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音乐学科评语

小学音乐学科评语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5 17:13: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音乐学科评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音乐学科评语

第1篇

学业评价的改革是本次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指出了本次课程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的几个方面,其中就包括“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他指出新课程的评价应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纵观学业评价制度的整体改革,从改百分制为等级评价,再到等级加特长、激励性评语的改革体现了学业评价的合理性与教育性。但是在这整体评价改革的背后,各学科的学业评价该如何操作呢?是否能用统一的评价模式呢?显然,这是一个值得推敲的话题。

在当前的小学音乐学业评价现状中,很多学校依然延用了传统的两种学业评价方式。一种是“一唱(奏)定乾坤”式(或称“一锤定音”式)的学业评价法;另一种是在期末采用笔试与演唱(奏)相结合的方法。显然,这两种评价方法不仅不能正确地反映出学生的音乐学习状况,而且缺少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科学性、教育性及发展性价值。

因此,无论是从新课程改革或是学业评价的整体改革来说,都要求我们当机立断,建立起符合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理念的小学音乐学业评价操作体系。

二、小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的基本理念

小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是一种具有音乐学科特点的发展性评价,它旨在通过“快乐参与”过程,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其具有二层意义:一是将学业评价与快乐闲暇生活接轨,激励学生“快乐参与音乐”;二是通过“快乐音乐参 与”,在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业评价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样界定的依据是:

1. 《音乐课程标准》就“音乐课程的性质”是这样描述的: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音乐是快乐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快乐音乐”由此应运而生。通俗地说,音乐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它的审美功能与娱乐功能均可以使人们感到身心愉快,可以通过松弛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神的素养和活力。所以,“快乐音乐”评价旨在依托音乐本身的审美特性,以学业评价为载体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参与音乐学习。

2. 小学生是天真活泼的,他们除了在校学习外,需要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在这大、小环境中,他们有着自己的表现欲望与竞争意识。所以,我们提倡的小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就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旨在让学生在多元化、多样化的“音乐评价”中体验音乐、体验参与中的快乐,从而达到新音乐课程目标。

三、小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的操作策略

1. 拓展评价心理辅导,增强学生对评价的认识。

学生心理健康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传统教学中,提及“评价”或“考试”――一种由教师主宰、学生应付的紧张局面顿现面前。可见,在传统应试评价的背后,评价带给学生更多的是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小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中,我们对学生进行如下的心理导向。

(1)倡导全面的过程评价认识

“快乐音乐”学业评价是个人才艺展示的机会,是学生间学习交流的机会;“快乐音乐”学业评价是一种比较与鞭策的过程,是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美的过程,是快乐生活的组成部分。

(2)倡导健康、向上的过程表现认识

“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相信自己下次会更好!

“参与就是进步,就是收获!”――即使本次失败,但不断的参与才是通向成功的最终途径。

“团结就是力量!”――你是集体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及合作表演可以增强音乐艺术的魅力,还可以取长补短、优劣互补。

“鲜花与掌声,我们共同的追求!”――谦逊是一种美德,在我们中个别人获得“鲜花与掌声”的同时,请给暂时的失败者以同样的“鲜花与掌声”。因为积极参与也需要鼓励。

2. 拓展评价开放度,倡导轻松、民主、公平的评价

(1)开放学业评价内容

根据教材的知识与技能的特点,有些考核内容提前公布,由学生选择进行,在有些项目的评价中,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有“备”而来。

(2)开放学业评价时机

我们根据小学音乐学科的技能性特点及发展性原则,允许学生在第一次考核(或表演)不理想的情况下,通过评价反思及训练后,进行第二、第三,乃至第四次的考核。

(3)开放学业评价过程

在评价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即学生既是被试者,同时又是评价者。评价是一个相互“协商”、“探讨”的过程。

3. 接轨生活,激发亮点,倡导“快乐音乐我能行”评价。

小学生有着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不断地创造生活,感受生活。有一点可以肯定,学生在创造自己课余生活的过程中是快乐的,其愉悦程度与影响深度远远超过任何课堂中的“接受性”学习。陶行知也曾说道:“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认为,在学生的音乐学业评价中完全可以把课堂音乐教育与课外的音乐生活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生活化”便是我们在小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中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将学校音乐教育与平时的音乐休闲相结合,使课外音乐的学习与课内的音乐评价相融合。曹理老师曾在1998年对北京市城乡22所中小学960人进行了一次音乐审美态度的意动因素的调查。题为:你如果有两小时空闲时间,喜欢干什么?(选三项)结果如下表:

可见,在闲暇活动中,学生有较高的音乐活动兴趣,如听音乐、唱歌等。由此,我们认为,如果将学校音乐教育与平时的音乐休闲相结合,倡导“课余音乐生活进课堂”,让学生把平时爱唱的“卡拉OK”、课余学习的乐器及合作排练的节目等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将这些作为学业评价的内容之一,这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及课余休闲无疑具有导向作用,同时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郭声健老师曾在《音乐教育,为“减负”撑起一片蓝天》一文中提出:“课外音乐活动,让孩子度过美好时光”。他把大力倡导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作为为“减负”撑起的一片蓝天,那么,我们采用“生活化”、“自主化”的评价方法则对学生的“减负”(尤其是心理“减负”)的落实及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倡导“合作表演――分项评价”,促进全体参与,增强社会适应性。

《音乐课程标准》的其中一条基本理念就是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等。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音乐活动大都是音乐综合活动。诸如,歌手的背后总有那么多的伴唱、伴舞;歌曲的演唱中一般总有乐队或VCD的伴奏?鸦一首交响乐或合唱作品更是一种综合与合作……可见,音乐教学中的综合为学生人际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在小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中,若以“班级音乐会”等为载体,倡导“合作表演――分项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将得到加强。

四、小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 关于学业评价内容的设定――以“人文学科”理念及音乐学科特点设定学业评价内容。

李岚清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加快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的步伐”中指出:不要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小学“快乐音乐”评价应立足于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显然,在音乐学科的学业评价中的一份音乐基本乐理测验卷、一首歌曲的演唱难以说明学生的音乐学习状况。

新《音乐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相比另一突显出来的主要特点是丰富了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校教育和音乐艺术自身均属人类文化活动的范畴,音乐教育与生俱来便具有人文学科的属性,这本是毫无疑义的。这次制订的音乐课程标准,在理念上“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在内容标准上,强调音乐与社会生活、与姊妹艺术、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可见,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音乐教学更大程度地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迈进。

因此,在小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中,我们突出了“人文学科”特点,以激发兴趣爱好为动力,建立了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格局。学业评价内容及格局如下:

音乐参与:主要对学生音乐参与的次数及课堂内外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音乐知识及相关文化:主要对学生乐理,音乐欣赏常识,音乐与其他相关方面的联系等内容进行评价。

音乐技能及能力:主要对学生音乐的演奏、演唱以及识谱技能、听力训练等方面以及对音乐感知能力等进行评价。

合作与创造:主要对学生各过程中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

闪光记录:即“成长档案”,主要记载学生的学习态度、音乐学习习惯、音乐学习兴趣及学生参赛过程中的“成果与亮点”。

在本次内容设定中,单独设定了“音乐参与”与“合作与创造”是整个评价内容设定中的亮点,充分体现了“人文化”、“过程化”、“多元化”等特点。之所以如此增设,理由有二: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就音乐教学而言,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兴趣,或者说音乐兴趣是基础中的基础……”我们设立“音乐参与”实质上是一种导向,旨在让学生从“参与”与“获得”中提高兴趣,并让“兴趣”促进学生更多的参与,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及能力将在“热情参与”中得到提高。

(2)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课程。从音乐本体而言,它是建立在创造的基础上的,它的这种属性就给了音乐的参与者无限的创造与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音乐本身也是具有综合性的。如乐队排练、合唱、齐唱及歌舞表演等都是音乐综合活动,其间的综合与合作是音乐学科本身的要求。可见,音乐本体属性决定了音乐学科中“合作与创造”的必然性,为“合作与创造”单项目标的设定提供了可操作性。

众所周知,第三次全教会也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所以,在学业评价中突出“合作与创造”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它能以明确的目标性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作好了铺垫。

2. 关于学业评价过程与方法的设定――以“快乐参与”为主线、以“快乐五分钟”及“班级音乐会”为载体设定学业评价过程及方法。

(1)平时评价――在课堂上以“快乐五分钟”为载体,进行自主式的才艺表演及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评价。

①平时评价板块的构想。“快乐五分钟”的实质是在每节课前开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自主准备好的情况下表演1―2个节目。此过程中,表演者自豪、自信,欣赏者赏心悦目,故称之为“快乐五分钟”。

“快乐五分钟”的主要栏目有:

流行(课外)音乐“大挪移”:主要对学生课外的“音乐参与”及音乐创造、创新等进行评价。

“我是小小演奏家(舞蹈家、歌唱家)”:主要对学生“音乐参与”、“音乐技能与能力”等项目进行考核。

“彝人组合”:主要对学生“音乐参与”、“合作与创造”表演情况进行评价。

注:以上形式依据学业评价内容而定,各个年级可以各有侧重。

②平时评价过程的设定。教师先将整个学期分成几个学段,在不同时段确定相应评价内容,列出评价安排。如下表:

在平时的过程评价中,一般形式为部分表演,共同参评。表演者以“自告奋勇”的形式提前向教师预约,在教师安排好时间、媒体等之后进行。

③ 平时评价的操作方法。我们认为,学业评价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教师、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互动的人际交往过程。因此,人际交往理论与人际激励理论为过程评价奠定了交往的理论基础。根据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McClelland)提出的“成就激励理论”及社会交换理论等原理,我们在评价中对每一个“代价”给予一定的“报酬”,即每次评价均采用“五星级”评价制(即每一次评价中最佳成绩为,次之则将星数递减)。学生平时评价得分采用星数累加制。每一次成绩由同桌进行记录。

(2)期末评价以“班级音乐会”、“才富大考场”的形式进行。

“班级音乐会”:表演的具体形式不限,可以是平时评价中的任一形式;

“才富大考场”:主要对音乐知识及相关文化进行考核。

①班级音乐会。要求人人参与,强调合作学习与综合活动,鼓励合作表演。合作表演采用“导生制”。导生制是由学业优良的学生作为导生,以自愿的方式与一名或几名音乐学习相对薄弱的学生结成合作互助对子,从中体验参与的快乐,促进共同提高。

评价采用“五星级”评价制,根据学生在各个节目中担任的角色与表演情况,由师生共同参与评价。

②“才富大考场”。要求人人参与,先共同笔试,后选拔一定比例学生进入“大考场”比拼。内容先是本册教材的音乐知识与相关文化,而后加进课外音乐知识与音乐文化。共同笔试部分根据答题正确率采用“五星级”评价,进入决赛选手采用加星数的办法以资鼓励。

3. 关于学业评价结果呈现方式的设定――突出过程重现、结合“成功教育”经验代优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

在传统的小学学业评价中,其终结性评价结果往往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应该说,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一种手段,它似乎有着事实存在的必然性。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学评价的日趋完善,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技能性很强的小学音乐学科中,学生学业情况的评价已很难用传统的四个等第来衡量。诸如,“歌唱”的评价中,怎样才算是及格?怎样才算是不及格?我们该如何去用及格或不及格两个截然相对的“定性”词进行评价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告诫说:“你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因此,我们在小学“快乐音乐”学科学业评价中,采用模糊性等第(优秀、良好、一般、需努力)、星级评定及激励性评语作为终结性结果的呈现方式。在终结性总评过程中,首先将学生平时与期末各分项评价进行星数汇总。根据学生各项总星数的多少,再由师生共同为学生得出各项的总评成绩。各项成绩最终呈现方式为:

“音乐参与”及“合作与创造”:由总星数――五星级评价。

“音乐知识与相关文化”、“音乐技能与能力”:总星数――等级评价。

“闪光记录”:成果记载与激励语言描述。

如,某小学生音乐学习成绩报告单如下:

由上,在体现公平、公正、教育、发展的评价方式中,给了学生以自信与自尊,赋予了学生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起着鼓励与鞭策的教育性作用。

五、综 述

科学地做好学生的学业评价,发挥好学业评价的功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音乐学科学业评价改革中,我们既要考虑到音乐学科的特点,又要考虑到素质教育的总方向;既要体现好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性,又要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好评价的教育性。我们坚信,只要全体音乐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勇于探索,小学音乐学科的学业评价将更具有现时代的发展意义!

第2篇

关键词:刘正维;回忆往事;经历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4.046

整理者简介:孙晓辉(1968~),女,文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3-09-10

2013年4月25日下午,校史资料组孙晓辉、刘夜、毛贞磊和胡进波一行四人到刘正维教授家中采访。刘正维老师虽然大病初愈,但他依然精神矍铄地回忆往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学院发展历史中许多珍贵的资料,而且他的讲述还生动地诠释了他的为人为学。采访中,他感念前贤对武汉音乐学院做出的贡献,并寄厚望于学校及学子的未来,情到深处,数度哽咽,殷殷之情感人至深。

图1 刘正维教授回忆往事

刘正维老师出生贫寒,在养父母家中长大,高中毕业于湖南雅礼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平民小学教书,并组织为学校募捐。经由教国文的朱迪康老师指路,他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他从长沙来到武汉,报考了中原大学政治学院,6个月后毕业,分配至文艺学院文工团,参与演出歌剧《九尾狐》等剧目。那时刚解放,翻身做主人的激情,让他们不知疲惫地奔波在武汉三镇。

1950年5月4日,湖南大学音乐专科学校并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独立成为中南音乐专科学校。1953年刘正维老师考取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并与原湖南音乐专科学校的同学组成“音二班”一起学习。刘老师的第一首作品发表在四川的一家音乐杂志上,得到了3元钱的稿费。

在回忆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的学生生活时,刘正维老师怀念学校的四位好领导:程云校长主讲《戏曲音乐》,刘正维老师认真听讲做笔记,之所以留校也得益于程云校长的戏曲教学和熏陶;林路副校长重视充实民族音乐,亲自组织学院师生参加中南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谢功成老师重视人才,是一位爱才的领导;孟文涛老师引导学术,主持学校音乐理论研究。

刘正维教授1956年毕业于中南音专作曲系。为准备湖北省曲艺汇演,1956年2月22日,孟公通知他提前毕业参加全省曲艺汇演,最终他以湖北渔鼓获第一名,当时25岁,后来留校在作曲系做秘书。1956年,他晋京参加全国职工曲艺汇演,他参加改编排练并演出的渔鼓《洪湖渔歌》获得音乐一等奖。1957年夏天,他参加全国戏曲音乐会议,现场聆听了梅兰芳的演出和程砚秋的戏曲唱讲报告,以及沈雁冰的讲座。1958年,27岁的他在东湖宾馆为演唱了渔鼓《洪湖人民爱革命》。

刘正维教授长期从事民族音乐教学、创作与理论研究。他说,学院民族音乐学学科要追溯到1956年6月16日本校成立民族音乐研究室。民族音乐研究室的主任是杨匡民,成员有方妙英、杜椂生、杨金成、蒋桂英、张萍舟、周华林、刘正维。当时还特聘了顾问吴南薰教授,他是武大退休物理学教授,退休后从事中国音乐史研究。民族音乐研究室成立后,部分成员下湖北天门、潜江、荆门、沙市等地采风,收集湖北民歌、湖北小曲、天沔花鼓等原始资料。正是在这些不断深入的调研之中,他意识到了长江中游地区声腔同源问题,从调查川东梁山调戏曲声腔,不断延伸到梁山调腔系,然后扩展到对中国戏曲不同声腔的研究。

刘正维教授深情回忆了他与学友的情谊。第一位是童忠良教授。在中南音专读书时两人同窗友谊深厚。他为我们展示了童老师在德国留学期间寄给他的两张珍贵的照片,照片背后有童老师当年的题字。他回忆的另一位人物是黄海怀老师。黄海怀老师到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学习时,由于二胡功力深厚,转而又学习琵琶专业。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在学院“木头琴房”里,刘正维有幸听到他刚创作尚未定名的一首中胡乐曲,这就是后来成为不朽名曲的《赛马》。刘老师认为黄海怀的成功源于他积累了深厚而宝贵的音乐感性知识,对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风格的广涉博学。刘老师特别为此撰文《醒悟——50年赞》,发表在《黄钟》2008年第2期。

刘正维老师感念自己因为各种机缘从社会和民间学到很多东西。他长期被湖北省文化厅聘为评委,得益于不间断地观摩全国、湖北省各级演出以及各种会议。他至今还担任湖北省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评委。几十年大量的学习和体悟的机会,大量的看戏和评析,为他的学术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当提及与史新民等老师参与编辑《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获1997 年获文化部个人编纂一等奖时,刘正维老师表示当年在参加杨匡民先生主持《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的时候,他只是打零工状态,但是积累了工作经验。在编辑器乐集成的时候,工作量很大,他与牛春来、史新民协同工作,另外还有蔡际洲、孙凡等都是得力干将。

刘正维老师直到现在还始终关注湖北地方戏曲的发展。当年,他与王民基老师一同下乡采风,一起创作黄梅戏,现在还一起关注黄梅戏的发展。

刘正维教授说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七十岁以后,其学术方法得益于老一辈学者身上传递的对中国传统音乐执着的学术品质。他从事民族音乐教学、创作与理论研究半个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民族音乐的形态学、戏曲声腔历史与分类、音乐文化区划、作曲技术等方面卓有建树。他的戏曲音乐专著《戏曲新题》1996年获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一等奖。他完成教育部科研课题“湖北民间音乐研究”,并负责2003年文化部国家重点课题“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然后出版了《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该成果的结题评语说:“该成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方法,在调查研究和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在戏曲音乐历史与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均提出了独到的创见;该成果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立足现实,关注戏曲音乐创作实践、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对建国以来戏曲音乐创作在继承传统、充实新人基础上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与成就,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理论概括,从创作经验中总结出创作原则与方法。鉴定专家组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其鉴定结论认为:该成果是一项优秀的学术成果,涉及面广、有理论深度,为民族民间音乐学与中国戏剧学学科建设做出了新贡献;对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戏曲创作事业特别是戏曲音乐的继承与创新具有指向意义,将会在我国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An Interview with Liu Zhengwei

SUN Xiao-hui

第3篇

北京市史家小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小学市级学科带头人。曾获东城区人民教师、北京市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中小学十佳班主任等荣誉称号。200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08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2012年被评为东城区杰出教师。著有《教育是温暖的——一位班主任的18个教育故事》。

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万平身穿黑色宽松的中长上衣、黑色长筒裙,没有任何其它色彩,可看上去却不觉得暗沉,反而有一种闲适恬静的美。

温婉,端庄,优雅,平静,谦和,似乎她的人生没经过任何风雨。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竟有那样不寻常的经历——

师范学校毕业,她做了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带领着孩子们在全国“创造杯”活动中获得了四个小金人,她本人则因为工作的出色获得两项市级荣誉……

28岁转做音乐教师和合唱队指挥,带领在专家指导下的合唱团登上了国际合唱节的最高领奖台,她自己还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

再转做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教学成绩好,班主任工作也好——首届学生在全区毕业统考中成绩名列前茅,自己参加市、区教学比赛获奖;被评为首届北京市十佳班主任,北京市德育特级教师。

少先队辅导员——音乐教师——语文教师、班主任,进行这样大跨度的角色转换,是因为自己才能出众还是好奇心太强?她说:“所有的变动都是因为学校的工作需要。”

那么,她又是怎样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那么出色的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她的工作经历中一探究竟。

万平曾经的梦想是当一个作家。为此,在师范学校读书时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文学书籍,还手抄了多部诗集——莱蒙托夫、普希金、雪莱,白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她在抄诗的同时,也让自己成了半个诗人……

可是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万平被分配到朝阳区劲松二小当了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这是一个时间、精力、热情、能力缺一不可的工作。她天天混在孩子们中间,带着孩子们开中队会、过大队日、办夏令营、跳集体舞,举办歌咏比赛、朗诵、排演小剧;她几乎叫得出全校所有大中小队干部的名字,对各中队的活动了如指掌,连各班有几个“小闹儿”都一清二楚。这个孩子们喜欢的“大姐姐”,名符其实的“孩子王”,年纪轻轻就开始得到荣誉:她的团队获得4项全国少先队“创造杯”奖、北京市朗诵比赛一等奖、北京市集体舞普及最佳组织奖……她本人得到“北京市少先队优秀辅导员”称号并获得“教师育人成果奖”。

后来,万平因故调到西城区展览路小学。连她自己也没想到,一年后她竟成了一名音乐教师。

钢琴、五线谱、和声、试唱、指挥……一切都要重新学起来。别的不说,单是钢琴就让万平哭了不知多少次。28岁学钢琴,不用解释也知道有多难。万平至今还记得那个冬夜,她独自在冷冰冰的琴房反复练习巴赫的复调练习曲,可是无论如何就是弹不好,她忍不住放声大哭。哭够了,她又接着弹。

就这样学着、练着,半年以后的学校合唱比赛,万平能用钢琴给每个班伴奏了;三年以后,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学习童声合唱指挥。她指挥的合唱团在专家的指导下参加区级、市级、国家级比赛,乃至国际合唱节都获得了最高的奖项。

1995年,再一次让人想不到的是,万平又成了语文老师——因为搬家的缘故她调到史家小学,史家小学却不缺音乐教师。一番阴差阳错,她成了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

上世纪90年代的史家小学很重视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打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设置了开门课、推门课、组课、校内研究课等10个台阶。新任教师要遇到的第一道坎儿是“开门课”——上课前,主管教学的领导和老教师拎着小马扎进来,往教室中间那条窄窄的过道一坐,听到哪里讲得不对劲儿,老教师就直接上讲台接着讲。有的老教师讲课入了迷,竟然一直讲到下课,忘了还有个小老师在旁边尴尬地站着……待新教师的教学有点入门了,就进入推门课环节了。领导不打招呼,随时都可能进教室听课,听完就反馈意见,那可是一点情面都不讲的……

教学压力大,小学班主任事情又特别多,忙碌可想而知。可是万平还给自己加码,在班里进行日记教学。这等于给自己留了四十多份作业——每天都要在忙碌中挤出时间逐一阅读孩子们的日记,改错,再逐一认真地写上评语,或提醒,或鼓励,或开导……

这样的磨练让万平快速成长起来,三年后就获得了东城区首届东兴杯教学比赛的一等奖,至此才算在史家小学站住了脚跟。

回首往事,万平说,她依然没有忘记当作家的梦,只是以她的工作状态,当作家的梦只能暂时收藏起来,“等退休以后再说了……”她淡淡地说。

小结成功原因之一:被选择也要努力尽力,全心全意。

天真烂漫的孩子,谁看了都喜欢。可是有缺陷的孩子,尤其是有比较严重缺陷的孩子,你还会一样喜欢吗?

小厚快11岁了,由于脑发育迟缓合并多动症,口齿不清,生活、学习不能完全自理,还特别具有攻击性,全班51名学生,40多名被他动手打过。因为有他,班无宁日。

给小厚做一些必要的矫正训练是从最基本的进教室开始的。接下来进座位、收拾书包、收拾文具、走路、踏步、练习汉语拼音、朗读、写日记、写作业……这些听起来极简单的事,做起来却是步履维艰!第一次收拾书包,整整两节课,小厚还在“抓挠”着,无从下手……最艰难的是“汉语拼音”行动——万平带着小厚一个韵母一个韵母地练习,一个母音说得比较清楚后,再练习相关词组的发音。每次都练到口干舌燥,进展却非常缓慢。万平没有气馁。她一方面给自己打气,一方面做家长的工作,几乎每天都与小厚的妈妈笔谈,辅导、鼓励她与自己配合。

不懈的坚持终于迎来了曙光。一天,区里的老师们来听日记讲评课,教室后面坐满了人。进行到推荐自己读日记这个环节时,小厚忽然举手。小厚开口一读,万平的眼泪就下来了——虽然每一个字都读得那么吃力,但是在场的人都听清楚了。

两年多的辛苦没有白费。小学毕业时,小厚以良好的成绩考入了中学。

十八年来,万平教过7个毕业班,曾先后为近三十名不同程度需求的孩子做过个案矫正。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她在北师大学习了儿童心理教育,取得了研究生班结业证书。

万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有些孩子外表看起来不那么可爱,是因为他们的翅膀受伤了。老师就是来给天使缝补翅膀的。”

小结成功原因之二:爱会飞的天使,也爱受伤的天使,再难也要坚持。

新接的班里有个小坤全校闻名:留过两次级,上课想怎样就怎样,曾不止一次把老师“气”出教室。万平去找他谈话时,无意中发现他爱画画。万平笑了:“比我画的好……哪天你画好了,办个班级画展吧。”听老师这么说,小坤的眼睛亮了一下:“你说话算数?”“当然,”看小坤表情放松了,万平话头一转,“不过,你上课不能总画画,哪个老师也得让你看得不自在啊!”小坤点点头。

第二天,小坤偷偷塞给万平一个小本子,里面写着一句话:“你这个人还行,别王了说话要算术!”小坤的做法让万平很意外,也很感动,她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于是,她在这句话后面写上了评语和回复:“‘王’应该写成‘忘’,‘术’应该写成‘数’,能改过来吗?你能够表扬我,我也很开心,谢谢……你也别忘了我们的约定!”

从此,通过这个小本子,万平和小坤开始了神秘的“地下沟通”。小坤每天在本子上写自己的想法,万平一个一个给他改掉错字,再写上鼓励的话。

过了一段时间,征得小坤同意,万平在班上讲评了小本子中的一些篇章。

再后来,万平和小坤一起修改的作文获得了学校作文竞赛的二等奖。

再后来,小坤做作业了,听讲了,发言了。他努力着,进步着,快乐着,越来越像同学们的大哥哥……

小小的日记本蕴藏着难以想象的力量。万平的日记教学已经坚持了十几年,学生个人累计日记练笔量达到10万字左右,她累计评改学生日记的总量达到500万字以上。通过日记,不能坚持努力的小川获得了前进的动力;“散慢拖磨”的小俊改掉了原来的习惯;“自我”的小瑞融入了集体……更多的孩子,通过轻松记载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观察和写作能力。而万平自己,则借助日记实现了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及时引导,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的双重使命。

小结成功原因之三:用心寻找火种,用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把熄灭的灯点亮。

万平认识到:“任何一个时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只有家长和老师互相协助,才能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于是,万平根据自己班里孩子的情况,创造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小木桥”是班级刊物。创办于1995年(开始称之为“小笔头”),同步记录了学生的心路历程,成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档案。2006年,万平又建立了班级博客,也取名为《小木桥》,它的出现使学校的工作、学生的状态、老师的想法、家长的希望或反馈能够更及时地呈现,更容易形成教育的合力了。

此外,还有“家校直通车”——给需要特殊关照的的学生建立教育档案,与家长笔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家长沙龙”——组织有同一类问题学生的家长,讨论解决之道;“主题家长会”——面向所有家长,进行专题讲座,让家长认同集体的核心目标。

最近万平又迷上了微信。她在微信里建了一个家长的朋友圈,把孩子们每天在校的情况图文并茂地发到朋友圈里,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点点滴滴。

万平说:“我常常用最笨的方法工作——”知道是笨方法,还是要坚持,因为她的出发点是孩子的需要:“孩子需要什么,我就努力创设什么。”在万平的心里,孩子的需要是最强大的理由。”

小结成功原因之四:把孩子的需求当成自己的责任,毫不惜力。

因为投入、用心、坚持、全力付出,万平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得很精彩。可是,又是什么支撑着她这样做呢?

是大爱。

因大爱在心,她以“用心做到最好”为座右铭。她所理解的最好,不是功成名就,而是看到孩子们“一点点小小的进步,一个个真心的笑脸,或者只是一个成长过程中的微笑”。

因大爱在心,她取得成绩后不忘回报社会——到山东沂蒙老区为教师做公益培训;到浙江遂昌山区给孩子们讲作文;到安徽九江作中华传统文化夏令营的志愿者;为黄山子洲小学捐出图书款。北到大兴安岭的加格达奇,南到云南德宏,哪里有需要她就飞去哪里,在她的日历上,几乎没有休息日。

因大爱在心,她放下对自我所得的执着,用一颗纯净的心面对学生,面对这个世界。以善为灯,以心为田,努力做一个安静的燃灯者。心甘如怡、倾尽心力地为教育、为孩子无私付出,把对孩子的爱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

因大爱在心,她的内心从不因繁劳喧嚣而躁动:“我目前唯一的身份,唯一的本职就应该是‘教师’,不是劳模,更不是别的什么……不带一丝杂念地去工作,才是正常的工作态度。”她和过去一样,教着一个班,当着班主任,踏踏实实地当着一线教师,笃定,坦然。

因大爱在心,她追求有温度的教育,“用自己的心和行动将教育理念化成有温度的关怀”。

因大爱在心,她的心是暖的;心是暖的,教育就暖了——心的温度,决定教育的温度。■

第4篇

美国中学的学制也是6年,但各地区初、高中的分段不同,有的地区也是三三制。外孙所在的尔湾市,初中两年(7~8年级),从管理上看它属于小学与高中之间的过渡。高中4年(9~12年级),初中和高中各自独立。每学年分为3个学段,每个学段约3个月。每年暑假约10周,寒假2周,春假1周。

外孙就读的学校名叫湖边中学。该校的七年级有13个班,每班不超过30人,另有两个班是不到10人的弱智班。八年级有12个班,另有一个5人的弱智班。弱智班由专门的教师进行相关的特殊教育。

学生:很独,很松散

在美国,从初中开始,各门学科都有固定的教室,学生每上完一节课就要立即转移到下一个教室——我称之为“跑课”,这是与国内中学最明显的区别,也是学生入学后首先要适应的重要一环。尽管开学前学生已领到学校的教室平面图,每间教室都用数字做了明晰的标志,但因初来乍到,对环境生疏,开学初上课找不到教室或找错教室的大有人在。可用不了几天,学生就能按要求到教室上课了。至于课堂上如何就坐,全由任课教师安排,大部分课都是随意的。一旦出现纪律较差的学生,若影响到教学,教师就会要求他们坐在固定的位子上。

与“跑课”相伴随的,是从中学起就已不存在的“班集体”概念,这与国内学校有本质上的差别。当然,那里的学校也由若干个班级组成,每个班也都有一位教师负责,也可称他们为班主任。但这样的班与班主任,与国内的比起来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每天一早,上课前学生以班为单位集合,由班主任查点学生的出席情况。学校若有临时性的通知,如哪天晚上上课或要早放学等,也由班主任传达。学生一律在校吃午饭,饭后有半小时是规定的阅读时间,也在班主任所在的办公室或教室内进行,但只要上课铃一响,学生便会立即解散,奔向各自的课堂。

因此,同一个班的学生仅在每天清晨的几分钟和午后的半小时里碰个面,课堂学习时,原来的班级形式便完全消失。只能说,这样的班纯属是每天短暂时间内的一种组合,班主任只相当于一位召集人,承担的完全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有的甚至还由非教学人员兼任。他们不必也不可能与本班的学生接触,不须与家长联系交流学生的情况,期末更无写德育评语一说。不存在班集体,也就没有每周一节的校会或班会课,更没有班干部。与集体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如卫生、板报、课间操、运动会以及班级之间名目繁多的各项评比,也都不存在。

我在30余年的教师生涯中,有过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经验,那真是从早忙到晚,除了教学之外,还要事无巨细地承担起教育、管理全班学生的重任,如果不全身心地投入,是难以胜任的。美国中学的班主任比起国内的来,职责轻到微乎其微。也可以说,美国从中学起,对学生实施的是一种“放羊”似的松散管理。那里的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不必那么费心费力,只是他们的教学工作量较大,一般来说,每位任课教师几乎每天都要给学生上5节课,每周累计25节。

体育课:很严,很丰富

从初中开始,美国学生的课程就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类,这是与国内学校的又一不同之处。七年级必修课共5门:数学、英语、世界史、科学和体育。每天6节课:上午4节,下午2节。其中必修课各1节,选修课1节。

上体育课学生必须穿统一的运动装,下课后把它存入各自的小橱柜内,周末带回家清洗。每节体育课都有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能锻炼,这也是为达标作准备。凡规定的达标项目,一年测试两次,学期末的最后结果作为体育课的成绩。

配合达标,在新学年伊始,发给每人一张浅绿色的卡片,正面左下角贴着学生的照片,照片底边上的空白处打印着学生及班主任的姓名,侧边打印着学年序号。卡片上除了标明达标的项目,还印有几行方格,第一竖行是开学初各项测试的成绩,中间一竖行由学生填写自己找差距后定出的目标,及预估经努力后能达到的水平,然后把卡片交给老师。此时学生已心中有数,对弱项加紧练习,教师通过卡片可对学生达标情况一目了然,课堂上可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有效训练和指导。卡片的最后一竖行则是学期末的测试成绩。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优良水平。卡片背面印着女生和男生达标的各项等级(优、良、中、差)的标准。可以说,卡片虽小,但对体育课的教与学起到了充分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除了体能训练和测试,体育课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刚上七年级,外孙就学了篮球、排球、棒球、乒乓球、壁球、保龄球、曲棍球、飞盘游戏等项目。学完规则并掌握动作要领后,学生便开始实地练习,然后分组比赛,优胜者将会以代表队的形式参加校运动会。

还要提及的是,进行达标测试时,仅靠一位教师实在忙不过来(体育课是60人合上),因此会安排几位家长做义工,在课堂上协助测试,这在美国是司空见惯的事。其他4门主课,如数学,因教师课时量大,基本上不批改每天的课内作业,而是第二天在网上公布答案,学生点击后自行订正错题,这全靠学生的自觉和家长的督促。但每隔2~4周的数学测验,教师会全批全改。

课本:很厚,很耐用

除体育课外的4门主课,都有一本厚厚的教材。教材并非全国统编,各州都有适用于本州的相应教科书,且各校的教材也无须统一。课本一律由学校免费提供,学年结束后传给下届学生继续使用。如果教材变了,仍由学校再次统一配发。书每本重4~6斤不等,4本书加起来将近20斤。为减轻学生携带课本的负担,学校替他们准备了两套书,家中存放一套,课堂上另备一套。

课本比一般的杂志(16开)还要大一些,封皮十分坚硬,装帧考究。书的纸张薄而柔韧,印刷称得上精美。这样的教材,估计用10年、20年都不至损坏。外孙的历史书,之前已有3个学生使用过。我仔细翻看过每一页,从头至尾都未发现任何批画的记号和写过字的痕迹。经几个人使用后,仍与新书一样,令人叹服!

世界史课本,在介绍各国的首页上,中间部分都印有一幅地球仪的平面图,图上用方框标出该国在全球所处的地理位置。课本的每一页都有大小不一的精美插图,多为历史人物、名画、古迹、发明创造、生产技术、历史地图或历史事件的路线图等,基本都是彩色的。照片大的占一整页,小的似方寸。对中国古代史的介绍,从唐代开始,称“”,扉页上的大幅照片是故宫太和门前的那尊威严无比的铜狮,其他的大多数插图也为我们所熟悉,如孔子的全身像、赵州石拱桥、清明上河图的片段、故宫雪景图、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郑和下西洋的海上路线等。

一幅似普通邮票大小的不起眼的小图引起了我的好奇,看了许久才知,这是足趾被折断弯曲后的形状与正常足骨的对比图,畸形的在前,正常的在后,从透视学的角度显示出前后两者的区别。这样的图为我首次所见,它展示的是从公元920年起至清末我国古代妇女在幼年时被残忍强行裹足的历史。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上,愚昧和非人道的一页。这段历史早已成为过去,之所以至今仍在美国课本中出现,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价值取向。

选修课:很多,很个性

必修课以外的选修课,可以说五花八门。美国中学没有统一的选修课,都依据本校师资的特长和条件,各自设立相应的课目。外孙所在学校的安排有:烹调、编织、摄影与摄像、表演、西班牙语、新闻学、辩论、法律常识(社会学)、美术鉴赏、铅笔画、水彩画、陶艺、音乐学(其中包括以铜管乐、鼓乐为主的音乐厅内的音乐及歌唱)、学生领导(学校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协助学校举办各项活动)、学校年鉴(学习并协助编辑每年一本的校纪念册)等。

不同的选修课,学时长短不一,大多数课为一个学段(3个月),但有的如音乐则需一年。在报选修课时,每人至少报6科,便于统筹安排,因为并非你最想学的那门课,在本学段就一定能排得上。为了因材施教,就连必修课中的数学也分3个等级。外孙和同年级的其他20多个学生,在七年级时已学完八年级的教材,下学期他们就要到高中校的九年级去上数学课了。