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1 17:17: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健康教育的基础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目的 建立以病友团体为基础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观察患者对其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及其效果。方法 将加入糖尿病协会的6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6个小组,每组12例。成立研究小组、骨干老师培训、集体学习及分组讨论的健康教育模式。分别于教育前及教育后比较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自护行为及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 教育后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明显高于教育前(P<0.05);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评分较教育前明显提高(P<0.01);空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显著低于教育前(P<0.01)。结论以病友团体为基础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能提高患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自护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病友团体;健康教育;学习;效果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和关键,它对糖尿病的控制和管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1]。病友团体是促进健康自我管理的有效方式,可以帮助慢性病病友,促进健康的自我管理[2]。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建立以病友团体为基础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0年3-9月,以方便取样法选择某三甲医院糖尿病科出院的糖尿病病友团体76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条件:确诊为Ⅱ型糖尿病6个月以上;意识清楚,无听视觉及语言障碍;无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及精神疾患;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符合条件共有76例,因个人因素不愿加入者4例,实际纳入者72例。分成6组,每组12人。其纳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见表1。
1.2方法
1.2.1 教育方法
1.2.1.1成立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共20名,包括医疗团队8名(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及护师3名)以及糖尿病病友骨干12名。研究者为医疗团队成员之一,担任团队的辅导员,负责项目的设计、执行及病友干部的培训;病友骨干负责在计划执行中带队小组活动、动员病友参加、经验分享与示范、主动关心病友、组织讨论及寻求资源等。教育时间为6个月。
1.2.1.2举办病友骨干培训班:挑选饮食行为做的较好、有能力及热忱帮助其他病员者担任骨干老师,培训骨干老师,使其成为组员的表率,并担任日后激励及辅导病友的角色。时间为4周,每周四下午进行,内容包括:理论讲授、饮食指导(现场活用食物代换)、运动指导、血糖监测、药物指导及胰岛素注射。最后一次有1小时的讨论会。
1.2.1.3举办二次糖尿病病友大会:第一次是将纳入研究对象的72名患者全部参加,由辅导员主持。大会内容包括①介绍活动的目的、计划及执行程序。② 分组 依成员居住的区域分组,如东区1组、北区1组等。共分为6小组,每组12人,每小组设组长和副组长各1名(为骨干成员),负责激励和促进病友间相互帮助,以达到正确执行计划的目的。③进行教育前的问卷调查及代谢指标的测定。第二次是各组组长和副组长举办,主要内容是由组长自我介绍及介绍本组的其他成员,增加彼此的认识度,增进病友对团队的认同感;了解本组成员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及目前的病情状况,相互交流。
1.2.1.4 集体授课和分组讨论:每月1-10日之间组织所有糖尿病病友集体授课,共4次,内容为糖尿病相关知识。20-30日之间由组长及副组长组织本组患者开展形式多样糖尿病病友共识营活动,共4次。同时组长及副组长针对每一病友的具体情况,运用家访或电话给予关心帮助,纠正病友错误的观念及不规范的治疗行为和生活方式。
1.2.2评价方法
1.2.2.1 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患者的糖尿病知识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知识、饮食知识、运动知识、用药知识、自我监测、并发症相关知识等。共25题,每题4分,共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对糖尿病知识掌握度越高。分别在教育前及教育后进行调查。
1.2.2.2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量表:王景璇等[3]翻译了Hurley等研制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处理的自我效能量表(Insulin Management Diabetes Self-Efficacy Scale, IMDSES)测得Cronbach’s a 系数为0.82,重测信度为0.85.该量表由6个维度、26个条目组成:饮食控制6个条目、规律运动4个条目、遵医嘱用药3个条目、血糖监测4个条目、足部护理5个条目、预防及处理异常血糖4个条目。该量表已在国内多次使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4]。.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1分为完全没有把握;2分为有二三成把握;3分为有五成把握;4分为有七八成把握;5分为完全有把握。分值越高自我效能就越好。分别在教育前及教育后进行调查。
1.2.2.3 代谢指标的测定:血糖(BS)、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三酰甘油(TG)、体质指数(BMI)、腰围(WC)。 分别在教育前及教育后进行测定。
1.2.3 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经SPSS12.0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价指标结果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72人中以男性46人(63.8%)为多;年龄在31-86岁之间,平均为64.2±12.6岁;教育程度以小学及初中居多(47.2%);糖尿病病史在0.6-26年之间,平均为12.3±6.5年;治疗方式以口服降血糖药者居多(75.0%);其具体资料见表1
2.2教育前后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x±s):患者教育前糖尿病知识的总分为(71.34±17.65)分,教育后糖尿病知识的总分为(85.78.34±12.39)分,即教育后明显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教育前后代谢指标的比较:患者教育后的代谢指标明显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教育前后患者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的比较:患者教育后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总分及各分项分均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有研究报导[2]病友团体应具备的功能为①给予支持;②传达信息;③归属感;④健康行为重塑;⑤相关权益的争取。本研究通过以糖尿病病友团体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代谢指标保持稳定,自我效能得到改善。即教育后明显优于教育前(P
参 考 文 献
[1] Cochran J, Conn VS. Meta-analysis of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following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training[J]. Diabetes Educ, 2008,34:815-823.
[2] Lee Y C. The application of support groups in the promotion of diabetes health self management[J].Counseling and Guidance. 2008,266:51-61.
[3] 王景璇,王瑞霞,林秋菊.门诊诊断初期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照顾行为及其相关因素之探讨[J].护理杂志,1998,45(2):60-73.
[4] 王君俏,刘明.成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护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30-32.
[5] Brown S A, Garcia A A, Kouzekanani K, et al. Culturally competent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for Mexican Americans[J]. diabetes Care,2002,25(2):259-268.
[6] Deakin T, Mcshane C E, Cade JE, et al. Group based training for self-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Evidence Based Nursing.2005,8(4):111-120.
一、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抓好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几乎为自习课或其它主科的补课。部分初中管理者观念较为落后,甚至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心理问题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善,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即使部分班主任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学习成绩压力及缺乏连续、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无法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仅在班级有学生因学业压力诱发心理疾病或突发精神障碍时求助于相关精神心理科医生。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有调查研究表明,虽然90%的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62%的初中于初一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只有少数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多数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或活动课,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5]相对于初一而言,初二、初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职业生涯规划及心理发展冲突更为明显,而在这一阶段却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辅导。此外,多数学校即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仅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效果完全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在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的条件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对于部分较为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观点,初中生确实难以理解和掌握。
3.心理学相关师资缺乏,业务能力相对欠缺。受制于教师编制限制及中考压力,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资不足,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教师多为政治、德育、团委等教师兼职,其从事心理咨询仅为个人兴趣爱好或学校任务要求,未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仅经历短期培训,对于心理咨询难以整体把握,无法保证心理咨询效果。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但因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咨询偏少,缺乏足够的咨询实践,专业技能有所减退,难以达到有心理咨询需求学生的期望。笔者甚至接触过因初中心理咨询教师对心理咨询整体把握存在问题造成求助学生心理问题恶化的个案。
4.社会对心理咨询存在误区,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在我国,多数人习惯上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许多初中生认为接受心理咨询就等于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因此,即使部分初中生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受制于其他同学的偏见也很难求助于心理咨询教师。而接受心理咨询的初中生也反复要求心理咨询教师不要将自己心理咨询经历外传,以免“丢面子”。同时,初中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没有大段空余时间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而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雷同,造成心理咨询室主要用于处理各类心理问题突发事件。从整体来看,初中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仅用于应付上级检查,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开放不定期甚至不开放,形同虚设。[5]
5.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重治疗轻预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初中心理健康工作重心多在学生突发心理疾病的处理,而对于初中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压力、人际关系调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青春期性冲动等心理问题根源并不重视。因此,不妥善解决潜在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忽视日常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可能使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在生活事件诱因下恶化。
6.忽视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是青少年最受困扰的问题之一。在初中阶段,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初中生对自身性器官的变化产生好奇、不安及恐惧感,适当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初中生的不良情绪,适应其自身性器官变化,同时有助于减少早恋、婚前甚至早孕等不良现象。然而,我国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讲解性生理知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内容较为枯燥,对学生吸引力不足[6],部分学校甚至对性问题避而不谈。如果学校不能对初中生性发育现象和性冲动予以合理教育、引导,初中生会将性神秘化,或产生性刺激,造成不良结果。
7.心理健康关注对象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教育界习惯于将学困生作为心理健康工作对象,但相关研究表明,学优生同样受困于心理问题。[7]学优生因学校、家长及自身过高的期望,使其相对于学困生更容易从学业中体会到压力,对成绩波动敏感,过分关注周围人群对自己的评价,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二、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重视,构建高效心理健康管理机构。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初中设置相应的教师编制。同时,学校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经费、场地需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间及相应师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除招聘心理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以外,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还要经常选派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教师定期参加心理诊断、常用心理测验的使用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培训、进修,邀请相关心理学专家讲座、指导。同时,由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内各初中的心理学教师参加案例讨论会,针对近期各学校心理咨询个案提出心理干预方案,提高其临床诊断与心理咨询技能。此外,多数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没有医学背景,对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部分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临床特点及其与一般心理问题的区别把握不准,因此,有必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前往相关医院见习,使其了解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免误诊。
3.加强心理咨询室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心理咨询工作,保障其有效运行。多数初中心理咨询室较为简陋,缺乏心理咨询的环境和必备的硬件设施。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需要引进必要的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外,还应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咨询室墙壁应以淡黄色等柔和色调为主,避免教室的白色,配置沙发、茶几等家具,使心理咨询环境优雅、舒适,易于产生信任感和放松感,避免使咨询室环境与教室或教师办公室过于相似,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尽可能配置心理测验软件,辅助心理咨询教师初步诊断各类心理问题;此外,心理咨询室还应该尽可能远离学生教室,以免使求助学生感到周围同学的歧视和偏见,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切实保障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在学生自习课、午间或晚自习前安排相关心理咨询教师值班,使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能够在其课余时间寻求心理帮助。
4.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避免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模式。多数初中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在初中一年级完成教学,这种安排在适应初中学习、人际关系协调、情绪调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概述的认识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初中生年级的上升,学业、升学压力逐渐加大,性困扰逐渐出现,人际关系逐渐复杂,自我意识矛盾出现,却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初中生适应其心理发展,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变化。因此,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每学期均开设的课程,根据不同年级面临的不同心理压力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初中生更好的完成学业,维护心理健康,顺利成长。如可以在初一学生入学时开设初中生心理特点概述、心理健康概述、学业压力调适、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二年级开设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青春期心理矛盾、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与调节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三阶段开设考试焦虑、人际矛盾处理、压力释放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中考前两个月开设考前压力调节与放松训练,必要时考虑安排考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如有可能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考试压力与情绪缓解方面专题讲座。根据不同阶段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好的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避免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尽可能采取易于被初中生所接受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初中生性格特点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人格体液问卷等心理测验,要求学生完成测量并将相应的测验结果予以恰当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身性格特点,达到塑造良好性格的教学目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教学专题中,除教授学生自我调节及人际关系调节的技巧,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共处、有效交流外[8],还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或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完成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心理疾病方面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临床症状的理论讲授方式难以使初中生理解,可以通过电影教学的方式,通过对影片中人物表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各类常见的心理问题初步认识,达到教学目的。
5.尽可能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依赖于相关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心理健康辅导,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通过在其它相关科目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最佳选择之一。例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9];在生物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调查,训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青春期发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变化的生理基础,同时对初中生的性心理特点予以合理的解释,使其对性发育有客观的认识,避免将性神秘化;在遗传与环境相关章节教学中,教育学生在挫折、冲动、愤怒时,能够客观分析内因和外因[10];在人体生理卫生中神经系统相关内容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心身相关的含义;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培养团队合作等。[11]
6.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与学生接触较多,相互较为熟悉。因此,通过对初中班主任简单心理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12]
7.开展丰富的校园心理活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学校通过开展一定数量的校园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初中生的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如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签名活动、心理图片或心理影片展等。同时,开展校园活动提倡集体创作、表演,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心理特征,改善人际关系。
8.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寻求家长配合。学校有必要举办家长心理培训,使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3]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姚树桥,傅文青,唐秋萍,等.临床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郑亚楠,魏泽红.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状况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7).
[4] 辛永林.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吉林教育,2012(8).
[5] 侯一波.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
[6] 唐晓君,钟朝晖,汪海英.重庆市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和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15).
[7] 薛晖.高中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5).
[8] 阚学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教育探索,2007(4).
[9] 刘若静.地理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
[10] 张志俭.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理科:综合,2008(2).
[11] 赵光权.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吉林教育,2009(8).
1 并发症的护理与健康教育
1.1 心律失常与低氧血症 ①持续心电监护;②充分给氧;③有效止痛。在有效止痛、增加患者舒适度的基础上须注意疼痛对其他症状的掩盖。另外,还须注意一些治疗护理手段如吸痰,气管插管等对患者的不良影响;④强中心静脉压监测,避免呼吸循环负荷过重。一侧全肺切除术后,血液全部流经健侧肺,使右心负荷加重,应加强中心静脉压监测使之位于正常范围;⑤合理用药。一般选用西地兰0.4 mg+5%葡萄糖20 ml缓慢静推或吗啡5~10 mg肌注或静冲,室性早搏可用利多卡因50 mg+5%葡萄糖20 ml缓慢静滴,室上性心律失常可用可达龙300 mg+5%葡萄糖20 ml缓慢静滴;⑥主张术后适度活动与锻炼,全肺切除术后活动锻炼必须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可加重心肺负担,而应循序渐进,使之有一个逐渐代偿的过程。患者术后以半坐位为主绝对卧床1周及被动活动,1周后指导患者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相结合,以主动活动为主的床上活动,每天早晚由护士扶助缓慢坐起,进行漱口、刷牙,拍背、排痰等。2周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适当下床进行床边活动。所有活动与锻炼均由护士或家属在旁看护,以患者不心慌、不疲劳为宜并须于患者感觉疲劳前结束。
1.2 肺部并发症 ①有效排痰:让患者了解术后咳嗽、排痰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鼓励自主咳嗽但不可勉强,以免增加心肺负担,提倡帮助患者排痰即平卧时患者双腿屈曲,护士或者家属一手按压切口,另一手于吸气末用力按压小腹,既避免切口疼痛又给患者增加了腹部压力,促进排痰。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在加强背部叩击和排痰机深部机械排痰护理的基础上于吸气末手压咽喉部气管刺激咳嗽,必要时导管吸痰、气管镜吸痰或气管切开;②注意观察呼吸状态,包括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度。浅而快的呼吸多因疼痛或者绷带包扎过紧所致的限制性呼吸困难,呼吸幅度大且快是严重缺氧的表现,应警惕呼吸衰竭。胸部听诊1次/h,了解呼吸音变化,判断有无肺不张。如出现肺不张应及时行纤支镜直视下吸痰,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③保护健侧肺功能:全肺切除术后保护健侧肺功能是维持生命,促进康复的主要内容。①取半坐位或者术侧1/4侧卧位,4周内避免健侧卧位,防止健侧肺受压限制肺换气;②保持气管居中,稍偏向患侧以利于健侧肺膨胀。检查1次/h,如发现气管严重偏向健侧应及时通知医生开放胸管,缓慢放出胸液促进肺复张;④持续气道湿化:采用氧气雾化吸入器持续湿化气道,即:给氧的同时持续雾化或雾化给药1次/6 h,预防痰液粘稠不易咯出或痰痂形成。
1.3 急性呼吸衰竭 全肺切除术后,肺毛细血管床减少、呼吸面积减少、至肺通气量不足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加之麻醉对呼吸的抑制、切口疼痛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缺氧,缺氧可致肺血管通透性增高、渗出增多,诱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2]。临床工作中将R>35次/min,P>140次/min,SpO2
1.4 支气管胸膜瘘 患者于术后1周咯铁锈色痰或咖啡色痰为支气管胸膜瘘的特征性表现。预防措施:①术后尽早取半坐位或术侧1/4侧卧位3~4周。半坐位可防止主支气管结扎口长期浸泡于渗出液中致结扎线脱落,形成气管残端瘘[3]。避免健侧卧位,防止健侧肺受压而限制肺换气以及术侧胸腔内液体浸及支气管残端而影响残端愈合[4];②吸痰时应注意严格把握吸痰管插入深度。因全肺切除患者支气管残端缝合处就在隆突下方,行深部吸痰时极易被刺破,所以在吸痰时吸痰管进入气管的长度以不超过气管长度的1/2为宜,以免造成支气管胸膜瘘[4];③加强围手术期营养;④注意术后血糖监测与控制。
1.5 肺栓塞 胸部肿瘤手术的血栓多为卧床时间过长而导致的深静脉血栓,在改变、搬动、挤压小腿或再次手术等刺激下,深静脉血栓脱落并随血流楔入与之直径相同的肺动脉,形成肺栓塞[5]。患者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咯血痰、大汗,面色发绀,表情极度恐惧,有濒死感。患者多发生于剧烈活动、用力排大便、跌倒后。也有少数病例无明显诱因出现。抢救原则为立即平卧、高浓度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床旁X片、彩超等尽快确诊,注意分秒必争,确诊后及时进行溶栓治疗。预防措施:①预防用药期间需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注意观察有无出血情况;②加强术后早期活动的同时避免剧烈活动,避免用力排便;防止跌倒;避免猛起猛坐等。四肢被动活动期间,注意对家属的指导,严禁对四肢尤其下肢肌肉的挤压、按摩、热敷等,以免体内已形成的血栓脱落;③尽量避免在下肢足踝等处输液。留置针使用应慎重,不可超过24 h。锁骨下静脉置管或PICC置管需特别注意使用肝素钠盐水安全、规范封管。
1.6 急性肺水肿与低血压 一侧全肺切除后,肺血管床面积减少,健肺承受全部肺循环,血液量骤增,肺动脉压增高,循环阻力增大,易造成肺水肿和左心衰竭[2]。而输液速度过快,是健肺肺水肿的主要因素。肺部听诊有湿音或键侧肺底出现水泡音并逐渐加重,严重者患者咯出粉红色泡沫痰是其特征,术后补液量受限又是低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全肺切除术后有计划的实施补液技巧为预防肺水肿和低血压的主要措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病情缓急有计划的用药,在补液总量必须
1.7 纵隔摆动 全肺切除后患者突然出现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发绀、脉快、血压下降、肢端湿冷甚至休克、心脏骤停,查体气管严重偏向患侧是纵隔摆动的特征表现。术后易造成纵隔摆动的因素有:①术侧胸腔空洞造成左右胸膜腔压力失衡;②术后卧位不当,完全患侧卧位;③患者在开放胸管排液时咳嗽;④开放胸管排液量过多过快等。预防措施:①每1小时检查气管1次,保持气管居中或稍偏向患侧;②术后半坐卧位,叩背护理可取1/4患侧卧位,不可完全患侧卧位;③让患者明白开放胸管排液时咳嗽的危害并加以避免;④胸管夹闭。全肺切除术后,术侧胸腔成为一个空腔,保留一定量的胸腔积液是防止纵隔移位的必要手段[6]。胸管护理要求:①根据气管位置决定开放胸管进行排液及排液量;②开放排液要缓慢,严禁患者在此时咳嗽。每次排液量不宜超过100 ml。如患者在开放胸管排液时出现咳嗽、气急、心慌等不适提示纵隔摆动应立即停止;③由于胸管夹闭不易观察引流量,因此须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气管移位情况,以判断有无活动性出血及其他异常情况。
2 出院阶段健康指导
①继续戒烟限酒;②饮食注意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补充;③注意活动、适度锻炼;④保持大便通畅、3个月内保持坐位排便,无条件者可坐在纵行倒放的方凳上面,避免低位蹲便;⑤如果需要静脉治疗,注意输液速度≤60滴/min;⑥复诊时间、检查项目、注意事项等;⑦术后需巩固治疗者交代相关注意事项;⑧与疾病相关的危险信号即复发转移信号等。
参 考 文 献
[1] klemperer J,Ginsberg R J.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pneum one ctomy.Chest Sury Clin N AM,1999,9(3):515-525.
[2] 刘翠萍.一侧全肺切除围手术期护理.临床肺科杂志,2005,10(6):717.
[3] 龚迎秋,董静,谢燕.右全肺切除24例术后心肺功能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7,13(4):55.
[4] 孙桂芝,卢桂芝,黄旋,杨爱丽,马丽荣,曲静波.肺恶性肿瘤经心包行全肺切除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22.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临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12-02
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50例,男257例,女193例。年龄25-83岁,平均年龄(461±123)岁。单纯呕血98例占217%,单纯黑便124例占2756%,呕血伴黑便228例占5067%。所有患者均有呕血、黑便、休克等症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符合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同时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以及黑便。另一方面通过胃镜、胃肠道钡餐或者B超等检查确定病因,其中消化性溃疡19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06例,急性出血性胃炎53例,胃肿瘤47例,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39例,食管裂孔疝15例。
2 方 法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积极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视病情给予制酸剂及胃肠黏膜保护药物,口服凝血酶止血,冷生理盐水洗胃,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内镜下药物局部喷洒,氩气刀热凝固止血,有明确手术指征者及时转外科手术治疗。
3 结 果
治愈出院406例,死亡44例,死亡率为978%。死亡原因:11例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19例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诱发肝昏迷死亡,5例因胃癌晚期在住院20d时死亡,9例因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大出血合并乙醇性肝硬化放弃治疗死亡。平均住院时间5-23d,平均(140± 52)d。
4 健康教育及护理要点
41 健康教育
411 心理教育指导 出血患者以及家属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心理,忧心忡忡,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治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护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我们的热情安置患者,同时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打消患者的疑虑,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缩短我们和患者的距离,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要准备齐抢救物品,在抢救过程中我们要沉稳果断、操作娴熟,尽我们最大努力帮助病人解决各种问题,同时要缓解患者以及家属的紧张焦虑心理,更好地配合抢救与治疗。
412 饮食教育指导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饮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如果患者严重恶心呕血,患者要暂时禁食,少量出血的患者可以适当给予低温流质饮食,不能吃甜的食物,防止导致胃肠胀气,血管扩张而加重出血。 413 恢复期病人的教育指导 对于恢复期即将出院的患者,我们要根据病种、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教育指导: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情绪,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一定要正规治疗原发疾病,同时要谨慎的使用各种药物,同时要教会患者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等。
42 护理要点
421 急救护理 患者入院后立即测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心血管、肺部疾病者行心电监护及肺功能检查,准备抢救药品,急查血常规,同时要定血型及交叉配血,为输血做准备。同时,迅速开通2-3条静脉通道。尽快补充有效血容量,准备三腔二囊管备用。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立即转入外科手术治疗。
422 基础护理 病房应安静、整洁、舒适,定期开窗通风,湿式清扫床单和地面,保持室内温度湿度恒定,并做好保暖工作。我们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考虑采取侧卧位或半坐卧位,防止患者发生误吸,在进行胃管冲洗的时候,要观察有没有新的出血。便血患者保持臀部皮肤及床铺清洁、干燥。经常更换,以防发生湿疹和压疮。及时更换患者污染被服,以避免不良刺激,加重出血。另外,出血期禁食,每天帮助患者用l%过氧化氢溶液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防止患者发生口腔炎和口腔溃疡。呕血时要随时做好口腔护理,避免引起恶心、呕吐。
423 饮食护理 出血期间应绝对禁饮食、禁烟酒。出血停止2-3d后可给予流质饮食,以高维生素、高能量、高蛋白、低盐、易消化、清淡饮食为主,少量多餐,以补充营养,减少胃的饥饿性收缩,改善肠功能,促进伤口愈合和机体康复[4]。
424 心理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急,病情危重,患者常出现紧张、恐惧、绝望甚至濒死感,使病情加重,严重影响疾病预后。因此,我们要积极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此种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手术的注意事项,并且在精神上给予患者鼓励,在生活上予以体贴,让患者正视疾病,消除紧张、烦躁和恐惧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要积极配合我们的治疗和护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要鼓励患者家属多探望患者,通过良好的家庭心理支持作用,消除患者孤独和寂寞感,减轻精神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张延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分期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2):29-30
[2] 裴显俊根据患者需求扩展护理服务内容[J]中华护理杂志,1996,4:223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育龄妇女。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发病率达到了20%~30%[1],在子宫肌瘤刚开始发病的时候,患者并没有特别的临床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会感到下腹胀痛或者下腹坠胀等,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但是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治疗的时间也比较长,所以目前临床上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是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认识不足,导致焦虑等,会影响治疗效果[2]。近年来,我院对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92例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7~49岁,平均年龄为(32.5±3.1)岁,其中单发子宫浆膜下肌瘤25例,子宫浆膜下合并肌壁间肌瘤21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6~49岁,平均年龄为(33.5±3.2)岁,其中单发子宫浆膜下肌瘤26例,子宫浆膜下合并肌壁间肌瘤20例;两组患者均经B超和临床诊断确诊,排除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2.1两组患者均在持续硬外膜麻醉下进行手术,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子宫肌瘤剔除术护理,如术前身体检查,清洁皮肤、术后规律的生活方式、饮食健康等。
1.2.2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心理教育 患者在入院之后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及时和患者进行沟通,倾听患者的诉说,针对患者的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加患者的信心,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1.2.3健康知识教育 给患者宣讲有关子宫肌瘤的相关医学知识,让患者对此疾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消除患者因为对该疾病的不了解而引起的恐惧心理,同时向患者详细讲解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措施,让患者愿意接受手术治疗。
1.2.4术前教育 嘱咐患者一些手术前的注意事项,在手术前3天要尽量多食用一些维生素含量比较丰富而且比较容易的消化的食物,还有一些热量比较高的食物,手术前的6小时禁食,并在手术的前一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在手术前还要沐浴,清洁皮肤,以减少污染。
1.2.5术后教育 术后告知患者早日下床活动有利于促进康复,术后两天鼓励患者半卧位,并告知患者手术后会有一定的创伤,还会产生一定的疼痛感,这是属于正常的,不要为此感到担心害怕,可以指导患者转移注意力,例如看书、听音乐等,既缓解患者的心情,又可以转移注意力,术后两天可以给予患者一些流质食物,喝少量的温水,待排便后可以给予半流质食物,然后慢慢转变为普通食物。
1.2.6术后并发症教育 向患者讲解术后容易发生的并发症及发生的原因,例如尿潴留等,鼓励患者主动排尿,对腹部进行适当按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为标准[3],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环境等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详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n;χ±s;分)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
2.2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详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n;%;χ±s)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
3结论
子宫肌瘤又被称为纤维肌瘤或者子宫纤维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主要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有很少的纤维结缔组织作为一种支持组织而存在。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十分清楚,有学者认为性激素、正常肌层的细胞突变以及局部生长因子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相关性,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导致子宫肌瘤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4]。而子宫肌瘤患者由于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常常会害怕恐惧,因此对于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对其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就十分重要。
辅导员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单纯的进行思政理论教育容易忽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难以形成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心理基础;而一般的实践教学容易流于形式,缺少明确的教育方向和目标,难以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产生积极作用。因此,随着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到提高和大学生入学后身心特征的变化,辅导员有必要继续通过实践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提升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中,契合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基础课教学的关联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高校在心理咨询中心的人力、物力资源上较为缺乏,不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加上学生对心理咨询与心理疾病的不够了解,很少会主动到心理咨询部门去咨询,同时又缺乏自我心理调适知识,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加剧。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点是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与矫正,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塑造完善人格。在这一层面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基础课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理念不谋而合。
基础课教学可以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高尚的道德理想、求实的职业理想、向上的生活理想,促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大学生如果具备了这些正确的观念,产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乐观姿态来面对生活,会更好地减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在基础课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辅导员在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是要注意安排的内容不能太过于专业,要将基础课的心理健康内容和心理学专业的内容区别开来。在基础课中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目的不是传授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主要在于使学生对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初步认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应该注重把教学理论与学生的一些实际心理问题相结合,以实例支持理论,以理论分析实例,使思想道德修养课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发展。
那么具体如何在基础课中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根据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科学安排授课结构
了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现状是搞好基础课教学的前题条件,一般新生进校后,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会对新生进行的心理普查工作,基础课教师应该关注了解新生的知识背景、能力基础、思想特点、心理需要及其道德法纪素质状况。如在教学中简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对大一新生常见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如生活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心理异常的表现进行描述。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和研究,组织教学,科学安排授课结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的课堂渗透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章节的课堂教学中是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基础课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基础课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它对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给予了关注。
在讲述这些问题的时候,可以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与此相关的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例如,在绪论第一节讲适应人生新阶段时,可以加入对大学新生心理调适方法的介绍,在第一章第四节讲到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时,可以把大学生学习及考证等方面的心理困扰及其应对策略的内容加入其中,在第三章第三节讲到如何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时,可以展开讲述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困扰较多的人际交往问题及人际交往的技巧;在第七章第二节中谈到职业生活中大学生择业创业内容时,可以加入求职心理辅导;而第三节中关于恋爱、婚姻家庭问题时,适时结合情感心理调节等内容。此外,结合教材选用一批历史故事、社会新闻、心理情景模拟剧等辅助资料,使教学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法融入到基础课中
心理健康教育同基础课的教学目的都是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或心理的结构完善与重塑,来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课教育的有益补充,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然而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往往习惯于说教、灌输或者凭教育者主观愿望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可借鉴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要把心理健康中广泛使用的心理测验和心理咨询引进到基础课。在基础课中运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可以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普查,以便更全面了解学生的特长和不足,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符合学生实际,从而达到基础课的教育目的。辅导员在基础课教学中要树立心理咨询师的态度,抛掉教育者的心态用接纳和倾听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共情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扰,如能适时在学生面前进行自我暴露,针对学生的倾诉进行适当的情感表达,运用到这些心理咨询技巧,就能了解学生真正遇到的问题,最终能真正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扰。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共收治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4例,其中3-6岁15例,7-9岁58例,9-14岁11例,治愈78例,形成慢性心肌炎者4例,导致心肌病者2例,无死亡病例。
2 出院健康教育
2.1疾病知识教育
2.1.1病毒性心肌炎通常没有早期典型症状,因此常常忽略,加之小儿自觉症状不明显,以致到心肌损害后才得以确认。简单地说心肌炎是全身性疾病在心肌上的炎症性表现,由于心肌病变范围大小及病变程度的不同,轻者可无临床症状,严重可致猝死,诊断及时并经过适当治疗者,可完全治愈,迁延不愈者,可形成慢性心肌炎或导致心肌病。近几年小儿的心肌炎发病率有增多趋势,患儿大多在7-8岁左右,还有一些是学龄前的儿童,这些孩子往往在感冒发烧之后病情长时间不见好转,最后经检查被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
2.1.2病因 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病毒、腺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麻诊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以及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其中以柯萨奇病毒最常见,一般认为与病毒及其毒素早期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和病毒感染后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参与有关。
2.1.3临床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通常存在前驱感染史。心肌炎的症状可能出现于原发病的症状期或恢复期。如在原发病的症状期出现,其表现可被原发病掩盖。多数患儿在发病前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腹泻等症状。这反映了全身性病毒感染,但也有部分患儿原发病症状轻而不显著,须仔细追问方被注意到,而心肌炎症状则比较显著,心肌炎患儿常诉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心悸、乏力等为主诉或首见症状,其中少数重症患儿可由此发生昏厥或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甚至发生猝死。
2.1.4感冒与心肌炎的关系 扁桃体反复发作会损伤心肌,因为入侵身体导致扁桃体炎的病原微生物相当多,百分之七十是病毒感染,如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肠病毒等,这些病毒均可以通过咽一扁桃体感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
2.1.5家长对孩子的观察 小儿在感冒过程中或治愈后1-3周突发乏力、紫绀、气促、四肢发冷、出汗多、苍白、不明原因哭闹、腹痛、自诉心前区不适、胸闷等症状应及时看医生,以免遗误诊断而影响治疗。
2.1.6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 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后痊愈,不遗留任何后遗症。极少数患者在急性期因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而死亡。部分患者经过数周或数月后病情趋于稳定,但有不同程度的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或心电图ST-T变化,此种情况持续时间长,大多为急性期后心肌疤痕形成,发展成后遗症。
2.2护理知识教育
2.2.1护士认真向家属介绍本病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预后、护理等方面知识,使家属消除焦虑及恐惧心理,年长儿要使其不产生过重的精神压力,帮助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治愈率。
2.2.2卧床休息。(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热退后3-4周基本恢复正常时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继续限制活动量,一般总休息时间不少于3-6个月。(2)轻症患者如无胸闷、气促、心悸、乏力症状,可以正常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如剧烈体育活动不可参加。如有上述症状者,更应多休息,少活动,待症状消失后可以活动,以不出现心悸气急为宜。(3)重症患儿如心脏扩大,有心力衰竭者,应延长卧床时间,待心衰控制,心脏情况好转,根据心功能再逐渐开始适当活动。
2.2.3饮食的护理。补充多种维生素及营养丰富的饮食。(1)少食多餐,可以1-2两/餐,6-8餐/日,防止过饱,增加心脏负担。(2)进食富含优质蛋白质、如鱼、蛋、肉、奶、猪肝等到,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品。(3)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适合患儿胃口,增进食欲,并鼓励患儿进食,注意饮食卫生。(4)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饮蜂蜜水,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便秘时不要用力排便,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病情允许时,可适当活动,定时排便。
2.2.4用药的护理。(1)控制输液量及速度。(2)严格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滥用药,不可随意减量或加量。(3)应用洋地黄药物时,应按医生指导用药,按时按量服药,注意观察有无心律失常以及恶心、呕吐、黄绿视等症状,如有上述症状暂停用药,与医生联系,避免洋地黄中毒。
2.2.5心理护理,心情好坏,情绪的波动,是影响疾病康复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不能忽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1)根据小儿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适当讲解有关疾病知识,以减轻孩子焦虑和紧张情绪,消除其神秘感。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2)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避免情绪激动。(3)为患儿创造和谐、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生活成长。(4)在不影响疾病的情况下,支持孩子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5)家长可以通过听我们的心理课,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和不同时期的要求,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和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减少复发。
2.2.6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一般病毒性心肌炎在医院治疗大约3周时间,然后可以在家治疗。由于病毒对心脏损害的特殊性,其恢复期要长于病毒对其它脏器的损害,一般为3个月到半年,部分患儿在此期间因不愿意耽误课程,仍坚持到学校学习,但要注意不要过于劳累,适当限制体育活动,并且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动态监测病情变化。
2.2.7注意防止复发。心肌炎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和患儿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1)回家后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疾病流行期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天气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加强营养,注意饮食卫生。(2)建立有秩序的生活制度,劳逸结合,避免疲劳,根据心功能进行适当锻炼,以不出现心悸气急为宜,勿过度活动。(3)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4)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定期来院复查。
3 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
3.1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是健康教育中最常用的较易掌握的一种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多样化。主要采取群体交谈和个别交谈,交谈内容要根据家长的文化素质,心理状态,患儿病情来确定。语言要通俗易懂,态度诚恳,便家长处于最佳接受状态。
3.2文字教育
在健康教育中,文字教育方式占有重要地位,其优点为不受时间限制,便于家长自由阅览,仔细领会,长时间保留。我将心肌炎的病因,病情观察,护理等方面编制写成出院指导手册,发给患儿家长,指导其学习。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13-02
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给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象征意义。在积极心理学的“图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家长及老师而言,将意味着积极的自我观念、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内在成长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在拥有成功的同时,也拥有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将不再象征阴郁的疾病,而是向着心灵的阳光靠近。在这样的“图式”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容易被学生、家长、老师及社会大众所悦纳,所关心,所支持。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良好的成长氛围下取得长足的发展。
一、让积极心理学的标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标准
现今,许多学校都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有的已经列入正式课表。但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课堂参与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的课程评价标准在短时间内还未正式形成。有的学校参照实验课的评价方式,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类,有的学校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类,但相应的评定标准始终不是很清晰。
如果我们能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制定相应的积极心理健康指数量表,作为评定的标准,则会带来以下积极意义:
首先,让学生清晰而且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及时了解自己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参与所收到的成效,看到自己的成长;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指导教师也可以此作为参照标准,得到量化的反馈信息,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及教师的成长;
第三,家长也可以此为标准,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况,给家庭教育提供积极的参考;
第四,许多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同样的重要意义,有的已经在招生过程中加入了心理测试,但现阶段主要还是停留在“病”与“非病”的鉴别上。如果能有积极心理学指标的帮助,则可以通过相应的测量、咨询,进一步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心理特质的学校,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另外,这一指标也可以为省市区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对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提供参考。
二、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方面可以充分吸引每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这一课程,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成长的需要,课程于学生而言,将是一场春天的及时雨;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带给学生充分的幸福感体验,带给学生找到幸福感的自信心,这些都会强化学生参与这一活动课程的热情,成为一份持久的心理动力,从而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教师与活动课三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另外,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所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将是持续的、长期的,这一点对于现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相对课时较少的状况尤为重要。
例如,笔者在上《学习心理学》这一单元关于智力方面的内容时,活动课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去比较各自智商的高下,而是以“多元智能”的理念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寻找自己七种智能中相对较强的那些因素,并通过恰当的途径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正确看待学习成绩的比较,自信地成长。笔者将这一课命题为“智慧是一朵七色花”,每一种颜色的花瓣代表一种智慧,如红色花瓣代表语言智能,橙色花瓣代表运动智能,黄色花瓣代表人际交往智能,绿色花瓣代表逻辑数学智能,青色花瓣代表空间智能,蓝色花瓣代表自我认知智能,紫色花瓣代表音乐智能。鼓励学生找到自己最闪亮的那个花瓣,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一花瓣变得更为鲜艳,从而带给自己灿烂的生活。让每一位学生都切实地感到,自己可以拥有这样一份灿烂。
三、用“积极”的细节打造学生积极的心理习惯
心理学将“习惯”定义为一种“动力定型”。如果我们心理工作者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积极心理学为价值导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动力定型”,那么,这一定型无疑将成为学生一笔宝贵的“心理财富”,一种不可多得的“心理资源”。以下是笔者所进行过的一些细节上的尝试:
(1)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并改善自己的情绪
中小学生的情绪特点是波动较大,自控力较弱,有的学生因此产生自责,有的学生因此影响学习,影响人际交往。笔者曾尝试在活动课的开始,请学生体验一下自己此时此刻的情绪,请那些感觉自己心情非常愉快的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一张大大的笑脸,并祝愿这张笑脸常伴身边;请那些感觉不太愉快的学生想一想是什么事导致自己不愉快,想一想能否做点什么,能让这件事有所改善,并让自己更快乐一些。笔者向学生强调,不一定得“马上并且完全”解决问题才算是成功,即使有一点点改善,也应当为自己庆贺。
(2)当挫折事件发生时,请学生想一想,这事是否有积极的一面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许多学生往往会倾诉自己遇到的挫折、困难与困惑。这时,笔者很少给予学生直接的问题指导,而往往会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想一想,这件事是否能有一点积极的意义呢?于是,本来是个别学生的困惑,经过这一问题,转化成了全体学生训练积极心态的最好的教学资源。比如,对于在期中考试中失利的学生,引导他们觉得失败所带来的挫折情绪可以让自己有更强大的心理动力来投入后面的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在期中考试中失利,至少比在高考中失利要好得多,现在还来得及将期中考试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从而在后面的考试中处于有利地位。
(3)帮助学生将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心理能量,促进自我发展
有一次去上活动课,正好学生刚经历一场难度颇大的(在学生看来是)重要的测试,学生的情绪相当低落,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在说:“老师,我们太需要你的安慰了。”“整节课都让我们‘倾诉’吧。”但我却没有直接做这件事。我让每位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一个瓶子,然后要求学生将所有因刚刚那场测试所带来的消极情绪“装入其中”,可以“装入”的包括:后悔(如粗心,平时花的时间不够等),担心(考试结果,父母的责问等),叹息,甚至眼泪……写完后请将瓶子封口。这时学生纷纷猜测老师可能会让他们丢了这瓶子,笔者也顺势问学生此时感觉想如何“处理”这个“瓶子”,有的学生说将它扔了,有的学生说将它埋了,有的学生说将它烧了……我将这一切处理方式归结为“摆脱”二字,并告诉学生,“有些困惑我们可以通过宣泄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但对于这样一门(刚刚考完的)主课,我们可能至少还得和它‘打交道’六年左右,即便能摆脱,能轻松,也只是一时的。另一方面,我们是否能将这‘瓶’消极情绪转化为一种能量呢?这是我今天没直接安慰大家,也没让大家通过倾诉减缓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因为老师认为这是一瓶非常有价值的‘心理能量’。让我们每个人都在瓶子旁边写一件你认为能对刚才这门考试所做的有积极改变的一件事,好吗?就让这件事成为‘转化剂’,将消极情绪转化为我们成长的能量。”一位女生在写完后与大家分享:“我愿将这瓶消极情绪转化为一瓶营养液,播下一粒种子,用营养液浇灌,来年希望它能长成一颗小树。我的英语课最大的问题是单词记忆,刚才我写的是,以后每天多背两个单词,到期末就能多背一百个了。”
总之,积极心理学为我们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完善着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这一天地也需要我们全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之更深入地滋润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心理学新进展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8.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
[3]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