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5 17:13: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高校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自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高校聘用了大量农民工从事保卫、保洁、餐饮、绿化维护、水电维修等工作。高校农民工已成为高校一支数量较大、不可或缺的队伍,为高校的后勤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理清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对有效开展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一、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性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价值、目的的总的看法,指导着人生道路的前进方向。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的评价和认识,是衡量价值的标准[1]。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去探讨世界,都会去思考人生,都会去考虑自己的行为价值,高校农民工也不例外。对高校农民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深入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开展国情、省情、校情教育,帮助高校农民工树立科学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使命[2]。

2.普法教育

我国自1986年实施普法教育规划以来,公民法制意识整体上有所增强,但农村和城市农民工的普法教育还比较薄弱。高校农民工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属弱势群体,需要法律的保护。高校农民工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在法制社会的背景下,也需要加强法制学习,以此来指导和规范自身的言行。对高校农民工开展普法教育,重点是加强《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选举法》、《经济法》、《民法》、《交通法》、《治安管理条例》等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的学习。通过普法教育,高校农民工能知法,了解一些常用法律的基本内容;守法,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用法,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公民道德教育

一是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由于文化水平和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原因,高校农民工确实缺乏在高校生活和工作的必要常识,需要对他们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和教化他们遵纪守法,文明行事,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二是进行家庭美德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农村离婚率不断上升,少数农民工在务工城市非法同居、重婚、、等社会现象比较突出。为此,有必要对高校农民工进行家庭美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育观和家庭观,增加他们的家庭责任感,维护农民工家庭稳定[3]。三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高校后勤从事的是服务性工作,要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对高校农民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使他们做到爱国爱校、服务师生、爱岗敬业、周到热情,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自强奋进,奉献社会、传播文明[4]。

4.日常文明行为和科学习惯教育

来到新的环境,高校农民工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高校这样一个特别讲究文明的地方,很多在农村习以为常的事情可能就会被视为不文明行为,而这正是阻碍高校农民工融入高校、融入城市的主要原因。对高校农民工进行日常文明和科学习惯教育,重点是帮助他们养成不乱丢垃圾、不乱倒污水、不随地吐痰、不混用餐具、不滥捕食野生动物、不愚昧迷信、不手蘸唾液点钱物、不共用毛巾洗脸盆、不赤膊外出、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大声喧哗、喝酒有节制、咳嗽喷嚏掩饰、饭前便后洗手等一些良好的习惯。

5.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农民工面临的社会、生活、工作环境复杂,综合压力巨大,很容易产生自卑、自闭、孤独、怨恨、压抑、悲观、失衡、仇富、仇官、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迫切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农民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宜通过自我意识辅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恰当的个人自我概念,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宜通过情绪辅导,帮助其提升自我情绪认识能力、自我情绪控制能力、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预见未来的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宜通过人际交往辅导,帮助其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掌握人际交流所必需的礼仪、规范,以及待人接物的方法、技巧等[5]。

二、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营造人文关怀氛围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文关怀是对高校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剂和催化剂,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高校农民工进行人文关怀,就要做到尊重农民工、了解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关心农民工,真正消除对高校农民工的误解、偏见和歧视,营造友善、平等、包容、和谐的整体氛围。工作上信任他们,多鼓励、少批评,多奖励、少惩罚,用平和的语言指出工作中的不足,用友善的态度提出改进的要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既乐于接受意见,又感受到温暖。生活上关心他们,管理部门要树立“他们为学校后勤提供保障,我们为他们生活提供后勤保障”的理念,多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多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日常交往中尊重他们,管理干部要牢记他们的名字,见面要先打招呼,根据双方年龄差距,称呼“师傅”,或省略姓氏直称名字,或在姓氏前加个“老”字,以拉近双方距离;他们主动打招呼,要热情回应;他们有意反映情况,应耐心倾听。

2.建立奖惩结合制度

无论哪一个单位,没有规矩,都不成方圆。高校农民工来自不同地域,当地风俗习惯各有不同,其文化程度、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参差不齐,有的还养成了自由散漫、纪律观念淡薄等坏习惯,单靠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地疏导、劝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高校农民工管理部门应在不歧视的前提下针对性地制定专门管理办法,根据专门管理办法或已有规定对违反劳动纪律的农民工进行处罚,强制其改掉不良行为。对于表现出色、工作成绩优异的高校农民工典型人物,高校要大力宣传,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高校农民工典型人物来自于高校农民工群体,和高校农民工工作、生活在一起,易于激发其他高校农民工的模仿心理,从而达到引导其他高校农民工向其学习、对照和效仿,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感情与行为的效果[6]。通过这种奖惩结合的制度,能使影响农民工思想政治道德水平提升的各种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程度,并尽可能地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能使积极因素转变为直接动力,让主导性的正面影响以最佳的形式和效果发挥出来[7]。

3.加强综合素质培训

对高校农民工进行培训,需要迫切、意义重大。对高校农民工进行培训,是高校农民工提升自身生活素养、真正融入高校和城市生活的需要;是提升高校农民工工作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是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需要;也是对高校教书育人职能的拓展与充实。对高校农民工进行培训,可以发挥三个平台的作用。一是利用高校所在社区建立的农民职业技术学校、农民工进修学校、农民工之家等组织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二是依托高校本科教育体系,鼓励高校农民工在遵守各项纪律的前提下进课堂、进讲堂、进礼堂和大学生一起听老师讲课、听专家讲座、看文艺演出。三是高校农民工管理部门针对性地建立培训制度,这是高校农民工培训体系的核心,主要目的是提高高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高校农民工管理部门对高校农民工进行培训,应坚持灵活机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培训原则;应采用现场教学、边做边学、从做中学的培训方式;应选用高校农民工感兴趣、实际工作需要的培训内容。

4.注重解决实际困难

农民工讲实惠,最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根据这一特点,高校就应将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为农民工办好事、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目前,从整个社会来看,农民工存在三大愿望,面临四大难题。三大愿望即提高工资待遇的愿望、获得平等地位的愿望、建立保障体制的愿望[8]。四大难题即工资按时足额领取难、劳动合同签定难、子女教育难和加入工会难[3]。如果能较好地处理上述三大愿望、四大难题的相关事宜,将会为高校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根据湖南省的相关规定及时调整了农民工的基本工资,使其能享受福利、年终奖,农民工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学校鼓励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他们参加文体活动、购买女性防癌保险等一系列工会活动。现在,有农民工成为了校运会的记录创造者,有农民工成为了所在部门的篮球主力,有农民工成为了歌唱团的积极分子。学校按国家规定与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为农民工购买了养老保险,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学校确保能将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到位;提供了独栋、专用的宿舍楼,免收租金;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附属幼儿园和中小学。对于管理能力出众的农民工,还提拔到基层管理岗位上来。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湖南农业大学农民工工作积极性不断高涨,流失率不断下降,思想非常稳定。

5.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目前,高校都面向大学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依托这一体系对高校农民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一是对新招聘的农民工进行心理普查,对老员工每年集中进行一次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二是每年举行一到两次心理讲座,让农民工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咨询工作;三是每周开放一到两天农民工专用心理咨询室;四是开通心理咨询电话;五是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开辟农民工心理咨询专栏;六是设立心理咨询信箱,收集农民工存在的心理问题;七是利用学校校报、电台、电视台、宣传橱窗、网站等媒体宣传相关知识,解答农民工反映的一些典型心理问题;八是每年举行两到三次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对农民工进行集体的或个别的心理咨询与指导。

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农民工管理者应以人为本,以农民工为主体,进一步完善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积极探索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努力开创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华启和.略论高校德育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J].抚州师专学报,2001,20,(4):33-36.

[2]王健.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2010.

[3]封福霖.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关注的特殊群体[J].行政与法,2004,(6):40-42.

[4]黄兴灿.“八荣八耻”视野下高校后勤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及举措[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11):189-192.

[5]许军民.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2):54-55.

[6]李昱,倪明胜.农民工“融城”心理障碍的消解路径与策略选择――以长沙、株州、湘潭的访谈记录文本为样本的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10-14.

第2篇

>>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本分析及其对策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本问题及对策研究 对如何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思考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观教育的思考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观教育的思考 关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思考 关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思考 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利用微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思考 关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4]李长春.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2-02-06.

[5]李怀录.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的理论解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第3篇

关键词 新市民 思想政治教育 尊严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1 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

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难点归纳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新市民思想素质总体水平较低,受小农思想影响严重。新市民与土地有先天的联系,加之生活环境的影响,封建小农思想可谓根深蒂固,加之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些不好的习惯和愚昧习俗被保留,自私自利化倾向严重。(2)新市民职业构成复杂,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新市民在城市里大都从事繁重而辛苦的体力劳动,各行各业都有,且来自全国各地,习惯风俗迥异,结成各种封闭群体,难以与外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开展针对性的工作。(3)城乡二元经济体系遗留的弊端,使得新市民在城市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融入城市;且他们是伴随着城市化出现的新问题,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能及时完善,各种政策资金的缺失不到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外部支持。

这些问题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障碍。但是在分析这些新市民群体时,我们却也发现了一些有利因素:如新市民很好保持的勤俭朴素的优良传统,他们也渴望进步,渴望融入新城市,并且随着80、90后农民工成为新市民的主体,新市民的自主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步增强,而且国家日益重视这样一些新兴群体,一些政策和措施逐步推出,这些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应当予以充分重视,并善加利用。

2 开展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始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生活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这一点对于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新市民就是有生活问题,所以才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拼的,他们的目标大都明确而简单,即多挣点钱,过上好生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到这一点,不能空谈如何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缺乏物质支撑的理想必然招致失败。当然对于如何改善新市民的生活水平和薪资待遇,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单独完成的,它需要协同国家、社会和企业共同完成,工作也非一朝一夕。但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针对新市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和维权意识淡薄,或者甚至即便想维权也无路可寻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成为新市民的传声筒和咨询机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入新市民群体,了解他们的心声,向国家反映,向社会传达;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供咨询,帮助他们采取恰当的手段和途径解决他们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监督企业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为新市民尽可能地争取合法利益。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大有作为。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短时间内也可能不会有什么效果,但工作只要持续不断地做了,一定会被新市民所知道所看见并最终认同。当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诚和诚意被新市民感受到,他们或许就会慢慢地愿意敞开心扉,接受并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而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后续工作的开展赢得了先机。

(2)整合资源,积极配合推动新市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将各项教育工作融入其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于无形。严酷的就业现实使得新市民普遍有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愿望,而国家和各地区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和资金投入,来扶持新市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里不乏懂得各种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这样一些人才集中起来,积极参与到相关部门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中,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间接渗透到培训活动中,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道德等。条件好的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可以直接开展这样一些培训活动,以无偿或者收费极低的形式吸引新市民前来参加,这样才可以调动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克服了新市民群体封闭性和职业构成复杂的困难。同时这也是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生活问题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

(3)注重从外部着手,创造有利于解决新市民问题的社会环境。新市民之所以难以融入城市而真正城市化,除了他们自身的外因和国家制度遗留弊端外,还与城市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新市民因为没有城市户籍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住房医疗等诸多问题已经让他们的思想和心灵饱受打击和摧残,而本地市民的冷漠和歧视、社会舆论的不公更让他们经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在城市找不到归属感,愈加的封闭和消极,只能拼命赚钱,然后离开。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且对于新市民来说也很不公平。他们干着最脏最累的工作,为城市的发展积累巨大的财富,可最终却一无所有,甚至还不为这个城市所接受。在2010年两会上,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而新市民的尊严和幸福在哪里呢?经济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首先为新市民营造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让他们生活的“有尊严”,精神上不那么贫乏。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工作时要多管齐下,在积极开展新市民教育的同时,还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市民教育,扭转本地居民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态度和看法,积极宣传新市民为城市化所做的业绩和贡献;积极倡导和谐社会理念,引导市民和社会舆论以包容甚至赞赏的态度看待新市民和新市民的价值;积极开展职业观教育,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只有真正学会了包容和理解,没有了歧视和偏见,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温总理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而新市民生活的有尊严,哪怕物质上一时贫乏,也不会影响他们建设城市的热情,因为此时他们建设也是他们自己的“家”,而不只是一个住所。

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繁重的工程,但它的必要性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利于提升整个城市化的水平,提高公众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科学发展观尤其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等。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清醒而充分的认识,既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又激发动力,给这项工作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同时我们也应当客观地看待新市民问题,既要看到其重要性和高难度,又不能人为地夸大。新市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相信也会在发展中得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勇于尝试,不畏批评和质疑,坚守自己的职责,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M].甘肃社会科学,2005(4).

[2] 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第4篇

一个民族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整个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目前,我们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这样一种状态:经历过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甚至是接受过高等教育走上社会的毕业生、知识分子依然缺少我们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些都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是处于首要地位的。由此可见,我国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应该从孩子抓起。但这一重要问题却在实施过程中受到我国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严重影响。

1.1教育不公平现象对流动人口子女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不公平问题,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难。很多农民工子弟学校学习生活艰难。有的农民工子女就算是进入城镇的公立学校,他们也经常被贴上民工子女的标签,受到同学们的歧视和不被老师重视;有的没有良好学习环境或是不被关心或者是在不好的学习环境中,这些孩子容易产生自暴自弃,或者是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导致自身得不到良好教育。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都得不到提高,处于道德危机的敏感地带。不成熟的思考方法和心智也让他们非常容易走上错的道路,触犯国家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他们从小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公平,人格的培养从开始已经处于不公平状态,最后思想道德品质也必将不会相同。

1.2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我国东中西部及城乡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重点”和“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造成的教育不公平都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建设。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弱势地区和弱势地区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就很小。或者他们中有的根本没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就算是受到了教育,所接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存在一个很大问题。资源分布不均、师资力量的悬殊,决定了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的地区之间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差异。在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学生得不到好的教育,思想政治品德建设也受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道德建设就无法开展,从而影响着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水平、道德水平。

1.3落后地区农村男女学生性别差异带来的教育不公平对农村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给对女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阻碍。重男轻女,导致了女生无法享受受教育权利的教育不公平。这些落后地区的家庭认为嫁出去女儿泼出去的水,没有必要在她们的身上投入大量教育资金。受教育程度低和不被家庭重视,会对女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很大影响,无法受教育或是受教育程度较低造成了女生性格上的孤僻怪异,她们惧怕与人交往、与外界产生隔阂,自卑、缺乏进取心和主动性,出现不健全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只有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女生的受教育权利,才能帮助她们形成健康、乐观的人格基础,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

二、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2.1改善观念,完善教育机制解决“流二代”的教育问题

对于从小伴随着打工父母在城市长大的“第二代”青少年,对他们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由于他们长期随父母生活在比较艰苦的社会的底层,受教育程度不高,又没有多少技能(他们的教育主要由教育质量较低、收费较高的城区私立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来承担),他们是“城市人”,又没有真正成为“城市人”。但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值又是以城市的标准来衡量的,他们希望自己在城市有较高的地位。然而,他们心目中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伴随着城乡差距始终存在着。城镇化过程中对“流二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促进教育贫穷人群向教育发达区域靠拢的发展过程。要最终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我们必须使流动人口子女能接受到与城市正规教育相一致的办学理念、管理体系、投资水平和发展目标一致的教育,这样才能获得使他们的身心和知识都获得全面的发展。

2.2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改变资源配置的模式

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是缩小东中西部、地区之间、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关键。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如果不加大教育投入,只是改变教育资源现存的分配模式,牺牲一部分学校的教育质量来实现教育公平;或者将教育产业化,把力量薄弱的学校交由政府管理,条件优越的学校由市场负责来发展教育,教育的公平发展还是难以得到实现。此外,还必须改变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应该改变现有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配置模式,使教育经费能够统筹配置。

2.3解决性别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需要从法律上保障女性的教育、开辟更多和更深层次的女生教育方式及途径、消除女生教育的心理障碍,增强对她们的心理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依法保证女生受教育是女性能够得到平等教育的有力保障和前提。我们必须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重视对执法的监督,把女生的教育问题落实到实处,制订能配合的法律制度。其次,各个层次的教育,要鼓励和开辟更丰富的内容和方式,让她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从思想上让她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努力学习知识才是改变她们人生之路的唯一途径。

2.4改变教育评价体制

教育公平基础上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把目光和中心转移到教师的创造性过程、教师本身的从教素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在学生健全人格、全面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改变社会对教育功能定位,加快促进教育评价体系的改变,让人们把学习作为提高自己的路径,才会让人们关注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完善,学历高低不再是评价自身最重要的思想观点。要解决这种教育不公平现象,必然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却刻不容缓,因为中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影响社会新生力量的隐患,同时也是我国现实教育的客观反映。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行政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The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not only play a role in many aspects of individual team construction, and can be matched with the other methods, enhancement effect, together play a role. This paper from the exis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personnel problems,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eam.

Key words: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ea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D412.62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行政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行政执法人员为对象,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更需要通过思想教育进行引导与调节。就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而言,运用的政治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可以整合执法队伍中的各种思想、观点,消除执法人员错误的思想观念,又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达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减少工作阻力的效果。

二、当前行政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分析行政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行政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理性地把握和分析当前行政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行政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者存在的问题

在实现和谐执法的过程中,执法队伍的教育和管理、执法队员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都在不断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面对出现的新情况,要求行政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方面,行政部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构成、教育者的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思想观念和文化知识的更新、新信息的接受等方面几乎是同步的,同时执法人员长时间处在第一线,和社会的接触要远比在机关内或校门内的教育者更为密切。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问题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空泛化、有效性不高。部分执法队伍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学习有关文件、宣读报纸杂志,往往流于空泛,没有将其与行政执法队伍的具体工作实际和队员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普遍的形式往往是开会,开会的内容又空洞乏味、没有吸引力,让行政执法人员无法产生兴趣。同时受执法工作性质和特点的影响,一线执法人员数量多而且比较分散,集中起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难度较大,队员接受思想政治学习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不够多样化。有的执法队伍关起门来起来做思想政治教育,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使得执法人员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执法队伍搞满堂灌、突击教育,表面上好像是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接受执法人员却“食而不知其味”。

(三)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执法队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没有对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监督的规定,导致监督方式简单、制约无力。一些执法队伍的监督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过程中,习惯于对事的纠正、整改,对责任人则是“既往不咎、下不为例”。监督的不力造成行政执法队伍思想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无法彻底消除,更难以达到监督的实效。

三、加强行政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

(一)大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一个合格的行政执法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在其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中居于首位。提高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把道德教育与人生观等教育相结合。二是把道德知识传授和执法实践活动相结合。三是把道德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依法行政是行政执法工作的基本准则,要结合“六五”普法教育的开展,把法制教育纳入到执法人员的学习计划,通过讲座、短期培训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

(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加强和改善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主要的教育途径外,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渠道,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针对执法人员因执法领域、方式不同而引起的心理问题,注重不同人员的个体差异,做好个性化心理疏导工作。一是要积极关注执法人员心理健康。二是要真情关爱执法人员。三是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执法人员的实际困难相结合。

(三)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机制

有权力的人往往容易滥用权力,要杜绝权力的膨胀和滥用,就要不断健全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规范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一是要加强权力机关的监督。二是要加强行政机关自身内部的监督。三是要加强新闻媒体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执法队伍建设的法宝,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的主要手段。

本文在分析当前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达到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志坚.关于行政执法队伍素质问题的思考[J].政府法制,2008(23).

[2] 刘征.关于加强行政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2(20).

[3] 柳莹. 浅析行政执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农民致富之友,2011(17).

第6篇

关键词: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65-01

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青少年本身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而青少年弱势群体又是青少年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 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界定

青少年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是指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生理、社会等原因,其生存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同龄人,在参与社会权益分配与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相对劣势的群体。青少年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青少年弱势群体和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生理性青少年弱势群体包括肢体残疾、精神障碍、身患疾病和无劳动能力的青少年;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控制和保障制度的变化,家庭和家庭功能的变化,学校收费、管理方式等的变化,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新的青少年弱势群体成员,他们属于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有: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弱势群体、家庭贫困的青少年弱势群体;能够部分得到家庭的支持而不能得到学校和社会支持的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涉及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进城务工的青少年;既得不到家庭也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有效支持的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有“三无”青少年(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抚养人),失学、失业青少年等。此外,问题青少年诸如少年犯也属于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二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及主要内容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协助其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整,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感恩教育和成才教育几个部分。

1.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青少年弱势群体大多深处逆境,在承受过多的挫折和打击时,可能会有轻生的念头,而生命是十分可贵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青少年弱势群体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自杀等行为对其生命的威胁。生命教育就是要要让青少年弱势群体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体会自我之社会生命,意识到人的生命必须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2.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青少年弱势群体因为其经济上、生理上等各个方面的不利处境,往往比普通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挫折,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时,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来自教育者的理解、支持、指导和帮助。挫折教育是对人们面对挫折时的一种态度和思维方式的教育,教给人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百折不饶的精神。

3.公民意识教育。

所谓“公民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国家主人地位、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具有积极影响。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主人意识,因此,青少年弱势群体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国家主人意识和祖国民族意识。(2)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式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并使其成为具有高度主体性精神的好公民是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任务。(3)民主法治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内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内容就是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民主与法治意识。

4.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感恩教育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对父母的感恩。父母赐予了子女生命,对父母的尊重与回报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二是对救助者的感恩。救助者对弱势群体施加帮助,并不是他的义务,而是一种善良与美德的体现,受助者必须心存感激。三是对生活的感恩,感恩生活,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灾难,保持对生活的激情。

5.成才教育。

成才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摆脱弱势,解决群体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对弱势青少年进行经济援助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帮助其彻底地摆脱困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帮助弱势青少年彻底摆脱困境,就必须帮助其发愤图强。具体来说,就是要帮助其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专业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科学认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这才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境地,实现自身发展的最重要环节。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全面分析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思想道德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实施科学的教育内容,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陆士桢,宣飞霞.关于中国社会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2,(7)

[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苏宁.关注成长——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当前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情况

1.1对于教育观念方面存在的偏差。经济问题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来说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主要根源。这直接导致了国家机构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的经济方面的支持远远高出了对其心理疏解和思想价值观的引导。经济援助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来说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础工作,是进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有效的方法。许多大学已经对大学生的经济援助建立了一个普遍而完整的资金援助体系,结合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经济援助,确保高校能够在整个援助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正确思想、价值观。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由于农村贫困学生的处境十分复杂,学生正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特殊阶段,受到工作复杂,精力有限等条件的制约,很难针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物质支持上的帮助。在这种条件下,对贫困大学生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的情况频繁发生。1.2对于贫困大学生特殊性忽略。农村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独特性,其二是贫困大学生常常面临与非贫困大学生人际交流融合的经济困难的困境。主要来说:首先,如果不突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很难将做到区分教育方式。大学在教育农村贫困学生时应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对这一群体的照顾和监督。主要原因是农村大学的贫困学生在心理和经济方面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生,有着明显差异。这是使得大学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体现教育的差异性。但是,现在很多大学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援助等特殊性考虑欠佳。第二,大学过分强调农村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难以表现出与其他群体的共性。大学强调农村贫困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很难表现出与其他群体的共性。采用特殊待遇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正性不仅难以实现,而且还会加剧不平等现象。因此,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资助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大学必须保证贫困学生群体与非贫困学生群体的平等,同时为两种类型的学生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和谐的交流平台。

2高校精准扶贫优势

2.1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的概念与模式。大学教育的精准扶贫是指,在大学扶贫工作中,深入了解扶贫、管理、培养,正确扶贫,以自我提高为主,通过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摆脱贫困,截断贫困一代之间的沟通[1]。适当的大学扶贫教育要求利用大学的优势和特点来确定大学生不同层次的教育扶贫责任。这不仅需要理论上的进步,技术上的创新和系统上的变革,还需要广泛的参与教育扶贫实践[2]。建立适当的扶贫新模式,其中四个主要群体(农民,企业,大学和政府)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四螺旋模型,为大学在贫困地区促进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并为农村地区的扶贫和繁荣提供有效的指导[3]。2.2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的理念。包括精神贫困和技术贫困等,导致农村地区贫困的原因有很多。这是大学教育适应贫困生的合理起点。大学致力于利用科研、能力、情报和资金优势来改善教育结构,以实现部分地区的教育扶贫。实现从根本上的改变“广泛消除贫困”是“准确消除贫困”,执行负担起地区准确消除贫困时代的关键任务[4]。

3有效发挥高校精准扶贫优势加强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工作的途径

3.1不断完善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层面的扶持。农村贫困大学生群体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特殊部分。也就是说,农村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经济问题上存在显着差异。因此,在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物质经济方面做好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首先,我们将扩大和分散贫困农村地区大学生的资助。大学可以通过促进公共关系以各种方式资助贫困的农村学生,例如向贫困学生捐款。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外部公共关系经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以充分发挥社会公益在学校中的作用,并鼓励农村贫困大学生学习和思考政治教育。其次,检查对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在筹集资金的与发放经济援助的过程中,大学应提高向贫困学生提供经济援助的准确性。以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身份的认定为例,由于某些学生的动机不纯,使用虚假报告情况时有发生,从而阻碍了学校为真正的贫困学生提供经济支持。此外,某些部门中颁发的贫困证明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大学资助命令。在此为基础上,大学应该不断完善农村贫困大学生认定制度,提高贫困大学生身份档案的可靠性。另外,大学应该专门设置资金援助业务咨询、匿名通报等热线电话,可以有助于大学整体资金援助业务的监督和管理。以及,要对农村贫困大学生隐私保护工作加以重视。向贫困农村大学生提供财政援助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可以提高对贫困大学生的财政援助的说服力。但是,公示以后,一些贫困学生以后的人际关系会受到影响,这也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因此,大学常常不得不指导贫困农村大学生的心理方面,努力解决经济援助的真正含义,并改变观念。对贫困农村学生的援助措施的隐私和安全性是高校应该快着重注意的,必须确保工作内容得到保护。3.2促进培养贫困大学生开展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5]。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身份的准确定位以便他们发展理论和政治教育以及学术技能的教育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大学通过交流支持贫困大学生,鼓励他们摆脱贫困,然后提高对思想政治文学人才的认识。其次,通过任命思想政治老师,大学可以帮助贫困农村的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并逐步使自己的对自身各个方面的了解变得更加清晰。大学需特别设有专门的学科部门,负责确定校长,教师和其他讲师的职责,并为来自贫困村庄的学生提供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大学需要对处境不利的学生进行培训,以学习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增强他们学习思想政治信息的能力。通过改善贫困学生的理论和政治教学方法,促进了她们对心理健康科学兴趣的形成,增加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对于处于特殊情况的大学生,大学需要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以改善其心理形象并确保其思想价值的恢复和稳定。

4总结

对于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的渠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的最高目标,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带来更多的快乐。而与其他普通大学生相比,农村贫困大学生作为特殊大学生群体,要通过教育,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和持续改进在增强他们对自我的信心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雪峰,王薇,刘璐.探析我国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下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J].陕西教育(高教),2020,(4):8-10.

[2]熊文渊.高校教育扶贫:问题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4,(23):43-46.

[3]程华东,刘堃.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以华中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建始县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7-22.

[4]李子华.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逻辑起点、实践困境及路径转向[J].青海民族研究,2019,(3):57-62.

第8篇

中国在小学开始开设政治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体、政体等基本常识,在初中、高中和大学开设政治课,这是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主,多以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思想为辅,全面教育学生对政治教育的认识,以灌输的模式教育为主。日本从小学到高中开设不同的德育课程,并根据不同时期人们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国强化了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工作,在学校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业成绩,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并定期开展家庭访问和家长会。在日本的日常道德教育中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教育,第一,开设“特别活动”,主要以课外学习室活动、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展开,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把德育目的、内容加以具体化的有效途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其达到育人目的的成功典范。第二,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观念,从而形成劳动意识,并通过亲身体验劳动养成积极参加劳动的好习惯,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善于与他人分享劳动带来的快乐。第三,加强学生指导,在学校及其其他社会具体生活中,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指导,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日常生活、卫生保健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树立了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做人准则,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原因

(一)地理环境原因

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岛国环境背后的岛国根性,让日本人拥有一种天生的自我认同感,他们以“我们”自居,认为世界除了“我们”就是“他们”,现代岛国部落的心态存在至今,即使日本各个国家引进了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意识,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日本人这种心态,岛国根性导致了日本人强烈的危机意识,因而日本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注重“忠诚”意识,以培养日本人对祖国的忠诚。防止日本人才的流失。中国地大物博,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道路是曲折的,让中国看到了希望,社会主义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因此我国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时以理论为指导,注重国家为本的方针。

(二)历史经济原因

我国自古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宗族意识的价值观念,在思想上以守成为主,与外族进行友好的往来,几乎不会进行侵略或掠夺,为了维持政治社会的稳定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以顺从、和谐为主流的思想意识,让受教育者独立的区分善恶。因此,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本国的“和”文化为主,而日本资源匮乏,只有通过侵略使其产生大国意识,证明自身的存在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在道德教育中日本把天皇视为权威,在日本人眼里只有日本是大国,这也增强了人们对本国的依赖,这种强烈的“忠诚”意识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在差异性中提升并保持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文化融合背景下提高传统文化的比重以增强民族认同感。日本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作为国家生命延续的根本,日本著名伦理学家丸山敏雄认为,国家的延续在于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如果改变了那些不应改变的东西,就意味着自己的灭亡,日本民族连绵不断,原因在于它保持了不应改变的东西,同时又善于学习采用他国的优秀制度文化,它把天皇制度作为最高的纲,通过两千年历史崇高而广泛的过大的风俗习惯形成节日,以延续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近年来中国兴起了国学热,这种以国学教授的传统,并没有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国家应提高传统文化的比重,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增强民族认同感,这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二)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改变传统一刀切教育以形成全民思想统一。在学习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我们清楚的意识到日本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不同的阶层实行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比如:“日本现行的小学《道德》教科书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把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亲身体验日本传统文化,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培养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加强了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既让学生可以心理接受,又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提供适当的道德要求。中国在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行“一刀切”式教育,全民无论大小同等对待,在小学学习国体、政体,在农村进行国学教育,导致的结果就是儿童不理解、农民听不进去,可见不会收到实际的效果,因此,我国必须调整教育模式,根据不同人群的受教育程度、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分层次教育,才能达到全民思想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