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外投资的方式

对外投资的方式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4 17:08: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外投资的方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外投资的方式

第1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综合分析框架策略建议版权所有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海外,实施跨国经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2004年将达到7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45%,2005年达到140亿美元。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资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风险承担上对企业要求各不相同,这不仅影响着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还影响企业自身投资的风险和绩效,因此选用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确保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前提。国内已有学者对海外投资中各种对外投资方式的优劣(刘松涛,2004)、独资和合资的选择(尹建桥,2001)、对外投资的国际经验(陈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资理论系统提出企业海外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选择对直接投资方式的建议。

本文从如何高效转移和利用企业优势的视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将影响企业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概括为: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转移终点的因素和企业战略因素。并据此提出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最后应用这个分析框架就我国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所具有的特有技术、管理等优势如何有效转移到国外,与东道国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产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等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企业拥有的特定的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从而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这些优势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转移到海外,就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主要认为能使企业利用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能比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发挥将企业专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在那些适合企业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区位条件下,企业专有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邓宁对上述三个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认为对直接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特定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而且还要有特别适于企业特有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配套条件,而这二者的结合取决于企业转移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化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所专有的技术和知识的性质,东道国的政策,所要转移知识的价值,企业转移的能力,东道国的配套资源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从企业国际战略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总体市场战略和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战略防御、分散风险、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协调战略行动,是为了避免竞争地位被削弱,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利润,或者是为了抢占一种有价值且有限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竞争者手中,或者是企业为了出于海外战略协调,加强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支持和协作。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动机或者投资动机考虑。

综上所述,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概括见表1。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按其海外企业的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业中的股份全部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业股份为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拥有。而按照海外企业的建立过程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购或者兼并国外已经存在的企业,将其纳入母公司的运营体系,后者是指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购相对新建,优点在于能快速进入市场,利用原有的供应、分销渠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缺点在于进入市场后整合难度大,短期内投入大,同时可能购买到企业不需要的资源,并可能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限制。独资相对于合资优点在于控制程度高,企业技术扩散风险低,可能的投资收益高,但缺点在于投入资源多,投资风险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就是围绕如何将企业国内优势高效地转移到国外,实现其战略目标,让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其价值的过程。从企业优势跨国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我们对上述从理论推演中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自优势转移起点的因素,如企业优势资源的性质和价值,企业的国际经验等;二是来自优势转移终点的因素,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差异和配套资源等;三是企业海外战略,如企业海外投资战略,投资动机等。企业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就是这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投资方式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见图1。

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策略建议

从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看

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如果当地政府对直接投资股权有所限制,则可采用合资新建模式投资。

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以高技术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我国企业以直接投资进入发达国家这些行业时应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宜采用合资并购。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但中小民营企业表现日渐突出。我国对外投资的大企业往往拥有较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技能,具有较多国际经验,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应该采用独资新建为宜。而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缺乏国际经验,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从优势资源转移终点因素来看版权所有

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社会文化差异比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很大,直接投资中,应采用独资新建方式。东南亚各国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地理、人文环境,社会文化产差异比较小,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潜力比较大,对我国企业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备相应的配套资源和环境支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在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我国企业可采用独资新建的方式。

欧美各国,和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比较大,则在直接投资中,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的直接投资总量比较少,一般是为了获得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应采取合资并购的方式进入。通过并购,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资源,带动国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升级。采用合资的形式,企业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而且在企业运营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帮助,以充分利用和转移这些技术和管理知识。

从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看

为了获得全球资源,实行全球一体化战略,则直接投资应该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如果是为了实现当地化战略,则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如果企业投资的战略是为了获得全球的资源,则倾向于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获得全球的协调和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企业的全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对于海外投资战略是为了寻求当地化战略,以快速有效地对当地需求变化等市场环境做出反应,则企业应该给当地企业充分的经营自,发展他们和当地供应商、顾客、政府等的关系网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第2篇

>> 境外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境外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展模式探索 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发展研究 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动因与方案探讨 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的新出路 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路径选择 国际知名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绩效评价与启示 国内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发行模式及困境探析 简析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制度(REITs) 浅析房地产投资信托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 浅谈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的中国发展路径选择 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思路及展望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中国式纠结 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的发展路径 房地产投资信托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的障碍及对策 天津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制度障碍及改进 发展天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制度障碍及其改进措施 发展天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制度障碍及改进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7-01.

[3] 陆一.美国REITs市场的全景扫描[EB/OL].http:///news/NewsDetail.php?NewsID=651,2006-03.

[4] 宋林峰.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调研报告[J].信托研究,2004,(3):30-49.

第3篇

一、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分析

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会计处理的分录记录按上述做法欠妥,原因如下:

(一)分录的形式从分录的形式上看,与对外投资中另外几种投资方式的分录不统一。如债券投资、材料投资、无形资产投资、货币投资,借方为“对外投资”,贷方都是资产类账户。债券投资,当购入债券时,借记“对外投资――债券投资”,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如果是以无形资产投资,那么第一笔分录的贷方就换为“无形资产”;而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第一笔分录的贷方为“事业基金”,是净资产类的科目。会计的目的是反映经济活动,并为其管理和运作提供方便,但该表达方式不当,成为方便经济活动管理和运作的反作用力。

(二)分录的内容从分录的内容上看,没有必将“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凑在一起。从理论上说,前者反映的是资产,后者反映的是权益,如果取消固定基金,固定资产核算就成为单式记账。且行政事业单位账面只能用固定基金作对应科目。但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不同,具有收入来源多渠道、支出多用途等特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所以在行政单位会计中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数额必然相等,但在事业单位会计中不一定,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例1]某事业单位2007年1月1日向甲公司融资租人设备1台,协议价500000元,运输费、安装费等2000元,由银行存款支付。合同约定租金分5年平均支付,在付清最后一笔租金后可按41300元优惠价购买该设备。

事业单位的分录如下:

(1)租入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

5006000

贷:其他应付款

5004000

银行存款

2000

(2)2007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2008、2009、2010年相同)

借:其他应付款

1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借:事业支出

100000

贷:固定基金

100000

(3)2011年12月31E1支付最后一笔租金,同时以优惠价购买该设备

借:其他应付款

104000

贷:银行存款

104000

借:事业支出

104000

贷:固定基金

104000

在例1中,“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并没有放在一个分录中,而是按照经济活动发生的实质处理。所以同理,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实际上是用事业单位自身的固定资产换取对外的债权,第一笔分录应为:借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评估价或协议价)”,贷记“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差额计入“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同时,借记“固定基金”,贷记“事业基金一投资基金”。

(三)税法的角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一直是计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但实行增值税的全面“转型”后,增值税由过去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简化征纳计算,提高征管效率。

[例2]某事业单位为一般纳税人,在2009年6月30日以两年前购买的11.7万元的固定资产对甲公司投资(不含税是10万),协议价为8万(不含税),则交增值税1538.46元

按照原来的做法:

借:对外投资――其他投资81538.46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81538.46

借:固定基金

117000

贷:固定资产

117000

如果只有此一笔分录,计算税款时不复杂,但若经过―年,单就固定资产应该缴纳的税款该如何分清,进项税额如何根据每―个增加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来核算,但销项税额以何为基数。若以“对外投资”为基数,可“对外投资”中还有材料投资(已计人销项税额)、货币投资(不需计算增值税)等;若以“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为基数,该科目包含很多其他核算项目,若按照第二点的建议,不能清楚地计算税款。

二、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会计处理的建议

针对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会计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拟提出以下建议:

第4篇

【关键词】对外投资;比较优势;规模经济

一、企业对外投资概况

(一)对外投资现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外投资也增长迅速。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呈现出以下优点。第一,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且投资覆盖面持续扩大;第二,投资多为合资且以新建为主,投资总额增长迅速;第三,出现了一些跨国、跨地区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对外投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第一,对外投资再创新高,连续八年保持增长势头。2009年,中国对外投资净额为 565.3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1.1%。联合国国际贸易与发展发会议《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显示, 2009年中国对外投资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首,且居于全球第五名。我国对外投资连续八年保持了增长的势头,且年均增长速度高达54%。

第二,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且以亚洲分布最为集中。2009年底,我国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中,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1.4%。从境外投资企业的分布来看,亚洲是境外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

第三,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增长迅速,其中又数中部地区的增幅最大。2009年地方对外投资总额达96亿美元,中部地区增长了2.1倍。浙江、广东等七省二市的境外企业数量占境外企业总数的60%,其中浙江是中国拥有境外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

第四,对欧美投资较上年同期成倍增长。2009年中国仅对欧洲的投资就达33.5亿美元,增长了近三倍,对北美的投资也增长了三倍多。

(二)对外投资方式

一个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进行扩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取新建的方式也称绿地投资;二是通过对企业多数股权的收购与合并实现规模的扩大,简称跨国并购。

绿地投资又称新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依照东道国的法律在东道国境内设置的所有权归自己所有的企业。绿地投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建立国际独资公司,其形式主要有分公司、子公司和国外避税地公司;二是建立国际合资公司,其形式有股权式和契约式合资公司两种。

跨国并购(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个国家的企业为了达到其战略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将另一个国家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决策权的股份收购下来,从而对其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二、企业对外投资理论分析

(一)国际对外投资理论分析

1.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于19世纪60年代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对外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投资获利的前提条件,它们之所以进行对外投资是因为他们拥有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能、组织技能和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产权的优势;另一类是由于企业扩大规模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的优势。

2.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于1976年提出。该理论认为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中间产品(尤其是专有技术、专利、管理及销售技术等)的价格难以确认,导致市场交易成本过高,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包括知识产品在内的中间产品在企业内部进行交易。跨国公司通过企业内部市场的建立,以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了由市场不完善带来的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利润。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首次提出的,他将一个产品从产生到消亡按生命周期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不同的。

第一阶段:产品的引入期。在这一阶段中,由于进行新产品研发的企业垄断了生产技术,其新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对手,因此研发企业所在国占有优势。

第二阶段:产品的成长期。成长期是指产品试销效果良好,消费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需求量和销售额都迅速上升。

第三阶段:产品的成熟期。在这一阶段,产品已经基本定型,其他国家开始仿制,产品创新国出口产品竞争力逐步下降。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并占领它国家市场,产品创新国企业开始到其他国家投资。

第四阶段:产品的衰退期。此时,企业拥有的专利保护已经期满,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替代品,竞争的核心问题集中到了如何降低产品成本上。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会选择在一些劳动力较为廉价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

(二)中国对外投资理论分析

冼国明与杨锐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即学习型投资;一类是发展中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即竞争型投资。当发展中国家通过前期学习获得的技术同发达国家所拥有技术之间的差距小于某个值时,学习型投资才能向竞争型投资转换。

孙建中提出了中国对外投资的综合优势理论,指出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但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兼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形成了我国对外投资的综合优势。

三、企业对外投资策略选择

(一)经营策略选择

经营策略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为了实现某一既定目标,在一定的市场环境条件下,所采取的行动方针和竞争方式。它规定了在一些可能遇见或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的行动措施。在世界大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对外投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必须实现经营管理活动的当地化。

经营当地化又称经营本地化,是指对外投资企业在东道国市场以独立法人的身份,遵照当地的法律规定和人文特点,以及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对外投资企业在东道国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时,首先要承认自己在形式上等同于东道国当地的企业,是在东道国已形成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法律环境下经营的法人。只有实现了经营管理的当地化,对外投资企业才能真正纳入东道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去。经营当地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经营管理当地化。即按照当地通行的做法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第二,企业员工当地化。企业应大胆聘用当地员工。第三,工资分配当地化。

(二)产业策略选择

要想取得对外投资的成功,必须科学地选择投资的行业和项目。首先,要注意不同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不同的竞争程度,对外投资企业决策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决策。其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因为企业独特的和通用的优势要素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竞争力。最后,一个企业在国内做什么,到了国外以后也应该尽可能做什么,即坚持一元化横向发展道路。当然,企业对外投资时也可以开展多元化经营,但与一元化经营相比多元化经营对优势要素和竞争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应更为谨慎。

(三)区位策略选择

决定对外投资成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东道国的选择,即区位选择。选择国别或地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选择我们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而不应该全球遍地开花;第二,选择我们的产品有市场的国家或地区;第三,根据项目性质确定是进入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第四,在相同条件下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和地区。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体制相对落后

分散化经营使得企业无法在市场信息和生产资源上实现共享,甚至还会引发严重的内部过度竞争。这反映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跨国公司都以兼并或建立联盟作为发展手段,以实现规模效应。而我国企业由于传统企业体制的制约,仍未能跟上这种国际化的潮流。

2.投资结构尚需完善

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规模结构这三个方面。从境外投资企业的分布上看,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的对外投资企业已遍及全球,但从总体上看主要投资区域仍集中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亚洲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

3.缺乏核心技术且创新能力较弱

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创新水平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在主流产品中缺乏足够的核心技术。这种现状从根本上决定我们的多数企业一定会处于生产链的下端,生产的产品也无法获得较高的附加值。

4.企业缺乏跨国投资的战略意识和计划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缺乏整体配合的全面战略,各自为战的现象比较普遍。太多数跨国公司不具备真正的全球观念和跨国经营意识,进行对外投资仅仅是为眼前利益所驱动,而非在全球范围内攫取生产和交易的比较利益。境外分支机构常常各自为战,母公司与分支机构之间也很少用转移价格等方式获取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益。

(二)应采取的措施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效益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母子公司之间的产权不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奖惩机制。因此.企业要想真正迈出国门,首先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克服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2.完善企业投资结构

对外投资企业要同时完善自身的产业、地区和规模结构。处于产业链底端的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同时,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投资规模和区域。当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取得成功后,可以将目光转向发达国家,以便积累更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

我国企业应当在研发上加大投入,注意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应在发达国家设立一些研发机构,随时掌握先进技术的发展动向,并通过跨国购并和设立合资企业等方式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另外,企业对外投资时应注意技术的适用性和本土化。由于经济、文化环境的不同,每个国家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同的,企业要根据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偏好有针对性地设计产品。

4.大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提高企业的跨国经营水平

我国企业应当重视跨国经营人才,加大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应改革不合理的选人、用人制度,使真正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并建立强有力的薪酬保障体制,争取把人才留住。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对自己的经营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寻找适合自己的经营策略,实现由国内经营向国际经营的转变。最后,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要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避免目光短浅的盲目投资,使企业真正具有全球观念和跨国经营意识,并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邦富.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及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策略[J].商业时代,2009(11).

[2]刘来波.浅谈企业投资的策略与战略[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01).

[3]邹晓丽.探析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J].市场论坛,2010(07).

[4]朱颜,李汉玲.企业对外投资的策略选择[J].企业管理,2002(06)

[5]王雨.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选择[J].平原大学学报,2005(06).

第5篇

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特有的组织,虽然事业单位的主要功能是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仍有很多事业单位的项目与经济活动相联系,例如对外投资。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会通过从事经营性活动换取利润来弥补经费的不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在经济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我国事业单位如何做好对外投资,确保国家资产保值增值需要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问题;措施

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与普通企业的对外投资存在一定相似性,都希望通过投资获得效益,但是二者又存在很大的不同。事业单位与普通企业在投资目的、投资类型、对外投资的管理模式、对外投资的计价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企业对外投资的方法直接套用在事业单位上。

一、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1)决策失灵,项目风险评估不足。很多事业单位认为建设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会直接导致单位管理成本增加,对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是没有必要的。这种观念使得这些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决策失灵,并且随意性很大,给国家资产带来极大的风险,很多事业单位因为没有建设风险评估体系,不重视可行性报告分析,使得投资失败,给单位、社会、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2)对外投资方式与比例不科学。无论事业单位还是普通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和比例都是直接影响财务状况和管理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认识到对外投资方式和比例的重要性,随意性较大,使得单位的现金流受到严重的威胁。并且很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时,没有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过量采用资产投资,使得单位投资一旦失败,资产全无,给单位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在出资比例方面,很多事业单位都只重视控股企业,而忽视参股企业,使得参股企业往往成为投资损失的重灾区。

(3)被投资企业监管不足。首先,国家政策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被投资企业如何管理,缺乏一定的政策性约束。其次,被投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出资人管理缺位。再次,缺乏对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之机和约束机制。最后,被投资企业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不高。

(4)投资效益不高,核算不规范。由于事业单位普遍对对外投资认识不足,对对外投资是否有收益也重视不够,甚至存在管投不管收的现象,一些投资长期挂在账上,成了死账。根据我们对某市市级事业单位的初步调查,20122014年,市本级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单位分别为144家、144家和146家,各年度有投资分红的单位分别为30家、30家和19家,占比分别为20.83%、20.83%和13.01%;投资收益金额分别为1530.72万元、2955.01万元和1835.45万元,分别占对外投资总额116761.09万元、130899.47万元和134743.54万元的1.31%、2.26%和1.36%。在财务核算上也不够规范,初始投资既有在账面对外投资核算,也有在单位往来款核算,还有直接列入支出;投资收益既有直接冲减对外投资,也有挂往来款核算。

二、事业单位强化对外投资管理的路径

(1)结合事业单位业务流程,实现共同发展。对外投资项目要选择与事业单位业务紧密联系但又不形成竞争的业务,且符合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目标,并有良好的市场调研预期和经济效益。首先事业单位要加强对投资人才的引进,使得事业单位所涉领域技术人才和投资人才都具备。其次,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要做好详尽分析,要与单位长远发展战略相结合,不能存在短期行为,要认识到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以完成社会责任为基础,再寻求利益最大化。最后,事业单位要做好对外项目投资选择,保证符合单位利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共同发展。

(2)优化决策控制流程,规避投资风险。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一定要有完善的投资机制,不能进行盲目投资。应当着重建设对外投资审批流程和完善决策机制,明确单位领导班子是对外投资的决策机构,只有做到职责明确,才能提高对外投资的效率和质量。凡是对外投资的项目,都需要有投资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的可行性报告,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评估。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要以风险评估与评价体系为依托,单位必须认识到风险评估体系的重要性,要具有长远眼光,不能局限于短期建设风险评估体系投入的成本,要认识到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后给单位带来的隐性利益和重要作用,要把风险评估体系作为对外投资安全的一道保障。

(3)分析单位资源优势,合理投资。事业单位在进行对外投资之前,一定要了解本单位的资源优势,根据本单位的技术、资源优势以及财务状况和资产状况,进行科学优化分析,针对不同的投资项目,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比例,以保证单位可以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事业单位通常有权选择以实物或无形资产出资,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对于必须用现金投资的项目,事业单位应当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毕竟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组织,除了经济活动外,还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服务性活动,如果投入资金过多,时间过长,很容易导致单位资金链断裂。在一些特殊项目上,事业单位也可以选择部分现金、部分资产出资的方式,以降低经营风险。同时,事业单位为实现对被投资企业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出资比例应该在50%以上。

(4)基于财务资源分配,强化被投资企业管理。其一,事企分开。事业单位可以实行事企分开的办法,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按照企业化、市场化规则运作企业。事业单位虽然对外投资的目的与普通企业不同,但是在管理办法上,事业单位完全可以采用企业的管理办法,按照被投资企业章程规定,派出董事、监事和相应的经营班子成员。其二,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事业单位应每年对被投资企业下达业绩考核指标,并要求被投资企业经营班子要定期向单位报告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质量,以保证单位可以对被投资企业的运营加以控制。其三,监督被投资企业,完善内部控制。被投资企业只有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才能做好相应的业务项目。如果管理存在问题,不仅对被投资企业来说是经营隐患,对事业单位来说也是巨大的投资风险。所以,事业单位在投资前可以要求被投资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减少投资风险。

(5)强化监管,提高绩效。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及事业单位均应切实履行各自的监管职责,以切实提高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绩效。财政部门要针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类型制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收缴的管理办法,在加大对被投资单位清理力度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和优化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结构,建立定期专项检查或抽查制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主管部门及事业单位要落实责任,加强日常监管,努力提高本系统对外投资的绩效。根据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说,事业单位只有提高对外投资的重视程度,才能更好地实现长远发展。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可以有效减少国家财政负担,并且提高单位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提高对外投资水平,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增加效益越来越重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冯广益,石国华.探讨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及对策.河北企业,2011(03).

2.省直部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亟待加强.齐鲁珠坛,2011(02).

第6篇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仁怀 564501)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对外投资水平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增长迅速,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但我国的对外投资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当今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进而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我国对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我国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60-01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游亚林(1970-),男,贵州仁怀人,硕士,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举措。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至今,我国对外投资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但是,我国的对外投资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

一、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

(一)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有的经营人员不懂相关技术,不懂得当地的法律法规,不具备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知识,甚至不懂外语,从而使得我国的对外投资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一些企业的机关工作人员忽视对平常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的工作人员虽然是在学习,但他们大多数都是学习表面上的知识,学习时不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造成学习与运用严重脱节,难以用理论来指导实际,与当前不断发展的业务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对外投资与发展。

(二)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

我国目前的对外投资规模还比较小,主要以中、小型为主,装备系数还比较低,科技含量也比较少,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除此以外,我国的对外投资结构也很不合理,从而使得我国的对外投资难以拓展投资市场,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在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上,我国的对外投资,投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大胆创新,不利于我国在对外投资中灵活利用各种投资方式的优势,也影响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速度,也导致了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就像一个据点或办事处,仅仅具备维持的能力,而没有独立发展以及抵抗风险能力。

(三)缺乏核心技术,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目前我国企业虽然在很多领域都拥有不少的“适用技术”,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从国外引进的技术缺乏吸收和消化,创新力度也不够,许多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国家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国外市场供需情况,如果了解不够深入,考虑不够全面,就很有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给企业的顺利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信息掌握还不够充分,还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所以,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还不是很理想。

二、推动我国对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企业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

我国要想开展好对外投资,就需要了解国外国内多方面的信息,要想获得这些信息,单单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办到的,为此,我国要建立起专业性比较强,信息获取比较灵通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信息的获取与收集工作,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可以更好地为企业对外投资服务。除此以外,我国还要成立中国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中心,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所需信息,建立与健全行业协会组织,制定国别发展规划,完善合作项目信息库,真正确保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长期发展下去。

(二)建立与健全合理的对外投资支持体系;

要想真正做好我国的对外投资工作,必须要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尽快普及与完善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从而增加我国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除此以外,还要严格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切实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建立财务制度,建立起良好的工作机制,还要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能够使得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国际性和地区性质量、安全和环保认证。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所以企业内部要积极推行目标化管理,要完善各种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内部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减少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

(三)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拥有大批量的跨国经营人才是企业对外投资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我国企业应该注重对跨国经营复合人才的培养,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开发投资力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更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还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到国外跨国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和优胜劣汰,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考核体系,建立公平、公正的海外投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以此来培养出大批量的跨国管理人才。

三、结语

我国的对外投资近年来增长迅速,但是,我国的对外投资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苛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从分析我国对外投资现状开始,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我国应当加强对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掌握国际动态,大胆去创新,建立自己的对外投资支持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对外投资体系,加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等等相关工作,真正加强我国的对外投资水平,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艳丽;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时代经贸;

2007年09期.

[2] 李静萍;高敏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差距与潜力[J];经

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07期.

第7篇

关键词:对外投资,走出去战略,贸易壁垒,直接投资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项目下的对外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FDI)、证券投资(股本证券、债务证券)和其他投资(贸易信贷等)三大部分。本文着重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证券投资。

一、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企业跨国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正日益跨越国界流动,促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也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各种投资机会,实现其利益追求目标。在我国现阶段拓展海外投资的进程中,政府“扮演”着引导和服务的角色,企业是核心。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扩展和方式演变,不但体现出国家的对外政策更加宽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资助扶持,而且还反映了部分企业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更需要通过多样的方式寻求海外资源和市场,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开始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国际化整合和开展国际化经营,来获取专业人才、专利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市场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

(二)实现产业的国际转移,规避外贸壁垒和摩擦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曾采取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而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也看中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广大的市场,纷纷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其跨国集团的商品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沉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并且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遭遇了较多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使商品输出面临阻力。而此时,我国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已有很大提升,无论是在资本、技术、管理方面,还是在人才方面,都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为改变我国制造业的低端产业链,扩大新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为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对外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应通过发展对外投资,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国际转移,实现我国从劳务输出、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特别是金融资本输出的转变,以顺应国内资源环境和国际市场对我国对外合作方式转型的要求。

(三)全球范围获取战略资源.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对资源能源的大量需求,但相对需求而言,我国自然资源匮乏,很难满足未来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据报道,当前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53%,2007年我国原油产量不到1.9亿吨,而原油进口量则接近2亿吨。为保障资源供应安全,我国必须通过发展对外投资,跨国并购一些石油和矿业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掌控必要的石油及其他战略资源,缓解资源缺乏所带来的压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调控经济、分散风险、提高收益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一路上扬,加之外商投资和各类投机资本的流人,由此形成的双顺差带来了巨额外汇储备,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2008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随着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央行被迫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使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显,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使人民币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与此同时,我国巨额外汇资产也面临着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和长期保值增值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大对外投资、力促企业走出国门、转变对外投资策略、增加外汇利用渠道等,就成为消化市场过剩流动性、有效调控宏观经济以及保障国家外汇资产安全的必要途径。

二、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发展迅速

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首破2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超过900亿美元。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65.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5.3%,而存量则达1179.1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为1011.9亿美元,占85.8%;金融类167.2亿美元,占14.2%。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又飞速地增长,仅前6个月投资额已达257亿美元。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一是投资方式中跨国并购比较活跃。2006年,我国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为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近40%,其中÷非金融类70亿美元,金融类12.5亿美元。2007年,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较上年减少20%,但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通过跨国并购来获取国外的资源、技术和市场,仍将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和培育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二是投资行业分布比较齐全。2006年底,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位居对外直接投资的前4位,占投资存量的70%。在2007年底,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三是投资地区分布渐趋平衡。2006年,在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中,亚洲与拉丁美洲之和,均占到90%。2007年,我国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非金融类对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投资增长1倍以上。地区分布不平衡的情况有所改善。

四是投资主体呈现以国企为主的多元化。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当年未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33%,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首位;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26%,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总数的第2位;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为12%,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第3位。2007年,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较上年有所下降,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上升较多。从对外直接投资数额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对外证券投资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起步较晚,1997年只有不到10亿美元,1999年突破100亿美元,2001年突破200亿美元。近两年来,由于外汇储备大幅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使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各种突发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2006年为112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96%;2007年为23亿美元,比上年流量下降98%。2007年末,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存量为2300多亿美元。我国原来的对外证券投资主要是商业银行购置境外债券,最近两年又推出合格境内投资者(ODll)的对外证券投资。

(四)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的对外证券投资

2007年6月,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作为中司的资本金。2007年9月29日,中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金达2000亿美元。中司的经营目标除去向国内金融机构注资,依法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外,主要是经营运作国家的外汇储备,投资于境外金融产品,使之成为创新对外证券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司在2007年所做的几笔主要的海外投资,均属于对外证券投资。

三、我国未来发展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创新对外投资

当前,从经济和技术上都要求我国加速对外投资发展步伐。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别仅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2.72%和0.85%。这与我国已有的经济总量、国际竞争力和长远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学者建议可抓住此次海外金融危机的机遇,开展新一轮海外并购。但同时,也要注意汲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大规模海外投资的经验教训,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外投资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从行业来说,除继续加快发展矿产、金融等行业对外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制造业对外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地域分布来说,除继续加快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等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对美、欧、日的投资力度,通过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来获取国际先进技术;从投资主体结构来说,应改变国有企业占比过大、民营企业占比过小的状况,发展民营企业投资会更有利于冲破投资壁垒,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加强我国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财政、税收和金融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投资目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形势、投资环境、法律规章、行政程序、税收政策以及金融、外汇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顺利走出去并站稳脚跟。要完善对境外中资企业的监管制度,规范境外企业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惩处。政府还应重视统筹对外投资扩大与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关系,保持国内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为顺利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基础和保障,必须防止类似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经济金融大起大落。

(二)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

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东道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其中,有些国家的国内政局不稳,社会矛盾较尖锐,加之文化、宗教、民族、部落等冲突,以及经济利益分争,蕴含一定的政治风险。如,2007年,我国境外企业和人员在外遭遇了10余起安全事件,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性风险,在处理好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基础上,加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的相互流动,促进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并推动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构筑和谐共赢的对外经贸关系。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运作中除应高度重视与各国政府部门以及同业间的沟通、对话外,还要善于与当地工会、媒体、社区等民间组织打交道。可根据不同投资地的风险状况,选择采取全资、合资、建立分支机构等不同的直接投资方式,或者采用参股第三方国家的公司,再由后者到投资地国去直接投资·的方式。还要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不断地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行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化解潜在的政治风险,消除企业海外经营的顾虑。

(三)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对外投资中潜在的金融风险

在现代国际金融形势下,对外投资会面临诸多金融市场风险。一是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对外投资目的国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就会使汇市、股市、债市等大幅波动,使对外投资遭受风险。二是金融衍生市场的陷阱。金融衍生产品对投资者来说既可成为其分散风险、获取暴利的工具,也可成为投资风险陷阱。三是国际投机资本的危害。国际投机资本不仅会以“热钱”的形式流入他国,促使资产“泡沫”膨胀和引爆金融危机,而且还会对别国的对外投资进行劫掠。因此,也应逐步培养优势产业,进行多元化投资,正确处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证券投资的关系。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注重对投资目的国、投资行业和品种以及投资时机的选择,注重长期收益。要注意防范超范围从事境外期货、股票、外汇炒卖以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等高风险业务,加强疏通资本流通渠道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预警体系,防范资本外逃、侵吞国有资产和洗钱等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第8篇

关键词:对外投资 模式分析 风险防范 企业战略

选题背景:这学期学得是国际投资学,主要是讲关于投资方面的知识,既然学得是投资,我觉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模式分析这个题目和这门课程的联系最密切,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也是国际投资学这门课程最后一节课上所讲的内容,对这节课的印象也较之其它题目来说比较深刻。

文献综述:对外投资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解释外国投资发生的特点、原因、机制和后果.这些理论对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特点

1.投资规模.截止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近370亿美元。但与同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仅为1:0.059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1.55和世界的1:1.093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1:0.206(注:本文的数字统计均来自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规模仍然有限,但增长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597,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206,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7.企业对外投资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来源。

结论:中国对外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虽然总体规模尚小,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地区分布逐步扩大,行业流向重点突出,经营层次逐步提高的良性发展格局。合理的战略安排能促进中国企业更有效率的进行对外投资,这包括对外投资产业、区域和方式的选择,政府的服务和促进措施能够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罗华兵,何永利。中国企业公民海外投资指南[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