峰值一般在65%-70%之间,转折点实际上在57%附近。这就意味着中国近几年城镇化速率就要开始转折。同时,根据人口数据分析,中国50岁以上的农民工大部分都存在回乡养老的趋势。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国际经验显示,中国的城镇化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中后期,这意味着每年从农村迁入城镇的人口将开始显著减少。

2.机动化将强化郊区化趋势。国际经验表明,机动化率达到30%,即每百人拥有30辆车的机动化水平的时候,郊区化趋势就会非常明显。中国2014年每百人拥有机动车20辆, “十三五”末期将接近30辆。目前东南沿海已普遍达到30辆的水平。再加上高速公路总里程将居世界第一位,同时空气污染、高房价等因素都将对大城市人口转移产生巨大影响。香港1974年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借助其完善的信息分析,可以揭示南方城市雾霾的主因是城市尾气。北方地区则是因为机动车污染和冬季取暖煤烟的双重污染相叠加。

3.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快速来临。通过模型计算,如果按照现有政策不变的情况,到2050年,中国人口中位数将比美国还要老十岁,这无论是对经济竞争力还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4.住房需求将持续减少。主要有两个数据,一个是中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中后期,进城人口会逐步减少。二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数据,城市化之后的日本、法国人均住房面积约为35到40平方米。中国虽然未经住房普查,但是通过抽样,我们基本上可以估算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5平方米。各地的空城、鬼城不断涌现,再加上最近报道东北三省人口出生率低于日本,一些城市住房的库存去化周期已经超过10个月,有的甚至达到50个月左右。即使几年不再建设,库存房产都处理不了。

5.碳排放的国际压力空前增大。在2015年的一次国际论坛上,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惊呼“中国水泥三年消耗量等于美国一个世纪的总量”;我回应他:“在中国解决住房问题必须依靠水泥钢筋,不像美国靠的是木材,水泥消耗量占全球40%属正常,但当前建筑节能工作进展较好,碳峰值将在2030年左右下降。”现在碳排放为什么压力空前巨大?中国不仅碳排放量是世界第一,而且人均排放超过世界平均值,同时总量是当前美国、欧盟的总和。尤其是近10年,中国碳排放增速是美国的近5倍。

6.能源和水资源结构性短缺将会持续加剧。根据世界城镇化经验,中国总体上不会出现城镇供水难。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和突发性水污染,能源和水资源的局部性短缺、结构性短缺将会加剧。许多江南水乡缺水,均属水质性缺水。

7.城市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加剧。先行国家经验表明,城镇化率超过50%的时候是三大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期。在北京周边,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违法用地,这些违法用地就像“包饺子”一样把北京包围了,导致传统的风道被封死。国家气象局给出数据:北京市内地面风速每10年就下降10%。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难度非常大,一旦污染,治理成本往往是排污利润的5倍以上,治理周期非常长。

8.小城镇人居环境退化,人口流失。中国的城市跟国外相比,大城市的光鲜度差不多,而小城镇却相去甚远。再加上管理不善、公共品提供不足、生态环境退化、就业岗位减少,十年间,中国小城镇居民人口减少10个百分点,相当于从小城镇流走了一个日本的人口。

9.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当前交通拥堵正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全面扩散,从早晚高峰向全天候全面扩散,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全面扩散。再加上城市高架桥、大院落都扼杀了绿色交通、步行交通;交通拥堵导致空气污染加剧,又使原本骑车出行的人们转乘私家车,造成了恶性循环。

10.城市特色和历史风貌正在丧失。一大批国外后现代建筑师和具有崇洋思想的决策者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后现代建筑的大型试验场,大量“大、洋、怪”建筑在各处拔地而起。北京有“鸟巢、鸟蛋、鸟腿、鸟嘴”,以致全国都流行,甚至连贫困县都有“鸟巢、鸟蛋、鸟腿”。

11.保障性住房过剩与住房投机过盛并存。当前许多城市保障性住房没人申请而大量空置,前段时间中央台报道,贵阳有五万套保障房空置,同样的问题在许多城市都存在。许多保障房已经搁置了两年,表现出供给侧机制出了大问题。但是大城市住房的投机过盛也正在成为现实的难题,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将可能会遭遇日本式泡沫破裂的悲剧。

12.城市的防灾减灾功能薄弱。根据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全球600多个大城市中,有450个暴露在同一种灾害之下。中国这个比例更高,因为中国“城市群”众多,地下管道为“城市的良心”,却因“看不见”而被长期忽视。中国城市领导任期又比较短,再加上城市人口越密集,人口规模越大,对城市灾害的放大效应越明显。中国城市属紧凑型城市,城市灾害一旦发生,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将特别巨大。

深度城镇化主要策略

1.要稳妥地开展农村试点。 “十三五”期间将是中国大城市郊区化活力最高的时期。为保证城市的紧凑式发展和节约耕地,首先必须正视和有效克服农村建设用地平等入市式改革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并使其服从、服务于健康城镇化。应该明确指出,在机动化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防止出现美国式的城市蔓延。如果集体建设用地没有规模控制,城市蔓延的局面将难以收拾。这方面的限制政策已出台,有的正在进行更全面的调整,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有体现。

2.以“韧性”城市规划来统领整个城市各种基础建设,提高防灾性能。国际韧性联盟(Resilience Alliance)将“韧性城市”定义为“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灾害),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韧性城市应具有技术弹性、组织弹性、社会弹性和经济弹性,其中技术弹性是指城市生命线受到外界干扰(灾害)之后,保持其主要功能的那种弹性。这种弹性对城市宜居性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以这种新理念对城市进行整体的基础设施规划再创新。建议把海绵城市、城市综合管廊示范城市、新能源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统筹起来,用城市弹性的理念加以整合,使城市极大提高防灾减灾性能。

3.推行城市交通需求侧管理。在城市交通空间资源非常有限情况下,增加道路供给往往不易实现减堵效应,必须实行需求侧改革。过去强调满足私家车出行的供给侧项目,比如说建设高架路、立交桥,盲目拓宽街道,取消和压缩自行车道,这已经形成恶果;而且各种交通工具对雾霾和能耗的贡献完全不一样。应该从需求侧入手调整,大幅提高绿色交通比例、倡导可持续的交通模式。

4.变革保障房建设体制,降低房地产泡沫风险。如果继续放大房地产泡沫,那可能会出现日本式的经济断崖式下降恶果。应该将中国保障房建设模式及时转向欧盟模式,学习欧盟各国动员低收入群体自发开展合作建房的经验,出台相关法规和扶持政策,变政府建、政府管为民众合作建、自己管,政府监管扶持的新模式。战后欧盟形成了住房合作社模式,这种模式是中低收入市民自己组织建房的模式。如果市民收入低、无房住、缺房住,才开始合作建设,就不会出现中国保障房供需脱节、工作地和住宅脱节、建设与配套脱节等弊端。

5.全面保护历史街区,恢复城市文脉。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历史街区是城市特色的主要载体。只有传统的、历史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城市历史文化才会成为能不断增值的绿色资源。很多北欧、西欧城市是二战以后重建的,完全按照原有面貌重建。尽管这些城市目前很少有工业产业,但其经济收入的80%以上是靠独特的建筑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旅游产业而来。

6.推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保护和修复农村传统村落。中国有约70万个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历史上都是先人们精心选址建造的,也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桃花源”。如果错误地把它们整合成小规模城市社区,则我们不仅损失的是文化的软实力,而且损失的是以乡村命名的无数优质农副产品的地理依托。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把这些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会源源不断增值。

7.编制和落实城市群协同发展规划。雾霾等污染问题不是一个城市就能解决的,应该通过管理机制创新,通过空间规划,城市间协同进行资源共享、环境共治、基础设施共建、支柱产业共布局来解决。许多其他城市问题也都需要从“群”的角度来解决。

8.对既有建筑进行“加固、节能、适老”改造。这类建筑约占城市建筑量的35%。这一批建筑寿命大都已30多年。现在阳台塌下来、结构出现大问题的比比皆是,通过“加固、节能、适老”改造,对这种建筑分批进行统一改造,不仅利国利民、还可以增加有效投资。对于这种改造,大维修基金可以出钱、节能减排国家给补贴、老百姓再出一点资,总体可以形成约十万亿的市场规模。

9.以绿色小城镇为抓手,分批进行人居环境的提升和节能减排改造。小城镇最容易融入到“望得见山水”的美景之中,最容易改造成绿色城市。通过调查农民进城意愿,子女教育和就医资源需求排在最前面。浙江省、上海市已经推行新的模式,动员当地三甲医院、名校对口把小城镇的医院、学校改成它的分院、分校,这样当地的医院、学校一下子提高了质量档次,深受老百姓欢迎。

10.以治理“城市病”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现在的“智慧城市”,十有八九是“伪智慧”“白智慧”“空智慧”,不能解决城市实际问题。“智慧城市”必须有三个导向:一是有利于节能减排;二是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的绩效;三是有利于解决城市病。在此基础上再实现老百姓生活的丰富化,便捷化。若离开了这三大核心公共品的提供,智慧城市建设就如同隔靴搔痒。

小结

1.城市几乎是我们面临的所有社会和环境病症的根源,但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深度城镇化”,正是解决过去“广度城镇化”所带来问题的总抓手。

2.城市是80%的GDP、95%的创新成果、85%的税收和财富的聚集器;更重要的,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的财富隐藏在空间结构中间,若空间结构是引人入胜、是历史传承的,就会是不断增值的,否则就是一堆建筑垃圾。

3.城市“硬件”的改善必须从建筑到基础设施,从小区到城市使其“绿色化”,再加上智慧城市这个“软件”,通过“中西医调治”,才能达到治理“城市病”、扩大内需这样具有双重效应的目标。

4.深度城镇化,要求治理的策略扩大到城市群以及城乡范围,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