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校园里的数学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 应用 因材施教 选择

一、多元智能的定义

加德纳对智能的定义是:⑴在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⑵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⑶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基本智能外,还有其他智能。加德纳将其多元智能框架定义为一个开放的系统,1983年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后又陆续添加了两种,分别如下:

1、言语―语言智能,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2、逻辑―数理智能,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包括用视觉手段和空间要领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4、音乐―节奏智能,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

5、身体―运动智能,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以及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

6、人际―交往智能,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

7、个人反省智能,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内省自身的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以及自然世界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1998年提出)

9、存在智能,指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1999年提出)

二、多无智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因材施教源自“智”的不同

多元智能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展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实现这一目的,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既要成为课堂的指导者,采用“授人以渔”的方式,教给学生受益一生的本领;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上,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和个性发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从而营造一个启发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畅所欲言,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依据该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解题策略和算法的多样化。

案例: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算法:

24×10+24×8=432

24×20-24×2=432

20×18+4×18=432

24×2×9=432

24×3×6=432

18×4×6=432

18×3×8=432

也有学生可能会用竖式计算出结果。由此可见,每个学生对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并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让学生比较不同策略的特点,使他们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从中反思各种解法的优劣,促进元认知的发展,这实际上也是发展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过程。

(二)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

1.选择自由。现在授课仍以大班集体教学为主,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如何缓解两头差异之间的矛盾?首先,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弹性,正视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力争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如:在教学口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一定数量的题目,如四题中选两题等,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变大。其次,每次练习的题量分为两至三个层次,除规定的数量外,补充一些机动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速度,自己加选一定量的题目,完成的质量高的,用加星、盖章等方式进行鼓励和表扬,用以缓解“吃不饱”的现象。

2.交流自由。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发挥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作用,给予学生自由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倾听和交流中有所收获。在学习中不要过多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放松的心理环境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如:在教学5的加减法时,出了这样一道题:在地上分别放两个装满米的盘子,有5只小鸡来吃米,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一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有的同学说:一个盘子有3只小鸡吃米……,另一个盘子有2只小鸡吃米;还有的说:都在一个盘子里吃,另一个盘子没有小鸡……,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发现,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从多方位,多角度体现了教学成果。小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习题让学生去解答,恰恰给他们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情境,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

(三)创设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游戏、竞赛、演示、图片、幻灯、“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设境引趣,引发动机,激励行为,激感,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

例如,讲故事不再是语文课的专利。有的数学老师在上“相似形”这一课时的第一句话是:“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有个人测量金字塔的高度……”这种多元情景化的教学,使许多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血有肉,使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深受学生的欢迎。当然除了课堂的引入,还可以在其它环节例如展开、练习等部分都可以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情境。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展开几分之一之间比大小这个环节时,巧妙的利用了一个鸽子吃食物的情节,结合主题图,让小朋友把自已当成一只很饿的小鸽子去选食物,你会选哪一盘的食物呢?因为学生是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的,符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这个知识点在小朋友愉快的合作讨论中得到了解决,并且巩固掌握。在对于教学环节上的选择,应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这样不仅起到“激情”、“激趣”的作用,更达到“深刻理解”的教学目的。又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以“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这四个科学研究的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次有益尝试。学生凭借从已知-未知的学习体会,设计出两个层次的研究方案:首先确定要把三角形剪成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在争论中选择如下三个方案中,哪个最合理又可行。①通过研究无数个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探索;②通过研究几个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探索;③通过研究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探索。学生最后一致认为第三套方案最合理也可行,因为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可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而方案一办不到,方案二当几个三角形是同类的就不合理了。在这样多元化学习环境中,他们的多元智能被激发出来。

总之,理解多元智能理论并不难,但要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智能,并不件很容易的事情,而将其应用于教学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下大气力对每个学生的智能进行长期的观察与分析,再由此实施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才可,这是一个实践性课题,要在实践中去尝试,去摸索。

参考资料:

第2篇

学生的“原始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有知识和正确的生活经验及原始观念;另一类是错误的和易于发生负迁移的“原始资源”。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原始资源”组织教学。

一、运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及原始观念学习新知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原始观念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资源,这类资源运用好能成为学生学好新知的支撑点。利用之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以鼓励学生对新的数学现象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比的性质”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下面一组学习材料:1∶2=1/2、2∶3=2/3、3∶6=3/6=1/2、4∶5=4/5、4∶8=4/8=1/2、5∶7=5/7。然后学生提出问题:“1∶2、3∶6和4∶8,它们的前、后项都不一样,为什么比值都相等?”这一个问题提在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的切入点。学生之所以能面对新的数学现象提出这样有质量的问题,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并利用了“比”和“比值”的“原始资源”。

2.用以引导学生提出或预测问题解决的假想。

学生对问题的假想,以及对假想是否有效的预测是以其“原始资源”为基础的。“如果不是以这些已有的观念和经验为基础,学习者就不可能对新的数学现象提出问题,也不可能预测解决问题的假想是否有效,或者区别出与现象有关或无关的特征。”例如,在“圆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提出如下问题:“圆的面积计算我们还没有学过,请同学们猜猜看,怎样才能找到计算圆面积的方法?”经过沉思,有学生提出:“可以想办法把这个圆的面积通过割补,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再借助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到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的这种假想,就是借助已经具有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的活动经验这一“原始资源”的支撑而提出的。

3.用以创设积极而愉悦的问题情境。

创新始于问题意识,浓厚的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参天大树得以成长的肥沃土壤。而问题意识是从积极、愉悦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这种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是顺利推进课堂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例如,在“时、分、秒”一课的导入时,我创设了以喜羊羊、灰太狼和魔法钟的故事为主线的问题情境。“今天有几个小动物和小朋友们一起上课?”我随即出示了喜羊羊、懒羊羊、灰太狼等图片,接着说:“有这么多老师来看我们上课,它们的心情很激动!喜羊羊早上5∶00就起床了。你们呢?”有的学生说:“我也很激动,我是6∶00起床的。”有的学生说:“我是6∶30起床的……”教师说:“对了,钟表是我们用来计时的工具。狡猾的灰太狼发明了一个魔法钟,如果羊群里读不出他设计的时间,那么魔法钟就可以让时间停止一分钟,灰太狼就可以把一头羊咬死。你都认识哪些?能帮助喜羊羊渡过难关吗?”我逐一出示2∶00、6∶30、8∶00、9∶05、6∶25、10∶30等钟面图,指名试读相应的时刻,并把有争议的9∶05、6∶25等钟面图挂在黑板上,然后引出问题:“这几个同学都读对了吗?像这样的时间,到底怎么看、怎么读、怎么写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时间。”在这一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愉悦地投入了新课的学习。很明显,如果不是已经了解学生掌握了有关钟表的一些知识,以及熟悉喜羊羊、灰太狼的一些故事情节,我是不可能创设出这样的教学情境的。

二、巧用错误的和易于发生负迁移的“原始资源”学习新知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的学习有着正迁移或负迁移,教师在教学中常见的做法是: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对于“负迁移”,更好的做法是“巧用”。那么,如何巧用错误的和易于发生负迁移的“原始资源”引导学习新知呢?

1.在学生生活经验这部分“原始资源”中有些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例如,“地球是一个平面”,“过一个生日就长了一岁”,等等,对于此类资源,如果事先了解,正确运用,就会对引导学生学好新知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有位教师利用学生“过一个生日就长了一岁”的生活体验创编了一道题:“有位老爷爷某年2月29日过第19个生日,你们猜,当年这位爷爷几岁?”很多学生从“过一个生日长一岁”的体验出发,脱口而出“19岁”。教师反问:“有19岁的老爷爷?19岁的人就能抱孙子?”学生哈哈大笑,笑声激起了疑云:“难道过一个生日不是长一岁吗?”教师乘学生大疑大惑之际,展开了新知“闰年”的教学,使学生的兴趣自然浓厚,增强了教学效果。

第3篇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 实践能力 培养

美术专业的学生要求的不但要有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综合素质。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转换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知识,洞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合作,有了竞争意识。学生通过实践,能够找到自己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熟悉一些相关的工作流程,也可以在实践中熟练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作为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术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也就是培养他们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也为我们的招生解决了难题。

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工作展开不力

对于国家的号召,尽管许多高职院校都积极响应,并已经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来加强这一教学工作的落实,但是对于新的教学方向与旧的教学指导和学校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有关部门的化解矛盾工作并没有做好。要想在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就需要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例如通过加强一些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校企合作的大规模展开、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等,要加大力度使学校的一切制度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目标相吻合。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对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教学任务有所认识,但从根本上并没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以至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成果。

2.教育理念有些过时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美术教学工作的展开,是完全基于传统的教育形式的,即使学生专注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和课堂练习为主,而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另外,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没有将实践能力培养很好的融合到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学是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一门学科,学生必须经过多次的重复练习才能使自身的专业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如果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像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听得多、练得少,势必会导致学生自身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出现。

对于美术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自身也没有充分认识,以致在教学中过分重视各科的单纯教学,而没有将美术这门学科的各个艺术原理加以融合和联系,学生在学习时只能分别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负担,还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成果。学生在独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大大增加了,导致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3.学校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合理

高职院校对于美术类学生的实践时间安排普遍集中在毕业前夕,而在刚入学时主要进行基础课程教学,几乎没有实践活动。这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教学方式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在前期学习的知识由于没有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导致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在后期实践活动中又没有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做指导,综合影响导致学生的实践水平不足。

4.学生自身不够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有一些高职院校的美术类学生在学校期间由于不重视自身实践水平的发展,在学校时更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而忽视了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临近毕业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水平,导致就业情况不甚理想。这些学生虽然平时表现的非常积极活跃,但是自身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5.高职院校对实践基地的开发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开发上所做的工作并不足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全面需求。有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这项工作时也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更有些学校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实践基地的规模非常有限,很多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到,根本没有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终目的。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基地建设方面,没有将工作细致化,也没有组织专人负责,导致这一工作项目长时间的搁置,没有取得一定的进展。

二、改善美术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1.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

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教育观念也要有所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就要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传统的教学有它自身的优势,但是也有很多过时的地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要突破自身的陈旧的教育理念,建立一种全新的民主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平等、尊重的关系代替以往教师权威性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教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更新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让教师具有一定的能力去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要求老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科研的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实践的水平。同时,教师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专业指导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高职院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大课改力度,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和实际的应用有些脱节,想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就要加大我们的课改力度,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选择适合或接近社会现实的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知识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选择好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会获得丰厚的利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际的运用中也就会得心应手。

4.学校可以增加美术实践教学过程的考核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开展的美术教育同样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够达到一定高度,继而为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加大了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学工作开展不力

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已经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但学校并没有完全做好教学方向、教学指导以及学校管理体制这三方面的工作。学校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一定要尽可能地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健全完善美术教学的相关政策,没有提前做好其工作的规划,以至于在培养学生的教学工作中既缺少了相应政策的支持,也限制了一些教学活动的开展。总之,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致大多数的实践活动被搁浅,致使教学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

(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的还是将相关的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却并没有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去锻炼和提升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并没能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的相关内容相融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应起到辅助的作用,学生只有经过了足够的训练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因此,如果在教学中仍然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话,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是很难得到提高的。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一问题,其学校的领导及相关的教师都没有深刻的认识,这也就难免会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十分单纯地进行教学,却没有将与美术相关的艺术原理融入教学中,这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将每一部分的知识分开来进行理解和记忆。这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让学生对学习美术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对教学效果及质量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实践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美术类学生只有在临近毕业时才会有相关的实践活动课程,在这之前都是在学习一些基础课程,这种教学方式自然不会取得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前期知识的学习来说,虽然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但是却在学习了很久之后才有机会将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由于之前缺乏必要的练习,难免会出现学生对其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熟练的情况;对于学生后期进行的实践活动来说,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这自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四)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有一部分学生更侧重于参加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却没有重视如何通过努力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至于一些学生在就业时就是因为其实践水平有所欠缺而致使就业不是十分理想。虽然一部分学生曾积极地参与到一些活动当中,但是却没能真正地提高自身的水平。

(五)学校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有所欠缺

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虽然对教学的投资开发加大了力度,积极努力地贯彻和执行了有关政策,但是其实际所做的工作却并没有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在为学生建设实践基地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站在学校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却忽视了学生的立场;有些高职院校只是大致走一下形式,并没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已有的教学实践资源,最终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还有一些院校根本就没有做好学校建设教育基地的相关工作,不仅缺少工作细节,而且还缺少相关的负责人,从而使其建设工作被搁置,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进展。

二、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更新教学观念

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理念一定要与当下时代的发展需要相适应。传统教学方法并不是完全不适用于当下发展的需要,但是某些内容确实不利于当下教育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对现在的教学理念进行适当的改进,从而使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更为理想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自身在教学中起到有效的辅助与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的同时应该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不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应是增加学生互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与体验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改进教学内容及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就业时可以发展得更好,学校应该适当地改进当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一方面,学校在保证教学内容基础性的基础之上,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进,使其能够与市场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从而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能够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学校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三)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

第5篇

关键词:园林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1-0110-03

Several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Ability of the Garde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ao Qiuli1 et al.

(1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tou 014109,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actical teaching status of the garde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everal measures to increase the students’practice ability.Measures such as reconstructing scientific course system,increasing quality of teachers,perfecting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exploring the scientific practic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holding landscape design competition.In recent 3 years,along wit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d steadily,the first voluntary admission rate is 100%,and the first graduates signing rate is over 98%.

Key words:Garde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Practice ability;Measures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各个城市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战略的实施,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从事园林行业的人才缺口很大,园林行业被誉为当今的朝阳产业[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近些年来,全国的高等职业院校陆续设置了园林技术或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培养园林行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缓解园林人才需求的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园林技术专业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的园林专业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课题。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以加强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题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办学思路及目标

立足园林建设主战场,以培养能在城乡建设、园林、房地产、现代观光农业、花卉及苗木生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通过“一线三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 主要措施

2.1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材是课程体系的主要内涵,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3]。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对园林人才能力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课程体系设置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多元化培养的需要,需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结合我院学分制的实施,通过走访及网上查阅区内外相关院校,分别召开由专业教师、学生、企业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征求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对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改革。

2.1.1 修订教学计划及课程大纲,更新教学内容 从对新形势下学生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学分制的实施,对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新版教学计划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了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一是增开了园林工程概预算、把以前单独开设的AutoCAD、SketchUp、Photoshop3门课程按任务驱动教学法整合为1门“计算机辅助设计”,采用“理实一体化”授课方式;二是按照多元化培养原则,专业拓展课采用模块形式设置,把课程之间关系紧密的几门课程设置成一个模块,共设置了“园林设计”、“园林植物培育”、“园林植物应用”、“园林工程”及“园林人文知识”等5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求职意向任选其中的2个模块进行学习;三是减少理论教学时间,鼓励教师采取理实一体化方式授课,增加实验和实训课内容及时间,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时,注重每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将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及时添加到专业课的教学中。

2.1.2 注重教材编写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承担实验、实训课的教师必须编写配套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针对性。近3a来共有6名教师副主编及参编了《AutoCAD》、《园林苗木繁育技术》、《园林绿地养护技术》、《园林艺术》等8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及多部校内实训教材,专业课程教学中100%使用了高职高专教材。

2.1.3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我院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此项工作,按照成熟1门,申报1门的原则,迄今为止,园林技术专业共建成《园林制图》、《园林工程》、《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工程概预算》等6门院级精品课,其中《园林制图》与《园林工程》被批准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精品课程。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园林工程》自治区级精品课的申报工作。

2.2 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园林人才,必须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由于我院园林技术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师资队伍年龄比较年轻,高水平的师资数量较少。针对高水平的教师较难引进这一现状,我们制定了“培养引进并举”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选派专业骨干课教师前往国内重点大学及国外进修学习。近年来,有3名教师到北京林业大学、2名教师到中国农业大学、1名教师到美国、1名教师到荷兰进修学习。第二,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学位。有1名教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2名教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第三,采取多种途径引进人才。近年来先后引进日本回国博士1人、北京林业大学硕士2人。第四,采取挂职、兼职等多种方式让教师到园林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园林教研室现有专业教师13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5人,助教3人、实验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0人、学士学位1人。现已初步形成了整体结构较为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2.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而实训基地的建设又是保证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为此,我院十分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摸索出了通过学生入学之初的园林认知综合实训,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模块实训,再到毕业设计的专业综合实训“一线三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3.1 加强实训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园林技术专业现有园林植物标本实训室、园林规划设计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园林工程及模型制作等4个专业实训室。2015年学院投入30余万元对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的40台电脑进行了更新,以满足最新版本实训软件的需要。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在没有课程安排时,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训室,有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电脑软件操作水平。学院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建成了20多栋日光温室和1栋占地1 000m2的多功能自控温室,以满足学生园林植物繁育、栽培等方面的实训需要。学院还建有专门的场地让学生进行测量、放线、园林施工等实训。另外,学院占地20hm2左右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均让学生参与管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以检验。

2.3.2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在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以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根据自身的科研和师资优势,与园林企业紧密联合,有针对性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有内蒙古荣大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新神农园林有限公司、内蒙古绿之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呼和浩特市方德景观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4个校外实训基地。针对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每年选派几名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从事科学研究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同时还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综合实训。通过在企业的综合实训这一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园林生产实践的机会,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好园林技术专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2.4 探索科学合理的实训考核方式 考试和分数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4]。为了加强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的掌握,我们采用了态度考核、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实训项目的具体情况,给实训态度、过程、结果分配不同的权重,再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及分值。根据实训内容的不同,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实际操作,撰写实训报告,答辩,出展板等多种形式进行。避免学生重结果,轻过程,蒙混过关现象的发生。

2.5 举办园林景观设计大赛 自从2010年开始,结合我系“园林文化艺术节”学生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每年举办一次“园林景观设计”大赛。比赛以团队方式进行,每组参赛学生2人。2名选手须在规定时间内,分工合作,选用提供的AutoCAD、Photoshop、3Dmax或SketchUp,以及Office等计算机应用软件,根据比赛指定设计环境,完成一套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并最终以图片格式的展板形式提交比赛作品。由来自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裁判组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及给予物质奖励。通过技能竞赛有效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核心技能的训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3 实施效果

随着上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措施的实施,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在2014和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园林景观设计”赛项中,分获自治区级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多人获得金、银、铜奖。近3a来,该专业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始终保持在10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8%以上。

参考文献

[1]杨建民,王广友,聂庆娟,等.强化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7(3):14-17.

[2]郭奇斌,樊文斌,郭海清,等.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课程结构[C].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论文集,2007:91-93.

[3]陈雷.高职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初探[J].科技资讯,2008(15):184.

第6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汉语教学 听力理解 汉语交际能力 措施

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水平,是摆在职业院校师生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怎样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排除听力问题和提高汉语听力技巧和方法呢?下面,我结合自己长期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实际和经验教训,谈谈如何加强汉语听力理解教学的一下看法:在开展汉语听力教学的工过程中,要让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放松,消除紧张心理,少数民族学生在听录音之前先浏览一遍题目,有时也可充分利用题与题之间的暂停时间间隔去浏览答卷上的内容,先对所听范围和大意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再带着问题去听。听时保持头脑清醒,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注意力集中并不等于紧张害怕。通常情况下,我们有可能不能彻底听清、听懂每一个音素、音节、单词或词组,但只要我们听清了关键词或关键因素,同样可以做出正确的答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听的兴趣和增强信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学习活动来说,兴趣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进行听力教学之前,一定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兴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听力材料,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听力活动,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听力教学环境等,努力营造浓郁的汉语学习氛围,亚力山大曾说过:“掌握一种语言,首先是听懂,听懂比重占90%。能听懂你才觉得舒服,听不懂就会觉得不自在。”在开展汉语听力练习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抱怨听不懂,因而丧失了听的兴趣,往往半途而废。其实,即使听不懂也是一种学习,只不过自己觉察不到而已。虽然暂时还不能听的太懂,但耳膜已经开始尝试着适应一种新的语言发音,大脑在调整频率,准备接受一种新的信息代码,这本身就是一次质的飞跃。所以含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切记:听不懂也是一种悄然的进步。汉语听力练习,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无意注意,只要一有时间,就要打开录音机播放汉语磁带,使少数民族学生处于汉语的语言环境中,也许没听清楚说些什么,这并不是关键所在,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随便做其他事情,不用去有意听,只要他们的周围存在汉语环境的发音,他们的听力就会逐步的提高。

汉语听力训练要贯穿常规教学之中,这就要汉语教师基本功要扎实、口语标准、丰富的词汇和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汉语教师要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少数民族学生基本功要扎实,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每一个字、每一个一个词时,就要重视读音问题,力求标准。汉语听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停滞不前,亦不可操之过急,要注重把日常教学过程贯穿其中。尽量使用汉语组织课堂教学。一开始,少数民族学生感到不适应、困惑,但坚持下来,不但使少数民族学生养成用汉语思考的习惯,而且能使少数民族学生更注意听讲,跟上汉语教师的步伐,渐渐的、潜移默化,达到提高汉语的听力理解水平。汉语听力理解的提高单靠平时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平时组织开展的听力训练多,但少数民族学生处于被动的听的现实之中,配套的训练练习、作业设置的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动脑的机会大打折扣,除此之外汉语听理材料也不够科学、完善,因此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听力水平提高不快、提高不大的现状。所以,汉语教师每周都要针对性的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听力专项训练。当然汉语听力提高的好坏、快慢不在于少数民族学生听了多少盘磁带,看了多少音像资料,而在于少数民族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掌握大量的汉语词汇,是学好汉语学科的关键和基础。对于词汇问题,汉语教师要求少数民族学生熟记已学过的词汇,要经常复习,以防遗忘;汉语教师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对于阅读教学与练习过程中出现的,特别是重点难点生词、句段,汉语教师要及时的记录和备案,教学中对症下药,争取扩大民族学生的汉语词汇量,同时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少数民族学生阅读各民族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等可读性、趣味性强的材料,而且对于汉语自身的语法现象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自主的探究,例如:“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提高汉语听力理解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汉语教师常抓不懈、攻克汉语听力教学与练习难关。因此,汉语教师必须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少数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如:学唱汉语歌曲、汉语朗读比赛、汉语书法展览、汉语小品大赛等,丰富少数民族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此外,还应组织少数民族学生看一些汉语原版的国产经典电影、电视剧、小品、相声、微电影等。汉语影视作品的选取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汉语教师选择音频材料时,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汉语听力能力挑选汉语影视作品: 开始阶段,应该选取一些情节简单、语言清晰而内容生动的影视作品,尤其像儿童题材的汉语影视作品为最佳选择,如:动画电影《狮子王》、《小公主》)等生动活泼,容易理解,很容易就能激发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在理解的过程中达到了潜移默化地提高听力能力的目的。2.加强少数民族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性决定了合作学习是自主听力学习必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少数民族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听力兴趣、增强听力信心,创造性地进行更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的听力训练,扩展出更多的适合于少数民族学生听力训练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汉语听力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书目

[1]《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听力理解能力之我见》魏秀兰 《考试周刊》 2007年15期

[2]《听力训练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杨惠元[J].世界汉语教学,1997(2)

[3]《听力训练中的策略》沈钟钟 [J]外语电化教学1996(4)

[4]《听力课教学的现状与革新》金立鑫 [J] 对外汉语论丛1998.

[5]《浅析阻碍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提高因素及应对策略》郭新爱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4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管理;机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引言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被当做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高校知识管理的技术与水平影响着高校绩效水平。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其知识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规模小、分散、闲置、特色不明和共享满意度低等,亟待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1]以理论指导实践是推进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知识管理原指企业对其所拥有的显性的隐性的知识进行管理,促进企业知识的动态知识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知识总量,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其他的学科领域,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知识管理主要对象是教学资源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教学资源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可行的。

从管理的角度看待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应包含三个分方面,一是参与建设资源库的人员(教师、学生和技术人员等)的建设意愿,二是,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流动的构面。三是,建立促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形成动态知识创新的管理机制。本研究主要运用知识共享理论指导参与激励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人员的建设意愿;运用知识分类理论指导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流动构面;运用知识动态创新理论(SECI模型)指导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动态知识创新机制。在此基础上以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运用理论指导样例资源库的建设,并对该资源库的使用效果开展满意度调查。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丰富了知识管理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借鉴。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研究

1.知识共享意愿―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

知识共享也被称作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共享的内涵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知识共享的目的,就是追求知识效用的最大化,强调的是不同知识碰撞在一起产生的加和效应。二是知识共享的参与对象分为知识发送者、知识接收者和知识本身。三是知识共享是参与对象之间互动的连续的过程,而非能独立完成的简单过程。四是知识共享受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2] 从资源的角度出发看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把资源建设看做是知识共享和创造的过程,其目的亦是追求知识效用的最大化。知识的发送者是教师,知识的接收者是学生,而知识本身则是存储于教师、学生和资源库中的显性的或隐性的知识。知识共享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共享意愿是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

2.基于知识分类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构面

管理学领域对知识的划分一般采用的是Polanyi(1958)[3]和Nonaka(1991)[4]的观点,认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的是语言、数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能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和接收并显示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是用语言难以表达,只能通过意会、隐喻、直觉和思维模式等形式表现,要经过人与人交流和相互作用方能扩散。依据知识的分类,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知识构面主要有4方面。一是,教师建设的基于各类知识点的电子文档、课件、习题、微课程视频等知识外在表现教师显性知识构面。二是,教师辅导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方法、知识点呈现的顺序、思路和教师的人格魅力等无法外在显示出来的教师隐性知识构面。三是,学习者使用教学资源库开展线上学习产生的各种电子文档,如做习题产生的答案、论坛帖子和课程问题等外在显示的学习者显性知识构面。四是,学习者在使用教学资源库中逐渐形成的学习方法、经验和技能等无法明喻的学习者隐性知识构面。

3.基于知识动态创新理论的高校数字化教W资源库动态知识创新机理

Nonaka(1995)[5]提出知识动态创新理论(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该理论主要描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流动与转化过程及模式。其中,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转化是组合化关系,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是内部化关系,隐性知识转化显性知识的外部化关系,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转化是社会化关系。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涉及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显、隐性知识转化。因此,知识的动态创新理论可以指导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机制建设。

4.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

从前面的文献梳理和理论推导可知,教师与学习者的知识共享意愿是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以教师和学习者为主体,可以将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知识构面分为教师显隐性和学习者显隐性4个知识构面。在上述基础上,引入SECI动态知识创造理论,得出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图1)。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案例分析

1.案例设计与开发

根据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严格按照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流程,实施“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设计与开发”项目。并以此为案例对本研究推理的模型进行验证。

项目需求分析阶段,依据基于知识分类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4个知识构面,分别对教师和学生的已有显性教学资源及学校已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进行摸底调查,发放所罗门“学习风格测量表”对参与建设的师生进行个人学习风格测量。对师生开展以“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知识共享意愿”为主题的深度访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项目的需求分析形成项目需求分析文档。

项目的设计开发阶段,依据项目需求分析文档和基于知识动态创新理论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动态知识创新的“4个转化”机制,对整个平台的基础支撑平台、资源、系统功能与应用平台功能,做到统一设计、逐步细化、模块化实现。其中,系统支撑层主要包括支撑系统平台运行的基础模块,包括多媒体管理、数据库管理、数据挖掘等。资源层主要实现平台运行所依赖的各种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同时对平台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资源包括学校自有资源、如教学视频、大纲、作业、PPT、讨论答疑等。基础架构与系统功能层主要包括平台基础架构,苹果架构+APP市场,同时还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系统功能。应用平台层包括本项目建设的六大功能:网络教学互动、资源共享、移动学习、教师发展、关系管理和公共服务。

项目的实施阶段,“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设计与开发”项目线上网址为:http://:8013。知识共享意愿是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运行的动力源泉,知识共享涉及到利他行为,需要制定知识共享机制及措施来保障知识共享者的权益。为此,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教学资源库管理部门专门出台了《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条例》确保项目实施的动力。

2.案例结果分析

项目实施1年后,笔者就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运行和使用效果,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全校使用该数据库的人员范围内抽取100个教师样本和500个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576份。将评价内容测量指标按“非常满意”赋值100分、“比较满意”赋值80分、“一般”赋值60分、“不是很满意”赋值40分、“不满意”赋值20分,得60分及以上为及格。计算每项评价指标的统计量,并按平均得分由低到高排序,得到排名数据。该数据表明教师对该教学资源库的评价得分从低到高分别是,教师显性知识构面、教师隐性知识构面、教师知识共享意愿和教师主动外化效果,每项的得分均超过了60分,表明,教师对该教学资源库的评价总体满意。其中得分最高的评价内容是教师主动外化效果,为80.88分,表明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教学资源库能有效提升教师主动外化自己的隐性知识,使学生受益。同样的,学生方面的评价得分也表明该系统能有效的激励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内化。最后,教学资源的组合化效果和社会化效果得分最高,表明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知识转化,资源库中的显性存在的资源明显增多,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得到加强,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动态循环,促进知识总量增加和创新。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从知识管理理论出发结合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目的和流程,探析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推导出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并以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实践案例,对模型效果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指导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库建设方面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本文虽然从教师和学习者角度划分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4个构面,但是否存在其他构面,比如基于数据库管理者的知识构面尚未可知。其次,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知识流转应是双向流动,模型中并未体现,具体流动的模式,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最后,研究的案例有待增多及经过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徐明,陶秋荣.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83-88.

[2]惠S.M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17-18.

[3]Polanyi M. Personal knowled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oago Press,1958.

[4]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 69(6): 96-104.

[5]Nonaka, I.,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5-129.

第8篇

关键词:新专业;培养模式;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地理学从开始之初就具有与其他学科许多显著的区别,表现出独特的学科特征。①地理学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从古代地理学到现代地理学,他更加注重实验性,其知识成果表现出更强的实践性,并能够很快地被国家各级规划、生产部门所使用。当前,新学科的蓬勃涌现和新技术新手段的大量应用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撑。②但是,中国的高校长期以来传承沿袭着传统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把这些新技术应用到地理学当中成为本文所要探讨的焦点。

一、当前地理学新技术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介绍

当前,地理学受到大量新技术的冲击并与之相融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专业方向。这其中主要有:

(一)计量地理学出现。该方向大量运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来解决地理的问题,更加侧重于地理学的定量表达,从而为地理学从更高层次上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

(二)遥感。遥感的出现彻底解放了地理学家,从资源获取到实验室分析,遥感都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主要的数据信息。随着这种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大量的地理问题都直接或者间接借助于遥感进行解决。

(三)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得地理学家有了更加便利的工具来分析和挖掘自己拥有的地理资源和信息,从而在获得知识的知识。

(四)测量学和数字地图制图。测量学和数字地图制图让地理研究工作者摆脱了繁重的地理数据获取和分析的工作,并且对地理数据的分析和标准化都产生了影响,也成为地理学方向的重要产业之一。

(五)时间和空间分析。时间序列的分析来源于地理资料的长期积累,通过时间序列的分析为获得具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提供了可能。空间分析的概念来自于数学拓扑学和GIS。空间分析为地理知识的空间表达和地理迁移提供重要的思想依据。上述这些重要的地理学思想和方法都为地理学新的发展提供帮助,实践也证明了这些方法和思想是可行的④,同时在当前地理学发展状况也可以看出这些方法已经被大量使用,并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为培养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和中国城市建设的需要,信息化、市场化、

现代化的时展趋势,培养掌握区域城镇有关理论和方法的人才而开设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主要让学生掌握制图、测绘、信息系统、区域规划、资源评价、经济地理和生态等方面的基本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从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该专业体系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专业:地理专业;规划专业;管理专业;测绘专业;生态专业;其他相关的资源专业(如水利专业、矿产专业等)。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按照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为主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为主干学科,拓展城镇规划、旅游区域规划同时兼顾工程技术、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面,并接受城市规划、城镇设计、计算机应用及CAD辅助设计等基本训练,

熟悉从事城镇区域规划、旅游区域规划设计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开设的层次课程

(一)基础层次课程主要是让该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有个简单的认识,基础课程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前提,因此基础课程开设的种类对本专业的建设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基础层次的课程主要包含自然地理、普通地质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

(二)专业层次为整个专业的核心,该层次的课程决定了在本专业中的研究方向,因此对于这个层次课程的选取对于新生来讲尤为重要;该层次课程主要有:区域(中国、世界)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学、水文学、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布局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土地规划、生态学、建筑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技能层次为该学科的一个辅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整个学科的技术支撑;这个层次的课程有:高等数学、线形代数、数理统计、计算机图像处理、数据库基础知识、地学统计方法、统计软件(SPSS,STATISTIC)、CORELDRAW,AUOTCAD,GIS软件等。

从学科内部分类来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含经济地理)、城镇规划、地图测绘以及其他方面(旅游等),这几个层次也代表了本专业当前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自然地理学主要开展资源调查、资源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为社会经济等方面;城镇规划方向主要开展城市体系、园林、住宅区、经济发展功能区、生态等方面的规划研究工作;地图测绘方向一般脱胎于测绘专业,并与工程测量结合到一起服务于政府等部门的基础测量工作,同时也为科研部门提供重要的基础地理数据。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作为新的地理学科之一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学科设置、课程层次、技能培训等方法都大量依靠了新地理学技术的支撑,这些支撑使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成为地理学一个较为特殊专业,该专业既有了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的思想内核又有了工程学、技术科学的外在。本文在总结了大量高校该专业设置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培养模式。

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一)资源环境评估和分析为主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侧重于自然资源知识的掌握,对水、大气、土地、地籍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学习。

(二)区域经济分析为主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探讨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主要有国家的区域发展、地区经济区建设、城市化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口和资源问题等。

(三)以地图和测量为主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来源于以前的测绘学,主要研究地图测量、工程测量等一系列问题。

(四)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主的培养模式。

(五)以规划为主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城市规划学为主,并结合了经济地理和建筑学的一些知识而形成的。

从这几种模式上我们可以笼统的进行一下划分:第一种模式偏重于自然地理方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学基础和野外实习能力;第二种模式偏重于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要求学生的思维比较有扩展性和立体感,同时必须具备深厚的数学功底和统计学知识;第三种模式偏向测量,要求学生掌握的地图学和测量学的知识较多;第四种偏向于技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数据库、编程等应该比较熟练,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考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第五种模式偏向规划,要求学生的基本知识较多,该种模式是这几种模式中最高的一层,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可以涵盖上述几个模式。

五、几点思考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开设和建设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师资情况和所在区域的社会需要进行设置。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爱好进行有侧重的模式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完整地审视这几种培养模式,选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当前,很多高校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都是依历史专业或者优势专业而建设的,这样在师资配备、实验室建设、学生课程开设以及整体专业定位上往往偏斜于历史专业或者本身的优势专业,造成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成为其他学科的一个附属学科,这必然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