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庭健康教育内容

家庭健康教育内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5 17:13: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庭健康教育内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家庭健康教育内容

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 47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78-03

【关键词】 健康教育;参考标准;美国;英格兰;日本;中国

健康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健康教育标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指导框架,在各国都得到了高度重视。比如美国将学校健康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制定了相应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明确规定了从幼儿园至中学学校健康教育的操作指标[2-3]。英国教育改革条例将健康教育定为桥梁课系列之一,把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融入其他基础学科以及更加广泛的学校生活之中[4-5]。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在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将“卫生与体育教育”规定为与数学、科学课程等同的一个重点学习领域[6]。日本从小学直至高中阶段开设“保健体育课”,系统地为学生提供有关健康教育的知识,并培养学生保持及促进健康的实践能力和态度[7]。

我国自2001年正式启动了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对目前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并尝试新的设置[8-10]。笔者对各国健康教育标准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各国健康教育标准的现况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健康教育标准框架提供依据。

1 美国

1.1 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健康,培养有健康素养的人,发现并开发学生的潜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1]。

1.2 内容标准 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生理、心理与情感、家庭与社会等方面。主要包括:(1)心理和情感健康;(2)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3)人体生长和发育;(4)营养学;(5)个人健康;(6)酒、烟、对人体的危害;(7)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8)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9)消费健康及公共健康;(10)环境健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教学内容的设置分4个阶段,循序渐进。其中幼儿园至二年级为第1阶段,三~五年级为第2阶段,六~八年级为第3阶段,九~十二年级为第4阶段[12-13]。每个阶段有各自的要求与侧重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必须达到全国统一的健康教育标准。

1.3 实施模式 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定全国健康教育课程标准[14]。美国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是框架性标准,各州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更为具体的课程标准,规定课时和课程设置模式[15]。如今美国多数州从幼儿园开始到11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中二年级)都要求设有健康教育的课程,并且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及管理服务体系与之配套[16]。

1.4 课程评价 经多年发展,美国的健康教育评价模式相对比较成熟[17-18]。在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整体都要接受评价,包括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学校健康服务、学校健康环境以及健康教育计划中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评价是定性和定量兼而有之。评价小组由教职工代表,包括行政人员、教师、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评价结果以评价委员会整体通过的决定形式公布[19]。2006年由国家高层教育官员委员会出版了《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具》[20],该评价工具强调以实施为基础的评价,为美国健康教育评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 英国

2.1 培养目标 为学生提供健康信息、培养其各项技能及作出健康选择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健康行为模式,从而为人群健康作出贡献。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21]。

2.2 内容标准 英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主要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物质使用和滥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健康相关的体育锻炼、食物和营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心理卫生[15,21]。

2.3 实施模式 根据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课程指导5》,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其它课程加以传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被整合到国家规定科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技术)、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和性教育课程中[5]。

3 日本

日本文部省根据学校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法规法令(《学校教育法》、《学校保健法》)制订了《学习指导要领》,它作为指导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权威性,如同我国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3.1 培养目标 使学生获得有关健康与安全的必要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培养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实践能力与态度[15,22-23]。

3.2 内容标准 日本学校健康教育的传统内容主要有性教育(包括艾滋病)、安全教育和饮食生活教育(包括营养和进餐)。1998年,随着新的“教育课程标准改善的基本方针”的提出,日本的“保健体育”教育也根据社会变化做出了相应调整,其中关于保健领域的基本内容包括:“小学:身体的发育与心理发展,防止受伤,预防疾病,健康的生活;初中:身心功能的发展与心理健康,健康与环境,防止伤害,预防疾病,健康与生活;高中:现代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集体健康”[24]。

3.3 实施模式 日本的健康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与课外指导。作为课程教育的内容,又分为保健学习与保健指导2个方面。保健学习含体育学科中的保健领域、保健分项、科目保健与理科、社会科、家庭科等有关联的健康知识,保健指导含年级活动的保健指导、学校组织各项活动的保健指导和学生会活动的保健指导。课程外的教育活动包括对具有身心健康问题学生的保健指导和对日常学校生活中的保健指导2个方面[7]。日本从2000 年开始试行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学时为:小学三、四年级共8学时,五、六年级共18学时;初中3个学年共48学时;高中体育教育为7~8学分,保健教育2学分。日本的健康教育课时的安排特点是年级越高学习课时安排越多,每学期都有固定的授课计划安排健康教育课时[23]。

3.4 课程评价 日本评价的顺序把态度放在第1位, 其次是能力和知识[25-26]。这与他们培养人格和终身健康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健康教育的最终效果应该落实在健康的行动上, 而态度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

4 中国

4.1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27]。

4.2 内容标准 教育部于2008年12月新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分为5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还划分出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和高中年级等5级水平,并把上述5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这5级水平中。

4.3 实施模式 1998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印发了《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的通知,其中规定了“小学、初中每周保证0.5课时健康教育课,小学、初中以外的学校每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讲座”[28]。健康教育课程在有关法定性文件中得到明确。

2001年,国家教育部开始试行新的课程标准,健康教育被明确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再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从课表中撤消了0.5课时的规定。健康教育课改为采用渗透、整合的方式来体现[1]。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各地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辽宁、重庆等不少省市重新明确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2008年12月教育部新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4.4 课程评价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与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作为评价重点。评价的重点包括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卫生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对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情况列入学校督导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5 不同国家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5.1 培养目标 各国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体现了身体、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既考虑学生现实健康的要求,又考虑终身健康的需要。

不同点:美国重视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15]。英国强调了对学生健康技能、责任感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日本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促进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态度及终身健康的理念[25]。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的健康教育目标重视提高学生整体健康素养,包括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及终身健康的理念。与我国以往的健康教育目标相比,有了很大突破,与发达国家的健康教育培养目标更为接近,更符合当今全球健康教育的理念。通过与各国比较,发现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目标中对心理健康和社会能力的重视尚不足;对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仍有待提高,教师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社会客体来锻炼、塑造,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考虑比较少[29]。

5.2 内容标准 各国健康教育的共同内容包括: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安全教育;酒、烟、对人体的危害;食物和营养;身心生长发育;个人卫生及个人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环境卫生等[32-35]。

不同点: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生理、心理与情感、家庭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内容标准中包括了情感健康、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和消费健康与公共健康等心理社会层面的健康要求。英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中包括了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等内容。日本学校健康教育包括了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与集体健康等内容。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对建立自信、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自我认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和异往等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将婚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等内容纳入了教育范畴。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健康教育正在向身体-心理-社会的新健康观迈进。通过与各国比较,发现英美的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性教育内容,日本的社会与健康、终身健康与集体健康理念和内容,在将来进一步完善我国健康教育内容标准时可以借鉴。

5.3 实施模式 各国健康教育实施的共同趋势是以一门课或多门课为载体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

不同点:美国大多数州,在《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专门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强调通过实施综合健康教育(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以及同伴等共同参与) 实现教育的目标[33]。日本的健康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与课外指导。课程教育又分为保健学习与保健指导2个方面。保健学习的课时和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英国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被整合到国家规定科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技术)以及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和性教育课程中,并提供了与相关学科具体健康内容的链接,通过“相关链接”或“提示”使得原本各自独立的课程整合成一个整体,同样使各科师资力量得到整合,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健康教育网络。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此外,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综上所述,如何结合我国学校教育的特点,建立完整的学校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辅以学校多课程相互渗透的综合发展模式,并将健康教育融入广泛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之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课时的落实是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各发达国家对此都给予高度重视。日本和美国多数州对各阶段健康教育课时都有具体的要求。日本在学习指导要领中对健康教育的指导强调:必须是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进行;在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科外的特别活动中也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不仅在学校生活中给予指导,还要促使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实践;培养能使自己终身健康、安全生活的基础[7]。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指出学校对健康教育的态度、重视程度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对于健康教育的成功实施是很重要的。以往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分配以体育为主,真正用来进行健康教育的课时较少,使学生不能系统地接受健康教育[34-37]。因此,今后我国应重视和保证学校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课时和教学质量。

5.4 课程评价 各国健康教育评价的共同点是:遵循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26,32]。

不同点:美国评价小组成员由教职工代表,包括行政人员、教师、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评价结果以评价委员会整体通过的决定形式公布。评价小组成员多样化,评价结果透明度高。另外,美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具》评价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值得学习和借鉴。中日两国课程评价的共同点在于注重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评价,不同之处在于日本评价的顺序把态度放在第一位, 其次是能力和知识。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对健康教育的评价应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学生的结果评价也包括了知识、信念、行为3个方面,但目前尚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指南。综上所述,我国亟待建立健全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指南、促进评价小组成员的多样化,提高评价结果透明度。

6 参考文献

[1] 余小鸣.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及挑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77-380.

[2] 赵香柳.美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历史沿革.科教文汇,2009(8):98.

[3] 张蕾,刘海燕.美国的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基础教育参考,2007(7):18-22.

[4] 王家仁.英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之研究.体育教学,2006(2):44-45.

[5] 卢伯春.英国健康教育对我国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启示.体育教学,2008(11):41.

[6] 余小鸣.澳大利亚学校健康教育一瞥.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335-336.

[7] 齐建国,贾志勇.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中国学校体育,2000(5):65-66.

[8] 余小鸣,张芯,杨土保,等.中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1):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7-9.

[9] 余小鸣,张芯,朱广荣,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2):学生健康知信行相关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07-110.

[10]余小鸣,张芯,石晓燕,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3):学校健康教育需求.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03-205.

[11]李明生.中美两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1):102-105.

[12]陈华卫.中日美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2:37-41.

[13]席春玲.当前美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及其特征.比较教育研究,2003(11):20-24.

[14]侯倩,张杰.中国与美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之比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0):118-120.

[15]卢伯春.中、美、英、日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标准比较.扬州:扬州大学,2006:13.

[16]喻坚.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之比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78-79.

[17]KANN L, BRENER N, ALLENSWORTH D. Health Education: Results from the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2000. J Sch Health,2001(9):266-278.

[18]JULIE LG. SHPPS 2006: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Change between 2000 and 2006.[EB/OL][2010-02-20]. cdc.gov/HealthyYouth/SHPPS.

[19]肖龙海,丁洁.中美中学健康教育课程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1):39-42.

[20]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CCSSO). Assessment Tools for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USA: CCSSO, 2006.

[21]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NCC). Health Education. UK: NCC, 1990.

[22]齐建国.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学科教育,2000(3):37-40.

[23]李英.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3):40-43.

[24]齐建国,薛懋青,贾志勇.日本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10.

[25]阎智力,市丸直人,石井腾.试析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67-70.

[26]阎智力,顾渊彦.中国与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5(5):30-34.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北京:2008.

[28]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教体[1998]2号).北京:1998.

[29]廖文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国学校体育,2000(2):12.

[30]钱健.中、美、日三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0-123.

[31]俞爱玲.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42-44.

[32]李英.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3):40-43.

[33]孙雷.美国基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体育与科学,2006(5):90-93.

[34]顾怀婷,傅茂笋.浅析中小学健康教育.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8):561-562.

[35]李俭莉.中小学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教文汇,2009(28):197-198.

[36]刘世宏,罗燕萍,祁为中.上海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现状分析.中国校医,2006,20(5):499-500.

第2篇

1 社区个体健康状况评价

社区护士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就是对社区个人、家庭、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为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提供依据。在实践课程的设计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及教学条件,设置了社区中“个体健康状况评价”内容的实践课程,并选择了其中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年龄”法让学生进行实践。首先学生通过收集社区或自己家庭成员(如父母)个人生活方式、所处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有关疾病史及家族史、健康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疾病发生的前驱诱发因素;然后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推算出个体当前状况下的年龄即“评价年龄”,提出建议控制危险因素后可能降低死亡率、可能延长寿命,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可能延长的年龄即“增长年龄”。比较“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三者之间的差别,对个体的健康状况做出评价。该项实践内容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学生们也很感兴趣,通过该内容的实践,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也使学生们对社区个体健康状况评估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 家庭访视实践

家庭访视是社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家庭访视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对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持续的照顾。家庭访视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应培养学生具有预防的观念、知识和技能。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建立若干份家庭档案,并指导学生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为服务对象编制健康教育卡或健康教育手册。通过家庭访视可更新社区居民的健康观念,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人群参与的积极性。

3 社区健康教育实践

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社区护士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对社区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该实践课的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意义,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健康教育;通过实践使学生熟悉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学会因时、因地、因人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由于学生对健康教育的意义、方式、方法都比较陌生,所以首先可安排学生参加一次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中心)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讲座,如对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讲座,使学生对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选一些学生比较熟悉、感兴趣或有针对性的内容,如“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艾滋病的危害及预防”“网瘾的危害”及社区常见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预防等,作为健康教育的选题,并让学生围绕选题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查阅有关资料,在班级模拟宣讲或在模拟情境下作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等。如通过“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这一主题的讲座,学生们了解了目前世界及我国的吸烟状况、香烟中的几种有害物质及对人体的危害、被动吸烟对他人的影响等问题,很多学生表示,以前只知道吸烟会危害健康,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对吸烟的危害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一些吸烟的学生表示,今后再也不吸烟了。

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是社区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慢性病预防主要是针对健康人群和高危人群展开健康教育,帮助他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自我监测、自我保健的知识。如高血压、糖尿病预防的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多,也可由小组共同完成。小组成员们分别准备不同的内容,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掌握有关研究的新进展,并保证内容详实、通俗易懂。

通过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使他们对健康教育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4 社区中慢性疾病的干预与防预

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加强慢性疾病的干预与防预,对促进社区慢性疾病人群的健康、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社区护士,不但要掌握社区中慢性疾病的护理技能,还要具有对社区中慢性疾病干预与预防的能力。对社区中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查阅相关资料,给社区居民制定健康教育处方。如针对冠心病的健康教育处方,让学生从行为指导、营养指导、运动指导三个方面进行制定,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又制定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健康教育处方,提高了学生对社区中慢性疾病的干预与预防能力。另外还可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营养知识,制定社区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人的食谱。学生通过上述实践,巩固、扩展了知识,掌握了一些对社区慢性病干预与预防的知识与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 社区特殊人群保健

社区特殊人群是指社区保健服务的重点人群,主要包括儿童、妇女和老年人,这些对象的健康相对脆弱,有更多的机会遭受有害因素的侵袭,因此,对这些社区特殊人群的保健也是社区护士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社区护理教学中,我们加强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安排学生见习社区保健站的预防接种工作,使学生熟悉了预防接种卡,掌握了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程序、注意事项等;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在学校的护理实验室内摸拟实习不同种类预防接种的注射部位及方法和注意事项。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去老年公寓进行实习,对哪里的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及计划。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对社区特殊人群的保健能力。

第3篇

那么如何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

一、心理健康教育同道德教育相结合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引导方向,并借助德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在德育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锻炼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品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但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作用,在方法上取长补短。通过心理疏导、心理矫正等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较科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情感、信念和意志因素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相结合

通过学校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径。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团队活动、郊游、参观等,可以有意识地把它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如开展网络教育、挫折教育、考试心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早恋”教育等来解决学生的疑惑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才干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认识自我的价值,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课堂是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要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

学科教学既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它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显示出来。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空间,而且可以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由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并把握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着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的基本单位。作为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班主任承担着来自各方面布置的教育任务,协调、统一各方面教育影响的任务,创造性的班主任工作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班风,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也将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作为班主任,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

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第4篇

一、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及途径

1.社区、家庭、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一体化,即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要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幼儿的社区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得到心理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的环境和家庭教育功能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着力于幼儿园的工作,还要关注家长的心理及家庭的心理环境。可采用下列形式和方法:⑴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使家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幼儿成长发展中的各种问题;⑵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让家长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好地与孩子沟通;⑶开设家庭心理咨询热线,及时解决家长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各种问题;⑷家庭与家庭、孩子与孩子之间可进行周日串门活动,让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有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⑸对问题家庭可进行适当的家庭治疗与辅导;⑹可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活动;⑦开展“社会模拟活动”,让小区中的中小学生定期来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和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

2.根据实际,对有需要的幼儿进行个别心理健康教育。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进行幼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关注每个儿童个体的心理健康。针对个别幼儿出现的问题,可进行个别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问题儿童存在的特殊问题,进行心理矫治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的体现,也是面向全体幼儿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二、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是一个比较新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队伍应加强对幼儿心理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幼儿的心理发展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才能较好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为此,教师要进行心理学理论学习,组织专项培训,邀请专家指导,搜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料,配置一定的设备等,这些都是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2.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幼儿的心理及其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幼儿良好的品质为主要任务,充分认识幼儿心理问题只是某一时期、阶段的一些特殊情况,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可能自然减轻甚至消失。

3.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善于观察和指导幼儿,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做好个别的教育工作。认真做好教育观察记录,积累经验。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此阶段教学的重点就是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教授。从世界范围看,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体国民素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好坏决定整个素质教育水平,同时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提高。

一、核心概念阐述

心理学是最初兴起于美国的教育教学课程,其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赛里格曼。而我国在实行心理学教育后,将该课程名称定义为“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主体对心理状态的积极调控,发挥身心潜能的过程。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周遭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且其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形态都能达到良好的可控状态。

(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概念起源于英美国家,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本课程已成为新课改的重点内容,尤其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校本课程主要是基于学校和当地的教育组织,是相对于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从一定实际意义上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决定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通过研究农村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有助于不断提高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初期起步,也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如中小学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不少的成功经验。但农村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受一定条件的制约。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多数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子女跟随爷爷奶奶或外祖母、外祖父生活,孩子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学校应试教育严重,考试成绩仍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从老师的角度分析,老师希望学生积极学习,提升学习成绩;而家长抱怨孩子叛逆心理严重,不好管。

第三,由于家庭的原因,我们学校有一部分的留守学生。他们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管教,往往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心理状况欠佳,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

第四,虽然我们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有统一征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我校农村学生的实际,使用起来针对性不强。

三、农村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研究

教材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来说,合适的教材对于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的学校都实行统一订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但是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别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当或者直接不安排,教材使用率低,从而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因此,作为农村学校和授课教师应做到:

(一)校本课程教材的拟选

首先,心理健康课程校本教材的選择与课程内容的拟定要进行问卷调查,在充分了解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主要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结合相关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整合现阶段农村学校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

其次,要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情景,编制适应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本课程教材,并将教材有效印刷,发放给师生课堂使用。

(二)创新教育理念、增强师资力量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要想实现农村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高效,要以学校为主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理念。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资金投入,通过各种渠道,例如互联网等,安排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能够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借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师资力量。

(三)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由于农村家长的整体素质较低,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辨别出孩子的心理问题,导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早的发现与干预。因此,加强家长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教育的形式性较强,而缺乏有效的教育实践。总体来看,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落后,为了促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学生家庭、学校、教师之间积极配合,先从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做起,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许成龙.浅谈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2:130-1.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经过二十多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学校与社会力量(尤其是家庭)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共识。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仍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学校向家庭单向灌输过多,家校双向交流过少;家校合作在时间上时断时续,在内容上缺乏前后呼应,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家校合作往往流于形式。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学校而言,未能正确认识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缺乏高效的家校合作模式,是较为主要的因素。学校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实效性,在理念上,需要认识到,家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伙伴,家校之间应该形成平等、协作的伙伴关系;在操作上,应由传统的指导模式转变为服务模式,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创建家校平等、互动的沟通平台,提高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实现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应有的价值。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关系的再认识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一般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客体,学校指导家庭,教师教育家长。当学校与家长就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强调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更多地要求家长与学校保持一致。采用这种家校合作模式的学校大多认为: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家庭教育重智轻德,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抱着依赖、应付的心态,而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家长对学校的支持与配合,有利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致。显然,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家校关系是不平等的,学校与家长的关系相当于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在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充分,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的时期,强调家长一方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与配合,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向正确的方向、有序地开展。然而,随着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和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这种将家长放在被动、客体地位的消极的家校合作关系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明显起来。学校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认识上存在局限,忽视了家长这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致于家校合作流于表面化,缺少实质性的沟通和交往,家校合作并未真正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品质。

家庭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土壤,对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知识与方法、家庭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也密切相关。一项《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孩子的心理行为》的课题研究证实: 家长心理健康, 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比例就比较少;而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则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竟高达60%。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无论好坏,都是直接、持久、潜移默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要获得满意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自身及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些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虽然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却很愿意在这方面提高自己,积极配合教师;也有些家长自身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能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学校能够鼓励家长的热情,满足家长的需要,善于运用家长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的宝贵经验,那么,家长就能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伙伴,为学校提供资源和帮助。

家庭与学校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非完全独立、互不相关的。以布郎芬布伦娜(Bronfenbrenner,1979,1983)为代表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的成长来自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互动过程不仅在同一层环境系统中,而是在多层环境系统中交互形成的,每个系统直接或间接与其他系统互动,且复杂地影响个人发展。家庭与学校虽然属于个人成长的不同系统,但把它们看作没有交集的独体,是不可能真正促进个人发展的。两者必定是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

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家长建立平等、协作的教育伙伴关系,善于运用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施加积极的影响。学校与家长互惠互助,才能实现功能互补,形成教育合力。

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模式的转变

随着学校对家长的认识由“家长是被指导、被教育的对象”向“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合作伙伴”的转变,相应地,家校合作模式也应发生变化。家校合作模式应由“学校指导模式”转变为“学校服务模式”,即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还要关注家长,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与教育水平,实现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应有的价值。

学校服务于家长,要面向家长的需要。由于每个孩子成长的特点不一样,每个家长培养孩子的需求也不同,有的家长想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有的家长想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还有的家长想就子女的成长变化,及时向教师或有经验的家长请教。对此,学校可以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家长提供内容丰富的菜单,让家长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针对有的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保守,认为自己或子女如果有这方面的问题是“家丑”,不愿意公开求助,学校为家长服务时应注意保护孩子与家长的隐私,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与家长真正开放他们的心灵。此外,学校还应为家长提供便捷的联系模式,以便家校能及时、有效地沟通。

虽然有学者通过社会调查,分析结果指出,家校合作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一方,但是,目前我国学校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高,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再让教师走向社会与家长密切合作,与每个学生家长经常探讨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不切实际的。而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大多是兼职的,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水平的提高。

学校如何利用现有师资,提高家校合作的质量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益。例如,互联网可以将全球范围内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无以伦比的信息库,为家长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与可接受力。数据库技术与互联网相结合,还能通过在线心理健康调查与心理测评,帮助教师和家长科学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第7篇

【关键词】 社区; 高血压; 糖尿病; 家庭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饮食结构也有所变化,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首的一类慢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难题。流行病学显示,糖尿病患者多合并高血压,且8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事件[1]。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需终身服药,多数事件不在医院内,而是在社区或家庭中度过,因此在社区、家庭生活过程中防止疾患就显得非常重要[2]。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3-4]。由于家庭影响着患者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近期,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家庭健康教育需求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录的400例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糖尿病患者165例,高血压患者235例。糖尿病患者中男95例,女70例,年龄34~82岁,平均(52.4±6.7)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61例,大专以下104例。高血压患者中男125例,女110例,年龄42~80岁,平均(60.3±8.7)岁,患者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78例,大专以下157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排除有精神疾病、交流沟通有障碍及不愿参与调查的患者,且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1.2 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法,由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培训的人员到社区上门做调查并对调查对象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解释,问卷填写完之后,要进行检查并完善。

调查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1)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医疗保障等;(2)患者家庭对疾病本身的了解程度,包括:疾病的一般知识、疾病发作的高危因素,社区急救常识、用药时注意事项、居家日常护理的方法、饮食护理的方法等;(3)患者家庭对健康教育宣传方式的要求,如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多媒体演示、举办专题讲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人员上门访谈等;(4)患者日常家庭治疗习惯,如是否按时吃药,是否避免高危因素等等;(5)是否需要家庭成员时常帮助建立良好家庭生活方式,在家庭成员的鼓舞和帮助下合理安排饮食,做有利于健康的运动,保持良好心情,建立起康复信心等。

调查问卷有患者自行填写,填写完毕后由调查员检查无误后收回。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调查问卷400份。

1.3 调查指标 调查分析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家庭对相关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家庭健康教育形式与要求。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调查问卷并录入数据,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家庭健康教育关于疾病高危因素、饮食指导、药物指导、血压(血糖)监控、并发症防治、情绪控制的需求见表1。

2.2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健康教育形式需求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健康教育形式的需求主要包括宣传册、多媒体演示、专题讲座和上门访谈,具体比例分布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和高血压病起病隐匿,症状多样,临床特点不明显,病情发展较缓慢,是需要终身治疗和管理的疾病,它既需要高血压患者的积极配合,又需要社区家庭环境的有效支持[5]。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由于不了解疾病特征,加上慢性发作等原因,患者和家属更希望能对疾病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防止、避免并发症发生和意外事件。家庭也更希望得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人员的指导和健康教育支持。

由于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多数时间居住在家,因此要更好地防止疾病的发展,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社区家庭健康教育,了解疾病的发展至关重要[6]。不同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及接受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7]。本研究显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家庭健康教育关于疾病高危因素、饮食指导、药物指导、血压(血糖)监控、并发症防治、情绪控制的需求较高。由此可知,对患者家庭成员加强家庭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工作者要加强宣传,使患者家庭对疾病治疗的一般知识、用药时注意事项有深刻了解,要告诫患者家庭在家居生活中应避免哪些危险因素,以防疾病发展,尤其是家庭日常饮食方面的情况,要指导患者家庭构建良好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8]。王晓辉[9]的研究显示,患者对健康教育形式的要求情况主要表现在健康知识手册、健康宣传栏、多媒体演示、专题讲座等途径。于迪等[10]的研究显示,患者最想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是宣传手册和与医师交谈,因此,需培养相关方面的专门人才能进行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健康教育。本研究显示,所有患者均对专题讲座的需求不大,对宣传手册、多媒体演示及上门访谈的健康教育形式需求较大。做好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需重视管理及信息化问题,管理主要指的是人的管理,目前,尚未出台规范和严格的制度对该项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需鼓励和领导相关家庭教育人才充分发挥积极性。信息化是家庭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很少地区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家庭健康教育工作,因此,需重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将其应用到家庭健康教育中来[11-14]。

综上所述,在社区内采用合适的形式开展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家庭健康教育是防治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高瑞新.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促进管理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2):208-210.

[2]潘隽,金弘毅,凌利民,等.社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调查[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8(3):214-216.

[3] Arora A,Bedros D,Bhole S,et al.A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views of Child and Family Health Nurses on the early childhood oral health education materials in New South Wales,Australia[J].Health Promotion Journal of Australia,2012,23(2):112-116.

[4] Myors K A,Schmied V,White E.Child and family health nurses working with families of preschool-aged children[J].Journal of Clinical Nrusing,2014,23(1-2):181-190.

[5]苏华林,方红,黄俊,等.家庭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9):882-884.

[6] Jafar T H,Hatcher J,Poulter N,et munity-based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a developing country:a cluster randomized trial[J].Ann Inter Med,2009,151(9):593-601.

[7]胡雪英,黄新萍,石瑾,等.上海市城郊社区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3,11(26):2476-2477.

[8]齐瑞玲.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应用于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6):157-158.

[9]王晓晖.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8):36-37.

[10]于迪,李敏.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6):376-377.

[11]娄芫,何立星,何宝祥.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与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7):105-106.

[12]肖艳,王红,罗世坤,等.社区糖尿病前期(IGR)人群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151-152.

[13]乔娟,单岩,张倩倩,等.国外慢性病授权教育研究进展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14-18.

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家校合作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关系的再认识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一般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客体,学校指导家庭,教师教育家长。当学校与家长就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强调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更多地要求家长与学校保持一致。采用这种家校合作模式的学校大多认为: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家庭教育重智轻德,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抱着依赖、应付的心态,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家长对学校的支持与配合,有利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致。显然,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家校关系是不对的。

随着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和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这种将家长放在被动、客体地位的消极的家校合作关系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明显起来。学校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认识上存在局限,忽视了家长这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致于家校合作流于表面化,缺少实质性的沟通和交往,家校合作并未真正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品质。

家庭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土壤,对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知识与方法、家庭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也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无论好坏,都是直接、持久、潜移默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自身及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些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虽然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却很愿意在这方面提高自己,积极配合教师;如果学校能够鼓励家长的热情,满足家长的需要,善于运用家长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的宝贵经验,那么,家长就能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伙伴,为学校提供资源和帮助。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模式的转变

随着学校对家长的认识由"家长是被指导、被教育的对象"向"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合作伙伴"的转变,相应地,家校合作模式也应发生变化。家校合作模式应由"学校指导模式"转变为"学校服务模式",即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还要关注家长,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与教育水平,实现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应有的价值。

学校服务于家长,要面向家长的需要。由于每个孩子成长的特点不一样,每个家长培养孩子的需求也不同,有的家长想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有的家长想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还有的家长想就子女的成长变化,及时向教师或有经验的家长请教。对此,学校可以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家长提供内容丰富的菜单,让家长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针对有的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保守,认为自己或子女如果有这方面的问题是"家丑",不愿意公开求助,学校为家长服务时应注意保护孩子与家长的隐私,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与家长真正开放他们的心灵。此外,学校还应为家长提供便捷的联系模式,以便家校能及时、有效地沟通。

虽然有学者通过社会调查,分析结果指出,家校合作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一方,但是,目前我国学校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高,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再让教师走向社会与家长密切合作,与每个学生家长经常探讨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不切实际的。而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大多是兼职的,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水平的提高。

学校如何利用现有师资,提高家校合作的质量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益。例如,互联网可以将全球范围内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无以伦比的信息库,为家长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与可接受力。数据库技术与互联网相结合,还能通过在线心理健康调查与心理测评,帮助教师和家长科学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