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1 17:17: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乡村产业发展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 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 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我国西部地区的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部地区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教育信息化在西部地区中小学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部地区农村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的研究及对策 西部地区高校翻译师资发展现状及建设研究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从独立舞者的生存现状看广州现代舞的发展 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乡村义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会展经济效应与发展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网络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他将《画卷》展现在奥运开幕式上[N].长沙晚报,2008—8—22.
③廖阳.中国现代舞:“繁盛”背后有隐忧[N].东方早报,2012—8—17.
参考文献:
[1]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3]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张妮.用文化产业改变中西部现代化发展逻辑和路径[J].中国发展观察,2006(3).
关键词:畜牧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发展措施;云南永善;高寒山区
2003年7月18日,永善县县委、县政府在伍寨乡召开了全县高寒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议,明确提出:把发展畜牧产业作为高寒山区扶贫开发的首选项目。这是县委、县政府深入调查研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地制宜,求真务实,作出的科学决策,从此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进入新时期。现就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以促进其持续发展。
1产业发展现状
5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科学规划,出台政策,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县乡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狠抓畜牧产业发展各项工作措施和科技措施的落实,广大干部群众密切配合,使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一个突破、两个转变、五个提高”。
1.1“一个突破”,即畜牧产业发展实现量的新突破
据统计,2008年,高寒山区的马楠、水竹、莲峰、茂林、伍寨、码口6个乡镇存栏大牲畜37 808头、生猪104 627头、羊77 236只、家禽126 213只,分别占全县存栏数的60%、36%、74%、31%,比2003年分别提高5%、7%、5%、3%;出栏大牲畜7339头、生猪92938头、羊38 998只、家禽96 316只,分别占全县出栏数的61%、33%、75%、25%,分别比2003年提高6%、4%、4%、2%。
1.2“两个转变”,即畜牧产业基本实现养殖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1)加强科技宣传和技术培训,使养殖户饲养管理不断地科学化,逐步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和养殖观念,使高寒山区畜牧产业由原来千家万户小而全的传统养殖模式转变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大户、专业户。
(2)几年来,在高寒山区更新改造草场666.67 hm2,年均种植青绿饲料超过4 000 hm2,并改善饲养管理条件,不断提高畜禽个体质量,使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型逐步向数量质量效益型转变[1]。
1.3“五个提高”,即畜牧产业实现良种覆盖率、科技覆盖率、出栏率、商品率、经济收入逐步提高
(1)畜牧部门加大引种力度,大力推广冻精改良、人工授精技术,淘汰处理劣质公牛、公羊,畜种改良面逐步扩大。2008年,高寒山区牲畜良种覆盖率达到82%,比2003年提高7%。
(2)强化科技宣传和培训,大力推广种草养畜、人工授精、疫病防治、饲养管理、饲料贮备等实用牧业科技,使畜牧业科技含量得到较大提升[2]。2008年,高寒山区畜牧科技覆盖率达到76%,比2003年提高5%。
(3)高寒山区畜禽出栏率逐步提高。2008年,生猪、牛、羊、禽出栏率分别达95.0%、17.5%、42.0%、72.0%,分别比2003年提高了21.0%、4.5%、10.0%、1.5%。
(4)商品率提高。2008年,猪、牛、羊、禽商品率达58%、86%、88%、78%,分别比2003年同期提高5%、4%、8%、7%。
(5)经济收入提高。2008年,高寒山区6乡镇肉蛋奶总产量9 268 t,占全县总产量的36%,比2003年提高4个百分点。畜牧业收入达9 500万元,占全县畜牧业收入的29%,比2003年提高2%。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规模小,致使云南半细毛羊发展缓慢,生产规模不大,价格波动影响畜牧业发展;二是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脆弱,制约着养羊业的发展;三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营销渠道不畅,难以带动养羊业的发展;四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乡村干部思发展、谋发展意识不强,工作不积极;五是科技力量薄弱,技术服务不到位[3-4]。
3推动产业发展的措施
3.1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畜牧产业是高寒山区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县乡各级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意识,思发展、谋发展,加强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的领导,科学规划,创新思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使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3.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县乡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争取项目投资,依托项目打基础;县乡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畜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且随财政增收比例增加投入;加大整合资金力度,最大限度地调整各方面资金用于畜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后劲。
3.3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高度重视畜牧科技人员的补员招考,重点充实高寒山区畜牧科技队伍。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借用科技人员,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科技服务职能。同时,每年安排一定的科技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快科技推广力度,促进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
3.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扶持发展畜牧产业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投资该县畜牧产业发展。建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引导、扶持发展各种畜牧业行业协会,把分散农户与龙头企业和大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3.5统筹发展重实际,增加农民收入
针对高寒山区林畜草粮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坚持注重实际,尊重群众自愿的原则,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科学规划,协调发展。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草食畜,缓解人畜争粮矛盾。做到林草兼顾,粮草结合,大力发展粮草轮作和冬季农田种草,使高寒山区畜牧产业逐步走上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6发展优势品种,构建畜牧基地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发展。根据高寒山区实际,积极争取项目投资,打牢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基础;依托“云南半细毛羊”这一优势品种资源,建立以马楠育种群为核心,以合作户、合作村组为依托,以大面积养殖户为基础的宝塔式扩繁结构,强化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服务,把高寒山区乡镇适宜发展云南半细毛羊村组建成全市及至全省的云南半细毛羊扩繁基地,带动节粮型草食畜的发展,推动高寒山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4参考文献
[1] 康金国,潘水春,严敏鸣,等.上海效区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2):79-81.
[2] 房玉双.青海省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1):102-103.
关键词 马铃薯产业;现状;问题;建议;宁夏固原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13-01
近年来,固原市原州区围绕“建设国家级马铃薯种薯基地县”的目标,立足自然资源优势,以马铃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和一级种薯推广为抓手,按照基地连片、块状辐射、集群发展的思路,通过土地流转扩规模、企业引领抓示范、高效节水促增收、科技支撑树品牌等有效手段,加大种薯繁育,推广应用力度,建成了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实现了从种薯培育贮藏的“小循环”,向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循环”转变,被授予“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称号[1]。
1 固原市原州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
1.1 马铃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情况
一是原原种繁育。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固原天启薯业有限公司负责繁育,2013年繁育原原种5 000万粒,实现产值达1 250万元,净产值达250万元。二是原种基地建设。2013年,按照统一供种、集中种植、企业负责的原则,由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负责建设原种基地400 hm2,平均单产26.25 t/hm2,生产原种1.05万t,实现产值达2 100万元,净产值1 500万元。三是一级种基地建设。采取统一规划、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由宁夏大地薯业等6家企业负责建设一级种基地8 000 hm2,平均单产30.45 t/hm2,生产一级种24.36万t,实现产值达4.14亿元,净产值达2.94亿元。
1.2 马铃薯大田生产情况
2013年,原州区建成马铃薯一级种整村推进示范村30个,带动全区种植马铃薯3.35万hm2,平均单产21 229.5 kg/hm2,总产鲜薯71.43万t,实现总产值7亿元,净产值3.28亿元。
1.3 马铃薯产品加工及销售情况
原州区马铃薯产品加工主要以精淀粉加工为主,境内现有大小淀粉加工企业58家,年加工马铃薯37.45万t,生产淀粉5.35万t,其中5 000 t以上精淀粉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精淀粉能力10万t;粉条、粉丝、粉皮等三粉加工企业10多家,三粉产量2 000 t以上。经调查,马铃薯淀粉销售价格变幅较大,销售价在4 000~6 500元/t,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及珠江三角洲一带。而鲜薯外销量在15万t左右,主要销往上海、广州、福建、西安等地,销售价在1 200~1 400元/t(表1)。
2 采取的措施
2.1 加强领导,确保实效
为确保马铃薯种薯扩繁工作顺利开展,原州区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副区长为组长,农牧、财政、水利等相关部门及有关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原州区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将马铃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纳入到全区“十二项”重点工作的范围之中,实行县级领导包抓督办,牵头部门推进落实,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统筹协调、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2 创新机制,市场运作
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龙头闯市场、围绕市场创品牌”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龙头企业培育,积极引进固原天启薯业、现代公司等8家企业联合参与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和优质种薯推广工作,采取土地流转、订单种植等形式,打破乡村地界,集中连片进行土地流转,建立“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实现了当地农户与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高位嫁接”和“互动双赢”;并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垄化栽培、配方化施肥、节水化灌溉、规范化管理,基地种植管理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2.3 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加强对脱毒种薯的质量监测和认证工作,全面开展马铃薯脱毒种薯全程质量监测工作,对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实行合同制管理。同时要求各级种薯繁育单位必须办理种薯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植物检疫证;从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的企业、合作组织要严格按照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进行规范操作;特别是要求供种企业,在供种时原原种必须是3 g以上,其他种薯必须为50~200 g,从而确保了种薯质量[2]。
2.4 科技支撑,强化服务
成立了马铃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制定了《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技术方案》;实施科技承包服务,建立了“农技人员+基地+示范户+普通农户”的运行机制,从规划设计、整地施肥、品种选用、茬口安排、规范种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环节实行全程优质化服务,一对一、点对点、手把手进行指导;采取现场示范教学方式,强化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科学管理水平。同时,大力推广标准化栽培、机械化种植、节水化灌溉等技术,使全区马铃薯种薯基地的良种覆盖、病虫害专控防治率均达到了100%。
2.5 整合项目,加大投资
整合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发展等项目资金,对种薯繁育基地进行多元化支持。同时,原州区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加大补贴力度,其中原种基地建设,种薯所需资金政府补贴50%,企业自筹50%;一级种薯基地建设,由企业负责建设,享受自治区补贴政策;一级种薯推广高产示范基地建设,种薯资金政府补贴60%,农民自筹40%,有力地促进了马铃薯产业的提质增效[3-4]。
3 存在的问题
虽然原州区马铃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品种推广速度慢。由于马铃薯用种量大,农民购买力低,马铃薯新品种推广速度慢,新品种推广应用率达不到全覆盖。二是部分区域农家肥、化肥投入不足,尤其在东部黄土丘陵区,大部分农民基本上不施农家肥。三是机械化推广应用缓慢。目前农民播种基本上为机械开沟、人工点种;尤其收获多为人工,收获周期长。四是在连片种植基地上,收获后需要人工装袋,由于劳动力缺乏,大部分企业从9月20日开始收获,一直持续到10月底才能结束,部分田块因来不及收获出现冻薯,影响收入。
4 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把马铃薯纳入粮食直补,以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二是继续加大对原州区马铃薯种薯产业扶持力度,保持原原种政府采购政策和原种、一级种繁育基地补贴政策。三是在一级种薯推广上,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给予补贴。四是坚持不懈研发、引进优质专用新品种。五是大力开发农机、农艺相配套的马铃薯全程机械设备。六是继续对淀粉加工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5-6]。
5 参考文献
[1] 温亚丽.河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种业导刊,2010(4):23-24.
[2] 戴兴临,汤洁,张,等.江西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2):188-190.
[3] 张和广,何洁.固原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83-86.
[4] 张惠琴,赵玉琴,肖梅兰.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有利条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B12):338-340.
【关键词】鄂州;沿江滨湖新区;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引言
鄂州市沿江滨湖有七个新区,分别位于鄂州市内的长江沿岸滨湖地带,它的建设和发展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一元多层次战略”中的“两圈两带”战略在鄂州市的具体实施(其中的一带就是长江经济带),鄂州市委六届八次会议明确指出要着力推进沿江滨湖新区开发建设,沿江滨湖新区的发展对鄂州市的一改两化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区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如何搞好沿江滨湖新区的产业发展,是新区建设的关键。
一、鄂州沿江滨湖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成果
1、产业规划初步形成。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0年,产业定位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红莲湖生态旅游区源起于1994年成立的红莲湖旅游旅游度假区,产业定位为体育、旅游、生态产业。花湖经济开发区源起于1997年成立的花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定位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商贸物流、都市休闲旅游渡假产业。鄂州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8年,定位为制造业聚集区、中小企业创业区、科技企业孵化区、物流贸易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三江港区源起于2008年成立的武汉新港,产业定位为物流产业、内外贸,鄂城开发区成立于2009年,产业定位于物流、金刚石产业,梧桐湖生态旅游新区成立于2009年,产业定位于生态旅游。
2、产业建设效益逐步显现。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葛店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为武汉国家生物基地的核心区,武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组成部分,是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拓展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量占全市的70%,现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红莲湖旅游度假区目前已建成红莲湖国际乡村高尔夫俱乐部,集水上运动训练、竞赛于一体的红莲湖水上运动训练竞赛基地,集超五星级酒店、餐饮中心等一批旅游产业项目;花湖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食品医药、制衣制鞋、冶金建材和现代商贸物流为重点的产业格局;鄂城新区以金刚石产业为基础,以轻加工产业集聚为主同时配套建设技术研发、展销中心、新产品孵化基地和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其中燕矶镇被誉为“中国金刚石刀具第一镇。
(二)问题
1、产业发展失衡。从目前的产业发展来看,一方面较早成立的三个区中葛店开发区产业发展定位比较早,发展方向比较明确,发展成果明显,而花湖、红莲湖开发区在产业的发展上相对滞后,另外一方面2009年成立的四个新区也同样存在发展失衡的状况,如三江港区“基本上还处于一张白纸状况”,梧桐湖新区基本上处于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而鄂州经济开发区大小企业已达238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2家,是花湖的两倍。
2、产业发展重复。从目前各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及发展现状来看,各区发生重复的产业有:物流,有三江港、花湖、鄂州、鄂城四个新区重点发展,旅游,有花湖、红莲湖、梧桐湖三个新区重点发展,制造,有葛店、花湖、鄂州,鄂城四个新区重点发展。
3、产业发展脱节。如葛店开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但缺乏与之配套的物流产业。花湖发展物流,但缺乏物流产业发展支撑所需的相关产业链。梧桐湖发展旅游,却缺乏与之配套的服务业建设。鄂州经济开发区发展现代制造业,但配套的物流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
(三)原因
1、发展资金不足。各区虽有规划,但因饥不择食,盲目招商引资导致项目盲目上马,各区产业项目建设存在重复、脱节的现象,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2、政策不均衡。葛店开发区因是国家级开发区,且成立时间较早,并与武汉东湖高新对接,故享受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比其它新区多,无论是人事政策、土地政策、法律政策上都有其它各区不能比的政策。如葛店开发区企业能冠武汉名等,政策的不均衡导致各区发展失衡。
二、对策及建议
1、利用港口优势,整合物流产业资源,实现电子商务和物流产业的联动。目前重点发展物流的四个新区中,应利用鄂州在武汉城市圈内鄂东四个沿江城市中所处的焦点位置,依托武汉市武汉新港和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建设,利用区内的港口资源,寻找葛店开发区、三江港区、鄂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鄂城开发区各区之间及与武汉城市圈之间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产业的在上下游产业链上的突破口,整合资源,重点发展。物流产业包括运输、装卸、仓储、包装、配送等子产业,还有与之相关的服务产业如信息产业、金融产业、培训产业、中介等,各区要根据所处的区位,与周边城市对接的程度和各自产业特色,配套发展各有特色的投资小见效快的电子商务和物流产业。
2、利用湖泊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休闲旅游产业的联动。目前重点发展旅游的三个新区中,增加一个鄂州开发区,利用红莲湖水上训练基地,梁子湖武昌鱼和湖蟹品牌,百里长港,三山湖、车湖、花湖等在鄂州境内的湖北省内外著名湖泊所拥有的水库,渔业,森林,历史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长江湖泊水系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格局,重点发展红莲湖生态旅游区、梁子湖生态旅游区的休闲产业,辐射到鄂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鄂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省内外人流来鄂州消费,形成吃在梁子湖三山湖、赛在红莲湖、走在长港、购在花湖、闲在洋澜湖,文化在车湖的各有特色的休闲旅游体系,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长沙市 旅游行业 发展情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长沙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长沙市旅游产业正式迈入千亿元产业集群,全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602.33万人次,同比增长18.72%,实现旅游总收入1006.3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9485.36万人次,同比增长18.8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58亿元,同比增长29.26%;接待入境游客116.97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7.23%。
目前,全市共有旅行社254家,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共22家,经营入境旅游业务的共232家。五星级旅行社7家,四星级旅行社25家,三星级旅行社9家。
截至2013年底,湖南省5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到7家,分别是张家界武陵源旅游区、南岳衡山旅游区、韶山旅游区、岳阳楼-君山岛旅游区、张家界天门山旅游区、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长沙市花明楼景区,长沙市共有2家。
全市旅行社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大型、连锁型旅游企业,中小型旅游企业生存压力大。仅去年一年,长沙市陆陆续续关停了20多家中小型旅游企业。
未来,长沙市旅游发展要与建设“两型社会”相结合,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环保旅游、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加快“两型景区”的创建工作,着力构建山青、水碧、天蓝的生态环境和秀丽景观;要与打造现代宜居城市相结合,推进旅游同文化、工业、商务相融合,努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要与促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把“农家乐”旅游作为全市乡村休闲旅游的一个拳头产品来抓,大力发展乡村游、民俗游、观光游、采摘游等,使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要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化、旅游资源文化化。
2对长沙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2.1紧扣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前瞻定位专业培养方向,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旅游行业发展最大的特点是资本进入旅游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旅游行业的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扩展,旅游集团化、连锁化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面临新机遇。旅游行业开始加大对互联网及新技术的应用和整合。随着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繁荣,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将会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根据旅游行业发展出现的这种新特点、新趋势,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紧扣行业发展现状,明确旅游企业用人要求及同类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状况,以学院传统的导游专业技能平台为基础,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为高级导游旅游方向、旅游营销方向、会展旅游方向、电商旅游方向、旅游职业经理人方向等综合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适应社会对旅游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2立足专业培养方向,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开发职业化课程体系
立足专业培养方向,以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原则,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和旅游企业的资源优势,聘请旅游企业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规划设计与开发。课程体系设置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建立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具体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的各环节为任务,以知识必需够用为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和设置课程。
2.3以在职培训和企业顶岗锻炼相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应该提高现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具体的培养途径包括:一是有计划地送专业教师到全国知名的旅游院校或全国示范高职旅游院校深造和进修,更新和拓展理论专业理论知识,把握专业发展方向,能够带领教学团队深化教学改革;二是有计划地派送专业教师到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旅游企业顶岗学习和挂职锻炼,了解旅游行业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流程、服务技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积极聘请行业知名的专家、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组成兼职教师队伍。邀请他们定期或不定期来学校开设讲座和专题报告,全面参与课程指导和课程开发。整体完善教师团队的教师水平。
2.4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完善实践基地,扩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是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向的综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专业技能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实践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采用情景模拟法、案例讨论法等能够提升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的方法。实践教学形式应该多采取走出教室,走进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等形式,比如进旅游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基本组织结构;实训课搬进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知识。
关键词:苗木基地;农家乐;花卉
作者简介:张 程(1983―),男,安徽肥西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02002
お
1 引言
肥西三岗苗木产业基地是全国知名的苗木基地,是以三岗村为起源地和中心,方圆达20km2的花木基地,地处肥西县西南,与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相连,距合肥市区10km,区内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其水域面积26.7hm2,境内有面积467hm2的宣湾和谢高塘两座水库,山水、树木交相辉映,生态环境优美。地处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地理环境比较适宜乔木及大灌木的生长[1]。
2 三岗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2.1 苗木培育
肥西三岗是合肥地区苗木花卉生产的发源地和主产地,属于合肥市的4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已发展成园林企业的大型苗木基地、苗木经纪人的中型苗木基地、农户的小型苗木基地的大中小各形态的苗木基地并存的格局(图1)。其中桂花、香樟、红叶李、紫薇、广玉兰种植面积占80%以上,主要品种有见表1。
2.2 苗木销售分析
以三岗为中心的苗木花卉生产经营销售集散地,产品远销除和台湾外的全国所有省份,年交易苗木花卉5亿株,交易额3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0%左右。全县苗木花卉核心基地达1.2万hm2,居全国中部第1,有中国苗木花卉之乡之称。苗木花卉经营户2万多户,拥有观赏绿化苗、经果林苗、用材林苗及花卉、盆景、草坪等6大类400多个品种。三岗苗木产销经营为苗木公司+经纪人协会+种植户的模式,依托总投资4亿元、占地78.2hm2的中国中部苗木花木城,生产的苗木花卉已销售到全国各地,年交易达6亿株,交易额达6亿多元。
2.3 苗木产业带动的旅游产业
在稳定发展苗木花卉种植业的同时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境内有面积46.7hm2的宣湾和谢高塘两座水库。山水、树木交相辉映,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并且临近紫蓬山风景旅游区。村内规划优美、整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中心村有完美的徽派建筑群、牌楼、停车场、健身场。可将乡村旅游、村庄建设、基础设施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家乐旅游,努力打造出特色的旅游品牌。
ソ刂聊壳,合肥市评定的星级农家乐中,肥西县就有42家农家乐取得星级称号,6家获得省级农家乐示范点称号。三岗村还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岗旅游的成功得益于8大措施推进:一是政府将农业、旅游、新农村等各方的2 000多万元资金在不改变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加以整合,统一调度,确保资金集约使用。二是同步编制旅游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道路、民居修建既考虑村民生活,又考虑旅游功能。三是政府牵头,建设拓宽三岗村内四条主干道路共45km2,完善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四是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设立80万元奖励资金引导农家乐经营,扶持农家乐户建设苗木精品园。五是组织首批农家乐户到成都等乡村旅游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开拓农家乐经营者视野。六是上派镇、三岗村联合成立了三岗游客服务中心,为市场和农家乐户之间搭建桥梁,整合各方面信息,为农家乐户提供跟踪服务。七是加强规范指导,帮助农家乐户设计厨房图纸,改造标准化厨房,解决游客最担心的卫生问题。八是帮助农家乐户开展宣传促销,通过组织节庆活动和编印宣传页、加大媒体宣传,提升“三岗农家乐”品牌。同时,通过创建星级农家乐等活动,加强农家乐户之间的交流,以协会等组织将经营户团结在一起,共谋发展,形成合力。
在抓好三岗乡村旅游基地的同时,加强对森林大道、上小路、合铜路沿线农家乐户的引导,除三岗农家乐聚集区外,又涌现了肥西老母鸡、紫蓬镇农家乐、王拐岗农家乐、山南小井庄农家乐和2 814渔家乐等5个农家乐聚集区。农家乐旅游呈现了以三岗为中心集中连片、向辐射、遍地开花的态势。对全县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 三岗苗木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苗木生产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绿化苗木多,观赏花卉少;绿化小苗多,大苗少,普通苗木多,珍稀苗木少。品种不够丰富,不成规模,竞争优势不强。缺乏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栽培技术和生产设施,管理粗放,苗木生产跟风、盲从现象突出。
(2)龙头苗木企业少,规范化经营程度低,示范作用不明显。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较多。从品种上来看,形成规模种植的只有小叶女贞、香樟、无患子、红叶李、金桂、广玉兰等,但品种规格不全,市场竞争力不强。
(3)三岗苗木总量大,苗木生产存在着总体过剩,市场风险高。面临细化优化,进一步提升品质和档次的问题。乡村旅游客流量不大,接待质量有待提高,发展后劲不足。
4 三岗苗木产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4.1 加快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四大”转变
即从以往传统落后的苗木种植方式,向科技种植方式转变;从生产园林绿化植物为主向兼顾多种形式切花、切叶、盆景、盆花等协调发展转变(图2)。从“小而全”粗放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从自产自销向产销分离转变。
4.2 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品种档次
主要发展乔木、大灌木等比较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品种;结合合肥的环巢湖发展战略,增加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和生态功能良好的品种面积,适当发展耐盐碱、耐水湿的乔、灌木树种面积;引进新品种,增加盆花、切花种植面积,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居家绿化及节庆花卉的需要;在产品类型上,培育大规格苗木,发展容器育苗,适当发展整型苗木、提高苗木附加值。
4.3 加快土地的流转,使土地适度集中
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产销分离。引导土地向各园林企业的苗木基地和苗木大户有序流转。农户可作为专业技术工人为这些基地提供劳动力。健全原有的苗木花卉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创建新的生产和销售组织模式,增大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解决苗农零散生产模式与千变万化的市场难以对接的问题,稳定供货渠道,提高产品供货能力。培育发展苗木花卉经纪人队伍,推行产销分离,组织参观学习考察,把握市场动态。同时加快建设市场流通体系、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比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
4.4 实施龙头带动,推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
实行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格局,充分发挥“中国中部苗木花木城”龙头基地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科技创新,加工增值和组织销售的优势。加强各家园林企业苗木基地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实现了连片种植,规模化、规格化、批量化生产,提高了苗木花卉的商品化生产进程。
4.5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
休闲观光农业是朝阳产业和可持续产业,是“后苗木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政府要科学、统一规划加大对区内包括水、电、道路、照明、特色民居、度假酒店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对接待服务质量的管理和引导。依托合肥城市圈巨大的旅游市场发展高品质的观光和休闲产业。
お
参考文献:
[1]
[关键词]城乡产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政策建议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实施偏重城市的政策还是扶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的问题表现为诸如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区的问题则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市场容量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乡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谁都不能孤立地求生存、求发展,两者必须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有序发展的良性态势。
一、我国城乡产业关系发展的现状
1.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继续进行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狭义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大体是指制造业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实现的是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加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所必需的。
目前乡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深化改革坚持既积极推进创新又注意规范完善,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机活力有所增强。
2.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第二,乡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完善。没有发育良好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
3.我国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失调
根据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要低于15%的要求,工农业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2∶1~2.5∶1之间。目前中国城乡发展处于失调状况,这些失调环节主要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过大,城镇化进程缓慢。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过度吸取农村农业生产剩余,城市优先的投融资体制。因此,不彻底改变这种扭曲各方面关系中的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城乡产业结构失衡和城乡经济发展失调在内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地方政绩,往往把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等方面,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从而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2.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从50年代就开始制定出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劳动与就业保护制度及住宅制度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使农民进城难。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虽有改革,但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3.大中城市的活力不足。中心城市应该是一个地区的生产、流通、贸易、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在世界各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心城市都起了对农村进行经济技术辐射和吸引大量农业人口就业的作用。我国的中心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企业活力不足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健全,不仅没有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而且城市没有对农村产生应有的辐射作用,使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滞留在城市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农村则由于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4.乡村经济素质低下。在沿海地区,不少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堪与城市国有企业相匹敌。但对大多数乡村地区来说,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企业有所发展的地方,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低、生产项目重复等问题。有一些地方乡镇企业甚至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了农村无法吸收城市资金、无法消化城市的一些高科技项目。
5.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在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财政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也力不从心,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推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强引导,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改变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力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的再次腾飞。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的投入,是扩大农业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2.工农协作的组织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应总结经验,结合市场要求,郊区乡村地区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确立农民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系,增强“公司+农户”的关系、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农业经纪组织,促进近郊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依据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4.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的农业投入机制,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包括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业筹资渠道。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支持小城镇建设,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承贷主体。
5.建立跨区域的产业互动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各地的资源是有限的,各具优势,在竞合日趋重要的当下,区域合作使得各地的优势资源互补,产业升级提档的速度也同时加强。而现代交通线路的不断延伸,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让相邻的两地成为日益紧密的一体。因此,只有加强跨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物流和产权等联动机制,才能促进跨区域的大经济区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方军: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2.12
[2]于今: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
[3]徐承红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0
[4]王梦奎: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前瞻——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05
[5]徐璞英: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趋势——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讨论概述[J].资料通讯2003.5.
[6]刘华玲: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研究[J].文史哲1999.04
关键词:畜牧业;现状;问题;靖远县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全县总面积5809.4km2,黄河流经县境10个乡(镇)154km,流域面积100km2,分别占甘肃省、白银市黄河过境段的40%和72%,有效灌溉面积3.933万hm2。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是甘肃省的19个半农半牧县之一。靖远设施农业发达,农作物秸秆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畜牧产业发展一直走在甘肃省前列。
1畜禽产业发展现状
在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靖远县的养殖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614.53万头(只),其中羊122.41万只、生猪79.34万头、鸡389万只、特种经济动物18.89万只、大家畜4.89万头(牛0.67万头,其中肉牛0.39万头、奶牛0.28万头)。各类畜禽出栏量达281.41万头(只),其中羊64.81万只(羔羊51.85万只)、生猪44.13万头、鸡161万只。肉类总产量43339.95t,其中大家畜肉583t、猪肉31112.65t、羊肉8425.3t(羔羊肉3887.6t)、鸡肉3220t。禽蛋产量7412t,羊毛产量778t,奶产量15456t,水产品产量890.2t。畜牧业产值达11.83亿元。新改扩建养殖场11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0万元。全县投入生产的水产养殖池塘面积126.066hm2、投入生产的藕田养鱼面积18.667hm2,全县年出产水产品890.2t,其中出产小龙虾9.15t,南美白对虾3.55t,中华绒螯蟹2.51t。
1.1做强品牌优势,推进肉羊产业
靖远县逐步提高了全县肉羊产业生产水平,基本实现了“六化”的产业经营格局,肉羊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农牧民收入的优势产业,陇上佳肴“靖远羊羔肉”是我国首例以哺乳类动物为地理标志保护注册的商标。初步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山区滩羊纯种繁育基地、沿河灌区商品羔羊生产基地、高扬程灌区饲草料基地与羔羊育肥基地,发展养羊场(小区)40个,养羊专业户达11200户。建成羊只交易市场2家。
1.2发展特种养殖,增添新产业
初步探索发展肉驴养殖业。组织全县黑毛驴养殖户到白银市平川区甘肃红星伟业农业科技发展公司黑毛驴养殖基地参观学习。目前,肉驴饲养主要分布在东湾、刘川、双龙、北滩、高湾等乡(镇),有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8家,5头以上规模场25家,总饲养量达到4380头。其他特色养殖有甘肃海旺鹿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峰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一批龙头企业。
2畜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存在大市场和小生产的矛盾,扩大再生产受资金和土地的制约,农牧户扩大生产规模的要求难以满足,农民迫切需要有足够的场地和资金来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量,从而提高农户的养殖收入。二是饲料价格持续攀升,影响农牧民增收。近年来饲料价格逐月攀升,加重了农牧民的投入负担。三是养殖场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靖远县畜禽产业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畜牧业加速发展转型的特殊时期,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突出,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四是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少,养殖链条短、效益低。畜产品加工业一直是制约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障碍,靖远县缺乏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现有的金字招牌“靖远羊羔肉”还没有充分发挥最大作用,产品研发、科技创新、产业开发能力与产业的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能力不强,产品品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畜牧产业缺少深加工产品。区域市场流通体系不发达,缺乏专业化物流体系。
3对策及建议
3.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目前靖远县的畜牧业发展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养殖模式,要在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逐步减少散养户,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要紧紧与环保、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着力发展标准化、园林式的养殖小区,促使散养农户向养殖小区集中,这样不仅能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还能提升畜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