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效学习技巧

高效学习技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效学习技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效学习技巧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有效性;技巧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思维,降低学生积极求索的欲望。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师生双方的协同发展呢?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和备课上多下功夫。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下面我们就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些技巧。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应该采用自主与互动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课堂上老师讲,学生被动听。这种模式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老师要积极鼓励和关心学生,让学生多发言,多讨论,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做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既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二、合理进行分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要综合学生不同的性格和思维能力来对小组中的成员进行精心合理的分组。一个小组一般3~5人为宜,人数多了不好管理。在小组中,有人负责组织讨论,有人负责整理讨论结果,有人负责汇报等,让小组中每位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在小组合作中都会非常充实,从而提升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在沟通和讨论中提高思维能力。这样经过合理分配的小组比起随意结成的小组来说,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明确小组规定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当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同样适用。在合作性学习的模式下,教师也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些相关制度。一个小组中,往往成绩较好的学生反应能力强,在讨论中会积极的发言,这样一来就减少了学习较差学生发言的机会,从而导致两极分化。因此,老师可以制定:每位小组成员都先进行独立思考,并且每位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言论,最后,总结集体意见,全过程组长来进行监督。这样一来,每位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避免了旁听者的角色。

四、发挥老师的作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一个平台,为教学的互动创造有利条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学习环境。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倾听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发现小组脱离讨论主题时,可以适当制止或及时纠正,灵活调节课堂的教学。

例如,在讲小学四年级《三角形》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来让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教师让学生自己先动手用小木棒(3cm,4cm,6cm,8cm)来拼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讨论,并汇报交流的结果。

老师:请对刚才的实验分成两类来进行汇报。

学生:3厘米、4厘米和8厘米的不能围成三角形,而其他的都能够围成三角形。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3厘米、4厘米和8厘米这三根木棍不能拼成三角形呢?(并引导学生认识到3、4厘米的木棒太短,因此不能拼成三角形)

学生:因为这两根木棒太短了,所以不能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

老师:非常棒,那现在你们知道,两个木棒相加的长度如果没有第三根木棒长就没有办法拼成三角形。那么,三条边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够组成三角形呢?请你们讨论一下。

学生: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课下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总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课堂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老师要合理分配小组,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知识以及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认识信息技术

所谓信息技术不仅指计算机,还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大革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信息技术对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如 PowerPoint、Flash等;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Fireworks等;音频视频剪辑软件,如Premiere等;能够娴熟地从网上、电视节目和影碟中收集、编辑资料,能够进行图像格式、声音格式、视频格式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够熟练地将搜集的图片、视频、音频进行剪辑,整合制作出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所用。只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才能设计出精美、生动、活泼,能够带给学生强烈感官体验的多媒体课件,才会更吸引学生的眼球,才会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的各方面知识,掌握更多技术,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二、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与学习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抓住儿童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例如,在学习《在星空中(一)》这一课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情境创设,成功地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我是歌手第二季》中张杰演唱的《夜空中最亮的星》这首歌曲作为导入,以歌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教师结合歌曲引出与科学主题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师:同学们,夏天晴朗的晚上,天空中会出现很多很多的星星。你认为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哪一颗呢?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星空图,并与学生互动: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认识哪些星星呢?大家知道星座吗?你对星座有哪些了解?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强了,可以让学生开始讨论起来。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歌曲、图片等辅助情境创设,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参与科学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三、应用信息技术,加深理解,突破难点

有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实现音、形、色、图等为一体,给予学生强烈的冲击感与新鲜感,从而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一些无法利用言语表达清楚,或者直接实践操作的内容生动地展示出来,从而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突破难点。

例如,在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这一课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优化科学内容呈现方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教师将“地形”这一部分的内容制作成微课形式,里边包含了平原、丘陵、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以图文形式进行解说,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内容。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微课,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进行互动学习。在播放结束后,教师直接引出问题:这些地形地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开始根据刚刚所学习的微课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这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从而快速得出结果,并展示。为了完成知识的迁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刚所学习的地形地貌知识,深入分析自己家乡的地形,以及特点。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依托信息技术,将科学内容制作成微课形式,引出相关问题,进而细化到学生家乡的地形进行学习,逐层深入,促进知识运用。

四、应用信息技术,开阔视野,互动学习

新课改下的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课堂,只有与学生互动,课堂氛围才会越来越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在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师生问答互动为主,虽然有效,但学生体验不到新鲜感。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上网络资源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创新科学课堂的互动形式,以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氛围,开阔学生视野。改变了课程资源的观念,课程资源的载体不再是单单的书籍、教材,还应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卵》这一课时,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优化和创新课堂互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可能通过书本上的知识简单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卵,但是书上文字图片是有限的,明显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检索和查找学生所提出的有关动物的卵的相关问题,比如在电脑上输入“世界上最大动物的卵”,“世界上最小动物的卵”等等,把这些答案呈现在屏幕上。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很多,通过交流又会提出很多问题,这样新颖的互动学习一下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学习,从而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之后还可以在课后发动学生从网络上寻找本节课留下来的问题,下节课可以继续交流。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的互动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科学学习需求,学生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有效开阔自身的视野。

第3篇

一、前言

作为小学数学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学习阶段,应用题种类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多变,解答步骤更加烦琐多变,整体难度加深,很多小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出现吃力情况。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小学生的厌学心理,不利于后期的学习和深造。因此,有必要对应用题解题技巧进行详细分析,以期解决上述难题。

二、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审题能力

数学应用题能够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一般来讲,应用题题目较长,叙述内容较多,容易造成小学生失去耐心进行阅读。因此,提升小学生的审题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答应用题。(1)认真审题。数学语言在表述方面十分精准,每句话都具有特定的意思。小学生进行应用题审题时,需要对题目中的字、词、句详细认真阅读,充分体会其内在含义,进而找寻解题方法。(2)审题阶段善于找寻隐藏条件。很多应用题中具有隐藏条件,其作用在于对结果进行限制,或者对题目条件进行补充。因此,只有找寻出题目中的隐藏条件,而且善于挖掘审题条件,才能帮助自身解答题目。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小学生的审题能力进行着重培养。(3)审题阶段,小学生需要学生如何“建立模型”和“转化内容”。面对应用题时,小学生可以将文字语言向数学语言方向转化,同时结合相关题意,以此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以及数学算式,最终顺利解答问题。总之,小学生只有在审题阶段勤于动脑,善于分析,才能逐步提升解题能力,提高数学成绩。

三、开展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1.提问方式多样化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可以使问题更加多样化,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以此帮助学生在理解应用题时更加容易,久而久之小学生逐渐熟悉应用题材,进而能够提升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解答问题。数学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应用题的讲解,不仅提升小学生对问题的熟悉感,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还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也可以使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化和形象化,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一改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无味的形式,能够极大程度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

2.转换理解角度

如果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遇到无法利用常规方式解答问题的情况,此时学生需要进行思路的转换,转变思维方式,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题。

例如此题,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课本:某企业现有员工600人,女性员工占总体员工数量的7/12。而如今企业扩招,又新招入女性员工若干名。扩招之后女性员工人数占总体员工数量的3/5。那么,求扩招期间企业新招收女性员工多少人?对于此题,很多小学生会第一时间考虑如何求解女性员工的数量,但是现阶段的小学知识有限,无法求出具体数量。但是可以转换思考角度,可以先求出男性员工数量,然后再求出女性员工,此种方法比较简单可行。男性员工数量一直保持不变,数量也比较容易求出,即600×(1-7/12)=250人;企业扩招后的总人数可以求出,即250/(1-3/5)=625人,那么即可算出企业新招收的女性员工数量为625-600=25人。

3.采用等量替换方法

在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中,经常会有在给出的条件中出现多种属性的量,而且量与量之间还能够进行换算。在面对此类应用题时,可以利用等量替换法,也就是利用一种量去替换另一种量,最终小学生能够顺利解答问题。

比如说此题:小明在超市买了4箱苹果和5箱鸭梨,总共花费425元,现在已知每箱苹果比每箱鸭梨便宜4块钱,求苹果和鸭梨每箱分别是多少元钱?通过对题目进行阅读,能够看出苹果和鸭梨的价钱都不确定,需要计算才能得出,但是解答具有一定难度。如果在此题中利用替换法,可以将4箱苹果转换成5箱鸭梨,此题进行解答时就会相当容易。首先,可以设定每箱苹果多加4元钱,那么苹果同鸭梨的价钱就一致了。此时4箱苹果一共增加了4×4=16(元),因此,买入水果的价钱也会增加,即441元。由此可知也就是9箱鸭梨(5+4)的钱是441元,由此可以计算出每箱鸭梨的价钱是441/9/=49元,每箱苹果的价钱是45元。

四、总结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时代在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领域也需要不断的进步,需要不断地找寻新的内容融入教学课堂中去,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数学课程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直观化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一、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名数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数学课堂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学生的全力配合。但是在对于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调查后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死板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机械式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但是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使得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创建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从而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图形的转换和平移的教学中,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俄罗斯方块的游戏画面,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图形旋转和平移的画面,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

数学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信息技术具有的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述“圆形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对圆形进行切割,将圆形依次切割成4、8、16、32份,并且将切割成的图形进行拼接,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切割的份数越多,最后拼接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得学生逐渐推导出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可以在实际探索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加强学生对于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第5篇

【关键词】激励兴趣中学数学学习效率

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学生,发挥其能力至关重要。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人做出努力行为,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那么,如何运用激励手段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其提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动机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能力相当的学生会取得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学生可能比能力强的学生成绩更好。这是由于激励的程度和效果不同所致。一般情况下,能力稍差,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动机来弥补。

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励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能力再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数学教学中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这需要要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

激励还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无精打采、开小差、不交数学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数学成绩提升很快或者考试考得很好,可以可以奖励。但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

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激励要及时地进行,注重时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同学在数学全国竞赛中获得名次,应即使表扬,不要等到该比赛过了几个月了才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早也大打折扣了,对于表扬无所谓了。

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死"知识,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著名数学家的传记,课堂精心设疑,一题多解及灵活多变的等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去深入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数学教育中可以通过榜样(先进典型)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有了榜样,使得大家学有方向,赶超有目标,而且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号召力大。教师要善于发现榜样,积极扶植和培养榜样,宣传榜样,组织大家学习榜样。

还可以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课实现的目标,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由消极学习到积极学习。对于学生达到目标可以进行适度的表扬或者奖励,让学生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如果达到目标什么表扬或者奖励都没有,会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丧失信心,难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于达到目标。

最后,在数学教育中要激励学生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求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6篇

一、创造应用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很广的学科,家长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开始会感到枯燥无味,应该从多方面启发,并通过演算题目,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建设及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技能,应尽可能地创造实际应用的机会。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了元、角、分以后,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买小商品的办法熟悉元、角、分。高年级学了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图形后,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实际测量家具、房屋等物体的面积,使他们在实地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让孩子感到知识学得还不够,还需要努力学习。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加深孩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孩子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可以提高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动手操作,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或辅导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孩子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孩子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圆环面积计算时,先让他们动手画一个半径是6厘米的圆,并剪好,再以这个圆的圆心为圆心画一个半径小于6厘米的圆,并将它剪去,这样手中得到的就是环形。然后,可进一步引导孩子联系操作过程得出:环形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这种以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导出面积公式的过程,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孩子可以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

三、开展竞赛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第7篇

摘 要:课堂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如果练习设计得巧妙,不仅能促使学生巩固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巧妙性和趣味性。要能够抓住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增强语文学科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巧设练习;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课堂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如果练习设计得巧妙,不仅促使学生巩固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往往对一些感性的练习比较感兴趣,相反对于那些常规的读读抄抄就很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巧妙性和趣味性。要能够抓住孩子们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增强语文学科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设计实践性练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语文实践。”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实践。实践体验是直接的认识,孩子容易接受和记忆;书本上的体验是他人的认识,是间接的认识,小学生不容易接受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间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创造机会和场所,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今后学生创造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尊重生命的发展,让孩子的心灵在主题思考的过程中更加丰满,让孩子在多维思考中增长智慧。所以,巧妙设计实践性的练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用语文的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并在有兴趣的语文学习中增长智慧,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小学苏教版一年级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我就设计让学生动手写作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动脑想、动手写、动嘴说来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激发写作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说:“诗人在写这首小诗的时候,本打算写两段,结果因为种种原因,他没能写成,同学们可以帮他写完吗?你们都喜欢帮助他人,这次我们就帮助作者一次好吗?他们的学习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

2.先说后写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想好的诗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整理再写到本子上。

3.展示交流

各小组交流以后,选出更好的发言人,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

4.老师积极鼓励

对于学生们那幼稚的《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要给与鼓励,使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开放性练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与开放性。开放性的语文练习能让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学习的空间,让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开放性的练习可以打破学科界限,把课内与课外巧妙的联系起来,把学校和社会巧妙地连接起来,从封闭走向开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性语文练习能让作业更贴近生活,让学生真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用途与价值,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的素养和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古诗《游园不值》时,要求学生根据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想象花园的景色,画出花园的美景,然后用一段话描绘其景色,比一比谁是“最出色的小画家”。让学生通过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写作能力。又如:学习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要求学生想象诗人杨万里和好朋友林子方边观赏夏日西湖荷花图,边依依惜别的情境,然后把古诗改写成内容具体的记叙文。学生通过想象和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想象能力,训练了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设计趣味性练习

心理学证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贴近生活、充满情趣的练习能提升学生的生活情趣,激发学习兴致。因此,我们设计练习时应注意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让练习成为沟通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让练习生活化、情趣化、社会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设计练习应注意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寻觅真知、增长才干。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狼和小羊》时,我引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了课本剧,让孩子们分组合作,分角色进行表演,塑造了一位善良可爱的羊和恶毒的狼的形象,结果孩子们不仅表演得有声有色,还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懂得了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的道理。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评价机制

一、中职课堂教学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众所周知,受文凭的价值导向和中国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学生争过“独木桥”,努力考大学,“高中热”现象严重了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通基础薄弱,认识水平低,接受能力较差。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学习兴趣淡薄,学习倦怠情绪严重。在四川师范大学许建梅的硕士毕业论文中的关于中职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分析中显示:约70%的学生听到学习就心情低落、烦躁不安、毫无兴趣,课上不会主动发言,学习上无自信和动力可言,畏难情绪严重。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如何提高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托尔斯泰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也必须适应时展的潮流,不能整天抱怨学生不争气,学生素养低,而是要想办法丰富自己的课堂、形象化课堂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如果学生课堂上听也听不懂,那他一定就是破罐破摔,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教师必须承担起责任,更新教学观念,想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化抽象为形象直观,使学生学懂学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希望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顺应教改,全方位地认识信息技术,加强学习,恰当应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学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时效性。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找准切入点,适可而止是原则

1.信息技术的运用应以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为出发点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创设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德国一位学者也有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如果将盐溶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受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好比汤之于盐。盐放入汤中,容易被吸收,知识融入情境中,才能有美感和吸引力,容易被学习吸收。

(1)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学习情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职教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 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形象的动漫、生动的图片、悦耳的音乐等,可以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

2.信息技术的运用应以化抽象为具体为出发点

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为了突破与解决教学难点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教师言语表述的天花乱坠,而学生的感触仍不够深刻,还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有些重点难点知识确实很难用言语解释而突破,有些抽象知识难以理解,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动态场景,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感等方面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又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因此,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3.信息技术的运用应以虚拟仿真为出发点

虚拟仿真是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的合称,通过虚拟仿真能够把实验室里不能实现或很难实现的实验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获得体验。虚拟仿真技术具有交互性、虚拟性、逼真性等特点。仿真教学在高消耗类实训或高危险性教学场景中使用是很好的选择,这样,学生可在仿真软件中提高认识,为实体的实践奠定基础,会减少学生在实体实践学习中耗材的浪费,降低实践危险性的发生。仿真教学是具有综合作用的教学手段,学生置身于仿真环境中,可以充分调动感觉、运动和思维,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曾经有教育心理学家对采用仿真教学和传统教学进行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仿真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记忆约70%的内容,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记忆约30%的内容。此外,仿真教学可供学生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自学,并反复试验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4.信息技术的运用应以引导学生探究和协作为出发点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方便地开设网上课堂,利用博客、微博等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抛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解答,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为课堂教学提供课前与课后的补充,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网络空间里师生可跨时空交流,学生之间可以方便地实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平台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与协作,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寻找自己的所需,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学生平等共享学习资源,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所以,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良好的优势,但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非每一节课都需要使用。应当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信息技术的使用放在辅助学生学习上,而非辅助教师上课。辅之有方,恰到好处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一味追求信息技术,以多媒体教学独尊,而忽视课时教学设计和师生情感的交流,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从而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教师恰当使用信息技术的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机制,不能把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评价一节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评价一节课质量高低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学生课堂交流;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积极探索;是否有利于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促使教师精心设计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才能避免只讲形式,不求质量的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巧借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建梅.中职学生学习倦怠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8(12).

[2]张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学信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