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健康发展

农业健康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17:11: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健康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健康发展

第1篇

一是创新农业生产模式。针对我县农业农村实际情况,我们不断创新农业生产机制和模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我县视察指导农业生产工作,把我县作为“米袋子”课题样本进行调研。并归纳提炼出衡南三塘大广模式、泉湖模式、东冠模式,将其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大胆举措、创新举措来思考和推广。

二是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手段。通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创新服务手段,积极组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项目,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农业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请省市农业专家来我局开展农业技术讲座,全面推广水稻“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和安全齐穗”三项关键增产技术。派26名乡镇农技站长到省级农业院校深入学习农业新技术,派52名局机关技术骨干到粮食生产“七片八线”重点乡镇、示范片区联点指导农业生产。

三是改善农技推广条件。争取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我县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全县乡镇农技人员在编制经费、福利待遇和办公条件上为全市“最好”。全县26个农技站配置了照相机等办公设备,新增7个农技站站房进行了改(修)建,稳定了农业发展基础。

四是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分别从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等五个环节加强了管理。依法行政,严把耕地占补平衡质量关,规范农资流通渠道、重击坑农害农者,让农民吃上健康食品,用上“放心种”、“放心药”、“放心肥”、种上“放心田”,确保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五是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巩固宝盖茶园、银杏、罗汉果生产基地,创建衡南县原种场莲花生态农业示范园、近尾洲莲湖湾生态农业园发展旅游休闲农业。

二、谋求新突破新跨越,谱写农业强县全新篇章

一是加大行政推动力度。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在当前比较效益不高、农村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行政推动是抓好粮食生产的唯一途径。县里将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办好“七片九线一整建二十一个测产点”的7个双季稻万亩高产示范,每个乡镇办好4个千亩示范片,每个村办好1个百亩示范片。·我们要全力以赴抓好行政推动。

二是谋划实施重大农业项目。针对国务院对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政策分工,精J自谋划包装项目,积极做好衔接、做好汇报、做好信息沟通,争取项目挤进“笼子”,列入计划。要牢固树立“靠项目争地位,靠项目谋发展,靠项目创业绩,靠项目添活力”四种理念。加强项目储备,通过大力实施农业项目,构筑强有力的农业基础设施、科技进步、农机装备、质量安全、市场信息等现代农业建设支柱。

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三农“要转变观念,突出农业综合效益,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当前的重点要完善“四个体系”。一要完善农业基础支撑体系。扎实推进农技推广、种子种苗、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执法等基础体系建设,增强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二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布局,重点是做好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这片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确保每个优势特色产业都有一批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三要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乡镇要创建以村、组为单位整建制流转生产经营模式。四要完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各乡镇农技站要全面完成县植物医院的目标管理任务,做大做强县植物医院农资配送中心;在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的同时,鼓励并支持农技人员领办或参与农村经济组织,指导开展良种示范、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农资配送等农业生产服务。

四是提高农业科技支撑保障能力。继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培训,完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重点强化农机农艺结合,推广水稻集中育秧、大棚育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重点抓好超级稻高产攻关,强化“良种、良法、良田、良态”相结合,加快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应用。重点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种田能手、农机骨干、科技带头人和返乡创业农民工,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五是加强农业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五有”标准,推进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力争再创全国农业执法示范窗口。进一步拓展执法领域,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耕地质量提升、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专业执法,深入推进专项治理;重点打击非法使用高毒农药和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要依靠执法树立农业部门的权威和形象。乡镇要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牌子,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测监督;加快发展标准化生产,健全标准体系,强化“三品一标”监管,妥善处置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六是提高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突出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实施好新增粮食产能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和耕地质量提升、秸干还田等项目。扩大蔬菜、水果、茶叶等标准园创建规模,高标准建设一批水、电、路和排灌系统配套的城镇蔬菜基地、特色蔬菜基地。加快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强创建农业信息平台,开展信息化智能农业试点,完善一2316“三农”公益服务热线。

七是加强农业生态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就要求更加重视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美丽乡村。要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节肥技术,改进施药施肥方式,促进农药、化肥科学节用;要依法推进外来物种管理,深入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灭毒除害活动;要继续扩大生态家园和乡村清洁工程实施范围,改变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环境。

第2篇

一、新晃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概况

近年来,通过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依托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带动,农户自主组建协会等方式,新晃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模式多样化。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如老蔡食品有限公司创办了惠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了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二是依托专业部门加强技术和管理。如中寨镇畜牧站联合牲猪养殖大户,组建了新晃天鹏养猪专业合作社;方家屯乡的晴方蜂业生产专业合作社。三是依托大户牵头扩大规模。如贡溪乡碧林村水稻种植大户龙平川牵头组建了新晃县贡溪平川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禾滩平溪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是农户自主联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如扶罗镇桂贡村养牛协会、波洲暮山坪水果协会以会员入股等方式筹集资金,统一买卖,更新品种、统一技术及管理。目前,全县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范围涵盖种植、养殖产业,截至2009年底,新晃县现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个,其中专业协会20个,专业合作社1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达600万元,拥有会员1600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二、新晃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运作资金不充足。由于全县是民族贫困县,县、乡财政困难,难以为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财政支持非常小。同时,合作组织自身规模小,实力弱,会员集资有限,也没有足够的资产进行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经常为资金问题感到力不从心,协会发展后劲乏力。由于资金不足,专业合作组织往往局限于技术、信息、生产资料采购、初级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初级合作层次上,难以在开拓市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延长农产品的供应链或加工链,进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当前,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属“能人+农户”类型,其管理者多为作为“领头羊”的种养大户、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经济能人。由于合作组织成立时间不长,这些“领头羊”的专业水平低,市场观念较弱,组织协调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对组织协调和驾驭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使得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活动开展不经常、作用不明显,既影响了合作组织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三是带动能力不强劲。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起步低,组织化程度不高,自身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合作内容更多的局限于单一的提供种子、饲料或技术、信息,以及初级农产品销售,开拓产品市场、建设品牌产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的能力还十分薄弱,行不成拳头,带动力不强,难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社员基本不能从专业合作组织得到的赢利返还,或只能得到较少的股金分红。

四是外部环境不宽松。目前,新晃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起点低、规模小、实力弱,缺乏经验,尤其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对其进行引导、扶持。虽然2007年7月1日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合作社法》关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方面,仅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地方政府在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方面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又还没有出台,对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大。比如,在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登记注册手续时,工商、税务、农业等手续较为繁杂。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介于公益法人和盈利法人之间,不具备独立法人身份,而自身又规模小,实力弱,没有足够的资产进行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发展基本上全部靠组织自身的实力。

三、加快新晃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建议

1、加强领导,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农业稳县”战略目标,切实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指导小组,制订具体实施方案。针对全县的大多数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资金匮乏的现状,政府应采取引导和扶持的方法,积极树立、扶持一批章程规范、制度完善、农民得到实惠的专业合作组织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吸引大批农户自觉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动实行规模生产,为农业产业化夯实基础,为建设新农村创出一条新路。

兵法策略:有的乡镇实行大包大揽,造成协会种植的农产品不对路,销售难问题。政府在具体发展中,要坚持充分扶持但不介入的原则,要做到引导不参与,鼓励不包办,扶持不干扰,不搞强迫命令,要完全尊重农民的意愿,培养农户和协会驾驭市场能力。

2、规范管理,多种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是能人带动,引导专业大户牵头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每个自然村组织专业大户利用其生产、经营、销售、技术等优势,将分散经营农户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二是发挥技术优势,基层技术组织创建。乡镇基层站所利用其技术、服务等优势,联合多个村村民组建优质超级稻、柑橘等协会,真正实现“一乡一品”,利用他们技术、与群众联系紧密的优势,指导加入协会农户进行统一品牌作物、统一种植程序、统一杀虫技术,无公害绿色作物种植,通过品牌战略实现销售增收。三是发挥政府力量,村、组两委负责人领办。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发挥其在村民中威信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优势,以服务群众为主,联合本村村民带头举办粮食、水果、蔬菜协会,实现土地流转成片经营,产生规模效应。

兵法策略:要以促进合作组织自身发展为核心,逐步实现产权明晰化、管理民主化、财务规范化、服务优质化、经营效益化的“五个化”目标。合作组织可以采取农民无偿轮流管理经济合作组织,减少成本开支,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文化。

3、企业带动,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作模式。全县有嘉信食品、老蔡食品、振兴米业等涉农龙头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利用其技术、资金、加工、品牌、营销等方面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成立的经济合作组织。如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企业+协会+分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基地+农户。粮食种植协会由公司提供动植物良种、农资,按照互助合作运行模式,实行订单种养,协会为企业提供原料,互相形成利益共同体。

兵法策略:这些模式是以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企业是决策决定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农户仍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弱势地位,农户经济收益取决于公司领导的个人素质。目前农户养牛利润不高,影响农户积极性。应打响新晃县“三湘黄牛第一县”品牌战略,使牛肉加工企业减少受西部牦牛肉市场的冲击,同时企业要加大向协会、农户返利,提高农户养牛的积极性。

4、扶持优质产业,争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品牌效应。重点扶持有地域优势和发展主导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加工、运输等龙头企业、创办自己的实体,或采取向龙头企业参股的办法,参与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集中力量帮助有地方特色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增加品种意识,狠抓产品质量建设,抢注商标,积极争创和利用好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形成一个品牌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要打破区域界限,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行业类别、产品属性重组联合,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壮大。

兵法策略:引导协会要做好种养项目选择,尽量选择辣椒等时令不强,易储品种,对葡萄等不耐储品种,要加大市场开拓、技术开发力度,引导农产品销售型合作组织向加工型合作组织发展。

5、降低农业风险,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保险。经济价值稍高的农产品往往属于市场风险高、病疫风险高 、气候风险高、投入风险高“四高”产品。加上新晃县属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防灾抗灾能力较弱。发展好农业保险,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中之重。要强化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援助,使财政在农业保险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可按照承包地的多少或养殖规模的大小,根据当年农产品亏损程度而提高赔付,提高农民合作专业组织抗风险能力。使农户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时,保险公司能及时按合同理赔,保障了农户灾后恢复生产,减少灾害给农户造成的损失,为农户的增产增收系上一条绿色的安全带,使得他们能够放开手脚,大胆去干。

第3篇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也是确保农业旱涝保收的基础,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后期的管理工作便显得尤其重要,如果管理不当,就很难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难以发挥工程的最佳效能,三分建,七分管,建成后的维护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运行状态和使用寿命,是决定农田水利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直接因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模虽然小,但具有点多面广、数量众多的特点,也是大型水利工程的有力补充。这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管理难度比一些大型工程的还要大,如不加重视,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成为水利的“短板”问题,制约水利行业总体发展。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建轻管理,浪费严重

一直以来,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只是注重大型水利工程,在这方面投入的也相对较多,而对于小型水利工程则不被重视,而且在管理方面也不够重视,以至于产生重建轻管的局面,很多地方虽然建设完成了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但是在后期的管理上,则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方面都投入不足,项目建成后便放置一边,一旦需要用时才临时抱佛脚,但此时由于管理跟不上,很多工程设备要么损坏,要么丢失,工程难以完成应有的任务,很多工程还会报废不得不重新建设,造成严重的浪费。

1.2管理维护投入难以保障

工程的管理维护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俗语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资金,其来源主要是水费收入和用水户集资,对于水费来讲,多年来由于水费价格一直较低,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按照成本收费,即便是低成本收费也很难足额收全。而对于集资这方面还存在怎么集、集多少、以什么形式集等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集资问题更是困难重重。所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资金短缺一直是影响工程管护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现在多数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都是国家主导投入一部分资金,地方筹集一部分资金建设完成,完成后交由地方管理,而使用则归属地的群众,这就造成了建设方、管理方、使用方三方面难以协调统一的问题,往往建设方完工后便交工完事,管理方想好好管理但却因多种原因难以达到理想目标,而使用方只管用不管维护,所以在使用中对于工程的爱护程度自然重视不够,损坏、破坏的情况屡有发生。

对于工程管理来讲,基本是乡镇水管站与水利站,但在实际的管理维护中,由于小型农田水利的权责难以明晰,也给这些部门带来了很多困难。一是经费的筹集问题,由于基层的管理人员,正式编制的人员相对较少,而上级的拔款又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到工程的管理维护,一些配套设施、工程部件难以及时更换和维修。另外由于农田水利工程都在基层,分散性强,管理上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基层又是人才队伍缺乏的地方,这就导致工程的管理和维护上技术服务水平低,质量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制约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

2加强农田水利运行管理的措施

2.1明晰产权,分清责权利

农田水利工程多数是依据水资源分布而建,很多工程都具有跨区域的特点,本身工程在产权和责、权、利方面就不够明确,而对于这些跨区的工程来讲,管理上如果产权再不明晰,那么管理上就会一团乱,用时大家用,维护时却没人管的现象在现实中十分常见,所以一定要先明晰产权,明确主管部门,分清责、权、利,在产权、使用、管理、调度等方面都要明确,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管理办法,确定使用规范和养护维修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有序使用和及时的维护保养,发挥工程的最佳必性能,既体现公益性,又能实现其经济性。

2.2多方筹资确保资金投入

根据小型水利工程的性质和效益分别制定运行维护管理及资金筹措方案。对于纯公益性质的,各级政府应保障管理维护费用的投入;对于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可以通过市场吸引投入的机制,通过建立运行维护补偿基金的形式调动管理单位的积极性。可以在工程建设资金中设立工程维护基金,以补偿和奖励形式促进管理单位加强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2.3强化意识,提高管理维护水平

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管理维护的意识宣传,树立管理理念,从上至下引起重视,切实认识到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工具,展开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参与意识,增强管理维护的自觉性,充分吸纳与运用社会资金,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共同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水平。

第4篇

 

2013年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7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8.4%,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1,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科技创新在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十二五”以来,在政策引导、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平台建设、科技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加强了政策引导

 

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工业技术研发机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围绕产地初加工、综合利用、节能减排、质量安全等重点,开展联合攻关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展重大关键技术、装备的筛选与示范推广;采取多种形式打造科企对接平台,组织开展对接活动。

 

2.完善了学科方向

 

近年来,农产品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发展和完善,从农产品加工的基本问题,发展到农产品加工材料的生产、处理,以及加工过程对产品品质和加工性能的影响,涵盖了农产品组成成分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对加工过程的影响、对人类的营养作用、食品质量控制,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它融合了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学科结构更为科学,学科交叉更为明显,在我国科学研究体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3.搭建了创新平台

 

经过多年的发展,相继建立了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产品加工学科群、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科技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研究平台。“十二五”期间,农业部科教司建立“农产品加工学科群”,加工局搭建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立了“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

 

4.形成了人才队伍

 

目前,从事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已经超过400家;50余所科研院所、230家高等院校设立了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近10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能够培养研究生,其中硕士点院校91所、博士点院校24所。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成立了研发中心,20多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已初步形成了国家、部门、地方三级科研体系,建立了一支学科齐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的科研队伍。

 

2011年,农业部启动实施“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共确定2批、1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其中农产品加工学科领域共有6位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5.增加了科技投入

 

“十二五”期间,农业部、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等相关部门相继设立重大专项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初步统计,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如863、973、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累计投入16亿元。

 

农业部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为重点,以初加工和综合利用为切入点,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适当向精深加工延伸,并强调技术研究与装备研究同步,加快实现产业化。截止到目前,共支持“大宗农产品加工特性研究与品质评价技术”等行业科研专项21项。

 

6.加大了成果转化

 

近年来,农业部加工局对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进行了筛选,选出近200项的实用技术进行示范与推广,如粮食产地烘干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花生产后黄曲霉毒素控制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热带水果采后预冷保鲜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技术推广项目等,对推动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果

 

“十二五” 以来,针对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存在的初加工水平低、精深加工不够、综合利用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开展了科研联合攻关与协作,在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产加工等重点领域,突破了加工原料适宜性评价、副产物综合利用、工业化装备集成等多项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粮食加工

 

针对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加工业普遍存在的高能耗、高物耗,加工原料品质欠佳、传统主食加工业相对落后等问题,主要在高效节能小麦加工、稻米精深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传统主食工业化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技术成果与技术突破。

 

代表性成果有:“高效节能小麦加工新技术”(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稻米深加工高效转化与副产物综合利用”(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节能高效挂面自动化生产技术与设备”(2014年度中国食品科技学会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油料加工

 

针对加工专用品种缺乏、感官与营养品质差、饼粕变性重无法高值化利用等问题,创制了油料加工适宜性评价技术、产地初加工技术装备、低温压榨制油技术装备、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提升了油脂加工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了产业技术升级。

 

代表性科技成果有:“大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高含油油料加工关键新技术产业化开发及标准化安全生产”(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2012年度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果蔬加工

 

针对果蔬采后损失率高、加工专用原料缺乏、加工能耗高及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等问题,开展果蔬加工特性研究与品质评价技术、果蔬贮藏保鲜与综合加工关键技术、非热加工技术与装备、果蔬节能提质组合干燥技术与装备等研究。

 

代表性科技成果有:“苹果贮藏保鲜与综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果实采后绿色防病保鲜关键技术的创制及应用”(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果蔬食品的高品质干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4.畜产加工

 

集成组装了生鲜畜禽肉成套生产技术与关键设备,并获得产业化的广泛应用;西式产品中式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畜禽屠宰骨血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实现技术-装备-标准的一体化突破;特色乳品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代表性科技成果有:“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干酪制造与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青藏高原牦牛乳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科技创新方向与重点

 

未来5~1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将围绕产地初加工、主食工业化、综合利用、品质评价与原料基地建设、营养健康等重点领域,开展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开发、新工艺储备和新装备研制,实现“技术-装备-产品-标准”一体化突破,继续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1.产地初加工

 

国家层面产地初加工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是:低温储粮技术与设施、气调储藏技术与设施、商品化处理技术与设施等。农民或中小企业应重点关注小型的储粮设施、简易实用的烘干技术与设备的研发。

 

2.传统食品工业化

 

针对生产技术落后、工业化水平低等问题,加强传统主食工业化生产;针对产业化程度不高、安全性差、产品质量不稳定等主要问题,加强传统发酵食品工业化生产;针对工业化程度低、小作坊、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加强传统菜肴工业化生产。

 

3.综合利用

 

我国农产品资源利用率与转化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目前,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每年有秸杆6亿吨,玉米芯1000万吨,米糠1200万吨,麦麸2000万吨,稻壳2000万吨,豆粕500万吨、棉籽饼200万吨,蔗渣700万吨,但开发利用远远不够。科技创新的重点是: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功能食品研发,生物质新能源、新材料研发,节能减排与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4.加工品质评价与原料基地建设

 

目前,农产品加工缺乏专用品种, 缺少加工品质评价方法、标准和指标体系, 缺少加工品质评价和加工专用品种基础数据库,加工专用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滞后。重点方向是:加工特性研究与品质评价技术研发、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立。

 

就具体行业与领域而言,创新方向与重点如下:

 

1.粮食加工

 

——高效节能粮食产地加工技术及装备:基于最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与品质的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粮食产地快速干燥、小型规模化绿色储粮、粮选分级技术及配套装备创新研究。

 

——主食加工工程化技术装备:以持续提升我国主食安全、营养及方便性为目标,开展全谷物主食加工原料及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传统主食、地方特色主食工程化技术装备等研究。

 

——粮食加工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技术:以粮食初加工(糠麸、皮壳)、深加工副产物(废液、废渣)为对象,开展原料稳定化、废弃物无害化、功能成分高效提取等技术研究,提升产业资源利用率及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

 

2.油料加工

 

——油料加工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建立加工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标准,揭示遗传特性与加工品质的相关性。

 

——油料产地初加工技术装备:提升产地初加工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形成多项标准化、实用性强的技术与装备。

 

——油脂加工过程中食用、营养品质控制技术:揭示加工过程中食用品质形成基础理论,建立油脂加工过程中食用与营养品质控制技术。

 

——油料副产物绿色多元化利用技术:建立抗营养因子去除技术、蛋白生物改性、活性多糖产业化技术与装备,构建油料副产物绿色多元化利用模式。

 

3. 果蔬加工

 

——果蔬原料加工适宜性与特性化加工技术:基于感官、理化、营养与功能品质的果蔬原料及制品品质分析、加工过程品质变化与调控机制、特性化加工理论与技术等。

 

——传统和特色果蔬工业化生产技术与装备:鲜切果蔬保鲜加工技术与装备集成、传统果蔬制品(糖制品、腌制品等)工业化品质提升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果蔬副产物综合与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苹果多元化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柑橘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果蔬副产物功能组分高效制备与产业化关键技术\果蔬高效节能提质组合干燥理论与技术、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装备等。

 

——基于营养组学的新型果蔬食品加工与制造技术:果蔬最少加工理论与技术、果蔬速冻解冻理论与技术、果蔬全营养制粉理论与技术、果蔬食品生物制造技术等。

 

4.畜产品加工

 

——屠宰损耗控制技术:基于动物福利与基因型特征,开展宰前应激控制与屠宰工艺优化,完善预冷及成熟工艺,控制畜禽屠宰重量损失与品质劣变。

 

——畜产品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在线自动分级系统、计算机图像识别、微生物预报等技术,研发温和杀菌、无菌罐装、超高温瞬时杀菌等设备,为肉、蛋、奶等畜产品的货架期品质控制提供可靠保障。

 

——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重点研发骨血、乳清资源工程化加工共性关键技术、核心设备研制及创新产品开发,构建畜禽副产物高值化加工技术体系。

 

第5篇

1.农业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受到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科学研究成本和技术瓶颈的制约,农业机械产品总体上技术含量不是很高,在高尖端技术方面依然落后发达国家很大一段距离,多数农业机械设备都比较低端。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资金和体制因素的制约之外,核心创新技术是制约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向高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技术水平不足,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到农业机械市场扩张的一个制约因素。

2.农业机械设备市场定位不准确不清晰

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比较大,前景比较广阔,但是很多农业产品在定位过程中,由于存在市场定位不是很准确不够清晰。我国很多生产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厂家虽然定位于瞄准了大型农机市场,但是自身生产的设备在功能和使用性能上达不到相关的要求,无法满足市场的正常需求。而很多中小型生产厂家,虽然在客户群体上比大型设备生产厂家较为广阔,但是设备的定价和使用能力极不协调,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需求。

3.农业机械设备的定价偏高

由于农业机械设备和制造成本一直较高,由此也就导致了农业机械的最终销售价格平偏高。在农机市场不管是小型的农机设备还是大型的农机设备,虽然在购买过程中国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额外补贴,但是由于销售价格偏高,导致了消费者只能望尘莫及,暂时不会购买农机设备,这对农业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管理快速发展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农业机械设备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要想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就需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业发展过程中机械化应用程度。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高效提高。针对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促进农业机械管理的快速发展。

1.加快创新投入,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

要想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就要在设备技术创新方面做文章。在研发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还应该根据农业生产过程中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各项工程的研发和使用,使农业机械能够与农业生产联系更好的结合在一起。通过不断的创新研究,保证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

2.准确定位市场,明确产品的各项功能和客户群体

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和生产都应该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在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客户的实际要求开发出相应的产品,使农业机械产片能够在功能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从而实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目的。基于此,需要农业机械的生产企业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完成农业机械产品的总体市场布局,保证自身生产的设备和市场的定位都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都比较科学合理。

3.优化农机产品制造工艺,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

对于目前,农机产品销售价格偏高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实现产品价格的降低。首先,要不断降低农业机械设备研发和生产的各项成本,提高产品技术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其次,要不断优化弄进产品生产制造的各项工艺,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从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生产的成本;最后,要建立直营的渠道,减少中间的经销环节,从研发、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共同努力降低成本,最终降低产品的人销售价格。

三、结语

第6篇

1 农化行业知识产权的内涵

1.1 专利

专利是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专利权是一种专有权,这种权利具有独占的排他性。非专利权人要想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必须依法征得专利权人的同意或许可。一个国家依照其专利法授予的专利权,仅在该国法律管辖的范围内有效,对其他国家没有任何约束力,外国对其专利权不承担保护的义务,如果一项发明创造只在我国取得专利权,那么专利权人只在我国享有独占权或专有权。专利权的法律保护具有时间性,中国的三种专利权期限为:发明专利权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均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paten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Litterae patentes,意为公开的信件或公共文献,是中世纪的君主用来颁布某种特权的证明。对“专利”这一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其中较为人们接受并被我国专利教科书所普遍采用的一种说法是: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它是由专利机构依据发明申请所颁发的一种文件。这种文件叙述了发明的内容,并且产生一种法律状态,即该获得专利的发明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得到专利所有人的许可才能利用(包括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等),专利的保护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我国专利法将专利分为三种,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1.2 商标

商标(英文Trademark简称logo),是指生产者、经营者为使自已的商品或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相区别,而使用在商品及其包装上或服务标记上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可视性标志。全世界已知最早的商标是距今近千年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以一只白兔图案为标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简称WIPO)对商标的定义为:商标是用来区别某一工业或商业企业或这种企业集团的商品的标志。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AIPPI)在柏林大会上曾对商标作出的定义:“商标是用以区别个人或集体所提供的商品及服务的标记”。法国政府在其《商标法》中则表述为:“一切用以识别任何企业的产品、物品或服务的有形标记均可视为商标”。

1.3 农药产品登记证书

因为农药是一种特殊商品,为有效控制无效或低效甚至有害的农药产品进入市场而实行农药登记制度。即,农药进入市场前须在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登记,获取批准(登记证或其他证明),取得农药登记证这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分为国内登记与国外登记两块。申请农药登记需提品资料及样品。需要的资料如下:(1)资料真实性和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声明; (2)省级农药检定机构的初审意见(境外申请人可以不提供);(3)申请表(按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设计的相应申请表填写);(4)产品摘要资料;(5)产品化学资料;(6)毒理学资料(制剂要求急性毒性,原药要求全套资料,但相同原药或过保护期原药除外);(7)药效资料(原药不要求);(8)残留资料(原药不要求);(9)环境影响资料(制剂、原药一般均要求);(10)相同农药产品证明材料(对相同农药产品);(11)技术鉴定资料和有关证明材料(必要时);(12)标签或者所附具的说明书;(13)制剂所用的原药来源和登记情况证明(对制剂产品);(14)其他,包括企业简介、工商营业执照、产品专利、商标说明等。

1.4 生产批准证书和生产许可证书

企标产品办理的是生产批准证书,国标和行标的产品需要办理的是生产许可证。生产尚未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农药产品的,应当经省级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国家工信部批准,发给农药生产批准证书。企业获得生产批准证书后,方可生产所批准的产品。

1.5 标准

标准的类型: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中国标准定义: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信息化文件(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以及经过验证正确的信息数据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国际标准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化原理委员会(STACO)一直致力于标准化概念的研究,先后以“指南”的形式给“标准”的定义作出统一规定: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果。

2 实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背景与基本原则

2.1背景

技术标准的背后往往以大量的专利作支撑。专利技术以“技术标准”的形式存在,可以为标准的拥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专利技术常常被作为发达国家一些大公司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制定出标准的大公司,一般都具有大量的核心技术专利,它们谋求在专利技术作为标准后,通过控制标准、引导标准的发展方向,达到最终控制市场的目的。可以说,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就能成为标准,谁就控制了相关市场的主动权。在国家层面上,一个国家只有拥有足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在国际上称雄的资本。在企业层面上,企业通过技术标准实施对市场的垄断,实质是凭借专利技术的法定垄断性。这就使得技术标准战略在企业市场竞争中具有战略意义。在国际技术标准体系中,发达国家多唱主角,主要在于技术领先。将专利与标准捆绑,是一些跨国公司无比娴熟的商战策略,实质是借标准推广掌控市场主动权。

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从资金、政策、服务、保护等各方面,鼓励和支持辖区重点企业,引导农业、工业、电子、医药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以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专利技术的标准化,提高标准中自主知识产权的话语权。

2.2基本原则

2.2.1客观公正原则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农化企业工作实际情况,依照流程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2.2可操作性原则

在辅导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现实条件,坚持辅导导入时间短、企业投入少、涉及面小、条件准备容易的原则, 不额外增加企业的负担。

2.2.3与企业实际工作效果相结合原则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成效必须由实践进行检验,要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的拥有数量与质量、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促进自主创新和获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来衡量。

3 实现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3.1 重视标准化管理是维护企业利益的需要

标准是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扬己之长、克己之短的有效技术手段,是国际贸易中激烈竞争的“技术壁垒”。没有标准,或标准出现偏差,或有标准但不严格执行,不仅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会影响到我国产品的声誉、影响到国家的国际形象。

3.2 重视标准化管理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保障产品质量实质上就是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现在消费者更为关注产品的安全、卫生、环保指标是否“达标”。

3.3 重视标准化管理是支撑技术创新的需要

要想技术创新真正取得实效,离不开标准和标准化工作。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在此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标准并保证标准的贯彻与落实是必要条件之一。否则,创新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就会变形、走样,就无法实现产业化。

3.4 重视标准化管理是农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要想了解、掌握农化行业的生产、营销情况以及基本运行态势和发展趋势,及时、有效地实施调控,首要问题就是要统一农化行业所有在用信息代码的编制标准,形成全行业一体化的信息网络;随着农化企业自主创新步伐的加快,农化产品整合的力度不断加大,大企业、大品牌的格局将逐步形成,而企业和品牌要做大、做强,就要统一相关生产标准,并切实执行到位。在未来几年里,标准化工作必将在农化企业战略目标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4 实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4.1 发展思路

北京绿色农华植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绿色农华”)作为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海淀区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企业,为了更好地开展专利标准化[]工作,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发展思路。

4.2 目标

该公司实行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推进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的深度融合创造了契机。2010年11月,知识产权、标准化两个领域的发展规划被整合成《绿色农华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了5年内“把绿色农华建设成为创新能力突出、运用保护有力、体制机制完善、专业人才集聚、辐射效应明显的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强企,成为全国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结合的示范农药企业”的目标。

5 实现专利标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5.1 实现专利标准化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是将本企业的技术标准转化为法定的正式标准,通过正式的途径推广使用;二是通过不断的市场开拓,扩大自己的农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市场容量,直至占领主要市场,从而使自己的技术标准成为事实标准。这两种标准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技术标准在市场中取得支配地位,让别人去跟随和实施。企业通过技术标准实施对市场的垄断,实质是凭借专利技术的法定垄断性。

5.2 实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5.2.1 组建“三组一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绿色农华”于2009年1月3日研究决定组建“三组一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即北京达世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世丰分公司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绩溪农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绩溪分公司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北京绿色农华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进出口公司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和北京绿色农华植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知识产权部。其组织架构如下图:

5.2.2 坚持“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即专利、商标、标准、登记、许可(生产批准或许可)“五位一体”。实践证明,“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具有“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推进专利、商标、标准、登记、许可的高层次融合;二是有利于实现专利技术与标准的捆绑,从而增强农化企业的技术在未来国际产业标准中的发言权;三是有利于统筹利用行政资源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

5.2.3 健全“十管一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为了激励农企业科技创新、切实保护创新成果、努力维护知识产权、积极支撑产业稳步健康发展。近几年来,“绿色农华”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健全了“十管一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即 “绿色农华”标准化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信息保密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系统管理方案、产品研发管理制度、公司商标管理制度、专利申请跟踪制度、企业专利工作管理制度和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预警和应急救助制度。

5.2.4 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1)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指导思想。以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战略方针,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五大环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主要目的。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逐步实现“五化”:一是对农药企业现有知识产权(专利)的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二是商标从决定申请到授权后的维护流程化;三是专利权、产品权从开始立项到申请、授权后的维护流程化;四是逐步实现同行业公司知识产权申请跟踪制度化;五是逐步实现公司侵权预警制度化。开展“农药相关专利及其自主创新产品战略研究”就是为了农药企业对自主创新的产品进行维权和保护。

(3)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主要措施。该公司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主要措施是“三动”、“三建”、“三专”。

“三动”:一是推动。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高度重视绿色农华的知识产权工作,大力支持绿色农华,从而推动了本公司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二是拉动。近两年来,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关政策,从而拉动了绿色农华知识产权工作的快速发展;三是主动。从2007年开始,绿色农华积极主动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并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三建”:一是组建知识产权部。绿色农华于2008年初组建了知识产权部,并对12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强细分工,明确了工作职责。二是建立了一系列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公司在制订专利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制订了八项规章制度,即专利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信息保密管理制度、专利档案管理制度、专利系统管理方案、产品研发管理制度、发明专利奖励办法、商标管理制度。三是建立了专题专利数据库。该数据库能为公司提供一种针对性强、使用率高、速度快、且方便的专利信息利用方式,将为提高企业的专利信息应用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进一步进行以竞争战略分析和专利信息分析为基础的专利战略分析。

“三专”:就是将相关的产品研发技术资料、专利信息、专利文件等实行专人、专室、专柜管理,并将相关专利资料存入计算机中,以便公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查阅和应用。

公司每季度都组织一次大型的培训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专家,对我公司员工进行知识产权知识培训;每月进行小规模培训活动,由公司知识产权部技术经理对公司员工进行培训;每半月知识产权部员工进行内部交流和沟通,起到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的作用;公司知识产权部,随时关注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知识产权协会等组织的培训会,派送公司员工参与培训活动,了解国内知识产权政策及相关企业的知识产权情况。

5.2.5 坚持“三标一护”的商标维权工作

截止目前,“绿色农华”共计申请注册商标124枚,其中授权62枚。近两年来,该公司对已拥有的国标、行标、企标进行了维护。其中申请驳回复审7项,均已胜诉。放弃或无效商标21枚。在商标的申请及相关商标权的维护上,这个公司与北京中理通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开展相关工作的战略合作,公司已投入54万元商标申请工作,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开展商标的维权工作,公司2008年与拜耳股份有限公司就“银发利”商标、2007年与天津人农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就“金功”商标、2010年与美国思科技术公司就“思科”商标等10余公司开展商标维权工作。

6 实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主要成效

“绿色农华”作为世界第一村——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三高”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实施单位、北京市火炬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国家级农业应用化学开放实验室的民营企业、A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生产企业、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ISO14001:2004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2009中国农药企业最具成长性100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北京科技研究开发机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海淀区创新企业、中关村科技担保信用良好A级企业、中关村科技园区瞪羚企业(一星级)、农资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会员单位、北京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会员单位、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会员单位为了拓展创新空间,促进农药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诚信企业。近两年来,本公司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产品研发力度,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速企业发展,在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公司自主研发的24个农药新产品入选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同年获得“中国农民最喜爱农药品牌”荣誉称号。

第7篇

第一,加强要素创新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结构调整。一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推进原始创新、引进再创新、集成创新,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继续搞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切实搞好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筛选;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力度,搞好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和技术对接。二是加大管理创新力度。引导企业加大企业管理力度,实现节本增效,以拓展利润空间:倡导加强行业管理,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恶性竞争问题,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三是加大人才素质创新力度。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现代管理水平;加大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着力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职工的在职培训和职业技术开发力度,提高其操作技能。通过加大要素创新力度,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原来的以损耗资源能源劳动力资源为主转向以要素创新为主的发展轨道。

第二,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型行业,促进农产品加工结构调整。从总体上看,战略性新兴行业为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新能源就是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新材料促进产业发展的新的特殊材料,新产业就是由新技术产业化而形成的新兴行业。对农产品加工业而言,新能源就是要突出搞好生物质能源,特别是液态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新材料就是用普通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出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海南的椰果集团用生物技术能够从椰子汁中制成人造皮肤和用于航天的材料等新材料,利用生物技术同样可以从农产品中提取出其他特殊材料;新产业就是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应用所形成的新兴农产品加工产业。要十分注重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促进农产品加工平衡式、可持续、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通过对副产物的三大利用,以利于三大安全,即食品化利用可增加食物总量,有利于促进粮食安全;能源化利用可增加能源总量,有利于促进能源安全;资源化利用可减少三废排放,有利于促进生态安全。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新兴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比重,从而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

第三,注重集群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结构调整。加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建设力度,引导以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为核心,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式集群;加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加工园区、开发区和小城镇集中,从农产品加工的企业集中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集群发展,并为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业支撑;加大东西合作力度,引导东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在促进区域发展中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更大范围上的集群发展。通过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式发展,改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布局结构。

第8篇

论文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我国要实现现代化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那么农村应该靠什么来脱贫致富从而实现小康呢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二项都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个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日标,十六大报告对“个面小康”的解释是惠及十儿亿人的小康,日前我困农民占个困总人日的}o%以上,如果农村小实现小康,就小会有个面小康日标的实现,所以个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困苹命建设和改苹的根木问题)实现现代化日标,个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小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t

一发展现代农业,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一一必须培养大批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刁一。

个球市场的形成,我困的农业产卜产经营已经纳入了世界农业产卜产体系,而我困是一个产业化程度很低的农业大困.我困大部分农产品没有比较优势(规模小、成木高、质量低,标准体系小健个,等等),并且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普遍小高,使我困农业科技含量小高,科技水平的落后导致农业的劳动产卜产率低下,农产品价格偏高、无法与困外农产品进行竞争、加入wTc)之后,更缩小了政府保护农业的空间,很多限制进日的措施都无法继续使用,我困一此农产品加}一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竟争,我困农产品小仅难以开拓困外市场,而且连保住困内市场都难)这必将减少农民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民收入)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产卜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农民收入、即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战略转型、

这种战略转型的卞要内容包括:

(1高技术基础转型()既要发挥传统耕作技术的优势,又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产卜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2)产业结构转型()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刻闭狭小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面对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竟争的加剧,面对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样化,农业产业的供给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产业组织转型、农业产业的产卜产、加}_、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应通过专业性产业组织分}_}办作去完成,发挥分}一优势,以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竟争能力,形成规模效益、

事实上,改苹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产卜了巨大变化,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应运而产卜,农村产业结构发产卜着新的变化,不f:统农业逐步转变为种、养、加一体化的大农业,科、}一、贸一条龙的新模式,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果品、纺织、造纸、皮毛、药材、酿造、编织、饲料等十大农产品加}一业,数白个品种的农副产品加}一体系)农村经济成分旱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涌现出 一批新兴产业,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重要产卜民点,以港澳台地卜_和外商投资企业为补充的农村经济结构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农业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知识结构等要求将有明显提高)伴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旱现出新的特点)农村迫切需求掌握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技术、善于把科1i) }-1戈果进行一次开发、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h得经营答理、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最明显的例r就是西部资u}优势之所以小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u},乃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太低,适应小了现代农业的技术要求和结构变化,只能从事体力性的简单劳动,数量众多而无质量优势)小仅当地缺乏资u}有效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人才,而且小能满足外来资金投入集约化资u}开发的劳动力技术要求)所以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顺应这一变化,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和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肩负起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Jll史责任)囚此积极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将来是木科),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 一支数量庞大的、素质过硬的、适应现代农业大产卜产要求的农民队伍,从城乡一体化、个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立即付诸实施,

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一一其“突破点”在于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小在农业产业上,而是在非农产业上,即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所以带领个困人民奔小康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让他们充分就业的问题)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保障

据初步匡算,我困日前1 /3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极小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在1.5亿人左右)而且21世纪初期农村劳力将处于新的供给高峰,据预测,20 O1-2010年个困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 350万左右、即使前20年保持年转移匕八白万人的速度,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托力小可能有根木缓解)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造成农业劳动产卜产率低、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的根木原囚)

怎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纵观各U社会转型的Jll史经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木路径是城乡勺_动,良性转换)通过推进}_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有序地把一部分农村人日转化成非农产业人日,进而游离土地变为城镇人日,从而融入现代社会产卜活之中)通过教育、文化、科技、人员交流、产业联系、各种媒体的纽带和中介作用,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逐步改造农村的社会意识)

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一业,发展}一业的重要途径就是吸引外资,使我困成为资木市场,成为}一业制造大困,山此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央1999年经济}_作会议明确把中困定位于“最终产品制造业大困”,困外也已经普遍认为中困是21世纪最大的“世界}_厂”、到底中困能小能成为世界}一场,就在于中困能小能把握这个机会,能小能提供大量高素质而相对低价的劳动力)以中困在个球产业分}一中的实际地位,我困日前客观上只能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保持在困际市场的竟争力)而这种优势实际上产产卜于农村高达1.5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但日前在中困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小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这种状况小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光靠廉价劳动力来竟争是小够的,囚为这并小能改善他们的产}一活质量,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小能使他们富裕起来,离小康产卜活还甚远)),囚为现代企业正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劳动力将山过去的简单-体力劳动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囚此必须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一作,以小断提高民}一素质,提升其就业技能,增强其在劳务市场上的竟争力)怎样刁一能有高素质或者说合格的素质昵?就需要加强训练,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提升其就业技能)政府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1i)}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场所)

三农村人日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将成为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近20-30年}一作任务的重中之重,政府应把农民教育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