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4 17:08: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牧草;病害;虫害;防治

因为牧草产业化在当地兴起较晚、进程慢,加之传统的对种草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在牧草生产管理上许多相关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相对滞后。以牧草病虫害为例,绝大部分种草户都遇到过,但引起重视的很少。为做好牧草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根据对我地牧草病虫害的调查及相关防治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现将牧草常见病虫害及其危害性、防治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牧草常见的病害

牧草的病害是指由于外源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侵入而引起牧草生长发育的异常生理状态,即病变。在我地发生较多且比较普遍的主要有霜霉病、锈病、褐斑病、白粉病、菌核病、|丝子等。

霜霉病 牧草的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主要侵染豆科牧草如苜稿、三叶草、草木樨等。该病发生的基本规律是病菌通过菌丝浸染病草植株的根部来越冬或者以卵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随植株生长,在地上产生孢囊孢子,侵染其他植株。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的牧草品种。牧草抗霜霉病的能力存大很大的差异,可以因地制宜选用高抗病品种,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尽早对牧草进行刈割,减少菌源,尤其注意早春铲除发病的植株。合理灌溉,防止草地过湿。

锈病 牧草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既侵害豆科牧草又侵害禾本科牧草。发生的规律是该病菌为转主寄生菌,它可以菌丝形式在牧草的地下越冬,也可以孢子的形式在感病的残体上越冬。越冬的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孢子,侵染转主寄生植物大戟属植物,锈孢子随风传到牧草上对其进行浸染。

防治方法:消灭寄生植物,如大戟属杂草及其他豆科杂草。搞好田间管理,消灭病残株体。对发病的草地应及时刈割,不宜收种。选种抗锈病的牧草品种。④药物治病。对发病的草地,用20%的萎锈灵乳油配置成200-400倍液喷雾,每隔10-15天,喷1次,喷2-3次即可。

褐斑病 该病主要侵害豆科牧草,在牧草的叶、茎、荚果上出现褐色的病斑。出现在叶片上的圆状病点,就是病菌的子囊盘,病菌以子囊孢子进行侵染。在气温10℃-15℃,空气湿度达成到55%-57%时,病害会大量发生。严重时,落叶率达40%-60%,产草量下降15%以上,种子产量减少25%-60%。浸染菌的来源主要是种子、土壤以及寄生寄主。

防治的方法:进行种子的清洗和消毒,合理施肥, 保持氮磷钾肥的合理比例,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当大面积发生本病时,可以喷洒波尔多液与石灰硫磺合剂进行防治。

白粉病 无论豆科还是禾本科牧草均会感染本病。发病的植株在叶片、茎秆、荚果上出现白色的霉层。感染的后期,在这些部位会出现黑褐色的闭囊壳,在昼夜温差大,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病严重。本病可造成产草量下降50%、种子产量下降30%以上。

防治方法:选种抗病品种,及时清理田间病株。发病时可喷洒石灰硫磺合剂,1000倍稀释的托布津,50%的可湿性粉剂或者多菌灵10%的可湿性粉剂进行田间喷雾。

二、牧草常见的虫害

牧草的虫害是指由于某些有害昆虫侵害牧草而引起的牧草生长发育异常或抑制,造成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下降的灾害。在我市区比较常见的牧草虫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蚜虫 蚜虫对几乎所有科属的牧草都有危害,侵害的主要部位是比较细嫩的部分,由于蚜虫的咬噬和吸取牧草的营养,造成植株的嫩茎、幼叶卷缩,严重的导致叶片发黄甚至脱落,从而影响牧草的光合作用,抑制牧草的生长,影响牧草的生长,降低牧草的产草量。

防治方法:喷洒高效低毒的乐果药剂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40%的乐果乳剂可加水进行1000-1500倍稀释。为提高药效,喷药时应选择无风雨天气。牧草喷洒药液后7天内禁止饲喂家畜。

盲椿象 盲椿象主要危害豆科牧草,以苜蓿受害为重。盲椿象主要危害牧草的花蕾,常造成花蕾凋萎枯零,使牧草种子田的结实率降低,不仅造成种子产量下降,而且会影响种子的质量。

防治方法:对发生虫灾的大田牧草可以采取及时刈割的办法,收获后调制干草或直接饲喂畜禽。对种子田危害不太严重时,可在牧草开花孕蕾期喷洒50%敌敌畏乳剂,1000-1500倍稀释液。

潜叶蝇 豆科牧草常见该虫害。潜叶蝇的幼虫常在植株的表皮蛀食潜行,对牧草的叶片危害大,造成叶片形成白色线条状隧道。隧道扩大致叶片枯黄,降低牧草的光合作用,造成牧草产量的下降。

防治方法:可用40%的乐果乳剂3000-5000倍稀释喷洒防治。

金龟子 在每年的春末夏初,牧草易遭到金龟子的危害,主要是金龟子咬食牧草的幼苗、嫩茎叶片。发生严重时,会使牧草幼苗全被吃光,形成断垄缺苗。

第2篇

关键词:温室蔬菜;病虫害;发生条件;防治措施

1 温室蔬菜种植中病虫害发生所具备的条件

新时期,随着温室蔬菜种植的推广力度逐渐加大,其蔬菜中的病虫害也开始呈现出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危害性强以及蔓延速度快等特点,使得温室蔬菜的种植遭遇了较大的病虫害威胁。近几年来,温室蔬菜种植的相关技术人员逐步推动了对于病虫害的研究工作的深入,病虫害发生的条件以及其防治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体而言,病虫害在温室蔬菜种植中的产生大致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温室蔬菜的种植为病虫害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以及空气湿度条件。以虫害的发生来讲,温室具备较高的温度条件,这为白粉虱等怕冷的害虫提供了在寒冷地区过冬的机会,而且这种高温条件还为害虫的繁殖速度以及繁殖频率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蔬菜的种植遭受到逐渐加重的虫害。以病害的发生来讲,温室种植具备密闭的环境能够在寒冷季节及夜晚时分依旧保存适当的温度,从而使得温室内外的温度差形成过多露水,而导致温室的高湿度状况,为病原真菌、细菌等提供滋生及繁殖的环境,导致蔬菜植株抗病能力的降低,从而形成了病害,比如黄瓜的霜霉病。

其次,温室蔬菜的种植具备病虫害生长的土壤条件。温室中的土壤所接受的光照相对较少,具有较高的温度及湿度,从而为某些真菌、细菌以及蝼蛄、韭蛆等的生长提供了寄生场所。而且,土壤病虫害的发生较难以治理,未治理状态下的轮番种植会不断地为病虫害生长提供繁衍条件,从而导致病虫害的加重,使得蔬菜的病虫害破坏程度逐步加大。而且,温室种植中对于蔬菜种类的盲目移植和接种,不仅会通过移植植株的土壤为温室带来不曾有过的其他病虫害,还会由于盲目的接种导致原有支柱抗病虫害能力的降低。

2 温室蔬菜种植中病虫害的相关防治措施分析

本文下面从生态防治、栽培种植和物理防治3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防治温室病虫害的措施:

2.1 防治温室病虫害的生态措施

生态的病虫害防治是目前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主流处理方法,它主要是利用了病菌和蔬菜二者的生长需要不同的环境条件的原理来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人员通过为蔬菜生长营造良好的条件,而为病虫害发生创造不利的生长条件,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或降低病虫害的威胁。比如,种植人员在光照条件好的上午将温室上面覆盖的草苫揭掉,使温室通过光照和适当通风将温度调整到28°以下,并将湿度调整到80%以下,为喜温蔬菜的生长创造条件,而为适宜32°以上生存的霜霉病及白粉病等制造不良的条件。

2.2 防治温室病虫害的栽培措施

种植人员采用栽培措施来防治病虫害主要利用了换茬轮作、改善通风及透光的条件、增施有机肥以及实施膜下灌溉等几个方面的措施。首先,以换茬轮作来讲,种植人员通过进行定期的换茬种植以及清理,能够通过改善土壤条件或者是清除带有病虫害的植株等,来使整个温室种植获得干净的种植环境的条件。其次,以改善温室的通风以及透光条件来讲,工作人员可以对蔬菜种植的植株间距以及田垄的高度及宽度等,降低病虫还发生的温度、湿度条件。再者,以增施有机肥和进行膜下灌溉的措施来讲,工作人员为植株施加配方有机肥,可以有效地提高植株对氮磷钾等营养成分的适当需要,从而使植株增强对于病害的抵抗能力。而膜下灌溉则可以通过降低土壤的水分蒸发,使温室内的温度及湿度调整到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及繁殖的状态。

2.3 防治温室病虫害的物理措施

温室蔬菜种植人员当前主要采用了对种子进行日晒、温浴及药浸处理、土壤及扣膜消毒、高温堆肥闷棚等措施来进行病虫害的物理防治。从对种子的处理来讲,通过晒掉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以及使种子获得某种药性、通过温浴及杀灭病虫害等,来预防蔬菜苗期的病虫害。从土壤和扣膜的消毒来讲,通过在种植之前使用消毒剂将土壤中的虫卵或是病菌等杀灭,以及通过使用敌敌畏等来喷扣膜以驱走白粉虱等害虫,来达到对于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从高温堆肥和闷棚的措施来讲,种植者可以通过充分地腐熟肥料以消灭肥料中的病虫害,以及在白天闷棚以使用高温杀灭病虫等,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3 结语

病虫害的发生使得温室蔬菜的种植受到了极大的危害,种植人员必须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些病虫害进行防治,才能够切实地推动温室蔬菜种植的增产效果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段晓莲,刘改顺,高女1英.温室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8)

第3篇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69-01

林业病虫害严重影响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已成为林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1]。该文就浙江省温州地区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更好地推动当地林业工作的发展。

1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1.1 人工林面积与病虫害同步增长

人工林生态结构单一,自身防御与自我修复能力较弱,极易遭受病虫害侵袭[2]。据有关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温州地区森林总面积为7 075.00 hm2,人工林面积为4 336.98 hm2,占61.3 %。在过去的30年内人工林面积增加了40%,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约40%。可见,二者大致为同步增长。病虫害的不断增加给当地的林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1.2 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

传统的林业经济主要依靠木材生产,因此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量的原始森林资源被人们肆意地砍伐、破坏。滥采滥伐影响到原有森林生物的多样性、林分结构等,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而导致害虫天敌的大幅减少,为病虫害的生长与流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3]。

1.3 营林方式不科学

在营林过程中人们过于看重林木的速生丰产,而极大忽略了营林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没有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林木管理方式不当,种植密度不合理,不抚育导致林间通风不畅,透光与透气性差,致使病虫害大幅度上升。

1.4 滥用化学农药,缺乏健全的防治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利用农药来治理森林病虫。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会杀死不少有益生物,并且害虫会逐步产生抗药性。因此,滥用农药制剂,极易破坏林业生态系统,使林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温州地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比较滞后,缺乏创新,未跟上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发展要求。另外,当地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未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由于经费限制,使温州地区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还不健全,有关基础建设滞后,工作设施与方式滞后,监测预报环节比较薄弱。

2 开展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意义

无公害防治是指在森林培育技术的基础上,借助生物技术达到防治病虫害、保护环境、维持林间生态平衡、构建和谐森林生态系统的多重目的。通过构建稳定的林业生态系统,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真正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多重效益。同时,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也是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重要体现,大力倡导和谐、健康森林的理念[4-5]。通过这一举措,不但能有效防治病虫害,而且不会伤害害虫的天敌,进一步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3 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3.1 森林抚育与管理

首先,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开展造林工作,挑选长势良好、没有病虫害、抵抗能力强的品种栽植。林间生物应保证多样性,如配置乔、灌、草等植物,以提高林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抵抗能力。做好育苗消毒工作,应挑选适宜的场所作为苗圃,避开那些低湿的地方,避免引起苗枯病。此外,还需对苗圃实施轮流作业,防止引起病虫害,并及时进行翻土施肥。然后抓好封山育林工作,及时除草、施肥、修枝剪叶,将部分病枝及时除去,避免虫害进一步蔓延。尽量降低人、畜对林间环境的破坏,并适当增加害虫天敌数量,以起到防控害虫的目的[6]。重点保护害虫天敌及现有的天然林,不准随意砍伐树木,禁止所有破坏林木生态系统的行为。

3.2 重点完善林业病虫害的监测预报机制

坚持预防为主,首先必须把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摆在首位,形成一套健全的病虫害监测预报机制。要针对温州地区林业病虫害的主要特征、气候条件等进行全面监控,保证监测预报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全面性,真正实现早发现、早防治的目标。同时,要抓好对林木的检疫环节,避免各种危险性病虫传入当地。

3.3 提高森防科技含量,综合治理

为实现温州地区林业生态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林分质量,强化森林对病虫害的自我抵御能力,采用微生物、生物、生物农药等进行无公害防治。一是引进昆虫天敌,达到防控虫害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保持生态平衡,确保林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二是引进益鸟,通过鸟类防控病虫害,如啄木鸟、灰喜鹊、山雀等。通常可利用造鸟巢等办法吸引益鸟前来,消灭病虫害。三是微生物防治。例如,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四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这是目前一种较为常见的做法。同时,对于部分严重的病虫害,该方法的防治效果较好,但是使用农药防治在杀死病虫害的同时还会杀死有益生物。因此,如条件允许,应提倡采用无毒性、绿色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此外,还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攻关,并大力推广新技术,借助各种生物物理技术、光、电、温度、器械等方式实施综合防治,进一步提高防治水平。

总之,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求林业工作者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治理方法,掌握病虫害发

生的具体原因及特征,切实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实现温州地区林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龚云华,黄国成,陈秀东.关于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的探讨[J].科技向导,2012(12):207.

[2] 刘启斌,闫双秋.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初探[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11):205-206.

[3] 张毅,孙兴全.上海林业病虫害防治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12(7):145-146.

[4] 韩卫东.林业主要病虫害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149-150.

第4篇

(一)选好苗床:最好选择2-3年未种过葱蒜类,并尽量避开花生、绿豆、豆角茬,土壤肥沃、保水性强、易灌、易排水的地块,以壤土(二合土)为好,坚持深沟高畦:苗床四周开好高标准的排水沟,做到雨后床内无积水,减轻苗期病害的发生。同时注意不要选用前茬作物超量使用除草剂的田块,以免造成洋葱僵苗不发或死苗现象。

(二)苗床的整理(每亩需苗床0.15亩)

1、每分苗床施金不换有机肥5公斤+二胺1公斤+钾肥1公斤(禁用碳酸氢胺)。

2、精耕细耙,苗床宽1.2-1.5米,长度因田确定,畦面要整平。

3、挖好排水沟:坚持深沟高畦,苗床四周开好高标准的排水沟,做到雨后床内无积水,降低床内地下水位和土壤湿度。如遇干旱,用喷壶淋喷小水,切忌漫灌。

4、毒土毒饵防治地下害虫:整畦前每分苗床地用快斯达20-25毫升,拌细土3公斤撒施床内,防治蛴螬、地老虎。下种后每分苗床用锐煞5毫升拌炒熟的麸皮或豆饼250克做成饵料,傍晚撒施于苗床四周,诱杀床外转移至苗床的蝼蛄和高龄地老虎。

5、搞好苗床土壤消毒,每分苗床用45%炭枯净30克,加细土4-5公斤,拌匀后,1/3药土撒施于平整好的畦面,2/3药土盖种,可减轻苗期病害。

(三)苗后及时防治病虫

1、猝倒病、立枯病:洋葱1-2叶期,及时用可信恶甲(或45%炭枯净)1000倍+极可善800--1000倍液喷雾。7天后再喷施第2次,可同时加入根旺(或黄叶敌)1000倍+年年乐500倍进行,即可防病又可促根壮苗。

2、蚜虫、蓟马及黄矮病:用所值2500倍(或惠镖1000倍)+病毒克500倍液喷雾2次,既可防害虫直接危害,又可控制其传毒引起的黄矮病等病害。这里要特别提醒农民朋友注意的是近2年越来越重的黄矮病,必须从苗期开始防治,必须治好传播病毒的灰飞虱、蚜虫,才能有效控制黄矮病的危害。

3、炭疽病:初发病时用爱苗3000倍或炭枯净1000倍液防治炭疽病,7-10天后分别再喷1次。

4、灰霉病:如洋葱下种期连续阴雨,将导致洋葱出苗较差,苗床土壤板结,洋葱根系发育不良,葱苗瘦弱,生长滞缓,严重影响了洋葱的正常移栽,为了加快洋葱苗情转化,培育壮苗可用菌萨1000倍或爱苗3000倍喷施,为促进洋葱幼苗生长,在防治黄矮病、灰霉病的时候,再加入黄叶敌750倍或极可善600倍液。

(四)春季返青期

主防洋葱灰霉病、黄矮病:菌萨1000倍+病毒克500倍(或40%稼洁1000倍)。

(五)3月中下至4月下旬

第5篇

关键词:林木;病虫害;防治;措施;生态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由各类植被与生物所组成,在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下,森林结构之间有着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特点,而森林系统则是一个完整、复杂的集合体。但是在近几年来,国家进行人工造林的活动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人工造林多为选择一种林木进行大面积的种植,这种条件下,一旦发生病虫害,树木之间极易受到感染,造成大面积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造成大量的损失。因此为了避免经济损失,对林木病虫害进行防治是必要开展的工作。

一、林木病虫害的类型

1、林木病害

林木病害一般分为3个类型:一是侵染性病害,是由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等侵染而引起的病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其中真菌引起的林木病害约80%。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因为林木不太适应所处的环境,如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而引起的病害,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即林木在一定的生长周期,会按照特定顺序出现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导致林木生长势和生长潜能的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这是一种自然死亡。林木病害的发生可能是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林木虫害

在林木生长中,虫害是非常常见又极易造成重大损失的一种灾害,害虫通过蛀蚀树木的树干、啃噬树木根系、吸取树木的营养来进行成长和繁殖。并且,害虫繁殖非常快,通常都是大规模的爆发,在短期内就会造成林木生长不良或是植株死亡。根据害虫取食部位可将林木虫害划分为根部害虫、干部害虫、枝梢害虫和叶部害虫。

二、我国林木病虫害日趋严重的原因

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人工造林是目前我国改善生态环境与提供林木资源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在进行林木的种植之前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混合林设计,多数人工造林都为纯林,这就导致了一旦发生病虫害将会使脆弱的生态系统大规模的感染爆发。与此同时,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经济产业,使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林木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森林病虫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全球温度的逐年上升,冬季气候变暖,降低了病虫害的越冬死亡率;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和抵抗药物的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已用的抗病虫品种也会因为长期适应的缘故而产生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的情况,这些都使得林木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

3、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近些年来我国与国际市场的交流愈加频繁,而在经济的发展下,林业中引进了许多国外的树木品种。这些树木品种在过关检疫时没有全面的检查,致使漏检的现象发生,造成一些外来有害生物进入国内。这种现象在近几年来都有发生,因外来有害生物在国内快速繁殖而造成的林木破坏问题常有报道,防治不及时与措施不合理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4、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虽然使用化学药剂可以有效的消灭病虫害,但是通过长期的化学药剂的使用会降低其使用效果,造成病虫害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并且也不利于林木自身的抗病虫害特性的增强。大量的使用化学药剂还会给生态环境造成负担,使森林环境遭到破坏,对林木的生长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措施

1、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

植物检疫是预防林木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随苗木、木材的进口而传入,暴发的危险性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入我国。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地区间的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有害病虫蔓延扩展。

2、加强育苗消毒处理

由于土壤及种子本身可能潜存有病原和害虫,所以在育苗过程中一定要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使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被利用起来。常用的种子消毒方法有温汤浸种法、干热消毒法、热水浸种法、药液浸种和药剂拌种;除高温处理(日光消毒、蒸气消毒等)外,消毒土壤常用的药剂处理方法有喷淋或浇灌法、毒土法、熏蒸法等。

3、科学造林和经营管理

遵循自然生态学原理,按照科学的方法营林。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造林时注重选择乡土树种和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提高人工林质量和预防灾害的自控能力。提倡营造混交林,实现针叶与阔叶、针叶与针叶、乔木与灌木、灌木与灌木的混交方式种植,保持复层混交林分结构,提高群体之间的协同抗性,增强林分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而不利于有害生物传播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保护天敌

森林中有很多林木病虫害的天敌,如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充分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做到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或各种菌类以及一些病毒来防治病虫害,以有效地抑制病虫害的产生和蔓延。

四、林木病虫害的治理措施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如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原真菌、昆虫病原病毒、昆虫生长调节剂、植物源农药、转基因植物等。

2、化学防治

在我国,采用化学防治方法治理的林业面积占整个林业防治面积的70%。常用的杀菌剂有杀藻剂、杀病毒剂、杀细菌剂。

3、物理防治

对种子和树木插条可使用热处理、超声波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安置高压灭虫灯或黑光灯来捕杀成虫。与化学防治相比,物理防治方法具有环境污染小、无残留、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但存在费时费力、效率低和不易彻底治理的缺陷。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1、以系统工程和可持续控制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坚持防治与营林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依法防治,强化政府行为,倡导群防群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达到有效遏制其扩散蔓延的目的。

2、具体措施:①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的基本方针,认真扎实抓好预防监测工作。②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基本方针,以预防的总体战略出发,根据有关因素对全区除治与预防工作进行科学区划、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对不同类型区的目标任务和对策都要有所区别,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③坚持政府组织,全社会参与、群防群治的基本方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各级政府是危险性病虫害防范的责任主体,负有首要责任。预防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集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部门行为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走群防群治的道路。④坚持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在危险性病虫害防范过程中,认真贯彻《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以法律为武器,坚持依法除治,依法预防,防止人为传播。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缺一不可,只有把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病虫害控灾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取得理想效果。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除治与预防水平的基本方针。除治与预防工作技术性强、难度大、要求高,在深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不断研究出先进除治预防手段,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除治预防水平,提高除治预防成效。

3、及时对森林虫害进行化学药物除治与预防处理

(1)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资金投入,为彻底除治危险性病虫害奠定基础。

(2)营林措施。要尽快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所有枯死木、濒死木清理工作,对林地剩余的其他风折木、砍伐后遗留下来的剩余松树枝桠也一并清除,按有关技术方案要求,全面进行药物除害处理,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达到 100%;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的所有枯死侧枝清除和除害处理工作,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达100%;完成因郁闭度大、需要进行卫生伐的全部作业。将所有松木枝桠和松木药物处理后按方案要求集中指定地点烧毁。

(3)化学药物处理。开始挂设天牛成虫诱捕器:完成林内喷洒16%虫线清乳油,名木古树每木注射16%虫线清乳油等化学防治松褐天牛。

二、病虫害的生态防治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定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 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第7篇

一、选用抗病品种

实行轮作倒茬制度,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时追肥、浇水,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合理密植: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实行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透性,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抓好药剂防治:在玉米苗期结合除治地老虎防治玉米苗枯病,可用辛硫磷或灭多威与多菌灵或绿亨一号混合喷施,从而达到除虫防病的效果;在玉米10-13叶期喷洒20%三唑酮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用10%的吡虫啉和15%的哒螨灵分别除治玉米蚜和红蜘蛛;除治玉米螟、大螟可设置诱虫带,人工去雄、安装诱虫灯,可用锐劲特、三唑磷、毒死蜱、虫恨、绿晶等喷施,也可抓施杀虫双颗粒剂于喇叭口内进行化学防治。

二、大斑病防治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是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病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抽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播种晚的玉米,在生育中后期有较长时间处于雨季,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流行;玉米孕穗、抽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防治技术:选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病菌优势小种的类型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病菌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

农业防治:适期早播,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有条件地区可以采用秸秆还田技术,能够促使带病植株组织尽快腐烂,有效减少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源。实行轮作。

化学防治:对于价值较高的玉米制种田或丰产田,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

适用范围:东北、华北、西南等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危害区。

三、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以玉米抽雄后发病重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叶片上病斑比大斑病小得多,但病斑数量多。初为水浸状,以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椭圆形、圆形或长圆形,大小5~10×毫米3~4毫米,病斑密集时常互相连接成片,形成较大型祜斑。

防治技术:推广抗病良种:为防止玉米品种抗病性退化和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可考虑配置不同遗传背景的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和有计划轮换,是稳定抗病性和减缓病菌变化的有利措施。

减少菌源:秸秆粉碎后还田能够有效减少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源。玉米收后要及时翻耕,将遗留田间的病株残体翻入土中,以加速腐烂分解。秸秆不要堆在田间地头,也不要作篱笆,秸秆堆沤肥时一定要经过高温发酵。田间发病初期,及时摘除底部病叶,并集中清理出田外处理。可能时,实行玉米与其它作物轮作1~2年。

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早播,合理间作套种或宽窄行种植,种植密度要合理,过密时,病害加重。施足基肥,拔节和抽穗期增施磷、钾肥。低洼地应注意排水,加强土壤通透性。

化学防治:对于种子生产田,可在玉米抽穗前后,病情扩展前开始喷药。喷药时先摘除底部病叶,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异稻瘟净乳油等,均加水500倍进行喷雾;或70%甲基托布津、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以500~800倍喷雾;每亩喷施50~70千克。7~10天一次,共喷2~3次。

四、生物防治

1、细菌治虫。细菌农药高效BT乳剂、82612乳剂、7216粉剂1000倍液喷雾,对菜青虫、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病毒治虫。菜青虫颗粒体病毒制剂防治菜青虫,杀虫见效慢,但毒杀力强,掌握在低龄期施药效果最好,每亩用12克。

第8篇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在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方法。通过几十年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发现,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但生物防治也有局限性,一般见效比较慢,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防治效果受使用技术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