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5 17:13: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第1篇

【摘要】我国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已经有10年。目前,卫生监督资源投入不足,监督员数量偏少,质量参差不齐,监督机构的保障不足。卫生监督职能模糊,思想认识不到位、理念不清。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和理解。政府应该加大投入,重视卫生监督工作,建立完善的卫生监督体系,提高执法效率。

【关键词】卫生监督;现状;体制

2005年,全国31个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已全部挂牌成立。[1]从此,我国制度化规范化的卫生监督工作局面基本形成。有的地方已经摸索总结出一套认为是行之有效地中国卫生监督体制,并正在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2]但是,我国现今的卫生监督体制还不完善,离建立统一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执法有力的卫生监督改革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1.我国卫生监督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1 卫生监督资源投入不足

1.1.1 卫生监督员数量偏少,质量参差不齐 截止2011年,全国各级监督机构中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共有监督员2733名,市级15403名,县级58692名。全国卫生监督员平均配置为低于1/万的最低标准,导致无限的工作任务有极其有限的工作人员承担的卫生监督局面。[3]卫生监督工作涉及的学科多、能力要求高、要求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员保证。但是从目前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看,普遍存在人员紧缺、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不同级别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员学历差异比较大,省级卫生监督机构中大学本科学历占62.97%,市级本科学历占48.14%,县级本科学历占29.28%。[4]一些没有学历、没有专业职称的非卫生专业人员,或者在其他医疗卫生部门难以胜任工作的人员进入到卫生监督机构,这就降低了卫生监督体系人员的整体质量,导致质量参差不齐。

1.1.2 卫生监督机构保障不足 目前卫生监督机构从政府里得到的经费保障比较有限,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和财政能力也不大一样。导致卫生监督机构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很多卫生监督机构就用业务收入来弥补经费的不足。[5]卫生监督人员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较低,加剧了人才流失,进一步导致卫生监督人员整体素质的下滑。

1.2 卫生监督职能界定模糊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完全,职能界定不清。[6]2002年保健食品监督管理,调整为由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2010年,部分地区食品卫生监督也从卫生监督部门移交出去。多头执法、各自为阵,有利益的事争着做,无利益的事互相推诿、扯皮,与质监、环保、工商等部门相互协调与配合不畅,也让监管责任难以有效落实。[7]卫生监督机构在行使卫生监督执法执行权过程中,对上不能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又没有得到其他执法机关的支援与协助,也无权组织联动执法。但却要承担一定的执法责任。这种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的情况让卫生监督工作严重受制。

1.3. 卫生监督思想认识不到位、理念不清

1.3.1 执法监督工作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和理解国家一向对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非典和甲流后大量的社会资源开始注入到疾病的预防控制。但是对卫生执法监督工作被逐渐淡化,投入严重不足,人员培养落后,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的作用明显被轻视了。

1.3.2 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不新还有很多地方投入和举办卫生事业时,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督管理却要滞后很多,执法监督软弱无力。[8]而且研究卫生执法工作不足,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

1.4.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完善卫生监督机构经过卫生部这么大规模的体制改革,但大部分卫生监督机构仍实行事业编制 [9],职能定位为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行使卫生监督执法的执行机构。长期以来,卫生监督体系的运行体制不顺,工作职能定位不清。

2.我国卫生监督体制改革道路

2.1政府加大投入,重视卫生监督工作,完善卫生监督体系 政府应该重视卫生监督工作,建立适宜而灵活的投入机制。要政府建立这样的机制,卫生监督体系自己需要调查清楚:(1) 怎样的人力配置才能使卫生监督体系更完善;(2)怎样的投入和怎样的工作条件才能维持日常工作,稳定队伍,完善卫生监督体系。

2.1.1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按照财社[2000]17号文件的规定,履行卫生监督执法职责所需的经费应由同级政府预算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但这一政策在基层得不到落实。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已经导致有些地方靠执法罚款来维持机构的日常运转,严重背离了卫生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大财政投入,能够很好的保障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2.1.2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卫生监督工作能力 根据《2011-2015年全国卫生监督员培训规划》,卫生监督机构要定期培训和考核卫生监督人员,完成国家级卫生监督专家、首席卫生监督员、卫生监督紧缺专业人才以及基层复合型卫生监督人才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端引领、结构合理、覆盖基层的高素质卫生监督人才队伍。提高卫生监督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2建立完善的卫生监督体系 卫生部的《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卫生监督要按照依法行政、政事分开和综合管理的原则,建立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新体制。同级卫生监督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中的卫生监督职能机构合并,形成新的卫生监督机构,归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这样一来就可以,统一协调管理,减少环节和矛盾,保证信息畅通,明确卫生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侯峰忠.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现状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06

[2]王选平.中国卫生监督体制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13(1):32-35

[3]侯峰忠.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现状调研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13(6):410-413

[4]陈刚,陈文,孙梅等.《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研究结果简介[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4(2):149-152

[5]谷政,黄浩,孙梅等. 剖析影响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发展的根源及作用机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4(4):319-320,310

[6]李程跃,蒋虹丽,陈锐等.卫生监督体系的首要问题:职能缺位[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4(2):317-318

[7]司远仁,姚硕,关于加强公共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4):51-52

[8]唐世树,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4:650-651

第2篇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甬党〔*〕16号)、市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甬政发〔*〕136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经研究就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预防保健网络不断健全,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些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妇女病和职业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建立和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十分钟服务圈”,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在全市先进水平。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提高,特别是在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其它传染病防治过程中,暴露了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不够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理顺,辖区卫生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公共卫生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全面加快公共卫生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实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管理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是维护良好社会秩序,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举措。因此,各街道办事处及区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全面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地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面提高我区公共卫生的服务水平

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大、*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体系、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兼顾、重在农村”的原则,结合我区实际,以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群众健康素质为目的,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社区卫生工作,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整体提升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常态运行机制和应急运行机制有效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信息体系,使公共卫生和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必要的技术装备水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变与控制能力、公共卫生服务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社会公共参与公共卫生事务的程度与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同时深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起“网络健全、方便快捷、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网。

(一)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按照“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要求,全面建立区、街道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领导机构及日常办事机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督查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的各项工作,整合辖区医疗卫生资源,强化属地管理。

(二)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以转变职能和理顺关系为核心,强化卫生行政执法和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职能,充分发挥现有卫生执法机构及队伍的作用,按照人口、服务对象的分布情况,合理设置区域性卫生监督机构,逐步建立起区卫生监督所为中心,二级卫生监督分所为支撑,部门配合协调,街道、社区参与协管的、与中心城区地位和要求相符合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强化卫生综合执法,拓宽卫生执法领域。加强对公共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和场所的监督、检测,建立公共产品的卫生安全预警机制。全面实现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和长效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卫生、职业卫生、传染病防治以及医疗机构等的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维护公共卫生秩序,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妇幼保健院为核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危险因素监测和现场流行病学工作,提高现场快速反应处置能力和各项基础性工作实施水平;区妇幼保健院要加强减少新生儿缺陷和妇女病保健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剥离与疾病预防控制职能无关的业务。继续推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要强化传染病日报和普及网络直报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分析,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在保障传染病控制和突发事件处理的同时,疾病控制逐步转向慢病防治和行为干预上,为创建健康城区打下扎实的基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区慢病和综合防治网络,加强对慢病综合防治工作的管理和考核评估,不断拓展新的工作内容和领域。健康教育工作以健康科普讲座、健康科普资料、健康科普活动进社区,创建“星级健康家庭”、“星级健康教育单位”、“五星级健康教育社区”等“三进三创建”活动为载体,以网络健康教育为平台,积极争取部门配合,整合社会资源,营造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的理念,优化健康的设施,完善健康的服务。

(四)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为平台,整合资源,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高度关注弱势人群,逐步解决“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促进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三年内,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全面建成社区卫生“十分钟服务圈”,居民健康建档率达90%,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系统管理率90%以上,并实行动态化管理。全科医学培训率95%,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率达100%,通过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考核验收,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达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目标。各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建设中,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房屋等各方面的便利。

三、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切实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领导。各街道办事处和区有关职能部门,要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认真研究解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把卫生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加强社区卫生工作上来。要建立公共卫生工作责任制,强化督查和考核,把公共卫生工作完成情况列入有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区发展计划、卫生、经济发展、财政、人事、体改、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科技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认真履行各部门的职责,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公共卫生工作。

(二)抓好“二个重点”,促进“三大工程”建设,确保公共卫生体系发挥应有效能。强化区卫生监督所和疾控中心“二个重点”的建设。根据卫生监督重心下移的工作要求,按中心城区商贸为主的区情,加强人员的配置,与此同时逐步改善装备设施,每个卫生监督分所配置一台工作用车和一套现场监督取证装备,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工作效率;提升区疾控中心现场处置、危险因素监测和流行病学流调能力,紧紧依托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优势互补,差异性发展。要抓好卫生信息化工程。构建区、街道、社会医疗机构计算机通讯网络,全部实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和个案管理,建立海曙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年完成以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为中心,包括监测预警系统、突发事件报告系统、应急处置系统、资源保障系统、公众交流服务系统等6大应用系统和相互关联,资源共享的人口信息、卫生资源、医疗服务、疾病监测、卫生监测、医学情报等6大数据库。要加强卫生人才建设工程。进一步深化人事改革,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改善现有人员结构,到*年,全区要培养和引进若干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一批大专学历以上的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2名公卫专业人员。建立一支20人左右规模的,由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有关学科业务骨干组成的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全面提高我区公共卫生队伍的整体水平。根据国家、省制定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组织编制标准,区编委应会同区卫生局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控制机构实行定编定岗,严格实施公共卫生医师和卫生监督员准入制度。要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工程的作用。在街道建立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发动辖区居民开展爱国卫生、群众性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群防群治。同时在社区组织一支由卫生部门培训的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志愿者队伍,不断提高居民卫生意识和防病能力。

第3篇

一、背景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本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步。19*年,成立了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19*年成立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CDC);20*年起,全区15家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内涵正逐步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转变,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进程正在不断深入。到目前为止,本区已有7所一级医院基本达到了*市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软、硬件建设标准。CDC功能已实现由传染病防治向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并重拓展,全区已初步构建起由疾病预防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组成的公共卫生体系框架。与此同时,本区有效控制了病毒性肝炎、伤寒等6种传染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降至269.*/10万,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等12种传染病已被消灭;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本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从今后可能面临的各种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峻挑战的战略高度来看,本区公共卫生体系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卫生基础设施薄弱,资源整合和协调利用效率不高;管理体制不够通顺,缺乏现代化、信息化手段;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够健全,处理和管理各种危机能力不强。此外,公共卫生经费常年偏低,特别是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20*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告诫我们:公共卫生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卫生问题,而是国家安全和城市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在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构建起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屏障。

二、主要目标

以党的*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平战结合、应急优先”为原则,坚持常态运行和应急反应相结合,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同步。完善建立以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网络为支柱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成应急控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预防控制系统、医疗救治系统、人才培养系统、卫生监督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显著提高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标准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变与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公共卫生服务队伍的素质与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参与公共卫生事务的程度与能力,努力保障城镇、农村公共卫生安全。

三、主要任务

(一)应急指挥控制系统

应急指挥控制系统是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平战结合的行政指挥和技术保障系统。该系统有三个结口对外连接:向上与市卫生局应急指挥控制中心连接,平时做好预案编制和演练,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调动全区卫生资源,及时组织现场处置和医疗救治;向下连接突发事件监测体系各哨点,及时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掌握突发事件先兆动态;横向与*区灾害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和多重社会支持保障系统相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可应急调动全社会各类突发事件处置资源。区卫生局应急指挥控制机构设在区CDC。

(二)信息管理系统

建成以全区疫情信息网络为主线,覆盖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的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平时为本区的公共卫生管理、决策和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提供信息支持、技术保障;紧急状态时,便捷地转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支持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依托社会公共信息平台和全区医疗卫生单位现有的内部信息网络。

(三)预防控制系统

预防控制系统的主干是区CDC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CDC在市CDC指导下,实施危险因素监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疾病预防控制措施、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点,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方面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要采取专业与社会相结合,注重依靠区、镇政府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落实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工作措施。

(四)医疗救治系统

该系统主要有四部分组成:1、传染病的救治网络;2、化学和职业中毒救治网络;3、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其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网络;4、医疗救护网络。要在原有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改革医疗运行机制,建成与社会形势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系统,为各种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及时、可靠的医疗救治保障。

(五)人才培养系统

人才培养系统由区卫生局人才服务中心、医学会和区卫生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组成,分别承担学科带头人、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全科医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五支队伍的培训和培养。该系统的建设的重点是区卫生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培养的重点是不断提高上述五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六)卫生监督系统

该系统包括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基层若干卫生监督分所及基层卫生监管员,在区卫生局领导和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卫生监督执法任务,督促社会各方面严格遵守有关卫生法规,营造社会自觉守法的氛围,推进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落实。

(七)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是依靠政府统筹协调和社会各方参与配合,按照平战结合的要求,建立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自职责,根据应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确保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运转。要综合利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公共卫生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调动全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运行机制。

四、建设内容

(一)三个网络

1、预防控制网络

根据*区区域卫生规划(20*~2*0年),参照*市卫生局区(县)CDC、卫生监督所建设规模和设备配置基本要求,20*年启动CDC软硬件达标建设的计划,编制区CDC建设实施方案,第二季度完成区CDC必要设备的添置,第三季度完成CDC迁建至新城区设计方案,第四季度动工迁建,使其建设规模、基本装备和疾病预防应急处理能力、防治实施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培训指导能力达到*疾病预防控制实际需求。形成以CDC为轴心,连接镇(街道)、村(居委)的三级预防控制网络,逐步理顺区妇幼保健所、牙病防治所、眼病防治所和精神卫生中心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职能,做到预防归口,资源共享。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有效预防和控制各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防范和及时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显示出CDC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中的优势效应。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本市贯彻《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的精神,结合*区行政区域规划,完成全区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并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并转为社区卫生服务点,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服务上来。进一步强化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点的疾病预防功能,有效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和群众团体,在各镇(街道)和小区,组织一支有一定数量的疾病预防社区志愿者队伍,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

2、卫生监督网络

根据*区区域卫生规划(20*~2*0年),参照*市卫生局区(县)CDC、卫生监督所建设规模和设备配置基本要求,20*年启动卫生监督所软硬件达标建设的计划,编制区卫生监督所建设实施方案,第二季度完成区卫生监督所公共卫生快速检测、现场检测设备配备,完善通讯、取证、信息网络建设,20*年第四季度完成卫生监督所迁至新城区的设计方案,20*年第一季度动工迁建,使其建设规模、基本装备和监督办案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协调指导能力能在相当时期内适应*卫生监督执法的需要。形成以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为核心,横向延伸到全区各有关部门、行业,纵向延伸到各社区卫生服务点的卫生监督网络。

完善和健全辖区内卫生监督垂直领导、覆盖全区各镇(街道)、社区的公共卫生监督员队伍管理体制,实现人员精干、反应迅速、执法能力的运行机制,加强监督员队伍培训,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

到20*年,各镇(街道)组织一支以志愿者为主、由卫生部门负责培训的社区卫生监管员队伍。

3、医疗救治网络

(1)传染病的救治网络

*市公共卫生中心、*医院和中心医院为辖区内传染病救治网络中心。依靠*市公共卫生中心收治区内传染病住院病人;*医院、中心医院设置相对独立、与普通门(急)诊相隔离的传染科门诊(包括发热门诊、肝炎门诊和肠道门诊),设有候诊区、诊室、治疗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配备必须的医疗设备(三大常规检验设备及移动式X光机);*医院、中心医院传染科门诊应设置隔离留观室各6~7间,10~15张病床,作为传染病长效常态管理的备用床位,上述建设于20*年第二季度完成。

20*年底完成其它综合性医院传染病专用门诊建设,要求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分布清晰,无相互交叉,并配置相关设备,传染病专用门诊包括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和肝炎门诊。20*年底完成传染病门诊医务人员专门培训,20*年底医院污水全面达到环保排放标准。

(2)化学和职业中毒网络

*医院为救治中心及基地,中心医院漕泾分院为一线急救基地,其他各综合性医疗机构为急救点和转送点。*医院为*石化化学医疗急救的主要医疗机构(负责化学突发事件的抢救),并作为*化学工业区化学救治的后方医疗机构(负责该区域化学伤害的后期治疗、康复)。中心医院漕泾分院作为*化学工业区化学医疗急救的一线医疗机构(负责化学突发事件的紧急抢救),配备相应的急救设施设备。加强职业病和意外伤害救治等相关医护人才的培养。

(3)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其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网络

*医院和中心医院为救治中心,接受区内其他医疗机构无力处理的病人。区内其他医疗机构作为一线的医疗救治点,承担力所能及的病人救治和重危病人的应急处理。*医院和中心医院进一步加强急诊科的建设,添置必须的抢救设备。

(4)医疗救护网络

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医疗救护分中心和四个医疗救护点;通过建设电脑化的信息指挥中心,将分中心和救护点有机拼成一个整体,使出车时间、回车率达到*市的规定标准;更新救护车辆,加强人员培训,使目前的低水平的转运型医疗救护逐步提升到院前急救型的医疗救护。

(二)两大工程

1、卫生信息工程

20*年底完成覆盖全区卫生系统的公共卫生网络信息平台,向下延伸到社区、镇、村,向上与市卫生局信息中心衔接,并保留与外部机构通信及数据交换接口,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支持系统的有关功能。

20*年底初步建成卫生资源、医疗业务、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四大数据库,基本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监测预警系统、疫情报告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四大应用系统。

2、人才建设工程

建立一支20—30人左右规模的,由区CDC、区卫生监督所以及本区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各有关学科业务骨干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这些人员平时在各自岗位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定期进行应急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能够按统一指挥,迅速组织开赴现场,及时开展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培养和引进2—3名预防医学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大力增加志愿者数量,壮大公共卫生人员规模。到20*年,区级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万人口4.73人,其中卫生监督人员达到每万人口1.6人;各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万人口4人。

加大全科医师培养的力度,在原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加紧专科医师向全科医师职称转换的培训,到20*年全科医师数量达到一级医院医师总数的四分之一。同时加强科目培训,20*年度完成区内80—100名医务人员ICU、传染病救治的专项培训。20*年度完成区内50%医务人员传染病救治的专项培训。

到20*年,完成全区医院医务工作者的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医院的疾病预防能力。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领导

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区、镇政府要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督查小组,具体承担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督查、质量控制、经费投入等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责任制。区卫生局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切实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区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协调配合,确保建设任务按期完成。对未按要求落实措施和完成任务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和当事人的责任。

(二)改革公共卫生投融资机制

在保证公共卫生项目建设经费的同时,改革公共卫生投融资机制,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和社会投入等多元化投资格局,确保疾病监测、传染病治疗、卫生执法等公共卫生核心业务的运行经费;区财政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卫生监督系统人员经费,按照公务员标准予以保证,对120急救系统人员经费予以全额保证;镇财政对从事公共卫生人员经费予以全额保证。积极探索公共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公共卫生机构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和收费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逐步提高社区预防保健经费,到20*年达到15元/人,到20*年达到每个居民每年20元。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将可由市场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交给市场,鼓励各种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并逐步将公共卫生机构中的此类业务向市场转移。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内涵建设

在推进公共卫生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内涵建设,完善定编、定岗、定员和定责的公共卫生人事管理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机构分配制度改革,形成良好的工作激励机制。社区卫生服务要努力实现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服务功能,镇村卫生机构要在20*年全面完成人员报酬、经济运行、人事管理等内容的一体化管理,要强化科技兴公共卫生的观念,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降低公共卫生运行成本,加大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植力度,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依法加强公共卫生监管

强化依法监管公共卫生观念,加强公共卫生执法装备,确保经费投入和队伍编制。建立对公共卫生违法行为的有奖举报制度,形成公众参与机制。加强执法相对人的法制教育,强化对有关卫生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制约机制。加大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推动公共卫生依法治理。

(五)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深化健康促进工作

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开展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使广大市民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革除陈规陋习,增强群众健康素质。加强全民公共卫生道德教育,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使广大市民讲究公共卫生,注意公共行为,遵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环境。

第4篇

【关键词】 副省级;城市;卫生监督;机构

目前,我国共有15个副省级城市[1]。副省级城市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方面,国务院等主管部门将副省级市视为省一级计划单位,副省级市政府拥有省级政府的权限[2];另一方面,副省级市的经济总量巨大,在区域政治、经济、卫生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2000年1月卫生部印发《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推行卫生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已经历经了十多年,卫生监督机构得到了全面发展[3]。鉴于副省级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举足轻重地位,因此,研究副省级城市市级卫生监督机构运行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分析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市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南京、杭州、广州、武汉、成都、西安、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等15个副省级城市的卫生行政部门或卫生监督机构官方网站,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查询的相关文献,截止时间为2012年11月30日。

1.2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机构名称、成立时间、内设机构和机构编制情况。

1.3 统计分析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的分析均通过SPSS13.0进行,计量指标计算其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数和标准差;计数指标计算其频数和频率。

2 结果和分析

2.1 机构名称 从15个市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名称来看,最主要的命名方式为市卫生监督所,其次为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另外分别有1个市采用市卫生监督局、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和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这三种命名方式。其中部分市卫生监督机构名称出现过更名的情况,成都市卫生局执法监督支队由成都市卫生执法监督所更名而来,深圳市卫生监督局由深圳市卫生监督所更名而来,济南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由济南市卫生监督大队更名而来,青岛市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由青岛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更名而来。

3 讨 论

3.1 结论

3.1.1 机构名称不统一与未能依照相关规定命名并存 目前,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市级卫生监督机构有市卫生监督所、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市卫生监督局、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五种名称,机构名称不统一问题比较突出,机构名称可谓五花八门[4]。而在这四种名称中,市卫生监督所、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市卫生监督局和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这四种名称均未能依照相关规定命名。2006年印发的《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名称统一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卫生厅(局)卫生监督局、县(区、旗)卫生局卫生监督所[5]。按此规定,副省级城市卫生监督机构应命名为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

3.1.2 机构改革步伐不统一与机构改革不断探索并存 15个市级卫生监督机构成立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另外有少数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为2003年和2004年成立,这反映出15个副省级城市卫生监督机构的改革步伐不统一。而2000年,卫生部就印发了《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2001年,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的若干意见》。另外,部分副省级城市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在成立之后也在探索更名,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在卫生监督机构改革上不断探索。

3.1.3 内设机构专业化设置与数量差距悬殊并存 从15个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内设机构最少的为8个,最多的为16个,平均为11.5个。一方面反映出各副省级城市卫生监督机构能够专业化地设置内设机构,这也符合《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的若干意见》中规定的“省和副省级城市的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立相应的专业科室”。但同时,内设机构差距也比较悬殊,一方面内设机构数量过少不利于工作开展的专业和细化,另一方面内设机构数量过多也与机构数量精简的原则不符。

3.1.4 机构人员编制相对充足与编制多样性并存 副省级城市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编制最少的为71个,最多的为162个,平均为107.6个。根据测算,每家市级卫生监督机构需配备人员基数为86名,同时结合当地户籍人口数和人口密度进行调整[6]。这反映出副省级城市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编制相对充足。同时,人员编制也存在行政编制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编制两种类型,编制存在多样性。

第5篇

根据政协××县委员会关于**年重大课题调研工作的实施意见(呈协发〔**〕2号),结合卫生工作实际,现将我区(县)卫生服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县)医疗资源现状

目前,我县拥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04个,床位422张。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个(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所、县疾控中心、县卫生执法监督局),乡(街道)卫生院3个,村卫生室3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个体私营诊所51个,民营医院1个,厂矿职工医院2个。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40人,副高职称18人、执业医师266人、注册护士177人、检验师46人、药师35人、乡村医生

78人、其他20人,每千人口拥有医生和护士分别为1.64人、1.04人,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促进了全县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已达76.72岁(其中男性寿命74.44岁、女性寿命77.09岁)。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我县医疗卫生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离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市级行政中心搬迁和10所大学师生入住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加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卫生服务能力不强。城市集中了较为丰厚的卫生资源,农村卫生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尚未全面形成。乡(街道)卫生院由于基础设施陈旧、医疗设备老化、医务人员短缺,群众对卫生服务缺乏足够的信任,“小病进社区”没有得到充分推广普及。

(二)县中医院发展困难。现有的业务用房是租用城内社区商业用房改建而成,年租金25万元,而且结构不符合医院用房规范化标准,存在安全隐患。自1998年起,县政府停止对医院拨付差额补助经费,职工工资自苦,而且每年还要支付租金,医院负债多,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趋强烈,目前医院的技术水平及综合服务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医院发展极其困难,面临着生存的考验。

(三)公共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工作作为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目前卫生事业费中的疾控和卫生监督费用基本上只能保人员工资及部份专项配套。尽管近年来投入有所增加,但要满足基本需求,还存在很大距离,疾控中心、卫生执法监督局装备及实验室建设与新区建设发展不相适应。我县3个乡(街道)卫生院为差额拨款,且无工作经费,由于资金紧缺,多年来各卫生院就医环境一直得不到改善,设备陈旧,卫生院在苦工资、求生存的压力下,不得不将全部精力放在创收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四)公共卫生人员不足、素质不高。随着××新区建设的发展,市级行政中心的入驻,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增多。目前我区(县)医疗卫生人员配置难以满足医疗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云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确定昆明地区人员配置标准为:卫生执法监督人员0.9人/万人、妇幼保健人员1.4人/万人、疾病控制人员1.5人/万人。按我县15万常驻人口,5万流动人口计算,应设置:卫生执法监督人18人、妇幼保健人员28人、疾病控制人员30人。而我县分类卫生人员编制为:卫生执法监督人员10人(目前实有人数8人)、妇幼保健人员25人、疾病控制人员28人;我区(县)三个乡(街道)卫生院现有职工:斗南卫生院12人、吴家营卫生院11人、七甸卫生院11人,其中三个卫生院仅有防保人员7人,现有医疗卫生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现有的卫生人员队伍,年龄和专业结构明显不合理,学历层次低,技术知识老化,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工作实际的需要。

(五)公共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急待完善。一是由于编制体制原因,目前卫生监督人员缺乏,只有8人,按照食品卫生监督相关法规要求,建立县、乡、村卫生监督体系,已远不能适应全县食品卫生监督需要。二是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管理有待探索。我区(县)流动人口多,并且自我保健意识差,这部分人群往往又是结核病、艾滋病(h1v)、性病、肝炎、寄生虫病的高发人群,是传染病高危人群,易导致传染扩散,是城乡结合部疾病控制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村一级管理职能的弱化,对流动人口缺乏管理、本底不清,为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等疾病控制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特别是对民工子女比较集中的一些私立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安全设施的管理较薄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六)卫生应急保障能力不够。卫生应急办公室虽已成立,但人员未落实,一直由卫生局人员兼职。卫生局机关仅10人,人少事多,人员较为紧缺。

三、对策和措施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证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主要目标,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新区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人口密度增加,现有的医疗资源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县)医疗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区(县)医疗卫生事业深入健康发展,现提出解决对策和措施如下:

(一)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卫生政策和措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比例,逐步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真正做到卫生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并重点向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倾斜,努力实现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十七大确定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

1.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三级卫生网络的枢纽,为保障卫生院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水平,建议政府将卫生院人员纳入财政全额拨款预算内。

2.落实县疾控、县卫生监督局、县妇幼保健所车辆费及办公费。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局、县妇幼保健所一直无工作经费,单位除人员工资外的车辆使用、办公等所有经费得由单位自己想方设法筹措。由于上述单位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无创收,经费的紧缺制约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建议政府将车辆和人员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1.落实斗南、七甸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问题。斗南、七甸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已列为2007年国债建设项目,但目前新建选址尚未落实,县级配套资金也未明确。

2.解决县妇幼保健所异地新建问题。

县保健所地处偏僻老街,业务用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建于1989年,现房屋陈旧漏水,加之地处小街,进出极不方便,影响了正常业务及急救工作的开展,不能适应新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为此,建议政府将县妇幼保健所异地规划新建。

(三)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切实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近年来,一些重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如人禽流感、食物中毒、手足口病、阳宗海水体污染等突发性事件,对我县公共卫生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全区(县)传染病发病率依然很高,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事件频繁发生,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成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但现有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急处置救治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目前复杂的形势。一是健全公共卫生网络,强化乡(街道)、村(社区)公共卫生力量,定人定责。加强预防机制的建设,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鼓励定期体检,力争做到重大疾病“早预防、早知晓、早治疗”。二是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加强疫情直报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健全卫生应急储备制度,加强重大传染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四)努力兼顾城乡一体化卫生事业发展。

积极推进乡(街道)卫生院改革和村卫生室建设,实行管办分离、政府花钱买服务等措施,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管理考核,逐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尽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全覆盖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提高筹资标准,简化报销程序,扩大报销范围,逐步缓解农(居)民“因病返贫”的状况,让老百姓满意。

(五)实施惠民医疗工程。完善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以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其他医疗机构为补充的覆盖所有困难群众的惠民医疗服务网络。政府对经民政、社保、工会等部门确认的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等困难群体办理“减免优惠医疗(保)卡”等惠民政策,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就医问题。

(六)进一步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医疗人才队伍是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最根本的保证。一是增加爱卫办、卫生监督局、卫生应急办人员问题。二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和引进公共卫生服务人才,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医疗人才队伍。

第6篇

一、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严格卫生监督队伍管理

(一)加强建设,不断完善卫生监督体系。

贯彻落实《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改善卫生监督工作条件,加快卫生监督机构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继续推进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二)强化培训,提高卫生监督队伍素质。

贯彻落实《20*—2010年全国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结合我省实际,加强各级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加强省级卫生监督员师资培训和卫生监督员工作,不断提高卫生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严格管理,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行为。

进一步规范卫生监督队伍管理,进一步落实执法责任制,不断提高卫生监督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指导,规范卫生监督执法中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开展卫生监督专项稽查。

二、加强医疗执法监督,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

(一)认真做好投诉举报的受理、转办和督办工作。把群众投诉举报作为发现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问题的重要线索。

(二)加强司法解释宣传,督促基层做好案件移送工作。加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采供血液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宣传和培训,做好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

(三)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建立有效治理措施。认真分析当前无证行医存在的原因和面临的形势,建立多部门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强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法监管责任,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医疗执法监督工作力度。

(四)加大卫生监督员医疗服务和血液安全执法工作的培训力度,提高各地医疗服务监督工作能力和办案水平

三、完善机制,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

(一)落实机构改革方案,统筹协调各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制定综合协调机制有关配套制度,建立部门间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和公布机制。进一步充实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力量,提高卫生工作要点

(二)做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规、规章的宣传贯彻实施,推进《乳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和《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等相关法规、规章的实施工作,依法履行职责。

(三)做好食品安全规划和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会同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四)加强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大力提高食品污染物检测能力。根据卫生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要求,建立以省级卫生检验评估机构为中心、省辖市级卫生检验评估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全省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提高检测能力,扩大监测范围。

(五)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测信息通报机制。收集、分析食品污染物监测信息,指导各相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

(六)综合利用食源性疾病症状监测数据,综合分析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和症状监测信息,进一步完善食品危害因素的预警机制。

(七)做好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查处工作。组织起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制度,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通报制度,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协调机制。加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案件查处能力。

(八)组织协调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组织开展对各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应急准备和预防等工作进行督查、调研,落实地方责任。

(九)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提高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管水平。积极探索和改进餐饮业卫生监管的长效监管制度和措施。继续按照卫生部《餐饮业食品索证管理规定》,以强化原料进货索证为重点,在餐饮业全面实施原料进货溯源制度。贯彻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2007年版)》,在餐饮业全面实施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大《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实施力度,提高餐饮业自身卫生管理水平。继续做好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制度试点工作。

四、突出重点,做好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一)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

1、贯彻落实卫生部新修订《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规范职业病诊断、鉴定以及职业健康监护行为。

2、做好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提高职业卫生服务覆盖率。

3、组织开展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4、完善审批程序,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和审查以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审批和管理,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5、做好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责任意识,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依法执业意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强化放射卫生监管工作。

1、按照卫生部部署,组织开展《放射诊疗管理办法》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及健康监护管理工作。

2、加强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责任意识,依法保障劳动者及公众健康。

(三)加强环境卫生监管工作。

1、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贯彻落实卫生部新修订的《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和《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制订《饮用水管道分质供水卫生规范》和《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许可管理办法》。按照卫生部部署,组织开展饮用水卫生监督抽检,继续推进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试点工作。

2、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贯彻落实卫生部新修订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做好培训工作,推进贯彻实施,提高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市政供水、自建设施供水和二次供水卫生监管,组织开展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按照卫生部部署,组织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抽检。

3、进一步规范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工作。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要求,严格规范涉水产品卫生许可范围、程序和要求,加强化妆品、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管理工作和监管力度。按照卫生部部署,组织开展消毒产品和涉水产品卫生监督抽检。

(四)做好传染病防治与学校卫生监督工作。

1、贯彻落实卫生部的《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规范》,加大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培训力度,推进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规范化建设。以医疗废物处置、内窥镜消毒等为重点,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落实制度措施,提高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水平。

2、开展以学校餐饮卫生、传染病防治和饮用水卫生为重点的监督检查,促进学校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监督和学校卫生监督的执法检查和业务培训。

五、推行执法责任制,强化卫生法制工作

(一)继续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依法行政。

继续把行政执法责任制纳入厅机关目标管理,推进执法责任制的进一步贯彻落实,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保证文件内容的合法性,努力实现规范性文件100%的备案率。

(二)全面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

认真贯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若干意见》,认真制定实施方案,组织精干力量,在6月底之前完成本系统行政处罚裁量标准的起草、论证和制定工作。同时,建立和完善行政处罚案件主办人制度、行政处罚预先法律审核制度、行政处罚告知制度、行政处罚案例指导制度等内部制约制度,保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的正确、顺利实施。

(三)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理念。

第7篇

一、我县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日益完善,疾病防控工作不断强化,妇幼保健工作水平明显提高,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卫生监督执法力度逐步加大,基本医疗服务得到改进,整个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我县坚持以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为重点,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抓规范、建网络、铺摊子、打基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优化。一是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初显成效。20__年初,根据我县的具体情况,将现有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了整合,在全县共设置了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确定了303名驻村责任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上启下作用显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展开,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基本能承担三大类十二项中的各项任务。到目前为止,我县责任医生进村入户率达95.3%,共为23.57万名农民进行了健康体检,体检率达72%以上;建立了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0%以上,其中梳理出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对象21035人,年上门随访人均4次以上,上门随访率达95.3%。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稳运行。我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通过政策调整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农民参合积极性大大提高,参合率从20__年的72.9%,提高到20__年的85.4%。今年1至10月,全县共发放报销款1250万元,其中1万元以上有150人,共有10300名住院患者、28万人次门诊患者享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惠。全省城乡社区卫生工作暨农村合作医疗会议后,今年我县的筹资标准提高到70元/人,争取“十一五”末人均筹资达到100元的标准。同时,信息化建设有望在年底前完成,《__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年发展规划(20__-20__年)》正在草拟中,《__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暂行办法》已由县长办公会议通过,将于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三是农民健康体检工作有序进行。由县新农医管委会统一领导,各乡镇政府组织宣传发动,体检对象是持有20__年发放“健康体检券”的农民、全县0--7岁儿童及中小学生。各定点单位制订体检计划,抽调骨干医生,规范填写体检表,及时作出体检结论,并反馈给农民。从20__年10月到20__年9月,已完成了23万多人次的农民健康体检任务。其中0-7岁儿童和中小学生63643人次,成人174148人次,占参加新农合农民的82.38%,占全县农民总数的59.86%。

(二)坚持防治并举,预防保健工作得到加强。近年来,围绕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县不断加强传染病防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与管理,不断深化做好霍乱、结核病、性病、艾滋病及夏季肠道传染病等各项防治工作。针对我省部分县、市发生的霍乱疫情,为提高我县对霍乱的防控能力,卫生部门制定了《20__年__县霍乱防控应急演练方案》,成功开展了霍乱应急实战演练,进一步提高了全县各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应急反应、协同配合和快速救治能力。全县7个乡镇卫生院的接种门诊达到了市级规范化门诊标准,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规范有序,“四苗”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__年11月29日,建筑面积3898.7平方米,预算总投资825万元的县疾控中心新大楼工程正式落成搬迁,大大改善了我县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条件,将为我县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发挥更加有益的作用,标志着我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以专项整治为重点,卫生监督执法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专项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卫生执法行动,及时查处了一些有损于农民群众利益的卫生违法行为,有力地整顿和规范了食品卫生、公共卫生和农村医疗市场秩序,保障了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两会”、黄金周、省残疾人艺术表演、高考等重大活动和节日中专门制定方案,周密安排力量,认真落实各项检查和指导措施,圆满完成卫生安全保卫工作。到今年10月底,共出动卫生执法人员232人次,对县城218家餐饮单位、71家食堂进行486家次的全面监督检查,取缔38家,当场处罚案件80起,立案查处13起,罚没款1.8万元。县城持卫生许可证经营的餐饮单位达201家,持证率92.5%;建立原料进货索证的餐饮单位和食堂261家,比例达90%;289家餐饮单位和食堂销售使用的猪肉来自定点屠宰企业,比例达100%;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100%。同时,根据《__县城乡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实

施意见》关于“在县卫生监督所下设卫生监督分所”的要求,以每2--4个乡镇或6--12万人口设置一个派出机构的标准,拟在__、舒洪、新建、直属设置四个卫生监督分所。目前__卫生监督分所已正式成立,进一步推动卫生监督向农村的延伸。(四)以母婴健康工程为抓手,妇幼保健工作不断深入。积极实施“母婴健康工程”、“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大力开展妇女病普查、围产期保健、婚前医学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和“三项监测”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全县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和新生儿素质。在新农合体检中推开对农村妇女病的免费普查工作,达到省厅要求的80%检查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2.35%,高危孕妇县级筛查率86%,妇女病查治率2.12%,婚前保健咨询率85%,产前筛查率19%,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1%,新生儿听力筛查率60%。

(五)以创省级文明县城为载体,农村生活环境得到一定改善。进一步巩固“创卫”成果,深入开展卫生镇、村、户和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推动爱国卫生向纵深发展;全面巩固灭蟑成果,今年10月顺利通过市爱卫办“灭蟑先进城区”的复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继续深入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提高农村自来水受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二、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财政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乡镇卫生院由于缺乏必要的投入,医疗器械短缺、设备简陋、老化问题相当普遍,离农民健康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二是卫生院负担重,农村卫生人员工资待遇低。由于设备简陋,医疗水平上不去,导致卫生院普遍效益差,职工收入低。

(二)农村卫生技术人才较为缺乏,结构不合理。就整体而言,我县卫生技术队伍存在总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等问题。从人员结构看,乡镇卫生院多以中专毕业的卫生技术人员为主,缺少大专以上层次的卫生技术人员。其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一方面,在岗人员业务深造的机会少,医疗水平难以提高;另一方面,乡村卫生院基础设施薄弱,条件差,待遇低,不仅缺乏吸引人才的优惠条件,连职工的正常工资都无法保证,难以留住高素质人才,一些如外科、妇科、放射、检验、b超等短缺专业的人才更为缺乏。

(三)农村卫生条件普遍较差,广大群众卫生防病意识不强。由于我县经济水平总体不高,村集体经济薄弱,用于改善村庄环境、保障群众生活安全的基础设施投入十分有限。截止20__年底,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虽已达到81.62%,但绝大多数供水点均未实行常规消毒;卫生厕所普及率虽已达到80.2%,但大多数没有三格式化粪池,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低。另外广大群众受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卫生意识淡薄,对常见传染病和群体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知晓少,生活习惯普遍较差,喝生水、吃腌制食品、熟食生吃等现象十分普遍,“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观念严重,“小病能拖则拖、大病能捱就捱”,及时就诊率低。种种问题的存在,一旦有传染源出现,极易造成疾病暴发和流行。

三、进一步加强我县公共卫生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农村卫生事业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及建立起符合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全民医疗总覆盖”的要求,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的公共卫生建设。

(一)坚持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就卫生事业而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努力加快我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要切实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县政府应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建设农村卫生保健的长效防治机制提供财力保证。对于乡镇卫生院,也应分阶段安排一定比例投资。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加快进度的原则,完成好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任务。

(二)坚持统筹发展,努力构建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建立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加大重点人群的监测力度,开展妇女病普查、围产期保健、婚前医学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及“三项监测”等工作。积极争取其他卫生监督分所建立,争取到20__年建成以县卫生监督所为主体、各派出机构为补充的卫生监督体系。

(三)坚持协调发展,努力解决好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但是大病保障型合作医疗制度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农村“有病不看、看不起病”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我县一些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一些严重疾病仍然不同程度地危害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开展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努力解决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问题。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要广泛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消灭“四害”,改变“脏、乱、差”面貌,消除危害人群的各类环境因素,改善社会公共卫生状况,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深入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和帮助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8篇

一、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一)继续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按照《*省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加强卫生监督机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考评机制等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卫生监督能力建设的标准化和卫生监督机构形象的规范统一。

(二)继续完善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规范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运转机制。推广卫生监督机构徽标、标志等对外形象规范,至少有1家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达到《*省卫生监督机构形象规范》的基本要求。

(三)整合卫生监督资源,利用农村乡村医生、社区责任医生和公共卫生联络员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其卫生监督协管的职能,完善卫生监督协管的考评机制,加强卫生监督协管员的管理,建立健全基层卫生监督协管网络。开展对农村乡村医生、社区责任医生和公共卫生联络员的卫生监督业务知识培训工作,培训率达100%。

二、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

(一)加强卫生监督员管理,严格人员准入标准。争取尽快完成卫生监督机构的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

(二)认真贯彻《20*~2010年*省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加强卫生监督员的基础培训,积极实施卫生监督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卫生监督执法业务能力和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能力。

(三)以创建“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节约型、廉洁型”等六型卫生监督机构为抓手,加强卫生监督队伍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和廉洁从业教育,确保执法队伍政治坚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纪律严明。

三、加强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

(一)加快卫生监督基本建设。积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卫生监督机构基本建设的投入,开展卫生监督机构业务工作用房和现场检测设备等标准化建设。

(二)加强卫生监督监管和处置能力建设。根据我县公共卫生的特点,确定一到两类高危的公共卫生问题,建立预测预警机制,加强对其重点环节、场所和产品的监管力度,提高卫生监督的监管能力,降低高危公共卫生问题的风险;切实提高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完善应急预案,规范信息报告制度,坚持平战结合,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三)全面推广使用“*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技术优势,规范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提高卫生监督工作的效能。

(四)畅通社会投诉举报途径,确保96301接通率,做好受理处置工作,每季度组织开展卫生监督96301投诉举报电话接通率专项检查。

四、推进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立足民本卫生、关注社会热点,创新和推广卫生监督监管模式,加大卫生执法力度,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效能。在全面履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职责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结合《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做好《食品安全法》的宣贯工作,切实履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赋予卫生部门的工作职责。全面开展小餐饮整顿规范工作,通过整治使80%的小餐饮达到卫生标准。加大食品添加剂的整治力度,进一步落实餐饮业的索证索票制度,重点加强食用油的监管。继续推进以量化分级管理为核心的监管机制建设和以“五常法”为基础的餐饮业自我管理机制建设,推广大中型餐饮业卫生管理员培训和管理制度。

(二)继续推进打击非法行医行动,探索和建立完善打击非法行医长效监管机制。做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查院关于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的司法解释的宣贯工作。重点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医疗服务市场的整顿力度,取缔地下黑诊所、游医、假医,加大对有证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完善打击非法行医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有效的治理措施。推广中小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分级监管模式,全县60%的中小医疗机构实施依法执业分级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辖区内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档案,做到一户一档。开展放射诊疗装置建设项目的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进一步做好《放射诊疗许可证》、《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发放工作。

(三)继续开展“职业病防治万家企业行——劳动者职业健康保障行动”活动,建立健全全县有毒职业危害的企业数据库,全面推广有毒有害企业职业卫生台帐工作。切实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能力建设和管理工作。有效实施重点职业病危害的监控处置。规范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保障职业病人的健康权益。

(四)进一步做好霍乱、艾滋病、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的监督执法工作。完成艾滋病卫生监管试点工作,建立艾滋病防控长效监管机制。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疾病流行特点,开展对肠道门诊、呼吸道发热门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预防接种等监督检查,规范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设置、疫情报告、预防接种等传染病防治措施的落实。开展对学校、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检查。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及感染控制的监督检查,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计划,监督检查辖区内县级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保院和3家乡镇卫生院、2家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个体诊所、2家村卫生室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一步加强消毒产品的监管。

(五)开展全县饮用水供水单位监督监测,加强城乡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管。推广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工作。

(六)根据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的要求,以住宿业为重点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监管模式,按照要求开展游泳场所卫生监督检查,促进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加强自身管理。

(七)继续加大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力度。深入开展“校园卫生健康行动”,开展对学校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和饮用水卫生等的风险评估,根据硬件条件和卫生状况,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提高学校卫生监管效率,降低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

(八)大力开展对食品、涉水产品、化妆品、消毒产品等涉及民生的健康相关产品和场所的监督检查,加大抽检结果通报和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力度。

五、推进卫生依法行政

(一)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制度化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卫生行政许可审批规范、行政执法文书管理规范、投诉举报处置管理规范、卫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使规则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严格履行各项行政执法制度。

(二)开展卫生监督执法考核评议工作。

(三)加大卫生监督稽查工作力度。加强层级稽查和内部稽查工作,建立和完善卫生稽查制度。进一步加强行政处罚案件质量的评查工作,逐步提高卫生执法案件整体水平。

六、推进卫生监督的社会服务

(一)提高卫生监督的服务能力

大力倡导服务型政府的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监管与服务并举,提高对“农村家庭集体聚餐”、“农家乐”、餐饮具消毒服务机构等卫生监督和卫生技术指导服务能力。健全行政许可项目依法公示、现场卫生技术指导等卫生许可制度,规范许可行为,提高卫生监督的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