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5 17:13: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康复医学; 物理医学; 发展现状; 展望
[中图分类号] R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302-02
康复医学是医学一个新分支的学科,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和方法(包括电、光、热、声、机械设备和主动活动)以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包括疼痛),研究使病、伤、残者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职业上得到康复,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帮助他们发挥残留功能,恢复其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重新回归社会。康复医学是由理疗学,物理医学逐渐发展形成一门新学科。由于传统上在疾病的诊断,物理疗法、职业疗法及其有关治疗中,物理因子及物理疗法一直为主要手段,所以康复医学的英文表达以物理为词根,Physiatrics, physiatry(美国,加拿大),physical medicine(英国,南北美洲),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美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日本用rehabilitation.康复医学主要面向慢性病人及伤残者,强调功能上的康复,而且是强调体功能康复,使患者不但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康复。它的着眼点不仅在于保存伤残者的生命,而且还要尽量恢复其功能,提高生活素质,重返社会,过有意义的生活[1]。本文就康复医学与物理医学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新型诊断、治疗方法,及目前技术的局限性和不足展开论述,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有益借鉴。
1 国外本专业学科领发展简史和现状
1.1 康复与康复医学形成与发展的漫长历史大体分为四个时期
史前期(1910年以前):康复已在医学、教育、职业、社会、福利各领域为残疾人进行了工作,如欧美于 18世纪就开始了对盲聋儿童进行特殊教育和职业训练。在医疗上,古罗马、古希腊曾将运动、电、光、海水作为治疗方法。
形成期(1910~1940年):将“Rehabilitation”一词应用于残疾人始于1910年。1917年美国纽约成立残疾和丧失劳动能力者院,此乃世界上最早的残疾者康复中心,在这里同时进行医学康复和职业训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用理体疗法和作业疗法为大量伤员进行了功能恢复的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康复医学的兴起。1931年英国皇家医学会中电疗分会等合并成为物理医学专业。1936年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医学院 F.H.Krusen创立毕业后物理医学专业教育制。康复医学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
确立期(1940 ~ 1970年):此期康复各领域的制度进一步完善,1960年改称康复国际,确定了康复概念,加强了康复医学领域内的国际性协作和交流。美国 H.A.Rusk等提出了康复医学的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康复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64年Rusk将其领导的科学研究更名为康复医学科和研究所;1947年美国将物理医学会改称物理医学及康复学会,并设立专科医师制。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了医学康复专家会议,发表了关于康复的专家报告,1969年由 Licht创立了国际康复医学会。
发展期(1970年以后):欧美及日本大量设立康复机构,健全康复立法。美国于1973年将职业康复法改成“康复法”,将康复对象扩大到难于恢复职业的重病者及老年人,1976年实行残疾儿童全部就学。日本康复学会于 1979年确立康复专科医生及专科康复医生的培养及考核制度。国际上尊重残疾者人权的认识逐步提高,1981年确定为“国际残疾年”,1983 ~ 1992年为“联合国残疾者 10 年”,提出了“完全参加与平等”的口号。
1.2 物理医学发展简史及现状
在国外,人们应用各种物理因子防治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积极提倡利用阳光、空气和水等自然疗法增强体质、防治疾病,这在全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直流电、感应电已较广泛应用地用于治疗和诊断某些疾病。1892年,Arsonval开创了高频电疗法的先河,此后相继出现了能输出长波、短波、中波、超短波、微波的各种电疗器械,使电疗法的种类不断增加。利用人工光源防治疾病的历史稍晚于电疗法,虽然早在19世纪初,Herschel与Ritter分别发现了红外线和紫外线,但至19世纪末叶才逐渐出现各种用于医疗的人工光源。1960年,Maiman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医学界将其应用于眼科临床。此后,不少国家研制成多种医用激光器,开辟了光疗法中的一个新领域。应用磁石治病虽然由来已久,但由于天然磁石的磁性很弱,疗效并不显著。至20世纪60年代,新型的稀土永磁材料问世,大大促进了磁疗法的创新和发展。超声在医疗上的应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9年,Pohlman首次报道应用超声治疗疾病。自1942年Dussik应用超声探查颅内肿物以来,超声诊断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发展,至今已形成独立的分支学科[2]。总之,现疗学正在迅速发展。
2 国内本专业学科发展简史和现状
2.1 本专业学科领域国内先进学科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的物理医学与康复起始于上一世纪20年代。1923年美国物理治疗师来到中国北平协和医院建立物理治疗室,除了进行临床医疗工作外,也为我国培养人才。50年代我国学习体疗的医生们首先将气功流派分类,研究其本质和医疗作用。肯定了太极拳、八段锦等的医疗原理,使之成为国家的正式体育项目。这一段时间国人还有许多创造,首先是中西结合发明了电针,又发明推广了针灸穴位探测仪,它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和科学意义。60年代早期我国对于理疗学的研究蓬勃发展,对于高频电疗、药物离子导人疗法、紫外线治疗、空气离子治疗等等都有详尽的研究。《理疗与疗养》杂志的创办,标志着学科的成熟和独立。70年代正是物理治疗百花齐放的年代。此时期开始发展推广磁疗,创立针刺麻醉,在动物实验上对针刺刺激的部位(穴位)、频率、强度、时间进行系统研究。80年代以康复医学概念的引入为特征,促进了物理医学的发展。到90年代末,我国的物理医学与康复经过了近20年的学习、摸索、奋斗,完成了物理医学向物理医学与康复的转变。建立了专科医生认证制度、硕士博士培养制度、治疗师学校和治疗师资格考试制度等等。2000年以来,我国与国外的交往增多。学会、医院、群众团体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传艺、服务者成为经常普遍的现象[3]。目前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在我国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已经确立。
2.2 近年来学科技术最新进展及推动其发展的动力或影响因素
近年来康复学科技术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⑴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ural system:PNS)损伤,康复治疗可加速神经再生和功能康复;⑵现代脑功能康复理论与实践研究证明,通过康复治疗可以观察到中枢神经系统(Center Neural System;CNS)改变;⑶康复治疗技术研究进展[4]。①神经生理疗法,诸如Bobath疗法、Rood疗法、Brunnstrom疗法、PNF疗法等,在长期康复临床实践中,临床应用疗效得到进一步验证和确认。②目前康复医学研究重点,正在从肢体残疾康复,转向失语、失认、失用,及认知康复方向发展。
康复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其原因有下列几个方面。⑴社会和患者的迫切需要目前人类的死因主要是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和创伤,但这些患者除急性死亡者外,还有很大部分可以存活一个长时期,提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就有待于康复医学。⑵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下述各方面的变化都向康复医学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①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大多患有各种老年病或慢性病。②工业与交通日益发达以后,尽管采取了各种安全防护措施,但工伤和车祸致残的绝对人数仍比以往增多。③文体活动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提高,无论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受伤致残的危险。⑶应付重大自然灾害和战争。在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和战争根源之前,地震和战争都是难以避免的,对于这些病人,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必须重视发展康复医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2.3目前所属学科领域技术的优越性
近代医学研究表明,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寿命,大大降低死亡率(36.8%)。在脑血管意外存活的患者中,积极康复治疗可使90%患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30%患者恢复工作,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者,仅为6 %和 5%。在癌症患者中,据统计40%可治愈,其余60%可存活15年。这些存活者,无疑给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沉重的负担。癌症需要在手术、放化疗之后,诸如慢性疼痛、身体衰竭、放化疗反应等,给予心理、整形、作业和物理治疗等康复措施。在创伤方面,以截瘫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1950年前截瘫后只能存活2.9年,1950年后延长到5.9年。这些残疾者,非但不能给社会作出贡献,反而成为社会和家庭负担。后来,由于采取了积极的康复治疗,到1976年有53%截瘫患者,重返工作和学习岗位。1980年这部分人达到83%。
3 目前技术的局限性和展望
3.1 目前国内外本专业学科领域技术的局限性
就目前国内外的康复医学的发展现状,截瘫患者即使采取积极的康复治疗,许多仍落有严重残疾。脑瘫的治疗至今仍为世界性医学难题,现代医学对脑瘫的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治疗上并无大的突破,目前仍以各种功能训练为主。
3.2 亟待突破的技术及其远期效应
今后康复技术的进步,应加大基础方向的投入,首先强调以功能为导向的研究,围绕恢复或改善功能,开展康复治疗的机理、方法(手段)、器械(工具)三方面的研究;其次脑神经康复仍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脑性瘫痪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仍是主要的研究课题;此外一系列脑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的康复问题,也将进入重点研究领域。内科疾病康复研究如心肺疾病、糖尿病等的康复,即将成为另一个重点研究领域;专门的器械、器材、工具辅助手段对功能的恢复和改善将起很大的作用。此类辅助技术的研究在将来也占优先地位。
3.3 技术进步的制约因素及展望
我国康复医疗事业经过二十余年来的创业、发展,已具一定规模。但客观地说,不论是在发展规模上,还是在发展质量上,与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制约因素。⑴ 康复医疗机构多数不景气我国的康复医疗机构,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基础设施较差、技术力量薄弱、康复特色及医疗效果不明显、社会知名度低等不利因素,目前大多不景气,举步维艰。⑵康复医学知识欠缺 现代康复医学在我国的兴起已有十几年了,虽然我国的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但康复医学知识的普及更落后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多数临床医疗工作人员对康复医疗知识贫乏,多数医疗卫生管理人员对康复医疗的作用不够重视,使康复医学知识更难以普及,使很多患者的病情由于未能得到及时的康复医疗而恶化。⑶农村康复医疗事业任重而道远 发展我国的康复医疗事业,单靠城市为数不多的康复医疗机构是不足有效地解决越来越多的伤残者、老年人、慢性病人等各类康复问题,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康复医疗事业。而农村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等客观条件,使农村康复医疗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针对如上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⑴切实加强康复医疗队伍建设,尽快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康复医疗队伍。⑵努力提高康复医疗质量,提高社会知名度。⑶认真整顿康复医疗机构,对不具备基本条件、较少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取消其康复医疗机构。⑷积极推广家庭康复病床,减轻病残者的经济负担,弥补康复医疗机构的病床不足、位置偏僻等不利条件。⑸大力发展农村康复医疗事业,充实、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使其成为农村康复医疗事业的主要形式,起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乔志恒,郭明.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15(1):322-324.
[2] 励建安.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1) :34-35.
社区康复模式与社区康复医学人才的需求
据了解,我国目前采用的社区康复模式有以下几种:1)世界卫生组织模式:主要由卫生部门负责,是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依靠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及上级医疗系统,建立社区康复网,通过残疾人、病人家属和社区康复协调员,采用简单、实用、有效和经济的康复措施。2)社区服务模式: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是将社区康复纳入社区服务系列,为残疾人、老年人及生活能力有限的人提供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如开办福利工厂、敬老院、残疾儿童寄托所、工疗站和康复站等社区康复机构。3)家庭病床模式:主要由社区卫生部门和医疗康复机构负责。对社区康复对象在家庭(如家庭病床)进行医疗、预防、保健、护理和康复服务。4)特殊类型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模式:主要由民政部门与社区卫生部门、社区康复组织负责。专门为特殊类型的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如残疾儿童社区康复中心,脑血管病后遗症的社区康复站,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院等。可见,除外社区服务模式,其他三种康复模式都需要以社区卫生机构为依托,这必将需要强化社区卫生机构的相关技术力量,也必将加大社区卫生机构对社区康复医学人才的需求。据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定,我国将逐步建成约1万个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约8万个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康复技术人才的需求自不待言[4]。
关于本科社区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根据社区康复的概念、性质、主旨、主要领域和社区康复中医疗康复的主要工作内容,侧重适合社区康复的“适宜技术”,拟定如下医学院校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社区康复方向)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如下。
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富有实践能力和社区工作能力,在初步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上系统掌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并熟悉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高级康复治疗师,毕业后能够从事综合医院、各类民政福利性医疗机构、残联、特别是社区卫生机构的康复治疗、残疾预防、保健、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修业年限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弹性学制最长不得超过七年)。
3选修课程
社区卫生管理学、社区护理学。
关键词: 社区康复 人才需求 培养情况
社区康复是一种基层康复,它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覆盖面广[1]。笔者就广东省内社区康复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提出见解:
1.社区康复行业发展前景
(1)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学作为一支医学新力军,正蓬勃发展,它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寿命的延长、环境污染的发生,残疾人、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等康复对象在社会人群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康复和健康的愿望、要求和需求都会越来越大[2]。功夫熊、点妙手、点到等上门推拿服务的兴起也提示人们对家庭康复、社区康复的行业需求。
(2)社区医疗的发展:按照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06〕96号):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比还达不到国家要求。国家目前正对医疗资源进行分级改革,将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基层医院的分流作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比三甲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更高,这必定使社区医院或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有所发展,由此带来对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大。
(3)我国社区康复行业现状:供需严重矛盾。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94亿[2],约占总人口14%,远超于老龄化社会的10%标准。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目前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3万人,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
尽管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增设专门的康复机构,要求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康复医学科,但目前康复的主要工作以三甲医院康复科为核心,康复机构的数量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康复需求。
我系2015年开展了社区康复从业人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的社区康复或基层康复部分从业人员是由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兼职,普遍存在康复概念模糊,专业水平有限,且人才短缺的情况。
(4)广东省对社区康复的重视: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25号),要求“各地要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置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或培训项目,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开展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试点,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根据广州市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有多位委员的提案涉及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如5083号(附件2)提案建议:职业学院定向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在学期间考取养老护理资格证等。5090号(附件3)提案建议:依托职业学院做好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这些无不说明了广东省内社区康复、养老服务人员目前处于人才缺口,加速发展的状态。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提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情况的通知》(穗教高教〔2015〕15号)文件,市教育局更对此提出了人才培养摸底调查。
二、广东省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现况
目前,广东省内设置有康复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康复人才培养的院校有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中山大学等。其毕业生多数在机构康复就业,较少流入社区医院或养老行业。省内高职高专水平院校暂时没有开设社区康复专业。有部分体育院校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其就业方向主要针对运动对队医、保健按摩师等职位。省内河源卫校、东莞卫校等中专院校开设的康复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基层康复和保健企业。因此,目前广东省内还缺乏社区康复高职高专学历培养。
由于广东省内开设社区康复专业的高职院校暂时没有,因此没有招生就业的参考数据。通过我系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调研,社区康复专业招生情况较好,社会对社区康复专业人才,特别是养老服务机构对该专业需求巨大,企业都愿意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专业都是要以就业为导向,社区康复专业毕业生多到民政部门下属机构如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就业率较高,但毕业生对养老服务机构青睐度较低,但只要愿意,就业就基本不成问题。总体上,社区康复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乐观,但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改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
综上所述,广东省经济发展较快,社区康复服务需求较大,要求较高,目前高职高专社区康复学历培养仍存在严重缺口,有基础的高职院校可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以满足社区康复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卓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2,2(2):16-19.
小汤山医院担当的就是这样的社会责任——针对慢性病,将环境干预、生物钟调整、营养调控、有氧运动、语言训练和心理治疗等健康管理干预措施结合起来,提高了诊疗效率,降低了医疗成本,缩短了病程,使病人更快更好地早日走向社会、回归家庭。
从2012年9月开始,北京小汤山医院已经正式被北京市卫生局批准为康复医院,填补了北京市基本医疗领域的不足。意味着以三甲医院为龙头的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北京市医疗康复和护理体系的建立纳入研究,指日可待。
小汤山医院率先在国内把健康管理融入康复医学的临床中,创造了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和康复医学模式。慈禧的温泉旧址传达着千百年来温泉养生的古风底蕴,让小汤山医院在康复医学的历史积奠中对新时代健康管理模式展开了探索和创新。在北郊这块气息清新、绿化优美,有着养生传统文化的园林,寄托着北京人甩掉亚健康、回归高质量生命旅程的无限希望!
一队国航飞行员在教练的口令下沿着明清桥廊健步跑来,惊起几只野鸭向着倒影扑震翅膀。这是第十八期国航飞行员正在接受小汤山医院给他们制订的健康管理训练。
这些平日叱咤蓝天的骄子,在高压力的长期飞行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亚健康症状。在飞行生涯中,廖晨习惯于万米高空上、折射着刺眼阳光的那块方寸之地。这块小得转不开身的地方就是飞行员聚精会神执行航空任务、处理突况的天地。压力,思考,情绪都被挤压到令人晕眩的仪表盘秒针和刻度下。绕行了地球二十圈,廖晨从一个清瘦俊朗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腰腹突出的中年人,疲劳,高血压,高血脂,随着成功一并收获。
医院给廖晨开出的干预治疗办法,首先就是阻断过去的生活习惯。第一次看着手心里大的碗里盛不满的那疙瘩米饭,廖晨和同事们都怀疑半夜得被饿醒了。多年来,妻子为了表达对他的珍视,每次欢迎他凯旋的都是一桌精心烹饪的高热量美食。为了补偿长期不能顾家的愧疚,全家吃不了的饭菜就都成了廖晨勉力为之的任务。
飞行员们向平院长提出的“吃不饱”抗议被婉转地原封退回了。平院长细语轻声讲述的医学保健常识让学员们意识到自己原来既“不会吃”也“不会睡”,老习惯和旧观念是造成身体负荷过大、发生病变的罪魁祸首。
干预治疗,就是强行阻断过去的生活习惯,把健康新元素灌注到新建立的健康行动中。医护人员针对每个飞行员测试结果制订出的康复疗法,结合了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心理治疗、中医疗法、温泉疗法和健康理念培训。在中医经络测评中,汇集了五运六气等预测学科的量化系统,在无痛、无侵入性检测中利用探头收集人体12条经络24个穴位所释放的生物能量,准确判断身体病灶。飞行员们惊奇地发现身体各部位有着奇妙的呼应和联系——不爱说话、常叹气联系着失眠和情绪抑郁,原来隐匿着气虚血瘀的隐情,需要相对应的饮食和运动调试。坐在一旁的医生们耐心分析着飞行员的测试结果,体恤的建议使人心生感动。小汤山的医护人员那种特有的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善意和爱心使得病人们感动于超越专业态度之上的医者仁心,没有理由放弃每一分提升健康的努力!
治疗和改善贯穿着所有生活的细节,连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标注着养生的功效。飞行员们每一天都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身体像个听从召唤的小宇宙,在渐渐地进入良性的循环中。两个月“被管理”下来,精力充沛、轻松灵活、乐观阳光都回到了飞行员们获得新生的身体里。
健康管理是对人一生的健康状况进行持续系统的监督、保养、维护、调整和改善的活动,主要针对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生活方式疾病进行干预,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指导以及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纠正生活方式中不合理与不科学之处,培养健康管理理念。
告别的时候,改善了健康状态的廖晨和同事们由衷地感谢小汤山医院。同样的收获也令两院院士们由衷欣喜。平院长以看待父母的目光看待这些饱经蹉跎磨砺的老人们,组织医生建立了一套集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疾病预警、检后追踪监测、慢性病及高危人群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于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院士们易患的中枢与周围神经损伤、骨与骨关节疾病、皮肤病、老年病,可以在温泉水疗、文体治疗等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康复体系中得到有效改善。
很多成功人士的身体长期处于不明症状的疲惫状态,自负的性格又酿成了对健康的忽视。平院长凭借着多年丰富的行医经验,常常一眼就指出症结所在。一位看起来年富力强在香港从事风投的金领,被平院长一言道破“由于常年的强力空调和进食过多海鲜导致虚寒病状”。一语惊心,健康风险因素的迅速泛滥远远不是肉眼能观察到,也不是年轻就能幸免的。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平院长开出了一套健康管理疗方:强制运动,中医保健,定量粗粮和有机菜,加上舒缓压力的优美环境……一周后就给这位投资人带来了明显的改善。
先驱的路总是走得最艰难的,新的行医定位和理念,一开始并不为常年习惯于封闭环境的医护人员接受。人们质疑全然陌生的行医定位,质疑效益和前景,质疑自身的专业能力……而最让管理者头疼的,还是国家的医保制度对有些康复治疗不承认,没有报销立项,病人就无法安心。2010年,康复科只有三个住院病人。有的病人因为无法报销,忍痛放弃了刚刚见到效果的治疗。一直在付诸心血的医生急得直要掉眼泪。医院为了让患者享受到保健治疗的效果,只能自己贴钱去治疗。一次针灸无论多少针只收费四元,一个小时的艾灸只收五元,按摩、理疗的低廉费用都不够劳务工本。
医者怎么能不为患者着想呢,但全院职工的生计重负又如何运筹呢?要推广保健治疗,器材、房屋、费用去哪里找?亟需大量有经验有资历的保健医生,如何引进人才、培训上岗;要说服医疗行政部门接受保健观念、建立报销制度,如何去沟通接洽呢?小汤山医院是墨守成规孤守一隅,还是要力排众议、闯出一条新路?
每天一醒来,压力山大的问题就塞满了平院长的脑袋。身为医生,治病救人只是他要面对的千万个问题之一:收费标准、报销标准,市卫生局与物价部门和社保部门的申报协商,申请医保政策……是必须面对的。让全体医护人员平等享受同工同酬、优劳优得的效益,让先进工作者们去边远贫困地区获得精神提升,争取政策,引进人才……这些富有魄力的改善让人心振奋、干劲高涨。这个说起话来和蔼低回的人,不疾不徐坚韧持久,把个人的资源全贴上,能喝不能喝的酒都灌进去,只要能前进一步绝不退缩。
短短的两年中,通过病人们的口口相传,2011年住进来的康复病人达到了100多人。康复病房的条件改善了,面积增加了,有资历的康复专业医生被招聘来了,最先进的激光治疗机器购买进来了,病人和家属对新康复疗程倍添信心……作为国内康复医疗事业的开拓者,小汤山医院的医护工作者角色首先是成功的社会工作者。
当笔者进入康复病区时,看到的已经是井然有序、分工清晰的区域划分。在行为模仿教室中,病人可以通过同步的录像投影,模拟行动;在语言训练教室,病人跟着医生的复述讲完一个完整的句子……
关键词:全科医学 乡镇卫生现状 教育改革 能力培养
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是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与一体,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会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是一门整合传统生物医学和现代心理社会科学的临床医学。在美国又称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社区卫生服务则是全科医疗的具体体现,它将全科医疗的理论应用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以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因此全科医学的教学应配合乡镇及社区卫生的现状进行合理的、必要的改革。
在对湖南省内一些乡镇地区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医疗现状不容乐观,现有的医疗工作人员普遍缺乏理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医学院校必须着手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全科医生。
一、 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坚持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用的原则
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接受最直接有力的教育。正确的了解各个地区疾病的流行趋势、农村的常见病案,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轻松分清学习的重心,根据病情需要将技术学全学精。据了解现在农村老年人多以风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常见;中小学生多以龋病、蛔虫感染常见。这些疾病多是因为不注意卫生和预防引起的,因此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乡镇进行宣传教育,这样既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患者,提高学习积极性,也为全科医学的推广做了必要的工作。
另外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标本和医学挂图等更加形象具体的学习医学知识,使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临床分析、判断、决策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设置电子阅览室,大量增加医学图书,有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及临床分析、判断、决策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有更加完整的学习氛围。
二、医学院校应对教学科目作相应的调整
调查中我们发现现有的大部分全科医师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缺乏的,在诊断过程中经常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因此这就需要:
1.学校必须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课程设计也要有实用性、启发性、科学性、针对性。把《医学基础》、《系统与器官疾病》、《临床应用》、《社区卫生》、《全科医学概论》和《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卫生与健康》、《社区保健与康复》等作为重点科目,使其能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进行学习。而有些专业性相对较强的科目,如《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等可以设置为全科医师培养的考查科目,因为调查数据显示,86%以上的此类患者多应该接受相关的专业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乡镇医疗条件暂时还达不到那个水平,这需要国家投资改善专业医疗设备才能做到。
2.医学院校要克服课程内容雷同,浪费学时的现象。在学习中我们发现,目前的课程设计中很多不同的科目介绍了相同的疾病,一样的疾病一样的病因机制、一样的发展转归结局一样的治疗,如此雷同的设计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浪费了学时,还蹉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设置针对性强的科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目前农村对疾病的预防知识是很缺乏,因此要加强预防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的比例,让学生能尽量广泛地了解这类疾病。另外可以减少甚至删除那些在地球上基本消失或极少见的疾病,增加新增疾病的介绍,掌握相关预防及治疗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全科医学的整体医学观、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及职业特色。
三、增加学生直接接触患者的几率。
可以利用寒暑假、双休日、节假日等带领学生去乡镇卫生所、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地方见习、实习。与病房多接触,学习基本流程与病人护理,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设施、人员配置, 体会其管理体制的建设以及服务项目的开展, 掌握全科医疗服务的内容、实施过程及实施方法, 并为创立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让学生更方便深入弄清疾病的发展转归和预防治疗,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临床经验,了解医患关系,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治疗病人。
四、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教师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能不能培养一个合格全科医师的关键,医学院校应该聘请参加过卫生部全科医师培训的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或者聘请教学时间长,又具备双师职业资格的教师,同时也可以从附属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拔富有临床经验、基层医疗经验的医生作为兼职教师,传授全科医学知识和治疗经验。
五、定期做教学反馈及评价
在教学反馈中我们可以考察教育工作者,做到优胜劣汰,使学生能在起跑线上就得到最优质的教育,教与学相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全科医生职业, 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 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
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 是推动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 普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迫切需要。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全科医生职业, 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 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输送高素质的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 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 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 以推动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深入、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医学技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1(a)-0098-04
Developing medical mod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integrative medicine
MENG Guilin1,2 LIANG Xinglun2,3 ZHAO Yanxin1,2 FU Jin1,2 LIU Xueyuan1,2
1.Shanghai Te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200072, China; 2.School of Medicine,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3.Shanghai Yangpu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such fields as theory system,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so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abandon the mode of "western medicine as main, Chinese medicine as health care" and "western medicine modeling of Chinese medicine", strive from the aspects of nation, hospital administrator, medical worker and medical students, in virtue of the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x together the thought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with detecting and treating method of modern medicine, explore deeply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alize the real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Key words] Integrative medicine; Medical dialectical therapy; Medical technology; Clinical effect
自从西医引入中国,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之间就较量有余而合作不足。伴随着全球医学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医学事业该何去何从?是坚持中西医各自为营、互相斗争,还是另辟蹊径,依靠独特的本土资源实现中西医结合来发展中国特色医学模式?事实上,中医与西医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诊疗手段都不是水火不容,反而有很多共通之处,也为中西医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1 中西医理论体系比较
西医来源于古希腊医学,现代中医传承于中国传统医学,这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分属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体系,也表现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西医强调致病因素决定疾病的性质,病理的变化决定疾病的转归,这是一种“以疾病为本”的医学模式。中医的思想方法和表达方式,取自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自始至终都致力于“以人为本”,在辨别阴阳的基础上看病施药,它不敌视疾病,而是发挥辨证的思维,找到问题的症结,即“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尽管如此,中西医在整体诊疗方面仿佛不谋而合,例如近年来WHO提出了“健康”新概念,注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中医自古就讲究“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与自然、社会息息相关,彼此影响。
对此,中国科学院余谋昌先生做了精彩的解读:西医以大量的客观数据为依托,善于精确地分析实验室、影像学提供的指标,对症用药,即治“人的病”;中医注重整体剖析因果,通过脉象、舌诊等辨证施治,即治“病的人”[1]。此外,与西医相比,追本溯源,中医的“治未病”和“药食同源”思想在哲学思维上更胜一筹――“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治未病”核心在“防病”,通过养生保健等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源头防止疾病对人体的侵害[2]。随着对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视,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中医养生讲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针对阴阳体质,个体化地提供饮食、进补、锻炼指导,促进阴阳调和,促进了预防医学与康复医学的发展[3]。
2 中西医临床诊疗技术比较
中医和西医在诊断疾病方面都注重对患者病史的询问,比如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的询问都非常的仔细。在体格检查方面,简单地讲,西医有“视、触、叩、听”,中医有“望、闻、问、切”,方法何其的相似。治疗手法方面,二者都注重一般治疗,患病期间卧床休息,必要的禁食,以及机体免疫力的提高。现代心身医学与传统中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心身医学强调情绪、心理应激对身体免疫、循环、神经系统的影响,中医理论也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和“内伤七情”之说。
虽然中医学蕴含的文化底蕴深厚,但在临床诊疗方面与西医相比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①临床资料多来自医者的个人经验,循证医学的证据与前瞻性的研究资料均较少;②理论整体但不具体,无法从前沿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角度分析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药物的作用靶点;③治疗方案缺乏统一规范和指导;④缺乏客观公正的临床疗效指标;⑤新药的研发较为欠缺,而且原有的药材种类正在减少[4-5]。
诚然,西医以现代的科学知识(如解剖学、影像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为基础,是发达的临床医学,更容易为公众接受[6]。中医中药也有其独到之处,医者整体把握患者的疾病状况,辨证施治,通过药物的联合应用,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疾病的恢复和治愈有很大的作用[7-8]。如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血尿酸增高,西医治疗一般运用秋水仙碱、别嘌呤醇调节血尿酸并促进其排出,虽然一定程度缓解了疼痛症状,但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较多,使得患者依从性较差,很难得到治愈。中医学认为痛风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与宿主交互作用,为湿浊、痰凝、血瘀、热毒的结果,所以在痛风的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化痰通络为主,选药注重君臣佐使的搭配,尽量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使患者症状和体征都能得到明显的缓解。
3 互取精华实现中西医结合
实际上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互相取其精华,提升医疗水平。比如,中医取自中国传统哲学,理论深奥,较难被外界所理解、认同,应该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更开放地向世界介绍中医,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中医带来的福音。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现代西医往往能力有限,中医通过对患者不断的调理,获得令人欣喜的结果。如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急性发作,西医通过适用抗生素、吸氧、止咳、平喘、化痰疗法,控制症状效果显著,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无法根治疾病,患者往往会有周期性发作,而且可能并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衰等[27];经验丰富的中医往往通过调理患者,循序渐进地根治困扰患者良久的慢性支气管炎,从源头阻止了疾病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但往往疗程较长,起效较慢。故虽然中西医二者的理论基础和所依托的文化背景不同,甚至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也相差甚远,但其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所以中西医结合医学已然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通过取长补短,寻找跨学科整合思路,使两种医学在理论健全、诊疗水平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研究发展研究报告2008》指出:中西医结合医学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医学,也有别于现代的西医学,是取二者之长,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以期达到中西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是我国拥有原创优势的新医药学。
3.1 现今的中西医结合方法
3.1.1 简单结合:西医为主,中医保健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急性疾病要看西医,亚健康状态、病愈调理要看中医。另外例如在治疗恶性肿瘤时,人们总是首先希望通过外科手术根治,如果无法手术,则行放化疗、靶向治疗,只有当上述手段均告失败,才转投中医服用中药,期待发生奇迹。其实在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中医药可以全程参与,所起的作用已经超越了传统保健范畴。放化疗期间的副作用常是患者难以坚持的原因:化疗后患者常发生严重的恶心呕吐以及消化道溃疡,可以结合一些理气健脾、降逆止呕的中医药进行调理;环磷酰胺、阿糖胞苷等免疫抑制剂等的使用常可引起患者肝肾功能损害以及骨髓抑制,可以加用补气养血、排毒的中药改善。但这些都必须经过肿瘤科医生和中医科医生的协调和商讨,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切忌患者私自配药,以防产生其他不良反应。通过服用中药能提高免疫力,缓解疼痛,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9]。不仅如此,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对血液病的研究中,曾发现砒霜(三氧化二砷)可治疗各种急性白血病,并率先提出雄黄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3.1.2 中医西医化 摒弃中医的传统理念,否认中医理论存在的必要性,肢解中药方剂,试图通过改善提纯工艺提纯中药单体成分,找到针对性的提纯药物,并且完全以西医的临床标准评价中药疗效。殊不知中药建立于整体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中药本身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而且不同的炮制方法,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相差径庭。比如生莱菔子用于涌吐风痰,炒莱菔子多用于消食除胀。总之,这种做法不仅收效甚微,甚至阻碍了传统医学的发展,也未能扩展西医的诊疗层面。发展中国特色医学,应该避免“中医西医化”的错误认知,承认二者并存、寻找互补的方面,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开放性整合创造出新的医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
3.1.3 中西医双管齐下,互相补充 比如治疗周围性面瘫时,单纯的西医治疗,很难痊愈,单纯的中医治疗,往往能够治愈,但是疗程长,患者很容易失去信心[10]。在临床上,实验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如采取西医液体疗法加中医中药结合针灸治疗面瘫),对照组单用西医治疗,实验组极大地缩短病程,使患者能尽快地看到疗效,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结果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提高[11]。
再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均非单一致病因素。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案效果显著,但几乎需终身服药,并且伴随着疾病的进展,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耐受性增高,使得患者不得不加大药物剂量或者增加药物种类。中药作用温和稳定,成分复杂,通过中西医结合,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入中医方剂或者中成药都可大大延缓药物的耐受性,调理患者体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也改善了单纯的中药治疗作用效果较慢、口感较差、患者不易坚持的缺点。
除此之外,中西医结合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中医学的针灸疗法,运用经络循行与脏腑关系的理论,可对某些疾病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如针刺四神聪、印堂、安眠等穴位可改善患者失眠健忘等症状,可以借鉴运用于早期老年痴呆的防治工作。如今,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神经保护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也可以在中医的针灸学中另辟蹊径。
不仅如此,在思想上也可以通过结合互相弥补互相补充,比如,西医强调的“稳态”的概念,跟中医的“天人和谐”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心身医学强调心理因素的变化,可能通过应激对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也恰好是中医哲学中“相由心生”的表现[12]。
3.2 实现中西医结合所需的努力
从美国政府号召攻克癌症到如今已经将近三十年,现在仍然没有更大的进展;除此之外,阿尔兹海默症、艾滋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与精神疾病都还在研究试验阶段。而中医中药很多都对此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效果就有目共睹,有关部门可以筛选出有效药物,对其进行临床药理研究,运用于临床工作中,为攻克这些疾病提供新的思路[13-14,24]。
通过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国特色医学模式这条路既是前途光明的,又是过程崎岖的,需要上自国家下至普通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3.2.1 国家层面 加大医学院校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医疗制度,并从媒体和社会舆论方面改善不良的医疗现状,公正客观地反映医务工作者的辛劳和热忱,打击不法分子利用公众的信任违法犯罪,鼓励更多的学子投入到医学事业。鼓励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将更多的资金向医药研发倾斜,加大传统医药的现代研发,并且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珍贵的中药材的流失。此外,加强医学专利的保护,鼓励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投入到科研创新的热情之中。以国家的引领带动医学事业的发展,从上到下形成一个良性的医疗、科研环境[15]。
3.2.2 医院管理者层面 医院管理者应尝试改革医院布局。传统中医和西医都有自己的群众基础,相比之下,老年人更倾向于传统中医,而社会的主力层更看重西医的治疗成效。与西医的强进势头相比,单从科室所占全院的比例就能看出中医科的发展显然处于下风。医院管理者应适当扩展中医科的规模,倡导全体医者摒弃“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以群众的健康为大局,互相学习,促进中国特色医学的发展[16]。
3.2.3 医务工作者层面 医者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共融[17]。中西医科室在一定的时间组织全院病例讨论,提出各自的诊疗方案,互相切磋,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医者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不自然的会碰撞出学术的火花,为医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星星之火。转变诊疗中单纯运用个人经验的观念,运用循证理念,将以往的诊疗病例进行Meta分析,整理出着实有效的方案和方剂;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的统计学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找出以往研究的弊病,为新的研究提供思路[18]。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医药的发展才能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它的临床价值才能蓄积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中国特色医学才能真正走向世界的舞台。
3.2.4 医学生层面 发展中西医结合之路,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西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程的时候适当的添加改进中医学教程,改善教学方法,加大中医学课时量,中医院校亦是如此,适当地渗透西医的诊疗方法和理念[28-29]。改变医学生由于其自身知识的“先入为主”的影响,对除此之外的医学内容不容易掌握的现状,在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的比较中,阐述二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在比较鉴别中掌握更优的思想原则。除此之外,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即PBL(Problem Based Lecture)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知识总结和临床辨证能力:PBL于1993年被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所推荐[19],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立足于学生思维解放、创新发掘的教学新模式,近年来也得到了教学界不少学者的肯定[20-21]。在医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和临床实习过程中均可以适当应用PBL教学,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对中医学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发展中国特色医学模式,中西医结合将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中西医结合不是单纯的形式上的结合,也不是一方对另一方全权接纳。深入领会中西医各自的理论精髓,面向世界,以开放的心态,全方位引进、吸收现代技术和思想观念,积极开展自主、民主、自由、多元的研究与交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动力[22-23,25-26],借助中国传统医学的平台,通过“治未病”发展预防医学,将“辨证施治”的诊疗思维与现代医学相关的检查和治疗方法相融合,及时介入心理治疗及早期康复,深入发掘传统中药的科学内涵,力争为人类科学、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余谋昌.西医和中医:两种哲学和两种医学文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8.
[2] 唐莉.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重大现实意义[J].亚太传统医药,2010,6(8):1-2.
[3] 王晓迪,郭清.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发展趋势探析[J].健康研究,2012,32(4):284.
[4] 华红.干燥综合征西医、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2,3:145.
[5] 祝世讷.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0-90.
[6] 阳信生.神奇的西医[J].文史博览,2012,7:41.
[7] 罗辉,韩梅,刘建平.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3):256-270.
[8] 胡伟,钱先.干燥综合征中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现状及启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2):322-324.
[9] u友.看中医的学问[J].知识就是力量,2012,4:11.
[10] 王磊,曹春焱.周围型面瘫的中西医综合疗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2(4):2
[11] 肖亮.中医辨证联合西医治疗癫痫病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10:18.
[12] 李虹.中医的科学性和中医存废之争[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12):1093-1094.
[13] 李虹.中医学发展的困境、反思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11):68-70.
[14] 曹洪欣.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的战略思考与实践[J].中医杂志,2009,50(1):11-12.
[15] 国家需求引领中医药学科发展方向[J].中国护理管理,2012,4:53.
[16] 榛子.中西医融合之路[J].中国卫生人才,2012,4:31.
[17] 黄震洲,张旭.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2,3:131.
[18] Norman GR,Schmidt HC. The effect of the PBL courses [J]. Medical Education,2000,34(9):721-728.
[19] 韩捷.PBL教学及其评价体系在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实践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9):54-55.
[20] 顾耘.中医内科教学应用PBL初探[J].中医教育,2011, 30(6):70-71.
[21] 张冰冰,孙鑫.PBL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中医,2011,27(10):57-59.
[22] 程伟,张浩.中医学发展要在坚守与开放之间保持张力[J].中医药学报,2010,38(3):2-3.
[23] 高利.从缺血性卒中的诊治谈中医学发展思路[J].北京中医药,2009,28(3):170-172.
[24] 刘沈林.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与路径[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1-3.
[25] 邱赛红,吴勇军,肖锦仁,等.基于模拟药房环境的PBL教学在《中药学》教学的设计与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4):50-53.
[26] 曹博,程志,曹德品,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1-2.
[27] 胡丹霞,连晓丽.肺炎支原体感染性慢性鼻-鼻窦炎中西医结合诊治的体会[J].广东医学,2014,(9):1423-1425.
[28] 商洪才.发展中西医结合学应重视基础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836-838.
生活质量(QOL)又称为生存质量,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活状况的体验〔1〕,这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括机体功能和心理上的健康状况。随着健康概念的提升以及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医学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人们对QOL的要求和期望。目前,QOL的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引入医学临床研究,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中。脑卒中作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高度的致残性和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使患者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QOL。因此,通过对脑卒中QOL评价的研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躯体、心理、社会以及物质生活的状况及其影响。
1 脑卒中患者QOL及其影响因素
近年来,脑卒中患者的QOL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专家对其QOL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希望从中寻找到一些相关因素,为临床评价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脑卒中后由于神经功能损伤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QOL。了解脑卒中QOL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有针对性采取各种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QOL。目前研究认为,脑卒中患者的性别、年龄、脑卒中损害部位和类型、抑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家庭情绪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康复治疗等因素与患者的QOL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张骏等〔2〕对患者卒中后6~9月的生命质量与正常人群进行了比较,从SF36的8个健康领域看,除了疼痛领域外,卒中患者的评分都低于对照组,说明患者在发病后6~9个月时,除了存在严重的躯体功能障碍之外,还有严重的心理、社会功能障碍以及角色功能障碍,不同年龄的生命质量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患者的年龄与生命质量的变化呈负相关,而对照组年龄与生命质量总分的变化呈正相关。性别不同的脑卒中患者,其生命质量不同,总的情况是男性好于女性。颜艳〔3〕对27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发现患者病后生命质量迅速下降;半年内开始回升,以后趋于稳定,仍明显低于病前,其中脑卒中的类型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就业状况与脑卒中患者的QOL呈正相关,家庭护理误工数、丧失劳动力天数则与QOL呈负相关。李凌江〔4〕发现影响QOL改变的主要因素是疾病的疗效与病人对治疗的期望等,而影响疗效的因素除年龄、病种、疾病严重程度外,还有QOL的心理维度。夏颖等〔5〕采用自编一般状况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脑卒中专用QOL量表(SSQOL),对6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理与社会因素、抑郁情绪以及QOL进行评定,并进行三者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的抑郁情绪能直接导致QOL的明显下降;而有效的社会支持、并发症的控制及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抑郁情绪、提高QOL的主要措施。姜小鹰等〔6〕对同期首次发病的76例脑卒中患者,通过脑卒中影响量表(SIS)收集患者脑卒中后1个月、4个月的资料,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文化程度、照顾类型、性别、病变部位、婚姻、并发症6个变量与脑卒中后1个月的生存质量有关,其中文化程度的影响最大;康复护理、婚姻、社会支持、性别与脑卒中后4个月的生存质量有关,其中康复护理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最大。戢秋明〔7〕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调查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17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量表评定,结果显示日常生活能力、卒中次数、婚姻、家属陪护、抑郁是脑卒中患者QOL的相关因素。
2 脑血管疾病QOL评价量表的制定和选择
在临床研究中QOL测评工具主要是量表,而选择量表要重点考虑量表的信度、效度、反应度、适用性和可行性,其中信度和效度体现QOL测评的科学严谨性。信度是指不同测评者、不同时期对同一被测评对象进行测量获得相同结果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实际测量结果与理论值、真实值的符合程度。反应度也称灵敏度,指量表能反应QOL变化的能力,即便很微小的变化。适用性是指用于评价临床试验结果的量表是否与试验目的和拟解决的问题相适宜。可行性指量表是否能被受测人接受,一般用接受率、完成率和完成时间来考量〔8〕。由于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语言障碍或厌烦情绪,有学者认为测量可行性最好的方式是在患者中,先在用词、回答项目和一般框架的可行性方面进行预试验。
目前在脑卒中患者QOL研究中国内外常用的量表有普适性量表和脑卒中专用量表。普适性量表有:①世界卫生组织QOL量表(WHO QOL100)包括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和精神/宗教/信仰6个领域24个方面,其内容涵盖面广,适用于多种QOL的研究,但对于某种疾病的临床研究显得过于庞杂;而世界卫生组织QOL测定简表(WHO QOLBREF)〔9〕则将WHO QOL100简化为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领域24个方面。李凌江等〔10〕应用WHO QOL100(共25个因子)对460例慢性疾病患者和418名家庭照料者的QOL进行了评定,以QOL综合问卷(GQOLI)作为评价WHO QOL100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校标效度标准,结果表明WHOQOL100在中国的慢性疾病患者和照料者中应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②医疗结局研究简表(SF36)是由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开发〔11〕,是目前国际应用较为广泛一个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普适性量表,在国内外许多相关的生存质量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使用该表作为标准效度(即金标准)或参照的标准。③欧洲生存质量测量量表(EuroQOL)〔12〕是由英国York大学的EuroQOL研发组于1990年制定的一种普适性生存质量测量量表。包括健康状况的运动功能、自我管理、社会功能、疼痛、情感5个领域。④Spitzer等研究制订的QOL指数量表,包括生活能力、日常生活、健康状况、照顾(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和情绪(对整个生活的认识)等5个方面综合评价。高谦等〔13〕对SpitzerQOL指数进行了效度研究认为该量表测量脑卒中患者有效、简单、易用,且患者完成率较高。⑤疾病影响问卷(SIP)是一种包括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和其他方面共12个领域136条条目内容的自填或访谈的量表,总分介于0(无任何功能障碍)至100(最差的功能水平)之间〔14〕。
脑卒中专用量表有:①脑卒中影响量表(SIS )美国堪萨斯大学老年医学中心的Duncan等〔15〕研制而成,包括力气、手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IADL)、移动能力、交流、情绪、记忆与思维和参与等8个领域,共59个条目。在分别应用于卒中后1、3和6个月的检测中,研究者发现该量表的信度、效度和敏感度均较好,内容贴近脑卒中患者,适用于临床评估及科研研究。该量表已被翻译成14种语言版本,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并被推荐作为脑卒中患者跟踪调查的一组量表之一〔16〕。②脑卒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SQOL)是由Williams等〔17〕研制的脑卒中患者专用量表。量表共包括体能、家庭角色、语言、活动能力、心情、个性、自理、社会角色、思想、上肢功能、视力及工作能力等12个领域,78个条目。我国学者王伊龙等〔18〕引进并修订了Williams等编制的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SSQOL),在我国脑卒中人群中进行信度、效度和敏感度的初步研究。认为SSQOL中译本在轻、中度脑卒中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及敏感度,可用于脑卒中结局测量。③生存质量指数脑卒中版本(QOL indexstroke version)由 Ferrans等〔19〕于1985年研制了专门用于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工具,由满意度和重要性两部分共38项组成,测定4个领域的内容,即健康与功能、社会经济、精神心理以及家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很强,共同效度亦佳,总分0~30分,分数越低,表明生存质量越差。④Frenchay活动指数(FAI)〔20〕是专为脑卒中病人设计的QOL评定量表,为包括室内和户外活动、闲暇、工作等方面的内容。FAI由于能较准确地反映脑卒中幸存者的客观家庭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实际生活状况,简易的使用方法,有学者认为是脑卒中幸存者客观QOL研究的最佳工具。⑤慢性脑卒中患者QOL评估问卷(QOLICAP)由我国学者李凌江等〔21〕编制,包括躯体健康、社会功能、疾病症状、心理健康4个维度共63个条目,并进行了心理测量学检验。对89名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一个月的QOL进行二次测评。认为该问卷的信度、效度与敏感性均在心理测量学接受的水平。
QOL评价主要依据患者的自我感觉,但对于伴有认知障碍和失语的脑卒中患者来说,这种评测方式不太适合。因此有些专家设计了人量表,主要由患者的照顾者、家属进行回答,作为患者QOL的间接评测,如SIS、SSQOL量表均有此版本,但关于人量表的可信度存有争议,因此如何评测交流困难的患者尚有待进一步研究。Buck等〔22〕研究认为,制定一个有效、可靠、敏感而且适用性强的量表,在对其进行严格的心理测定检验的同时,在设计制定阶段应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式,并针对有认知、语言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增加人评估是两个关键性问题。进行的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的主要工具是量表,在我国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大多引进国外的量表加以改进的。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为了使之成为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量表,还要进行必要的调整,预先考察和测试,并进行心理测定检验后才能应用〔8〕。
3 QOL评价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影响脑卒中患者QOL的因素主要有疾病本身、治疗、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独立生活能力、社会关系等,其中疾病本身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患者QOL水平在治疗期间的提高与否在躯体、心理、症状方面均与疗效成正相关,因此疗效的好坏是影响脑卒中QOL的重要因素。目前,QOL评价在临床疗效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它可以弥补传统疗效评价的不足。因为在临床治疗期间,不同的病人对相同药物或疗法的机体和心理的反应不尽相同,其中的有些差异很难用药物作用机制加以解释,但可以从QOL的内容加以评价。华力明等〔23〕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和Spitzer的QOL量表评定一般治疗与一般治疗加服维生素E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表明经急性期加用维生素E治疗后,脑梗死患者mESS评分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和QOL指数提高,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王宏图等〔24〕将21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治疗组采用躁足矫形器(AFO)与常规康复干预治疗,对照组则予以常规康复干预。每组患者入选时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使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简化SF36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评定生存质量,结果是早期使用AFO可以显著促进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改善。胡婷婷等〔25〕对112例脑卒中患者治疗组给予口服氟西汀,并给予改善脑部血液供应、营养神经细胞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心理治疗,其余治疗同治疗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QOL指数量表评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QOL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作用,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QOL。林海峰等〔26〕对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等量表评价临床疗效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心理行为治疗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心理健康,提高QOL。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意义的再认识,促进了现代医学中QOL的研究。同时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单纯用发病率、致残率、生存率和死亡率等评价指标,不能全面地评价疾病的疗效和健康的内涵,尤其是在脑血管疾病中,由于其后果主要是神经损伤,所以对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可以改善患者的QOL而非单纯的延长寿命。医生在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和缓解期的治疗中应当采用综合治疗方案,需要了解病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因此,评价治疗效果要在单纯评价致残率、存活时间等指标的同时,还要重视QOL的评价,家人和社会也要积极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QOL user manual〔S〕.Geneva,WHO:1998.
2 张骏,谷波,罗德儒,等.卒中发病后6~9月的生命质量〔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6):53941.
3 颜艳,孙振球,曾小敏,等.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24(2):1312.
4 李凌江,杨德森,胡治平,等.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4850.
5 夏颖,张红静,郭洪志,等.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抑郁、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20(1):1821.
6 姜小鹰,朱雪娇.影响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13(2):1201.
7 戢秋明.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5):3356.
8 方积乾.生活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4.
9 The WHO QOL Group.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J〕.Psychol Med,1998;28(3):5518.
10 李凌江,杨德森,周亮.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在中国应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3;36(3):1437.
11 Ware JE Jr,Sherbourne CD.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Ⅰ.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tem selection〔J〕.Med Care,1992;30(6):47383.
12 The EuroQol Group.EuroQola new facility for the measurement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J〕.Health Policy,1990;16(3):199208.
13 高谦,洪冰,刘少雄,等.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测量脑卒中患者的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5;10(2):4951.
14 Bergner M,Bobbitt RA,CarterWB,et al.The sickness impact profile:development and final revision of a health status measure〔J〕.Med Care,1981;19(8):787805.
15 Duncan PW,Wallace D,Lai SM,et al.The stroke impact scale version 2.0: Evaluation of reliability,validity,and sensitivity to change〔J〕. Stroke,1999;30(10):213140.
16 兰月,黄东峰.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研究现状〔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 2005;38(5):3402.
17 Williams LS,Weinberger M,Harris LE,et al.Development of a 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J〕.Stroke,1999;30(7):13629.
18 王伊龙,马建国,李军涛,等.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中译本信度和效度及敏感性的初步研究〔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03;5(6):3914.
19 Ferrans CE,Powers MJ.Quality of life index: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ANS Adv Nurs Sci,1985;8(1):1524.
20 Holbrook M,Skilbeck CE.An activities index for use with strok patients〔J〕.Age Ageing,1983;12(2):16670.
21 李凌江,杨德森,胡治平,等.慢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工具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7;6(1):47.
22 Buck D,Jacoby A,Massey A,et al.Evaluation of measures used to assess quality of life after stroke〔J〕.Stroke,2000;31(8):200410.
23 华力明,何劲松,何勇,等.维生素E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J〕.湖南医学,2001;18(5):3867.
24 王宏图,黄东锋,刘鹏,等.早期AFO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1):414.
【摘要】基层医院内科诊疗缺乏特效方案。由于基层医院病人对疾病认识不足、经济及基层病人结构组成特点等因素,基层医院内科要提高整体护理质量,除了做好基础护理外,还要针对内科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要开展心理护理工作。
【关键词】基层医院 内科病人 心理护理
内科疾病的病因复杂,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案,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所限,表现更为突出,加之基层医院内科病人以老年慢性病人居多,学历层次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经济不宽裕,给疾病的诊疗又增加了一定难度。疾病的治疗疗效与护理工作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整体护理质量,除了要做好基础护理外,还要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因素,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内科病人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案,开展心理护理工作。
1 病人的心理需要
1.1 需要安全感和早日康复:基层医院病人多数来自农村,患有慢性病,经济不宽裕,求医的目的是为了早日康复,恢复健康的生活。当他们得知医务人员了解、尊重他们,以经济、有效的方案为他们诊疗时,就会感到有希望和信心,情绪稳定,少有忧虑,积极配合诊疗,得以较快康复。
1.2 需要被认识和尊重:基层病人特别是经济拮据病人很怕自己变成医院的一个有趣病例,怕被嘲笑家里穷,看不起病,从而会感到自尊心受挫,影响其治疗信心,也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1.3 需要被接纳和有所属:病人入院后,环境改变,医务人员、病友组成了一个新群体,每个病人都希望被这个群体接纳,成为其中一份子。
1.4 需要提供信息:由于基层病人多数文化层次较低,经济不宽裕,对疾病认识不足,对自己的所患疾病希望医务人员能够详细介绍,同时希望知道自己疾病的发展、预后及所花费用。当病人对上述情况了解后,自信心常会提高,对医务人员信任增加,在治疗过程中能够较好配合。
1.5 需要适宜的活动:病房空间狭小,病人接触人员单调,长时间会产生厌烦、无聊。因此,医务人员需要给病人安排适宜的活动。
2 内科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2.1 焦虑和恐惧: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对所患疾病本身的诊治,也可因家庭、经济、医院环境引起。病人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认识不足,常产生焦虑心理。他人疾病转归不良时,常引起恐惧。
2.2 猜疑心加重:病人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特别是慢性病人。他们本身又想了解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治疗、费用等方面信息,又担心医生不讲真话,对医务人员的病情介绍将信将疑,甚至曲解。有时会怀疑医生诊断错自身疾病,怕自己患了绝症,医生没讲实话;有时怀疑自己会有后遗症;有时怀疑医生用错药,护士冲错药;有时担心用药会产生副作用。
2.3 易怒:病人患病后心情不佳,遇事易怒,可能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发脾气或喋喋不休。也会因自己活动不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而恼怒甚至自残。
2.4 期待:病人住院后,希望得到认真的诊治、护理,盼望早日康复。期望家属都能随时陪伴在身边。有些病人期待目标较高,一旦不能实现,病人常表现情绪消沉,精神崩溃,易惹易怒,拒绝配合治疗。
2.5 退化:自我角色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尊重他,注意他,了解他的痛苦并照顾他。希望医务人员多关心他,要帮他详细检查、详细治疗,对医务人员充满期待。个人兴趣集中在自身,对身体的任何不适都比较关注,而对其它事物则兴趣索然。
2.6 孤独感:患病后心事重重,情绪低落,不易与人相处,加之医院规定严格,陪护人员减少,每天面对的除了医务人员就是病友或个别家属,容易产生孤独。
2.7 主观感觉异常:病人生病后主观感觉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如冷时感到热,热时感到冷,吃东西感觉没味道,对很小的声音感觉吵。有些病人对自身躯体过分注意,正常肠蠕动认为不正常,感觉这里痛,那里痒。
2.8 习惯性心理:一直健康的人患了病总幻想自己没有病,是医生搞错了,不配合治疗。待疾病好转后却又认为病还没好,要求继续治疗。
2.9 逆反心理:医生交代糖尿病人不要吃甜食,病人却偏要吃,甚至偷吃。交代不要自己下床,却坚持要下床。给疾病的诊疗带来一定程度困难。
3 内科病人心理护理的原则
3.1 交往、沟通的原则:心理护理是护士与病人在交往、沟通过程中完成的,良好的交往、沟通技巧与语言艺术,不仅可促进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而且还能加强临床防治效果,否则就可能导致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影响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因为医疗护理是在人际关系中进行的,是通过交谈来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和信息,因此护士必须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医患沟通技巧与语言艺术,以美好的语言艺术鼓舞患者和病魔作斗争。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建立良好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医患关系。
3.2 理解的原则:理解对于病人而言非常重要。我觉得理解贵在于“换位思考”。病人是身心两方面均受到伤害的个体,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与同情,我们应多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些病人在患病期间脾气会非常暴躁,甚至是无理取闹,但作为一名护士,更应该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们要心胸豁达,学会宽容,学会善解人意,从而减少医患矛盾。
3.3 热情的原则:热情对待病人中最重要一点是学会微笑。微笑会让人感觉到亲切、温暖、易于接近,会让医患关系更加融洽。热情还表现在积极主动地关心病人。早晨查房时的一声问候、诊疗检查前的说明指导、帮助行动不便的病人送饭菜到床边等等,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认真细致地去做,付出百分百的热情与耐心,我们的努力会让病人看在眼里,热在心里。
3.4 启迪的原则:要不断地用医学知识、医学心理学知识做宣传解释,消除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概念、错误认识,使病人对疾病、治疗的态度由被动变成主动。
3.5 针对性的原则:病人的心理常常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心理护理应该根据每个病人、每种疾病、疾病的不同阶段等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分别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要做到有针对性,就必须在交往中注意观察、耐心交谈,以了解病情、了解病人及情绪变化,甚至用心理测验的手段,掌握病人的全面情况。
3.6 自我护理的原则:护士应帮助、启发和指导病人尽可能的进行自我护理。自我护理的四项职能是:①维持健康;②自我诊断、自我用药、自我治疗;③预防疾病;④参加保健工作。能够自我护理是身体健康的表现,是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体现,有助于病人自尊、自信及满足病人的某些心理需要,为患者早日康复创造有利的条件。
4 心理护理的实施
4.1 广泛收集和分析病人的各项心理信息:只有准确地掌握了病人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心理信息,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护士在与病人交往中要尽快掌握病人的疾病情况、病人的个体特性、病人的社会环境情况、还可以借助心理测验等心理学的手段去收集病人的行为、思想、情绪等方面的信息。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4.1.1 根据自我报告:即病人病史采集中的主诉、发病过程、诊疗过程、诊疗疗效、内心感受等,让病人如实的讲述,护士要耐心细致的倾听,离题时不要急于打断,以防止引起病人反感,离题太远时可以提示以使其转回到病史的叙述中来。
4.1.2 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及生理变化: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的改变以及尿频、便意都可能是情绪紧张、激动地反映,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可能反映了情绪的焦虑。
4.1.3 根据行为改变:双手握拳、咬牙切齿、横眉冷对、坐立不安反映了愤怒的情绪;长吁短叹、不愿讲话、愣神反映了抑郁的情绪;有的病人因病情严重而悲观绝望、拒绝进食、拒绝治疗、拒绝回答医护人员提问,而后又大吃一顿,喋喋不休,这是病人严重压抑而又突然决定逃避现实的行为。
4.1.4 根据动机:动机是情绪的外显行为,病人的动机常常是为了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照顾。
将收集到的病人的各种心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做出护理诊断,提出心理护理措施。
4.2 心理护理对策
4.2.1 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病人需要护士的治疗、护理和帮助,护士的工作需要有病人的信赖、支持和配合。所以护士与病人之间应该有互相依赖、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的关系,应当建立起指导合作型或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的基础,是心理护理正常实施的重要保证。
4.2.2 促进病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病人住进医院,面临的不仅仅是陌生的环境,还有生疏的群体。护士应该积极主动把新病人介绍给同病室的病人,同时把其他病人介绍给新病人,让新病人能够比较快的与病友熟悉起来。平时应引导病人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对于一些不善于与其他人交往的病人,家属亲友少或探视少的病人,病情有变化的病人,护士应该引导其他病友多与他接触,以减轻他的陌生感和孤独感。
4.2.3 争取家属的合作与配合:病人住院后,常挂念家务事,担心家属会如何对待自己,担心家庭经济负担不了自己的住院开销。对于这些后顾之忧,护士应争取家属的理解和合作,妥善帮助病人处理和解决好这类忧烦问题。
4.2.4 加强护理宣传:护士应经常对病人进行个别或集体的宣传,应该讲一些与他们自身疾病有关的医学知识、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病人认识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用乐观的态度、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困难,配合治疗。
4.2.5 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疗生活:一般病人应有适当的消遣和娱乐。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做好安排,指导他们散步、看书、下棋、看电视等,这些活动分散了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有利于调节情绪。
4.2.6 让疗效好的病人作亲身经验介绍:利用疗效好的病人向病友现身说法,包括怎样主动配合治疗和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对克服其他病人因疾病或某种治疗操作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有相当积极地作用。
4.2.7 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医院应有一个幽静、清新的环境。病区内外的布局要合理;病房应简朴、清洁、整齐,窗户地面要干净,物品放置整齐,病人的卧具要保持清洁松软,使病人感觉舒适;病室光线要柔和;噪音应加以控制,要保持病人安静;室内外的颜色选择要适宜;不同病人要分开安排。颜色、光线、声音、气味、自然环境、病友都会对病人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
5 心理护理状况的评价
经过护理计划的实施,即心理护理对策的执行,应及时进行护理效果评价,注意病人的心理状况有何变化,已经达到了那些护理目标,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须进一步解决等。把未解决的问题再列入护理计划,重新采取对策,如此循环直至达到护理目标,解决问题为止。
6 讨论
护理的任务主要是维护病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参与诊治、照顾病人、指导康复等。护理工作应以病人为中心,由责任护士专门对病人的身心健康实行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护理。“护理程序”学说认为:对病人的临床护理是一个有机的、能动的,包括决策和反馈功能的完整过程,必须实施计划护理。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仍以功能制护理为主,必须促使其向责任制护理转化,执行护理程序,实施计划护理。
功能制护理是在生物医学模式下产生的,以疾病为对象,按护理工作的职能分工,如操作班护士,工作只要充充、换换输液,穿刺、拔针完毕即算完成工作任务。这种护理工作全部在医院,在病人床边实施,以疾病为中心,流水作业,能较好的配合医疗操作,对病人的体征进行观察,对病人的生活进行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显露了它的局限性和消极影响。著名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le)指出:“这种模式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变量来说明。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病患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必须实行责任制护理。它是以人为对象,满足人的生命全过程(生、老、病、死)护理的需要,完成维护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参与诊治、照顾病人、指导康复的任务,使护理工作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种护理,既要关心病人的疾病,又要关心病人的心理社会影响,心理护理的实施是其核心。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护理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它着眼于病人的生理与心理生物转化的关系。基层医院内科开展好心理护理工作,有助于病人消除不良刺激,防止身心疾病的恶性循环;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有助于诊疗、护理方案的顺利进行;有助于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 朱建秋,汪风.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当代医学,2008,14(22):125.
[2] 李朝品,韩一梅主编.医学生学习指导.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385~391.
[3] 孙艳,李宇军.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全科护理,2009,7(5):1369~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