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语文教学解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引言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阅读和写作语文核心教学体系中的最重要的两大知识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现状
(一)教师对文本解读浅显
在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比较浅显,极易造成许多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小学教师一般都根据参考书去解读文本,不从学生的角度去细研文本。有的教师不能独立解读文本,要在参考书,网络的帮助下,才能解读文本。当文本不能被教师深入解读,那么教师就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文本。最终导致读写结合的无法实现。
(二)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要想实现读写结合,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很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去指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就缺少了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个性化的阅读文本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理解、去思考文本,从而实现读写结合。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和对话,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文字带来的乐趣。但是,当下大部分教师尚未重视起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很少运用个性化阅读的方式要求学生。
(三)无必要的活动太多
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会设计很多活动来进行学习。当然,这些有趣新奇的活动是能吸引学生学习,可同时原本教学的意义被忽视了。在课堂中,仅40分钟的时间被多种多样的活动所分割,课堂变成了舞台,失去了原本的教学意义。这样的活动取代了原本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学生无法实现读写结合。
二、从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写作
小学语文教材上的课文都是由教育教学专家、教授精心选择安排的,都是非常优秀的、经典的文章。这些文章中的用词非常的优美并且准确,句式也非常的丰富。它们是学生学习阅读与写作的第一手最好的材料,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教材文章中的内容,教会学生文章的基本知识、技巧,让学生学会欣赏这些优美的句子,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充分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
教师在讲解每篇文章时,针对阅读的基础,不可避免地要讲解每篇文章的重点词句。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或句式,并且教会学生掌握该词语或句式,逐渐做到灵活自如地运用。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同时,不断地积累各种优美的词语以及各种类型的句式,再加以练习,做到灵活运用。例如,教师在讲解的课文中有描写树叶落下时,要让学生体会文章中使用的形容词,以及各种的比喻。然后教师列举其他的事物,可以是雪花、花瓣,让学生使用这些形容词或比喻去造句。当学生在写作时,需要写到相关的事物时,就可以运用自如了。
(二)准确运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在写作中准确的运用,是每位学生都比较头疼的问题。用错标点符号常常会使整个句子的意思都改变。标点符号过少,句子太长,读起来又常常让人喘不过气来。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课文中的经典句子时,要让学生不断地品味句子中标点的使用。要教会学生如何断句,如何使用各种标点符号。要安排学生多加练习,学生使用得不对,教师要及时加以纠正,直到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为止。
(三)用经典段落引导学生
在课文中,有许多可以让学生模仿的段落。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段落,读写结合。例如经典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段,虽然这段话只有4句话,第一句总写了西沙群岛鱼很多,然后介绍各种各样的鱼。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介绍的方法对于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笔者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对这一段的感受,并指出写得好的地方。有的学生说:“用上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让我们觉得鱼确实很多。”有的学生说:“课文里还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感觉鱼的样子就在我们面前。”于是笔者趁热打铁:“现在我也想请你们来试一试,当当小作家,观察一下我们学校中亭里的小,请同学们进校门注意观察,看看这些的花瓣、花蕾的形状、颜色、味道,再以‘小盛开了,多么美丽呀!’为总句,按照观察顺序把的形、色、味具体说一说。”学生有例子参照,模仿效果非常好,把这些小写得非常生动美丽。通过练习,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四)引导学生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在小学语文的课文里,有许多以物喻人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主人公通过事物的某些特点以比喻做人的道理。平时,教师也可以多与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思考从中领悟的感受,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感想通过文字写出来。
三、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提高读写能力
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采蜜本”上,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且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子,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获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但是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技巧,W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到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结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阅读教学中、生活中涉取营养,借助学到的手段和技巧,运用到作文中去,通过运用反过来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阅读,又有利于作文,读和写的能力便会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 阅读教学 问题 措施
【分类号】G623.23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一直广受关注,备受重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一种运用概念进行吸收、判断、推理以及内化的过程。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时还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外界信息的理解与处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 ・ 阿 ・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就说明了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开拓小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更有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只是按照教师参考书对课本的解读来制定其教学目的与教学计划;有的教师则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学生角度考虑,这就忽视了教学实际。由于教学目标缺乏有效性,这就使得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看似热火朝天,实则脱离讨论话题,很难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二)学生个性化阅读被淡化轻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代替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与思考。课堂上,虽然增加了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但却减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课堂中很多教师在上阅读课时,首先在 PPT 上展示了要提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虽然看似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学生的思维却被束缚在了这几个问题上,很难有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了。
(三)学生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
尽管我们正在逐步推动中小学教学改革,但到目前为止,中小学各学科的教育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对于很多学校、教师、学生而言,应试依然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学生的课内、课外时间被大量的习题和各种补习班所充斥,学生缺少必要的阅读时间。学生即使有阅读时间,也缺乏合理的时间安排和良好的阅读指导。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教学无关,因而很少给予正确的引导与点拨。而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辨别好坏的能力,这就造成了他们形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即使有好书,也缺乏细读的良好心态。这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痼疾,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那么,应如何让语文教学走出这样的泥淖呢?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决定课教学活动的方向,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以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考虑。在语文教学中,三者是有机整合在一起的。例如,《巨人的花园》这一刻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制定:
(1)通过自学、检查、交流,学会本课生字及它们所组成的生词,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给我们呈现的画面;
(3)抓住花园和巨人的变化,运用对比的朗读感悟方式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变化,明白不要自私,要关爱他人,与他人分享美好的事物,分享快贰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特有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通过建立师生之间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可以在提前制作一个乌鸦模型,准备一个瓶子、一些石子和水。这些教具是为了给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并让学生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最终通过什么方法喝到了水。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自己是如何解决的。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良好的习惯是提高效率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养成的,需要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点滴积累,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更要引导学生多练,持之以恒。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应把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组织者,更应该是他们的欣赏者。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语文阅读 阅读理解 思想价值 价值取向 多元理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强调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于是,多元理解被老师们纷纷引入阅读教学实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不少偏差,有的教师顾此失彼,没有把“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统一起来,致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不和谐的现象。
一、“价值取向”的来源
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是因为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总有一定的大体明确的创作目的或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使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或艺术形象在诞生时就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它自身的属性,也就给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另外,文学作品一经选入课本,就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定性,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再开放型的教材也会有一个或严密或松散的体系,要做好这个工作,编者自己心中对作品有一个明确或基本明确的与作者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的结论。
例如,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匆匆》选取入六年级语文下册,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悟时间的匆忙,从而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时间。这种选编目的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教学中,要探求这种价值取向。由此看,价值取向源于作品的客观性和编者对作品的认同性。
二、“多元理解”的产生
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如《红楼梦》,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读者主观能动性造成的差异。由此可见,“多元理解”源自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三、“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具有共性。“多元理解”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独到感受和体验,展示个性。教学中,即要追求共性,又要张扬个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好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而且作好引导者,要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文本所呈现的价值取向。
1.多元理解,切合文旨
切合文旨,是多元理解的灵魂。多元理解,应当紧扣文章主旨,利于深化对文意文旨的认识,或使人物角色的形象更丰满,或使情感的体悟更深刻,或使思维的领域更宽广……多元理解不得远离文本,个性飞扬不得随心所欲,思维驰骋不是胡思乱想。
一位老师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课末进行多元理解的拓展,“此时,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学生纷纷指责:“小鱼不应贪玩,以致被海浪冲上浅水洼;小鱼不应乱跑,要守纪律;小鱼不应离开妈妈独自乱闯;小鱼不应不听妈妈的话……”先且不说这种种“不应”是否符合自然规律,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时代精神,是否利于学生的成长。更遗憾的是,课文的主人公是小男孩而非小鱼,课文的主旨是赞赏小男孩“富有爱心,珍爱生命”的举动与精神,而非小鱼的种种“不守规矩”。这样的多元理解偏离了文旨,失去了意义。
2.多元理解,顺应文理
顺应文理,是多元理解的命脉。人有人脉人气,文有文理文气,文理要通达,文气要通畅。多元理解必须整体把握文理文气,不悖文理文气。
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一位教师独具匠心,顺着“奚落”的线索,从角色的动作和神态入手,紧紧抓住表现陶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和表现铁罐的“谦虚、争辩”等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朗读,品味感悟角色形象。至教学第七、八自然段时,富有创意地要求学生敞开思维多元理解,补全“陶罐( )说,铁罐( )说”。
然而,关于陶罐,当学生纷纷说出“温和、温柔、亲切、针锋相对、有点伤心、心平气和、冷静、平静、苦口婆心”等词时,教师高兴地一味加以肯定。
对于铁罐步步升级蛮横无理的奚落,无论从陶罐“谦虚――争辩――不再理会”的过程看,还是从陶罐说话口气中的反问句和感叹句来看,陶罐一方面并非懦弱可欺和毫无原则,另一方面又是理性和宽容的,“温柔、温和、亲切、针锋相对”等词显然不合文理文气,不合陶罐角色基调和情感发展变化。若用上“提高声调、有些不悦、严肃、责怪、正色、据理力争、语重心长、好言相劝”等似乎更为合适。
关于铁罐,当一些学生相继说出“有些生气、脑羞盛怒、满腔怒火、怒气冲天、忍无可忍、怒不可遏、火冒三丈,义愤填膺”时,教师同样大加赞赏。如果多元理解不顾褒贬,不分轻重,不顾语境,一味点头称是,不仅有悖文理文气,更可怕的是传播了谬误,造成学生是非不明。
3.多元理解,辨明主次
辨明主次,是多元理解的指针,不少作品涉及的角色形象,涉及的人物品格虽然是立体的、多维的、丰富的,但毕竟有主有次,多元理解教学应当充分把握这一点。
像《西门豹治邺》一课,关于“你怎么评价西门豹”这一问题,学生有的说,西门豹善于调查研究,从“摸清底细”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从他说“我也去送送新娘”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造福百姓的好官,从兴修水利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聪明的人,有的说是个不信鬼神的人,有的说是个很有计谋的人,有的说是个铲除恶势力有术的人……教师一一给予肯定,并大加赞赏,教学就此画上句号。
应该说,学生的理解均没有错,学生能细读文本,从文本中抽象如此的品格特点,反映了学生相当强的语文能力和广阔、深刻、灵活的思维。然而,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教学过程仅止于此是很不到位的。试想,善调查、兴修水利等是西门豹的主要特点吗?是文章反映的主旨吗?显然,文章主要反映的是西门豹的不信迷信、驱邪除恶和过人谋略。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使理解再多元,也是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考
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在充斥着各种网络语言的背景中,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启蒙与引导便显得十分重要。语文的学习本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对母语的深入理解思考以及对我国文化精髓的继承。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累沉淀民族文化
列宁曾经说过:“语言是负载文化的工具。”语文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本国文化的滋润和培养,突出本国文化的内容,讲述本国文化的精髓。小学语文与其说是教人文字,还不如说是为了教人道理,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精髓传承下去。翻开课本,一行行文字现在眼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会我们的是孝道和尊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给我们的是奋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会我们的是责任。中华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无论如何都割舍不掉的情怀,需要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意义。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解读人生的情感内涵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小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讲解的同时要多了解每个学生的真实想法,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的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有所不同。教师不要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一味地解读或曲解作者本身的意思,这对文章和作者本身就是一种亵渎。多收集学生的思考角度就能发现不一样的世界,解读人生重要的是感悟,是由心底发出的精神力量呼唤的渴望,能读懂文章体现的深层含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之一。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积累和应用
小学语文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应用。积语言、生活和情感之累,应生活、成长和创新之用。积累有很多方法,重视读和背,但不能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到通顺、读到理解,背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应用包括会说、会写、会联想、会理解,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品格。学习立身之本,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人格,懂得世间的真善美,将书本中的文化精神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小学语文;策略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对小学语文教学以往滞后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儿童文学的内在特质的精神可以说是高度统一的,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尤其是重点强调人文性。经过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所占据的地位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时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一项重要资源,因而受到了教学界的高度重视以及普遍关注。同时,在儿童文学教学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
(1)存在功能上的认识偏差。相当一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儿童文学所具备的功能只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实际上儿童文学绝非只是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在很多教师和家长眼中,如果对作文不能提供立竿见影的直接帮助,那么就会被摒弃和忽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文学阅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儿童文学的作用及功能并非仅仅如此,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习的乐趣给予学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还有些教师将道德说教看作儿童文学主要的教学功能,使得儿童文学教学的开展受到限制。
(2)正确的引导不足。通常儿童文学作品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元地进行解读。但是,多元解读并非就是说随意地解读。如在《去年的树》这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时,教师应当对文章主旨进行多方面、完整地加以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和富有童趣的视角,然而,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缺乏,对学生整体划一,这便使得学生在解读作品上偏离了方向。另外,教师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要么是硬拽生拉学生将自己明确要求的理解深度达到,要么是满足于个人对文本理解的展示,导致学生“误读”了儿童文学作品。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策略
(1)正确认识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作用。审美功能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首要功能,智力开发功能、教育功能及认识功能等均从属于审美功能,而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作用主要是文学教育作用。即便是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将文学教育的目标明确,但是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其人文内涵,提高文学教育的地位,正确认识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学功能,以便于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儿童作品教学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借助于氛围环境的熏陶、主题活动的影响、学科教学的渗透、评价表彰导向等一系列措施进行融化、转化、感化。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内涵就是将适合学生发展及成长的儿童文学作为主要媒介,通过教师的点拨及启发,在主动状态下促使学生将人文精神的发展实现,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能够用自己语言来感知世界的一种能力,并且将对待他人、对待世界的人性关怀态度最终树立起来。一方面,教师的工作态度、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言行举止等要切实进入状态,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具备感染力、生动性和形象性,精神要饱满,以此更好地带动学生;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室环境的布置。按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具体需要,可以布置书法作品、展板、图画、鲜花等饰物于教室,还可以利用音乐的播放或者桌椅的摆放等,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联系生活实践,加强朗读指导。正是因为儿童文学作品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语言材料,因而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尤其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要以充满感情且独特的语言吸引学生。例如:语文教师在儿童故事方面的文学作品教学中,应当明确教学的重点是课文的朗读及认字,要让学生在富有内涵且有趣的故事中自主地领悟和阅读,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道理,以此在学字的前提下,使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加深,在生活实际中使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深刻涵义。首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字典识字,教师采用教学课件的演示将学生的写字兴趣激发出来。其次,要注重生活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亲身感知。第三,要重视情感的渗透。教师要将各种有效的途径利用起来,对有利的教学情境加以创设,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掌握作品中的知识点,提高素养和水平。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鉴于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尽快将传统教学模式摒弃,高度重视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充分发挥儿童作品教学的功效,并且探寻有效的教学途径,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一鸣.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及对策[J].
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2(12).
[2]范洪丽.儿童文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课外阅读,2013
(4).
[3]王伦.语文教学研究中儿童文学的融入[J].小作家选刊,2013(5).
P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72-01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虽然没有中考、高考升学的压力那么大,但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并不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绩依然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最为重要的依据,这就促使一些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死”教书、教“死”书,学生也只会听从老师的安排,小学语文与生活实践的关系被忽视,从而使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等因素,学校老师与家长等考虑到安全问题,很少让学生进行一些生活实践方面的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不注重生活实践。
1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的重要意义
1.1 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在要求
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小学语文学科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十分紧密。不仅语文的知识点,比如字、词等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要使用到,并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口语交际活动、作文等都需要联系到生活实践。学生的读写、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注重生活实践的积累,换句话说,语文的学习,就是在生活实践中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教材等的内在要求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1.2 是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要求
新课程的改革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这与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和生活实践的关系有内在的契合性。并且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核心竞争力、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化人才,这也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学习锻炼。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力、探究能力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是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目标要求。
1.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一种对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这种关怀与义务需要从小培养,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语文学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因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是要在生活实践中进行的,语文学科更多的是发挥一种引导、指导的作用。
1.4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容易变化的知识型、“网络”型社会,就要从小让学生多接触这个社会,关注社会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素质。相反,如果现在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还是把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脱离,只会教教材、说教材,那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的。
2 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2.1 让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走进生活
让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走进生活,就是要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在内容、方法等方面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握重难点,对文本不宜过度解读。这实际上是要正确把握好教师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关系。尤其是在小学中高段,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进一步提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做到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与理解,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自己解读,只会给学生“答案”;二是积极鼓励学生自学,改变填鸭式的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是应试教育中常见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性,甚至还会扼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因此他们往往是被动地学习,这样自然不会主动地与生活联系起来,即使在生活中学到一些知识,也不会与语文课堂上的知识结合起来,所以就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课后自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的学习。
2.2 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往的小学方式不能及时地跟上时展的要求,也会体现出起落后性。所以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传统已有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现代先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例如,现代网络技术这么发达,小学生虽然容易受到网络不好的一面的影响,但是如果能采用更为有效的形式,在家长与老师的监管下接触网络,培养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这样不仅有利于了解社会生活,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2.3 灵活转换教学场所,完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教室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在这些场所中获得的。其实,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也有十分丰富的知识值得学习。要在语文教学中联系生活实践,就要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场所,而是应该学会灵活转换。诚然,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等因素,不可能让小学生完全的参加外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可以通过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加强生活实践联系的效果。例如,教师布置的作业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完成,采取将今天学到的故事讲个父母听的形式,或者是假期写关于观察生活的习作等。反过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应该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生活实践、家长的辅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3 结语
总之,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既是学科内在要求,也有新课程改革、时展变化等的外在条件驱动,要通过让小学语文教学走进生活等多种途径密切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效率 合作探究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建设具有开放、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它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满足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要求。
一、自主求知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应用
自主求知是合作探究的首要环节,是合作探究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采取的初步内容。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小学语文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仅仅是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指导者与帮助者,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语文的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听、说、读、写,在听的过程中做到认真、仔细,在说的过程中做到通畅、流利,在读的过程中做到边读边思考,在写的过程中做到真情实感,在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自主地去体悟学习内容,主动的探究学习知识,依靠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共同实现自主求知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求知一方面要确保学生拥有自主求知的时间与空间,避免教师的讲解占据学生自我感悟、自我体验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感知来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评价相关的知识内容,将学习的权利真正的还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方法与能力,通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课堂学习等详细明了的方法解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效率。
二、互动合作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应用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与分工,形成相互之间的互动学习,它是合作探究的一种基本形式与路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要综合考虑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这决定了小学生接受语文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如果小学语文教的内容与方法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则这种教学必将是一种失败的教学。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其二,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目标。小学语文的教材编写都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它有着一定的课程目标,教师需要仔细的研读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将抽象化的目标具体化为不同的子目标,实现目标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明了小学语文所要传递的内容与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表达语文的知识内容,促进学生对于小学语文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
其三,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也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自己教学的特点。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活泼开放的教学风格更易于学生接受,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特点与自身的教学风格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地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要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讨论与合作中获得知识,在相互帮助获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潜能的挖掘与发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质疑探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应用
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究教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基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或者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中选择合适的专题内容进行探索,通过小组学习合作的方式来讨论、探究小学语文中的知识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让学生中在合作探究中不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一节课时,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谁在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到的天有多大?为什么要用坐井观天作为题目?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边阅读边思考,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让学生具有质疑的精神,教师要鼓励学会对语文教学中的内容进行积极的质疑,对于不懂、不会抑或不能理解的问题及时反映,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与合作来回答学生在语文内容方面出现的质疑,做到让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中的方法与技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合作探究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时要充分的考虑学生、教材及教师等各方面的问题,使得合作探究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既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又能够满足小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要求,做到教学与学习之间的双向满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阅读教学;结合方式
小学是一个孩子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在文化学习中必须学习的科目。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导致了小学语文授课内容复杂多样。正因为如此,教师更加应该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学生领会到课堂的精髓所在。本文主要讲述了小学语文将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希望可以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去,从而起到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能力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方式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和学习成长的地方,可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过小,正处于一个贪玩的年纪,对未来充满了未知,对玩耍充满了憧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尽力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感觉学习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聚精会神地听老师传授知识,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2.激l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了解到天安门的雄伟壮丽,明白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此外,适当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年龄阶段、让他们感兴趣的课外书籍,比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将快乐寄托在书海里;也可以让学生慢慢接触《西游记》《水浒传》《爱的教育》等中外名著,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提高,也能使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得到进步。
3.优化学生的阅读方法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考从文章中所领会的意义和文章所要传达给人们的思想,也要熟悉文章所使用的表达方法和文章的写作思路,这对学生今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能够使文章具有清晰的条理、明确的主题和合理的结构,更加地吸引读者。
4.累积学生的阅读素材
学生通过长时间的阅读,一定会积累许多的素材,教师要引导他们将素材分类,比如描写风景、状物、动物、人物的经典开头和结尾。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引用许多名言警句和成语故事。在使用成语的时候要知道成语的来历和含义,比如卧薪尝胆是形容一个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如果大脑里没有对这些素材的确切定义,那么,我们就无法正确地使用它们,学生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对经典素材进行仿写,将阅读所学习到的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技巧投入到实际运用中去。
5.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文章固然很具有代表性,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毕竟课堂的时间有限不能兼顾到众多学生,因此,学生应该大量地阅读和学习有关的课外书籍,并对名言警句做好摘抄与记录,同时也要多和同学们相互交流阅读后的感想,听取别人对文章的意见,借鉴别人对文章的赏析,在互相交流中互相促进与提高。
二、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方式的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要学以致用
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主要目的即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在实施阅读训练的过程中,不仅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和文字的积累,让他们写起文章来信手拈来,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结合自身的所见所闻,主观地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文学造诣更上一层楼。
2.提高学生的文学功底
学生在小学这个阶段被培养起来的是对世间百态的好奇度及其对生活点滴的感知度。小学语文的教学通过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拥有一双能够捕捉生活中感动瞬间的眼睛。在描写小动物的时候,通过仔细观察它的肢体动作和了解它的生活习性,比如在描写小金鱼的时候“缸里的小金鱼在看到我手上的美味食物之后,都摆动着曼妙的身姿,张大了嘴巴,用渴望的眼神向我凝望着”。
通过上述文章的描述,我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相结合更加保证了学生高速的学习效率和文化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知识,开拓了广阔的视野,在写作的过程中,提高了文化感知度和自身的文学素养,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文化水平的发展,完善这些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