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5 17:13: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中职学生;对口升学

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激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这一决定把发展职业教育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正确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进而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连续几年参加升学班的课业辅导,感触颇多,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中职升学通道解读

近年来,中职升学通道越来越广,有“对口升学专业考试(也称三校生高考)”、“五年一贯制”、“单招”、“推免”等多种形式。对口升学是中职升学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对口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的重点。

二、中职对口升学现状分析

(一)对口升学与普通高考对比分析。“对口升学”有别于以理论为主的“普通高考”,由专业基础、文化基础和技能三部分构成。文化课难度相对较低,这对于动手能力强,而文化课成绩一般的中职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优势。

(二)中职对口升学人数分析。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打通了中职学校学生升学路,职教学生可从中职读到硕士,中职升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我校近几年升学学生人数看。由12级3个升学班100多人,到现在15级15个升学班500多人,人数翻了5倍,且升学学生人数仍在逐年增加。其原因包含以下几点:(1)用人单位门槛逐年提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2)中考成绩无望进入普通高中后,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中职升学实现大学梦,学生迫于家庭压力选择升学;(3)学校为扩大现有规模,大力宣传中职升学政策,逐年增加对口升学招生人数。

(三)中职学生本科录取情况分析。以我校近几年对口升学情况为例。2013年我校对口升学,共参考123人,本科录取共11人。2014年我校对口升学,共参考155人,本科录取共13人。2015年我校对口升学,共参考172人,本科录取共42人。2016年我校对口升学,共参考207人,本科上线共57人。尽管对口升学相对普通高考难度较低,但本科上线情况仍不容乐观。

三、升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1.很多中职学校中是以技能就业为主,对理论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理论教学师资力量不强;2.中职学校专业较多,每个专业升学与就业学生因人数、教室及教师情况,很难合理分班,不利于管理。

(二)招生形势

1.中职学校为了发展扩大学校规模,招生无门槛,学生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2.普通高中学校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中考录取人数逐年增加,录取分数线逐年走低,中职招生难,且生源差。3.现阶段省内本科及高职院校参与对口升学考试录取的学校少,录取名额有限。

(三)学生整体素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普遍偏低,主要体现在厌学,理论文化基础较差。中职学校重视了技能及专业课的设置,而忽略了文化基础课,造成了严重的偏科现象。此外,中职学生自律意识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浪费了大量时间。

(四)时间冲突。对口升学考试一般都在每年的5月底。在每年的1-3月中职学生往往需要参加技能大赛前的培训和辅导,以取得更高的技能成绩,这一阶段同时也是高考复习冲刺的关键阶段,所以很多学生精力分散,难以两头兼顾,最后反而一事无成。

四、对策分析及建议

(一)急需国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步调。现阶段国家虽然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但发展转型的步调过缓,很多的高等学府还没有完成进一步的转型,对口升学录取的本科院校较少,而且仅限于省内招生,还不能像普通高考一样实现全国性的招生,对中职对口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还有待拓宽和伸展。

(二)学校应根据学生情况严格分班管理。学校往往按照专业和人数来进行分班。升学和就业学生往往混合在一起,很难兼顾到升学和就业两方面。所以应根据学生情况严格分班管理,并对有升学意愿的学生进行考核和选拔。这样既保证了升学班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合理的课程设置;也保证了就业学生能够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课程,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技能训练。

(三)学校合理统筹技能大赛及理论课时间。在最关键的复习阶段,学生往往因为技能大赛和理论课程难以两头兼顾,最后反而一事无成。因此建议有梯度的培养各年级学生的技能,争取对口升学学生能在第二年参加技能大赛,在第三年关键阶段用最少的时间巩固技能,取得好的技能成绩,并有更多的时间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四)系统合理的开设安排升学班课程。学校应当细致分析高考大纲,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系统合理的开设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并兼顾技能训练。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对口升学为中职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相信通过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步伐的加快,学校的细致安排和管理,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顺利进入梦想的大学,相信职业教育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第2篇

[关键词] 学生影像;创作局限;发展对策;创新培养;实践教学

 近年来国内影视教育的规模不断壮大,在全国742所普通本科院校中,开设影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共计268所,①来自这些高校具备专业影视制作知识的学生,构成了强大的校园创作队伍。以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影片大赛单元为例,除传统艺术院校,获奖学生还来自浙江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综合性院校。笔者所在的陕西科技大学亦开设有影视类专业,经过数年发展,由专业学生创作的作品《梨园来客》获第六届香港华语大学生电影节入围奖,作品《悦历》获第八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视频类佳作奖;纪录片《油滴》获第六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像节二等奖;作品《虚拟人生》入围2011年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实验片,同时入围2011年度澳门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等。虽然不乏优秀作品,但总体而言,学生创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从学生影视创作实践入手,分析其创作现状和创作局限,寻找解决与发展的对策。

一、题材单一:以观察和实践深入生活

受生活阅历的影响,学生作品的题材较为单一,多数为拍摄自己身边的人或者事,集中表现青春情感、校园生活,题材同质化严重,缺少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并不缺少表现的题材,每天各种社会事件和生活讯息通过微博、手机、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扑面而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创作目光投向象牙塔外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

在学者的研究中,提到过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日本电影学校,这所学校成立于1975年,致力于培养影视专业人才。为了加强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学校在影视制作系一年级开设了名为“人间研究”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此门课程内完成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探究人的生存方式,从而拓宽学生关注的视野。②我们可以将类似的调研工作融入教学环节中,比方说新闻采访课,可以布置学生以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为对象,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完成调研报告。

除此之外,现有培养体系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很好的借助对象。每年寒暑假各高校都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2011年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涉及玉树灾区重建、重走路、留守儿童调查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接触社会的机会,我们可以鼓励影视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寻找拍摄题材,记录社会生活。如2010年由学生拍摄的《北川纪事》,即为当年暑假跟随学校社会实践团队到四川绵阳市北川县马槽乡支教期间拍摄的作品,作品记录了受重创两年后北川地区人们的生活现状,非常真切感人。

二、思维平面:以阅读提高认识力

思维平面化是学生作品的另一个特征,大多数学生影像都是对身边人或者事物表象的纯粹记录,缺少对题材的挖掘,欠缺内涵和意蕴。以学生青睐的爱情题材为例,多数作品停留于用镜头语言表现两情相悦时的欢乐或者失去恋情时的感伤,很少在作品中看到对爱情的思考。爱情是什么?它是怎么发生的?它是短暂的还是持久的?它和自由孰轻孰重,是要多一点的爱情,还是要多一点的自由?当出现与责任相悖的爱情时,是遵从理智,还是遵从情感?类似深入一点的思索很少出现在学生影像中。思考的缺失可能与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关,比较中西方教育系统,西方更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精神的培养,中方相对薄弱,这种缺失反映到学生影像创作上表现为作品主题浅白或者无主题,只有对生活的记录,没有对生活的探究。

独立思考和理性精神需要实践经验与理论依据的双向支持,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认识能力。阅读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它能提供常识,除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文学艺术类书籍外,社会科学各个门类的著作有助于我们认识生存的社会和世界。以《南方周末》2008年暑期推荐大学生阅读书目为例,③涵盖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各个社会学科,这些学科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分析世界所必需的知识建制。近年来不少治学名家都建议读读西方社会科学的经典译著,如北大温儒敏先生为大学生开出的20本经典阅读书目中,13本为西方经典名著,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汤因比的《人类与大地母亲》等。④这些西方经典提供了比较的视野,并有助于现代价值的普及。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方法。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有其研究方法,如建立在实地调查、访问、文献梳理等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定性研究以及收集相关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数学模型等手段提炼规律,揭示本质的定量研究等。阅读社会科学的相关著作,读者不但能汲取前人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思想成果,增强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洞察能力,同时通过了解作者用以推导结论的研究方法和思辨过程,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读书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不要被专业教育束缚,用开放的眼光去阅读、去思考,再回归到实践中分析具体问题,丰富思考的维度,提高思考的层次,增强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孩子;农村;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孩子语文素养的形成不仅依赖于语文课堂教学,亦依赖于学生课外广泛的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就分阶段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农村小学的阅读状况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距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难养成。追根溯源,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呢?根据笔者本人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阅读现状分析

(一)不良的阅读环境

现在的农村孩子父母亲基本上都在外地打工挣钱,平时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熏陶了。还有少部分家长虽然在家附近打工,但由于自身的水平有限,再加上对读书的认识不够,自己也不能起示范引导作用。

(二)贫乏的阅读书籍

由于受教学条件的制约,农村学校的图书室里藏书量严重匮乏,生均拥有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差之甚远,且图书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很多图书都已经破旧不堪,内容也过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图书流通量也得不到保障。

(三)不当的阅读指导

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在围绕课外阅读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意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例如,我校就有许多老师每天都给学生布置了硬性的任务,要么阅读课外书,要么写读书笔记,要么写读后感。但这样做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反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把阅读当成了应付差事。

(四)不足的阅读时间

虽然教育部和有识之士都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学校乃至有些教师还是把眼光盯在学生分数上,学生除了要上一天的课,还要完成大量的语文、数学、英语作业。有时孩子好不容易想看书,却招致家长批评。

二、提出应对策略

是任这样的现状自由发展,还是应该挺身而出为之做些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做语文教师的责任。也许个人的努力暂时不能改变什么,但我们不应该放弃,而应该为之去努力,让孩子能从书中寻找到乐趣,能从书中汲取营养。

(一)家校沟通,共同阅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父母亲在推动孩子阅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要让家长转变陈旧的观念,帮助家长树立“阅读对孩子的语文、其他学科乃至其终身的发展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思想。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名人,在回忆起他们的童年生活时,总会对读书的印象特别深刻。

其次,要让家长为孩子营造和谐的读书氛围,要求家长自身带头阅读健康有益的书报,防止对孩子产生负面效应。

再次,由学校或者语文教师牵头,带领家长和学生共同拟定读书规划,提倡家长和孩子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通过读书交流,让孩子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多么有趣、有益的事情。阅读的书籍可以涉及各个方面,可以是童话故事,可以是唐诗宋词,也可以是文学小说,诸如此类,这样的广泛阅读必定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为了激发家校共读的积极性,学校和班级还可以举办一些颁奖活动,每月或者每学期都要进行评比,评选出家校共读的优秀家庭,颁发奖状,从而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二)想方设法,科学引导

(1)利用故事引发兴趣。阅读兴趣是推动孩子主动阅读、认真阅读的最大动力,如果孩子对阅读失去了兴趣,那么他的阅读过程肯定不在状态,阅读的效果自然不佳。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对听故事情有独钟,只要一听说老师要讲故事,个个都小眼放光,精神百倍。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把课外书上的一些非常有趣、精彩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当讲到精彩处,学生正听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停下来。学生自然迫切地想知道后面故事的发展,教师顺势引出故事的出处,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阅读。例如,低年级教学《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中高年级教学《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可以推荐学生课外尝试阅读青少版的《西游记》。

(2)创造机会交流读书。上文已经提到小学生爱听故事,自然也喜欢讲故事给别人听。语文老师就可以每个星期在班级开展一次“故事大王”比赛,鼓励孩子们把平时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样的活动既利于孩子对课外阅读的内容进行巩固强化,又实现了阅读共享,增长了其他学生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语言整理和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弹性规定读书笔记。以往教师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都是一刀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严格把关,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学生自然提不起读书的兴趣。弹性规定学生写读书笔记,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读书的具体情况以及自身的实际水平来决定自己怎么写读书笔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感而发。

(4)树立榜样示范引导。教师在学生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一举一动常常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读书,这既是教师职业最基本的要求,又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也爱上读书。

(三)挤出时间,保障阅读

时间是保障学生阅读最基本的前提,离开了时间,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宝贵的读书时间,一是学校规定的阅读时间要不打折扣,不能总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被挤占,而是语文教师要与其他课程的老师共同商讨,统筹规划作业总量,确保学生有阅读的时间。

第4篇

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

构建全方位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

共话基础教育信息化“新蓝图”——解读“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站在技术革命的历史关键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把课堂搬到松林书院去——对“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教学方式的变革尝试

广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展示活动举行

以“文本信息加工”的教学为例——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多维度目标的达成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仍需不断完善——基于一项学生调查的分析与启示

信息技术中考的表情与思想

对“尝试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教学案例

让“活动单”成为师生成长的平台——《图片的处理》案例解析

《幻灯片的制作应用》主题化教学案例

多媒体在小学品德教学使用中的误区及对策

提升学生网络阅读能力的思考

音乐之声令课堂生辉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DST应用模式

让教学反思更有意义——例谈在电子白板环境下开展DST式的教学反思

求真创新 百年老校擢英春秋

教研员应成为教学信息化不容忽视的力量

实施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 行胜于言

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是一种实践力

信息化:不下非常之力 不会有非常之功

行政作用是支撑远教工程发展的有力臂膀

立足县域 编织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网络

书写智慧 共同成长——2009年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综述

对思维导图在教育应用研究的调查与分析

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创新的沃土(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别让一根稻草沉了一艘船——课堂中“关注每位学生”的提升策略

数字教学在美兴起 新式课本或将替代传统课本

以一灯之亮 引百家共明——区域跨校集体备课的组织方法与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中 人文教育不可偏废

探究 实践 领悟——提升学生信息能力的三部曲

超级“魔术师”——《CSS样式表》教学设计

畅游名胜 共享信息——《网页资料保存》教学设计

写诗作画 绘心出意——《汉字输入》教学设计

只有真实的 才是有生命的——由一节网络环境下的习作课引起的思考

换新鞋 走新路——透过《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三思”课程整合

找到“教育”和“游戏”的平衡点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公平创新试验研究

探索丰宁农村教育变革新途径

科研引领 学校教、学、研持续升级

课题研究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结构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网络使英语教学更加精彩

在跨越式课题研究中成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践中的有效推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中的行动研究

论教育信息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谨防教学中的“滥竽充数”

对“任务驱动”的再认识

让学生成为主动的自我评价者

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三步曲

取童材 谈童话 显童趣——《捉影子》教学设计

《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教学设计

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小学协作研究会第年会在北京召开

《表格信息的图形化》教学案例

第5篇

能竞赛;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4―0020―0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诗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让自己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要发展,学生要发展,教师必须首先要发展。因此,我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唱响教师第一的主旋律,把教师专业成长放到了优先发展的位置。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实施“集体备课+磨课”为模式的研究课,规范青年教师教学行为

“集体备课+磨课”为模式的研究课是我校语文教研组2011年通过省级验收的题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和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省级“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成果。该成果是对我校公开课进一步改革,把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任务变为年级组内同伴互助共同完成。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集体备课+磨课”的研究课为模式,其流程为“年级组共同备课说课议课――课堂教学同组听课――反思改进――再度教学全校听课――全校评课――反思手记”,在整个流程中,自我反思是基础,同伴互助是核心,专业引领为保证。

试讲方案由年级组成员根据教材共同研究制订,集思广益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使参与者都有收获。尤其是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独立备课有困难的青年教师,使他们在把握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环节、分析学生接受状况等方面,都是一次直观学习,有利于他们独立备课能力的提高。在年级组内进行试讲,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让教师有了课堂的再加工意识,使他们逐渐养成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青年教师通过听课,虚心取经,勤勉思考,也会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执教者自我反思,反思成功、反思不足、反思学生等,通过自我反思,教师积累了教学经验,加快了成长的步伐。

二、技能竞赛助推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同伴互助,共同参与,共同反思,共同提高”的研究课的基础上,教师技能竞赛犹如一个助推器,能最直接最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时也为青年教师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专业素质,展示才华提供了重要平台。我校每学年都要组织普通话、说课等教师技能大赛和年级组优质教研课的评选活动,并将其常态化、制度化。每次的竞赛活动,学校都高度重视,高标准、严要求,重奖励。说课竞赛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大块进行,全程开放,鼓励教师们去观摩学习。在比赛结束后,各学科优胜者集中进行一次公开展示,让大家再进行对比学习。最后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10名,学校按不同等次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将这些优胜者推荐到校外参加各类竞赛。

通过说课和优秀课的评选,青年教师很容易发现自己知识的结构缺失,问题设计不科学,教学安排的层次性不强,运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够,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不到位等诸方面问题。有了这些清醒的认识,他们就会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更加主动地更新知识结构,主动交流专业技能,主动提高教学水平,为今后更好地投入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课题带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教师从教育新手、教育能手向科研型教师转化的根本途径,是沟通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我校以小课题为主,争取大课题。为了打破课题研究的神秘化,我们以“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的理念,以发现问题――学习研究――商讨对策――课堂实践――反思重建”的模式展开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将教师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提交给教研组长,经大家认真筛选后,将最具代表性、共性的问题定为年级组内的小课题,然后年级组教师针对这一课题分别查找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利用教研时间将所学内容进行相互交流。

第6篇

关键词 达成共识行动落实品味幸福

一、达成“幸福工作”共识

提高教师工作幸福指数是教育发展的需求,这一点无须质疑。怎样看待和理解教师的“幸福工作”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党支部通过认真地学习、调研、反思,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教师更是学校的主人。学校应是教师成长的幸福家园,不应把教师看作是使学生发展的工具。

(二)幸福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幸福的学生。

(三)幸福地工作,会教是前提,善教是基础,爱教是关键。

(四)幸福是一种感觉。工作中的这种感觉需要民主和谐的

氛围、公正公平的管理、良好的心态、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事业的追求和较高的专业能力。

(五)教师工作幸福的外在表现是身心愉悦、精神充实。归属感和成就感是长久充实的幸福。认识的高度,保证了行为的广

度和深度,也为具体工作的正确和有效提供了保证。

二、做宽做实“幸福工作”

(一)会教善教,有能力幸福。

要想教师工作幸福,就必须让他们会教。因为会教的教师一遍即可,不会教的教师几遍、十几遍也不行;会教的教师一点学生即会,不会教的教师自己肝长气短,学生越教越糊涂;会教的教师领导认可、同行尊敬、家长和学生喜欢,不会教的教师自卑自馁,因家长、学生不信任给工作造成了许多障碍;会教的教师教学是享受,是能力与魅力的展示,不会教的教师教学是负担,是一种煎熬,对自己和学生都是一种折磨。所以会教的教师才能感到轻松,才能获得成功,才能体验到快乐。

为了促使教师会教,甚至是善教,我们把读书、讲座、研讨、案例分析、同伴互助、专题研究等校本培训做实做活,注重活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讲求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培训中,我们注重解决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问题,以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功效。如在专题研究中,我们着重对教师发现问题能力和正确思维习惯进行培养。

我们认为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成长的地方。教师的成长过程是发现问题、思考对策、再次实践的过程,如果不能发现问题,课堂就成了教师重复错误的地方。如何让教师发现问题,这需要领导深入课堂,俯下身子与他们同实践共研究。例如有一次诊评课,大家提出教师问的问题不准,如果提出的问题准确恰当,课堂效果会截然不同。我有些责怪地问授课教师课前是怎么想的,他说:“现在想来这个问题不准,但当时我认为它是准的,要不我怎么会这么设计呢?”问他“如果不提出这个设计问题不准,你能反思出来吗?”这位教师摇了摇头。由此,我们组织教师就“怎样发现课堂设问不准”的问题进行研讨。大家探讨出――当学生所问非所答或不知从哪答起时,往往说明教师设问不准,改变了过去教师只追究学生不认真听、不好好回答、不配合教师的现象。教师能把学生的表现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这个问题发现和解决,使教师视角发生了变化,虽然我们过去常说要“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并把它定为我校的教风,但效果差强人意,是研究的过程,把它落到了实处。我们要求“引领小组”(班子和骨干教师组成)也要注意对教师发现能力的培养,教师预约指导的内容要注意选择自己疑惑的地方,“引领小组”对教师存在的问题,不要直接提出,而要通过描述现象,引导教师自己去分析原因、发现问题等做法,有利地促进了教师发现问题能力的形成。教师也因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而使有效反思、自我完善落到了实处。

我们还非常重视对教师正确思维习惯的培养。错误的行为往往是错误的思维方式导致的。要保证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正确,改变他们错误思维方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因思维方式错误,而使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下面的案例就反映了这个问题;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说:“给你们讲了多少遍了,你们还不会,我再给你们讲一遍。”这位教师就走进了只怪罪学生,不反思自己的误区。讲了那么多遍,学生不会,说明讲的有问题。当讲第一遍学生不会时,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改变方法,选择一种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

教师教的内容繁多,研究的内容也很复杂,领导的点拨、同事的诊评是杯水车薪,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教师如果思维方式对了,甚至能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就容易正确地发现问题、思考对策、解决问题,也就能保证研究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所以我校通过读书写心得、分析案例、研讨、讲座、介绍经验等形式,对教师的思维方式进行培训,教师逐步养成了效率优先、学情优先、系统思考、自我订正、多角度思考等思维习惯,他们的研究水平、教学水平也越来越高。

(二)满足需要,有机会幸福。

1.搭建平台,实现价值。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教师高层次的需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让教师发挥、展示所长,在他们享受成功愉悦的同时,其他教师(包括领导)也能有所收获。学校常年通过课堂教学展演、经验介绍、现场展示、特长讲座等为教师搭建平台,让大家分享他们的成功。举办骨干教师敞门课、一般教师特色课、青年教师展示课,让每个层次教师都能展示课堂教学的成长和成功。经常举行范围广、命题小的经验介绍和展示,介绍和展示的内容既有自己成长的又有辐射他人的,既有教学的又有德育、艺术的,既有课堂教学的又有教研辅导的……教师往往就一个方面、甚至是一个侧面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诸如“如何科学设计数学预习作业”、“科学分工细致指导,让学生享受清扫”、“如何读懂教材,提高备课质量”……这些小命题内容的介绍,不仅让听众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还养成教师把事做小做细做实的工作作风。经验介绍范围广命题小的特点把让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展示自我、体验成功落到了实处。各方面大大小小的经验介绍每年学校都要举行三四十次,深受教师的好评。我们还在经验介绍的后面加上领导现场点评和教师听后感受这两个环节,让介绍者在别人的肯定和欣赏中进一步感受自己的价值。我们还为教师争取和创造高级别的平台,让教师展示自我。近年来,学校数十人次在国家、省、市、区各级别展示比赛,并取得可喜成绩。

2.开展活动,品位幸福。

教育教学工作繁杂琐碎,面对一群嘈嘈不停的学生,忙着处理一件一件永远做不完的事情,还要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老师出现职业倦怠是很自然的事。“教师的工作不是没有幸福,而是缺少发现。”为了让教师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咀嚼出幸福,我们在老师中开展“幸福从心开始”活动,在教师中征集让自己幸福的工作瞬间。教师们发现自己有时是很幸福的,他们写道:“下课铃声响起,学生叹气说,哎呀!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孩子意犹未尽的表情让我感到非常幸福。”“在备课时,被一个环节所困饶,反复思考,终于灵感到来突破难点时,我感到幸福。”“病假回来,孩子们主动围到身边,关切地问到:老师你好点了吗?那一瞬,幸福的涌流溢满心田。”“放假前,家长说,下学期你要继续教我们啊!我感到幸福。”我们将教师们的这些幸福心语汇编成册,印发给全校的教师,让每一位老师都有机会去读一读其他教师心中的幸福瞬间,在赏读的过程中,感受着他人的幸福;在体味他人幸福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所不曾发现的,但也同样属于自己的幸福瞬间。

在自我欣赏和他人欣赏中工作,所有的疲惫会因自信和愉悦,而变得无足重轻,为之努力的对象也变得可爱起来。为了让教师品尝到欣赏和被欣赏的幸福,我们开展了“凝眸魅力”主题活动。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试图去发现自己和他人在工作中所展现的魅力。每一个人在回眸自己工作的点滴之时,欣喜地发现,原来自己也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他们用最精妙的语言记录下自己最有魅力的瞬间。学校有四位教师在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魅力教师”。她们所教的学科不同,但身上却有许多相似的特质,她们用自己的才情留下一堂堂智慧灵动的课;她们关注发展,给学生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她们内外兼修,是校园亮丽的风景!学校以教师的魅力为主题,专门拍摄了专题片,片中记录了全校教师日常工作中的魅力时刻,特别对被评为“魅力教师”的教师进行了着重介绍。在魅力教师评选颁奖大会上,学校播放了专题片,并为获奖教师戴上大红花,颁发魅力教师光盘及魅力教师汇编册,使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那份美好的感动之中。获得魅力教师称号的孙海明老师,在颁奖仪式上,动情地述说获奖感言,“今天非常荣幸、非常激动,因为我今天我也有魅力了,感谢大家的慧眼识魅。怎么说呢,刚才看了片断,与人家那些真正在教学上有建树的人比,我觉得自己的魅力指数还很低,但有这样一句话:无论你是参天大树,还是低矮灌木,我们都是以真正的绿色向生命致敬和祝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教师,只要你曾经在用心的工作过,只要你努力过,你也会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第7篇

关键词:幼儿品德培育; 成因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96-001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所以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那么幼儿德育培育的成因和对策要注意什么呢?

一、认清幼儿品德培育的现实意义。

幼儿品德培育,即为幼儿德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和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时期心灵净似一张白纸,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不论受到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还是不好的教育和环境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幼儿时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对道德的培育来说,是很重要的时期。因此,必须加强幼儿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育,使他们在品德的形成上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幼儿将来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克服不良品行、塑造完美人格起着关键作用。

二、透视幼儿德育培育的现状成因

幼儿德育培育在现阶段,受多元文化因素及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许多不良道德行为滋生,给幼儿园教育,尤其是幼儿的德育培育带来了挑战。

审视幼儿德育培育工作,弱化的成因有如下几点。

1.教师认识偏差,“重管轻引”。教师为人师表,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影响着幼儿。有些教师只知道教学,不注意引导,尤其不关注意细节,常常不经意将家庭、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不良的习惯细节带入幼儿园、带入课堂,慢慢渗透在孩子心中,影响着他们;一些年轻教师缺乏科学教育经验和理论,对品德的培育不知如何去做,只是要幼儿遵守、服从,偶尔还以恐吓等极端方式,强迫幼儿“规范”,其结果反给幼儿心理造成创伤。孩子学会了“口服心不服”,那就增加了德育培育的难度。德育的培育需要言传身教,春分化雨,润物无声。

2.家长过分溺爱,“重护轻育”。“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培育孩子的德性就不简单了。现在的幼儿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不会培育,只会呵护迁就,把孩子视为“小皇帝”。致使幼儿长期以“我”为中心,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从而慢慢为任性、娇蛮、无礼、自私、冷漠的品性形成埋下了祸根。

3.应试教育影响,“重智轻德”。品德的培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家长们普遍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开发智力,就是让幼儿学读、写、画、唱、跳等等,至于幼儿的品性教育为时过早,长大自会成人。看不到幼儿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幼儿园受招生等利益驱使,也迎合家长的心理,把本应融入幼儿教学中的品德培育时间给挤占了,开设了很多兴趣班,弱化了德育培育。

三、加强幼儿品德培育的对策思考

幼儿的品德形成不像成人可以灌输熏陶等,幼儿德育还在启蒙时期,品德形成的可塑性很强,进行渗透性的德育教育更为有效。

1.一日活动中培育科学渗透

一日活动是幼儿教育的常规。孩子在学校一日活动中,时刻都伴随德育培育及生长。晨间接待时的声声问候,培育孩子学会说礼貌用语,形成懂礼貌的好习惯。集体教育活动中培育幼儿团结协助,不怕困难精神。如:在一次小马运粮的活动中,有个小朋友摔倒了,粮不能按时运到终点,这时,几位小朋友争着帮忙,帮他把粮运到了终点,我们就抓住契机进行表扬。

孩子犯错时也是培育品德的好时机。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会得到家人的满足。一旦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自私的心理就会暴露出来,因此,培养幼儿谦让他人的优良品质不容忽视。在小班每次晨间活动时,我们发现他们在玩皮球、沙包时,经常要发生不愉快的事,不是哭就是打闹一场,教师怎么调解,他们还会争得面红耳赤:“这是我的。”“这是我的。”这些就是他们的弱点。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能随便放过,要及时给以纠正和教育,纠错就是培育。

各学科的渗透也是品性培育不可忽视的。我们在各科教学活动中随机进行德育培育,运用故事、儿歌等来引导、培育,让他们知道会分享的孩子,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如果不愿意和伙伴分享,会得到大家的排斥。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有些东西是我们老师去正确引导,由他们亲身经历才感觉到事情的对与错,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我们班的孩子对谦让有了初步的意识。

2.创设良好环境氛围要有机渗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班级环境的创设来促进班级德育工作,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还要积极做好品性的评价。如:我班“德育之星”栏目的创设。这个栏目中设有“我为集体做好事”、“我帮助了小伙伴”、“我会讲礼貌”、“我会爱护图书和玩具”、“我会保护环境”五个小栏目,每个孩子都能在德育栏的左侧找到自己的名字和头像,每天离园前的十分钟,我们组织孩子们自己来回顾一天的生活,在每个小栏目中评出五个德育之星,教师为被评上的孩子盖上星星印章,每个月再根据这些评选结果来统计谁得到的星星印章最多,谁就当选为当月德育之星。

3.结合实践活动体验渗透

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直接获得有效体验,是推进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具体实在的、可见的活动,培养巩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们在活动中比较容易接受、认同道德规范,并会内化为行为。

4.家园合作有效渗透

第8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困生;转化

一、学困生的定义和特征

“学困生”表面意思即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指对学习兴趣不大,基础偏差,学习没有信心,学习习惯较差或明显有缺陷的学生。学困生通常是非智力因素导致学习困难,成绩低于一般同级生。

学困生的情感不稳定,虽然有很强的自尊心,但是因为很少能得到尊重,所以变的偏向自卑和胆怯。一部分的学困生性格很孤僻冷漠、有暴力冲动、意志不坚强、有严重的逆反心理。在学习方面因为缺乏热情,常常自我否定,现实和理想造成巨大的落差,依赖心理较强;在思维上,动脑力差,归纳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较低。

二、造成学困生的原因

一般说,学困生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智力原因;另一类是成长环境原因。智力原因的一类学生常常变现为:心智发育慢导致思维慢,学习能力比较弱。观察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较差。无目的的感知周围的事物,不懂脑袋思考,慢慢一直这样,没有养成分析问题、比较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记忆力差。对要记忆的东西常常采用机械的盲目的记忆方法,又不想下功夫,没有好的记忆方法导致事倍功半。对最基础的东西都掌握不牢固,加上平时又动手较少,知识面窄,生活的经验又少,所以导致生活学习技能较差。缺乏自我认知和勇气,这在此类学生中尤其较常见。

第二类非智力因素的学困生造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生活的社会、家庭等因素。常擦很难过导致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心不在焉。他们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因素:父母溺爱,现今中国社会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百般疼爱,致使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处理事情的能力。他们一旦没有父母的照顾,无法很快融入到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中,生活学习方面无主动性,渴望被人把一切都安排好。或者是家庭不良行为影响。父母经常不和吵架

三、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一)帮助初中生物学习中的学困生建立信心。

古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反过来看,成功也是失败之母。一次记忆深刻的失败经历,往往能从内在摧毁掉一个人的自我信心,严重的甚至可以影响他的一生;而每一次一点点的成功激励,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一个潜在的自信心,从而使其慢慢步入成功的道路。初中阶段孩子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建立起来,故作为初中教师对孩子们的影响力更至关重要。老师在教学中,要借助各种可以借助的方式和教育形式,如肢体动作、板书、实验、数字化教学器材等吸引初中生物学习中的学困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慢慢集中精力于课堂。激励学困生首先对简单的问题进行解答,首先记忆简单的东西,并且在学习中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就要及时恰当的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了解他们也可以很棒,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内在积极性以及自我信心。

(二)巧激生物学困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或者课余时间,带领同学们到深林中去,近距离接触自然,体验生活,教会同学们热爱自然。尽量的多创造机会使他们接触自然,比如市区的植物园、动物园等这些都可以很好的激发同学们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学校老师要可以多组织同学们参观。利用好学校生物教学所提供的器材,带领学会多做实验,加强他们的自我动手动脑能力。学校也要加大对教学硬件建设的提升,改善教学环境,建设好校园活动设施,使得活动课能顺利开展。

(三)尊重生物学困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关爱他们。

教育是需要教师倾注感情和爱的,没有感情的教育,老师只为工资应付学生,学生也没有兴趣学习,这样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不能长久发展的。每个老师要结合不同的学生,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和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这样老师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这阶段孩子的逐渐成熟,他们遇到情感等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老师要积极帮助他们分析、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有时老师上课时的目光关注都是给学生很大的鼓舞,所以老师要多于学生接触沟通。学校或者老师自主的开展比如打篮球、乒乓球、下象棋之类的师生共娱的活动,让同学们不再对老师感到害怕。对家庭困难的学困生,老师也要注意途径来帮助他们解决经济问题。多和同学们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给孩子们家一样的感觉,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相互帮助。尤其是学困生打开心扉,把学习当做是一件快乐的事。

(四)增强学困生的责任观。

据统计了解,生物学科的学困生男生居多,这跟他们懒散,对日常的学习应付了事,没有责任心密切相关。老师应需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思想、前途的教育工作,通过开展班会或者日常的活动来加强他们的自我认知、集体认知度和集体荣誉感,从而让他们懂得要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培养责任感。

结语:综上所述,其实学困生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任务。从学校高层领导上要提高好自身素质,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切实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积极配合教师教学需要,提供各种便利。而教师是实施的主体,对上要理解领导的一片苦心和苦衷;对下要有耐心、热爱学生,倾注感情用心来教导学生,真正履行好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鲍小兵.初中生物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