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2 09:14: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最先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幼儿长期的生活环境。在家庭因素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是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例如,长期生活在过分赞扬中的幼儿,往往会产生自负心理,难以接受他人的批评;而长期生活在屈辱中的孩子,则会产生自卑感;在缺少温暖的环境中生活的幼儿,他们对周围的人和物都会相对冷漠,不信任他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家庭气氛。研究发现,生活在宁静而愉快的家庭中的孩子与生活在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性格上有很大差别。如果家庭中父母关系融洽,孩子就会有安全感,信心十足。如果父母关系紧张,则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也会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2.教育机构因素。托幼机构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进入托幼机构的幼儿,托儿所或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对其心理发展也起重要作用。在幼儿园,如果师幼关系不密切,气氛不融洽,幼儿得不到教师的尊重、和认可,甚至受到冷落或惩罚,幼儿就没有安全感。同时,教师的人格特征也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如教师情绪不稳定,对幼儿不友善,不亲热,无同情心和爱心,脾气暴躁等都会导致幼儿的心理紧张,对周围环境无所适从。

3.社会因素。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方便快捷,孩子们也深受影响。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面、娱乐生活的同时,一些言情戏说的影视作品、打打杀杀的动画片逐渐成为他们的钟爱。内容低劣粗俗的图书、光盘,也充斥着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这些都危及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其环境的好坏对幼儿的身体及心理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环境作为幼儿园的一种隐性课程,能对幼儿产生感染和熏陶的教育作用,尤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

首先,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应注重与幼儿间的互相交流,在情感上、认识上达成一致的过程。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在沟通中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这样有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引导和帮助。

其次,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和善、耐心、公平,对幼儿有爱心的老师深受幼儿的欢迎,而严厉、责骂、惩罚幼儿、脾气坏的老师则让幼儿惧怕。作为幼儿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个性作为榜样来影响幼儿。

2.利用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首先,游戏有利于调节幼儿的消极情感。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弗洛伊德早在本世纪初期就提出:“游戏能满足孩子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当老师、警察等),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游戏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打针、吃药等),宣泄和抒感,缓解心理紧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尽情地想象,并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参加成人活动的愿望,这对缓解幼儿内心的紧张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次,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通过数年的研究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得来,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什么理性的服从,这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并且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行为准则。如在玩规则游戏时,需要按照统一的规则来玩,不能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如果当自己按照规则玩而取得了胜利,幼儿会感到自己是个能干的人,从而激发起对良好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

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能做到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并且能和他人友好相处,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二)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的心理发展健全,能正常的对待外界的各种变化,从情绪到内心都可以适应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有着满意的心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统一的人格和正确的自我观念。心理健康的幼儿是有自己的友伴并乐于和别人交往的,他们是能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对自己抱肯定态度,并且能客观地认识社会并与社会保持良好接触。心理健康的幼儿是爱与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家庭

很多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看中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家长对子女的百般溺爱和过多保护,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想方设法给以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一种理应被包容、被关爱、被保护的依赖型人格,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乱发脾气,即“任性”的习惯。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有这样几个因素:

1.家庭教育中的教养方式不恰当。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家里所有大人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尽管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们也认为孩子还很小不懂事而不去纠错,反而去迁就孩子。正因为父母长辈的百般宠爱,我们的独生子女们才更加会“撒娇”。

2.家庭教育中榜样的作用。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会严加责备。然而,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所以,孩子身上发现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

3.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统一。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分歧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家长在孩子面前应保持一致,否则不仅要求无法实现,降低教育效果,而且会产生不良的作用,让孩子更任性,因为他有“靠山”。

4.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很多时候家长都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所做的事情而没有以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和子女感情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家长要善于观察、发现子女的变化发展,对他们的合理要求表示理解,并通过恰当的方式给以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切忌独断专行,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即使说的不对,也要道理说服。

(二)学校

来到幼儿园,就意味着幼儿将开始过集体生活,同时又开始一定程度上独立的生活,幼儿入园有着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离开亲人,离开父母而导致的亲子分离,二是进入新环境,接受陌生人而产生的陌生环境适应,同时,家长也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的好不好,和同伴相处的怎么样,能不能适应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幼儿园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以正确的方式共同帮助幼儿更好的成长。

教师应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交流,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是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有时教师们利用一些休息时间,会在班上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聪明、可爱,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他们也许会变的更加缺少自信,更加的内向。还有些教师甚至还会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问题,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许多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家庭教育策略

从家庭来说,我们家庭里要理性教育孩子,不能过度溺爱,给孩子积极评价,并且要及时表扬,给予孩子自信心,逐渐做到更好。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如果不满意孩子的某些特点,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现,如果有,要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改正。同时要给孩子的进步留有余地,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参与家务,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让孩子在家中享有民主平等的地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联系,及时与孩子同伴家长的交往,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家长必须掌握幼儿身心健康的基本知识。如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有关孩子心理困扰,心理障碍时要及时找专家咨询。

(二)幼儿园教育策略

1.创设适宜环境。幼儿园应在园内创设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学习、游戏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索,除了适宜物质环境还需要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与幼儿要建立充满爱意的师生情谊。爱是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应该多给幼儿一些爱护、关心。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幼儿,细心尊重每个幼儿,做到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评价孩子的时候用鼓励的语气,帮助孩子们乐观自信,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教师还要教会幼儿尊重他人,教导幼儿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集体要求,教给他们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交往技能。

2.注重幼盒睦斫】到逃个别差异。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心理特征和性格在每个幼儿身上的表现都不一样,调皮好动、活泼开朗、胆小怕事、成默寡言等等。对于任何一种幼儿,我们都不能忽视,而是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根据每位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和困扰,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3.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切教育都在游戏中进行,陈鹤琴说过“从心理方面说,小孩子是好动的、好模仿的,游戏可以给孩子快乐、经验、思想和健康。”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活动是幼儿学习交往技能的最好机会,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幼儿代表着祖国未来发展的动力,幼儿强则中国强,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在全社会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健词:幼儿 心理 健康

新《纲要》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和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幼儿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将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确定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向与教育目标: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幼儿自身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是幼儿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开展多种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提高教师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在工作中我们注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组织她们学习一些心理学相关知识内容,发挥教师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作用,为有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利用幼儿发展性原则、非价值性评价原则、主体性原则教育和引导幼儿的做法与行为。例如:在环保教育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探索讨论沙尘暴的相关问题时,教师主动参与幼儿的讨论,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象,从幼儿兴奋的脸上,感受到教师的一颗童心。教师能亲身体察幼儿的内心世界,和幼儿达到心灵上的接触、情感上的交流。如果教师不允许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就严重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2.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必备条件

(1)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教师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如幼儿在犯错误及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教师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幼儿非但没有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增强了自尊、自信。日常活动中,教师以朋友、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交往中,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团结互助的教师之间的关系,都能使幼儿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产生心理安全,良好的精神环境为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铺设了路基。

(2)为幼儿提供宽松、愉快、和谐的物资环境。为幼儿创造温馨的生活空间,改善幼儿园室外楼体墙面的色彩,绿化、美化幼儿园的室外大环境,创设富有童趣的玩沙、踢球、种植、饲养的小世界,定期更新室内的墙饰教育环境。在公共走廊创设了以《我为妈妈做些啥》为主题的品德教育和幼儿健康画展等教育环境,为幼儿营造一种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氛围,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养成。

(3)为幼儿创造客观教育活动的环境。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我们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注重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带幼儿去户外大自然中,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让幼儿在参与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3.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1)重视日常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活动之中,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在点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校正不良心理行为,让幼儿感受一种群体感,形成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园日常的教育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非常显著。

(2)强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教育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纠正幼儿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自控能力差等。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采用融合模式,扩大了幼儿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性。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与合群性;美术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等。这样,将会给以后的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有针对性游戏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合作性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我们依据游戏原则,灵活采用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让幼儿体验合作的愉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通过他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例如,在照相馆的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的选择与互换,具体的活动分工,如何接待客人及照相过程情节的发展等,幼儿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作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意义。

4.家庭、幼儿园融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第4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研究与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作为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项。但是在实际的落实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阻碍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步伐,只有适当调整相关策略,积极健全相关法规政策,为才能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家园合作的意义

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在幼儿的发展教育中,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心理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

现阶段,我国的各个地区都已经开始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国家对这项工作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且加强了扶持的力度。但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依旧处于发展中阶段,在此期间就需要相关的教育部门对此项工作进行一定的优化和创新。在进行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合适的书籍来对幼儿进行引导,由于市面上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繁多,内容涉及面广,这样就导致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比较低。此外,现如今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通过课堂集体教学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而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在讲解中也比较枯燥乏味,就使得幼儿在学习中不能够对心理健康的内容掌握完全,不能够真正实现幼儿的心理健康。与此同时,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教育只在幼儿园进行就可以了,作为家长只需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根本不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也缺少正确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缺少家园沟通

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使得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阻力过大。其中主要出现的矛盾就是家长与幼儿园方面对幼儿教育的侧重点不一致。一般情况下,家长都只注重对孩子知识教育的成果,而幼儿园则是考虑到幼儿整体素质的提升。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与幼儿园在认知方面的矛盾就越来越突出。再加之家长与教师对幼儿的定位情况有所不同。作为家长,往往对幼儿的期待值都比较高,但幼儿教师主要是根据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提出适合幼儿发展的要求,这种期望值上的差异,往往会造成幼儿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模糊,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此外,家长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主要讨论的内容是身体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很少能够了解透彻,加之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指导,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容易以偏概全。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园合作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要想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就要对幼儿教师提高一定程度的专业素养。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行不断的提升,还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要结合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针来进行适当的选择。

(二)提高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幼儿园要积极开展亲子活动,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沟通提高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建立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其持续性的特点。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行为方式以及思想方面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对于这种情况,建立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可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册、亲子活动、家长QQ群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的不同性格特征和行为表现对幼儿的心理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引导和干预;家长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及时反映幼儿在家的表现,听取教师意见,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活动。此外,家长还要加强自身学习,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育儿水平。

综上所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现阶段的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所以就要求家长能够与幼儿园方面达成共识,进行友好的协作,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教育的目的,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真正的体现出来,使得幼儿在生活学习中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

作者:杨兰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张灵.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0,02:4-9.

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有效实施

一、营造和谐良好的人文环境

对于刚接触生活和学习的幼儿来说,一切都是未知神奇的,这个时候的幼儿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幼儿平时的言语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幼儿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言语行为,防止给幼儿带来不好的影响。同时,幼儿阶段的孩子心灵十分脆弱,其感知能力也非常敏感,因此,教师在学校要保持积极的教学状态,和幼儿交谈说话时要把握好自己的语气,如果幼儿犯了错,就对他们大呼小叫,进行言语上的呵斥,则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阴影。所以,幼儿园需要建设一个和谐友爱的人文环境,让幼儿的心理健康在良好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教学活动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措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引导幼儿心理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幼儿的心性格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比如在开展《汽车跑呀跑》这一主题活动时,可以采取扮演的方式,让小朋友们分别扮演不同的小汽车、行人、以及交警叔叔,让幼儿们学会过马路的时候要注意红灯停、绿灯行、要走斑马线等等,不仅利用课堂进行了教学,并且让幼儿学会了正确过马路的方式,这种教学活动将知识和心理教育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再比如开展《水的世界》这一主题活动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播放视频的方式,在课前提前准备好课堂中所要讨论的内容,可以播放关于水的重要性的视频以及不同地方水的图片,引发幼儿的好奇心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小朋友们有谁知道水有哪些用处?”“没有了水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小朋友们要如何爱护水资源?”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幼儿们就会有强烈表达欲,这种上课方式不仅使得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而且还向幼儿传达了水资源十分重要的观念,让幼儿的心理有了要爱护水资源的认知。所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当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要在自身的教学基础上加以改进,让幼儿心理伴随积极乐观的心态成长。

三、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

家庭是幼儿心理成长的第一站,一则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幼儿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和温暖,自然就会在情绪上变得开朗稳定,不会产生太大的情绪波动。二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如果家长用全面理智的态度来教养孩子,幼儿就对于事情的是非对错有正确的认识,比如孩子手里已经拿了一个冰淇淋,能够判断是非曲直的孩子不会大吵大闹再要一个,反之,家长的溺爱和要什么给什么的态度则会使幼儿心理成长变得扭曲。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也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难而复杂的任务。”因此,学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家长会”、“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研讨会”、“校园资讯”平台以及活动,为学校和家长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下,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会更加完善。

第6篇

关键词: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一、案例分析

1.案例一

开学时,他的妈妈抱怨说康康比较淘气,不听话,十分任性,对于大人的管教从来都是抵抗的。真不知道怎样改变他的这种坏脾气。教师根据康康在班级的表现,认真观察他的日常行为,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纠正康康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教师与康康的家长达成了一致的认同,在孩子出现任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应该根据情况进行引导,关注他的抵抗心理,对于他合理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并鼓舞,对于他不正确的行为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尽量不使用强硬的管理方法,但是对康康的任决不能姑息。经过康康父母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努力,康康的任性的坏习惯逐渐改掉了,成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2.案例二

乐乐今年4岁,是一个十分聪明的男孩,学知识很快。他从小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俗话说,隔辈亲,老人对乐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乐乐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对孩子缺乏教育和陪伴。在这种情况下,乐乐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幼儿园时,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他就大哭不停。乐乐的自理能力比较差,自己不会穿鞋子,下楼梯没有教师牵手就不下,不会跟小朋友一起做值日,而且他的朋友比较少,且乐乐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针对乐乐的情况,我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为乐乐创造锻炼的机会,锻炼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并且多与同龄孩子玩游戏,要多夸奖他的优点,帮助乐乐树立自信心。在幼儿园中,教师会经常给他表现的机会,这样长时间以来,乐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一个月之后,乐乐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前胆小、不愿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情况减少了,他变得愿意与别的小朋友主动沟通,并且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二、幼儿园、教师、幼儿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应该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幼儿教育的重要地位。幼儿园是儿童接触外界的主要环境。对3~6岁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附加的教育内容,而是渗透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园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成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教师更应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3~6岁年龄段,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融洽的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观念都会对幼儿心理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让幼儿适当地吃苦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家长应该给幼儿创造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让幼儿体会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三、总结

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繁琐而又重要的教育工作,需要幼儿园、幼儿教师以及幼儿的家长共同合作,彼此相互影响。幼儿是我国发展的希望,只有对3~6岁幼儿开展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幼儿每天的生活之中,长期发展下来,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才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一个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有正义感、责任心的幼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刘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2(29).

[2]周芳.浅谈幼儿人格素质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

第7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66-01

蒙台梭利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无病痛外,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教师和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幼儿园教师有必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这一问题。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热爱幼儿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才能发展到爱周围的人。如果教师不爱幼儿,幼儿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园环境与温馨的家庭环境间的巨大反差,就会怕上幼儿园,怕老师,患"幼儿园恐惧症"。

2.尊重幼儿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否则就批评惩罚或斥责,要么不准参加游戏,要么罚站……其实,幼儿出现"对抗"行为一定事出有因,且这正是其独立意识和自主性萌发的表现。因而遇到冲突,教师要研究其原因,再作处理。"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陈旧观念一定要剔除。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给予其充分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幼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作为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幼儿的自我概念一经确立,便会相对持久地保持下去。我们无法相信,一个整天要服从于成人指令或是不时遭成人指责的幼儿会构建出活泼开朗、宽容友善的人格特征。因而"尊重幼儿"这一行为本身所内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是不该也不能被忽视的。

3.创设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首先,教师应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情绪沮丧时,态度粗暴生硬;情绪愉快时,就无原则地迁就容忍。教师的情绪波动最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所以教师应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其次,要为幼儿提供充满生机、能陶冶心灵的自然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

最后,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游戏场所,以及有吸引力的玩具,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游戏。儿童只有在自己选择的有兴趣的活动中,才能达到专注和自主,此时,他们的困扰将会消失,梦魇不再出现,行为问题会逐渐减少,食欲与健康也会恢复如常。如艺术教育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爱美天性,使幼儿的人格变得高尚、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4.参与并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交往中,如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教育幼儿助人为乐;鼓励小朋友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5.加强家园合作

近些年来,幼儿产生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在升高。究其原因,大多由社会和家庭生活紧张、家庭变化、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原因引起。所以,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在思想及行为上必须保持一致。出现问题,教师们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取得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06.137页.

第8篇

论文摘要: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它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

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组成,形成合力,开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它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为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服务,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被尊重,为集体所接纳,自尊、自信,获得成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老师及审判长的一项艰巨任务。这样去实施呢?老师必须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健康良好的个性。首先要教幼儿学会尊重别人,学会爱、学会关心别人、学会礼貌待人;其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制能力,学会宽容别人、善待别人,从而让幼儿的心理健康正常发展起来。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是幼儿园工作的主要任务,正确的健康观念包括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却考虑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孩子智力的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那么,如何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时间,谈谈这个问题。

让幼儿学会尊重别人,是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首要条件。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学会重别人良方。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作孩子的表率,让孩子长在天长日久的受尊重的潜移默化中养成尊重别人的好习惯。

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管束而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

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和家长应从自身做起,在有意识地对哈子进行爱心教育时,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孩子。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教师之间也应该互相关心和尊重,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多使用爱的语言。

培养幼儿形成助人为乐、关心社会、热爱公益事业的良好思想品质。

如组织幼儿给灾区小朋友捐献衣服、图书、玩具等物品,组织幼儿想希望工程捐款活动,参加为残疾儿童献爱心等媒体力量引导幼儿观看以关爱、善良、正义等内容为主题的作品把民主管理在身边相互友爱的事迹讲给幼儿听,培养孩子的爱心,从小给孩子的心灵拨下爱的种子,是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如谦逊文明的语言、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举止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礼貌教育呀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重要条件的环境,使孩子从小就学会礼貌待人。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承认。能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得打招呼、称呼人,会问早、问好、道别。

2、教育孩子当自己不注意影响别人时,会主动诚恳的道歉,当别人影响了自己时能克制、谅解别人,会说“没关系、不要紧。”

3、教育孩子当别人在谈话时,不插嘴、不妨碍,成人对自己讲话时,要专心听,不要打断别人说话。总之,教师和家长要做到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说话要做到温和有礼貌。

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影响自己的一生。无数事实证明,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热爱劳动、勤奋好学者。相反,懒惰往往使人愚昧无知而无所作为,热爱劳动,不仅使幼儿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树立了幼儿自信、自立,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