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2 09:14: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保险市场营销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正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其主要标志是保险供给主体的竞争性和保险服务的差异性突显,保险消费行为的主导性增强,保险消费方式的选择性增多。保险市场的变化带来了消费者行为和动机的较大变化,消费动机与行为更趋理性和实效。这些变化无疑对当前的保险营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调整营销策略,对激发潜在保险需求,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立体式的多层次营销策略
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保险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传统的营销模式已被打破,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一些新兴的营销模式正试图重整游戏规则,如“媒体营销”、“电话营销”、“方案营销”等全新的营销策略将被中国保险界首次引入。立体式的多层次营销方式将成为中国保险营销的发展趋势。包括媒体营销策略、电话营销策略和方案营销策略等。业内人士认为,寿险营销模式悄悄变脸,并将在不久的将来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所谓媒体营销是指保险公司利用大众传媒等工具传递公司和产品信息的一种营销策略。市场转型使保险公司必须改变过去不作广告的传统方式,通过连续的高密集度的广告投放吸引目标客户,目标客户可以拨打公司的免费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和完成初期投保。公司将根据客户电话所述资料寄出投保单,客户在签署名字后将保单返寄给公司。
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实施媒体营销策略时,不论各保险公司选择怎样的宣传渠道、方式,都应遵循形象宣传不宜过分张扬,实力宣传要掌握好尺度,业务宣传切忌片面性,典型事例宣传切忌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一方面要注意战略目标的长期性和各个短期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因而要注意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要始终保持一个险种给公众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在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变换广告方式、广告地点、广告色彩和广告的文化内涵,增加人们对产品的印象,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心理要求,在精神不变的前提下,不断给人们创造新鲜感、美好感和生命感,使产品保持永久魅力,起到“不变应万变”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内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对内培训的作用。对内培训的目标是建立管理者与营销人员之间的引导链,而传媒对顾客的引导,必须通过营销人员和管理者进行反馈。根据“内部营销”原理,保险公司的员工也是公司的服务对象,因而保险广告传媒的真实性显得非常重要。这一点要求广告内容必须事先在内部传达,做好沟通,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并把这种做法作为固定的反馈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积淀传统文化价值和适应形势发展趋势,使保险宣传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公益服务;既有超前理念又具高科技含量的奇特概念。建立起一条管理者到营销人员,营销人员到客户之间的引导链,起到引导人们对保险产品认识、接受、熟悉、认证、产生强烈需求的作用。
所谓电话营销策略,是指通过电话方式实现保险营销目标的活动。随着保险市场主体的增加,特别是一批外资公司的加入,电话直销的营销方式将成为保险营销,特别是寿险营销的重要策略。这是一种完全抛弃现在银行保险、个人和团险营销模式的营销策略。基本思路是:保险公司通过组建庞大的电话营销队伍并对其进行细分,通过银行信用卡附送小额保险和其他险种资料,随后电话营销人员将致电回报客户、介绍保险并询问是否有投保意愿。
随着保险市场的转型,一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全新模式,即从卖产品到卖方案的营销策略将成为保险业的主要方式。客户需要买什么样的保险产品?什么样的险种最适合客户需要?公司将通过方案的形式提供给客户。这就是所谓的方案营销。保险公司随时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的需要,成立由专业人士及营销精英组成类似“投资理财管家”的专门机构,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
“人本化”的营销团队管理策略
保险营销团队是实施保险营销计划的关键。在买方市场下,市场结构、消费动机、消费行为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前的营销团队管理已不适应这种变化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激励方式和“育人”机制创新营销行为和营销队伍素质直接相关,营销队伍的素质又与激励方式紧密相联。根据管理学原理,一个人具有“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多重需求。随着营销人员的地位、收入、年龄等因素的变化,这四个方面也在不断变化,而目前团队的奖励大多重物质奖励,忽略了人的多面需求及其动态变化,以至于单纯的物质奖励因难以满足员工多方面需求而失效。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奖励方式创新,变单纯的物质奖励为复合激励,把员工的物质奖励和员工的个人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需求结合起来,把“制度留人”和“情感留人”结合起来,用“人本化”激励方式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营销队伍。
客户服务与促销渠道创新在市场定位、客户细分的基础上提供针对。操作方式上可由各大中城市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在各保险公司现有客户信息服务网站的基础上,组建一个面对全社会的“保险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一方面可对客户开辟一个统一受理服务需求的窗口,另一方面也为各成员间交流信息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渠道。各成员在对承保的保额、客户健康状况、风险事故报告等资料有疑问的时候,可以通过此信息平台向其他成员发出查询信息,以互通有无,控制逆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客户则可以向该信息平台发送投诉、理赔等服务需求信息,真正享受快捷、高效、优质的一站式服务。
在重视客户服务的同时,保险人应根据消费者求新、求异、求变的消费心态,在银保(邮政)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促销渠道。比如和一些有丰富管理经验和营销管理体系比较完善的企业,与报刊投递公司,与家政服务和社区服务机构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开展产品推介、挂钩销售等,除可以借助与百姓生活最贴近的方式传递保险信息,相互促进销售外,还有助于明确促销活动的受众目标,扩大促销活动的受众范围,节约宣传成本。由于目标对象是已渗透的市场,因此更易被客户和公众接受,实现同一时间内的信息最大化。
注重发展的品牌营销策略
在市场转型过程中,保险市场的竞争最终是品牌与服务的竞争,如何把品牌、服务与营销机制融为一体,构建出以客户为核心、以品牌形象为价值标准、以服务为整体功能的品牌营销模式,是近几年来国内各家保险公司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营销理论中,把消费者对某一品牌所具有的一组信念称为品牌形象,而消费者由于个人经验和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扭曲及选择性保留的影响,其品牌信念有可能与产品的真实属性并不一致。这就需要通过实施品牌营销策略,进行消费者“心理再定位”和“竞争性反定位”来改变保险消费者的品牌信念。如果消费者低估了品牌的质量,营销人员就应重点介绍其品牌;如果购买者对品牌有了准确而足够的了解和评价,那么营销人员就没有必要对它加以介绍,因为过高吹嘘产品会引起购买者反感或不佳的评价。营销人员还可以设法改变购买者对竞争对手品牌在各不同属性上的信念。这一方法在购买者误信竞争者品牌的质量高于其实际具有的质量时特别有效。随着全面开放保险业承诺期限的临近,保险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通过品牌营销策略占据目标市场,把握好发展方向,无疑是各保险公司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满足客户个性需求的差异化营销策略
我国保险市场是一个非均衡性市场,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险种差异和服务差异,因此,保险营销应适应市场转型的需要,因地、因人、因险种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
实施“地区差异化”策略根据地域和区位不同,我国的保险市场可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市场。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客户群层次相对较高,需求多样化,观念更新相对较容易,基础建设较完善,网络硬件环境建设较好,加上数字签名等安全保障技术的应用,在外部环境上,城市完全具备推动网络销售的条件。尤其对于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白领,网络销售将是有效渠道,可采用人员推销、电话直销、委托中介、网络销售等策略。而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没有普及电话,更不要说网络,而且老百姓的保险意识和保险知识水平较低,保险理念和保险观念缺乏,保险市场处于拓展和开发阶段,应采取人员直接推销、委托推介策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保险知识和保险意识低,应专门设计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保单和条款。
实施“对象差异化”策略由于个人的经历、意识、偏好等原因,使消费者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保险营销应特别注意不同消费者口味的差异。对象差异化营销策略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又要区别对待,像医生治病一样对症下药,像老师教育学生一样因材施教,像农民种庄稼一样因地制宜;对象差异化策略就是要为消费群体的特殊需求而实行“定单”服务。老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头来只能是相识满天下,知己无一人。“顾客是上帝”只是相对的结论,你自己的顾客才是真正的上帝!即使你的产品质量再好,如果顾客错位,仍然无人问津。
实施“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策略根据供求理论,一种产品差异性越强,其替代性就越弱,越有利于市场的挤入,甚至占领市场,从而依靠顾客之间的心理攀比效应来吸引消费者。在竞争性市场下,保险公司不是依靠规模来占领市场,而是靠差异性长期赢得市场,开发新市场,创造新需求。各保险公司要通过险种、渠道、定价和促销的不同组合创造差异化;通过广告传媒形象和品牌效应、销售人员形象体现差异化,将这种差异化灌输到消费者头脑中,由业务人员把不同性质、不同公司、不同保险金额的产品加以组合,结合银行、证券的产品,做好差异化服务。
紧贴客户的优质服务策略
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服务销售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服务竞争和买方市场下供求地位的变化,要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有效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为保障的市场化经营体系,引伸服务内涵,培育发展优势。在保险产品的一般技术质量指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人们究竟购买哪一家公司的产品,主要取决于各公司及其产品的服务是否具体、周全和优质,是否具有特色。为此必须从两方面入手:
延伸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涵随着垄断型市场向竞争型市场转变,保险市场的竞争已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服务领域的宽窄,服务内涵的丰富与否将直接决定保险公司业务的数量和质量,甚至决定公司的发展。传统的人工服务,虽然服务内容比较全面,但效率低,服务面狭窄,而且还受到人员素质的限制,若开通免费电话咨询系统或网上查询系统,不仅服务面广、快速有效,而且还可以弥补人力不足的限制。如在银行为投保人设立专门保险费收取账户,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安全保密;又如保险咨询服务,其发展空间是相当广泛的。再如开设门店、设立电话服务中心、开辟电子商务网上售单、组织金融超市、发展银行业务等等,结合金牌和银牌营销队伍的培养,开展综合理财服务。这样既可以建立起一支真诚而稳定的客户群,又能贴近消费者需求,为公司永续经营打下扎实基础。
以理赔服务为突破口,强化售后服务保险交易是一种“期货”交易,保险公司要为客户承担几年、几十年,甚至终身的保障和服务责任。所以保险产品销售后,营销工作并没有结束。理赔服务是保险公司展示自身优势和服务水平的窗口,而当前客户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保险公司在若干年后能否像当初承诺的那样做好长期的售后服务和理赔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转型下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各保险公司应以客户反映最多的理赔服务为突破口,建立理赔责任追究制度和服务质量跟踪制度,对客户服务进行自查,强化售后服务,并以此为契机规范售后服务行为,以良好的售后服务树立公司形象,提高公司信誉,激发居民的投保动机,促进保险消费增长。
参考资料:
1.[美]罗佰杰著,《杰克·特劳特营销定位》,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美]查理·詹瑞特著,《反传统营销》,海南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晓珊,“改进保险商品的销售方式”,《中国保险报》,2001年10月23日
关键词:保险市场、发展趋势
(正文)目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夕,保险公司将在竞争大潮中优胜劣汰,分化组合;保险业市场结构也正在重新“洗牌”并逐渐向着合理化方向演变,驱使这种变革的主要力量是:保险市场国际化和保险制度市场化,保险市场结构合理化,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
一、国际化带来有效率的结构调整
未来三至五年,更多的国外大公司将进入中国,与中资公司同场较量,与中国争夺市场份额。由于竞争的“鲶鱼效应”,中资公司必将励精图治,奋力拼搏,提高自己的经济绩效。例如,1995年上海各家保险公司新售的77万张个人寿险保单中,仅美国友邦公司就售出70万张,占91%。但这种局面很快就得到扭转,在上海市场根基深厚的中资公司迅速做出反应,1996年中保人寿和平安保险分别占个人寿险业务的20%和35%,友邦降至38%,1997年友邦的份额进一步降低。
外资公司还会以与中资公司合资经营或与中资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由于合资经营或战略联盟的“干中学效应”,中资公司能获得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所以;尽管保险国际化过程中。中资公司暂时失去了部分市场份额;外资公司增加了部分市场份额,但由于中国保险市场的深度和密度都很低,在未来的保险业竞争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中,保险业务的“蛋糕”将做大,中资公司的业务的绝对量仍会上升。
经历激烈的竞争生存下来的中资公司将变得更有效率,并将带来有效率的结构调整。
二、保险制度市场化带来竞争之路
由于目前保险市场超额利润的存在,将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而政府也会顺势而为地放松市场准入,供给主体将增加。为应对加入WTO的挑战,我国政府已在1999和2000年分别组建一批全国性中资保险公司。从长期来看,大量保险公司的进入,保险供给增加,保险价格将逐步下降。各保险公司在政府有效监管的环境下,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展开竞争,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其结果是促进保险公司行为市场化和经营高效化。
在保险市场国际化和保险制度市场化背景下;保险市场必然出现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发生在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间的兼并与收购、保险公司与其他经济组织如银行的竞争与联合的“大戏”必将在我国上演。
三、保险市场结构合理化
保险业是一种特殊的行业,是经营投保人转嫁过来的风险,它一方面为了获取一定的利润,但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保障了广大被保险人的利益。如果采取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保险企业逐利润而居,保险业利润率下降时则采取各种方法退出,利润率高时则一窝蜂拥进保险行业,势必造成过度竞争。虽然在短时间内保险费率将下降,但伴随保险费率下降而来的利润率的降低则会导致保险企业偿付能力的不足,最终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因此我认为将来我国的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只能是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市场。
垄断竞争型市场并不排斥竞争。在国外成熟的保险市场中。几乎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垄断。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均是几家大的保险公司。而市场上的中小保险公司因其专业性强,经营灵活,而一直活跃于保险市场中。大型保险集团应是在竞争中逐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否则依靠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圈地份额将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被别人所吞食。
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
现有保险市场的主体格局将被调整。
中资保险公司的数量将会大幅增加。据统计,目前国内外资公司的数量超过内资保险公司的情况,不适应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保险市场的开放,首先应该是对内的开放。
对中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限制应该放宽。按照现行《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只能是两种:国有独资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这种规定未来保险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保险公司形式很多,除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及股份有限保险公司外,还有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和个人保险等,虽然股份有限保险公司是国际保险市场上最主要的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但是相互保险公司在日本、美国和英国的保险市场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组织形式的限制不能放宽,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保险市场的发展。
现有中资保险公司的体制将会发生变化。
首先,国有保险公司将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鼓励国有保险公司与国内大型产业集团、大型金融集团实行交叉持股的方式,提高国有保险公司的实力。逐步建立大型保险公司、大型产业集团、大型金融集团之间相互持股的保险经济体制。
其次,少数几个中资保险公司,将成为能够主导国内保险市场,抗衡外资保险公司的大型保险集团。这种大型保险集团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可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新晨
最后,中、小型保险公司具有专业性强、经营灵活的特点。未来世界保险市场竞争呈现的趋势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和“活鱼吃死鱼”。这种情况为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留下了发展空间;加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保险市场的需求也参差不齐,因此更需要中、小保险公司的适度发展。
五、保险中个市场将会进一步发展
发展兼职保险人市场。中国在规范专业人行为的同时,应利用目前的行业管理优势,以大型行业为重点,建立一批兼职保险人,如航空系统、铁路系统、水运系统、公路系统、医疗系统、邮电系统等。可以利用其规模效应来降低营销成本,又便于较快占领市场,有着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保险市场;市场营销;模式;创新
在保险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如何推进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强调保险市场营销模式创新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当前,我国保险市场营销存在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战略性发展的构建。为此,依托保险市场营销模式创新,优化保险市场营销环境、保障保险公司战略发展,是新时期保险公司的内在需求。本文立足于对保险市场营销现状的认识,就保险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构建,做了如下具体的阐述。
一、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的现状
1.市场营销意识淡薄,缺乏先进的营销理念。在传统保险业的思想影响之下,保险公司普遍存在“营销理念落后,营销意识淡薄”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战略性发展的构建。首先,保险公司在市场营销策略的构建中,缺乏主观能动性,以至于营销策略缺乏客户的主导性,难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其次,营销理念落后,制定的营销目标、战略缺乏可持续性,基于短期性下的营销目标,难以支撑保险公司的战略性营销发展。
2.市场营销的“市场”定位不准确,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基础。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依托于良好的市场调研、扎实有力的把控。但从实际来看,保险市场营销存在“市场“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导致营销的导向性不足,粗放型经营方式显然无法实现良好的市场营销。此外,产品特色鲜明,是赢取市场的关键,而产品同质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表明保险公司在市场营销中,缺乏产品特色鲜明的突显,也在市场把握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工作投入。
3.市场营销模式单一,难以满足保险市场营销的发展需求。多元化的市场环境,强调保险市场营销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基于单一的市场营销模式,不仅难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求,而且制约了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建。首先,在传统保险理念的影响下,保险市场营销模式单一的僵化局面依旧存在,依托互联网营销模式的构建,缺乏全面而有效的落实;其次,创新性市场营销模式的构建,缺乏综合性人才队伍的建设支持。当前,保险行业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强化营销人才队伍的建设及引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新保险市场营销模式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缺乏创新为导向下的驱动力,保险市场营销现状的改善,强调保险市场营销模式创新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市场营销模式单一、僵化的尴尬窘境,不仅无法为保险市场营销的战略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也加剧了现有营销模式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影响保险公司的战略性发展。
1.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有助于优化保险市场营销环境,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保险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强调了创新为驱动下的战略性营销模式的构建。保险市场营销意识淡薄、理念落后的显著问题,都可以在营销模式创新发展中得到有效改善。一方面,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是新时期保险公司战略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优化市场营销环境,起到实质性作用;另一方面,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不仅交易繁杂,而且经营成本高,为更好地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推进市场营销模式创新,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
2.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是保险公司战略发展的保障,有利于提高营销效率。新的市场环境、多元化的竞争机制,强调保险公司以创新为导向,为战略性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通过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拓展公司的战略发展渠道,为战略性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条件。首先,多样化的营销模式有助于改善当前市场营销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在提高营销效率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营销模式在市场发展需求中的适应性;其次,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保险市场营销模式,满足了市场营销发展的需求,也为保险市场营销的创新性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新时期保险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
保险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强调创新驱动的有效落实,接地气、迎合发展需求,依托现有的市场营销资源,构建多样化的市场营销模式。在笔者看来,新时期保险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应注重行业的发展趋势,有效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保险EA营销模式、O2O营销模式,为保险市场营销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1.构建保险EA营销模式,创设市场营销新局面。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开放化发展,保险市场激烈的竞争,强调市场营销新局面的创设。EA(ExclusiveAgent)营销模式,就是指在保险协议规定的时间、地点之内,对商品享专营权的人。保险公司与保险EA一对一建立合作的供需关系,并通过签署保险产品合同,明确排他性的专业性保险公司。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解决保险业务利润大量流入中介渠道的问题,而且在拓展营销渠道、提高营销服务水平等方面,也有了本质性提高。相比于传统营销模式,EA营销模式表现出显著的优点:一是EA素质高,且有明确的法律关系;(2)保险公司的管理责任进一步强化,特别是保险公司权利义务的明确,保障了保险公司及客户的合法权益;(3)EA个性化服务、产品的推出,是EA营销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通过社区门店的形式,EA开展经营活动,让广大的客户能够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方便、优质的服务,符合当前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
2.构建O2O营销模式,激活保险营销新思维。在互联网时代,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O2O营销模式,就是激活保险营销新思维的集中体现。O2O营销模式(如图2-1所示)就是线上到线下(OnlinetoOffline)的营销模式,通过将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创设新的营销渠道。在O2O营销模式中,互联网是线下交易的“前台”,将广大的线上客户引导到线下消费。因此,线下公司在保险产品的推广宣传等工作,能够充分依托线上服务平台,拓展客户、推广营销,进而从线上到线下形成更加优质化、规模化的营销服务。相比于传统的传统意义上的电子商务,O2O营销模式强化了线上线下的互动,大量的线上客户引入到实体店中,并且通过在线支付等便捷方式,对实体店的营销服务进行优化。消费者能够通过线上服务及时了解保险产品信息,并且消费者购后情况也能够及时传递。因此,O2O营销模式中,商品的交易行为网络化,避免了传统电子商务中,商家不直接参与的缺失,为保险线下商务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激活保险营销新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保险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发展,是新时期保险公司战略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谋发展、求共存”的重要支撑。在笔者看来,新时期保险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应切实做到:(1)构建保险EA营销模式,创设市场营销新局面;(2)构建O2O营销模式,激活保险营销新思维。
作者:吕志华 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吴思.农村保险市场营销模式创新——基于水平营销的视角[J].保险研究,2010(04).
[2]冯华楠.关于保险销售模式改革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3(01).
[3]田华.深度营销:旅游保险网络营销模式的创新选择[J].科技广场,2013(08).
关键词:保险产品;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开发策略
保险公司选择什么保险产品开展业务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本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后选择的目标市场,其次是营销组合策略,最后是竞争策略。只有当一家保险公司明确了自己的竞争地位,将市场进行有效的细分,准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才可能成功。
一、保险市场的细分
(一)保险市场细分的意义
保险市场营销人员将保险消费者和组织细分为有相似需求或特征的代表性的群体,并向接受率最高的群体直接付出营销努力。
(1)针对公司提供的各种类型的产品,识别和评估其潜在市场;(2)在整个市场中选择公司将要向其集中营销的一部分或几部分;(3)开发和完善能够满足所选市场的营销组合;(4)在细分市场中,将其产品与其构成竞争的产品相区别。
保险市场细分是巨大的、不同质的保险市场,细分为小的、具有相似产品需求或营销组合需求的同质保险子市场的过程。市场细分的基本目的是帮助公司选择愿意涉足并且有能力涉足的细分市场。一个细分市场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可衡量性、可接近性、可盈利性、可操作性。
(二)保险市场细分的依据
被选为细分依据的因素必须与消费者对营销产品的需求、使用或行为有关。每个细分依据都应该包含能对特定的备选营销组合有相似反应的消费者。另外,细分因素本身必须是可衡量的或可观察的。家庭构成、职业和收入经常被当做细分变量,因为他们是能够被观察或被测量的可衡量因素。
多变量市场细分是利用多种特征的组合来细分一个市场。相对于单变量市场细分,多变量市场细分能够提供关于一个细分市场的更为详细的信息,因此,它能使公司针对特定细分市场中的消费者,开发出更为精确的营销组合。
多变量市场细分增加了整个市场中的细分市场的数量。从整个市场中开发出的细分市场越多,每个细分市场的潜在销售量就越小,因为每个细分市场中的消费者数量较少,公司就不会在追求那些不可能盈利或不可能对公司产品有反应的细分市场上浪费资源。
二、保险产品目标市场的选择
(一)目标市场选择原则
1.适度原则。在所细分的市场中,某些细分市场规模大、增长快、边际利润高;而有些细分市场则可能规模小、增长慢、边际利润低。企业在选择时,必须要遵循适度发展的原则,不能“嫌贫爱富”、“求大舍小”,应该选择具备适当规模和增长特性的细分市场,以求得适度发展。
2.协调原则。在选择目标市场时,企业会发现有的细分市场虽具备理想的规模与增长率,但若从利润的角度去考察却又无法形成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以来自于潜在竞争者的多寡、替代产品的多寡、相关购买力的大小等。
3.相符原则。有些细分市场虽然同时具备了规模增长和吸引力,但如果与企业的目标和资源不相符,则这种细分市场也是难以成为企业所要选择的对象的。对这样的细分市场必须要舍得放弃,如果细分市场符合企业的目标,企业又在此拥有一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则企业就可以选择进人这一细分市场。
(二)选择目标市场考虑的因素
公司在选择其目标市场时应考虑的一些因素是:
(1)公司目标。(2)细分市场的销售潜力(包括期望的销售量和计划的增长率)。(3)覆盖和向细分市场提供服务的费用。(4)细分市场的期望获利贡献。(5)在细分市场中存在的现有的和预期的竞争水平。(6)细分市场的分销体系需要。(7)在公司的整体经营计划和目标中,细分市场的配合情况。(8)组合市场与现存的目标细分市场的兼容性。
(三)目标市场选择的步骤和依据
1.目标市场的规模与潜力。潜在的目标市场只有具有一定的购买力才有实际意义;有了足够的营业额,目标市场才具有开发的价值。但“规模”是个相对的概念,大的保险公司重视销售量大的细分市场,往往忽视销售量小的细分市场。
2.目标市场的吸引力。目标市场可能具备理想的规模和潜力,然而从赢利的观点来看,它未必有吸引力。目标市场的内在吸引力受五种力量的影响:
同行业竞争者的影响。如果某个细分市场已经有了为数众多的、强大的或者竞争意识强烈的竞争者,该细分市场就失去了吸引力。如果出现细分市场过于稳定或萎缩状态、固定成本过高、撤出市场的壁垒过严、竞争者投资过多等情况,保险公司要想坚守这个细分市场,就会出现价格战、广告争夺。
潜在的新的竞争者的影响。如果新的竞争者进入某个细分市场时遭遇森严壁垒,并且遭受到细分市场内原有公司的强烈报复,这个细分市场就最具有吸引力。反之,保护细分市场的壁垒越低,原来占领细分市场的保险公司报复心理越弱,这个细分市场就越缺乏吸引力。
替代产品的影响。如果某个细分市场现已存在着替代产品或者有潜在的替代产品,该细分市场就失去吸引力,因为替代产品会限制细分市场内价格和利润的增长。
购买者议价能力的影响。如果某个细分市场中购买者议价能力很强或正在加强,该细分市场可能没有吸引力。因为购买者会设法压低价格,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使竞争者相互争斗,使保险公司的利润受到损失。
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影响。如果供应商,如银行、行业协会、保险中介能够控制某个细分市场的保险商品价格或服务质量等问题,这个细分市场就失去了吸引力。
3.保险公司的目标和资源。任何时候保险公司均应将其自身目标与所选择的细分市场结合考虑,如某一细分市场有较大的吸引力,但不符合保险公司的长远目标,也应该放弃。对于符合保险业目标的细分市场,保险公司在进入时也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
三、保险产品目标市场开发策略
1.无差异性市场策略,亦称整体市场策略。这种策略是保险公司把整体市场看做是一个目标市场,只注意保险消费者对保险需求的同一性,而不考虑他们对保险需求的差异性,以同一种保险条款、同一标准的保险费率和同一营销方式向所有的保险消费者推销同一种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的许多险种都适用于无差异性营销,如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可在一个国家的任何地区用同一营销方式和保险费率进行推销。
无差异性市场策略适用于那些差异性小、需求范围广、实用性强的险种的推销。这种策略的优点是:减少保险险种设计、印刷、宣传广告等费用,降低成本;能形成规模经营,使风险损失率更接均的损失率。其缺点是:忽视保险消费者的差异性,难以满足保险需求的多样化,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2.差异性市场策略。是指保险公司选择了目标市场后,针对每个目标市场分别设计不同的险种和营销方案,去满足不同保险消费者需求的策略。这种策略的目的要求保险公司根据保险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去捕捉保险营销机会。其优点是:使保险营销策略的针对性更强,有利于保险公司不断开拓新的保险险种和使用新的保险营销策略;适用于新的保险公司或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其缺点是:提高了营销成本,增加了险种设计和管理核算等费用。
3.集中性市场策略,亦称密集性市场策略。集中性市场策略的优点是:能够集中力量,迅速占领市场,提高保险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使保险公司集中有限的精力去获得较高的收益;可深入了解特定的细分市场,实行专业化经营,适用于资源有限和实力不强的小型公司。其缺点是:如果目标市场集中,经营的保险险种较少,经营风险较大,一旦市场上保险需求发生变化,或者有强大的竞争对手介入,容易使保险公司陷入困境。
并非所有企业都可以在三种策略上任意选则,企业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择目标市场开发的策略时,还应注意符合以下五个条件:
1.企业资源。企业资源的多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如果企业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那么它就有能力选择差异性营销策略或无差异性营销策略;反之,若企业资源有限,无力将自己的资讯覆盖整个市场或几个细分市场,则适宜采用集中性营销策略,即通过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产品生命周期。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上的产品,具有各自的特点。企业应根据不同阶段的产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对处于介绍期的新险种来说,由于刚刚进入市场,投保者对其不熟悉,竞争者也较少。这时,宜于采用无差异策略,以激起可能的目标顾客的兴趣。当产品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时,应采用差异性或集中性策略,开发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当产品处于衰退期时,则宜采取集中性策略,以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3.产品的同质性。就保险商品而言,其产品的同质性很小,故可把它看做是一种异质商品。比如,同是少儿险,却可以根据投保者需求变化在保险内容上、保险追求的利益重点、投保方式等方面的设计上加以改变。因此,对异质品的产品策略宜采用差异性策略和集中性策略。
4.市场的同质性。主要针对市场上投保需求而言。如果投保者的需求比较接近,偏好大致相同,购买数量大体相同,对销售方式的要求差别不大的话,就可以采用无差异策略;相反,如果市场需求差别很大,投保者选择性较强,就宜于采用差异性或集中性策略。
5.竞争者的数目和策略。如果市场上竞争者的数目很少,市场竞争不很激烈,那么企业完全可以通过采用无差异营销策略,控制市场,占领市场。如果市场上竞争者的数目较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为了进入市场、占领市场,就需要寻找市场上的空白点和缺口,这时,就宜于采用差异性策略或集中性策略。当然,为了与竞争者竞争,企业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当竞争者采用差异性策略时,不妨采用集中性策略;当竞争者采用无差异性策略时,不妨采用差异性策略。
参考文献:
[1]徐昆.保险市场营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关键词:险种;费率;促销;竞争策略
一、营销组合策略
保险公司的营销组合也包含着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策略。其中产品即险种,价格即费率。险种和费率是决定着保险公司是否永续经营的重要因素。
1、险种策略
1)险种开发策略。新险种是整体险种或其中一部分有所创新或改革,能够给保险消费者带来新的利益和满足的险种。新险种开发的程序包括:构思的形成、构思的筛选、市场分析、试销过程和商品化,新险种开发的具体问题已在前面阐述。其中包括:
(1)完全创新的险种。这是指保险人利用科学技术进步成果研制出来的能满足消费者崭新需求的产品。此种开发策略,需要前期大量投入和准确的精算,但能够使保险公司迅速占领某一特定的市场,是制胜法宝。
(2)模仿的新险种。是指保险人借鉴外国或外地的险种移植学习的,在本地区进行推广的新险种。目前各保险公司采用此法较多,此开发策略成本较低,风险较小,但市场已被部分覆盖,扩张有一定难度。
(3)改进的新险种。是指对原有险种的特点、内容等方面进行改进的新险种。这实际上是对老险种的发展,赋予老险种新的特点,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要。此开发策略风险最小,在受顾客欢迎的险种中进行改进,易获得重复购买。
(4)换代新险种。是指针对老险种突出的某一特点,重新进行包装,并冠以新的名称,使其特点有显著提升的新险种。这种做法比完全创新险种的研制要容易些,向市场推广的成功率也高些。
2)险种组合策略。险种组合策略包括扩大险种组合策略、缩减险种组合策略和关联性小的险种组合策略。
(1)扩大险种组合策略。扩大险种组合策略有三个途径:一是增加险种组合的广度,即增加新的险种系列;二是加深险种组合的深度,即增加险种系列的数量,使险种系列化、综合化;三是险种广度、深度并举。按照第一种途径,保险公司应在原有的险种系列基础上增加关联性大的险种系列,按照第二种途径,保险公司应把原有的险种扩充为系列化险种,也就是要在基本险种上附加一些险种,扩充保险责任。可见,险种系列化使得保险消费者的需求获得更大的满足。
(2)缩减险种组合策略。这种策略是指保险公司缩减险种组合的广度和深度,即减掉一些利润低、无竞争力的保险险种。保险公司可在保险市场处于饱和状态且竞争激烈、保险消费者交付保险费能力下降的情况下,集中精力进行专业经营而采取的策略。具体做法是将一些市场占有率低、经营亏损、保险消费者需求不强烈的险种予以取消,以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
(3)关联性小的险种组合策略。如财产保险的险种与人身保险的险种关联性较小,但是随着保险市场需求的开发和保险混业经营的开展,这些关联性小的险种组合将更能满足保险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家庭财产保险与家庭成员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组合,房屋的财产保险与分期付款购房人的人寿保险的组合,将形成具有特色的新险种。
3)险种生命周期策略。险种生命周期是指一种新的保险商品从进入保险市场开始,经历成长、成熟到衰退的全过程,险种的生命周期包括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介绍期的营销策略。险种介绍期是指险种投放保险市场的初期阶段,其特点是:第一,由于对承保风险缺乏了解,所积累的风险资料极为有限,保险费率不尽合理;第二,由于承保的保险标的数量极为有限,风险分散程度较低;第三,由于保险费收入低,而投入的成本较高,保险公司利润很少,甚至会出现亏损。因此,保险公司通常采用的营销手段有:①快速掠取策略,即以高价格和高水平的营销费用推出新险种;②缓慢掠取策略,即以高价格和低水平的营销费用将新险种投入保险市场;③迅速渗透策略,即用低价格和高水平的营销费用推出新险种;④缓慢渗透策略,即用低价格和低水平的营销费用推出新险种。
成长期的营销策略。险种成长期是指险种销售量迅速增长的阶段,其特点是保险公司已掌握风险的出险规律,险种条款更为完善,保险公司费率更加合理,保险需求日益扩大,风险能够大量转移,承保成本不断下降,等等。因此,保险公司应采取的营销策略包括不断完善保险商品的内涵,广泛开拓营销渠道,适时调整保险费率,确保售后服务的质量,以尽可能地保持该险种在保险市场上长久的增长率。
成熟期的营销策略。险种成熟期是指险种销售量的最高阶段,其特点是险种的利润达到最高峰,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市场处于饱和状态,潜在的消费者减少,更完善的替代险种开始出现。因此,保险业应采取的营销策略有:①开发新的保险市场,如原来主要以城市人口为对象的养老保险,可以转移到农村,开办农村养老保险。②改进险种,如在承保些特殊保险标的时,适当增加保险责任。③争夺客户。对于向其他保险公司投保同一保险标的投保人,可采取适当降低保险费率或提供优质服务来吸引他们。
衰退期的营销策略。险种衰退期是指险种已不适应保险市场需求,销售量大幅度萎缩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保险供给能力大而销售量迅速下降,保险公司的利润也随之下滑,保险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转移,等等。因此,保险公司要采取稳妥的营销策略,如不要仓促收兵,而是要有计划地、逐步地限制推销该险种。此外,还应有预见性地、有计划地开发新险种,将那些寻求替代险种的消费者再一次吸引过来,使险种淘汰期尽量缩短。
2、费率策略
费率策略是保险营销组合策略中最活跃的策略,与其他策略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保险费率策略有如下几种:
1)低价策略。指以低于原价格水平而确定保险费率的策略。实行这种定价策略的目的是为了迅速占领保险市场或打开新险种的销路。但是保险公司要注意严格控制低价策略使用的范围,实行低价策略,是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手段之一,但是如果过分使用它,就会导致保险公司降低或丧失偿付能力,损害保险公司的信誉,结果在竞争中失败。
2)高价策略。指以高于原价格水平而确定保险费率的策略。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实行高价策略获得高额利润,有利于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利用高价策略拒绝承保高风险项目,有利于自身经营的稳定。但是保险公司要谨慎使用高价策略。因为,保险价格过高,会使投保人支付保险费的负担加重而不利于开拓保险市场;此外,定价高、利润大,极容易诱发激烈竞争。
3)惠价策略。指保险公司在现有价格的基础上:根据营销需要给投保人以折扣费率的策略。实行优惠价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刺激投保人大量投保、长期投保,并按时缴付保险费和加强风险防范工作等。优惠价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统保优惠。如某个律师协会为所有律师统一投保职业责任保险,由于是团体保险,保险公司可以少收一定比例的保险费,因为统保能为保险公司节省对单个投保人花费的营销费用和承保费用。(2)续保优惠。现已投保的被保险人如果在保险责任期内未发生保险赔偿,期满后又继续投保的,财产保险公司通常可按上一年度所交保险费的一定比例对其给予优惠。(3)趸交保费优惠。在长期寿险中,如果投保人采取趸交方式,一次交清全部保险费,保险人也可给予优惠,因为这样减少了保险人按月、按季或按年收取保险费的工作量。(4)安全防范优惠。例如,财产保险的条款中规定,保险人对于那些安全措施完善、安全防灾工作卓有成效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安全费返还。(5)免交或减付保险费。如人身保险中子女婚嫁保险规定,如果投保人在保险期限内死亡或完全残废无法继续交保险费时,保险人允许免交未到期部分的保险费,而其受益人仍继续享受其保险保障。
4)差异价策略。这一策略包括地理差异价、险种差异价和竞争策略差异价等。地理差异价是指保险人对位于不同地区相同的保险标的采取不同的保险费率。险种差异价是指各个险种费率标准和计算方法都有一定的差异。竞争策略差异价的主要做法有:第一,与竞争对手同时调整费率,以确保本公司在保险市场占有的份额;第二,在竞争对手调整费率时,保持原费率不变,以维护本企业的声誉和形象;第三,采取跟随策略。在已知竞争对手调整费率时,先不急于调整本公司的费率,待竞争对手的费率对市场销售产生较大影响时,才跟随竞争对手调整相关费率。采取哪种策略需根据保险公司的市场地位而定。
3、促销策略
1)广告促销策略。广告是通过大众媒介向人们传递保险商品和服务信息,并说明其购买的活动。广告是保险促销组合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寻找保险对象的有效手段。广告的作用主要有:(1)树立企业形象;(2)介绍新险种服务项目或营销策略;(3)宣传社会对保险公司的评价;(4)促使保险消费者接受保险营销的手段等等。广告适用于向地域分散的受众进行宣导,不能有区别的选择客户,并且费用高,反馈迟缓。
2)公共关系促销。公共关系对保险营销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保险公司最需要依靠企业的诚信来树立形象,可运用的公关工具有新闻报道、公益活动、书刊资料、视听资料、电话,等等。此种方式收效缓慢,但效果持续时间长。
3)推销策略。推销是指保险营销员直接与客户接触洽谈并宣传介绍销售保险商品的活动。人员促销在保险营销组合中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人寿保险公司,人员促销是其主要的营销手段。因为通过推销,保险消费者可以直接获得有关保险公司和保险商品的详细信息,营销人员也可以直接了解潜在客户的购买企图和态度。可见,人员促销帮助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利于双方的沟通。营销人员的主要任务有:(1)招揽新保险业务;(2)做好销售服务;(3)收集信息,提供保险公司资信和挖掘潜在的客户资源。此种策略尤其适用于高端的客户和复杂的产品,但成本较高,管理量较大。
4)营业推广策略。是指企业采取各种特殊手段来刺激、鼓励、推动分销渠道销售产品、或公众购买某种产品的促销活动。营业推广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刺激销售。保险公司的营业推广分为两类:促销的对象是分销渠道成员(例如保险人)的营业推广被称之为同业推广;促销对象是消费者的营业推广被称为消费者推广。营业推广被保险公司广泛运用,因为它的促销效果明显。但是营业推广的促销效果通常是短期的,如果不分对象、条件和环境,滥用这种促销手段,会给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竞争策略
1、竞争地位
根据保险公司在目标市场上所起的作用,可将这些公司的竞争地位分为四类,即市场领导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跟随者和市场拾遗补缺者。
1)市场领导者策略。市场领导者是指在保险市场上占有市场最高份额的保险公司。它通常在保险产品开发、保险费率变化、保险促销强度等方面领导其他保险公司。无论领导者是否受到赞赏或尊敬,其他公司都不得不承认它的领导地位。但是领导者也必须随时注意其他公司的动向,不使自己轻易丧失良机,失去领导地位。因此,市场领导者通常采取的策略是:(1)扩大总市场,即扩大整个保险市场的需求;(2)适时采取有效防守措施和攻击战术,保护其现有的市场占有率;(3)在市场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市场占有率。
市场领导者扩大整个保险市场,是因为它在现有市场上占有率最高,只要市场的销售量增加,它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市场领导者既可以采取扩大营销的方式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又可以采取各种防守措施来保护其市场占有率。
2)市场挑战者策略。市场挑战者是指位于行业中名列第二或三名的保险公司。它们以市场领导者、经营不善者或小型经营者为攻击对象,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选择进攻策略。市场挑战者最常用的策略是正面攻击、侧翼攻击、围堵攻击、游击战等。
3)市场跟随者策略。市场跟随者是指那些不想扰乱市场现状而想要保持原有市场占有率的保险公司。市场跟随者并非不需要策略,而是谋求用其特殊能力参与市场的发展,有些市场跟随者甚至比本行业的领导者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市场跟随者必须懂得如何保持现有的客户,如何争取一定数量的新客户,每个跟随者都力图给目标市场带来某些独特的利益,如地点、服务和融资方面给予优惠和方便。市场跟随者须保持低廉的成本和优异的产品质量与服务,当新市场开放时,市场跟随者也必须很快打进去。跟随的策略有三种,即紧随其后策略、有距离跟随策略和有选择的跟随策略。
4)市场拾遗补缺者策略。拾遗补缺者是指一些专门经营大型保险公司忽视或不屑一顾的业务的小型保险公司。成为拾遗补缺者的关键因素是专业化。尽管有些专业化经营程度较高的保险公司在整个市场上占有率较低,但它们仍有利可图。
2、竞争地位与竞争策略的关系
每一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上都会利用或根据其竞争地位来决定采取相应的竞争策略,而采取特定竞争策略的保险公司也能达到某种竞争地位。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竞争地位来决定竞争策略时,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经营目标、实力和市场机会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有:(1)竞争者无法模仿的策略,如人海战术;(2)竞争者不愿采用的策略,如放宽承保或理赔条件;(3)竞争者不得不追随的策略,如采用更优惠的分红办法;(4)竞争双方均获利的策略,如保险公司广泛宣传保险,使社会公众对保险产生良好的印象。
结论
在市场中采取怎样的竞争策略和营销组合策略,与企业的目标和定位密切相关,在众多新型保险企业参与竞争的市场中,在保险混业经营的背景下,采取适时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将成为竞争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徐昆,保险市场营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一、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保险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营销意识薄弱,营销理念落后受计划经济体制以及过去保险展业经验的影响,我国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主动进行营销的意识还很薄弱,营销理念也相对落后。营销理念仍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产品观念”或“销售观念”阶段,过分强调自身,而忽视顾客及社会的需求。认为营销就是面向社会招聘人员,再经过短训后推销针对个人的分散性业务,把招聘营销员当成增收保费的措施和权宜之计;认为保险业务只宜于直销,而不应上营销;没有把保险营销制度的建设当作培育和完善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促销手段缺乏创新目前公司的促销手段仍采用节假日期间的活动、买赠和派送礼品的途径上,促销手段缺乏创新,没有市场拉动力。
(三)营销梁道单一,缺乏系统完善的营销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缺乏系统完善的营销体系,对传统营销渠道依赖性过强,而对新兴的营销渠道,例如:网络营销、保险社区营销、渗透营销运用很少,这样就很难从多渠道、多方位构建起复合型的保险营销方式。
(四)营销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不过硬市场营销不仅要求懂得营销理论,掌握营销技巧,还要求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心理战术,还要熟悉保险业务、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等,对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要求较高。但目前作为保险主体的大部分员工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保险营销知识和技能培训,业务拓展大多依靠经验主义,凭借员工的实践经验和个人悟性。再加上考核机制和利益驱动,业务人员之间很难沟通、交流和分享好的经验及做法。这就使保险市场营销人员整体素质得不到提升,市场营销的一系列环节和过程难以有效涵接,整体效用不明显。
二、对策
(一)创新营销管理体制保险营销管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必须尽快改革现行不规范的营销管理体制。大型的保险机构可以在省、地两级公司设立专门负责营销建设与管理的部门。在充分运用好各种营销资源的前提下,做好内设机构的整体协调及功能定位,在组织体系上逐步形成“大营销”格局。
(二)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保险营销的关键是人才,动力是教育和培训。目前,有的保险公司无专门的有计划的营销培训,内部专业人员对市场营销的概念认识极其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基本上把营销等同于简单的销售,或把广告宣传公关活动等同于营销。应尽快建立培训机制,通过各种渠道使员工培训工作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实践中,既要认真抓好岗前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也要搞好在岗培训。既应走出去学习、培训,也要请进专家现场培训、指导。在培训内容方面,既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更要强化业务学习和技能培养,还应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学习,最终培养出一大批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熟练、工作能力强的新型保险营销人才。
(三)营销计划的监控设计好绩效考核体系,把相关制度的实施纳入考核体系之中。同时成立督查小组,督查小组直接对营销管理委员会负责,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两种形式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解决的同时也能根据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对相关执行不力的部门和人员给予处罚。好比,公司为改善形象,要求规范统一的职场环境,到各地职场检查时,发现没有按要求执行,那就要根据已制定的评判标准进行考评。督查小组对每次检查的结果,在全系统内进行公布;另外,检查结果直接影响相关责任人的绩效工资,这样就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来促进各分支机构的执行力度。
(四)确立客户至上的营销理念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在保险营销活动中,其营销核心是提高服务质量,因为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增大了“顾客总价值”,另一方面减少了“顾客总成本”。从而达到了“顾客让渡价值”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保险市场的顾客需求。企业是为客户而存在的,以客户需要为中心,企业制定的一切营销活动都应随客户的反作用而协调和调整。做好客户需求调研、客户关系管理、客户至上服务理念。
(五)引进营销管理人才保险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的素质高低和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才是保险业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当前保险业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对保险企业来说,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业务骨干,都是企业的宝贵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携带者。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树立人力资源是保险业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公司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以人为本的建立发现人才、广纳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有效机制,提升人才价值,优化人才结构,为公司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六)建立营销协调机制营销不仅仅是市场部门的营销,而是公司所有部门都需要参与的营销。市场营销组合是系统观念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它涉及企业对市场营销活动的手段和方法的基本认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要满足顾客需要,完成经营目标,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不能依靠某种单一的营销手段和策略,必须从目标市场的需要和市场环境的特点出发,根据企业资源条件和优势,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形成统一的、配套的营销策略,通过企业上下各部门的协调努力、密切配合才能实现。
发展的不足之处
其发展上的限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市场运行效率低下。无论是垄断市场还是寡头市场,相比于完全竞争市场,均有效率上的损失。其动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无法确定所有森林的全部风险状况,如果按照整体森林资源的平均出险概率确定保费费率,那么只有面临的风险概率高于保费费率的林农会参与投保,极可能出现逆向选择问题[5]。另外,法律层面上的缺位等问题也加剧了效率的损失。第二,政府补贴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政府为了管制政策性森林保险的价格,规定了保费上限,使保险公司的成本大于收益。为了保证森林保险的顺利实行,需要政府对保险公司进行适度补贴。从要素的流动角度来看,这种转移性支出性质的资金流动会造成社会总福利的损失。第三,从我国目前的政策性森林保险实施情况来看,各试点省的营销模式基本上是被动执行中央的批示文件,很少有结合自己地区发展独特的营销策略。以沈阳市和青岛市两地为例:尽管两市的森林资源本身和外部环境均有较大差别,但是在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施行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综合来看,政策性森林保险市场是一种介于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之间的市场。
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建议
为了保证政策性森林保险市场低成本高效率运行,政府应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收集保险公司和林农(包括林场)的信息,并在权威网站上公布。这样不但可以消除市场供需双方的调查成本,而且可以增加相互信任度,提高潜在利润;第三,建立随时反馈机制。大多数政策在最初的试行阶段均运行良好,但是效率随时间推移而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就是反馈机制的缺位。因此,针对政策性森林保险市场,政府应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建立完备的政府补贴机制对于政府补贴带来的效率损失,可以在以下方面给予调节:第一,成立由保险、财政、林业和政府机构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对各地区的森林保险外环境进行深入了解、数据采集、资料分析等,针对不同的地区提出差异性的财政补贴政策,即经济发达地区少补,贫困地区多补;受灾率低的地区少补,高的地区多补;森林资源贫乏的地区少补,丰富的地区多补;对实施好的地区给予奖励补贴[8];第二,从减灾方面入手,政府定期对各试点林区进行深入指导,对防险政策、风险管理、保险理赔等信息给予共享,提高林农的参保意识。如果实施效果良好,则政策性森林保险市场将会形成良性循环,财政补贴的数额上也会平稳下降,由此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增加社会总福利;第三,建立财政补贴监督机制。对财政补贴设立专项基金,由财政部门和林业部门委托银行代为管理[9]。采取多管齐下的市场营销策略保险行业非常特殊,其运营方式与零售业相近,但出售的产品却是非实体的服务。相比于实体产品营销的可见性,森林保险产品更需要提高品牌忠诚度。政策者和实施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加强政策性森林保险市场的战略营销:第一,建立专门的保险机构。2009年国家指定实行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公司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保”),但中国人保的森林保险业务在其整个业务体系中所占比例过小,并不能在森林保险领域更好的发挥经济规模效应。因此,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政策性森林保险公司,统筹全国的森林保险业发展。同时引进林业、保险业、金融业等领域人才,加强行业的人才管理;第二,不同市场采取差异策略。由于各地区的情况各异,应采用差别营销策略。保险公司应转变对森林保险的态度,将被动的接受国家政策变为主动创造新的利润点:首先,保险公司应在当地政府、林业部门、气象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分析潜在险情,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险种;其次,在开发特色险种的其基础上,保险公司应保证森林保险资金链的抗险性,以便持续经营;最后,建立完备的信息数据库和反馈机制[10],对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微调。
结语
关键词:财产保险;营销服务;创新探究
前言:
对于财产保险营销服务来讲,其要想真正获得理想的营销成果,各项服务工作就必须要仅仅围绕保险市场、客户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经营战略与发展策略,积极接受整体市场营销战略目标的指导,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实力,也探索出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前景。因此,对于营销服务理念、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各企业应给予足都重视,并加强全面、深入的探究,以此来确保获得理想发展成果。
一、财产保险营销服务的创新策略
(一)注重分散性业务的拓展
就我国当前的财产保险营销市场发展动态来看,分散性业务的拓展已经成为了各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一性质的业务主要是指客户相对系统较大,或者是项目、客户较大的集中性业务来讲的,其保险标相对分散,与其他保险业务来讲,赔款限额、金额也比较低,但往往具有较大的同质风险市场总量。投保人通常都是一些个人,或者是规模相对较小的各类个体经营者,相应的保险产品条款也比较简单易懂。
(二)重视直复营销的发展
这种营销服务模式源自于美国,目前已经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得到了广泛推广,给诸多行业的营销方式、信息存储,以及产品流通带来了质的飞跃,等到了企业的广泛青睐。这种营销模式主要是指,营销者可以通过报纸、电话,以及计算机等诸多媒体来为顾客提供相应信息,并在信息沟通、反馈中完成相关交易。直复营销这种模式,不仅具有成本低、管理便捷等优势,也具有互、可测定营销效果等显著特点。其具有的互,可以与潜在客户进行直接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是单销售中的信息不对称,或者是契约不完善得到大幅度减少,样尽可能的避免一些人为风险的产生。同时,由于这类保险的消费群体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准确、快速的理解相关信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消除一些潜在客户对保险营销人员存在的不良印象,促进保险签单率的大幅度提升。
(三)强化延伸与售后服务
在销售各种财产保险产品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注重财产保险服务的进一步延伸,对于优秀的营销队伍来讲,出了要重视销售人员的选拔外,还应对其相关人员的业务知识、技能培训给予足够重视,需带领其人员对产品内容、性能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帮助其掌握综合营销技能,在此过程中,大幅度提升其口才与思维能力,同时,职业道德操作教育力度也要逐渐加大,不断为营销队伍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提升营销服务水平,不仅有助于市场的稳固与占领,也能够为保险业务的健康经营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客户忠诚度的逐步增强。
(四)着重突出文化含量与品位
从保险消费者层面来讲,文化特色就是其服务本质。而作为一种特殊的保险商品,其具有商品的一般特征,且不论是对于名牌、特色,以及创新服务来讲,都是企业员工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创作出来的,个性较为鲜明的服务“精品”,其以文化形态巧妙的渗透于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中,在公司、客户接触的不同层面有着显著体现,也为公司名称赋予了特有的内涵,促进其信誉、魅力的大幅度增强。这种服务虽然只是一种活动、行为,且往往都是随着一系列有形产品的提供,来全面适应客户各种需求,而其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与青睐,主要还以在于其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格。
二、加强产品开发与营销服务创新
(一)注重个人营销险种的开发
应结合个体条件与特点,开发更适合个体营销的险种。广大财产保险公司,通常都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企财险、车辆险这两方面的市场营销上,而对于责任、信用等险种的发展潜力却未给与足够的开发力度。对此,应认识到,对于保险金额的确定来讲,责任、人寿保险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保险金额也为制定出客观的标准,只要客户存在一定的投保意愿、缴费能力即可,比较适合个体营销员进行业务拓展,所以,对于责任保险的发展,各企业应结语重点关注与开发,也在开发更多新颖险种过程中,探索出更新颖、科学的营销服务模式。
(二)创新商品生命周期营销策略
首先,导入期实施的营销策略。在导入期阶段,对于一些全新的保险产品,消费者往往都需要一定的接受时间与过程,同时,保险公司也需要拥有检验各项产品的过程。因此,在开发、营销新产品阶段,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实施快速掠取、迅速渗透,以及汗漫渗透等策略。其次,成长期采取的营销策略。对于这一阶段来讲,各保险公司应注重险种在市场上长久增长率的有效保持,结合市场动态变化对产品进行不断完善,以此来确保其可以全面适应保险、业务需要,促进保险产品竞争实力的不断增强。同时,对于保险宣传内容来讲,应结合保险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变化来做出相应调整,以此来促进保险商品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也吸引更多消费者去购买相应产品。另外,为了使得各个层次、价格敏感的消费者的设计需求都能够得到有效满足,应准确把握市场发展契机,对保险价格作出适当调整,并拓展出全新的营销服务渠道与模式,推动各企业营销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再者,成熟期运用的营销策略。财产保险营销服务的成熟期其实就是其产品销售量的最高阶段。在这一时期若想拓展全新的市场领域,各公司可以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可以先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手段去寻找新的目标市场,并对现有的一些产品做出进一步优化,促进其作用、特征的不断增加。同时,在承包一些较为特殊保险标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其保险责任的适当增加,以此来使得相关保险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可以得到有效保持与逐步提升。
最后,衰退期采取的营销策略。在市场处于饱和状态时,一般诸多保险产品的销售量都会出现不同的下降趋势。对于这种老化产品的处理来讲,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点稳妥的策略:一方面,不应采取仓促手柄、难以割舍的错误手段,当确定放弃某些已经衰退的保险产品时,不仅要快准狠,还要为投保客户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以确保其产品可以高效、有序的得到限制推销,一直到停办。另一方面,各保险公司还应有预见性,且计划性的进行全新保险产品的开发,以确保某些老化产品在停办之后,可以采用新的险种去替换,以此来使得相应消费者被在此吸引,进而重新启动保险市场,以此来最大限度的缩短商品的衰退期,进而真正促进各保险公司的稳定、高效经营。因此,除了上述几个阶段外,产品衰退期营销服务策略的创新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研究也要给予足够重视。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真正实现财产保险营销服务理念、模式的创新,应从整体角度去进行相关构思与设计,注重各新颖、多样化营销策略的有机整合,并对各种形式的传播手段进行综合、协调的运用,通过对消费者保险需求的全面了解、把握,积极实施差异化,以及个性化的保险营销服务,从而确保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得到全面满足,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本企业的营销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晓晖.创新财产保险营销体制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15,(5):11-13.
[2]何在涛.关于我国财产保险营销的几点思考[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