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际交往技能培训

人际交往技能培训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2 09:14: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际交往技能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际交往技能培训

第1篇

调查目的:通过这次调查,及时掌握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状况,以指导大学生有的放矢结合社会需求提高自己,为将来毕业后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好准备。

调查地点:学院宿舍。学院自习室。图书馆

调查对象:不同年级在校男女大学生

调查方法:实地访问调查。随机问卷调查。最后记录汇总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调查过程:在学院宿舍,自习室以及图书馆随机寻找符合调查条件的男女大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了解他们最为迫切希望提升的技能,然后邀请他们认真填写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见附录),最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得出最终调研报告,并找出相关的问题。

结果讨论:①实际动手操作技能成为大学生最为迫切提升的一项技能。在我调查的100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中,有平均大约7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太差,而这一比例又以理工学院的最为明显,达到91%。实际动手操作技能所占比例如此之高,一方面反映出当代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那就是只重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忽视了这种知识与实践实际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高校教育致命的一个弱点:学校培养出的大部分是一个一个“抽象的理论家”,那些“具体的实践家”少之又少。大学生亟待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亟待提升的又一项技能。通过调查,我发现许多大学生不善言谈,交际技能有待提升,而这一现象又以大一新生最为明显。成功学大师,华人成功学之父陈安之曾经说过:“在一个人成功的诸多要素中,你的信心恒心耐心能力占到80%,你所拥有的广阔人脉占到13%,剩下的7%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诸如机遇等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当今这个社交频繁的时代,甚至可以说谁拥有了人脉,谁就可以成功。另外,大一新生可能由于刚刚进入大学,一切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新鲜而陌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的日常人际交际,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一新生的交际能力应该会得以提升。

③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大学生需要提升的一项技能。调查发现,有4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非常缺乏。我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80后90后,并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自我意识相当强,当走进大学校园开始群居生活,失去了父母的荫蔽,自然而然彼此之间的矛盾便产生了。四年大学生活是一段群居的生活,是一段相互合作的旅行。其间,团队合作能力是尤其重要的。

④办公自动化能力也是大学生希望提升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有过半数的学生希望提高诸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有关现代办公自动化方面的能力,而且这一比例又以农村出来的大一学生居多。这表明现代科技以及办公手段对刚刚结束枯燥的高中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是有些陌生而且新鲜的,他们渴望这方面的能力获得提高。办公自动化能力也确确实实是我们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备的一项技能。

⑤调查结果表明,诸如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自我展现能力也是一部分大学生希望提升的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你未来的人生道路才会更加顺利。

解决方案:⑴学校尽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大学生平时注重提升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多参加假期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锻炼自己。

⑵利用一切机会去接触方方面面的人,努力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甚至班级团支部多组织一些采风活动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进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⑶班级可以多搞一些集体类活动,也可以利用假期组织诸如爬山之类的有助于提升集体合作精神的活动;同学之间也可以集体申报活动项目,集体参加,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⑷学校可以邀请精通办公自动化技能的人才为大学生作报告,或者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我们大学生自己也可以利用网络教材自学相关的技能。

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 沟通能力 培养体系

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在积极避免医患纠纷的同时,还能改善医患关系,进一步推动医疗质量的提高。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学校以及教学医院重视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的培训,而轻人文知识、沟通技巧的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目前的医疗环境。而国内的高校近几年在医学教育中关于如何建立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逐渐受到青睐,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现将我校临床专业2005级160名医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课外讨论、临床实习等情况探讨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160例医学生均为我校临床专业2005级学生。

1.2方法

1.2.1课程设置

在理论学习阶段,课程设置采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必修课程除医学基础和临床专业知识外,还设置了哲学、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等人文社科类课程,选修课程包含大学语文、成功学、医患交流学、医学生口才、幽默口才等对沟通能力有直接帮助的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如何准确获取谈话对方的信息,且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1.2.2理论知识学习阶段

本组医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医患沟通案例分析、以及小组讨论几个部分。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以及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勤奋思考、广泛搜集、大胆提问,并由有经验的老师予以指导、解答,包括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处理意见以及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等方面的指导与评价,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人际关系的水平。此外,学校提倡学生积极通过社团――演讲与辩论协会等学生组织举办普通话、沟通能力、人际交往礼仪等讲座,组织辩论赛、演讲赛、青年交流沙龙等形式加强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临床实习阶段

在最后一学年的临床实习阶段,在几个主要附院广泛实行带教导师制,要求导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临床专业技能培训,更要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沟通能力进行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参加实习小组长竞选,通过在实习小组中的组织协调工作来全面提高沟通交流能力。要求带教老师采用“抛锚式”教学方法,从演示、提问、互动、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解疑答惑、小组讨论等环节进行带教。并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到与患者的沟通及处理中去,通过医患沟通实践提高医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以及沟通能力。同时,采用标准化病人对学生的临床诊治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

1.2.3自制量表进行评价

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卷面考核,同时结合标准化病人以及OSCE量表对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考核。此外,采用自制量表让学生对理论学习阶段、临床实习阶段等整个教学过程,从课程配置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对自身沟通能力提高的适用性等方面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评价。

2 结果

理论学习阶段理论考试平均成绩89.3±5.6分,标准化病人考核平均成绩85.6±3.7分,实习生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回馈信息显示其满意度达94%。

3 分析及讨论

目前在国内,医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受到重视,但由于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因为培养体系的不完善、考核标准不统一等局限性,其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工作及研究仍然较国外发达国家滞后,仍处于摸索阶段。

在本组研究中,我校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将必修课程与推荐选修课程相结合,将案例分析、人际交往与沟通课程、以及标准化病人融入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进一步加深了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理论结束后的考核显示,理论考试平均成绩89.3±5.6分,标准化病人考核平均成绩85.6±3.7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选修课程的设置,有利于让学生在掌握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与人交流、沟通,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此外,学生通过社团举办辩论赛、演讲赛、青年交流沙龙等活动,其在人际交往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亦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同时,采用标准化病人的运用可很好的锻炼医学生的语言能力、沟通技巧、以及临床技能,而不会伤害到患者。同时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标准化病人,则能够真实表现出病人的表现(如表情、声音、体态等),在考核阶段还能够保证对每一位考生的表现都能一致,而不出现真是病人因恼怒、厌恶等负面情绪而造成的偏倚。且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标准化病人还能对学生的表现按照统一的标准作出指导及回馈。

在临床实习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方法,从演示、提问、互动、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解疑答惑、小组讨论等环节进行,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鼓励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主动的查找相关文献、参加小组讨论、得出处理方案等过程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实习生的探索精神,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揣摩及学习交流沟通技巧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在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中,我国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文献报道中显示,目前对其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有些提纲挈领的、抽象的研究,但其考评体系还有待建立。本研究显示将标准化病人以及OSCE量表运用于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考评中,将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沟通技巧以及临床技能,但标准化病人的选择以及量表站点的设定等具体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彭芳,毕清,郝敏.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能力评估和素质培养[J].医学与社会,2010,23(5):100-101.

第3篇

高职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方法单一,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文科高职生,因他们掌握专业能力的前提需要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和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特别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更突出。这些能力不像理工科高职生一样“一目了然”和“容易上手”,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因此,他们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技术含量低”,就业前景“十分渺茫”,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和压力。另外,由于文科高职各专业课程学习难度相对较低,加上有相当部分任课教师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如考前重点过于有针对性、对学生求知欲的引导不足等,导致他们缺乏锐意进取精神,在学习上存在很强的依赖性。一方面是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另一方面是学习动力不足,知识匮乏,二者互相“纠结”,成了文科高职人才培养的又一大“瓶颈”。再加上当前大学生多数是“90后”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较好,长辈比较溺爱,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较差,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而其成长环境的“一路顺畅”,使他们一旦遇到暂时阻滞就不知所措,抗挫折能力弱,导致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总之,文科高职人才培养之所以产生诸多“瓶颈”,究其原因,在于人们没有把握住文科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致使文科高职人才培养要么模拟本科模式进行培养,使培养方式成了“本科压缩培养制”;要么对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照搬照抄,缺乏针对性,造成实际效果不理想。为此,笔者认为,与理工科人才培养注重“技术”不同,文科高职培养注重“能力”,而人的诸多能力中,关键能力是核心因素,因此,可以在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的视野下探讨文科高职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二、关键能力视野下文科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

(一)关键能力和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的概念

我国学者认为,“关键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普遍需要的、可迁移的、促进性的、与职业或专业无直接关系,但在就业、创业、更换职业等个人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能力”。关键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它普遍适用于一定范围的岗位群,并可扩展到相关新工作领域。关键能力对提高个体的工作适应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获得便会伴随个体整个职业生涯。高职生关键能力指高职生除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岗位转换及职业发展的能力,是一种从事相同或相近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可迁移的跨职业能力。文科高职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中,偏重文、史、法、教育、经济管理等专业大类的分科”,如行政管理、中文秘书、法律、人力资源管理及师范类等专业。文科高职不像理工科高职那样具有非常强的技术实操性,能力相对难于量化。因此,笔者认为,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指文科高职应当具有的集中体现在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等方面,以相对抽象非智力因素而非实用技术为主要量化的、能及时应变文科类专业岗位群的跨职业综合能力。具体来说,首先,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属于在高职生关键能力基础上对文科高职生从事职业岗位群胜任力的一种归纳总结。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对文科高职生具有普遍适用性,只有具备这些能力,学生才能在职业发展变化或者劳动组织形式发生变化等情况下,从容地在变化中重新获得发展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知识。虽然这其中有些能力其他高职生也需要具备,但对文科高职生而言,这些能力具有特定职业的通用性,对职业生涯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其次,文科高职生与理工科的关键能力要求不同。对个人的影响中,有些能力是理工科高职生发展必须具备的,如对高新科技信息的吸收能力,而这些文科高职生可以没有;有些能力虽然二者都需要,但是细化后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对于学习能力,理工科高职生更侧重于科学技术的学习,而文科高职生则侧重于人文知识和人际交往经验或公关能力的学习等。再次,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主要以相对抽象的非智力因素为量化。与人交往、组织管理、心理承受等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为非智力因素。由于专业特性的不同,理工科高职生关键能力往往可以通过实用技能进行量化,如对技术、机械的操作;而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则不同,内化素质无法通过某项具体指标显现出来,或者即便可以展现也无法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如人际交往能力等。很多时候,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体现的领域是对日常事务的人工处理方面,涉及的大都是非智力因素,它与理工科高职生的“人—机”模式有巨大差别。

(二)关键能力视野下文科高职人才培养的内涵

人才培养指“为构建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结构,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文科高职人才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一直以来文科高职人才培养不像理工科那样,在技术上可以做统一、严谨和细化的标准和具体量化,致使文科高职人才培养寻找不到有效的路径。因此,笔者认为,既然文科高职人才培养与理工科相比,缺乏“技术含量”,那就从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视角入手探讨其人才培养。关键能力视野下文科高职人才培养,即根据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的内涵、构成及其要求,为构建文科高职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结构,按照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文科高职生的成长规律,对文科高职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开展其他有利于文科高职生成才的德育、智育、体育和其他管理服务工作,从而把文科高职生培养成为适应岗位群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最终实现文科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三、关键能力视野下文科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分析界定文科高职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

笔者认为,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应该包括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与心理调适能力四个部分,具体来说,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指文科高职生应当具备良好的获取、判断、选择、整合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指文科高职生应当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即通常所谓的“能说会写”;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际交往能力,二是沟通能力、技巧和方法;适应与心理调适能力指文科高职生要在紧张的职场中学会调整心态,客观、冷静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提高性格中的坚韧性,等等。当然,以上对文科高职关键能力的分析还是比较宏观的,毕竟文科高职专业众多,各有特点,专业不同,关键能力就不同,因此,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对每个专业的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细化分析和界定。

(二)加强文科高职实践教学场所建设

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义不容辞”之举。文科高职虽然难以走理工科高职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道路,但任何理论都有实践空间,不能实践的理论是不能想象的,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文科高职除了继续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场所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辟校内实践场所。在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天然实践场所,文科类高职生可到学校各个部门实践,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到学生处或其他管理部门参与实习,文秘专业的学生可到党政办公室、档案室等参加实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到人事处参加实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到招生和就业部门等部门参加实习,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到总务、后勤和保卫部门等部门实习,甚至可以兼职担任学生宿舍管理员,等等。在校内职能部门进行实习,文科高职生能直接接触具体岗位,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充分得到职业熏陶。同时,校内实践与校外相比,时间安排比较灵活,学生的安全能够得到较好保障,更加难得的是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能对学生的实践过程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

(三)加强文科高职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教学师为先,高职教育的成败,其决定因素在于教师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除了继续面向社会招聘“双师型”教师外,还要加强对校内教师的培训培养。首先,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学术探讨引导他们分析界定本校各文科专业学生的关键能力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好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建立课程体系,构建实践环节。其次,创新教师教学方法,引导教师认识到文科高职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实践环节的标准、要求和具体做法,同时,还要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利用寒暑假到实践部门第一线亲身体会和学习,让他们了解社会和市场需求,以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最新技能,提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走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再次,通过学校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方式加强教师管理,对在教学改革上取得实际效果,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受到学生欢迎的,能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在年度考核时给予表彰,在评定职称时给予一定政策倾斜,由此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水平。

(四)加强文科高职生道德素质和能力培养

第4篇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约占所有大学生总数的15%― 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比例为 8%― 15%。近些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贫困生比例有递增的趋势。许若兰通过调查发现,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非贫困生。在高校中,农村地区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城市地区的贫困生,贫困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贫困女大学生。

(二)心理品质

1、自卑心理

贫困生主要来自农村,囿于经济条件制约,穿戴打扮、日常用品都比较普通。入读大学之前,在农村地区接收的信息也较封闭,导致他们在某些社会技能、学业成绩以及相关素质等,都与城市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贫困生如果对这些比较在意,常把这些相互比较,就易形成自卑心理,孔德等认为,自卑是贫困大学生最显著的人格特点。

2、焦虑心理

面对一些生活开支、朋友聚会、技能培训等与消费有关的活动时,贫困生需要考虑是否在消费预算范围内。此外,还要担心人际关系是否会因为贫困而受到影响,担心毕业后能否如愿就业改善经济条件等。容易形成焦虑心理。

3、抑郁心理

虽然贫困大学生也很希望与其他同学一样加入一些经济要求较高的娱乐活动中,但现实条件的无奈却不能令他们如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容易导致其产生郁闷的痛苦情绪,如果不注意及时排解这些不良情绪,就会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4、人际交往敏感

为了考上大学,很多贫困生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学习,对于人际交往方面不以为然。但是进入大学后,发现学习已不是大学的唯一内容,各种各样的活动、聚会以及交友等,需要依赖自身的交往能力。但大学之前这方面技能的薄弱、观念的欠缺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如果处理不当,会加剧他们的人际交往障碍。冯宗侠的研究表明,经济状况良好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远远高于贫困学生。

5、优秀品质

尽管贫困生有以上这些消极的心理品质,但在责任心、诚信度、自尊自爱等积极心理品质方面要优于非贫困生。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更多困难的磨砺,培养出更为坚强的优秀品质。贫困生十分珍惜各种机会的降临,抓紧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时光,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勤勉努力。来自校内外的各种资助与关怀,培养了他们的感恩与责任心。由于自身处于困境,因而当自己能力允许时,更原意帮助他人。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援助策略

(一)养成积极的认知方式。有些贫困生会因为自己的贫困生身份而感到抬不起头,认为他人会看不起自己,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所以很有必要让他们学会一些积极的认知方式。告之他们,尽管暂时处于贫困状态,但是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改变境遇。贫困的磨难可以锻炼自身的抗压力,磨砺自身意志。要教育他们学会积极的暗示,相信“这正是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良好机遇” “我是最棒的” “我一定可以胜任”等等。

(二)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乐观、幸福、爱与包容等积极情绪体验可以消减抑郁和焦虑等消极情绪。通过与朋友聊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适度锻炼身体等简单的行为可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也可以经常回忆自己以前做得成功的事,重新体验之前的心境,增强自信,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三)塑造积极的人格。积极的人格可以使个体对自己更为包容,不对自身有过于苛责的态度,较快地适应所处的环境中,面对挫折与压力时,勇于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积极人格品质的获得不是由遗传所致,而是在后天通过亲自参与与体验各种活动所得。贫困生如果习得了积极乐观的人格品质,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就不会一味地怨天尤人,而是冷静淡然,用积极的观点来解释评价,通过自己的实际努力取得进步,培养能力,改善境况。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援助机制

(一)提供物质援助。首先要保证贫困生能在大学里正常地学习、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政府要完善相关的资助政策,学校要制定合理的奖助贷体系,对所有贫困学生给予充分地照顾。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因贫困问题而产生失学危机。此外,设立校内外各种勤工助学岗位,这不仅可以达到资助贫困学生的目的,也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体验到自身价值。

(二)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很多贫困生十分体谅家里的经济境遇,会考虑到自身对于家庭的责任,有些想方设法通过自己的各种兼职,为家庭减轻压力。鉴于此,政府、学校、教师、同学等要为他们给予良好的支持与鼓励,让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体验到积极的情绪,获得积极的力量 。

第5篇

自从xx开始在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实习以来,到现在已经学习了20天了。虽然自己仍然一个单子也没有做成,还交了400元的各项费用和押金,但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学校里一直认为工作了什么事情就都简单了,不用那么用功学习了,可是在新华的这段时间我发现,越是工作越需要学习。在新华不仅仅新的员工需要学习(比如:保险法的相关知识,考取人资格证书以及相关的业务技能培训),而且各个级别的都需要不断的培训学习。而且这里的工作氛围很好,每天都有晨会,大家高高兴兴的一起学习,分享经验,是快乐的工作。在这里,能学到很多的知识。不仅仅是保险的,而且有关理财的知识、人际交往的知识等。退一步说,即使我以后不适合作保险,也锻炼了自己,增强了自身的一些素质。

另外,我们新华保险公司有很多的激励机制不断的鼓励我们去奋斗,挑战自我。我感觉不仅仅是作保险需要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的。以前从没有穿过西服、打过领带,来到公司这些都是需要的(当然,现在去应聘都得这样)。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礼仪。还有针对同行业的竞争,我们是绝不能说一些诋毁的话语。虽然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但是我却经常听同学说其他保险公司诋毁我们。这一点我感到很欣慰。一个公司不是把精力放在自夸和贬低对手上,而是切切实实的去为了客户的利益去努力的服务。

总之,我是被新华十年的发展速度折服了!他那过硬的产品、深厚的文化氛围等深深地吸引住我了。我会不断的学习,早日成为新华的正式员工!

第6篇

我国高校普遍实行按院系、专业为单位,以年级统一安排住宿的模式,不可否定,这种模式方便了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有利于院系对学生开展教育和管理。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能充分发挥集中住宿模式的优势。同样是采取集中住宿模式,美国耶鲁大学于20世纪20年代就建立了“住宿学院制”。在这种体制下,传统院系的壁垒被打破,住宿学院成为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学生的日常事务由12个住宿学院专门负责,每个住宿学院除了院长外,还配有教导长、住宿学院院士、生活顾问等管理人员,而传统的行政单位性质的院系则只负责学生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住宿学院制”作为耶鲁大学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出众多世界一流人才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其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和“育人”理念。相对于欧美其他大学的学生住宿模式,“住宿学院制”将学生教学、科研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很好地分开,行政性质学院与住宿学院各司其职,改变了我国辅导员既要抓学生学习、又要管理学生日常事务、还要保障学生生活的“全职保姆”的尴尬现状;而且这种模式不仅使学生享有大学校的优越设施,还可以享受小学院的亲密和温馨,这些都有利于增强“90后”大学生宿舍归宿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宿舍和室友,不至于被硬性安排到宿舍成员各方面迥异,缺少共同语言的宿舍,这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宿舍关系,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另外,住宿学院齐备的管理、周到的服务和完善的生活设施可以为大学生成长提供有力的条件,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养成。

2.增强宿舍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2.1壮大宿舍管理队伍。仅仅依靠高校后勤部门配备的宿舍管理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够满足“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咨询、生活顾问等多样化的需求。我们还应该引进学生工作部门、各院系的力量,抓住大学生宿舍这一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我国不少高校实行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党员联系寝室制度,甚至在学生宿舍建立学生事务工作室等等,都是些不错的举措,但是实施力度还不够:辅导员象征性地出现在学生宿舍,但是紧闭房门,完全没有深入学生;学生党员虽然深入学生,但是毕竟力量有限;学生事务办公室长期不开放,或者“挂羊头,卖狗肉”……因此,好的措施需要好的落实,否则也只是花架子。只有真正实现宿舍管理员、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形成宿舍管理合力,才能更好地推进“90后”大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

2.2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素质。据了解,我国不少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人员都是安排的学校家属,既没有专业的知识基础,也没有服务的意识,有的甚至缺乏个人修养,给“90后”大学生造成负面的示范作用。因此,后勤管理部门应该规范大学生宿舍管理员的选聘和管理,并定期开展宿舍管理员技能培训和交流,鼓励他们深入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增强其服务意识,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3.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学生是宿舍的主人,更是宿舍社区化建设的主体。将大学生吸纳到管理队伍中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或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首先,深入到学生中去,听取“90后”大学生对宿舍社区化建设的心声。宿舍文化建设就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并且学生对宿舍文化建设更有发言权,如果不深入学生,不了解他们对宿文化舍的需求和愿望,不尊重他们的意见,那也只能是闭门造车。其次,组建学生管理委员会,鼓励学生参与宿舍管理。宾夕法尼亚大学一改传统,创建学生宿舍管理部,并全部由学生担任各种职务进行学生宿舍管理,制定宿舍管理条例、承担宿舍管理任务、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等等,不仅等到学生们的高度支持,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让学生参与宿舍管理,更增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4.加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4.1网络化背景下学校职能定位的转型。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如果正确加以利用,可以搭建起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网络化背景下,学校已经无力控制学生的话语权。虽并不提倡高校传统的宿舍管理模式,但是却不能忽视学校对大学生社区文化的规范和引导。因此,学校的职能定位应该由“划船”转向“掌舵”,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共建和谐校园。

4.2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加强宿舍与宿舍、宿舍成员之间、学生与宿舍管理员之间的交流,例如创建学生社区网站,提供学生关注的资源和服务,宣传先进的宿舍典型、传播健康的宿舍文化等等;创建宿舍部落格,增进同宿舍成员之间的交流,在网络上建立共同的家园;创建宿舍管理网上论坛,听取学生对学校宿舍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建议,解答学生宿舍管理疑难。

4.3规范网络行为。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实行实名注册制度,并通过必要的技术和手段加以严格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对于一些不文明的网络行为,也要加强教育管理,严格规范。

5.正确引导网络化背景下的宿舍人际交往

5.1端正学生人际交往的观念。人际交往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宿舍成员是一个集体,是一家人,要学会相互理解、互相关心;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是我们最基本的品质,也是宿舍成员之间友好相处必不可少的法则;以诚待人、和睦相处,展现良好的宿舍精神面貌。

5.2增强宿舍成员的宿舍荣誉感。宿舍就是大学生来到大学后的新家,宿舍成员要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四年,实属难得。通过制定宿舍卫生公约、开展“文明宿舍”评比等形式增强“90后”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宿舍成员之间的感情和宿舍荣誉感。

5.3开展宿舍文体活动,增进交流。定期组织宿舍之间的联谊、举行社区篮球赛、社区趣味运动会、宿舍文化征文比赛、宿舍迎新联欢会等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6.鼓励先进社区行为文化健康发展

第7篇

论文摘 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过程中,由于学校、酒店、实习生对“实习岗位设置”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高校无法参与安排实习岗位、酒店把实习生当成普通员工使用、实习生对岗位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与障碍。学校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指导、酒店应站在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实习生应明确实习目的等,从而满足三方的诉求。 

酒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如何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岗位设置模式,对于培养优秀的酒店业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1.岗位设置的不同理解

酒店实习生岗位设置是指实习酒店因人力资源需求对实习生岗位类别和比例结构进行有效的人员设置。

1.1人才培养目标对岗位设置的要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学校希望实习生通过酒店实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技能、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实习生岗位设置,要求实习酒店提供比较全面的实习岗位,使实习生尽可能多的了解酒店的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也要求酒店在提供实习岗位时,注重对实习生能力的培养。

1.2实习酒店对岗位设置的态度

酒店对实习生岗位的设置常常局限于眼前利益,缺乏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长期培养。如:有的酒店单纯利用实习生质优价廉的特点, 认为实习生实习期短、流动性强,在岗位设置上一般只考虑基层岗位,根本不涉及管理岗位,也没有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及专长进行分配。

1.3实习生对岗位选择的看法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通常将自己定位为管理类人才。虽然一开始只能接触基层岗位,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实习生对管理岗位的偏爱和追求。在岗位的选择上实习生更青睐于前厅部、销售部、行政部,以及后场文员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有利起跳点。以衡阳师范学院07、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调查表明,有21%的学生希望到行政部实习,31%的学生想要去前厅部,23%的选择了销售部,14%的学生愿意去餐饮部,对客房部感兴趣的仅有3%,剩余8%的学生对岗位选择没有特别要求。

2.岗位设置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2.1从学校看

一是理论教学与酒店岗位需求存在差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但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与酒店岗位要求的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学校在岗位设置中缺少主动权。为了节约成本,酒店实习生岗位基本是按照酒店人力资源的需求来设置,而不会顾及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学校针对岗位设置提出涉及酒店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苛刻”条件时,大多数酒店都予以拒绝。第三,实习心理辅导不足。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对实习生的心理辅导不够,导致实习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2.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岗位设置利益化。很多酒店片面的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尽可能的节省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单纯的利用实习生资源。二是岗位设置欠妥。酒店提供的基本上是基层服务岗位,而这不可能让实习生了解酒店的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在不允许“串岗”和换岗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对酒店行业的厌恶,形成酒店人才的“潜流失”[2]。三是缺乏系统培训。酒店很少给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即使培训,内容完全停留于形式,枯燥、单调,根本没有涉及到管理知识。

2.3从实习生看

一是实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实习生没有意识到基层岗位的重要性,经常抱怨实习时间长、实习内容单调。二是心理素质较低。实习生心理素质低表现在心理上对基层岗位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强。以衡阳师范学院06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为例,调查显示只有8%的实习生能够完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高达74%的实习生则长时间的停留在磨合期。此外,实习生容易把实习简单的理解为劳务输出,导致实习过程成中的各种情绪问题和心态问题。

3.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岗位设置的优化对策

3.1从学校看

首先,要构建优质、稳定的实习酒店。学校与酒店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可以使酒店充分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特长爱好;学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酒店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加强技能培训。包括专业服务技能、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鼓励学生争当“社会志愿者”,督促学生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多灌输交际思想,也可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活动,拓展学生的交际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聘请酒店职业经理人授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角度,使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模式,还可以解答学生对于酒店在实习生岗位设置上的疑惑和不解[3]。最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同时,应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模拟挫折训练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脱压力,积极面对挑战。

3.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要树立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理念。酒店对于实习生的使用应着眼于为整个酒店行业的培养储备人才。二是要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酒店业,酒店应尽可能多的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与轮岗的机会。在酒店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实习岗位设置应涉及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销售、行政等多个部门;实习期较长的,应尽可能提供轮岗机会,2-3个月进行一次岗位轮换。三是要建立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实习生的在岗培训和薪酬管理。在岗培训内容应包括基层岗位服务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运作情况的培训。对于实习生薪酬管理,要根据其工作中的表现给予适当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3从实习生看

一是提高对酒店实习的认识。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就应对整个实习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解实习目的,在实习中思考解除疑问。例如,在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中,实习前由实习指导老师提供一些与酒店管理有关的论文选题,实习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边实习边研究,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比赛。既有利于激发实习生探求管理知识的欲望,也提升了酒店实习的层次。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实习生应当放低姿态,从主观上增强对基层岗位的认同感;充分意识到在对客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惠军,田亚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三赢”实习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07,(12):116-118.

第8篇

在当前形势下,许多幼儿园中幼师的职业道德与技能不足,出现了多起幼师虐待儿童事件,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倘若仅仅只是从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方面来进行幼师人才的选拔,那么,幼儿园能够在社会上招聘熟练工,也能够节约人力资本,然而,是什么原因使得幼儿园更加倾向于招收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呢?事实上,幼儿园用工更加重视的是幼师的职业素质,尤其是是否具备良好的礼仪,这是由于礼仪才是一个合格的幼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所以,为了确保幼儿园的幼师能够更好地工作,有必要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将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贯穿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所有教育工作中。接下来,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索。

二、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的各种意义

中职学校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一定的职业技能,从而在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同时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切实提升他们的职业礼仪技能,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这些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由于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礼仪而失去机会。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是继续加强针对性技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非常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来说,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的各种意义如下所述。

一方面,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是规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日常礼仪的关键方法。礼仪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的基础上,也能够成为第一印象中他人的主要衡量和判断方式。只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技能,才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取幼儿以及将来的同事的好感和尊重。

另一方面,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良好途径。通过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能够引导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建立非常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这也非常符合学生从学校逐步向幼师工作过渡的心理成长需要,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的大幅度提升。

与此同时,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能够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技能的大幅度提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保证学生能够不断地自我锻炼、改造礼仪品质。礼仪是道德技能的外化表现形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得体的言谈举止、平和的心态、恰当的事件处理方式来走进幼师工作,是赢得幼儿园的管理者以及同事、幼儿的认可和支持,获取长远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工作

做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具体来说,做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工作应该从下面的几点来着手努力。

(一)高度重视职业礼仪教学。

在做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职业礼仪教学同时兼顾“学”“用”二者,也就是说,必须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在职业礼仪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利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具体来说,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模拟招聘会、模拟工作流程等,安排学生灵活运用他们掌握的礼仪知识,将其用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来。

(二)教师必须做到率先垂范,体现出教师礼仪技能的示范作用。

在做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具备言传身教的关键角色。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够极大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由此看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教师都必须根据教师礼仪的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三)进一步完善礼仪课程考核办法,改进评价体系。

礼仪是一门具备非常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在进行礼仪课程的考核的过程中,必须以实践检验为主,以笔试测试为辅。其中,笔试主要是对于学生掌握礼仪理论知识的具体情况进行考核,而实践主要是对于学生应用礼仪的具体情况进行考核。较为完善的礼仪课程考核办法必须综合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活动、岗位礼仪等等各个方面,从而彻底实现借助于职业礼仪培养来实现学生的综合技能的大幅度提升的目的。

(四)创设具备浓厚的礼仪氛围的校园文化。

浓厚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可以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的礼仪习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礼仪修养的大幅度提升。在校园内部,必须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倡导文明言行。具体来说,可以借助于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播;也可以借助于演讲、辩论、专题讲座、文艺活动等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播,反映出学生所关注的礼仪问题,通过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来逐步地影响学生。

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应该举办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进一步强化礼仪培养。具体来说,中职学校应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实践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具体来说,可以开展“礼仪使我如此美丽”演讲比赛、小品表演、礼仪知识专题宣传、主题班会、讲座等,特别是每学年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的“校园礼仪之星”比赛,借助于抢答、情景模拟、场景分析、礼仪形象展示等各种各样的途径,保证礼仪知识形象化,深入到每个同学的心间,真正实现普及礼仪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