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廉洁教育

教师廉洁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5 17:13: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廉洁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师廉洁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廉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加强大学生倡廉反腐的教育,是当前高校所必须着重开展的工作之一。在大学生中普及廉洁方面的知识、倡导廉洁的行为,才能够使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保持廉洁公正的作风。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堂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观念,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因此在就业指导环节中融入廉洁教育,已经成了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1 就业指导中廉洁教育的主要内容

1.1 热爱劳动的观念

个体对劳动所持的态度,在根本上是个体人生观的真实反映。是个体对于生命的看法和认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倡导劳动光荣的意识,注重对学生讲解劳动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了解到作为个体而参与到社会劳动之中的重要意义,养成大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习惯。同时,还应该对大学生的人生观进行引导,使其建立正确的生活目标,避免出现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对自身的不良私欲进行克服,在劳动中做到清白无私。

1.2 科学的财富观

人的财富观念反映了其对物质的追求态度,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具体和外化。在就业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倡勤劳俭朴的观念,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的财富观念。注重财富的亲手创造,并且珍惜自身所创造的财富,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怀着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使用财富来用于对他人进行帮助。避免无节制地对财富进行挥霍,反对使用财富对他人进行剥削,侵犯他人权利。

1.3 廉洁公正的作风

工作作风是一个人内心价值判断的体现,能够表现人在和他人关系的立场。在就业指导中,教师除了引导大学生在物质生活方面保持简朴的作风,还要引导学生工作中秉承公正客观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统一自身的行为标准,不偏颇,不因为任何人或者事来改变法律制度的使用。在将来的工作中做到公事公办、严格自律、严禁利用职务的权威和便利性为自身谋取利益。另外,保持廉洁公正的作风,除了使大学生能够做到严于利己,公正办事,还应该培养学生敢于和不正之风进行斗争的勇气。

1.4 公平的求职氛围

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大学生从在校期间就进行廉洁自律的培养,在课程学习方面坚持学术诚信,在考试中实事求是,在科研过程中禁止弄虚作假等现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求职中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和意识,使用合法、正当的方式来获取岗位以及职业,不提供虚假的个人信息,不虚构曾获得的荣誉,不使用送礼行贿的手段来获取职位等。

1.5 职业道德

大学生应该在完成自身学业的过程中,将廉洁教育这一公众的道德要求转化在专业相关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去。由于不同专业、不同职务之间由于其工作的内容、所服务的对象存在着差别,导致其在连接方面的具体要求也有着不同的体现。在就业指导中教师应该按照学生未来可能的职业领域,对其职业特征的廉洁要求进行培养。比如对于财务方面专业的学生,应该教育其具有正确的金钱观,杜绝其做假账、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方面的行为。

2 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渗透廉洁教育的形式

2.1 课堂教学的丰富

在就业指导中进行大学生的廉洁教育,首先必须对课堂进行充分的利用,对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规范进行系统的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保证大学生能够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并且在内心树立公正廉洁的职业观念。在课堂中,教师既要加强廉洁教育理论的传授,还应该挖掘各种教育素材,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层次进行廉洁教育。对于低年级的学而生,加强道德、法律法规以及诚实守信方面的教育,对于高年级的大学生,加强其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2.2 社团活动的开展

大学之内有着丰富的文化活动内容,学生参与性较强,因此也是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其廉洁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社团等组织作为活动载体,借助灵活的社团活动形式来进行廉洁方面的教育,使廉洁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得到有效的加强,使学生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廉洁文化,提高大学生在廉洁方面的认知水平,培养大学生对于责任的勇于担当的精神。

2.3 新媒体的利用

由于大学生群体有着网络的使用较为广泛的特点,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廉洁教育,应该对自身的教育手段进行一定的更新,借助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作用,使得廉洁教育的渠道得以有效的拓宽。高校应该在校园网上增加廉洁教育相关的内容,并开辟专栏,大力开展网络课程、论坛讨论等活动,形成网络教育和现实教育相结合的廉洁教育。另外还应该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使学生在能够说实话、说真话的情况之下,得到真实有效的廉洁教育。

2.4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指的是通过对生活中的事迹进行模拟或者再现,来实现教学的方法。教师通过对廉洁案例场景的介绍,让学生对案例的人物或者事迹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对正反双方面事例的比较、分析和研究,能够让学生得出一般性的廉洁知识和要求,并且使用案例中得到的标准来对自身进行要求,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使自身的廉洁公正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的保持。

2.5 重视教学的反馈

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既应该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在平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践行廉洁的道德,又应该注重教学的反馈,适时要求学生对廉洁教育方面的总结和感想进行提交,使学生获得的廉洁教育成果得到不断的巩固。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应该让学生结合将来工作领域的职业道德,签订相关的廉洁承诺书,保证其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中廉洁自律。同时,这种签订承诺书的举动也是廉洁教育的组成之一,是大学生在廉洁道德方面的自我要求和承诺。

3 结语

我国各高校在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方面的起步较晚,导致存在着经验不足的现状。然而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并且工作形势较为紧迫,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就业指导课程最为高校教育的最后环节,应该主动承担进行学生廉洁教育的任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来给当代大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廉洁教育。

参考文献

[1] 程文浩,张江. 基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 思想教育研究. 2009(02) ,第15页。

第2篇

一、开展廉政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

(一)提高自身修养。引导干部职工提升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理想信念,自觉践行根本宗旨,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促进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相统一。引导干部职工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艺创作力、鉴赏力,增强明辩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的能力,促进文艺素质和洁身自好相统一。引导干部职工提升统领驾驭能力,增强全局意识,用心维护良好声誉,促进个人行为和集体要求相统一。

(二)增强廉洁意识。干部职工切实掌握法律、党纪、政纪等知识,掌握政策、法律相关规定,了解法纪、党纪、政纪红线。促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金钱观,进一步增强遵纪守法和廉洁从政意识,牢牢守住做人、做事、从政的底线,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机关效能建设水平,转变思维观念,主动、热情、快捷服务,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改进政风行风,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努力树立新作风、塑造新形象、创造新业绩,促进党风进一步好转。树立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意识,营造敢走新路、敢破难题、敢当重任氛围。进一步增强维护团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做到在合作共事中加深理解,在相互支持中增进团结,巩固和发展上下同心、和谐奋进、凝心聚力干事业的良好局面。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奋发有为的队伍,促进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强化监督制约。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监督和被监督的意识,采用多种监督形式,落实各项监督制度,加强对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前移监督关口,切实落实从严管理的要求,不断增强干部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开展廉政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

(一)拓宽教育方式。一是制定反腐倡廉学习教育计划,年初对全年的学习教育活动做出总体安排。二是每周五下午例行政治理论学习,集中组织反腐倡廉学习教育活动,绷紧干部职工廉政弦。三是党组会议、党组扩大会议、局办公会议前开展10分钟廉政教育,职工会议、职工理论学习会前开展20分钟廉政教育,综合、专项业务会前由分管领导开展5分钟廉政教育,或者由业务科室、直属单位负责人专题讲解辅导专业法律法规。四是平时采取诫勉谈话、廉政谈话、廉政调研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反腐倡廉的日常教育,促使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二)拓宽教育内涵。一是开展理论教育。教育干部职工不断增强党性,牢记党的宗旨,时刻为人民服务,克服“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切实保持先进性。二是开展思想认识教育。教育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金钱观、事业观,保持思想的纯洁性,铸就过硬本领。三是开展法纪知识教育。学习法律法规、党纪政纪知识,邀请市检察院领导讲解职务犯罪,努力消除干部职工“不懂法、不畏法”的法盲状态,明白法纪准绳。四是开展警示教育。结合系统内部发生的腐败案件,开展以案说法活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五是开展典型教育。采用“身边的人教育身边人”方式,树立廉洁勤政、埋头苦干、业务精通、业绩优良的正面典型,号召干部职工向其学习。

(三)增强震撼教育。一是组织系统干部职工到看守所、监狱开展警示教育,听涉嫌犯罪、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使干部职工思想受到震动。二是组织观看警示电教片、负面报道,促使干部职工思想受到触动。三是主要领导给全系统干部职工讲廉政党课,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通过直观教育,努力增强干部职工勤政廉政的自律意识,自我规范工作圈、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四)引导自我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在业余时间、工作闲暇之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党纪、政纪、法纪知识的自学,进一步完善自己知识结构,深化对党纪、政纪、法纪的认识,深刻体会党纪、政纪、法纪严肃性、无情性、惩处性,时刻自我警醒。

(五)强化文化建设。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每周末发送廉政短信,开通廉政知识led展示,进一步营造廉政氛围;积极组织“廉政文化书画比赛”活动,交流廉政读书心得,推动廉政“八进”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创作宣传,走向睿智、走向廉政,提高免疫力,增强战斗力。

三、开展廉政教育活动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廉政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党组 书记、局长任组长,纪检组长任常务副组长,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全系统廉政教育活动的统筹组织工作,党组成员负责所分管的科室、单位的廉政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局纪检组,具体承担日常协调指导工作。各区市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各单位要把廉政教育活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上重要位置,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德育;生活实践;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教育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讨对儿童入学前的教育教学的一门专业科学。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其教学课程包括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音乐、美术、舞蹈、器乐、手工制作等等,它是从促进儿童各个方面发展来实施教学计划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更多是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将专业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并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样,学生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太适应,呈现出“纸上谈兵”的状态。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与生活相链接”的视角去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与实践能力,让学生走出理论的束缚,踏入生活实践之中,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学生涯和社会生活。

一、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生活德育

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要培养出一批思想道德高尚、专业理论扎实、师德素养优秀的学前教师,再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熏陶去影响下一代、培养广大儿童。如果一名教师专业功夫再扎实,但却缺乏师德,对学生不负责任,那么他就不是一名好教师。换句话说,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而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渗透生活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那么如何渗透生活德育教育呢?一方面,可以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专门开展一门有关“教师思想道德”的课程,从理论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灌输,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必备和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不断渗透生活德育教育。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中,教师可以抓住歌曲内容中的德育部分进行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素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总之,在专业教学中处处渗透生活德育教学,让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养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拥有优秀的师德素养,能引导学生以后更好地开展学前教育实践。

二、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实践环节

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有“实践或实习”的环节,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环节多变成了“走过场”、“流于形式”等,对于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所以,实施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势在必行。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实践实习计划,比如课程实习和教学实践实习的时间、周期、地点的安排,实习内容、任务目标的结果考察与评估等等。然后,对课程实习和教学实践实习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课程实习,是指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习演练、模拟。比如学习了学前教育教学中的课堂组织理论和原则时,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现场情境模拟,让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强化对如何组织课堂、如何实施教学、如何进行保教等技能的训练。实践实习,则是指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经过学校或教师的安排、推荐,或者是通过自己联系,找到一些幼儿园进行实习。实习的内容,既可以包括对儿童的日常保育工作,也可以是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工作,还可以是声乐、舞蹈、绘画、钢琴、游戏活动等文艺课程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将校园里所学的知识带到实习之中去,并通过实习活动来反思理论知识中的缺陷和不足。最后,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点,就是对实习环节进行评估总结。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师生都忽视了这一点,认为达到了一定时间的实习就算完成任务,对于实习过程、实习的效果却关注甚少。评估既包括学校教师的评估,也包括实习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评估,还包括学生自我的评估。通过评估,学生可以总结出自身的优缺点,并可以针对缺点部分进行加强、弥补。

总之,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与生活的链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是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正所谓教育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教育教学更是离不开生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基本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技能练习强化的有效措施。当然,除此之外,在学前教学专业教学中还要与时俱进,培养未来教师的计算机技能、外语技能、现代多媒体使用技术等等,促进未来的学前教师变得多才多艺和全面发展。教育强则国家强,学前教育不仅关系着孩子的一生,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繁荣发展,所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正肩负着一个十分神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曾杰.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

第4篇

如何运用“经验”,对幼儿实施有效的科学教育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了“经验链接的教学模式”,尝试从“唤醒经验—建构经验—提升经验—运用经验”四个环节,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与自然和社会互动,进行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经验链接模式”紧密结合幼儿生活,通过整合各种科学教育资源、优化经验形成各环节的有效性,有意识地调动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已有经验,利用各种感官,借助各种材料,在自主探索和建构过程中尝试解决问题,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从而实现经验不断改造、重组与螺旋式发展。这一教学过程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趣味情境,唤醒经验

幼儿经验习得的过程,既包含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更适合在趣味化、情景化的学习条件下重组原有经验,获得新经验。例如,在“滚动与滑动”的活动中,教师创设了“顽皮的宝宝”游戏情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幼儿猜想哪些物品是滚动宝宝、哪些物品是滑动宝宝。幼儿在判断的过程中自然实现了原有经验的调动,同时开启新经验的建构。在第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创设趣味性的游戏情景”“预设针对性的问题”“形象的演示”和“生动的语言”等教育行为,促使不同年龄班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的主动性”“大胆猜想和假设的积极性”“回应相关问题的互动性”等学习行为获得较大改善。

二、材料支持,建构经验

幼儿科学经验习得、梳理、形成的过程,需要丰富的、互动的、有层次的材料支持,是具有隐性价值的有效策略。皮亚杰认为:“幼儿只有主动与材料互动,才能真正调动其积极性,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尝试的愿望,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获取到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例如,在“小珠子旅行记”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长短不一、便于连接的管道材料,幼儿运用原有经验很快拼插出形式多样的管道。管道拼插好了,小珠子怎样才能顺利地通过管道,这又给幼儿提出了新挑战。在操作过程中,幼儿通过反复调整管道的位置和小珠子滚动的走向,逐步探索发现管道出口向下、管道连接的长度、管道倾斜的角度与小珠子是否能够顺利通过是息息相关的。再如,在“翻跟头的小胶囊”活动中,教师先为幼儿提供了不透明的胶囊,让幼儿发现谁能帮助胶囊翻跟头;接着又提供了透明的胶囊,进一步尝试发现胶囊翻滚的秘密。分层次地投放材料,能更好地帮助幼儿梳理经验的形成,既满足了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又使他们都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达到教育目标。

三、交流分享,提升经验

“交流分享,提升经验”环节,是在探索的基础上,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分析梳理,对助推和提升幼儿科学经验的快速形成与内化是十分关键的。例如,在“有趣的拼插”活动中,许多幼儿都从长方棒的两端同时插起,直到最后才发现中间的轮子已无法穿在棒上。此时只得将原先装好的组件拆掉,重新装配。通过分享交流,孩子们总结出,先要从最里端的轮子插起,最后再插入最外端的玩具,才能获得成功。再如,在“装宝石”活动中,要求幼儿将三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宝石投放进瓶子中,并盖好盖子。幼儿在反复尝试中,有时能顺利完成,有时出现失败。教师利用交流分享环节引导幼儿观察分析不同的操作方法,孩子们得知,要想将所有“宝石”都能装进瓶子,需要随时关注瓶中的空隙,并用最小的宝石不断填充缝隙,这样才能合理利用有限空间,最后幼儿借助这一规律,采取各自的方式顺利完成了这一挑战。

四、资源整合,运用经验

第5篇

1.基础理论夯实阶段

国外建筑师注重培养动手能力,自己动手做一些木工活、装修房子等,这些实践经验对建筑师能力的发展非常有利。学生在基础入门阶段就要加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制作简单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空间感,结合低年级设计课程尽可能多地安排模型设计环节。学生运用空间模型对小型建筑进行研究,通过不同材料表现建筑的材质,做出楼板、楼梯等建筑构件,获得深刻的直观感性认识。真实的动手实践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提高今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

﹙1﹚设计与实践的互动。加强组织学生展开实地调研活动。教师首先将参与类似项目的实践经验通过理论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深入周边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气候、环境、场地等实际情况,启发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在设计选题上尽可能安排实际项目地段,以真实场址和使用者作为设计基本依据,培养今后工作中与甲方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合,加强技术课与设计课的关联性。在高年级的课程中设置专题研究型设计,如以材料、构造作为设计主题,技术作为贯穿整个设计的主线,又如以建筑低碳、节能为主题进行课程设计,结合具体的技术措施引入生态等设计理念,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起较全面的技术知识框架,学生自然地把融合技术设计的思想贯穿到今后的建筑设计中,使方案设计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共同提高。

﹙3﹚理论课与设计课整合。各年级配备年级主任负责理论课与设计课教师之间的协调,在理论课中增加自主性教学内容比例,结合设计课的进度穿插专题性理论讲解等。为减少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之间的距离感,使理论课与设计课在不同阶段能够保持一种递进交互的课程安排,相互穿插,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3.深入提高阶段

实践应用方面主要是建筑认知实习、构造实习、建筑测绘实习、设计院毕业实习,在这些环节中强调关注建筑技术理论与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实践始终贯穿于教学中,穿插专题讲座、讨论会,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建筑设计竞赛等。由于绝大多数学生从事工作后都会参加一、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在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与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相适应。

二、建筑设计类教学实践的模式更新

1.教学模式更新

﹙1﹚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改进教学方式,将教师分组负责不同的设计题目,学生自主选择设计作业,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采取大教室合班设计教学,推选高水平教师作为年级设计课题辅导负责人,进行整体把关,明确设计理念和操作模式。

﹙2﹚建立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相长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以学生的兴趣和发展为中心,组织分组协作、方案讨论及汇报答辩,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模式;重视相关专业的关联性,多学科交叉带来的建筑学科发展,探究人文、自然、社会等领域的新成就能够拓展建筑设计领域,增强学生的综合知识培养和理性思维方式,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3﹚由学生指导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设计类教学中通常一名教师要指导十多名甚至二十多名学生,课堂时间和教师精力有限,辅导中难免产生疏漏。若由教师指导若干名设计能力较强的学生,再由这些“带头”的学生利用平时时间辅导其他学生,这样一个对几个的模式实现了“双赢”,指导与被指导的学生设计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教师只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并参与其中。

2.课程设置模式更新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探索国际合作的联合培养方式。这种联合培养方式也可应用到地方院校中来,加强地方院校联合教学的强度和频率。城建学院作为独立院校可以和东北地区的建筑院校之间建立长期联合教学的模式,相互推广借鉴优秀课程,引入精品课程,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增强与外校之间的交流。这种“互动”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有利于使学生在今后的社会设计实践中起到主流和先锋的作用。

3.教学组织与结构更新

﹙1﹚适应时展的建筑学人才应该是教育者、设计者和实施者的完美结合,因此培养的建筑教育人才同时也应是合格的建筑师。实现创新实践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实力和经验。通过培养部分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设计院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培养教师的实践经验,并将实际工程项目带入课堂。在毕业设计中,提供相关专业如结构、水暖电、设备等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讲评指导,培养学生具备专业配合的观念和宏观把控能力。做好师资队伍的优化整合,多引进动手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来带动和培养青年教师,挖掘广大教师的授课和教改热情,发展具有实践创新性的教师队伍。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思品 课程教学和社会教育渗透 实践与探讨

在教学现状中,人们往往“抓授业重解惑而轻传道”,把思想品德教学仅仅当作一门应试课程来应对,却没能放在应有的高度和地位上加以认真对待,致使政治教学缺乏实在和激情,学生自然也就觉得乏味枯燥,教育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打上了一个大大的折扣。分析其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课程教学缺乏社会教育的渗透、填充和支撑。因此,本文认为,要实现思品课程教学成效的最大化,首先必须强化其与社会现象进行链接的教育强度,让空洞的理论说教变得具体而丰实起来,让学生们从中能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益处,从而实现最优化教育教学。本文结合初中思品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一些抛砖引玉式的简要阐述。

一、适当拓补教材内容,有效提升教学社会化内涵

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学科相比,思品课程教学是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阵地和渠道。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习惯性影响,一部分初中政治教师要么是照本宣科,要么“只在书本里翻滚打转”,仅仅依靠教材中所编排的一些人所共知的熟识案例来应对教学,难以真正实现课程教学的生动化。一是由于书本编排的周期较长和更新滞后等因素,教材中所推举的一些事例并非是实际生活中最具时效性的或者位居社会最前沿的;二是因为受到书本篇幅的限量,教材中所蕴含素材的信息量肯定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对此,作为执教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时适量地拓展和补充,在经过一定量的“裁剪、嫁接”和重新加工之后,使得课程教学的内容更鲜活实在、更丰润有趣,从而对学生们保持强烈的吸引力和教育性,使之更加适应和符合政治教学的需要。如在教学“好习惯受用一生”时,教者可以在讲解教材内容基础上作生动补充:或在班级、年级和本校学生中间,选取一些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事例作为教学中的补充素材;或者让一些学生进行现身说教,坚持用身边事来教育身边人;或者适时补充一些收集到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来呼应教学。如果能够这样的话,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又强化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效果;既大大增强对教材的说服和理解,又有助于提高学科教学的实际成效。

二、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有效提升教学社会化内涵

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具有“直接灌输——被动接受”明显特征的传统讲授法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说,在这种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下,无论课堂安排组织得多么好,无论教师的语言艺术多么美妙,很难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在较长时期内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要让学生产生情感和认识上的共鸣也并非容易之举。其实,初中思品教程中有许多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甚至在学生生活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原型或者影子。对于诸如此类的教学内容,执教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生成或者制造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逼真的心境中获取比较深刻的感知和体验,不断提升思想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和水平。例如在关于“人不能选择父母”的内容教学中,为了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成效,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多搜集一些关于“父母之爱”的生活原型事例,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汇报交流。本文认为,主动搜集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和体验,汇报交流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倾诉和呐喊,正因为如此,通过一系列感染性极强的生动讲述,激发了全体学生情感上的同振共鸣,整个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了令人激奋的真诚、温馨和感恩之情,为课堂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一言以蔽之,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和膨化,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可感、意动神飞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取得较高的教学成效,还能从中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加大链接渗透力度,有效提升教学社会化内涵

第7篇

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指导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身体活动,培养各种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起到直接作用,认真搞好课堂教学中的示范、讲解,并组织课堂练习,这是十分重要的三个环节。

一、现代教学论十分重视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

在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就是要努力促使学生智力、体力、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动作技术,首先要让他们对所学动作技术有一个正确的概念,也就是说要正确地感知动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按照动作要领正确地进行练习,从而较快地学会动作。否则,练习起来就会有很大的盲目性,以致形成错误定型,那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动作概念,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和直观教具(录象、电视、持图、幻灯)等各种手段来实现。但是对于缺乏练基础的初学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靠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而就学习动作技术的认识规律而言,示范较之讲解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对学生的刺激是第一信号的(具体的物的)刺激,学生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动作,形成对动作的表象概念。而讲解对学生的刺激是第二信号的(抽象的语言的),学生要凭借自己的知识在头脑里经过分析综合才能形成对动作的概念。如果缺乏同动作有关的知识,单靠教师讲解而要使他们形成这样的概念,那是比较困难的,即使能够形成也往往比较模糊,难于做到清晰、正确。俗话说“白问不如一见”,讲的就是真个道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对动作的示范,要力求做到。

1、示范动作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清楚,这里有两层意思,①教师在示范时首先要选择好示范位置,一定让大家能着得见。②要根据学生的训练程度和接受能力考虑自己的示范究竟应该作正常动作,慢动作,分解动作或者从不同的方位来作动作示范。具体做法一定要看具体情况来决定,做到因材施教,总的要求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晰明确地感知动作,切实收到做示范的效果。

2、示范要向学生提出观察示范动作的要求,告诉他们用什么来观察。 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教师对这些问题事先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个通盘考虑。比如教跨栏的过栏动作时,一般可作三次完整动作的示范。第一次要求学生着重观察摆动腿的动作(攻栏、蹬伸、下压和着地),第二次要求学生着重观察起跨腿的动作(蹬地、提拉、前摆和着地),第三次要求学生着重观察双臂的动作(摆动腿异侧臂前伸,后划动作同下肢动作的配合),这样学生每次观察都有重点,同时又可以逐步积累起对整个动作的印象。通过教师反复示范,既了解了各部动作的细节,又能够获得完整动作的大体概念。

二、强调示范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这丝毫也没有说解说就不重要的意思。而只是强调对缺乏训练基础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在这两者当中应格外重视前者的作用。事实上,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示范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也不应该代替讲解的作用。而随着学生训练程度的提高,基础知识的增长,讲解则日益显示它的重要性。因此就广泛涵义的体育教学来讲,必须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特点,灵活地运用示范和讲解,使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依照我本人的工作实践,在运用示范和讲解这两种方法方面,有如下几点粗浅体会。

1、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练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教师讲解示范结束,学生的练习也就跟着结束,可以节省时间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适合于教难度不大一看就能作的教材,如广播操,准备活动的各种练习和某些发展身体素质的教材。

2、只示范不讲解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示范之前先向学生提出观察示范动作的要求,然后作正常动作和慢动作的示范各一次,接着就让学生进行练习。一般经过两三次练习就能基本上把动作掌握起来,如果还有少数学生对个别动作掌握不了,则在练习过程中个别加以指导。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上的主动精神,同时能够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练习,既能使他们的身体得到较充分的锻炼,又能使他较好地掌握动作技能。

第8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用模糊

根据关联理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应该使自己的语言清晰、准确,这样才能确保成功有效的交际活动。而在实际生活中,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比比皆是,出于不同的语境及交际意图,我们不仅无法避免语用模糊往往还需要使用这一策略。语用模糊是交际的一种常见现象, 是交际双方在交际活动表达和理解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性的总称。语用模糊的产生和消除是人们依赖语境因素的认知推理过程。

一 语用模糊和关联理论

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语用模糊是一种交际现象,但从本质上来看,又是一种认知现象。语用模糊首先是一种交际现象,是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示意或释义时出现的种种不确定特征的总称。语用模糊与其他模糊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把语用模糊放在交际范畴中来考察。并且,在交际与语用模糊互动过程中,认知因素始终在起重要作用。

关联理论指出语言符号的运用或言语交际是生成现象和解释现象的过程,符号只是提供某种信息方向,协助调整交际双方的互有认知环境,以便在双方的心理表征之间产生某种相似,从而带来交际效果。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的交际意图是通过超越语言符号的推理而获得的意义。关联理论对意图的交际和识别问题的认识是超符号的,也是模块性质的。支撑这种模块状推理模式的是关联假设和最佳关联两个认知推理原则。从关联理论来看语用模糊交际,听话人在释义中,首先应假设话语与意图及语境存在关联性,然后再通过语境推理和优化关联原则对话语作相应的删除或增补等信息加工程序来达到最佳释义。

二 从关联理论视角解读语用模糊

根据关联理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了成功实现交际意图,总是遵循关联原则。那么,语用模糊这种特殊的交际现象是否违背了关联原则?如果语用模糊并不排斥关联原则,那么关联原则又将如何来解释语用模糊?

语用模糊可分为:消极语用模糊和积极语用模糊。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因违反关联原则而导致交际失败的语用失误,可以用消极语用模糊来解释,而第二个问题,遵循关联原则,却有意使用模糊策略或模糊手段,从而导致语用模糊,表面违反而实际并不排斥关联原则,可以从积极语用模糊的角度来解释。

1 消极语用模糊

交际存在可变性,具有不确定性。根据关联理论,推理机制无法总是保证成功的交际,因为说话并不等于直接传递交际意图,意图从源认知域到目的认知域的的意义转化,需借助于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调整、意义显现及关联推理等思维机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语用模糊。事实上,人们在日常会话里的言谈大都是比较随意的,往往不会十分讲究概念本身的确切定义。例如:A: Why is Peter wearing the hat in class? B: Peter is bald. B可能知道Peter 头上还有几根头发,当他使用bald这个词时,可能没有意识到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去追究bald的确切定义,所以当他将这个概念投射到目的认知域中去的时候,就会引起语用模糊。当A听到B的回答时,可能会想Peter 的头发到底是不是全脱了。可见,在交际意图的语用化过程中,由于语言表达的随意性和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出现辞不达意或言过其实等语用模糊现象。这类模糊发生在语用过程中,不受交际意图的制约,我们把这类现象归为消极语用模糊。

2 积极语用模糊

积极语用模糊是说话者一种语用策略-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传递某种或数种言外之力以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效果。在积极语用模糊的交际中,话语语用意义的生成较大程度地依赖意图及语境的关联性。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交际中,总是想以最小的努力来求得最大的话语语境效果。积极语用模糊在交际中的产生,正是因为交际人运用了这种关联原则。

有时发话人会在某种交际意图的驱动下,在特定语境中采取语用模糊策略,包括故意背离言语与意图的关系,间接传送其言外之力,以求得特定的交际效果。间接言语行为及一些语用歧义,就是属于这种类型,它们依赖于发话人的交际意图和交际策略,所以这类交际实际上是以语言形式作为载体的语用含意的认知关联交际。例如:A: I think you've got nice cups. B: Thank you, but our kettle is broken. 如果不考虑语境,这段对话好像并不含糊没有语用模糊现象,但如果放到具体的场景中:A在B家中做客,想要喝水,但是不好意思直接说,便说杯子好看以引起B的注意。而事实上,B可能也理解了A的真实意图,但是无奈的是家中水壶坏了,无法给A添茶水,也不好意思直接说,于是便以同样的语言模糊进行回答,从而使言语交际能够更加礼貌、含蓄。

四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通过实例分别探讨了消极语用模糊和积极语用模糊。当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清楚地了语用模糊,在交际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交际意图选择不同的语用模糊策略,以实现更加成功、有效的言语行为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 胡乃杰.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模糊现象 [M]. 边疆经济与文化 74: 2010

[2] 林波, 王文斌. 从认知交际看语用模糊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73: 2003 (8)

[3] 隋华, 焦磊.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初探 [J]. 科技信息 2009 (13)

[4] 王闽汕. 探析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 [J]. 宜宾学院学报 10: 200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