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4 17:08: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海外经营风险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

第1篇

论文摘要:我国“入世”在即,中国商业银行应主动出击:进行银行的海外经营,本丈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海外经营的六种模式和区位选择,并汁商业银行海外经营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即,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对策应对国外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但这些对策大多数都是以如何使我们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为条件提出来的.对于中国商业银行主动出击的策略—即进行银行的海外经营至今却鲜有人提出。其实。我国人世后,国内的金融业要对外开放,外国的金融业也同样要对我国开放。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银行应该进行海外经营。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然后对我国银行海外经营的模式和区位选择作了深人探讨。最后就我国银行在海外经营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我国银行为何要进行海外经营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我们得知:目前,世界10家最大的跨国银行的海外收益占其总收益的50%左右,其中,美国的花旗银行最高年份1997年达到82%,最低年份1979年为65%。到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日本海外银行机构达到了1091家,美国的海外分行达到1000余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起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也在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如新加坡在1985年银行海外分行就达到了42家,代表处16家;台湾地区1993年有l2家银行在海外设有62个分支机构;韩国80年代末海外分支机构也达到了130家: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国外银行在海外有大量资产,来自海外的利润占了全行利润的相当比例。而我国除了中国银行的海外经营尚可外,其余银行海外经营的力度都不大。而且,至今我国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况且,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多集中在为国内企业服务上,主要以引进、利用外资为主,和国外银行相比其经营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进行海外经营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首先,由于银行业的海外经营一般不受母国金融形势的直接影响,当母国银根紧缩时,总行依赖其国外分支机构提供资金,以海外业务支持国内业务;反之,当总行有资金盈余时,通过国外分支机构将一部分余额贷出去。以国内业务扶持海外业务。从而保证其总收益的不断增长,实现全球经营目标。

其次,我国进行海外经营可以加快与国外接轨的步伐。我国银行业的许多做法与国际惯例不一致,开展国际业务咬如国际结算、为国外客户办理存贷款等)时会遇到各种障碍,影响效率,从而影响盈利。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逐步开放,国际业务必然越来越多,不进行海外经营的弊端就会逐步显现出来如果到海外经营就可以早日熟悉业内的国际惯例,提高办事效率,增加利润。

再次,由于竞争的加剧,目前世界银行业正朝全能银行的方向发展。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个人金融资产的36%是放在银行以应付不时之需,右则是放在基金作为未来的储备,所以银行管理的资金是越来越少,银行横向的扩张是必然的。我国1993年底以来实行银行和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管理,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和1998年的《嗒证券法》则明确规定了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三业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二尽管有学者建议管理层取消分业经营,但考虑到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法律上进行修改还有待时日,但有关法律中并没有指出我国银行不能在海外进行证券业务。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通过银行的海外经营来回避有关法规,增加利润。事实上,中国银行在海外的一些分支机构正是通过进行投资银行业务,降低了经营风险,并增加了银行利润。

第四,进行海外经营有利于加速我国国际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很少,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一方面靠国内自我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只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才能更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打下基础目。

另外,一些国际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巴哈马、开曼群岛等,金融管制比较小,有些甚至没有管制。在这些地方注册分支机构,经营国际业务,可以减少或免除税赋和法定准备金,从而降低成本,扩大盈利。

因此,笔者建议我国银行结合现在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海外经营。

二、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的模式和区位选择

(一)我国银行海外经营机构形式

一般说来,我国银行可以通过设立处、代表处、经理处、分行、国际银行集团、合资银行等形式组成跨国银行网,以开展业务。

银行是指与其他国家建立往来账户,对方的一些业务,为对方提供服务的银行。对一家银行来说,银行实际上不附属于本银行,银行关系就是不同国家银行间建立的结算关系。但要进行海外经营,一般都是从行那里逐步熟悉海外市场的。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经营成本低,一般只需付费即可获得较多的服务二其缺点是业务范围小,而且,银行对行没有控制权。目前,我国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和10家股份制银行由于从事国际结算业务,一般都有海外行,但我国90家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数还没有海外行。因此,海外行可以作为这些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海外经营的首选考虑形式之一:

代表处通常由银行派出的代表和为数很少的工作人员组成。其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有关咨询服务,收集当地经济、金融情报,联系客户和协调当地行关系,并为总行提供背景资料。优点是成本低,缺点是业务范围十分有限。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已经在海外有一家或多家代表处,而其余8家股份制银行还没有设立,因此,代表处是这几家股份制银行进行海外经营时可以考虑的形式。

经理处的级别高于代表处,但低于分行。其业务基本上已包括行的主要业务,而且还开展了行所没有的贷款业务。笔者认为,目前这一形式对我国10家股份制银行比较适合,因为其作用基本相当于分行,但投人资金相对来说比较少,而且有利于总行的直接控制。

分行直接受总行控制,可从事国际业务和当地业务。分行不是独立法人,其资金保证是总行的所有资金,业务经营直接受总行控制,范围较广,可分为国际业务和当地业务两部分。国际业务主要有接受存款、发放贷款、同业拆放、向国外的出口商或进口商提供融资等、当地业务主要有接受存款、向当地的工商企业提供短期的资金融通、向当地的银行和政府项目贷款、证券等。分行的优点在于其业务是以总行的信誉和声誉以及所有的资产作为后盾,增强了竟争力。缺点是管理成本高,资金投人量大。目前,中国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在海外经营中,这一形式用的比较多,其他3家国有独资银行海外分行建立的数目还比较少,10家股份制银行中除了交通银行外,其余9家还没有建立海外分行。笔者认为,目前,这一形式对四大国有独资银行比较适合,因为其规模比较大,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强。

国际银行集团是银行间进行国际合作的一种新形式,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和协调各成员国的国际业务,分散独家经营的风险,避免与国内股东银行在国内零售业务中的竞争,有利于中小银行进人国际资金市场。其业务包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并对巨额贷款、市场筹资的可行性以及收买、兼并企业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但这种形式组织结构较为松散,不利于总行控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10家股份制银行进行海外经营时可以考虑这一形式。

合资银行就是与国外银行各自出资联合组建银行。这一形式有利于早日熟悉海外市场。而且税收上可能享受到更大的优惠,但缺点在于总行的控制力下降。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股份制银行以及90家城市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把合资银行作为海外经营的选择形式,但具体是采取分行还是子公司的形式要视具体环境而定。

另外,根据统计资料,截止到1999年9月30日,已经有69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设立了430家营业性机构,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55家,代表处250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外资银行对海外分行和代表处这两种海外银行海外经营模式的重视。

(二)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

1.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是资金、金融机构集中的地方,我国银行在这些地方设立和发展机构能更好地与国际上的金融机构密切合作,扩大业务范围,也便于大规模地筹集资金。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交通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已经在伦敦、纽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了分支机构,但其余8家股份制银行和90家城市商业银行还没有在这些地方开展业务。

2.周边国家和世界性的贸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如中韩贸易每年占我国外贸进出口额的很大一部分,但我国的银行在这些地方咬除了日本外)的分支机构设立很少。为了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更有利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我国银行应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提供各种银行服务。

3,海外华人聚居区。在华人聚居区设立分支机构便于沟通,也便于取得其支持配合。笔者认为,我国银行可以考虑在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华人聚居区设立分支机构,因为这些地区经过几代华人的努力,金融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如东南亚地区的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家,50%以上的金融事业为华人掌握二在这些有一定发展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便于我国银行在金融资信、人才培训与交流上和这些地区的华资银行取得紧密联系,从而尽快熟悉海外市场,在海外占有一席之地。

三、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海外经营前要进行详细调查,做好打算,认真准备。

首先,要对经营的地方进行选择。应选在那些能迅速拓展业务、税赋水平比较低、能够学习国外先进银行经验的国家或地区。所以,对这些方面要进行详尽地调查。

其次,应对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结合本身情况进行选择。这一点笔者在前一部分已经阐述过,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再次,早做管理人才的准备。到海外经营需要懂外语、懂银行国际业务、懂法律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要早做准备。

(二)监管当局应加强监管

由于银行业的经营带有强大的渗透扩散功能,伴随着银行国际化的加深,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运营状况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如果它们不受其设立资格条件、业务经营等限制,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开展跨国银行业务。其业务经营就可能造成损失,并由此殃及总行和我国金融业的声誉。因此,应加强监管。

我国现存的金融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非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与此相适应,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监管主体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审计署、证监会等。人民银行主要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准人、资本充足性、业务范围等方面加以监管:财政部主要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加以监管;国家审计署只对银行的财务收支状况加以监督;证监会对银行的监督只是体现在依据证券法对上市加以监管。同时应指出的是,我国的外汇业务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全面监管,但由于其隶属于人民银行,所以这里就不再单独列出了。目前,我国只有探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三家上市银行,另外,还有中国工商银行借“友联银行”的壳在香港上市,所以证监会在这方面的作用还体现不多。但随着近期上市银行的增多(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的上市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另外,四大国有独资银行也在公开场合表示有分拆上市或海外上市的打算,所以、我国的上市银行必然越来越多),因此,证监会对银行的监管作用会逐渐加大.总体上说,这四个监管机构在我国银行的海外经营问题上应加强配合,通力合作。具体来说,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超级秘书网

1.对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没立监管。一方面要审查银行海外机构的最低资本额、资金实力及是否有从事外汇业务的能力。根据跨国银行的一般理论,跨国经营的银行应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才能为国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所以应对资本金、资本充足率和人员进行审查,确认其已具备经营海外业务的资格条件和具有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控制资产风险的能力。侧算资本充足率时,应把涉及银行外汇风险的资产或投资,按不同期限的信用风险系数折算出总的风险资产,从外汇利润中扣除实际已损失的外汇资产,测算出真实的资本数和实际的资本充足率二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的人事管理。由于我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人员大多是由国内派出.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不够全面,因此应对他们(尤其是经理级以上人员)的背景、管理业绩事先进行详细调查.以确保其在经营中的诚信。同时,应把人事管理与具体量化的“物”的标准指标如:资本充足率、流动资产比率)等相结合,实现全面的监管二在人事监管方面,德国的“四只眼原则”是值得我国借鉴的。该原则在监管政策上要求一个银行必须有两个以上知识和经验丰富、有决策管理能力且信誉良好的人进行有效管理,对银行重大事项共同负责。

2.对银行海外机构业务经营的监管。即使银行海外机构设立经过了严格的审核,也不能永保其能依法稳健经营.而事实上大量金融风险是在日常业务经营中形成的二所以应注意对日常营运的监管。具体说来,就是应建立和完善报表制度,明确应上报的报表的种类、内容、上报时间,以供央行及时了解其经营状况,及时发现并纠正其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资产负债比率和风险管理。鉴于我国外汇业务会计核算的不统一,无法保证监管指标所要求实质内容的准确性,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统一监管指标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定义和内涵,健全报表制度。人行可确定系列监控指标,对未达到规定资产负债和风险管理指标的银行,可区别情况给予处罚二另外,应对海外机构的金融创新工具进行监管。尽管前面笔者指出,我国银行的海外机构可以进行证券业务的经营,但由于我国银行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而且这些业务风险大,因此应该谨慎从事口在进行这些业务时,银行应该明确:金融创新的宗旨要建立在降低信用风险、扩大盈利、提高经营效率和深化金融发展的基础上,减少投机性,而不得以创新的形式撇开传统业务活动只从事高风险的衍生业务交易。因此,对于银行海外机构进行的创新形式,监管部门应动态关注,防止衍生业务占整个业务的比重过大。

第2篇

论文摘要:从我国商业银行海外经营的现状出来,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海外经营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海外经营的战略选择。

一、我国银行海外经营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初具规模,为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银行作为第一家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的国有银行,到2000年底,拥有559个海外分支机构,其中包括18家分行,代表处、财务公司等7家。90年代以来,四大国有银行在国际化方面都己开始起步并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为其未来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几家较大的股份制银行都把国际化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

(2)资本实力雄厚,为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3)后发优势。在别人走过的路上,我们可以直接拿来许多东西,包括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体制管理等等,我们不必从头走过,至少可以减少一些学习、开发成本。

(4)政府的支持

“走出去”战略是江总书记近几年来反复倡导的、我国在新形式下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目前,我国官方外汇储备超过2000亿美元,近几年来人民币币值稳定,同时综合国力的提高也使政府有能力支持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二)劣势

不言而喻,外资银行的优势就是中资银行的劣势,这是从总体上和体制上而言的。

(1)员工队伍素质不高,专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人才资源管理水平低,职业精神有待提高;

(2)外资银行拥有当今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手段和一流的装备,科学意识、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强;我国银行正处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型之中,到2002年才开始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

(3)外资银行以客户为导向,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及不同客户的需求选择高效益、低成本,高回报、低风险的业务产品和服务手段,业务组合性强,易做到群体化和个性化服务。而我国银行跨国经营还处在创立期,产品结构和功能相对简单,还未上升到客户关系管理层次;

(4)开拓、创新能力不强;

(5)外资跨国银行历史悠久,有成熟的银行文化和良好的团队精神,而且与跨国公司关系密切,具有全球性资源综合利用的便利条件,在客户竞争方面有相对优势。而我国银行跨国经营起步晚,建立关系网络有待时日;

(6)外资跨国银行经营范围广,广泛涉及传统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采用全能银行模式。我国银行跨国经营时主要从事传统银行业务,而对投资银行业务等涉及较少;

(7)我国银行跨国经营多采用行这种组织形式,而分行等高级形式偏少。行只是在其他国为自己行有关业务,本行对它无硬约束,但其形式简单,投资成本极少,所以成为最常见的形式。

(三)机遇

(1)按照《金融服务协议》,成员方对来自他方的金融服务商,应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给予国民待遇。在市场准入方面,每一成员国给予其他成员国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不低于根据其承担义务计划表中所同意和规定的期限限制和条件。同时,还规定了透明度原则。我国己加入WTO,在开放我国金融市场的同时,我们也有了新的机遇,在享受“国民待遇”的条件下进入其他成员国;

(2)我国海外投资迅猛发展,客观上为银行跨国经营提供机遇。银行的跨国经营与企业的跨国经营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的海外经营需要本国银行分支机构的服务,尤其是在海外投资经验不足时,我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更应努力为海外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贷款、贸易结算、非贸易结算、保函、证券发行、市场信息咨询等方方面面,因此,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机遇;

(3)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国银行跳跃性发展提供机遇。网上银行作为新鲜事务,同时来到中外资银行面前,中资银行虽有差距,但也是在差不多同一条起跑线上。

二、我国商业银行海外经营的战略选择

(一)制订全球化战略目标

(1)股东国际化。股东既投入资本又可以成为客户,一举两得。同时,引入国外股东还可以硬化约束机制,对我国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争取到境外上市应该是国际化目标之一。但许多国家对银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商业存在)有股权限制,目前完全自由化承诺的国家数量只有26个。所以采用合资的方式可以作为第二目标选择。

(2)客户国际化。服务于本国企业应成为首选目标,一是追随本国的客户,二是领先于本国的客户,帮助客户完成进入该国市场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服务于当地客户。

(3)雇员国际化。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从总行派出或从本国其他分支机构抽调外,其他的一般人员则可以录用当地员工,高级管理人员可以考虑在全球范围内招聘。

(4)机构国际化。目前,除了中国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较分散以外,其他几家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就近期目标,一是可考虑在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行等高级形式的分支机构;二是在与我国具有密切经贸关系的区域金融中心设立代表处的形式的分支机构;三是在独联体、中东、非洲、南美、东欧等发达程度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设立行或代表处等形式的分支机构,以备后期发展。

(5)业务国际化。由于我国银行国际化大致还处在国际银行向跨国银行迈进的阶段,有的还处在创立期,目标可定为批发业务的国际化,同时积极拓展业务品种。

(6)利润国际化。业务的国际化。其直接结果是改变了银行的利润形成结构,机构的国际化并不必然带来利润的国际化,所以,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一定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不能任其亏损。

(7)管理国际化。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单从本土的角度出发,统一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而在具体操作上各国差异大,应该实行“本土化”。

(二)业务拓展战略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仅限于商业银行的国内业务,并没有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外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以及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加以限制,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在境外发展全能银行业务。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渐放松对商业银行参与证券和保险业经营的限制,同时随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增强,混业经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国银行如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将难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立足。

业务拓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从广度上看,银行必须扩张自己的业务范围,通过业务范围的扩大获取范围经济效益。从目前从事国际结算和融资、外汇存贷款基础上拓展注入项目融资、证券经纪、国际并购咨询、衍生金融证券等新兴业务。从深度上看,银行应该在某个业务上获得全球或地区优势,通过专业化优势获取国际竞争力。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谋求综合化或多元化经营,以分散风险。在综合化中突出专业化以作为银行的主导产品。在综合化和专业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获得收益最大化和风险合理规避的平衡。当然,对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银行,应该重点发展某一方面的国际业务,即专业化,例如仅从事地区范围内的传统银行业务。

未来银行是网络化阶段,所以应致力于推动业务管理与n.的全面整合,加强产品研发能力与系统知识管理能力。同时,通过Intemet教育手段,加速银行内部的培训与对客户的产品培训。

(三)组织战略调整

组织包括部门结构和制度安排。组织战略调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

(1)部门结构。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一是银行的发展目标。如果是对目标市场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则应设立分行、附属行等高级层次的分支机构,如果只对目标市场涉足而己,则可选择代表处、经理处、行等低级层次的分支机构。二是业务量的大小和业务的性质。如果在目标市场业务量不多,发生业务的频率不高,可设行形式,如果业务量大,则可选分行形式。同时,业务性质也有影响,如果银行业务主要是零售业务,则分行或附属行较为合适,如果主要是批发业务,则可考虑设立附属行或行、代表处,如主要是服务性业务则可建立代表处、行等,如果业务复杂,则分行较为合适。三是银行本身的资金力量、管理力量和经验。如美银行本身实力较弱,则可选择行,随着实力的增强,经验的日益丰富,则可考虑代表处、附属行分行等形式,即由低到高的发展。四是东道国自由化程度。各国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承诺各不相同,如有些国家只允许外国银行拥有小部分股权,而不允许设立分行。超级秘书网

(2)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

一是根据区位优势理论选择海外机构的地区战略布局。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金融管制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与母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依存度、社会政治稳定性、进出口便利等等,我国银行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区位优势,在海外分支机构区位上有所倾斜:①向国际金融中心倾斜,这既可广泛地同其他国家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又可获得更多的关于国际金融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信息;②向业务量大的国家和地区倾斜,这与银行服务于国际贸易与投资相符合;③向东亚和亚太地区倾斜,东亚货币合作和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前景看好,APCE和亚太地区经济、贸易联系的加强,使得东亚和亚太地区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以大国身份在其中有着重要作用,我国银行应积极发挥地缘优势,分支机构向这两个地区倾斜;④向华侨集居住地倾斜。

二是实施全球化战略目标,并分步骤进行区位拓展,第一步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第二步在与我国具有密切联系的区域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第三步在东亚和亚太地区广泛建立分支机构,通过规模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第四步在中东、南美东欧等政治尚未稳定或发展程度不高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3)制度变迁

第3篇

1引言

风险无处不在,任何企业的任何形式的投资都会面临或大或小的风险。因为母国和东道国属于两个不同国度,与母国相比,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当地人民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自然环境等有着很大区别,对于这些当地特有的因素,管理者和海外职工无法完全掌握,所以,比起国内投资,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所面临的宏观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所承担的风险也更加突出,那么,什么是海外投资风险?根据已有研究,可将海外投资风险定义为:企业在国境以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以及导致企业海外投资运营变动或者降低企业盈利率的可能性。

目前,在海外投资风险方面,国内学者所进行的研究比较深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海外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单因素研究、海外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以及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等方面。

2海外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单因素研究

陈世贵从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即汇率变动)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海外投资外汇风险的防范措施。[1]韩涛、郝洪认为对于汇率风险合理有效的管理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综合竞争能力。[2]舒先林重点研究了跨国石油投资的经济风险,认为经济风险主要根源于国际石油市场经济要素分离的基本矛盾,提出了通过实现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化战略来规避经济风险。[3]丁君风认为跨国公司的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的政治环境变化而引起跨国公司理财上的不确定风险,其实质是国家风险因素中的政治影响因素层面在跨国投资活动中的反映。[4]徐凯、王定贤对海外投资并购中的法律风险按照海外投资并购战略确定及计划阶段、并购实施阶段和并购后整合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海外投资并购实施阶段的法律风险主要出现在尽职调查、合同谈判、融资、签约后交割的过程中,在海外投资并购后整合运营阶段的法律风险主要出现在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劳工和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公司治理及管控参与和“国有化”风险方面。[5]王晓静从微观角度研究了企业海外投资的经营风险,认为风险源于采购―投入的风险、生产过程的风险和产出―销售的风险。[6]

3从整体上系统分析海外投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王文创、陈泰锋指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面临投资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非商业风险,并将汇率风险划分在非商业风险的范围,认为中国企业在经济不发达、政治波动剧烈、对外汇进行管制的国家汇率风险较大。王凤丽认为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风险源于国际政治环境不稳定、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自身经验欠缺和风险管理意识的缺乏,防范这些风险需要做到:发挥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作用,重视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强化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意识,审慎使用并购方式,苦练内功,注重策略,掌握并购技巧等。[7]林婀苗、庄礼伟对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所包含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类,政治风险因素包括:东道国的政府质量与政治风险,东道国的政府控制与管理因素,东道国资源质量与资源风险,东道国人民对投资国的印象指数。经济风险因素包括:东道国国民收人及财富分配状况,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指数,外汇汇率的波动,劳动力供应及其成本,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倾向,来自第三国的经济冲击,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竞争对手的实力与竞争策略,原材料的供应及其成本。[8]李友田、李润国、翟玉胜重点研究了中国能源型企业海外投资的非经济风险,从风险来源的角度把非经济风险细分为政府干涉风险等8种风险,并提出了中国能源型企业应对海外投资风险的策略。[9]范秋芳、戴秀芝等认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政策法律风险、国际竞争风险和跨文化管理风险,因此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开展石油外交,尽可能了解和熟悉资源国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国际合作并且发挥企业文化的融合功能。常城、李萍、李慧认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贸易所面临的国家风险主要体现在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风险四个方面。刘旭从企业的视角,以风险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对投资风险进行区分,认为中国石油企业在俄罗斯和中亚地区进行油气投资时,面临着宏观和微观的投资风险,宏观风险体现在资源、市场、投资环境方面,微观风险体现在财务、社会方面,同时提出了应对投资风险的主要原则。

4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陈玲基于投资主体的资产被征用之后以及其投资前后等角度来提出解决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国家风险问题的防范措施。樊云志、王炜瀚认为基于我国油气海外投资货币主要是美元,我国油气海外投资必定受到美国金融服务制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我国应采取完善的风险管理手段来防范这种制裁。许慧、胡曲应、许家林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进行了解析,提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以及加强监管的政策性建议。郜志雄、朱占峰通过全面分析我国石油工业1992―2011年海外投资的历程,指出我国石油工业海外投资存在以下问题:对外投资管理重审批、缺监管,海外投资没有战略规划、缺少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受到非经营性因素的困扰,海外运营管理存在投资方式不灵活、企业内部运营机制不能支持国际化进程等,同时提出应完善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从外交、经贸合作和经济预测三个方面降低投资风险。研究了我国海外投资保证制度,认为从国内法律层面和国际法律层面来看,我国海外投资保证制度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提出了改善建议以防范海外投资风险。张承惠研究了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建议在建立和完善宏观战略管理协调机制的基础上,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建立海外风险控制机制。

第4篇

海外公司财务管理是根据企业海外生产经营财务活动的特点,对其资金筹集、运用、收入分配所进行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管理工作的总称。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外汇风险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海外税务管理等。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推行,我国企业加快了在海外投资的进程,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然而在“走出去”的企业当中,失败的案例占据了相当的比例。究其原因,海外公司财务管理不善是导致出现财务风险和巨大财务损失的重要诱因之一。例如,中航油的巨额亏损、中信泰富的财务风险失控、中铁建在阿联酋的巨额浮亏。当然,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便减缓“走出去”的步伐,相反应该对我国企业海外财务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本文将结合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优化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海外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财务管理环境又称企业的理财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条件或要素。简单来说,财务管理环境是指能对财务管理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总称。不同企业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财务管理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因为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因素有所不同。

(一)经济环境 主要包括:

(1)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一般认为可以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二者的区别一般体现在对决策权的决定上。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现状,以及我国企业在海外大多数在所在投资国的国情来看,所采用的经济体制基本为市场经济体制。

(2)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了调整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针政策。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对海外国家的政策展开分析:一是财税政策。首先,财税政策会影响海外企业的资金结构和财务风险。针对海外经营的企业而言,企业进行投资所需资金主要靠自己筹措,可以表现为国内母公司借款,也可以表现为其所在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资金,还可以是海外企业自有留存资金。资金来源渠道不同,致使企业资金结构不同,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不相同;然后,由于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其税赋水平也不尽相同,这使得集团对整个海外公司的财务统一管理难以进行,增加了在集团层面的调控难度。最后,所在国的财税政策还会干预企业的具体财务运行。例如,所在国政府会利用财税政策干预企业的投资行为,从而鼓励或者限制海外子公司的投资方向。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集团对海外子公司的财务投资的控制。二是政府金融政策。每个国家的金融政策都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这些金融政策对企业的投资和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例如货币的发行数量、信贷规模、信贷政策、利率、汇率制度水平等。这些因素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实际获取利润的能力,还会影响到企业进行利润转移的便利性。三是产业政策。所在国为了推动自身行业的发展,可能对这些行业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产业政策,例如低税收保护、价格也会有一定保护性政策。例如:非洲国家会对本国不发达的产业,对外来投资实施欢迎和优惠政策。

(二)法律制度环境 通常而言,影响海外企业投资的法律包括:企业法、税法、证券法和金融法等,特别是税法对企业的收益和生产布局有着重要影响,

(三)政治制度环境 政治制度环境不仅决定了所在国社会环境状态,其执行的经济制度更是直接影响到海外业务的开展。例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干预较少,其经营业务按照市场调节进行运作,使得其管理有着极大的自。反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国家中,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较大,使得其管理需要考虑更多的政治和政策因素。就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投资都处于政治制度环境不是很理想的地区。

(四)人口环境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的基本要素(数量、质量、结构)会在很大程度影响企业的各类投资。一般而言,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会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也会增加投资的需求。同时随着人口素质的改善,即人口教育程度的提升,适龄劳动人口的技能素质的提高,这些会使企业的人力资本要素得以增加,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收益。

三、我国企业海外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优化方案

本文将结合我国企业海外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从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外汇风险管理、税务管理五个维度提出我国企业海外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优化方案。

(一)海外融资管理 相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海外企业的海外融资拥有更为广泛的渠道和多样的方式。因此,海外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按照权衡融资成本和风险,从而以最有利的条件筹措资金,并实现最佳资本结构。

(1)海外企业融资渠道与方式选择。虽然我国海外企业相对于国内企业有着更多的融资渠道选择,但由于其业务开展所在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素质不高,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特别是缺乏有效的资本市场,因此,除了依靠国内母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外,笔者建议海外子公司可以首先考虑利用当地的国际化银行或者实力较为雄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来实现自身的融资述求。还可以考虑使用混合融资的模式,例如:由于开设海外子公司的集团企业大多为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因此可以考虑利用组合信贷模式,运用信用向本国和第三国以及当地三方金融机构申请组合信贷进行融资。

(2)海外融资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首先,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海外子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项目进展状况制定资金预算计划,并且需要细化到具体的需求时间点,因为只有较为准确的预测资金需求量,才能保证资金链的安全和预定的资金成本控制。其次,按照要从财务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计划在企业价值最大基础上的最优资本结构,还需要充分考虑企业承受经营风险的能力以及合海外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所在国的具体环境。再次,由于我国海外企业开展的项目主要是以基础建设为主,所需资金量巨大、耗时长,因此,准确掌握所需资金的时间点,才能保证项目的正常施工和完工。最后,在确定资金需求量、时间点、和资本机构的基础上,科学选择资金的来源渠道。由于我国海外子公司的金融经验不甚丰富,同时由于我国银行对集团企业有着巨大的协议信贷支持。因此,笔者建议应该在依靠自身资金积累的基础上,由集团母公司向国内银行申请贷款,以满足海外子公司的资金需要。

(二)海外投资管理 具体表现为:

(1)直接在海外独资创建新的企业。这与企业在国内成立独立子公司的形式和方法是一致的。就目前我国海外投资的基本情况来看,这是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其优点在于可以充分保障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权,可以更加便利地实现企业集团在全球的战略,还可以利用各国之间税负的差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缺点是由于部分国家对某些行业禁止外资独立经营。

(2)与所在国企业进行合资或者合作经营。选择这一投资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当地公司对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制度文化,产业政策、政府关系都较为熟悉,与之合作能迅速地打开当地市场,从而降低风险。其次,对于所在国和所在地区的政府所禁止进入或者限制外资进入的行业,通过合作或者合资经营可以直接绕开这一限制。最后,一般而言当地的税务政策都会给予相关的经济优惠和政策减免。缺点在于,由于存在文化差异和利益的博弈和纷争,很可能导致在经营管理上出现分歧,从而影响企业发展。

(3)跨国并购。跨国并购主要是利用资本优势,直接收购所在国的产业实体,例如,联想收购工IMB全球个人电脑事业部,吉利收购沃尔沃都。跨国并购最明显的优势是能直接利用规模经济和战略协同效益实现生产。但是缺点在于:一是所在国政府可能以“国家安全”等理由禁止收购;二是在并购后对被并购企业的整合,特别是协同在文化和管理理念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三种投资方式都有着固有的优点和缺点。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具体经营情况和所在国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在平衡中找出满意解。

(三)海外营运资金管理 科学和高效的安排营运资金,不仅可以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还能有效的规避外汇风险。因此,需要从流量和存量两个维度来安排营运资金,一方面需要保障企业有足够的营运资金储备以防范经营风险和增加获利机会;另一方面需要营运资产存在方式之间处于最佳持有水平以增加资本收益。基于此思维,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措施:一是加强对流动资产和负债的管理, 特别是需要利用所在国的商业信用,提升资金短期周转效率。二是减少资金的不合理占用。当前部分企业为了开拓海外市场,追求市场占有率,经常采用赊销方式,从而造成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低下。这需要集团对海外子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列为考核重点,以激励其管理层主动提升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

(四)外汇风险管理 在集团的外汇风险管理中,海外子公司需要结合自身的业务开展情况和财务状况,在对外汇信息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方案。通常而言,可以从内部管控与外部管理两方面进行设计:

(1)海外子公司外汇风险内部管控措施。这里最重要的是选择符合子公司情况和所在国国情的计价货币,这也是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最基本方法。一是选择人民币计价。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发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人民币结算,例如东南亚、中亚等地区。因此,在人民币市场化比较高的地区或者我国与所在国有货币互换性协议的地区选择人民币计价。例如印尼、新西兰、阿根廷等。二是选择可自由兑换货币计价。企业可以根据其经营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者几种硬货币计价,这不仅有利于资金的调度,还可以转移货币的汇价风险。在开展对外贸易中,应遵循“收硬付软”的基本原则,即做到对资产和债权类以硬通货进行计价,而对于出口和债务类以软货币进行计价。

(2)企业的外汇风险的外部管理。具体表现在:一是充分利用国际信贷。作为现代金融行业中的一种融资方式,国际信贷可以实现货币资金的预收回笼,从而使得企业能很好地规避外汇风险。利用国际信贷规避外汇风险主要是指利用出口信贷、福费延和保付等方法。通过这一方式虽然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和利息,但是可以十分有效地降低外汇风险损失。二是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外汇风险。套期保值是企业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操作不当,不仅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还有可能进一步放大风险。因此,母公司需要子公司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严格管控。

(五)海外税收管理 随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日益扩大,海外税收管理需要成为整个海外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筹划,可以实现资金的节省和利润的增加。在充分利用海外国家之间的税收协定、所在国为吸引外资而采取的优惠政策实现纳税减免等政策进行税收优化管理职务还可以借鉴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国际税收策略和方法:一是设立避税子公司,即在那些提供较低税率或者税收优惠的国家设立子公司,将利润转移到该子公司;二是利用转移定价将通过高进价、低销价的方式将企业利润转移到那些提供较低税率或者税收优惠的国家。

参考文献:

[1]张新民、钱爱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岳春燕:《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汤传玉:《跨国经营财务风险管理及其规避研究》,《金融管理》

2006年第9期。

第5篇

五年之约的关键之年

早在2009年12月,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做出了“未来五年,境外利润的占比要达到10%”的预期。为达成此目标,截至2011年6月末,工行境外经营网络延伸到29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分支机构总数达到220家。加上遍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家行,工商银行已经初步形成跨越亚、非、欧、美、澳五大洲的全球经营网络。

尽管如此,今日的工商银行无论就营业收入来源还是盈利结构来看,境外贡献率都不足5%,甚至由于国内业务发展过于迅猛而导致境外收入与利润占比相对比例下降,这显然与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以利润总量250.69亿美元雄踞全球最赚钱银行的位置极不匹配,也让做出五年之约的工商银行备感紧迫。

已具雏形的国际化战略

对于工行的国际化前景,姜建清认为,其机遇主要来自新业务增长、国际市场空间、分散风险和战略转型等。早在2007年,工商银行对国际化成败的要素界定为如下六个方面:“清晰的国际化战略”;合理的国际化组织管理架构;完善的国际化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跨国并购后的有效整合;有效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和企业文化;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

工商银行正是循此路线,实施国际化战略。“顺应国家战略、追随客户需求、全球获取收益、合理分散风险、应对同业竞争是工商银行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动因。”工商银行董秘胡浩介绍,在国际化银行建设中,工商银行按照国家总体对外战略,统筹考虑中国的政治、经济利益,业务的商业可持续性以及目标市场条件,努力构建适应中国经济与中国企业全球化需要的国际化格局。在目标市场选择上,率先进入那些与中国经贸和投资存量大或增长潜力大,政治稳定,经济金融体系健康,盈利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重点拓展亚太高成长性市场,持续强化在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实力,积极关注欧美等成熟市场的拓展机遇。在发展模式上,坚持速度、规模、质量、效益统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对境外机构的管理和指导细化到每家机构的具体业务方向、定位和风险控制工作,“一行一策”支持境外机构背靠母行、立足当地,逐步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主流银行,或在当地一些主要业务中取得主流或重要地位。

清晰的国际化战略已经初见成效,截至2011年6月末,工商银行境外机构(含境外分行、子公司及对南标投资)总资产达到1038.69亿美元,较年初增长37.16%;实现税前利润7.35亿美元,同比增长42.8%,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包括各新设机构在内的境外机构全部盈利。这为工行顺利实现国际化的五年之约奠定了良好的路径基础。

看得见的风险管控

在胡浩看来,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金融市场震荡加剧,金融体系脆弱,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社会冲突和恐怖袭击逐步成为更加突出的风险因素。各种风险之间相关性的增强也使系统性风险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战略区域,新兴经济体虽然发展迅速、潜力较大,但政局不稳、法律不健全、社会治安不佳等风险隐患也很明显。这些都给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和跨境风险防控带来了更大挑战。如何通过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流程来监测、预见和规避海外经营风险,是中资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工行的风险管控一直处于提高与探索的路上,2006年10月股改上市以后,工行即提出建设全球最盈利、最优秀、最受尊重的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发展愿景,打造一流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全行安全、稳健、高效发展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借鉴国际先进做法,结合工行经营管理实际,启动了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架构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经过几年努力,一个符合国家金融监管要求、适应工行经营管理实际、融合国际先进经验、具有工行特色的‘行为有规、授权有度、监测有窗、检查有力、控制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已基本建成。”胡浩说。

内部控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风险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将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工行的内控没有止步于既有,而是随着业务的全球扩张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进一步完善集团化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当前,工行全面推动经营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推进国际化、综合化发展的步伐。建立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风险控制决策层次,加强集团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加快构建全球统一的全面风险管理平台,进一步形成覆盖全机构、全业务,包含表外业务风险、代客理财业务风险和国别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是继续加快推进风险量化工具开发及应用。继续完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力争尽快通过银监会的评估和审批,成为国内首批认定的“新资本协议达标银行”。进一步完善资本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内部评级结果,改进资本管理计量方法,加强经济资本限额管理,探索多维度的经济资本配置方式,更加充分地发挥经济资本对风险总量的控制和经营发展的导向作用,保持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

三是进一步深化各项业务的流程和系统,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提高内控效率。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业务流程、服务方式、渠道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从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率的角度对全行各项业务线的流程、系统进行整合、优化和升级,在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础上提高内部控制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是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全面提升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效能。进一步调整部门职能,完善监督模型,逐步建立运营风险监控的新模式。

文化整合与整合文化

一个成熟的企业系统不仅应有完善的组织结构,而且应有较为深厚的组织文化。无论是并购境外金融机构还是自建分支机构,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和组织整合问题,文化整合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决定久居闺中的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成败的重要因素。“中国的企业文化更多地强调论资排辈和个人关系,责任和义务显得相对次要,这一点与西方社会重视个人义务、展示个人价值与能力的文化有所不同。” 胡浩认为。

工商银行的做法是,把符合东道国法律、尊重东道国文化、促进东道国繁荣作为全球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按照集团化、同一化、市场化、人本化的原则,从战略、制度、产品、服务、品牌、员工、企业形象等文化载体入手,使境外机构的管理层和员工自觉履行使命,坚定遵行愿景,有效践行价值观,实现了集团文化与当地文化的有机融合,有效增强全球雇员队伍的凝聚力,提高当地市场和客户对ICBC的认同度。

首先,在全球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尊重区域文化和民族习惯,以多种形式增进不同肤色、不同族裔、不同文化员工的和谐共处。积极开展文化建设活动,用真情打动外籍员工的心,增强他们对工行文化的认同,也相应换来了他们的尊重和支持。

其次,在全球企业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外方员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沟通、做事,有效营造了共识、凝聚了人心。

第6篇

【关键词】境外工程;项目承包;风险管理;风险应对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境外工程承包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企业不仅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还需要面对包括外部风险、合同风险、承包商内部风险等各种风险的挑战,从而面临很大的压力。因此,深入研究境外承包工程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是企业的当务之急,不仅是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系统规避风险的内在需求。

一、境外承包企业面临风险

境外承包工程企业风险主要包括:外部风险、合同风险以及承包企业内部风险等,具体为:

1.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是指政治和社会治安风险、政策和法律风险、经济和市场风险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风险等,这些风险都会对工程项目实施产生影响,形成诸多不确定因素,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

(1)政治风险

项目从投标开始到完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导致境外工程项目周期短则几月,多则若干年甚至更长。在工程项目建设周期内,项目所在国的政权稳定与否直接影响项目实施。项目所在国如受到国际制裁或者政权交替,那么项目被迫中止的风险随时都会发生。例如叙利亚内战,政府与反对派的对抗,时刻威胁着境外承包企业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政权的不稳定,会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造成极大的影响。

(2)政策和法律风险

由于政策和法律可以主导和调节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任何企业都必须遵循国家的政策和法律。而对于境外承包工程的企业来说,所受到的制约是双向性的,给承包商带来的风险是来自两个国家的政策变动和法律调整,如税收政策变动、进出口政策调整、汇率变动等。还有承包项目所在国的宗教、劳工政策、环境保护法等等,都会给项目实施带来未知风险,如果企业没有充分了解和准备,这些风险将会影响企业的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3)经济和市场风险

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是造成境外承包工程企业经济和市场风险的主要原因,如汇率和利率的变化,物价上涨等。境外工程承包工程款一般以外币结算,汇率大幅波动无疑会使承包企业面临外汇风险,因此结算货币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大部分境外承包工程都在经济不发达的非洲地区,建筑材料和施工机械绝大部分依靠进口,汇率大幅波动及当地物价大幅上涨都会给工程成本控制带来风险。

(4)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风险

自然环境风险和社会人文环境风险在境外承包工程项目中是必然存在的。例如白俄罗斯冬季持续时间长,气温低,降雪量大,项目实施难度大。再如毛里求斯,时常受台风侵袭,危及企业财产安全和人员安全。上述这些都会增加企业成本,加大经营风险。另外,节假日、公休、民俗、等也会对项目实施产生或大或小影响。

2.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是指来自承包商和业主方之间的外部矛盾,如责任划分风险、合同价格和支付风险、罚款风险和保函风险等。合同是反映承包方和业主方权利和义务的制约性文件,也是反映双方风险程度责任的文件,其中的每一项条款都具有法律效力。例如FIDIC条款中规定,EPC模式下的合同,由承包商承担因文件缺陷造成的风险,如果由于合同条款的遗漏或错误等产生的矛盾,即使是业主方提供的数据和资料,而造成的承包方工程费用增加或延期,风险也由承包方承担。

(1)责任划分风险

合同一经签订,即明确双方应享有权利和应履行义务。合同变更修改即权利、义务变更,须经双方共同确认。境外承包企业应妥善保管相关合同资料,按照合同约定组织施工,避免因违反合同条款给企业带来不必要损失。

(2)合同价格和支付风险

从目前承包工程的业内整体情况来看,固定总价合同是多数业主比较倾向采用的合同形式,因为这种形式的合同不仅结算简单方便,业主的投资额度可以在合同签约时就完全掌握,便于开展融资工作。但对于承包方来说,固定总价合同中存在的价格风险需要自身承担,因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风险都是不可预见的,由此产生的费用也是不固定的。而支付风险指的是业主方的支付能力,如业主批复结算单时间、确认结算金额及结算款支付时间等,都会给承包商带来一定的风险。

(3)罚款风险

罚款是指在承包商违反合同时,对业主的损失进行的补偿。如工程延期等。而罚款风险就是指罚款的规定是否具有合理性,包括罚款的基数、比例以及最高罚款限额。以工期延迟为例,如果合同规定,承包商工作范围内的任何部分的工期延误都要在合同总额的基础上对承包商进行罚款,这意味着承包商必须杜绝自身引起的工期延误,否则将承担巨额罚款。

(4)保函风险

银行的保函期限、担保的额度以及保函的生效条件都是产生风险的因素,无条件保函银行需无条件兑现,无需事先取得承包商的同意,承包商没有违约,银行业就无权拒绝付款。虽然事后可以提请仲裁,但这期间的损失还是要由承包方自身承担。转开保函是国际承包工程中比较常见的担保形式,业主对异国的银行信任度不高,转开保函不仅费用高,承包商还要承担业主即索,当地银行即付的风险。

3.承包商内部风险

承包商内部风险就是融资风险、分包风险、施工过程中意外事故和人身伤害风险、采购和储运风险以及人员管理风险等。

(1)融资风险

按工程进度付款是境外工程承包中比较普遍的支付方式,承包方先施工,业主方按监理工程师确认工程量付款,或多或少给承包商带来资金压力,需要通过融Y来弥补。融资渠道不同也使承包商承担不确定的融资风险。

(2)分包风险

有些项目总承包商根据自身实际或根据业主要求将部分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单位,分包单位是否能够按时保质完成工程,以及分包款项如何支付、何时支付都是总承包方需要承担的风险。

(3)施工过程中意外事故和人身伤害风险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不仅会影响到工期、工程质量、更影响到企业信誉,同时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

(4)采购和储运风险

影响工程项目的因素还有采购、运输、储备,在这3个环节中同样会产生各种风险。例如承包商所需采购物资大幅度涨价、供应不及时、质量不合格及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损耗等因素造成的损失,都需要承包商承担。尤其是所在国高通胀情况下,对项目成本将有很大影响。

(5)人员管理风险

人员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项目管理人员管理和现场人员的管理。例如管理人员的合理配置、职责权限、分工及施工人员管理、技能水平等都考验着承包商的综合管理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是承包企业不可回避的风险。

二、境外承包工程企业风险的应对措施

对于境外承包工程的企业来说,走出去就要直面风险,要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的同时,增强风险识别和分析能力,并采取相应对策。常用的风险对策有风险回避、风险预防和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承担等

1.风险回避

由于所在国政治动荡,在安全不能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境外承包企业只能采取风险规避的方法,如利比亚、叙利亚、苏丹、伊拉克等国爆发战争,在局势未稳定之前,风险较大的情况下,短期放弃该市场或项目,并持续对该市场或项目保持关注或跟踪。

2.风险预防和降低

境外承包企业应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渠道关注所在国相关媒体报道,随时收集风险信息,开展风险分析与评估,实时动态管理;还要与我国驻当地使馆经商处建立密切联系,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以了解所在国政治、经济、民生等官方信息;同时也要和其他中资机构沟通,全面提升企业风险意识,提前做好防范。承包企业还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合同评审签订工作,组织技术、财务、商务、法律、项目管理等专业人员参加合同评审。合同计价货币尽量选择能够自由兑换的、坚挺的国际货币,同时加入汇率约束条款,规避汇率风险。合同中还要与业主明确风险责任,特别是结算方式选择上应争取对自身有利的条件,例如采用工程进度结算与信用证结算相结合的方式,即工程配套设备采购通过信用证结算,这样可以减少承包企业资金占用,缓解流动资金压力。

(2)由于汇率远期波动无法准确预测,境外承包企业可在编标报价时加入不可预见费,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汇率损失;对于有多个驻外机构的境外承包企业来说,有条件的还可成立境外资金结算中心,对各驻外机构的剩余资金统一集中管理,利用结算中心合理调动资金,防范汇率风险。如国内某著名民企就在非洲毛里求斯成立了结算中心;恰当选择金融工具,结合国际汇率变动趋势,规避外汇风险,如利用远期外汇交易、外币掉期业务、提前支付或延期支付等。

(3)在银行的协助下,对保函条款严格审核。同时合理利用预付款保函或质保金保函,提前取得项目预付款或质保金,降低资金回收风险。

(4)做好境外项目资金计划,确保资金安全。企业境外开户银行应选择国际性银行,有条件的可以选择中国银行的分支机构,特殊情况下,可以增加应急储备现金额度保证遇到突发事件时资金的使用;做好资金管理,工程结算款应及时收取,如遇到业主拖欠工程款情况应及时和业主沟通,评估业主资金状况,争取获得询证函、律师函等证据,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向业主追讨;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尤其是大宗材料采购要根据施工进度制定资金使用计划,不能盲目采购,占用资金;分包款的支付也应该根据合同及工程进度制定支付计划;合理利用银行信贷,减少自有资金投入量,分散资金投入风险。

(5)材料采购要制定招标制度,对大宗物资采购实行招标,避免采购、使用质次价高材料,影响工程质量,增加工程成本。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尤其是非洲贫困落后地区,极易发生通货膨胀风险,承包企业要制定相应材料采购预案,避免不必要成本费用增加。

(6)境外承包企业应选择具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管理者,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及完善的决策机制,尽量规避和降低决策风险;要重视工程项目的劳务人员的培训和选派,做好现场人员的思想工作,及时了解并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对劳资纠纷和突发事件的发生要快速妥善理。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可以使承包商自身承担的风险降低或避免。而风险转移的对象可以是业主、分包商、保险公司或银行等。

(1)境外承包企业应时刻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动态,加强对汇率走势的研究、分析、预测。在预判到汇率将有较大波动时,可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在合同中加入固定汇率条款或是汇率波动幅度条款,从而实现转移部分汇率风险目的。境外承包企业还可投保外汇风险保险,在发生汇率损失时,可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补偿,相应减少风险给自身造成的影响。

(2)境外承包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受人员、技术、资金以及所在国法律的限制,自己独立实施某些分项目可能风险更高。因此企业可以采用分包方式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转移给分包商,以实现降低施工风险目的。例如在白俄罗斯,电梯必须由当地具有资质的公司安装,否则不颁发验收合格证,电梯也就无法投入运营。

(3)境外承包企业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办理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和财产保险。在遇到人员工伤事故或财产损失时,可以获得保险赔付,达到转移部分风险目的。

(4)境外承包企业在所在国政局动荡时,为降低自身风险,可通过租用当地机械设备减少自身资金的投入,将风险转移给当地机械分包商。

4.风险承担

境外承包企业走出去,就意味着风险与机遇并存。当对某些风险有了充分认识后,出于某些特殊考虑,企业也可采用风险承担策略。企业要在制定有效降低、转移风险策略的同时,权衡成本效益原则,确定一个风险承受度。即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比如,可尽量多的雇用当地员工来回避中方人员人身安全风险;多租用当地大型机械设备来转移大额设备损失风险等。同时,承包企业还要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应有有效应急措施。后期承包企业还可根据合同权利,向业主、保险公司等索赔应有权益。

三、总结

海外巨大的工程承包市场给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国承包企业在境外承包工程项目中,要正视风险,分析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合理防范风险,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

作者简介:

[1]陈红鹏.中国企业境外承包工程风险管控研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9):47.

第7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挑战;网上银行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120-02

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中心的时代,这必然给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带来更多挑战,对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充分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企业债券、外汇资金、网上银行等成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新课题。

一、金融衍生品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

金融衍生品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成熟的市场,对我国来说还是新鲜事物。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将为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带来巨大机会与挑战。目前我国《期货交易法》立法程序已经启动,其中将涵盖金融衍生品的内容。此举将为规范期货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因此应提供全方位、多品种风险管理工具的平台,培育成熟的期货与金融衍生品市场,使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企业债券市场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但企业债券市场在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坎特伯雷曾提出“企业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比总统更能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现实存在。”在我国,随着企业债券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将为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1.从金融市场结构发展看,企业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均衡发展、同生共灭。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表明,缺乏健康、完善的企业债券市场,不仅会直接制约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会直接影响着货币市场的运行效率。

2.从企业层次的微观层面看,企业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将有利于拓宽企业资金来源的渠道,并建立企业的主动型融资渠道。同时,企业债券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将促使金融市场的交易工具更为多样,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从而推动金融市场增强功能、扩大规模。

三、外汇资金管理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

我国实施的是较严格的外汇管制,现阶段尚未实施人民币自由兑换。目前很多企业都持有外汇或者用外汇进行结算,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对欧元的汇率波动较大,这给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而产生溢价,随着人民币的贬值而折价。人民币升值,将会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国内,资本市场总体价格将会逐步上升。相同道理,人民币的贬值将使资金流出国外,导致资本市场总体价格的下降。汇率变动对企业主要有三方面影响:

1.企业投资。对于拥有海外经营子公司、孙公司或分公司的企业集团公司,人民币升值,这些公司将会加大对海外国家的投资规模,若管理不善将会造成巨大经营风险。典型的例子如TCL重组法国汤姆逊公司成立TCL汤姆逊电子公司,即TTE公司,TCL与法国汤姆逊共同出资4.7亿欧元,其中汤姆逊出资1.551亿欧元持有33%的股份,TCL出资3.149亿欧元占67%的股份,这是我国企业第一次兼并世界500强企业。但这次并购并没有给TCL带来拓展欧美市场的机遇,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收购汤姆逊后,TCL集团在2005年、2006年连续亏损两年,戴上了*ST的帽子。2007年4月,TTE欧洲公司申请破产清算。TCL集团当年才摆脱多年连续亏损,实现扭亏。TCL集团“壮士断腕”依然留下不小的后遗症,面临着两项巨额索赔诉讼。

2.资产负债。近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破6.30关口至6.2937,带动盘中汇价最高报6.2884,升至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的新高。从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呈现不断升值的趋势。企业使用外债成本下降,加之国内的民营企业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不少企业便调整了企业的负债币种结构,货币错配的规模不断加大。所以说,这几年,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拥有外债的公司则受益匪浅。对外资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能使其获得人民币资产升值的收益,外资企业会通过增加其人民币资产和减少人民币负债(或增加外币负债,减少外币资产)达此目的。然而,对已到境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其境外的外币资产在国内母公司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上,折合成人民币后要缩水。这些企业也将面临一定的货币错配风险。而对未来准备在境外投资的企业,人民币升值则意味着其资金实力的扩张。不过,值得强调的是,汇兑收益只有在企业资产或负债进行实际交割后,才真正实现收益,否则,只是账面收益。一旦人民币贬值,这些收益将很快消失,甚至变成亏损。

3.行业影响。众所周知,航空业是人民币升值的明显受益行业。另外,我国银行国际化水平不高,所以人民币升值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直接影响不大。间接上,如果该因素继续积累,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的话,可能会通过“不良资产增多”的形式传导给银行,带来不利影响。此外,人民币大幅升值会使部分行业受益,如房地产、机场、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和具有相对垄断性非贸易不动产行业,以及进口国外大型电力设备或电信基础设备的个别电力、电信运营板块,因为升值将使那些有国外负债的企业负担减轻,从而提升盈利。

四、网上银行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

网上银行(Internet Bank),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利用Internet技术,通过Internet向客户提供开户、查询、对账、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Intern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网上银行又被称为“3A银行”,因为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way)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网上银行为更好实现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撑:

1.保证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统一性和便捷性。首先,各成员企业在所在地与集团公司相同银行的营业部开设结算账户,各成员企业即可以通过网络银行进行收入、支出、往来等款项实时划拨,便于集团公司统一管理资金,既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又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另外,网上银行也给资金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如果没有网上银行,必须每个月到银行领取纸质对账单,核对完后盖章,再交回银行,既麻烦又浪费时间。而通过网上银行,每月只需通过网银下载账单即可完成对账。既节省了时间和人力,还节约了纸张,低碳环保。此外,公司账户余额变化、每一笔进出款的明细等,只需登陆网上银行或通过开通手机短信提醒就一目了然。

2.使得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成为可能。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集团核心企业可以根据各成员企业网上银行系统提供的财务信息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指标,并按照职责权相配比的原则将预算指标及时分解落实到各成员企业,同时制定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和适当评价。全面预算管理指标一经确定,即成为集团各成员单位组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硬性依据,不能随意更改。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和平衡,企业集团可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佳的安排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使用。参照预算执行结果,公司高级管理层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预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规避与化解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秦平.企业集团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2]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管理[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袁琳.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会计之友,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