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

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2 09:14: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

第1篇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向课堂要成绩,我们语文老师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有效高效。

本文试图从"语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这一角度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的认识。

不同的专家对"教学设计"有不同的认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鲍嵘在《教学设计理性及其限制》一文中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旨在促进教学活动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乌美娜教授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我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借鉴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大纲)、依托教科书(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环境和自身能力确立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和教学流程。

什么叫"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一、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现状

1、教学目标定位的错位甚至错误

在网上及一系列的优秀教案上搜索,你不难发现我们的教案几乎总是把思想教育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在第一位,生怕别人说自己不懂得"人文关怀".有的教学目标甚至是错误的,如"重新审视愚公移山精神"等,为了"创新"的"创新"就不是"创新",而是"谬误"了。

2、教学目标定位时大、空、杂、乱

教学目标定位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很模糊的,有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有很多老师把教学设计等同于教案,其实不然,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理念、学情及环境分析、学习目标、教学检测、学习评价、教学反思等。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学习目标、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有效教学设计的理解: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是这样的

(一)、思路清晰的课程管理理念

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是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来分年级段、分单元编写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三个问题:

1、是否理清了不同阶段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每一课的关键点又是什么。

2、要通过哪些活动来完成不同阶段的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3、学生的素养是否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所提高,这些素养的提高与教材预设的价值、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否重合。

(二)、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定位学习目标

1、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

我们要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而且要让学习目标落实到位,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中有关学习目标的定位;其次是研读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和学生从中所要学习的东西。

2、制定学习目标

①制定基本语文知识的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7—9年级学生要掌握常用字词3500个,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基本的修辞手法,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积累基本的文言词语等。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就要围绕这些来制定基本语文知识的学习目标。

②制定生成学习能力的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以下方面来制定学习目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写作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文本的各种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结合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把握作品的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够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等等

③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后,学生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不应当在语文知识没有很好落实时,去大谈情感态度价值观。"文以载道","文"的内容还没弄清楚,就去谈"道",那也是"无源之水"的"道".所以要在落实了语文知识的前提下,在形成能力的帮助下,去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譬如《陋室铭》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名、灵、斯、德馨、鸿儒、白丁、乱、劳".

2.了解"诸葛庐"、"子云亭"的来历。

能力目标:

1.学生分析概括"我"的"陋室"生活。

2、学生推敲开篇四句及"诸葛庐"、"子云亭"、孔子的"何陋之有"的内涵。

3、结合写作背景,学生谈刘禹锡心目中"陋"与"不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适时结合背景加以引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分析探讨刘禹锡心中何为"陋"何为"不陋"后,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及高洁傲岸的节操。

(三)、关注教学反思

孔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省"的意思就是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育者把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做对象,进行监测、分析、研究、评价的思维活动。

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对教学计划、教学流程、教学检测的反思。教育者可以就一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1、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符合先进的教育理念。

2、这节课我最成功地方、最失败的地方。

3、学生获得了哪些语文知识

4、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让大部分同学感到快乐。

5、三维目标落实了没有。

6、课堂评价的语言是否合理兼具激励性

7、教学检测是否紧扣教学内容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环境;因材施教;参与

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迫切问题。下面就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首先,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被他人关注,也渴望参与课堂教学。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课堂上,往往是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教师不提问,学生就鸦雀无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收集资料,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学方法;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组讨论;新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等。

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题《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曾经在两个教学班作过对比。第一个班我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反应平平。第二个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看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资料,结果这个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课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多地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的化身,容不得学生冒犯,上课总是板着脸,笑容不多,学生对教师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不可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上网的学生人数以及上网对自身的影响。在调查前,我作了声明,对上网的同学一律不追究。因此学生非常配合,我也顺利地完成了调查。在讨论上网对自身的影响时,我加入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也把我的看法告诉学生。结果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听课效率,容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过于严肃、单调的教学环境就会阻碍学生思考问题,最终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采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这种模式不可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际上,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求满足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包括对学生的提问、作业的设计、练习的布置等都要有针对性,而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课本的例子一般都滞后于现实,因此教师要关注当今社会发生的各种新闻,要在讲授新课时补充新的事例,把新的事例与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思想品德课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题《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我插入了当时轰动全国的湖北“佘祥林杀妻案”,以案说法,以此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这样鲜活的案例既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本知识,又能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同时也会使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这门课程。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选取典型案例,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就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化作用。

第五,要正确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关系。与旧教材相比,现在人教版新教材安排的活动内容很多。如何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面,如果教学过程不开展活动,那么新的教学理念就难以得到贯彻,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教学很容易又会回到过去的老路上。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开展活动时不善于把握课堂时间和节奏,学生活动的时间过长,那么教学进度就会受到影响,教学内容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效果也不好。我们要尽量处理好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的关系。

第3篇

[关键词]研读课标 理解教材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70-02

一、问题的提出

反思教师对课标的使用,大致存在这几种情况:

1.不看课标,觉得课标与教学没有关系,或者是凭着教学经验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

2.看课标,但是不会解读或者不能准确解读。

够不着:觉得课标说的太笼统、太高深、弹性大,不具有操作性。

说不清:有什么、包括哪些、有哪些规定等说不清。

理不明:对课标中的一些术语、概念理解不明白,例如相关的概念、历史意识、行为动词所表达的学习水平等。

片面的解读:只看内容标准,不看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

3.教学中不落实或者不知道怎么落实。

那么这些现象的实质都是“标教分离”。“标教分离”其结果是使教学没有方向甚至是背离方向,在教学中只强调知识的掌握,仍旧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教”和“学”的实效性,影响教育教学目标的落实,从长远来看甚至影响国家基础教育功能的发挥,影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二、研读课标,树立自觉依标施教的意识

教师要研读课标,并务求内化,要把课标这一外在的、客体的内容转化为教师自己内在的、主体的知识,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还是听课、评课、教学研究,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标”,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必须紧紧围绕课标来实施,不能偏“标”,更不能离“标”。使所有教学行为都是课标要求的必要反映,这就是依标施教的意识。

(一)明确课标地位,把握课标精魂

课标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简称,是学科课程编制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所以必须依标施教。

研读课标应把握精魂。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学目标多元化及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的显著特征之一,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策略,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来推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只有把握课标的精魂才能使教学立意明确、方向正确。

(二)完整、科学的解读课标

从课标构成来看:课程标准是由学科课程地位、性质、功能、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实施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组成的。

第一,教师在解读课标的时候往往只解读内容标准,内容标准绝不是课标的全部。

例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在课程性质中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功能——现实性、科学性、鉴赏性、启智性、借鉴性、人文性等人文教化、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二,教师在解读内容标准时,由于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一些专题的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知道,过于笼统不具体的目标不仅没办法操作也不容易达成,这就决定了我们要结合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时代要求解读课标、分解课标,使行为内容和程度具体化、层次化;行为动作可观察、可测量化;行为条件和途径清晰化。

(三)准确掌握课标行为动词的基本概念,明确教学目标要求的“度”

课程标准大体是按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来陈述,并确定相应的学习水平。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的规范适当,具有一定的清晰度,比较便于教师的操作。那些动词就是学习行为、思维活动、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清晰知道每一个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概念的内涵,就是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并找出学生知识习得和能力训练的量、序、度在教材中的辐射点或位置,使目标实施有载体、有途径等,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出,我们不能单纯地将“标”理解为“内容标准”,事实上,施教者应该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整合地去实施课程标准,即“依标施教”最终是为了学生发展,是教师的自觉意识。

三、融会贯通依标施教、理解教材、理顺教学

(一)分解课标层次,确定学习目标——就是解决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的问题

学习目标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导学生学习、指导教师教学、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的重要作用。分解课标层次,确定学习目标是有效地实施“依标施教”的基本前提。学习目标并不是课标要求的重复,而是对课标要求的创造。在目标的分解和目标的排列顺序上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目标的量、序、度问题,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结合知识的系统性,科学地分解、细化课程标准,并始终考虑:“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以高中历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为例,从目标分解、目标构成、目标陈述三个方面谈一下确定学习目标。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是这样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全面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目标分解:

第一步,分析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

第二步,剖析核心概念——新变化(知识点的细化、具体化过程);

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举例、分析(掌握基本史实和相关内容);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

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全面、客观;

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

目标构成:

目标陈述:

包括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行为动词(用词清晰、可把握)、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最低要求)四项要素。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是这样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全面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通过分解内容标准,确定知识目标:了解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针对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相关知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混合经济、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进行理解,还需要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实质和影响,这些细致教学内容目标构成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

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结合内容标准和课程目标、教学活动建议、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三维目标。例如:学生通过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体会到当今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感悟到任何一种制度都必须不断调整完善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跟得上世界发展潮流。

我们的错误陈述:教师通过……使学生……

(二)“落实目标”,就是你如何把学生带到那里去

落实目标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施教过程。

1.结合课标要求,选择学教素材。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就应选择合适的学教素材开展学教活动,进而达成学习目标。这些学教素材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生成的。预设的学教素材最重要的是教材,教材具有普适性,应是最合适的学教素材,所以理解教材、对教材的剖析逐渐深化是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前提。一是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二是开发新的学教素材。教师选择合适的学教素材,使目标落实有了载体,更有利于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2.依据课标理念,开展学教活动。学教活动落实课标理念的重要环节,教师的“依标施教”能否产生实效主要落脚于教师能否依据课标理念,开展学教活动。基础学科的基础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让学生参与教学。以宋明理学一课为例看下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第一步:宏观引领,掌握核心内容;

第二步:目标导学、明确任务;

第三步:激发兴趣、引入话题;

第四步:展开联想、获取新知;

采用谈话法教学,让学生结合某一方面方面变化谈自己的了解,就学生所知道的所感兴趣的顺势而教,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学习。

第五步:主题探究、突破重难点;

第一幕:探新变化之源——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第二幕:走新变化之路——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阶段;

第三幕:寻新变化之果——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第六步:感悟提升、内化升华;

第七步:总结提升、建立知识体系。

这些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围绕三维目标实现的设计,是注重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等新课程理念的设计。

(三)“检测目标”,就是解决你如何知道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的问题

训练诊学、反馈目标落实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39-1

一、把握好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的关系,用心设计教学方案

首先,教师要把文本读“厚”。日常教学工作的琐碎繁杂导致多数教师很多时候都不能静下心来阅读教材,只读教参和教学设计,少读教材甚至不读教材。然而,课标要求“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这就是说,教学活动是依托在教师读教材的水平,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本的欣赏上。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有深刻的阅读功夫,而且要认真反复阅读教材,即使没有任何参考书在面前,也能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语言美……这就是我们说的“薄书厚读”,读出自己丰富的理解和感悟来支撑课堂。

其次,针对学生的目标定位要“准”。不少教师认为教学方案是写给领导看的,所以,确定的教学目标要经得起检查,于是确定教学目标便要地集教参或多本教学设计书之大成,知识掌握、能力提高、情感发展无一不全。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发言中强调:“三维目标整合,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这无疑告诫教师“薄书厚读”只是第一步,还须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研读教材,“长文短读”,读出最核心的内容,并且依据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同时兼顾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来确定简明的教学目标,加以落实。这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功课。

再次,给予学生的内容要挑“精”。很多老师上课时总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笔者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总是怕自己少讲了、漏讲了。事实上,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抓住本质内容精简非本质的内容,就会使一节课显得充实简约。因此,教师要从教学的角度研究教材,精选与教学目标、文章主题相契合的本质内容,重点品读,与确定的教学目标、文章主题相去甚远的非本质的内容,大可不必过多纠缠。

二、教学方案要把握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注重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要打破教师为主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就要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准备,参与课后评价检验。如课前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自己制作学具,或课后根据课堂学习与感悟用讲一讲、画一画、写一写延伸巩固学习等。准备过程是积累感性材料,丰富体验的过程,更是一个探究过程。这样,不仅为课堂学习做了铺垫,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课后延伸是通过实践巩固提高,把学生语文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反之,如果事事由教师准备,课后又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一方面教师没有那么多精力为每个学生准备那么多材料。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他们是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东西,学生就会缺乏参与的热情,对学生来说,教授的东西再好、再全,也不如自己获得东西更深刻。

三、教学方案要注意转变教师角色,变讲堂为学堂,用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别需要

在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案设计,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是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这样的备课才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体现层次性,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要用宽容的态度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学生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要强化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的意识,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和不同形式的作业或考试内容。只有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考虑学生的个别需求,才会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课堂生活中来,都获得较大的发展。

四、设计教学方案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更好地联系生活与实际

在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占用,充分发现、科学配置、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教师、学生、与教学有关人员、教材、媒体等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我们应尽量多地挖掘和学生生活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教学资源。如: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他们可以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教材本身作为一种资源也是丰富的、多元的,也需要我们去重新发现、挖掘。此外,现实生活中的物、景等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如利用好,学生就能更直观地学到知识,对我们的教学也有很大帮助。

第5篇

中学美术 新课标 教学大纲

一、“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的主要特点对比分析

1.“新课标”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而大纲则是立足于“使学生掌握双基,发展能力”

“新课标”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因此可以说,“新课标”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美术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因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美术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美术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新课标”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美术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美术学段安排构成了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新课标”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2.二者的基本理念不同

“新课标”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而大纲将美术课程目标界定得更加具体。由于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做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价值观的培养。与大纲相比,“新课标”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课程目标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而“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3.“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而大纲则强调以教师的“教”决定学生的“学”。

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如今“新课标”着眼于学生的“学校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发展应达到的目标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做出详尽的规定。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新课标”与教学大纲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评价新“新课标”对改变课程功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4.“新课标”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留下了创造空间,而大纲所留的空间十分狭窄

教学大纲是对美术学科教学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任务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由于规定的过于具体细致,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对教材的多样化发展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新课标”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所提出的要求是基本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而教学大纲规定了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最高要求。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而“新课标”的重点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做出规定,因此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等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编写和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新课标”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作硬性规定。这是“新课标”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师、教材开发者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有利于拓宽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这是“新课标”和大纲的又一重要区别。

二、“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的教学设计的对比分析

即《标志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对比分析,《美术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标准的意义和用途,学会设计标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平面构成设计能力。

2.教学重点

讲解标志的意义和用途,讲解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难点

确定题目后,怎样设计明确而美观的标志是本课的难点。

4.教具准备

教师可收集一些较好的商标,还可以绘制美术种不同内容的标志图,表现手法的步骤图一幅。

5.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用具与书本是否带齐以及学生出席人数。

(2)复习旧知识

图案的平面构成分几种,学生回答“单独式,连续式”;单独式纹样怎样设计,学生回答“写生,变化”。

(3)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标志设计,它也是一种单独式的图案。

①标志的作用与特点

标志图案是具有某种含义的符号,在人的生活中犹如语言,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它无须冗长的说明和解释,通过它本身的艺术形象就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因此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象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标志使商业扩大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中去。

②设计方法与步骤

确定题目,说明设计什么标志:设计秋季运动会美术班佩戴在胸前的标志及班旗上的标志;给学校某一部门设计一个标志。

根据题目考虑内容:设计秋季运动会,内容是运动会,标志上就要体现出运动会的性质,而且是秋季运动会,这样在图案绘制上应有秋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要显示出班级名称。

构图:内容想好以后,就要求我们如何把图形和文字排列得合适美观,构图方法可运用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

(4)学生练习

由学生设计1~2个标志,可设计运动会标志,也可以设计学校某个部门的标志。可告诉学生从他们设计的标志将选出最好的图样作为他们班的班徽,或学校某一部门的标志。同学们起稿,教师巡回指导时对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给予提示,发现设计得较好的作业要随时给全班学生观看,以便启发其他学生的设计构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工具性;人文性;以人为本前后历经十多年的实验修改,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说实话,之前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语文教师对于课标都不太在意,学校发下来之后,也就简单地一目十行,然后就将其从此束之高阁。但对新课标解读之后,我深深地感觉到,只有对新课标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整体把握之后,才能找准我们的教学点,才能正确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提出恰当的要求,才能理解教科书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才能扎实稳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不会实施越位的教学,也不会犯缺位教学的错误。

2011版新课标和实验版课标相比,内容上进行了适度的调整,课程难度略有降低,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重,立足运用,倡导以人为本。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新课标对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论调,更加鲜明和具体。虽然我们平时总是提倡语文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教学中到底孰轻孰重,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在前几年,语文学科强调人文性的观点似乎大占上风。激情澎湃的教师语言、轰轰烈烈的合作学习、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似乎变得丰富了、自由了。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真的能通过这样的语文课来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吗?吴忠豪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五年级学生先自学《月光曲》,然后进行字词和阅读检测。等老师上完课后,再对这批学生进行第二次检测。同样的题目,两次检测的结果却相差无几,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样的语文课堂,充其量只是一个人的表演、一群人的孤单吧。这样低效花哨的语文课坚决应该摒弃。

在语文新课标里,对语文课程做出了新的准确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当中重点还应该落实在运用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比如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要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等,把这些化作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为今后自己品味语言、写作奠定基础。所以课标明确提出阅读目标必须遵循:重视阅读过程和阅读方法、重视知识和实际运用等原则。不仅是阅读教学,这次的新课标在“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与写作”都分阶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关于“写字”这一块,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这样具有指导性、目标明晰的课程标准,帮助我们在教学时弄清了教学重点,少走了弯路,也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供了切实的依据。“扎扎实实教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基本策略 新课标理念

当前教育改革正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变。这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教学中如何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怎样体现新课标观念呢?这是高中生物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在教学准备活动中适应新课标要求,体现新课标理念。

(一)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要钻研大纲和教材,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剖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抓准能力的训练点。为深入学习生物学的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资源,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选择和运用最佳的教学方法。在各种学习方式中,生物教学尤其要注重生物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各种教法的功能和效率等实际情况来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生物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无论运用哪种教法,都必须贯彻启发式、直观性的教学原则,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教会学生学习和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实现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三)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着眼于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发挥各种教学技能的作用,帮助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评价、反馈、强化学生的学习。

(四)优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环节就是将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成一个合理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以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有:一是组织教学,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二是引导探索,学习新知,释重解难。三是启发引导,归纳小结,形成概念。四是测评反馈,巩固运用,形成能力。

(五)重视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情感的手段。备课时,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选择、组合,使用教学媒体,准备好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恰当使用幻灯、投影、录像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媒体。

二、在教学过程中适应新课标要求,体现新课标理念。

(一)导入新课要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的课堂导入要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兴趣,明确目的,进入课题。导入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且与新知识联系密切,能自然引入新课题。

(二)教学中要贯彻主体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创设生物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全过程。要发扬教学民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最大限度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直观性教学。教师在课上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模型、挂图、幻灯、录像或计算机等。要正确安排这些教学媒体的运用时间和顺序,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培养学习能力。

(四)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生物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自学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和观察方法等。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争论,鼓励不同意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教知识与教方法相结合,发展智力因素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相结合,指导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反馈评价要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渴求新知的动力。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再回授给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新的协调平衡,达到教学目标。一是实现生物学习评价的多元化。随着我国新教程的推广,人们对生物学习评价目标的认识从狭隘的“胡同”中走了出来,那种仅仅以双基落实为终极目标而忽视生物能力、生物意识、生物情感的做法已经遭到了普遍质疑,而代之以多元化的评价。多样的评价手段能够针对不同的生物学习任务,不同程度的学生,起到及时了解学生状况、促进与鼓励生物学习的作用。二是强调评价的三个结合,评价应强调三个相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总之,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是分出等级,评价的目的是使叙述发现不足,找准目标,在学习中获得不同发展。

(六)注意迁移能力的培养。迁移是指使学生已知信息或知识自由拓展、重组和升华的过程。迁移的目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目的包括让学生“活学”及让学生“活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因为思维是知识升华为能力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逻辑、逻辑思维、变式思维等多种思维,以便使其知识能自由迁移,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较高的语言技能。教师讲授的语言要科学准确,清晰简练,生动形象。语言要富有逻辑性、启发性、感染性,既能便于知识再现,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思维探索。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改革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新的课题,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点。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想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实现新的突破,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语文教师要想取得课程改革的成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估体系,实施行之有效的改革,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积极的尝试。经过不断的努力,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开展研讨活动

为了让实施新课改的教师们少走弯路,降低走进新课改误区的可能,学校对教师们进行了岗前培训。领导要求教师学习有关新课改的文件,让他们对新课标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语文教师分组讨论,联系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学习心得,开展研讨活动,相互推广经验,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尽快适应新课改的新理念,有效开展新课改的落实工作。

二、积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深入课堂教学

从本质上分析,教学本身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就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授课中要正确处理好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从学习上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将知识传授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观念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思想开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当然,我们要正确理解这里的“平等”,不是形式上的平等,也不是平起平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在尊重学生、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教师担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重任。教师只有适时地点拨学生的学习,引导他们不断地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作用还在于“主导”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观摩与实践,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上都有所改变。从实践效果上看,学生没有因为师生关系的转变而受影响。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这是我们教师所乐于看到的,也是新课改想要实现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

教师要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备课、上课、课下反思方面,教师都要有详细的计划。语文新课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教师要认真研究新旧教材的转变,将教材的死知识转变为学生可理解的活知识。教师切忌教教材,要学会利用教材教学生知识,充分发挥教材的媒介作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体现了丰富性、时代性与可接受性,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语文教师要及时补充“能量”,开发新教学资源,在掌握好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不断在教学中注入时代的活力。

(三)教学方式

任何教学方式的采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不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灵活地运用教学方式。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多媒体为主的辅助教学工具逐渐传入语文课堂,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新课标中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也是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途径,自主地学习语文知识,有效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尝试。

(四)教学评价

从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上,要注意采用多元化和全方位的形式。评价主体不要仅限于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互评或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反省能力。教师评价方式要注重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注重语文教学反馈,开展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面前,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在反复的交流、借鉴与实践中,很多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应该明白,在很多时候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我们在借鉴经验的同时,创造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敢于创新,不要将自己禁锢在固定的模式中,在不断的反思与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突出教师的教学个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