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5 17:13: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将各种电子设备、通信设备和光电设备等目前社会上的高科技技术合理且高效的应用到水利工程中,才能够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在信息与科技大爆炸的社会,我国对水情和雨情的预防以及控制上得到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在防洪抗旱的建设中效果也越发明显。另一方面,我国在水利方面的文献资料的交流,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系统,即使我国关于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流程上存在一些不完整,信息建设的基础不到位,其发展的水平未达到国际水平标准,缺乏人才和各种方面的经济状况紧缩等问题,但由于我国政府、社会、群众及各大施工团队都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有很大关注,只要在其管理上多做功课,所有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2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技术特点
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拥有三个方面的技术性特点,分别是:具有实时性,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和其信息系统上的资源共享性。而其中实时性则是指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里所有的数据和图文能够通过一定的双向性通信方式进行手动和自动两种拨号,并能够通过其智能性以自动化的方式对水情信息进行采集和传递。而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为了能够使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更加便捷的计算和查询出相关信息,还将通过实时性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分类和数据存储等方式进行处理。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在水情的控制上通过智能性的自动化将水情各方面的进展控制和监控。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还能够在计算机系统的人工智能方面得到一定的信息掌握,将其中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智能化的安排,由此体现出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智能性。同样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还能够通过实现水利工程信息的资源共享,来令其中的有关工作者快捷方便的获得资源,这是由于水利工程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模式来加以完善的。不仅能将各类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上体现出自动化,而且能够将水情预警也实现自动化的实时监控,由此可以说明,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完善和改革,更能够提高其工作量缩短其工作时间。
3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中表示,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中的作用表现在其信息的综合体系中。而且,水利信息的基本框架是由其基础的设备,业务的应用和其能够保障安全的环境所组成的。其中更是涉及了方方面面的技术,在水利信息的综合表现中连接了各个方面的层次,其技术还能够通过探究和了解在其水利工作中起到一定的有利作用。
3.13S技术
水利信息化存在三个信息采集方面的技术,也是其重要的技术,分别是:遥控感应技术,即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服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由此就不得不分别介绍其中的技术,第一是遥感技术。这是一种利用释放电磁波来收集各种物体反射出的电磁波的差异的技术,通过获得相应水情中所需物品的特征和状态来实现遥控感应的功能的技术。它不仅可以通过空间信息的采集和地面信息的接收这两方面来获得所需资料,更能通过对地面的实况调查和一定的智能性信息分析来获取其中信息量极大的周期短的重要信息,水利信息能够在水灾和旱灾中做出损失的评估和相应的应对政策。另一方面来说在水体和水质方面的检测中,由于灾情的紧急、环境破坏而导致的不稳定性,遥感技术更能够通过各个方面对降水和洪灾进行相应的评估和事后的急救,因此更能够发挥出在各种业务中的作用。现在,由水利信息组织研究并开发了相应的水利应用和平台数据系统,能够向各个行业的每一名用户都提供相应的水利服务,而在不久的将来,更是能够通过科研人员的研究,来合理并完整的开发出卫星遥感的植物指数模型和地表温度特征的空间模型以及有关水利的模型。其中卫星和航空遥感在中国历史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对地震后地区湖泊方面的水利检测发挥出重大作用。遥感技术能通过大局观形成高效的实时性的特点,成为调查途径中的重要信息来源,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各类遥感技术探查出的水土流失情况,能为我国的水土治理方面的工作埋下基础,而且由不同时间段的土壤分析对比来说,水利工作的发展更加能够成为水土方面的一大保障。将地理空间数据库作为基础,采用多种地理模型的分析方法及时提供更多的空间性的和动态性的信息,这就是地理信息系统。它具有多因素综合分析、多区域空间分析以及动态性预测的功能,是分析相关管理信息的强有力的工具。地理信息系统有很多子系统,例如:空间数据输入、数据分析与处理以及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在多种情况下有着突出作用,例如:防汛抗旱、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水利部构建了全国的1:2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向相关部门如省级水利部门或部分直属单位进行发放,使水资源的综合规划等重大项目实现资源的共享。目前,全国1: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正在建设中,水利部牵头已经建成的长江干流、鄱阳湖、洞庭湖等水域的水下地形图为其相关的水文预报和湖泊演变等信息分析做了良好的前期技术铺垫。对于很多流域或地方来说,已经建成了l:5万、1:l万的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有的更细化了三维电子地图,这些为水利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方向。对于防汛减灾、水情测报以及水资源的实时监控,包括水土的保持监测与安全监测等方面,全球定位系统(GPS)具有很多优势。包括:定位的高灵活性和高精度、实现了三维坐标、全天候作业、其简单的操作和全球的覆盖性更是大有裨益。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由空间段、控制段、用户段这三部分组成,所以其精确性比无线电导航系统更高。GPS定位技术能够精确的定位危险地点,与指挥中心的联动也能通过辅助通信技术得以实现。在水利业务中单一的某种技术往往不能满足实际情况的需求,因此经常将3S技术集成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前面提到的防汛减灾、水下地形测量以及水土流失监测等应用都是综合性的使用了3S技术。
3.2通信与网络技术
水利系统依托于水利信息网络将相关信息进行和收集,已实现将种类繁多、信息量大并且地理分散的水利信息相互连接,以保证数据、图像等信息能够安全的、准确的进行传输和交换。“75.8”大洪水的发生更快的推进了水利通信系统建设的进程,受到当时通信和网络的局限,水情无法及时传递给指挥调度中心,从而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洪灾泛滥,人员伤亡,财产收到了巨大的损失。之后,水利部立即启动相应预案,决定加强相关通信和网络的建设,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水利通信网络已经先后采用了多波段、多设备的通信技术。直到现在为止,全国已建成了重点防洪地区微波通信电路一共15条;在公众电信网络覆盖有障碍之处,也使用了大量短波和超短波电台;在重点的易发生洪灾之处尤其是大中型的水库一共建立了200多个自动测报系统。目前一个结构较为完整、功能较齐全的防汛通信卫星网络系统已经建成,由水利部卫星通信主站和北京网络管理中心以及600多个卫星通信小站共同组成。由此来看,防汛通信网的构建,已经在山洪、泥石流等恶性自然灾害中的减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利信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行业各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分为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水利信息网按照网络层次可以分为广域网、部门网、园区网和接入网。在这4个层次中,广域网又能够分为骨干网、流域区网和地区网三种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水利信息中心已经具有相对的雏形,其前身之一就是水文水利调度中心,在当时,江苏省、辽宁省等等个别先进单位在其单位内部建设了Decnet或NOVELL的局域网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以及水利业务应用的不断增加的需求,1994年,水利信息中心为发展拓展其相关业务,依托X.25公用分组交换网,建设了在当时最先进的全国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这一举措,为实现全国雨水实时信息收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从2003年以来,根据国家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大力扶持,水利信息化也在飞速发展,而且水利部已经组织建设了水利信息网的骨干网。目前,水利信息网已经实现了所有省级以上水利部门的全覆盖,与地市水利部门相互通联的比率也大大增加,达到了63.1%,部分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已经实现了区县级水利部门的全覆盖,与此同时,依托水利部门电子政务项目的不断壮大,已建设了连接水利部以及7个流域的水利电子政务外网。
4结语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现代化
0前言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化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的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类社会得以繁衍的基础性工程——水利工程,也逐渐开始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信息化技术以智能电子计算机为基础,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介入手段将电子技术融入到工程实施项目当中,一方面提高施工科学性与安全性,另一方面为工程后续建设提供快速支撑系统。因此,分析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管理进行分析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
1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水利工程在我国属于历史较为悠久的建设工程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密集化产,它的信息化建设起始于“七五”期间,当时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对水情信息的汇总和处理来开展工作。从80年代开始,水利信息化开始着手开展对信息源的处理。90年代更是开始了向计算机和网络平台的转变。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的科技信息手段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以形成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并最终促使信息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建成。此外,也建成了水利信息保障环境系统,其中水利信息保障环境是指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组织管理在内的环境系统[1]。同时,在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之上也建成了相应的配套系统,这些系统主要是包括水资源管理支持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系统在内的十大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其中,国家防洪抗旱系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专项应用系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着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的信息化的发展,也加速着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2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应用
信息化管理技术不是一种抽象的技术,而是一种现实性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保证整体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采用信息化技术目的在于保证整体施工在设计阶段就是科学的。设计是整体工程项目实施的关键与基础,工程项目的实施都依靠项目的设计,此阶段,可以借助仿真系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对整体建筑项目进行管理与设计,形成不同程度的预设项目与方案,在计算机分析系统的支撑下,对不同项目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有实施方案,从而减少因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损失。同时,可以借助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完善整体设计,其中包括对整体工程进行设计的软件以及工程方案造价控制软件等,保证工程在设计阶段就接受非常严密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保证系统在未来运行过程中的科学性[2]。信息化技术水利工程管理需要借助非常严密的管控手段完成监控与质量控制,工程建设的关键在于整体工程质量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工程。信息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为管理所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因水利工程一般工程量巨大,人为管理与设计很容易因各种因素疏忽其中某些重要要素,而采用信息化信息质量可以将所有工程材料转化为代码输入到系统当中,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材料比对,从而选出最有材料,并筛选与不合格的承包单位与材料。采用信息化技术对整体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可以采用不同测试方式对工程项目进行监控,并加强对控制材料进行多项审核保证整体工程建设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将涉及工程的所有工作技术人员录入系统,对不同的设备以及施工模块进行匹配,根据工程要求以及人员技术掌握程度,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与调整,可以防止出现因人为安排不当出现技术人员与工程施工之间出现差异。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在工程实施与控制阶段完成对整体工程预测,如采用GPS系统与天气预测软件,在进行施工前对施工地点进行细致对比考察,从而最大程度消除天气与地理因素对整体工程实施的影响,同时,监察与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施工情况动态性的编录到计算机系统当中,直观的检测施工进程与施工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动态结果及时调整工程进度与方向,找出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施工方式使用不同的监控体系。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愈加广泛,尤其决定了人类农业发展的水利工程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可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更可以保证整体工程建设的准确度与科学性,从而促进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
作者:刘忠岳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工程 档案管理 信息化 问题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214-1
水利工程档案是水利工程中涉及到的重要技术资料、工程资料的集合,是单位一代代技术人员智慧的结晶。是水利档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渗透到各行各业,水利工程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需求越来越迫切,而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水利工程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式。档案管理信息化给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我单位所辖的滦下灌区位于华北,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水稻灌区之一。灌区的灌溉水来自于大黑汀、潘家口、桃林口三大水库。查阅历年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滦下灌区平均水库供水量高达6.84亿m3,总灌溉区域覆盖面为168.8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为128万亩。由于我灌区的重要地位,因而我单位对该灌区的水利管理责任尤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多带来了水利工程档案任务繁重。因而做好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1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特点
水利工程档案即对水利工程建设整个过程中,有价值的数据图表等进行记录。待以后项目建成后验收及后期维护过程中查阅。水利工程档案在水利工程的技术专利、质量评定、工程验收、安全防护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系到工程竣工后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1)材料种类多,形式杂:水利工程档案中涉及到的资料分布形式有文字描述、工程图纸、影音等:且档案产生分散于多个部门、单位或个人之间;同时档案之间联系性紧密、不能孤立开来。很多时候,几套文字、图表都是为了围绕一个活动,如在变更设计、编制预算、变更审核等过程中往往产生一系列文字、图纸、声像材料。这就需要档案部门将其妥善保管,清楚文字、图表之间的前后关联。
(2)档案贯穿水利建设全过程:一个水利项目,从最开始的项目提出、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再到实施方案设计、招投标,再到实际的施工、质检,再到最后的竣工验收、试运行,这一过程中的所有值得归档保存的数据、图表、图像、图纸就形成了水利工程档案。水利工程档案关系到到评价水利工程质量,因而水利工程是整个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并且在整个工程进度中与工程同步,以保持工程档案记录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2 我国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现状
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是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在日常工程档案管理过程中有着广大的应用前景,但在当前信息化进程刚刚开始的阶段,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目前在我国水利系统各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对档案的管理工作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有的水利档案管理部门对信息化的理解就是表面的将数据输入电脑、纸质档案变成电子档的,但实际的档案管理对象仍是纸质档案,没有将信息化真正应用到管理中。
3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1)信息化人才缺乏: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方式的变革,原有的档案管理方式适应不了当代信息化管理方式的需求,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单位应该重视培养档案部门电脑技术人才,建立一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智能化档案管理队伍,解决技术不足的问题。
(2)落伍的档案管理观念制约:在传统观念看来,档案管理的目的仅仅是保管,而不是利用档案。传统的档案管理着没有创新档案管理、为后来决策作依据的意识。即使直到目前,仍有不少档案管理部门仍然自居闲职,不讲究产出效益,仍然采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具体的档案借阅程序上,模式僵化、效率低下。仍然有工程师来查询、档案管理人员调阅的做法。
(3)档案安全的威胁性增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档案的普及度越来越广。电子档案体积小、传播速度快,更便于介质间传输。也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传输方式更迅速、灵活。但与此同时,也给档案的保密和安全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电子档案的存储介质更加灵活、便捷,同时也容易受到网络病毒的侵害。这样,电子档案的数据更容易丢失、或者在输送过程中被解密、受到噪声、温湿度等干扰、或遭到黑客攻击。
4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给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如何顺应潮流发展的挑战,计算机的超凡数据处理能力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单位要牢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而身为档案工作人员,我们必须加强对计算机在数据处理方面应用的学习、加强对信息处理技术的学习,合理运用计算机数据输入、查询、整理技术汇编档案,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扩张档案管理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也使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台阶。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最好,充分发挥优质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带来的巨大便捷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小娟.档案信息化管理探讨[J],广东水利水电,2006,8(4).
关键词: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2
一、水利工程与水利工程档案
1.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是防洪、除涝、灌溉、发电、供水、围垦、水土保持、移民、水资源保护等工程(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加固、修复)及其配套和附属工程的统称。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
水利工程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对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技术复杂、工期较长、投资较多,从而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提高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水平,对促进工程建设、保证工程建成后的运行与管理有着重大意义。
2.水利工程档案
水利工程档案是在水利工程建设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数据等各种历史资料的记载,也是水利工程开展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维护、科研、抗灾等不同工作的重要依据。水利工程档案对于整个水利工程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是水利技术基础资料,它反映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不仅准确地记录了工程建设情况,而且能为今后工程施工、运行、验收、维修、提供可靠依据。加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为其它工程项目提供理论参考价值,更好地服务于水利事业。
3.水利工程档案的特点
(1)内容上涉及面广。在修筑堤防、兴建水库、开沟修渠、建设闸坝时,必然牵涉到农业、工业、交通、电力通讯等各个方面,水利专业本身又与建筑、水文、气象等专业联系紧密,由此而形成的水利工程档案也是综合性很强的信息反映。
(2)历时周期长。根据不同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不同,所确定的水利建设工程、周期长度亦不同,一般的农田水利工程,通常仅需几个月完成,而水库、防洪堤工程建设则需几年来完成。
(3)文书、科技档案一体化。水利工程是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因而形成业务性文书与科技档案联系密切,明显具有文书、科技档案一体的趋向。
二、某单位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工作现状
该单位成立近60年,设计的水利工程项目大大小小有1000余个,形成的水利工程档案至今有案卷7万余册、图纸20多万张。近年更是以每年案卷约2000册、图纸3000-4000张的速度增加。
该单位的水利工程档案工作大部分仍以手工操作为主,计算机运用于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编目和检索、档案统计这些工作环节。但也多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登记,检索工具只有“目录检索”一种,档案信息化程度低。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思想观念上因循守旧。
(a)领导不重视,认为档案工作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档案工作人员就是仓库保管员,不能带来经济效益;
(b)档案工作人员自身因为待遇低,加上多年工作习惯,缺乏学习,对档案工作的发展认识不足,认为自己就是辛苦劳碌的劳动力,导致工作手段传统落后,不愿意改变;
(2)工作方式上,手段原始。
手工操作。从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装订、入库上架,到借阅,都是由工作人员手工操作。
档案载体传统。档案的载体绝大部分是纸质,只有近几年才开始收集档案的电子版本。
检索与查询利用方式单一。目前使用的检索方式是在电脑上进行档案目录检索,如果设计人员并不完全清楚自己所需档案的名称,而是只对某种类型工程某个专业某个部分的信息进行查询,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检索方式就难以做到快速准确。这种情况下,设计人员不能准确检索到自己所需的档案,势必会调阅多份工程档案进行查询,这样就增加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工作效率降低。
开柜查阅,馆库尘封。 都是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工作。
(3)资金方面,投入不足,设备缺乏。
每年用于档案建设上的资金投入有限,库房内档案装具是多层铁制档案柜(底图柜),与密集架相比容量不足,无法满足档案数量日益增加的需求
资金不足,进行档案信息化的设备也不完备。计算机、大型扫描仪等进行档案资料数据处理的设备不能满足需求。
(4)人员方面,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档案工作人员责任心欠缺,缺少把档案工作当作一项事业的事业心,不肯用心钻研业务,每天机械地重复着枯燥繁琐的简单劳动,业务水平不高。
三、水利工程档案工作与档案信息化建设
1.档案信息化的背景
现今的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今的时代,是资讯时代,是“大数据时代”。
档案的信息化是由档案属性所决定,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的自身要求。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档案事业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条件。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更是需要档案信息化加快步伐。
2.水利工程档案工作与信息化建设
(1)转变观念,变“仓库保管员”为“宝库管理者”。
实际上,档案是一个机关、单位、部门的重要知识财产资源,档案工作起着管理这些资源的作用。总的来说,档案是宝贵的财富,档案部门是财富集中的“宝库”,而档案工作人员则是宝库的“管理者”。
该单位水利工程档案,是几辈水利工作者的心血结晶。它们记载了该单位、全省乃至全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更承载着无数水利工作者的梦想与努力。所以,档案馆保存的绝非只是一本本报告、一张张图纸,而是无价之宝。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就是管理好这些宝藏,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而要更好地实现档案的价值,仅仅靠目前的以手工操作的工作方式是不够的,还要依靠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实现档案信息化,才能够达到其追求的目的,实现档案的利用价值。
“把目光从纸质记录转向电子记录,从柜架存储转向数据仓库,从资料查阅转向网络资讯”,这不仅是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做的,也是档案管理部门上级领导及其他部门人员需要共同做的。
(2)制度先行,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用制度来保障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以国家和地区的档案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水利工程档案的特点,制定本院的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奖罚制度等。坚持“以法管理档案,以制度管理档案,以制度管人”。做到“有制度就要执行,执行需要监督”。制度―执行―监督,缺一不可。
(3)保障资金投入,配备齐全的设备。
除了转变观念、制度先行,还要有资金保证、设备齐全作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有力支持。
从物质条件方面讲,资金不足,设施落后,是制约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述本院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中,多数与资金不足、设备设施不到位有关。不过,这些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得了的,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逐步加以解决。
3.档案馆如何进行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工作。
要从制度、环境、技术、人员、保密这几个方面,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1)制度方面,建立内部管理制度,严谨工作作风,明确工作责任,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要制订从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价值鉴定、档案保管、档案编目和检索、档案统计、档案编辑和研究、档案提供利用8项工作的管理性标准规范、业务性标准规范、技术性标准规范。做到坚持制度先行、以制度管档、以制度管人。要做到严格按制度办事;有错必惩,有错必纠;鼓励创新,有创新有成效就有奖励。制度的执行要有监督,不使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2)环境方面,从网络环境建设、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几个方面,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
网络环境建设,是基于局域网面向档案馆工作人员和利用者的馆内档案利用服务平台。
该单位已有的局域网,为档案信息的利用创造了条件。
该单位的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图档管理”模块,是从档案的收集、整编、检索到利用一系列工作环节相联系的模块。但目前因为这个系统使用的时间不长,有部分功能没有启用,尚不能完全发挥它的作用。而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补充完善这个系统,使其早日发挥应有的功效。这些工作需要添置档案数据处理设备并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才能最终完善。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档案数字化与输入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输出设备;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这些要依靠资金投入不断完善。而档案工作人员要做的就是将现有的设备充分利用起来。
(3)技术方面,有了良好的环境,还要有相应的技术来运用相关设备,做到物尽所用,才能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因此,档案工作人员不能只单一地掌握档案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知识。需要知道如何运用设备进行档案信息化工作。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建立多个数据库;如何使用扫描仪将档案资料的内容从纸张上的文字、数字、图表,转换到电脑上,成为数据;如何采集档案上的有用信息,建立多种检索方式,扩大档案的利用效率。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
当然,不能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成为什么都懂的全才,涉及计算机和网络方面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时,仍然需要相关专业人员的协作。因此,档案信息化工作是个要求多专业人员共同完成的工作。
(4)人员方面,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建立责任心强、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年龄层次合理的人员队伍。
数字化环境下档案管理人才要求是:信息资源的组织者、管理者、分析者、提供者、信息利用的导航者。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除了有本职工作的基本技术技能之外,还要有与信息相关的技能,如对计算机的运用、对网络的熟悉等;要有较强的信息意识。
水利工程档案的科学性、服务性和技术性都很强,其管理工作更是一项复杂、细致而琐碎的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从事水利工程档案工作的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该比一般单位的档案人员更全面。他们不仅要懂科技档案,还要懂与水利工程相关的一些专业类别档案以及不同类别的档案的分类整理。档案人员不但要学习档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精通档案业务,同时,要提高思想素质,提倡爱岗敬业,增强服务意识,当好使用者的参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提高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治档;塑造复合型人才,既要有较高的档案管理专业能力,又要知晓计算机应用和网络信息管理,还应熟悉水利工程知识。使档案管理人员切实担负起水利档案的管理的重任。
档案工作要做好,必须强调人才队伍建设。档案部门是能够做成事、能够做大事的地方,但也容易成为“安乐窝”,成为“养人的地方”;强调振奋精神,“有为才有位”;突出拔尖人才、技术型人才培养,突出岗位成才,创造人才成长环境。
(5)保密方面,要成立保密委员会制定保密条例,并严格执行。要解决“保密”与“公开”之间的矛盾,各专业人员组成档案鉴定组,对馆藏档案进行鉴定,在不违反保密条例的条件下,对部分档案内容进行解密,将档案资料转变为资讯,加大档案的利用效率。
四、结语
做好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条件,不外乎“人”、“财”、“物”三个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
关键词: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水利信息技术
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与其密切相关的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如何能够有效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大核心问题。节水灌溉系统中水利信息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从整体上推动了灌区节水灌溉系统的现代化、科学化发展,在我国水利工程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对水利信息技术应用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1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应用水利信息化技术的作用
水利信息技术是时展以及信息技术日渐成熟的产物,水利信息技术的产生,从整体上推动了节水灌溉系统的优化与完善,在我国水利系统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1提高信息数据准确性
水利信息技术为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施工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从整体上提高了节水灌溉系统生产时效。从整体上分析,灌区工程具有覆盖面广、线路长等特点,并且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方灌区差异很大,南方灌区存在洪水组合恶劣、雨量大、雨量长等特点;北方则会出现突发性暴发降雨,区域性非常显著。从现阶段水利灌溉系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灌区依旧是采用电话传递信息,以及人工检测等交流、沟通方式,因此数据传输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数据准确性也会受到影响。在应用水利信息技术之后,上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特别是在突发性大雨、暴雨、干旱等情况出现时,数据信息可以实现即时传输,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与人工记录、传输相比也更高。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自动化、即时性、共享性,为灌区水利系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水利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各个地区灌溉水利工程的建设需求,灵活的机制、制度是水利灌溉系统得以优化和完善的前提,水利信息技术为灌区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能,全面增强了设备可靠性、安全性,为灌区抗旱、防汛以及各方面的指挥调度提供了更加可靠、有力、准确的技术支持。
1.2提高灌溉系统灌溉效率
从我国水资源分布以及利用情况来看,水资源紧缺的情况日渐严峻,水利灌溉工程需要大量水资源,因此,如何节约用水,并充分发挥灌溉系统功能,实现水利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研究的重点问题。水利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各类设备的使用性能,并且可以满足全国各个区域农田水利灌溉的需求,信息化系统时效性强,能够对各类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结合这些数据可以高效调配水资源,减少了大量水资源的流失和浪费,降低了溢流起水的概率,提高了水利灌溉工程运行的科学性。另外,运用水利信息技术,可以保障水位观测即时性与精准度,同时还可以结合实际需求实现系统的均衡收益,显著提高了灌区内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国家节约用水的号召相契合。
1.3提高水利灌溉系统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和普及,推动了行业变革,在灌区中应用信息技术,增大了灌溉力度,也从整体上优化了水利工程管理,推动了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工作理念的创新与转变,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具体来说,灌区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包括计算机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将这些技术分别应用于管理水利系统之中,实现了水利灌溉系统的实时监控、精准数据采集以及水利资源的精准调度。在此基础上,水利工程管理更加透明,各类信息能够及时公示,可以随时接受公众的监督,促进了公民节水意识的提升。还从整体上改善了水的调度与分配工作,减少了水资源调配错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在应用水利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局域网,局域网是灌溉水利系统运行平台,这有利于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以及实践,推动了水利灌溉系统管理理念、工作理念的转变,有利于管理流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1.4创新水利灌溉工程工作方式
在水利灌溉系统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改善传统水利灌溉系统的不足,也可以修订灌溉方案,优化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水利信息技术推动了工作方式的创新与转变,工作人员通过信息化工作平台,能够及时掌握水情、雨情,同时可以通过水利信息化平台对当前水利调配情况和需求进行分析,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水利灌溉的信息化、现代化,减轻了工作强度,降低了工作压力。
2水利信息技术在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结合上文对水利信息技术作用的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推动了水利灌溉系统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工作方式的优化,促进了水利工程的现代化进程,下面对水利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2.1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建设
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建设内容非常复杂,其中包括众多环节,并且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信息化系统包括数据信息收集与动态管理功能、管理调度功能。要想保障如上两个功能的有效实现,就需要建设完善的节水灌溉水利信息化系统,具体如下。(1)数据采集和监测系统。水利灌溉信息化系统是通过采集图像、采集数据视频等方式对灌区情况进行搜集和分析的,通过这些数据,工作人员可以熟悉掌握灌区的气候以及农田情况,再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获得数据、信息进行精准、高效传输。不仅如此,监测系统还能够对各个监测点的情况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监测,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掌握灌区日常情况以及突发事件。(2)水资源调度系统。在水利灌溉信息化系统中水资源调度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利用此系统能够对灌区水资源进行全面监控,并对水资源数据进行分析,比如灌区水量、农作物特点、用水规律等,借助这些数据和信息构建数学模型,工作人员利用这个数据模型就可以对各个灌区的灌溉量进行计算,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调度决策。在此基础上对水流进行检测,同时对灌溉量进行实时计算,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水资源调度系统实现精准输出,节约了大量水资源。(3)管理控制系统。水利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了水资源管理控制系统,管理控制系统通过对水资源的调度与管控,确保整个灌区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灌区险情预报,正是因为管理控制系统的高效运行,才保障了整个灌区灌溉工作的正常开展。(4)系统数据库与通信网络。构建系统数据库与通信网络,是灌区灌溉信息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系统数据库与通信网络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即时、精准的数据,有效提取信息、传输信息可以更好地为水资源调配提供支持,在冗余技术的支持下,系统数据可以在特殊情况下进行备份、切换,显著提高了整个灌溉系统的运行效率与数据传输共享性。
2.2利用信息技术拓宽灌溉效率与质量
在灌区灌溉工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掌握水情、工情,借由信息技术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显著扩大了灌区工作覆盖面,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与控制技术,优化了灌溉调度与监控,实现了灌区水管理一体化,改善了灌溉工作环境。另外,提水灌区水管理系统建立后,实现了机组优化运行,提高了装置效率,节约了能源,同时较好地做到了级间流量的配合,减少了溢流弃水,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同时,减少了运行管理人员,降低了提水成本。据统计,建立了水管理系统的灌区,渠系水利用率提高了3%,泵站机组装置效率提高了6%,灌区运行管理人员减少了10%~20%。
2.3优化管理方式,构建问题反馈机制
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了灌区灌溉系统的优化与管理,通过构建信息反馈机制,可以更好地获取基层用水单位的意见,使整个灌区信息流通更加顺畅,单位之间的交流因此更加紧密,大大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另外,水利信息技术为工作人员了解灌区地理环境提供了支持,工作人员通过分析、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制定工作机制,避免了地区水土流失,通过对方案的优化和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基层单位以及工作人员的意见,可以使工作有效得到落实,在水利信息技术支持下,灌区监督机制逐渐得到完善,整个工作体系运行都能够高效运行。
2.4细化灌区管理,实现灌区动态配水目标
水利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灌区配水目标动态化、实时化,实现了灌区动态化配水目标,工作人员可以更加精确地掌握灌区整体用水量,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有效避免了水资源浪费和流失。
3结束语
水利信息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灌区灌溉效率,同时,还可以推进灌区水利灌溉工程的现代化进程,在水资源合理利用方面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在未来,水利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更加普遍,技术也会更加成熟,有关部门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学习和掌握水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更好地为灌区水利灌溉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正鑫.前甸灌区信息化系统设计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20.
[2]蒋磊.水利工程灌溉管理工作的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2020(12):274.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需要通过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来得以实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同时顺应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及实效性。但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了水利行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对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才能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终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完善及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水利行业的发展。
一、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所谓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利用和开发水利信息的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利用和处理,提高水利信息的资源共享程度和应用水平,进而全面提高水务处理和水利建设的效益及效能。
1、高效、实时的实现管理决策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能够将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汇总、分析工作,有效、准确、实时、快速地进行,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案和科学的灾害决策方案。它主要体现在:
(1)实现管理决策科学性。科学决策以有效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水利工程的各方面信息资源准确的搜集、整理和加工,水利信息化可以很好的把握水利工程的全局动态,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计划调整,同时采取合理措施,作出科学的决策以确保实现建设目标,实现水利工程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流程化管理、科学管理过渡;
(2)水利工程信息系统的通畅传输,便于完成计划下达和统计数据上报工作,帮助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根据有效及时的资源信息,进行快速的决策,对资源安全、进度、质量措施等作出迅速反应,及时进行调整,这可以大大提高水利工程决策的效率,并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3)水利工程信息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当前发生的各种信息,并能自动计算相关信息,按设定的格式进行报表输出,实现了信息处理的高效、快捷。
2、实现资源共享
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各类数据的实时采集,大多都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并且在施工单位、监理方、设计单位、项目法人等之间的往来文件很多,需要传达很多的信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信息的采集、汇总、分析和传送,各单位间通过信息共享、共同努力,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的损失,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得到最优方案。水利信息化能够适当的整合采集的数据,方便查找和利用,从而保证这些资源的共享:
(1)计算机网络解决了易出错、时效性差、人工繁琐的工作效能,帮助水利工作者对各类数据进行复杂的汇总、分析与运算,实现了各个单位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2)水利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自建的无线电台通信网,或是利用GPRS、GSM、CDMA、Internet等方式来保证信息采集、汇总、分析、处理、传输等工作顺利的进行,确保信息传输的通畅、安全、可靠,实现了各个单位间的资源共享。
二、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
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仍不完备,基础设施仍然很薄弱。这主要表现为,完善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还没有建成,不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水利信息公共网;水利信息化建设严重不平衡,在某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水利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受到水利信息网建设落后的严重制约。
2、信息应用环节薄弱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建立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共享及业务信息数据处理工作之上。造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环节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信息资源开发限制及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同时也包括水利工程及水利行业中信息技术的限制。由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及系统存在重复开发、实用性低、规范性差、功能过于简单以及开发成本高、利用率低、不易于维护等弊端,因此,水利工程信息应用环节异常薄弱。
3、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及开发的必经之路,但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停留在初期阶段,管理信息化系统及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使得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4、信息资源匮乏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针对水污染、干旱及洪涝等水灾害进行水土保持、水资源调配及监控、检测等预警防范工作,因此要求给予支持的信息资源设计范围宽、层次深。但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管理信息化对信息资源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三、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社会的发展使管理信息化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利行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1、建立水质监控、检测系统
水质监测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水资源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及应用,其输出形式采用了多媒体报警信号的方法,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是实现科学监测水质的必要基础设施。
2、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
水资源调配系统的建立应确保其公平性、有效性、可持续发展性。也就是说,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要在确保海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可循环利用以及海河流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利用水资源优化系统以及平衡水资源供需情况模型,对海河流域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水资源工程布局对海河流域地区经济产生的不同影响,分析出最为符合该地区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调配办法,为相关主管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3、建立防灾预警系统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以便于系统对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监测及分析,同时通过卫星接收数据,对降雨、水情等进行科学分析及预测。防灾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勘探、预测洪涝、干旱、降水等情况,以便于及时了解灾情动态,并对受灾程度及灾情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及时制定相关抗洪、防旱措施,最终避免灾情造成的损失,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4、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涉及面广、牵扯层次深,为适应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环境,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及智能平台,将水利工程相关数据、文档、信息以电子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及通信,以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相关数据及资料能够得到统一的保管及处理,同时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以及宽带网络的融合统一。
结束语
伴随当前社会的迅猛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利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雄厚物质基础设施、完善改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充实壮大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最终实现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我国水利行业的首要任务。积极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为减少水灾害及水污染提供支持,同时也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及水利行业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武山.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4).
【2】王建武,陈永华.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
一、水利工程自动化定义及基本特征
1.1水利工程自动化定义
所谓的水利工程自动化,是指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开发的集成。
1.2水利工程自动化的基本特征
首先,水利工程自动化具有自动化工程的基本特征,即涉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监控技术、数据库技术、自动化工程集成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另外,水利工程自动化的目的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水利事业服务,全面提升各种水利业务的效率与效能,推进行业技术的优化升级。
基于以上两点基本特征,水利行业的自动化工程不仅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而且是跨学科、多层次、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建设管理工作中一定要谨慎对待。工程建设中应运用系统工程理念,多方统筹,充分细致地协调各方的关系与利益,满足近期与长远发展需要。
二、水利工程自动化管理建设问题
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研究的文献可以看出,对于水利工程的专题信息系统研究主要侧重于具体工程的实际应用方面,而且侧重点在局部、底层业务管理实现方面,而没有从国家层面上对各个专题信息系统的共性与特性方面进行研究;而对于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研究则侧重于水利工程信息本身的采集、加工、网络化管理以及水利资源的信息集成研究方面,而缺乏对水利工程各业务管理与其所需信息的关系的研究,因为信息的产生、加工形成于水利工程具体的业务管理,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业务管理流与信息流的融合,就达不到水利工程高效管理的目的。
①我国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体系和规划。各相关部门都只按各自管理需要进行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缺乏整体的理论体系、规划和规范标准,导致各部门之间数据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重复建设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②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整体的信息技术体系模式规范。虽然信息技术己普遍应用于具体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中,但是缺乏水利工程自动化共性和特性研究,没有形成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模式规范。③我国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尚未形成全局的建设方案和发展战略。由于我国水利工程自动化没有规范性的管理业务流程以及一体化的数据技术等规范,导致其规划性的建设方案和发展战略研究匾乏。
三、水利工程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
3.1自动操作系统的配置
其中主坝设置了自动操作系统。副坝设置了监控系统,设置在主坝的主控室中包括了比如汉字打印机和语音报警装置、微波传输系统及UPS电源、主坝操作控制台和副坝操作控制台等设备。其中,主坝控制台设有安全监控平台和自动化操作平台,主要负责对主坝和副坝之间进行协调、联系及管理调动的工作。而且,主副坝自动控制室中的人机接口功能可以帮助操作人员对相关画面和数据进行在线修改,包括修改限值和设置监控状态、恢复操作指导及人工设定等方面的功能。作为主控平台的主坝控制室,可以发出对副坝进行监控及操作的命令,但是,副坝只能向主坝控制发出关于对其设施进行监控的命令。
3.2现地控制层配置
包括公共PCU(Public Control Unit)和机组LCU(Local Control Unit)两部分组成了现地控制层,这两部分主要包括智能I/O控制器和输出继电器、人际界面终端(液晶触摸屏)和I/O模块、数字式测量仪表和温度测量装置、准同步装置及交直流双供电源、转速信号测量装置等设备构成。包括进水口滤水器阀和充排水泵、排水控制阀及液压启闭机等设备都在现地控制层的控制范围之内。可以通过现地控制层对包括进水口滤水器阀和充排水泵、排水控制阀及液压启闭机等设备进行手动操作控制。而且可以通过与I/O设备自动化平台的连接,能够实现相互之间信息的交换,良好的实现现地控制设备的数据共享及监控。此外,现地控制设备不因为管理站自控层因故退出运行的影响,可以实现独立的运行。
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自动化建设措施
4.1运用IT科学技术,提升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程度
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包括:信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等。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搜集开发信息资源,加强水利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性,实现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自动化,以自动化带动现代化,从而增强水利工程的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消耗,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4.2建设信息共享体系,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可以实现各方信息数据的快速实时汇总。及时分析水利工程的各类信息,完成信息数据自动处理,为决策层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从而促进工程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建设全国水利系统信息网络,建设水利工程数据库,实现信息现代化,建立安全体系框架,提供时效性的信息服务。实现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可以实现国家防总、全国水利政务、国家水质监测、国家水资源管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农村水利等系统和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从而有效地实现全国水利系统化管理与监控。
4.3分析处理信息资源,实现水利工程的科学化管理
若要实现科学的管理,就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分析与处理。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可以实现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兼顾水土流失、移民安排等工作。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工程管理人员运用科技手段收集信息,进而掌握工程进度、资源调配、质量管理等各方面的实时情况,并依此对其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方面,因为实现了资源共享,可以更好地兼顾水资源分配、水源地保护等工作,还可以有效地引发各部门增强责任心,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4.4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时代的发展规律要求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更新。在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具有进步性的科技事物,加强自身学习,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实现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进而促进水利事业大发展。
结语
水利工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自动化进行管理,帮助其运转。能够极大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减少其在这方面投入的同时,能够有效防止不协调现象的出现,对促进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库工程;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
1引言
虽然我国疆域辽阔,水资源储备量较为丰富,但对于水库工程来说却存在着地区差异较为明显的现象,对于水库管理工作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库工程管理工作的主旨在于确保水库的安全运作所以水库管理工作需要将安全作为首要原则,在各方面功能进一步完善的同时,也要保证水库工程能够在农业与工业中发挥预想中的效果,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利保障也在水力发电中发挥作用。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库工程建设也开始逐渐向着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发展,许多区域的水库都由原本的动态监管系统设计到如今的试点建设,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也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防汛抗涝效果。所以积极探索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及应用策略,对于我国水库工程建设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此,本文便围绕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展开论述,并探讨了有关的应用对策。
2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对于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来说,指的是运用大数据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水库信息数据的管理目标。如水库故障的检查与维修并可以通过已知的水库信息来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等。水库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水库运行所生成的数据信息也会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累积,这对于水库工程管理工作来说进一步提高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工作量,而水库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则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减轻管理人员任务压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水库工程管理的实效性。
2.1及时反馈水库情况
水库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管理人员能够运用现代化设备或技术实现水库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测,并收集水库监测信息,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够及时发现水库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运用大数据分析和计算机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为解决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2发挥出水库的性能
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水库管理工作的数据精确性,对于一些可能会对水库工程带来不利影响的因素,或对水库工程建设与运行效益以及对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带来影响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准确评价和预估。因此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对于水库管理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虽然目前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如水库工程投入力度不足,不管是水库硬件还是软件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都存在一定缺陷。并且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导致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难以顺利落实。而管理理念的滞后导致各岗位人员职责划分不明斗好工作流程以及制度建设只能属于形式,这些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遭遇阻碍。除此之外,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当下我国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够好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投入力度,转变当下的工作形式,培养高素质水平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建设[1]。
3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现状
3.1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
因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具有明显区别,因此部分地区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现状较为滞后,甚至部分地区水库工程设施已经存在着明显的老化问题,或面临着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成就等现象,这对于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来说本身便是一大阻碍,导致水库工程原本的作用难以得到展现,当遭遇洪涝灾害时相关部门难以及时获取灾害信息,也无法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水库工程信息也具有明显差别,单纯通过传统的人工记录的方式难以提高水库工程管理效率,同时也间接提高了水库工程管理工作的难度,无法确保信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3.2人才资源匮乏
由于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属于新兴的管理模式,所以我国目前很多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在信息化背景下,还有一些水库虽然已经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但因为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或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较为滞后,导致水库信息化管理无法顺利落实,或难以发挥其实效性。在高等院校中,水库工程管理有关的专业课程开发力度薄弱,教育部门对于水库管理方面的人才建设依然有待提升,水库管理人才资源的匮乏导致水库信息化建设步履维艰。此外,水库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匮乏也让水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难以得到及时解决,这对于水利水库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来说具有不利影响。
3.3水库工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若想保证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以及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实效,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有关的制度支持。但根据现状来看,部分地区水库工程存在着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和制度缺失等问题,很多水库项目都出现了设备不足、人才不足的问题。规章制度的缺乏或不合理导致绩效考核制度难以落实,水库工程管理人才流失严重,对于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来说也带来不利影响,导致水库工程管理难以发挥预期效果[2]。
4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有关对策
4.1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为了实现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应用,需要不断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为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充分的基础保障,具体则需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在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有关的法律条例提供支持,并且在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度管理方面也要具有专项人士进行监督和管理,各部门水库工作人员都需要将信息化技术与水库工程管理工作进行结合,若在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即应用期间发现问题,则需要针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包括问题的形式影响以及成因等制定有关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将问题和解决方案纳入到数据库中,为后期的水库信息化管理提供重要决策支持。其次,当下我国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正处于发展阶段,若想保证信息化技术与水库工程管理能够有效融合,不但需要国家给予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同时各地区水库工程自身也要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在国家政策与法律支持的同时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需求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严格处理水库工程管理工作中的违法乱纪现象,确保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落实以及应用成效。最后,在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后,也要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落实,办证人员工作态度,若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则需要明确责任主体,同时落实责任制度与赏罚制度,促进我国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更好地方向发展。
4.2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基础,为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设施方面的保障,对此则需要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有关部门需要针对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硬件资金的投入和设备维护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如针对信息化设备的建设来说,只要保证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协调性等,为进一步提高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果,还要保证设备的检查与维修工作能够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确保设备的运作稳定性,避免对水库工程管理工作带来影响。对于设备的选购来说,也需要结合水库工程具体的应用环境进行分析,保证硬件条件能够满足水库当下的环境条件,确保设施的应用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注重硬件设施,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软件设施建设,软件和硬件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软件体系中但凡出现一点差错便可能会对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如在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需要不断收集水库运行的数据信息,并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与处理,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一件较为烦琐的过程,信息化水库工程管理中能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将原本复杂且工作量巨大的工作进行简化和细化,进一步提高水库工程信息化管理效率。最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水库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优势也逐渐显露了出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库工程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效果,有关部门也要进一步提高技术的研发力度,比如可以设计手机APP,通过手机实现水库工程的信息监测和查询检索,也能够通过手机及时了解水库的运作情况,实现远程化和智能化的水库工程管理。通过智能化查询检索功能,管理人员可以及时找出水库工程运作期间可能面临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庄水库工程的稳定运行[3]。
4.3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及能力
对于水库工程管理工作来说,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意识都会对国内工作开展的实效带来影响,所以提高人员对于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意识具有重大意义,能够确保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针对施工队伍和施工人员来说,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就好通过技术培训等途径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对于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了解,同时也使其工作水平和岗位素养得到提升。同时,在专业技术培训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规范人员的操作规范性,为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力量。除此之外,为了推进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长远发展,人才资源的引进与培养成为关键路径,有关部门需要将人才培养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得好开展信息化建设教育,让管理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这对于现代水库管理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