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德育实施途径

德育实施途径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2 09:14: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实施途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德育实施途径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途径

一、前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明显的变化。这个阶段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价值观念形成和道德素养的形成都将产生重要的意义。对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及时的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和引导作用,促使学生能形成好的道德品质。下面将对初中班主任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二、创设和谐的德育教育环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里面充斥着网络信息,学生能在网络上获得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因此在思想上呈现出了一定的独特性。再加上当前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他们受到的家庭宠爱比较多,在心理上会表现出一定的骄纵和任性。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站在与学生同等的角度上,深入学生内部,充分的了解到学生的内心想法和个性发展的情况,从而更好的把握学生思想。同时作为班主任应当时刻的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和健康问题,当前阶段很多的学生都存在着心理焦虑或者是脆弱等问题,需要教师能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从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心理疏导方案的制定,促使学生能逐渐的走出心理阴影。班主任要想让学生都能得到心理上的健康发展,一定要重视起环境的构建,要及时的给予学生帮助,促使学生能得到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倡导人性化管理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当中班主任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善于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对于一些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或者心理相对较为脆弱的学生教师则需要积极的从其身上找到闪光点,并鼓励学生将此发扬,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班主任可以将班级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进行小组管理,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促使学生的班级管理积极性能得到提升。同时,教师对于学生所出现的不良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引导,而不是严厉的教育批评,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来进行感化,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在学科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

在学科教育当中适当的渗入一些德育教育知识,是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当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好的学科教学当中教师在保证知识教育的同时集合课程特征,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德育知识的教育,实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对此,作为班主任要做的是积极的与各种学科教学的教师进行沟通,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好的情境,既能达到提升学生积极的效果,同时也能让德育教育的实施有基础保障。每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具有阶段性的,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学科的发展历史来逐渐的渗透德育教育,鼓励学生在当中得到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提升,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五、建立平等的教育观念

教师在班级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采取审美样的方法教师一定要保证树立起对于学生的平等观念。平等不仅仅要尊重学生,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心理健康角度出发,避免因为过于严厉的管理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教师要做到对于学生的宽容,但这种宽容并不是无底线的,而是要正确的看待学生所犯下的错误,要采取心理疏导方式来进行逐渐的教育,在保护学生自尊心不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让学生能懂得教师的一片苦心,从而促使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能得到提升。此外,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当中应当树立起班级内部的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来促使学生积极性能得到提升。让学生能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规范自我行为,为班级的德育教育实施效果提升做出保障。

六、积极开展团体活

班主任应当尽量的避免进行单一乏味的说教活动,而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好的展示平台,从而让他们能得到自我的提升。同时教师要对班级内部的制度进行适当的完善,建立班级管理团队,让学生能自我进行班级活动的组织。学生之间的带动性是比较强的,在长时间以来他们的活动积极性和自觉性都将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能产生提升学生合作意识的效果,是德育教育当中重要方式之一。

七、结语

作为初中的班主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学生的特殊性,要从实际出发来进行德育教育的实施,并积极的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促使学生们能得到全面的提升,为他们的素质能力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丁建军.论初中德育教育活动的多样性[J].文理导航(上旬),2016,(12):174-188.

第2篇

关键词:管理网络;队伍建设;德育评价;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少年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结合多年德育工作的实践,就小学实施德育的方法和有效途径谈几点体会。

一、健全德育管理网络,落实德育目标任务

德育工作事关青少年发展大局,学校必须确定以德育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完善以“校长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德育管理网络。要根据学校实际合理确定德育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方案,详细具体安排德育工作。要加强德育工作督促检查,建立德育工作评价机制,促进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近年来,我校确定了“追求真善美,培育有智慧、明是非的阳光学子”的育人理念,提出“以真求真、以善扬善、以美育美、以爱育爱”的落实路径和措施。在全校开展“真善美在课堂、在校园、在校外,真善美在语言、在行动、在礼仪,真善美在教师、在学生、在家长”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系列活动。从“弯腰捡起一片纸”“随手拧紧水龙头”“不闯红灯文明行”“在家我做小帮手”等细节入手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基础

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方法独到的德育工作队伍。班主任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能组织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德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我们的做法:(1)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如开展“读书点亮智慧人生”“放飞心灵,成就梦想”等为主题的班会课观摩,让班主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2)开展思品课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每学期我们都安排1~3节思品课的观摩教学,组织班主任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低、中、高年级思品课教学模式。(3)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每学年除有计划地送部分班主任参加外地培训外,学校政教处还按月开展班主任培训,培训做到月月有主题、有点评和反馈、有实效。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教育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奠定了基础。

三、实施德育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长春52中开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平台,对学生实施德育评价:(1)引入学生标志性发展评定卡评价、班级捆绑100分评价、课堂优化评价、等级评价和积分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每种评价方法都注重及时性和激励性。等级与积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更有实效。(2)改变了单纯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做法,从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养成、实践与操作素养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评价。(3)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4)学期末通过评价平台,对所有学生一学期来的思想表现形成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等级,并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予以通报。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系统的引入,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学生德育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进,提高了德育评价的实效性。

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升华

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德育多元化

由于我校地处城郊,生源复杂,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混杂,还有外地来做生意、打工者的子女,也有父母都不在身边在校外公寓寄宿的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仅靠一两节品德课教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建立了心理辅导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点针对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家庭以及公寓寄宿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品行。

参考文献:

[1]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

第3篇

1结合内容,激感

从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与心理因素。从备课环节着手,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发挥教材本身具有的德育功能。

歌曲《我们爱国旗》是一首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歌曲本身就是抒发对国旗的赞美和热爱之情。通过对歌曲的学唱,以及教师的引导和知识的引申,进一步了解国旗的含义,加深学生对国旗的崇敬和热爱之情。以此达到它本身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歌曲《快乐的早晨》,表现了大自然间朝气蓬勃、生机勃勃的景象,让学生从音乐中感知生活的美好;歌曲《一对好朋友》、《可爱的动物》、《小狗与口哨》等乐曲则是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亲密和谐的融洽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这种美好、善良、纯洁的心灵。这些教学素材本身就具备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育人功能。

2发挥机智,随机应变

教师应该发挥教育机智,在教学的过程中,随时发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适时适地的把握时机对学生灌输德育教育。在一次偶然的唱游课上,一只小鸟不知何时误打误撞飞进了唱游教室。在同学们的喧闹声中受到惊吓,在教室里横冲直撞,直到撞到窗户的玻璃上,瞬时失去了生命。同学们惊呆了。这是以此很好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机会。他们亲眼见证了生命的脆弱,我把握住这次良机。在当天的唱游课上正好进行的是飞的律动。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在学小鸟飞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状况。他们很快就有了答案:要注意安全,看清周围环境,要注意谦让,不要发生交通事故,不能拥挤做事情不能着急学生们很有自己想法。一次小鸟事件成了一个很好的生命教育的教育素材。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类似的状况肯定会有很多,只要教师能够适时把握机会,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3活动体验,收获感悟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真实的感受,往往比他人的灌输更加能触及内心,这也是学生通过主动思索而达成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

《小树快长高》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歌曲抒发了小朋友和小树亲切交谈的亲密关系和希望小树快长高的美好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给光秃秃的小山坡种树的环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小树,亲自劳动把小树种在山坡上,并面对面的对自己亲自种的小树唱出自己的祝愿这一连串的活动,真实的感受到我们与自然间的亲密关系,发自内心的对小树许下祝愿。通过活动,激发了小朋友内心真实的情感,生动的让他们增强了环保意识,进行了生命教育,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我想这样的教育比起单纯的说教可能更为深刻和有效。

4兴趣着手,引发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兴趣不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目的,教育心理学表明,当教学能引起学生兴趣时,就可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更好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兴趣更能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喜悦和求知欲望,引发他们的主动探索。

《小红帽》是一首活泼、可爱、节奏欢快的歌曲,歌曲旋律优美动听、脍炙人口,歌词生动、有趣,非常受到小朋友的喜爱。教学环节的设计从歌词入手,创设和歌曲内容相切合的森林情景,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分工扮演森林中生动有趣的不同景象,在表演中学习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学生也有极大的兴趣和很高的参与热情。不但亲身感受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更是增强了安全意识和主动自我保护的意识,与生命教育达到了有机结合。

5不拘形式,無形渗透

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又是不拘一格的。德育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应该在无形之中无声的渗透。

歌曲《小雨沙沙》的教学过程加入小雨的表演,意在为歌曲的学习创设情境,却在无声中让学生感受了沙沙细雨滋润大地,唤醒大地间的万事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气。感受了自然界蕴藏的无限的生命力以及细雨对自然生命的爱护。歌曲《孤独的牧羊人》也让学生在表演中在学唱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通过对大自然美好的想象,对生活美好的憧憬,激发出学生对生活的热情。通过这种听、唱、玩、演、说等等多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感知感悟,逐渐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达成了生命教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

6适时评价,有效引导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适时的评价,是学生最好的激励,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能淡化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歌曲《小叶子》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同学们在情境表演得过程中扮演小叶子空中随风飞舞的样子。有的舞姿轻盈优美,有的简直是群魔乱舞。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评价、有效的引导。对舞姿优美的同学进行评价:

第4篇

【关键词】网络探究;德育;实施途径

在新时期互联网络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今天,它的影响力已不容忽视。因此,如何认清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同时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学校德育阵地中的作用就显得日趋重要。下面我就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探究对中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及其实施途径进行些许探讨。

一、网络探究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的普及,将社会、家庭与学校三方面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通过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探究,使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共同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1.网络探究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德育教育的资源

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有着明显优势。网络探究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丰富资料的来源。

2.网络探究使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德育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课的方式,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互联网络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效果自然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教育效果。

3.网络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其次,互联网促进了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价值观及行为规范,使学生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宽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另外,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并借助自身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网络探究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实施途径

1.加强德育工作者的互联网络知识

学校应当鼓励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学习网络、了解网络,认真关注,努力探讨网络和当代学生的互动现象。尽量发挥网络探究的正面效应,并努力消除负面影响。只有自身具备了上网知识和上网经验,才能与学生在网络方面有共同的话题,才能与学生增加交流的机会, 教育才更有说服力与效果。

2.利用德育专题网站学习加强德育教育

通过办好学校网站的德育专题,以丰富、详实、生动的材料介绍一些国家大事、身边小事,讨论学生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在这其中要坚持正面的声音,以和风细雨、入情入理的方式,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思想上的引导。学校还可以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学校工作信息的,少先队、共青团及其它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这些网站,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

3.鼓励学生专题电子作品比赛加强德育教育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学生们利用电子技术来创作班刊、壁报、电子书、办校刊、做贺卡、搞美术创作、制作班级网页、创立个人网页等,这些作品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举办关于德育专题的电子作品比赛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我们设定的轨道上来。学生们搜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受教育过程,而且,学生们通过把原本松散的资料制作成自己的作品,就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专题的理解。然后,德育工作者把其中优秀的作品在互联网上发表,这样不仅对作者本身会是一种激励、一种教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来教育其他学生。

4.开展网上心理辅导

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途径

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可见,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必须面对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对高中生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和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使人的天赋素质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的同时,对先天素质上的某些缺陷或不具备的方面,通过教育和实践获得某种程度的补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人的后天素质获得充分的发展,以达到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七个方面。我们应当完整地把握这七种素质教育,全面地协调发展各种素质,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把青少年培养成跨世纪的人才,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使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呈现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二、对高中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改进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学生在校时间的很大部分在课堂中度过,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主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过去我们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归纳为“讲、准、讲、清、教、懂、教、会”八个字,今天,随着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变化,为完成教学过程服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也要不断改进。要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

但是,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试”部分还占相当大的比例。主要表现在备课只注重备教材,不突出备学生;注重备知识的讲解过程,不注重备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研究教法,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学法;讲课则一讲到底,平铺直叙,重点难点不突出;练习上搞题海战术,层次不分,多多益善,加重学习负担;课堂中常常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或表面热闹,外动内静,思维不够、不深,学生的素质难以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学生学习时间又相对有限,素质教育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育科研,做到因材施教,推陈出新,努力寻求多种多样的科学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2、强化德育工作,构建新的德育模式

德育立校,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首要之举。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才的培养,关键对人的道德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价值。鉴于这一认识,在学校的发展中,要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之首。为此,要认真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和新特点,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四个转变,即德育目标从抽象的整合型转变为具体的层次性,体现德育目标的针对性;德育内容从单一型转变为综合性,实现内容的规范性;德育途径从封闭型的学校管理,转变为开放型的网络育人,做到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德育评价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强化德育评价的导向性。

3、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网络。

(1)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们协商推荐一些懂得教育,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的家长,组成学生家长委员会。该委员会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计划、方案,帮助学校解决有关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负责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及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等工作。

(2) 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家长会通过座谈、答问、交流介绍、讲座等方式,起到双向交流,获取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信息的作用。进而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4、评价体系要多元化、多样化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实现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多主体共同参与评价的活动。这就意味着“学生评价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而足由教师及其群体、学生同伴及其群体、家长、社会评价机构和学生个人等构成的群体实现共同决策”,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评价中的共同责任。多主体学生评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本人自我认知的积极性,同时测评要素全面,信息来源渠道广泛,也提高了学生评价的效度。

第6篇

[关键词] 德育教育 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 系统性

德育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规格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之出现了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人才培养的复合性不断凸显,随着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德育教育更加注重实效性和时代性,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有效实现途径,开创德育教育的新局面就变得十分迫切。

一、建立德育课程的合理科学体系,扩大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覆盖面

以生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现实发展出发,以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现实生活为参照和源泉,让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回归生活,以此为起点来建构德育课程体系。

1.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构建高职高专院校德育课程新体系

建构德育课程新体系,可以选择与学生密切相连的集体生活、交往生活、情感生活、课程生活以及相关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宗教生活等,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使其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同时将主流社会意识渗透其中,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喜闻乐见、潜移默化。这样的课程新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次:核心层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间层次为人文选修课、层次为讲座活动等。

核心层次是主渠道,要开够开足课时,但核心课程受教学大纲、课程课时的限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需要用大量选修课程和讲座、活动等来补充,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德育教育。

人文选修课可以分为课程辅和提升素质性的课程。我校开设的与课程相关性较强的课程,如《越南语》、《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以案说法》、《图形图像处理》等;提升素质性的选修课程有《音乐欣赏》、《公关礼仪》、《唐诗赏析》、《故事哲学漫谈》、《历史纵横》、《云南人文地理》、《书法》、《插花艺术》、《艺术欣赏》等20多门课程,提供给学生较大的选择面。同时我校还开设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必选课,如《心理健康教育》、《节能减排》、《就业指导》等。

2.注重人文选修课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力

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不仅要靠社会环境的影响,更要进行理论认知教育,才能使信念更牢固、行为更自觉、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强。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学制为2~3年,要大范围、大规模地开设德育认知相关课程,如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西方政治史、西方经济学、人类学、民族学、法学和政治学理论等人文课程基本不太现实。但是,可以聘请教授、社会名人、政府官员、企业家等,开设一些与之相关的跨学科的人文类选修课或举办学术讲座等活动,内容可涉及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国际政策、宇宙空间、环境保护、社会等方面。无论是规定的课程,还是松散的学术活动,都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灵活多样。

3.以课程为中心,形成新型的教学主体

德育的教学过程就是以课程体系为中心的互动过程。以课程为中心,就是教师的角色从“教书”转向“教人”,日常教学工作也由“备教材”转向“备学生”,即以对学生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去了解学生的不同需要、不同发展现状。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系统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他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并且在与学生不断发生的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引导其学习活动,不断拓展、改造学生的经验,促进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建构。具体来说,有如下方式:一是由教师或学生选择德育专题,教师、专家等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并分析比较他人的观点,选择、阐明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作出评判;二是教学中通过两难故事方法,使学生得出自己的假设见解,再进行检验推理考察这一见解,不要求得出一致的结论,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想;三是讨论法,即针对一些道德现象,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道德观点,并通过讨论形成对问题的认知意识冲突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四是在学生社团中形成民主风气,组织成员在关怀、责任、义务等方面提出要求,建立社团道德风气,增强学生对团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开展“三生教育”为主线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自2009秋季学期起,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全面实施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把“三生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时期正是人生走向社会的转折阶段,面临着角色转换、独立生活等新的挑战。云南省开展的“三生教育”,立足人生发展需求,依据生命特征,遵循生命原则,着眼学生未来成长需要,以学生的内在潜质为基础,寻找恰当的教育切入点,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激发生命活力。

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服务作为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排除心理困扰的必要手段,在学校德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贫困面较大,生源结构多样化,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同时,扩招后竞争的激烈、择业困难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以“三生教育”为主线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咨询服务、心理治疗等,可以加强调适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树立学习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培养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律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人生存意志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云南省现在将生命教育从思想道德教育中独立开辟出来,开设了专门的“三生教育”课,以此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为鲜明地传输给学生。从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三生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但讲授过程中老师们也普遍认为“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有重叠,操作层面可以互补。因此,应当研究探索如何开展以“三生教育”为主线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改变心理品质。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应当研究“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叠点和结合点,区分各自的侧重点,避免学生有重复讲授的感觉;二是在机构上,可以试行“三生教育”与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的融合,提升以“三生教育”为主线的德育教育的综合效应;三是在教学上,以“三生教育”为主线,把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中的生命观和人生观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方面的生命权、健康权教育和人生安全保护、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划等内容进行整合,丰富和充实“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四是在师资上,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加大力度建设“三生教育”教学团队,让专业背景不同的师资参与到“三生教育”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来。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活跃学习生活,注重教育实效,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是从德育系统层面加强和提升高职高专德育系工作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正确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以各种文明健康的文化、科技、体育、学术活动以及各种纪念性、宣传性活动、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文明、有序、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形成自信、自知、自尊的人格品质,对开展好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广播、影视、报栏、校报、校园网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宣传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经验。

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德育工作

校园生活不只是在校内,走出校门、投入社会也是丰富校园生活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院校尤其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具有社会发展和政治意义的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捍卫国家经济安全、保护民族利益等活动,具有社会服务性质的扶贫救困、扶老助残、环境保护、公益性义务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

3.开展多种团队德育活动

设置多种供学生活动的俱乐部、学会和协会,以班级、小组、群体等团队为单位,根据团队成员的思想状况和道德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实践为落脚点,使高职高专院校的德育课程与团队德育相结合,开展好团队德育。学校中的学生归属于不同的社团和群体,这些不同的群体组成不同的团队。高职高专院校的团队德育可以根据学生所属的社团性质,结合德育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使德育的理论知识渗透于学生的生活陶冶之中。

四、凝聚德育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要做好高职高专德育工作,就要树立大德育观念,充分发挥德育工作队伍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生产育人、实践育人、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德育目标。

1.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实效。在高职高专学习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遵循主体探究、知行统一、理性升华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进行基本国情、形势政策等教育,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2.采取有力措施,挖掘各门课程中丰富的德育内涵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德育素质,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塑造和培育学生德育素质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每一位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要加强人文类课程建设,开设与德育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用优秀民族文化培育学生情操;要深入发掘专业课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要大力发掘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顶岗实习隐性课程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开展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班主任、辅导员和党团组织、学生会要担当日常性德育工作

班主任、辅导员、党团工作部门和学生会及社团组织是日常德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班主任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宿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加强思想疏导和沟通,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同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密切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党团工作部门要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加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会及社团组织要围绕弘扬主旋律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4.齐抓共管开展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提升效果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和行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也需要随之而不断提高。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就要建立机制,协调工作沟通和联系,整合一切德育要素,充分调动三支德育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实现德育工作效果最大化。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德育工作需要一支理论过硬、素质全面、具有创新能力和水平的人才队伍,这支人才队伍应该由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党团组织、学生实习期间的企业人才等构成。

1.育人先育师,增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充分发挥德育工作队伍的教育合力,就要使全体教师明确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主要职责,进一步增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明晰德育工作职责,深入挖掘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岗位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德育价值、德育作用;鼓励全校教职工立足自身工作岗位,发挥德育作用,将德育有机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实习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同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提高专职德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视野,提高专业化水平。

2.加强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德育管理干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设计规划、安排部署、统筹协调、具体实施等作用,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力量。学校可通过将德育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德育干部选拔培养制度、挂职锻炼制度、考核奖励制度等方式,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挑选优秀青年教师从事学校党团工作和学生工作,精选优秀德育管理干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3.加强德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合力,关键在于形成一支思想素质过硬、工作水平高、工作适应能力强的德育骨干教师队伍,带动和促进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为此,学校要制定德育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建设德育骨干教师团队建设计划,鼓励、支持、组织德育教师加强学习,大力开展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引导、激励、帮助学生的能力。同时,打破只注重教师理论学习提高的传统做法,着力于提高德育骨干教师的教育引导能力:一是组织德育教师走向全国,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开阔视野,启发实践教学的选题、模式、手段等;二是选派德育教师深入本省、本地区改革开放的窗口行业、部门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研究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便于有的放矢开展实践教学;三是创造条件积极支持教师参加省内外实践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四是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德育实践教学信息、个人开展实践教学的做法、体会等,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创新意识和组织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薛新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5.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第7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养成教育 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高素质的劳动者。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中等技术人才供不应求,职业教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对中职生进行养成教育,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寓德育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健康地发展。”“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

近年来,中职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我校在校生有2000多人,生源对象基本上一直是处于初中升高中成绩属于下半段的学生,他(她)们大多精力旺盛,好动好奇,个性特征特别明显,常常做出一些有悖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事情来。对这些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中职德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不是在一般意义上教人生活的技能和常识,而是在精神层面上引导人明确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内化道德准则为日常行为,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实用型劳动者。

1.学生思想层面上的问题

(1)在世界观方面:胸无远志,缺乏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拼搏干劲,没有“舍我其谁”的主人翁精神,斗志不强,方向不明。

(2)在人生观方面:没有抱负,看不清自己的前途,人生目的模糊,得过且过,碌碌无为,虚度光阴,有自卑感,常有自暴自弃的现象。

(3)在价值观方面: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很少有大局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有奉献精神,自私自利,漠视他人。

(4)在恋爱观方面:玩世不恭,游戏人生,过早涉足爱河,双方感情浓烈时卿卿我我,朝思暮想,感情受挫时,吵闹不休,泄私愤,图报复,酿就悲剧的根源,过早地封闭了自己与外界交往的时空,身心受到难以弥补的创伤。

(5)在道德观方面:对如何做人的道理知之甚少,言语粗俗,行为不端,师长观念淡薄,平辈关系不密,哥们义气重等。

(6)在劳动观方面:怕苦、怕累、怕脏,不肯出力,更怕流汗,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

(7)在学习方面:畏难、厌学情绪明显,自甘平庸,不思上进,不学无术,没有时代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愿苦读,不想苦练,“嘴尖皮厚腹中空”。

(8)在生活方面:贪图安逸,讲攀比,摆阔气,高消费,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抛弃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9)在行为规范方面:缺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品德,平时放荡不羁,不受约束,自由主义、无组织思想突出。

(10)在择业观念方面:尽管中职学生就业并不十分理想,但部分学生仍眼高手低,对工作有等、靠的依赖思想,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工作,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总想到环境好、待遇高、效益佳的部门就业。

2.养成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卢梭曾说:“中学生始终是按照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的。”运用中职生“养成教育”德育策略,应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是道德实践的主体。我校针对旧有的德育缺乏对受教育者主体性关注这一现象所展开的活动,始终强调将受教育者置于整个道德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的前台和核心,而教育者只是在此过程中扮演指导者或帮助者的角色,这对学生积极地投入德育活动,培育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无疑是有意义的。

(2)需要性原则。从道德接受的角度来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主体出于道德需要而对教育者传递的道德信息反映与择取、理解与揭示、整合与内化及外化践行的求善、欲善、行善的过程。现阶段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具有强烈的参与集体交往和活动的愿望,他们希望通过活动展示自我,发掘自己潜在的能力,他们渴望参与社会,但由于自己身心发展水平、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又畏惧社会……因此,实行“养成教育”德育策略,应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主体需要,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3)情感性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重视情感效应的发挥,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使其在充满安全感、崇高感和尊严感的自然、轻松、高尚、美好的环境中将道德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并自我指导和调整道德行为。

(4)系统性原则。在实施德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德育目标,使德育活动系统化,保持一致和习惯,发挥整体影响的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将学校的德育置于社会的大系统中去进行,保持与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避免将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人为地割裂或对立起来的问题,才能解决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人为地对立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受教育者在现实问题上的矛盾冲突,并使之与社会实践积极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思想品德的发展。

3.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重塑中职学生自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无自信,难自强”,中职生这个群体有其特殊性,智力天资和同龄人并没有差别,但在往昔的学习经历中屡屡受挫,学习信心动摇,有强烈的挫败感,自卑厌学情结浓厚。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颗颗“受创的心灵”。这是中职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教学困局。因此,教学过程的开端应向前延伸到以培育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突破教学困局,坚信这些受伤心灵的可塑性,在各类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开展“欣赏”教学,及时发现,激励褒扬。①在军训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把立正、稍息、向左向右转、散开、向前靠拢、正步走等动作做得标准、整齐,培养学生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②通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六不”规范》、《住宿生条例》等校规校纪的学习,引导学生逐渐由“他律”发展为“自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主题班会活动、校运动会、校艺术节、学生社团等,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及服务他人的能力。

(2)重树中职学生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应当下大气力解决的一个难题。①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找到学生的“兴趣点”,用学生熟悉易于理解而又生动具体的教学案例导入教学,破除学生的畏难心理,领其入门。②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兴趣小组、技能竞赛、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由教学活动的被动方转为主动方,树立“我行”“我可以”的信心,让学生从各级比赛中脱颖而出,形成好学上进、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③我们在学生中挑选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任命为班干部、值日班长、实训小组长,通过这一举措,增强了这部分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在学习上、行为习惯上成为其他学生的表率,并愿意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学习。

总之,中职学校应实施养成教育,在培养学生具有社会公德的基础上,还让他们具有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湖北职教,2009.8.

第8篇

关键词:文化自觉 高校 文化德育 实践

“欧风美语”“韩流日雨”随着网络席卷校园每一个角落,高校大学生正面对多元、多变、多样的文化氛围,面临着艰难的价值观念的抉择、困惑的理想信念的树立和纠结的道德品质的评价,学生中的“双面人”“灰色人”“瘸腿人”很多,高校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德育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文化德育与文化自觉的内涵

文化德育,就是基于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即充分利用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从道德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出发,用文化来引领德育,用文化来浸润德育,使学生对教育内容能够主动地、有效地体验和吸收,发挥文化引发、认同、固化、传承的作用,使德育走进人的心灵,走进人的精神,走进人的生命。

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觉悟,包括对文化的深刻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正确把握,对社会与历史责任有主动的担当以及对文化建设的引领,对当代文化的定位与创建,最终达到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超越。

文化自觉与文化德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二、提出文化德育的意义

目前很多德育研究者对高校德育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政治化德育和知识化德育的传统德育模式,没有突破就德育研究德育、实施德育的界限,相对忽视了文化的教育资源和德育的文化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削弱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忽视了教育对象作为人存在的文化属性。因此在文化自觉视域下提出文化德育实践途径的创新研究具有主要的意义。

首先,能进一步推动高校文化德育教育观念的更新。文化德育能使德育从空洞说教走向文化浸润,从转变式走向构建式,从受教育者外在改变走向内在精神缔造。

其次,能进一步推动文化德育方法的创新。用文化自觉推动高校的文化德育教育方法创新则包括借鉴教育心理学、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强化文化自觉的心理动因,推动文化德育实效性不断提升。

最后,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德育的理论体系。文化德育将以社会文化构建主义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将德育放在文化自觉的大背景中进行审视和深入研究,更深刻地把握德育的文化内涵,这将丰富和发展德育理论体系。

三、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文化德育实践创新途径

1.构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优秀职业文化、优秀校园文化育人为主题的完善的文化德育内容体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紧跟十精神,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是高校响应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理念的重要体现。

优秀传统文化以崇高的道德境界和道德人格作为人生道德的追求,强调修养心性,优秀的传统道德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培养、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资源。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地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如该地城市发展的精神、悠远的历史、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传奇等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增强教育的人文内涵。

优秀职业文化是学生专业发展的持久内动力。高校应坚持以“职业文化”为切入口,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以技能提高为载体,把职业的理想、职业理念、职业行为、习惯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观,形成适应岗位需要的职业素养,并且将其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优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及发展,并逐渐改变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对大学生品德的养成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

2.通过道德认知发展法、情感陶冶法、修养指导法和行为训练法四大方法,构建“体验-感悟-实践―发展”的文化德育方法体系

道德认知发展法强调,人们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所以,在学校德育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促使学生的品质在原有的水平和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即进行反复不断的道德体验。

情感陶冶法就是创设相应的情境,运用人格感化、环境熏陶和艺术感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感化和熏陶使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感化其心灵和培养他们品德情感的一种方法。它的关键是使其入“境”生“情”,即进行道德感悟。

自我修养指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克制、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水平的方法,即进行道德实践。

行为训练法最大特点是着眼于知行转化、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行为训练不能走在发展可能性的后面,而应创造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道德的发展过程。

3.从文化自觉维度构建高校德育文化路径体系

(1)增强德育主体的文化自觉

文化德育强调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最大程度地催生和壮大学生自身的品德成长力量。因此我们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必须将抽象的道德思想转化为生动的文化形式,提高德育的效果。其次,我们要注重大学生内在精神意识的塑造。高校德育应该以至善与个体幸福为目标,切实将青年学生视为有尊严的、有人格的生命存在,重视主体精神意识的培养,将主体文化自觉的唤醒作为道德文化构建的重要使命。

(2)丰厚校园文化的文化底蕴

大学文化德育育人过程中增强文化底蕴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教育的至高境界,不是纯然去传授一种知识,而是通过知识,使学生熏染一种情怀,一种面对世界的人生态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学校精神,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存体验,倾听和感受不同个体的生命律动,捕捉新思维、新文化的火花和亮点,以便开启思想道德智慧,让学生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进入澄明之境。

(3)提高德育主体的人文素养

高校德育的主体包括大学教师、德育工作者及高校学生。提升高校主体的人文素质,从教师来说,就是要让教师将道德精神要义与课程、教材、管理融合,赋予课堂文化育德的功能,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德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有针对性地提升人文素养,改进管理方法,创新德育评价,将德育文化体现于德育管理之中;从学生自身来说,就是要在积极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理解和践行传统文化精神,在遵纪守法的同时,提升主体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张驰.大学生道德选择矛盾性研究.青年研究,2003,(6).

[2]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