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5 17:13: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多,不同的研究者研究对象的地区分布不同,有河南、安徽、江西、甘肃、河北、湖北等等;不同研究者使用的研究工具也不尽相同,有scl-90、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小学生)、情绪-社交孤独量表(初中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但是研究结果却较为一致地表明,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低于非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黄艳萍、李玲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各内容量表及焦虑总分均高于非留守组;曾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对人焦虑倾向、过敏倾向评分高于非留守儿童;但留守与曾留守儿童间心理健康诊断问卷评分差异不显著[1]。万艳梅等人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社交焦虑评分分别低于母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孤独评分分别低于父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除了在社会期望的评分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差些[2]。王国防的研究表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非常显著地好于留守儿童[3]。赵峰的研究表明,在总分上有47.5%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非留守儿童则为9.5%;留守儿童在人际紧张(47.5%)、心理承受力差(57.5%)、适应性差(44.6%)和情绪失调(46.8%)等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焦虑、偏执、躯体化因子上均达到了35%以上[4]。总之,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各个层面上,令人担忧。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
张维新总结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托管所模式、寄宿制模式、家长制模式、留守小队模式和卓见成效的江苏模式[5],这些成功的实践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在这些实践模式中,缺少心理和教育专家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知识指导的活动会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从而使活动效率降低。面对大量的留守学生,为了更有效更全面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是一条捷径。
每个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应包括心理教育专家2名和心理教育专业的大学生15名。其主要任务是:深入到农村学校为留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使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了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要号召各个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成立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并进行统筹分配。(2)政府要给与专项资金支持这项工作。(3)每年政府应组织开展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经验交流大会,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服务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网站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国家关于留守学生的法律法规,留守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应对方式和解决办法,留守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建议以及留守学生与教师、专家的交流空间等内容。
3.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学校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在农村留守学生较多的学校,教师们也都意识到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该怎样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只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没有坚实的理论指导,因此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另外,教师尤其是留守学生的班主任,与学生交往较多,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教师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发现留守学生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使留守学生能够得到快速而有效的帮助。
4.在农村学校大力推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不少研究学者对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较为一致的观点,主要包括[6-7]:(1)学校应成立留守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小组,制定切实的工作计划,建立学校留守学生的档案,利用寒暑假定期开展家长会,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与联系。(2)丰富校园文化和生活。(3)开设适合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4)实行“家长制”。家长是指临时履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部分职责的志愿者。“家长制”是目前被证明了的在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和措施中最充满人性关怀、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被认为是最值得推广的办法。(5)建立帮扶机制。帮扶包括社会志愿者、校内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帮扶以及留守学生同伴之间的帮扶。以上的这些策略,都是行之有效的。然而,这些策略的提出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的,忽视了如何发展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比预防和校正心理问题更有意义。因此,我们建议学校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孟万金教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农村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传统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留守学生的心理潜能[8]。
因此,留守学生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要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看待学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9]。作为留守学生的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去发掘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二,成为积极心理品质的示范者。要自信、乐观、保持良好的心情等,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5.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治理
人格的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为留守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熊亚认为政府应提供公共政策的支持,主要包括: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政拨款;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规范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规管理;组织媒体和教育机构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城市化进程[10]。徐传新认为政府应该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主要的支持因素;政府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给予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舆论上给予宣传[11]。
留守学生的生活不能局限于学校内部,学校周围的环境对正在成长中的留守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学校的周围也开始出现网吧。对于留守学生而言,网络游戏无疑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而学校又无力治理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来治理农村学校的周边环境,为留守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总之,政府和学校采用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留守学生们所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留守学生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而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们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 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
[2] 万艳梅,王素芳,马兴好,等.安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10).
[3] 王国防.焦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4] 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 张维新.关于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0(30).
[6] 蒋笃君.新时期留守儿童教育的困境和对策.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
[7] 马明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9(12).
[8]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5).
[9]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3).
【关键词】生物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132-02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的。在教育部的相关《意见》颁布后,城市地区的不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开展,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可是《意见》颁布过去好多年了,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当前农村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物不是中考科目,且生物课中有很多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素材,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便利之处。笔者就自己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做法进行探讨。
一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老师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乐观、积极、开放、宽容、热情的良好心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健全的人格,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理念。教育是情感的交流与感染的过程,是灵魂对灵魂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只有心智健全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心智健康的被教育者。老师平时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思想境界,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自我的心理调节,不断增进心理健康的水平。教师健康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
二 生物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有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自觉地去挖掘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把传授生物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生物没有中考的压力,在加强生物知识传授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去教育的功利化,学生能以更平和的心态进行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持续发展。
三 正确认识自我,消除不良心理
农村学生的父母平时是很禁忌说“性”,农村学校的学生对有关身体发育及性的知识相对缺乏,学生很少能从正面获取正确的有关身体发育与性的知识,更多的是从不良途径获取一些零碎且不正确的相关知识。初中生已进入青春期,身体各器官包括性器官快速生长发育并走向成熟,每个人的身体发育各有特点。青春期的男子出现“遗精”、女子出现“月经”等生理现象是一个发育正常的表现,青春期对异性的好奇与特别的情感也是正常的心理特征。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课中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生殖、发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客观面对身体的发育和出现的生理、心理问题。教师进行相关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以愉快的心态走出青春期,更好的集中精力和良好的心态投入生活与学习,促进身心和学业健康发展。
四 认同差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农村学校的学生生活环境相对比较闭塞,参与的活动少,与人沟通的合作能力较贫乏,心胸狭隘,人际关系上缺乏远见。通过生物课相关遗传上知识的学习,明白差异是客观的,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不同生物个体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基因组成、家庭环境、教育状况、生长发育的早晚等因素总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有各自的独特性。每个人要学会接纳独特的自我,欣赏自我,对自己充满自信,同时也宽容接纳其他不同个体的生命,学会彼此接纳、欣赏,和谐相处,消除同室操戈的不良心理。生活环境的不同,智力发展的差异和个人喜好的不同,使大家的各种能力存在差异。大家接纳彼此的能力差异,才能更好地合作,才能成为好的团队。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小组的探究学习或小组实验操作中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互相学习、分工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合作精神。
五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心,挖掘潜能
相关部门的资料显示,近几年来上好大学的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原因有很多,首先需要明确的不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智商低,但学生学习认识上的偏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智力比城镇、城市学生差,没有认识到兴趣的培养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搞好学习的重要保障。认识上偏差,让学生失去前行的动力。通过学习生物课中的有关神经系统与条件反射的建立的知识,认识到大脑的潜能是巨大的,学习的过程实质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每个人的智商都差不多,大脑的各种不同的功能是分区域的。学生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增强学习
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每个人的天赋差异不大,后天的勤奋努力、良好心态、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差异才是学业差异的重要因素。不要以一个标准来评价人的成才,发展各自的兴趣,坚持不懈地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总能拥有自己独有的精彩。
关键词:心理健康;道德素质;心理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日益突显为教育的主导观念。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它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无疑是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精神文明在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这两者对小学生而言,就显得厚此薄彼了,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很多学生在物质生活上是幸福的,但他们精神负担很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所改善,但是,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扰,仍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压力,农村的小学生更是如此”。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更多的家长和教师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家长更容易受到“学而优则仕”、“读书只为跳农门”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成绩,对于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往往认为顺其自然即可,有些家长甚至不关心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当前我国小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学校和家长只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不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学校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认识不足,把这门可按照普通文化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授课。
(2)校园环境的变化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利影响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多元化,使得传统文化比较浓厚悠久的农村社区的文化意识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给农村小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娱乐资源,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一些不良信息侵蚀他们的思想,毒害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生活在2l世纪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农民及其子女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也带来了价值观的混乱,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数量不足,教育素养低下
经过对中心校和村校的调查,农村小学教师严重不足。学校的课程设计不能严格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设,这严重的影响了农村小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和心里潜能的开发。数量不足的农村小学教师中有不少是民办转正的。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心里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缺乏,无法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活动。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建议
(1)重视家长和老师进行心理辅导
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受家庭环境因素影响,对家长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应按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目的的向家长授课,使困惑的父母了解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了解对孩子进行家庭心理教育的初步方法,给家长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在农村小学,由于缺少“家长会”制度,加上教师和家长沟通较少。所以,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要求教师家访等方式把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反映给家长,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
(2)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对农村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工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校园里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必然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土壤。“学生能置身在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中,并受其长期濡染和潜移默化,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必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 寄宿制 心理 健康
近年来,随着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婴儿出生率持续降低,导致各农村小学规模越来越小,有的农村小学即使实行隔年招生也很难凑足一个教学班的人数。在此情况下,为更好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高台县教体局加大了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越来越多的寄宿制小学的出现成了必然趋势。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合并以前的学校,大多数学生年龄比较小,由于过早地离开父母,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低龄寄宿造成孩子心灵情感贫乏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与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父母与孩子的天然联系,才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可如果过早地隔断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使孩子成为性格孤僻,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贫乏儿童。
2.缺乏家长的监督,易使孩子行为出现偏差
由于远离家长的监督,寄宿生自我约束和控制力差,攀比和模仿的心理较重,易使孩子养成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行为。没有家长的约束与管理,孩子的行为容易出现偏差。
3.对寄宿制学校的不适应造成的负面影响
由于寄宿制学校严格的管理,远离父母的关爱,同时极为紧张的学习生活,较为激烈的学习、考试竞争压力等易导致孩子出现烦躁不安、喜怒无常或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自信心缺失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
二、消除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方法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有爱心的教师队伍
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爱是关系教育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爱,才能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才能最大地发挥教育的育人作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由于远离自己的父母,缺乏情感的交流,心理上比较孤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平常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动作,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无限的温暖,从而爱上自己的老师,爱上自己的学校,进而减少孤独感,产生自信心,一些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农村学生比较害羞,很难向老师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
3. 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
(2)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同学,真诚与他们交往;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学生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
(3)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主要有:①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②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③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④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多,学生在校时间长,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各种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行走在心灵世界的桃花源,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
一、寄宿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资源不足,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某些历史和现实原因,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边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极差。很多学校的正常教育活动无法开展,也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很少组织或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由此导致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以及道德品质等方面发展不完善。
为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外地城市务工谋生。由于收入不高和其他不便,他们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话、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架起了寄宿学生与外出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但由于诸多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限制,寄宿学生与外出父母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联系却很有限,短暂而次数较少的通话无法真正弥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造成的家庭关爱的缺失。这就导致某些学生对自我性格气质、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消极暗示,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对亲情、友情淡漠,我行我素,脾气暴躁,容易产生对抗行为,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消极低落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努力奋斗、拼搏、进取已成为大家认同的时代精神。与此同时,家长在竞争中感受到的紧张与疲劳、竞争失利后的挫败与失落都让他们深深觉得知识很重要。于是他们一味追求成绩,一股脑地给孩子增加学习压力,使孩子过早背上沉重的包袱。一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本来在家里全靠他人呵护,现在一下子成为了改变自己、家人命运的承担者。他们总希望自己在学校处处比别人强,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
另外,在一些学校,学业成绩成了教师惟一的评价标准,考试、荣誉、升学的竞争使一部分学生陷入各种压力中,造成学生自卑、焦虑、沮丧、性格内向。他们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晚上十点半睡觉,九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间还要更长。长时间高压之下的学习使他们本该丰富多彩的生活黯然失色,使他们的兴趣和社会实践能力都受到限制。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受到影响。
(三)缺乏交流沟通,学习存在障碍
农村寄宿制学校多是封闭式管理,学生在校一待就得八九天。学校的空间相对狭小和封闭,学生几乎和外界失去了联系。他们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父母面前撒娇;不能在做完作业后,和同伴一起尽情玩耍,看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不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美食。即便学段放假回家,也由于家长在外打工,大多数学生和父母之间几乎没有交流的时间。这导致许多学生和父母之间共同语言日渐减少,长期如此,孩子易出现情感异常,如忧郁、胆怯、孤僻、冷漠等现象,有的学生还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沟通等现象。
在学习方面,有的学生由于学习环境改变,又不能适应寄宿的生活环境,于是产生了学习障碍;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无计划,对所学内容不能较好掌握,考试失利后,他们就破罐子破摔;有的学生则对功课完全不感兴趣,享受不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解决途径与方法
(一)打造校园文化,创设积极的育人氛围
我校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承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为创建魅力五中、和谐校园,做了许多工作:校园全面绿化、美化,巧妙设计幸福桥、荷花池、墨怡亭等景点;广泛征求意见,选用最符合学校特色、最有教育意义的名言、图片、诗文,统一规划布置办公室、学生公寓、楼道,建成校园文化墙,时时处处以美好的精神熏陶学生;以校刊《教苑》、团刊《领航》、校园“阳光播音室”、国旗下的讲话等作为主要宣传形式,建设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开放阅览室,精心打造“书香校园”……这一系列的活动,彰显了学校“立志、博识、崇德、笃行”的校训,给师生送上了“心灵鸡汤”,使学校成为了师生陶冶情操、和谐发展的乐园。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1.重视寄宿生身心健康教育
学校领导要对寄宿生身心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关注,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电子屏、广播,及时宣传心理培训活动的信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内外的影响力。广大教师要积极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家校联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进行家访,互相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比如“家校联系,共助成长”“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怎样教出乐观的孩子”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家长要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3.建立专门档案,加强动态管理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问题,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可以按照年级、班级、年龄、性别、家庭情况、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建立寄宿生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在生活上予以帮助、在心理上及时疏导。
(三)开展系列活动,打造专业团队
寄宿生的在校时间比较长,如果所有的时间都安排学生学习,则他们的生活会过于单调、枯燥,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我校成立了书法、绘画、合唱、舞蹈、球类、写作、经典诵读、电脑制作等兴趣小组,由专人负责,定期组织活动。每学年的军训、运动会、师生球类赛、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等,也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这些有益的活动,充分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特色,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得到正确引导。
我校选派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乐于做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外出学习、取经,掌握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教育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我校还组织专题师资培训、活动课观摩、案例论文评选、经验交流;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鼓励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
(四)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1.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个体心理辅导
我校设立了“阳光小屋”“舒心屋”“爱心妈妈屋”“亲情爸爸屋”“开心吧”等,为在学习、生活和成长历程中遇到烦恼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减少学生由于心理矛盾或心理冲突引发的不良反应,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其承受压力的韧性,激发个人潜能;我校还设立了“学生发泄室”,帮助学生们释放心中的闷气,让学生们满脸怒气走进去,面带微笑走出来。
2.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强化心理健康意识
我们通过“塑造阳光心态 演绎精彩人生”的心理讲座,教会学生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确定奋斗目标;通过“珍惜友谊,拒绝早恋”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权衡利弊,循循善诱地带领他们走出早恋的误区;通过“我的青春我做主”的讲座,对九年级毕业生进行考前心理调适,对他们直面中考、积极拼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呵护花蕾,关爱女生”的讲座,教会女生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处理好情绪情感困惑,做优雅、自信的女生,顺利度过青春期;通过以班主任、教师党员为核心的“一对一”互结对子活动,关心和帮扶学生的生活、学习,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
总之,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弥补缺失的爱,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必要条件。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弥补他们缺失的爱,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动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以一颗仁爱的心对待心理困境中的学生,要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信心、多一份恒心,多听学生倾诉,多与学生交流,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尊重他们的人格,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增强信心,克服困难,积极进取,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结合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相机点拨,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效应,减少或消除负效应,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如,体育课既能让学生接受耐力、毅力的考验,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抓住契机,随时可以融进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通过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如,利用班会,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发言,旨在锻炼他们展示自我的勇气,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献爱心活动、爬山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3.开展专项心理教育活动,创设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好自我心理调控,保持健康心理。也可以开展心理讲座,选取大家共同关注的某一个心理话题,有针对性地阐述、讨论。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可以通过个案心理咨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导他们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策略解决问题。通过专项心理教育,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培养他们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4.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为了让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可通过系列讲座和个别辅导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针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家庭,教师要用关爱学生,为学生前途着想的诚意来感动家长,增强他们教育子女的责任感。
5.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品行。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言传不如身教。年龄较大的青春期学生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易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听名人讲座或阅读名人访谈录,让学生了解名人坎坷的成长道路、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勤奋拼搏的精神和谦虚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榜样示范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斗志,引导他们豁达面对生活中的成败得失,自觉远离不良心理的影响。
6.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实施成功教育。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师长、父母的爱护和肯定。个人在成长中得到关爱与肯定越多,其人格冲突就越少,自信心就越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鼓励为主,分层次、有梯度地开展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不断给他们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然后逐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的自信心得以增强,从而克服烦恼、焦虑、自卑等心理,敢于面对现实,努力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总之,在提倡三生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探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全面而幸福地发展。
关键词:宣传;言传身教;平等对待;家校联系;心理辅导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造成许多成人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焦虑、抑郁症、甚至厌世)。然而,近些年来,一些未成年人(有的甚至是在校学生)也出现了相应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使得社会越来越关注在校学生,尤其是在校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要指出的是,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搞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对其今后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正如《三字经》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小学的教育工作中 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进入课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千千万万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媒体电视、互联网、手机、游戏机、等电子媒介都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中,彻底改变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这样就造成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不良媒介的影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倾向和问题。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造成农村许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长期以来,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照和关爱,从而对部分孩子的身心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比如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合群,有的甚至产生自闭症、厌学等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蒙上了一层厚最的阴影。作为一名从教二十余年,一直奋战在农村小学一线并长期担任班主任的小学教师,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一些实践经验,浅谈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感悟。
一、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注重言传身教,善于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的教师要以“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面对工作,对待学生态度要温和、友善、有耐心,不要无故发脾气,对学生冷言恶语。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注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给学生做心理健康的表率。
在我们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她原本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爸爸、妈妈因为一些原因离婚了,妈妈改嫁了,她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从此她便在没有母爱的环境中成长。她以前是个很活泼的孩子,可渐渐地,她变得孤僻、失落、不合群、甚至有些自卑.当别人的妈妈来学校接自己的孩子时,她总是显得十分忧伤,有时候还会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低声地哭泣。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很是替她担心,生怕她会这样消沉下去。于是,我常常找她谈心,并告诉她要乐观开朗,不要因为失去母爱而自暴自弃,要坚强地面对生活。虽然这样,可她还是老样子,我又想办法找到她的母亲,希望她的母亲能常常来学校看看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些本该得到的母爱。从那以后,她的妈妈经常会来看望她,有时还会给她带来一些学习用品。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她又好像回到了以前,又变得活泼起来。由此可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啊!作为老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心理,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地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就能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敞开心扉,以正面的教育影响她走出黑暗迈向光明,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要杜绝只关照好学生,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 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严厉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对话,缩短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加强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注重心理辅导
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家校配合,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其快乐健康地成长。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大部分学生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严重忽视了学生人格品质的养成。这种片面的育人观也影响到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和师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向家长灌输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让家长懂得一个人拥有健全的人格比拥有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一份贡献。
总而言之,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 国外、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大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载《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4).
[2]郑莉君:《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载《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4).
[3]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研究困境和变革》,载《教育研究》,2001(5).
一、 问题的提出
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的价值观念逐步开始转变,单亲家庭的数量也随之上升,单亲家庭子女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其心理障碍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不少,其中部分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家庭放任不管或粗暴教育,加上社会上不健康影视文艺作品的不良影响,毒害了他们的心灵,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他们中的另一些人会受到冷谈、挖苦、家长的训斥、打骂、同学讽刺和嘲笑,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有的甚至畸形,心理变态。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21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长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而单亲家庭的子女在这方面往往更为突出。因此,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单亲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需要。
3、我校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近年来,单亲家庭子女的比例有所上升,在最近的一项统计里,近1500多名学生中,单亲学生近80人,约占5.3%,有的班级就达8%,应该说,部分单身家庭学生由于内外的原因,能够克服心理的障碍,表现不错,约占1%,但相当部分的单身家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心理有障碍或孤僻、沉默少言等不良行为。在“谈家庭生活的感受”中,认为家庭生活感受良好,完整家庭学生占90%,而单亲家庭学生仅占8%,在“谈学习的目的、态度、理想”中,认为自己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崇高的理想的学生,完整家庭占85%,单亲学生只有8%。由此可见,父母离异或其他原因造成单身家庭,给子女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通过政教处查问,发现我校违纪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我们进行此项研究,选题的意义是在单亲家庭呈上升的社会中,通过研究和开展心理辅导,探索出适合我们农村中学的单身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对策,为推进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作一份贡献。
二、 研究的内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完整家庭的子女,我们将重点研究怎样帮
助单亲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包括学习观念、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升学的方面、个人的人格、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研究。
三、 课题实施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要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时候,应本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根据、亲切真挚的教学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同时能耐心而正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应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心理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一生的发展,容不得半点虚假。
2、服务性原则。
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的成人与成才打下
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原则。正如某位心理学家所说:“心理素质教育不是说教,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批评,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解答,是领悟;不是解决问题,是协助成长;不是表面屈从,是内心转变。”这段话十分鲜明地说明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工作原则。
3、差别性原则。
各个单亲家庭学生因生活经历、心理压力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的心理素质也呈现
出多样性,因此在面对全体学生实行公正、公平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差异,实施差别教育,对不同的心理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谈心,个别辅导。对极个别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尤其应该高度重视,要及时找出问题根源,疏通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微笑地面对前进路上的风风雨雨。
四、 操作措施: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从课题确立之日起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
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每个单亲家庭学生与研究人员结成对子,由他们负责心理疏导,学习效果、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
2、创设主动环境
我们将创造一定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单身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
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让班主任有意识地把活动中的重要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3、辅助严格要求
在做耐心细致工作的同时,对他们严格教育和要求,原则问题不迁就,通过开设开展
活动,并对单亲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之不做出格的事情。
4、用友情弥补亲情
挑选成绩好、品德好的同学,结成对子,使之形成良好同学关系,这样,单亲家庭学
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让他们自然地感到生活充满阳光。
5、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网络
积极倡导和参加社区教育活动,把单亲家庭学生在社会上的情况掌握起来,联同家庭、社会使之共同把单亲子女心理教育落到实处。
五、 研究步骤:
实验定为三年(2004年12月-2007年12月)主要分三个阶段(在前均为准备工作)
1、启动阶段(2004年12月-2005年5月)
从“组、学、订、访、建、联”六字上狠抓:即组建课题小组,学习教育理论,拟订
课题,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档案,联系家庭和社会。
2、实施阶段(2005年5月-2007年5月)
通过定实验对象,组成互动组,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善单身子女的
教育环境,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
3、总结、巩固阶段(2007年5月-2007年12月)
六、课题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论文
(2)农村中学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3)农村中学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
七、课题组成人员:
温方方:全面组织和负责课题的实施和研究并撰写研究论文
吴卫健:协助收集国外有关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