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1 17:17: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当地的经济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农村 公路建设 社会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190-01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公路的建设,因为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通过公路的建设,能够有效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公路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发现,单一的依靠交通部门进行公路的投资没有一定的科学性,这种情况下,要想有效的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分担,这样就能够在实际的公路建设中使成本的投入得到有效的控制,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公路建设的长远发展。
一、农村公路的特点
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公路的建设都是为了运输以及经济的发展而修建的,由此就可以看出农村公路具有一定的集体性质。其具体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公路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范围内,其收益的范围主要是乡镇以及县城的居民,因此农村公路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性。另外,农村公路具有较强的外溢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在农村,这一部分人群是我国一个潜在的强大的消费群体,将农村与城市通过公路进行连接,不仅能够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同时也能使农村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对其的收入以及消费能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增加就业,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其次,农村公路是公路运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部分公路是地方公路的主要运输路线,将农村和外界的干线公路实现有效的联系,不仅能够使自身的运输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实现与外界的联系。最后,农村公路因为其性质特殊性,所以其修建的资金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以及受益的乡村及百姓共同承担的。
二、杭州富阳地区公路建设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以杭州富阳地区2014年的经济收益为例进行研究。杭州富阳地区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和丘陵,平原和盆地面积相对较小,水域面积最小,该地区的总人口为66.6083万人,在公路修建以后,周边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商户、人均生产总值、市场集体以及餐饮、旅游、政府和道路建设长度等的增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公路建设以后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90809元,与公路建设以前相比较增长了7.4%,商户新增449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公司制企业有3695家;因为道路的建设,该地区能够与外界实现互通,农民的经济收益有所增长,其消费能力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同时由于公路修建以后旅游业的发展,有效的带动了餐饮业的发展,这一地区在公路修建以后,餐饮单位增加到了2260家,此外,药厂、制造单位以及新增加的公司数量也与修建以前有着明显的差异,与修路以前相比,增加了78.41%,由此就可以看出公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三、农村公路建设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通过以上数据就可以看出,农村公路建设对其社会经济效益有着明显的影响,并且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能够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同时对生活服务、消费、卫生保健、教育文化水平、生态、科技进步、安全、社会保障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公路在农村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使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保证,同时对其空间的布局以及规划的优化也有着促进作用,下面具体就农村公路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分析:
1、农民生活的改善
公路的建设不仅能够更加发不方便农民的日常生活,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农村师资力量的提升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便捷的交通作为依托,那么农村的教育条件以及道路环境就得不到改善,难以留住优秀的师资力量。此外,农村公路的建设对农村医疗条件的改善也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公路建设使经济效益得到了增长,卫生服务体系也会逐渐开始完善。其次,在以往的条件下,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交通的不够通达,路面质量不好,这种情况下,农民出行大都以步行为主,这种情况直接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公路建设以后,交通通达性的提升使机动车逐渐代替了步行,人们的生活以及发展观念因此也不断的发展着变化,个体户、商贩逐渐增加,一些人更愿意通过打工获得收益,随着这种情况的持续发展,农民的收入逐渐得到了提高,出行的意愿也在不断的增强,这样就能够带动公路的发展,不断的促使农村发展走向良心循环的道路。
2、促进社会实现进一步发展
作为农业大国,当前我国城市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之间将目光转向农村,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潜在的市场进行挖掘。这就需要首先将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建立联系,使其能够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改善由于交通问题导致的交易成本高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将潜在的优势直接转变为现实的优势,这样还可以实现对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的交通,可以使农村落后的格局得到改善,同时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这样,留守在农村的一些农民也可以更好的进行发展,这样就能使一些地方保护行为得到削弱,逐渐消除地方贸易壁垒,最终促使农村逐渐实现有规律的变化和发展,实现与城市的共同发展。
3、公路建设能够促进农村进行招商引资
农村的公路建设,能够使地区内部的交通网络不断的得到完善,这样就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客观条件,使农村地区的潜力得到开发,同时还能通过对外贸易实现经济的增长。在运输条件不断得到完善的情况下,农村就可以更多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对引进外资进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为当地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目前我国的人口流动大多是趋向于城市的,这种情况不仅给城市的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人们的生活条件也难以得到改善,如果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可以使这种人口流动形式得到改善,平衡城乡之间的差异,对农村的科、教、文、卫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4、能够实现农村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能源以及资源的缺乏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而就农村的发展而言,其生活和生产中能源的消耗往往都是一些可再生资源,这与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是完全吻合的。在公路修建以后,就可以将农村的农副产品向外界进行运输,同时林业、渔业、旅游业等的资源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就能够不断的促进农村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对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就可以看出,只有不断的进行农村道路交通的完善和发展,才能使农村的运输能力得到保证,进而促使其经济向多元化进行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大多数城市地区的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在向周边不断的扩展,作为占我国人口最多的农村而言,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那么其消费潜力、发展潜力都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发掘这一潜能的首要任务就是需要进行公路的建设,通过公路建设不仅能够更加方便农民的生活、生产,同时也能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对其发展以及观念的转变都有积极意义,只有完善了农村的交通体系,使其能够与外部联系起来,才能推动其社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芳.农村公路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广东科技,2014(Z1).
一、当前中部地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民发展生产积极性面临新考验。近两年来,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今年春耕期间,江西省国产复合肥价格同比上涨60%,农用柴油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1%;河南省硫基复合肥价格同比上涨65%,氯基复合肥价格同比上涨63%,磷酸二铵价格同比上涨75%;安徽省碳酸氢铵价格同比上涨34.71%,尿素价格同比上浮22.45%。其他农资如农药、农膜、种子、饲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农资价格上涨增加的种粮成本基本上与种粮补贴和粮食价格上涨收益相抵,使部分农民失去了加大投入的信心,甚至放松了田间管理,直接影响了粮食生产。
居民消费价格高位运行,侵蚀了居民实际购买力。上半年,中部6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普遍高于全国0.2-2.1个百分点,高物价侵蚀了居民实际购买力。扣除价格因素,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上半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为5.2%、3.4%、5.4%、1.0%、5.7%、4.4%,均低于全国6.3%的平均水平。
企业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上半年,中部地区企业效益出现整体下滑,亏损面和亏损额大幅攀升。湖北省1-5月份实现工业利润263.67亿元,同比增长16.6%,增幅回落71.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49.01亿元,同比增长1.4倍。河南省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额达到66.29亿元,同比增长234.5%,亏损企业集中在电力、石油加工、有色、纺织、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山西省上半年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50.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4%。
(二)土地、能源、资金等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经济发展受资源约束增强
上半年,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169.55亿元(2006年价格),同比增长21.41%,增速比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高5.68、1.67和2.35个百分点,在全国四大区域中处于领先位置。工业的快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给造成了巨大压力。
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凸显。中部地区正步入承接东部转移产业的高峰期,但国家及省每年下达的用地指标远低于中部地区的用地需求规模,土地供应不足严重制约了项目落地。同时,部分地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住宅项目占用了大量工业用地指标,一些企业占用土地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电力供应普遍紧张,运煤通道瓶颈突出。上半年,中部6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缺口,山西、河南、江西的电力缺口较大,分别达到500、300、250万千瓦,电力紧张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煤炭运能短缺问题凸显。石太线、邯长线、太焦线、侯月线等山西省中、南部运煤通道运输缺口达到1亿吨,湖南、安徽等省电煤运输也出现紧张,纷纷启动公路、水运绿色通道。
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从紧的货币政策导致中部地区企业财务成本支出增加,资金约束进一步加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据河南省调查,河南省上半年企业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达到132.41亿元,同比增长35.3%;84%的中小企业反映贷款难,一半以上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
(三)高耗能产业仍是工业经济的主体,节能降耗压力较大
中部地区是国家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高耗能产业规模大、比重高,在工业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中地位突出。上半年,河南省6大高耗能产业综合能耗增长10.82%,增幅虽然比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速低0.7个百分点,但对整个工业能耗增长的拉动作用达到8.6个百分点,主体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湖北省确立的五大支柱产业除汽车产业外均属于高耗能产业,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近40%,能耗总量所占比重高达80%以上。湖南省国家重点监控的高耗能高污染性工业行业投资占规模工业比重高达67.5%,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7%。安徽省上半年六大高耗能产业生产增长23.9%,同比加快7.3个百分点。
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今年以来中部地区高耗能产业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高耗能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在产业结构未实现根本转变,科技创新能力未得到实质性提升的前提下,高能耗产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仍然举足轻重,中部地区节能降耗的压力长期存在。
(四)经济整体实力较弱,产业承接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中部地区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但经济整体实力仍然较弱,缺乏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即使是在具有优势的资源型产业领域,也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强、配套企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许多转移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套部门,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这些都部分抵消了中部地区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
产业承接平台功能薄弱。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总量偏小,功能不够完善,经济外向度不高,品牌形象比较单薄,产业集聚能力还有待提高。大多数工业园区缺乏比较权威的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方向不明,建设的随意性较大。除少数特色工业园外,多数工业园区在引进项目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产业雷同现象突出,难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人力资源储备明显不足。用工矛盾较突出。尤其是具有专业技能的熟练工人、高级技工以及专业管理人才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初、中、高级技工的比例为5.4:3.8:0.8,和我国要求的合理化比例3:5:2相去甚远,这样的人才结构很难满足吸引外资和产业转移的需要。
二、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宏观环境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中部地区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在目前较高增长平台上运行。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一)继续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
施,降低物价上涨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加大农业扶持力度,保障粮食生产。进一步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促进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并通过加强和改进价格监管等措施防止化肥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
采取措施平抑消费品价格过快增长。重点监控粮油、猪肉、蔬菜等直接影响民生的消费品价格,严控流通中间环节涨价。进一步完善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办法。
加强对中部地区高耗能产业的投资监测。对于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的地区,要运用投资监管、项目审核、土地管理等手段,协调支持环保、国土部门实行环保和土地“区域限批”。
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
(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优化投资结构。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推进服务业投资集聚化、制造业投资高端化、区域投资协调化和项目投资集约化。鼓励外资和区外资金投资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市政、环保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鼓励外国投资者并购和参股改造中部地区国有企业。支持中部地区建设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支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关闭、淘汰落后的小电厂、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企业,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发展,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格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设备和产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突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区域内大型企业跨区域并购重组。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升级,依靠科技进步,将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和中医药产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产业等作为中部地区的潜力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
(三)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土地置换。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标准,对不同等级的工业园区用地制定不同的投资标准、就业标准和产值标准,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有效的土地置换和土地整理,在保证基本农田耕地面积只增不减的大前提下,对办得好、有进一步发展和扩张条件的工业园区适度拓展空间。对县以下大多数不具备开发条件和前景的工业区,应当下决心进行关闭,促使县以下的乡镇工业企业向中心城镇集中。在土地审批上要首先保证高新技术企业和制造业升级企业用地需求。
加强对能源供应调度。加大对生产、运输的组织协调力度,充分挖掘现有生产潜力,努力保证煤电油运供应。强化需求侧管理,优先保证居民生活、农业、重点单位、重点企业用电。限制压缩不合理用电。重视山西省中南部运煤通道建设,提高运输能力,完善山西省煤炭集疏运体系。加强水运通道建设,规划汉江煤运通道建设,缓解京广、焦枝两条中部煤运通道的运输压力。
(四)多管齐下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提升产业接纳能力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产业承接走廊建设。制定积极融入泛长三角和泛珠三角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主动参与周边省在基础设施、旅游、海关、检验检疫等领域的互动对接,促进无水港、铁海联运等区域间无缝对接合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构建城市群发展隆起带。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两型社会”建设,积极探索老工业基地节能减排、集约利用资源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经验新思路。进一步完善中部城市群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城市群内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领域一体化进程。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为主要节点,完善省域交通网络,搭建共享型、数字化信息平台,增强城市群对省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存在问题;发展研究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价值链
1.低碳经济的提出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到:到2050年,英国政府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至1990年的40%,从而根本上改变英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成为一个彻底的低碳国家。至此,“低碳经济”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也引发了新一轮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变革。
此后,随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低碳发展道路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步形成了全球共识(详见下右表)。
2.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具体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
二.我国发展低碾经济的重要意义
1.早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我国政府已经向世界庄重承诺:到2020年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将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45%。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都已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我国资源储备量不足的问题,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改善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表 1 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文件、法案列举
英国 2003年颁布《能源白皮书》.
2004年颁布《能源法》.
2006年发表《能源回顾》.
2007年《能源白皮书》和
2008年《气候变化法案》等
日本 2004年《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2008年《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
2008年“福田蓝图”
2009年《绿色经济立场与社会变革》政策草案等
德国 2004年修订《可再生能源法 》
2009年“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法规等
欧盟 2007年”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 2009年《关于促进和利用来自可再生供给源的能源条例草案》等
美国2003年碳封存研发计划路线图;
2005年《能源政策法 》
2006年“先进能源计划”
2007年《低碳经济法案)
2009年“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等
2.价值链经济
价值链会计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阎达五教授率先提出“会计管理”概念,认为会计是人们从事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工作是一种管理工作,会计部门是企业的一个管理部门,其工作内容可以抽象为“价值管理”。
三、笔者以河南为例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世界性的共识与探索.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河南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河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低碳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就是探索未来河南向何处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很长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这一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环模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理想化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传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必然选择。
3.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吻合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
其与科学发展观理念相符合,它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排放”这种单一流线惶生产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性生产模式,在生产初级阶段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生产过程中拉长能源资源利用链条,生产末段加强废弃物的管理与再利用,使经济、环绕和社会效益共同协调发展。
4.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由之路
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破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低碳经济的发展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形成一系列完善的促进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保障体制。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产业技术升级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能够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将来的世界核心竞争力。
四、当前河南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河南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与基础建设全面共同发展的阶段
河南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不断地增长、工业化需求量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性建设逐年深化以及居民消费结构水平升级都亟需大量的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持续性大规模不合理地消耗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地不断增加.国际能源署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中.2005年――2030年在可选择政策情况下,中国一次性的能源需求,每年平均将分别增长3.2%和 2.5%.与能源相关的排放C02年的比例将每年平均增长3.3%和2.2%。在各个情景显示下.2010年后,中国都将超越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较,河南省的情况更为突出明显。
2.能源资源储存状况制约着低模经济的发展
河南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位于全国首位的有8种,位于前3位的有 19种,位于前5位的有26种。煤炭、铝、铝、金属、石。泊、天然气等储量较大,其中煤炭居第8位。天然气居第17位.自建国后河南省启动工业化始,煤炭便是生产及生活的主要燃料,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资源结构将长期存在。
3.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束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河南经济发展以“商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的为主,高度依赖于能源资源的投入。国家在“九五”计划中提出要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于长期的历史因素与种种不合理的体制根源,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没有得到改变。
4.传统经济贸易结构亦是制约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因素
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的附加值较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差,在与发达国家竞争时往往处于下风.在国际贸易中,以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商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先进国家在进行自我产业升级的同时向外部转移相当大一部分高污染、高消耗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国承接了一部分类似于这样的产业。我们在为我国被称之为“世界工厂”自豪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国家因为发展此等产业直接性或间接性地出口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并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的产业以机械生产、食品加工、化工材料、建材纺织等为主,这些都属于高排放,高消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五、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研究
1.发展低碳农业,调整农村生活能源结构
农业生产对吸收温室气体,促进自然界碳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发展低碳型现代农业,河南目前存在大规模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为了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现代农业,低碳农业应运而生,这是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趋势与迫切要求。发展低碳农业首先在生产中要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含量:其次,对农业剩余物〈如秸轩、麦秤等〉要循环利用,可以用它们来生产沼气,既可以防止对环绕的二次污染,又可以推动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坚持优质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向。积极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发展大规模商品粮基地、有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工程。大力完善政策引导与政府支持,集中建设开发粮食生产主要区域。实施早作农业、植保工程与沃土工程,强力打造稳产高产的基础农田。依据产业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实行”种、养、加、销”四业配套,大力提升农业整体的生产力与农产品的竞争力,并在农业产业结构规模调整中,积极促进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农业循环性经济发展。
2.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低碳经济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核能均属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河南省应积极开发上述能源,并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推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与消费结构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大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推动进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前进。
3.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循环型工业体系的发展以低碳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充分利用问商的自然资源优势,以目前工业体系为基础,推广应用工业循环清洁生产技术,消除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弊端,逐步推动河南省工业发展从粗放型模式过渡到效益型模式,从而实现河南工业发展的可持续、绿色化、信息化与高效益。大力整合全省煤炭、天然气等重要资源,果断淘汰落后企业,促使资源向技术水平高、管理体系先进的企业优先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资源能源。落实循环经济理念于矿产资源开发中,开采过程中严禁粗放型作业,注重主矿开采的同时进行伴生矿的开来利用程度,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采利用率。部分尾矿、采矿废石同样具有利用价值,进行回收之后生产新型建材。在生产过程环节,积极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对于建材、钢铁、化工等能源资源需求量巨大的行业,鼓励循环使用电力热力,努力杜绝不必要的消耗,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4.建立健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
一系列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和谐快速发展。河南应在吸取自身几十年发展教训同时借鉴外省乃至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尽快地制定出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并予以规范,以积极完善的政策导向促进低碳经济的大力发展。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财政补贴等方面立法限制高污染产业发展,适度在法律方面对低碳产业一定倾斜:完善低碳产品标准,使公众了解低碳消费品从而促进低碳消费行为:立法打击伪低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净化市场秩序,维护低碳产品信誉度。
5.规划“低碳经济试点区”寻求发展低模经济的最佳途径
以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转型发展潜力大的地区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试金石。郑东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研力量较强大,可以作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区。郑州新区西起郑州市主城区的中州大道,东至开封市边界,北起黄河南岸,南至航空港区。下辖包括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区、中牟产业园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和中牟县等“五区一县”郑州新区应该大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并注重总局经验,吸取教训,向全国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与样板。
6.提倡低碳环保观念大力推进公众消费模式转型
对公众而言,应通过各种媒体和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低碳经济地宣传活动,大力倡导低碳型、节约型和环保型的消费方式,使大众了解低碳经济并认可低碳经济,从而在消费活动中优先选择考虑低碳环保产品。采取多种措施降低生活能源消耗,提倡勤俭节约生活方式,遏制浪费奢侈活动。由于政府消费行为对社会公众的示范效应较大,以政府办公行政,推广低碳消费理念要率先垂范:用高科技改造供电、供煤、供气和供热系统,提高能源供应效率,减少能源大量无谓损耗:增加低碳商品供应需求量,使低碳商品走进百姓家。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低碳经济不是某一企业或者某样产业的事,而是需要政府的正确导向,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先进的低碳技术支撑,广大公民的广泛参与共同推动才能使低碳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难度是巨大的,前景是光明的,我们需要做到各阶层共同努力促进我国低碳经济迅速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效益的统一已经成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面对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莉,刘建等.低碳经济框架下我国供应链成本重构与段落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11(2)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发展
一、引言
房地产行业近年来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开始趋于平缓。但是房地产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新兴经济增长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规模近年来日渐增长,并且还会产生连带效应, 让钢铁、水泥等必要建材也走上高速发展道路。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明确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使房地产行业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二、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站在投资品的角度来看,房地产行业与传统的金融产品本质相同,也会存在价格波动状态等不稳定因素,而作为关乎每个人日常生活质量的房屋价格,其稳定性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将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价格影响当成基础来看待,分析房地产经济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何种影响。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一旦出现失衡,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副作用。从国外一些房地产泡沫问题爆发的国家实际情况来看,如果产生泡沫,会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需求量虽然比较大,可以促进GDP的增长,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种需求上的上涨是因为房地产结构不科学导致的。当前许多城市房价和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收入比例相差巨大,一般的居民是没有能力去承担房屋价格的,所以阶段性消费一定会产生断层,导致房地产以及房地产相关的投资增长幅度下调,对社会稳定及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
三、房地产经济和与房地产经济相关行业之间的联系
社会经济活动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支撑,同时房地产行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房地产和所有产业部门都有物质空间关系,属于社会基本要素之一,所有的居民和生产企业都需要将建筑物作为日常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才能保证日常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房地产行业与房地产经济的高速发展体现出住宅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关联度比较高,所以可以有效带动建材市场、家具市场等许多生产部门共同发展,并且在带动这些行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可以从侧面提升交通业的发展,缓解所在地区就业难等问题,所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自身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而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所以房地产投资对其余大部分行业的贡献度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走向,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日渐提升,相关工作人员也要清楚的掌握房地产经济发展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何种作用,才能在未来规避问题。
四、房地产经济发展对我国投资以及就业方面的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离不开房地产投资这一关键模块的支撑,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大部分行业,成为经济发展支柱行业之一。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投资也日渐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这些情况都对房地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其更好的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近两年,用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的资金占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2成左右,而且这一比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房地产行业的蓬勃也缓解了一些地区的就业问题,因为房地产建筑工程施工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的比较多的,解决了农村劳动力滞留的问题。房地产行业施工时需要使用到许多种类的工程建筑材料,包含水泥、钢材等,所以也可以为相关的产业带来发展的契机。据不完全统计,由房地产行业延伸出的就业岗位已经接近300万,所以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发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五、结束语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想要保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支持。房地产投资不仅可以为国家增加税收,同时还能带动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所以房地产业对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房地产投资可以拉动固定资产发育,提升GDP。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房地产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尚处在积极向上的状态,所以如何保持这一状况,是工作人员需要研究的问题。产业链比较长,加之可以带动大量劳动工人,解决就业问题,为社会安定做出贡献。房地产经纪的高速发展还与财政税收体系改革和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上文从当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阐述了房地产经纪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旨在完善房地产经济发展质量,使其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利利. 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解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4:295.
[2]许宪春,贾海,李皎,李俊波. 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15,01:84-101+204.
[3]崔生龙. 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论证[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07:30.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经济;有效;途径探究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尽可能地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贯彻农业经济的决策部署,尽可能有效地发挥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价值,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人均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农业就业人口在全国就业人口的人均GDP水平中,属于较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农业经济的人均发展欠缺。需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转变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尽可能提高农业经济生产的效率,避免由于多方面条件引起的效率低下、经济发展阻碍的现象,带动农业经济的前进发展。目前我国面临的不仅是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还有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数量的降低,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了去往其他城市打工,导致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就是年长的老人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这种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收入较为低下的现象。
2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基础相对来说较为薄弱
我们可以知道当前农业生产所使用的一系列相关机械设备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较为落后,由于相关机械设备技术含量的低下,导致在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不能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由于我国土地条件以及相关机械设备科学技术条件的制约,我国的机械化生产并没有在农业经济发展当中广泛推广,农民百姓使用的机械设备依旧为过去的传统设备,不能发挥出科技高端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当中的实际作用[1]。不仅如此,农民百姓对于生产过程使用的相关机械化也缺少对应的维修以及机械管理工作,导致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低下以及机械设备容易损坏的相关不良症状。对于一些自然灾害能明白现在生产过程当中并不能有效地采取对应措施进行预防,对于自然灾害的处理措施效果不佳,导致自然环境变化对农业经济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2.2我国当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经济发展依靠于生产方式的先进化。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往往有着落后的生产方式,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的水平低下。有很多农民为了有效地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往往只是并且过度地依赖于人力资源,没有长远的规划发展导致了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推广受到了阻碍,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生产力薄弱现状。
3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1发展农业信息科技水平
相关农业科技人才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有效地结合到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尽可能提高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精细化以及数字化,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前进发展。当前农业经济信息技术的主要运用在卫星遥控、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以及滴水灌溉当中[2]。相关技术人员用信息科技有效地收集农作物生产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相关的数据信息,经过数据的有效分析,为农作物生长的生产管理提供有效的工作依据,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从而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尽可能提高农业经济的生产规模效益。为了更好地发展无形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必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农业信息科技水平的提高工作上。积极响应农业信息科技的普及推广,为我国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一些农业人才开展相关科技的培训工作以及科研活动,加强对于科学技术的农业人才培养工作,尽可能地提高相关农业人才的科学技术能力水平,为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积累[3],相关部门需要创新农业经济发展的监管机制,尽可能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创造更好的形成条件,尽可能地将其有效运用于我国实际的农业经济生产过程当中,发挥出科学技术的真正力量。
3.2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在新形势下想要有效地发展农业经济,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有效转变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地结合宏观经济市场的影响因素,全面地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模式,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经济的实际现况做出全面的分析,结合分析结果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面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经济发展可能会遇到的相关问题,有效地减少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负面影响,有效地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投入资源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率,尽可能地帮助农业经济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4]。各级政府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的前进发展工作,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农业经济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条件下多样化发展。在实际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出台各种相关政策以及给予相关的资金,去有效增强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的核心竞争力,尽可能地为农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结合现代化的手段,帮助农业经济的前进发展,尽可能地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从过去传统的模式,有效转变为更加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以及本地农民百姓的生产规模模式,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前进发展。相关政府部门还需要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尽可能地在推动农业经济前进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注重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提高农业经济对于社会的奉献价值,尽可能满足人民对于农业的相关要求[5]。不仅如此,在推动农业经济前景发展的前提条件下,还需要注重农业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尽可能地在生产过程当中保护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避免对于土地资源的过度浪费,实现生产生态的有效结合。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多角度、多方面地推进其经济健康增长,保证在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还要注重农业生产的生态功能,尽可能地发挥出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对于当地环境的生态保护功能[6]。我们可以知道,农业生产过程也是对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有效措施,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加大农业生产的推广力度,尽可能地将一些荒地或者空地有效地组织起来,激励当地的农民百姓开展荒地或者空地的种植工作,提高当地的农业用地生态化的普及推广。不仅如此,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需要尽可能地避免过多地使用一些对当地土质以及水质有着污染的相关农药或者化肥。一些农药化肥过多食用会导致当地的水体污染以及土壤污染,进而导致大面积的农业发展种植污染[7]。对于水体污染来说,大面积地使用农药或者化肥导致农作物并不能有效地使其全面吸收,通过下雨或者灌溉等方式,农药或者化肥会随着水资源而流入到地下水环境当中,进而导致当地的水体富营养化。对于土壤污染来说,大面积地使用农药或者化肥会导致土壤当中的氮磷含量增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作物生产的最佳产量,还会导致连续几年的农作物生产都为此受到不同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数量,抑制了当地的农作物经济发展。
3.3加大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投入
相关工作人员为了尽可能地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当地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大一系列的资源投入。资源投入主要包括资金投入以及科技投入。关于资金投入,政府部门需要首先地完善惠农政策,尽可能通过制定相关的资金政策以及政府扶持帮助政策,来吸引大规模的年轻人继续进行劳动经济发展的有效工作,避免青年人的大量流失,为当地农业经济生产保障人力资源,有助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前进发展[8]。通过资金政策的有效扶持,调动了农民百姓的生产积极性,端正了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的正面心态。关于科技投入,政府部门需要对农业科技以及农业生产的相关工作进行充分研究,充分地提高农业生产过程当中的技术水平,提高当地农业经济生产的机械化以及智能化水平。部门可以通过相关的技术投入升级当地农业生产所使用的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科技化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地保证生产效率,为当地农业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1农村旅游经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农村旅游经济有助于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优化。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种植者的耕作观念比较保守、农村环境封闭等因素,导致种植作物和畜牧的类型无法根据市场做出有效的调整,导致农村的经济结构和模式单一,农民的收入不稳定。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起来后,农村人口可以迅速改变自身的种植经营观念,迎合市场的需求,提升自身农场品得附加值,并改变单一的种植作物。使农业种植和生产得到调整和优化。此外旅游经济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村和外界交流的便利度,使农作物的种植对交通的依赖度降低,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种类优化。
2)农村旅游经济有助于农村人口的经济增收。农村旅游经济带来了大量的观光游客,农村人口由此能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以及收入的增长。此外长期的旅游活动,有助于在农村形成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理念,使农村的旅游产业发展更加成熟,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保持长期稳定。农村旅游经济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是综合性的收益,能有效激发农村地区的潜在价值,促进地区的发展。
2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延长农村旅游经济的产业链,提升农村的旅游经济服务质量。随着农村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旅游业应该向更长的产业链延伸和发展,使游客可以体验到更多的农村风管和生活,促进农村旅游经济的成熟。例如一些农村定期举行的文化娱乐活动、农家乐和鱼塘的结合经营、采摘和踏青活动、特色美食文化等。除此之外,农村的旅游产业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规范和服务质量。在市场活动中,保持合理的价格规范,防止恶意的竞价和抬价行为。最后是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使保持游客在观光中的满意度[1]。
2)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农村旅游活动的宣传。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旅游更多的是吸引当地城镇的游客进行观光和游览。对此,在发展农村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当地城镇的交流和宣传,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融合。政府可以举办一些特色活动和农产品展示活动。具体的农村旅游宣传办法包括新闻媒体的报道、张贴广告海报等。总之,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城乡之间的广泛交流,政府应充当积极的组织者角色[2]。
3)在农业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意对农村自然神态的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目的。在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行政组织和政府部门应该对当地的生态保护提前做好规划。使旅游经济带来的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环境遭破坏等问题得到合理的规划解决,避免农村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此外还需要做好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对旅游的游客和当地的人们进行充分的宣传和提醒,防止旅游景区被严重破坏,导致农村的自然资源遭到损害和浪费。
4)农村旅游经济区内的人,可以成立一些互助组织和机构,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更有效的组织和建设。例如互助会的成员可以组织起来对自身的旅游特色地区进行宣传,提升本土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互助会成员也可以协调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有效合理。互助会的人员,还可以联合商议分析当地农作物的种植计划,使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推广度都得到一定的保障。总之,农村旅游地区成立自身的经济服务组织,有助于旅游经济的高效发展,防止个体能力有限,对经济的发展无法做出有效的贡献[3]。
5)政府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给当地人民制定一些扶助措施。政府在人才的储备和经济支配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此政府应该对发展旅游的农村区域予以一定的扶助。例如帮助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宣传。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组织旅游方面的人才,对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和风景地区进行调查和评估,帮助当地人口建立特色化的旅游村落。在农业种植中,鼓励农村种植高价值的作物,并安排相关部门的人员对种植技术进行指导等[4]。
【关键词】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
一、构建县域产业体系
当下,县域经济发展要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运行规律,并且实现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一是要依托当前新型工业化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制造业产业链的专业化和服务化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如研发、设计行业以及运输物流行业等,不断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加强新兴产业的培育。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为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农业、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地域特色明显、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经济效益显著的区域主导产业, 从而让当地特色竞争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对落后产能,要不断加大淘汰力度,对过剩产能要加快化解,对传统产业要进行改造和提升,尤其是潜力突出的产业,要重点将其培育成县域主导产业。二是要重点发展县域服务业,充分发挥当地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独特优势,将县域信息、文化、生活等行业的潜力深入挖掘出来,从而推动服务经济发展,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创新驱动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不断优化经济产业结构,紧密围绕当地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重视各种新型制造模式的发展,全面推进县域科技创新,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发展,从而使县域经济发展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并不断发展壮大。
二、加快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要努力促进产城融合,结合当地有利地县域环境资源条件,使得当地人口、产业和空间城镇化的共同发展,促进城镇化和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以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县域人口集聚程度、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二是要促进县域城镇承载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充分依托已有县城和资源配置优越的建制镇的现有优势,根据当地实际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当地乡镇村体系布局更趋合理性,深入到县域城镇居民中间,了解他们所关心的衣食住行、教育以及医疗等需求,加快当地基础设施完善,实现当地产业、要素和资源配置的有机衔接,使城镇功能得以优化,促进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得当地城市发展品质的有效提升。三是要加快城镇化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产权制度完善,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并且还要不断建立健全征地补偿制度,从而有利于人口公共服务共享机制的形成。
三、 促进县域经济绿色转型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减速转型期,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诸多实践已经表明,如果一个地区生态资源优势越优越,其发展前途更加长远,发展后劲更为充足,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地区生态环境优越,那么在吸引投资创业时将会获得更大优势,不仅如此,在广纳优秀人才方面以及促进生产要素融合方面空间更为广阔。为了能够引领经济新常态,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就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保护绿水青山,就是获得金山银山的思想, 从而使生态环保引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倡导低碳排放,拉动经济增长,并逐步在全县形成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氛围,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环保化程度高、经济效益显著,同时也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自身优势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创造绿色财富,带来巨大生态福利,从而有助于获得生态竞争优势的形成。另外,为了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还要大力推进县域投融资模式创新,依托城市都市群的有利优势,促进县域协同发展,这样就能让县域改革红利得以充分释放。
四、学会适应新常态
首先,应当加强区域合作,这是当下经济新常态大环境下经济联动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常态下,国内外形势变化明显,县域领导者应当把县域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深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加快改革创新,从而打破地区封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对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其次,应当加快产业升级。在第一产业方面,加强农业谋划,树立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使农业抗风险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这样就能有效促进整体经济效益提升。在第二产业方面,尽管近些年来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年下降,但是仍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把发展新型工业作为强县富民工作的着眼点,不断把实体经济做大做强,提高经济存量。同时还要重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缓解县域就业压力,使生活性产品更加丰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以有效提高,实现改善民生的目标。
最后,要注重法治体系建设。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在逐渐加快,对于县域而言,要想与全国实现同步发展,改革和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又需要应对各种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在县域工作全局中,加快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就更加突出,更加有必要发挥法治建设在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还要加快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要紧密围绕民生建设、推动产业升级、注重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有针对地加快法治建设,在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同时使法治保障更加强而有利,促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灵华. 经济新常态下长沙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5(35):61-63.
(一)统一存款准备资金政策
统一存款准备资金政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区域货币分布不均。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而言,其货币乘数较低,因此在统一存款准备资金政策的算法下落后地区非配到的资金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缺少资金支持就无法进行当地招商引资以及各项基础建设,对经济落后地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经济发达地区本就有能力进行自建,再加上大量的货币被分配到这里,其建设发展的空间被进一步扩大,此消彼长的建设方式不断拉大地区经济的不平衡。
(二)再贴现政策
就目前我国再贴现政策而言仍旧不够完善,使用的仍旧是相同的利率政策。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我国的票据难以实现不同地区的同化,很多时候难以发挥票据的一些基本功能,例如票据的融资功能等。票据市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这种想象尤为明显。经济落后地区难以实现融资,经济建设以及市场发展受到阻碍,造成经济水平发展缓慢。
(三)金融机构分布不均
金融机构主要指银行(国有银行、地方银行、外资银行、信用社、政策性银行等),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在东部发达地区银行遍布,银行种类多,数量也多。而在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只能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地带看到银行分布。金融机构的数量决定了当地的融资能力,由此可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融资能力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企业发展以及地区建设上的差异被进一步放大。通常情况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责就是给当地企业以及地区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缺少银行的支持,对自建能力较弱的西部地区而言想要获得经济上的飞速发展明显不太实际。
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在经济落后区域建立金融组织体系
基于原先统一的金融政策造成经济水平的区域差异,为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必须针对性制定区域金融政策,以此带动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水平差异。重视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构建,投入大量政策性资金。例如我国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国家应该颁布区域性金融政策,首先明确当地政策性银行的首要职责。政策性银行的资金应该被主要应用与区域经济建设,包括西部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性银行应该为地区预留相当一部分的建设资金共当地的区域建设,保证西部地区发展的基础资金。在西部地区建立专属于当地的金融机构,旨在为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提供资金服务。例如一些当地的开发银行或者投资金融机构,为当地经济发展进行融资,保证稳定的资金支持,加速当地经济发展。
(二)完善经济落后地区金融市场体系
落后区域的经济水平建设不仅要为当地建立专门的金融组织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发展,组建统一的金融市场,以此带动当地市场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东西部经济水平差异的出现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市场的分割,在东部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后国家有能力统一金融市场,以此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降低东西部经济水平的差异。通过金融市场统一促进东部资金流入西部,在东部资金日益饱和的情况下实现资金在西部的有效利用。统一金融市场后还要在西部构建区域金融市场,提高当地金融市场的层次性,从而根据当地企业层次的不同为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加速当地经济建设。
(三)加强经济落后地区金融调控体系的构建
加强经济落后地区金融调控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实现对区域经济的调控,在宏观上掌控经济发展的方向,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中央加大对银行的宏观调控,有助于中央根据区域发展的市局需求分配资金。另外中央可以经济落后区域的利率、贴现率等进行宏观调控,以此促进经济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另外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存款准备资金政策,增加经济落后区域的货币分配量,保证其经济水平建设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我国目前可以根据地区的不同按照西部、中部、东部等实行不同的存款准备资金政策,加强西部以及中部地区建设。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