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高效学习方法

课堂高效学习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高效学习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高效学习方法

第1篇

1. 师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师生合作学习方法一方面符合新课程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成就感的获得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学生感觉知识都是被教师硬塞给的,他们在学习中扮演者一个无条件接受的角色,慢慢地学生觉得英语学习过程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然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学中有乐趣,学得有自信;他们从合作中不断体验到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培养发展了合作精神。而有了教师的参与合作,学生就会获得更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1.2 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经常站在讲台不停地讲授而很少去和学生们沟通与合作学习,那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这就很不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因为亲其师,才会信其道。相反,如果教师能够经常走下讲台,扮演一个普通的学习者和合作者,那么学生对教师的畏惧之情也会悄然远去,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也会消除,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中学生因其特定年龄阶段,独立学习能力不强,合作意识和方法不够完善,因此有些知识的学习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师生合作学习来达到学习目标,从而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1.3 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堂课的进行完全是按教师的时浮⒓苹进行的。一节课讲什么内容,该设置什么问题,该如何去处理解决这些问题都在教师的掌控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弱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久而久之,教师就懒于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出现了人们常说的一种现象:在什么样的学段任教,你的知识就会定格在什么样的水平。这就有悖于“你要给别人一滴水,就得有一桶水”的教学要求。而新课标要求的合作学习,尤其是师生合作,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因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大胆想象,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心中的疑问。教师既要做好一个合作学习者,更要掌控好合作学习过程,要能够应对学生中产生的各种可能的问题,要发挥好“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个人知识修养,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2. 师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

2.1 课内小组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

师生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奇趣、鼓励学生探究迷津的勇气。所以为了达到合作的良好效果,合作要避免散而乱,最好把学生按一定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性别,性格,学业成绩,能力倾向,兴趣爱好,甚至背景等因素。尤其对那些班内学困生更要注意,给予他们特别照顾,把他们合理地分到合适的小组。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慢慢地重拾信心,找回自我。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一个合作学习者,同时也是指导者、监管者、评价者。教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们首先清楚地知道合作学习的内容,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说明。在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各学习小组,聆听他们的分析和思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对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给予表扬,对表现迟缓,消极懈怠的小组或个人进行及时劝导和鼓励。尤其对学困生不但在知识方面要有更大帮助,而且在情感上更多给予关怀和照顾。所以,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教师其实也是小组中的合作者、学习者之一,而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

2.2 课外任务型探究合作学习法

这种合作学习法是针对一些无法在课堂上进行的内容而采用的。它需要学生们在教师指导、安排、具体要求下课外完成。例如,有的需要学生们亲手制作体会、有的需要调查体验、有的需要网上搜集资料等等。这些活动任务完成的如何,达到的学习效果怎样,需要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评价验收,最终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

3. 师生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3.1 明确指令,掌控现场

在师生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对合作学习的任务发出明确指令,甚至可能要做一些必要的解释说明。只有指令明确了,学生才能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够有的放矢。另外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言,所以学习场面往往会显得有点吵,此时,有经验的教师就会很好地把控局面,防止学习现场混乱不堪而影响了合作的效果。

3.2 民主平等,尊重学生

既然是师生合作学习,那么教师学生就是平等的学习者。尤其是教师要放下架子,学会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学困生,教师的态度更要慎重,语言要委婉,更不能轻易、简单化地放弃对他们的努力。相反,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学习方法,和他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平等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生体会到了被尊重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恰是努力学习的原动力。

3.3 适时指导,适当评价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学生毕竟在知识、思维方面还有许多欠缺,在合作中肯定会有疑难之处,学困生更是如此,所以作为教师要“明察秋毫”,适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即不能代替学生把问题解决了,又不能不闻不问而使学生丧失合作学习的信心。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开展积极有效的学习评价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遵循“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育理念。另外还要讲究评价策略,做到指导与激励相结合,这样的学习评价才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合作成就。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要更多留意学困生,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发现、及时鼓励表扬,因为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想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人人都会取得进步,人人都会得到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素质教育,使学生自主积极地进行学习。小学英语是基础,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的学习精神,采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之一。英语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练习,从而掌握学习语言的窍门。虽然其没有汉语那么细致,但是却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理解及生活中慢慢积累的过程。

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也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也是近几年小学教师思考最多、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是相互依赖的。我们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我们对于教材的安排等方面,确定好教学思路、制订好教学步骤,从而达到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

一、巧妙的课堂导入

良好的导入就能够使学生有亲切感,或者一个极具艺术氛围的开始,可以将学生不自觉地带入到知识的海洋,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心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情感。使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因此,我们设置良好的开始,就能够快速地把学生带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

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英语课上的学习,我们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本质在于语言本身的趣味性。语言本身的乐趣在于它主要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以交际功能为主安排教学,把英语的教学置于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在语言情境中穿插英语的语言语调、词汇、语法结构以及语体等,使学生感受到运用英语成功地与他人交际的愉快,从而产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三、以学生为主体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我们首先要根据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各个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的材料,设计好教学的过程。同时,我们在课堂上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与学生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并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我们要积极地帮助,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对于语言教学我们单独采用一本教科书是难以全面反映语言的功能的,需要辅助一些教学工具。最常见的就是练习册、视听教材、影响资料、幻灯片、图片等,这些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做题能力,使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接触英语。我们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英语文章,推荐学生一些英语歌曲,让学生多多了解外国的传统文化、生活习惯、说话方式以及语气语调等。

五、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语言的教学注重的是一对一的交流,但是我们现在学校的班级人数比较多,这样教师就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辅导。我们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我们可以适时地抽查学生练习的结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小组作业的积极性,小组长要对各组学生的基本情况多加了解,并及时汇报给老师,我们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多进行分组作业,分组进行情景对话训练。这样学生之间就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就能够更好地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以上几种方法是我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总而言之,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摆脱死记硬背的记忆模式,争取通过短暂的时间获得良好的效果。以课改标准教学的要求为前提,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本身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我们教师不可以替代去完成,保证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上的主人。同样身为教师的我们更要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在新课标要求下找到合适的单词记忆的方法与技巧,争取全面地提高英语成绩,达到我们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优化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三)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

在课堂学习中,合作小组常常表现出不善于合作的状况。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清楚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点拨。(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3)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了解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

第4篇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放珠中学 551700)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细胞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效果的优劣,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下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呢?因此,对于学习初中数学的学生,我们老师认为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下面就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来谈谈我近几年教学中的体会。

一、爱护学生,融洽师生感情

初中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班主任教哪一门,那门就特好,年老的老师,学生对其所教科目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为一名数学任课教师,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固板、严励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在初三常常会产生一些后进生,他们往往很勤奋,成绩却不是很理想。对他们的态度,教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经常加以辅导。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让学生感到老师真心为他,才会主动去学。

二、数学的自身魅力

1、和谐、对称之美

数学在其内容和结构方法上一般具有对称美。几何中的中心对称、轴对称都能给人以一种舒适美观之感。代数中的对称多项式、对称行列式、多项式方程其虚根成对出现、函数与反函数图像的对称性等都具有一种对称之美。解题中的互逆思维、对称原理等就是对对称美的一种追求。正弦、余弦曲线,欲达不能的渐近线,变化多端的定值问题,直观有趣的数形结合,它们在和谐中动静结合,富有诗意。数系的历次扩充,就是在矛盾冲突与解决之后达到新的和谐。黄金数x==0.618…,就是现实中的美的反映。

2、简单、明快之美

简单、明快既是数学美的直观显现,又显示了数学的内在美。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曾说过:“数学中的所谓美的问题是指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所谓美的解答则是指对于困难和复杂问题的简单回答。”也就是说数学美是指追求用最容易、最清楚而且更经济的方法来解题。

3、新、奇、趣、巧之美

数学中常有新、奇、趣、巧的问题或解答,探求数学中的新、奇、趣、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列极限的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芝诺悖论:乌龟和兔子赛跑,龟在兔前100 米,两者同时起跑,兔的速度是龟的10倍,兔能否追上龟?结论显然。但如果换个角度分析:以上条件不变,兔跑完100 米,龟已前进10 米,因此没追上;兔跑完10 米,龟又前进1 米,还是没追上;兔又前进1 米,龟又前进0.1 米,如此下去,兔子不是永远追不上乌龟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思维进入兴奋状态。此时适时地引入数列极限的概念,龟兔距离差构成数列:102,101,100,10-1,10-2,…此数列的变化趋势为零,在无限变化的过程中,兔子追上了乌龟。在有限到无限、近似到精确的过程中,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认识水平也产生了一个飞跃。

三、课堂艺术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列如: 在学习弧长公式,l=nπr/180 时,教师可以由路是笔直的,当碰到弯道时,这就成了什么形状为情境诱导学生,那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弧长。

2、联系实际,培植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按比例分配题时,篮球、足球很受人喜欢,所以可以把此类题多作为典型例题。

3、加强直观,引导动手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例如:在学习视图,可以用教具(长方体、圆、圆锥、三棱锥等等),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它的几种视图;在学习抛物线的变化时,可以用投影仪展示它的图象、性质及其它的位置变化。

四、多样性的教学形式

单一的教学形式,枯燥无味,必定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丰富多彩,用新奇的、不断变化的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引入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方法相结合。再如课前两分钟的唱歌、猜谜语活动,上课期间发现学生累了也可以插入一些这样的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也喜欢这样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多样性的课外数学活动

由于数学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受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限制,所以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其形式更灵活多样,更能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出版数学墙报,可以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作数学教具,进行数学课外测量,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阅读数学课外读物,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及早接触一些新的数学思想等等。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喜欢做的,都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利用情感化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的语言是表达思想、传授知识和塑造学生心灵的最基本的工具,一个吐字清晰、语言生动、抑扬顿挫、情感丰富的教师总是被学生青睐,在教师优美语言的引导下,往往产生愉悦心情,涌起对老师的尊敬,涌起对教学内容的探求,使学生对教师的课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激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后的巩固练习

1. 让学生体会到做题中的无穷乐趣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取得成功,会带来内心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这有助于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通过作业中一些积极的评语的心理暗示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99-02

1 前言

高效课堂,指的就是教学的效果或效率得以提高的课堂。换而言之,就是课堂教学效率高、质量好[1]。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不但可以高品质、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的目标,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教学影响力,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对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开展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2 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往往以自身为中心展开教学,且会在学生面前设法显示自身的“权威”。比如在上课期间,某学生在玩耍、睡觉,教师发现之后就当着全班学生批评该学生,且对其予以惩罚。这种方式不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得其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进而讨厌上课,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所以,要想实现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在的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属于叛逆期,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他们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多给予鼓励和赞扬,而且以亲切、友好、和蔼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对学生的选择应予以尊重。如此一来,可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呵护,进而主动听取教师的讲课,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

3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直采取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感,觉得毫无新意,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另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同的教学方法,这对课堂教学的效率的提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该依据数学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领悟所学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如在“线段大小的比较”一节教学时,教师先向学生提问:“在汽车站或是火车站进站口的墙壁上,通常在1.1 m、1.4 m处标有一根线,这是为何?”学生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回答:“1.1 m属于免票线,1.4 m属于半票线。在进站之前,小朋友需站在墙边测量其身高,以此来决定是否需要买票乘车,或是可免票乘车。”经由这一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够较好地引出所要学习的知识――比较线段大小。

小组合作教学 在新时期,对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注重培养学生和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合作期间,一同面对各种数学问题,且展开思考与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就必须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较为典型的一种[2]。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依据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等,进行分组学习。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节时,教师可先对该章节的内容进行细化,分成若干个小部分,如线段、角、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之后依据上述几个部分,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并选出一个小组长,带领小组其他成员开展讨论,最终对本章节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

在小组学习期间,学生可以采取各种手段、途径查找相关的信息,如通过互联网查找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教学期间实施小组合作,不但可以对学生和他人合作的能力加以培养,同时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继而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

4 强化动手实践教学

动手实践操作,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且活跃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清楚意识到学生动手实践、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以使其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现、理解并领悟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一节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该章节的知识点,可以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即提前准备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制作而成的圆柱,在正式上课前向学生提问:“圆柱的侧面展开之后,会是怎样的图形?如果沿着母线将圆柱的侧面剪开,其所得到图形的各条边和最初圆柱的哪一些元素相关联?另外,圆柱侧面和展开后所得图形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学生可先对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或讨论,之后依据所给要求动手将圆柱剪开。如此一来,就可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且更好地理解有关圆柱的知识点。

5 优化课堂评价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课堂评价提出新的要求,即“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就说明教师在开展课堂评价的过程中,除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外,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认识自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这不仅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还是课堂评价思想、手段及实施过程的重大改变。新课程明确指出:应构建起可推动教师持续进步、课程持续发展、学生全面成长的课堂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前提条件下,更注重个体本身的成长,更注重其各个方面的发展潜能。

评价方式有许多种,如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又或是评判通报,这些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但是,评价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而错误的、不科学的评价,将可能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或成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度”,以便确保评价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继而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6 科学布置作业

在布置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方面,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且作业的布置也并非是愈多愈好的。如果教师和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会给学生产生不堪重负之感,继而为完成作业、应付教师而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如抄袭作业或随便写,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应注重量,而应注重质,精心选择习题。同时在选择作业习题时,需保证其重点突出、涵盖面广且题型全,具备典型性与代表性。另外,在单元练习、课堂练习以及课外作业中,应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

7 结束语

在新时期,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学理念,以促使其转变与师生之间相对“僵硬”的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且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改进课程评价,合理布置课堂作业,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26-01

20 世纪上半叶提出了"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这一概念,这在当时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理念。其核心理就思想是如何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这一理念已被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认可。在我国,许多教师也在课堂中通过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笔者发现,要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实质性地提高,正确衡量和优化"教师、学生、书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之重要的。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正是教育专家友西所认为的"使之构成协调、高效的课堂生态系统,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发挥教科书的凭借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笔者认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是历史学科教师应该关注和关心的。本文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指出历史课堂有效性低的原因,并提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低下原因

1.1 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历史一直被认为是"复课",与数理化英等科目相比,一直不被学生重视。他们一直存有"临阵抱佛脚"的意识,认为只要在历史上不落分就可,不必追求高分。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他们在历史课上或者不注意听讲,或者做英语等"主课"试题,更有甚者选择逃课。学生的这种表现致使历史教师不能够在课堂上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亦无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1.2 教师教学方式的公式化。一节课能否吸引学生,教师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历史老师往往照搬就有的教学模式,语言枯燥乏味,毫无新颖之处,致使学生感到历史课仅仅用来讲单纯讲历史事件、历史意义的,而无其他用处。除此之外,教师的知识程度同样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限。如果一个历史老师能够在精通本专业的同时还能在哲学、美学上有所涉猎,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水平,还能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

2.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发现问题是前提的话,那解决问题就是过程了。对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总结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解决方案。

2.1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升学考试将初中历史纳入到开卷考试范围内,开卷考试的试题更加灵活多变,呈现出综合性、开放性和主观性的趋势。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对客观的历史事件有所掌握,而且要从这些历史事件中理解其表现出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努力转变学生面对考试就"临时抱佛脚",认为到时只要翻书找答案的就能解决问题的态度,使学生能在一开始学习历史的时候就能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不仅可以了

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历史人物在当时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和世界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还能在历史是在曲折中前进和发展的,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往往对新事物感到好奇,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历史教师可以在讲课时通过文字、图画、声音、动画等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这与照本宣科、写板书、总结意义相比就更生动、灵活了。这是通过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一个好的老师还能通过个人魅力来达到此目的。

2.2 教师知识水平的提升和扩展。优秀的教师永远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将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为追求的目标。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对本专业的知识做到精通,还要扩大学习的知识面,涉猎文学、社会学、哲学等文史方面的知识,甚至也要对其他文科外的知识有一定的斩获。这种博览群书的做法,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还能使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获得提高。教师的知识面扩展了,便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获得学生的尊重。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3 以启发教学为主。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启发教学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引导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要做到在引导、讨论中把握方向,在不超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范围内展开。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范围内讨论时,可能会偏离教学所制定的讨论主题,甚至会讨论课程之外的内容,这时候就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使讨论的内容回到应有的主题上。

2.4 合理整合资源。历史教师可以选择通过多媒体设备来授课,同传统课堂相交而言,这种授课方式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对媒体来展示有关的历史画面,学生能够借其来深切感受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西方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水生火热的生活现状。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将重点、难点做到有序化解和突破,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向东 . 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 [J]. 中学教学参考 [J],2010.4.

[2] 周久明 . 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一点体会 [J]. 群文天地,2012.(4).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教学;精讲多练

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水平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因此,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成为信息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和讲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没有指导学生实际接触计算机,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呢?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从学习中发现乐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前提,也是促使学生不断学习的最佳动力,对提高学习质量有重要影响。新奇多样的新课导入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导入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教学《让文字变得更漂亮》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白纸上的黑白字,一幅是白纸上的艺术字。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并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幅彩色的字是我由黑白的字演变过来的,你知道我是用什么改变字体的大小和形状的吗?”“你能把第一幅上黑白色的字体变成和我不一样的彩色字体吗?”这时,学生注意力会被色彩鲜艳,大小不一的艺术字所吸引,并对学习操作方法充满兴趣,以求自己也能设计出漂亮、奇特的汉字。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产生自主创作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好的学习效果做好铺垫。

二、注重精讲多练,深化学生理解

实践性强是信息技术科目的一个重要特点。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会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这一特点,采用纯理论教学,大量缩减学生上机实际操作的机会,学生只能掌握一些浅显的理论基础,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会扼杀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主动性,还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为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应抛弃“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精讲多练,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Word初识”时,我们发现本节内容就是让学生掌握Word窗口的各个功能区以及他们的重要功能。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上机学习,边讲边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引导学生在形象具体的Word窗口中掌握Word中常用的工具栏、水平标尺、标题栏等。这样,在形象具体的实物窗口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知识内容,对自己操作过的相关知识点印象也会更加深刻。通过讲练结合,既可以以实际上机学习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又可以在形象具体的Word窗口下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精致课堂提问,突破教学重难点

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会把教材中所有知识,不分轻重地一股脑传授给学生,学生分不清主次,无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学习效果很不理想。精心设置课堂提问,可以有效集中学生关注点,把学生学习精力放在需要关注的知识点上。因此,在信息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置课堂提问,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教学“信息与二进制编码”时,我们发现,这节教学的重难点是二进制数字系统和十进制与二进制互换。为了扫除学生学习上的拦路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为学生设置一些课堂提问:“二进制的特点是什么?”“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是十进制,那为什么计算机要采用二进制呢?”这样,学生在这些问题中,就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方法,加强师生互动,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第8篇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

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将科学性和新颖性融入课堂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水果?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着就很顺利、迅速的引入了统计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是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是,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两步应用题,以如下例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