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1 17:17: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音乐微课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11-01
小学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促进学生美育基础教育,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音乐教学活动重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加强情感培养。面对目前死气沉沉的音乐课堂,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全面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一切以人为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下文首先分析加强小学音乐课堂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教学。
一、加强小学音乐课堂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背景下,全面加强小学音乐课堂趣味性教学,活跃音乐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音乐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无形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活跃的音乐课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心理需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学习氛围中参与到音乐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有自身的爱好鼓励学生去学习音乐知识,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状态,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中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陶冶自身的情操,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
(三)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音乐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是情感的交流和传递。加强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怀的强化,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实现学生素养的提高,最终促进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教学
(一)完善教学环境,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音乐教学理念,一切以人为本,重视对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体验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下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局面,教师要注重同学生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平等尊重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要加强教学氛围的营造,完善相应的教学设施设备,因地制宜的进行教室环境的布置,比如可以张贴一些著名音乐家的海报,放置一些音乐器材的模型等,使学生在良好的音乐氛围的熏陶下激发自身对音乐课程学习兴趣爱好。
(二)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这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全面改革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的教学方法,活跃音乐课堂氛围,优化小学音乐教学。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先进的音乐软件,以声音和画面的刺激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伴随着音乐前奏的响起,出现相应的意境画面,牵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重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引入情境,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先准备相应的教学刀具,在时鼓励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去跳去唱,在无形之间展示自身的才华,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表演,比如模仿大象走路的样子、蝴蝶飞舞等,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舞蹈的情境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加强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整个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全面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切以人为本,不断加强自身音乐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树立可持续学习的思想。学校要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加强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开展研讨会,交流老师间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音乐教学,活跃音乐课堂氛围,不断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
三、总结
小学音乐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完善音乐教学环境,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更好的实现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教学,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金亚文.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N].音乐周报,2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03-01
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如何培养在新时代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是事关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大事。也是基础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师生以新的角色投入到新的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师生新角色的转变成功与否,表现在师生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成功与否。教学行为是教学活动中师生表现出来的有意识的活动形式。师生课堂行为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体现出反映于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形式。师生课堂行为的准备,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发展、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只有师生课堂行为得以转变。基础教育的改革才能实现其深远的意义。
一、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是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在进行音乐实践的活动中,学生的情感随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在不断的体验中感受、领悟、发掘音乐的。情感内容,得到美的熏陶与精神的升华。一般传统的教学只片面的让教师将知识的结论直接传给学生,从而忽略了知识的结论产生的过程。经过用自己身体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后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脑中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体验后产生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给”永远是死的知识,而只有通过恰倒好处的“导”,去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由感而发”,这样掌握的知识才最牢靠和颇具意义。直观教学远比抽象教学来的快与直接。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回顾20世纪学校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是将教师从传统、单一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和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是在感受碰撞。尤其是当这个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来自老师。碰撞就会更加激烈和深入。孩子的想法是千奇百怪的,时常超出教师的想象。如我在让四年级学生自制乐器时。孩子们做出的乐器时常令我惊叹不已!有的用废弃的自行车衣架和座位,进行简单的加工,制成了三角铁;有的用螺丝钉穿在铁丝上做成了串铃等等。他们每做出一件乐器。我就让他们相互交流经验。相互交换观察,基本每节课孩子们都带来自己的新成果。用自己的自制乐器来演奏乐曲,孩子们体现出的热情可想而知。因为积极碰撞,诱发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在增长了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创造知识的能力。
创造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鼓励学生“动”起来,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消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正如叶圣陶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微行动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音乐课能否得到新一轮质的进展的关键所在。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到底该怎样改进变化呢?经过课堂实践探究,笔者认为应主要围绕教学设计与有效教学两个要点:教学设计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有效教学是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动态生成再次进行有效巧妙整合。
围绕这两方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些实践性的“微行动”变化:
一、巧妙运用好导入设计,振奋学生学习的精神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设计清晰、巧妙就能给课堂增色,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眼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饶有兴致地期待着教师还会有什么更新颖的“花招”。此时,教师只要把握住这个好的态势,课堂的一半成功已在握了。
笔者对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上册《木瓜恰恰恰》一课的教学设计,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轻松欢快的特点,设计了欢快愉悦的师生律动导入,以印度尼西亚民歌中“恰恰恰”为主动作,为新授做好铺垫。学生们兴致极高,全部积极参与。在律动音乐的间奏时,笔者当即改变了以往单纯跟教师律动的情景,而是提示学生要随乐曲灵活表现、自我创编,避免部分学生产生无趣的心理状态,结果场面可谓“精彩纷呈”,有的随性起舞、怪态百出,有的创编得体、舞姿优雅……在笔者的稍加提示下,整体的律动规范了些,学生们自信的笑容体现了他们对该环节的喜爱,贴切地体现了音乐与“恰恰恰”舞蹈相结合的艺术魅力。
再如,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八只小鹅》是一节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笔者在执教时用学生喜爱的动物小故事导入,将先前录制好的音、诗、画和故事旁白展示出来。在有情有景的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故事中的代表性乐器的演奏、动物对话鸣叫的有趣场面以及音乐速度与力度上的变化,令学生一会儿陷入静思,一会儿神采奕奕、喜笑颜开;尤其是故事之后的提问,参与答题人数明显变多,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学生们踊跃的回答场面令为师者无比欣慰。
其实,在音乐课堂中诸如此类的富有艺术性、趣味性的导入设计“微行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剂,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转变惯用的歌曲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美国大演说家、“成功学家鼻祖”罗曼・文森特・皮尔说过“细节决定成败”。一节音乐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细节的设计与处理。我们的音乐课堂“微行动”当然也要讲求细节化,并且要让细节的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瑞士著名的儿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各种概念是通过环境的探索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儿童早期,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来进行学习的。基于这样的观点,笔者致力于在音乐课堂中创设各种特殊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把学生带入教学内容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来快速加深学习内容的渗透。
在教《八只小鹅》这一课时,笔者就采用了边示范演唱边张贴每一句“歌词条”的方法。虽然课前需要教师做好手工制作的准备有些麻烦,但是在课堂实践中,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目不转睛、饶有兴致,给了他们新鲜感。因为学生不但视觉上一直有新“歌词条”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立即清晰地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音高等,不断加强对新旋律的记忆。同时脑海里也会产生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显著提高了学习效果。在教学另一首印尼歌曲《包子、剪子、锤》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深刻地把握音乐歌曲中的节奏,笔者先用琴声表达不同的节奏,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行跑、走、跳的选择性表现,学生们特别喜爱这一方式,虽然个别学生一开始未“摸清情况”,但经过两三次的反复训练后,终于明白了节奏之间的差异,从而掌握了各种节奏的特点。紧接着再出现歌词,学生就会有种驾轻就熟的感觉,为准确、快速地学会歌曲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上环节的创设,主要是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好奇与期待,也一直怀有自信心。诸如这类学习歌曲的方式,在常规实践中发现是很值得推广的。我们的课堂就该勇于突破创新、善于改进固有习惯、勤于动手动脑,用“微行动”实践出好方式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恰当融入游戏这一调味剂,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表明,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或学不好,并非智力低下,而是没有受到启发诱导主动参与。的确,要抓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实践,动手操作,特别是发挥好小组协同合作精神,让实践效果更好。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游戏环节,会使学生阶段性疲劳的状况有所缓解,甚至转换到另一个兴奋点,帮助学生闯过思维低谷。课堂中,笔者一般会准备几个小游戏,如“找朋友”“斗牛”“歌词接力赛”“拍电报”等,以备学生出现疲倦状态时适时应用,既能使学生身心放松、消除疲劳,又能起到复习旧知、巩固新知的作用。
在教《田野的召唤》一课时,为让学生准确学习歌谱中 ×・× 和 ×0 节奏,笔者用“拍电报”的游戏,为四大组各准备了一张“节奏条”,请每一组第一位学生按照“节奏条”上的节奏型,在第二位学生的手心上以“拍电报”的方式拍打,以此传递下去。待最后一位学生将传递到的节奏型在第一位学生手心打出来后,就能进行结果核对了。因此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小心翼翼、倍加谨慎、充满期待的。待每一组的“节奏条”呈现于众时,“拍电报”游戏的成功与否便一目了然了。此游戏开始之初,教室内有些许嘈杂,但当他们自己意识到这种氛围不利于游戏时,教室里顿时就会安静下来,大家屏气凝神,周围的空气也似凝固一般,只有安静地聆听与认真“拍电报”的情景。
教学实践发现,游戏是启迪学生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把“金钥匙”,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善于选择角色PK作为激励,提升学生合唱学习的素养
二声部学习是小学三年级学生音乐学习中的重难点,是初步学习合唱的起始阶段。因此学得如何,过程是否充满趣味,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学习合唱的热情与效果。为此,在课堂中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及早掌握二声部合唱的技巧,是建立学生自信的基础。比如,采用生生角色分工PK合作、师生角色分工PK合作、师生合作角色点评、生生合作角色点评、整体和声比例调配点评等等,来提升二声部学习质量,最好再加入即兴合唱的现场录音,以便共同聆听反思合唱的弱点,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二声部合唱的兴趣,促使合唱教学达到和谐统一、层次分明的效果。
在练声部合唱歌谱时,笔者首先会给A组学生训练演唱一声部,指导并调整好音色、力度、情绪等要素,同时会让B组学生用手捂住耳朵,以不受A组演唱的干扰;再来训练B组学生演唱二声部,同样引导他们把握好音色、音准、速度、力度、情绪等,同时让A组学生用手捂住耳朵,固守自己的声部不受干扰。紧接着会告诉学生接下来将是两个声部的成果PK赛,请各自发挥好水平,演绎好本声部,为自己声部的和谐统一出一份力。学生们一听来劲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虎视眈眈”地“威胁”着对方。一轮唱下来,因为两组的荣誉感都很强,合唱效果还算令人满意。而且为了避免他们骄傲自满,促使他们向着更佳的演唱状态努力,笔者有时还会故意使点“小坏”,告诉他们哪些地方有欠缺,还需进一步努力。
环节时间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注意事项
一、
激发兴趣,揭题导入(2分钟)
1、创设情境或选择情绪、节拍与新授歌曲相同或相近的歌曲,边唱边做律动。
1、进入学习情境。
1、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是关键的一环。采用学生最感兴趣的讲故事、猜谜语、提问题、做游戏等方法,可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激起他
们学习新课的迫切愿望
二、攻克难点(5分钟)
1、音程训练:包括动作音程和手势音程。
教师用不同的手势及高度代表唱名,让学生跟随教师手势的变化直接唱出唱名的准确高度。
2、节奏训练,将新歌曲中难以掌握的节奏型、节奏谱,用拟声读、双手拍的方式,按节拍的强弱规律读、奏出来。
1、学生跟随教师手势的变化直接唱出唱名的准确高度。
2、按节拍的强弱规律读、奏出来
1、对新授歌曲中难以掌握的音高、节奏先行训练,这是快速掌握新授歌曲的关键。
2、应让学生注意节奏的连贯性与衡速感。
三、模唱新歌(20分钟)
1、首先利用录音范唱聆听歌曲的情绪感受歌曲。
2、再次聆听录音范唱随着音乐做音乐律动。
3、在一次聆听歌曲随录音模唱。
4、然后再分节、分句、分段模唱,学会歌曲
1、让学生反复多听,借以加深对新歌旋律的印象。
1、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2、避免喊唱。
四、即兴编演(12分钟)
1、老师根据歌曲的内容创编一个舞蹈领着学生做。
2、根据学生爱表演的特点,学生对新授歌曲按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即兴自编表演动作。
3、然后教师再将学生动作优化组合,形成一套优美、完整的歌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创作与表现能力。
1、学生模仿老师的舞蹈,对歌曲和舞蹈有一些认识。
2、学生对新授歌曲按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即兴自编表演动作。
3、共同一起来表演创编的一套动作组合。
1、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或舞蹈,可能有多种理解。
2、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五、完美结束(1分钟)
1、教师将本堂课学生学习情况给予表扬和鼓励。
2、待下课铃声一响,教师重新播放本堂课所学歌曲,学生踏着乐曲的节拍,带好自己的用具,拍着手唱着歌,高高兴兴离开教室。
一、以“情”润心,营造良好合唱氛围
音乐是表现人们情感的艺术,合唱是音乐表演的一种常见形式,要唱好合唱,就要在课堂中先营造良好的氛围。合唱是一种集体的活动,它要求每个合唱队员必须有团体精神,必须有统一的排练要求。要在音乐课堂中以班级为单位形成一个合唱的大集体,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稳定,协调一致,我觉得应先做到以“情”润心。教师面对的既是一个集体,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同、能力不同、表现不同,教师应该了解每个个体的能力,对于能力差的学生要及时肯定鼓励,对这些孩子来说,通过与老师的情感交流,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他们就会努力地用实践行动来回报老师的爱;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更加严格地要求,让他们带动帮助能力差的学生,成为合唱队的中坚力量,使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人与合唱作品的情感交流达到心灵相通、和谐共鸣的境界,营造良好的合唱氛围。
二、以“巧”润拙,增强基础合唱知识
合唱是音准、节奏、声音都要求协调统一的声乐艺术。而由于人的生理差别,如年龄、性别的不同,声带结构和共鸣情况不一样,在唱相同音高时某些人会感到不适应。在进入初中后,男生大部分在初一就进入变声期,女生较晚在初二进入变声期。处在变声期的中学生,由于声音的不稳定,在合唱时,常会出现跑调、声音偏高或偏低、赶节奏、声部之间互相干扰等不协调现象,弄得教师白白辛苦一场。因此,在训练合唱时,必须先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用科学的方法正确演唱合唱曲目,这是合唱教学的先决条件。要做到以“巧”润拙,应做到以下几点:
(1)运用合唱欣赏,培养合唱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让他们从音乐的旋律中体会真实的音乐,感受合唱艺术的美,以培养学生合唱的兴趣。
(2)运用科学方法,激发合唱兴趣。在训练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气息浅、声音虚,不会息气、换气、保持气息等错误呼吸方法,我采用了很形象直观的方法进行练习。
(3)运用游戏活动,保持合唱兴趣。合唱的练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好的,需要不断地反复练习磨合,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出现厌烦情绪。所以,每节课都得练,但练习的时间不能过长,可运用一些小游戏来保持学生们的兴趣,如“吹蜡烛”“慢吸快呼”,声音强弱变化、声部间按音程关系递增递减音高等游戏。
三、以“美”润声,打造高质合唱效果
发声练习是达到作品内容美的前提条件。在开始练习时,需要针对作品内容,选择适当有效的练习。但随着技巧的巩固,就要逐渐摆脱重音发声的练习,特别是在教学生学唱新的合唱曲时,我会让学生用闭口哼唱的方法练唱,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听清楚自己的声音与其他声部的声音,并使发声的正确要求变为表达作品内容的工具和手段,以“美”润声。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纪律观念,合唱时要让学生明白合唱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不能由个人自由的发挥,只要有一个人用不同方法、位置歌唱,就会破坏整体的美感。合唱队员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按照指挥的指令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合唱的和谐统一。歌唱中在运用假声的基础上慢慢加入真声的成分,达到真假混合,完整、优美的表现歌曲。这样坚持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演唱时才能音色自然统一,声音圆润完美。
合唱还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听觉和视唱能力,它讲究声音整体的融合性,各声部对音色、力度、节奏等都要求均衡协调,所以在合唱训练中,还应该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提高学生听觉能力。作品表现得好与不好首先是依靠内在听觉来分辨的,没有好的内在听觉就无从要求好的外在表现。因此,指挥及合唱队员应对提高自己良好的内在听觉进行不断的努力,特别对指挥来说更需先行一步,才能对合唱队员提出要求。教师需不断加强的业务水平,也可在班级中挑选1~2名节奏感强,音准好的学生担任本班指挥,提升学生自主审美的能力。
此外,合唱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选用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各类中外合唱曲,有计划地选择训练,但切忌好高骛远,选择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合唱作品对学生进行训练。所以选择适合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历史,认知社会,热爱生活,更好地感受歌曲,更好地提高歌曲的表现能力,循序渐进,从美好的歌声中进行美的教育。
美术作品《塘》 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和彼得M・套伯曼在著作《理解课程》中论述了把课程理解为十一种文本,其中专门用一章论述了“把课程理解为美学文本”。而“把课程理解为美学文本”就已经有好几种流派, “把课程理解为美学文本”中以Harry Broudy和Hamblen为代表的一派,极力将音乐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这在多元文化及多学科发展的今天,哪一门课程为中心,都将是很难界定的。在“把课程理解为美学文本”中,如Ronald E・ Padfham――课程是“动词”,也是一种“媒介”、存在体验课程(currere)和集体创造。我们将高校公共音乐课堂建构在“把课程理解为美学文本”基础之上,期望对公共音乐教育是一种在“……教育实践中的创造性、交流和合作”中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努力。
这给予我们教师在授课的方法论基础上必将有新的启迪,必将推动整个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最优化。
高校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审美教育课堂,学生反对教条式的理论解读和“文人”化十足的课堂灌输。尤其对非音乐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普遍对东西方传统文化音乐感到陌生,对近现代以及当代音乐赏析倍感迷茫,学生渴望能在学校音乐审美教育课堂得到教师的传授和解读,以解其惑。所以,教师的也同样肩负了审美教育非常重要的职责。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经说“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更重要。”[1]阿什比先生的“如何讲授”给我们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很值得我们去反思。
我们的普通高校一般都开设公共音乐选修课程,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学习与音乐相关的知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课堂统筹的专业教师,一定得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平台,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和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让学生和先进的教学理念都参与其中。
随时代的飞速前进,国内外在教育方针和政策上不断地改革发展。人们除了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进行革新,适应时展外,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也不断在探究和创新以与之相协调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正如Haftman所述,艺术家对静止的实在概念感兴趣,静止的实在概念是名词,如树、花、溪流。现在艺术家探讨‘它们(这些名词)后面的能动的动词:种植、开花、流动(Haftman,引自Padfham,1988a,pp.360-361)。同样,作为美学家的课程所专注的感觉是:课程是动词而不是名词(Mann,1975)’”[2]同样“课堂是动词而不是名词”。我们公共音乐课程教师要深入体会真正意义上的“动词”,让公共音乐课堂不要变成学生的“休养”课堂。
高校公共音乐课主要是针对高校非音乐类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的通知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它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通知中,公共艺术课的重要性、特殊性和普遍性都作了明确的指导和阐释。但长期以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在高校选修课程中一直处于弱势和被动的状态:有的学校认为可开可不开,有的学校虽开设了,但效果并不尽人意。高校非音乐类学生在选修音乐类课程学习中,教师在教授中多以个人对作品的熟悉与否作为选择标准,课堂也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成为被动的听众,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很难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尤其对东西方传统音乐多以作者的介绍、作品的所属派别以及历史脉络等角度赏析,以基本知识传输为主,很少从作品本身出发或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考虑,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都对公共音乐教育感到枯燥乏味,渐渐地便失去了教和学的兴趣。
・文化艺术杨晓霞陈肯:“把课程理解为美学”文本之上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担当了开发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先导者。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得具备一定程度的学历背景、良好的个人人格、娴熟的教学技巧、高尚的职业道德、对所担任课程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把握程度、对音乐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技能技巧的运用程度、其它文化积淀、以及与学生的互动能力等等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是通过实际的教学被隐形地体现出来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将这种综合素质与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与学始终是互为一体的,教师的教学成果直接的反映就是学生的学习收效程度。因此,教师无论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无论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等有何深入的研究,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对话,对话的效果如何,需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性的检测和评价,而检测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不是片面的个人见解,而是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音乐教育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审美者自身的审美需求,审美批评的学术前沿性理论等展开的。教育者该思考在教学审美活动中需要关注什么,哪些是不能忽略和轻视的,怎样才能达到比较有效的教学目的,如何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程度的实现,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这样一来,课堂的确不是简单的“名词”而已。我们要在“……教育实践中的创造性、交流和合作”中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音乐;微课
音乐课是融合音响、影像为一体的学科,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的应用对改变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有直接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对音乐资源获取的途径与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教学环境因此更加现代化,甚至传统音乐教学的习惯和思想也进入了一个跨越式的转型时期。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广,歌唱、舞蹈、戏曲、音乐欣赏等综合类课程都被吸收进小学音乐课堂,音乐课程内容因此更加丰富多彩。这样的改变无疑会影响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更多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优化音乐教学的方法之一。而现代化多媒体的有效运用更为学生欣赏、感受音乐创造了良好的情境,使学生的想象、律动、表演、创造等各方面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它能将真实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美妙的歌声集于一体,使学生更直观的享受音乐带来的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多媒体教学更加适应现代化教育,符合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优化课堂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很难长时间控制注意力不分散。根据小学生年龄发展心理特点分析,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对课程进行情境创设,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利用兴趣引发学生主观思考、增加教学效率。所以,当今社会下的音乐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课程,使学生身临其境,搭配文字、图像、动画、影音等各种信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
如我在讲解《忆江南》一课时,在新课导入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用课件展示):清澈的河水缓缓流动,泛着一片青烟似的薄雾,岸边低垂杨柳随风飘动着,远望微山,只隐约辨出灰色的山影,画面上同时呈现这首经典诗歌的文字,孩子们顿时被吸引了,这时播放出《忆江南》的音乐,声音与画面融为一体,营造出了这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江南,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画面感十足,所以,他们想要继续学习这首歌的欲望也就愈发强烈,为接下来课堂的教学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在教学《我当老师》一课时,情境导入环节,我通过多媒体播放各种小动物的动态图片,编创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动物学校的情境中。激发起学生当“小老师”的兴趣,轻松解决了歌曲的节奏难点。
二、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小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便会产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视觉上的冲击,主观的发挥出学生思索和创造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记忆。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多是让学生单纯的用耳朵聆听音乐、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由于多数要求欣赏的音乐没有歌词,只依靠耳朵,学生难以体会音乐形象,注意力也随之分散,这便造成教师教学欣赏音乐时的被动,教学目标遭遇困境。例如管弦乐曲《龟兔赛跑》一课,若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去聆听音乐,理解音乐形象,必然无趣。然而通过制作过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音画同步,视觉上观看龟兔比赛的热闹场面,想象着赛跑的动作,并搭配两种乐器的音色对比,管弦乐曲的分析立即变得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
三、多媒体教学为实现多元文化铺设桥梁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课程;也有各类演唱方法、各种创作手段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单纯用语言、演唱等方式教学,无法达到音乐多元文化的渗透。而因为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达,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把找寻到的的资料做成教学课件,通过多感官让学生去体会,这样真实又自然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一首歌,而是通过音乐了解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艺术文化。如日本民歌《樱花谣》一课,我用课件展示的日本有名的樱花展,引出了歌曲《樱花谣》,新课后又拓展欣赏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和当地的特色民歌;并跟中国的民歌进行对比,多方位地让学生欣赏到异国风情。学生因此对这首歌曲有了更深的记忆。由此看出,音乐课堂的多元文化教学少不了多媒体的应用。
四、利用新型多媒体教学方式――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其具有充满感染力的音效、直观生动的图像、细致的音视频结合等特点,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它把复杂的各种多媒体设备,融合在同一个教学手段之中,操作简单易行,能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转换。课堂上播放微课,可以从听觉、视觉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新课内容、加深对音乐的情感理解、解决音乐知识、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快速了解音乐背景与相关文化知识等。我在教学《两只小象》 一课,提前准备了有关四分休止符讲解的微课视频,该视频是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总结出有关四分休止符的核心教学。利用这段微课,学生高效的掌握了知识。由此可见,合理使用微课教学,能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成效。
美国总统奥巴马说:“通过提高我们从大型复杂的数字数据集中提取知识和观点的能力,帮助加快在教育信息云平台建设的步伐,加强信息安全并改变教育信息整合系统。”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化数字多媒体教学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微课的设计上不仅能看出教师的教学思维,还能广泛的体现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在现代网络发展迅速的社会,利用微课在网络上互相分享和学习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这对提升教育教学手段有着深远的意义。
当然,一节好的微课设计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它的呈现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具有针对性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利用短时间,展现完整的教学活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微课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通过在小学音乐课中灵活运用多媒体的实践中,让我深深感到,这种丰富的现代化教学过程,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将光、色、音、像有机结合,打破了课堂中对于时空和位置的限制,让我们对小学音乐教育有了新的方向。但经验证明,多媒体的运用也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洋 浅谈多媒体在音乐课中的应用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09期
因此,通过趣味教学、活动教学、网络教学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不断增强学前师范钢琴微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基本现状
当前,微课教学已成为最受广大师生欢迎和青睐的教学形式,特别在学前师范钢琴教学过程中,微课教学应用最为广泛。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时展的要求。
(1)教学理念跟不上微课教学发展的速度。目前,在学前师范钢琴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即教师既要体现思想、理念、意识的先进和时尚,也要体现学前师范钢琴教学行为活动的基础和先导作用。教师理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甚至影响学前师范钢琴教师的教学效果。学前师范钢琴教学理念是教育者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内在规律的认知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是学前师范钢琴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指导前提和思想先导。微课是一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数字资源,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多元化。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跟上微课的新型教学法,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想观念。教师也可以将一些为人熟知的经典钢琴教学资源,编辑成为学生喜爱的微课课程,使教师的教学理念随着学生的成L特点规律而不断改善,不断迎合学前师范钢琴教学对象的实际需求。
(2)教学方式滞后于微课教学形式。目前,在艺术类学院之中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授课这种呆板、固定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他们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下。学前师范钢琴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备受学生青睐,但是微课更加需要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后自行复习和巩固各个知识点,这对失去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过高的要求。鉴于此,教师需调整教学方式,及时贴近学生性格爱好来设计课件内容,改善和创新教学方式,融入更为新颖的微课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复习巩固之前所学知识。微课也可以增强新课导入价值和加强学生对钢琴文化知识的理解,让微课教学在学生课堂中火起来和活起来,可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3)学前师范钢琴微课教学效果明显。随着社会发展,大多数学生都拥有手机、电脑等现代信息工具,随时可以从网上获取信息。微课资源内容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文化知识。学前师范钢琴教学可以通过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途径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微课教学,能够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和体会到微课资源教育的无穷魅力。在微课教学时间短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认知教材和把握学习规律,在微课时长不超过8分钟的情况下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掌握钢琴教学特点和内容,了解更多的知识点,掌握钢琴学习规律。教师长期使用微课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增强教学能力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二、主要困境
在学前师范钢琴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教学效果极佳,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但其中也存在各种教学困境。
一是教学硬件困境。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它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制作的一种“微”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当然还包括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各种辅教学资料,既是传统单一教学形式的延伸,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完善、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形式。因此,开展微课教学需要诸如教室多媒体、课桌、电脑、钢琴、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教学设备。但是,在当前微课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学设备陈旧落后,这导致教师录制、制作微课的过程很艰难,导致微课教学难以开展和实施。因此要实施微课教学,必须改善学校硬件教学设备,更新与微课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为微课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是教学软件困境。当前微课平台不能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需要,微课建设管理、应用研究仍为低端而不是一站式服务环境,相对来说微课教学软件建设还要经历宣传发动、技术培训、选题设计、例课拍摄、后期加工和评价反馈等软件处理的几个环节,才能确保微课平台质量和效果。但是,在目前微课教学形势下,微课平台不普及,学生不会用平台,再加上平台并未搭建好,个人力量有限,仅仅通过教师的推动,则几乎很难实现微课教学。因此,要把现代信息技术时代下的微课资源运用到学前师范钢琴教学之中,就必须建设好微课教学平台,提供一个既具有先进性、时尚性和技术性,又具有共享、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功能于一体的微课教学平台。
三是教学主体困境。目前,教学主体大多数为“90后”“00后”学生,他们性格开放、思维活跃、追求时尚,但这部分学生往往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观念很薄弱,部分学生无法完成课前复习、课后预习任务。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更需要学生通过小组或者团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微课钢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欠佳,往往需要教师强制提出要求才会去复习、预习课程内容。微课教学需要学习主体、教学客体、教学环节相互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途径
微课在学前师范钢琴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并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虽然存在教学上的各种瓶颈和困境,但未来教学中微课必将被广泛认同和接受。为此,学校要强化理论课堂教育,开辟独具特色的网络微课,以增强微课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是要不断改善微课教学硬件设施和条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微课是一种微小的教学资源,教学一般为3~8分钟,教学内容精练简洁,信息容量大,具有时代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更加优质的教学条件,诸如舒适、宽敞、明亮的教室,讲台、多媒体、灯光、课桌凳教室设备齐全,拥有优质的钢琴,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只有教学硬件设施良好,微课教师才能够根据微课教学特点,采取诸如启发式、讨论式、实验式、演示式等形式,以及讲授类型和问答类型的形式来丰富人物的情感,可以通过讲授一两个钢琴的知识点,设置科学合理、趣味生动的课程体系,来完善课堂内容,切实有效地增强学前师范钢琴微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要构建全方位微课教学平台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和增强软件设施建设力度,确定微课建设方案和微课教学进程,构建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微课教学体系,避免钢琴微课教学的重复和无序开发。在构建学前师范钢琴微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按照幼儿钢琴微课教学的新课程理念,并结合本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确定教材,要根据“90后”“00后”W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需求确定微课内容。要做好微课的宣传推广,要组织微课钢琴教师参加技术培训,做好微课教师选题设计,切实把握好微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和评价反馈等软件处理的几个环节,要进一步增添新颖的学前师范钢琴微课教学内容。教师要把新鲜有趣的钢琴曲目制作成各种视频,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微课能让学生受益匪浅,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思想。学前师范钢琴课教师要不断完善微课教学内容,修订微课教学目标,丰富微课教学形式,提高微课教学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也不是自吹自擂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前复习、课中认真学习、课后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掌握钢琴知识点和知识脉络。另外还可以在课后加大力度督查学生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小视频,拍摄弹奏钢琴较好的学生,制作成钢琴教学视频。可以在课后用其他方式督促学生,比如课代表抽查,录制弹奏视频发给老师等,再者可以从学校辅导员层面增强管理,比如由辅导员统一收集视频,各班交叉检查。还可以将微课教学内容上传到微信微博以及论坛上,让学生在课后休息时间自行下载学习,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网上、网下自主学习的氛围,切实有效地增强钢琴教学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英卓.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钢琴课教学探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6(6).
[2]倪俊杰.微课应用途径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5).
[3]王新国,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6).
[4]王晨帆.微课在学前师范钢琴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探析[J].北方音乐,2016(15).
[5]韩东B.高等师范院校钢琴基本技术训练教学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6]俞 卓.高师钢琴必修课教材的历史沿革与改革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7]刘 佳.关于当前中国钢琴教育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14).
[8]张永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分组教学与微格教学整合模式探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5):102-104.
[9]张 霞.现代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