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节能环保措施与成效

节能环保措施与成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5 17:13: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节能环保措施与成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节能环保措施与成效

第1篇

公司凭借科学精细的企业管理,卓越的产品质量,诚实规范的经营管理,先后荣获“2014广东上市公司综合实力10强”、“2014广东上市公司最具盈利能力10强”、“2014年度全国‘安康杯’竞赛安全文化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广东省节能先进集体”等多项国家和省、市级荣誉,实现了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和谐共赢。

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坚持与践行“环境优先、综合利用、清洁低碳、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管理理念,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国家环境政策、法律、法规,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为目标,重视与强化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机制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工艺、装备,推行清洁生产;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与推进循环经济,强化科学管理,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促进水泥行业节约、清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公司坚持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对新、改、扩建项目都经过严密论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执行环保设计方案,建设项目均按国家相关法规做到了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报告期内,公司各成员企业涉及的“新、改、扩建”项目均开展了环评并获得相应环保部门的批复,环评执行率100%。

强化领导和管理机制,狠抓节能减排工作

为切实履行企业的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公司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与制度等要求,建立与健全了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成立了由集团公司总经理挂帅的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由集团生产技术副总经理任主任的安全环保办公室,负责检查监督集团公司属下各企业环保管理落实工作。集团公司及各成员企业根据各企业情况制定了环保管理制度和内控标准,确立了环保目标责任制,将环境保护考核指标纳入各公司、各分厂的目标责任书内,做到了环保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严格考核,薪酬挂钩。

公司加强企业污染预防与控制,主动接受当地环保管理部门及群众等外部监督,及时排查治理企业生产经营运行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环境隐患,并采取定期、定责任人、定整改措施予以限期整改完成,切实做到环境保护管理“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科学治理污染

公司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用于水泥生产。公司技术中心及各企业试验室积极研究开发与实施矿山废石用于生产机制砂石及混凝土矿物掺合料技术、低品位无烟煤用于水泥窑煅烧技术、脱硫石膏与陶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钢铁厂钢渣与铁渣、化肥厂氟石膏与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以及绿色水泥助磨剂开发利用技术,每年综合利用各类工业废渣200多万吨,矿山开采基本实现废石零剥离、零排放。公司水泥工业窑炉使用的耐火砖主要为尖晶石砖、高铝砖,每次更换并经破碎后作为水泥混合材使用;生产过程中各收尘器收集的粉尘全部返回生产系统作为水泥生产材料使用,一般固体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公司各企业的生产流程设备设施均配套有先进的收尘器和消声器;旋窑企业生产线在窑头和窑尾安装有烟气在线监测系统;配套有纯低温余热发电和SNCR脱硝系统,投入运行以来一直保持安全稳定高效。

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实现节能减排

2014年度公司全面完成了新型干法旋窑生产降氮脱硝SNCR+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并保持稳定运行,取得较好的成效。水泥窑烟气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由原平均600—800mg/Nm3降至目前的250—320mg/Nm3,脱硝效率达60%以上,氨逃逸率小于10ppm。公司完成了下属企业窑尾高温风机、立磨循环风机等大风机的高压变频技术改造,实现年节电约468.66万千瓦时。同时还完成福建区域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MFA自动控制系统改造,保持生产线整体稳定,降低煤耗与电耗值,并为系统的优化运行建立了便捷灵活的调整平台,使水泥熟料烧成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提高了燃烧效率,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通过优化公司6条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余热发电的操作管理,提高转窑烟气余热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余热发电系统供电29869.2225万千瓦时,比2013年度多供电1859.25万千瓦时,实现节约标煤2285吨。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节约能源和环境治理保护意识

为加强企业节约型文化建设,提高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公司通过企业报刊、黑板报及召开会议等方式开展节能与环境保护意识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学习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环保标准与技术规范、环境管理体系及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文件,开展环保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进而提高相关岗位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还聘请国内专家和高等院校的教授到公司授课并到工厂生产现场结合理论进行实践和工作指导。通过宣传培训,营造人人参与节约能源,做好环境治理保护的舆论氛围。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绿色施工技术 现场实施 动态管理

Abstract: After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require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dhere to the "green" thought as the guide,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chain structure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units should not only actively introducing gree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implementation of dynamic management period also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ensure project quality and quantity to complete.Key words: construction; gree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it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dynamic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传统建筑施工存在的问题

(1)技术问题

技术是建筑工程顺利施工的基本条件,缺乏先进的施工技术必将制约着现场作业的有序性。早期工程前期设计方案不科学, 后期施工技术相对落后,导致一些建筑难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如:因技术条件有限, 建筑物结构病害现象一直难以处理,减弱了建筑结构性能的正常发挥。

(2)工艺问题

编制施工工艺的目的是更好地指导施工操作,确保各道工序符合建筑图纸的设计规范。传统作业模式选择的工艺流程过于单一,如:建筑物内外部结构安装工艺,多数依赖于固定的安装流程,操作人员未能参照不同的建筑形式,灵活调整现场作业的工艺秩序。

(3)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严重问题,既破坏了现场施工的作业秩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一是土地资源,现场开发的土地面积超出设计范围,土地、植物等资源浪费;二是水资源,给排水系统安装结构不合理,供水、输水时引起渗漏。 这些都是常见的污染现象。

2.绿色施工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鉴于传统建筑工程建造存在的诸多问题,施工单位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条件,总结出了改善工程质量的有效方法。 积极推广先进的施工技术,倡导绿色施工的先进思想,严格执行绿色方案的操作要求,这些都是未来建筑行业改革的重点内容。 无论是从工程项目的使用性能、质量标准、安全系数,或者从项目建造的经济收益,推广绿色施工技术均有着多方面的必要性。

(1)降低能耗

能源消耗过多限制了建筑物结构性能的发挥,采用绿色技术完成施工任务可以减小能源的消耗。首先,电气工程操作中,选择节能技术改造电气设备的安装连接,减少了电能的耗费量;其次,建筑内部结构施工中,对墙体添加隔热保温系统,能防止室内热能的散失,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2)节约成本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是绿色技术的核心特点,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优化改进,最终实现了建筑施工的绿色环保。绿色技术运用于建筑施工也能控制成本投资,辅助了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体系的运行。如:绿色技术可减少材料、电力、用水等费用,节约了工程建造的成本。

(3)改善性能

推广绿色施工技术并非简单的工序调整,也是对建筑物内外部组合形式的优化改进,从而起到了改善建筑性能的作用。

3.绿色施工技术的实施与动态管理

PDCA循环属于管理学中的通用模型, 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管理模式。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下面我们以广州亚运建设项目天河体育中心改造工程为例,介绍绿色施工技术的实施与动态管理:

(1)工程概况

广州亚运建设项目天河体育中心游泳馆、天河体育中心网球场、广州市羽毛球管理中心羽毛球馆改造工程(标段二)总建筑面积约为36831㎡,造价为2903.69万元,以打造绿色亚运、信息智能场馆、和谐发展人文为目标。

(2)前期准备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能够保持后期操作的连续性,避免某一环节准备不足而中断了现场施工。 执行绿色施工方案需要准备:检查现场运输至现场的建筑材料,尤其是数量、质量、型号等指标是否符合标准;统计现场的施工人员,根据工程任务合理地安排人员上岗操作;参照工程图纸,以施工质量为核心设计动态管理方案;通知机械设备到位,检查设备结构的故障状态。

(3)编制方案

所编制的方案应围绕着“绿色环保”开展,为绿色施工技术的动态管理提供指导。 具体措施:①施工方案涉及到绿色技术的交底、培训等工作,把此次工程绿色施工方案的具体内容向作业人员交代清楚,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以提高人员的操作技能。②绿色施工方案的宣传,向广大施工人员宣传绿色施工技术的优势,要求建筑施工尽可能符合绿色工程的质量指标。

(4)施工操作

作为建筑物建造的关键环节,施工操作融入绿色技术需注意多个方面的管理。①节材节地。 材料是总工程耗资最多的,材料浪费必将导致成本资金的流失,降低了工程建造的实际收益。 施工单位通过加强材料采购的管理,保证运输至现场的建筑材料质量达标;对现有的材料资源分配利用,实现物资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广低能耗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绿色装饰材料等。 广州亚运建设项目天河体育中心游泳馆、天河体育中心网球场、广州市羽毛球管理中心羽毛球馆改造工程(标段二)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场馆和设施进行改造后重新利用,减少新建场馆,大大节省建设资金和用地,是“绿色亚运”的重要内容和体现。②环境保护。 针对传统建筑施工造成的污染问题,动态管理体系中应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方案,充分体现出绿色施工技术的环保价值。 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扬尘、余泥、建筑垃圾控制;噪声控制,特别是机械设备运行产生的噪音;废水控制、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地下设施保护,注意电缆线路的保护。③控制能耗。 控制能耗是绿色技术的一大优势,降低能耗的对象集中于水能、电能两方面。水资源利用需经过给排水系统的调配,施工人员对管道及其连接方式进行改造, 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电能需控制能耗的来源,包括:施工机械、施工照明、办公用电等,施工人员改造电力系统即可达到节能的目的。

广州亚运建设项目天河体育中心游泳馆、天河体育中心网球场、广州市羽毛球管理中心羽毛球馆改造工程(标段二)的公共区域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通过场景预设、亮度调节,区域、群组逻辑记忆控制等多种照明控制功能,满足比赛和日常使用的不同需要,实现无人值守并达到节能效果。外墙采用玻化微珠颗粒保温干粉砂浆进行隔热。屋面安装太阳能集热板。给排水采用空气源热泵机组RBR-36F等节能型设备。 采用高效节能的智能多联空调机组、冷冻水全自动旁流水处理机组及低噪音方形横流式冷却塔,冷水机组制冷性能系数为5.4,空气调节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R

(5)质量检查

基于PDCA循环的动态管理分为计划、执行、检查、效果等四个环节,绿色施工方案执行完毕,管理人员要综合检查建筑工程的质量,及时反馈动态管理的具体效果。质量检查的步骤:①工程验收。建筑工程项目竣工后,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评估单位等共同检查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综合考评建筑物施工和设备安装的质量。 ②成效评估。 PDCA循环管理成效的评估,最关键的是分析绿色施工方案执行的效果,这是衡量动态管理模式应用价值的主要标准, 可从能源、材料、造价、性能等指标评判绿色施工的成败。根据评估结构, 管理人员应总结本次绿色技术运用的不足,纠正方案执行过程存在的错误,制定相关的问题处理方案。上述工作完成,随即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

4.结论

总之,绿色施工普及应用于建筑施工是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施工单位除了在技术上综合引用外,还需要制定相配备的质量管理方案,让绿色技术更好地指导现场操作,全面提升建筑物的质量性能。而PDCA循环的动态管理模式,能够指导现场人员科学地执行绿色施工方案,推动国内建筑行业朝着“绿色、环保、节能”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公司环保部门工作总结2021

20XX年公司在上级环保部门和集团公司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环保目标责任制,企业环境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未发生一起环境污染事件,公司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总结如下:

一、完善环保管理网络,加强责任制建设

年初,根据上级环保部门和集团公司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20XX年度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设立了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环保负责人,充实了各级兼职环管理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以及员工的环境保护责任。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公司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完善各项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认真强化从采购、储运、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完成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并报市局备案。

QHSE体系建立过程中,公司依据相关标准的要求,建立了《环境管理程序》、《废弃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并对公司范围内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共识别出环境影响因素X项,重大环境因素X项,同时逐项制定了控制措施。

三、依法执行新、改、扩建项目“三同时”

公司项目按国家环保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相应的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中试装置在今年11月份顺利通过环保竣工验收。

四、 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强化员工环保意识

20XX年公司以“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节能减排宣传周为契机,广泛开展了环保宣传工作,制作了环保宣传站牌、橱窗X处,利用网络向全体员工发放家庭环保小常识以及环保宣传手册,强化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强化监管,认真组织各类专项行动

1、公司设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两个废水排放口,排放口已按要求规范化设置,并已按太仓市环保局的要求安装了废水流量计和COD自动监测仪。污水处理站外排口在线TOC检测仪、流量计,因投用时间早,在今年检查中,环保监察部门指出,数据采集系统需要与太仓环保局同步升级,目前已完成数据采集系统的升级,公司现有环保处理设施运行正常,并有专人负责、专人操作,定期进行检修。

2、按照上级环保部门及集团公司环保工作要求,结合公司《环境管理程序》规定,不断强化环保检查力度,巩固以岗位班组、部门、公司三级环保排查治理网络,对已发现的不符合项坚决进行治理,做到了早发现、早解决。

为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提高环境应急响应能力。进行了雨排口隔断系统改造,在X处雨排口,逐个安装隔断阀,应急状态下雨排管网实现与公司外部隔绝,杜绝发生污染责任事故。同时对各生产装置的雨污分流设施进行改造,严格管控生产污水和清净下水的排放,实现源头治理。

六、“三废”处置

根据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以及QHSE体系建设的需要,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妥善处置各类危险废弃物以及一般工业废弃物。重组份残液、精馏残液、废树脂催化剂及废吸附剂等危险废弃物全部交XX废物处置有限公司焚烧或安全填埋处置,并已到XX市环保局、XX市环保局办理专项审批手续,严格执行了转移联单制度;公司危险废物的收集和贮存按照国家《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实施,防治流失产生污染。废水均达标排放,20XX年未发生违规现象。

七、 积极开展本企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为积极响应政府部门号召,做好配合工作,同时也全面掌握公司各类污染源的数量、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等情况。根据市局统一部署,公司污染源普查统计小组,对公司生产及相关部门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审核、登记并上报,为公司的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依据,按时、保质完成市局要求的污染源普查数据上报工作。

八、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污染减排

公司按照政府、集团对污染减排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重组减排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及时传达上级要求,精心部署、细化目标,大力宣传,注重监管,增强实效,定期召开污染减排专项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落实各项污染物减排工作,公司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吨产品废水排放量同比下降10%,COD排放量同比下降12%。

九、20XX年工作计划

20XX年,公司将进一步做好环保各项工作,以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为重点,遵照年度工作计划,狠抓落实,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奋力拼搏,以确保环保工作方面取得新成绩。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切实加强污染减排工作,不断强化环保管理队伍的水平,提升公司竞争力,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1、贯彻落实上级环保部门的指导和部署下,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提高重点环境风险源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架构内部信息网络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依法实施环境监管的水平;

2、不断完善公司环保及相关管理制度,细化环保各项工作,加强各级环保管理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水平;

3、认真做好“三废”排放监督、管理和统计工作,切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降低“三废”排放量。

4、利用公司内部邮件、学习刊物及宣传栏,向员工宣传环保小常识,加强环保日常教育,提高员工环境保护意识。

公司环保部门工作总结2021

在20XX年,我们始终把环护工作放在首位,树立抓好环保为经济,发展经济促环保的大局观念,全面开展基层环保工作,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公司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建设。

一、宣传,提高环保认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的基矗为提高广大员工的环境保护国策意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环保宣传,通过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了公众关心生产生活环境,主动参与环境建设,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自觉性。如有关企业存在着排污不规范的现象,我公司领导和环境保护组成员代表就多次递交了相关的提案和建议。由此可见,关注环境、保护环境正在逐步成为全厂员工的自觉行动,环保工作将在企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强化管理,确保监管到位。

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环保目标责任书要求,结合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抓住重点,齐抓共管,有效施策,强化管理,使环保目标责任状各项内容和指标落到了实处。一是从源头上规范。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对引进的新、改、扩建的项目要求其先过环保审批关;在建设的过程中,认真落实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在服务中提高。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努力创建经济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

三、结合实际,采取措施,确保安全环保工作目标全面实现。(一)夯实基础,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制度执行力度。

1、坚持推行“四化一追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认真落实责任追究。

2、强化基层安全绩效考核,开展各类安全评比。

3、严格纠察和奖惩,坚持不正常现象“四不放过”的原则,责任追究抓改进。

(二)创新举措,突出解决难点,勇于担当责任,在监管中提升能力,确保一方平安。

1、紧紧围绕年初大修工作,认真组织,积极协调,圆满完成20XX年年度大修工作。

2、日常检维修监管方面,坚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部门人员分片监管到车间,充分发挥好部门的服务职能,确保安全生产。

3、精心组织,以三个阶段事务推进表为指导,确保技改施工监管安全基础管理事务落实。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是无环保主体、无监测能力、人力少、经费保障困难等问题。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在上级环境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加以改进,让企业的环保工作得到质的飞跃。企业将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地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做好环保工作。节约经济,保护环境,努力成为经济与环境双赢的优秀企业。

三、今后打算

1、要有机构、人员、工作目标、工作经费和赋予相应的管理职能。

第4篇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在消耗资源和环境污染方面建筑业占的比例比较大。建筑业耗用了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原材料的50%以上,消耗了全球可利用能源的50%左右,建筑施工污染比例占到了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各种污染总和的34%,并排放出了相当于人类活动垃圾40% 的建筑垃圾。因此,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绿色施工是建筑业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绿色施工定义

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

绿色施工不同于绿色建筑,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体现建筑物本身的安全、舒适、节能和环保。绿色施工以打造绿色建筑为落脚点,但又不仅仅局限于绿色建筑的性能要求,更侧重于过程控制。

绿色施工也不同于文明施工。前两年,绿色施工的概念刚刚出现时,它的涵义尚不清晰,不少人很容易把绿色施工与文明施工混淆理解。当时从某种程度上,文明施工可以理解为狭义的绿色施工。随着国家战略政策和技术水平的发展,绿色施工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绿色施工涵盖了文明施工,它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实施定时洒水等这些内容,它还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等内容。因此,绿色施工高于、严于文明施工,是文明施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延伸。

二、绿色施工的原则

实施绿色施工,一要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绿色、节能、环保”是绿色施工的宗旨。按照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统筹安排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二要大力推广应用新型环保材料和节能型设备,应用先进成熟的施工技术,加强数字化工地等信息技术应用,并大力发展建筑标准件,加大建筑部品部件的工业化生产比重,从而有利于构建密切联系生产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推广机制,增强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

三要对施工现场一线工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重视并加强对建筑工人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对一线农民工的培训教育,保证绿色施工的实施,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三、绿色施工发展现状

目前,绿色施工在施工企业中推行缓慢,大多数施工企业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面对绿色施工,将绿色施工作为孤立的目标,孤立的为实现这一目标配置资源、衡量投入,甚至采取“务虚”的行为,以应对相应的检查和审核。此外,绿色施工在推行中形式主义较重,深度、广度不足。大多数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仅限于文明施工、现场管理和安全施工等范围,仅是做到实施封闭施工、减少扬尘噪声、现场栽花种草等内容,而《绿色施工导则》中要求的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和工程验收阶段的控制,对土地保护、建筑垃圾控制、可再利用水的收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工作内容,目前的施工企业几乎是没有涉及到。总体说来,我国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实际推广中,形式重于内容,存在深度、广度不足,系统化、规范化差,口头赞同多、实际行动少等现象。

四、绿色施工之路的推进

建筑行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责任重大,绿色施工是建筑业企业积极承担这份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人员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绿色施工技术水平,努力为建设节约型施工企业提供科技支撑。建筑企业走绿色施工之路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升理念,自觉实行绿色施工。

项目的管理关键还是在于人,绿色施工的策划、实施、管理都是由各级管理人员完成。只有将项目管理水平提升到位了,绿色施工才能抓到位。所以,创建高质量的管理团队,组建高素质的项目管理班子是绿色施工活动开展的关键。

针对绿色施工活动的落实情况,项目管理班子可以制定各种奖罚制度,根据项目特点将整个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分区,每个分区由配备相关的主管领导。并根据质量报验流程制定类似自检、互检制度。工作做的好的,给予适当奖励,做不好的,坚决给予处罚,并对相应的主管领导进行问责制。同时,针对劳务分包队伍也可以实行材料、资源奖惩制度,调动劳务分包管理层对绿色施工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最大限度的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绿色施工活动的开展。项目经理作为第一责任人,更应该深入项目现场,对绿色施工活动的开展负主要责任。

在努力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还要将绿色施工理念必须深入到项目各级管理人员心中,必须融入项目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必须贯彻到每个管理人员、劳务班组、每个作业班组、工人。

重视并加强对施工现场一线工人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对一线农民工的培训教育,保证绿色施工的实施,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项目管理班子重视,工程技术人员自觉参加,绿色施工才能持久并不断提高。

二是用标准化、制度化来提高绿色施工的管理水平。

绿色施工技术要靠管理去实施与保障,要有组织体系来支撑管理。在施工组织设计时,要在安全的基础上增加节水、节地环保再生的内容,增加相应技术措施、设备的选用。如水资源循环利用来节水,工具式、定型化和标准化施工设施的应用等。绿色施工管理应在传统施工管理基础上理念与体系上全面提升,应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绿色施工评价指标进一步量化,结合实际施工技术水平与企业实际制订若干规章,逐步形成相关标准和规范,使绿色施工管理有标准可依。

三是综合集成优化,不断创新施工技术,提高绿色施工水平。绿色施工离不开技术创新。一方面要继承、优化、集成传统适用施工技术,总结提升传统适用技术实施绿色施工。重点推广建筑业10项新技术,建筑业10项新技术都有好、快、省、安全等方面的效果,因而都有绿色施工意义,应当积极推广应用,提高绿色水平。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用后注浆灌注桩代替钢管桩,大大提高了承载能力。

另一方面要吸收应用国外绿色施工技术,并自主创新先进绿色施工技术。在吸收应用国外先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再根据中国国情创新应用,这是有效的捷径。如中建八局与同济大学开发的平面快拆模板钢架体系,这个体系的主梁、次梁都是装配式的,可以放大和缩短,此体系比原来的模板体系节约少排放碳50%以上。

四是要规范建筑市场,掌握合理造价,确保实施绿色施工的建筑市场环境。

五是绿色办公,绿色生活。

绿色施工不仅停留与项目施工现场,在项目部办公区、生活区,同样也可以体现绿色施工的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使用节能灯具,做到人走灯灭;工作结束后关闭电脑、打印机;打印纸做到双面打印;尽量少开空调,将空调温度适当调高,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大力提高职工思想素质,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日常工作、生活做起,积少成多,长抓不懈。可能一个人每天能节省下来的资源有限,但是一个人一年,几个人一年所节省下来的资源就相当可观。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将民族美德发扬光大,从我做起,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六是总结经验,勇于创新

第5篇

山西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省份之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门类涵盖兵器、航空、航天、电子、船舶、核工业等领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调整和发展,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完成了由单一军品向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军民融合产业领域的战略性转变。

山西省国防科工办主任、省经信委党组成员冯志君表示,为加快形成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将采取五大措施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是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建立完善以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共享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行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军地双方科技人才交流合作、联合攻关,促进非和无特殊规定限制的实验室、科研设施与仪器等科技资源双向开放、信息交互、资源共享。

二是建设山西省军民融合成果交易中心。聚集军工院校、军工集团和山西省各类资源,开展新a品、新技术、新项目对接,形成具有区域带动效应的重要对接平台。做好军民融合科技信息,促进军队、军工单位、民口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单位沟通交流,开展军民技术需求对接。

三是筹建山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落实山西省与国家国防科工局深化军民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设立山西省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军民两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四是建设军民融合园区。重点建设三个园区:山西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长治市城南工业园区(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兵器工业太原科技产业园。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和军民协同创新项目入园聚集发展。

第6篇

一、世界城市背景下北京市环保设施建设现状

多年以来,北京市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大了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部门联合开展垃圾检查,垃圾处理能力得到提升。北京将用3年时间投资523亿元推进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将达23100吨、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将达2750吨。工商、卫生、环保、城管等部门将餐厨垃圾和餐厨废弃油脂管理纳入对餐饮服务单位的日常监管和执法范畴,定期开展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综合执法检查行动,开展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和餐厨废弃油脂排放登记等工作,推动专业化收运队伍建设,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北京将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能力充足的垃圾处理体系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级统筹、属地负责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据统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从2001年的6750吨/日增至2011年的16930吨/日,生活垃圾产生量、清运量、无害化处理率均呈现上升态势。

第二,水资源供给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污水处理能力得到提升,再生水的推广使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用水困难,也促进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善了城市用水环境。2012年,北京在供水、排水和节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据统计,北京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达到473万立方米/日,比2010年提高了28万立方米/日;2011年污水处理能力为369万立方米/日,比2010年提高了4万立方米/日的处理能力,污水年处理量2011年为118884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81.7%,节水量为8951万立方米。

第三,加强煤改气工程建设,加大供热供气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善或缓解了环境污染问题。北京全市集中供热管道长度从2005年的6272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11734公里,供热面积从2001年的14729万平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50794万平方米。液化石油气销售量每年有所波动,从2001年的182188吨增加到2011年的394437吨。天然气销售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从2001年的150585万立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690922万立方米。截至2012年10月16日,北京市共完成9700处、1.8万项较大规模供热检修和维修。市政供热管网系统2012年完成翻修24项、改建13项,共完成大小修76247项。市政热网供热面积近2亿平方米,分片打压试水,2012年冬季消耗68亿立方米天然气。北京市宣布到2015年五环内的燃煤设施将全部消失,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将取而代之,这将一定程度上减少燃煤对北京空气的污染。

二、北京环保设施建设与雾霭问题

从以上现状分析来看,北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与贡献。但人口膨胀、机动车辆增长、能耗增强、资源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依然严重,环保设施建设水平与人民的期待、与世界城市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北京环保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北京污染物排放量大,包括燃煤污染、机动车排放、工业污染和扬尘,是造成雾霭天气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2012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20万辆;全市燃煤总量仍保持在2300万吨,汽柴油消费总量达到630万吨;全市建筑施工面积仍高达1.9亿平方米,这些使得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当污染扩散条件不利时,污染物难以扩散,空气污染会随之加重。2013年1月,北京市各项污染物浓度上升,特别是PM2.5上升尤为明显,空气质量恶化速度非常快。另外,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是形成重污染的直接诱因。由于北京大气整体处于静稳状态,地面基本静风,湿度接近饱和,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难以扩散,在空气中持续积累,导致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水平不断升高。

第二,北京在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世界城市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北京发生的“7·21”特大自然灾害,全市受灾人口160.2万人,因灾造成经济损失116.4亿元。此次灾害,反映出北京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水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标准不高,防汛指挥运行机制不畅,缺乏防汛减灾知识普及,社会动员能力不足等问题。北京尽管加强了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标准设置不高,设施更新不足,规划不够合理,区域差别较大等问题还严重存在,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部分区县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特别是排水系统还相对较为脆弱,雨水收集系统还须进一步提升。

第三,北京能源环保设施建设不足,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和新能源设施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尽管北京的能源结构已经由煤炭消费为主导转变为以天然气、石油为主,但传统能源的消耗总量仍不断攀升。据统计,北京在能源消费总量、终端消费总量等指标一直处于增长态势,能源消费总量从2001年的4229.2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1年的6995.4万吨标准煤。北京尽管加大了新能源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但投入和建设力度还不够,对加油充电综合服务体系、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厂、风能、地热能等设施建设不足。从全市范围看,新能源设施建设的覆盖面不广,投入力度不大,社会影响不够,能源改造和利用效率不高,可再生新型能源利用不足。

第四,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机制不够灵活,雾霭治理缺乏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和政策执行机制。北京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很大,但是与实际的市民期望和公共服务需求还差距很大,资金缺口非常严重,缺乏高效、灵活的发展机制,特别是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参与不足,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环保设施建设的诸多问题。北京雾霭天气的形成,既有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中的成分(主要是燃煤和工业排放),也有美国南加州烟雾事件的成分(柴油驱动的载重货车、船只和列车尾气造成空气烟雾),还有中国北方特有的沙尘。为减少雾霭天气的发生,北京市政府已经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包括停驶公务车,停产重污染企业等。但由于是短期行为,加上周边地区没有进行联防联控,有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很难从根本上减少雾霭天气的发生。

三、北京环保设施与雾霾治理对策

基于以上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应该从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高度,提高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领域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北京建设更加和谐、宜居、生态、低碳的世界城市。具体而言,应重点采取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绿色公共交通系统,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自行车建设,鼓励电动汽车、混合燃料汽车发展,并增加充电站建设,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雾霾尘粒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汽车尾气,因此要重点治理尾气排放问题。北京核心城市圈人口密度过高,交通过于拥堵,急需建立起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要将轨道交通尽快延伸到城乡结合部、远郊区县和周边城区;提早规划北京市远郊区县、北京市与天津、河北等交界区县的轨道交通建设,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试行征收城市交通拥堵费,以控制中心城区汽车数量,提高燃油标准。加快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增加充电站,鼓励发展电动或燃气机动车。加快油改气进度,力争在未来5-10年内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全部实现油改气或电动化,尽最大努力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第二,树立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模式,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和依赖,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建设低碳、绿色、美丽的世界城市。雾霾天的产生与每个北京市民都有直接的关系,无论是汽车尾气的排放,还是垃圾的制造,或其它排放物的产生,均对雾霭天气和环境污染产生影响,因此要鼓励每个市民树立环保意识,参与低碳环保事业。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倡导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绿色环保的行为模式,畅通与市民交流沟通和为环保事业建言献策的渠道与平台,及时主动公开信息,鼓励广大市民直接举报身边的环境问题。根据北京市日照时间长、雨水少等特点,鼓励广大市民参与首都屋顶绿化工程建设,在自家屋顶或公共屋顶开辟绿地。

基于北京雾霾天气的频发和影响,应该从转变和优化能源结构等层面加大能源低碳化治理,降低燃煤总量,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制定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有效政策措施,加强环境治理和低碳发展的合作互动机制,有效提升和改善空气质量。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充分发挥首都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集聚的科技资源优势,围绕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加强低碳绿色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破解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难题,提高低碳技术支撑能力,有效解决首都环保、绿色、低碳发展问题。

第三,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产业。以建设绿色低碳的世界城市为基本理念和战略要求,加强能源的集约化利用,加强对传统资源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和能源结构的转型。强化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减少燃油和燃煤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提高补贴标准,鼓励居民屋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加快分布式电源系统建设,促进电网与太阳能发电的融合,建设高科技、大功率、快效率、稳供应的智能电网,提高其软硬件装备水平。开展煤改气的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在城乡结合部和远郊区县加强集中管理和淘汰“小煤炉”,削减农村炊事和采暖用散煤,放开罐装液化气供应,鼓励农民使用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实现农村能源消费绿色低碳化。

第四,强化垃圾分类回收,加强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在人流密集处增加垃圾回收箱,扩大再循环垃圾种类,设立家庭危险品再循环项目,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新技术在垃圾处理中的应用,减少垃圾填埋,提高生化处理能力和比例,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垃圾处理能力。此外,重点控制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加强工地扬尘防治,增加清洁燃料车,加强市区锅炉改造,扩大无煤区规模,在雾霭天气建议在核心城区主要路段加强洒水频率,减少道路扬尘。提高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水平,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

第五,加强供水、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水务环保设施建设。根据世界城市标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加强现有设施的检查、更新、维护和建设,淘汰落后的基础设施,采用现代高端技术完善基础设施装备,确保供水、排水的安全、快捷、高效,提高供水、排水重大安全事故的预警能力。进一步健全供水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加强防洪减灾等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提高协统应对和应急处置能力。保护饮用水源,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对密云水库、怀柔水库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强城市中心区水系综合治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鼓励使用中水,鼓励节水,建立综合型、功能强、覆盖面广的污水处理厂,促进污水回用。

第六,增加环保设施建设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构建首都环保的联防联控机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在“以政府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出现了BOT、TOT、ABS、PPP等项目融资方式。北京环保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协调推进,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原则,建立环保设施建设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为评价标准进行城市科学规划。基于北京雾霭天气形成的多种因素,应该建立跨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推进职能整合与资源共享,解决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加强在区域生态文明和环境治理工作中的联动配合,建立各方面工作无缝衔接的工作机制,强调周边区域的减排和雾霭治理责任,建立京津冀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雾霭治理领导小组,强化首都环保的合作治理与责任追究,形成雾霭治理合力和长效机制,促进绿色北京和美丽北京建设,促进整个首都经济圈的环保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梁琦.北京打响环境治理攻坚战[N].北京青年报,2013-3-29.

[2]北京计划用3年时间推进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N]. ,2013-4-27.

[3]王东亮.本市2012年冬季供热准备就绪 提前供热将进行气象会商[N].北京日报,2012-10-17.

[4]污染物排放量大是北京空气污染根本原因[N].北京晚报,2013-1-31.

[5]北京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薄弱环节[N].北京晨报,2012-7-26.

[6]苏民.未来五年北京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N].经济日报,2011-12-5.

[7]王斌,蒲晓磊、郝斐然.北京人大要求加强首都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N].法制网,2012-7-26.

第7篇

内容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行政力量的约束,还需要使用金融手段作为辅助。对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绿色信贷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通过实地调查,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在商业银行层面的执行情况,再将分析视角扩展到银行和企业的二维层面,运用博弈论模型对绿色信贷推行难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结合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信贷 商业银行 激励机制 博弈论模型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多是基于传统的信贷政策,即根据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和确保资金安全性、流动性为目的,自行确定信贷投放对象和投放量。这一模式的问题在于,银行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并未考虑贷款对象对环境产生的外部性。这就造成“两高”企业盲目扩张,我国企业环境违法现象屡见不鲜,污染事故层出不穷,节能减排形势空前严峻。

在绿色革命席卷全球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绿色”的发展才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发展。最新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未来五年内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循环性生产方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防范环境风险;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依靠行政力量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加以支持。作为环境保护金融手段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信贷,理应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绿色信贷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对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生态农业、环保治污和新能源开发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第二,对污染性企业和项目的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甚至停止贷款。与传统信贷相比,绿色信贷注重社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以“绿色利润”为目标,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项目的环境效益,在放贷前考察企业项目的环保情况,进而决定贷款投放量。

“绿色信贷”理念在国外起步较早,且发展已较为成熟。2002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提出了“赤道原则”,标志着国际项目融资的环境社会最低行业标准确立,赤道原则自此被广泛运用于国际融资实践中。随着赤道原则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的关注和重视,2007年7月中国银监会《关于防范和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信贷风险的通知》,绿色信贷在我国正式得以展开。

绿色信贷在商业银行推行现状

绿色信贷政策在国外开展已近三十年,而在我国的正式起步则是在2007年。作为一种新引进的环保政策手段,绿色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和局部性的成果,但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大面积推进还面临着不少制度性和技术性的困难。作为绿色信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现状可以作为衡量绿色信贷在我国发展情况的重要标尺。本文将分别从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信贷结构调整三个方面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推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准入标准操作性弱,环境因素考核缺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准入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意见,缺少具体的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因此,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考量存在缺失,部分准入制度存在漏洞。本文通过对某国有商业银行的北京分行的信贷准入标准进行了考察。该行的《公司客户信贷准入退出标准》对企业在项目的环保节能指标和参数上进行了初步定量规定,对具备一定条件的行业实行名单制准入管理,其余的行业采取指标制管理,但部分实行名单制管理的行业没有纳入环境因素的考核。以氧化铝行业为例,该标准明确规定中国铝业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经营状况良好的生产企业为优先支持类客户,除此之外其他企业原则上不得准入。在氧化铝行业准入企业固定资产贷款项目的标准中,没有出现与环境有关的条件。可见,由于国家缺乏相应的行业环保规范,银行在将这两家公司纳为准入客户的过程中,无法考虑环境因素。同时,对于那些未在名单之列的企业,即使其在控制污染排放方面更富成效,也会因为准入制度的缺陷无权享受信贷支持。

(二)退出机制监管不力,部门联动效率不高

绿色信贷的核心业务之一是加强贷后管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和不符合能耗标准的企业加快现有融资退出步伐。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贷后与环境监测部门的合作受限,加上“两高”行业往往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所以银行在缺少指导和传统经济利益驱使的双重作用下难以抽离资金。受访银行《公司客户信贷准入退出标准》对于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准入企业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进行了一定的约束。因为目前的规定未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等具体细节,不具备操作性;此外由环保部门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可能存在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够的问题,环保信息能否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也难以得到保证。

(三)结构调整效果甚微,环境风险让步收益

绿色信贷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引导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名单式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阻止了部分环境友好型客户进入信贷市场,加上银行职员仍然偏好收益高、风险小的传统优质信贷对象,进而难以压缩两高行业的信贷市场份额,绿色信贷的资源配置功能并未实现预期的效果。受访银行《2010年信贷结构调整方案》中明确指出,该行信贷结构调整的政策是以符合产业政策、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作为信贷重点投资对象,对“两高一剩”等政策敏感型高风险行业严格控制组合占比、提高准入门槛。通过调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环保能源相关行业及战略新兴产业已被纳入银行鼓励进入的行业范畴之内,逐步压缩行业的范围也包括了有色、钢铁、焦化等“两高一剩”行业。但是结构调整方案中仍存在上述的问题:一是在环境友好型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一半的国标行业实行名单式管理,意味着未在名单之列但环保责任履行较好的客户将无权享受信贷鼓励;二是传统电力行业中可能带来严重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火力发电业和采矿业也在鼓励进入的行业范围之内,说明银行在审核放贷对象时仍然更多地考虑了贷款的收益而非环境风险。

基于污染企业和银行间的博弈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绿色信贷体系构建不完善,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政策缺乏动力,效果不佳。然而,要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仅仅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入手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污染企业在绿色信贷体系中与商业银行的关系。本部分将以博弈论作为分析工具,研究银行、企业两大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及均衡问题,以期对上述现象作出更好的解释。

假设R为企业获取贷款后的经营收益,R1为污染企业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获取的收益,C1为引进环保技术和设备所花费的成本,F为污染企业被查处后损失的期望值,BR1为银行对治污企业发放贷款后经营收益,BR2为银行对不治污企业发放贷款后的经营收益,BC2为银行不发放贷款的机会成本。双方博弈的效用矩阵如表1所示。

纯战略纳什均衡:现阶段我国企业治污成本往往高于环保部门经济处罚的期望值,即C1>F。因此,对企业而言,污染是不污染的占优战略;对银行而言,由于污染企业仍可通过缴纳罚单等行政手续获得合法经营,企业污染行为很难威胁到信贷资金的安全,因此该博弈将出现唯一的纳什均衡:(污染,贷款)。在该均衡下,绿色信贷政策难以得到实施。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假设企业以a的概率选择治污,以1-a的概率选择不治污;银行以b的概率选择贷款,以1-b的概率选择不贷款,则污染企业的期望支付为:

银行的期望支付为:,

已知C1>F,则,污染企业的支付随着a的增加而递减;对银行而言,BR2已经包含了行政处罚等可能导致的信贷损失,即BR2≤BR1,所以,银行的支付随着b的增加而增加。均衡时,混合战略为:a=0,b=1。此时混合战略将收敛为一个纯战略纳什均衡,企业选择污染,银行选择发放贷款。

综上所述,企业治污成本高于环保部门处罚是绿色信贷政策推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样的条件下,无论银行是否拥有足够的企业信息,不治污和贷款都将分别成为企业和银行的最优选择,这就为完善绿色信贷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一,要提高环境违法惩戒力度。由博弈论模型的分析可知,当企业的治污成本高于因环境违法受到的经济处罚时,对企业而言,不治污是治污的占优策略。对银行而言,由于污染企业可以通过缴纳罚金继续经营,其信贷安全不会受到威胁。因此,当惩戒力度高到对污染企业放贷得不偿失、威胁到其信贷资金安全时,银行才会选择落实绿色信贷政策,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把关,减少损失;企业则会将污染成本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引进绿色技术和设备。

第二,要增强部门联动机制。正是由于缺乏对污染企业真实、及时的信息,银行对企业贷款还存在博弈关系。因此,绿色信贷的成功实施,需要各级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间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环保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环保信息库,与金融部门形成信息沟通机制。商业银行要借助环保部门的力量,加强贷款环境风险管理;及时整合环保政策和信息,建立统一管理与机制。

第三,要明晰准入退出条件。国际上的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基本是从赤道原则出发,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信贷政策、法规。我国的绿色信贷才起步,没有具体的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商业银行没有相应的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为了明晰准入退出条件,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基于赤道原则,尽快制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满足节能环保标准、适合本行发展现状的绿色信贷准入退出标准;二是严格落实 “一票否决制”,对于无法达到环保法律法规要求、能耗和污染排放等指标无法满足国家标准的,或是未来有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贷款,其他指标再优秀也不能予以准入;三是对于已完成授信评级的客户,要持续关注其环境保护及能耗情况,若发现存在环境违法情况,要立即调低信用等级,降低贷款额度,甚至抽离资金。

第四,要优化银行信贷结构。一是要在国家有关行业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对污染排放多、信贷规模大的行业明确贷款总量和进退目标,对两高行业严格控制贷款增长幅度并有计划地退出;二是要积极发展与环保创新技术产业的客户关系,加大信贷支持,弥补其资金缺口;三是要加强小企业和个人经营贷款的环境风险管理,调整其目标市场定位,对具有经营实体的个人经营贷款,要实施与小企业同等的准入条件。

第五,要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在缺乏外部约束的情况下,银行容易与污染企业成为合谋,导致绿色信贷政策得不到有效执行。与污染企业相比,围绕银行构建的绿色信贷交易制度更具有操作性和执行性。因此,完善对银行的绿色信贷约束激励机制应成为构建绿色信贷交易机制的主体内容。一方面,要利用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措施,对执行绿色信贷政策较好的商业银行给予奖励;另一方面,要在银行内部落实完善绿色信贷问责制度,促进政策实施。

参考文献:

1.蔡芳.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研究―以绿色信贷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08

2.曹洪军,陈好孟.不确定环境下我国绿色信贷交易行为的博弈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2)

第8篇

大学在高速发展黄金期,许多大学抓住机遇改扩建校园。然而,校园环境优美的背后也有令人担忧问题,如校园建设不能将环境哲学、生态伦理学等因素融入其中。这都影响了大学可持续发展。诸多有志之士提出建设绿色大学理念。

一、绿色大学综述

(一)绿色大学内涵

“绿色大学”是指,大学在实现基本功能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以培养有生态道德人才为核心,在学校教学、科研、日常管理等工作中纳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内涵,全面提高环境素养新型大学。

(二)创建绿色大学必要性

1.创建绿色大学是全球高校共同选择

21世纪是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世纪。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发挥积极作用。学校有大量建筑存量,是耗能大户。大学扩招使学生数量激增,年轻人对电脑空调等设备依赖,导致校园能源与资源消耗需求增加。鉴于自身能源资源压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许多高校采取措施,开展绿色校园创建。如,哈佛大学“绿色校园行动计划”。

2.创建绿色大学,是建设美丽中国必然要求

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战略任务。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迫切需要相关专业人才与科技支撑,需要推进我国绿色大学发展。

(三)我国创建绿色大学实践与反思

1.我国绿色大学创建的实践

(1)绿色大学创建成果

1998年,清华大学首先提出创建绿色大学,很多高校也结合实际探索取得一些成效:一方面,开设绿色课程,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课程中。另一方面,重视校内外绿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绿色行动。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组织学生野外实地考察。

(2)绿色大学建设中的问题

一方面,未认识到建设绿色大学意义。参与学校总体数量少;环境教育一般仅以选修课、讲座形式出现,不是课程体系必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绿色大学建设缺乏长效机制。虽然有的高校设置了组织机构,但大多是临时的;人员配置缺乏结构合理性,不能有效组织与协调绿色大学系统性创建工作。

2.对于我国建设绿色大学的反思

(1)理解建设绿色大学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治国战略,关系民族未来。高校应承担使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引领者和示范者。

(2)明确绿色大学色内涵

第一,培养绿色人才。它是建设绿色大学根本目标。开设生态文明课程,进行环境教育课外实践。通过课内、外教学,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锻炼环保技能,增强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责任心和使命感。第二,建设绿色校园。学校要在水、电等系统建设和环境绿化方面,节能、节水、节电,做好再回收与利用,使校园起到教育与示范双重作用。绿色校园是推广清洁技术示范区,精心规划生态园林景观园区,在其中能感受到学校事业与环境协调发展氛围。

(3)建立健全绿色大学建设长效机制

第一,国家应制定法律政策,为绿色大学创建指明方向、提供政策支持,将绿色大学发展纳入有序轨道。第二,社会应成立学术团体召开研讨会,研究问题解决方案。召开全国绿色大学论坛,交流经验。第三,学校应把创建绿色大学纳入长期发展规划,科学设置组织领导机构、配备专业人员。

二、环境教育的综述

(一)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是指,在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时代背景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培养具有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技能、高度环境保护热情的新型人才新型高等教育。

(二)国际经验

1972年召开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推动了世界环境教育发展。美、日、澳等国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1.科学环境教育层次体系

(1)中小学生环境教育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人认识、热爱并保护环境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很多国家不设专门课程,是综合有关课程(生物、地理等)和校内外活动(参观、旅行等)进行环境教育。美国中小学环境教育课采用“自然学习”、“户外教育”方法,让孩子置身自然中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壮丽,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与情感。

(2)高等环境教育

根据培养对象和目标不同,高等环境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教育,培养为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另一类是非环境专业教育,对非环保专业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其在环境知识、意识与技能方面有所进步。加拿大41%的大学开设环境专业课程。许多高校建立了环境院系或密切相关的地理学、生物学等院系。

(3)推进全民环境教育

通过普及型、通识型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是贯彻环境保护最有力措施。瑞典人环保意识较强,垃圾分类工作很完善,家庭生活中的节水、节电行为随处可见。

2.重视环境教育立法及机构建设

1970年美国制定《环境教育法》。联邦政府教育署设置了环境教育司,由政府支出大量资金,来支援环境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实施与评价,等。

3.管理环境教育项目,经费投入稳定、多元

国外环境教育法详细规定环境教育资金投入,建立由国家投入和民间支持资金来源。美国国家环境教育法规范教育经费来源、申请者资格等,强调美国环保局要建立程序监督评估项目实施,确认项目质量和是否继续支持有关项该目。法律调节下的稳定、多元经费投入机制,为美国环境教育提供了坚实经济基础,这是美国环境教育发展关键因素。

4.强化环境教育师资培训

开展环境教育需高素质师资队伍,这需要高质量教师培训,它要培养教师两种能力:专业教育能力和环境教育能力。1992年,芬兰教育部选择加瓦斯卡拉大学作为实施基地,开展“两步走”远距离教学模式:从全国大学和培训学校抽出1至3人参加培训,建立培训教师课程体系;然后建立上述受训人员地方学习小组,对其他受培训教师进行培训。参加培训教师,不仅可以学习运用新教学方法和新教学课程,而且还可获得个人环境知识与环境价值观和责任感。

三、开展环境教育促进绿色大学建设

绿色大学是渗透生态环保理念新型大学。环境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要求新型教育,通过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向学生普及环保知识,提升学生环保实践能力。开展环境教育对建设绿色大学有重要作用。

(一)环境教育是培养绿色人才基本途径

建设绿色大学,根本目标是培养绿色人才。要靠环境教育来培养具有丰富环保知识、实用环保技能、高度环保热情的新型人才。环境教育是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人才教育形式。目前在校大学生,尤其环保专业学生,他们中很多人未来将成为直接或间接环境资源决策者,而决策取决于他们决策意识。科学决策意识养成要靠教育。当这些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用言行感染带动周围人,影响周围人价值观,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