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心得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心得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1 17:17: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心得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心得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在我县已实施两年多,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一、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据统计,七年级地理上册有各类图表135幅。通过大量的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度的定义、特点、规律的学习,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而旧地理教材是将定义、特点和盘托出,再配上一些图。这就让一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忽视了读图思考,而只是死记硬背各个知识点。新教材的内容组织方式完全有利于学生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2、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⑴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时差、方向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从交通图上选择最合理的路线、天气预报、绘制各种图表、人口资源地理调查等。学生无论是在现在的思维训练、意识培养,还是在今后的日常生活旅游观光、野外考察、工程建设、统计等方面,都可以终身受益。

⑵体现了“新的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

教材采用先进的结构模式(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是对以往的注入式、自学式、启发式、人物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诸多模式的优化组合,并十分突出了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其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如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补充地理资料,对地理现象的片断描写,动手制作各种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事实材料等内容,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自由思维,给教学保留足够的思维和创作空间。

⑶体现了“构建基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理念。

新教材吸收和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球卫星照片、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卫星云图、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等遥感图像、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组图,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互联网气象网站查询等,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富有时代气息。

3、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三大部分构成。而“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方式切切实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这种编排,摒弃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教法初探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教师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转贴于

1、提出有效问题。

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一体。这是教学活动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行为爱好,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时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从而达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共振。

2、教育要“回归生活”。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困惑与问题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遇到一些困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难以把握。

过去常说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这话也许有些偏激,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变革能引起教学方法的改变。因此可以说,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变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方法的变革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渗透,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们试着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检测,又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检测,采用了开卷、闭卷及开闭卷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些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出不同学生的水平,但却不能全面地检测一个学生的水平,很难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势。而且,开闭卷考查的重点是不同的,开卷着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而闭卷着重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题材很广,涉及范围也大,而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能查阅的资料就更有限了,所以很难操作。再加上完成开卷题所需时间较长,这又加大评价的控制难度,降低了检测的信度,不易检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2、班额过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学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60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是十分困难的。

首先,教室的拥挤就连学生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都很困难;其次,教室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

3、潜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内容与以往相比,淡化了具体指示。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并不说明课好上了。如果教师不认真挖掘,那就会觉得一节课的内容太少了,没多少可讲的,也没有什么可学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中很多内容的教学,若单单就教材讲教材,未免显得有些单调。学生通过自学阅读,对教材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教师只按教材列出的内容顺序,一个一个地“讲授”,那么无疑会让学生感觉乏味,从而抑制学生的学习欲望。此时教师应通过恰当的选择多种课程资源[教材、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音(相)带、实物标本、照片、图片等]来丰富课堂教学。

总之,在今后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致力于寻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致力于寻找一条既科学又易操作的评价方案;积极探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理综合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土高原”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景观,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但这一概念不是很清晰,但是通过直观的图片,再加上生动的语言,过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复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学生的经历,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对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 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像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像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 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辄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第3篇

在中学地理教师的行列中有少部分由于对教学的重视不够或其他原因,把教学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给淡化了。主要表现为消极呆板,视教学为包袱,这样以来,教师变成了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械的传授者。不但苦了学生,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保持积极创新的态度去进行教学。

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和实践的研究者,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重新激发自身活力,并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一切为了学生”应该是课改下每一位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其次,开放教学思维,赋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充满创新的色彩,这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愉快教学,也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得到长足发展,并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完善与创新。

(一)用多种方式引入,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从教学实际看,一个有吸引力的开始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在地理学科中,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条件,应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要求引入方式上不拘一格,因此在进行引入时应精心设计不断修正,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入时,应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创新引入,提高教学的层次性和饿逻辑性。一些教师认为,我们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很多内容安排学生自己探索学习,也是对教师“教”的一种解脱,于是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死背”,让学生无从下手,找不到知识的突破口,结果不能使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用多种方式引入还要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地理课”变“游戏课”

游戏课从很大程度上容易吸引人的兴趣,更不用说天生活泼的青少年,在一些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如通过拼版游戏,让学生很快能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全国和全世界。在讲天气预报的符号时,符号又多又不好记,同学之间不防试一试,比一比,看谁记得快、认得准,让学生自己做气象预报员,天气预报,同学们各自就会发挥自身优势,去努力做得最好,这样可以在快乐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想”,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常以教师的“讲”为主,实行满堂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了,作为一位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潜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自己提出问题,把问题留给学生去解答、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教师应该尊重没个学生的个性,营造一个民主、活跃的氛围,进行培养出学生的好学心理。这种方法一般采用“问题式”。例如:在讲述“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时,不是直接给出学生结论,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归纳总结,怎样让学生去总结出这些规律呢?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提出问题(1):观察南北两个半球从低纬向两极气温有何变化?问题(2):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气温有什么不同?依次提出,问题(3)问题(4),让学生观察,去发现,学生不难发现:低纬区气温高些,高纬区及两极地区气温低些;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在夏冬季节的不同,从而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的是引导作用,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去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这要求教学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优势及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重视对地理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处理地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以往地理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在地理情感上强调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并意识到自己所负有的责任,关心周围环境地域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在科学态度上强调把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与负责的态度相结合,能认识到各种科学的方法的用途和局限,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尊重自然的态度,关心环境质量等等。价值取向趋向于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处理好生活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一)让学生走进初中地理教学,避免教学中的枯燥乏味

例如:教师在讲到“天气与气候”时,教师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根据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严寒洪涝等,我们既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又遭受到灾害性天气的侵扰。因此让同学们知道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地理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地理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出发,不能再停留于机械地介绍地理知识和阐述地理原理,而是密切联系实际,反映社会的需要,反映时代的信息,又具有实用价值,这样能让学生很好地把地理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地理知识的广度。

第4篇

一、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情,合理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环节,可以使我们的课堂结构更合理、更科学。

1.坚决去掉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从而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更流畅。

与新知联系不太紧密的知识、可有可无的环节要坚决地省去;有的新知在复习旧知过程中很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此时插入“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就会显得生硬,就会打乱学生的连续思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时的导入新课就显得多余了,此时就要省去导入新课这个教学环节;如果在一节课上学生学得很好,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并且下课铃已经响了,也可以把全课总结省略掉。

2.合理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

中学生的有意注意一般只能坚持20―25分钟,课堂前20―25分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新知的教学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完成。所以有人这样分配教学时间:检查复习一般在课堂前5分钟内完成,导入新课用1分钟左右,新知教学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安排10分钟左右,全课总结1分钟左右,课堂作业8分钟左右。当然,因人、因年龄、因课堂教学的情况不同,可以进行合理灵活的调整。

3.训练应穿插于各环节之中进行。

很多老师课堂教学都采用了集中处理的方法,前半部分教师拼命地进行提问和讲解,后半部分集中进行训练。这样的结果是:所学新知因没有及时训练而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集中训练导致不能在课上完成所有作业,作业留在课后更是困难重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说,还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日积月累,成为学习“后进生”。如把训练穿插于新授教学的过程之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当堂训练的质量,及时反馈,及时补救,而且还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项关于“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教学态度”占17%,“学识水平”占13%,“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占70%。可见,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1.旧知复习要做到“精练”和“实用”。

所谓“精练”就是该复习的旧知就复习,不该复习的旧知就不复习;所谓“实用”就是复习的知识要对学生学习新知能起作用,要有助于解决新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新知的引入要体现“自发”和“自然”。

教师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有关问题,或者对新知巧妙地铺垫并适时加以引申,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去研究这些问题,通过探究、分析、讨论、操作等一系列活动,直到解决问题。

3.问题的解决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

“告诉我的,我会忘记;让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亚里士多德说得多对啊!

4.新知的巩固要注重“及时”和“高效”。

我认为,一是练习要“及时”,学生对旧知掌握得好将有利于新知的学习,反之将会给后继知识的学习造成障碍,所以在教学中要力争做到让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反馈;二是练习要“高效”,要达到高效的练习效果,习题就必须精心挑选,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三、实行集体备课模式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每个老师都能写出教案,而集体备课可以充分发挥同一年级备课组集体的聪明才智,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去认真钻研教材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确定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为此,要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活动,让集体备课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

四、重视撰写教学反思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必经之路

如果说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堂课,那课后的教学反思则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然而这一点常被忽视。课后反思,可以说是进行二次备课,既可以及时纠正问题、总结经验,也可以为自己的教学研究提供素材。新课程提倡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会反思、常反思、善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1.记成功之举。

每一节课总有成功之处,如有趣的对话、典型的案例、逼真的演示、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传神的体态、奇妙的方法、有益的启示以及精彩的教学设计和授课片断等等。教学中,这些闪光的现象俯拾皆是,只要我们留心,就不难发现。长期积累,积细流以成江河,教学经验自然会日益丰富。

2.记失败之处。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即使最成功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如表达含混、处理欠妥、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知识性的错误以及教案与实际的脱节甚至是解答不出学生的问题等。把这些“败笔”记录下来,认真反思,仔细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教学必然日臻完善。

3.记感想体会。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微视频 翻转课堂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度发展,微视频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逐步走进了初中的地理课堂,以其独特的功能使地理课堂得到了有效的“翻转”。本文笔者从长期从事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经验出发,就地理课堂中使用微视频使课程有机串联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利用微视频再加以言简意赅旁白直击课程内容重点,利用微视频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应用三方面入手,介绍一下自己的初中课堂中应用微视频的心得和体会,以供广大教职员工参考和借鉴。

一、有机串联,建构体系

在初中地理课本中,每一个节的课程内容中都零散的,只是整体知识的一个部分,也就是所谓的“沧海一粟”,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而微视频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及时演示的功能形式,将初中地理课本整章内容进行有机的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利于初中的中学生们学习、掌握以及记忆。

比如,我的讲解初中地理人教版初一课程《地球和地图》一章内容时,我先让学生们自主学习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大小、地球仪的作用、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经纬网的用途以及地球的运动方式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等等相关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为了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效掌握,我又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提问,发现学生对知识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无法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在一个知识点和另一个知识点的联系上,仍就一头雾水。于是,我就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制作了微视频,以地球和地图为核心,以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地形图的判读为四条支线,进行了本章基础知识大梳理,使该章内客进行了有机的串联,使地球和地图所有课程内容形成了体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种通过微视频,将零散的章节知识进行有机串联,将所有课程内容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使学生对知识结构有了一个总体概念,促进了学生对相应知识内容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加强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初中地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

二、言简意赅,直击重点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涉及到地理常识性的概念,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经验困乏,即使再多的语言进行讲解,学生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如果在这个时候,针对重难点制作微视频,通过视频演示功能再配以言简意骇的旁白,这些地理常识性的概念也就能很快说明问题了。

比如,我在给学生讲解初中地理《经纬线》内容时,经过引导学生自学后,我又给出学生们进行认真讲解经线和纬线的概念。但是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是有学生提出:老师,我们在地球什么地方能够找到经线呢?虽然问题可笑,但是表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经纬线的概念。于是,我分别制作了《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微视频并配备了课程内容浓缩了的简单解释,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知识“翻转”。经过“翻转”,学生真正明白了经纬线的作用,懂得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人们为了方便研究地球仪人为划分的。

微视频在讲解地理重难点的时候,可以形象直观的描述事物,如果再加以教师简单又有针对性的的旁白解释,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就更加容易了,因此,这种方法是很实用有效的,很值得广大教职员工提倡和借鉴。

三、联系生活,引导方向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一些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是相联系的,比如,月圆月缺、四季更替、白天黑夜、人口与人种、发展与合作等课程内容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些课程内容只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相结合,才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导意义,对今后的生活生活和学习指明方向。

比如,我在给学生讲解人教版初中地理《发展与合作》一节内容时,针对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布、发展水平差异、国际经济合作进行了表格化对比,又通过制作微视频对区别进行了展示,并且明确我们中国进行的定位也是发展中国家。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是否可以很快消除之间的差距?以及让学生自主探索身边国际经济合作的典型事例?学生们通过查资料,找例子,认识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通过国际经济合好,双方都有好处,但是利润的分配往往掌握在掌握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的发达国家,因此,由于利用分配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除。身边国际经济合作的典型事例有很多,“可口可乐”就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分工协作来生产销售的典型代表。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广泛而有效的利用微视频图文并茂、音声色于一体的强大演示功能进行教学,可以使初中学生们对地理知识进行多次有效的“翻转”,一方面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的对课程内容理解和记忆,使地理课堂教学不断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 孙小娟、潘丽玲. 慕课微视频在地理实体课堂中的功能[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

[2] 吴文成. 数字地理视频资料的选取与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 地理教育,201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