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4 17:08: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第1篇

【关键词】滇派园林;云南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

当前,国家一方面已经逐渐不再成为圈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栅栏,另外一方面,国家同样也不再是独占地区的、民族的长期依存发展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围墙。这从当今国际局部地区的不断冲突中可以看出来。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必然导致国家、地区、区域资源在社会发展的开发、保护、利用过程中,也呈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这也不难从当今国际纷争、政治纷争、经济纷争中看出来。资源合理有效可持续的保护、利用、开发在国家、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当前乃至下个世纪,寻求区域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建立客观、合理、有效的发展产业模式,谋求经济的共同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滇派园林的现状

滇派园林是云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既体现云南的资源特色,也体现云南的社会生产力量。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高原低纬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兼具的边陲重地,在发展中国经济的过程中,兼顾云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从中国近、现代史中不难看出。发展滇派园林也就是居于云南特殊的地域资源提出的,它既是专业理念,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理念。滇派园林是应用云南资源分布的立体性特点,利用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山水映象和生态元素,参与人类环境修复,满足人类持续发展的园林、园艺活动,或劳动结果的展现——园林、园艺。园林活动成果,是满足人类发展的环境需求,而园艺劳动的结果,是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园林、园艺活动均是以满足人类自身要求,同时,又兼具发挥环境功能,如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除讲究各类生物对象的生存需要外,还提出了生物和谐共荣、多样性、持续性的发展理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源适度开发利用和提高持续、科学、发展意识的理念。滇派园林概念的提出,具有全球性、广泛性、群众性等特点,以及打破国家、地区范围,种族、政治、阶级划分的特点。

由于云南特殊的地域环境,云南在从事各类经济活动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经济社会的发展须立足于长效的资源开发,滇派园林理应成为当今云南发展的一面旗帜。

2发展滇派园林的对策及措施

2.1克服急燥冒进,将滇派园林经济纳入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实施。

滇派园林是利用云南的地域资源或造园技术实施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类云南园林园艺派别。前些时,云南曾经以发展绿色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十八种生物资源”开发曾经创造过辉煌,至今也发生着重要作用,如此种种,可以看作是滇派园林的原产地经济(微观经济),但是,利用资源结合技术开发异地经济(宏观经济或地域经济)作为滇派园林外延式经济发展亟待开发。

2.2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大力培植滇派园林产业。

政府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滇派园林发展关心、支持,加强地方立法,建立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和激励机制,地区资源保护、利用补偿机制,引导和培植滇派园林产业。

2.3政府下大决心,斥资引凤,强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

一方面,政府注重产业开发的同时,一方面要注重产业文化、理论体系的研究,引进和培养一批滇派园林的产、学、研队伍及学科带头人。

2.4应用推广先进的技术及产品,提高滇派园林对云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发展滇派园林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的有效结合、区域的和谐发展、产品的创新,形成云南经济发展的旗舰,拓展省内外、国内外市场,努力提高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2.5广开言路,聚思广议,发展滇派园林的外延,丰富滇派园林的内涵。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济技术开发区 地方社区 联动 党建合作 社区学院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327-01

一、高职院校党建重点之一:内部教师队伍建设

1.主要做法

1.1成立工作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2013年2月,继教院成立以党总支为核心的工作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在继教院范围内展开教师师德和业务能力提升的建设活动。

1.2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研究

由党总支和工作小组负责,制定相关的政治学习主题。采取个人自主和集体探讨交流的方式,发动部门全体教师深入学习,积极探讨。

1.3发动全体教师,修订评估体系

由党总支和工作小组负责,修订继教院教师服务系院和社会的师德和业务能力评估体系。草稿完成后,在继教院范围内进行研讨,并广泛征求各系院和合作单位的意见。形成书面材料下发全体教师。

1.4活动成效

1.4.1通过学习,教师的师德水平有所提高。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继教院在学校地位不高。同时各位老师在工作中也明白了要有地位就要有所作为的道理。2013年的暑假,大家顶着炎炎烈日,全体教师,特别是党员干部带头,以身作则,不计报酬地完成了2013年的“国培”,暑假招生宣传等工作。

1.4.2通过学习,教师的业务水平有所提高。

2013年继教院党员干部带头负责联系相关院系,建立定期联络制度,将开发区及相关行政部门的政策及时告知各系院,指导各系院的继续教育工作。继教党总支书记带头,党员纷纷改变工作作风,走出办公室,走入企业,深入社区。

二、高职院校党建重点之二:对外借助社区学院这个平台,达成开发区管委会、社区(大企业)和学校的三方融合与联动。

1.社区学院是三个区域社会主体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

社区学院是最早在欧美出现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承担的功能从最初的转学教育,演变到后来的职业教育,到现在的社区教育,已经比较成熟。

2.建设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平台

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又位于国家级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一直致力于服务开发区、辐射大杭州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09年12月开始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筹建了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以开发区 380 余家合资、独资企业蓝领职工为主要成才培养对象,本着“学院所有,企业所需,职工所求”,构建校区、校企合作平台。从培养企业预备员工和企业正式员工两个方面打造终身职业教育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3.构建中介服务平台

省、市相关政策部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关政策传达到社区(企业);区域社区(大企业)有教育培训、文化传播、创新教育等方面的需求要高职院校参与;高职院校需要把自己的科技成果更有效地向开发区、社区(大企业)延伸和辐射都需要有中介;社区学院就充当了这一角色。

4.高职院校党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形式——“三区联动”

4.1“三区联动”的内涵

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以社区学院为平台,以资源在三区的的集聚、共享,不断推动学校发展与区域发展全面走向融合。

4.2“三区联动”的目标

依托高职校区辐射开发区,高职院校整合高教园区乃至杭州地区大学提供创新信息、科技、人才、项目和手段,开发区提供发展平台,社区(大企业)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及先进文化传播与培育多管齐下,助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三区联动”的具体方式

1.校区和开发区发展联动

开发区管委会对口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进行上情下达,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高职院校必须和他们保持密切关系,主动参加、配合。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开发区的职工素质教育“蓝领成才工程”。该工程于2004年3月正式推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不遗余力地予以教育、科研方面的帮助。学校多年来坚持开发区企业、社区调研,每年与开发区总工会一起召开校企恳谈会,了解企业职工教育需求,研究开展各类教育培训项目的可行性。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参与院校和企业数量大大增加,该工程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可行性长效机制。截至2013年9月,“蓝领成才”工程受教育人数已达3万多人,其中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培训了2万余人,占60%左右。2013年8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又积极参加开发区《“蓝领成才”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学历教育推进办法(暂行)》的起草和推进工作,将“蓝领成才”工程向纵深处发展。

2.校区和社区发展联动

2.1校区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和社区通过党建合作,可以进行经验沟通和交流,并邀请对方参加校区重要的党建活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更是在邻里、闻潮等几大社区设立党员先锋岗,及时沟通。并邀请对方参加校区的重要党建活动。

学校图书馆和社区图书室结对,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延伸至社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对开发区几个较大的社区居民开放,又在邻里等社区图书室设立专栏,定期将图书送到社区,供社区居民借阅。学校图书馆派骨干教师采取系列讲座的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用户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培训。

3.校区为社区开展教育服务

高职院校可以围绕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多种需求,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服务,为社区管理者和居民提供培训,组织社区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生产经营技能、文明生活方式常识等。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定期召开校(学校)—区(社区)共建研讨会,及时了解社区居民需求,规划制定项目,不定期到社区做学历教育和培训项目推广。在社区建立杭职课堂,送教上门。

4.校区开放人才资源、文化资源、大学课堂、实验室等各类资源

高职校区及时输送社区所需的人才资源、文化资源。并适当开发大学课堂、实验室、体育馆、报告厅等各类资源。

社区整合相关资源,滋养高职校区发展

社区建设当中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校区学习。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党建经验沟通。高职院校也可利用社区资源,在社区建设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5.高职和企业发展联动

上述校区和社区发展联动的内容也适用于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更是开辟了校企共同体模式,促进双方发展联动。前几年有较多的论述,本文就不再展开。

参考文献

[1] 刘志忠.高校与社区互动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24:224-226.

第3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 方式 途径

现代教育学认为,高校的三大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只有通过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目标、规模和结构,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充分实现高校职能,从而实现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地方高校通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对其要求和相应的政策,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秉持一定的原则。

(一)准确定位原则

国民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形式,而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牢固树立“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观念,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打造符合自己校情的特色。准确定位的原则要求某区域内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地方高校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多样化办学模式,准确定位是地方高校办学的基础。因此,根据泰州当前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的状况,本地区五所高校短期内的定位应是:在办学类型和层次上要着眼于建设省内一流的教学实践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着眼于培养多层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长远来看,应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补充,建设以一所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为主体,多所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为补充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

(二)服务面向原则

地方高校应服务于区域性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要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及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来规划学科建设,设置相应专业,开发对应课程,这是地方高校办学的前提。在对地方高校宏观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谋划具体的实施办法,只有在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微观举措前提下,才可有效避免出现地方高校办学模式趋同的状况。泰州地区的高校根据该市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及化工产业这五大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优化教育资源,调整专业方向,改革课程设置,拓展教学内容,强化机电、计算机应用技术、药物制剂、应用电子等高新技术类专业,加强会计、外贸、金融、外语、社会工作和市场营销等文科类专业,专业设置覆盖了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高新技术产业和绝大多数行业领域。从专业设置情况来看,五个学校共同开设的专业有一个,四个学校共同开设的专业有七个,三个学校共同开设的专业有九个。

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

(一)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地方高校教育应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以社会需要为人才培养的前提。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考虑学生就业方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特色产业情况,培养更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不同层次的高校教育决定了其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具体可分为应用型和研究型两种。研究型以培养教学和研究人才为目标,应用型则以培养实务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地方性高校应针对现实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分工合作,科学合理地界定自己的办学定位。泰州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生产业比重逐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根据这一目标,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更加清晰,为进一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切合,泰州市应积极引导高校定位,鼓励各校根据已有的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走个性化发展之路,从而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由泰州师范专科高等学校升格成的泰州学院应该着眼于未来泰州大学的建设,走教学研究型之路,而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则应当面向长三角地区,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主,通过对各个高校的正确定位促使其形成明确的发展目标,促进泰州不同层次的高校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理格局,为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二)地方高校科研工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人才集中,设备齐全,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能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因此,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应借助其人才资源和学科优势,客观理性的分析研究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促使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往往面向当地中小规模企业,这类企业技术结构相对单一,非常需要技术服务,高校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在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具备丰富实践经验时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地方高校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切实转变拘泥于校园内的观念,坚持实际性和应用性,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这一方面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地方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使高校自身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改善外部环境和办学条件,加快学校的发展。在实践中,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不仅为乡镇的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同时还以项目为载体,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同申报科技项目和专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终身教育的平台

泰州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平台,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泰州高校在为市民构建终身学习的平台方面大有可为,既可以提供业余学习和岗位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形式,又可以为市民提供继续深造的学历教育,使其成为提高广大市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学习平台。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曾经承担的泰州市社区干部培训计划就是区域高校服务社会的成功案例之一,这一针对全市1000名左右社区工作者的培训项目既有常规培训,又有学历教育,从实际效果来看,参加培训的社区工作者通过培训不仅系统掌握了社区服务的相关理论知识,更提升了实际工作的业务水平。

三、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

(一)构建政校行企的有效合作机制

地方高校要发挥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需要与政府、行业、企业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高校要对政府制定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情况、技术需求、用人需求等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政府、行业、企业也需要了解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等情况。只有政校行企有效合作,构建定期举办、多方参与的对话合作机制,高校才能培养出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的科研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从而做好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智囊团。2012年,为了适应泰州市“双轮驱动”的战略,为泰州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泰州市教育主管部门、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组建职教联盟,各校之间希望通过抱团发展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努力打造“高校+行业+企业”的泰州模式,这无疑是政校行企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

(二)建立健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地方高校在明确了自身定位之后,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在政策方面,学校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在体制方面,对校、院、系及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要清晰明确,在组织管理方面,对区域服务的组织管理应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在对服务区域的监督方面,要加强对各项服务活动尤其是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咨询服务的监督。

(三)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对地方性高校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时,要把是否服务和贡献地方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要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质量的提高,以解决地方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围绕泰州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各高校应积极主动开发科技服务项目,构建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的体制,在质量工程建设、人才计划、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从而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四)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

地方高校要能够支持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引导市民提高生活质量,这就决定了它们必须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和更为便捷的方式为市民提供教育及培训服务,它应当成为当地的终身教育机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学与社区的高度融合不失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美国较为流行的社区服务学习是让学生参与,将人与社区要求融合在一起进行的一种经验学习。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其提供的社会服务项目中已有养老护理员培训的项目,但这一项目由校内教师担任主讲,市民参与培训。未来更可以将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师生共同直接面对社区的服务对象,这样的课程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能力,更能为社区提供医疗、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泰州市人民政府.泰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

[2]栾贵勤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振助.国外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新趋势[J].江苏高教,2001(3).

第4篇

论文摘要:社会资本是寓于社会网络之中的一种社会结构性资源。社会网络和网络成员的信任是构成社会资本的两种重要形式。社会资本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或产业集群的形成的重要影响力在于它所提供的镶嵌式背景——社会网络的结构差异会引致不同的结果。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只有构建符合现代意义的社会结构性资源以及更广泛意义的社会普遍诚信,整个社会才能达到一种高效率的秩序。

一、社会资本:范含于社会网络之中的社会结构性资源

最早的社会资本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布尔迪厄是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本的,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是与占有某种持久性的网络密不可分的,这种网络是大家所熟悉的、得到公认的、体制化的社会关系网络。

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曾给出了一个被广泛引用的社会资本的定义:社会资本是个体拥有的社会结构性资源。一般来说,个体拥有三种资本: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财务与人力资本是个体自身的资产,而社会资本则代表了与其他个体的关系,它不依附存在于独立的个体,是寓于人际关系结构之中的,并为结构中的个体行动提供便利。与布尔迪厄相似,科尔曼认为,不论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个体拥有的这种网络或多或少地包含了相互熟悉或认可的制度化关系。

在他们之后,社会资本概念得到了罗纳德·伯特、罗伯特·普特南、林南等学者的进一步拓展。尽管这些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行了多种界定,但综合地看,这些学者都认为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通过促使行为者做出某些特定行为(如交易与协作等)而产生效益的资源,这些资源表现为社会网络及其某些特征(如信任与规范等)。在这其中,社会资本的栩沧:可以娜貉以下两钊靛钵的内涵。

首先,社会资本属于一种社会结构性资源,它既包含有制度性、框架性的背景因素,也包括其中的个体因素,因而,是一种为其中的行为者提供镶嵌性背景的社会结构性资源。

第二,在社会资本概念中,社会网络和信任(规范)始终是两个重要表现形式。我们知道,任何个体都具有与外界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结,都镶嵌或悬浮于由各种关系联结交织成的一个社会网络之中,网络中的个体之间通过各种特征的关系进行联结,而不同形式的资源则通过这些联结在社会关系网络(简称社会网络)中流动,社会网络提供了个体与外部互动的重要资源,是一种社会结构性概念。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社会资本中的“社会”两字强调这种资源不单独属于任何个人,而是存在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因此,所谓的社会结构性资源可以从社会(关系)网络中得以形象的体现。而从长久性以及稳定性来看,社会网络的维持是与信任和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信任与规范给行为者提供了一种行动上的便利。

二、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一种社会结构性资源,社会资本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深层次的动力源泉。以美国128公路区与硅谷为例。128公路区是环绕美国东部波士顿市的一个高科技产业带,这里因为成功培育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而被世人所关注,在美国西部地区同样有一个比128公路区稍晚崛起但更为有名的高科技地带—硅谷,这两个区域都以其成功的高科技公司培育、创业、成长等而扬名天下。

从地理分布来看,这两个区域分别依托于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而这两所大学所处的地区本身就是美国高科技研发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在128公路区的成长过程中,麻省理工学院功不可没,在硅谷的成长过程中斯坦福大学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略为不同的是,128公路区主要立足于地区内的资源开发,是一种内向性的成长模式,而硅谷在依托斯坦福大学以充分发掘区内已有资源的同时,还不断地从外部吸引风险资本、人才、技术等向区内流动,属于一种相对外向性的成长模式。

尽管有些不同,128公路区和硅谷的成功都是在当地丰厚的研发资源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但是,如果仅仅认为这两个区域的成功完全依赖于这两所大学以及当地的研发基础,这种判断便是一种机械化的思维,无法理解一个区域成功背后所隐藏的深刻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128公路区成长历程中,少数几个自发成立、带有行业性质的组织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致力于区内公司、人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起到了一种信息与资源搜索、传递的重要作用,使得区内原本不易沟通的公司与人员间的气氛活跃起来,这种作用对于配置分散化资源以及充分发掘现有资源极为重要。通过这些组织的作用,128公路区内部形成了一种网络化的结构,资源可以在公司之间较好地实现流动与配置,信息传递与知识扩散也建立了一个较好的渠道,而这些对于一个高科技区域内的公司创业以及成长都极为重要。

硅谷的发展也得益于特定的内部结构性因素。硅谷内部虽然没有像128公路区那样自发形成若千个重要的组织,但硅谷内部公司之间的界限并不严格,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极为常见,信息获取非常便利,这些特点不仅使得新公司可以很快在区内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从而成长起来,而且为后来的公司也提供了一种示范效应。长期的结果是,硅谷吸引了一大批前来从事高科技创业的公司。

总体上看,这两个地区为公司创业与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信息、技术共享与流动的网络架构,再加上斯坦福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具备的雄厚研发实力,从而为高科技公司提供了一种极佳的社会结构性资源和进一步发展的镶嵌性背景。正是这种社会结构性资源的综合作用,使得128公路区与硅谷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而迅速成长起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了社会资本的这种重要作用。对于一个区域或产业群的成功,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习惯’于从个体厂商或者产业组织层次上进行解释,这种分析往往有失全面性。区域经济的繁荣因素从来不是单一的,如果我们将视角拓展开并将区域或产业群置放于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整体性背景框架下,那么,这种成功应往往是与它嵌套的多种背景性因素相关的,是一种社会资本意义上的成功。128公路区以及硅谷成功的奥秘正在此。

三、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竞争优势的产生

一个区域或产业集群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该区域能够为企业提供较好的社会结构性资源,在这种社会结构性资源所形成的镶嵌性背景下,整个区域以及内部的企业可以得以较快地成长。值得指出的是,社会结构性资源尽管重要,但并非任何一种“结构”都能保证成功,“结构”本身的特征也值得重视,关于这一点可以从硅谷与128公路区的后续发展得到验证。

20世纪60年代中期,128公路区的高科技公司员工人数为硅谷的2-3倍,但到了70年代中期,硅谷在这方面已赶上并在随后不久将128公路区抛在了身后,到了80年代,128公路区在新公司创立等方面,已明显落后于硅谷,并在90年代日渐式微。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硅谷能一路高奏凯歌并且扬名天下,最终变为高科技的代名词,而128公路区所创造的“麻省奇迹”却不再继续,它的昔日辉煌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呢?这事实上牵涉到社会资本所指向的社会结构性资源中的“结构”本身的问题。

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结构性资源,这种资源是存在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并通过后者得以体现,“结构”是与社会网络的特征相联系的。社会网络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组成的,看一个社会网络,一是关注其规模。规模大,代表着关系密集,从而更有价值;二要看关系的多样性。因为如果所有的关系都代表着相同或相似的信息,那么,这种网络中就包含了许多冗余的关系与信息;三要看关系之间的紧密程度。按照格兰诺维特的观点,“弱”关系联结(比如一般的相熟关系)比“强”关系联结(比如关系紧密的亲戚、同事、同学、朋友等)更有“力量”,可以为社会网络带来较大的价值增加。这是因为强联结之间由于彼此很了解,知识结构、经验、背景等相似之处颇多,并不能带来更多的新资源和信息,而如果在弱联结之间搭起某种形式的桥梁,就可以传递多种多样的资源。罗纳德·伯特后来提出的结构洞(Swctural Hole)观点也表达了相似的认识。他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网络中存在关系稀琉地带(结构洞),关系稠密地带被这些结构洞所分隔,表面上看网络内的信息与资源难以交流和沟通,但正是因为关系稀疏地带或结构洞的存在,反倒为一些人将关系稠密地带联系起来提供了机会,使原来不相往来的地带因此变得活跃起来。可见,富含结构洞的社会网络比之拥有纯粹的稠密关系的网络价值更大。 硅谷最终超越128公路区便是得益于不断地开拓弱关系联结而使其内部的社会网络更具活力。在硅谷,许多公司保持的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相互之间形成了长期的生产、销售、研发联盟,公司与公司之间不再是壁垒森严的内部封闭体系,人员、信息、技术很容易跨越与冲破公司之间的界限而实现交流,知识扩散、信息与技术共享不再困难。可以看出,硅谷内部形成了一种较为广泛的公司间的网络式联盟关系,这种网络结构再加上硅谷本身所具有的开放式成长模式,构成了硅谷持续成长的动力源泉,产生了极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128公路区走的是一条不同于硅谷的内部资源开拓式成长模式,区内具有很强历史渊源的公司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其它公司之间以及区内外的公司之间一般都缺乏应有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整体上使得128公路区表现为一种封闭性的体系,对外不具开放性。128公路区早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内少数几个特别突出的核心组织对区内信息与资源所进行的传递与配置作用,这些组织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伯特所说的开拓结构洞的经纪人角色,从而降低了区内网络结构的封闭性,使得区内公司、人员间的信息与资源搜索、交流障碍得以减少。但当区内公司数量大大增加时,几个组织的力量已不够了,而128公路区在后续的发展中没能更多地出现这种经纪人性质的组织,同时,公司长期养成的不主动出击的生存习性以及早期的路径依赖性,使得这里的公司更习惯于单兵作战。这种公司之间自成一体、界限分明的结构与硅谷完全网络化的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显然,128公路区的网络结构特征已经决定了它早期的成功难以为继。再进一步看,128公路区的最终失败另一深层次诱因还在于,它所处的波士顿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生活方式等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结构嵌套性背景因素,导致不仅这里的公司而且公司中的员工都倾向于维持一种强关系联结。在硅谷的生活、社交、文化、都市结构等都促使该地区形成一种开放式的、丰富的、以弱联结为主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同时,128公路区却继承并持续了一种封闭式的、简化的、以强联结为主的人际关系网络。128公路区无法对由来已久的社会结构与规范进行变革,这些构成了128公路区最终衰落的深层次、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结构性原因。

虽然硅谷和128公路区之间的比较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见分晓,然而相似的案例却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持续出现。同样的技术、同样的企业,由于嵌人到不同的系统环境当中,从而走上了不同的演进路径,乃至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启发我们,社会结构性资源固然重要,但结构本身却更为重要。硅谷企业之所以能在高科技产业快速变动的环境中获得成功,是硅谷开放式的、既竞争又联合的网络组织击败了128公路区封闭系统、自成王国的科层组织。

因此,看一个区域的发展,不仅要看社会资本性因素,更要看社会资本所依托的网络结构,一个开放性、充满弱关系联结的网络在某种意义上要比封闭性、以强联结为主的网络更有竞争优势。如果只关注强关系联结,缺乏不断开拓新资源与信息的机制,长期累积的结果便会造成网络是一种封闭性的系统,信息传来传去始终在这一封闭系统内流动,同时也限制了从外部获得新信息,而开放性、充满弱联结的结构在突破障碍而获取新信息以及创造更多商业机会方面拥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四、社会诚信与现代意义的杜会资本构建

在一些人的眼里,往往简单地将社会资本与常见的“关系”现象联系起来,似乎对社会资本的重视就是鼓励“搞关系”,这实际上是对社会资本理解的偏差。但同时需要承认的是,企业或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而使得一些有悖于制度规定的行为成为可能,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社会资本的负面作用。从目前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体制断裂或体制漏洞,原有资源配置方式失效,而新的市场配置方式尚未完全建立,从而使得关系网络成为一种重要的补救机制。但是,通过关系网络配置资源与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市场机制要求行为者必须依靠自我的提高而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而关系网络对资源的配置不是促使人们去创造更多的资源,而只是使资源在不同人之间进行重新的分配。因此,不应纯粹强调关系网络对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替代作用,而且这种强调也会妨碍我们去认识社会资本的所具有的真正意义。

事实上,关系的活动空间是由于市场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而产生的,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国体制改革之任重道远。从本质上讲,社会资本不是给经济体制带来问题,而是由于经济体制自身出现了问题,使得行为者为了解决间题而使用一些非正式关系机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体制的健全和改进。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和体制的健全,社会关系的这种活动空间会相应减小。

第5篇

一要坚持学以致用,增强学习意识。加强学习是解放思想、胜任工作的重要前提。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工作动力,少一些官僚气,多一些书卷香,切实加强对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研究,掌握贯穿其中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要结合工作实际,系统学习履行岗位职责必需的各种知识,高度重视对工业经济、城市建设、商贸物流、社会工作以及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始终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善于运用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驾驭全局、推动发展的能力。做事必先想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但思想来源于实践和思考,多动脑筋、善于思考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对于处在决策层面的领导干部来说,其工作能力大小、水平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思想的高度和广度。要想事,就要学习,就要消除浮躁、减少应筹,宁静致远,静心思考,从而以素质的提高促进思想解放。

二要坚持创新实干,增强干事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体现。只有振奋精神、创新实干,才能赢得机遇、创造机遇。发展顺利是机遇,出现困难也是机遇;产业结构调整是机遇,市场不景气也是机遇。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话,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勤勉不息的奋斗上。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同志要有一种敢作敢为、敢于负责的胆识和气魄,善于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敢于触及各类复杂问题和矛盾,勇于推功揽过,放手支持鼓励班子成员和下属大胆开展工作,不断增强本部门、本系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破除唯书唯上、循规蹈矩的教条思维,准确把握实际,灵活应对发展困难。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用创新的思维谋划未来发展,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用比拼争先的精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三要坚持亲民爱民,增强群众意识。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民心向背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继续解放思想,加强作风建设,核心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做到多数群众不赞成的政策坚决不出台,多数群众不支持的措施坚决不实施,对损害群众利益的害群之马坚决不姑息,真正做到为官一任,富民一方。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立足本职工作,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做起,满腔热忱地为基层和群众服务,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利益,以扎实的工作和突出的业绩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要坚持团结协作,增强大局意识。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重,自觉坚持局部服从全局,下级服从上级,决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论负责哪一方面工作,都要围绕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其位,谋其事,任其职,尽其责。各级领导班子要倍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团结稳定、加快发展的大好局面,坦诚相见,互相支持,用党性观念和人格魅力来增进班子团结,带领队伍实干。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把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6篇

近年来,临汾市委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与执政能力,好比鱼和水。稳固而强大的执政能力,是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但如果经济发展不好,执政能力也会受到质疑”市委书记王国正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临汾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探索如何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度去驾驭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

今年上半年,临汾市工业一度出现生产速度回落,经济效益下降的趋势。市委、市政府适时召开全市经济分析会,结合自身经济发展实际,出台了一系列适合临汾经济发展的政策。

在调控手段运用方面,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同时加上必要的行政手段,例如出台有关加强用地规模控制、加强土地储备的办法,就是通过完善制度建设,防止问题出现反复;

在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方面,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有序推进”;

在给投资降温的同时,努力刺激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经济规律性东西的准确把握,使临汾市委的执政能力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赢得了高分,并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1至9月,全市我市生产总值完成275.2亿元,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8.1亿元,增长20.6%,财政总收入截止9月底达到81.8725亿元,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临汾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临汾特点的改革发展之路,临汾经济发展已经全面迈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区间。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松,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从稳固执政基础的角度,他们看得更深更远。他们响亮地提出了“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的宏伟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临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实施科教兴市是临汾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战略,是临汾未来发展的新的源动力。按照这一战略,到?2010年,全市科技三项费用将占到财政总收入的2%左右。并积极开发应用信息、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等关键技术,支持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形式、项目为载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为支撑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设立临汾科技创新基金和市级科技进步奖。实施科技“星火富民”工程,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实施“科普惠民”行动计划,提高公众科技素质。

为了使全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今年上半年,临汾市委还出台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全面提升要素市场能级,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决定》,并在今年市全委会上亮相。

第7篇

(1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63 2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依存关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民办高校有需求、拉动、调节作用,民办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推动、支撑、保障作用,二者只有加强互动良性发展,才能取得共赢的局面。

关键词 :民办高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0.001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倒逼机制下河南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A880009);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QN—199)。

收稿日期:2015-03-16

高校不仅从事知识的传播活动,更重要的是开展知识的创造活动,特别是开展各种专门知识、科技知识的创造,这种以传播和创造知识为核心的活动需要以区域经济社会为落脚点,因为区域经济社会可以为高校的知识活动提供方便和现实的舞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决定了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同时民办高校作为依托区域社会力量兴办起来的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体系是相互作用的,二者只有积极以正能量相互促进,互动发展,才能取得共赢的局面。

1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拉动、调节作用

1.1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民办高校的参与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球化的视野,更重要的则是要基于本地资源。由于民办高校自身对区域经济发展这个指挥棒具有更加灵敏的嗅觉和反应能力,更善于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区域的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民办高校这个为了自身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建立紧密联系的教育实体此时更加凸显出其作用。民办高校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其存在源于市场的需求,所以专业设置针对市场急需的人才,这样就在客观上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人才。

1.2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民办高校的拉动作用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民办高校的生源。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举办者的投资和学生的学费,可以说生源在一定程度支撑着民办高校的生存。民办高校的生均学费一般比较高,且生源大部分还是本地学生,要想生源充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许可,二是意识形态认可。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活跃,带动居民思想状态的改变,经济条件的提升为许多家庭让孩子到民办高校上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知识带动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家长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也认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民办高校生源充足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缓解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民办高校要想得以可持续的发展,解决好学生的“出口”问题很重要。学生是否选择某一民办高校,就业率是一个关键性的参考指标,毕业能否掌握一项生存技能,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区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和增加,在客观上为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要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岗位,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目前针对学生就业问题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民办高校与区域企业合作,与之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供求关系。使学生能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提升实践能力,增加就业的筹码。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民办高校与各方面的联系,为民办高校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各种资源。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但民办高校可支配的教育资源有限,要提升教育质量,与企业和政府建立紧密的联系非常必要。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直接为民办高校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学校可以增添高新技术设备为涉足新的科技领域创造条件,为提高教学水平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又能为学生提供实验基地和实习岗位,使学生和老师真正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课题,产学研相结合,增强学校发展动力。政策的支持对民办高校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指导,出台相关制度优化民办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推动了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1.3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民办高校的调节作用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调节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民办高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办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是满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求,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有着重要影响。民办高校应服务社会、办出特色、错位发展。民办高校只有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获取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使学校保持活力;才能使人才培养目标紧跟时代的需求,使学校的科研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才能取得政府更高的扶持力度,以利于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才能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为依托,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有区域特色的学科专业。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调节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地更新,作为依赖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得以存在的民办高校需要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向,做出科学的判断,并以此作为选择人才知识结构的依据。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找准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建设的结合点,优化资源配置。只有这样民办高校才能建立自己的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民办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支撑、保障作用

现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以知识的再生产和综合运用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基于自身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本能之上要更好的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民办高校的职能所在,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2.1 民办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民办高校通过培养一线技能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民办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为企业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技能人员。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在企业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保证企业工作人员充裕,能够持续生产,也有利于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完成企业内部对人才的培养。

民办高校通过创新科技,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建设。民办高校能够快速捕捉科技发展动向,明确经济建设对科技有怎样的需求,并迅速做出反应。积极促进本校的科研力量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创新科技成果。民办高校更重视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只有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力,才能实现科研的价值,凸显民办高校的实力,而这一切从客观上就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民办高校通过继续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民办高校可以为非统招在校生提供再教育的机会,通过培训的方式使有学习意愿的人能够获得自己需求的知识技能,满足社会居民学习新知,提升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期许。

民办高校利用学校的人文资源推动区域社会的发展。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发动学生志愿者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带动区域社会优秀文化传统传播、共享校区的知识资源、提供给社区居民免费的信息支援等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2.2 民办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民办高校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建设校园文化、传承精神文明,借此服务于企业文化,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民办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社会进步需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需要技术革新,民办高校聚集了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并与区域经济社会的特点相融合,研发适合区域企业的技术和促进区域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产品,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民办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作为以人才输出为目的的民办高校最容易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能以最快的速度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培养结构;再者可以利用其丰富的信息资源,预测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科专业做出前瞻性的调整,在人才市场抢占先机,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3 民办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员工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得以保持优势的关键,所以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获取高素质人才的方式也多样化。有媒体公开招聘、中介机构推荐、招聘会现场招聘、企业内部培训等。通过猎头公司和媒体公开招聘成本较高,同时还面临新人入职,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磨合期,也存在“水土不服”的可能性。招聘会现场招聘受现实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招聘人员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更容易受招聘人员个人素质的影响,造成优秀人员的流失等现象,因为招聘会现场多数是学生应聘,相对缺乏实践经验。当下企业对内部培训的方式比较认可,同时又具有民办高校合作的先天条件,所以利用民办高校的高级人才资源成为一种趋向性的选择。民办高校通过人才资源对企业进行知识的支援给企业注入了活力,为企业长效发展提供了保障。

民办高校除了可以间接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可以直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建立科技园,参与商业区的建设,与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还可以走进社区、服务群众、丰富居民生活、提升生活质量。无论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还是服务地方群众生活,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第8篇

一、概述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国情信息具有涵盖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地表特征和地理现象,可以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制定、经济结构布局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等管理决策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形成了系统、权威的本底数据,并实施了标准时点核准工作,利用两期数据开展了多种统计分析工作,通过全国范围的地理国情普查、监测项目的实施,形成了整套的技术解决方案,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为下一步常态化的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也存在着地理国情信息应用不足、支撑体系不健全、成果和服务方式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在立法、机构设置、技术体系、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不断提升地理国情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二、地理国情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如图1所示)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实施的,技术标准、监测机制等方面均是全国统一,因此监测信息的尺度在全国范围内是基本一致的,具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的基础,地理国情监测能够提供任意区域不同时间的生态、经济等信息,因此可以做为政府决策在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评价的依据或参考,同时也可以做为政府官员离任审计的参考或依据。国家正在推动的“多规合一”工作,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目前浙江、海南、山西、四川、黑龙江等省开展了地理国情服务多规合一工作的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地理国情监测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方面开展了合作。基于地理国情有机整合各类空间规划,编制形成经济发展与区域布局、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一体化规划。地理国情信息还在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城市空间发展变化、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和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众多方面得到应用,目前针对这些方向,国家组织了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城市空间格局变迁、生态保护区管理、多规合一信息化平台建设、国家级新区建设变化、沿海滩涂变化监测等多个应用示范,取得了一定的监测成果及较好的应用效果。

三、主要问题

(一)地理国情信息应用不足

过去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生产与需求脱节,仍以计划性的基础测绘为主要生产任务,这种延续多年的传统测绘生产模式,注重讲究方法科学性、程序严谨性、数据准确度,缺乏从服务快速、简便、高效等角度考虑,导致生产出来的数据无人问津、束之高阁的现象比较突出,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地理国情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从立项、组织实施、成果推广都紧跟需求,主动作为。但由于种种原因,地理国情信息的应用与预期还有不小距离,地理国情信息应用不足还较突出。

(二)支撑方法体系不够完整

一方面缺少法律政策方面的支持认可。目前“地理国情监测”还尚未写进测绘法,约束力不强。利用地理国情信息还属于倡导性的工作理念,没有深入到政府部门日常工作中;另一方面技术支撑有待加强,地理国情信息理论上能应用到绝大多数行业部门,但是具体到“怎么用”“如何用”上需要加强实践和研究。

(三)成果和服务方式有待完善

目前地理国情信息成果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所有部门用户需求,需要进一步深加工,特别是深入进行数据挖掘,真正做到好用、实用、有用。在服务方式上,还应由单一离线式数据拷贝向提供离线、在线、调用等多种服务方式发展。在服务机制上应切实减少简化审批环节,建立健全地理国情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四、措施及建议

(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

地理国情监测具有公益性的特点,监测成果有利于准确掌握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可以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区域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获取系统、准确、完整、现势性强的地理国情监测数据需要以政府来主导实施,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但是为了保证信息的权威性,现阶段还必须得以政府主导的形式来开展。开展地理国情监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部门间协作的作用,争取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在纵向上,要建立健全中央、省和市县三级联动的监测分工协作机制,在横向上,要沟通协调,拓展完善与其他部门的共建共享或分建共享合作机制。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是一项系统任务,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层面来完成,包括建立主导工作总体实施的管理机构,共享地理国情监测信息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监测成果的成果机构,以及支撑工作顺利实施及不断提升建设水平的技术研究机构。其中管理机构是政府部门,应改变目前临时机构的现状,以独立、长期的机构形式存在较为合理。地理国情监测信息具有权威性、客观性的特点,而且是多时态的信息,需要建立针对不同需求的机制,需要的信息根据需求侧重点及形式不完全相同,如面向政府管理决策的核心信息可以通过政务内网的形式向部分部门,面向社会公众的完全可公开的信息则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机制,并且需要不断丰富信息的内容与形式。地理国情监测具备的信息十分全面,涵盖人文、地理、经济、生态等多个方面,涉及到很多专业部门的专题信息,由于各方出发点、利益诉求,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包括管理、技术等多个层面。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体系及服务形式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具体的技术研究机构来进行支撑,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科研院所,或者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应专业等形式来实现。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是一个逐步实施、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确定“政府主导”的思路,才能确保工作持续、常态化开展,必须注重“部门协调”,才能打通部门间的隔阂,兼顾全局利益,最终将地理国情监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切实做到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将地理国情信息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中

地理国情信息具有多时间、多层次、空间化的特点,通过综合考虑时间、空间、经济指?巳?个维度,并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经济模型,能够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从而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服务方式应由“被动式”升级为“主动式”,通过不断的努力,变成“请专业部门用”变为“专业部门主动用”,使地理国情信息逐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中,以充分发挥地理国情信息为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空间基础、监督检查等提供保障服务的能力。

(三)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提供长期服务

地理国情监测是我国在跟踪国际发展形势,借鉴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为使测绘工作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提出的新任务,该任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积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断开拓创新,实践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