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

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4 17:07: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

第1篇

关键词:黑龙江;电子商务;山货;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155-02

一、电子商务营销新模式

(一) 电子商务概念与特点

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性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或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的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实现了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它具有普遍性,方便性,整齐性,安全性和协调性五大特点。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商务和贸易活动。

(二) 电子商务在黑龙江省的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经历了以B2B为代表的稳定时期后,3G时代的到来推动着我国电子商务迈入V5阶段。自四个现代化建设提出以后,我国现代化农业开始了新的探索之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现代化农业建设正式被提上了日程。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农业电子商务正成为农业信息化的新方向。截至2010年底,黑龙江省网民总人口达到1 127万人,年增长网民215万人,年增长率达到23.6%;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326.6万户,年增长率达17.8%;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51.4%,手机网民数量达到579万人。目前,黑龙江省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企业17家,因特网数据中心服务业务企业14家,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网站306个。尽管黑龙江省互联网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全国其他省份相比,仍然有一点的差距,还需要大力普及互联网的应用。从网民角度分析,2010年互联网普及率为29.5%,在全国排第20位;从企业应用互联网角度看,2010年黑龙江省互联网基础资源IPv4地址、域名、网站分别在全国排名第16位、18位和第13位。在互联网应用水平上,黑龙江省网民应用偏娱乐化,信息获取类基础应用和沟通交流类应用的使用人群大多也已超过网民的半数。与全国趋势一致,商务类应用水平还较低,有待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在黑龙江省尚未全面普及特别是在特色农产品旅游产品的营销上,需要得到相关部门以及商家的重视。

二、黑龙江省山货资源丰富

(一)山货的种类与特色

黑龙江省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经济价值的达1 000余种。这些植物资源按用途可分为药用植物、食用植物、野果植物等17大类。食用植物是在黑龙江省野生经济植物中分布较多、贮量较大的一类,其中以蕨菜、薇菜、老山芹等产量为最大。黑龙江山货主要有熊胆、榛子、林蛙油、人参、鹿茸、马哈鱼子、大马哈鱼、兴安岭蘑菇(有榛蘑、猴头蘑等60多种实用蘑菇)、松子、黑木耳、山野菜(蕨菜、薇菜、松茸等)及刺五加、虎骨参及珍贵毛皮兽皮张等。

(二)山货市场前景广阔

山货通常指生长在山上,野生的没经过人工培植或养殖的可食用的动植物。它具有纯天然无公害、食用价值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继“河北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将食品安全话题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因此,绿色健康食品成为人们的新追求。在这样的大社会背景下,山货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为现代人所追求。山货企业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在“食品不安全”的环境中打出“绿色健康”牌。2011年三月“土特产山货交易网”诞生,标志着山货交易数字化的开启。该网站汇集各省份,各地区的山货特产信息,满足土特产供需和农业投资合作参考,以实现自由交易与商机共享。为山货企业在信息时代下开扩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了网络平台。

三、电子商务在黑龙江山货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一)产品策略

随着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单一的价格竞争已不能适应市场的大发展。山货企业需要进行竞争策略的调整,由单一的策略向多元化的策略发展。山货企业在实行山货电子商务的市场营销时应注重信息产品策略,如设立“虚拟展厅”,用逼真的图像,辅之以现代网络技术展示山货产品,让消费者对产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企业应建立网页的相应导航系统,建立信息传递系统,让产品信息更便捷地为消费者所掌握。

(二)定价策略

定价策略是市场营销组合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价格通常是影响交易成败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市场营销组合中最难以确定的因素。目前的网上通用的定价策略有很多,如心理定价策略、折扣定价策略、地理定价策略等,要想在网络商战中拔得头筹,定价策略上要出新,在追求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的同时,还要考虑消费者的心理承受。针对山货产品的特点,山货企业可以采用个性化定价和现金折扣定价的组合定价策略,根据山货品种质量等来确定产品的价格的同时对于付款及时、迅速或提前付款的消费者,给予不同的价格折扣,以鼓励消费者按期或提前付款,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减少呆、坏帐的发生。

(三)渠道策略

营销渠道策略是整个营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是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它对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的电子商务营销通常选择直接营销,这也是网络营销的一大特点。减少经营的中间环节,有利于企业减少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第2篇

调整品种结构是我们近年来一直以来都在研究的问题,尤其是柑桔品种结构调整的问题。江西省柑桔成熟期过于集中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赣南脐橙种植品种主要以中熟纽贺尔脐橙为主,占总量的70%以上,南丰蜜桔也有70%左右为小果系品种,品种成熟期都集中在11月份左右,熟期结构集中,给果品贮藏、加工、运输、销售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我们要加快品种结构调整。这几年,虽然赣南发展了一些晚熟脐橙品种,目前正在推广“赣南早”早熟脐橙品种,南丰县也正在发展“SS-7、SS-28”等新品种,吉安市在发展“井冈蜜柚”品种,广丰县在发展“马家柚”品种。但可以说,江西省柑桔成熟期过于集中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每到11~12月,柑桔销售问题仍是各级政府和广大果农最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从培育、引进一个品种到示范推广要很长一段时间,但这项工作必须要加快进行。最近,一些企业或种植大户正在发展蓝莓、枇杷、火龙果等水果品种,这些水果品种适宜不适宜江西栽培,规模推广有什么风险,要组织专家研究论证。

2促进产业升级问题

产业发展升级是近期大家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部门当前要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江西省园艺产业还处于发展初始阶段,产业发展的链条短、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产品精深加工缺乏等等,成为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就蔬菜产业来说,这几年由于项目支持,产能有所提高,但蔬菜供应的季节性矛盾依然突出,有时市场蔬菜供应紧张,有时一些品种蔬菜几分钱一斤都没有人要,大量蔬菜烂在田里,也没有加工企业来收购,生产者损失巨大。在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如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的提取,柑桔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食用菌多糖的提取等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且经济效益高,江西省又有十分丰富的资源,但就是缺乏企业参与,严重影响了资源利用率。在农业生产信息化方面,现在浙江、江苏、台湾等农业发达省份,精准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发展非常快,信息化程度也较高。而江西省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步子还不大。虽然我们农业物联网的试点应用也有一些亮点,如乐平市江南蔬菜开发有限公司、正邦集团有限公司等物联网应用在全国也是先进的,但普及不够。用好信息化手段,是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今后农业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3做响产品品牌问题

种出来的产品既要卖得出,又要销得好,而且要确保农民有收益。品牌是决定产品市场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有很多很好园艺产品品牌,赣南脐橙被评为全国“十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首,总理都称赞南丰蜜桔是“金牌”。这几年,江西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农产品品牌工作,尤其是茶叶品牌整合问题。2013年我们评出了“江西省十大名茶”,并连续在深圳、沈阳、西安等城市进行集中宣传。前几年,江西省一直在做江西绿茶品牌整合,“茶韵千年、绿动天下”的广告到处是,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江西省茶叶品牌影响力与浙江龙井、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等名茶还有不少差距。因此,怎样做好一个产业的品牌,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重要课题。如何把茶叶等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下力气去抓。产业谋划现代园艺2014年第4期

4提高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第3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 问题 对策

一、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市场机制障碍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农村垃圾和农业废弃物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着自然界整个生物链条的存续,加上环境治理没有及时跟上,导致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消费质量的提高。

2、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资源供给难以为继

从资源禀赋看,中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近年来,我国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大了国内资源的供给压力。

3、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障碍导致循环农业推广不力

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政府的推动作用体现在立法和经济引导来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和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但是我国在农业循环经济法律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二、促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1、抓住循环农业关键技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加速我国循环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必须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现实,根据世界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重点地发展。加大生物技术研发力度;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力度;加大精准农业技术研发力度;依靠技术集成创新,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2、加强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循环农业科技创新资源

一是加大对循环农业科技的投入,二是提高循环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分配效率必须以效益原则作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配农业科技资源的关键在于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准确把握和及时反应,为此,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和信息分析人才的培养,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建立一种能够对市场信息做出快速反应的机制,使农业科技资源能迅速投入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高的农业技术创新、开发领域。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西方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市场机制是农业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企业是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要使得企业在循环经济实践中有利可图,企业才能有积极性,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才能持久深入。市场机制的特征又要求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中的定位是创建、培育、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体系。

4、引入排污权交易制度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美国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可以充分借鉴。排污权交易将市场机制引入环保治理体制,用经济杠杆推动污染主体—企业治理污染。在制定排污权交易政策的过程中,美国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设计了不同的管理体系,我国也可以吸取美国这个重要经验,并且在形式上也可以采取排污许可证交易和总量控制排污交易。目前,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一些地区对排污权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践表明,我国在排污交易初始产权的制度安排、排污权的计量基准、排污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制定有效措施。

5、制定和实施农业产业政策

循环经济要求对现有的产业进行“绿化”,使之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就微观层次而言,就是按照清洁生产的理念来组织农业生产,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就宏观层次而言,国家综合经济部门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

6、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自然资源

在需求结构上,要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要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在生产要素投入上,要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提高、国民素质增强、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7、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做到以下四方面:一是强化全民环保意识,培养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二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治理已经污染的环境,通过发展相关技术更好地保护环境;三是培养绿色的消费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四是解决环境信息权的充分保障问题,保证公民的民主监督权。

参考文献:

[1]徐文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7

第4篇

经济增长是靠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推动的。在面临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必须突出科技创新的作用,从粗放型增长转化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集约型增长,关键在于增强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推动经济增长由低质低效向高质高效转变。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状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当前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2.1县域人力资本的差异是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形成的根本因素

县域人力资本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劳动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行创造的能力的差异。大多数县域劳动力或者说是县域人力资本并不具有创造的能力,那么知识获取能力的差异就是县域创新能力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随着政府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对县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技术的推广,拥有大批教育背景相对较好,能够先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较快接受新知识人力资本的县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将发展得越来越好。

2.2企业创新能力差异,是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形成的直接因素

县域企业是县域经济科技创新的直接参与者,是县域各种创新活动的实施者,是提高技术水平和效率的具体承担者。县域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进行技术投入,不断更新和完善原材料、生产工艺、技术流程和管理水平来改善内在的技术关系,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效率,特别是龙头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是促进县域科技进步的主体力量。同时,大多数技术人员,特别是高层次的技术人员都集中在县域企业中。因此,县域企业,尤其是县域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直接决定着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

2.3县域大环境的差异,是形成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的外在因素

影响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大环境,从广义的角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但作为宏观的制度环境是最重要的。区域科技创新的制度保证体系越完善,就越能营造区域科技发展的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比如产产学研合作制度落实得好的地区,支持企业进行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的地区,县级政府服务意识强的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发达的地区,其科技创新能力都很强,反之则较差。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

3.1坚持特色导向,依靠科技提高县域经济的特色和竞争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要坚持市场导向,也要因地制宜。要从根本上改善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施重点突破。在具体工作中,要根据各县(市)自身具有的资源特色和产业一基础,通过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形成若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壮大规模,形成品牌。

3.2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工业现代化

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一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培育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集中力量开发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优质名牌产品。二是,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突出抓好制造业信息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以提升信息化水平、技术升级、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加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渗透嫁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对于以农业和传统工业为主导的县(市),因地制宜地引进技术、人才、项目和资金,大力扶持高新企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迅速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3依靠科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农业

要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以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民收人为目标,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组织实施科技兴农工程。重点抓好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农业新技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要通过农业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使农民能在产前及时通过网络了解市场需求,在产中能利用专家系统指导生产,在产后能借助网络加快销售。

3.4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采用工作的指导协调,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对具有地域特色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做好具有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知识产权特别是技术秘密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人才和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标准服务平台,引导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标准,支持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4结论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融合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笔者的定义;然后从信息产业结构视角分析产业融合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影响;最后是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展望。?

一、产业融合的含义?

1994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关于产业融合的学术论坛——“冲突的世界:计算机、电信以及消费电子学”。“哈佛论坛”的成功举行表明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开始得到了经济学界、管制机构和商界的真正关注。然而对于产业融合的定义,学术界的意见却一直没有得到“融合”,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多数是针对信息产业融合或数字融合的。下面介绍几种国内有代表性和影响意义的定义: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 1997)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马健认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笔者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从经济和技术有机联系出发,通过技术革新特别是互联网发展为主导的,建立在数字融合基础上的各产业间的壁垒逐渐降低,而竞争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一种优化过程。?

二、产业融合对信息产业的作用?

产业融合促进了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由于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产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在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取代了某些传统技术、产品或服务,造成这些产业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同时产业融合催生出的新技术融合更多的传统产业部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促使其产品与服务结构的升级。产品与服务的不断更新换代转而又带动需求结构升级,从而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由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广泛关联以及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成长性,产业融合造成的边界模糊或消失可以使其他产业转换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并经过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的连锁反应,使得一国的产业结构得以转换和升级。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化发展使一些传统产业部门由资本与劳动密集型向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相继融入传统产业部门,深刻地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产业属性。传统农业部门与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工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发展,同时也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过渡,信息业与服务业也开始融合并形成一系列新兴的信息服务行业。服务业内部信息含量较高的部门得到较快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进而推动整个服务业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为何产业融合和信息产业结构能够协同发展,笔者分析了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技术机会。在产业融合时期之前,技术和产品概念已定型,再加上技术垄断和专利保护制度的影响,技术创新空间有限,大多是一些局部和质量改良。在市场融合条件下,技术融合将创新成果扩散到众多领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创新,大大拓展了技术发展空间。一些传统技术由于融入了新的技术概念和原理,突破原有的技术极限,获得新的发展机会。例如,技术融合为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相互融合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得三大网络都能提供综合业务。?

第二,产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新产品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的市场需求,改变着信息产业的需求结构,新产品中作为贸易产品的那部分也提高了我国出口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贸易结构的发展。我国在在信息技术融合中,赋予传统服务新的内容,可以达到许多原来的服务所不能达到的质量要求,满足了人民的高需求。例如,由于文本和图片的平行,使电视节目增加了信息含量。再如在数据业务中,可以提供高带宽、高接通率的接入服务。总之,产业融合催生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了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更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供给创造自身需求”定律告诉我们,产品最终需求会随着产业融合而不断得到提升。?

第三,产业融合促进了就业转变和人力资本发展。产业融合使得企业市场扩大、业务增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同时对人才产生强大的需求。因此,产业融合需要造就一大批融合型和创造型复合高级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显著的双重经济效应,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助推器。人力资本投资本身是一个有良好劳动力市场前景的高级人才生产过程,本身可以带动就业增加和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人力资本“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运行的最终拉动力量,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能极大地带动生产增长。?

第四,产业融合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融合使原本分立的产业价值链部分或全部实现了融合,新的价值链环节融合了两个或多个产业的价值,与原产业相比,融合型产业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代表了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的竞争力自然就会随着需求趋势向消费主流的转变而逐渐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使相关企业群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稀缺资源、雄厚的资本积累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新兴产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产业融合加快了信息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可见,通过产业融合对信息产业进行改造可以提高整个信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产业融合能够促进信息产业结构的演化。?

三、展望?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握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的发展潮流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产业融合发展特点,调整信息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和运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确立我国在世界的竞争优势,构建并发展融合型产业体系必将成为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产业融合必将为我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因此,加大中国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融合的进程,以信息产业融合来推进中国信息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成为新世纪非常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健.信息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J].产业经济研究,2003,2.?

第6篇

1、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广元立足本地实际,深挖农业潜力,在科技示范、农技推广、农技培训等方面做文章,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一是科技推广成效明显。2013年,全市推广50个农作物主导品种和30项农业主推技术。推广粮经复合套作技术,建成“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基地46万亩;推广病虫害物理防控、三诱杀虫等技术,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45个、25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43万亩次,免耕覆盖51万亩;推广新型农机具1.1万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39.7%。二是农技培训扎实开展。广元全面完成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对723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实施了知识更新全员培训,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三大”培训工程。培训新型农民1.13万人,培训骨干农民1.907万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15.79万人次。三是土地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广元粮食播种面积为27.47万公顷,产量148.8万吨,与2007年相比,粮食播面增加2%,产量增长8%,粮食单产明显提升,土地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

2、品牌打造成效明显。广元坚持“一主一园三突破”的三农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以“三品一标”、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为重点的农产品品牌创建活动,成功打造出一批以“广元七绝”为主的特色品牌。一是创建区域品牌。2009年12月,在深入分析本地农业资源和资源特色的基CONTEMPORARYECONOMICS础上,提出整合“广元七绝”区域品牌,广元首个区域品牌由此诞生。在西交会、西博会、农交会等大型会展上“,广元七绝”光彩夺目,赢得各级领导、品牌专家、媒体精英的高度评价。2014年1月“,广元七绝”被评为四川20个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二是培育驰名商标。2010年1月,“川珍”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广元市“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此后,紫云猕猴桃(2011.12)、苍溪红心猕猴桃(2013.12)、朝天核桃(2013.12)也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目前,广元获“中国驰名商标”产品4个,“四川名牌”产品18个,“广元知名品牌”75个。三是打造地标产品。“广元七绝”产品均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中苍溪红心猕猴桃、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苍溪雪梨、广元橄榄油、剑门关豆腐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二、广元农业增收增效的困难

1、产业总体规模需扩大。一是特色产品产量偏低。2013年陕西眉县猕猴桃总面积达28.6万亩,总产达40万吨,广元全市红心猕猴桃总面积26万亩,产量仅9.2万吨。二是经营主体缺失。本地就业岗位不足,劳动力外出务工比重大,在家务农者多是老人、妇女,劳动能力低下且文化素质较低,无法有效接受新观念和新技术,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经营方式落后。大部分种植园区由农民合伙经营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生产方式大多以农户分散生产、直接进入市场为主。四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大,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受资金、规模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民合作组织运行困难或名存实亡,难以发挥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2、产业发展基础需提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渠系、防旱池等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靠天吃饭”现象依然严重。二是土地综合利用不够。一些适宜园地、林地的沟、坡、滩被闲置,不少可以开发的荒山、荒坡未得到开发利用。三是机械化水平不高。广元地形地貌复杂,地块较小,在客观上限制了大中型农业机械开展作业的空间。部分农民观念陈旧,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农业机械推广受阻。四是土地流转不畅。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户土地流转没有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务工农户通常是将土地无偿送给亲戚、好友或邻居耕种,送不出去就撂荒,忽视复种的现象普遍存在。五是信息化程度较低。广元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范的网络化信息平台,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和传递仍处于初级阶段。

3、龙头企业实力需增强。一是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127家,其中国家级仅2家、省级仅24家。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大多数企业是家族式管理模式,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的要求规范企业管理。三是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人才,没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与科研部门联系不紧密,局限于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等简单合作方式。四是企业融资困难,抵押不足,担保又难。企业没有充足的抵押品,或信用状况不透明,难以找到金融部门认可的担保人。五是企业家进取意识不强,存在小富即安的求稳心态。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老板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保住既得利益,怕担风险,对扩大规模、上项目异常谨慎。

4、产品研发力度需加大。一是产品品种单一。广元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无法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需要。二是产品效益较低。产品多以原生形态、原料的形式简单出售,产品利润低,创利创税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三是生产环节分割严重。产品的生产、购销、加工等环节大多还处于分割状态,难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三、广元农业增收增效的建议

1、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一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依靠争取项目、创新措施和整合项目等途径加快推进10个万亩亿元园区建设工程。适度提升已建成的生产基地,杜绝重建轻管,坚持谁享受、谁管护。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一手抓农业生产,一手抓产业链延伸和农业功能拓展,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服务联动发展。鼓励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三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推广应用农牧结合、水旱轮作、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改良生态环境、培肥耕地实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努力提高农民各项收入。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靠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房屋所有权等,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促进土地规范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大力扶持农村专合组织。积极培育农村专合组织,逐步形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拓宽农民致富渠道,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三是完善“三农”投入机制。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镇并轨。严格兑现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四是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找准对象,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深入实施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方式,切实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3、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在用地、资金、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搭建农业科技交流平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农业转化。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成本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兼并重组是实现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的途径。通过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环境,改善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推动企业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度较高的新格局。

4、积极打造广元特色名片。一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引进购买、自主研发,充分挖掘“广元七绝”等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潜力。二是完善农产品标准化加工体系。完善“广元七绝”农产品加工包装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农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落实产品安全生产,严格产品市场准入,实施产品质量追踪,树立高质量产品形象。四是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集散地、中转收购点和季节易市场,与大型企业签订产销合作协议,实现产销对接,提高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第7篇

关键词:兰白经济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40-04

2009年,甘肃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①的区域发展战略,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兰州白银和酒泉嘉峪关区域一体化发展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兰白经济区在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兰白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在此背景下,为了推动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实施区域战略发展规划,提出首先要做大做强兰白经济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全面整合要素资源,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②的中心作用,引领甘肃经济快速发展。

兰白经济区包括兰州市、白银市所辖行政区域,直接辐射区包括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所辖行政区域和武威市天祝县①。在中央“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兰白经济区的发展,首要任务是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其中的重点产业之一,其发展对兰白经济区以及整个甘肃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的延伸,摆脱农业仅提供原料与初级产品的基础地位,成为一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关联产业发展,建成现代化的农业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兰白经济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兰白经济区内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概况

甘肃省作为农业大省,兰白经济区内各市(州)、县都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各自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域民族特色、农业资源发展状况、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情况等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特色优势,逐步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纽带,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农户为基础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产品的数量、质量都有提升,龙头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生产加工基地初具规模,农业区域结构不断优化,以优势产区为中心的产业区域分布特征凸显。目前,兰白经济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使之成为中国优质专用马铃薯和啤酒大麦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甘肃最大的羔羊肉生产基地和小杂粮产区。以这些特色优势农产品资源,初步形成了定西马铃薯、中药材加工,兰州和白银的畜禽、果蔬加工,啤酒生产,临夏的乳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分布格局。可口可乐、康师傅、伊利乳品、南京雨润、草原兴发等一些知名企业入住该地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骨干企业正在兴起,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二)兰白经济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兰白经济区位于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整体来看,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仍然相对处于劣势,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农产品作为主要原材料的背景下,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1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比较落后。首先,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相对较小,规模整体较小、产业集中度低,尤其系列加工、精深加工企业更少,使得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同时大多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大都以初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创造的附加价值较小,致使特色资源流失。其次,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风险较大,导致资金融通能力有限,筹资渠道有限,发展资金短缺,影响了先进设备的引入和加工工艺的创新,使得加工总量的增加和产品质量的升级受到限制,阻碍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第三,有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新技术的引进相对落后,使得产品的市场适应力、竞争力较弱。

2各市(州)、县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尚未做强做大,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已形成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专业化程度较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产品的档次普遍不高,与发达地区以及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创造的价值较少,农产品品牌战略实施不够,好产品打不开市场,能形成品牌化经营的产品较少,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没有真正步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规模化发展的良性轨道。另外,吸收劳动力较少,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不完善、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分散经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多数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远离大城市,交通不便,以致运输周期长、运输成本高,再加上甘肃省交通运输条件较差,影响了特色农产品跨区域、跨省外销,导致特色不够“特”,优势不够“优”。

3市场营销方式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有限,促销方式有限,促销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没有形成有效的流通体系,对现代化网络体系的利用程度较低,使得产品的知名度不高,产品销售不畅,市场占有率低,同时加工企业的品牌意识淡薄,很多企业虽然具有原材料优势,但由于缺乏先进的营销理念,而不能将其转化为知名品牌,只能低价出售,降低了利润率。

4中介服务组织发育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完善。现有专业市场规模较小,功能还不齐全,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提供专业市场信息统计、分析、研究和报告的机构少,难以定期权威、可靠的农产品信息,降低了市场化程度,科研、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不健全。由于农产品大多对保鲜的要求较高,但目前物流体系还不够发达,导致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坏损较为严重,提高了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加快兰白经济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兰白经济区作为甘肃省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核心经济区,当前又处于西部大开发的第二个十年的开始阶段,给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在这一战略机遇期,要使兰白经济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成功转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实现特中选优、优有规模的目标

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根据市场的需求前景、区域农业资源条件以及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基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统筹规划、集中布局、区域互补、突出特色,达到资源整合、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总体的竞争实力。具体通过培育种植、养殖特色农畜产品,在此基础上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建立特色农产品基地,同时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最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经济,达到产业转型,提高当地经济增长水平,改善收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

一是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特色产品,为培育特色产业提供动力。应该从扶持龙头企业、培育特色产品入手,选择那些围绕畜牧养殖基地、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兴办的,与农户形成比较稳固的利益联结关系的,产品科技含量较高、质量过硬、市场销售顺畅的加工企业,在税收减免、土地征用、解决资金、产品补贴等多方面重点扶持,扩大生产规模,使其成为产业的“龙头”。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林、畜、科技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并与外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密切联系,帮助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引进新技术,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产量和质量,做优、做精特色产品,积极与外地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嫁接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有特色资源优势的品牌,走名牌战略之路。经济区内已经有较多具有一定品牌价值的特色农产品,比如兰州百合、靖远羊羔肉、定西马铃薯等,具有特色资源优势的品牌是无价之宝,是地域经济发展的旗帜,是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特色资源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核心。

二是促进兰白经济区内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经营。从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努力构建和延长产业链,进一步细化加工程序,进行深、精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断研发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加工产品的种类,增加产品的功效,实现多元化发展。同一类产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从而达到既满足消费者需求,又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实现产业化经营。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品还可以广泛进入电子、采矿、化工、制药以及造纸印刷等大型工业企业,应积极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增强核心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延伸产业链,统筹结合农户、生产基地、公司各方的利益,建立“农户+基地+公司”的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连带机制,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由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农民生产,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拓宽产销渠道,提高信息技术,提供种子、种苗及技术。目前,兰白经济区内各市(州)县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在特色农产品加工方面建立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链,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有目标、有步骤地实现产业化经营。

兰州市计划重点发展蔬菜加工链、百合加工链、玫瑰加工链、粮食等加工链以及畜产品加工链。

白银市主要培育发展马铃薯、大枣、枸杞、小杂粮、啤酒大麦五大区域优势产品加工业。

定西市计划重点发展马铃薯加工链以及特色药材加工链。

临夏州重点扶持清真牛羊肉加工、乳制品加工、饮品加工以及农产品加工。

天祝县计划重点发展以白牦牛为主的特色畜牧业加工链以及以高原绿色蔬菜为主的食品加工链。

(二)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培训网点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技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工作力度。同时,针对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引导发展相应的科研学科方向。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出快出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认真研究,尽快出台和报批特色农业的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实现特色农业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努力打造“拿得出,叫得响,保得住”的知名品牌。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努力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兴利避害,使之成为品质上不退化,经济上能发展以及社会上能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四是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的加工程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五是要引进高科技人才,同时加强与外界的交流,转变经营方式,改变经营理念,提升管理能力。

(三)加强兰白经济区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体系

首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以及互联网技术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同时加大对产品的宣传,提升区内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让其他城市乃至全球的消费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产品的质量、功能,增加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不断扩展需求量,开拓市场。其次,通过信息服务体系将产、供、销快捷有效地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兰白经济区内农村移动通信网络、广播电视覆盖全面,电脑和互联网络应用在条件较好的农村迅速发展,农村电子政务也开始起步。在“甘肃农业信息网”、“甘肃新农村网”、“甘肃兴农网”、“甘肃农业网”、“甘肃农业经济网”、“甘肃新农村商务”、“甘肃扶贫网”、“甘肃科技信息网”、“甘肃动物防疫网”、“甘肃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等省级网站的基础上,各地政府为了突出区内农产品的特色,相继建立了彰显产品特色的专业网站。白银市重点打造“数字白银”重白银农业信息化体系,创建了“白银神农通”模式,水川镇建立了“白银水川蔬菜信息网”。定西建立了“甘肃马铃薯信息网”等。结合已有的成绩,区内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通过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平台,增加网站内容,具体提供农业资讯、政策法规、科技推广、农业专家、供求信息、视频点播、农经管理、价格行情、农业项目、农民培训、分析预测、数据资源、经验交流,增强交流等模块,进行电子政务农业信息管理,同时更要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及时进行相关信息数据的搜集、分析、预测,明确定位,使之能够更好地帮助农户,有助于农户及时调整生产,确保做出正确的生产决策,提高农民的收入,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产品,形成需求,同时注重加强疏通信息互通渠道,方便企业、农户、消费者的有效沟通,以销定产,最大限度地发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扩张效应,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四)加强兰白经济区内现代化特色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首先,充分利用兰州作为甘肃省省会,基础交通设施相对健全的优势,以及兰州作为西北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利用各种流通业态,尤其是各大型、中型超市,形成“农超对接”,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农产品进行运输配送,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运营,从而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同时,结合现代化的信息体系,有效地连接农产品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促进和发展“订单农业”,产销直接见面,跨越农产品及加工采购中的信息沟通障碍,取得商品采购渠道的优势。在区内结合各自的产品特色,鼓励建立各种形态的“加工企业+商户”、“运销公司+商户”、“配送中心+商户”的购销组织,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不断强化供应链发展模式。其次,相关部门还要注重产品的零售市场,加强零售市场的管理,改善市场的卫生环境,加强市场体系的建设,始终注重品牌形象的建设,确保质量,推动长远发展,不断提升企业的收益。第三,在流通领域还可以通过建立专营店的形式,建设兰白经济区内特色农产品的专营网络,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拓宽市场,确保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工企业还要利用“兰洽会”等销售形式,积极展销自己的产品,吸引各地的销售商,形成更广阔的市场。例如,定西市马铃薯加工企业就形成了物流配送中心,以“一个配送中心,连接两点”的配送操作方式来对马铃薯进行配送。“一个配送中心”主要是指马铃薯经济合作社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对马铃薯加工企业进行配送,“两点”主要指的是马铃薯加工企业与农户。该模式目前整体发展状况较好,产品已经远销国外。

(五)树立品牌营销策略,提升竞争优势

兰白经济区内的各种特色农产品尽管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消费者也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品牌营销模式,因此,为了推动区内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积极利用品牌营销模式,在现有品牌名称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新的品牌,要更注重凸显产品的地域、稀有特色,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加强品牌定位,找准市场的需求群体,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种类,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者,进一步增加市场需求。培养企业形成企业文化,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品牌是企业做大做强,推动经济整体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要不断做强做大品牌,从品牌的创立,到品牌的发展壮大以及品牌的维护上实现全局管理,提升兰白经济区内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创造更广阔的市场。

(六)不断创新和完善机制建设,为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保障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下放投资审批权限,实行以奖代补的政策;建立由政府牵头,银行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参加的会商机制,协调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制定新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非公经济更加踊跃地进入特色农业发展领域,创新制度安排,拓宽资金渠道。各级职能部门应当从现在开始逐渐淡化行政影响,抓紧研究建立以宏观协调和规范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新的工作机制,通过明晰产权关系,使以契约、合同、订单为主的外部关系更加规范,以股份制为代表的内部关系得以实现和稳固,从而推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特征的新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法规以及扶持、服务政策,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共同推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及龙头加工企业要不断宣传附加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竞争力。

注 释:

①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

②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参考文献:

[1]梁青玉.发展甘肃特色农产品的战略选择[J].物流工程,2008,(10):98-99.

[2]李兴江,肖锋.特色农产品竞争优势培育的技术创新机制分析[J].兰州学刊,2009,(6):94-97.

[3]2011年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R/OL].(2011-02-16)[2011-08-07]..

[4]2011年白银市政府工作报告[R/OL].(2011-01-18)[2011-07-30]. 省略/ Item/ 28022.aspx.

[5]吕萍.甘肃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战略[J].前沿,2008,(6):64-66.

[6]王燕飞.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产业分工与合作分析[J].北方经济,2010,(4):50-51.

[7]蔺全录,王翠琳,梁青玉.甘肃中东部特色农业经营现状及对策[J].发展,2003,(11):55-57.

[8]冯蛟.特色农产品物流管理方向的探讨――以宁夏枸杞产业为例[J].农业经济,2009,(5):90-91.

[9]王兴.特色农产品竞争优势培育的模式选择[J].学术纵横,2010,(2):77-78.

第8篇

关键词:10kV及以下配网 快速光纤化 新型智能配电网 应用前景

Abstract:Such problems as costly and time-consuming investment in construction with great efforts do exist in overhead distribution network of 10kV and below in China. The article hereby puts forward newly smart distribution network is established by utilizing the existing overhead grid infrastructure resources of low and medium voltage to promote specially applied electric cable. In addition, the basic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schemes is proposed, and prospects for application of ultrafast fiber-based distribution network of the 10kV and below discussed, mapping out safe, economical, efficient and convenient programs for building communications network of optical fiber to fully and comprehensively achieve Informalization, Automation, and Interactivation of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of 10kV and below. All in all, it enjoys a broad prospect and a great significance in application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Keywords: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of 10kV and below, Ultrafast fiberization, Newly smart distribution network, Application prospect

智能电网是世界电网的终极模式,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撰写并发表长篇署名文章《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智能电网承载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观点[1],我国已经开始建设智能电网。要实现电网的“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达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传输,多网融合应用,物联网节点云载体等目的,将先进的传感量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能源电力技术相结合,就必须将电网建成与信息通信网深度集成融合的形式。因此,电力网和光纤网复合是最好的方案。

目前,我国10kV及以下中、低压架空配网覆盖面积大约占90%以上,10kV及以下架空配网通信网络存在建设成本高、施工费时、费力等老大难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配网智能化,任务还非常艰巨,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需要建设一个安全、经济、高质量的通信网络[2]。我国现有的试点,大部分采用同杆架设钢绞线挂缆方案和ADSS方案,缺点是成本高,工程量大,施工很麻烦,杆路有张力,光缆与地面和电线之间有距离矛盾(特别是15m以下的杆塔),完工后的线路异样、不美观[3]。有些采用无线和电力线通信方案,缺点是速率底、安全性差、不稳定[4]。此外,还有利用公网通信,组网也很麻烦,费用高,长期依赖公网很不划算,且会丧失自身信息通信的基础建设能力。因此,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安全、经济、高质量且能与电网一体化融合的电力通信网络。

本文提出的利用现有的中、低压架空电网基础设施资源,推广应用电力特种光缆技术,旨在为我国10kV及以下架空配网全面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提供安全、经济、高效、便捷的光纤通信网络建设方案,以建设新型智能配电网示范工程。

2.工程建设方案

在实际工程建设中,选择一段(约1公里左右)架空的10kV线路和与之相连接的柱上高压开关一台、线路故障指示器一处、公变台区一个及所属低压线路一段和低压用户(包括Wi-Fi接入)和至少一个专变用户等电力资产和客户作为试点对象,将选择的10kV线路和低压线路通过专业的工具在输电导线上快速安装电力光缆,并进行光纤网络组建,再将这些试点对象的信息采集终端(包括视频监控)联网到监控中心。光缆在架空的10kV相线、低压相线和零线上快速灵活敷设,光缆和导线融为一体,解决了光缆与导线、与地面的矛盾,完工后线路美观,最具电网特征。安装电力光缆后线路图如图3所示。

工程施工步骤具体如下:

光缆的选择。重点考虑架空导线弧垂、风偏、覆冰等特性,同时还有施工的便捷与快速及低成本,而且还必须要与配网实现一体化融合。选择全介质(绝缘)、细径(约6mm)、轻质(约28kg/km)、耐气候的中心束管室外架空特种光缆。光缆及其附件成端如图4所示。

耐电试验。①电力特种光缆自身的耐电试验:湿闪、污闪(盐密、灰密)必须均大于42 kV,光缆的试验长度不得大于340mm;②将光缆套好热塑套管进行热塑好后,套上防雨裙,防雨裙数量不少于3个,再将防雨裙热塑固定可靠后做耐电试验,湿闪、污闪耐电试验必须大于42 kV,且试验长度不得大于350mm。

承载导线的选择。导线选择原则是边相靠路,要便于施工作业与今后的维护管理,如果是同杆多层架设线路,选择最底层的边相导线。如果确实需要,比如光缆需要迂回,新信息节点需要入网等,可以在2相、3相、低压的中性线上安装,这样对于施工和今后的维护管理就稍微麻烦些。

施工安装。将做好了套管、防雨裙并经试验合格的光缆在现有10kV架空输电导线上进行安装。输电导线作为承载体,在线路正常运行状态下,通过专业的施工设备和方法,将直径为6mm的轻质光缆通过机具捆绑在导线上,光缆在设备信息节点处安装如图5所示。将光缆起点和终点都做成带套管、雨裙的光缆终端,光缆头引下时两固定点之间跳线的悬空长度不得小于350mm,最后进行光纤熔接。光缆从中压相线跳到路灯线如图6所示。

组网运行。光缆工程结束后进行信息通信网络组建,接入测控对象的智能采集终端,再进行调试和试运行。

3.10kV及以下配网快速光纤化应用前景

通过网络和科技文献检索,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在10kV及以下中、低压配网的架空导线上直接带电安装、运行光缆的先例,也没有发现其他比较系统或完整的理论叙述和相关研究,10kV及以下配网快速光纤化应用研究在国内是首次推广应用,能填补国内空白,真正解决配网信息通信的关键问题,有可能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级的样板,前景广阔。

10kV及以下配网快速光纤化,利用中、低压架空导线直接承载电力光缆,使成本最低,施工更便捷,组网更灵活,光缆和导线融为一体,建成后的线路规范、合理、美观,最具电网特性,把中低压配网的技术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全面实现智能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提供基础网络保证,将电力传输网络资源的物理价值,通过光纤通信网附载的方式转化成经济价值,能为我国利用中低压电网导线资源,快速、灵活、便捷、低成本建设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提供经验或示范。

电力特种光缆可以在我国所有20kV及以下中、低压配网的架空导线上带电安装、运行,是中、低压配网自动化最好的产品和技术。目前研究在10kV电压等级应用,今后可以逐步提升到20~35kV系统大规模应用,而且还可能作为其它通信路由的备份。在我国,中、低压电网中架空线路约占90%以上,中低压电网在现有600多万公里基础上每年还在增加,覆盖密度是电网中最大的,又直接与用户相连接,市场前景巨大。由于农村电网几乎都是架空线路,在广大农村电网的智能化建设中其应用前景将最为广阔,还能很好的、低成本的解决农业信息化和农民宽带网络接入问题。

随着电力线把光纤覆盖到全社会,我国的电网资源获得再利用、再增值,再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供电服务和信息服务面对同一客户,可以互补、互通、互惠、互利,以提供现代智能化的生活体验。同时,电网将更多参与地方事务,如政府的新农村、城镇化试点,国家的“宽带中国”战略与地方政府的全面契合,使电网与国家战略、政府工作结合,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5.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10kV及以下架空配网通信网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10kV及以下中、低压配网的架空导线上直接带电安装、运行光缆,建设新型智能配电网,并探讨了10kV及以下配网快速光纤化应用前景,能为我国建设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提供经验或示范,应用前景广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振亚.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N].科技日报. 2013-12-5(1)

[2] 王延恒.光纤通信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