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1 17:17: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用书的掌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等三方面具体谈谈:
目前为止,一些教师觉得上好一节数学课很难,上好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那就更难。教师的主要困惑是对教学流程的确定,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总体特点。即: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教材编排的特点;其次要掌握掌握的基本内容及各领域特点,关键要理解掌握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特色(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上对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已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结实与应用”的基本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多样化,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教师上好一节课教学流程确定的依据。以往的教材基本是以“例题,练习”的形式呈现的,而课改之后,按《标准》的要求,教材突破了以往的例题为主中心的呈现方式,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线索,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教材设立了“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我的成长足迹”“问题银行”等栏目,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来说,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一方面,利用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有趣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淘气”“笑笑”和“智慧老人”设计了引人入胜的情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教材通过展示数学自身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促使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促进学生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例如:教材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你知道吗”等小栏目,既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除此之外。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在注重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与综合的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以及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化,教材力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同一问题情境力求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问题,要充分体会到课后练习的编排所体现的层次性,以及设计的一些供有特殊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如教材设计的“数学故事”“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等栏目,提供一定的阅读教材供学生选择阅读,力求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用书的掌握都来自于我们的课堂。
举个例子。《花园》,这是《分一分与除法》单元,内容是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一些简单问题,这是一节练习课。上这节课时,刘老师作为一节常规课对教材的掌握和处理都不错,课上精彩之处闪光点也很多,在这里不细说。只是想以此课为例共同剖析一下这样的创设情境教学怎样设计。
对教材的理解: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
教材通过“花园”这一情境,提供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想法,教材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延伸,这类看图创设情境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看图,详细观察,理解图意,让学生说出图中数学信息。在理解教材和掌握用书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数学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结实与应用”确定教学流程。对课后习题“练一练”的处理教者要充分体会到练习的编排所体现的层次性。不要单一的训练须生知识把题作完而已。 1.估一估,量一量。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
XX是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3.说谁的只数是谁的几倍,并列出算式,是培养学生思考,交流的能力。
以上这三题要理解编者的意图。
最后出现的是实践活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力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体验,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创设情境教学按照这样的思路教学,课时安排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力特点而定。
关键词:语用知识 语用课堂教学 显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28-01
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因此,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拟从语用教学的必要性和语用的可教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外语课堂语用教学有所启发。
1 语用教学的必要性
1.1 语用知识性质
Leech(1983)将语用学分为语用语言学和社会语用学。语用知识相应地分为语用语言知识和社会语用知识(Thomas,1983)。
前者是表达交际行为和人际关系意义时所提供的语言资源,后者指的是言语者对交际行动理解和表现的社会感知。这些知识不像词汇、语法或者句法那样是显性的、具体的,而是在动态的语境中才能反映出来的。所以,Kasper&Rose(2002:237)指出“语用功能知识及其相关语境因素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隐性的。即便长期处于目的语语境中,学习者也很难注意到它们”。因此,语用知识的固有属性使得进行课堂语用教学成为必然。
1.2 语用教与学的现状
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作为一门知识性的学科来教授和学习的。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讲授的重点一直停留在语言知识上,比如词汇与语法,而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注意较少。这样的教学模式造成了我国英语学习者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不高,滞后于语言能力的现状。笔者曾在2005年至2006年进行了一次为期一年的个案跟踪研究。三个受试分别为学习英语两年时间的一名小学生,学习英语七年的一名大学生以及一名学习英语十二年的硕士研究生。结果发现三名受试的语用能力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在一年内没有明显的发展趋势。
2 语用的可教性
2.1 理论基础
Rose和Kasper(2002)认为:虽然有些语用知识很难教,但很多目的语语用特征是可教的,如语篇策略、语用日常用语、言语行为以及语用理解等。不仅语用语言知识是可教的,而且社交语用知识也是可教的。
2.2 调查结果
国内的有关语用能力习得研究大多还处于描述性阶段,缺少实证研究的定量分析。张洋(2010)的研究发现课堂教学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姜占好、陶源、周保国(2011)通过文献回顾把课堂语用教学方法概括为隐性及显性两大类别。刘燕(2011)的研究正是用这两种方法课堂干预学习者语用学习,结果发现无论在语用意识方面还是语用得体性方面,显性语用教学的效果明显优于隐性教学。
3 对教学的启示
基于以上对语用教学必要性和可教性的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语用教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根据教学心得和相关研究,本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3.1 教师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语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第一,教师应当增强自身的语用意识,多学习语用学理论,利用各种资源丰富自己的语用知识;第二,教师应注意从教材内容中寻找语用知识,并且从课外收集真实的语用材料,比如网络和影视资料,新闻和报纸杂志资料,尽可能在课堂上设置较为真实的语境,给学生提供交际过程中的真实感;第三,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适当地调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语言知识,又学会知识的应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2 教学方法
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尽管可以通过英汉语用的相同点获得一定的英语语用知识,但教学干预才是更重要的语用知识获得途径,特别是对于少有机会处于真实英语语境的中国学生,课堂语用教学是学生主动获取英语语用知识的主要手段。
3.2.1 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
相对于目的语中其他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知识的显性特征,语用知识具有隐形的特征,这就要求课堂上的语用教学应更多地采取明示的显性的教学手段,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告诉学生“为什么的问题”。通过提高意识、注意假设、输出假说等一系列教学手段,使学习者在有效的课堂活动中内化语用知识。
3.2.2 文化因素
在语用知识学习中,教师和学习者都应充分意识到母语及目标语的文化差异。只有了解了文化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才能有意识地利用语言知识达到有效语用沟通的目的,从而避免因为文化的负迁移造成的语用使用失败。比如,很多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否认对方给予自己的称赞,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而西方人则会大方接受称赞。如果在英语交际中,英语学习者受到自身母语的影响,对于对方的称赞连连否认,这只会造成交际的不成功。
4 结语
语用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英语学习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有更多的语用研究爱好者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语用教学、编写有效的外语课教学大纲和材料,以及如何测试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Kasper,G.& Rose,K.R.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M]. 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2002.
[2]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itcs[M].London:Longman,1983.
[3]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91-112.
[4]姜占好,陶源,周保国.国外课堂语用教学研究三十年[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93-96.
一、新课程理念改变了语文教学现状
回顾过去,新课程理念确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根本性变化。首先注重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的学科特点,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语文教育的总目的,使教学目标多元化,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改变了过去被动学习、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等,把着眼点放在“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上。课堂上那种沉闷、无聊、乏味已荡然无存,在老师亲切期待的眼神下面,我们看到了学生时而在专注思考、时而在参与探究、时而展示自己的精彩场面,真是叫人拍手称快。
二、对现行语文课堂的几点冷静思考
最近,听了一些语文课,课堂上表现的泛化、浮躁引起我的思考。新课程经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逐渐冷却下来,反思走过的路,我们感到: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弊端和偏颇。
1.过于追求新颖而忽视了文本
有些教师为了求新出彩,与众不同,上课就从课文中拎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或者干脆不读书,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去想象,有些问题与课文主旨并不相干,学生回答时言不及义,远离文本,内容空洞,结果失去了宝贵的教材资源,失去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和读写训练机会,学生收效甚微。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依据课文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然后,归纳整理全文,带领学生回味、品味、学习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
2.过于追求主体而忽视了主导
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好吗?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学就用什么方法学。”老师站在那逐个肯定,“你说得真好”,“这种方法真好”,“那种方法也好”,表扬的泛化,使课堂教学非常浮躁。试想,这样的课堂还需要老师的存在吗?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又怎么体现呢?老师又怎样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呢?由于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主导,结果学生找不到方向感,东一句西一句,把原本有序的课文弄的支离破碎,课堂上教师缺失自我,没有价值,非常尴尬。
3.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实效
课堂上常常看到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场面,有些问题提得很浮浅,根本没有讨论合作的价值,学生明明可以回答,也要在那装模做样地讨论几分钟,表面上看着很热闹,其实有价值的教学行为并不多,根本收不到教学实效,为了赶教学时髦而造成课堂浪费。讨论本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但必须先有问题,而且问题应该有挑战性,有讨论的必要性,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老师要去关注学生讨论的过程、讨论的效果。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学习方式,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项目内容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合作分几步骤?分工是什么?合作应该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而不是让一部分孩子当“陪看者”。
4.过于追求情境而忽视了思考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情境教学使课堂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目的是引发学生情感和灵感的生成,引发深刻的思考和联想,深受学生欢迎,语文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创设情境。但有些老师在教学时却变了味,把情境当成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辛辛苦苦地准备情境,毫无价值,绕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还不如开门见山。因此,创设情境应重点考虑情境本身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隐含着教材内涵?是否有必要、有实效?是否促进学生思考?
三、新课程要求语文课堂必须实施有效教学
扎实、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永远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通过什么途径达成目标”。为此,我们要明确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一)有效课堂的教学特点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识到:以评优为目的的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它缺少对学生的考虑;只把知识目标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知识传授准确无误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课也不是好课;学生一统课堂,老师随声附和、没有调控的课更不是好课。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就是指课堂教学要符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摒弃低效、无效、负效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里,更好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最大的进步和发展。
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指导思想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在教学内容上着眼于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素养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参与情绪;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民主、尊重、和谐、亲切,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在学习方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会学”为目的;在教学效果上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理解消化当堂所学内容,学以致用,减轻负担,力求学生大面积丰收。
(二)有效课堂的教学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1)能否积极主动、充满兴致地参与学习。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兴奋点,走进了字、词、句、段、篇的境界,参与到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把师生传递的知能信息有选择地纳入或重组自己已有的知能结构。
(2)能否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地创造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有感而发,产生灵感;是否能向师生、向教材质疑问难;是否能大胆发表独到见解;是否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否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地合作式学习。课堂上是否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互动交流,其表现为讨论、互说、互评、互改、争辩等,还可以圈点、勾画、听记、比较、分析、归纳等,形成各种学法立体、灵活、适用的高效率学习方式。
2.对教师的评价
(1)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教学目标,有利于克服教师教学的盲目性,使教学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重点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是一个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
(2)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否适度。教学内容应高于教材,教材只能是教学的“凭借”,而不能“死守”。教师要有大语文观,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除了驾驭教材、定位准确外,还要适当迁移,大胆辐射,以增强人文性,激发趣味性,散发感染力。
(3)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优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要充分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教师的语文素养是否优秀。教师是否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教学语言是否生动有感染力,评价语言、过渡语言是否准确得体,板书是否美观有新意,表演是否惟妙惟肖,多媒体运用是否恰到好处。
3.对课堂效果的评价
(1)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具体表现在学生轻松愉悦地获取了知识,有质有量,记忆深刻;教学目标取得满意的达成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吸引度;动态生成把握度等等。
(2)学生是否有较大的发展变化,具体表现在思想上是否受到启迪,开拓创新;思维是否得到发展;情感是否得到构建;个性是否得到张扬。
总之,课改的成败在课堂,聚焦课堂,关注有效是今后教学实践中永远值得探讨的主题,是提高语文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高效课堂地理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22
心态决定状态,心情决定成败。穿梭于办公室和教室之间,教学楼墙上那行大字时时映入我的眼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老师在快乐中工作。”我默念着,快乐地走进课堂,走进我和学生们共同搭建的地理乐园。
课堂要高效,该先达到有效。我一直努力尝试着让“有效课堂”走向“高效课堂”,实践着“课堂环节四部曲”。通过两届学生中考成绩(全市第一)的验证,效果可喜,值得分享给各位同仁。
我的“课堂环节四部曲”为: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达标。力争实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的设想。
第一步:明确目标――走进乐园。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明确目标”不只是把三维目标写在教案上,还要通过教学过程,把目标变成学生愉快接受并乐于解决的问题,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解决了才算达标。问题一般是以纲要或者结构图形式板书,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这一环节中目标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设计的问题中必须包含目标的三维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否则视为无效问题。一节课目标问题一般确定1―3个比较合适,最多不能超过4个。如果有两个以上,就必须确定其中的一个为核心。例如教学“水资源”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设计了3个自主学习的问题:1.为什么说水资源是宝贵的?2.你能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吗?3.你能谈谈我们身边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吗?其中问题2是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并且3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第二步:自主学习――乐园探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课程改革目标时,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亮点。为了学生能高效地自主学习,通过“明确目标”环节,把目标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书、读图等,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基础上独立操作――乐园探宝。一般要限定时间,明确要求,必要时辅以方法指导,力争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完成,很多时候还会出现意外惊喜。所以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是智慧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
第三步:合作探究――乐园鉴宝。
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的疑问,先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合作小组可以是同桌2人,也可以是前后桌4人。实验证明2―4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通过组内相互检查、指导――“兵教兵”,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开展不同组之间的探究、合作――“兵强兵”。最后师生讨论共同的疑难问题,课堂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而且,给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创造了品尝成功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精神。教师的课堂巡视应做到及时了解学生自学程度,为点拨、提升做好充分准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最核心和最关键的环节。
第四步:精讲达标――快乐无限。
教师的精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其一,解答共同的疑难问题。对于自学和讨论后仍存疑惑的问题,需教师指点迷津,给予思维及方法的点拨。其二,规范地理用语。学生往往在“规范”上不拘小节。如,我国降水的分布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一规律学生都能理解,但回答五花八门:东南多,西北少;东多西少……虽然意思相差不大,但不能突出我国降水渐变的趋势。教师要及时纠正并规范,突出学科的科学性。其三,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内在的规律。通过范例找规律,联系实际用规律。如广州年均降水量为1705.0毫米,嘉峪关年均降水量为85.3毫米,说说原因。离海洋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规律: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这样由因索果,或由果索因,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用生活案例验证规律,解释生活现象,实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其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并且落实到地图上――图说地理,而不是教给学生知识的碎片。
关键词:创新意识 探究学习 民主和谐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在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下面对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重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
过去的教学大部分是填鸭式,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激起求知欲望,产生认知冲突,展开思维积极去发现新知识,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讲钠与水反应时,反应特别剧烈,当取得的钠比较多时,实验很危险,甚至会产生爆炸。教师在做实验时除了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外可以不失时机地问: “能不能对这个实验进行更好的改进以保证实验的安全性?”这样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层次的思考,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形象化材料和实验,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现探究的演绎过程,使学生探究问题的轨迹清晰可见,抓住探究问题的落脚点。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我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在做实验时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少了,还是不变?学生动脑筋思考、讨论,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我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设想,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能力培养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问题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先猜想,然后根据实验桌上的仪器,学生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我针对学生讨论时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要想验证势能与物体质量大小的关系应怎样设计实验方案?要想验证势能与高度大小的关系应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得出了结论。
实验结束后教师可告诉学生:大家在实验中用的是控制变量法,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物理教学中任何一个概念、定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体验、揣摩、模拟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规划好探究实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探究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选好探究内容,否则会使探究显得过于空洞,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收获。通过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终身受用。新课程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活动探究”栏目,它的设计一般都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作稍微的提高,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探究栏目有两种形式,一是给定实验程序让学生进行探究,另一种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探究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充分体现化学实验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是最好的学习手段。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化学实验可以呈现千变万化的现象,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2、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认识之母。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3、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能使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很好地培养思维能力。如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学生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及产生气体的颜色、最后溶液的颜色,可以推出反应的实质及产物,可以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一、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可理解性
教师的口头教学语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也就是老师的语言输出对于学生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当老师的语言输出不能为学生所理解时,在低年级的课堂容易引起纪律上的混乱,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当听不懂老师的指令时容易注意力分散,转移到其他事情上面。在高年级的课堂也许不会出现纪律混乱的问题,但是当学生没法听懂老师的指令时,就没有办法配合老师的教学,教学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所以教师的语言输出一定是可理解的。当老师的口头语言出现学生不懂的单词或词组从而导致语言比较难理解时,这时老师应该灵活地配上相应的肢体语言。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可见形体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形象、生动、新奇、有趣的方法,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在此分析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的运用。但是在使用肢体语言之前,教师的口头语言应该尽可能地做到可理解,因为有时候即使是肢体语言也很难发挥作用。
二、活动设计的趣味性、多样性和参与性
小学教学活动设计首先要具备趣味性。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上英语课主要原因是学习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和经历。他们刚开始学习英语是抱着好奇心和新鲜感来接触的。因此,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学习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源于对英语的兴趣,这种兴趣是直接的也是不稳定的。所以英语教学活动是否有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的延续和巩固。另外,小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时间很短。因此活动的设计要利用学生无意注意为主的特点,使活动具备多样性,尽量避免在同一个活动上花的时间过长而导致学生感到疲劳而注意力转移。另外,教学活动除了具备趣味性、多样性外,还要具备参与性。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当学生感到自己是参与者时会集中注意力而当觉得自己是旁观者时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老师的活动设计要尽可能地让全部学生都能够参与,让他们都有参与感。
首先让全体学生跟着录音做动作。学生很积极也很认真地边大声跟着录音读边做相应的动作,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很投入。然后教师采用了TPR教学法,也就是老师发出指令,全体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老师的指令下迅速做出反应。接下来是老师做动作,让学生猜老师所做动作的相应词组。这时学生也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声喊出自己的猜测。最后老师把活动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每次请出一组学生,每组学生中一个学生做动作另一个学生猜。转贴于 举手要求参与的学生很多,不过老师只是请出了两组。在这个活动进行时,课堂安静了下来但是气氛没有了之前那么活跃。表演的学生很认真但是台下的学生很多没有看他们的表演,低头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是东张西望。前三个活动的设计之所以很成功是因为这些活动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三个活动同时具备了趣味性、多样性以及参与性。小学生一般都生性好动,喜欢通过活动学习胜于安安静静地听课。另外,他们好奇心强,喜欢猜测类型的活动,往往这类活动很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第四个活动没有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很大一个原因是学生的参与感不强。这个活动只有四个学生参与,其他学生都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参与当中的学生体会到了愉,但是没有能够参与的学生觉得于己无关没有趣味。如果老师多选几组学生参加或者修改活动的形式让更多的人成为活动当中的一员,教学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策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06-01
所谓有效性的课堂教学,就是指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达到效果,以及提高效率。化学学科的教学不是几个简单化学分子式和反应方程式,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一种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高中化学有效性课堂的实现,至少需要完成这样两个转变:一个是教师的授课方式,从“满堂灌”教学向“探究式”教学转变;另一个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式”学习向“自主化”学习转变。不管如何,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互尊的,围绕着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学的中心思想,才能逐渐达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实现师生融合的和谐局面。
笔者认为,要想取得高中化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成功,以下三个环节是缺一不可的。一是扎实的课前准备环节,二是高效的课堂教学环节,三是系统的课后评价制度。课前是基础,课堂是关键,课后是巩固,只有三者和谐统一成有机的整体,才能完成化学的高效课堂。
1 加强课前准备,提高预学备课效率
所谓预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的一种主动预习吸收知识的方法。学生预学与教师备课应当是同步进行的。预学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有所期待更加集中注意力。由于高中生在日常的生活和过去的学习经验里都已经累积了不少化学知识,教师可以运用之前的知识作为基础,通过精心的设计,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进入到即将学习的内容。学生往往会根据教师提出的预学要求去阅读和理解教材知识点,而这个时候,往往是体现学生预学效率的时刻。俗话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只有当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加强其学习的主动性,然后慢慢学着自己去解释和解答这些疑问。这样一个质疑和解答的过程,才是学生真正钻研教材的过程。由质疑到分析推理,再到综合归纳,就是一个科学探究化学问题的体验过程。即使遇到自己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可以先由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如还未得出答案,就可以在课堂向老师求解。因此,课前预学环节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以及信息整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
2 创设有效情境,互动升华化学课堂
有效性化学课堂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全班学生整体均衡地提高与进步。而创设有效课堂情境则是实现高效化学课堂的关键。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一般化学课堂的情境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实验情境。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化学的大部分知识可以从试验中得出。重视课堂上的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高中化学课堂要善于利用课堂实验来创设情境,相比于枯燥的讲解,形象化的实验教学能够更加直接明了地解决学生疑问,也更加迎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心理诉求。可以说,实验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对所学的问题发生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慢慢培养出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2)生活情境。可以说,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化学知识一点也不少,生活这个包罗万象的大杂烩同样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大背景。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生活中学生日常可见的事物或者现象来充实课堂。在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化学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实际问题。生活情境的塑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社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学生更有兴趣地主动学习化学知识。(3)问题情境。 化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不断质疑提问和分析解决的过程。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巧妙地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意识,在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课堂上的问题,可以来自预学时发现的问题,也可以是作业遇到的问题。总之,类似这样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情境创设素材,需要好好加以运用,以便巩固学生知识。(4)联想情境。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只是化学学习的一个环节,真正实现联想归纳、融会贯通、发现规律,才算得上一个会学习的好学生。联想模拟的情境,可以在尽可能保证真实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联想体验,从而更加自觉地融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3 强化课后评价,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要想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学习过后促进强化和提高的评价过程必不可少。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又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呢?首先应当舍弃集中式的堆积练习,尽量将每种习题训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一方面可以及时进行练习反馈,另一方面也分散了学习的难点,可谓一箭双雕。另外课后的强化练习,要实现各个击破,多进行一些灵活多变的题型,少一些机械单调的重复训练。一般每节课后的习题训练评价以10个小题左右最为适宜,适量的课外作业可以有效起到增效增质的效果,更好地巩固化学课堂的教学成果。
总而言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永无止境,但总体来说,循着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轨迹去研究和探讨,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去学习,让化学课堂活跃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姚俊春.谈高中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J].教育革新,2009,(06).
[2] 张刚.浅谈化学教学中常见的情境创设方式[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0).
一、语文教学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规律可循,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引领他们通过不懈努力,日积月累,逐步提高。
一是坚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学活动一定要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不能偏离方向。有些课堂教学表面上看红红火火,冷静分析则是乱七八糟。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上作了重大的调整,力求“堂堂清”。但要真正落实并非易事,语文课尤其如此。不过,只要我们用心专一,强化目标意识坚持下去,就完全能够做得到的。
二是坚持以诵读为主线。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太少。语文教学本身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文积累。积累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读书,尤其是要诵读。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诵读教学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久而久之,诵读这一阅读方式便被遗忘了。学生诵读的热情受到压抑,个性受到抑制,学习兴趣受到了抑制。坚持以诵读为主线很有必要。学生一旦有了诵读习惯,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就会成为一个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主体,就会多了许多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
二、语文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对所教的内容要有清晰的认识,要说得出自己的课堂在教什么,怎么教。
一是要从语文的角度实施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的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课或思品课,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新课程给了语文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运用多种资源,组织学生多种活动,师生之间对话频繁,教师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有时还能说出一些道道来,但稍一考察,就可断定其所教的内容与语文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发生直接的影响。一堂课充斥了大量与语文关联不大甚至是毫无关联的东西,其语文教学的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要教好语言,要读好文本。
二是要突出学习目标。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了。但这样一来也容易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陷入失控状态。有时我们听一节课,40-45分钟的课堂通常安排十几、二十几项内容,只见教师东抓一把西摸一下,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有的内容教师每次遇到都要讲,但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般讲一下,结果是等于没教。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一堂课内容过于繁杂,也必然是对语文进行了肢解。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无疑是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益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取舍工作,围绕学习目标,抓住主要的内容。
三是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的学习为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常所说的“心中有学生”,就体现在这一点上,这是真正的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使用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学生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课的最高境界。
三、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地彰显学生的个性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定位。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交往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学生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权益都应当受到尊重。一味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成为掌控课堂的权威,学生不知不觉中成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也没有展示自己能力空间的知识接受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缺乏理解与沟通的关系。只有尊重、信任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鼓舞和唤醒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主动合作、探究,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以下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