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共管理原则

公共管理原则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4 17:08: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共管理原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共管理原则

第1篇

[关健词]人力资源;开发;激励途径;选择。

当前,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转变。人力资源不只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而且还是知识、信息的传播媒介和整合主体,人力资源通过对知识和信息的吸收、处理和应用,创造着新的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可以说人力资源是国家间竞争的关键,是经济社会发展根本性推动力,是核心资源。

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S·贝克尔提出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也印证了人力资源作为核心资源的地位。通过对人类经济历史的考察,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与财富增长的根源。人力资本是指劳动力身上所具有的赖以获得劳动报酬或经济利益的专业知识、技能等的综合素质。它可以由组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性投资形成,表现为可以带来财富增值的资本形式。

各国政府的公共行政体系是引导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而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素质决定了政府公共行政体系综合能力以及国家间的竞争结果。因此,进行公共部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地开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关键。基于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趋势,激励成为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重要地位。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一个部分,不同于企业的和私人部门的人力资源。根据契约论的观点,公众与公共部门之间形成的是政治委托———的关系,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的人,而公共部门中的成员对公共权力的掌控和使用是在公众(委托人)的利益指引下,按契约约定的目的进行的。所以,公共部门中的人力资源的素质及其开发成为关键,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公务人员的素质及开发对政府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行政管制过多,行政执行不力,决策机制不健全,公务员自我定位不明、公共责任感不强、公共服务意识差,政府信用受到严重影响。这些既与行政体制有关,也反映了公务员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的现状。通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途径的选择能够使政府能力得以提升,能够重建公众对公共部门的信任,能够防止政府合法性危机和“软政权化”的出现。我国当前行政改革的目标就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选择怎样的激励途径提高公务人员的素质,是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

二、激励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面对全球范围内日趋激烈的国家间的竞争,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综合开发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政府公共部门能否生存、高效运作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组织在选择激励途径时,应以有效利用为重点,坚持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并举的发展思路,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实施各项政策,促使现有的人力资源调整结构,优化组合,以各种激励尽可能的释放其潜能。

将激励引入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正如麦克阿非和麦克利兰所评估的那样,通过适当的合约安排至少可降低政府成本的8%,有时甚至高达30%,可以说激励的作用是巨大的。

1.发掘公务人员的潜力。人都具有潜在的能力,一经发掘便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的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员的潜力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平常的工作能力水平与激发后的工作能力水平之间存在约60%的差距。充分发掘公务人员的潜力,既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也节约了行政成本。

2.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绩效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是否胜任某项工作,是否具有承担某项工作的能力和资格;二是从事某项工作意愿的强度,即积极性。在给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下,两个能力相仿的人,他们的工作绩效高低取决于积极性的高低,而积极性的高低又取决于激励方法运用的好坏。

3.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良好的职位设计、福利、社会保障可以使公务人员处于有利的发展环境中,但还应注重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学习。作为一种有效投资,“投资人力资源,实施优先发展”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战略共识。

4.弥补物质管理资源的不足。激励也是降低管理成本的手段之一。通过激励制度的设计,激发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可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并达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预期效果。

三、激励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途径选择。

1.重塑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激励机制。公共性是公共部门的首要特征。我们需要用新时期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来维护和加强公共部门的公共性,并以之激励广大的公务人员。而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核心是行政文化,行政文化是以一定的社会为背景,在行政活动中形成的行政意识、行政价值和行政心理倾向的总合。它表现为行政系统内部,人们所应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人群关系和价值观念等。行政文化对于公务人员的个性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有制约和影响,同时影响着行政组织的结构和效率,进而极大地影响了整个行政体系的构建。树立新时期的公共部门组织文化是人力资源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保障。

2.授权参与是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激励手段。在新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集权式管理的滞后性突显,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原来只有高层才拥有的足够多、足够快信息的状况,普通的公务人员也具有了快速汲取大量信息的能力,加上他们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使其拥有了一定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新世纪新阶段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事务也瞬息万变,愈加复杂,信息的即逝性、敏感性尤为突出,传统模式下的上级决策,层层传达、审批的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决策权的下移、分散成为必然趋势。主要的激励手段包括如下:

一、授权。让中层与基层的公务人员更多参与决策,使决策能够快速、准确地回应社会问题的发生。

二、分权。政府的职能转变也必然涉及分权,将权力重新合理的划分,一方面使上下级或部门之间关系得以合理的调整,另一方面使行政内部运行机制更加和谐。三、组织机制弹性化。根据形势的需要,设立虚拟组织取代常设组织,任务的完成即组织的终结,既充分利用了优先的资源,又节约了行政成本。而且公务人员会产生危机感,使其着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以便能够立足于逐渐缩减的公务员队伍中。

3.职位制度中的激励手段。科学的职位分类是激励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职位由于智能化设备的出现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一些新型职位应运而生,这是旧的职位分类所不能涵盖的;还有一些职位(如过多的行政审批职位)与新形势下追求效率与发展的制度相背离。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职位分类。另外,我国《公务员法》明文规定,我国公务员实行职位分类制度,但至今,对我国公务人员仍没有进行系统的工作分析。没有相应的职位说明书也是当前职位分类一大缺陷。旧的职位分类从客观上阻碍了公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另外,在职务的任职制度上取消职务常任制也是有效的激励手段。职务常任制的优点是保证了公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前进,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求公共部门进一步完善更新机制,加快人员更新流动速率,以适应飞速的发展需要,保证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活力,职务常任制受到了冲击。以实行职务常任制的美国为例,自上世纪末以来,裁减了几十万公务人员,具体方式有公共部门转制,鼓励提前退休,或以一次性补贴的形式鼓励其脱离公共部门重新就业。另一方面,推行合同雇佣制,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开始效仿私营部门,用越来越多的临时工代替专职公务人员,既降低了费用,又增加了灵活性。这无疑给在岗的公务人员带来了危机感,也激励了他们更努力的工作。

再者,建立开放的职位体系是更全面、有效的激励方式。应该说,在公共部门的每一层级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都将为本部门带来新鲜的活力。而现行的职位招聘大多局限于基层职位,中高级开放的职位较少,使得一些高级的优秀人才难以施展才华。因此,公共部门应该加大招聘力度,拓宽所招聘职位的范围,建立中高级和基层立体开放的职位体系,从而使公共部门能够迅速充分的使用更多的优秀人才,确保行政体系健康高效的运转。

4.公务人员复合能力发展的激励途径。培训与学习是提升素质的关键。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中心的新经济。培训与学习推动了公共部门员工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满足着公众对政府及公营部门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要求。随着培训功能的不断强化和学习组织的形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已经法制化、规范化,建立了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内容、种类、方式、机构、教学等制度,形成了公职培训的职业化队伍,不断实现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目标。

第2篇

城乡结合部幼儿园新的管理模式需要公共关系管理公共关系管理学认为现代化的组织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以和周围环境建立广泛的横向联系为基础。随着教育体制的转换,城乡结合部幼儿园需要面对着越来越多的与自己相关的社会集团和社会组织,园所与这些社会集团和社会组织的关系状态对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影响重大,对幼儿的教育质量关系重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也给快速发展的幼儿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被推向市场,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原则影响着幼儿园的生存,幼儿园在管理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教学计划、保证幼儿安全等常规性的管理水平上,还需要不断优化关系幼儿园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挖掘可以利用的外部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自己,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与家长、社区、小学、各姐妹园、上级主管机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术团体等单位友好往来,了解各方面信息,从而改善本园管理水平;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需要能够凝聚园所内外公众的力量,迅速、正确、合理地解决问题,促进自身的发展等。这一切目的都需要借助有效的公共关系管理活动才能够实现。

城乡结合部幼儿园良好精神环境的营造需要公共关系管理幼儿园所营造的精神环境决定着幼儿园发展否充满生机与活力,精神环境是影响人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关系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及发展。城乡结合部幼儿园良好的精神环境,既包括包括幼儿园内部的职能部门之间和教职员工之间配合默契、步调一致,教职员在工作中是心情舒畅、团结一致、士气高昂的,同时也包括幼儿园与周边或有关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使本部门的工作得到大家的信任和理解。幼儿园实施公共关系管理可以达到的目的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协调幼儿园内外的各种关系,建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精神环境。

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原则

(一)公共关系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性原则幼儿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幼儿教育目标,它是幼儿园开展一切活动的依据。幼儿园在制订工作计划时,要考虑到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性,使公共关系管理常规化、系统化。公关目标要围绕着幼儿园的总目标来制订,把公关活动作为幼儿园所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公关目标要通过有意识的、有规划的、连续的、全方位的公共关系活动来实现,不是仅靠零零散散的有限几次公关活动就能达到的,公关活动的开展要与管理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

(二)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原则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就倡导儿童利益优先,我国政府签署《儿童权利公约》,并且将儿童优先发展这一原则要求写入了宪法。作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机构,幼儿园要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公共关系管理中所开展一切活动要符合幼儿实际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

(三)专人负责的原则幼儿园公关人员应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全面的交际能力,能准确地把握时机;同时要正直、热情、耐心,热爱本职工作;一切从本园利益出发,不厌其烦地向公众解释和宣传本园的目标和宗旨。(四)全员参与原则幼儿园公共关系涉及到幼儿园的方方面面,不是几个工作人员能独立完成的,特别是在当前师资短缺的城乡结合部幼儿园,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因此,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全员参与到公共关系活动中来,自觉地建设和维护幼儿园良好形象。

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的内容和途径

(一)理顺内部公共关系

1.园长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把握整体办园方向。园长的角色具有多重性,是受幼儿园管理过程中各种管理关系的制约的,可以说,园长既是幼儿园管理的主体与承担者,又是幼儿园管理关系的创造者。]园长要把握好幼儿园发展的正确方向,理顺内部关系,树立幼儿园良好形象,使园所始终处于和谐状态。首先,园长要掌握用人之道。园领导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科学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教职员工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的才能与智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理顺学校内部关系时,园长要认真分析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人才分类,做到人事相宜,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此外,还要避免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内部互相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在整个幼儿园内部做到人人都有事干,事事都有人干,教职工各尽其力,各尽其才,有效实现内部公共关系结构的优化。其次,优化幼儿园人际环境。园长应加强幼儿园管理中的人文精神,要深入教职工中去,通过与他们平等真诚地交谈,清楚了解教师的心理需要,真心实意地去尊重教职工,关心爱护教职工,用情感手段激励他们热爱事业;对他们的缺点不能苛刻指责,要热情帮助使之改正;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充分肯定,给予奖励,激励他们奋发上进。园领导在管理中要尊重教职员工的人格尊严,避免高压式的管理方式,尊重他们的知识,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隐私。领导者要以身作则,要求教职工做到的自己要能够首先做到,为教职工树立榜样。在幼儿园管理中要明确责、权、利的关系,激扬正气,鞭挞邪气,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同时,还要注意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师,能够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有容人雅量,把大家团结在一个祥和、温馨的大家庭中,要避免任何削弱了集体战斗力的矛盾发生。

2.提高教职员工的公共关系主体意识。首先,要健全幼儿园民主管理机制。幼儿园良好的公共关系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使他们在工作中具有方向感、信任感、成就感和温暖感。公共关系管理特别重视对话在管理当中所起的作用,强调在管理者与教职员工之间要建立正常、通畅、制度化的对话渠道。通过对话,管理者可以很好地向教职员工解释园所的政策和活动,明白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更好地开展工作;教职员工也可以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向园所管理者反映意见及改革建议。管理者与教师通过对话充分做到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管理的过程中让每个教师都能参与进来,能有机会表达自己意见和建议,充分表现自己。同时,管理者还要增强管理的透明度,尤其是当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时候,让他们了解幼儿园领导是如何作出决策的,并对领导的工作进行监督。其次,帮助教职员工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幼儿园的工作是烦琐的、辛苦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园所领导重视和积极开展组织内部的各项公共关系活动,培养广大教职员工敬业乐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用全园教职工所共同信念和认可的目标宗旨来组织、动员和激励全体教职员工,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认同个人与园所的关系,获得归属感和荣誉感,并且把日常工作与高层次的价值目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以自己的才干实绩赢得同事和家长的承认和尊重。

(二)重视外部公共关系

在课题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领导者相对更重视内部公共关系的管理,忽视了外部公共关系工作和其重要性,认为只要园所内部公共关系协调了,教育教学质量就可以上去了。园所与外部公共关系是决定园所良性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园所外部公共关系的影响作用,时时处处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同时,要充分理解外部公共关系的复杂性,打破封闭保守的思想框框,对外界进行深入的了解,细致的分析,慎重对待不同的外部公共关系。

1.正确认识园所外部公共关系。幼儿园外部公共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与家长的关系。幼儿园与家长的关系是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的核心,园所不仅要把家长当作幼儿园的服务对象和教育合作者,更要把家长当作幼儿园公共关系的首要对象。在管理中,园所要调动家长关心、支持、参与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家园合作,帮助他们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密切亲子关系。实现家园合作,提高幼儿教育教学质量。(2)与社区的关系。城乡结合部幼儿园总是处于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社区具有结构的稳定性、相对独立性、发展不平衡性等特点。]幼儿园作为社区的教育机构,应根据其所处社区的特点,处理好与社区的关系,主动做好社区工作,整合和利用幼儿教育资源,推动社区学前教育发展。(3)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在办园过程中,幼儿园要主动通过与主管部门的联系,取得理解和支持,协助幼儿园解决办学经费、师资等各种问题。(4)与政府的关系。政府是国家的权力执行机关,有教育、文化、卫生、财政、审计等机构,具有有公共服务职能。园所应当与这些机构搞好关系,争取政府对园所的了解、信任与支持。园所要主动与有关的政府机构取得联系,善于调动政府人员支持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以赢得政府的信任与赞誉。(5)与新闻媒介和专家的关系。新闻媒介具有传播信息快、影响力大的特点,是沟通园所与大众的桥梁。园所应与有关新闻公众建立经常联系,邀请他们参加园所举行的活动,为园所作广泛的宣传报道,通过新闻媒介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园所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主动与幼教专家联系,利用他们的专长为园所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以促进城乡结合部幼儿园更快更好的发展。(6)与小学的关系。儿童的成长有一定的阶段性,又具有连续性。“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明确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4]幼儿园要加强儿童入学所必备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规则意识的培养,通过带领儿童参观小学、开展联谊活动等措施,为他们进入小学后的良好发展创造条件。

2.广泛收集信息。信息是决策的依据,园所要发展,就需要广泛收集与己有关、于己有用的各种信息,通过适当的方式和必要的手段汇集在一起,以此为基础作出正确决策。农村幼儿园可以通过接送幼儿时的随机沟通、亲子活动、家长座谈会、发问卷、家园联系册等方式来了解家长对幼儿园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教师座谈会或对上级领导以及有关专家进行访谈来听取对幼儿园的各种反映。有条件的园所还可以通过外出参观了解其他幼儿园管理上的新举措,为本园管理提供参考。

3.树立幼儿园良好的形象。幼儿园是基础教育机构,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培养人的场所,是发挥教育功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幼儿园要立足于服务家长,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当前城乡结合部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的状况下,幼儿园更需要以良好自身形象展示在公众面前。良好形象的树立与幼儿园的公关活动密不可分,幼儿园不仅要向公众宣传自己,展示自己,还要根据公众需要作出调整,不断完善自己的形象。

第3篇

公关礼仪是人们从事公关活动的行为规范。由于公关礼仪是建立在业缘基础上的现代礼仪,因而它除了遵循人类共同应有的交往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礼仪的系统整体原则

礼仪是一个完整体系,几千年来已经无所不包,因而在对外交往和公关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它的整体性,并注意采集信息应完整,因为来宾或合作对象的性别、年龄、国籍、州籍、民族、宗教、信仰、职业都决定了他适应并喜好什么样的礼仪接待,搞错一个环节都可能招来“100-1=0”的效果。

(二)公平对等原则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礼尚往来”,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傲慢,冷漠,或曲意逢迎,都会被视为不礼貌。应公平大方,不卑不亢,主动友好,热情又有所节制。

(三)遵时守约原则

现代社会社会节奏加快、遵时守约更为重要,无论什么理由,不遵时守约都是不礼貌的,再正当的理由失约后也应道谦。

(四)尊重习俗原则与风俗禁忌原则

“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进门见礼,出门问忌”,这些有益的格言都说明尊重各地不同风俗与禁忌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外交往中不懂外国禁忌,不懂不同民族的禁忌,可能会造成不愉快的后果。

(五)和谐适度原则

使用礼仪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恰当处理。

(六)外事礼宾顺序原则

(七)女士优先原则

“Ladies first”,(女士优先)是西方的一项体现教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绅士风度与骑士风度的体现。虽然男女平等了,但在涉外时这一点是万不可忽视的。

第4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施工管理

一、高速公路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

公路施工现场管理实质上是企业各项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工作在生产现场的深化和体现。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就是追求企业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在生产现场的最佳结合,实现施工企业整体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落实等。具体优化措施有:第一,均衡地组织施工生产,实现施工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在不影响生产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市场供求,为用户提供经济环保的建筑材料,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作业。第二,科学合理的组织施工,从根本上杜绝施工生产中的浪费现象,现场协调作业,发挥其综合管理效益,尽可能地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真正实现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优化人力资源,组建高素质的施工团队。第四,加强定额管理,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物耗及能耗降到最低,减少物料积压占用资金。

二、高速公路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变更大,浪费多。由于地质条件、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一些设计阶段的计划无法执行,实际施工过程中被迫修改,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开支。以姜眉公路宝鸡段为例,该工程的施工地段在秦岭深山的古褒斜道上,地质结构复杂,路线沿红岩河、龟川河逆流而上,穿山跨河,桥、涵、隧工程项目多,雨水的冲刷使姜眉公路宝鸡段原工程设计在很多地方存在不完善或不尽合理之处,随着工程建设的逐步深入,只有变更原设计才能符合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2.工期短,难度大。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任务繁多,对建设的速度要求过快,往往是在紧张的施工建设中,就有很多高速公路在等待开工。然而,我国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测绘管理方式还属于粗放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难以精确控制土石方费用,耽搁工程进度,测量工程事故也时有发生。

3.监督管理不严。有些公路监理责任心不强,承包人没有预先提出质检申请,监理却做了质检工作,出现先检验而后有检验申请报告的现象,违反了施工监理的正常程序。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不按规定频率检验的情况。如在路堤的填筑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填筑分层厚度和压实度,要求每填筑完一层,承包人必须自检,监理要抽检,压实度合格后才能填筑上一层。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有的承包人只强调施工进度,未按规定频率进行自检,监理也不按规定频率进行抽检,这显然有悖于施工监理程序。企业自检、监理抽检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关键性环节。二者缺一不可。

三、高速公路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化,现场资源高效合理利用,现场设备布局科学安全。

二是经济性原则。采用先进技术,有效地使用各种资源。降低建筑运行费用,使建筑造价得到节约。也就是说,要使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消耗率降低至最低。材料尽可能选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尽量对工农业废弃物材料进行再利用。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产生循环经济效益。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

三是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施工现场涉及的人员多,部门杂,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它可以高效地协调施工生产活动,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聪明才智,克服主观随意性。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四、提高高速公路施工管理质量的策略

1.做好高速公路质量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使质量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开工前要认真学习合同文件、落实岗位职责。各个单项工程开工前,要对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进行工程施工严格考核,做到工程施工严格按设计与“技术规范”操作。通过教育与考核,实现全体施工人员持证上岗、挂牌作业。

2.落实高速公路质量管理责任制。为了加强质量管理,施工企业中标后,要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建立项目经理部、工程施工处、专业工程施工队三级质量管理体系。成立工地试验室、质量自检组、资料整理组,各尽所能,各司其职。项目经理作为质量第一责任人,质检负责人全面负责质量管理工作。工程施工处以各处处长为质量第一责任人,质量自检员负责该处的质量自检工作。施工队以各队队长为质量第一责任人,由质量自检员负责该队的质量自检工作。制定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到质量责任,层层落实。

3.严格执行高速公路质量控制程序。根据工程的合同要求,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在每个单项工程开工前,要先上报后开工,在施工中,要先由施工企业进行质量自检,自检合格后,申请监理工程师抽检,抽检合格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4.加强高速公路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认真做好工地试验工作。项目经理部要成立工地试验室,并配备业务精通、工作认真负责的专职试验人员,认真开展工地试验工作,为工程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工程开工之前,项目经理部要组织技术人员对导线点、中桩和高程进行反复测量,使之达到闭合要求。保证中线和高程误差在规定允许的范围之内。在施工过程中,要重点对公路路基中线及各个桥涵构造物的平面位置、高程、预制构件的几何尺寸等进行严格控制,使各项测量成果均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

5.认真做好试验路段的施工。在工程全线开工之前,认真做好试验路段的施工,确定具体的施工操作方法,确定各项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及质量控制措施,用于指导全线工程的施工。便于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施工方案。

参考文献:

[1]黎柏青.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有效控制成本的方法[J].吉林交通科技,2006.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定义;原则;措施

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管理,从字面上来理解是指在建筑工程中,对存在于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项技术性的建筑工作都进行一系列的控制、组织和管理的活动。施工技术管理是基于现场施工的客观规律之上的。建筑企业要通过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探寻并采取既科学又有效的技术管理方法,根据建筑工程的既定目标来对工程的具体施工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安排,从而实现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有序性,达到缩短工期、控制造价、提高效益、确保质量等目的。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管理的职能,促进技术性工的有效开展。

1 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管理原则

1.1 施工技术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原则;规范化与标准化是施工技术管理的的基本要求,只有规范的、标准的施工技术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实现预想的建筑效果。各项施工工作都必须要遵守科学合理原则,科学的设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性,满足当代现代化发展对建筑工程的客观要求,实现施工技术管理的科学化。

1.2 保证在经济上获利原则;施工技术管理不仅要顾及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还要注重和考虑市场需求以及建筑成本。不能为了盲目的追求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铺张浪费,忽略了追求经济效益这一根本目的。

1.3 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的有关规定,坚持走科技发展的道路,严格执行有关的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从切身实际出发,努力适应当代的社会环境和建筑环境,有效增强建筑企业的竞争活力。各建筑企业要及时追踪国内以及国外的一些较为先进的施工技术管理方法,加大企业的科技投入,加强企业的自主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施工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的贡献率。

1.4 施工技术管理具备一定的可追溯性,要强调并采取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书面程序,以满足其可追塑性的要求。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要做到精细化、格式化和书面化。另外强调把经济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及可行性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强化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管理。找到科学全面的信息来源,建立迅速畅通的信息渠道,形成一个纵向到底的、横向到边的、统一的、有效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网络系统。

1.5 一切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都要从具体的用户出发,力求满足建设单位提出的各种要求。倡导进行绿色的现场施工,构建和谐的建筑企业。竭尽全力的去实施建筑企业给出的具体管理方针,追求卓越的技术管理,铸造高精质量的建筑工程,改进环境条件,保障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 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管理的优化措施

2.1 明确落实施工技术的管理责任。

在建筑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管理的负责人应该要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起高度的责任,这就要求相关的管理负责人能够及时而且正确的发现并解决在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技术性问题,把工程设计图在施工现场准确的展现出来。与此同时,还应该要对测量数据、计算数据进行严格的复核,参与到各种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半成品工程的质量以及各道工序的施工质量等的控制当中。总而言之,要明确施工技术管理负责人的具体责任就是要发现并解决、管理和控制所有对施工进度有影响的技术性问题,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技术的质量。

2.2 技术交底要做到准确及时。

技术交底是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它是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整个工程的质量得以保障的关键。所以,不论是整个工程的施工,还是一小部分工程的施工,技术交底都一定要做到准确、及时和全面,特殊建筑工程中的技术交底尤其要加强。对于业已建成的工程成品的保护以及易于发生质量问题的部分和基础性施工技术的具体要求等的管理工作应当加以强化。技术交底的具体情况是:施工单位的高层技术负责人向下一级负责人完成技术交底工作;施工项目的具体技术负责人向施工队伍的班长或组长完成技术交底工作;施工队伍的班组长又向工段和班组的负责人完成技术交底工作。通过这种逐层的技术交底,深化各个技术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对建筑工程的设计要求和意图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技术的质量,创造出精品工程。

2.3 建立和完善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得以达到设计要求的重要保障是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基于此,技术管理人员必须认真贯彻并执行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技术法规、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不断的对施工技术人员、施工管理人员的知识进行培训和强化,以提升其实际执行能力。除此以外,还要坚决的杜绝违反建筑标准、强制性规范等的行为和现象的发生,对这些违反行为和现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依据相关的规定对有关人员进行严厉的惩处,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

2.4 对施工图纸进行认真的会审。

在施工技术的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理解并掌握建筑工程的设计意图以及保证工程基础部分的技术质量。施工技术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在建筑工程中标以后,认真仔细的做好有关的施工准备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和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一起,认真的会审施工图纸。在保证建筑成品的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多方协商,及时准确的解决施工单位针对设计图纸所提出的问题和更改要求。技术管理人员要保证对施工图纸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对设计图纸的有关说明和相关资料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看其是否是齐全完整的,需不需要加以补充和完善。

2.5 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

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是以工程项目的合同文件中的质量条款作为具体准则的,建筑工程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的质量、工程施工的工艺以及维护和保养等多个方面。为了及时准确的解决那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设计的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成立一个技术攻关小组对施工技术管理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以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除此之外,对于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技术管理上的失误而引起的质量问题,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必须要认真的对待,并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解决方案,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

3 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管理是施工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整个工程质量的好与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施工技术管理的作用就要技术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并掌握其概念,对其定义有相当程度上的认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技术管理的有关原则,不得违背;依据施工技术管理的定义以及其有关原则,探寻并采取可以优化施工技术管理的各种措施,最大限度的发挥施工技术管理的质量保障作用,创建高精质量的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谢志聪.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分析[J].广东科技.2007年第S2期

[2]冯春晖,赵秀斌.如何有效提高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J].科技风.2011年第16期

[3]孙叶秋.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23期

[4]刘广泉.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技术管理论述[J].科技风.2012第15期

第6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高校附属医院;原则;措施

管理会计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综合体[1]。随着全国医疗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大中型医院也开始相继设立了管理会计,那么作为事业单位的医院,其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同行。

一、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原则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全局性的经济管理活动。其总目标是促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从医院业务工作实际出发,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原则重点在以高质量、的准确信息服务于经营与管理决策上。

(一)服务性原则

与其它管理会计的职能一样,医院管理会计并直接实施管理,而是为医院领导加强管理、作出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这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时,首先要力求全面系统,要从临床经营、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医院领导和责任单位决策及协调的需要,要具有宏观战略特点;其次要注意可理解性,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同于机械性、专业化、程式化的财务会计报表,既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易于被决策者理解,既要以带有分析性、探讨研究性特点,还要立足实际,增强实用价值。

(二)准确性原则

管理会计信息虽不同于以数字为主构成的财务会计报表,要以表述性语言为主,但必须以真实性为生命,首先要准确,不说“过头话”,不作无根据的主观推测,其次要可靠、可核,与其它会计信息并无矛盾,只存在不同的分析判断角度,不存在不同的结果。再次是客观,就事论事,不掺杂着管理会计人员的个人兴趣和偏见[3],更不以迎合领导和其它信息需要者的愿望去作片面分析和断章取义。

(三)实用性原则

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参考消息和“参谋意见”,而是正确决策必不可少、必须采纳,有重大实用价值客观事实。这就要求:一是及时性: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应能够及时满足医院经营管理决策的需要,包括及时产生、及时处理和及时报送;二是全面。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既有来源于本院内部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内部信息,也有来源于医院外部的诸如政策、环境、其它医院、本校其它部门的信息;三是稳健。管理会计人员在处理及提供信息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除所提供的信息本身要求真实、客观外,还要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诸多因素,包括时间、政策、环境等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

二、管理会计产生效能的保障措施

(一)争取医院主要领导的重视

管理会计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医院是否设立管理会计,取决于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与认识,管理会计对医院经营管理能产生多大的促进促进作用也要看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否则,再好的信息也难以体现出真正的价值,要争取医院领导重视,管理会计必须通过比较,将其有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因而,是否设立管理会计,则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而管理会计信息是否有助于加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要靠管理会计以各种方式充分展示其应有的价值,只有得到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才能够使管理会计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应用。

        (二)完善机构,加强制度化管理

为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与财务会计部门平行的管理会计部门。为防止机构繁多,便于协调工作,组建的医院管理会计科可与财务科合署办公,但管理会计科必须配备初具管理会计知识的干部和会计人员,并由院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考核评价单位管理会计师的工作业绩。

(三)明确工作重点

管理会计部门人员要经常列席部分院级工作讨论会,做好医院经营财务专题分析定期,按时提交分析报表、专题报告、项目预测分析、评价、建议等等。主要包括:(1)固定资产投资合理性分析。针对近几年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回顾和再评价,对银行信贷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对今后医院基本建设立项进行评估论证。(2)医院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通过对各科室实际人员费用及材料消耗的统计分析并制订出合理的消耗指标。(3)物资采购预测和决策分析。医院每年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资金额巨大。(4)管理会计要事前做好预测分析工作,制订资金使用计划,有效地避免任何盲目的设备采购和药品库存积压等问题的发生。

      (四)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素质高低来体现的。素质系指会计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了解心理(下转第39页)(上接第26页)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一是可以从医院现有财务人员中培训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通过参加相关培训,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二是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队伍,为推行医院管理会计打下坚实基础。 参 考 文 献

[1]胡玉明.高级管理会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6).

第7篇

    1、热爱本职工作,遵纪守法,熟悉本职业务,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给上级领导当好参谋。

    2、在筹建办主任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工业园区的安全保卫、绿化、环卫等综合管理工作。

    3、负责协调各工种、岗位之间的协同工作。

    4、协助筹建办主任组织拟定筹建办综合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做好园区日常管理工作。

    5、负责工业园安全保卫工作,督促安全巡查和门卫值班制度的贯彻执行。

    6、负责工业园区环境卫生清扫和“双创”等工作,每日坚持督促、检查、做好工业园区内清扫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制定、建立检查落实制度,落实环卫责任,圆满完成各项工作。

    7、负责工业园区绿化管理工作。按工作规范,每天全面检查生活区的绿化植被生长情况及绿化工的工作完成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执行。认真做好工作记录,收集、整理绿化资料,做好报表汇总、上报工作,保存和建立绿化档案。

    8、负责配合筹建办领导对工人进行行为规范、业务技能、遵章守纪、礼貌服务等方面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9、围绕工业园日常管理工作,协助领导做好与外部的相互配合与协调。

第8篇

关健词:薪酬管理公平原则激励功能

薪酬是企业(或组织)对它的员工给企业(或组织)所做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时、技能、经验与创造所付给的相应的回报或答谢。其实质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或交换。从市场角度来看,薪酬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市场形式,或称“人力资源价格”;从分配角度看,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要素贡献的回报,一般称作“劳动报酬”。

企业薪酬通常有下列三部分组成:(1)工资;(2)奖励;(3)福利。另外,员工持股、股权激励、股票期权等的形式也在充实着企业的薪酬制度。

在现阶段,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也就是按贡献分配,其本身隐含着等价交换的内容。中央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对企业的薪酬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薪酬的功能实质上就是能吸引来、保留住和激励起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吸引、保留、激励三者是一致的,就是薪酬的激励功能,或者称为薪酬管理的目标——即吸引和留住组织需要的优秀员工,激发起员工的良好工作动机,提高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鼓励他们创造优秀绩效的热情。

一、合理健全的薪酬制度的要素

1.补偿性要求能够补偿员工恢复工作精力所必要的衣、食住、行费用,以及补偿员工为获得工作能力以及身体发育所先行付出的费用。

2.公平性企业员工对薪酬分配的公平感,也就是对薪酬发放是否公正的判断与认识,是设计薪酬制度和进行薪酬管理时的首要考虑,因为员工对企业薪酬分配是否公平的看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竞争性竞争性是指在社会上和人才竞争中,企业的薪酬标准要有吸引力,才足以战胜其他企业,招到所需人才。所需人才是否可以获得,要视本企业的财力。但要有竞争力,开价应该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4.激励性激励性是指要在内部各类、各级职务的薪酬水准上,适当拉开差距,真正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5.经济性即考虑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提高企业的薪酬水准,固然可以提高其竞争性和激励性,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人力成本的上升。因此薪酬制度不能不受经济性的制约。

6.合法性即企业的薪酬制度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法律。

7.方便性要求薪酬制度内容结构简明、计算方法简单和管理手续简便。

二、薪酬管理的公平性

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在大部分人的眼中,薪酬既是对其过去工作努力的肯定和补偿,也是对他们以未来努力工作得到报酬的预期。因而,薪酬不仅仅是他的劳动所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其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了员工个人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

因此,薪酬的公平对员工的影响是巨大而又十分敏感的。薪酬管理中的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内部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及其对员工的心理影响:

1,分配公平性的特征

(1)主观性只完全凭当事者主观判断,不存在统一的客观标准,与当事者的需要、动机、经历、个性、价值观等个人因素关联很大。

(2)相对性与别人的比较得出,通过纵向或横向的,自身不同状态间或人际的比较而产生。

(3)保健性指人们在对自己及参照者的收获与贡献之比作对照后得出的感受,或心安理得,或觉得吃亏了心中不满。

(4)扩散性与行为倾向性指若某人对某项分配产生了不平感,他便会气愤、焦虑、心理失衡、波及到他在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情绪和态度。不仅如此,他还会产生要去改变他认为不公平的根源意向。

(5)内部公平性与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指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所获薪酬应正比与各自的贡献。只要按贡献律,比值一致,便是公平。外部公平性是指统一行业或同一地区或等同规模的不同企业中类似职务的薪酬应当基本相同。因为员工的分配公平感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相互比较,还取决于同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的比较。

(二)企业内部薪酬公平的特点

薪酬的内部公平,是指员工对自身工作在企业内部的相对价值认可。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员工将自己的付出、所得与企业内其他员工的付出、所得进行比较,进而判断自己所获薪酬是否具有内部公平性。当员工发现自己的“收入——付出比”与其他员工的“收入——付出比”相同时,他就会获得薪酬的内部公平感;反之,则产生内部不公平的感受。

企业在薪酬管理中能否做到公平地对待所有员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研究表明,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关心薪酬差别的程度高于关心薪酬水平。从企业服务价值链的角度看,如果薪酬没有体现内部公平,员工满意度会降低,必然影响由员工向客户提供的、决定客户满意度的服务价值,进而影响客户的忠诚度。因此,在薪酬管理中,内部公平是管理者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1.薪酬的内部公平是员工的主观感受

作为员工的一种主观感受,内部公平具有明显的个性特色。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员工的公平观念不可能完全一致。员工是通过比较“收入——付出比”来判断企业的薪酬是否具有公平内部性的,但个人的收入和付出具体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对这二者应该如何衡量?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往往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多为员工的自我理解和判断,与个人密切相关。个体的多变性决定了员工的公平观念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同二-员工对薪酬内部公平性的判断,也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此外,员工在判断过程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对有效付出和无效付出不加分辨,将无效付出纳入比较之中,并且存在高估、夸大自身付出、低估他人付出等倾向。

2.内部比较是产生不公平的方式

公平作为一种相对平衡的心理感受是通过衡量、比较产生的。员工对薪酬的内部公平感是通过内部比较获得的。在薪酬比较中,员工并不是仅仅将自己的收入与企业其他员工的收入进行比较,而是将自己的“收入——付出比”与他人进行比较。员工进行的不是简单的绝对收入比较,而是与个人付出紧密相关的复杂的相对收入比较,更多的体现的是个人的判断和分析结论。

3.追求内部公平的员工要求的是基于过程公平的结果公平。

在判断薪酬是否具有内部公平性的时候,员工之所以关注自己和他人的付出,实际上是要求薪酬体现出彼此在劳动付出方面的差异性,追求收入和付出正相关。具体而言,薪酬应该体现出各种工作不同的价值含量,体现出各个员工不同的个人劳动生产率。

三、实现薪酬的内部公平方法与途径

基于薪酬内部公平性特点分析,实现公平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薪酬内部公平观的建设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宣传与薪酬制度公平一致的理念,帮助员工对公平的有正确认识。引导员工树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建立内部一致的薪酬公平观,避免由于不合理的公平标准引起的不合理的薪酬内部不公感。

通过规章制度、薪酬手册制定明确的薪酬标准,以此营造并强化内部一致的薪酬公平观,在公平观的建设和宣传中,企业应对“付出”与“有效付出”、“收入”与“部分收入”、“全部收入”等概念作明确地辨析,彤成统一的公平标准让员工明确:在工作中的一切努力是“付出”,但不等于“有效付出”。能够创造和提升企业价值的付出才是“有效付”,反之则为“无效付出”。薪酬鼓励的是“有效付出”。

2.薪酬制度设计应体现员工劳动的多样性和能动性

(1)薪酬制度设计的出发点要体现公平,同工酬,不同工则不同酬在制定薪酬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员工劳动的多样性,公平确定企业内部各职位的相对价值。不同职位的薪酬水平的排列形式必须保持公平性和一致性,在薪酬水平等级的多少、不同薪酬水平之间级差的大小以及确定薪酬级差的标准等方面体现出公平。

(2)关注个人绩效,按绩分配。区别同一职位的胜任者、合格并和不合格者,将这些差异在薪酬制度中加以体现,确保员工的薪酬与其绩效一致。

3,强调薪酬制度的有效执行

制度的执行与制度的建设同等重要。公正的薪酬制度唯有获得有效地执行,方能实现“公平对待每一位员工”。在某种程度上讲,强调有效执行就是强调程序的公正。制度是基石,程序则是保障。公正的执行程序保障着公正的薪酬制度的真正实现。健全的考核制度和措施,能使员工普遍感到公平与公正,从而增强工作满意感。

4.做好职位评价工作

职位评价是根据各职位对企业经营目标的贡献,对企业中的各个职位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决定企业中各个职位相对价值的大小,从而确立一个合理、系统、稳定的工作结构,开发一个工作价值的等级制度,在此基础上确定各职位的薪酬级别和职位待遇。职位评价将企业内所有职务的工资都按同一贡献律定薪,使员工相信公司每个职位的价值都反映了该职位对公司的贡献。由于它对薪酬的基础作了明确、清晰地限定,避免了由于薪酬基础限定模糊引起的员工不信任和对偏袒、歧视的怀疑。员工对各职位间的价值差的接受性相对较高,对绝对薪酬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随之增强,易于获得薪酬的内部公平感。

5.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沟通机制

引入督机制,保障薪酬制度的有效执行。可以通过上级、同级实施监督。比如核定员工绩效薪酬时,可以采取上级建议、隔级核定的方法。这样既可避免由于下级矛盾或过度亲密引起的过高或过低的判断;同时,隔级核定也使得管理者可以从更高层次审视该员工的绩效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减少有限视野下对组织整体薪酬内部平衡的忽视。管理者要建立沟通机制,搭建高效的沟通平台,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与员工进行积极地薪酬沟通,充分发挥员工的监督作用,保障公正的薪酬制度得以公正地执行。

四、努力保障薪酬激励效能的最大化

1.在薪酬构成上增强激励性因素

从薪酬构成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保健性因素和激励性因素。真正能调动员工工作热情的,是激励性因素。因而薪酬的体系,不仅包括基础工资、绩效工资、期权期股,还包括如何给员工提供人成长、工作成就感、良好的职业预期和满意度的激励成分薪酬内容。

2.重视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感受

企业薪酬设计应遵循“公平与公正”原则,特别是对内公平,不同部门之间或同一个部门不同人之间,薪酬水平必须反映岗位责任和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薪酬差别必须合理。企业内部薪酬的不合理,会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以及相同部门个人之间权力与责任不对称,使部分员工_在比较中,有失公平感,造成心理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