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4 17:08: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

第1篇

1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意义

建立和完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能够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减轻高校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重任,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辅导需要;能够使各院系结合本院系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充分发挥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主体作用;能够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迅速开展辅导工作,从而可以将一些问题尽早解决,避免事态严重化;能够更好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2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现状

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但是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不够到位,高校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2.1硬件设施不足,经费投入太少

目前很多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仍然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致使心理辅导工作不能得以很好的开展。部分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虽然有独立的办公场所,但是这些场所大部分非常简陋,布置不规范,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建设,缺乏基本的专业设备,如沙盘、宣泄器材、放松仪器等,并且这些场所常常缺乏保密性和隐秘性,很难给予前来咨询的学生以温馨感和安全感,难以实现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功能。除了场地不足之外,经费投入也太少。大部分高校倾向于重点建设校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对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经费投入却非常少,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一般都没有独立的经费支持,即使有专项经费,也远远低于相关标准,从而制约了它的建设和发展。

2.2组织结构不健全,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虽然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应该由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心理辅导员、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组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只有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在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其他人员参与建设的热情不高,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心理辅导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故需要对提供心理辅导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懂得一些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而在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中,主要是由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等工作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和服务,他们大部分没有心理学的学科背景,且基本上都不是专职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缺乏专业知识、心理辅导的实践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大多只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2.3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基本规章制度已建立,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结合院系的现状和学生特点来制定,从而导致心理健康辅导站规章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和发展。心理辅导作为一门专业性和私密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规章制度去进行规范。

3加强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建议

3.1明确工作内容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作为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中间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要明确工作内容:要结合本院系的实际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本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和活动,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要负责本院系学生的日常咨询工作,并对其的心理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情绪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干预,或及时向其辅导员和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反映;要有计划地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协助学校心理教育机构,做好问题学生的危机干预工作,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3.2加大硬件设施和经费的投入

为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设置专用的场所用于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的开展,并按照心理咨询室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建设心理健康辅导站,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满足个人谈话和咨询的需要。在院系学生工作经费中,设立心理健康辅导站专项建设经费,专门用于辅导站的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和学院要逐步加大对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力推进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全面发展。

3.3创新工作方法,完善规章制度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主要由心理辅导员负责具体事务,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成员维持心理健康辅导站的日常运行,其他成员(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热情不高。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作为站长,要认识到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要提高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并鼓励其他辅导员和班主任参与它的建设。心理辅导员要积极和其他辅导员和班主任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并及时把学生的相关心理情况向他们进行反馈,与他们一起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辅导站可以通过对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等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然后以他们为主体去尝试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一些高校在院系设立了心理拓展协会,可以将其纳入到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中,充实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力量。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创新工作方法,将一切可以利用资源全部纳入到心理健康辅导站中,建立“多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结合院系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在心理健康辅导站开展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以规范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的开展,促进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

3.4加大培训和宣传的力度,推进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

第2篇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与大学生对心理援助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朋辈心理辅导这一新的辅导模式既能减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满足学生多层次心理需要,也能起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尝试对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实施途径和注意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大学生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大学生中存在不少的心理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师资队伍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高校要解决现实存在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必须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新手段、新方法、新形式,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培训和督导一批志愿从事心理援助工作的学生,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与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显然,这是一种新的辅导模式,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以及直接干预等特点。它不但有利于克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力量和模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扩大高校心理服务的受益面,有利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作者结合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经验,尝试性地思考和探索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实施途径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大学生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

(一)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一定程度上缓解专业心理辅导力量不足的压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最突出的困难和矛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和处理相关事情,因此,大学里的心理咨询人员往往会成为忙于处理这些问题学生的“消防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健康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困扰。事实上,高校心理教育与咨询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帮助的首要对象是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而自己又难以调节的人,其次是寻求潜能开发的人,第三位才是有心理障碍的人。大部分的学生存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择业问题等,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而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作为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帮助咨询老师接待同学中这些较为简单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减轻咨询老师的压力。所以,朋辈心理辅导应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

(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可以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功能。国内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绝大多数人最先向朋友或同伴倾诉和寻找帮助,其次是家长和教师,很少人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朋辈心理辅导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的,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朋辈辅导员和接受心理咨询的同学处于同一年龄段,具有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日常生活中心理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同辈之间进行倾诉与交流时的气氛比较平等,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心理问题,减轻遇到心理困扰同学的敏感和紧张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要想快捷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学校-院系-学生组织”构成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高校里的弱势学生群体求助意识差,因此,及时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并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帮助和监察,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的难点。朋辈心理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中间,能深入观察周围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能及时报告学校相关部门,使这些学生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帮助,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对于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一)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网络。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网络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保障和原动力。主要是建立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以心理社团和其它学生社团为辅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网络。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人际关系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制定严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和培训制度。首先通过16PF和SCL-90问卷测试和面试,对朋辈辅导员的人格特征、精神健康状况及倾听、包容能力进行了解,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人格方面在乐群性、稳定性等因素上较好又善于倾听的学生作为培训的对象。其次,对所选对象进行心理学基础知识、咨询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识辨与转介、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培训。最后,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实际工作能力测试和书面测试相结合的考核。

(二)依托大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活动。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成员来自各个班级和院系,与学生联系紧密,而且又都是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体系的中坚力量。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指导各级心理健康协会、班级心理互助小组和心理委员,广泛开展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与心理援助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开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心理知识,如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建立和维护心理健康知识网站、出版心航报纸、心理互动留言板等。

(三)注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建立健全基层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机制。朋辈心理辅导员是经过心理健康中心的系列培训,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心理辅导技能的人员。他们来自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生活在同学中间,可以及时观察和反馈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心理健康机构根据实际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有助于学生有问题时进行求助;在发现个别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给学校领导和相关机构,有助于危机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当学校对危机事件进行干预处理后,一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的后期跟踪和援助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依赖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积极参与。

三、朋辈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将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心理咨询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要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并及时进行督导,确保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进行和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只能定位在对同学的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对于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辅导。

(二)注意将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后期的培训相结合,保障朋辈心理辅导员健康成长。江光荣教授曾指出:咨询员是以一个活生生的完整个人投入咨询中的,每一位咨询员或治疗家都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用大致相同的理论和方法待人、咨询。他的专业训练专业经验固然重要,他的个人经历、个性特点乃至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会在咨询活动中保持沉默。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对策

近年来,高校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很多高校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的基础上,将教育阵地延伸到宿舍,逐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在运行中作用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发挥。不过,这一体系还存在各层级主体间职责不明确、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无法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各层级角色定位,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努力形成积极互动、有效合作的关系,充分发挥四级网络体系的作用,成为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涵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是指在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的以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为主导,以院系心理辅导员为骨干,以班级心理委员为基础,以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体,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危机预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其实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专业机构和相关教师、学生之间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应对的工作机制。

一级网络,即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专兼职教师组成,负责指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主管机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要职责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定期组织开展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训,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筛查出重点对象,进行追踪辅导。

二级网络,即院系心理辅导员,主要负责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组织和实施者。主要职责包括挑选和培养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指导各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汇总本院系心理异常学生信息,实施初步心理干预,视情况上报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好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等工作。

三级网络,即班级心理委员,负责本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开展班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宿舍心理信息员收集心理异常学生信息,予以积极关注,开展适当的朋辈心理辅导;将收集到心理异常学生信息,向辅导员、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报告;定期汇总本班学生心理情况,形成心理月报。

四级网络,即宿舍心理信息员,职责主要是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基本的异常心理鉴别技能,自觉营造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发现心理异常学生后,要积极关注和干预,开展适当的朋辈心理辅导,并及时向班级心理委员报告;对于心理问题特别严重学生,可直接联系校级心理辅导中心进行干预,并向辅导员、班主任报告。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宏观维度:网络层级沟通不畅,体系难以合力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是一个层级清晰、职责明确、互动积极、合作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四级网络整体运行的效果,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心理咨询工作为例,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员自下而上逐层筛选心理异常学生,对于那些症状轻微的学生,通过心理辅导员辅导和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干预,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学生,上报消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进行咨询和心理辅导,期间各层级之间要进行及时沟通协调,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然而,在四级网络的实际运行中,经常会出现上传不到位、下达不通畅,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情况,浪费了时间和人力,无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2.学校层面:咨询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是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应该拥有一支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咨询技巧、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队伍。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但是与其职责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数量不足,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职工作者数量不足,能胜任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其次是专业化水平不高,为缓解人手不足的状况,不少高校由非专业背景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由于缺乏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无法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难以胜任工作,甚至出现贻误心理干预时机,造成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等严重后果。师资力量不足的主要是因为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知识教育,轻心理教育,重理论说教,轻实践的问题。

3.院系层面:心理辅导员多为兼职,工作主动性不强

院系心理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的院系心理辅导员多是由辅导员兼任,辅导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学生活动、就业指导、党团发展等多项繁杂的日常工作和许多临时性分配的任务,这就导致兼职心理辅导员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兼职的身份使心理辅导员更多的是被动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缺乏积极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动力,疏于对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的管理和指导,以致许多心理异常学生没有被及时发现和上报。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反映了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人员配备重视不够,加之后续的业务培训、专业能力提升等工作的滞后,以致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成效不明显。

4.班级层面:心理委员职责不清,作用效果不明显

班级心理委员处于四级网络体系的第三级,其主要职责是整理、分析和汇总宿舍心理信息员收集的心理异常学生信息,为辅导员决策提供依据,实现心理预警前置,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进而降低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概率。不过,在实际工作中,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不清,定位模糊,只是按照要求组织些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而与宿舍心理信息员、心理辅导员联系不紧密,作用不明显,甚至出现班级心理委员是“可有可无的摆设”的评价。

5.宿舍层面:心理信息员角色尴尬,信息反馈不及时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有数据显示,大学生每天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每个宿舍配备心理信息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基础环节。宿舍心理信息员依托宿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朋辈心理辅导,使助人自助成为可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宿舍心理信息员面临角色尴尬,一方面他们是心理教育工作者,承担着观察和及时反馈学生心理动态和心理问题,进行朋辈心理辅导的任务,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学生,在和同学的接触中,会被同学视为是隐私的干预者及行为的监视者,而疏远和孤立他们。这种角色尴尬,使宿舍心理信息员在工作出现犹豫、懈怠、回避。同时,宿舍心理信息员主要依靠自觉自愿开展工作,学校没有建立起选拔、管理、激励、培训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很容易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组织动员难等问题,不利于充分发挥其朋辈心理辅导和心理问题的早期预警作用。

三、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对策

1.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人力支撑

教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对于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成长成才具有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心理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基础,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职教师方面,着重配备应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专业教师以及具有心理医务工作背景的专业教师,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提供保障;兼职教师方面,主要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开展经常性的系统培训、集中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格素养和专业技能,通过日常的工作和与学生交流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实时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以稳定人员队伍为抓手,为心理健康教育夯实组织基础

院系心理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的关键环节。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辅导员的作用,每个院系应该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挑选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素质高、能力强的老师,全面负责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保持心理辅导员的稳定性,避免经常轮换岗位,并组织开展业务培训等,提升其专业技能,为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夯实组织基础。

3.以规范运行机制为突破,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规范运行机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明确四级网络体系的各层级职责和角色,健全人员选拔、管理、考核、奖惩、淘汰等方面的机制和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激发相关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对各层级之间协调配合机制做出明文规定,不断增进协调配合、交流合作,形成信息畅通、协调有序的良性互动关系。

4.以增强心理助人责任感为手段,为朋辈心理辅导奠定基础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实现助人自助的重要主体。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角色尴尬和心理冲突,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培训活动,通过团体辅导、互动游戏等方式,加深其对心理工作的理解,掌握基本的朋辈心理辅导技巧,增强心理助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学校应该通过心理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讲座等形式,厘清心理关爱与隐私干预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宿舍成员都能坦率地接受,避免出现回避、孤立等问题。此外,学校应拓展教育形式,扩大朋辈心理辅导载体,尤其是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社团活动成为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依托。

[参考文献]

[1]周鸣.心理教育四级网络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2):112-114.

[2]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85-87.

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路径

2014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以下简称为《能力标准》)定义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国务院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特征及标准的要求更加明确,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笔者试从辅导员职业能力中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构建为着力点,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为例,探索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中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的实际需求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队伍,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的实际需求主要从辅导员自身成长需求和学生成长需求谈起。

1、辅导员的现状及其成长需求

目前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以下简称“天府学院”)辅导员队伍年轻化,“80后”占78%,“90后”占22%,缺失“老一中一青”梯队结构。年轻辅导员工作热情高,易于学生交流沟通,但是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度把握有待提高,同时应对一些突发危机事件时缺乏经验,而目前只有37%辅导员接受过心理学教育学习或培训I。国家和学校越来越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职业能力提升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如党团和班级建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但是辅导员队伍年经化,工作经验有限,学历或技能结构单一等不同因素,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危机事件处理、理论和研究等领域工作能力匮乏。天府学院辅导员/学生比例为1:200,或者更低,面对“95后”学生如何更好地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促使辅导员必须提升自身职业技能水平,辅导员对职业能力系统的培训需求由此而产生。

2、学生的现状及其成长需求

经过2014级本科新生SCL90测试,发现6.08%高校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低于前人研究比例10%-30%。与SCL90全国相应的普通大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显著低于同龄青年的水平;这种情况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既是学生成长成才路上需要给予的甘露,更重要的是谁引导给予,怎样引导,如何给学生成长提供平台和服务,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密不可分,甚至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路径探索与实践

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内容,结合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规律,旨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辅导员队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以期更好地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促进提升学生的身心发展。

1、自主研发教材,打造心理健康“云课程”,提升理论与实践能力

三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理论方面,不断外派辅导员参加心理学专题专业认证培训学习,壮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以研发教材促进专业学习。历年一年半,辅导员团队结合天府学院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设置了9个专题,涉及生命教育、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等板块,编写并出版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教材。学校“雅典教学理念”和“云教学理念”指导实践方面,精选拥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和拥有一定资证的辅导员老师作为教学队伍,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云教学”模式,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线上学习24课时,线下集中学习8课时,共计32个课时,不仅给全校大学生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而且提升辅导员的教学实践水平能力。

2、打造特色心理主题活动,开启自助式体验,提升辅导员的指导能力

以学生心理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自助体验为主体,以学生干部带领班级学生为抓手,根据年级特点,学生实情,以“5.25心理健康月”为契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5.25”心理情景剧大赛活动,旨在使同学积极正视身边人身边事,以情景剧的形式参与体验心理的蜕变,提升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辅导员需要确保对学生及时、有效的教育,针对问题进行预见性指导。每年十月份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心理主题班会,各班级围绕既定主题自行筹备特色班会活动,辅导员全程予以关注、指导、点评,使同学们和辅导员老师在活动中反思在活动中成长。

3、组织辅导员开展多元化心理咨询活动,提升心理咨询技能水平

以“关爱心灵、砺炼心志”为基本理念,以预防为本,发展为主,治疗为辅为原则,以“助人自助”为基本原则,组织辅导员老师以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以及家长提供及时的心理健康辅导。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来访咨询和主动预约同时进行。天府学院针对心理健康普查,在保密原则下对SCL-90测试总分超过200分和单项因子分超过3分的学生,遵循“班级――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三级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并予以排查、关注、跟进。既加强了心理咨询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在心理健康网站中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咨询效果,提高辅导员咨询水平。二是团体辅导活动。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中开展最广泛、最频繁的一种有效方式,不同于个别咨询,它是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形式,即由辅导员根据同学们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以便改善人际关系,调整心态,促进人格成长。

4、鼓励辅导员申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项目,提升科研能力水平

第5篇

Abstract:Today,the mental state of ideological counselor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From perspective of role identity ,workloa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demand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ideological counselor,and make suggetion on how to cope with stress.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Key words:ideological counselor mental heath influence factor

近些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诱发的各种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有关方面在积极予以防治的同时,却又忽视了作为施教者的高校辅导员,同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目前,引起辅导员心理及工作状态问题已成为关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在处理学生突发问题,对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对如何缓解压力,提高心理提出了建议。

一、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自我角色需求的迷茫,自我认同感不高:从理论上讲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但在现实中,高校辅导员与其他系列教师相比角色需求是多方面的,一个辅导员往往扮演着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师兄师姐、知心朋友、“学生保姆”等多种的角色。不同角色之间需要取舍,需要加以融合和组织时,常常遇到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是指个体不能满足多种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或情感的矛盾与冲突。这种多层次的冲突引起心理压力影响心理健康。一位辅导员曾无奈地说:“年轻教师可以从助教、讲师做起,有发展前途的最后能做到副教授、教授。而辅导员做了10年,最后只是个老辅导员。”[1] 研究发现 [2],辅导员出现成就感低落的达87.96%,情绪耗竭的为9.26%,工作怠慢为7.41%。角色的迷茫,低的自我认同感是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2 超负荷工作:辅导员是学生工作前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不仅要抓事务性和日常管理工作,还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和例行会议,院系比赛、评比、阶段性工作考核。此外常常要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使得他们常常超负荷工作”。[3]超负荷工作容易使一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兴趣降低了,容易出现心理疲劳。

1.3 学校效绩评估值低于期望值: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考评机制既不健全也不科学,加上辅导员本身工作的特殊性,其大多数工作成果是无形的,非常难以量化,各考核指标中的权重也很难把握。往往是辅导员自我评价高于效绩考评值。造成他们“干少干多一个样,干坏干好一个样”的不适心理,从而对个人价值实现产生动摇,觉得挫败与沮丧,影响心理健康。

1.4 职业的发展需要与自身的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提升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在一个相对民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自主性加大、个性张扬、心理需求多样化,这都给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时代要求辅导员不断充电。许多高校对辅导员职位培训很少,送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很少,始终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系统, 让很多辅导员感到个人的提高太少,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形势。这种失衡感令容易产生烦躁焦虑,越是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焦虑抑郁的心理就越发严重[4]。

二、关于如何缓解辅导员心理压力了建议

2.1明确工作责任,增强使命感,合理自我评价:要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感悟到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问题解决后带来的快乐感、成就感,使其明白辅导员角色的多层次,适应角色的改变。合理自我评价,认识到部分工作有一定挑战和压力,工作中出现倦怠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应该学会分别对待,学会自我减压[5]。

2.2明确岗位职责,避免产生超工作负荷: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配足配齐辅导员, 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条例, 规范学生事务,使事务性工作“简单化”、“信息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辅导员对所从事产生厌倦和疲劳,减少了心理疲劳产生的频率[6]。

2.3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进行学习:各高校关心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建立一套针对辅导员的培训制度,将辅导员的素质培训作为学校师资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辅导员要不断的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和素质的提高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力量,是获得安全感的途径之一,减少工作中的焦虑心理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戴越庭.缺乏身份认同感,高校辅导员面临尴尬[N].新闻晨报, 2005-03-15.

[2]吴薇莉.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与心理管理――以西华大学辅导员职业枯竭调查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2006,8(4):106-109.

[3]许文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08,(5): 120.

[4]赵娟.浅淡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J].重庆工学院报,2004,18(5):120―122.

第6篇

一、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意义1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有助于及时干预学生心理问题,从而将心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一方面,心理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容易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有助于扩大心理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心理辅导员能有效将心理教育活动融入常规管理中、普及每个班级甚至每位同学。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有限,进行心理咨询一般需要预约,而心理辅导员在时间安排上相对灵活,更了解本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极大地方便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2有利于心理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与自我成长

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专业性很强,仅有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大量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技能方法,并且需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个人成长体验,最终才能真正胜任这项工作。也就是说,只有心理辅导员真正实现了专业化成长,才能够有效推进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顺利开展。换个角度来看,心理辅导员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及困惑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自身的心理成长和成熟,改善精神面貌,游刃有余地应对工作和生活,可以增加个人成就感,认识到自身价值。

二、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困境1工作量大,自我调适能力不高

一般而言,心理辅导员工作涉及面广,处于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工作时间过长的状态,容易疲于应付,因此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1]。而且,心理辅导员更容易接触到带着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与成长困惑的学生,很多不良情绪和态度会反移情于心理辅导员,加之许多心理辅导员缺乏专业心理学习和培训的背景,自我觉察能力欠缺,情绪调节能力不高,从而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工作开展。而这种负面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态度又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2聘任制度不完善,专业队伍不稳定

从各高校聘任资格看,心理辅导员的聘用还处于无章可循,无标准可参考的探索阶段。高校心理辅导站工作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没有对心理辅导员的入职条件进行明确规定,导致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殊不知,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一项心灵沟通的艺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这项工作,如果聘任了不合适的心理辅导员,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境况堪忧,甚至是危险的。

二是心理辅导员的队伍流动性很大,导致心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受阻。心理辅导员很可能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刚刚熟悉了工作,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就被安排到其他岗位,这种岗位设置的不稳定性,容易导致心理辅导员缺乏对工作的长期规划,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更极大地影响心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3培训体系不健全,督导制度不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多学科领域,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对从业者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与实践经验要求都非常高,而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有效的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譬如:①岗前培训欠缺,心理辅导员对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培训体系不健全,有些单位虽然安排了一些培训,但也是随机的,心理辅导员对这些培训的重视度明显不够,无法全身心投入;③缺乏咨询督导,心理辅导员在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易导致职业倦怠。

4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备,工作热情不够高

目前,心理辅导站工作在运行体制上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譬如这项工作与年终考核、职务晋升或职称评定等方面不挂钩;心理辅导员专业工作在学校内得不到认可,导致其工作热情不高等。加之近年来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数量不断上升,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往往感到焦头烂额,心力交瘁,自我价值感降低。

三、推进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举措1以制度为保障促进专业化成长

(1)实行专业资格准入制度。各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专业调研和主题讨论,制定规范的心理辅导员准入制度。例如,不妨以职业资格为门槛,综合考核专业背景、工作技能、性格特征等因素,选拔出能真正胜任心理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使得心理辅导员从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需要心理辅导员具备与其职业相匹配的职业素养,如完善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倾听能力、富于爱心、善于体验等。这些素质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要的最重要资源,正如美国学者艾鲍说:“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能带进咨询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身。”[2]如果心理辅导员的聘用能够进行综合素质的筛选和评估,必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2)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很多高校虽然设立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却很难对心理辅导站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致使心理活动范围和质量受到限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因而,高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站活动经费,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从而有力推进心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2以培训为推手促进专业化成长

(1)培训体系标准化。心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复杂,需要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继续教育,这就亟须管理部门出台一套规范、系统的专业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心理诊断与干预、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心理咨询技能技巧等技能培训;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爱好以及常见心理困惑等情况;心理辅导员自身的性格优化、精神成长、未完成情结的处理等。

(2)心理咨询督导常规化。有效的心理咨询督导将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最好向导,即由专业的资深人士定期在高校提供现场督导和专业研讨,不仅可以通过有经验的督导师发现咨询中的种种失误,指导心理咨询的技能和伦理法则,还可以通过督导促进心理辅导员的心理成长,及时处理在咨询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未完成事件和职业倦怠倾向等。当然督导师资源有限,从实践来看,大部分高校倾向选择专家督导与朋辈督导相结合的模式,朋辈督导又称为同行督导,是指一组同行聚集在一起分享和讨论有关咨询的各种情感体验。[3]这将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有力补充,而且这种形式有必要长期存在。

(3)学习交流定期化。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同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学习交流:一是加强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与讨论。如可成立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所,针对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开展、课程建设、心理干预等展开充分研讨。二是加强与兄弟院校同行之间的交流,开展专业同盟之间的心理互助。心理辅导员之间可以拓展视野,实现知识共享和经验共传。

3以激励为手段提高专业化成长的热情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考核融入心理辅导员工作中,提高心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通过公开公平的考核,将考核结果算入工作量,并与评先评优、晋升职务、参评职称、岗位津贴相挂钩,对表现突出的心理辅导员予以表彰与奖励等,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培养心理辅导员骨干,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第7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63-02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面对日渐增长的工作压力和困惑,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使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调试以促进学生和个人的共同成长,对于顺利开展新时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工作职责不断拓宽,使得辅导员工作任务重、责任大、难度高,产生心理压力。辅导员的工作是开放的、全方位的,具有“三无性”。(1)无时空界限。一方面辅导员没有明显的上下班的时间界限,既要参加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又要深入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没有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渗透于各项活动中,有学生或与学生相联系的活动,就有辅导员的足迹,体现出在空间上的无限定性。(2)无现成的教材。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是无形的,没有现成的“教材”,所需要的是一本需要根据学生特点、中心工作内容、形势要求等所“撰写”的“百科全书”。方法可以学习,经验可以借鉴,但却不能机械地照搬。(3)无定型的对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多维的、全方位的,既要面对学生,又要面对教师、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既要面对学生家长,又要面对企业单位及相关人员。这些特点让辅导员身体处于疲惫状态,心理处在紧张的应激状态,这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工作角色冲突引发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焦虑。辅导员的工作角色是多元化的,同时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等。辅导员既要有责任心、细心、耐心等工作态度,还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既要有较为渊博的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既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等知识理论,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理论知识;既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驾驭语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等。这种角色的多元化和工作能力与素质的特殊要求,导致了辅导员社会角色、责任、能力的广泛性和冲突性,会产生高度的紧张、压力、焦虑,这是引发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

3.职涯发展规划不科学,发展前途迷茫导致心理失衡。一方面,高校对辅导员的培养还没有被真正纳入学校专业教师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辅导员没有真正享受专任教师培养的同等待遇。另一方面,没有明确对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的单列指标、单列标准、单独评审,没有落实辅导员相应的职级、职务和待遇。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的现状,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对职涯规划和未来发展感到茫然和无助。

4.身份地位不被重视,社会认同感低产生心理困惑。一方面,高校一般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辅导员的薪资和受重视程度等远不如专业教师,社会认可度低;另一方面,辅导员对自身的要求和目标的设定与实际工作情况存在落差,这些都使得辅导员思想压力过大,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和困惑心理。

5.工作性质的突发性、工作时间的不规律性与家庭关系的矛盾导致心理倦怠。“学生无小事,事事是责任”,辅导员的工作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且学生工作具有突发性、群体性、时间不规律等特点,牺牲个人的业余时间是常有的情况,这与辅导员维护和谐的家庭关系发生矛盾,诱发辅导员的心理倦怠。

三、解决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明确工作职责,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高校要梳理好各部门间的工作关系,强化全员育人思想观念,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真正发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高校的全体教职工都是育人队伍中的一员,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科研人员都应从自身做起,担负起育人重任,而不是将与学生有关的事务都推给辅导员。实践证明,人类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增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因此,构建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消除人际关系的障碍因素,营造良好的团体心理气氛,是维护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效果和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2.理清工作关系,减少角色冲突,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辅导员应理清工作关系,多思考、多总结,将阶段性、规律性的常规工作做好计划和安排,并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要提前做好处理预案和心理预期,遇事冷静有序沉着应对,并及时逐级汇报请示,做到最大限度控制、减少、降低事件的影响性、危害性。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发挥好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各级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真正从烦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工作,集中精力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做好高校辅导员梯队建设与职业生涯规划。在保证辅导员履行好本职工作职责的同时,高校应明确辅导员的职涯规划和发展方向,减负增效,让辅导员结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同时要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梯队,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年龄阅历、专业特点等优势,形成传帮带的纽带,造就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色的教育管理专家,使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岗位。

4.提高待遇,创造宽松环境,避免疲劳过度,减缓压力。很多辅导员抵制社会环境的众多诱惑,克服工作高强度、重压力以及待遇低等困难,兢兢业业地工作,其重要原因是他们见证了学生的成长,体验了教育工作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认识到自身的重要存在和社会价值,从而心理上得到了莫大的满足。高校应重视维持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成就感,并使之转化为工作责任感;应该创造条件和环境,防止其过度疲劳,维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5.内强素质,充实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培养良好的心态和性格,提高心理素质。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应努力开展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教师心理健康的支持、维护和保健工作。有效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辅导员摆脱心理的困惑与迷茫,保持情绪稳定和心理平衡,提高社会适应性,维护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辅导员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参加教育培训、进修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等,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调整心态,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强化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第8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 心理维护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的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而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高校辅导员往往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良好的心境、适度的情感反应、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意志品质、统一完整的人格、良好社会适应等特点,工作中能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具有满意愉快的良好情绪状态。

作为一名刚刚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开始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学生辅导员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同样不容乐观。学生辅导员是处于高等教育第一线上的学生工作者,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与大学生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才成长,影响到高校稳定局面的长期保持。因此分析探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维护方法,在心理压力普遍存在的今天,就显得非常重要。

1.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女辅导员的焦虑倾向高于男辅导员,而男辅导员的职业稳定性低于女辅导员;中老年辅导员的强迫症状和躯体化倾向比较明显,而青年辅导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偏执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更多表现出厌烦、神经过敏、紧张、头痛及身体上的不适。

2.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1工作压力

辅导员老师,要时刻关注各班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辅导员的工作具有任务重、责任大、难度高的特点。“学生无小事,事事是责任”,辅导员要想做好本职工作需要很大的精力投入并牺牲许多业余时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件都必须认真对待,讲求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尤其是学生中的一些突发性事件也时刻悬在辅导员心头,心理一直处在紧张的应激状态,繁琐的工作压力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成因。

2.2生活压力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高校辅导员作为其中的一个社会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的生活轨道,有自己的社会关系,有着普通人所共有的来自生活的压力,这种压力包括薪资的问题,包括上孝下行的问题,总之,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必然会给高校辅导员带来一系列的生活压力,诱发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

2.3职业发展前途

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他们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强调奉献与责任,却忽视了他们作为平凡人的多元化需要。许多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调查研究发现。有42%的辅导员“经常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地位不高,接近36%的辅导员认为与专业课老师相比自己的待遇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存在较大差距:接近50%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难以考核;有42.8%的辅导员对工作成果和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不很清楚;接近43%的人认为辅导员前途渺茫。这些数据都说明很大一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持怀疑态度,这就导致辅导员对工作失去兴趣和信心,降低辅导员对工作的满意度,产生心理焦虑现象。

2.4社会角色冲突

社会角色冲突是引发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辅导员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知心朋友、师兄师姐, 甚至是心理咨询师等多重角色。辅导员工作角色的多重性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 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 就会使辅导员产生高度的紧张和焦虑。如辅导员为了工作的正常进行,既需要树立自己教师角色的权威, 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既要履行管理的职责, 又要如同学生的保姆一样“事无巨细”; 既要树立辅导员的领导地位, 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辅导员为了成功地扮演职业角色就不得不在面对学生时压抑自己的情绪, 不同角色需要之间的取舍必然引起心理冲突,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

2.5自身心理知识匮乏

只有自身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才能准确的认识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在一定心理知识的指导下,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解决心理问题。一些辅导员一方面缺乏必要的人生经验,另一方面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培训,导致缺乏必要的心理知识,自我认知能力较低。他们有的不知道出现心理压力、情绪问题时如何通过自我调节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感。不能准确的认识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甚至放任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不管,任其发展,愈演愈烈;有的则会杞人忧天,把辅导员这个职业划分为心理困难高危人群,惶惶不可终日。

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维护

3.1外减压力

促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辅导员的不懈努力。要从根本上改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应与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及对他们的理解、关怀密切结合,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提供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与心理氛围。他们不仅需要政治上的关怀、物质上的关心,而且需要情感上的关注、心理上的支持。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轻、缓解辅导员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的领导、学生家长都应树立新的人才观,面对现实,协调矛盾,努力达成对辅导员工作的一致性期望,把对辅导员工作的支持落到实处。第二,学校要建立对辅导员工作的正确评价体系,及时恰当地肯定教师工作的成绩,多鼓励,发现不足要及时指出,并做具体的指导。

3.2内强素质

尽管我们总在呼吁社会对高校辅导员提供更多的支持,也呼吁学校给予更人性化的管理机制,但是归根结底,高校辅导员自身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发展,以抵御外界因素对心理环境的冲击。方法是:

(1)加强成就动机,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适应行业竞争;

(2)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职业奋斗目标;

(3)树立正确压力观,采取行动化解压力;

(4)接受并承认自身情绪,采取合理的宣泄方式。

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教育,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帮助高校辅导员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欠缺,坦然地面对并接受它,同时创造条件争取再学习、再提高。

二是要树立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观,健全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机制。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面临的压力大大增加了,教育部门应树立教师也需要心理保健的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

三是为高校辅导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高校辅导员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首先高校辅导员应正确认识压力。要充分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体能力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要坦然的接受事实。其次要客观的看待自己,建立合理的角色期待,从不断成功的学生问题处理上增强自我效能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的调整,坦诚地看待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不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救世主。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正确认识压力并及时进行调适。

参考文献:

[1] 郭晋武,汤迪高.高校教师身心健康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0:5-97.

[2] 秦彧. 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探源[J].教育探索, 2005,2:104-105.

[3] 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98-470.

[4] 董振娟.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J].继续教育研究,2003,(2):104-106.

[5] 王孟洋.大学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现状的研究与分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6] 黄淑婷.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8):141-142.

[7] 陈素权.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及其调试[J].思想理论研究,2007(2):86-89.

[8] 倪亚红.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硕十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