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

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2 09:15: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

第1篇

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度缩水;另一方面普遍经济受刺激后导致全球性的生产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巨大,形势非常严峻。这一切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果不能及时将发展策略进行调整,做好相关工作,极有可能在将要到来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淘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应针对金融危机,吸取经验教训,适时调整,不断创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央行为了救市和刺激经济,提供了大量的货币供给,然而这同时却形成了新的经济泡沫。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进行财政救济,但也导致了新的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加剧企业可持续经营问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产品需求的减少和融资难度的加大,使企业的经营面临困难,导致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大。1、在美国投资的中国公司损失惨重。目前,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2007年,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于9月17日联合的《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称,中国对外的直接投资流量已连续数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该年,我国对外的直接投资净额为265.1亿元,同比增长了25.3%。在这样巨大的对外直接投资下,中资公司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2、中国出口业在危机中也深受其害。一方面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出口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贸易。据统计,我国2008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了21.9%,回落了5.7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了8.9%,回落了8.9个百分点;对香港出口增长了7.8%,回落了16.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同比下降了11.8%。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和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我国出口也必会遭遇瓶颈。

(二)金融危机导致企业舞弊动机明显增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停滞,财务状况恶化,这就加剧了舞弊动机的产生。舞弊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二是员工侵占公司财产。从公司外部来看,企业经营面临困难,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使得企业的现金流入困难、到期债务偿还不了、借贷不能展期、主要客户流失,订单大幅缩水甚至接不到订单、存货滞带,净资产出现负值等,为了获得融资,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各种投机取巧、欺诈舞弊便层出不穷;从公司内部来看,金融危机使得各企业的经营效益严重下降,而企业盈利能力的下滑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收益水平,为了保证切身利益不受损害,各种舞弊的手段也相继呈现出来。

(三)金融危机使金融衍生工具招致颇多争议。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金融衍生工具招致颇多争议,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信息披露没有真实反映财务信息以及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监管不到位都是关键原因。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其会计准则不断修订的同时,金融衍生工具审计也迫切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管的作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IIA内部审计标准委员会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和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列的三种审计类型之一。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为适应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其职能正由传统的监督和评价转向确认与咨询。两大职能紧密联系,目标一致且相互衍生,统一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IIA将内部审计归纳为确认活动与咨询服务二位一体,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确认获得广泛的职业经验,形成丰富而可靠的信息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政策建议。(1)确认职能:内部审计师对程序、系统或其他常规事项进行客观评价,提出独立的意见和结论,主要包括舞弊调查、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价、财务、绩效、经营和合规性业务审计等;(2)咨询职能:为审计客户提供服务的咨询或相关活动,其业务性质和范围根据客户的协议确定。

三、从金融危机反思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失,对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金融危机又是一个很好的试金石,使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现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一)事前控制不力,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重视不足。事前控制工作不完善,大多企业单位并没有明确提及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对内部审计发挥风险管理作用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没有很好地处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控制等方面。

(二)未能正确处理监督和服务的关系。许多企业存在着片面强调审计监督职能而忽视审计服务职能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往往提出问题多,帮助解决的少;提出建议的多,真正落实的少,大多都是为了检查而检查,没有将服务作为监督的最终落脚点,对服务在内部审计中的功能认识较为模糊,严重制约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正是由于对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忽视,使得这些企业在金融危机到来时,无力及时有效地修正频频出现的问题,以致遭受了更为严重的损失。

(三)忽视效益审计的作用。同样,许多企业只是一味地将财务审计作为工作重点,而没有很好地把效益审计摆在相应的战略高度。内部审计传统上是以财务审计为主,主要关注财务的收支是否真实准确等。但是,新的历史环境下,企业的性质、产权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时企业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成为经营者面临的首要任务。目前,在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多是管理问题,如投资决策失误等,成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问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对动态审计的关注度不够。许多企业更多的只是将结果或者某一时间点的静态情况作为审计对象,轻视了动态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对金融风险的变化缺乏全面的掌握,对其严重性重视不足,以致在防范和化解危机时无法发挥更好的作用。结果孕育于过程之中,仅仅审计结果是难以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的,只有对全过程实施审计,才能深化结果审计,才能构建起“控制过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审计运行机制,从而能够从根本上防范风险,促进增值,提高运作效率。金融危机中的许多企业都没有充分注重对动态的过程进行审计,继而导致企业及其被动地遭受金融冲击。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内部审计理念的转变

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负面经济冲击的同时,也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不完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更应该反思,明确新的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的理念进化。

(一)未雨绸缪,时刻关注内外环境变化,强化企业预警机制。公司内部审计应更多地参与面向未来的规划和决策工作,对公司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时关注。这些风险包括公司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未来将发生的潜在的风险。内部审计师应当义不容辞地充当起风险管理自我评估的协调人和总体策划者,从而为公司的发展扫除风险。

(二)作为管理层的助手,提升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加强风险监控与应对。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其监督职能的内涵已发生改变,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监督,而是把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经管的一个职能部门,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实现企业经济运营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顺应时代变化,在继续做好财务审计的同时,充分重视效益审计。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一个独立类型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实现由检查式监督向研究式监督转变。企业内部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重要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益,企业资金投入使用产生了多大的经济效益,对当前的企业状况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还对今后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对远期经济效益作出预测,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财务等各环节的控制质量,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把握全局,做好从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的转变,及时拨乱反正。要实现由事后监督向事前和全程监督转变。将审计“关口”前移,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实现全过程跟踪监督,有利于增强审计工作的实效,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内部审计发展重点

金融危机导致了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严重受挫,内外舞弊明显上升,同时金融衍生工具的矛盾激化,使得人们对其产生疑惑。针对一系列问题,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握重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利用效益审计的结果提高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首先,内部审计师对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考虑应贯穿整个审计过程之中。在计划审计工作阶段和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中,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关注持续经营能力方面有无重大疑虑的事项和情况,从而考虑持续经营能力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获取并评价企业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很重要;其次,建立弹性的效益审计指标,强化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适应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地调试、更新,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二)加强舞弊审计。内部审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全面了解企业从外到内、从高层管理到基层员工的可能舞弊行为。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由于舞弊导致企业实际信息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不应单纯地依赖以往审计中形成的历史信息。在评价审计证据时,如果发现某项错报,应当考虑该项错报是否表明存在舞弊,并不应将此项舞弊视为孤立发生的事项。在与管理层、治理层和监管机构的沟通方面,如果发现管理层和治理层的重大舞弊,内部审计师应当考虑征询法律意见,以采取适当措施,并确定是否向监管机构报告管理层和治理层的重大舞弊。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对于舞弊审计尤为重要,熟悉常规审计程序的被审计单位内部人员更有能力掩盖其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的行为。

(三)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正确监控与评价。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监管层对金融工具的创新变得更加谨慎,但中国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要求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股指期货的出现、融资融券和信贷资产的转让更证实了中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对金融工具准则提出了征求意见稿,根据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中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也将进行调整。此外,鉴于各审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些提示,金融衍生工具审计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完善。其实,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并无好坏,我们应立足于内部审计,正确利用并引导其为企业可持续经营服务。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内部控制是关键,内部控制不健全,就会给人以可乘之机,以至于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

六、总结

整个论文的完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摄取新知识的过程。通过论文的写作,使我了解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概念,对内部审计也有了新的认识。金融危机暴露出内部审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使人们高度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战略地位。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要努力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同时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切实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艳华.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J].价值工程,2010.4.3.

[2]袁丽萍.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内部审计[J].公用事业财会,2010.1.

[3]王珏.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问题浅探[J].经济观察,2004.4.

[4]卢传锋,万剑.金融危机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探讨[J].财政监督,2009.16.

第2篇

【关键词】财务柔性;金融危机;投融资

1.引言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总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或影响,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可能会给企业造成非常损失,致使企业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的财务困境;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投资机会,使企业在波动的经济环境中得以发展。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企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财务柔性研究也逐渐得到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关注。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因素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传统的刚性财务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柔性管理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财务柔性内涵的探讨,在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投融资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提升企业财务柔性的建议。

2.财务柔性概述

2.1 财务柔性的含义

财务柔性是从资本结构理论中衍生的一个新兴的研究分支,近年来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企业财务柔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同学者对财务柔性含义的界定也略有不同之处。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财务柔性定义为企业采取有效行动改变现金流量数目和时机,从而使其有效应对意外需求和机会的能力。[1]Byoun(2011)与Denis(2011)等认为财务柔性是企业基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角度,采取调动财务资源等行动以应对现金流量或投资机会的不确定性事项的能力。赵华、张鼎祖(2010)认为财务柔性是企业为了主动适应财务环境的不确定性,有效利用财务资源迅速处理相关事项从而实现财务目标的一种综合能力。[2]邓明然(2002)认为理财柔性是指企业快速且经济地处理环境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尽管国内外众多学者以不同侧重点对财务柔性进行了定义,但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财务柔性内涵的界定还是趋于一致的,都强调了企业在遇到不确定性事件时做出反应以获取所需资源的能力。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为企业的一种财务政策,财务柔性是指企业在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时,及时有效的利用自身财务资源应对风险或机遇的能力。

2.2 财务柔性的来源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企业财务柔性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现金持有。企业良好的流动性管理能够增加企业的财务柔性,当受到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时,现金持有较高的企业可以利用内部资金满足其投资活动,从而避免由于外部融资约束所造成的投资不足等问题。

(2)债务能力。保持较低财务杠杆水平的企业在遇到外部不利冲击时,由于自身负债较少,财务风险也较小,因此比高负债的企业具有更强的融资能力。这类企业一旦遇到资金周转问题仍可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以使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3)资产销售。在理论上,面临现金短缺的企业可以通过资产变现来增加其现金流,[3]这样也可以及时解决企业资金上的不足。但是这种方式并不十分常见,因为多数情况下资产变现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亏损。

3.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投融资行为的特点

(1)融资受限

在企业资金筹集方面,根据融资优序理论可知,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问题的存在,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存在明显的偏好顺序,即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因为我国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限制条件较多,所以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融资时更倾向于前两种方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方面,市场上产品过剩,企业的收益水平下降,这些都使企业内部现金流入量减少,从而导致企业的自有现金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危机过后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降低,投资态度趋于保守,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额度紧缩、贷款条件更加严格。虽然企业已经逐渐走出了低谷时期,但危机给全球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企业在此时期所受到的融资约束仍旧很大,这使得企业无法筹集足够的外部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投资扩建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2)投资不足

在企业投资方面,企业的投资意愿也随着经济环境的波动而减弱。融资是企业资金运行的起点,也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由于后危机时期企业内部自有资金十分有限,而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成本较高,因此企业会被迫放弃一些NPV为正的投资项目,进而导致了投资不足或投资扭曲。此外,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了全球经济运行中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投资等待的期权价值也随之增加,从而致使企业削减当期的投资支出。

4.后金融危机时代提高企业财务柔性的方法

企业的财务柔性包括融资柔性、投资柔性、营运资本柔性以及收益分配柔性,这4个方面的柔性管理贯穿了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众所周知,财务柔性较高的企业可以在危机中有效减少财务风险,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增强其财务柔性,以便应对环境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对企业投融资及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

(1)融资柔性

资金的筹集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点,企业的融资柔性包括对融资方式、资本成本以及资本结构的柔性化管理。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企业不应单一依靠某种融资渠道,而是应该对融资项目的前景、企业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与税收等政策进行综合考虑。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期,企业应降低债务比重,因为较高的财务杠杆水平会使企业更难获取较低成本的外部资金,同时到期偿还本金和财务利息的负担可能给企业造成财务危机。保持一定的负债柔性可以维持灵活的资本结构,并降低亏损、破产等财务风险。

(2)投资柔性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资行为,而危机后期企业投资项目的成败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企业投资柔性包括投资规模、投资项目的柔性化管理。企业的投资决策建立在对外部环境的若干假设上,而在后危机时期,经济环境和公司自身经营业绩的波动都很大,因此企业应更加重视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并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投资决策进行相应调整。在考虑不同风险因素的前提下,企业应保守的估计现金流量并采用较高的投资回报率,[4]这可以避免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也可以为企业的投资决策增加一道保护屏障。此外,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考虑未来可能影响投资的不确定性因素,制定多种备选方案及应对措施,不可盲目追加投资。

(3)营运资本柔性

营运资本柔性包括现金持有额度柔性、短期投资柔性、应收账款柔性、存货柔性及流动负债柔性等。在后危机时期外部融资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现金储备以建立宽松的财务环境,这样可以使企业及时把握投资机会。在存货方面,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企业销量降低,存货及库存成本增加。为此,企业应加强对产品销量和库存的预测,并做好各项控制工作,以降低产品成本,维持企业的成本优势。

(4)收益分配柔性

企业收益分配柔性包括税后利润柔性、分配政策柔性及利润分配实施柔性三方面。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的制定必须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同时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在金融危机后期,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动对收益分配进行调整。企业可以采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这种收益分配政策具备较大的柔性,可以使企业在盈利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发放较低的固定股利吸引股东投资并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而在盈利较多的情况下使企业保留较多的盈利。[5]

参考文献

[1]何承丽.浅析财务弹性的重要性[J].财会研究,2011(11).

[2]赵华,张鼎祖.企业财务柔性的本原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10(6).

[3]马春爱,孟瑾.企业财务弹性研究述评[J].财会通讯,2011(11).

[4]陶学伟.企业财务柔性与柔性财务管理[J].生产力研究,2006(6).

第3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相关性 可靠性 高质量

一、引言

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哪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最重要的,是否应有先后顺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否需要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环境和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都在发生微妙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若干思考。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组成

国内外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大致相同,但在表述方式上略有差异。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给出了八条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国际上,2010年FASB发表第8号概念公告,IASB也发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两者都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归纳为基本质量特征和增强性的质量特征。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relevance)和如实反映(faithful representation):相关性应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如实反映应具有客观性、无偏性和无误性。增强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一致性)、可稽核性、及时性、可理解性。

三、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思考

在构成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中,相关性和可靠性(如实反映)是主要的两种,各国会计界对此似乎并无异议。但对比GAS和FASB/IASB给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表述,笔者发现在表达顺序上我国将可靠性列于首位,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将相关性列于首位。在实务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总有冲突或不一致之处,究竟应优先考虑谁?这就要依据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讨论。会计的目标应当是通过其反映和监督职能,帮助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加强经营管理,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应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1]这一目标反映了财务报告“决策有用观”,似乎更强调了“相关性”,但这并不能挤压“可靠性”的重要性。因为不同的决策者对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并非一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往往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作出判断。

基于以上矛盾,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梳理。一方面是指导性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是制度的执行者和财务报告的使用者。[2]企业在制定指导性、纲领性的会计制度时,应当更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各个会计信息应包含哪些内容,能为决策者提供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3]另一方面,制度的执行者即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则应当以相关性为基础更加注重可靠性。

四、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补充思考

上世纪末期,美国SEC主席Levitt首次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应当增加“高质量”和“透明度”,当时在美国会计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认为“高质量”是“凡当年反映的交易或事项,既不提前也不推后,不预提未来风险准备,不平滑收益”,[4]“透明度”是高质量信息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定义,但是他通过对美国证券市场中大量的财务造假案件的指责和反思,认为隐蔽的会计造假手段和晦涩难懂的会计语言给企业高管提供了舞弊的机会。他还曾预言一场由这类财务舞弊和造假行为引发的危机正在酝酿,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随后安然事件爆发,人们开始反思会计信息特征,而FASB认为“高质量”难以定义,并没有将其写入准则。[5]

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是引起了广泛争议,许多人将危机的爆发归责于会计人员提供了虚假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质疑。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已与Levitt时代不同,但我们认为定义“高质量”和“透明度”仍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我国,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公开度和可信度低、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完善、会计和审计技术不成熟等问题,资本市场不完善,市场有效程度较低,市场对金融危机的反应也略滞后于西方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和“高透明度”。将这两者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助于提高目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更有助于将会计这一专业语言“普及化”,让更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看懂会计语言,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葛家澍,占美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J].厦门大学学报,2007.6:77-81

[3]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J].会计研究,2006.3:3-6

第4篇

内容摘要:公允价值的运用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的接轨,但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的运用遭到了质疑,理论界和学术界纷纷探讨公允价值问题。鉴于此,有必要探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是否满足引用它的初衷―公允价值可以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即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问题。本文拟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

关键词:金融危机 新企业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相关性

公允价值的产生与金融工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公允价值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得以使用。当时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而在此之前,这些金融机构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财务报告却仍然显示着“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属性已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运而生,成为计量金融工具的会计属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金融工具的普及及迅猛发展,使金融工具的计量越来越离不开公允价值,当时人们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财政部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也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然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理论界和实务界展开了对公允价值的激烈争论。

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解释

目前会计学术界对会计目标持两种观点,一是决策有用观,一是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它对会计应当提供什么质量的信息提出了明确要求。要达到决策有用观这个会计目标就必须要求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质量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SFAC No.2)中强调了“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将相关性定义为:信息能帮助用户预测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去证实或纠正以往的预期的情况,从而影响其决策的能力。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也指出相关性是一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要成为有用的信息必须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基本准则中具体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可见,相关性这个质量特征指出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应当提供与其进行决策相关的信息。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正是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公允价值具有极高的相关性,能够提供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公允价值的国家,FASB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推广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美国推广公允价值的初衷在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所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历史成本过度关注历史的成本和利润,忽视未来的现金流和价值,注重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使公众得不到相关的信息。因此,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是指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能够弥补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使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检验

(一)研究设计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由于公允价值能够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会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理性的经济决策。我国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至今使用已近4年。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遭受质疑。因此本文选择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度和2010年前3季度的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剔除所有ST公司、PT公司、缺失市场数据以及财务数据的公司,分析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正如引用公允价值的初衷那样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最终得到的样本数如表1所示。

以上样本数具体是从腾讯财经网中公布最新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及其披露的财务报告中经手工查询并统计得到。样本统计过程为:截止到2009年12月,公布最新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总数1097家,ST公司169家,PT公司2家,最后得到926个样本;截止到2010年3月,公布最新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总数261家,ST公司16家,最后得到245个样本;截止到2010年6月,公布最新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总数 961家,ST公司126 家,PT公司1家,最后得到834个样本;截止到2010年9月,公布最新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总数832家,ST公司105家,最后得到727个样本。本文的数据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假设。假设:《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价值相关性。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模型设定。目前研究财务数据与企业价值相关性最常用的模型是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这两个模型均从Ohlson (1995) 模型演化而来,Kothari和Zimmerman(1995)建议同时使用这两种模型。本文也同时采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进行检验。

价格模型:

其中:i为样本公司;t为报告期(如2009年12月31日、2010年3月31日、2010年6月30日、2010年9月30日); P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股票的收盘价;NAVPS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每股净资产;EPS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每股收益。

收益模型:

其中:RET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股票收益率;Pit-1为公司i在第t-1报告期股票的收盘价;VEPS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与第t-1报告期每股收益之差。

变量选取。价格模型以股票的收盘价为因变量,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为自变量;收益模型以股票收益率为因变量,股票的收盘价、每股收益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为自变量。

(二)模型检验

描述性统计分析。股票收盘价。从以上统计特征可以看出,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这5项指标从2009年至2010年第3季度的变化基本一致趋势,2010年前3季度比2009年略为降低,2010年第2季度比第1季度略有上升,2010年第3季度有所下降。每股净资产。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2010年前3季度均高于2009年,2010年第2季度略有下降,第3季度有所回升;中位数和标准差2010年第2季度发生下降,但第3季度开始回升。每股收益和股票收益率。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这5项指标从2010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3季度呈上升态势,且上升幅度较大。每股收益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这4项指标从2010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3季度基本都呈上升态势,且上升幅度较大(见表2)。

回归结果与分析。采用SPSS 统计软件对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分别进行多元统计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

从整体上看,β0、β1、β2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置信水平5%,说明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5%的检验,表明EPS和NAVPS对P的解释能力以及EPS/P和VEPS/P对RET的解释能力是可信的,均具有正的相关性。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R Square呈增长态势,说明金融危机后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后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仍然很强。

从价格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NAVPS的系数β1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呈上升态势,说明2009年和2010年前3季度每股收盘价受到每股净资产的影响呈现出上升态势;EPS的系数β2,从2009年到2010年第1季度有所上升,2010年第2季度有所下降,2010年第3季度又有所回升,整体来说系数β22010年前3季度均高于2009年,说明从2009年到2010年前3季度股票收盘价受到每股收益的影响亦呈现出上升态势。因此,股票收盘价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线性相关,股票收盘价受到这两个因素影响较强。

从收益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EPS/P的系数β1和VEPS/P的系数β2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均呈大幅递增趋势,说明从2009年到2010年前3季度股票收益率受到每股收益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的影响亦表现出增长态势。因此,股票收益率与每股收益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线性相关,股票收益率受到这两个因素影响较强。

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

通过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P与NAVPS和EPS、RET与EPS/P和VEPS/P的变动方向一致,均具有较强相关性,说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可以使NAVPS和EPS对P、EPS/P和VEPS/P对RET均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P会受到NAVPS和EPS的影响,RET亦会受到EPS/P和VEPS/P的影响,它们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它们之间表现出的相关性正是受到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影响,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使得它们之间呈现出相关性,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上市公司中得以全面运用,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亦会越高,从而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就验证了假设:《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价值相关性。即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继续运用公允价值会增加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价格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均与股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较强增量解释能力,能够提供增量的信息含量,从而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同时可以发现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总体上升,说明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并没有削弱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引用公允价值的初衷。并且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每股净资产的回归系数增长幅度均大于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增长幅度,回归系数的增幅越大说明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更敏感,即股价对每股净资产的反应更敏感,因此每股净资产能够对股价起决定性作用,能决定上市公司的经营实力和经营业绩。对上市公司股东来说,他们会关注公允价值变动对财务报告带来的影响,这就说明了公允价值能够为其提供决策更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其决策的要求。

收益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每股收益与股价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与股价的比例与股票收益率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也证明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具有价值相关性。由于公允价值较为显著地增强了每股收益对股价和股票收益率的解释能力,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编制的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亦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并且发现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每股收益与股价比例的回归系数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与股价比例的回归系数逐步上升,说明公允价值的运用2010年前3季度比2009年更具价值相关性,同时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对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上市公司股东更关注公允价值变动对公司获利能力的影响。这进一步肯定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引用公允价值的初衷,我国并不是盲目追求国际协调,而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更具价值相关性,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启示与建议

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可以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这为我国准则制定者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提供了实证研究支持,体现了其引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初衷。我国今后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中吸取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的教训科学正确运用公允价值。

(一)完善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具备相应的市场环境,因为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受制于市场的活跃程度,并且要使用市场价格或者其他市场信息来获取公允价值。市场越活跃,所确定的公允价值越接近于真实价值,就越能为其计量的会计信息提供参考。反之,市场不活跃、不完善,就很难获取充足的市场信息,使公允价值偏离真实价值,进而难以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提供参考。目前,我国市场化程度和监管水平不高,金融资本市场处于发展阶段,公允价值计量所依存的市场环境还不完善,为了使公允价值在今后得以很好地使用,应建立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完善债券、股票、票据、外汇、黄金、期货、期权、远期合约市场,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基础,以确保公允价值所计量的资产、负债的价值准确、可靠,不失公允。

(二)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框架体系

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今后的走向是比较乐观的,公允价值会越来越广泛地得以运用,这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框架体系去指导并规范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应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且具有可行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体系,以便更好地推动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和指导公允价值会计实务的发展。

(三)规范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制度并提高公允价值披露质量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社会各界开始重新审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坚持并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吸取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的不足,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规范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公允价值披露质量。因此,我国应尽快规范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对各类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项目进行披露,披露的内容可以包括:如何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计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对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公允价值是通过活跃市场报价确定、还是采用估值技术估算得到,若采用估值技术,应详细披露采用估值技术的级次、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估值模型的选择、相关参数的选取等信息;公允价值变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以及表外项目的风险、金融工具的风险等方面。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实务的具体操作者,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带来的新问题,无疑给我国广大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我国应对会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对公允价值理论和实务的学习,能够对公允价值可能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广泛性和多样性加以识别。具体而言,他们需要熟悉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运用范围、掌握公允价值的具体实务操作并严格按照准则中的要求应用公允价值,同时还需要了解国际上最新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对准则中公允价值规定不明确的地方要具备大量的职业判断能力,在不违背诚信原则,恪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使公允价值得以全面可靠地运用。

(五)提高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水平并制定可行的操作方法

公允价值是基于可获得市场信息的基础上来估计公允价值,如果市场不活跃,那就要求使用模型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然而估值技术水平的高低,会影响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因此,在不活跃市场中采用什么技术和方法来评估公允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估值技术由于面临着众多客观不确定性和主观不确定性因素(在选用估值模型,确定模型参数等方面)的影响,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最终的合理性难以确定,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减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主观性。应当尽快制定评估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规定公允价值在市场极其不稳定的情况下应如何计价,对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确定、估值日期、估值目的和相关参数的选取等一一进行规范,使公允价值的确定程序规范化,以减少损失,减少对公司业绩及投资者信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英男,王维华.公允价值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相关性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2010年(1)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刘浩,孙铮.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机遇[J].财经研究,2008(1)

4.房莉.从金融危机看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与发展[J].财会研究,2009(15)

5.张启銮,朱文静,王钦钦.公允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方法综述[J].财会月刊,2009.6(中旬)

第5篇

    论文摘要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企业投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虽然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大,时间久,但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后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就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站在金融危机后这一视角,把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从人力资本特征出发,试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涵、形式、特征、风险,并对投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这些分析,不仅有利于完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理论,而且对新经济形势下实现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保值增值、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促进人力资本流动的合理有序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前言 

    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正逐步恢复正常运作,甚至快速发展。分析研究表明,变化不断的市场环境,会引导企业产生相应变化。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促使企业极大加深对于人力资本管理和开发的重视,他们认为对人力资本投资才可以确保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力来正确分析客户的真正需要,并在如何采取行动满足这些需要上找到正确的方法。本文试图站在金融危机后这一全新的视角上,把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从人力资本出发,详细分析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及风险 

    (一)概念界定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定义为:通过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员工为投资对象,通过一定量的投入,增加企业所需人力资本,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投资活动。包括外部招聘引进、职工在职培训、企业制度设置、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 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本各类投资中由于对人力资本属性认识不够,利用和引导不到位,加之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外界环境变动因素的作用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则表现为实际收益低于投资成本的可能性。前者的风险程度较轻,后者的风险程度较重。 

    (二)企业人力资本的特征分析 

    1、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完全一致性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以企业为主体,以人力为载体的投资活动。当企业对员工进行投资时,企业承担了全部投入成本和风险,但投资的收益并非由企业独占,而是由企业与员工共同分享。另一种极端情况是,随着员工的流失,投资企业甚至无法分享投资收益。这种特性带来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2、投资回收期长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连续性,即后期的投资必须在前期投资的基础上完成。例如,当一个人要进行大学教育投资时,他就必须首先在初级和中级教育上投资。可见,人力资本的形成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与其他投资相比,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收期较长,投资收益不能立竿见影,只有通过员工在企业的长期工作,才能回收投资成本并获得收益。 

    3、投资收益难评估 

    人力资本投资结果表现为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无形的东西,产生一些列的个体差异,现有的资产评估方法很难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估。而且,这些投资结果是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并不是直接导致企业效益的提高,无法直接判。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类 

    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可分散风险,二是不可分散风险。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由于定位不当、经营不善等特定状况下造成,并可通过相应策略防范、应对的风险。不可分散风险是指超出企业的控制范围,并影响到市场所有企业,且只能凭借企业管理层经验,通过提高预测才能应对的风险。 

    (一)可分散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人身安全风险。人力资本是建立在其所有者之上,如果在工作场所发生安全事故或引发职业病,出现员工因工负伤、残废或死亡的情况,人力资本就会贬值,甚至消亡。企业对员工的所有投入都不可能得到回报,还会因此有一大笔医药等开支。 

    2、人职匹配风险。人职匹配风险是企业普遍面临的一种风险,特别是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更加突出。一旦出现人职不匹配的现象,则意味企业在招聘、薪酬、培训、社保、福利等各方面的投资都宣告失败。如果企业继续任用不称职的员工,将影响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如果企业将员工调离该岗位或予以辞退,则还须承担转岗培训或经济补偿等费用。 

    3、人才流失风险。人才流失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投资风险,尤其是目前国内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人才流失的现象则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人员的离职,致使企业的人力资本激励无法收回,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二是许多企业员工将在原企业获得的技术、信息、经验直接带到新企业或自己组建的企业中,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培养人才或者直接培养了未来的竞争对手,给原企业带来间接损失。 

    4、职业道德风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理性经济人并不存在。在监督和约束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员工偷懒卸责、工作效率低下、损公肥私、出卖企业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等行为,对原公司的业务造成严重打击。 

    (二)不可分散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宏观政策风险。宏观政策风险包括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和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所致风险。如2009年年初,国务院陆续出台十大重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就直接导致行业地位的变化。地位下降的行业和企业效益必然下滑,其人力资本投资经济效益也将随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而下降,从而产生投资风险。 

    2、生命周期风险。人是一个生物体,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年龄的增长会导致体能的衰退、健康状况恶化、学习和创新能力减弱、服务时间缩短,因此在员工鼎盛年龄之后,随着年龄进一步增长,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率会下降。此外,人在生命周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灾难。如地震、战争、灾害等突发事故,这些灾害必然使人力资本投资期突然终结或使用收益期突然停止,从而带来损失。特别是企业关键人物的死亡或伤残带给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更大。 

    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应对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得知企业可以通过改善自身的投资规划、投资决策、管理机制等方法来减少可分散风险,通过提高预测分析能力规避不可分散风险。金融危机即将过去,企业需要适应金融危机带来的新的运营环境,构建新的人力资本管理框架,制定新的人力资本管理策略,采用新的人力资本管理方法来应对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可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做好投资规划和可行性分析,保证投资收益率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投资行为,在投资过程中会面临宏观环境、技术、市场、人员等多方面的变化,因此需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企业战略进行中长期投资规划。在制定人力资本投资规划前,对外要分析市场环境、竞争格局、行业走向、技术发展、宏观政策;对内要分析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危机过后,企业内外形势好转,人力资本投资项目应该合理安排,准确评估,以避免由于过于乐观而造成重大投资风险。 

    (二)对现有人力资本优化配置 

    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做出适当调整的同时,企业必须在现实运营成本压力与保留人力资本以及保证企业持续竞争能力优势方面取得平衡。鉴于后金融时代其形势渐好的特点,众多企业选择加薪和扩招,但这极有可能为企业带来过多的用工风险。企业首先应对现有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优化配置。比如,企业可以安排内部招聘,从内部选拔人才,既容易满足职位需要,做出好成绩,又能减少投资资本支出;企业可以增加销售岗位的培训,把一些生产和管理人员推向销售第一线,这可以为企业挖掘新的需求和积累潜在需求。经济转好之季,企业应该转变传统对外招聘员工的模式,着重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集中培训,优化配置,只有熟悉企业环境的员工,才能在环境等各方因素转好下发挥其最大效益,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投资收益。 

    (三)设计人力资本弹性薪酬体系 

    在金融危机后,企业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增加员工薪酬,提升工作水平。具体措施有:(1)调整有效工作时间。金融危机时,企业由于外部因素导致运转缓慢,员工积极性不高,有效工作时间较低。后金融危机下,企业调整运营机制,加强员工工作监督,提高工作效率,由低谷转向高峰。另外,由于业务激增等工作需求导致的超时作业,企业应合理支付费用,提高员工积极性。(2)调整薪酬支付策略。企业可以调整工资结构,加大绩效工资比例,其中绩效工资部分可以与工作时间、成果相结合,达到人力成本投资高效化。(3)适度增加员工福利。企业职工福利是企业对员工人文关怀的体现。适当增加员工福利,能够在提升员工生活质量的同时,增强员工对于企业忠诚度,易于传播企业文化。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品牌战略;品牌建设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无自主品牌的中小企业,相继陷入困境;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却表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这一事实充分显示出品牌战略管理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一、品牌战略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利器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很多品牌企业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危机能力,有的企业甚至逆市上扬。这与那些困难重重、生存艰难、甚至破产倒闭的无自主品牌中小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可否认,有些实施品牌战略的企业也受到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相比较而言,它们的基本层面是好的,加之应对得当,不仅抗住了危机的消极影响,还转“危”为“机”。2009年中国最有价值100品牌的研究结果显示,全球金融危机之下,最具品牌价值100强企业的利润保持了同期水平,平均销售规模增长幅度为5%,达到146.3亿元。光鲜的数字说明,优秀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织部分,品牌战略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利器。

对中小企业而言,金融危机形势下有效实施品牌战略可获得相对优势:

首先,品牌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扶持。问题与机遇往往相伴而生。中小企业无疑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更为猛烈和残酷,但金融危机带来了更多政策层面上的优惠。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用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2009年中央财政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从39亿元增加到96亿元,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地方财政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发现,这些扶持政策没有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企业,有品牌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或得到更多的扶持政策。例如,2009年10月国务院多部门联合《关于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商业企业对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实行“优惠进场、优先上柜、优先宣传、优先销售、优先结算”,以提高服装、家纺自主品牌的适销率。品牌企业凭借品牌这一价值不菲的无形资产为企业贷款做资产抵押,利用品牌信誉和知名度赢得了政府扶持政策的光顾。

其次,品牌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硬”和“软”双方面实力的综合。硬件方面包含了企业的技术、设备、研究开发能力、团队的完整高效等;软性方面包含了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公共关系等。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消费群体逐渐减淡了对企业背后硬件资源的深入探究和考虑,而转向关注企业与消费者内心的沟通。品牌是企业塑造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石。品牌价值的相应提升,就是企业信誉和产品质量的见证。在技术门槛较低的中小企业,实施品牌建设,在软件资源上投资,同样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用品牌来增强企业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可以说是企业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之一。

再次,品牌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品牌是企业使命、远景和追求的完整归纳,是消费者的信任和情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企业经营和管理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辛勤耕耘建立起来的无形资产。品牌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百年大计,不能一蹴而就,一朝完成,但品牌一旦被消费者认可,就会形成高度重复购买行为,从而产生口口相传、推荐购买、获得更广泛忠诚客户的效应。

二、品牌战略缺失是中小企业陷入危机困境的主要原因

对我国企业品牌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近十年来,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品牌战略管理在逐渐加强,知名品牌相继胜出。然而,还有大量中小企业在品牌战略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

第一,品牌意识淡薄,短期行为严重。部分企业至今还在固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理念,专注产品的经营而轻视品牌的经营,认为做品牌、打广告,投入高、见效慢,只要产品品质好、价格合理就不愁没有市场。殊不知,产品需要质量,更需要为人所知,为人所晓,为顾客见其名知其实。

第二,品牌认识偏差。大多数企业对于品牌建设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只懂做广告的阶段。但是,认为品牌只是一种名称、名字、标记、符号、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把做品牌简单的理解为就是换一换识别系统的企业还为数不少。有的企业认为只要给产品设计个好名字,使用有表现力的包装和商标,找个知名的形象代言人等等就可以创造出好品牌。这种观点认识到了CI系统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品牌的文化内涵、满足顾客个性需求等方面。

第三,品牌管理不善。在品牌管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也较多。一是缺乏强有力的质量、技术支持。多数企业不具有核心技术开发能力,核心产品主要靠引进获得,因而造成了企业品牌竞争力低下。二是品牌定位不明确。品牌定位是指企业通过对特定品牌在文化取向及个性差异上的商业性决策,使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确立一个特殊的位置。目前,中小企业品牌定位普遍存在特色不鲜明,雷同化有余、差异性不足的问题。三是品牌延伸盲目。有些企业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忠诚顾客还未达到一定的层次规模,生产经营的范围就铺得很广,导致消费者分散,原有产品优势也丢失,从而出现了部分名牌独领两三年,销声匿迹无踪影的现象循环发生。

第四,品牌流失严重,品牌保护错位。一是本土品牌被外商抢注。企业品牌保护意识淡薄,发生了大量境外商人抢注我国出口品牌商标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年来有240多个品牌被外商抢注。二是民族品牌被收购。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外资收购的民族品牌不计其数。那些曾经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如美加净、小护士、乐百氏、大宝、中华、活力28等,都曾是国人耳熟能详、正在使用或使用过的行业名牌,如今在海外资本强势兼并或收购之下无一幸免,令人惋惜。三是品牌保护不容乐观。有的企业置时代变迁、消费者需求变化于不顾,因循守旧,固守原有的经营观念和品牌形象;有的企业置消费者对品牌的习惯、偏爱、情感于不顾,频繁改变品牌形象;还有的企业热衷于名目繁多的品牌评优评奖,却忽视了防假打假,致使假冒品牌泛滥,品牌信誉受损。

三、做好品牌战略规划,应对后金融危机的考验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危险期”与“机遇期”同在。金融危机还要持续一个阶段,企业还处在“危险期”,应对不利,便会由危成难;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品牌教育,吸取教训,做好品牌战略规划,便可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这又是中小企业的“机遇期”。那么,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抓好“机遇期”,做好品牌战略规划呢?

(一)增强紧迫感,加大品牌的投入

我国经济已经有了复苏的迹象,金融危机不会很快地结束也不会永久地持续,我国中小企业要有时间上的紧迫感,时不我待。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要下大力量调整产业结构,致力于技术创新,但万不可忽视品牌建设。据调查,企业家们普遍认为在金融危机时期,首先可以削减的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品牌推广预算,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品牌建设不是支出而是投资。世界企业史告诉我们,经济衰退是品牌投资的有利时机。在过去的60余年里,一些最成功的品牌创建活动都是在经济困难时期启动的,经济不景气时继续维持营销费用和品牌投资的企业,在经济恢复时的成长高于其他企业3倍。因为危机后的竞争时代,消费者对企业责任更加看重,对品牌更加依赖,市场将进一步向有价值品牌集中,这是必然趋势。所以,越是危机的时候,企业越是需要加大对品牌的投入,中小企业尤其需要这种战略眼光。

(二)规划品牌识别系统,并以此统帅企业全部经营活动

品牌识别不仅是企业为消费者创造的同类产品相互区别的名称和符号,而且是企业希望创造和保持的能引起人们对品牌产生美好印象的联想物。这些联想物暗含着企业对消费者的某种承诺。品牌识别将指导品牌创建及传播的整个过程,因此企业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规划品牌识别系统。首先,企业要在全面科学的市场调研与诊断基础上,充分研究市场环境、目标消费群与竞争者,为品牌识别系统决策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导向。其次,在品牌调研与诊断的基础上,定义品牌识别,提炼高度差异化、明确清晰、易感知、有包容性、能触动感染消费者内心世界的品牌核心价值,确保品牌识别所体现的品牌价值与消费者利益需求相一致。再次,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建立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规划品牌识别核心价值的具体化,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为最终形成品牌忠诚奠定基础,使品牌建立与企业营销传播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最后,通过品牌识别为主要内容的品牌定位传播,使消费者充分获得品牌形象的有关信息,为在他们心目中形成一个鲜明、清晰的品牌形象提供前提条件。这是品牌战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企业要以传播品牌形象统帅全部经营活动。

(三)协调品牌关系,优选品牌架构

品牌架构是指企业有多少个品牌以及品牌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单一产品的格局下,营销传播活动都是围绕提升同一个品牌价值进行的,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产品种类增多、兼并收购、资本扩张等情况的出现,企业必然会面临着很多难题:新产品是采用一个新品牌,还是沿用原有品牌?若新产品采用新品牌,那么新品牌与原有品牌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如果企业总品牌下又有众多产品品牌,那么企业总品牌与各产品品牌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看似简单,然而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企业战略问题,品牌架构的决策水平将大大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影响企业巨大利益的得失,甚至企业的前途命运,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常见的品牌架构有单品牌架构、多品牌架构、亚品牌架构三种。三种品牌架构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合适的品牌发展架构。

一般来讲,单品牌架构适用于市场定位明确,有固定目标消费群的企业;企业技术稳定、产品品质优良,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成熟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占有率,品牌属于强势品牌,可以左右行情及价格的企业。

多品牌架构适用于多元化发展的企业。企业产品线广、产品种类多,且针对不同市场、产品定价水平各异,企业对品牌有充分的资源投入,有恰当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亚品牌架构适用于企业形象已经树立,在顾客心目中形象较固定的企业,企业的产品准备进入不同档次市场,或吸引偏好差异较大的消费群;除主品牌以外,另一些功能、特征需要用副品牌诠释。

参考文献:

1、解艾兰.后金融危机中国品牌迎来崛起机遇[DB/OL].中国网和平论坛,2010-01-21.

2、国务院多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DB/OL].全国发改快讯,2009-10-15.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 国际趋同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允价值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及缺点,国际趋同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08年,IASB与一些国家会计管理机构为应对金融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公允价值应用进行调整,有一定的成效。当前世界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而我国正是会计持续全面趋同的关键时期,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借鉴国际新准则相关规定,尽快完成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准则修订工作,尤其在金融工具准则方面,以更好地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国内外公允价值研究及应用现状

( 一 )国外公允价值研究及应用现状 (1)公允价值国外研究现状。Barth(1994)指出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比,反映更多的信息含量,采用公允价值使财务报表产生波动性,出现顺周期效应。Nelson(1996)发现投资金融产品体现的公允价值同时具有价值相关性。Eccher et al.(1996)通过控制其他金融工具产生的公允价值,发现证券投资产品的公允价值依然存在价值相关性。Lys(1996)认为活跃市场确定的公允价值价值相关性更高,非活跃的交易市场公允价值信息含量不高。因此,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关键是市场是否活跃。Khurana & Kim(2003)信息环境不透明和规模比较小的银行,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信息含量更高。Robert(2009)指出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界一些人指责因采用市值计量导致金融危机,事实上根据2008年下半年SEC的研究报告显示,只有31%的银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其余的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他还指出即使不存在活跃市场也必须采用现值计量,政治家和管理者必须承认没有唯一最好的方法计量银行资产。2010年FASB建议财务报告中所有的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Cataldo & Mclnnes(2009)认为,表内确认与单独披露相比,单独披露更能对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公允价值信息。Thomas(2011)研究表明公允价值计量与银行利率和信用风险高度相关,银行利率和信用风险披露引发了银行金融危机。Elifoglu et al.(2010)认为应该对现存公允价值使用及信息披露原则进行修改。目前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进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和提高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等问题。(2)国外公允价值应用进程。国外正式提及公允价值来自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第43号会计研究公告。从1991年开始,IASB和FASB先后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制订公允价值相关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US FASB)公布的133 号准则指出:“可以在市场上查到或者参考相似的市场上的工具估计公允价值;如果无法获取市场信息,可以过期权定价模型、现金流量贴现分析、或者其它定价模型等技术估值手段来估计公允价。”1999年,FASB 在《在计量中运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修订稿中指出:“通过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及未来准则的制定的探讨,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1999年,FASB 了“与报告金融工具和某些相关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相关的主要问题的初步意见”,指出公允价值定义、哪些需要按公允价值报告、如何报告公允价值的变化、不活跃项目的公允价值计量及执行问题等内容。2000年,FASB在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报告》中指出,若缺乏市场价格,现行市价可以被认为是公允价值。2001年,IASB的《现值问题文稿》,突破了公允价值现值计量难题,认为公允价值是: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公开标价;其现金流量可估计且信用等级可由评估机构评定的债务工具;有合理的计价模型且具备完善的数据。2001年安然事件后,FASB确立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并要求进一步强化公允价值的确定和披露。2003年底,IASB部分修订了《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与《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两个准则,并在所有金融领域应用公允价值,充分肯定了公允价值的应用的价值。FASB在2006年9月第157号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推广到了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领域,并统一规定了公允价值定义,公允价值披露要求得到规范,公允价值估价技术进一步明确,彻底改革了传统会计模式——历史成本计量。目前,IASB不同程度地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或有事项等20个会计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2006年IASB制定了公允价值准则研究进程。2009年7月1日,FASB会计准则汇编正式对外,该汇编对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进行了编纂。汇编对于巩固和提升FASB在美国会计准则和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的地位意义深远,奠定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IFRS的趋同基础,积极影响了与IFRS实现趋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的制定。2010年IASB用IFRS 9号准则《金融工具》替代原来的IAS 39(金融资产和负债),该准则规定在当地法律、法规允许执行的情况下,从2013年1月1日或以后会计年度期间开始执行,并允许提前采用。IFRS9比IAS 39简化了减值的计量方法,仅要求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权类资产进行减值评估。同时,IFRS 9的重要作用是能隔离当年会计利润和投资操作,阻止了当前平滑利润的方法,有利于提高相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及地区认可并使用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经是必然趋势,会计准则及其国际趋同已变成政治议题。2009 年G20峰会要求国际会计机构务必在2年之内建立质量高、统一的会计准则,IASB 和FASB一直致力于研究公允价值计量趋同准则并努力消除各国计量等差异。2010年欧洲主办IFRS监管者会议,IASB的代表和来自33个国家的人员共同讨论全球实施IFRS事宜。2010年1月印度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过渡路线图,规定公司必须从2011年开始采用IFRS。2010年阿根廷结束了三年的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过渡项目,确定从2012年起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力争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保持同步,同时响应G20峰会的提议,2009年我国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路线图,2012年之前实现全面趋同,并计划2014年实行。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会计界一直努力完善公允价值准则,FASB和IASB目前正加紧修订工作,特别是针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修订,然而2011年IASB宣布将IFRS 9的适用日期从原定的2013年推迟到2015年。同时,一些经济体的趋同进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2011年,印度改变了从2011年起全面采用国际准则的决定,采取分阶段实施与国际准则趋同的计划,即2011年适用上市公司和大型非上市公司,2012年至2014年适合金融机构和其他公司。2011年美国虽认可国际准则趋同,但公布推迟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时间。日本2011年6月宣布:原本定于2015或2016年起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因受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故影响,经济形势恶化,推迟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日期,并至少要预留5-7年时间给日本企业准备。

( 二 )我国公允价值研究与应用现状 (1)我国公允价值研究现状。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展开对公允价值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黄世忠(1997)通过以美国为例,介绍公允价值在美国产生的会计争议和发展现状,主张将公允价值成为当前主流计量模式。王建成和胡振国(2007)认为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具有价值,更能保护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允价值会计会取代历史成本会计。谢诗芬(2008)指出:公允价值是时代背景发展的产物,并且理论基础深厚,顺应了会计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财务会计发展方向。周明春和刘西红(2009)认为我国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应是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即以历史成本作为会计信息基础,公允价值作为补充的模式。葛家澍(2009)研究认为比较好的方式是财务报表反映历史成本信息,而报表附注、其他财务报告披露公允价值信息。王守海(2009)通过公允价值与金融稳定二者的关系研究,认为使用公允价值会计相当于引入会计加速器,风险产生顺周期效应,不利金融系统的稳定。谭洪涛等(2011)指出公允价值具有“会计加速器”的特征,现有的金融资产市值计量加剧了股市泡沫。(2)我国公允价值应用进程。我国首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在1998年6月颁布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然而一些上市公司通过操纵公允价值,进行会计造假。由于公允价值获取的可操作性,使得财政部在2001年取消了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和投资准则中的应用,改按账面价值计量。2006年我国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等企业需自2007年起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有17个准则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表明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与之前的国际会计准则IAS 39号的内容基本相同,采取了交易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四类划分标准。现在国际上IAS 39已被IFRS 9代替,我国相关准则的确认和计量是否也需要适时调整,成为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的热门议题。

二、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分析

( 一 )企业外部影响因素 (1)缺乏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实践指南。新准则把公允价值列入基本计量属性之一,并在具体准则中得到了各种运用。然而,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不足,多数是对国外研究的学习,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具体运用中容易出现问题。我国没有一个单独的、能够全面详细地说明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和应用的具体准则,加之披露不够,导致可靠性、公允性不能保证。(2)市场环境不成熟,相对低效。IASB(2009)中活跃市场的定义为:“资产交易或负债交易在市场中频繁发生,能够提供合理定价信息的市场”。虽然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但在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计量的具体操作指南相对不完善,由于不能完全统一确定估计未来现金流量,公允价值实际操作难度增大,估值风险高,给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利润操纵空间,导致市场价格与真实资产价值相偏离。此外,受我国政府的市场政策干预,价格也经常会偏离市场轨迹,价格有失公允。这些因素都阻碍公允价值的应用,很难真正实现“公允”。(3)监管不严,缺乏健全有效的法律和监督体系。我国目前公允价值的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企业内部监管不严,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监督治理虚假会计信息、评价公允价值公允性方面,起的作用不大,不利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另一方面,我国公允价值相关法律不健全,这为滥用公允价值的违法行为提供了空间,容易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操纵,公允价值的应用效果被降低。企业外部监管体系也不够完善,对上市公司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 二 )企业内部影响因素 (1)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由于公允价值不能直接取得,通常需要通过评估机构评估或会计人员的估计来间接获取,因此在操作上难免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会计人员需要充分理解会计准则和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知识,尤其是估值技术合理估计和判断新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应用。此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影响公允价值应用。“经济人”假设下,受利益驱动,很多人失去道德水平和职业良知,而新准则在会计计量属性方面的灵活性,正好给了会计人员进行舞弊的机会,严重影响的公允价值的应用。(2)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目前,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公允价值经常被用来粉饰上市公司财务业绩报告,严重地干扰资本市场的秩序,降低了资本使用效率。方文彬(2011)认为公允价值能够确认企业资产负债表项目中公允价值的变动,使得市场变动和企业相关财务指标关联性增强。在短期增长的情况下,管理层可能会为了向市场传递利好信号,投资于短期收益明显的产品。而降低对短期收益较低但长期效益明显的投资产品的关注度;这对管理者的短期利益有利而有损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3)应用公允价值成本过高。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不活跃的交易市场居多,获得可靠地公允价值的成本较高,如在期末对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认定时会增加会计人员的操作成本,并且会增加财务成本和审计成本以及风险,与成本效益原则不相符。朱松(2010)证实了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会导致审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增加,从2006年之后上市公司平均审计成本显著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还存在一些问题。就此提出以下建议:(1)建立健全公允价值准则。公允价值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避免实务操作者缺少具体的指导规范,需要进一步明确公允价值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可参照IFRS 9简化金融工具重分类与会计处理,降低平滑利润的可操作空间,提高相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制定合理公允价值准则。可适当考虑建立既与国际趋同又具有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全面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或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并将公允价值与减值准备相统一,计提重估收益或损失的备抵项目,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法律约束,缓解市场的巨幅波动产生的顺周期性,有利于市场的稳定。(2)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立法与监管。我国应做好市场发生极端情形下的危机准备工作,考虑提前做好有关禁令、临时市场管制、加强某些交易的披露等措施,避免市场环境急剧恶化。为有效遏制本次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统一的资产评估法,以便在法律上对资产评估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并且在制定政策时适当考虑物价、汇率等因素变动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3)加大会计信息披露力度。严格规范公允价值计量,一方面重视表内披露数据,须表外披露重要的金融工具,以及披露影响公允价值等因素。对于各项使用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应披露其应用理由、确定方法、对报表的影响及采用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证明等。另一方面引入风险披露机制,也可以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不确定性的定性信息。当然,在制定披露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会计准则指南时,还要考虑披露的成本与收益,同时也不要泄漏公司的商业机密。对于附注中要披露的信息,我们又需注意避免产生太多冗余信息以干扰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获取。(4)主动参与国际准则制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动会计准则的统一与完善,具有明显后发优势,目前我国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实现了全面的实质性趋同,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相关会计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趋同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不能盲目趋同。既保持与国际准则相适应,又要正确认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制并积极参与其制定过程,包括主动要求加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项目组,提高我国在IFRS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并争取成为各项目组的牵头成员,有利于国际准则制定过程中吸收我国意见,为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会计基础。(5)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推动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2010年我国实施了《会计人才规划》,明确了指导方针: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高端引进,整体开发。希望通过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实施,能够夯实会计行业发展的人才基础,使会计人才综合业务素质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具体准则的完善落实和执行。

参考文献:

[1]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2]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会计研究》2007年第5期。

[3]贾丽娟:《谈谈公允价值的“是”与“非”(谢诗芬访谈录)》,《中国会计报》2008-12-26(10)。

[4]周明春、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5]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会计研究》2009年第5期。

[6]王守海:《公允价值会计和金融稳定研究——金融危机分析视角》,《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7]谭洪涛、蔡利、蔡春:《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11年第10期。

[8]石本仁:《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9]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10]谢诗芬:《价值计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1]James Cataldo & Morris Mclnnes:《从净收益视角看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作用》,《会计研究》2009年第7期。

[12]Barth,M.E.Fair value accounting: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nof banks.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

[13]Nelson,K.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FAS 107.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

[14]Lys,T. Abandoning the transactions- based accounting model: Weighing the evide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

[15]Khurana, I.K.and M.S.Kim. Relative value relevance of historical cost vs. fair value: Evidence from bank holding compani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3.

[16]Robert C.Pozen. Is It Fair to Blame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the Financial Crisis?.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9.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逐市计价;顺周期效应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17日

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场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了危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在此背景下,会计准则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存废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争议焦点。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的定义来源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1970年颁布的报告书四号(APB Statement NO.4),其中指出:“公允价值是指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支付的货币金额,或在不包括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交换的价格的近似值。”后来经过不断的变更,公允价值的含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0年的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将公允价值的定义扩大到资产和负债的角度,即“在交易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即排除强迫或清算的情况),当前资产(或负债)的购置(或发生)或出售(或清偿)金额”;2006年9月19日,在FASB的《财务会计准则报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中,该准则将公允价值的定义完善为“在报告主体交易的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为某项资产所能接受的价格或为转移债务所支付的价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同样被公众认可。IASC在1995年6月的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2)《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中这样描述公允价值的含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各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2000年12月IASC/IASB的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JWG)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有了进一步的表述:公允价值是企业在计量日由正常营业报酬驱使的正常交易中销售资产将收到的或解除负债将付出的估计价格。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亦即在非强制性或非清算性销售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交易(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金额。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这些定义虽然稍有不同,但都强调了下列几点:第一,交易条件是自愿、公平的,而非受强制或清算拍卖交易中的价格;第二,公允价值包含资产和负债;第三,存在交易前提,这里的交易不包括过去的交易。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的顺经济周期效应加剧了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对市场变化敏感的资产和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使公允价值对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此特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当经济态势良好时,公允价值能很好的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内在价值;而当危机发生时,公允价值则难以发挥作用。法国银行联合会曾警告说,公允价值计量在泡沫时期可以增强幸福感,在危机时期会使恐慌情绪不断放大升级。尤其在经济周期中的特殊阶段或者临界拐点处,其有显著放大作用。它会使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或者收缩速度明显加快,从而促使泡沫膨胀或萧条加剧。

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存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市场,在这种前提下,会计信息基本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但是,现实的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投资者也并非完全理性,市场常常受消费心理等行为因素影响。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公允价值会计已然变成了一个市场趋势的追随者。在金融危机中,会计信息完全可能引发市场恐慌,短期内引发市场大幅波动,对金融市场造成致命的冲击。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六十名国会议员曾联名写信给美国证监会,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他们的看法是,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这种说法虽然有其片面性,但一定程度也说明在逐渐失去理性的市场中,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可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的假设前提――信息对称很难得到满足。事实上,市场总是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一方总比另一方知道更多的信息。另外,双方对信息的熟知程度很难界定。理想的市场与现实的市场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现实的交易市场中总是存在强者与弱者,理想市场的交易环境及公允价值在现实的市场很难得到反映。

(二)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存在缺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Sl57)介绍了估值技术中的三种方法: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成本法是指以替代某项资产服务潜能所要求的当前金额为基础,做必要的调整来估计公允价值。它最大的缺点在于对于各种损耗的估计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可能造成不同的人对同样资产的估值出现较大差异。

市场法的前提条件是有公开、活跃的市场,能够获取足够的参考样本,再对参照样本的比较因素进行分析,做出恰当、合理的调整。它的优点是方法不复杂,所需要的数据容易查到,但是在前提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即不存在公开、活跃的市场或不能获取足够参考样本的话,仍采用市场法估值会给公允价值的确定带来不利影响。

使用数学模型,包括期权定价模型和技术的现值收益法估值。现值技术,例如,主要是预期现金流量预计将按照未来折现率的预期周期来计算的估值模型,首先现值确定的公允价值来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其次是估计折现率,然后用估值模型计算目标的现值。在这里,要正确估计目标的能力取决于模型的假设,可靠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并正确选择折现率,这些都与人的主观判断有关系。

(三)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较低。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参与市场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判断,但现实中公允价值的确定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市场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其次,有些会计事项缺乏市场活跃的空间,加上商业机密或信息阻断等因素的影响,使公允价值出现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增加了公允价值的判断难度,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出现公允价值利用过程的利润操纵现象,造成信息失真、数据失效,出现公允价值不公允的情况。

(四)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由于一些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而在现实中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主观因素影响。我国在公司治理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以及职业能力参差不齐,如果一些会计人员一味追求利益,会利用这一缺陷干扰公允价值计量,使得数据失真,公允价值不能体现其公允性,从而虚增企业利润来迷惑投资者。

(五)缺乏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十分完善,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宏观环境还不成熟。在实际执行中,对于同一交易事项,有的按照活跃市场报价、有的按照交易双方协定确定公允价值、有的按照评估价格确定公允价值,从而影响了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六)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难度较大。衍生金融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它是根据股价、利率、汇率等基础金融工具的未来行情趋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签订跨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工具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是企业规避金融风险的一个主要手段。衍生金融工具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重要的风险规避工具,同时又是巨大的风险源。

四、公允价值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一个公允价值的信息交流平台。一个完整的市场价格信息交流体系是实行公允价值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许多市场仍处于发展中,还无法从中取得关于公允价值的有用信息。为了能够更好地使用公允价值,我们应该着力于资产、负债价值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提供有用的市场信息,从而有效利用公允价值。

(二)需持谨慎应用的态度。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财务报告准则作了审慎的改进。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我国第四十三条基本准则就明确指出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相关具体准则中,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都有明确规定的限制条件。比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就明确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

(三)完善信息披露透明性。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以FASB为代表的准则制定机构在收益确定上开始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根据这种新的会计理念,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是会计重心,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居于从属地位。这种转变不仅使计量属性的侧重点由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更将进一步弱化净利润与现金流之间的关系。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现金流量成为衡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信息使用者应改变以往以市盈率解读企业经营业绩的思路,应由以净利润为导向的市盈率模型和以净资产为导向的剩余收入模型逐渐向以现金流为导向的红利折扣模型和现金流量模型过渡,提高会计信息的解读能力。

(四)对公允价值的监管进行统一规定。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分布在不同的具体准则中,而现行的做法可能导致各个具体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针对广泛运用公允价值带来的操作难度,相应的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公布一个具体指南,对于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一个明确标准,使衡量公允价值的标准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可以在总体上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在具体会计业务上有针对性地使用。同时要注意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一致性。

(五)完善市场经济建设,提高估价技术水平。市场价格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来源,也是最为客观、可靠的信息源。只有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建设,建立成熟、高效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才能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充分而有效的市场数据支持。应该努力培育各级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逐步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体系,进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对于没有活跃交易市场的资产、负债信息,需采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

(六)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与风险披露。随着金融创新的加快,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需要各有关金融监管机构协同进行作战。为推动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应做好各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如完善金融衍生品的有关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制定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规则和标准;加强对市场投资者的教育,普及金融衍生品的有关专业知识等。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高风险性已经造成了诸多的事件,其中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报告和披露不足是关键性的原因之一。有鉴于此,在制定金融衍生产品会计准则时,应该以规范金融衍生品的列报和风险披露为重点,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全面准确性,向反映经济实质的方向进行会计制度改革。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大势所趋,处理好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问题有利于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需进一步研究公允价值,使其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稳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四号(APB Statement NO.4).

[2]美国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

[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报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