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德育教育

高中语文德育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语文德育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语文德育教育

第1篇

首先正确把握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一、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

二、 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学科中

三、 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

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就教学内容文体而言,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并且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它又是涉及到思想感情的一切领域的,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份,并且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中也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教育。

四、 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方法与艺术

五、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在教学中要主次分明,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六、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七、 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

八、 例如:讲解鲁迅小说《〈呐喊〉自序》一文时,有些学生对于“日本人惩戒为俄国做事的中国侦探”这一羞耻的场面无动于衷,认为不值得一提,我在向学生讲解当时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本段内容,在朗读中体会当时看客们的麻木,借此教育学生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是由她的人民素质和经济基础决定的,进而教育学生要想使我们的祖国富强,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地位,必须现在就努力学习,将来好为祖国强大做贡献。再如:在讲解《师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让学生理解教师的含义,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师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思想基础。这就是语文德育与智育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说明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九、 (二)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十、 (三)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在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十一、 由于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十二、 (四)在教学中加入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表演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受到教育

十三、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作品,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物长廊。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解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表演。表演时学生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而学生也能在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向鲁迅的《祝福》、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都可以通过情景设置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惊铎、王磊 .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 .教育评论,1998(5): 36~37

第2篇

1.人格教育与目的概述

1.1人格教育概述

人格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制定目标和计划,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生的方法,让每一位蓬勃发展的高中生都具有优良的心理,崇高的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对学生的最基本教育就是要发展其智力、培养其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其情绪和体力。一个有着高尚人格的人不论在思想上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在文化领域中更是拥有较高的水平;在社交方面自然而然的有适当的谈吐,能与人相处融洽。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具有崇高社会意识,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待人处事中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将其改正,从而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1.2高中语文融入人格教育的目的

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最终目的,另一个是具体目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这是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目标,因为只有完善的人格,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的基础,所以严格完成最终目的是必须做到的。具体目的是指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订立的目标,是短时间可以达到的目的。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是把最终目的和具体目的相结合。两者相互约束相互服务。认识目的就是通过肢体语言、视觉、思维等对语文学科中的听说读写进行学习,着重发展其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感情目的是指对国家;对家人、老师、同学;对社会好所有美好的事物的感情。自制力目的是指,要培养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必须先锻炼其自制力。这样不仅仅对学习,而且对生活和以后的工作都很有帮助。是老师要着重培养的一个目的。独立自主目的是指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高中老师应当帮助每位学生完善其人格,让学生的人格往更好的方面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实现,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关键性

2.1从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角度看,是离不开人格教育的。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日益变迁,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很容易对高中生产生不利影响。正因如此,怎样在高中教育中融合人格教育,是教育界十分重要的工作。高中语文的目标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感彩的建立、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培养学生有更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人格。这个目标表现出了,语文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如何让学生拥有崇高的人格。

2.2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需要用人格教育来完成。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老师更偏向对高中生进行单一的理论和经验教育,很少对高中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虽然老师们一直勤勤恳恳对学生教导思想品德,但往往效率不是很高。不仅如此,这种教育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变迁,容易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现在教育理念不一致,不能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语文教育时,要围绕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结合人格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2.3人格教育对高中生产生的有利影响。人格教育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有利于培养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如今,有一部分高中生是存在心理问题的,比如:自我控制能力不良、想问题极端化、没有团队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孤僻等等。在语文教育方面看,上述情况说明了现在语文教育的任务并没有达到,老师应该传授语文知识的同事着重培养高中生的人格修养,从而使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学生。

3.高中语文教育中实践人格教育策略

3.1老师要塑造健康形象

老师想要培养高中生高尚的人格,培养自身的人格优点是很关键的。在心理素质方面,语文老师面对学生应当做到积极向上,豁达开朗,与时俱进,不轻言放弃;在学习方面,教导学生坚持做到严于律己,“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在教学质量方面,语文老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具备深厚的语文知识底。在为人师表方面要严于律已,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好榜样,以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

3.2在课堂中进行人格教育

在讲课过程中,老师要尽力打造出人人平等、活跃积极的上课气氛,老师应当在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老师讲课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相互学习中老师应当尽力带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还应该将自己熟知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运用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树立众多古今中外的学习榜样。我国古代有很多伟大的文学家、军事家、哲学家,辛弃疾、王安石、李白、岳飞等,他们给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海伦凯勒的伟大事迹,让学生们感受到身残志坚海伦凯勒不屈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树立坚持不屈、永不放弃的毅力与精神。

3.3课后活动中向学生灌输人格教育

第3篇

新世纪,通过教学不仅要有效实现知识传输,还要通过教学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实现对学生的智育与德育同步进行。高中语文教材包含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能否有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在老师。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怎样把教材中的德育思想传达给学生,需要老师进行正确指导。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积累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基于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我就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展开论述。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前提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最关键的是要转变老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传统语文教学主要以知识传递为主要任务,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如何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上。新时期,想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必须在注重知识传递同时,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所侧重。语文老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妙处,还要提炼文章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老师不能有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尽管语文课堂有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势,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重任,而且肩负着育人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学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负有重要责任。未来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当代学生想要在未来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学会做人,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语文不仅是人们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既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老师的义务。

三、如何有效通过高中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想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自幼入学就开始语文学习,进入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都有一定的倦怠感,并且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升学考试而学习语文。学生这些心态的存在既不利于语文学习,更妨碍了通过语文教学对其进行德育渗透,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兴趣指引下,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去体会文章深层次的内涵,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盈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界限,和智者与圣人对话、交流,感受其超凡的思想与伟大的心灵。那么,学生该如何有效的进行阅读呢?

(1)好教材上的文章。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百选而节选出来的精华,因此,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精心讲解,还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阅读,能有效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尝试理解、推测与想象的阅读过程中,也亲身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老师讲解基础上进行重复阅读,能够使学生反复体会作者的思想,逐渐内化为自己优良的品质。

(2)有效进行课外阅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然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精华,但是,其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材料包含更多名人志士的思想感情,因此也包含更多德育因素。学生通过大量有益的语文课外阅读,可以将不同作者的思想进行对比与融通,有助于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当然,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学会选择,读好书,读有益的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老师也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正确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3.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美学教育元素,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自然景色描写美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对审美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只有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情操才能够受到美的熏陶,才能产生更好的德育效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审美教育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15-01

新时期,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教学体制逐渐成为我国各阶段教学的主流,和以往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教学体制不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到基础性知识传授方面,更要注重德育方面的教学,从而为国家的未来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素养的实用性人才。

高中是学生人格和个性逐渐定性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知识学习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并且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会呈现初步的定型状态。而这种定型一旦确定,有可能对于学生以后的人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高中阶段的教育要在保证基本知识传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思想上的陶冶和思维上的影响,即做好德育方面的教学工作。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语文可以成为高中德育教育坚强的后盾,因此在下文中,我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重点针对德育教育展开几点教学意义上的探讨。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即使是接受教育也是浪费的,更不可能在未来国家建设中发光发热。而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激发。语文教材大体意义上可以分为语言和文章两个部分,而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放到文章理解方面,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一般都是名家名作,或者从名著中节选的内容,大部分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本身具有一定的爱国导向作用。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将课文中隐藏的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部分挖掘出来,并且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以文言文为例,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古代文人思想和价值观的凝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重点选择一些爱国方面的诗词,如辛弃疾、杜甫、陆游等忧国忧民的诗人,并对作者的诗词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历史现实,将他们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怀体现出来,并且以此带动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给学生做好示范作用,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对学生思维角度和方向上的引导。要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明确自己的思维立场,尤其是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要体现出爱国情怀,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才会不自觉地受到教师主观性思想的影响,从而在教材内容引导的基础上,更深一步的将爱国印刻进思想中、骨子里。

2.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

有人说:学语文不仅是学知识更是学做人。而在我看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并且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爱国主义教育之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需要以课文为依托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三观。上文中提到文言文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非常强的作用,而与之相对的现代文则对于培养学生的三观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一方面,现代文顾名思义是近现代作家思想与智慧的浓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现实,所以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更贴近现代人的思维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现代文较文言文来说范围要广泛得多,这就给学生在思维引导方面以多样化,教师可以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

其次,教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在阅读优秀文章的过程中自主吸收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在文字理解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技能,所以并不完全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的领导。并且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德育教育的要求,有目的性的给学生推荐自主阅读的文章内容,通过阅读优秀文字的方式,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达到自我度化的作用。这样既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减轻教学负担,还能让学生从课外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个性人格

高中正是学生个性和人格的成熟阶段,俗话说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人格方面有缺陷,知识学习反而会成为其走上歧途的助力。所以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个性和人格。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担任语文知识传输者的角色,还要通过知识教学和学生之间建立思维交互的纽带。语文是一门主观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思维之间的碰撞,所以,在我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互动这一教学环节。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通过文章的分析角度和观点上一点点体现出来,所以在针对某篇文章所体现的情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尽可能地通过互动了解学生对于文章的看法,从而以问题为以依托推导出学生的心理特点,继而在教学过程中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健康人格的建立。

第5篇

一、构建开放并且具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如果还是处于以往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是很难实现这一目的的。在以往传统学习环境下,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很难从中体会到文学意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构建开放并且具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以此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也只有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感受到文章中所存在的文学价值。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苏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这一文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感受大自然,通过大自然的美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荷塘月色》属于写景状物的散文,在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发现很多优美隽永的语言,还能发现很多精巧并且独特的艺术构思,为此,教师在对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文章为学生创设一副“荷塘月色”情境,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雨的气息、荷的清香以及水的光彩,而这一过程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以及风光,进而就能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首先要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课堂环境,构建出开放并且具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这样就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文学教学。

二、加强课堂导入,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属于其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而这对于文学教育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导入过程中都如果处理的较为得当,学生就能够快速的进入到语文课堂学习当中,进而就能很好的开展文学教育,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导入过程中,处理的不够恰当,学生就很难进入到学习的状态,这样就不可能对文章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感悟和理解,更别提要进行文学教育。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课堂导入的重视,处理好语文课堂导入,以此来为文学教育打下基础。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苏教版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文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先带领学生共同回味一下“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以此来体会一下作者欧阳修游滁州,并且沉醉山水的无限情怀,让学生明白文人墨客心随山动、寄情山水的情怀,在此之外,教师则可以对学生说,《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文章的作者苏轼就是在观赏赤壁之后所写出来的,以此来引出这一次所要学习的文章,之后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曲,这样学生就能在歌曲中感受到长江的波澜壮阔,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朗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从而就能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

三、通过各种渠道调动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

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适当的文学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调动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文学主要指的是人与自然,或者人与古人,又或者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话,而文学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文学教育的目的变味了,变成了对成绩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就一定要提高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一些名作,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汲取文学养料,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文学作者,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文学经典阅读”活动,并且让学生写出自身的观后感,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长期以往下去,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会随之上升,进而就能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文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

四、结语

第6篇

1高中语文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表现

1.1教学历史、教学体系的因素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以智力、科技为主导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学习成绩代表了一切,以语文考试项目为主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健康和素质的培养。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缺乏兴趣,语文学习的重视度不够,同时,不愿付出时间和精力了解中国的历史、人文和古典名著等。尤其是高中分科以后,学生为了最大效益的提高总成绩,放弃语文的学习,基本上是在缺乏人文精神的环境下学习的。

1.2负面社会环境对人文精神的漠视

受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信息化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已不是单纯的中国文明,整个社会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影响,人们无法以平静的内心面对知识的学习。网络、手机等的新兴事物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学生认为不需要依靠伟人的精神力量;不需要从家长那里寻求精神慰藉;不需要从老师那里听从教导,将自己沉迷于虚拟世界里。语文学习的无趣使学生放纵思想、解放自身行为自由的同时,忽视了真正的学习,人文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2高中语文教育重视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

2.1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人们注重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明,人文教育提倡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性的开发与培养。高中时期正是学生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启蒙时期,也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应当在人文教育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人文素质。

2.2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以灌输知识为教育目的的语文教学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学生在被动学习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逆反心里,课堂气氛沉闷,缺少活力,自主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被激发出来。师生平等、和谐互动的人文环境代替传统的讲授形式,实现师生的交流与沟通,课堂的人文性和民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3人文教育的实践

3.1诗歌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对诗歌的学习,中国的诗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思想深刻,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老师通过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不同时代和风格的诗歌,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一个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面貌,体现作者在诗歌中寄托的思想,了解作者的各种感情。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会有战争,诗人经历战争的残酷过程就会把对战争的痛恨寄托在诗歌中,从战争场面直接描写战争的无情,从家人或闺中怨妇对亲人或爱人的思念中了解到亲人生离死别的残酷场面。为了国家独立或统治者的需要,普通老百姓陷入战争的炮火中,成为战争的牺牲品。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使学生们身临其境,了解战争的残忍与伤害。

3.2在现代爱情诗中体验人生和情感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成长,学生总会初步了解到爱情,并对爱情产生好奇。老师要做的不是尽量避免学生接触爱情,而是利用国内外优秀作品正确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优秀的爱情故事或作品表现出的良好的爱情观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塑造和谐、良好的人格,减少学生在未来爱情道路上的挫折。例如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诗经》和《卫风- 氓》,女子在经历了恋爱、婚变到被遗弃的整个过程后,清醒并毅然与丈夫决裂。我们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要明白恋爱不能过于草率,虽说不必像封建社会时期一样完全听命于父母的命令,但也要认识到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人的本性,把握人生方向,了解人性。又如《致橡树》中对男女平等的爱情观的描写,让学生们认识另一种相携一生的感情,彼此之间可以既独立又相互依靠。这种人文教育使学生更加看重个人独立的人格,婚姻不是对相爱双方的捆绑,应当是人格的互相补充与完善。

3.3利用教育散文开展人文教育

描摹事物、抒发感情是作者利用散文所要实现的表达方式,作者利用散文表达或思想或热爱自然的感情,以特定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为主线,表达特定的感情。老师在对散文的讲解中可以从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敬畏自然等的角度中体现人文精神。例如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通过对作者看到的北平的秋的描写,细致的流露对家乡的眷恋。读者可以从文章中了解到秋的静、清,还可以体会到秋的悲凉,美好的事物让我们心情愉悦,同时也会触发我们在特定情况下心灵的感情,深处的记忆或许有一天会忘记,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不会失去本真的颜色。美好的景物和事物都能凸显人类情感的可贵和精神的追求,美好的景色能让人身心愉悦,但真正吸引人的还是情感的升华。由于散文是比较自由的文体,没有限制和束缚,表达比较自由,作者可以比较自由的流露出真实的感情,字里行间透露出人文精神。

第7篇

在高中教育的过程中,语文不单单是众多课程中的一种,更是一门语言艺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改革,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能够同语言的运用相结合,切实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文章对人文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人文教育 回归

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教授学生相关语文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使得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使得我国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使得学生的精神水平得以提升。相对而言,学生的高中时期是其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其认识世界、内外检修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引入人文教育的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人文理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人文教育目标及内涵

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其思想水平进行提高,正确的对其人格进行塑造,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引入人文精神,其任务在于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加深对人文科学的理解。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应在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得学生能够认识科学。热爱科学,对其价值进行探索。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也是精神层面的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对其内在的精神进行传播,致力于研究科学、索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等。

2.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第一,教学内容的原因。语文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各个时期的精神文化均在其中有所体现。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对人文精神有所感悟。然而,在现今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讲解方面,例如语法知识等。这就使得教学的重点向着语言工具的方向发展,句子成分的分析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也使得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人文精神遭到破坏,最终使得语文中的人文内涵得不到体会。

第二,误解人文精神。在多数高中语文老师的理解中,人文教育如同思想教育,应是政治课程中的内容,与语文并无联系。然而,人文教育的精髓在于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程度对情感的领悟。而语文学科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同人文教育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作为人文精神最有力的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应对其中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对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认识,使得语文能够真正发挥出其在人文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第三,应试教育的影响。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教师以及家长均将学生的成绩放在关注的首位,对考试过分的看重,而对学生的思想情况、综合素质、价值观等方面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剥夺了体会人文精神的时间,所领悟出的人文精神也将得不到支持与理解。因而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教师对人文教育并没有给予重视,这就使得人文教育无法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正常开展,致使学生发展相对失衡。

3.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建议

3.1正确领悟人文教育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对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进行清楚的认识,对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进行深入了解,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根据人文教育的相关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确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价值体系。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相对较大,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在重视学生人文精神提高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够以教师为榜样,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致力于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相对而言,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更加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学习,更加有利于人文教育效果的提升,更加有利于学生将语文工具同人文精神紧密联系。从而使得学生在熟练掌握相关语文知识的基础之上,精神水平以及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大对小组内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关注,协调学生的合作,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增加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基础之上,建立良好的价值观。

3.3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行的今天,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局限在其成绩的优劣,而是应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的基础之上,对学生日常的学习精神、情感的领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达到真正全面评价学生的目的,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其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进行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将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作品意义以及人生指导等安排成课下作业,让学生搜集资料完成作业。在评价的时候采取教师评价、课堂表述、学生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实践“知人论世”的同时也在多种评价指标下衡量学生的自学能力。

【结 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全面实行的今天,人文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效果将直接决定人文精神的继承情况。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改变思想,深入分析人文教育,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诗鹏. 人文教育怎样才能成为“做人之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2(04)

第8篇

1.1挖掘语文作品中所蕴藏的哲理实施挫折教育。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教师深刻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会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例如,唐宋家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悟出世界上奇伟、壮观的景点都是经历过一番艰难险阻才能到达的,所以一般人难以到达,必须是志气高远的人才能达到。而王安石做官做到参知政事,期间几经宦海浮沉,在离任回家的过程中路过褒禅山,此时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但是仍然注重“志”,由此可见王安石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思想境界。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些词句和作者的背景和经历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悟出其中蕴含的真理,体会到人生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经历挫折,体会挫折所带来的内心体验。

1.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互动。在课堂教学中,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很多教师都深有体会。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授课,学生只负责记录和听讲,那么课堂气氛就容易变得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高。但是语文作为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教师如果能够发挥好语言课程的优势,与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沟通,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进行合作和讨论,学生就会获取更多新的认识,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曾经学习的语文语言和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对某一文章或者某一句话进行互动和讨论。学生对于挫折困难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的学生具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性格特点,在面临挫折时能够做到“乌蒙磅礴走泥丸”;而又同学则不堪挫折压力,在困难面前萎靡不振,从此失去前进的信心。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良性互动,学生可以诉说心中的不快,交流彼此的认识,宣泄心中郁结的情绪,由此也就能够发挥改变学生认识和宣泄学生情感的双向功效。学生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实时注意学生的动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和点播。另外,可以借助给学生布置作文及周记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且时刻关注学生在行文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情绪,看学生有没有什么异样的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

2.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的学生情感丰富,当他们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一致时,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反之,他们对教师的教学便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就会差得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明确情感教育的地位,探索对高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情感教育的迫切性也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名篇,这些作品大多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是“情”的喷涌结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出文章中宣泄奔腾着的感情激流,和学生一起体会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想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进行情感教育呢?

2.1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以情动情。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别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以作者之情打动学生之情,发掘教材中蕴藏的思想感情。那怎样发掘课文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教师是客体,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在备课、讲课时,心灵必然受到震颤,动情于心,情感泛起波澜,与作者一起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总之,教师要首先进入“角色”。

2.2创设引感的情境,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其一,通过形象的感染,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比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先提问:“马克思的肖像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位同学回答说马克思眼神睿智。我分析了“睿智”一词的含义,概括介绍了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面对革命导师的肖像,联想其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同学们便会产生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敬意,然后披情入文,整堂课的教学就处在一种特殊氛围之中,同学们既受到思想教育,又提高了语文能力。其二,通过吟诵朗读激情。对于诗歌和抒情性散文的教学,采取这种方法能收到较好效果。其三,通过讲述品析激情。对于小说之类的叙事作品,通过精湛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受教。此外,创造情景,营造氛围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易于进入教材的情感世界,以体味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特定情感。

3.美德教育

3.1勤俭诚实、乐于助人的教育。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不少,如《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她的勤俭诚实、乐于助人、热情好客、软而硬的性格等深深影响着老舍,正如文末所写:“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品质、性格、习惯受父母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