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理健康的小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作者简介:向凯(1975-),男,广西南宁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党喜灵(1981-),女,河南商丘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实践”(编号:2010C250);2011广西高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新职教园区学生心理安全问题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编号:2011B32)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18(2012)05-0060-02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势头迅猛无比,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由于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随着这项工作日渐深入的发展,理论与实践方面出现的失误越来越多,所面临的困难、困惑也越来越突出[1]。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追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实状况如何?其实效性又如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特性认识不清
随着“刘海洋案件”和“马加爵案件”留给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家庭许多启示,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强。但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认识不清,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特别是在一些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不少老师、同学偏执的认为,走进心理咨询室就是有心理疾病,忽视大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发展性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诊治、轻预防的倾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人手严重不足,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笔者了解到广西高校以及区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老师一般是2-3名。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以上的大学生希望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课程建设滞后,不能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上的独特性
笔者参加2011年广西教育厅组织的全区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培训班座谈会得知,目前,广西以及陕西高校在大一或大二一般开设一门心理学选修课,也有很多高校开成心理学必修课。必修课是在大一分学期开设,18个学时左右,以大班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目前我院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只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每学期100人左右,存在学时明显不足、普及率低、针对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班型大)等问题。
总之,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教学形式单调,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往往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甚至部分高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种“点缀”或“额外”的东西,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去,在发挥课程载体作用方面存在漏洞。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思路
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下发的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2],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工作理念,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构建“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兼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一)更新观念,立足教育发展模式[3][4]
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其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教育发展型和医学型,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定位于教育发展型而不应是医学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要首先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当前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比较明确,将目标定位为发展性、预防性,概括而言即为,以发展咨询为主,障碍咨询为辅,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开发个人潜能。从而在服务对象确定上,要面向全体大学生,而不是个别有心理障碍和有心理疾病的人。这就要求学校将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共同课题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2.建立“三位一体双面向”立体工作体系。过去,心理咨询中心一般是咨询或科研、咨询,形式单一,理论深度不够,应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尽快建立集咨询、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双面工作体系,即“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职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三位一体双面向”立体工作体系。
3.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坚持通过课堂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心理剧表演、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有计划的实施主动性教育;同时,利用学生社团的作用,举办“5.25”教育月系列活动,通过心理知识长廊、心理漫画展、心理专题片展播、现场咨询、心理讲座、沙龙等呵护自己心灵的主题活动,积极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目的。
(二)引入团体辅导,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才能凝聚队伍,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突破原有课程设置,引入团体辅导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在学生心理体验基础上的发展性生活课程。学者们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应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达成了共识,但在课程的教学当中如何贯彻、实现这个基本目标,却成为当前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困惑的问题。
笔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借鉴各校的成功案例发现,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实践表明,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平台,将团体训练活动引入课堂,引起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加大了学生对课堂的投入程度。同时,在参加团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知识,不仅能确确实实地帮助学生,也可以使学生离开团体后能更好地自助。
2.今后课程设置的思考及实践方向。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但是,目前由于师资紧缺以及其它原因,相当一部分高校还不能实现。结合高校的现实和特点,考虑如下:
先从辅导员中培养一批师资,储备力量,这时候再顺应教育部的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一新生的基础必修课,覆盖全体学生,内容约包括10个模块、即“健康新观念、环境适应(自我成长)、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学习管理、情绪调控、爱情认知、职业心理、人格塑造、坚强意志”训练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每个模块可根据课时自主选择2个经典的心理游戏进行训练。教务处根据情况可给30个课时,或与安全教育或就业指导课分配课时,分别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即16-18个课时,1-2个学分。以小班的形式,在大一分两个学期授课。若有条件,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的科研教学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积极主动,培养学生骨干
为改变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学院心理咨询的主体,应积极加强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建设,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在新生班级设立助理辅导员。坚持对心理委员和助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初步心理辅导能力,他们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指导、跟踪、管理、督导下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朋辈辅导推动了学院心理教育的纵深发展,有利于克服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不能满足需要的现状,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覆盖范围。
(四)有的放矢,实施针对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又有阶段性以及不同群体的特殊问题,主要由适应不良、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等一些实际问题引起,需要我们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当然,也不能回避敏感的情感问题,性取向问题等,应将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1.重点抓好每年的新生和毕业生教育。在新生入学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推出涵盖以适应、自我成长、团体凝聚力、学习管理为一体的“我的班级,我的班”团体辅导方案,约6-8单元,有辅导员或预约咨询中心老师同时进行团辅。到第二学期,这时大一学生已基本适应,有一定的归属感,这时候人际困惑、恋爱误区,特别是宿舍矛盾开始凸显,这时推出“人际你我他”团体训练、“爱情认知团体训练”,同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与择业指导以及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职业心理团体训练”等,整个课程安排和以及考核受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管理。
总之,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并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实际,积极服务于帮助学生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学习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健全人格的塑造、人际交往的指导、生活与职业指导、青春期性心理健康辅导等。
2.解决特殊群体的特殊心理问题。主要是贫困生和人格偏常的学生。结合“特殊学生群体”的引导转化工作开展心理健康关怀活动―“今天你快乐吗?”,针对各自不快乐的原因,开展团体辅导和心理咨询。如针对贫困生群体,结合“扶贫助学”的励志教育开展自信心提升团体训练等。制定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成立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副院长为组长,学院各部门参与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对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处理。
(五)反思得失,重点攻坚
1.建设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还比较简陋,功能还不是很齐全,这些都给我们的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应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环境,努力建成一个集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测试、图书阅览、情绪调节等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为全体大学生提供主动、便捷、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切实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这也是各项检查最直观的印象所在。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引入团体辅导,力争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目前,我院已经研究决定,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组织进行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努力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课堂、课外、理论、实践的有机融合,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团体辅导与心理咨询相结合;课程实践与心理训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造成为富有特色、高品质的课程。
3.以教代培,课题攻坚,优化师资。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人手严重不足,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以上的大学生希望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唯有走以辅导员为主体,结合本职工作,采取边培养、边进修、边工作的形式,以教代培,小课题攻坚,开展教学,才能“做对做新,形成特色,实现跨跃式发展”。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4.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品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形式。根据不同系部和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应动态生成以体验、互动、分享为主式的专题团体辅导。尤其要抓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比赛和校园心理情景剧创作演出等,特别是在新生教育中形成一定声势,组织筹划一些有针对性的品牌活动项目,通过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56-60.
[2]袁贵仁.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4-9-14.
【关键词】技工院校;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心理咨询
目前技工院校学生大都为15~20岁的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生理发育快、心理状态不稳定、感情用事、缺乏深思等青春期特定的心理特征。作为我国劳动大军的重要后备力量,培养造就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探索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有效途径,已成为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环节。
一、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现状概述
技工院校学生来源层次复杂,素质千差万别,由此而形成的心理差异无法一概而论,但可以归纳具有普遍性的不良心理状态,如下:
(一)逆反心理
初中生起点的学生逆反心理明显,具体表现为对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具有逆反情绪,或采取一种较为强烈的对抗态度,或采取一种无动于衷的冷淡态度。
(二)失落心理
有些学生本来极其希望上高中或大学,但由于成绩和家庭经济等原因,非自愿地选择了技工院校,感觉受到了社会的抛弃,由此而产生悲观的情绪,滋生失落心理。当然也有些学生是由于遇到其它挫折,内心受到压抑,因而产生失落心理,成为迷茫一族。
(三)自卑心理
青少年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攀比心理,另一方面又不具备相应的调控心理,于是种种挫折、失败和逆境带来诸如沮丧、忧郁、苦闷等情绪反应,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缺乏进取的动力。
(四)职业心理障碍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面向企业生产或商业服务一线,主要是技能性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强度相对较大,工作质量要求较高,工作流动性也较强,因此在部分学生身上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或逃避心理,铸成职业心理障碍。
二、探索技工院校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面对复杂的不良心理问题,单一的教育手段注定是不能奏效的。笔者认为,学校必须采取多种互补的手段,锻造出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组合拳”,实现全方位出击,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培养效果。
(一)以日常德育工作为载体,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德育教育说白了就是人心的教育,与心理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首当其冲要针对技工院校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心理健康的有关规律,帮助学生走出自卑、失落的阴影,树立信心,端正学业思想;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与疏导,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应有的效果。
当然,对于技工院校而言,德育工作具有“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网络结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我们需要积极搭建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实践教育载体,如重大时事、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宣传橱窗、广播网络、社区活动、企业实习等;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实施方法途径,如德育案例、主题班会、学生座谈、专题讲座、日常行为规范等;灌输和渗透内容新颖的德育教育内容,如安全法制、创业励志、心理健康、国学经典、现代思潮、企业文化等,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平台,普遍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目前技工院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通常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以青少年和青年心理学为主线,以职业教育为特点,渗透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新体系,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和自我心理减压方法等。事实证明,通过教学,可以有效解除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显著的提升。平心而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可以释放更大的能量:一是需要及时更新内容,让内容与时俱进;二是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等;三是需要培养专职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以心理咨询工作为抓手,化解学生心理顽疾
当前对技工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诸多认识误区:一是误认为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应由医院的心理医生才能承担;二是误认为德育工作可以代替心理咨询工作,将德育工作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事实上,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不仅仅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心理交流与疏导的学生。高度重视与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是学校引导人才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责无旁贷。为此,技工院校尚需在以下两方面努力:
第一,建设并完善心理咨询专门机构和场所。如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必要的办公场地和设施设备等,为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和广大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提供必要的安全环境以及营造宜人的和谐氛围。
第二,加快并加大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培养。学校缺乏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就无从谈起。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而且要立足于自身培养,还要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资格考试,这是走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不力或效果不佳困境的关键。
总之,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认识,多管齐下,才能走出健康心理教育的困境,取得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明骏.技工学校大德育教育模式之我见[J].广西劳动保障,2010(4-5):53-5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 心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70-02
1.研究背景
现代意义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始于美国,后逐渐被西方国家所重视。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体系。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主要针对少数有问题学生和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现在矫治性工作虽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强调提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学生心理潜能的发展性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主要发达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对象、内容、目标都发生了变化。教育对象由过去单纯面向心理障碍的学生扩展到全体学生。内容上体现出丰富性,辅导内容由心理治疗、职业指导扩展为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和职业辅导,体现出内容的涵盖面宽、适应范围大、针对性强的特点。辅导目标由解决心理与就业问题扩展到解决和预防各种心理问题和疾患,提高素质促进发展,体现了目标的全面性和发展性[1]。如美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具体包括职业和学业选择指导、学习咨询、学生的社会问题和情绪问题咨询、对学校的课程设置等进行干预、对家长、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对问题学生进行行为治疗和具体的学业指导,还包括开展服务机构自身的发展工作,如组织发展测量研究和专业研究等[2]。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发展为我国在该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其不足在于可操作性不强,很难与中国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特别是难以指导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方案。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欧美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为更好地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主要文件,使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在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社会、专家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但是,人们在整体观念上,往往把这一工作局限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上,而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理论,指导学生心理的自我修养,都尚在探索中。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由动荡期逐渐向成熟和稳定过渡的主要时期,在学习、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和职业等方面会遇到种种心理困惑与行为问题,从而引发不少问题。通过我们对本校低年级学生调查发现,学生中各类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冲击。也曾有研究报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6.6%[3]。因此,在中等职业院校探索开展心理辅导的方法和途径显得很有必要。
2.方法与途径
2.1“心桥信箱”
自1992年起,学校设立一个专门的信箱―“心桥信箱”。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投信,指定一名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学教师负责信箱管理。针对学生在人生、理想、家庭和学校生活、人际关系、疾病、就业等方面出现的困惑、纠结、心理不适应等问题通过信件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
2.2“阳光俱乐部”
自2006年起,学校成立“阳光俱乐部”,向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俱乐部由经过心理教育培训的教师和班主任担任活动组织者,学生作为参与者。每学期“阳光俱乐部”针对青少年阶段的群体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心理健康讲座、主题心理报告会、“阳光户外”活动等,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同时,“阳光俱乐部”还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进行帮助和开导。
2.3课堂渗透
自2006年起,学校把心理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中,为增强教学效果和针对性,选择由教育部统一规划并组织编写的中等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材。同时,教师在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另外,有针对性地编写课外心理辅导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我校心理学教师和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师联合,从多年来“心桥信箱”学生来信中,挑选出困惑学生心理的具有共性的、代表性的求助信件,回顾分析和总结教师的陪护过程和结果,归纳为100个问题及解决途径。分为关于人生;生命;人格;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感情(早恋);家庭;男、女生性别差异;择业就业等十个篇目编写出版了《花季话人生》、《医学生教育》等。
2.4建立心理维护图书资料阅览室
自2006年起,学校在图书馆专门设置一个区域增设了心理维护图书资料阅览室,有心理学专业的系统教材,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与健康》等杂志,有关于心理知识和“心理医生”的科普读物,给学生提供一个心理维护基地和氛围。学生在这里不只是学习心理知识,还能休息、娱乐、随时咨询问题。
2.5专设班级心理维护联络员―“心理委员”
自2006年起,在班委中,设“心理委员”一职,由热心、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能力强、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为心理问题学生和老师之间架设了联系、沟通的桥梁。当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利的现象时,及时帮助和鼓励问题学生向专业老师咨询,或及时向心理老师反映情况,充当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员,人际关系的调解员。心理委员定期接受培训,每周例会对工作进行汇报和汇总。
3.效果分析
2008年6月我们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进行了问卷调查。
3.1调查对象和方法
确定山东省泰安卫校2006级已经接受过两年心理辅导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确定2006级在临时校区未有条件系统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作为对照。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各抽取100人。
这两类学生属于同一年龄段,都是由初中分流出来的中下游学生,学习基础相近。多数来自本地县(市、区),在学校成长环境相同。
问卷发放各100份,回收率100%。
3.2使用工具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为测评工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由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刘贤臣等七位专家编制,适于对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进行评定。共27个项目,已被临床精神科、心理卫生咨询等多项研究引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显示ASLEC可用6个因子来概括(见表1),分别为人际关系因子(Ⅰ)、学习压力因子(Ⅱ)、受惩罚因子(Ⅲ)、丧失因子(Ⅳ)、健康适应因子(Ⅴ)和其他因子(Ⅵ)。评分采用六级分法,即:未发生记0分,若发生过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依次分为1-5级。
3.3结果与分析
已接受两年心理辅导的学生和未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中生活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64.19%和73.30%。(见表2)。在影响被试者心理的生活事件中,发生次数较多的生活事件依次为被人误会或错怪、考试失败或不理想、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当众丢面子、预期的评选落空等。
经统计学检验,已接受两年心理辅导的学生和未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生活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
两组学生各因子平均得分(见表3)显示,两组学生各因子平均得分均大于2,按六级评分法,“2”分为发生过并有轻微影响。各因子对曾经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影响严重程度依次是丧失因子、受惩罚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因子和学习压力因子。对未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影响严重程度依次是:丧失因子、受惩罚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其他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和健康适应因子。
两组学生各因子间的比较结果显示(见表3),各因子对未曾接受心理辅导学生的影响显著高于曾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t0.05,198
接受问卷调查的两类学生都有一半以上发生过量表中的生活事件,但同样的生活事件对他们的影响程度不同。生活事件对大多数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影响较轻,而对未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会产生的影响较为严重。通过各生活事件对两类学生影响的比较,说明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学会心理维护和修养起到了一定作用。
4.结论
“心桥信箱”这种形式属于个别心理辅导,其优点是:保密性强,学生的顾虑少,受外界的干扰因素较少,辅导双方容易消除屏障,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辅导人员可以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辅导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辅导干预,所以,起到了较为理想的辅导效果。但是,面对较大数量的学生群体,相应的需要较多的辅导人员参与,这样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阳光俱乐部”内容丰富、新颖,方式多样,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愿意参加,参加人数不受限制,辅导教师可以轮流值班,不会影响辅导教师的正常教学,是群体心理辅导的良好形式,值得推广。
读书能暂时消除个人与周围的联系,是自我心理调适的良药。而心理维护图书资料阅览室是开展读书疗法最好的场所。它和图书馆的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自成一体,里面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蝎的源泉。心理维护图书资料阅览室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舒适、安静的读书学习环境,特别是在学生感到学习紧张、焦虑时,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得到身心的放松,可以轻松自然地的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材料进行学习,还能及时得到专业教师的咨询指导,是学生获取心理学知识很好的平台。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只靠课外的单项活动来开展,难以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状态的全面发展,收效也是极其有限的。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才能调动全体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因此,中职院校应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限选课列人课程教学计划,并根据中职教育特色和中职生实际情况,编写具有中职特色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专用教材,使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班委中专设“心理委员”是一个创新和尝试,实践证明在中等职业院校的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一职,确实起到了对群体心理事件及时有效的发现和反馈,对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群体心理辅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简华等,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经验及启示[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3):38
[2]黄洁等,国外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1999(6):31
[3]孟令勇等,中职生人格、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12):201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308-0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迅速,2009年在校生总规模达1 280万人,已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的45%,但由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未能相应跟上,在观念和实践上还存在种种误区,教育效果不佳,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正确剖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对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上存在偏差。首先,社会认知存在偏差。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准确的定位与评价。家长们往往认为学生只要能上大学就可以找个好工作,而就业难的现实与家长的期望形成巨大落差,导致在校大学生心理焦虑。同时,中学形成的亚健康状况没有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导致部分大学生带“病”入学。其次,很多高职院校本身认知也存在偏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学生中存在的大量思想观念、人生及社会价值乃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另一种倾向是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主要是因为部分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以及与德育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
2.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目前很多高职院虽然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基本的专职工作人员,也购买了一些器材和设备,但是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部分高职院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软认识,只要学生别出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干多干少无所谓,很多高职院甚至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其实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渐进性,如果错误地认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导致问题的积蓄越来越多,出事将是迟早的事。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位不准。长期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治疗心理疾病的层面上,仅以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为己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尽管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目前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诊治而轻预防”的倾向。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各高职院校虽然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有一定的基本要求,但要求仍然不高。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除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和软件外,还要掌握一定的个别心理辅导、团队训练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这方面的培训工作,但师资薄弱仍然是制约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瓶颈。
5.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不健全。很多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了,心理咨询室也建立了,但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其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辅导员、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没有紧密的配合,校内的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不间断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跟踪、辅导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根据高职院学生的特点予以加强和改进,尽快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或互相替代。所以,我们既不能想当然地用思想品德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去取代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又应看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可以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各司其责,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非常必要。
同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重在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建立起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这种教育模式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人群的心理治疗、心理康复工作。
2.建设专业知识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航人,仅凭热情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一是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具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三是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为此,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对此,一是要建设一支心理辅导教师专职队伍。心理辅导教师主要负责学校心理健康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测,建立学生心理状况档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培训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辅导员要有计划地进行系统培训。
3.优化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指校园文化心理、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关系等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形成影响的校内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尤其应当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有利条件,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无裨益。
高职院应充分发挥各校的有利条件,挖掘潜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适宜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有条件的高职院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系统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心理健康途径,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科学对待存在的心理问题。其次,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每位教师都应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发挥其心理潜能,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学生的自卑情绪;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还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心灵,创设民主、平等的育人氛围,这不仅能增加信任,增进沟通,还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另外,高职院还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学术讲座、体育活动、文艺演出、社会调查和社团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感触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和谐的愉悦,开阔心胸、培养情趣,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培养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证明,给学生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不仅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在情绪上做到自我疏导。
4.构建立体交叉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由于高职院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院要及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以便更好更快地反馈学生信息,将学生的心理隐患干预于萌芽状态之中。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应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院级指导层。院级指导层由学院学工处直接领导,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以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为骨干,主要负责全院心理教育与咨询服务、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健康活动月的组织、学生朋辈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等工作。二是系级延伸层。系级延伸层由各系辅导员组成,主要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与引导,组织参加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自主开展活动;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学院心理中心进行沟通,共同商讨解决办法,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学生自助层。学生自助层由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班级心理健康委员、朋辈咨询员组成,旨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反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在学生中开展自助、互助活动。大学生心理协会可以积极展开各种心理活动,每年在校内也会开展多种活动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班级心理委员要建立心理信息报送制度,每周填写“班级心情报告”,汇报班级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况,及时将需要咨询的学生邀请至心理中心,定期参加培训,在班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心理沙龙、心理测验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范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03,(10).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1.社会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青年教师身上,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从而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等不良情绪。
2.人际关系紧张。一些教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与学生、同时、领导融洽相处,不是与同行发生纷争,就是与学生产生对抗,甚至与领导发生冲突,久而久之形成孤独、无助、郁闷、焦虑、自卑等不良心态。
3.情绪不稳定。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一些教师常处于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态,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甚至恣意发泄,借题发挥,造成人际环境恶化,这种恶化反过来又刺激不良情绪的滋生与蔓延,以至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郁状态。
4.心理失衡。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并诱发不良情绪,甚至形成灰暗情结。如嫉妒、自卑、妄想、愤懑、抑郁等情绪和攻击性行为等。有的还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
5.不良的个性特征。某些不良的个性特征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心胸狭窄、意志脆弱、过于争强好胜、个人主义、自我封闭、过于敏感等。
二、教师健康心理的维护
1.转变观念,达成教师心理也需要保健”的共识。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学校、教师本人的认识存在许多观念上的误区,所以,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有必要首先从观念上来澄清认识,达成共识。
观念之一:素质教育推行以来,人们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在这里,我们显然忽视了这么一个逻辑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和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是培养不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的。因此,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前提。
观念之二:人们通常认为,只有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的青少年才会产生心理问题,各方面发展较成熟的成年人不会有心理问题,教师更不会有,也不应该有。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不分年龄阶段的,就象生理疾病一样,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身上。其次,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并不意味着角色的实际行为,不应该有不等于不会有,所以教师产生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教师心理也需要保健。
观念之三: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与其他各项职业素质相比,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主观性和非操作性。由于缺乏测验的客观标准,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甚至主观地认为自身完全健康,因此心理素质无形中成为他们的“身外之物”,无法从“我“”做起;其次,由于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等于神经病“”的误解以及对心理问题的神秘化诠释,人们包括教师往往不愿展露自己的心理世界,用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用对待生理疾病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心理世界的隐患.
观念之四:大部分中小学校对教师思想的关心,往往局限于政治学习、思想教育等形式,但思想政治工作不等于心理健康的教育。2.为中小学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让教师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在学校内引进专门人才进行授课。通过这种形式,帮助教师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还要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调适和训练。
3.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学校可成立专门机构,聘请专业人员,采用通用的检测量表或指标体系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验,并依据保密原则建立档案,使教师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完善自我,在客观标准的形式下追求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精神世界。
4.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教师的素质,因此必须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担当此任,他们必须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的原则,与咨询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此外,心理咨询室可以配备微机、专用程序、规范化的量表等软硬件设施,以提高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的效率。
5.设立电话热线、信箱或在网上开辟虚拟咨询室。鉴于有些教师碍于脸面或虚荣心等原因,羞于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途径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般而言,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素质发展又具有导向作用。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反过来,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学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一、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来,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客观上起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倍增器”的积极作用,对于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第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在社会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错综复杂,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客观上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选择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过程与操作方法,正所谓“因人而异”、“潜移默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只有这样,教育者才有可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打开受教育者的“心灵之窗”,解决困扰受教育者思想的实际问题。教育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首先深人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趋向,找到产生思想问题的“症结”所在,教育者才有可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受教育者的心坎上、触及受教育者的灵魂,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更加有效,更富有艺术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第三、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考虑的头等大事。如果这种教育行为谈不上科学,最终必然会危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起来,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探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毛、理活动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并有效地运用其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教育者真正掌握了心理学原理、方法,并将其有效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就能够更好地揭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自身的工作实践更易于引起受教育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二、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
要想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起来,发挥二者的综合优势,就必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让其真正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显著成效。在实施过程中,一般需要运用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教育观念的整合。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首先需要的就是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就必然要求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真正构建起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第二、手段方法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必须在具体教育手段和方法上优势互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第三、师资力量的整合。首先,要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要加大既擅长思想政治教育又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对在岗的教师实行业务培训和指导,让其能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条件下的教育职责。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 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73-02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尽管许多的高校陆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其潜力,完善其个性,培养积极、乐观的人格,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未普遍开展,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作的开展。高职大学生与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能一味地照搬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行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性质定位不清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习求》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高校至少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许多管理者和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仍然很肤浅,也就导致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学校一个学期以开一次心理健康讲座来应付;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课时的设定不规范,一门课也仅仅只有4个课时,根本无法算是一门完整的课程;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学校对该课程有三种观点:第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持“无用论”,认为该课程开设与否都无所谓。第二,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就是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显然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教育。第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持“万能论”。这些错误的认识,必然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同样存在着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把人的心理问题神秘化,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互动和参与。
(二)课程教学内容同质化
长期以来,学校是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课程教学形式上是通过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增加心理教育的部分内容来实现的。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虽然相关但并不是等同的,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来达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受到形式和内容的制约,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也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要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独立出来。
然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内容存在有部分重复,在当前采用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材中,都论及“心理健康及其标准”、“人际关系”、“恋爱”、“网络”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论及的,尽管侧重点各有不同、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有所差异,但同时在大一开设,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在一些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所有年级、所有专业均使用同一个教学大纲,忽视了学生在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一味的为教学而教学。
(三)课堂师生交流互动不足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习惯机械地套用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成为纯粹的心理学知识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课堂完全由老师掌控,教学时间由老师控制,教学活动由老师发起和推动,学生只是活动的响应者,这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难以发挥其主体性和能动性,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能力。
(四)课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从教材来看,到目前为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辅导内容。在现有的教材中,存在有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取向,忽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发展和提高其心理素质。
从师资来看,学校师资力量单薄、专业化水平不高。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老师,有从事社科教学的教师,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还有医务人员和心理学工作者。不可否认,这些教师在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他们当中一些人观念比较陈旧、僵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认知准备,缺乏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技术和经验,原有认知行为模式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Positve Psychology)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它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即研究如何使生命更有价值与意义。积极心理学假设: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问题和疾病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因而,主张认识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野,尤其是它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影响很大,对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清教育方向,明确教育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级功能:“以消除心理障碍为主要内容的初级功能,以维护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中级功能,以促进心理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高级功能。”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只是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的教育方向应该是发展学生的积极心态,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因而,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新一代国民心理素质。具体应以发展为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心理功能,使得其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二)以学生为本,科学设定教学内容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设定需要通俗化、贴切化、操作化、富有指导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针对所有大学生开设的课程,它既有别于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也有别于思政课。它在内容上需要具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但又不能过分注重理论;它需要富有指导性,但又有别于思政课的说教。教学内容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生活富有指导性。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致分为两种,即显性课程(explicit cllrricu-
lurn)和隐性课程(implicit curriculum),并在这两种课程形态下融入切合大学生实际、操作性强的内容。如显性课程,我们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通过心理情景剧、心理电影、心理读本等将生命教育、幸福教育、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挫折教育、爱情心理、情绪调节、创新教育等内容有效地融入进去。而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家庭教养方式、社会促进等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心理发展方面的经验。它以间接、内隐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来影响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学校一家庭―社会有效合作的产物。
另外,大学生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有所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具有层级性,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大一新生最主要的问题是适应,而大二更多的是集中在学习策略、人际交往等方面。
(三)转换教师角色,凸显课程的体验性
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理论在方法论上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即通过积极体验来发掘和塑造人类自身的积极潜力,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更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更幸福健康地生活。孟昭兰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学生的课堂,他们是教学的主体,而老师在整个课堂中仅仅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不但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互动性,更要注重体验性。因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我们应以团体活动训练为主,以个别化认知性咨询辅导为辅。具体可以通过心理情景剧、角色扮演、心理游戏、案例分析、心理测验、心理放松训练等专业技术的使用,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课堂中,使更多的学生充分体验积极心理、积极情绪和积极心理品质带来的主观幸福感、心理享受和生活的快乐,提高其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同时,应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中心,而是学生的伙伴、导演、辅助者、策划者。
(四)灵活测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它不是以提升专业技能为教学目的,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不能一味地用传统课程考核的办法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故一般学科课程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分数评价标准,并不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它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发展性评价和情境性评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作品分析、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情景性测验、成长历程等。
2011年,晋中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抓好两项建设,实现三个关注的总体目标”,即抓好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实现关注全体,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关注问题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与转介。
为使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市教育局以“五个一”为抓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一是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建立“行政督导、专业指导”的工作机制。构建市教育局政教科履行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职能,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下属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等机构进行业务指导,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为主,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并制定了“优秀心理健康辅导室”“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优秀心理健康教师”的评选办法和奖励机制,充分发挥模范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创建一支高专业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学校每800~1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并对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实行全员参与、分级培训。市教育局每年都要对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骨干班主任进行培训;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对班主任、家长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训,减少学生的“师源性”和“家庭性”心理问题,形成了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格局。今年四月份,市教育局联合北师大对100名心理教师进行提高教育能力的培训。三是创建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市教育局要求全市中小学在“十二五”期间建成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辅导室,突出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和心理训练室等各功能室的建设,实现有制度、有记录、有档案,资料齐全。四是创建一系列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发展性、预防性和激励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全员的心理保健意识,营造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氛围,维护和促进心理和谐。五是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学校。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区域推进,每年定期评出一批优秀辅导室和示范学校,并大力对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倡导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发展,形成特色。
二、体现不同学段特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市教育局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全面实施,面向全体,根据不同学段、各有侧重、在纵向分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小学低段:重点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的学习生活,培养乐于交流、开朗、活泼的性格。小学高段: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克服厌学心理,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全人格。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学会调节、控制情绪,抑制冲动行为,提高抗挫折的能力。高中阶段: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的能力,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注重创建县域特色,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各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注重实际,凝练特色,提倡创新性与常规性相结合,努力开展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富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晋中市榆次区教育局以“课程渗透、环境感染、家校沟通”的方式,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多样化,教育实效性明显增强。太谷县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行“区域推进,高标准建设”,构建“校园三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并出台了“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心理辅导教师的岗位要求”等一系列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既科学规范,又灵活多样。
近年来,晋中市教育局在实施构建中小学序列化德育、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既发挥了市教育局的督查指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各县(区、市)教育局、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育与教研,切实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市教育局积极创设平台,创建激励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每年评选出“十佳优秀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十佳心理健康辅导室”,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升学生人格,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