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七年级语文课堂

七年级语文课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4 17:08: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七年级语文课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七年级语文课堂

第1篇

而在平时的课堂上不难发现,提问还存在着诸多非生态因素:1.教师提问随意性大,出现“多向提问”或者提问含糊不清、指向不明确等不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2.老师提问太过生硬,加上提问如果没有特定环境的刺激,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为此学生缺乏回答问题的兴趣,课堂显得沉闷。3.提问过多过滥,肢解了文本,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空空洞洞,一堂课下来,满堂问题,收获却甚微。

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乐园。以上这些非生态因素无疑制约了学生的素质发展,教师糊里糊涂的问,学生糊里糊涂的答,机械无意义的问答中,学生的发展就得不到可持续发展。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平时教学中,课堂提问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发现中学习。教师的课堂提问就要顾及学生的这种需要。因为这种主动学习的热情比任何高明的讲授都要有效。

在教学后鼻韵母ɑnɡ的基础上,教学后鼻韵母enɡ:

师:出示e,(卡片enɡ折去nɡ,齐读)加上nɡ(把enɡ的卡片展开),你会读吗?(学生争相练习,“我会读”声不绝于耳)(老师走到学生中去弯腰倾听)

生:(挑选小老师)领读

师:请问,你怎么知道读enɡ呢?

在enɡ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e,让学生发e的音,接着出示nɡ,引导学生把e和nɡ的音连起来发enɡ的音。尽管enɡ是后鼻韵母中最难读准的韵母,但是只要学生敢于尝试,个个都能轻松地掌握发音的要领。于是,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尝试练习,并走到学生中间仔细倾听,发现读得好的请他上台当小老师领读,在同学中树立学习模仿的榜样。一个平时胆子小的学生,大大给以鼓励:“你读得很不错,完全可以当小老师嘛!”在老师的激励下,他们也能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响亮地读准音。一个发音不到位的同学,在老师悄悄地帮助纠正下,也勇敢地站起来领读……这时,我话锋一转,带有采访式的语气向他们提问:“请问,你怎么知道读enɡ呢?”

学生都争着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先发e的音,再发nɡ的音,就组成了enɡ。”

“我觉得enɡ像音节一样可以拼出来。”那是他们独特的想法,是主动探索的结果。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让学生根据后鼻音韵母的发音方法尝试学习,品味成功的乐趣,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针对学生年龄特征,改变提问表达方式

一年级学生语言接受能力比较弱,注意力易分散,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尽量做到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量使用儿童化的教学语言,增强课堂整体的教学氛围。在识字教学时,当要求学生给所学生字组词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对“组词”这一概念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堂中我就将“组词”换说成“找朋友”,学生一听便能领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还设计了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请同桌交换当小医生检查读音”,“现在,一定有更多的小朋友能当小老师喽”,“小小火车快快开喽”……学生的每一次练习积极性都很高涨,因为每一次都会迎来不同的挑战,学生感到兴趣盎然,而不是一次次机械重复的让人感到索然无味的练习。再者,一年级老师提问时的语气一定要柔和,充满激励性。如果教师总是用命令式的语气进行生硬的提问或对学生的提问做出生硬的回答,学生在情感上会与教师拉开距离,教师显得缺乏亲和力。一年级学生就会慢慢地失去那份天真与活泼,变得胆小,懦弱。基于会以模式化或机械化的方式来服从与迎合教师的“指令”和“命令”。在这种课堂方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缺失了。从生态理念来看,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待,并且声调表情都要贴近学生,让孩子感到亲切,充满期待的眼光中,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实现零距离对话。在学生回答时,我们还可适时运用鼓励性语言、肢体语言和适时地插话,进行圆场和启发。例如:这可把老师难住了,谁能帮帮老师啊?这样的问话,拉近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激发了孩子的好胜心,使学生愿说,乐说。

三、调整问题难易程度,精心设计提问

提问还要因人而异。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虽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怎样逐渐向书面语言过渡,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需要教给他们切实可行的方法。因此,老师提问要以目标为准绳,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做到“精当”。

一师教学“鸟”字为例:

师:天上飞来一只怎样的小鸟?(一边提问一边出示“小鸟”一词贴在黑板上。)(如果像平时提问:“图上画的什么?”学生肯定会说:“图上画的是一只小鸟。”小鸟谁不认识呢?这样提问显然低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同时也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生:天上飞来一只黄色的小鸟。

生:天上飞来一只金黄的小鸟

生:天上飞来一只可爱的小鸟。

师:还可以说成一只金色的小黄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生:一只金色的小黄莺在树林里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生:一只小黄莺在树林里飞来飞去,真快活。

生:一只金色的小黄莺一边飞一边叫:“春天真美啊!”

生:……

师:你看,这个字跟鸟有什么相像的地方?(举起鸟字卡片)

……

这位老师在“鸟”字的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个三岁小孩都会回答的问题:“图上画的是什么?”而是改变了策略,提问:“天上飞来一只什么样的小鸟?”这个问题需要仔细观察,需要从大脑词语库中搜寻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虽然要求提高了,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并没有增加,而且能帮助学生积累词语,所以学生比较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起来了。接着老师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还可以说成一只金色的小黄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知道一句话的表达方式不止一种,而可以有多种。不要人云亦云,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喜爱的表达方式。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互动―创新”式 教学思维模式

在目前的初中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为此创造性思维教学已经被提到战略阶段。我们认为,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发展重要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新起点,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语文作为各学科的基础,必然要担负起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责任,在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又是思维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我探讨了初中语文“互动―创新”的教学实践探索,以促进教学思维的创新。

1.初中语文课堂创设良好思维环境的意义与措施

良好的思维环境会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同时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适应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定势。当学生放释心理负担,没有左顾右盼、欲言又止的心态时,他就会建立内心自由,即不畏惧、强迫、紧张、刺激,而有坚定的意志,自强不息,富有较强的洞察力、预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语文课堂上教师淡雅的装束、惬意的微笑、文雅大方的举止、和蔼可亲的言谈会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心理轻松,因为这些都是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所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思维环境还可为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除了要依赖于社会历史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赖以顺利展开的各种教学条件,这里主要包括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良好的思维环境就是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再是宣讲者、指挥者。师生之间的民主、亲密、和谐的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前提。因此教师应当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具体方法如下。

1.1导语激趣

我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以下导语:“你想听动人的故事吗?想讲优美的传说吗?想欣赏感人的事迹吗?想勾画出最美的景致吗?”学生听到这段导语之后兴趣盎然,求知欲洋溢在脸上,急着去翻书,那种渴望,那种激情充满整个课堂。

1.2朗诵激趣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优美的音乐做背景,有表情地朗诵全文,要求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学生在朗诵的乐曲里,尽情享受那春的气息,会顿时迸发对春的向往。

1.3绘画激趣

在《爱莲说》开课设计中,我画了一幅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婷婷玉立于池塘中,一下子就打动了学生的心,他们仿佛在画中寻到了“莲”的品格、气质,顿显跃跃欲试的求知神态。

2.基于“互动―创新”式教学理念的教学思维模式的创新

我们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尝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互动―创新”式教学实验。

2.1实验方法

2.1.1实验对象及人数

本学校七年级(1)、(3)班,学生50人,入学成绩最低30分,最高91分。

2.1.2实验时间

2010年1月――2010年2月。

2.1.3控制条件及测定方法

首先只在七年级(3)班进行实验,七年级(1)班为对比班(两个班入学平均成绩相同),不开设实验。其次,使用同一份思维测试题目,同时测试实验班与对比班。第一学期期中与期末分别进行两次测试,一年后,作第三次追踪测试。每次测试均用统一指导语,并规定完成时间,不解释题,不回答题,统一由主试者按统一标准阅卷。再次,追踪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状况,以测定近期效果。最后,根据两次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分析结果。

2.2实验结果

2.2.1思维测试结果

我在实验班和对比班使用同一份测试卷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思维测试结果要明显优于对比班。

表1:实验班与对比班思维测试结果分析(分)

同时从远期效果看,实验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均高于对比班学生的水平(图表略)。同时实验班教学,时间分配上发生明显变化,教师点拨下的学生互动交往时间由原来30%增加到59%,学生自主互动也增加了16%,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发展观。互动时间的增加,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

2.2.2期末考试结果

两组期末考试结果见表2。

表2:实验班和对比班期末考试情况分析(分)

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对比班。在学年末的语文期末考试中,实验班的成绩也明显优于对比班。

2.3实验讨论

以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的状态,有的需要教师的提示,或者说教师说什么学生答什么,抑或说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完全被禁锢在一个模式里。如今经过一个阶段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训练,学生打破了思维的僵局,思维的角度发生了变化,看问题、分析问题不再是老模式,完全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在写作时,学生也提出不应该总是按着固定的形式来写,要任选体裁,其结果令人满意。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训练中,我真正体会到的是学生的思维角度变了,变得敢说敢想,敢于创新。经过上述实验课程,学生的思维程度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思维训练方面基于课本,就事论事,虽说也提倡“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却只是空谈,经过这一阶段实验之后,我觉得学生思维程度加深了。他们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是”,每节课都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同时学生的思维层面广了。由于思维角度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学生思维的程度加深了,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层面也展开了。在七嘴八舌的课堂争论中,学生知识层面渐渐已不仅局限于语文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已储存在他们的思维海洋之中。

总之,基于“互动―创新”式教学理念的教学思维模式以互动学习为起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要有所改变。教师的重要任务不再是如何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语文的观念,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地去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在其它科目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杨邦俊.互动性阅读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

[2]孙建锋.享受语文对话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5,(9).

[3]刘庆昌.对话教学论[J].教育研究,2001,(11).

第3篇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语文的教学的阶段性任务也随之完成。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将语文教学工作做好,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敬请提出宝贵意见。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体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4篇

关键字:苏教版 初中语文 情境教学 导入 教学过程

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展的经验,而在众多的经验中,情境教学手段的运用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和使用。可以说,学生们是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他们能否主动地参与其中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情境教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情境教学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将课堂中营造出一种情切、意远和生动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之中。那么,如果可以通过精心营造教学情境来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本文就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基础,就“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为话题分别从新课导入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分析和总结情境创设的实践经验。

(一)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 。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自主”就是要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对于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巧妙地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和主动地参与模式的学习。而在导入新课时能够成功运用情境就是引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们进行“因材施教”,让学生们因好奇而想学,因兴趣而去学,并引导学生们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勾勒和描绘出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感和求知欲。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我的老师》为例,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们将自己的老师进行联想,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老师来进行巧妙设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又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冰心诗三首》,为了可以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我们必须以现实中的依据为根据来告知学生们这些诗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但是,它们的丰富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我们要去创设这种情境俩帮助学生们学习。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出如下的情境创设:“人们往往羡慕强者,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妒忌心理,但是,有谁会真正知道强者的辛苦呢?”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老人来深刻体会强者的苦难,感受强者成功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进行感知和体会作者的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与学生是一起建构新知识的合作者,而不是主导者和被主导者的关系。因此,根据教学是互动性的特点,教师要仔细地思考如何来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们在有关知识方面联系自己的平时所积累的一些生活经验,为教学做出铺垫并在实际的参与中来强化这些知识,这种通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可促进我们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游戏或是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思维活跃起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高。例如,我们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中,通过学生们大声朗读课文的形式来渲染“诺曼底”号遇难记时的紧张气氛,并通过角色扮演来感受当时的紧张气氛,组织学生们发言,“船长挽救了大家而自己却牺牲了,你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们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各种情境中去体验和感受,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更好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珏。初中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第5篇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快速地进入教学情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以其音、形、视频等多角度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制作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学要求的课件,让学生在教学课件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程度的帮助。如在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无法理解春天的美景,而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完美地展示春天美妙的自然风光,可以将春天的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优美的教学情境当中,伴随着学生吃惊的眼神以及活泼、生动的乐曲,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2.有效促进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因为视频、音乐以及图像的介入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如在《春》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春天优美景色的视频,结合文本对春天的描写,谈一谈自己心中感受到的春天,再用语言描写出来,并说一说对所见景物的感受,从而更深入了理解作者的心境。

3.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得了最大的信息量,有效地优化了课堂结构,加大教学容量,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提高。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语文课堂教学更趋于开放性,语文课堂也变得更有活力。多媒体课件不但将课本上的学习资源有效地呈现给学生,而且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阅读文本以及视频资料也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为自主地进行拓展阅读以及合作交流,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中延伸,在研读中发展。

4.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多媒体课件走进了初中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感知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攻破了学习的难关。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我的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以及作者与蔡芸芝先生之间的关系,并介绍蔡芸芝先生的生平,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应该让学生掌握的重难点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及思考,使学生在词句的积累以及重点词句的品读中更好地品味蔡芸芝先生的品质以及精神,步步深入,较好地把握了文本阅读的重难点。

二.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适当、高效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只能放在辅助地位,切不可主次不分。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也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但是并不是说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就能够创建高效课堂。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教师只能把多媒体课件放在辅助的地位,而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使用忽略了文本本身的阅读,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教师要注意不要让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要让文学语言的魅力占据课堂。而不是让学生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优美的视频中。

2.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思维的培养中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教师还要注意尽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是要给学生预留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想象感受到文本的内涵,还要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以及独立思考完成语文能力的提升,切不可让多媒体课件代替学生思考,出现多媒体课件使用过多过滥的情况。

第6篇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总称,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就要提高听话和说话的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本文主要谈一些本人就听说能力训练的几点具体做法。

【关键词】

听说能力 训练 方法

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九条的规定“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2012年版)初中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听话和说话能力的培养。

但是,由于听话过程是靠人的听觉器官来接受Z言信息的,无明显的外在行为,在教学中既难以琢磨,更难以检验。所以听说能力的培养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和书本里,很难落实到教学实际中。虽然,听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近年来是受到了一些关注和重视,中考和高考的试卷中也占了一定比例的分值,现行的语文教材也安排专题的“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但在教与学当中,尤其在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只片面重视培养读写能力,而轻视或相当程度地忽视听说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重“文”轻“语”的现状,切实有效地进行听说能力训练,把学生培养成能“听”会“说”的人才?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利用每节语文课授正课前的五分钟时间,有计划、有步骤、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听说能力训练才是最有效的。我的做法具体如下:

第一,做好摸底调查,了解学生听说能力的底子

根据我从一九九二年到现在连续七届对本人所教的七年级新生的调查发现:有八成以上的同学从未登台做过正式发言,有七成以上的同学没有主动做过课堂发言,一半以上的同学不能做课堂笔记(除老师板书内容)。这就是我学生听说能力的现状,而我所在的学校还是城区中学,情况尚且如此,我想广大的乡镇中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像有些语文老师说的举办几场故事会、演讲赛、辩论赛就能解决那么简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世事如此,学习语言更不例外。

第二,根据这一现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制定明确的训练目标

听力方面:养成耐心专注倾听的好习惯,能根据说话人的话语及其动作、表情等,理解说话人的观点和意图,准确捕捉各种语言信息。说话方面: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敢说――能说――善说”三个阶段性目标,分别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里实施。并把这种训练纳入每堂语文课,作为语文课堂的一项常规来抓,决不中断。每个阶段的训练都分别有具体的目标、内容、评价和激励机制。

第三,采取具体实施

七年级,由于是训练刚刚开始,大部分同学不敢说,更不会说,甚至一部分同学上台后竟浑身发抖,言不敢出。所以该阶段的训练目标是“敢说”,也就是不怕说。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克服同学们的畏惧心理,能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并努力做到仪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响亮,语速适当,语意清楚,中心明确。

说话的内容一般以同学们喜欢的故事为主。为此,班级也特意购置了《成语故事大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神话故事》《中外民间故事》等书籍,为同学们提供讲故事的必要材料。这一点很重要,不然个别同学就会以找不到材料为借口而敷衍了事。

讲故事以座次为序,每节安排两人,这样,每人每学期可以轮到三、四次。形成规律后,每个同学都知道自己该哪天讲,就会提早着手准备。而且要想说得好,就必须认真充分地准备,要求尽力做到能脱稿。该阶段,同学们大多讲地是较为简短地成语故事,对讲成语故事的同学,我们还要求他把成语的意思事先抄写在黑板上,这样既便于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也便于全班同学的记录。同时,对全班同学来说每学期能积累几十到上百个的成语,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收获。对于个别能力较差的同学,允许其持稿照念。老师的评价以肯定和鼓励为主,以期树立每一位同学的信心。

听的同学,要求能集中注意力,听出说话的主要内容。如果讲的成语故事,就要求能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情节。并能从语音、语态、表情等方面对讲故事同学进行简要的评价。对讲得好的和进步明显的同学,在语文平时考核成绩中加分,作为奖励。

八年级,在经过一学年训练的基础上,大部分同学已不再害怕登台发言了。所以训练的目标自然就提高到“能说”,也就是能说清楚,说明白。要求学生能围绕指定的话题,把握住中心,观点鲜明地,思路清晰地表述出来,并且尽量仪态自然、得体、大方。

说话的内容以关注身边事物为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事物,对看到的(包括书中读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上课之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讲台时就能够条理清晰讲出来。学生可事先拟定说话的要点,可持纲上台,但不能照念讲稿。这样也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能力,使同学们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对于个别程度较差得同学,仍然允许其讲现成的故事。

具体操作与初一年相似。但操作得难度较大,所以,我对说话形式、说话内容和表达方式等具体要求,充分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口语训练”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训练的计划和目标。然后严格按计划实施。

九年级,就要求“善说”了,即要说得好。要想说得好,就得讲技巧。因此,这一阶段训练重点就是讲求说话的技巧。主要从说话的音量、力度、速度、语调、语态(含手势及面部表情)的运用;表达方面:注意说话的文明、得体,语言的组织和推敲等等。

说话的内容以探讨热点话题为主。可以是国内外重大事件,生活中值得关注的事情,学习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同学们关心的话题。学期初就确定本学期要探讨的话题,每星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并将这些话题按周次打印出来,粘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便于同学们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说话的形式以即席说话为主,也可采用演讲、辩论等较高级的形式。分“说――议――结”三步。具体操作:按座次每节安排一位同学上台讲话,要求讲话时间不得超过一分钟。台上同学说话,台下同学边听边想边。等台上同学说话结束,全班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互相讨论,交换看法,最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对该同学的说话进行评价。

经过这样长期的不间断的训练,同学们说话的胆量大了,信心也足了,参与说话的意识和兴趣增强了,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视野拓宽了。无论是在语文的课堂上,还是在班队活动课中,同学们都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展示自己的才华。更重要的是这一训练促使了同学们去阅读、去观察、去思考,自然也就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来源

1. 从课本知识中来

新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按排了许多综合性学习内容,如七年级上册中按排了“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我爱我家”、“ 追寻人类“,八年级上册中按排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等。

2. 从日常生活中来

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缺乏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因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例如“现代广告语言艺术探究”、“家乡河道污染问题”,“我家燃料的调查”,“校园花坛自我设计”,“语文手抄小报”,等等。

3. 从信息媒体中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信息媒体的传播广而及时,引导学生从各种信息资料中发现,可以用已学知识进行探索问题,如利用学校校园网等,这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如我开设“奇妙的克隆”辩论会,是由学生从信息媒体是取得知识,自已对信息处理可取得一手资料。

二、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呈现形式

1. 课前活动

基本模式先是在课前探究实践,相关资料的查询,让学生从报刊杂志、图书馆、互联网上收集资料,走访社区、工厂、农村、采访别人等。然后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展示,如我上八年级语文课中“莲文化的魅力”综合实践活动一节课时,尝试着按以往“教师演示讲解,学生观看听讲”的传统模式变成“课前学生探究,课上展示交流”,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再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已上台演示自已探索成果。古今中赞美莲诗词,莲的有关图片和绘画,和学生美术作品,学生自演莲的有关小品、舞蹈、学生创作有关散文、诗歌进行配乐朗诵等,学生在活动课一通过互相交流,自已感悟,这比教师硬性直接地灌输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在展示交流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 课后活动

在学生学习语文课本某一单元之后,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出学校,如教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珍珠鸟》、《斑飞渡》、《华南虎》、《马》、《狼》之后,我带领学生参加六合区灵岩养鹿场,通过参观、调查、采访,亲自体验学生们把自已实践活动汇报展示出来:有的是投影、速写、调查报告、观察日记,有的介绍有关鹿科普知识。

我在学生情绪缴昂时布置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任务,这样效果好。因此,这样做,不仅仅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还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周围生活相联系能力,使学生有较大发展空间。

3. 课中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前面两种形式所不同的是课堂教学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册后面有大量课外古诗,我从七年级开始注重课外古诗阅读集累,八年级时我搞一节“趣背古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师生相互配合,通过背诵古诗词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拓展学生思维。又如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上学生分成4组,表演寓言故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这比单独由教师讲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们自编自演,自已摄制一盘VCD。这样在活动培养他们合作,动手动脑能力.

三、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质

1. 内容开放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放则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研究探索问题,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潜能,内容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可根据自已兴趣和爱好,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通过各类探究方式,认识社会生活,认识世界,发现自我,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在开放情境中展示个性,开发自已多方面机会,突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学习语文乐趣,探求知识。

2. 关系的开放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应是“个体活动”而应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活动,社会活动。在这样的群体活动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只有当师生关系和谐一致亲密无间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是“顾问”、“伙伴”,教师可以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也可以是实践活动汇报“节目”主持人,还可以是谦虚学习者,语文教师要放弃自已“霸权”地位,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角色,走进学生群体,走进学生心灵,把师生积极互动延伸到尽可能宽泛的领域,在语文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良好空间。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包括:在合作集体中即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又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彼此协作,自觉遵守合作规范。主动与同伙交流,分享体验。

3. 成果的开放

由于活动内容、活动空间的开放,活动的成果呈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在七年级开始班级自,我办《雪莲山》文学刊物,每月一期,一期几十篇文章,一学年共办10期,学生分工协作,班级组建编辑部,有主编编辑美工,利用学校计算机进行设计,学生看到自已作品在班刊上发表,配有小小插图版面精工,给予学生提供展示练习实践活动基地,有学生写出了调查报告《六合区灵岩山周边雨花石市场》,有的学生制作媒体网页让环保走进生活,学生通过自已查阅环境资料展示,在活动课上分成蓝天组、碧水组、绿水组、清风组,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典型发言,通过相互评价,既学好语文知识锻炼了学生说明能力,又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达到了新语文课程标准,所以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及形式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教学目的。如七年级入学之后一周,开学综合语文实践“这就是我”每人3分钟自我展示:我录制一盘录象带,学生们积极投入,充分展示自我,使新入学彼此了解,有的唱歌、有舞蹈、有朗诵诗歌,有的当场即兴舞蹈,讲相响可谓精彩极了,有的学生调查报告,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出墙报、编刊物、制作网络页等方式加以表达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学生们分享成果,学生们在活动中,边学边做,边实践边学,拓展学生视野,边学边悟,对所学语文知识有新的更深认识,这也是对语文课堂补充和延伸。

第8篇

一、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推动自主-合作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去设计、制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结构的科学合理的语文课件,找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结合的最优化规律。推动自主-合作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并达到了先进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语文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学生单位时间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得到更大的拓展。通过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师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阅读、写作知识仓库;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给学生创设了好的氛围,学生便不断思考不断提问。达到教学过程与媒体结构整合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通过样板课、展示课、赛课等形式多样的语文整合课比赛,来总结归纳计算机信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规律,同时不断创新教学理念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正确科学地把多媒体手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我们在各种语文整合课比赛中设计了评价标准四法则:1、能否围绕教学目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2、必须把多媒体教学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3、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的关系4、要正确处理图形图像与语言文字的关系。从中把赛课活动中优秀的课,当做展示课在语文组内展示,展示课中优秀的课再推到全校的样板课中,让全校老师学习。

三、建立语文学科网站和语文课堂教学资料库,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为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我校购买了多种教学网站,提供与教材相关的作家简介、作品欣赏、课外阅读、专题研究等专栏。同时还建立了初中三个年级电子教案一体化管理,便于优秀资源的管理,真正做到网络时代下的集体备课。教师不仅学会运用网上资料,还会上传资料,利用网站进行师师交流、师生对话,在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中,完善课前备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延伸、自主探究等教学环节,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四、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料自主学习,通过邮件、qq、空间、博客、电子报纸等形式多样网络阵地来学习和运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