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1 17:17: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教学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语文教学研究

第1篇

语文教学 研究范式 困境 突破

教学研究范式作为教学研究群体在教学研究中所持有的共同信念,它规定了教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规定了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语文教学研究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研究范式特征。对语文教学研究范式本身的研究和反思是推动语文教学发展必须要做的工作,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研究方法论认识的自觉性,推动语文教学研究的理性发展。

一、当代语文教学研究的范式形态

以崔允的教学范式分类观点为基础,可以将教学研究范式分为四类:目的-手段范式、过程-结果范式、社会-语言范式、教师认知范式。以上四种方式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教学研究信念,这些信念在不同程度上对语文教学研究的观点、理论和方法产生了影响。

目的-手段研究范式源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经过凯洛夫等人发展而成为当代教育领域的研究范式之一。目的-手段研究范式认为教学目的是教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最初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正是建立在普通教学论的基础上的,所以语文教学研究的开始阶段就以目的-手段为范式。这种研究范式一直作为语文教学研究的主流范式延续到当下。上述结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证实: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通行的语文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专著或教材基本都是按照目的―手段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构建的;具体的语文教学研究文章也通常从语文教学目的出发进行教学手段的探讨;从具体研究方法的选取看,当代的语文教育研究还是以理论演绎为主。

过程-结果教学研究范式是伴随着科学主义思潮,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对目的-手段范式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兴起的。过程-结果研究范式认为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学生并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这种研究范式力图通过量化和实证的形式建立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最终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师行为规范系统。过程-结果研究范式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一些教学实验和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领域。从语文教学研究的整体考察,过程-结果研究范式并没有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主流范式。这方面从语文教学研究的作品中以实验和量化统计为主要研究手段的研究人员和作品数量就可以看出。本文认为,造成这方面结果有以下因素:语文教育研究领域长期在单一范式内运行,造成研究观念的封闭性;语文教学领域对教学研究方法论认识长期处于不自觉状态;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缺乏进行实证研究能力的研究者。

社会-语言研究范式源于教学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社会-语言研究范式认为,教学活动是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的,师生互动发生在一定的社会和生态环境中,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特征应该在教学中得到重视,例如学生的思想、态度及感受等。社会-语言的教学研究范式倡导用质的方式进行教学研究,研究所凭借的材料为教学实录、教学观察及教学访谈等。在社会-语言研究范式下,一些在过程-结果研究范式下被忽视或者无法研究的内容得到重视。这种研究范式重在解释师生双方的对话过程及影响因素,重在对复杂的课堂情境关系进行揭示,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社会-语言研究范式在语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语文课例研究、语文教学实录分析、语文教育叙事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质性研究等方面。

教师认知教学研究范式认为,过程-结果研究范式只证明了教师行为确实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影响,但没有办法揭示教师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条件。教师认知范式也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以教师思维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阶段;一个是以教师知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阶段。在以教师思维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阶段,研究者认为教师思维决定教师的行为,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研究者对教师计划、决策和反思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教师知识研究认为教师的思维确实决定了教师的行为,但同时教师的思维也必须建立在教师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知识的特点与水平决定着教师思维的特点与水平,进而影响教师的行为,并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对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教师思维研究的表现,而近来一些研究者对教师语文教学知识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教师认知研究的开端。但是,总体来说,当前的语文教学领域以语文教师认知为研究范式开展的语文教学研究较少。

二、当代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困境

当代语文教学研究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理论研究和具体教学实践的脱节,语文教师要不看不懂教学研究文献,要不就是觉得学了语文教学研究的文章对实际的教学指导意义也有限。以往,语文教育研究领域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归结为教师不能有效地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但是本文认为,语文教学研究领域更应该对自己的教学研究进行反思。

当下语文教学领域以目的-手段和社会-语言为主要的研究范式,这两种研究范式有其优势,同时也存在先天的局限。目的-手段研究范式结合了关于教学目的形而上的思辨性与教学手段的实践性,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在完整体系内理解和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角度。本文将20世纪80年代至今出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著的体例和内容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以往和当下的语文教学理论构建还沿着目的-手段的研究范式在运行。在目的-手段范式下的语文教学研究有以下局限:首先,语文教学目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形而上的哲学思辨,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是理论演绎,所以研究的内容和结论往往只在单纯的理论推演层面进行,这样往往造成教学目的研究的虚无和模糊,教学手段研究很容易出现脱离教学实践的现象;其次,当下语文教学论的研究要素源于普通教学论的研究,语文教学研究者往往用由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等要素构成的理论框架对语文教学现象进行生搬硬套;另外,语文教学研究要素下具体内容的研究所依据的理论观点随意,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共同的出发点,有的依据的是哲学、有的依据的是心理学,而有的则是教学经验的总结。这说明目前作为语文教学主流研究范式的目的-手段范式已经步入误区。

语文教学研究领域,语文教学理论构建方面采取目的-手段的研究范式,具体的课堂实践研究主要采用社会-语言范式。当下的语文教学研究重视对课堂实录的研究和分析就是社会-语言研究范式在语文教学领域广泛流行的一种表现。采取这种研究范式的研究者在占有课堂实录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的内容与形式分析,归纳和提炼对语文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在社会-语言研究范式下,师生之间对话的动态过程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者本身作为研究的工具使用解释和理解的方式进行研究,归纳出的结论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情境紧密结合。但是,社会-语言研究范式是通过质性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的,这种研究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研究中表现出如下弊端:首先,由于研究者本身作为研究工具,研究者现在的知识、观念对研究过程和结论产生重要影响,所以研究结论很难保证客观;其次,研究者使用的分析框架往往还是目的-手段的研究成果,研究还在目的-手段作为上位范式的指导下运行,没有从根本上脱离理论演绎的研究倾向;最后,这种研究范式仍然在教学行为结果表现层面对教学现象进行探讨,不能对教师和学生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原因进行客观揭示。

语文教学研究领域过程-结果范式并没有成为主流,教师认知范式刚刚兴起。其实在一般教学论研究领域,教师认知范式是在对过程-结果范式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在语文教学领域由于缺乏过程-结果研究传统,所以没有经历这样的范式转型过程,教师认知范式移植于一般教学论或其他学科教学研究。过程-结果范式虽然可以证明语文教师的行为可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但是过程-结果的研究范式是脱离实际的教学实践情境的,是脱离具体教学内容的,是脱离具体师生认知特点的,所以对语文教学实际的指导意义也有限。教师认知研究范式将教学看作是语文教师在自身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判断与决策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师的知识与认知操作决定着教师的行为,进而影响语文教学效果。教师认知范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范式正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不断发展。教师认知范式容易造成在教师自身特点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容易忽视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环境对教学的影响,造成教学研究的片面化。

从整个语文教学研究范式形态分布看,虽然社会-语言研究范式已经有相当的发展,但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研究还是以目的-手段为主要的研究范式。由于,长期以来一种研究范式占主导地位,其他研究范式处于从属和边缘的情况,造成语文教学研究在封闭的体系内运行,限制了语文教学研究的发展。

三、当代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突破

以往一枝独秀的目的-手段研究范式已经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研究及语文教学实践的需要,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型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历史必然需要。一般来说教学研究的转型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替代,一种是对多元范式的融合。上述四种研究范式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都有各自的局限,各个研究范式其实在很多领域都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排斥状态,多种研究范式可以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实现对话和融合,推进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首先,应该打破目的-手段研究范式在语文教学研究传统方面的垄断地位,促成教学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和学科性。在目的-手段的语文教学论理论建构规定体系内,语文教学研究的内容被限制在有限的研究要素中,真正的语文教学研究应该以具体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问题解决为研究的出发点,而不是语文教学论的理论体系建构为目的进行教学研究。这样就可以促成语文教学研究和语文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品格。而其他的三种研究范式在教学实践方面具有优势,这可以与目的-手段研究范式形成优势互补,实现语文教学研究内容的多元化、开放性和实践性。

其次,打破不同研究范式教学研究方法的界限,加强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以理论演绎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主,以量化和质性为代表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比重较少,这和以往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密不可分。在不同的研究范式下强调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推进研究范式的对话和融合过程中,打破研究方法的界限,实现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最后,推进教学研究观念的转变。目的-手段、社会-语言和过程-结果的研究范式都注重研究成果对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规定和指导作用。而教师认知研究范式更倾向于对语文教师教学行为和实际教学现象的解释,更为关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意义。语文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教师的语文教学行为不是规范的行为系统,而是利用自身知识解决语文教学实际问题的高级认知过程,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语文教师知识和认知操作的发展过程。语文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帮助语文教师提升语文教学能力,帮助语文教师解决具体的语文教学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教学研究更应该倾向于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为语文教师提出专业发展方面的建议,而不是对语文教师作规定性的要求。

总之,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应该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语文教学研究本体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语文教学研究范式是其中主要的方面。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型是语文教师研究发展的必然选择,现有的语文教学研究范式各有其优势,同时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现有的语文教学研究范式走向对话和融合将是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研究范式的竞争与融合中,有可能形成新的适合语文教学发展的教学研究范式形态。

――――――――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靳玉乐,于泽元.教学研究范式的后现代转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3]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2篇

一、什么是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与学生已有经验对接,兼顾学生的课堂生活和日常生活,将促进迁移的发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为使学生达到“课堂上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理想状态,生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的思想应运而生。其中“生活视域”是指以聋生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来探索语文教学的视角范畴。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是指回归聋生生活实际,引导聋生在一定情境中学习和理解语文,在体验场域里练习和运用语文,构建真正满足聋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的语文学习生活。

二、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强调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要立足于聋生学习语言文字。设计教学要做到:(1)深析学情,科学选择聋生的认知起点;(2)活用教材,恰当处理教学文本;(3)定准目标,激发聋生主体意识;(4)善用方法,注重发展聋生思维;(5)精理思路,弹性设计教学流程。举例谈谈第2点和第3点:如《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教师设计了 “( )见到这么( )的花,黄莺心里就感到很( ),于是就想( )。”的说句练习。体现了挖掘普校教材的语言亮点,在体验场域里练习语言。又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四课时,教师确立了“学习课文2―4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为教学目标和重点,引导聋生在多种方式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悲痛心情,培养聋生主体意识。

(二)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如何充分发挥聋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使聋生真正成为习得语言文字的主体。聋校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包括:(1)创设情境,激发自学。如《y的教学》中,设计可爱的卡通人物依依,并图文并茂地营造出“拼音王国寻宝”的学习情境,通过层层闯关将声母y的读写、整体音节认读和与声母y相关的音节认读等内容融入活动,使聋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2)图文结合,促进理解。如教学《斑羚飞渡》时,聋生在理解斑羚如何飞渡的情节时模糊不清。通过初读感悟、勾画关键动词,再运用交互式课件,使聋生直观感受斑羚飞渡的全过程。图文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同时培养复述能力,加深了情感的体会。(3)引发共情,加深感悟。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将“体会、欣赏、共情”与朗读灵活穿插,使聋生逐步走进人物内心,产生共鸣,从而总结出小女孩为什么有这样的幻想,体会小女孩所处现实的残酷。教师以饱满情感,借助读、写、演等多样化的体验,让聋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和思想的熏陶。(4)渗透导学,习得方法。如《中国石拱桥》教学中着重围绕“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两个典型”展开讨论,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领会文本的示范指导,使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思考。(5)读写并举,提高能力。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让学生在朗读人物描写片断后感悟人物形象,再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作者描写的方法仿写自己熟悉人的外貌。教师抓住课堂中的黄金时间,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机会。(6)顺应认知,锻炼思维。如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从抓住关键词语到表演对话,紧密联系文本,再自然过渡到聋生的家庭生活谈感受。在贴近其生活体验与原有认知时,有效激发了聋生的表达愿望。

三、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实现途径

(一)明晰教学任务。首先,依据聋生缺乏口语基础和“依文学语”的特点,客观认识聋校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聋生掌握语文的可能,贴近聋生的生活实际,转变“以书本为中心”向“以聋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其次,教师要着眼于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尊重聋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语言积累和思维发展,注重实践性的语言活动,打通聋生语文的学用通道。

(二)重组教学内容。目前聋校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尚在研制,不少聋校选用普校教材。需要以聋生的已有经验和认识水平为起点,围绕语文核心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主要原则有:一是遵循规律,保留突出教学特殊性的内容;二是紧跟时代,适当删减聋校教材的内容;三是科学引进,适度增加普校教材的篇目;四是有效优化,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和顺序。如围绕“春天”为中心进行课文选编和材料补充,形成主题教学内容。

(三)营造语言环境。聋校应运用校园软硬资源,积极创设校园生活语言的环境。一是词语标签,如物体、场所、物品和道具名称等;二是校园文化长廊、宣传栏的运用,如校园文化长廊为聋生提供表达心声和展现才艺的小天地;三是营造阅读氛围,建设电子阅览室;四是在教室里开辟“读书角”和“写话角”,“读书角”在于激励学生自发阅读,“写话角”重在展示聋生日常生活用语或优秀习作;五是开设创意沟通板块,如“问题墙”,充实聋生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六是校园常规管理突出文字化,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运用语文。

(四)加强实践活动。第一,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可分为三种模式:(1)“读―写”模式。以语文教材为依托,联系具体生活事件,形成以读写为主的训练模式。确定训练层次,制定训练步骤,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2)“演―说”模式。以课文或身边的故事为素材,引导聋生借助手语、口语和体态语进行复述,使聋生在动态地阅读过程中训练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发散思维。(3)“问题探究”模式。可以以某个知识点为核心,也可以选取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主题设计。结合互动游戏或模拟情景,整合语文技能解决问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综合能力。第二,开设课余实践活动,如借助语文趣味竞赛来培养兴趣和语用能力,加强聋生与亲友的书面交流,鼓励聋生与他人借助书信与之联谊等等。

综上所述,语文不等于生活,但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的根基。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价值追求。聋校教师应积极探索,帮助聋生有效地形成语言能力,能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自如沟通,以阳光心态拥抱生活。

(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3CZXX033。)

参考文献:

[1]张宝萍.实施课堂生活化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研究[J].成才之路,2016,(1).

[2]陈建军.聋校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15,(1).

[3]屠超霞.试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J].成才之路,2015,(8).

[4]王思军.聋生语文能力的问题分析及提高途径[J].现代特殊教育,2011.

[5]相薇.聋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3篇

【关键词】生本理念;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前言

通过对新课标了解后发现,新课标的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新课标的提出,不但带给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上的启发,同时也带给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启发。从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来看,生本理念被认为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一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对生本理念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认真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满足小学语文教学需要。

二、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均来自于师生共同创造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和批判精神的学习者,必须通过创设一种能够对学生已有的心理能力提出挑战的教学氛围来完成。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想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尊重学生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对学生的特点引起足够的重视,应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成为主要教学对象,使课堂教学找准着力点。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应认真贯彻生本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对生本理念分析后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到有效贯彻生本理念,就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看,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满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达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由此可见,在贯彻生本理念中,应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3、对学生地位进行准确定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本理念的根本在于对学生的重要性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并将学生作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这一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在生本理念下获得理想的教学成绩,就要对学生地位进行准确定位,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体验性学习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经过体验获得的知识就是属于自己的知识,会终身受用。然而,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不同,体验和感悟也就不一样,加上教材本身的多元性,学生的理解就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

从新课标的推行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才能保证生本理念得到有效贯彻,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经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分析后可知,在生本理念的贯彻过程中,体验式学习是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为此,我们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抓住小学生特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引导。从生本理念出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取得课堂教学的积极效果,就要抓住小学生特点,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取得成效。

2、注重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制定多元化的自主学习方案。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因素和个性特点,在制定自主学习方案的过程中,应做到因人而异,使自主学习方案能够具备多元化特征,达到促进课堂教学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所以,制定多元化的自主学习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3、按照教学内容需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学生只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为了使生本理念得到有效贯彻,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我们应按照教学内容需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开辟多元互动的交流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具有显著的生成性,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生成与价值建构之中,不再局限于既定的教材体系、标准答案之内。

从生本理念来看,建构主义学习观所阐述的观点与生本理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取得课堂教学的积极效果,就要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辟多元化的互动交流环境,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来看,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开辟多元互动的交流环境,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生本理念进行深入分析,正确理解建构主义学习观。所谓生本理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做到尊重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其有着相似性和共同点。为此,我们应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建构主义学习观。

2、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辟多元互动的交流环境。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努力开辟多元互动的交流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增加沟通的方式加强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满足课程教学需要,使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实效性上有较大的提高。

3、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建立师生间高效的沟通桥梁。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特点,在老师和学生间建立高效的沟通桥梁,满足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使学生能够在平等的关系中实现有效沟通,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结论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对话是互动的、交往的,它强调师生、生生动态信息交流,使师生的认知、思想、在互动、交往中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教师既要学生走进教材,与教学平等对话,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怀疑、质问和批判。所以,我们应对生本理念有正确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贯彻生本理念,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凝.生本教育:打造人文教育乐园[J].现代教育论丛,2009(08).

[2]李巧萍.周玉娥校长的生本教育实验管理分析[J].人民教育,2009(Z3).

[3]孙冬梅.生本教育观与识字教学[J].现代教育论丛,2009(12).

[4]郑飞艺.小学语文课程组织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4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提高素质

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党的十也指出:“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语文学习有利于培养中职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有利于提高其阅读和表达能力,奠定可持续发展的母语基础,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使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证明,中职毕业生如果仅有一技之长,缺乏一定的语文素养,就会缺少某种文化精神,在工作中往往会遭遇更多的交往障碍和心理思想瓶颈,这种障碍和瓶颈又会影响其专业技能的运用和提高,影响其终身发展。那么,职业学校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呢?我有几点体会。

一、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目前,不少中职生语文基础薄弱,再加上语文学习缺少立竿见影的效果和升学压力,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在少数。以我校为例,大部分学生在初三下学期就到职业学校进行职业培训,不少同学仅仅是为了混日子,对语文是“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通、写不出”。在新生注册的时候,有些同学连自己的家庭住址都没写。课堂上,他们打瞌睡,玩手机,甚至讲话打闹,随意破坏课堂纪律。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语文素养对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影响巨大,十分必要。

我校毕业生大多到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工作,由于远离家乡,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非常重要。但广西是方言区,最大的问题是爆破音和非爆破音无法分清,课堂上,我让讲壮语的同学念“兔子跑了”,不少同学会念成“肚子饱了”,在大家的哄堂大笑中,学生都认识到说普通话的重要性。试想,和别人沟通都有困难,个人又能有多大的发展?

再联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填表、工作面试、自我介绍,就业后所需语文技能,告诉学生――语文学习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就业前途,会影响自己的终身发展,鼓励学生自觉认真地学习语文,下决心学好语文。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光有学习积极性是不够的,要想长期吸引学生学习,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兴趣。

1.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如开展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体会诗词的特点;开展“就业好还是升学好”的辩论赛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开展手抄报比赛,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语文活动还可以走出校门,让学生到企业参观,说说参观心得;与优秀毕业生座谈;采访创业之星……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让他们与企业接触,逐步形成了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满足学生想成功的情感需要。正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目的,采用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对语文基础差的学生要求低一些:如少些错别字,把词语用准确,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多读多写,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乐于学习语文。

语文教师还要把握好对学生的评价。在课堂上对学生要少打击多鼓励,对个别“不正规”的问题,不呵斥,做到师生平等,对不能按照教师要求行事的学生,教师应以引导为主,避免师生对抗。负面评价不当,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情绪,甚至发展到拒绝老师,拒绝课堂。

3.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有实用性,多采用自主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法,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如教写借条时,我就举了某人因不用大写数字,造成经济损失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上用白纸黑字写出来的东西是要承担后果的。中职生在校两年就要走上社会,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十分必要,在教《致橡树》时,我让学生充分列举身边的例子证明女性自立自强的必要性,并以大家熟悉“马诺”名言:“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里笑”作为讨论的引子。在课堂上大家讨论非常激烈,有一个女生就说自己家的邻居因为依赖男人,自己不工作没有收入,在家里地位非常低下,一切都要看丈夫的眼色行事,长此以往觉得非常压抑。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爱情中无论男女都必须保持人格和经济的独立,只有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通过对《致橡树》的学习,学生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做到了语文素养提高和思想层面提升的双丰收。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一些职校教师生活面狭窄,对企业和社会了解不深,讲课内容单纯化,基本上还是围绕升学考试进行教学,让学生产生“学语文无用”的想法,这样怎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让语文教师利用送学生就业、带学生驻厂实习、参加社会实践、与企业代表座谈等方式了解企业,认识企业,立足企业,依靠企业完成师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通过学习,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企业的要求、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需要学校的重视,还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

语文也是一种基本技能,它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表达能力、与人协调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可谓学好语文终身受用。但在很多学校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在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奖的人员进行重奖,但语文竞赛的获奖者却得不到应有的鼓励,语文课时一减再减,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对语文的热情难免会受影响。

招生就业办公室经常与企业和学生接触,企业用人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差距他们比任课教师清楚,招生就业办应该及时将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和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学生科、团委、教务处等部门也可开展一些有益的知识竞赛,如手抄报、朗诵、书法比赛、语文基础知识竞赛等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开发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

第5篇

一、尊重学生,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得不到真正落实,很多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希望学生顺从、听话,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大多是正襟危坐、一心听讲。课堂上主动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习惯听讲,不会思考,习惯练习,不会创造成为普遍现象。

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为医治教学痼疾“满堂灌”、“一言堂”提供了良药。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尝试,着眼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着眼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学会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自觉主动的状态,充分体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使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以往“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课程实施,还是作为教学方式,都会有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解决问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氛围、探究的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寻找恰当的问题切如口,设置特定的适于探究的情境。

在教学《孔乙己》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情境,以孔乙己的动作作为探究的话题,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重点分析“站着喝酒”、“排出九文大钱”、“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摸出四文大钱”、“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等句。通过讨论探究,学生总结:“站着喝酒”,揭示了孔乙己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窘迫,是孔乙己形象最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排出九文大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孔乙己穷酸而想炫耀的自赏自傲心理。“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活画出孔乙己迂腐不堪、卖弄“学问”的得意。“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乙己虽善良,却又经济拮据的无奈人生。“摸出四文大钱”和“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表明孔乙己已经是穷途末路,凄凉不堪,令人深深地同情。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引导要寻找最佳切入口,为学生设置适于探究的情境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学《愚公移山》,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常常用一个成语来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并且这个成语在格式上与“精卫填海”相似,这个成语就是——愚公移山。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凭什么说可以移走大山?愚公又是怎样移走大山的?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假如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

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既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可以很快地把学生导入到探究的情境。

三、小组合作,深入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开放性和广博性特点,使语文教学更适于、也更应该开展合作学习。

1.合理编排

首先必须分好合作小组。小组的组成可根据问题的难易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同桌之间的二人小组,适用于一些解决字词、疏通文意之类的问题;更多的是,组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多采用根据座位就近而成的四人小组。实际上,依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并考虑性格因素的分法更科学。将带有不同因素的同学编在一组,交叉合作,一起思维,可以带动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探究。

2.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依靠的是团队的集体智慧,需要具备互相尊重、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等良好品质,所以,在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获得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学会欣赏别人,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分工和合作,树立了团队意识,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打下基础。

四、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做好学科渗透

1.引导学生向文学名著延伸阅读

比如,学习《出师表》,其中有“三顾茅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五月度泸,深入不毛”、“北定中原”等叙述,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其过程怎样,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人格及精神,是很好的研究性话题。为此,我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完成“诸葛亮在完成蜀汉统一大业中所参与的历史事件”的作业。通过对此问题的探究,是学生的学习既与课文有机结合,又培养了他们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与其他学科渗透,实现由此及彼的延伸

第6篇

一、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思考

(一)从知识提升转向悟性生长

生本教育将学生精神世界的拓展作为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学生精神世界拓展的核心元素是情感体悟。语文学科容括了人的思想情趣与价值观念、文化品位与精神操守、民族传统与审美内涵,其人文学科属性使语文成为初中生思想情感体验的主要阵地。同时,语文教材的构成以文学作品为主,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是学生塑造精神世界的有力武器,影响着学生的个性成长与人格发育,其教材内容中蕴含的真善美、假丑恶,不仅能提升学生对情感的理性认知,而且能拓展学生的人生视野,最终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生命悟性。因此,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从单纯的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关注学生的悟性生长,这不仅取决于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也符合语文教学的学科特性。

(二)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

生本教育将依托生命与激扬生命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在生本教育中,教学的第一步即是鼓励学生面对自己的生命,使学生的生命力赋予了教学的生命力,因此任何与生命相割离的教学内容都不完整。语文教学与人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语文教材不仅是语文知识的文本,还是生命文化的结晶,包含了人类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灭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态度,是学生敬畏生命、感受生命、追求自身生命发展力量的重要源泉。另外,在语文教学中,类似“本文通过……表达了……歌颂了……”的设问模式处处可见,这种语文教学独有的思考途径,有助于引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是学生进行生命体验、构建自身生命意义与态度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育人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力量完善的过程,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育,应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将生命体验纳入语文教学的学习共同体,不控制生命成长,不在教学中拔苗助长,而是遵循生命规律,依托学生自然的发展力量。

(三)从短期指标转向长远发展

生本教育的课堂是强调学生发展的课堂,课堂既可以成为发展的希望,也可能变成学生发展的瓶颈。当课堂以获得短期效应为教学目的时,学生无法保持持续的发展活力,因为短期指标是定速的,也是匀速的,更是间歇的,而人的发展却是生动的、活跃的、长期的。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的区别在于,数学学科是判断式学科,语文学科则是一种体悟式学科,体悟是一个过程,而非逻辑判断结果,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生命的融动”来完成情感与理性的迁移,且它绝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生生命意识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语文学科中的认知发展规律必须依靠生本教育来成全,初中语文教育应抛弃教学的短期指标,通过生本教育中的“宽期限、紧课程”,刺激学生本能力量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与广泛的生活资源相联系,逐步地持续地拓展生命认知层次。

二、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一)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基于从知识提升转向悟性生长的生本取向,初中语文教学应以学生情感发展为目标,其情感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目标体系,包括学生作文学习中的情感目标、学生教材学习中的情感目标以及学生阅读学习中的情感目标。比如在初中语文教材学习中,学生应学会寻找教材中的动情点,动情点选择得当,可提升教材的情感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针对动情点完成联想加工目标,情感与想象相互交融可有效填补教材的未尽之意、弦外之音,从而使学生深入情感氛围。但学生理解教材情感还不够,还应实现创造性地表达个人感受的目标,教师要求学生表达个人感受即是要求学生输出语文知识信息,推动学生情感经验的外化。

(二)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素材

基于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的生本取向,初中语文教学应组织生命教育素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生命教育素材的准备,必须体现“认识与理解生命”、“尊重与敬畏生命”两个重要维度。在“认识与理解生命”维度上,教学素材选择应传达生命的各种特征,彰显生命之美,比如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篇目《生命,生命》、《我的信念》等,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命探索意识;在“尊重与敬畏生命”维度上,教学素材选择应体现生命的存在价值,比如初中语文的名著导读篇目《爱的教育》、《格列佛游记》等,可有效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

基于从短期指标转向长远发展的生本取向,初中语文教学应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具体的评价项目以及内容设计如下: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01-0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正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在新课程改革下,建立新型语文课堂,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让语文课堂真正从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实现新课改的改革目标。

一 小学语文的教学新观念

1.重视学科的开放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目前的小学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割裂,过分强调了语文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学生视野与思维的发散性。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首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片面强调课程内容的倾向,把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结合起来。其次,要把学生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来选择语文课程的主干内容,特别重视新时代的正确价值观的传输,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尽量与其他学科形成互动的关系,实现语文的开放性教学。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育中的教学互动很多都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都只是单向的,容易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导致课堂教学的成效低。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倡导合作性学习。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的模拟、表演、朗诵、讨论、交流等,教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开创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重视个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个性发展。

3.倡导课堂情境的创造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这也正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所要求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造尤其重要。传统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或者技能的锻炼并没有关注小学生的个性与天性,没有能够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而情境教学恰恰是给予了学生自己体验、感受、创造的机会,其效果显然比教师生硬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好。

二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

1.设计丰富的语文综合活动

语文教学要体现开放性和综合性就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去发现、去体会。围绕具体的课文或者学习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活动,比如学习《找春天》一课可以引发学生想象校园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组织大家去寻找季节的影子,并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自己眼中的春天,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谁的尾巴长时》可以组织学生画一画小动物的尾巴,互相猜一猜画的是什么动物。再比如,学习《乌鸦喝水》这课时,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做一个自然科学小实验,乌鸦究竟是怎么喝到水的呢?不仅课堂趣味横生,让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而且加深了语文与艺术、自然等学科的联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倡导小组式学习模式。在课前准备中就确定好何时针对什么内容发起怎样的学习小组。先让各个小组成员自己对课堂问题进行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后推选一名小组成员来发表意见,如果有不同意见的,鼓励小组之间进行争论,在这种碰撞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起到合适的引导作用,把握好讨论的时间,并注意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发言机会。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应进行点评,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

3.模拟情境创设教学

对虚拟的情景的创设,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比如,《两只小狮子》一课教师在课前先安排学生制作小道具的任务,用画画、剪纸做出森林里的小花小草小树,设置一个森林的布景,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进入课文角色。教师准备一些小动物的头像面具,设置小组,分别是勤狮子组、懒狮子组和评委组,把面具分发给学生后让两组学生分别模仿勤狮子、懒狮子,注意不同狮子的语气、神态、动作会有什么区别,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深入体会在课本描述的情景下小狮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而对于评委组的学生可以自己来评价两组谁演得更好,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吸引住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让全部学生都有参与感。有了对模拟情境的体验,学生心中有了丰富的情感,课堂趣味十足,学生对于这一课也会有深刻的印象,这样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 总结

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地学好语文,爱上语文,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语文技能的过程,更能够为社会培养身心和人格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第8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语文;教学所谓

翻转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利用先进的技术,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小学语文的知识内容比较松散,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很难在教学中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基于此,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于教学中。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加强学习,实现高效课堂,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教学。

1提高微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并且其涵盖的知识内容非常宽泛。知识点多的同时,还分散于不同的地方[1]。正是学科的特殊性,小学语文对教师的专业有一定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利用视频将碎片化的知识点向学生讲解,并且还可以让学生理清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但是视频的时间并不是非常长,且不同的视频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讲解的。基于此,教师为了能够顺利的导入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必须在课前仔细研读教材。教师通过课前仔细研读教材,就会科学的划分课文中比较分散的知识内容,且还可以保存语文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分散的语文知识,形成系统性语文的知识框架,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时候,应当准确认识到微课堂的重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还需要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为保证设置微课堂的质量,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准耶水平,研读教材,掌握必要的软件操作技巧,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呈现高质量的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提倡自主学习

教师实行翻转课堂教学的时候,首先就应当认识到“先学后教”的重要性。如果要想翻转课堂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明确告知学生每堂课应当实现的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随后将教学视频呈现给学生。为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告诉学生课外应当合理安排自己学习时间。经过先进的技术,学生可以主动获得知识内容,而不是教师的灌输。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外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展开学习,不会受到课堂教学的束缚,也就不会由于过度紧张而遗漏应当学习的知识内容。学生自己观看视频,对于其中不懂或者是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反复的、多次的观看,或是暂停向家长寻求帮助。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在旁边简单的观看,而是要在一旁指导学生。在了解学生学习中产生疑问的前提下,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教师在课后分享视频后,可以让学生回家自主学习。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说出自己学习中产生的疑问,继而一一攻破。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MSN等多种网络沟通方式,建立班级群,鼓励学生讨论。教师在整个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效果。

3增强教学互动

事实上,翻转课堂最大的优势就是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者,其更为重要的角色是学习的引导者[2]。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面临的困境,继而就可以指引学生更好的学习。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适当给予建设性的建议,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效果,掌握其学习进度,就会了解到学生存在的问题,随后就可以将有共同疑问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讲解。如,教师可以将班内学生均为几个小组,要求小组的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展开讨论。在讨论的时候,如果对于某一知识点没法达成共识,可以记录下来,随后教师就可以重点讲解。为提高讲解的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小组的不同学生分别讲解。经过小组学生分别讲解,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事实上,在整个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传递的时候,学生会吸取其中的知识内容。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产生疑问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讲解,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效率。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实施的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就应当立足于学生的需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

作者:李枝清 王凤 单位:吉林省安图县第二实验小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